新形势机遇与挑战(精选8篇)
当前很多销售终端的货架都出现了产品不足的情况,这个空白谁来填补?对于很多固守区域市场的企业,多年来在营销上不能够突破,受制于一线品牌的压制,因此当前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区域型企业翻身的机会。这些优质的企业能不能翻身,扩大销售量,最终改变当前国内乳业的市场格局,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键是在于企业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领导人是否有远见卓识和营销团队是否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成为决定因素。
一、究竟是谁的机遇?
此次事件是从婴幼儿奶粉开始的,接着波及到整个液态奶。从整个乳品行业来看,虽然消费者对行业的不信任可能会降低消费总量,但刚性需求的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市场机会是有了,可当前的企业做好准备了吗?我更愿意相信企业都是在一种猝不及防的状态下卷入了此次事件,那么企业肯定是没有准备的。
从婴幼儿奶粉市场来看,国际品牌一直在塔尖耕耘,是高端市场的主宰者,国内品牌退居其后,一直占领着中国广大的中低消费群体,从总量上来看,国内品牌的销售量是远远高过国际品牌的。此次事件中国内的一线婴幼儿奶粉品牌无一幸免,这无疑是国际品牌的一个良好机会。但国外品牌通过多年的市场运作,已经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了高品质的形象,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如果他们推出低档的婴幼儿奶粉,消费者会选择吗?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低档的产品出现会影响其多年建立的品牌形象。如果雅培出了25元/400克的袋装奶粉,肯定市场能接受,但原有的消费者能接受吗?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有等级的,什么阶层的消费者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习惯,原有的消费者会认为雅培与他的身份已经开始不相符合,结果就是原有培育的消费群体离去,对企业来说,利润损失可以重新获得,但对品牌的损害却是致命的。所以国际品牌并不适合“搭这趟车”。
而国内的区域型企业,如完银桥、飞鹤、红星等,多年来一直游离在城乡结合部的市场,进入城市,消费者觉得他们是泥腿子,进入农村,消费者又觉得不是名牌,正是这样的角色,这些有良好潜质的区域型企业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走到哪里是哪里。虽然也想在市场营销上有多突破,但这些企业的产品无论是包装、产品、市场推广、人力资源等,明显的落后于前位企业。当前的市场环境,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这些区域型企业在品质有保证的前提下,如果能够在产品概念、市场推广等方面能够有所创新,走出区域成为最大的可能。
对于液态奶来说,据我们的观察,此次事件发生以后,企业出现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一是茫然状态,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如某省发展最快的一家乳品企业,产品没有任何问题,但销量却下降60%以上,而同处一省的另一家企业与三鹿有关系(产品没问题),但销量也没有下降这么多,这是缺乏对危机的敏感度造成的;二是观望状态,只有销售不掉量就满意了,2008年整个前三季度的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区域型企业销售额虽然增长了,但销量并没有增长多少,这种惯性的思维决定了企业处于观望状态;三是寻找对策,伺机而动,而实际上这些企业只是从点上着手,而没有从关键点上着手,结果肯定是伺机而不动;四是盲目的在做一些消费者教育工作,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当然这与企业多年形成的习惯有关系,哪里出现问题就堵哪里,而不是从深层次、战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后两类企业的情况相比前面的两类企业已经是有所行动,但这并不能根本改变企业在市场上的排序,更不可能改变市场的格局。
那么,当前的市场机会是他们的吗?显然,他们并不能抓住机会,对企业的发展,或者说根本性的发展是没有帮助的。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伊利、蒙牛在央视的广告,虽然市场的回暖需要时间,但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的市场反应预示着他们依然是国内乳业的领头羊。消费者的市场教育工作、消费者的品牌信任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个系统的,有清晰思路的,有战略规划而推进的过程。
当前的区域型优质企业,产品没问题,但这些企业的短板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市场营销的滞后,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在区域市场默默耕耘,虽然没有什么突破,但生存是没有问题的,是不想发展吗?我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论是从研发、产品、市场、渠道、管理等方面,当前的区域型企业都处于一种落后状态(虽然有些企业的研发能力很强,但市场营销能力不足,这直接导致企业的好产品不能走的更远)。说到底,市场发展的关键点依然是营销的拉动,再好的产品,消费者不认可,仍然不会有好的结果。当前是市场经济的市场环境,消费者有更多的消费选择,谁能够“取悦”消费者,谁就能够占领市场。很显然,区域型企业对于走出区域,运作更广大的市场,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人才有没有?产品合适吗?管理能跟上吗?物流能辐射吗?外埠市场环境能适应吗?
