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统计浅析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技项目统计浅析(共8篇)

科技项目统计浅析 篇1

一、张掖市2009年——2013年项目申报情况总体分析

1.国家级、省级项目申报情况

根据我市2009年~2013年申报的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资金数每年都在稳步上升,逐年突破。特别是近年来,我局认真抓好科技项目申报工作,在围绕全市宜居宜游、生态建设、特色产业开发和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年,共有33个项目被国家和省科技厅立项,争取科技资金940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资金400万元,省级项目27项,资金540万元。2010年新上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7项,争取科技资金1056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资金697万元,省级项目22项,资金359万元,较上年增加了116万元。2011年共有44个项目被国家、省上批复立项,争取科技资金1417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资金1112万元,省级项目31项,资金305万元,较上年增加了361万元;2012年争取国家、省级科技项目40项,科技资金150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资金955万元,省级项目27项,资金550万元,较上年增加了88万元。2013年,共争取到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项目48项、资金1652万元,其中国家项目14项,资金960万元,省级项目34项,资金692万元,较上年增加147万元。见图一。

图一

2.市级项目申报情况

2009年共有20个市级科技项目批复立项,争取科技经费68万元,其中科技计划共安排市列新上项目10项;科技合作项目10项,由中科院兰州分院合作支持项目1项。2010年,有18个项目批复立项,争取科技经费68万元,其中科技计划共安排市列新上项目7项;科技合作项目11项,由中科院兰州分院合作支持项目2项。2011年共有19个项目批复立项,争取科技经费68万元,其中科技合作项目10项,科技计划共安排市列新上项目9项。2012年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项目23项,其中第一批科技合作项目14项,由中科院兰州分院和张掖市人民政府共同合作支持的项目7项,第二批科技合作项目共2项,第三批科技计划共安排市列新上项目7项,共争取科技经费95万元。2013年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项目25项,其中第一批科技合作项目14项,由中科院兰州分院和张掖市人民政府共同合作支持的项目6项,第二批科技合作项目共2项,第三批科技计划共安排市列新上项目9项,共争取科技经费95万元。见图二。

图二

3.企业申报科技项目情况

近5年来,企业的省、部级科技项目申报数有所提升,但变化幅度不大,由2009年的16项增加到2013年是18项,争取的科技资金由509万元上升到960万元,争取的经费数额有所提升。在这5年中,多数企业申报的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主要有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企业项目申报的类型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也可以反映出该地区该行业的活跃程度。

4.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申报科技项目情况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和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在承担科技创新的主体中,是作为推动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申报科技项目的重点说明社会需要在此方向上要进行科技创新。我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申报的科技项目由2009年的9项增加到2013年是19项,争取的科技资金由222万元上升到641万元,项目主要有国家农转资金、科技重大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计划、星火计划、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计划、省青年科技基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省民生科技计划、富民强县专项等。

从国家级、省级、市级等项目申报情况可以看出,2009年到2013年项目申报数量没有很大的差距,不存在大幅度的数量降低或提高,但从争取的科技经费来看,经费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省部级争取科技经费由2009年的94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652万元,市级争取科技经费由2009年的68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95万元,这说明我市申报的单笔项目数所争取到的科技经费有很大幅度的增加,这会直接对企业的科技项目申报工作和科技经费的来源有很大帮助,并能影响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现,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项目申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企业组织编写申报材料的能力较弱,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点,所写材料不能体现产品的优势和创新点,这些企业应与相关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由科研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修改,以提升材料的质量。当然,不能胡编乱吹,主管部门会不断地进行监督、评估,对于不具备或不再具备条件、管理不善、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成效不大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经评审后要取消其资格。

三、2014-2015年项目申报方向

2014-2015年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以“3341”项目工程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做到以下原则:要按照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的要求,促进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要按照三中全会关于转变职能,改革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创新机制、调整导向、突出产品、力求实效”的原则;坚持科技惠及民生,发挥科技进步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基层社会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和省财政预算改革精神,省科技厅对计划类别进行了合并,撤销创新引导计划和省属科研院所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相关内容分别合并到科技支撑计划和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计划。目前,科技项目的申报类别大致有六项,分别是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民生科技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和知识产权计划,其中科技支撑计划又分为工业类、农业类(含星火计划、农转资金)、社发类、富民强县专项、软科学专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七小项;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计划又被分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项、科技创新平台专项、省属科研院所基础条件建设专项和市县科技条件建设专项四小项;还有基础研究计划包含了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基础研究创新群体和重点实验室专项。目前几大项目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分别有: 1.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有:工业重点支持领域、农业重点支持领域和社会发展重点支持领域。

2.民生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支持的技术领域有:生态环境领域、人口健康领域、公共安全领域、社会管理与城镇化发展领域。

3.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1)工业领域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面向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单位,支持具有前瞻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可供转化的成果储备,重点领域有制造业、新能源、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和新材料。(2)农业领域方面分为三大类别,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类:重点支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技术、产品、装备等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产业类项目要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益类项目要突出应用效果;农村实用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类:以科技强农惠农富农为宗旨,重点支持推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农村科技创业链建设,推动中小微型企业发展,推进农村信息化和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类:围绕突出企业主体、产业引导,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所、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对接,推动科技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强化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提升,重点支持具有成熟农业科技成果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具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和工业化生产前景的成熟配套技术的转化。农业领域重点支持有现代种业、农业优质高效安全生产、草食畜牧健康养殖、农产品与食品加工、村镇服务业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生态及农村环保和省级农业园区建设。(3)社会发展领域有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领域、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中药现代化与生物技术领域、人口健康领域、公共安全领域和文化发展领域。(4)富民强县专项重点支持方向有科技富民产业培育、市县科技发展环境建设、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及产业链建设、科技特派员示范和市县科技培训。(5)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专项鼓励并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产学研结合项目、转制研究院所项目、节能减排有利于环境保护项目、能大量吸纳就业项目、高新技术园区及各类孵化和产业化基地的创新创业项目。(6)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支持重点围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治等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为重点,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国际科技合作。

