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刘恩强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环境复杂,挑战更多,法治建设已成必然趋势。然而法治建设中,体制不顺,基础薄弱,氛围不浓等问题,与我们党提出的依法治国相违背。因此,在法治建设中政府应首当其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必须解决的大课题,它们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广大人民幸福安康。关键词:法治建设
践行
核心价值观
一、我国法治建设现状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奴隶制的习惯法。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出现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唐朝(618年-907年)时,中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中华法系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法系,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制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代中国奋发向前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略愈加清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必须解决的大课题,它们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广大人民幸福安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法治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彰显,法治必须且必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法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采取了许多新举措,取得了法治建设新成效。这就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里的“全面”,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社会生活各方面、各环节,就是一视同仁、一以贯之,决不允许有法外之地和不受法律约束之人。
二、法治基础的瓶颈效应
商鞅变法首开中国法治建设之先河,随后也出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平等思想,清朝末期,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变法强国,然而几千年来得封建君主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在中国法治谈法治无异于纸上谈兵。新
中国成立后,中国法治建设才得以健康发展,但在法治建设进程中,仍面临两大瓶颈:
一是理论基础薄弱。截止2011年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法律240件,国务院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706件。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法律法规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构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但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从宪法来说,我们现在最大的欠缺就是缺乏落实一些政治权利的若干法律制度;在经济法方面我们还欠缺宏观调控的法律;在行政法方面,“行政程序法”非常重要。我们知道程序正义往往代表法律的正义,如果没有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限制,那么它所做出来的决策就可能有问题等等。
二是立法存在缺陷:一是立法缺乏科学性。据《南方都市报》报导,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被江泽民称为“凤毛麟角”,她也是中国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说55年来“从没投过反对票,对党和国家一直拥护”。法律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当人大代表更是一件关系到千千万万生灵的大事。在这里,我没有贬低申纪兰的意思,但其人格的高贵,并不能说明她有资格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再比如社区矫正工作,2002年8月在上海率先试点,后来逐步全国铺开,但其法律依据呢?直到2011年刑法修正案
(八)首次将社区矫正纳入刑法,对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的犯罪的,依法实行社区矫正。2012年,刑法诉讼法再次明确了社区矫正的范围和执行主体。社区矫正法仍然没有出台。目前社区矫正工作执行是两高两部制定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二是立法缺乏透明度。西方国家任何一个立法都有立法报告书,都是透明的。我们没有这个东西,我们只是一个法律委员会负责人报告这个分多少章节,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很粗糙,很粗线条的。三是授权立法的缺陷性。授权立法在市场经济的初期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多少经验,所以授权国务院可以在某些领域自己制定一些规则。但是后来这个问题就越来越大了,部门立法等于说是授权给国务院各个部门自己来起草法律,铁路法当然是铁道部来制定,环保法当然是环保局来制定。每一个部门的立法都有局限性,因为它有部门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摆脱部门的利益就很困难了,因为我们国家过去也有过专家立法,但是终究这些专家并不是这些部门的实际管理者、操作者,所以专家起草的条文往往会脱离实际,不能够被实际所接受。
三、法治实践的多米洛效应
东北汉子周起财因为地产商以暴力强行拆迁,放火烧房,周母在此过程不明不白死亡而试图以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在四年里,起诉了7个国
家机关,周起财的带孝之诉也让人震撼。周起财四方奔走,耗资几十万,他几乎在所有环节上都依靠合法程序,可是几乎所有努力都在程序的非法操作中化为乌有。周起财遇到了一面铜墙铁壁,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行政执法图景之一。本案从一开始就因为南岗区公安局不作为而引发了四年来一系列的行政诉讼案件,我们无法猜度南岗区政府一系列违法行为是否与黑社会有关。但是可以看到南岗区公安局的第一次行政不作为以后,各级政府的某些部门连续发生了12次重要的行政不作为或者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南岗区法院、哈尔滨市中级法院在最初的案件审理中都违反法定程序枉法裁判,周起财仅有一次要求哈尔滨市检察院立案,检察院也未予理睬,哈尔滨市中级法院至今已有三次违反法定程序的枉法行为,周起财冲破重重阻力固然有其自身坚忍不拔的精神起作用,但是如果没有中央政府、黑龙江省政府的干预,1998年12月10日黑龙江省高院的公正司法和1999年1月21日哈尔滨道里区法院的重审就很难发生。在如此众多的有法不依行为中,只要周起财气馁了,或者上级的干预毫无作用,那么上述任何一项违法行为都足以使此案不了了之
由于部门利益的作祟,有法不依的行为会成为相关利益者纷纷效仿的行为,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倒下第一块,最后一块也会倒下。然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可否认,同立法取得巨大成就相比,我们在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现实生活中,不懂法、不尊法,以身试法、知法犯法;搞变通、打折扣,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随大溜、存侥幸,视法律为儿戏,藐视、践踏法律等现象和行为皆有之。这不仅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损害公平正义和人民利益。
四、法治氛围的对比效应
法治建设需要良好的法治氛围,从历史、国外、个案的对比来看,我国的法治建设还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乾隆和华盛顿,两个同在1799年去世的人身上的现代性实在相差太大。大而言之,这也就是两个国家的现代性。
大清帝国前后延续了268年,总共有10个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的100多年被称为康乾盛世,然而站在人类发展史的角度上,这所谓的盛世实在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17世纪中期以后,历史开始跑步前进。其后的100多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工农业产量成百倍、千倍增加。与此同时,政治文明的进步同样迅猛,西方各国人民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把他们关到了法律的笼子里。
乾隆留给儿子嘉庆两个重要的“遗产”:一是百年康乾盛世的巨大光环,二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大贪官、也是当时的全球首富和珅。在地球的另一端,乔
治·华盛顿去世的时候,留下的是另外两份遗产:《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宪法中,起草者明确了制定宪法的两个目的——限制政府的权利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乾隆留下来的两份遗产,经过两百多年的历史演变,“康乾盛世”的光环反而成为阻碍社会变革的“精神枷锁”,一个和珅倒下了,千千万万的和珅在成长。现今的中国,即使经济再如何实现“腾飞”,物质生活再如何“富裕”,均经受不起现有制度下和珅们的侵蚀,人民得不到多少好处。政府的权力高高在上,无边无际,没有受到任何束缚,人民没有享受到彻底的自由,真真正正地当家作主。事实证明,社会越是发展越需要法治,法治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必须落实到行动中。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法治政府之我见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一种观念的改变,也不仅仅是几个人的责任,这一切都需要全社会上下全员参与,尤其是政府,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自觉践行依法治国。“惟有信念,才能坚持;惟有实干,才能成事”。
1、推进“公正司法、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行政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有效工具,又可能成为侵害公民个人权利的手段。要确保行政权力的设立和运作真正顺民心、合民意,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最根本的还是要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真正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经济建设服务;恪守信赖保护原则。确保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必须全面、准确、真实;行政机关发布的政策和作出的决定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确需改变的要尽可能给相对人合理的预期,由此造成相对人受损害的,行政机关要依法予以补偿;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凡是需要老百姓知晓执行的政策、决定都要公开;凡是老百姓比较关注且需要他们遵守执行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应当多听老百姓的意见。公开透明还要求行政机关的信息资源应当尽量共享,这是树立规则权威、克服部门保护主义、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建立规则导向型的管理方式。即在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之间,注重间接管理;在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之间,注重动态管理;在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之间,注重事后管理;在管理与服务之间,注重服务。