当然,也不是说区域型企业的机会渺茫,关键是企业的决策者有没有走出去的决心,有没有做大企业的雄心,有没有突破的信心。长远的眼光决定了你能否走的更远,公司清晰的战略规划决定了企业能否走在更正确的发展道路上,而企业的良好的执行力才是基础,是突围的根本。如果这些基本的要求不具备,我觉得还是在区域市场做吧!深耕细作,守住自己的家门口市场,建立自己在当地的市场进入壁垒,建立自己的产品竞争力,这可能也是生存之道。比如区域型企业大力发展巴氏奶,由于运输半径的限制,只有在一定物流范围内的企业才可以做。对于长途运输的常温奶企业来说,巴氏奶就是一个很具有差异化的产品,这足以让一个区域型企业生存。
“号脉”未来全球经济新形势
尽管全球经济已初步企稳, 但新的一年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多元化经济格局的逐步形成、救市政策后续效果的显现, 都给2010年的服务外包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方迷雾犹存:后危机时代完全复苏尚需时日
2009年以来, 全球经济的下行趋势得到遏止, 工业产值、出口量与企业库存增加, 能源和运输价格上扬, 各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复苏态势。然而, 世界经济的完全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当前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 但财政政策的效果难以长期保持, 支持经济增长的消费、私人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若不启动, 经济增长仍难以持续。短期来看, 西方发达国家受到危机的影响最大, 个人消费能力的萎缩和消费信心的低迷都难以在短期内恢复, 对商品的消费能力不足直接造成一些消费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供过于求。
“BRICs”助推全球多极化纵深发展
尽管金融危机下推动各国开放市场的难度更大, 但国家间自然存在的资源禀赋差异和产业发展状况决定着国家间的分工和合作仍是不可逆转的方向。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格局都逐渐从美国一家独大向全球各国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转变, 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链分工更加清晰。随着成员国范围的扩大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 欧盟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快速提升。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 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已经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东盟、拉美和非洲国家也在国际事务中也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
救市政策孵化“通胀效应”
尽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救市政策所遗留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在低税收刺激消费的条件下, 以政府投资所产生的货币需求只能通过发放国债来填补, 而大量的长期国债大大透支了美国未来经济的发展, 美元资产长期贬值的趋势难以避免, 由此带来由美元标价的资产泡沫愈发严重。美国长期国债价值缩水, 货币型通货膨胀初露端倪。追求高收益的国际游资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 必然抛售美国国债及其他美元资产, 进而使得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供过于求, 导致美元的更大贬值。
面对新形势, 找准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抓手”
金融危机以来,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区域合作的发展和中国市场吸引力的增强都为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把“根”留住:《哥本哈根协议》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酵”
尽管《哥本哈根协议》不具法律约束力, 仅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安排, 在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但中国承担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角色, 做出了自主减排的承诺, 要在2020年前把单位GDP碳排放量减至目前的40-45%。而要实现这一承诺, 就必须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服务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是中国适应后金融危机形势的重要选择之一。
“四面出击”:深掘服务外包各区域客户潜在力
在WTO新一轮谈判无法达成共识的基础上, 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选择。纵览当前承接服务外包主要国家, 爱尔兰、以色列、俄罗斯和东欧各国紧邻欧洲的服务发包国, 墨西哥与美国比邻而居, 为这些国家发挥语言、时区和文化兼容优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中国与日韩为邻, 而这两国软件、动漫产业发达, 每年有大量的业务发包。而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地理相距较远的国家间的互动和协助也更加便利, 这使得能够远距离为客户提供透明的后台服务, 当前服务外包业逐渐成为中国与欧美间经贸合作的重点之一。
以国内市场之“磁”, 引跨国公司“入赘”
虽然外资流入中国的势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连续下降, 但国内市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仍然巨大。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在资源全球配置的过程中, 把中国作为服务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把服务向其全球用户提供。同时, 大型服务外包企业也加紧了在华布局的步伐, 以占领中国的外包市场。以印度公司为例, 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并购等方式加大了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威普洛 (Wipro) 也在成都建立了全球交付中心。外资的持续流入既成为中国外包企业获得外包合同的一个重要来源, 同时为技术外溢、人员培训和标准提升提供了充足动力。
当下中国服务外包面临的“三道坎”
毋庸讳言, 新形势下,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 分析和把握这些挑战对于中国促进当下服务外包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既有来自发包方收缩外包份额的压力, 也有中国自身基础条件和企业能力欠缺所导致的接包能力不足。
就业压力减弱发达国家外包服务动力
2009年10月, 美国失业率达到1983年以来历史最高的10.2%。尽管随后略有下降, 由去杠杆化过程导致的失业率过高已成为发达国家政府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为了增加就业, 许多国家政府不惜动用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保护本国产业。而限制国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阻止本国产业向国外转移都成为不少国家常用的策略。
西方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都达到了70-80%, 高者甚至超过90%。因此, 其产业的向外转移也逐渐集中于服务业。这种限制措施对中国承接外包业务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人力成本上升与结构性供需矛盾并存