4.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计划项目中,科技创新平台专项重点支持面向行业、产业及区域技术创新需求,以科技服务机构、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为重点围绕我省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电器和特色优势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加强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科技网络环境、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成果等科技资源的整合,为企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为行业及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服务支撑服务。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专项方面分为市县科技条件建设补助专项和院所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补助专项,其中市县科技条件建设补助专项重点支持市州、县(市区)特别是58个贫困县(市区)科技局提高和改善科技基础条件,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推动基层科技工作发展,重点支持方向有科技网络建设、科技培训、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院所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补助专项以省属科研院所的改革和发展为目标,支持院所的科技创新和基础条件建设,为院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撑条件。

科技项目统计浅析 篇2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统计的重要性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我国各类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其建设的技术性、管理的先进性都得到了不断提升。新形势下, 统计工作已经成为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准确、科学的信息支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准确反映工程项目的管理情况。工程项目管理必须要有客观、准确的信息基础, 即直观的、准确的、量化的项目管理数据。运用统计学能够对工程项目中各类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与信息挖掘, 以此来全面、准确、客观及时地反映出工程项目的管理情况。有了这些数据信息内容的支持, 才能使项目建设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更加具有操作性与有效性。二是有效监督工程项目的管理情况。通过全面的数据统计分析, 特别是信息挖掘, 能够有效地监督工程项目的管理情况, 确保其管理依法依规, 有效落实, 同时也能预防各类管理风险。

二、统计在项目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 工程组织管理层面

工程项目的开展, 必须首先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 (包括制度、机构等) 作为支持。而机制的规划、建立及确定工程都需要以统计信息作为基础[2]。通过对工程项目建设各项具体情况, 经过综合性的数据分析, 形成统计信息资源, 才能为项目管理机制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 在掌握项目建设各方面情况后, 开展统计工作能够全面地将各类信息量化, 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降低未知风险。特别是在关键点设置统计检查, 能够使管理工作实现动态化, 提高针对性, 及时查找问题并作出反应。可见, 依据统计信息开展项目工程管理, 能够细分管理各子项, 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

2. 工程具体施工层面

施工过程是工程项目开展的主体地位。具体施工中, 统计信息的收集必须做到完整、实时、详尽。经过科学的分析与处理后, 还应当对下期的工程建设提供反馈、指导与优化。这一过程中, 统计信息并非简单的搜集罗列, 而是形成有机结合的信息链。

在招投标中, 应当注重如何合理利用统计信息开展项目的经济财务指标评价。应用统计学知识, 通过客观规范的信息搜集与处理方式, 对所需招投标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以确定项目的实际经济效益与投产比。

在质量控制中, 运用统计学方法, 能够通过及时的关键点信息分析, 确定关键节点的质量水平与预期目标的差异。通过统计数据的指导, 确定质量偏差, 及时地指导整改, 并确定下一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在成本控制中, 预先确定项目建设中可能出现各类成本超支因素并事先提出控制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成本与质量控制是企业项目管理水平体现的最主要因素。开展统计工作, 能够事先对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因人工、材料或设备等上涨造成的成本超支进行预测, 并具体做出控制计划。在完成每一期施工后, 运用统计方法与手段, 能够对数据量庞杂的本期实际成本与预计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

3. 工程技术后综合评价

工程项目的建设结束后, 需要对其开展全面的综合评价。但项目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周期长, 涉及层面多, 如技术部、管理部、财会部、施工部等。应用统计学手段, 在工程结束后能够将各方面的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与汇总[3]。最终形成数据化的施工资料档案, 为项目的综合评价工作提供完整可靠的依据。

三、结语

总之, 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已经迈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其科学性、经济性都更加突出。新形势下, 面对项目管理的新要求, 我们必须要依靠统计工作, 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保证工程项目管理、决策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可操性, 保证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长效发展。只有在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日臻完善的基础上, 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民生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甘晓霞.浅谈统计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 03 (10) :187~188.

[2]方德富.工程量统计工作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城市经济, 2010, 01 (06) :286~287.

科技项目统计浅析 篇3

关键词:统计数据;项目统计;统计数据

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较快,对投资项目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统计部门必须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统计,积极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特别是针对当前投资项目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统计方面的保障。

一、投资项目统计工作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的投资项目统计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总体上能够对本区域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反映。统计部门继续执行国家的统计制度,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计算方法和统计单位进行了统一,主要指标的比例关系和增长速度均具有可比性。统计部门积极开展数据质量的评估工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也得到一定的提高。统计机构通过实地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找出月报中的问题,重点调查数据变化较大的地区,通过实地检查掌握基层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数据质量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二、投资项目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投资项目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1、统计系统内部存在漏洞。根据日常检查的情况,绝大部分统计机构都能够遵照“不重不漏”的原则,在统计工作中,严格遵守统计制度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做到不虚报、不瞒报、不漏报。基层统计部门为了更好地保障统计数据的可靠性,能够做到经常深入项目,检查和指导投资项目的统计报表[1]。然而在监督和检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违背了我国的统计制度规定。首先,一些个体私营的投资主体由于缺乏健全的财务机构,往往是由当地统计工作站的统计人员代为填报投资报表,统计人员未能对这些投资主体进行详细的调查。其次,一些投资项目统计中错误的纳入了前期勘探工程的投资额,导致数据有误。第三,由于一些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之后没有立即开工,在统计时在投资统计范围内纳入了该项目的前期费用,造成数据有误。第四,一些项目已经在上年度开工,但由于未能掌握其上年度的进度情况,加之上年度投资额多少,将其纳入了今年新开工的项目统计之中。2、统计系统外部存在的问题。根据统计部门自查和上级督查的情况,统计系统外部同样存在问题。首先,安全、环评和土地违规的问题时有存在,这些问题又在统计工作中有所表现,例如将备查的在建项目标注为今年新开工项目,或者称其不属于清理项目。其次,投资统计工作存在一定的被动性,统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统计对象不配合,或者配合程度不高,在统计工作中也可能会出现漏报的现象。

