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门科学

2022-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管理是一门科学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学科?

唐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确,历史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就在于从历史中学习胜利者的智慧与修养,记住失败者的愚蠢与骄纵。

而关于历史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学科的争论已有一个世纪之久,并且至今尚未有一个完整的结论。这个问题,如果由我来回答,那么我会说:历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学科。无论是强调历史的科学属性还是学科属性均不是历史的全部内涵,科学与学科的统一才是历史作为一门完整的人文科学。

一、历史是一门科学

近现代很大一部分学者都坚持认为,历史是一门科学。对于历史是一门科学的判断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所谓历史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历史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不可更改的历史。从这一角度来看,历史是一门科学所指的其实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的历史。

世界对于历史是否是一门科学的论争是从是17世纪开始的。在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欧洲的兴起,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人类对科学与理性的追求达到极致。人类逐渐发现到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于是从17世纪开始,历史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正式在欧洲被确立。在中国,这一观念的植入相比较来说出现得更晚。在1912年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早期共产党人发起了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赛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口号也在中国被宣传开来,在那之后的上世纪20年

代开始,中国学术史上才把历史和科学联系起来,其中率先兴起的是科学主义思潮。胡适先生提出的“科学的治史态度”和“实验室的治史态度”在中国的学术界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史学的认识出现了一种由学科到科学的巨大转变。

坚持历史是一门科学,我认为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不可更改的。”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历史是一种物质的东西,是不因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的,是不受主观意识所控制的。“第二,历史学家的任务是求真,历史学家所得出的理论或思想都应该是从历史研究中发现的,并且在研究中不断接受验证。”这就是所谓“历史是一门科学,是在历史的遗迹和残骸中被发现、被研究的一门科学”。从我的观点看,历史学家确有保存历史真实性的所谓史德。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例如司马迁在汉武帝强权的压制下仍然不掩真假,直笔陈书。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提到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中齐太史秉笔直书和董狐直笔的故事也深入人心。

历朝历代,总有那么些“硬骨头”、壮气节的人在,但尽管如此,尽管他们顶得住压力,但历史终归是由人写就,个人情感难免夹杂其中。司马迁著《史记》也写了诸多评论,字里行间也并非没有偏颇。因此,所谓历史的真实其实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们尽力地追求历史的真实,力求最贴近史实的一种说法。而对于所谓绝对真实的观点,我也不能说无法认识绝对真实的历史,免得陷入不可知论的深渊,只能说绝对真实的历史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是我们追寻的高度而已。

再从历史回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他们更多的是让历史成为一种科学,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种科学,他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并不再停留于历史学,而成为一种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和前途的一门科学,被赋予一种揭示国家、民族发展的规律和如何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任务。

过度强调历史是一门科学显然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后果。过分强调科学性会让人物缺乏一种作为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活力。从而让历史人物只作为时代的工具,阶级的努力,经济的符号,变成了一种只有专家学者才会研究的晦涩难懂的知识,而缺少了人对于历史的享受过程,缺少了历史所特有的一种灵气。

科学就在于你用数学、事实和逻辑支持自己的立场,用“铁证如山”来证明一个观点正确。但显然,历史的遗迹与骨头并不能筑出历史的全貌,史学家和读者需要一种推理的能力来描绘出历史的全貌。所以单从科学角度来说,历史并不算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科学。

二、历史是一门学科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简单地来看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但我认为它并不完全正确。所谓“任人打扮”其实就是体现了历史的一种学科的属性。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历史记载总少不了人的影响,不同的人记载历史会有不同的看法,正如“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历史的学科性是一直都被讨论的,而历史学作为一项学习的内容强调的更多的是历史学科方面的知识。真正的历史的学科性最主要的是基于历史记载受人类主观意识影响而言的。历史是由人记载的历史,自然会因不同的理解而产生不同的内涵。比如百家讲坛的系列讲座《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其中就谈到了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关于同一事件的记载就有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而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虽然只是一部小说,但其中尊刘抑曹的观点也是与罗贯中个人的儒家思想有关。从这个角度看,历史难道不是一门学科吗?

1.记录历史的人需要对历史怀有感情,倾入爱憎

正如上文所述,每一部著作或多或少总会有些作者本人的影子。同样的,如果不是一个对历史执著、热爱、有激情的人也必定不会去著写史书,而当你真正开始专注于一本史学著作时,也必将不自觉的融入其中,无法再充当一个历史的旁观者与记录者。

2.历史需借助形象思维才能复活

现存的典籍也好遗迹也罢,能带给我们的毕竟很少,仅仅是管中窥豹,那些本就破碎的历史资料再经历史学家们剥离、抽象化、所余寥寥无几。所以,要让历史恢复个性,展现全貌就必定要用想象和逻辑推理来补充的更圆满,由此可见,历史并不完全都有据可考,有一些是由后人推理判断所得,所以并不完全科学。

三、形象思维可以通过适当的假设和想象来弥补史料的不足

有些历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往往会写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的内心是不易外露的,是很难揣摩的。类似这样的,史学家为了丰富历史而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便是一种历史的假设与

猜想。

四、历史记载是有时间差的,是可以多次著写的

前人的历史虽不乏由当时的人写著,但绝大部分是后人为前人写史,总结经验教训,这个时间差就让历史不再那么精确如数学、物理学一般,而更多的偏向于一种学科。

对于历史本身来说,历史需要它本身作为一门学科的这一种属性,这不仅是对教育而言,也是对人类研究历史而言。

历史学家首先要是一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他要用他的情感让历史复活。“历史不是白痴的呆像,不是石膏做的美人”他不仅要追求一种形似,更要追求一种神似,没有逻辑推理和想象能力的人是无法成为一个历史学家的。最多成为一位“抄袭家”,历史学家所必备的是一种有边际、有实践、有证据的想象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呈现出一种丰满、鲜活的历史。

正如前面所讲的,历史的灵魂所在并不是史料本身的展现,

而在于历史学家对历史精神的理解和创造,在这种理解与创造中历史自然而然地便由一种科学蜕变为一种学科。

现在的理论是将历史定位为一种人文科学,而所谓人文科学便是夹杂了与自然科学不同的人的主观意识和想法。它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它既是科学又是学科。

历史本身就有一种两重性,这种两重性就表现在:一是它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要服从于一般的自然规律,这是历史的理性部分;二是在于历史作为人文的那部分,他不服从于必然的规律,在这个不服从的意义上,在思想自由时,历史便也是自由的,这便是历史的感性部分,一种源自于史学家内心真正的情感。

最后,借王勃的《历史》来结束这篇文章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断垣倾颓边的硝烟滚滚

历史是饮马寒江时的无限感慨

历史是踏伐胡虏的壮怀激烈

历史是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

历史是建功立业的兴奋豪迈

历史是荣归故里的热泪盈眶

历史是一首百感交集的诗

历史是一杯五味杂陈的羹

历史是我站在你曾站过的地方

历史是我弹着你曾弹过的琴瑟

历史是你我共一轮明月

历史是你我诉一种情思

历史是我在绵延千古的时空里读你

历史是我在贯穿古今的岁月里读我

历史从远古走到今天走向明天

历史从黑暗走到黎明走向光明

……

历史是一种趋势

不因你我顿足

不因你我改变

滔滔江河终归大海

悠悠历史终将不朽

历史?

历史,

历史!