劳动力成本较低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主要优势之一。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攀升, 单纯寻求低成本优势的部分制造业已经出现向东南亚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服务外包的发展与技术和人力资源密切相关, 呼叫中心等又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服务外包行业, 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减弱了在外包领域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 中国每年高等教育毕业的大学生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供给。但在实际调研中, 许多企业反映仍存在求贤若渴的情况。即便是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也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外包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的波动性较强, 人才供需的结构性不平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也影响了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
“庙小难容大菩萨”:规模不足, 承接大型外包项目有心乏力
印度许多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动辄雇员规模上万甚至十余万。相比而言, 中国的外包企业规模较小, 雇员过万的数量不多。规模不足既影响了企业接包的能力, 对于大型的外包项目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和资金保障。同时, 由于规模较小, 企业抵抗外包项目数量和来源变化风险的能力较弱, 也难以获得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从而不利于进一步培育自身品牌的影响力, 走进“弱者恒弱”的恶性循环。企业规模上不去, 就难以形成足够的积累。服务外包企业的技术含量差距大, 若仅仅从事进入门槛低的行业, 市场是一片“红海”, 企业利润很薄而风险较大。要提高利润率, 外包企业需要增强技术含量, 就必须在研发上保持持续的投入, 这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难度很大。
顺势出招:发展中国服务外包刻不容缓
面对后金融危机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借鉴先行国家的经验、吸取教训, 结合中国自身的特点, 争取实现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 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向规则和软环境要效益
从国际经验来看, 不管是政府、社会中介机构, 还是企业的行为, 有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往往是重要的前提。对于服务外包而言, 许多服务都是无形的, 复制成本低、盗用收益高, 对发包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问题。已有的不少案例表明, 由于中国缺少相应的法律政策约束, 国外发包方不愿意把合同分包出来, 担心自身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为了消除发包方的这种疑虑, 可以考虑完善与服务外包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 增强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 加大对接包方侵犯发包方知识产权的惩罚力度, 并对发包方与接包方的责、权、利进行规范, 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秩序。
“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外包内涵, 找准发展切点
尽管近期服务外包的概念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大多数人对服务外包的内涵并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应该更为清晰定义服务外包的范畴, 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服务外包是什么。应该说, 服务外包并非单一的产业, 而是服务贸易的一种方式。按照发包方与接包方地理位置划分, 可以把服务外包分为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两种, 其中的在岸外包并不会造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动。
服务外包的发展应形成清晰的战略意图和方向, 应根据我国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 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和客户国别地区, 以便于集中优势资源, 提升“China Sourcing (中国外包) ”的国际影响力。
全国一盘棋, 不搞“窝里斗”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努力。然而, 为了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地方政府往往不惜出台极为优惠的土地、税收、就业政策。而这种优惠往往容易被其他城市效仿、形成相互攀比的局面。与第一和第二产业不同, 服务业的发展对自身硬件设施的要求并不高, 往往只需要互联网或电讯服务即可正常经营。企业价值最高的资产往往是人才和其他无形资产, 企业的流动性较大, 搬迁成本不高。一些企业在有意向发展服务外包的城市谈合作的时候, 税收减免或返还成为企业要价的杀手锏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摸着石头过河”, 在发展开发区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服务外包特点鲜明, 应针对其特点, 探索外包发展, 促进各地政策资源的协调, 避免因为争抢一个项目而导致几个地方“鹬蚌相争”, 即便抢到项目的地方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收益。
救市“油门”不熄火, 舵手方向要把正
积极的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对于稳定人心、促进就业和经济复苏都起到关键作用。尽管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 经济发展各项主要先行指标出现复苏态势, 但救市措施仍然需要继续延续。除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仍然继续建设外, 政策的促进方向也应该适当向服务业转移。通过政府政策, 引导社会资金集聚在通讯、电讯、软件测试平台等服务外包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领域, 不仅能够实现救市措施产业结构的优化, 更有利于增强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原动力, 减少与发达国家产业水平的差距。
咬定“研创”不放松
与印度等先行国家相比, 中国的服务外包产业整体规模较小、产业水平不高, 影响了中国服务外包的品牌形象。为提升产业水平, 需要在继续利用我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同时, 加强技术投入, 提高研发支持力度, 鼓励企业实现创新。服务外包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技术的进步对服务外包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一些原本不可分割的服务由于技术的进步而可以被分包出去。服务外包的创新层出不穷, 后发者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弯道超越”并非不可能。我国在发展服务外包中, 不仅要紧跟国际步伐, 缩短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 更有可能通过努力、实现创新, 开发新的“蓝海”, 成为新的服务外包领域的先行者。
解放和发展“人力资源第一生产力”
服务外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人才供给的不足和较高的流动性都导致企业难以获得需要的人才。对于服务外包企业而言, 应努力实现“两手抓”, 即一手抓培育、一手抓引进。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 通过自己设立专门的培训班或者与培训机构联合, 培养具备专门技术能力、能够完成企业订单的人才。同时, 也可以“筑巢引凤”, 利用外部资源, 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服务外包企业, 特别是离岸服务外包企业, 需要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气魄, 要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既要积极参加国外的大型展会, 尽可能多地获取订单;又要抓住机会, 邀请国外发包方到企业实地考察, 以增强其信心。
学会跳“国标”