(二)造成投资项目统计工作问题的原因。首先,基层统计力量比较薄弱。当前我国的基层统计力量仍然比较薄弱,不利于投资统计工作的开展。县一级统计机构的统计人员较少,大部分为兼职人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投资项目日益增多,从而使统计机构面临的统计任务越来越多,工作任务和人员经费之间具有比较突出的矛盾。加之一些项目单位的配合程度较低,对统计工作不重视,使统计部门的工作面临更大的困难[2]。其次,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针对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较少,导致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容易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原始记录不规范、台账记录错误等等。第三,具有较低的自动化水平。在统计工作中自动化水平仍然较低,数据处理任务较重,人工数据处理容易产生一定的误差,影响数据的质量。

三、完善投资项目审计,提升统计数据质量的具体途径

(一)加强各级政府的动态管理。各级政府应该对投资项目进行更为科学的动态管理,积极协调和配合统计工作。项目的统计工作涉及到的部门和领域较多,统计工作者必须具备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社会各界也应该对投资项目的统计工作予以支持和重视,为其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必须严格遵照统计制度。我国应该明确要求各级统计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制度来确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各指标含义、统计范围和统计对象,绝不能任意缩小或者扩大投资统计的范围,保障投资项目统计工作的规范性。

(三)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统计。新开工项目的统计是投资项目统计工作的一个要点,必须严格实行项目入库审核责任制。入库项目资料要由基层报表填报单位提供,并要求其为资料的真实性负责。统计部门要组织入库项目材料的审核,并根据自身的管理权限审核规定范围内的项目,将审核结果报送到相应的部门。特别是针对投资超过500万元的新开工项目,应该由统计部门进行上门核查,对其开工时间、征购土地面积、施工房屋面积、本年完成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等主要指标进行严格核查,保障统计数据来源的可靠性。项目单位必须亲自填写报表,并加盖单位公章。统计部门还要及时从项目库中清除完工的项目[3]。

(四)不断提高投资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就必须不断提升投资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其进行相应的投资项目统计培训。不仅要加强对各级统计部门的培训,而且要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基层统计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在项目统计工作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对乡镇、县级统计人员和投资项目单位统计人员开展岗前培训能够使其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胜任基层项目的统计工作。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投资项目统计工作面临着较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统计系统内外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漏洞。这就要求统计部门必须不断对投资项目统计进行完善,保障统计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进一步提升统计数据的质量,切实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宇.乡级统计基础建设中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商,2012(17).

[2]李娟.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理论研究与实践历程[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

项目和能源统计管理考核 篇4

权属单位:

考核时间:

序号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基本分

本项得分组织建设、管理体系建立健全(20 分)

按规定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配备了专职能源统计专职工作人员,人员变更做了报备,得 15 分。否则酌情扣 5-10 分。

100管理制度健全情况(15 分)

能耗计量和统计制度完善,能耗原始数据和基础资料有台账,能够按照公司要求及时报送能耗统计季度报表和低碳交通信息半年报和年报,数据准确、合理;内容系统全面得 15 分,否则酌情扣 5-10 分。能源目标考核情况(15 分)

权属单位每年年底对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形成检查结果总结材料或自查报告,内容具体、详实,可行性强的得 15 分,否则酌情扣 5-10 分。BT 项目基础考核(25 分)

根据进度、成本、质量、合同考核指标进行考核;按上述四项考核实际得分合计*25%资金回收考核(25 分)

回购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资金/应该到位资金)达到 80%得满分,超出一个百分点加 0。5 分,低一个百分点减 1 分。奖分项

项目受业主现金奖励合计(万元)

焊接专业实训项目统计二 篇5

第一章 认识焊接和焊接装配图样

实训重点:认识焊接和焊接方法,识读焊接装配图样,了解焊接装配图的特点,掌握焊接装配图中焊缝的标注方法

第二章 认识焊条电弧焊及弧焊电源

实训重点:1.了解焊条电弧焊的工作原理,2.熟悉弧焊电源的使用方法,2.了解焊条的性能和选用依据

第三章 引弧与平敷焊

实训重点:1.了解焊接电弧及其特点,以及影响焊条电弧稳定性的因素;2.掌握引弧方法;3.通过平敷焊操作熟悉运条方法;4.掌握焊道起头接头和收尾的方法。第四章 V形坡口平位单面焊双面成形

实训重点:1.了解对接平焊的多层焊和多层多道焊操作方法;2.掌握V形坡口对接平焊操作方法;3.合理选择平位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工艺参数;4.学会运用断弧焊法和连弧焊法进行打底层焊接;4.掌握平位单面焊双面成形操作技术 第五章 立角焊

实训重点:掌握立角焊的挑弧锯齿形三角形和月牙形运条方法 第六章 立位单面焊双面成形 实训重点:1.正确运用挑弧焊法或断弧焊法进行立位打底层焊接2.熟练掌握起头接头填充焊和盖面焊操作技术;3.合理运用运条方法,并善于控制熔池形状与温度;4.掌握V型坡口立位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第七章 横位单面焊双面成形 实训重点:1.运用断弧焊法或连弧焊法进行横位打底层焊接;2.熟悉横焊斜圆圈运条法;3.会进行多层多道焊操作;4.掌握横位单面焊双面成形操作技术。第八章 板对接仰焊

实训重点:1.运用反握焊钳的方法进行仰焊操作;2.增强仰焊操作的能力;3.运用短弧焊接薄焊道;4.灵活掌握仰焊打底断弧焊法和连弧焊法;5.掌握板对接仰焊的操作技术。第九章 垂直固定管单面焊双面成形

实训重点:1了解管对接定位焊的方法。.2会运用转腕运条技法进行垂直固定管焊接操作,3熟知垂直固定管多层多道焊技术,4掌握垂直固定管单面焊双面成形的操作技术。操作提示:施焊时要把握三个要领:“一看”“二听”“三准”。“一看”

第十章:水平固定管板焊接

实训重点:1.适应水平固定管板焊接时的焊条角度的变化,2.掌握水平固定管板焊接技术 第十一章:工字梁装配—焊接

实训重点:1.了解装配工艺过程,能控制焊接变形,2.保证工字梁的整体几何尺寸符合图样要求,3.了解焊接变形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4.通过焊接工字梁的装配与焊接训练,掌握装配—焊接操作技能。第十二章:储气罐的焊接与检验