二是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提高制度建设质量,首先要科学安排制度建设项目。要统筹考虑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继续加强有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有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制度建设。制度是要解决问题的,是反复、普遍适用的。对需要用制度调整的事项,也要作出适时地调整。其次,要确保制
度建设的科学性。只有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握规律,才能确保制度建设的质量。再次,要提高公众对制度建设的参与程度。要建立公开征求意见和听证制度、制度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争议协调制度和定期清理制度,以保证制度建设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三是理顺执法体制。就行政机关而言,确保法律实施,需要从理顺体制、完善机制着手,需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行政许可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要减少行政执法层次,改变行政执法 “上下一般粗”的状况。要使行政执法权与执法者的利益彻底脱钩,执法经费必须予以保障。要下大力气建设清正廉洁、专业化的高素质的执法队伍。(2)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必须做到既不失职又不越权,严格按程序办事。要克服“运动式”执法的弊端。要公平、公正执法,平等对待当事人,不得滥用权力。在执法过程中,应当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3)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执法是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力,应当由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未经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4)要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这是确保法律实施的重要举措。(5)要强化对行政执法的监督。要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探索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要强化行政复议监督;要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要强化社会监督,完善群众举报违法行为的制度,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六是要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
四是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法律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过程。当前,培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掌握法律知识,既包括规范行政机关共同行为的普通法律知识,也包括各行政机关从事本部门工作的部门专业法律知识。通过掌握这些知识,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知道手中的权力从哪里来,权力边界在哪里。(2)培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法律的信仰与忠诚。法律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且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3)培育法律思维的能力,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能用法律思维研究情况、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完善监督问责体系,建设“责任政府”。群众知道的法律和权利越多,但不能兑现的失望感也越重,反而可能削弱法律权威,进而削弱政府的诚信。因此,首先要建立自下而上、由公民到政府的真正有效的问责制度,并贯穿到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去。要使问责制度常态化,并成为悬在每个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让官员提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民本意识,切实依法行政,心有忌惮,减少乱作为、不作为。同时也要防止大量被问责官员风头过后移地为官的制度化安
排,让问责制在构建官员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有效机制中发挥作用。其次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问责制,昭示着政府运作模式的转型和变迁,通过责任机制的约束和具体责任的追究,唤起政府官员对自身权力来源、权力行使的宗旨和如何行使手中权力的深刻认识和反省,并内化于政府日常工作中,转化为对人民负责的自觉行动。通过完善问责制度,使其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政体改革,更加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3、服务民生,保障民权,建设“服务政府”。民生工作是政府的大事,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尤为突出。加强民生工作,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把扶助弱势群体纳入法制轨道,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大对经济确有困难群众的司法救济力度,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诉求。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扩大受援面,做到应援尽援。
4、规范制约公共权力、建设“廉洁政府”。以强化人大监督为重点,构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加强监督,保证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5、化解矛盾纠纷,建设“和谐政府”。在全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的基础上,创新矛盾调解方式,要由单兵作战逐步向联动调处转变,逐步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统筹协调,相互策应、有序运作、功能互补的“三调联动”机制;要由部门作战逐步向联合调处转变,逐步形成“医患”、“交通”、“劳动争议”、“边界矛盾纠纷”等以职能部门为主,多部门配合的“大调解”机制。
6、推行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我们应结合实际着重抓好如下六个“公开”:一是政府文件公开。行政机关所制定的一般性政策法规,都应在报刊或政府网站上公开,公众可以查阅和复制。二是决策过程公开。凡政府的重大决策事项都要公开,广泛征求意见,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三是政务活动公开。政府各部门的各项重大业务活动、建筑工程、重大财政开支以及其他政府的重大事项要采取适当的形式,接受群众监督,从源头上防止违法乱纪行为发生。四是办事程序公开。政府各部门都要在本单位最显眼的地方将办事程序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及监督,并实行首问负责制和“面对面”直接办事,使群众感到平等、亲切、公正、透明。五是收费公开。要实行一个“窗口”收费,收费项目、标准要经过审批,向社会公开,使群众清清楚楚交费,明明白白办事。六是处理结果公开。凡是决策、办事、处理问题等,其结果要公开,给群众一个交代,即使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要给群众解释清楚,真正树立“阳光政府“形象。
最后,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法律文化传统的国家,如果我们能够在总结中国固有法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的和谐、团结、互助、注重个人道德修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优良传统,自觉践行依法治国,开辟出一条融合中国优秀的法律文化传统与西方法治精神于一体的独特的中国法治之路,那不但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对人类法治文明的贡献。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是政府的职责和功能, 是行政体制的核心与关键。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经之路。1.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要完善行政程序立法。要建立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规范, 全面规范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立法目的、法律制度及法律责任;规范不同层次与不同领域有关行政程序的法律, 避免法律规范的重复和不适用, 遏制程序违法现象的产生;规范规定要有具体的步骤, 具有可操作性, 使得政府能够正确有效地履行政府职能;要科学地设定行政程序法。科学地规范事前程序、事中程序、事后程序;在已有行政程序法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行政人员的义务和责任, 明确规定行政人员在所行使的行政行为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使行政人员依法履行政府职能, 承担法律责任;要保障公民的程序性权利。完善行政听证程序制度、信息公开程序制度, 使公民在行政过程中及时了解行政行为进程, 积极参与行政进程, 有效监督行政权力依法行使, 使公民的实体性权利通过程序保障的方式得以及时、全面的维护;要提高行政人员行政程序的法律意识, 强化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 严格依法行政。2.实现政府职能、权限、事权的法定化。要实现政府权限法定化, 要科学合理界定政府的职能权限,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坚决消除权力高租寻租空间;要实现政府事权法定化, 完善不同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 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 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 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
二、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行政管理的全过程都是围绕着行政决策的开展进行的。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需要不断健全依法决策机制。1.努力实现行政决策过程法制化。要科学合理地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人部门的行政决策权, 完善政府内部的决策规则, 还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宝程序, 不仅要论证决策事项的可行性, 也要论证决策事项的不可行性。2.努力实现行政决策程序规范化。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 政府部门要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决策的程序, 尤其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 要依法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 进而将合法、有效、可取的意见体现在行政决策当中, 增加决策的公开透明度;建立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机制, 政府及其部门做出重大行政决策前要交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 不得做出决策;健全依法决策评价机制, 主要是建立决策实施后的评估机制, 重大决策实施后要通过相关专业机构, 通过调查研究、评估程序做出结论, 以评估决策的执行情况和社会对此做出的反馈, 进一步完善相关决策, 尽量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3.要努力健全行政决策责任机制。明确行政决策的责任主体, 通过健全决策机制, 合理划分决策权限, 明确责任主体, 使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对于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做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的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 要依法追究责任, 从过去单纯追究“有过”向既追究“有过”双追究“无为”转变;明确界定问责事项, 针对行政决策问责范围和问责事项不清的情况, 要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具体问责事项, 规范的可操作性要强, 将平时工作中故意拖延、推诿、扯皮等行政不作为、能力不足、行政乱作为等情况, 都纳入问责范围;