英国历史学家伯里1903年在剑桥就职演讲的结束语是:“历史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但在这篇文章之后,如果再谈及历史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我会说,历史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科学,不论是其中的哪一个,都不能概括出历史的全貌,它比科学或学科都多那么一点点,不能一言以蔽之。

参考文献:

王少卿.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一个世纪的论争.许昌学院学报,2006-07-30.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新

校区)

作者:王文轩

第2篇:风险管理是寿险公司经营中的一门科学与艺术

寿险业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承担着社会稳定器、资金聚集和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等重要职能,在经营上,具有金融行业特有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利率、投资环境、保户风险偏好和基础率等的变动,均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其影响速度和冲击性不断增强,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已成为寿险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的变迁,国际寿险业风险迅速加大,且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与之相适应,防范与化解风险的内容和重点也随之改变。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和金融表现较稳定,寿险公司风险管理主要集中于负债业务。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金融环境剧变,利率管制放松,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新型金融工具和机构大量涌现,对寿险公司经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寿险业面临的竞争风险、保险风险、投资风险和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等迅速加大,保险公司破产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安然”和“911"等事件的爆发,更是极大提升了寿险业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和需求。

伴随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金融全球化和市场化,以银行业风险管理为先导的金融业风险管理迅猛发展,近10年来,国际保险业风险管理也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无论是在理念方面,还是在模型、技术和方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寿险业风险管理从无到有;运做模式从只局限于负债业务风险管理,发展到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再到目前极力推行的全面风险管理(ERM);推行方式自下而上,从寿险公司内部自发开展风险管理,到寿险公司监管部门吸纳总结行业风险管理经验,形成以风险管理为监管核心的监管方式。相关的理论也取得了巨大突破,曾获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默顿将风险管理归类为现代金融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

今天,风险管理已成为寿险公司经营中的一门科学与艺术,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定量分析方法是其科学性的体现,决策过程则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其对保证寿险业稳健经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未来,风险管理将逐渐发展成为寿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纵观中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寿险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997年始寿险保费收入超过财险保费收入,1990-2002年间其年均增长率高达36%,截至2002年底,寿险保费收入达2274亿元,已占保险业总保费的74.5%,并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与此同时,寿险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寿险业风险与日俱增。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寿险业经营体制也发生了深刻转变,由20世纪80年代只有一家国有公司经营,逐步转向90年代国有、股份制、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市场竞争格局发生裂变,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投资环境日益成熟,波动性加剧,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等系统性风险加大;加入WTO后,受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影响,其对国内寿险市场各个领域的冲击不断增大。而国内寿险公司无论是经营方式、管理水平、技术手段还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国际知名寿险公司相比,我国寿险公司风险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公司尚未真正树立风险意识并理解风险管理的真谛,这就迫切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努力激发市场潜在风险管理需求,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综合偿付能力,切实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寿险公司风险管理》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它全面地介绍了寿险业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既有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架构、内控制度与预警系统的建设,也有实际操作层面的各类风险的识别、计量与管理、控制方法和工具;既有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风险管理经验的比较、借鉴,也有对我国寿险业风险管理发展设想与建议。这本书将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在为风险管理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的同时,还将对全面提升寿险公司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监管机制改革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006年11月以后,中国寿险业就要敞开大门了,各个寿险公司现在都在积极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努力培养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我们最不能忘记的就是——风险管理。形势逼人,压力沉重,我们再不能无动于衷,再不能坐而论道,必须赶紧行动。而最关键的适应保险体制改革的需要,积极推行风险管理理念,切实发挥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作用,练好‘内功’,夯实自身的发展基础,以便胸有成竹地应对竞争!

作者:王宪章

第3篇:二人转艺术是一门科学

问:请谈谈你对“二人转学”的思考?

答:

一、二人转发展,期待二人转学

二人转研究,学说纷争,缺少权威的理论影响,带来了表演的盲目与放任。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成立“二人转学”课题组,这个立项高屋建瓴。二人转艺术是一门科学,你们这项工程创建了二人转艺术的科学体系,使二人转研究高层次、科学化、系统化,必将发挥权威的理论指导作用。

过去二人转艺人流动演出没有省界,今天的研究也应该没有省界。上世纪80年代东北三省二人转理论研讨会,三省合作,十余年间搞了十余届,都是权威专家,论文质量高,对二人转发展影响很大。如今辽吉黑三省,吉林真抓实干,是二人转理论建设的主帅,当之无愧。辽宁、黑龙江协助,责无旁贷。这对我们的事业有好处。

吉林省做了大量史料工作,收集编印了多套史料汇编,这是宝中之宝,功德无量。这些宝贝不应束之高阁,应该尽早发挥作用。二人转学在这些资料基础上创建,可谓粮草先行,准备充分。

二、二人转学应指导今天的艺术实践

我们应该看到当下二人转市场中的问题,并用历史经验来关照与指导。这样的二人转学才更有价值。这几年我反复琢磨二人转市场。2012年吕钦文先生来访,我谈了很多问题,也写了《我看当下二人转》《原生态二人转到底什么样》等文章。如今过了四年,一些问题看得更清楚了。尤其是学习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眼前更亮了。当下二人转市场表演,问题严重。

1.假——不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与今天的人物。

一些二人转节目反映生活陈旧,还是上世纪的人物、语言、方式。当然我指的是现代二人转。文艺反映生活,关键是塑造人物。一些表演,人物形象没有文化,井底之蛙,土掉了渣。这不真实,我国普及中学义务教育几十年,电视家家有,农村也好,山区也好,时代特征哪去了?我在电视里看二人转,常听身边的人们说:“东北人就这样啊,土掉渣了,太给东北人掉价了!”今天是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土掉渣不真实。

土掉渣不是原生态。二人转要传承的原生态是它的本体特征:四性六功(秧歌性、说唱性、戏剧性、滑稽性;歌唱、扮演、说口、使相、舞蹈、绝活),土色土香(乡土、乡俗、乡音、乡情)。民间文艺也要与时俱进。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说:“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气。”这应该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例外。

“假”不能真实地传承传统二人转的本体特征,因此不是真实的二人转。传统二人转是以唱为主的丑角艺术。几年前我曾撰文说:赵本山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唱故事少,杂耍多,腿比腰粗,是病态。文化大革命前后一些参加会演的二人转,砍掉了丑角艺术,也非完整的原生态二人转。二人转不是不可变,但本体特征不能丢。否则就是王肯先生说的“化我为它”,变成了另一个。2010年我在吉林师大演讲时提出辽宁的二人转向吉林学习,以唱为主;吉林的二人转向辽宁学习,回归丑角艺术。二者取长补短,这或许是医治当下二人转顽症的一剂良药。

2.恶——低俗、庸俗、媚俗。

当下一些二人转作品,包括二人转小品,歪门邪道,缺少正能量。今日卖拐,明日卖担架,后日卖猫卖碗,全是骗人的把戏。还有一些作品闹得挺欢,毫无文化内涵可言。舞台表演,打情骂俏,低级庸俗,作贱残疾人。尤其是民间剧场散班的演出,污言秽语,不堪入目。一些民间艺人,包括个别文艺工作者,以群众喜欢、接地气为托词,百般袒护。在二人转剧场里,对“三俗”表演拍案叫好,那不是大众民声,也不是源头活水。我身边瞧不起二人转的人越来越多,就因为它的表演越来越低俗。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二人转也要讲正能量,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

3.丑——丑陋耍怪不是艺术。

丑角艺术应该是一种夸张的美,变形的美,反衬的美,应该是美的欣赏。而当下二人转市场的一些丑角表演没有美的内涵,只能说是一种廉价低劣的丑陋。传统二人转下装丑,是一位农村傻哥,憨厚可爱,有美、巧、乖、俏的丰富内涵。当下二人转舞台的一些丑,丑陋不堪,折舌帽,一个裤腿高,一个裤腿低,拐拐脚,一走一划圈,满嘴污言秽语,飞眼掉膀,让人看了极不舒服。世界喜剧大师卓别林滑稽,他有绅士风度;憨豆可笑,朴实厚道;上海周立波幽默,调皮可爱。他们都有其喜剧的文化内涵,远离庸俗。