与制造业相比, 服务业非常复杂。一方面, 随着技术的发展, 服务业的种类不断增加、更为细化;另一方面, 许多原本不可贸易的服务也变得“可以贸易”。服务业的国际标准数量众多、内容繁琐。而要参与市场游戏, 企业就需要首先学习国际通行的标准, 这样才能在同等的基础上用通用语言与市场其他主体开展对话。同时, 服务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行业领域层出不穷。在崭新的领域中, 几乎不存在先行者与后来者的区别, 而新行业领域中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因此, 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不能仅仅把目光聚焦在传统的服务产业, 应该通过合作或自主创新, 努力进入新的服务贸易领域, 探索建立并推广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业标准, 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领高地、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遇水架桥”:搭建协商会沟通平台
【关键词】监督;挑战;会计原则
一、我国会计工作的现状
(一)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我国一直重视会计工作,自1985年制定会计法以来,对我国会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会计现代化进程。中国会计现代化从本质上讲是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结合的问题。会计的国际化,要求中国应当走向世界,与国际惯例接轨,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去;会计的国家化要求中国会计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体现中国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国会计的优秀成果。
(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
国际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会计的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促使资金供求双方寻找更为契合的无交流障碍的会计语言。这便涉及到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性。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处理规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它对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市场的良性动作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会突飞猛进定位相应的会计准则来规范本国的会计工作,但没有哪两个国家在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而由于会计准则的差异引发的总是越来越多。
二、加强会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尽快制定和出台具体会计准则并继续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在认真总结现行会计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要求,适时出台一批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具体会计准则,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同时,鉴于会计核算制度将在较长一个时期与会计准则并行的实际情况,因此要努力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灵敏性,及时反映多变的、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特别是,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处理好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用法制手段规范社会审计监督
注册会计师作为维护经济秩序、公正鉴证财务报告的“经济警察”,理应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力量,但实际情况却令人深感忧虑。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更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那些违反职业道德、与企业勾结在一起提供虚假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保证这个行业的公正性,从而规范社会审计监督。
(三)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加强会计人员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
会计人员委派制是目前人们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通过实行委派制,可以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完全受制于企业负责人,避免了“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种两难境况 。从目前试点情况来看,确实起到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再者,实行委派制,可避免一些有关系而低素质的人进入会计行列,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
三、加强经济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会计在经济工作的作用,加强工作,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
要继续贯彻好各项财务制度和“会计法”,保证制度和法的真正落实。各级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人员,要深入一线,研究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情况,指导和帮助企业执行好新制度;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新的核算方法,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深化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改革还尚未全面展开,政府部门对会计管理的职能、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会计管理体制。
(二)继续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重要方面,也是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查处会计规则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保证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在抓好已有法规制度贯彻实施的同时,积累经验,使会计法的各项规定具体化,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三)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
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效益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关键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重点做好以下4项工作:
1.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
2.要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 制化的轨道;
3.加强会计软件市场管理,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4.开展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积极性调动如何,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会计专业在职教育的方针,在财政部门统一规划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和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在职教育。同时,研究制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全面提高人员素质。