三、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因此, 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1.要精简行政执法机构, 加大执法力度。精简行政执法机构, 使行政执法体系简化合理有序, 实现行政执法机关机构职能法定化。努力推进综合执法, 让执法队伍能够进行经常性的执法活动, 改变简单的突击式、应付式检查和乱整治现象, 加大执法力度。2.要理顺行政执法部门的职权关系。在横向上, 将相同或相近的行政执法部门的权限合为一个部门并由其管理;在纵向上, 减少层次, 合理划分上下级之间执法权限, 合理配置执法力量。通过理顺行政执法部门的职权关系, 改变原来庞杂而无序的执法体系, 使行政执法人员能够在法定授权范围内执法。3.行政执法权要相对集中, 简化行政执法办事程序。行政执法权中确实需要的审批、发证、收费、处罚等权力都要集中。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立法, 简化办事程序, 规范文明执法, 杜绝“暗箱操作”。4.实行严格的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 不得授予执法资格, 不得从事执法活动。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四、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 遏制权力腐败。1.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的监督权。要进一步加强审计立法, 完善审计监督法律制度。在法律法规中, 对审计组织、人事任免、经费以及审计人员形象与精神上的独立应加以保证;完善审计管理体制;改变监督体系部门内部功能交叉重叠的局面, 实行较为开放的监督系统, 打通信息流畅渠道,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打破各监督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 确保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完善审计问责制度, 加强跟踪审计并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将责任追查到底;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审计工作方法, 定期对政府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跟踪审计法在审计过程中的运用, 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 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2.建立健全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障机制。要完善对权力监督和制约方面的法律, 确定明确的监督标准和具体的实施细节, 实现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制度化、法制化, 减少预防和惩罚的危害, 做到依法监督, 有法可依;努力改变单一的监督和制约方式, 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从而将自上而下的监督方式和自下而上的监督方式相关结合, 更好地发挥对权力下放监督和制约作用。
五、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1.应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的内容, 提高公开内容的质量。进行政务公开时, 除了涉及国家法律规定保密的政务内容外, 其他的都要进行公开, 并接受群众的监督。政务公开的内容应全面、真实、具体要求, 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关系到自身权益的内容, 更需要公开, 而且应该通俗易懂;在政务公开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 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2.应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政务公开的形式。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采用一些切实有效的公开方法, 比如对关系到特定群众密切关心的问题和自身的权益时, 可以通过发放相关政务公开内容单进行公开;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没有固定工作的群众, 应在其所住小区内的公告栏张贴;对于向社会公众进行的政务公开, 采取电视、网络媒体、广播等形式, 可以更加快速方便地传达。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采用哪种公开方式, 都应注意政务公开的形式要服从于公开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党课参考》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主办.2014.12.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行政权力
一、依法行政的内涵
所谓依法行政,是指各类行政主体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并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学界把“法治”概括为八个字:约束公权,保护私权。从这一本质出发,依法行政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涵。
(一)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合法
依法行政首先就要求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和组织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地位、资格和组织条件,如果进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不是依法成立的或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那么,他的行为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须合法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于法有据,同时,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活动,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现实中“只要初衷是好的,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也就无所谓了”的观念是经不住法律考验的。依法办事是政府行政的一个基点,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将好事办好。
(三)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统一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主体在享有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当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不当行使权力、滥用权力、不作为、不尽职以及失职、渎职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二、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曾一度受到重视,行政法也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1957年起,在“左”的思想干扰下,法律受到轻视,法治被否定,政策代替了法律,行政法滞步不前。在随后的“文革”时期,法律虚无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民主和法治惨遭践踏和抛弃。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依法行政无从谈起。
我国依法行政的发展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正式推进的,可归纳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9年,强调的是政府要依法办事;第二个阶段是建立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9年,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约束权力;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是从1999年到现在,这个阶段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经过前面两个阶段,我国的法律体系已逐渐搭建起来,广大政府机关、行政人员的法制意识也得到了较高程度地提高,公民的维权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这个阶段我们党鲜明提出了要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
回望历史,纵观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轨迹,从1978年,到党的十八大明确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新目标,至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重大任务,步履始终清晰、紧迫而坚定。
三、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措施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坚持职权法定原则。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自始至终需要有法律依据,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可否认,现在各方面工作的难度在加大,但是,再难也要依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如果基层政府部门还迷信于行政强制,习惯于通过强制的方式推行禁令,将工作简单化,只追求结果,不顾实际,不注重程序,那样,只会引起民怨,而且违法的是政府,被推上被告席的也会是政府。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没有界限,权力就会无休止扩张。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行政机关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即制定一份权力清单,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没有什么权力、能在多大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这样才能有效杜绝失职、渎职行为,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