传统二人转讲究“上装一枝花”,讲的是一个“美”字。北京的蔡兴林被称为蹦蹦皇后、粉蝴蝶,扮相表演极其优美。当下二人转女丑风行舞台和荧屏,这在传统二人转都不屑一顾,哪有赏心悦目?丑陋并非丑角艺术,哈哈大笑也并非就是艺术欣赏。二人转丑也要提高情趣,二人转也要有美学关照,关键是在思想上先要反对“三俗”。

三、当下二人转危机

当下二人转创作枯萎,没有好作品,写了也没人演。以赵本山刘老根大舞台为代表的二人转舞台,没有二人转新编优秀作品,很少完整的二人转传统优秀节目,满台彪言耍闹。赵本山对二人转的贡献是事实,扩大了影响,应该肯定;他的问题也是事实,使二人转变了形,应该承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今天的二人转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当下二人转艺人都发了,买车买楼,这是好事。但是如何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这是历史的担当,是文艺的正道,也是二人转首要解决的大课题。

当下二人转艺人出了名,便离开二人转去演小品,拍影视剧。过去二人转优秀艺人从艺终生,呕心沥血,年龄越大,技艺越精,代代传承,繁荣发展。如今二人转演员30多岁,刚沾点二人转仙气,就弃离而去,二人转如何传承与提高?赵本山、小沈阳、宋小宝演电影我不喜欢看,他们在银幕里不是角色,还是他自己。用斯坦尼的理论来说,他没有做到戏剧演员起码的“忘我”。其实是他摆脱不了二人转演员的中性表演,二人转演员既是角色,又是他自己。但这在影视里则是最拙劣的表演,他们靠的是二人转的名人效应,终将被影视所淘汰。当然,个别演员二人转与影视两栖,有这个天赋,不是不可以,比如闫学晶,影视演得好,演谁是谁,二人转演出又很活跃,值得称赞。

问:二人转学准备形成几本书:1.《二人转史略》,从编年史的角度去写,写清二人转起源,每一阶段的历史与变化。2.《二人转理论史》,写清每个阶段的研究者、论文著作、观点与贡献。3.《二人转音乐》,写清曲牌的由来,音乐的特点。4.《二人转文学》,总结二人转的文学特点,包括传统二人转与现代二人转。5.《二人转表演》,包括建国以后创作的现实题材二人转。从学科的角度,这个构架合不合理?要补充哪些东西?

答:“二人转学”是二人转研究的制高点,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你们已经有了深入的考量,对我来说是新课题,是学习。

1.《二人转史略》是必要的,不是吉林一省的二人转史,是整个二人转通史,可以参阅《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的辽宁卷、吉林卷和黑龙江卷,也可看看河北卷和内蒙古卷。

2.《二人转理论史》你们是首创,我前边一开始就谈理论建设,我觉得这本书意义重大,它彰显了二人转理论的地位与作用。在东北的各种说唱艺术中,二人转理论研究最为活跃,研究二人转的研究员、教授、专家最多,成果也最多。

3.《二人转音乐》,我很信服那炳晨先生的十大主调、十大辅调、杂调、小曲、小帽理论,那完全是从田野调查而来,是民间艺人艺术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二人转音乐的基础理论和工具书,对辽宁的影响非常大。王凤贤教授的《东北二人转音乐》,是二人转基础理论的教科书。李玉珍教授的《二人转音乐概论》,重新对二人转曲牌音乐进行分类。她们均受益于那炳晨的《二人转音乐》。

4.《二人转文学》,王肯先生是先师,我在《二人转概论》中有关文学的论述,多受惠于他的学说。现代二人转创作作品不如传统二人转优秀作品流传不衰,应该研究一下个中缘由,这是当下二人转创作对理论指导的呼唤。

5.《二人转表演》,难度较大,原生态二人转表演什么样,建国后的二人转表演如何评价,当下二人转的表演有什么问题,要有科学的论证与表述。这直接关系到二人转如何传承与发展,关系到二人转荣辱存亡的大事。

问:很多写创作的书谈的是创作方法,而二人转学是概论,应该总结文学特点。我想写它的地域特点、民俗特点、喜剧精神,民间视角,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原来想写传统作品,但建国后的新剧目又很多,文学方式也有新变化,有一种时代精神在里头。这些如何解决?

答:以往二人转文学多谈创作方法,这是事实。总结文学特点是对方式方法的理论关照。地域特点,王肯有关东大风雪大酒大肉的论述;民俗特点,耿瑛有四扇屏四幅画渔樵耕读等论述;喜剧精神,我觉得就是二人转的滑稽性丑角艺术。以上都有文章,在作者的书中都能找到。我的《二人转概论》第二部全是谈文学创作。我认为对二人转理论的概括,要多注意民间艺人的经验,还有精彩的二人转艺诀,那里有朴素而实在的道理。要慎重用正统文学的理论,来诠释民间文艺的经验。比如谈表演,有人用话剧的思维、方式、方法、乃至术语、语言框定二人转,结果不伦不类,难以服众。

问:李老师,向您请教二人转起源问题。二人转起源于黑山,最早的一条记载是王纶生。如何证明他就是二人转艺人?他的师父男扮女装,也可能是其他民间艺术形式,而不是二人转啊?

答:据《锦县志略》记载,王纶生和他师父孙大娘,“常在锦州西关老爷庙戏台、城内天后宫戏台、东关关帝庙土台子演唱蹦蹦,二人扮成男女,人们又叫这为双玩艺儿。”“说学逗唱很俏皮”。我认为,二人一副架,扮成一旦一丑,说学逗唱,且具滑稽俏皮丑角艺术特点,这应该是二人转的典型特征。“蹦蹦”“双玩艺儿”的叫法,更是二人转在历史上的称谓,尤其是“双玩艺儿”是二人转独有的叫法。关键是它还有大段的唱词,与二人转唱词如出一辙,自编自演,唱故事,有人物,有情节,乡土语言,合辙押韵。“伯父像只虎,伯母像只狼,兄弟姐妹蛇一样,王纶生犹如羊入狼群命锒铛。吃的猪狗食,干活和大人一样,天不亮就下炕,一干就干到月上东厢。穿的麻袋片,有前扇没后扇,数九隆冬冻得哆哆嗦嗦,哆哆嗦嗦直打颤……”你注意到没有,这唱词基本上四句一节,每节尾句句式较长可以甩腔。那炳晨先生说过,四句一节,尾句甩腔,是二人转唱词最典型的句式。

问:我们去承德看到乾隆年有个二人转艺人叫王宝良(王大下巴)到黑山去,时间比王纶生要晚,如果说王纶生不是真实的,那就可以推断二人转是从承德一直往北传。

答:你可以查一下《中国曲艺志·河北卷》,那应该是河北省和全国编辑委员会最权威的认定。那里没有王宝良这个人物,十套集成每省投入千百人,普查十余年之久,这么重要的人物怎么会遗漏?东北二人转生成于公元1700年至1800年间,这个结论不只靠王纶生一条史料,还有根据二人转艺人师承的推算,还有根据二人转母体东北秧歌下清场的发展变化及其年代。这些在我的《东北二人转史》一书中都有考证。东北二人转源于承德,这个观点东北三省专家不屑一顾。你可以看看《中国曲艺志·河北卷》,他表述的二人转不是我们的二人转,形态完全不是一个。虽然它也叫二人转,但绝对不是一个。