科技项目统计浅析 篇6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每年十二月公布一次。对所收录的期刊以当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引文为依据,通过统计分析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指标,最终确定核心源期刊目录,因此,该目录每年公布的期刊是不同的。作为相对客观的反应期刊质量,该目录是比较各学术单位或科研机构学术水平的指标之一,也可为研究者选择投稿期刊提供参考,我院在奖励发表论文等方面主要的依据也是核心源期刊目录。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对所收录的期刊以当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引文为依据,通过统计分析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指标,最终确定核心源期刊目录,按期刊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排序,在该报告收录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大多数被统计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研究报告)。因此,与SCI所收录的期刊目录相似,该目录每年公布的期刊有所不同,质量下降的期刊将被淘汰,而一些非统计源期刊如果质量评价指标上升后可被选入目录。

2005年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已公示,相对客观地反应期刊质量。该目录是比较各学术单位或科研机构学术水平的指标之一,也可作为引导研究者选择投稿期刊的客观评价系统,我院在奖励发表论文等方面主要的依据也是核心源期刊目录。为了更方便我院职工浏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我们整理了其中医学相关的期刊目录,按生物学类、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临床医学类、医科大学学报类等排列,共约17类1940种期刊,请进入北大医院图书馆主页(网址:http://222.28.106.100 或http://lib.bddyyy.com.cn),在“公告栏”中打开“医学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进行浏览。

代码 I082 F044 期刊名称

CELL RESEARCH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学科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编 姚

鑫 何光存

侯云德 封祚建 王祖望 季维智 马

勇 严成钊 李

锋 袁

锋 黄大卫 王琛柱 吴汝康 祁国荣 林其谁 梁宋平阳含熙 G018 病毒学报 F014 F017 F022 F043 F030 F028 F005 F015 F035 F041 F042 F215 F046 Z014 动物分类学报 动物学报 动物学研究 动物学杂志 工业微生物 广西植物 昆虫分类学报 昆虫学报 昆虫知识 人类学学报 生命的化学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研究 生态学报 Z028 生态学杂志 F250 生物磁学 F049 生物多样性 F003 生物工程学报

F01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F034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F224 生物技术通讯 F012 生物物理学报 F213 生物学杂志 F021 实验生物学报 F033 兽类学报 F010 水生生物学报 F027 四川动物

T611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F004 微生物学报 F011 微生物学通报 F008 武汉植物学研究 F020 西北植物学报 F025 细胞生物学杂志 F024 遗传 F013 遗传学报

F100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F007 云南植物研究 F039 植物分类学报 F038 植物生理学报

F019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 F009 植物生态学报 F029 植物学报 F023 植物学通报 F050 植物研究

F048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G095 中国病毒学 A107 中国科学C F255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F002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F047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G235 高血压杂志 G294 华西医学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生物学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孙铁珩

畅德俊 马克平焦瑞身 王大成 张友尚 黄培堂 杨福愉 罗家騄 姚

鑫 张知彬 王德培 姜德全 李伯刚 李季伦 何忠效 郑

重 胡正海 郭礼和 朱立煌 朱立煌 刘照光 吴征镒 杨亲二 张景六 许大全 马克平叶和春 童哲 聂绍荃 刑瑞昌 张立人 梁栋材 张树庸 张迺蘅 卢耀增 刘力生 石应康

I20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钱贻简 刘德培 G126 CHINESE MEDICALSECENCES JOURNAL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G003 基础医学与临床 G016 北京医学

G292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G046 江苏医药 G048 解放军医学杂志 G315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G507 解剖科学进展 G049 解剖学报 G358 解剖学研究 G050 解剖学杂志 G886 介入放射学杂志 G052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G274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G056 免疫学杂志 G511 山东医药 G630 陕西医学杂志 G069 上海医学 F203 生理科学进展 F001 生理学报

G006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G603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G367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G575 四川医学 G076 天津医药 G210 微循环学杂志 G542 卫生毒理学杂志 G245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G067 现代免疫学 G223 现代医学 G871 医疗设备信息 G605 医疗卫生装备 G306 医师进修杂志 G281 医学研究生学报 G308 医学与哲学 G088 医用生物力学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孙衍庆 陈孟勤 何瑞祥 吴厚永 唐维新 李恩江 黄伟灿 方秀斌 章敬波 姚志彬 黄

瀛 陈星荣 吴祖泽 龚西瑜 朱锡华 徐娟英 杨世兴 汤钊猷 韩济生 姚

泰 陈槐卿 宋继昌 李俊秀 卓凯星 石毓澍 曾昭炜 刘世杰 王秦岭 周光炎 孙载阳 姜远海 王

政 王国强 顾寿年 杜治政 戴克戎 G259 诊断病理学杂志 G615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G096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G241 中国急救医学 G314 中国计划免疫

G105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G111 中国免疫学杂志 G303 中国男科学杂志 G112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G11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G258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G883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G521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G116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G988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G237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G952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G809 中国医刊

G124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G313 中国医师杂志 G445 中国医学工程 G911 中国医学伦理学 G622 中国医学物理学 G130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G134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G135 中华病理学杂志 G153 中华麻醉学杂志 G282 中华男科学

G165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G172 中华血液学杂志 G175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G176 中华医学杂志 G59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G180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G225 重庆医学

G41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G043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G638 检验医学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基础医学、医学综合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李维华 王鸿利 李楚杰 聂枝玉 訾维康 冯

正 杨贵贞 江

鱼 于恩庶 周海钧 章以浩 唐佩弦 韩济生 王今达 蔡宏道 张阳德 王天佑 胡大一 胡宗泰 张宪安 张阳德 张甲义 邓亲恺 吕永达 熊希凯 吴秉铨 罗爱伦 黄宇峰 李河民 陆道培 张思仲 巴德年 朱宗函 谌怡璞 李祥龙 尹伯元 周学东 冯仁丰

G501 临床肝胆病杂志 G291 临床骨科杂志 G345 临床急诊杂志 G204 临床检验杂志 G222 临床麻醉学杂志 G317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G230 临床皮肤科杂志 G585 临床心电学杂志 Q919 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G324 实用医学杂志 G346 血栓与止血学 G627 循证医学 G545 医学临床研究 G663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G973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G239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G337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G10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G544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G974 中国临床医学