政府要列出自己的权力清单,关键是简政放权。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就是简政放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多个场合指出,以大幅精简下放审批事项为重点的简政放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截止到2014年底,国务院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已取消下放708项。用网络上流行的话来说,为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国务院也是“蛮拼的”。所有这些充分显示了中央推进审改的决心。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也陆续浮出水面,全国各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创新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这是对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主要内容提出的明确要求。从此政府的决策不再是一人一言一决定,而是人员专家化、程序法定化、责任终身化、结果合法化的一项机制。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建立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决策者都要对自身的决策负责任,不能随意做决策。决策终身追责,必将“倒逼”广大领导干部谨慎决策,谨慎用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敬畏民意用好决策权,既注重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立足当地实际,立足长远发展,为群众谋求长远利益。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在行政执法体制方面老百姓反映最多的的问题就是,“有好处就抢着干,有责任就踢皮球”——权责交叉、界限不清、多头执法,执法“缺位”、“越位”、“错位”,对此,老百姓深受其害,反映强烈。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就是改革的重点。《决定》针对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出要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具体措施。相信这一系列措施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钓鱼执法、选择性执法、养鱼执法等问题。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
规范执法行为。衡量和判断执法工作的成效,既要看法律效果,更要看社会效果。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期待要求。既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又要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改进执法方式,理性文明执法,注重语言规范、行为规范。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力求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
完善执法程序。严密的执法程序是规范执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执法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一些敏感复杂案件的处置,如果执法程序规范严密、公开透明,就能最大限度地赢得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执法瑕疵而授人以柄。
—拜城县依法行政工作先进材料
2010年,我县按照地区行署《2010年法制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阿克苏地区依法行政考核办法》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以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自治区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指导意见,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依法治县工作,有效提高了政府及各部门依法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一、政府法制机构及队伍建设情况
目前,全县现有执法部门44个,行政执法人员538人。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3名,其中副主任1名,科员2名,各乡镇、各部门视具体情况均配备了专(兼)职法制工作人员,公安、林业、工商、税务等部门还单设了法制科(室)。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一是及时制定印发了《拜城县2010年法制工作要点及法制工作计划》,定期及时掌握各部门工作情况,做好协调、督促指导、经验交流工作,不断推动工作进展。二是根据地区《依法行政考核办法》[2010]6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拜城县依法行政考核实施细则》,将依法行政考核目 1
标任务、内容和标准进行了详细分解,积极做好日常督查和年终考核的各项准备、督促、指导等工作。同时制定《拜城县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重点在加强和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监督、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和培训等方面提出创建任务,按阶段对各乡镇场、行政执法部门确定了创建步骤,明确和细化创建标准。今年6月12日—21日和10月20日—11月3日,按照《拜城县依法行政考核实施细则》,对全县各乡镇场、县直行政执法单位进行了监督检查,加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的督促指导力度。三是按照地区有关文件要求,在完成我县第一个《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5-2009年)的基础上,制定第二个《依法行政五年工作规划(2010-2014年)》,为我县今后五年依法行政工作确定了“七个基本”总体目标:各乡镇场和各行政执法部门基本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实现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基本建立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公开化、法制化;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完善行政监督各项制度和机制;基本形成各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想依法办
事、会依法办事、能依法办成事的氛围;基本建成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二)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清理工作,为依法行政提供法制保障
一是不断强化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备案工作的新路子。督促、指导各乡镇场和部门在规范性文件发布前和县人民政府法制办沟通,听取县人民政府法制办的意见,发布后按时报送备案,确保了文件的合法性,避免了规范性文件在备案审查时才发现问题的现象发生。今年,共备案登记规范性文件30件,责令废止3件。二是认真履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职责。高度重视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对县人民政府和政府办公室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都严格进行合法性审查,出具审查意见。今年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对17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审查,并严格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及时向行署法制办报备,报备率达100%。三是深入细致清理规范性文件。根据自治区和地区有关文件精神,及时下发了《拜城县关于开展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对历年来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法制办采取首先在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档案室查阅历年来文件及目录,然后到档案局核对一些有疑问的文件,最后与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责任单位联系,对保留、失效、废止的规范性进行逐一确认。经清理,政府和政府办公室符合情理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共92件,其中,保
留的行政规范性文件71件,废止和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21件。各乡镇场合县直部门符合要求的规范性文件396件,保留的行政规范性文件108件,废止和宣布失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288件。四是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安排,对自治区正在实施的108件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对4件规章提出了修正的建议,对11件规章提出了废止的建议,并及时上报地区行署法制办。
(三)认真履行行政执法监督职责,规范执法行为
一是加强了行政执法人员“两证”管理和培训。对全县行政执法部门进行摸底、调查,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考核确认执法资格。今年对县直执法部门50名换证和新增行政执法人员组织开展了《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确保了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合法率、合格率达到100%的要求。
二是做好行政应诉、行政处罚案件统计汇总工作。根据地区行署法制办的要求,今年我们对全县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及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有关情况进行了统计汇总并及时上报。我县共发生行政处罚案件1274件,其中警告30件,罚款1192件,涉及款额593531.20元,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14件,涉及款额39327元。无行政应诉案件。三是继续做好行政审批工作。今年根据自治区及地区确认公布的行政许可项目,对我县政府部门正在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进
行清理,确认建设局等6个部门实施的6项许可项目,取消4项许可项目。截至目前,我县已经分七批确认公布228项行政许可项目,取消9项许可项目,进一步减少了行政审批事项。四是认真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积极缓解行政纠纷。认真对待前来我办申请行政复议人员、咨询人员,热情服务群众。一年来,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3件,其中受理2件,办结1件,自行放弃1件。
(四)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制意识。
结合“3•8”妇女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法制宣传日活动,利用巴扎天在城区、乡镇主要街道集中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种子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广告法》、《反洗钱法》、《公证法》、《法律援助条例》、《信访条例》、《宪法》、《税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物权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城乡规划法》、《工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自治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共设立固定法律宣传点45个,出动宣传人员781人次,悬挂横幅156条,宣传挂图126张,发放宣传资料5.7万余份,制作法制宣传板报240块,出动流动宣传车47台次,为群众提供现场法律咨询服务900余次,播放录音839小时,营造了良好的学法用法氛围。