四、结束语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同时国际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中国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带动世界经济回温,促进经济复苏中起着重要而不可否认的作用。同时,在雨过天晴的经济形势下,角色的转变正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对于能否把握住这些机遇,中国不得不先面对能否接受自身缺陷所带来的艰难挑战。经多方搜集相关经济资料,我将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今日经济形势、当今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当今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今日经济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过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并进入 慢速增长阶段,2011年世界经济总体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2010年12月份发布了《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其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源于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脆弱的金融系统、主权债务压力,以及主要国际货币兑换汇率的大幅波动,预测今年经济增长更加缓慢,世界生产总值增长从2010年的3.6%下滑到2011年的3.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也认为,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纷纷削减预算,全球经济增长步伐将大幅放缓。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0年12月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认为,全球总需求低迷、金融部门仍然脆弱、公共债务问题、美欧宏观政策空间缩小等因素将导致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并不乐观,全年增长率约3%,比2010年下降0.2个百分点。由于新兴经济体受危机冲击较小,家庭、企业、银行、政府等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比较健康,加上经济刺激政策促进内需增长,有效减缓了外部冲击,复苏力度远比发达国家强劲,两者之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在今年仍然非常突出。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新兴市场国家迎来赶超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普遍陷入困境,经济低迷,复苏缓慢。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较强,恢复速度比较快,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差距有所缩小。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全球进入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大型跨国公司加快调整全球战略和产业布局。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加快剥离淘汰低效资产,优化组织架构,加大研发投入,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抢占更大市场份额,争夺未来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摩擦更加频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和调整,既为中央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当今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机遇
2011年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重大调整,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可能是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同时,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转变趋势,正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历史性机遇。今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勾画全球经济形势时预期,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将延续发达经济体增长较慢、发展中经济体增长较快的“南高北低”双速复苏局面,新兴经济体将继续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在国际经济危机期间实现经济政策总体转变,从出口驱动的增长转向加强社会福利和生态平衡的国内经济增长。中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因为它正日益成为重要的资本来源地。巴克莱资本公司中国经济学家常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的角色正在由商品输出国向资本输出国扩展。
当今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出现复苏,中国经济继续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始终存在,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单纯依靠大量投入能源、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我国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不少产业处在产业链低端,工业附加值不高。二是整体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技术储备不足,科技创新投入较低,缺少核心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三是一些领域产能过剩,市场长期处于低水平饱和竞争格局。如果这些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就会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近些年来中央企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但要看到,中央企业发展还主要是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等外延性扩张模式,增长方式还属于粗放型。突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的效益还不够好。许多中央企业“大而不强”,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在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等重要指标上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部分企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主业不够突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许多产品还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三是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中央企业大多分布在传统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还比较低,很多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待大幅提高;四是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不少核心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制约中央企业的科学发展。