G304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G824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G110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G311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G776 中国全科医学 G604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G853 中国实验诊断学 G796 中国输血杂志 G252 中国微循环 G431 中国误诊学杂志 G119 中国循环杂志 G396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G667 中国综合临床 G408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G286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G555 中华急症医学杂志 G17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G157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类

宋国培 戴克戎 彭南生 武建国 张国楼 熊旭林 赵

辩 郭继鸿 卜

平黄安东 刘泽霖 吴一龙 丁

达 张立平殷大奎 汪丽蕙 汪

复 徐达传 王永铭 杨秉辉 郭启勇 蒋朱明 肖梓仁 李伯埙 梁万年 姜廷良 孙荣武 王憬惺 李小芳 张经建 陈在嘉 李幼平陈国生 裴国献 董

怡 丁德云 丛玉隆 徐文严

G19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G264 肠外与肠内营养 G025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Z031 环境与健康杂志

G882 环境与职业医学 G302 疾病控制杂志 G961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G609 热带医学杂志 G768 实用预防医学 G079 卫生研究 G702 温州医学院学报 G963 现代预防医学 G089 营养学报 G985 中国艾滋病性病 G099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G098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G290 中国防痨杂志 G244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G102 中国公共卫生

G339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G613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G429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G253 中国卫生统计 G284 中国消毒学杂志 G908 中国学校卫生 G945 中国职业医学 G136 中华传染病杂志 G147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G149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G152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G162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G177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G803 肝脏

G257 临床内科杂志 G855 临床消化病杂志 G26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G293 临床血液学杂志 G662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临床医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朱士俊 黎

介 李德鸿 董善亨 张胜年 李宗寅 晁福寰 余新炳 李庆俊 段国兴 高志杰 马

骁 韩雅珊 戴志澄 王

钊 于维汉 张立兴 张寿林 戴志澄 齐小秋 张

俞 戴

寅 陈育德 沈德林 张国栋 黄汉林 翁新华 钟南山 王

生 郑锡文 洪

涛 陈育德 姚光弼 宋善俊 易粹琼 毛焕元 沈

迪 陆再英

G190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G800 胃肠病学

G326 胃肠病学和干病学杂志 G083 心肺血管病杂志 G419 心血管病学进展 G260 心脏杂志 G610 胰腺病学

G234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G267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G444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G203 中国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G633 中国血液净化 G231 中华肝脏病杂志 G155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G156 中华内科杂志 G161 中华肾脏病杂志 G211 中华酮糖尿病杂志 G285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G168 中华消化杂志 G892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G17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G897 肝胆外科杂志 G957 腹部外科 G322 创伤外科学 G256 临床外科杂志

G202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G601 外科理论与实践 G978 消化外科

G249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G192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G23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G428 中国美容医学 G226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G269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G113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G297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G27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G373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内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吴云林 江绍基 段芳龄 陈宝田 燕纯伯 藏益民 许国铭 杨永宗 刘国良 江朝光 蒋文平于仲元 张定风 史铁蘩 王海燕 林善锬 钱荣立 于中麟 萧树东 陈

新 高润霖 刘永雄 裘法祖 蒋耀光 夏穗生 黎磊石 林言箴 黄志强 杨立民 张光铂 宁志杰 朱宏亮 吕新生 严律南 徐荣祥 高景恒 何三光 侯宽永

G841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G885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G232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G118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G137 中华创伤杂志 G262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G143 中华骨科杂志 G154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G254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G15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G900 中华烧伤杂志 G163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G848 中华手外科杂志 G164 中华外科杂志 G793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G16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G171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G489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G178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G607 临床儿科杂志 G624 生殖医学杂志 G072 生殖与避孕 G875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G586 实用妇产科杂志 G300 现代妇产科进展 G765 小儿急救医学 G082 新生儿科杂志 G901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G825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G680 中国妇幼保健 G27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G228 中国实用妇科玉产科杂志 G706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G138 中华儿科杂志 G142 中华妇产科杂志 G296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G169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G580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外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妇产科学、儿科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寿楠海 李永国 田子朴 杨志明 王正国 刘永雄 邱贵兴 郭应禄 杜如昱 陈

实 肖光夏 吴在德 顾玉东 黄延庭 王吉甫 朱家恺 朱晓东 张其亮 戚可名 吴圣楣 葛秦生 高尔生 郭学鹏 王世阆 江

森 赵

群 刘清澜 杨于嘉 姚凯南 李长明 门振兴 王德智 李崇高 吴希如 朗景和 严仁英 江泽熙 汪业汉

G310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G309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361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G288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G070 神经解剖学杂志 G278 神经科学通报 E046 心理学报

G09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G536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G794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G221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G114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G242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G959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G623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G11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G263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G159 中华精神科杂志 G197 中华神经科杂志

G976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G160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G446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G229 卒中雨神经疾病 G500 北京口腔医学 G246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G894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G325 口腔医学 G266 口腔医学研究 G280 口腔正畸学 G287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G283 上海口腔医学 G224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G321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G189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G441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G148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G086 EYE SCIENCE Q911 国际眼科杂志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类 口腔医学类

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翟书涛 张贞浏 吴

逊 毛俊雄 李继硕 陈宜张 匡培梓 史玉良 吕传真 马廉亭 龚耀先 杨德森 许贤豪 王伟民 只达石 彭瑞聪 杨菊贤 张明园 陈清棠 贺晓生 王忠诚 徐如祥 曾庆杏 王邦康 朱广杰 王

邦 王

林 樊明文 傅民魁 李辉菶 邱尉六 徐君伍 张震康 史俊南 邱尉六 傅民魁

李绍珍 胡秀文

G276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G238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G962 眼科 G554 眼科新进展 G773 眼科研究 G873 眼视光学杂志 G990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G270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 黄选兆 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 顾

瑞 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 徐

亮 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 余

戎 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 李凤鸣 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 瞿