同时,充分发挥“法制一条街”宣传作用,采用维汉两种文字更换了29块不锈钢法制宣传栏内法律法规内容,在人员流动的密集地段,全面宣传了《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二十多部法律法规知识,使群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法律,进一步提高了法律素养,增强了法制观念,强化了守法意识。
一、规范性文件制定法治化
(一)制定并公布起草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制度。
(二)起草制定规范性文件制度包含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公开听取社会公众意见、法制机构审查、成本效益分析、审议决定、定期清理、实施情况评估等内容。
(三)在经过立项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每年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计划。
(四)规范性文件草案,提请政府审议前在政府网站或其他媒体上向社会公布,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0日。
(五)规范性文件草案,要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公开听证、或者其他方式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六)提交审查的规范性文件的说明包括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采纳专家咨询论证和社会各界意见情况、成本效益分析情况等内容。
(七)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事前应由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审查,未经审查通过的不得提交会议审议。
(九)规范性文件应当规定有效期,有效期原则上不超过5年。
二、行政决策法治化
(一)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二)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论证制度。
(三)完善行政机关内部决策规划。
(四)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制度。
(六)行政机关在规定的权限内进行行政决策。
(七)制定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要事先向社会征求意见,并对征求到的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向社会公布。
(八)重大决策事项,要事先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九)重大行政决策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行政领导集体讨论决定。
(十)在做出重大行政决策前,由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十一)有关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依法定程序作出。
(十二)作出决策的事项、依据和结果以规定的形式予以公布,并允许公众查阅,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十三)建立健全决策执行情况跟踪反馈和评价制度。
(十四)每半年提出决策执行情况反馈和实施评价报告,决策机关应进行认真研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
(十五)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五、行政服务法治化
(一)建立健全行政服务管理制度。
(二)公布的行政服务项目涵盖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全部事项,符合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三)行政机关提供的服务项目应向社会公布。
(四)行政机关的行政服务项目按法定要求拟定实施办法,并向社会公布。
(五)行政机关按照公布的实施办法提供行政服务。
六、政府信息公开法治化
(一)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
(二)政府及政府部门建立公众信息网站,并及时更新。
(三)政府信息按照法定要求通过政府公报、网站、新闻发布会、电视、报刊、广播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四)按照法定要求编制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五)按照法定要求及时全面地公布政府信息。
(六)依法办理要求公开政府信息的申请。
(七)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公众信息网站内容全部可以免费查阅和下载。
七、行政责任法治化
(一)建立健全行政岗位责任制度。
(三)部门职责明确落实到内设机构、各个岗位及承办人员。
(四)每一岗位制定科学、具体的职位说明书。
(五)各岗位工作人员根据法定化的岗位责任要求进行配备。
(六)编制部门职位责任手册。
(十)建立健全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十一)对不依法履行或者不作为的政府机构及人员,及时启动追究程序,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八、行政救济法治化
(一)建立健全行政投诉处理制度,对投诉的范围、受理和处理程序、处理方式、法律责任以及社会矛盾的预防、行政调解机制等作出规定,并且由相关法定机构负责受理和处理行政投诉。
(二)行政投诉办法、程序向社会公布。
(三)及时受理社会公众提出的投诉,在规定期限内处理完毕,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投诉人。
(九)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机关依法参加行政复议,并且依法履行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决定。
(十)建立健全行政诉讼案件应诉制度,对参加行政诉讼、履行法院诉讼判决或者裁定作出规定。
(十一)接到法院应诉通知后及时指定诉讼代理人。
(十二)在法院规定期限内提交答辩状及相关证据材料。
(十三)依法在规定的期限内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判决和裁定。
(十四)建立健全行政赔偿、行政补偿制度,对受理和办理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申请的具体工作作出规定,并且由相关法定机构负责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申请。
(十五)依法受理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申请。
(十六)行政赔偿、行政补偿决定符合法律规定。
(十七)对于决定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的,在法定期限内按照法定方式予以支付。
九、行政监督法治化
(一)建立健全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制度,对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接受质询以及接受政协民主监督的方式、听取政协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作出规定。
(二)每年第一季度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交上一的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三)认真办理有关政府的人大代表议案、建议以及政协委员提案。
(四)建立健全层级监督制度,对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方式、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的处理、责任追究等作出规定。
(六)建立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工作报告制度。
(七)建立健全贯彻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具体措施。
(十)建立健全行政机关接受社会监督的制度,并且由相关法定机构负责受理和办理社会举报、意见和建议。
(十一)对社会举报、意见和建议按照规定及时办理,并将结果向当事人反馈。
(十二)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及时作出处理。
十、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一)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
(二)制定领导干部法制讲座计划,每年法制讲座不得少于2次。
(三)领导干部按照要求和计划参加法律知识学习。
(四)政府部门建立工作人员学法制度。
(五)政府部门制定本的学习计划,每年学法讲座不得少于2次。
(六)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度。
干部任职依法行政知识考查和培训学习情况考核制度。
1.国务院要求行政决策要履行的程序是()。(单选题2分)
得分:2分
A.合法性审查、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 B.合法性审查、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 C.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集体讨论 D.集体讨论、公众参与、专家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
2.2011年3月,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会议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单选题2分)得分:2分
A.有法可依 B.违法必究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3.2011年3月,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会议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单选题2分)得分:2分
A.执法必严 B.有法可依 C.有法必依 D.违法必究
4.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纲要》,纲要明确了要用()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单选题2分)A.5年 B.15年
得分:2分 C.10年 D.20年
5.郝劲松诉国家林业局假虎案、法大博士诉广电局“色戒”案,对于推动司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醒广大公务员要增强()的意识。(单选题2分)A.依据合法 B.民主参与 C.程序正当 D.公平合理
6.当发生下位法和上位法发生抵消冲突的时候应该依据()做决定。(单选题2分)分
A.下位法 B.案情的具体情况 C.上位法
D.法院的最终裁定
7.2008年国务院发布加强县市依法行政决定,行政审批制度经历了()改革。(单选题2分)分:2分
A.十次 B.六次 C.三次 D.八次
8.1999年国务院正式发布(),提出坚持依法行政,明确了依法行政的要求。(单选题2分)得分:2分
A.《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 B.《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得得分:
2得分:2分 C.《加强县市依法行政的决定》 D.《加强依法行政的实施纲要》
9.2008年国务院发布加强县市依法行政决定,行政审批制度经历了()改革。(单选题2分)分:2分
A.三次 B.六次 C.八次 D.十次
10.下列活动中属于行政行为的是()。(单选题2分)A.交警队违反交通规则的司机暂扣驾驶证 B.区政府机关派人到市场购买办公用品 C.仲裁机构对民事纠纷作出裁决
D.公安局根据业务需要对机关处室重新调整配置 11.我国目前立法存在的缺陷有()。(多选题3分)A.全国人大的立法的范围太小 B.立法程序不完善
C.部门立法影响立法质量√
有该选项 D.立法民主参与度不够
12.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在于()。(多选题3分)A.是落实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 B.是推进民主政治,维护人民主权原则的要求 C.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 D.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保障
得分:3分
得分:0分 得分:2分
得13.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在于()。(多选题3分)A.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 B.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保障