我们必须在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着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在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感受颇多。在此我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变教材,实质上改造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比如我教一年级上册9加几时,先出示一幅情境图小猴子数桃子,生根据图能很快列出算式9+4.。但怎样计算出这个题的得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我通过让学生们自己探究,学生们用自己的方法能很快算出得数,而且他们的回答很精彩。一生说我数一数就知道了。一生说我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生说,把9凑成10,很快就知道。这个同学的方法很新颖,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叫凑十法。这种方法不是老师提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谁曾想到这个学生竟然能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听着孩子们不同的思维展现,我内心非常地高兴与欣慰。孩子们并不是缺少创新的思维,而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缺少创新的教育。相信各位老师与我一样,都有同样的感受:教材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拓宽了,教育的方式方法改变了,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和综合国力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取得空前成功,这就为坚持冷战思维和称霸世界战略的美国所不容和忌恨,把中国视为主要战略对手。美国对外战略重心东移,锋芒所向主要是冲着中国。这是中国外交面临的最大和最主要挑战。
关键词:美国、亚太、中国、战略、主权、机遇、挑战
2012年,中国外交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当前,中国面临的地区和国际环境是冷战后最为复杂和严峻的。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取得成功,这就使得美国把中国职位主要战略对手,中国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是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矛头主要针对中国。
其一,对中国安全、主权、领土完整的挑战和潜在威胁增大。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将其军事布局重点移至亚太,使中国直接面对美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二是美国加强亚太兵力部暑,明显有加强其干预和“协防”台湾的军事力量,牵制两岸统一的考量,对中国的统一事业将形成更大掣肘。三是美国将更大力插手中国与邻国的岛屿和海洋权益争端,使之更加复杂化和更难获得妥善解决。四是加强军事同盟,企图对中国实施战略围堵。这些主要是针对中国的,隐含着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的意图。
其二,中国地缘经济面临严重挑战。奥巴马政府把加强同亚太国家的经济关系,确立美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领导地位”,作为美国“重返亚洲”的优先战略目标,这也是美国将其对外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主要出发点之一,来确立其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角和主导地位,并挤压和排斥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与影响。
其三,美国强化对亚太地区的外交攻势,干扰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奥巴马政府明确宣示美国要“重返亚洲”,将其外交重点向亚太转移,牵制中国的周边外交,宣扬“中国威胁论”,插手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甚至赤裸裸地挑拨离间邻国与中国的关系,在中国与邻国之间打进楔子。
其次除了美国这个主要因素外,中国同邻国关系不顺的一面增多。,一些周边大国不能正确、理智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壮大,增大了对华防范与牵制意识。其中日本一直把中国作为其在亚洲的主要对手,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心存妒忌,致使它成了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强化对华遏制的密切配合者。
第三、中国南海主权遭遇更严峻挑战
南海(诸)岛(礁)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但其中的大部分却被东南亚一些国家占据了。尽管中国根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致力于缓解争议,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并提出通过双边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合理主张,但是,美国强行介入,支持他们将南海问题国际化的诉求,日本和印度也掺和进来,和美国一起站在他们一边。一些东南亚国家更加有恃无恐地坚持对中国岛礁及海洋权益的主权要求和非法占领。这加大了南海问题公正合理解决的难度。中国在南海的主权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第四、国际大环境负面因素增多
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极为深刻复杂的变化,严峻的一面凸显。经济上,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未散,国际经济景气低迷,世界经济受其拖累,增幅滑落。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的增长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政治上,国际形势紧张动荡加剧,地区热点升温,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活动、环境与生态等全球性问题和危机加重。使得中东地区战云密布,形势更加紧张动荡。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美国和该地区亲美政权的影响,总体上对美国和西方有利。这些对中国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对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和扩大与加深同该地区国家的关系有所挂碍。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所面临的机遇仍然大于挑战:
其一,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面是积极的,中国能继续确保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总基调和主流是和平、稳定、缓和,战争、动荡、紧张是局部的和次要的。
二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更加密切和深化。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及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更加深化和扩大;各种双边与多边自贸区建设方兴未艾。三是大国关系稳定发展。西方大国加强了合作、协调,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都有明显进展,俄罗斯与西方大国虽有龃龉,但总体保持了稳定、改善势头,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得到新的提升。
其二,美国虽加强了对华遏制,但也提升了与华合作,且合作的一面仍是主要的。它将其战略重心东移主要是针对中国的。但是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始终是美国重大利益所在,而这就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所以它在将战略重心移向亚太的同时,又同中国建立了亚太事务磋商机制,加强了同中国的磋商、合作与协调