问:承德说他们是热河二人转,是东北二人转的源头。

答:热河是中国旧行政区划省,包括现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内蒙古的赤峰地区、通辽部分地区,辽宁的朝阳地区、阜新地区。承德是省会,所占地域最小,明朝时期是蒙古族游牧地,清初仅有几十户人家,清廷在此建行宫,人口才增加。国民党统治时期,承德日渐衰落,满目荒凉。热河其他绝大部分地域长期以来属于东北和内蒙古。热河二人转,你说它是东北的,还是河北的?热河省在历史上很晚,时间很短,1914年划出,1955年撤销。过去根本没有“热河二人转”名称,都叫蹦蹦。热河二人转这一称谓不是历史称谓,是后人编造的,极不科学。内蒙古赤峰、通辽的二人转,本体特征就是东北二人转,只是演出时常加入蒙古话。辽宁朝阳、阜新的二人转,本体特征更是东北二人转,完全是东北二人转西路的特点。清代阜新二人转代表艺人王生、马玉,民国阜新二人转代表艺人钟宝山、王祥、闫振山,朝阳二人转代表艺人丁喜珍、坐根都是东北二人转艺人和西路的演法。而所谓热河二人转,与东北二人转完全是两回事,也很少见相互的交往与交融。看一下《中国曲艺志·河北卷》“热河二人转”条:“热河二人转于清道光年间在热河五音大鼓、莲花落、地平跷以及满族道瓦喇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五音大鼓是文人及八旗子弟尚雅的坐唱形式,与广大农民尚俗的二人转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道光年间莲花落多是一个乞丐手持竹板走街串户念喜歌乞讨,形成彩扮二人扭唱,据多数老艺人口碑,是在光绪年间,大大晚于东北二人转,我在《东北二人转史》和《二人转概论》书中都有专文论述这个问题。道瓦喇产生于清道光年间,此时东北二人转已经名家荟萃,走南闯北,如沈阳的张义、新民的张樱桃红、辽北的关大棒子、谷罗锅子、辽西的火亮子等。《中国曲艺志·河北卷》载:“热河二人转主要曲牌曲调有【五更调】【丢戒指】【茉莉花】【采茶调】。”这都是民歌小调,在东北二人转是小帽小曲,不但二人转唱,民间歌手也唱。东北二人转主导音乐曲牌是【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等板腔体音乐,“热河二人转”条没有。热河二人转与东北二人转相去甚远,更代表不了原热河的赤峰、通辽、朝阳、阜新广大地区,它与东北二人转不贴边。过去承德有人说热河二人转源于宫廷,是给慈禧太后看的,后来传到民间,传到东北。他们无凭无据异想天开。二人转生于民间,死于庙堂。它是农民的艺术,典型的乡土民俗的艺术。是东北二人转艺人王荣(王大脑袋)出关,把二人转带入河北。天津一带早年传有歇后语“王大脑袋进关——蹦蹦来了”,是河北民间对这一问题的认可。

问:承德有人说热河二人转有霸王鞭,传到了黑山。黑山二人转不也使霸王鞭吗?

答:霸王鞭也叫抱火鞭、花棍。东北各地秧歌队都使霸王鞭,二人转源于秧歌队下清场,自然有所使用,但也不是演出必用。霸王鞭对二人转的本体特征没有那么大意义。二人转艺人会啥用啥,见啥学啥,看见京剧起霸、喊赞,他也在二人转舞台上来一下,能说二人转源于京剧吗?霸王鞭并非承德独有,早年锦州蹦蹦艺人孙大娘不是教徒弟王纶生学习花棍吗,那就是霸王鞭。我们考证一门艺术的历史源流,认定它的母体、时间、地点,一定要慎重,要有佐证、旁证,不能抓住一点就扩大到整个艺术的重大定位。

问:二人转有很多名称:小秧歌、蹦蹦……能否说小秧歌、蹦蹦原先是一种艺术形式,不是二人转,后来发展成二人转?

答:提到名称,我先说明一个问题。在我的《东北二人转史》一书的开篇写道:“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棒棒、碰碰、边曲、凤柳、春哥、天平、吆喝腔、莲花落、小落子、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一名,史见公元1934年《泰东日报》。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统称二人转,包括双玩艺儿、单出头、拉场戏、秧歌帽、坐唱、表演唱等分枝。”其中的“过口”实为“对口”,是出版社校误。如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上到处都是“过口”,有些论文、辞书也称“过口”,应该纠正。辽宁二人转在历史上,清代多称小秧歌,反映了二人转草创初期由大秧歌下清场唱小秧歌而来;民国时期多称蹦蹦,是民间普遍叫法,俗称狗蹦子,艺人不喜欢;建国后统称二人转,是1952年原辽东省民间文艺会演时经艺人们提议而定,不久在东北普及,传到今天。我们说的小秧歌、蹦蹦,就是二人转,一个艺术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叫法。

问:二人转是否多起点?辽南二人转吸收山西小戏,辽西二人转吸收莲花落,它们都吸收小秧歌,独立演出,各自起源,然后互相融合?

答:清代东北是兴龙之地,农村闹秧歌盛行,秧歌会遍布白山黑水村村寨寨。大秧歌下清场,孕育了二人转,这应该具有普遍意义,不仅仅是在黑山。二人转形成以后,一直与母体同演。有些艺人白天扭秧歌,晚上唱二人转。二人转与秧歌分离,是在二人转内容更加丰富,演技更加高超,具有独立演出能力之后。这个孕育过程是漫长的岁月。辽西、辽南都是一样。尤其是辽南,经济最为繁荣,闹秧歌最为盛行,南路二人转以舞浪为最的秧歌特征就是最好的写照。孕育与吸收是两个概念。秧歌是孕育二人转的母体。山西小戏、河北莲花落以及其它百戏杂艺,是被二人转吸收的姊妹艺术。辽南海城牛庄是通商口岸,中原各种戏曲杂艺纷纷涌入,极大地影响和丰富了海城秧歌的下清场,使之戏剧性很重。所以海城一带二人转的拉场戏盛于以说唱为主的双玩艺儿。锦州黑山一带转关内流民闯关东的通道,受关内民间说唱艺术影响大,因此二人转说唱性最强。辽南大秧歌下清场的单出头、双玩艺儿、拉场戏,几乎同时产生。形成之初的拉场戏甚至比同时期的双人场更完善,曲调、表演及剧目更丰富。而辽西、辽北二人对口说唱的双玩艺儿,发展了几十年,才逐渐产生拉开场子、有戏扮特点的拉场戏。二人转的起源应该不是一个点。已挖掘的史料考证黑山二人转历史最早,因此把二人转源头追溯到这里。辽南的源头有待开发。

问:如果没有海城的话,二人转就没有单出头和拉场戏。

答:也不能这么说。辽西、辽北的二人转演双玩艺儿,两个人下场,其他人没事干,压板凳,如演《冯奎卖妻》最早是两个人演,压板凳的艺人索性找来一个钱褡子,往肩上一搭,学习戏曲的派头,下场演一把夏老三,凑热闹,农民艺人没有条条框框,怎么好玩就这么演,后来又把老乡的两个孩子弄上台,演翠莲与宝安,没有台词,跟着叫两声妈,乡亲们觉着好玩,很是欢迎,逐渐发展成拉场戏。早年的拉场戏具有很重的说唱痕迹,如唱:“那边来了夏老三”,仍是二人场的叙事体,就是这种演变的痕迹。

问:黑山的二人转艺人从哪来?是土生土长的黑山人吗?