C.是推进民主政治,维护人民主权原则的要求 D.是落实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
14.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面临的挑战有()。(多选题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A.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急剧转型,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和纠纷 B.价值观念多变、多样、多元,公民意识觉醒,社会心理失衡,新兴媒体发展 C.人治传统根深蒂固,法治环境难以短期内改善 D.行政机关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15.政府应如何提高用法治方式解决行政纠纷的能力?()。(多选题3分)A.降低诉讼的门槛,降低司法成本 B.解决司法救助的问题 C.弱化行政方式解决纠纷的途径 D.减少领导的批示
16.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中,公务人员要明确增强的意识有()。(多选题3分)得分:3分
A.公平合理 B.证据合法 C.民主参与 D.程序正当
17.党的()报告中对建设法治政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多选题3分)A.十五大
得分:3分 得分:3分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四大
18.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中,公务人员要明确增强的意识有()。(多选题3分)得分:3分
A.公平合理 B.程序正当 C.民主参与 D.证据合法
19.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面临的挑战有()。(多选题3分)
得分:3分
A.价值观念多变、多样、多元,公民意识觉醒,社会心理失衡,新兴媒体发展 B.人治传统根深蒂固,法治环境难以短期内改善
C.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急剧转型,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和纠纷 D.行政机关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20.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面临的任务有()。(多选题3分)A.推动法治GDP,保证法律的实施
B.推动司法改革,树立司法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C.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决策,提高立法质量 D.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21.问责机关采取的问责方式有()。(多选题3分)A.责令公开道歉 B.停职检查 C.责令辞职
得分:3分
得分:3分 D.免职
22.问责机关采取的问责方式有()。(多选题3分)A.免职 B.责令辞职 C.责令公开道歉 D.停职检查
23.和司法方式相比,信访解决行政诉讼存在的缺陷有()。(多选题3分)A.难以最终解决 B.不公平合理 C.缺乏稳定性
D.直接有效 ×
无该选项
24.政府应如何提高用法治方式解决行政纠纷的能力()。(多选题3分)A.减少领导的批示 B.解决司法救助的问题
C.降低诉讼的门槛,降低司法成本 D.弱化行政方式解决纠纷的途径 25.法治政府的特征有()。(多选题3分)A.便民高效 B.透明廉洁 C.诚信负责 D.有限有为
26.和司法方式相比,信访解决行政诉讼存在的缺陷有()。(多选题3分)
得分:0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得分:0分
得分:3分 A.缺乏稳定性
B.直接有效× 无该选项 C.难以最终解决 D.不公平合理
27.我国目前立法存在的缺陷有()。(多选题3分)A.立法民主参与度不够 B.立法程序不完善
C.全国人大的立法的范围太小 D.部门立法影响立法质量
28.党的()报告中对建设法治政府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多选题3分)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四大
29.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面临的任务有()。(多选题3分)A.推动法治GDP,保证法律的实施 B.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决策,提高立法质量 C.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D.推动司法改革,树立司法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0.法治政府的特征有()。(多选题3分)A.有限有为 B.透明廉洁
得分:3分
得分:3分
得分:3分
得分:0分 C.便民高效 D.诚信负责
31.行政机关的权力来源于权力机关的授予。(判断题2分)正确 错误
32.行政过错责任人没有成陈述权和申辩权。(判断题2分)正确 错误
33.工信部发布“绿坝软件”红头文件有始无终,商务部组织的名酒评选被抵制,最根本的原因是行政决策行为缺乏法律依据。(判断题2分)正确 错误
34.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有权力制定和修改宪法法律。(判断题2分)分
正确 错误
35.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立法治政府。(判断题2分)分
正确 错误
36.政府的职权是有限的,所以政府在有触犯法律的风险下可以放弃执法、不作为。(判断题2分)得分:2分 正确 错误
得分:2得分:
2得分:2分
得分:2分 得分:2分 37.200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依法行政的工作会议,发布《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对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判断题2分)正确 错误
38.进入法院诉讼程序的法律只有三十多部,说明了我国大量的法律规章没有得到实施、执行。(判断题2分)正确 错误
39.政府如果要撤销已经生效的许可,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必须给无辜的相对人赔偿。(判断题2分)正确 错误
40.政府如果要撤销已经生效的许可,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必须给无辜的相对人赔偿。(判断题2分)正确 错误 得分:2分 得分:2分 得分:2分
一、充分认清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 从政府功能转换实践看必然性
建国初期, 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的需要, 我国坚持全能政府的理念, 设定政府职能并构建政府体系。此时的政府, 主要是依靠行政方式进行社会管理的政府,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法治化进程也走入“快车道”, 政府职能也随之发生重要改变, 特别是我国近些年持续推进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 如2004年、2010年国务院先后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在处理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关系, 正确界定政府职能, 严格依法行政, 建设服务型政府上取得突出成绩。然而很大程度上, 全能政府理念仍然在政府管理理念中仍起着支配作用, 政府管理行为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要求相冲突, 离“将市长的职能还给市长、将市场的职能还给市场”的目标, 还有较大差距。
(二) 从坚持问题导向看重要性
习主席反复强调, 要坚持问题导向, 将工作的主攻方向, 放在解决突出问题上。着力建设法治、服务、责任、清廉政府, 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 是政府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十八大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人民群众的满意率不断提高, 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加强的地方。比如, 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程序繁杂的问题依然突出, 证明“你妈是你妈”“北漂小伙为办护照返乡6次多跑3000公里”等现象屡禁不绝;各级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 行政执法不严、不公、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为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进一步明晰政府功能界定, 缩减权力清单。
(三) 从推进“四个全面”看紧迫性
十八大以来, 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治国理政能力建设, 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 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四个全面”的必然要求。首先,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攻山头、涉险滩、啃硬骨头形成“新常态”, 必然涉及到利益的深刻调整。政府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 要想破除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 就必须按照依宪施政、依法行政, 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 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法治支撑。其次, 建设法治政府, 在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法治社会中发挥着承上启下部分,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再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 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必须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强化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 统筹处理好“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关系, 激发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活力, 化解社会矛盾, 确保整体推进, 确保在2020年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二、切实厘清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