其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继续增强,美国围堵中国的图谋不会得逞。周边邻国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都愿意也都需要同中国发展和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他们普遍独立自主意识很强,不会向美国一边倒,更不会充当美国的附庸和美国遏制中国的棋子和工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周边环境的压力。
其四,中国实行和平发展战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称霸原则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及“睦邻、安邻、富邻”的方针,站在了国际道义的制高点,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赏和肯定。这是中国能与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同所有邻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的恒定因素和政策保证。
1 新经济形势下水路运输面临的机遇
在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下, 自本世纪以来, 我国水路运输就呈现出来良好的发展势头, 随着外贸交易额的逐年上升, 货币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呈一种上升的态势, 这对当前新经济形势下我国水路运输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通过对当前存在的各种机遇进行分析, 以便于能够更好的抓住机遇, 加快水路运输的发展。
1.1 物流业的开放, 为水路运输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
我国的物流行业起步较晚, 在2006年才正式开发, 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经济快速的发展的新形势下, 物业产业在开放后就得到迅猛的发展, 世界各物流企业也开始进入我国市场, 抢夺市场份额。当前物业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同时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也为水路运输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加快了港口物流行业的发展, 使传统的单一功能的港口开始发展成为港口物流园区, 加快了向现代化港口迈近的步伐。同时作为传统的运输企业, 在加快现代化物流业建设水平的同时, 也应制定完善的水路运输战略目标, 加快资源的优化整合, 使企业发展成为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1.2 现代化水平的港区的建立
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水路航运格局, 依托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黑龙江和松辽水系等水系, 形成长江干线、西江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 以及18条主要干支流在内的航道共1.9万km, 并加快重要通航河流全流域梯级渠化进程。在长江、西江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成了一批内河集装箱、大宗散货和汽车滚装等专业化泊位, 形成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港区, 港口的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1.3 内河航运受到了足够的重视
随着水路运输发展速度的加快, 国家也对水路运输的重视度提高, 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水路交通建设中, 将内河航运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使我国内河水运的发展迎来了全新的机遇, 有效的加快了我国国内水路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 对我国水路运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 新经济形势下水路运输面临的挑战
2.1 水路运输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2.1.1 管理体制不够科学。
虽然港口管理已经实行了管理权下放, 但有些港口管理体制中, “政企合一”的现象依然存在, 政府的过多干预导致港口管理企业的权威性不足, 反而不利于港口布局的优化和科学管理。
2.1.2 港口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
随着加入WTO后, 国际贸易争端和磨擦的日益增多, 我国港口法律法规的完善却相应滞后, 还不够完善。导致出现贸易争端时, 难以进行准确的裁定。
2.1.3 市场行为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港口市场的管理中, 很多无执照的“货代”、“船代”依然存在, 这些船只以低价承揽货物运输, 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和价格恶性竞争。还有些中小型港口管理不够严格, 收费项目多、项目不规范、收费金额高、对船只乱收费, 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给地方港口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影响了港口的发展。
2.2 港口运输结构不合理
2.2.1 高等级航道里程数仍然偏少。
目前我国主要航道的上下游通航标准不一、高等级航道里程偏少。另外, 现存的航道也多数存在机械化程度低、专业化泊位少、集装箱码头缺乏等情况, 部分中小港口虽然近年来不断致力于开辟新的深水泊位, 但是, 与沿海大港相比, 在发展基础、规模、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港口泊位多以万吨以下的中小泊位为主, 且航道干线小、支线多, 仅能满足沿海和近海运输的要求。
2.2.2 船舶运力结构不合理。
船舶老化情况严重、总体技术水平低。在我国水路运输的船舶运力结构中, 普通的散货船比重高、而大型船舶的比重较低、船舶的平均载重吨位也不高、船舶的能耗高, 种种运力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影响了我国水路运输的发展。
2.2.3 港口接卸能力不足。
我国早期的港口以中小型、通用型码头为主, 港口规模小, 专业化程度不高, 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少。随着我国船舶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大型集装箱化的趋势下, 港口的规模和装卸能力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2.3 基础设施落后
2.3.1 码头吞吐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公用码头数量虽多, 但深水泊位比例低, 尤其是大型、专业化的深水码头量不足, 随着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码头的吞吐量已经难以满足要求。
2.3.2 航道基础设施落后。
主要表现在航道的基础设施薄弱, 航道等级低。在当前我国众多的内河航道中, 天然河道占据一半以上, 这些河道未经整治, 基础设施较差, 等级低, 而且在港口物流运输的企业中也没有形成规模化, 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此外, 我国水路运输发展中, 还存在科技创新不足、造船技术专业性不强、口岸单位支持不到位、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 种种有待改进之处使得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结束语
新的经济形势下为我国水路运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所以需要加快航道的基础建设工作, 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政策的引导和监督, 对运力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加快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 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水路运输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俊义.新经济形势下水路运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外资, 2013 (2) .
[2]刘景龙.对建立水路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的一些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25) :329.