答:基本上都是黑山土生土长的艺人。最早的东北二人转艺人王纶生是锦州镇远堡(黑山县)人。黑山是二人转老窝,用王兆一先生的话说,黑山县二人转艺人,比吉林全省二人转艺人还多。当然,在黑山也有外来的二人转艺人,民国年间黑山县老河深屯二人转艺人庞奉,连年组班,威名远震,门徒不下百人,很多人是远道慕名而来。

问:还有一个观点,辽南经济发达,戏剧演员往北走,二三十人,北部经济越来越差,队伍开始减员,变成一个演员表演很多角色的二人转。

答:痴人说梦。艺人是哪里挣钱去哪里,条件差他不去。辽东山区二人转薄弱,外地艺人很少去,就因为那里太穷,山沟里几户人家一个小村子,请不起艺班,艺人挣不到钱。辽南有名望的艺人走南闯北,很多人在沈阳大城市周边及辽河平原大粮道多有演出。二人转是二人场衍生出拉场戏,不是拉场戏蜕变成二人场;是简单变多样,不是复杂变简单。前边各位所提二人转源流问题,我在《东北二人转史》都有回答,比在这里谈的要详细。那是三十年前的田野调查,当时的老艺人亲眼所见或亲耳听他师父、师爷口碑,有的老艺人当时80多岁,黑山的张景贏90岁,今天都不在了。我认为他们的口碑可信度高于今人的道听途说。今天我听你们的一些采风,有不少不合史实,不合逻辑,需要认真甄别慎重对待。再有一个谈表演,你们没有提出“形态学”的问题,而我认为这很重要。原生态的二人转到底什么样?建国后会演二人转形态的利与弊?当下市场二人转表演形态如何评价?我开场讲“二人转学”要注重指导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态学”应该是一个重要分枝。

第4篇: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首先管理是一门科学。由于管理是一门社会活动,必定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自资本主义社会诞生后,就有了企业家和工人这两个阶级。为了合理分配资源以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来使一个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就必须有良好素质的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管理。而这些管理者的活动必定包括制定决策,进行战略管理;组织团队,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以及注重沟通技巧;激励员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宏观把握企业的命脉。这些是管理者为了发展企业,壮大企业所必须关心和研究的一些问题。由于管理者和一些社会科学家为了需要对这些问题不断地研究,以及对他们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提炼,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严谨方法,准确战略,科学战术的理论体系,也就是管理科学。而所谓的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其实是管理学的具体分支,是管理学在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当今社会,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用于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管理,以至于人们在对整个企业或则一些部门进行管理时有据可依,不会违背客观规律。而那些凭自己意愿进行管理的企业家,往往带有盲目性,即使在某一次决策中有所成功,也是碰运气达到的。所以管理者必须以学习管理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理论管理套路为前提,才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管理活动,针对某一现象指定的计划或是采取的措施效率才会提高。

因此对于今后有可能从事管理工作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哪一个专业,都应该掌握管理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而对于我来说,上了这次管理学的课,让我了解了很多管理学经典的理论,以及意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而三位老师每堂课所讲的东西,其实就是在阐释“管理这么科学有些什么内容”。如说到管理职能,我们必须清楚它要经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些过程,最后才能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一科学概念。如果不知道,或者对管理职能这一概念不清晰,也就是不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随意的进行一些管理措施,那么就可能会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扮演了错误的角色,以至于整个企业活动处于一种不协调或者停滞的状态,使得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如财务管理,其中的管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极为复杂,但我们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去掌控它,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也是管理,也是一门科学,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它的一般规律,因此通过对管理学和当下社会经济市场的研究和剖析,是能够制定出较好的财务管理策略。所以反过来说,由于财务管理策略的优劣是能够结合市场分析出来的,也正好证明了管理是一门科学。 同时,管理又是一门艺术。第一,管理学虽然是一门课程,但是只学会了书上的理论知识,无疑只能纸上谈兵,整个社会管理工作无孔不入,而在管理方面,有很多特殊或是复杂的问题或者是一些细节但是很重要的问题是还没有科学阐释的,这时需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管理学的知识创造性的制定解决方案,这就体现了管理的多姿多彩,管理的艺术性。

第二,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或者间接与人打交道,这时候管理就需要带有人文色彩,而不是机械式管理。只有在管理的过程中处理好了人际关系,根据员工心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才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管理的艺术。它不拘泥于理论,只要不违背了最基本的管理学思想,管理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状况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变通地处理问题。如果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不具有艺术性,而是始终只遵循管理学理论对企业各个层次进行管理,没有针对企业的特殊情况在管理模式和策略上做出相应的改变或者发展,

那么随着社会的快速和高度发展,整个企业就会陷入管理模式的落后。管理模式一旦不成熟,落后,整个企业其它方面就不能够有效的统一起来,因而企业的整体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这样会使一个企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失去竞争力。

第三,管理是一门艺术,因为决定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效果优劣不是靠他是否读了多少管理科学的书,或是做了多少管理实例的调查或研究,也不是因为他在管理科学的领域里有多么大的建树。而是面对一个特定的情况,是否能够将所学的东西灵活的运用,积极调动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还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创造性地寻求新的管理手段和模式。而创新恰好是很具有艺术性。

因此,管理既要是一门科学用于指导管理者的行为,同时在实施时不能照搬书上的理论,在不违背管理学的基本理念下,要与现实状况结合起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的调整管理的策略和手段,将管理的效果最大化。在这学期开始之前的那个寒假我调研过我父亲的工作单位“重庆志向科技有限公司”。

志向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是经销国际知名品牌“爱普生”的投影仪,以及投影设备的维修和维护。该公司是由杨继春夫妇白手起家建立了。早在十年前杨继春发现了投影仪这种设备的市场是相当具有发展潜力的,所以他就尝试着联系大型企业或者是其他经销商,试图能够将这种设备推广并从中获益。事实上从现在看来,投影仪这种设备是广泛运用于政府,企业,高校。看看我们的大学,基本上每一个教室都有一台投影仪。所以首先来说志向公司能有今天主要是总经理杨继春有很有远见,把握住了机遇。接着在杨继春总经理的艰苦奋斗之后,公司终于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现在公司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了,为什么还能够不断地壮大和发展,我想这和公司的高效和人性化管理是分不开的。

首先我来谈谈整个公司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图最上面的是总经理,下面是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再下面就是各个部门:技术服务部,行政后勤部,营销部,以及各个分公司部门,包括四川达州和万州的分公司。本部的这种组织结构是属于职能型结构。各个部门有着特定的任务,技术服务部主要是负责产品的维修和维护。行政后勤部包括用于房产品的库房的管理,还有人力资源部以及其他人力比如公车驾驶员,厨师(提供午餐),迎宾小姐。可以说有了这样的组织架构,各个部门各尽职能,基本上不会出现冲突或者纠纷。而我认为,如果采取了事业部型结构,也许反而会影响整个企业的效率。假设各个部门被分为完成特定任务的小组,由于每个部门有不同类型的技术或管理人员,也许当完成一个任务时,由于每个部门都没有一定的规模,因此在各个分配任务或者分发报酬的时候不能做到完全公平。比如说:当一个事业部A完成了2万元的项目,而其中的技术人员a由于做了大部分工作,所以他分得了2000元,而另一事业部B完成了10万元的项目,其中的技术人员b虽然技术不如a,且在项目中作的贡献不大,但由于项目比较大,所以他就被分得5000元,由于技术人员a的能力比b强,自然就会不服气,就会纳闷为什么自己就被分到了小项目组中。所以我觉得对于志向公司这种有一定规模但规模还不算太大的公司还是适合职能型结构。所以公司的选择是明智的。