(一) 全面把握法治政府的内涵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是政府真正履行服务职能的前提。要全面把握法治政府六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依法办事。执行法律是政府首要职责, 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 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二是制度完善。重点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加强法规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 确保法规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 谨防单方面体现部门意志, 谨防小范围体现专家意见;还要进一步健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 强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三是依法决策。各级政府及其行政部门要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四是公正执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严厉查处危害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环保、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违法案件, 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切实做到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人情干扰、权力意识, 杜绝选择性执法、不公正执法、粗暴执法。五是政务公开。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凡是不涉及国家和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都要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切实通过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 确保政府提供公正服务。六是监督问责。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突出审计、监察履职, 加强财政、预算、投资审计和各种专项审计, 加强对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的监察和问责, 严肃追究违法违纪人员责任。
(二) 深刻理解服务型政府的要义
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一是要积极服务保障, 防止不管事、不作为。首要的是要给市场经济体制良好运行提供积极的服务和保障。即为市场提供宏观调控服务,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促进结构优化, 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 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稳定市场预期,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坚决简政放权, 防止大包揽、乱作为。服务型政府要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淡化自身传统上的投资主体角色,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通过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 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三是要优化组织结构, 防止杂而乱、多而散。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 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监督的原则, 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政府各个部门要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同时要统筹理顺政府部门与党群机构的关系。根据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原则, 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政府机构改革还包括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对行政区划设置做科学研究、充分论证, 视情探索推进省直管县 (市) 体制改革。
(三) 准确把握二者相互关系
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 服务型政府首先必须是法治政府, 它必须依法产生, 决策依法、化解矛盾用法、成事靠法。服务型政府, 核心在于“为民”, 坚持权为民所用, 而行政之要在于“依法”, 因而, 依法行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 在服务型政府理念下, 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必然在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定位、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监督、行政责任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时代要求。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不误, 两促进。
三、紧紧扭住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 是一个系统工程, 牵涉面广, 联动性强, 必须紧紧扭住关键环节, 坚持以点带面, 全面整体推进。
(一) 要大力简政放权
核心是做到“精简、放权、优化、监管”八个字。一要精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取消各部门、各单位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全面清理行政审批服务及管理事项, 公布审批事项目录清单, 该取消的事项一律取消。二要放权。主动向市场放权, 重点围绕放宽市场准入, 实施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善于向社会放权, 凡是社会能承担的坚决放给社会。三要优化。简化程序, 优化流程, 彻底解决前置性审批问题。坚决取消部门利用红头文件或其它方式设置的审批前置条件, 坚决杜绝部门擅自提高门槛审批、随意限制审批数量的行为。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充分发挥网络审批和电子监察作用, 积极推行联合审批, 尽力降低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 进一步压缩审批事项和时限。四要监管。简政绝不是“减政”。要切实担当起宏观决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 推进政府治理提质提效。
(二) 要提升公共服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期待获得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一要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以人民群众需求最迫切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养老服务、公共体育等服务为重点, 强化增量资源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 积极盘活优化存量资源, 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 加快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二要强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突出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交通同网、城镇同建、产业同兴、环境同治、城乡同筹”, 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三要强化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放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准入限制, 探索建立公共服务项目经营权转让机制和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 向社会资本转让全部或部分经营权, 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缓解政府的供给压力, 提高供给的效率和效益。
(三) 要强化社会治理
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一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强化“社会本位”理念, 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观念必须让位于调控、引导、服务;政府对社会的传统管理观念必须让位于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 加快由被动、刚性管理向主动、柔性服务转变, 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提供公共服务。二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要降低门槛、放开登记, 加快培育社会组织, 依法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规范, 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更好地承担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抓紧出台向社会组织放权的指导性意见, 明确向社会组织转移的职能目录。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 并探索一业多会, 引入竞争机制, 改变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倾向。三要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各方面利益诉求, 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 做到早发现、先防范、快处置。
(四) 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也是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管理行政事务必须坚守的基本底线。一要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政府决策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要增强制度意识, 及时完善、严格执行行政决策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社会公示与听证、政府法律顾问、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等制度, 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扎实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查、发布、备案和清理工作, 增强规范性文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行政执法机制, 实行重大案件审查机制, 落实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减少行政执法的随意性。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强化对执法人员法律知识的定期培训和考核, 严格执法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大力改进执法方式,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三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大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民生事项、重大投资项目、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力度, 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房分配等信息, 要详细公开。拓宽办事公开领域, 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 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 充分告知办事项目有关信息, 打造阳光政府。
摘要: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 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必须充分认清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紧迫性, 切实厘清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 紧紧扭住建设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全面正确履职尽责,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
参考文献
[1]杜明中.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09.