佳 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 张效房 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 田勇泉 G543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G872 中国实用牙科杂志 G298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G139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G191 中华眼底病杂志 G173 中华眼科杂志 G826 现代肿瘤医学 G538 中国癌症杂志 G320 中国肺癌杂志 G642 中国肿瘤 G133 中国肿瘤临床 G636 中国肿瘤临床与健康 G255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G251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G179 中华肿瘤杂志 G184 肿瘤

G185 肿瘤防治研究 G549 癌变  畸变  突变 G011 癌症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G041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626 天津中医药 G092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G093 针刺研究 G007 中草药 G103 中国骨伤 G910 中国医药学报 G600 中国针灸

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类肿瘤学类 肿瘤学类 肿瘤学类 肿瘤学类 肿瘤学类 肿瘤学类 肿瘤学类 肿瘤学类 肿瘤学类 肿瘤学类 肿瘤学类 肿瘤学类 肿瘤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挺 夏德昭 郭静秋 杨伟炎 严

密 赵家良 李树业 沈镇宇 孙

燕 赵

平郝希山 李保荣 张友会 殷尉伯 张友会 高

玉 张明和 李怀义 曾益新 陈

钢 彭胜权 陈大舜 范欣生 戴锡孟 肖鲁伟 陆卓珊 聂荣海 尚天裕 俞

靖 王居易

G843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G846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G52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G18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G132 中国重要杂志 G240 中国中医骨伤杂志 G524 中国中医急症 G551 中国中医药科技 G83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G842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G442 中西医结合学报 G183 中药材 G010 中医杂志 G027 广东药学院学报 G044 华西医学杂志 G295 解放军要学学报 G923 山西医药杂志 G07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G312 西南国防医药 G403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G087 药物分析杂志 G877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G514 药物生物技术 G977 药学服务与研究 G440 药学实践杂志 G008 药学学报 G844 医药导报 G104 中国海洋药物 G902 中国基层医药 G107 中国抗生素杂志

G870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G109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G268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G849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G250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G747 中国新药杂志 G318 中国药房

G120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王今达 叶任高 危北海 陈可冀 肖培根 李同生 王永炎 陈可冀 陈贵廷 王伯祥 赵伟康 元四辉 胡熙明 梁

仁 张志荣 杜占明 董海原 吴春福 王国建 程经华 涂国土 曾繁典 吴梧桐 胡晋红 姜远英 王晓良 曾繁典 关美君 刘家全 黄乐毅 孙瑞元 李家泰 孙

欣 刘书春 俞耀松 桑国卫 李祥龙 郑晓南 G001 中国药理学报 G121 中国药理学通报

G12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G878 中国药师 G913 中国药事

G220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G248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G009 中国药学杂志 G243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G564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G316 解放军护理杂志 G987 南方护理学报 G847 现代护理

G305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G146 中华护理杂志 G700 实用老年医学 G578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G323 中国康复

G400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G106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G247 中国老年学杂志 G299 中国临床康复 G131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G639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G876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G15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G166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G593 放射免疫学杂志 G608 放射学实践 G880 临床超生医学杂志 G271 临床反射学杂志 G534 实用放射学杂志 G265 医学影像学杂志 G097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G100 中国法医学杂志 R013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G277 中国内镜杂志

G236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药学类 护理学类 护理学类 护理学类 护理学类 护理学类 保健医学类 保健医学类 保健医学类 保健医学类 保健医学类 保健医学类 保健医学类 保健医学类 保健医学类 保健医学类 保健医学类 保健医学类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丁光在 徐淑云 荣康泰 朱世斌 江

冰 张

礼 郑继旺 周海钧 何

维 欧

明 李树贞 李亚洁 胡凤岚 王国强 顾美仪 刘昕曜 刘江生 南登昆 高文柱 卓大宏 陈可冀 刘

昆 杨天乐 王士雯 林运昌 王新德 谭维溢 肃祥熊 郭俊渊 杨

浩 冯敢生 魏经国 高元桂 郭万学 龚毓昌 顾

英 张阳德 陈星荣

G127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G193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G195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G140 中华放射学杂志

G141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G335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G144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G145 中华核医学杂志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G023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G005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G021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G022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G024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G741 蚌埠医学院学报 G068 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 G02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G029 广州医学院学报 G031 贵阳医学院学报 G033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G035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G014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G047 江西医学院学报 G187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G053 昆明医学院学报 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G062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G064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G06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G07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G045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G074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 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蒋学祥 高元桂 王新房 戴建平吴德昌 龚锦涵 王

辉 屈婉莹 张学军 马宗华 金连弘 王永炎 赵

杰 李

康 吴孟超 程天民 苏

博 林建银 祝

延 曹世龙 唐步坚 钟南山 任锡麟 杨宝峰 温进坤 裘法祖 李春玫 傅克刚 周定标 冯忠堂 陈

琪 谢俊霞 辛时林 郭

政 范关荣 徐群渊 张肇达 王天佑 G965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G038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G08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G328 新乡医学院学报 G091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G036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G123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G125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G039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G181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医科大学学报类

朱广杰 袁先厚 阎剑群 乔汉臣 郑

树 邓

莹 何

提高科技统计在科技管理中的作用 篇7

一、科技统计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信息的途经

为提高科技统计为科技决策与计划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更好地发挥科技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 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和监督检查政策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依据, 辽宁省科技厅科技统计中心结合本省实际, 进行了由“做”统计向“管”统计、“用”统计的转变, 已从单纯的搜集各类科技信息转向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研究、科学分析, 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从而提高了科技统计在科技管理中的作用。

(一) 利用内部刊物及出版物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辽宁省科技统计中心成立以来, 逐渐形成了《辽宁科技统计》 (月刊) 以及《科技统计内部参考》《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度报告》《辽宁省政府部门属科学技术机构统计调查年度报告》《辽宁省国家级科技计划执行情况统计调查年度报告》《辽宁科技统计数据》和《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数据》七大统计产品。其中, 《辽宁科技统计》已创刊10年, 累计出版126期;沈阳市连续10多年出版《沈阳市科技统计资料》, 抚顺市从2006年起编辑《抚顺市科技统计调查报告》, 营口市编辑出版了内部刊物《科技参考》, 鞍山市从2008年10月起出版《鞍山科技统计》内部刊物。