当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跑步”登陆新三板,这个往日并没有被刻意关注的地方,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处在“资产荒”困扰下的投资者仿佛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纷纷涌向这里,寻找资本的下一个出口。而近期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分层改革方案让这个新锐的“明星”更加的妩媚动人。
分层机制势在必行
毫无疑问,企业“涌”向新三板的结果,造成整个新三板市场高速增长的同时,挂牌企业的差异化也日渐明显。从当前市场整体情况来看,新三板挂牌公司从规模到业绩、从估值到流动性,各方面分化很大。挂牌企业间的巨大差异,不但不利于监管层的日常有效监管,也不利于投资者挑选出具有发展潜力、投资价值的标的。而实行差异化的制度安排,可实现分类服务、分层监管,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收集成本。
2015年11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研究推出新三板挂牌公司向创业板转板试点和实施新三板市场内部分层,逐步完善市场层次结构的建议。23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对外发布《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分层方案》。方案明确了新三板市场分层的总体思路,并对分层标准及实施程序、差异化管理安排等问题逐一作出规定。
方案显示,从2016年5月开始,新三板将分为基础、创新两个层次。关于基础层和创新层的区别,目前已经出台三大标准,只有满足其中一个标准,并同时实现最近三个月内实际成交天数占可成交天数的比例不低于50%,才可入选到新三板的创新层。而这只是对挂牌公司分层的初级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后期将会对相关层级进行优化和调整,最终实现“多层次,分步走”,也即未来全国股转系统将由多个层级的市场组成,每一层级市场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公司。
打造中国的纳斯达克
这样的分层机制充分借鉴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经验,只是在分层标准上稍有差别。如,纳斯达克的三大分层标准分别是:一,对股东权益和税前收入指标化;二,对股东权益和营运时间指标化;三,对企业市值标准化。
中国的三大分层标准则为:一,以盈利能力为导向,要求企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平均利润不低于2000万,最近两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最近三个月日均股东不少于200人。这一标准主要倾向于总体盈利模式相对成熟的传统制造业类企业,但“200人”的要求,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业放开股权,真正地参与到资本市场的流通中,学会用空间换时间,加快资本与产业的嫁接,实现产业升级。因为,据不完全统计,股东人数在200人以上的挂牌企业仅有不到200家,还有接近400家企业的股东不到十人。只有十几家企业的股东数量较大,在1000人左右,而这些企业多是国有改制企业,有员工持股的股东基础。
二,以成长性为导向,要求企业最近两年营业收入连续增长,且营业收入复合率不低于50%,最近两年营业收入不低于4000万,股本不低于2000万。这一标准主要考究的是企业的成长性,倾向于发展速度较快、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互联网企业、生物医疗企业。但是2000万的股本却是硬指标,在这一标准的要求下,不少企业已加紧股改进程,如金润和公司拟以总股本1797.3万股为基数,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5股,共转增269.595万股,转增后的总股本将增至2066.895万股,恰好过了2000万的指标门槛儿。还有部分相对“疯狂”的股改企业,像是东方炫辰采用10股转增10股,从1000万的股本变成2000万的股本,顶峰影业的10股转12.5股,从1115.2万的股本变成2509.2万的股本。
三,市场认可度为导向,要求企业最近三个月日均市值不低于6亿,最近一年年末股东权益不低于5000万,做市商不少于6家。这一标准主要针对市场流动性强的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是取决于企业本身受市场和投资人的认可程度,这是对企业的运营模式、盈利能力、市场前景、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考究。做市商代表着投资者,做市商的数量多,流动性更好,企业的市值会在市场的调整中呈现稳健的发展状态。但如果没有流动性,没有交易量,市值再高也是僵尸股。
创新层的出台,打破了过去仅仅以是否盈利单一标准来判断企业好坏的标准,这是国内资本市场的一大进步。其标准导向的多样化,是为引导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潜力企业,也给即将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建立了层次化的资本体系。同时也从资本的角度重新定义了“什么样的企业是优秀的企业”。
虽然分层标准不同,但在引导企业达标的方向是类似的,只是针对不同市场体量划归指标数,并依据市场实际变化进行调整,这也是新三板市场朝着国际化资本市场挺进的一大标志。
多方利好,投资人仍需谨慎
对于广大投资人而言,分层机制通过标准化选出部分优质的企业,降低了投资者信息的搜索成本,的确是利好消息,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一方面,此轮分层制度的出台也并未降低500万的投资门槛,也未明确集合竞价制度何时推出,总体上市场的流动性还是比较弱。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12月9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总量达到4581家,当日共发生1.36万笔交易,成交股份783只,交易金额10.89亿元。其中做市转让共601家,总金额为 6.62亿元,协议转让182家,总金额为4.27亿元。当日收盘,新三板挂牌企业总股本达2602.61亿股,流通股本达927.79亿股。不难看出,虽然随着新三板内部分层制度的出台,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数量、交易金额也在频频增加,但是总体量的不断扩大,“有价无市”的市场情况仍然摆在眼前。据悉,目前新三板企业中仍然有2200多只股票是从未有成交量的,“僵尸股”占总数的一半。
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企业风险的识别能力有限,对企业也没有完整的判断标准。比如,尚未盈利的互联网企业如何界定其投资价值,硬指标多数难以达标,软指标如何把控呢?
此外,估值失真,没有涨跌幅限制和熔断机制,也导致部分“有价有市”的新三板标的出现价格剧烈波动。因此,在当前分层制度之下,投资者们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仍然要慎重。
【新形势机遇与挑战】推荐阅读: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发展机遇分析06-05
机遇与挑战——作文指导06-20
电子商务机遇与挑战07-10
励志作文:挑战与机遇并存11-24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11-21
自贸区发展机遇与挑战09-07
农商行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11-05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09-14
“家庭医生”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12-01
神木县医院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