[2]温国庆.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关系辨析[J].人们论坛, 2014.12
[关键词]县级法治政府;建设;重要性;途径
为加快推进法治政府的建设,全面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指出“市县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目前县级政府法治建设的现状进行必要的反思与总结,探求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路径,以期待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的尽快实现。
一、县级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法治政府,县级政府是基础和关键,这是由县级政府在我国政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1.县级政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在我国的政权体系中,县级政府是基层政府的核心。对上,它通过省、州(市)政府与中央政府联系起来,是政策、法律的重要执行者;对下,它通过乡镇政府与最基层的人民群众联系起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服务者。相对于省、州(市)政府,县级政府的事权更加集中,管理事项更加具体,管理对象更加直接,更加能够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切身利益;相对于乡镇一级的政府,县级政府的机构设置更加完整,行政职权更加法定,管理事项更加广泛,也更加能够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加强县级法治政府建设,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为了加强以县级政府为核心的基层法治政府建设,国务院于2008年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决定中对市县政府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作了明确阐述:“市县两级政府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实际工作中,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行政行为大多数由市县政府做出,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并需要市县政府处理和化解。市县政府能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
2.县级政府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以县级政府为核心的基层政府。基层政府是连接国家与人民群众的“桥梁”政府,是体现人民政府形象的“窗口”政府,是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终端”政府,是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交汇的“焦点”政府,由此可以说,它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所在;基层政府在地域上的相对封闭性、机构设置上的相对完整性、利益上的相对独立性、公务员人际关系的地缘性和工作岗位的低层次性,更容易出现行政权力的地方利益化、行政执法的非程序化以及行政监督的形式化等倾向,由此可以说,它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难点所在。作为基层政府的核心,县级政府更是基层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县级法治政府建设成功与否,对我国整个法治政府的建设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县级法治政府建设的途径
1.树立法治理念。县级政府要树立法治理念,真正从思想上明确行政权从何而来、权为谁用、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思想认识问题,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机关及其领导干部的一切权力也都应该源于人民的授权。既然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那么各级政府就应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负责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政府本身不追求利益,应当把人民的利益当作自己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政绩。
增强领导干部的行政法治理念,要通过加强培训,使得领导干部时刻更新法治观念,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通过加强学习,提高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法律意识的底蕴;通过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而宣传本身就是自我法律意识提高的途径。在实践中注重改进工作方式,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严格执法,从而真正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2.完善行政决策制度。完善行政决策的各项制度,保证实现重大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目前在行政决策程序中要大力推进专家咨询制度,地方政府对专家的选择必须考虑不同专家的利益立场,尽可能使受决策影响的利益各方都能获得专家代表,从而通过专业知识的相互制约而获得平衡;行政机关不得干预专家的论证意见,不能向专家提供倾向性的意见;专家在咨询过程中的活动应有相应的纪录,便于公众查阅;尊重专家论证意见的科学性,政府最终决策应当说明理由并公开对专家意见的处理情况。
建立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制度,行政决策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阳光政府要求政府的行政决策也应该公开、透明。推行公众参与在“阳光”下操作,不仅地方行政决策过程公开,而且结果也公开。通过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举行听证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使公众参与到行政决策中来,提高行政决策的民主性。
切实开展行政决策的评估制度,各级政府机关应当事前对行政决策的成本、目的、效益、近期和远期的影响、公众的认可程度及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形成完整的决策后评估报告,载明决策评估的相关信息、对实施中决策做出的调整建议及理由,提前做好相关应对准备。
建立行政决策追踪反馈制度,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信息反馈。地方政府内部应该建立一个吸纳和反馈社会意见的专门组织,及时、准确、广泛的征集和受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对征集到的所有意见和建议,都逐一加以整理归纳、认真分析研究,形成有关意见情况的说明材料。
3.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力的行使要受到监督和制约。建设法治政府,监督是保障。要规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防止行政权力的随意放弃或滥用,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在继续强化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等外部监督和完善行政复议制度、专门监督等内部监督的基础上,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应进一步加强,提高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民主程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审查规范性文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有的还涉及到与党委的关系,因为有些文件是经党委同意甚至是授意的。这就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对报送备案的规章政府法制机构应当严格依法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将规范性文件也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加强监督。
三、结语
县级法治政府建设在我国的整个法治政府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加强县级法治政府建设,应当明确建设的目标和途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严格监督政府权力,为此应当做到行政合法、行政限权和行政透明。
参考文献:
[1]王璐.县级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问题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张英飚.拜城县法治政府构建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26).
[3]黄卧云.法治政府,从县级改革寻求突破[J].刊授党校,2007(9).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研究!】推荐阅读:
着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10-08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04年10-21
如何推进工商局法治建设12-08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_加强法治烟草建设09-19
法治推进会讲话06-11
推进基层民主法治进程10-15
如何开展法治政府建设11-26
法治政府建设调查报告05-25
区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