(二) 开展专项研究为科技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辽宁省科技统计中心开展了省属研究与开发机构绩效评价工作, 完成2006年、2007年、2008年三个年度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科技工作考核工作, 开展全省科技征信体系项目建设工作;沈阳市设计评价城市自主创新状况的指标体系, 并完成了沈阳市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调查工作;鞍山市进行鞍山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调查;抚顺市建立专利申请量统计调查制度, 开展了抚顺市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调查工作;锦州市科技局会同市委政研室、市统计局对全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开展了“十五”期间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统计调查工作;营口市开展了国家镁质材料基地企业、省外学子创业项目及民间资本对接项目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统计调查;葫芦岛市建立了科技进步监测评价制度, 并对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与地方科技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与地方 (企业) 科技合作项目以及软件产业统计总量指标进行了调查。

(三) 开展软课题研究为科技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支撑

辽宁省科技统计中心成立以来, 完成了多项科技统计软课题研究工作。其主要的有科技部软科学计划项目《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对策研究》、省科技厅和省政协联合开展的《影响我省高新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技术》和《“十五”计划“全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与东北大学、省统计局等有关单位联合完成软科学课题《辽宁省全社会R&D活动研究》、与辽宁大学合作完成科技部软科学课题《辽宁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与东北大学合作完成了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下达的《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状况研究》课题。各市科技统计机构也完成了大量软课题研究工作, 为当地的科技决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如沈阳市的《重点城市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研究》、葫芦岛市的《葫芦岛市区域创新能力体系研究》、锦州市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抚顺市的《市属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绩效评估》等。

(四) 利用科技统计信息网站为科技管理部门服务

辽宁省科技统计中心成立当初就建立了辽宁科技统计信息网, 截至目前, 辽宁科技统计信息网网站注册会员1000余人, 站内文章1200余篇, 日访问量100多人次, 全年来访IP已近4万余人次, 点击次数10万余次、最高日访问量430人次。通过自主研制开发的辽宁科技统计数据查询系统, 可查询到最新的辽宁科技统计调查数据, 如《辽宁科技统计》《辽宁科技统计数据》等, 部分日常科技统计工作也可通过网上进行。已初步完成国家级火炬计划、国家级高新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四大部分的统计数据查询部分, 大大缩短了统计数据查询、汇总的时间。该网已成为国内最为专业和规范的科技统计网站之一, 也为科技决策部门提供了快捷的信息查询工具。

二、科技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宁省的科技统计与信息开发、利用, 经过长期努力, 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但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现有的科技统计基础条件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无论与发达省区相比, 还是与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 差距都很大, 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科技统计的时效性差。由于目前的科技统计制度决定了当年的科技状况需要到次年才能汇总完成, 再加上分析研究的时间, 时效性受到很大影响。而科技管理部门所需科技数据往往是在当年底, 这就造成了提供与需求的时间差, 形成了信息供需的间隙,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科技管理部门的决策进程。

2.科技统计机构有待健全。辽宁省有7个市成立了科技统计中心 (有文件批号) , 4个市建立了统计机构, 除沈阳市为独立法人单位外, 其余科技统计机构都是利用各市科技情报所的人员编制, 通常设在该单位的一个业务部门, 机构日常工作经费通常以课题的形式在科技三项费中列支, 由此可以看出, 这种机构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统计组织。科技统计机构在有统计调查任务和政府部门有信息需求时开展科技统计工作, 没有时则开展本单位的例行工作。这样的机构形式, 在发展初期是有效的, 但不利于科技统计机构长远发展。

3.科技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 科技统计机构一般以承担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的国有独立科技机构和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统计调查任务为主, 有的还要承担科技厅政策处、高新处等部门的调查任务, 加之各市结合自身科技管理工作需要开展的地方科技统计调查。除科技统计调查工作之外, 科技统计机构还要编辑整理科技统计资料, 开展日常分析工作和软科学研究工作。据调查, 辽宁省科技厅管辖的科技统计人员共有61人, 其中大学本科以上38人, 专职的30人, 学统计专业的3人、学会计专业的4人、学管理专业的7人, 且多为兼职人员和非专业人员。这严重地制约了科技统计指标的研究与设计、科技统计信息开发与利用。

4.科技统计经费有待增加, 经费提供渠道有待畅通。除省科技厅下发的引导经费外, 各市科技统计机构中每年有稳定经费支持的只有沈阳、抚顺、朝阳、葫芦岛4市。其中, 沈阳每年从市科技局获得经费支持额度较高, 其他3市所获经费支持额度较低。随着科技统计调查范围的不断拓展, 各项调查经费也随之增长, 科技统计机构面临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日趋严重。而另一方面, 科技统计人员待遇低, 缺少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不利于科技统计队伍的稳定和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科技统计信息开发利用效果的保障措施

1.提高对科技统计信息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对推进科技统计信息开发利用的认识,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加强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领导, 把科技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放在科技工作的优先位置, 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形成实际工作部署, 确保科技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取得实效。

2.建立科技统计信息的快速反应系统。科技管理部门每年根据需求, 将所需的科技统计信息传递给科技统计部门, 使科技统计部门按先后时间安排对统计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可考虑将统计周期的截止时间上调两个月, 即调到每年的10月份, 以便统计部门收表、录入、整理、分析;建立快速跟踪的快报制度, 如月报、季报等。

3.建立科技统计信息开发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在省科教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 由省科技厅牵头, 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经委等部门参加, 建立科技统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协调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具体负责平台建设的规划和宏观管理工作。省科技厅设办公室, 负责平台建设协调管理联席会议的具体事务工作。完善辽宁科技统计信息网, 将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经委等部门的科技统计信息扩充在网上, 为各级政府提供快捷的科技统计信息。

4.加大科技统计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省财政预算中设立科技统计专项资金, 各市根据省下达的引导经费匹配相应的科技统计经费, 并根据全省科技统计与信息开发利用的实际需求逐年增加。同时制定相应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加入, 加大社会服务力度。由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进行法制化、规范化管理, 提高专项资金的筹措能力与投资效益。