第5篇: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

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文化。随着员工对企业管理认识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管理文化,已被员工所共识。企业要成为一流的企业,首要建设一流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1.继承与创新并举,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正在崛起。企业文化建设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不断变化,必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企业要确立先进的理念,始终把员工的学习与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思想才会有灵魂,有灵魂才会有生命;有思想才会有思路,有思路才会有出路;有思想才会有智慧,有智慧才会有力量。企业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运用现代科学文化和先进管理知识,为创新开辟广阔的天地。首先,创新是一个求真务实的过程,只有建立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创新才是切实可行、真实可靠的。其次,创新要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减少和避免失误。最后,创新要敢于扬弃陈观,创立新知,促进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机制的变革与创新、管理的变革与创新,以实现行为方式与工作作风的转变,才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要实现管理现代化,越来越赖于企业文化的推动。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企业文化的享受者。企业的兴衰取决于员工的素质,而员工的素质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要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作用,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营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开阔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视野,教育、诱导、启发、吸引和熏陶员工,挖掘员工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员工中培养起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群体意识,从而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凝聚,没有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的效益往往是暂时的,竞争力也不会强大,实力也不会长久。企业要用正确的思想、科学的理论、高尚的情操培育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形成公司上下沟通、凝聚人心、关系融洽的良好氛围,才能提高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开发人力资源相结合

1.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和谐合作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价值观、管理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作用日益突出。一是在建设企业文化中,应从平等原则、团队精神、民主管理入手,实施科学管理,有效开发人力资源,员工才能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促进企业发展。二是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内部分工越来越精细,必须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要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培育企业文化氛围才能养成。三是团队精神要建立在公司愿景的基础上,员工有着自己的个人愿景且各不相同,但个人与团队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愿景而努力。团队精神的确立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没有团队精神的支撑,团队不可能成功,员工的成效也体现不了价值;没有员工的首创精神,团队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团结协作是完成工作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可以使员工的心情更加愉悦,同时能加快员工的全面发展。

2.重视员工的个人素质,帮助员工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凝聚力的较量,归根结底又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竞争。建设企业文化,要以人为中心,在企业内部努力营造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的文化环境。企业要重视人的因素,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与条件,保持与员工良好的协调关系,促进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良好的员工个人素质和文化环境,是企业

获得巨大成功的条件。一是企业如果只考虑组织的利益,对员工的成长漠不关心,与员工的关系只建立在有形的经济契约上,员工也就只满足于完成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那部分工作。二是企业如果缺乏良好的员工发展环境,员工们就会在心理和感情上与企业背道而驰,也就没有主动进取精神,甚至会与企业“毁约”,“跳槽”而去。企业要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员工的价值理念,关注员工智慧的发挥,主动地为员工设计发展前程,而员工也要积极地为企业献计献策,这样才能形成和谐共进的局面。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相结合

1.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树立学习型的工作观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科学,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使企业管理的着眼点由物转到人。它虽然没有正式的规章文本,但却有非正式的道德规范、文化习惯和企业精神的感召力。建设企业文化就要打造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明白学习不仅是个人行为,更重要的是企业行为;明白学习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文化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学习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的培育必不可少。员工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就需要学习,员工要有文化,企业更需要有文化来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渗透于企业内质之中,为员工共同拥有的资源。企业培育企业文化、提炼企业精神和塑造企业形象,已成为企业发展、凝聚员工的有力举措。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展示员工的精神风貌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当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学习的落后,导致思想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学习的进步,促进思想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企业要结合实际,围绕公司愿景,要从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习增长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形成一种不学为耻的压力感和以学为荣的责任感。一是组织员工边工作边学习。在学习中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并用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主动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二是要坚持学习和善于学习。学习无境止,要持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并把学习作为自己不可缺少的工作。要破除“要我学习”的旧观念,树立“我要学习”的新理念;破除“少小求学,老大图闲”的旧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企业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将是学习型企业;而员工的学习、素质的提高,必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四、企业文化建设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取得优势,迫切要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企业要从基础管理工作抓起,从培育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广泛采用现代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为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理念及模式、柔软的管理手段。一是企业不仅要实现利益价值,还要实现文化价值;企业管理不仅要采取经济手段,还要采取文化手段。在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的企业,除了严格管理、善于经营、奖罚分明之外,大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二是在企业内部要重新整合员工、资本和科技等要素,营造和谐统

一、团结向上的氛围,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企业文化是内在的约束,企业制度是外在的管理,因此,应把强化企业管理与塑造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应注重发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员工的意愿和要求,以实现人本化管理。

2.建立科学的分权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企业要把众多员工凝聚在一起,齐心协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企业不仅要抓经济效益,更要抓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是企业要重视员工的社会价值,尊

重员工的独立人格。要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挖掘员工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员工无私奉献的精神,融洽人际关系,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企业员工上下级间的工作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紧张,并不是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是来自内部的权力分配。权责过于集中,使下级员工往往将责任推到上级领导身上,而上级领导总是责备下级员工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企业要实施分权化管理,有效地避免矛盾冲突和关系紧张,要完善生产经营、劳动人事等管理制度,实施扁平式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次,设立精干的职能机构,避免对下级管理的过多干预,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有利于上下级之间建立起积极的合作关系,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引起共鸣,达成共识,为员工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企业只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打造出一支凝聚人心的员工队伍,才能成为具有敏锐的时代感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一流企业。

第6篇:为什么说管理学是一门科学也是门艺术?

一、管理是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是长起以来人门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发展。人们将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统。成为理论。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科学。何况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开设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课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此话亦真,我们谈管理,不只是单纯的形式上的管理。理论上的管理。而是多姿多彩的全面的管理。管理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很高,要他同时具备多种素质。有一篇文章曾将管理人才的素质分为几类:“一个管理人员应该同时是一个军师,一个元帅,一个花匠、一个战士等。”因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统帅全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谋划,必须身先士卒和有缜密的思维。因此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也不足为过。何况当今的高级管理人才毕竟少的可怜。 管理肯定是科学,但同时又是艺术。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自然,管理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项职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有管理学、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等形态;从艺术角度来看,则有具体的管理艺术,特别是在度的把握以及在具体应用时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说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象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着它的运作模式,但是在机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护,从而为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这时就产生了艺术,而管理步伐中的细小环节,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它就必须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决,根据环境和问题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也是艺术,所以管理是科学,但是它同时也是一门最好的艺术!

二、走访一家组织及其管理者

1、餐饮企业管理

2、餐饮部经理

3、人数:

4、熟悉本部门专业知识,持有高级学历证书,持有经理上岗证。

5、一天的工作安排大纲、 检查:上午~下午~晚上

1.检查:

⑴ 要值两头班,午晚餐均应在岗,检查并全面负责餐厅各项管理工作。 ⑵ 按餐厅检查一览表逐条检查: a.检查餐厅的环境卫生工作。` b.餐厅各种设施设备应保持完好。

c.摆台应该符合规定:餐具整齐、摆放统

一、干净、无缺口、席巾无洞无污渍。

d.台椅摆放整齐:椅子干净无尘,坐垫无污渍,台椅纵横对齐或摆成图案形。 e.工作台摆放有序:餐柜摆设符合要求、托盘叠放整齐划

一、餐具布置规范。 f.宴会,特别是预订宴会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完成。 g.餐具准备应充足、完好、清洁。 h.各种调料准备充分。

i.冰水、饮料准备充足,并达到规定的温度标准。 j.各种服务用具和布草准备齐全。 k.地毯整洁卫生:做到无任何杂物纸屑。 l.环境舒适:灯光、空调设备完好正常。

m.空调应提前半小时开放(一般在上午11时,下午5时)。 2.上午:

⑴ 每日上午10.30要参加餐饮部例会,总结汇报餐厅工作,并接受上级工作指令。

⑵ 了解每日的宴会和业务状况。 3.中午:

⑴ 11.00召开全体服务员餐前会,对前日及上午各项工作加以总结,提出要求,传达上级工作指令,检查服务员仪表仪容,然后对应急的知识技能进行简短培训。

⑵ 对午餐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并督导领班的工作。

⑶ 午餐开始后,督导服务员为客人提供礼貌、快捷、高效的服务。 ⑷ 开餐时间,在餐厅进行巡视,与客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并随时做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

⑸ 午餐结束后,对午餐做一个总结报告,审批各种取货单及维修单据。 ⑹ 每天定时利用14.30~15.30,(具体时间按当天情况定)对服务员有计划地进行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进行检查。

4.晚上:

晚上工作同上,晚餐结束后,做好一天的工作报告,并审批各种单据。 管理学基础作业二

一、苗木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1.同行业竞争者的直接竞争目前,总的来说,园林绿化苗木行业同行业竞争相当激烈,苗木企业的集中度高。由于园林绿化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城市绿化美化,所以绝大多数苗木企业都建立在城市近郊和交通方便、离城市不远的地方。产品差异小,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是经营速生的种类,如各种杨树、柳树、泡桐、黄杨、各种槐树和其他速生、易繁殖的观赏乔、灌木树种等,各个苗木企业之间经营的苗木种类差异不大,原因是这些树种生长快,市场需求量大,利润丰厚。此外,这些苗木产品虽然固定成本较大,一般需要较好的土地和育苗设施,但它们的转换成本很低。竞争者多样化,有私营企业,各种层次的国有企业,还有外资企业。苗木企业的退出障碍较小,企业比较容易从行业中以转产的形式退出,从苗木生产转向农产品生产。因此,要在激烈竞争中取胜,一个苗木企业需要开展良种苗木(品牌)的研发,提高产品性能,创立自己的新、特、优品牌,降低生产成本,加强营销宣传,加强服务等措施来吸引客户。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对未来苗木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新进入者的竞争(竞争程度)由于苗木生产的规模对产品价格有很大影响,规模经济的要求很高,而且产品的差异较小,品牌特征不很明显,此外,新企业的进入还需要很大的投资,所以苗木行业的进入障碍很大,但因苗木市场仍不断扩大,利润可观,苗木行业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现在,尽管许多新的苗木企业还在不断产生,进入苗木行业。但苗木行业退出障碍行业为容易,并受政府激励政策的影响较大,导致目前仍有很多新的竞争者进入行业中来,并力图建立优良苗木品牌,提高产品差异,增强竞争实力。因此除非新的竞争者拥有新的品牌并实现了规模经营,其他新加入的竞争者不会构成大的直接竞争威胁。

3.替代品威胁目前苗木市场暂时还没有太明显的替代产品威胁,因为苗木产品与其他产品有着明显的差别,那就是苗木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

少则几年,多则上十年,而且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基本上都是速生树种,能够进入市场的新的品种生长速度较慢,但具有更大的观赏价值或其他特殊用途或功能,而且这些生长速度较慢的树种,由于培育成本较高,进入市场的价格也会较高。此外,一个新的品种也需要经过前期的小规模试验之后再推广,才能降低风险,因此,目前来看园林绿化苗木市场的替代产品威胁不大。

管理学基础作业三

一、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新特点 1.决策的客体越来越复杂 2.决策环境变化越来越快 3.决策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4.决策时间要求越来越短 5.决策的影响面越来越大

6.决策主体已由个人决策转向群体决策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决策的这些特点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但不会改变或削弱,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决策客体的复杂程度还在加深,决策环境的变化速度还会加快,决策包含的信息量将会有增无减,决策时间的要求还会更短,决策的影响面还会加大,决策不仅保持着群体决策的特点,同时,决策对决策技术的依赖程度还会加大。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管理决策需要先进、科学的决策理论和决策技术的支持。

二、杨瑞的苦恼

答:

1、工作并不是学校中的"照本宣科",作为小杨来说,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凭一人之力改变整个公司以往的运作模式. 公司也不会为一个刚工作不久的人而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

2、对于在企业中的生存和个人发展,要根据企业的特点来决定.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大部分小型企业的管理者都会先把重点放在眼前的利益上. 3. 作为小杨来说,如果你想让上级听从你的计划,那么你首先要找到一个基本点,就是"这样改革有什么必然的好处,而好处会为公司带来什么明显的变化"?在向上级提交你的计划的时候,你首先要了解你上级对企业的发展最关注于什么.如果他最关注于技术,那么你就要从"最大效率"上做足了文章,以吸引管理者对此事的兴趣. 小杨应该多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平时多与你的上级管理者聊聊,看看他们希望你做些什么,做到什么样.

4.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利润,因为企业的投资者在初期急于收回一切成本,以降低风险,而如果这种忽略管理而重视利润的方式一旦成立,则不容易被更改. 管理学基础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

管理: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软科学、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决策:是对不确定条件下发生的偶发事件所做的处理决定

流动资产:是企业可以在一年或者越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是企业资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系统: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

二、学习管理学后的心得体会

管理学分为总论、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而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 会 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这项职能在所有管理职能中是最基本的。计划包括确定使命和目标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标的行动;这需要指定决策,即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确定行动步骤。计划制订分为如下步骤:寻找机会→确定目标→拟订前提条件→确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制定衍生计划→用预算量化计划。计划制订的步骤可以用于大多数需要的场合,例如许多大学生准备出国留学,那就可以根据这些计划步骤来为自己做准备。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出国读书的机会以及因此所带来的机遇等,然后,我们就需要设定各方面的目标,如选择国家以及就读的专业领域等。

我们还需要假设是否能在留学过程中获得奖学金以及是否能够在外兼职打工,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几个需要仔细平衡的选择方案。因此,学生们可以就申请不同的学校利弊进行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留学国家和学校。在成功收到入取通知书后和申请到签证后,我们就需要开始指定衍生计划,包括选择住处、搬到一个新的地址,或在学校附近找一份工作。然后,我们需要将一切计划转换成预算,包括学费、生活费等等。这些步骤都是一个计划的体现。 无论是企业还

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许多著名品牌都制定了其长远的营销战略:可口可乐公司的长远目标宗旨就是 :“我们致力于长期为公司的股东创造价值,不断改变世界。通过生产高质量的饮料为公司、产品包装伙伴以及客户创造价值,进而实现我们的目标。” ATT则是:“我们立志成为全球最受推崇和最具价值的公司。我们的目标是丰富顾客的生活,通过提供新鲜有效的通信服务帮助顾客在商业上取得更大成功,并同时提升股东价值综上所述,一个学期的管理学带给我很多心得体会,我也将会应用于今后的实践中,取得了跟多的收获。

第7篇:法学是一门科学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王利明 日期:2013年11月19日 浏览:231

法学是一门科学吗?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直未能得到令人信服的回答,千百年来却一直挑战着法律人的智慧。“法学”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拉丁语“juris prudentia”。这个词是由两个词即juris和prudentia组合而成的,前者的意思是法、权利、正义,后者的意思是智慧或实践智慧,两者合起来的意思是法的智慧或法的实践智慧。魏德士在其《法理学》一书中认为,该问题并非无病呻吟、无关宏旨。因为,法学的科学性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问题,即“我能够信赖法的内容吗”?这实际上就是指法律问题是否具有确定性答案,能否凭借人们的经验和理性思考加以认知。如果有答案,那么该答案在多大程度上是确定的?

