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法治社会建设路径研究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选准路子

历史和实践的经验表明, 惟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才能够确保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顺利推进。毫无疑问, 在新的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有力、有序、有效加强法治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既是我们的“四大自信”, 又是我们的根本遵循和行动准绳。前提和要义已然明确, 因此, 必须始终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把握法治社会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从我国实际和国情出发, 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务必围绕经济社会的难点、重大问题, 体现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构建完备的、科学的、实用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 从战略上认识内涵意义——绷紧脑子

党的十八大有一个非常耀眼的任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重大战略的部署, 既对新时期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有着不可代替的指挥、导向作用, 又是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保驾护航。强化新时期法治社会建设, 是完善执政体系建设的刚性需求, 是落实顶层设计的必须步骤, 也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战略需要, 十分必要和紧迫。今后五年, 作为一个重要的、关键的时间窗口期, 法治社会建设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梦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举足轻重。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深化改革、狠下功夫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睿智处理国际事务、妥善化解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非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不可。

3 创新推进科学立法——织牢“网子”

目前, 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立法的质量、数量、领域与法治社会仍有差距。如何织密、织牢法律之网, 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有法可依的局面, 亟需加力。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水平, 就要以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核心, 就要正确树立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理念, 纵深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处理好历史与现实、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立足我国国情实际, 实现立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鼓励创新立法方式和举措, 让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深层参与, 在参与中提升境界。从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新兴领域、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等多方面重视立法。

4 营造良好氛围环境——搭建“台子”

开展不同层次的法治教育, 使公民了解法治、懂得法治、运用法治, 树立法治意识, 能够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所作所为, 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坚决不做, 甚至要用法律的手段和途径来控制、制止违法犯罪, 有效地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与公正。加大宣传力度, 通畅法治渠道, 构建法治文化, 再塑法治形象, 引导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学法、用法、守法, 以较高热情有序参与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另外, 有必要对领导干部开“法治小灶”, 强化其法治修养, 固化其法治思维, 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 摒弃“不按法治只凭经验”的做派, 做好遵纪守法的表率;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法律考试制度, 并将成绩向社会公示。

5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锋利“刀子”

司法部门是强大的国家机器, 是治国理政的“刀把子”。建设新时期法治社会, 必须强化司法系统的建设和改革, 使之尽可能地动起来、活起来, 最大化发挥其作用。要逐步创建并完善有效的司法体制, 根据司法权的属性原则, 科学划分和配置司法权, 真正做到监督能够互动的制约机制, 以提高司法的质量和效率。司法保障体制的构建, 需要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为目的, 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平台, 让司法成为全体社会和公民信任和依赖的对象。强化对司法人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 使之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尽职尽责为民服务。

6 致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延展“铺子”

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支撑的关键, 是制定好公共法律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公众性法律服务体系, 多层面、多维度、多方位延伸公共法律服务范围, 建成覆盖城乡、惠及民众、符合各地实际的公共法律服务网格体系。细化公共法律服务内容, 强化监管指导, 加大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便捷化和现代化建设, 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建立由政府“兜底”的财政支持机制, 设立专项资金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加大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培育更多具有公益性的法律服务民间组织, 并积极开展公益性法治宣传, 让更多的公民加入到队伍中来。

7 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多想法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 给社会带来利益需求的多样化、主体的多元化、关系的复杂化, 矛盾纷繁复杂。建立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 成为应对新时期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利器。扶持和组建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可信度高的人民调解组织。在各地建立起类似于“朝阳群众”组织的矛盾化解队伍, 发挥以老干部、老同志、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为主的“五老”队伍的积极作用, 参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化解。编织矛盾纠纷化解无缝衔接的协调程序, 努力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强大合力, 塑造影响力。

8 力促社会公平正义——压实担子

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 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新时期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就在于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在全社会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和社会法治氛围。重中之重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观念, 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坚持社会公正, 实现共赢共荣, 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加强对司法领域的监督, 有效防止司法领域里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 严厉查处司法行列里的“害群之马”, 增强民众对法治的信心, 形成民众对法律的尊崇。

上一篇:池州市农民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下一篇:某企业提高物流费支付准时率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