5.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统计分析人才队伍, 建立健全科技统计培训和普及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统计分析人才队伍是做好科技统计信息开发利用的关键。一是要从现有的科技统计人才队伍中, 通过不断学习和专业培训, 培养出一批对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具有充分认识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形成能“打硬仗”的队伍。二是要采取引进“外脑”策略。在省内高校及相关研究单位聘请学者从事科技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指标的研究与设计, 从国内其他科技统计先进省市聘请科技统计方面的专家进行科技统计信息的交流、研讨, 从而建立一支信息交流与开发利用的专家队伍。

美国:科技统计举足轻重 篇8

多种途径获取科技统计数据

美国是典型的分散型统计体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统计机构,各种政府统计都是分散在联邦政府各个有关部门内进行的。美国科技统计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中的科学资源研究处(SRS)负责,其数据搜集网络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私人企业的R&D活动调查,美国商务部普查局实施的技术创新调查,美国教育部统计中心提供的美国教育情况、大学研究与发展情况数据,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的政府部门科技活动统计。此外,还有其他少量有关数据由各州政府提供,有关专利、贸易等方面的资料则需通过有偿的渠道买入。这些数据最后由科学资源研究处统一汇编整理。

具体来说,目前美国的科技统计指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科技投入指标,覆盖政府和企业,提供有关研究与发展支出、项目、人员的基本数据;二是科技产出、影响和过程指标,具体包括出版物及引用、专利、技术创新、技术贸易、公众对科技的态度及理解程度等方面的数据。以上两大类指标数据来自科技统计的不同部分,其数据采集方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以下数据采集方式:

从联邦政府各部门在工作时积累的数据中直接提取。最典型的是“移民科学家和工程师统计”,美国移民局在工作中会记录全部移民的个人资料,只要把其中有关部分抽取出来略加编辑就可以得到所需数据。

借助于其他联邦政府部门开展的统计调查活动取得自己所需的数据。如果调查对象不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管辖范围内,科学资源研究处可能无权直接进行调查,或者如果科学资源研究处需要的数据不多,就不值得开展独立的调查。在此情况下,有必要委托其他部门,在其调查统计中加入一些科学资源研究处需要的项目即可满足需求。典型的例子是“全国职业人员调查”,该调查是劳动部为了解全国职业状况而进行的,科学资源研究处通过部分出资即可从中取得有关“科学和工程”职业的数据;又如“高中后教育普查”数据,就是通过将其纳入到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普查工作中获得的。

与其他联邦部门进行联合调查。这种情况下,双方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调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然后满足各自的数据需求。如“产业界研究与开发活动调查”是人口普查局和科学资源研究处订立“部门间协议”进行的联合调查。

以合同方式,委托一些研究机构或私营调查公司进行调查。这类调查所占比重最大,每一笔合同都要经过公开招标和同行评议,但中标单位还是有一定程度的集中。对委托调查,科学资源研究处一般要自己做抽样核查,以核实承担单位完成的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以科学资源研究处的人员力量为主进行的调查。此类调查非常少,近年来只有“联邦政府资助的大学、学院和非营利研究所调查”,但一些数据处理工作仍是委托一些民营调查机构完成的。

美国科研实力国际地位如何

要了解美国科技的总体状况,可查《美国统计年鉴》的section16:science and technology部分,共有25张表格,包括R&D经费投入、科技人力资源情况、航空航天科技活动等指标数据。但是年鉴数据只是给出了美国科技状况的一个宏观概览,如果需要追踪更加细化的指标和数据,就要利用《科学与工程指标》(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与统计年鉴不同,该出版物的内容主要是以报告形式呈现的,是在对所搜集数据做一定处理分析之后得到的结果。

《科学与工程指标》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编辑,自1973年起每两年出版一次,内容包括科学与工程的数据指标及相关报告,还有科技政策专项分析,是反映美国科技发展状况最详细的报告,而且其中还提供了很多历史纵向比较数据,便于读者了解美国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趋势。目前它的用户覆盖非常广泛,包括政府、企业、大专院校、非营利组织、专业团体等。

笔者以《科学与工程指标2010》中“综述”一章作为切入点,引用部分数据和图表介绍美国和其他国家科技发展的情况。在“综述”一章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侧重以国际对比的方式表现美国在全球科技和研发领域的水平和地位高低,这种对比主要体现在研发支出、研发支出占本国GDP的比重、研发产出(期刊论文和专利)等几个方面。

美国一直是、当前仍然是R&D研发支出的头号大国。2007年美国研发支出达到3690亿美元。欧盟保持与美国大体同等的态势,R&D支出为2630亿美元,但亚洲主要国家研发支出的上升势头也不容小觑,2007年达到3380亿美元,已经超过欧盟,与美国的差距也正在迅速缩小(见图1)。2007年,全世界研发支出最大的五个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中国、德国和法国。

日本、韩国研发费用占GDP百分比均超美国。图2提供了“研发费用占GDP百分比”这一指标的国际比较结果。可以看到,美国并不是水平最高的国家,日本、韩国在这一指标上的水平均在美国之上。动态看,1996年~2007年间,美国和欧盟在这一指标上表现得比较稳定,而在许多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此指标则一直处于上升通道,尤其是韩国和中国,在迅猛的经济增长支持下,其提高幅度十分显著。到2007年,日本的研发费用占GDP百分比已达到3.4%,韩国更是达到了3.5%(见图2)。

论文产量美国相对优势有所下降。图3显示,欧盟和美国的学者贡献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科研论文,其中欧盟更在美国之上。但从动态来看,在亚洲科技产出大幅上升的背景下,欧盟和美国的相对优势有所下降,所占比例已从1995年的69%下降到了2008年的59%,下降的这10个百分点主要转移到了亚洲:过去的十几年间,亚洲在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中所占的份额由14%上升到了23%。进一步看,亚洲占比上升的主要动力是中国,中国的科技论文以年均14%的速度增加,从1988年到2008年,科技论文总数从占世界的1%上升到8%左右,而到2007年,中国的科技论文总数已经超过了日本(见图3)。

上一篇:043端午节的由来下一篇:学生会生活部招新面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