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立医院医疗设备内部控制风险及应对

2022-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来,随着国家医疗改革不断深入,深化“放服管”支持社会办医、取消耗材加成、医保DRG付费等各项改革陆续出台实施,公立医院的生存发展面临巨大的风险,迫使医院加强内控管理。2015年财政部颁布《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医疗设备的采购和管理是医院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活动,医院用于医疗设备购置、维护、更新费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对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目前,医院在医疗设备的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设备利用率低,有些长期搁置成为“僵尸”设备,造成资源浪费;资产清查制度落实不到位,账实不符;采购价格虚高,医务人员受利益驱使违纪违法案件屡见不鲜。

医疗设备从申购立项、招标采购、合同签订、验收入库、日常维护、报废处置、档案管理等,整个流程、各个层级都有风险点,因此我们要排查出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风险点,再逐一进行需要防范和管控,保障资产安全、完整,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一、设备管理各环节的风险点

(一)申购立项的风险点

(1)设备立项购置前无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无预期效益分析,求新求全,盲目引进。(2)设备管理部门对医院现有设备的分布和利用情况没有分析研究,不能提出指导性意见。(3)申购审批程序不到位。医院没有按“三重一大”规定,集体研究讨论决定。

(二)采购招标的风险点

(1)符合政府招标目录内的或采购金额以上的项目没有通过政府集中招标采购。(2)自行招标采购的项目,没有按规定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3)标书文件设备技术参数不清,或指向性偏向某一品牌。(4)评标没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价格虚高。(5)采购环节没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出现腐败现象。

(三)合同签订的风险点

(1)合同条款中设备名称、型号、金额或技术参数等与投标文件与投标书不符。(2)合同条款不完备,无违约责任等条款。(3)争议处理方式选择不合适,如由仲裁机构或对方所在地法院。

(四)设备验收的风险点

(1)设备没有与合同核对,型号、品牌、技术参数不符,进口商品无报关单。(2)设备运行状态不好。(3)有些要求商检部门到场验收的没到场,场地不符合安装条件。(4)运输过程中包装、外观损坏。货物与装箱单不符合。安装未达到技术规范要求。

(五)使用维护的风险点

(1)不按操作规程来操作,造成设备损坏。(2)设备没有定期维护。(3)思维模式不优。重支出,轻产出。重维修,轻保养。(4)设备没有专人管理,责任不明确,设备乱拿乱放,造成设备、配件丢失。(5)没有收到设备使用的反馈信息。上报设备不良反应事件意识不强。

(六)报废处置的风险点

(1)设备到期使用科室没有提出申请。(2)设备处置审批手续不完备。(3)财务处理不及时,造成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

二、医疗设备内控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医疗设备内部控制是设备风险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手段,不仅可以防范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风险,还可以提升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

2015年3月,某医院抢救一名“晕倒”病人,医护人员立即予以心肺复苏抢救,在使用除颤起搏监护仪进行心脏起搏时,蓄电池显示满电但出现除颤障碍,无法进行除颤,最终患者死亡。若医院建立设备日常维护内控制度并有效执行,就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并加以排除,避免上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造成伤害的风险。

查找医疗设备管理各个环节的风险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加以实施且不断改进,可以提高医院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保障病患者安全,促进医院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医疗设备的内部控制

结合医院在设备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查找出的医疗设备内部控制风险点,分别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内部控制。

(一)改善内控环境

(1)提高认识。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为医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内控的核心是对权力的约束。医院负责人亲自抓。

(2)建章立制。搭建医院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并明确职责。建立医院内部控制手册,建立健全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对于申请、采购、验收、使用、维修保养、效益分析、归档等各节点,都有科学优化的流程和各层级的权限。

(3)岗位配置。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形成各岗位各司其责,各岗位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的局面。

(4)塑造文化。通过培训、讲座,宣传国有资产管理的知识、医疗设备管理的制度,营造内控制度的执行文化。营造家文化,形成自觉爱惜、保护医疗设备等国有资产的氛围。

(二)强化风险评估

(1)建立风险评估管理部门,对设备使用人员、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知识的培训。定期进行科室部门交流会,谋求风险预防及解决的办法。对风险进行识别,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如规避、分担、接受等。

(2)建立医疗设备应急预案,特别是大型设备的应急方案,防止突发的状况导致设备停用,造成医疗风险的发生。

(三)优化控制活动

(1)预算工作。利用信息系统,将全院现有医疗设备进行分析,从设备价值大小、开机率、维修率、投资收益率等多维度展开。根据科室申请及医院资金的整体安排,做好设备采购的预算工作。

(2)论证立项。召开医疗设备委员会会议,请专家讨论设备采购计划。采购能提高检测、治疗水平,同时能给医院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设备,对于医院已经有但使用频率不高的设备要慎重购入。

(3)设备专人管理。对大型设备设专人管理,过渡到所有设备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责任到人。追究设备保管不当、维护不及时造成的责任。

(4)重视日常维护。防止出现维护不到位,引起医疗安全事故。特别是急救设备,对其日常维护极为重要。通过有效的检测,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处理相关风险,避免严重伤害甚至死亡事件的发生。

(5)加强验收工作。成立验收小组,对一定金额以上的设备,与使用科室、档案部门、设备科、审计科等一起开箱验收,以合同为依据开展。严格把关,对外观损坏、与合同要求不符,运行达不到要求的设备一律拒收,重新发货,直至验收合格。设备说明书等文字资料一并交档案室存档。

(6)设备处置。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办理设备的报废、转让、捐赠等手续。

(7)效益分析。以强大的信息系统作支撑,利用HIS、HRP等信息系统,调出单台设备的收入、支出情况,考核设备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四)重视信息沟通

(1)设备管理系统。完善物资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平台与其他管理模块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把内部控制嵌入各环节之中。

(2)建立医疗设备内部沟通平台。让职工了解医院设备的内部控制的管理机制,收集设备使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

(五)强化监督管理

(1)利用绩效考核,将设备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情况与科室绩效挂钩。对购进后效益未达到预期的科室,慎重购进新设备。

(2)建立责任追究体系。落实设备责任到人的机制,对于损坏、遗失等情况,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设备投资收益率等指标未达到预期的科室及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

(3)加强审计工作,创新审计工作手段,从手工控制向计算机控制转变,运用信息系统形成实时监督机制。

摘要: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医院面临的各项风险越来越大,医疗设备利用率低、日常维护不到位、购销环节不正之风等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那么,公立医院如何应对呢?文章首先找出医疗设备管理环节中的风险,然后针对查找出的风险点,从内部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论述如何进行医疗设备的内部控制,以达到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减少或避免管理风险,保障设备安全高效运行,促进医院运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疗设备,内控风险,应对

参考文献

[1] 杨正云.基于风险管理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探讨[J].会计之友,2019(6).

上一篇:电力系统变压器继电保护研究下一篇: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的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