法学是一门研究法律现象及其规律的学问。法学知识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行为,进而作用于社会,人们通过法律规范来建立社会的规则秩序。在现代社会,法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一样,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特别是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广泛运用,经济学实现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研究,因此,人们可能并不怀疑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性。但同样作为社会科学,法学问题的共识性似乎主观性更强,容易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一个问题,往往会出现甲说、乙说、折衷说,甚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的一个争论,即法学是一门科学吗?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主要取决于对法学的内涵如何界定。在对法学的内涵进行界定之后,如果认为法学符合科学的标准,则其应当属于科学的范畴,反之则不属于科学。应当承认,“法学”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是几个世纪以来困扰法律哲人的重大课题。例如,德国法学家耶林曾经从法学易受立法者的影响以其固有的本土性等方面出发,认为法学不是一门科学,并提出“人们可以问道,有哪一门科学,竟需仰赖立法者之心情,使今日有效之事物,于明日遭废弃,使于某处为假之事,于他处为真?有哪一门科学,竟需受国家边境界桩所限?”在他看来,一门科学应当具有普适性,就像自然科学中的定律一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法学具有很强的本土性,显然不是科学。我认为,耶林的这一观点失之过简,并不全面。事实上,法学本身也有许多普适性的价值和规律,例如,法学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理念,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民法上对合同的成立与抗辩、对财产权的保护等,都是世界通行的规则;刑法上对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制度的规定,也是现代国家一致采纳的制度。更何况,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法学所研究的内容、范畴等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即便我们承认法律具有一定的本土性,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其是一门科学。如果将科学仅仅定义为一种认识人类社会、包括特定区域内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方法,那么无疑法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科学的特征。

法学是否是一种科学?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也需要对科学的内涵进行界定。知识界历来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类,并依据这种划分标准形成了三套不同的知识体系。人文科学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自然科学注重对客观规律、定律的探索,其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普遍适用性;社会科学的研究则注重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其在研究过程中受到研究者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和生活背景(background)的影响程度较高,这就使得不同研究者在同一问题上的研究结论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在不同问题的研究上,我们很难说不

同的研究结论之间有对错之分。社会科学的研究结果主要用于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而不同社会的具体情形不同,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性较强。有人将其称为一种“本土性知识”(domestic knowledge)也不无道理。法学就其性质而言,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因此,不能因为法学不是自然科学就否认其是一门科学,而应当按照社会科学的判断标准来进行界定。

方舟子在《科学是什么》一文中,曾经援引了美国学者伯恩斯坦(Root-Bernstein)的观点,即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属于科学,要看其是否符合逻辑的、经验的、社会学的和历史的四项标准,缺一不可。我认为,伯恩斯坦的这个判断标准应当是对社会科学的判断方法,可以用于判断法学是否是一门科学。而按照这个标准判断,法学符合伯恩斯坦标准的四个要素,应当是一门科学:

一是逻辑的标准。逻辑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法学具有自身的体系,而该体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标准来构建的。现代法学知识和法学论辩也是以逻辑学为基础的。法学具有自身的特定研究对象,是人类认识和运用一切法律现象活动的集合体,其不仅包括对法律的形式性描述,还包括对法律性质的哲学思辨以及对法律操作技艺的抽象和总结。依据这些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法学学科又可以分为理论法学、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比较法学等二级学科。这样的层级划分适应了学科对象的差别和“术业有专攻”的社会分工规律。依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各个部门法都形成了自身的规则、逻辑体系。法学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体系,也具有逻辑严谨的其重要特征。

二是经验的标准。法学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并可以通过实践加以运用与检验,具有显著的经验性的特点。科学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可观察性和可验证性,也就是卡尔·波普尔所说的可证伪性。我们说法学是一门科学,但必须强调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美国大法官霍姆斯说过,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现代社会普遍认可“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百科全书”的论断。在这一点上,法律的实践性明显地区别于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法学的理论基础也在不断完善。在罗马法中,法学被称为真正的哲学(vera philosophia),或者说罗马人的民族哲学,因为其基础是罗马人在实际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而从自然法学到概念法学、利益法学和自由法学,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学者都在努力探究法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英美法学研究中的实证法学、法律经济分析等都以实证分析为其基本方法。即便是近几十年兴起的法律现实主义和批判法律运动,也面向法律实际,解决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更强调“生活中的法”。正是法学方法在起源上的实践品性,使其能够被人们以经验和逻辑加以认识、抽象和总结,并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生活。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无论法学怎么分类,其核心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因此非常注重法律的可操作性分析,强调法律的实际运用。法学工作者的任务事实上并不仅仅局限于构建法律的概念和体系,以及对概念体系进行理论描述,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对法律这一社会调整工具的实际运用及其方法给予积极关注和深入思考,从而实现霍姆斯所说的将“纸面上的法”(law in book)转化为“现实中的法”(law in action)。法律的精髓在后者,而不是前者。即便我们对于法律文本的价值做出了准确、科学的判断,但如果不能通过法律适用体现在具体的个案中,那还是一种象牙塔式的形而上的研究。与之相类似,即使对于部门法中的每一个具体规范都有深入研究,但如果不能把握法律适用在实际操作中的一般方法、规律,仍然不能准确地、娴熟地将具体的法律条文运用到个案之中,并实现公正裁判。因而,法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其发展也是为了指导实践,从而是治国理政、经世济民的学问。

法学是一门符合逻辑、符合经验和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社会科学,是一种人类通过理性认识事物、且能够为人们所反复使用的方法,即我们所称的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法学也具有一定的确定性,甚至在大量问题上体现出了较高的确定性。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些不可更改的基本规则,例如,遵守允诺、勿害他人、欠债还钱、尊重他人生命、保护人身安全,等等。无论是自然法学派,还是法律实证主义者,在这些问题上都存在着高度的共识。相反,并非所有的自然科学都具有确定性,或者都能够被理性所验证。哈佛大学昂格尔教授在《社会理论》(Social Theory)一书中举例道,关于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重要自然科学命题,很难说“大爆炸说”与“渐进扩张说”之间哪一个就是绝对的真理。且这些理论也很难得到科学的证明,但我们并不能否认“宇宙形成理论”这一问题的科学性。

三是社会学的标准。这一标准是指针对社会生活现象,能够把握认知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提出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显然,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其具备这些功能。法学就是研究法现象的学问,法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从法的运行活动和现象中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从而指导特定社会的法律发展活动。具体而言,首先是解决立法的科学性。立法机关意图实现的价值也要通过对权利义务的调整和规范予以落实。而权利义务关系正是法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法学家需要以现行的法律为研究对象,但又不能囿于现有规则,而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从法律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需要等角度提出立法的目标以及完善的方向。所谓科学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理论的指导。这些指导可适用于立法的制定与修改、法律适用效果的评估等所有领域。其次是法律适用的规律。法学需要研究文本,并指出这些文本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因为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我们通过具体适用法律才能解决具体的各种社会问题。最后是法律在整个社会治理中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产生的实际影响。法学需要认识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其与道德、宗教、政治等各种社会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分析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互动关系中,探索和总结法律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四是历史的标准。一门知识能否成为一门科学,应当具有历史的演进过程。事实上,法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法,欧洲最早的大学即1087年的博洛尼亚大学,其最初开设的主要课程就包括了法学。在中世纪,法学与逻辑、修辞、神学等一起,成为欧洲贵族子弟必须学习的科目之一。而中国的法律制度史则可以追溯得更远。由此可见,法学比许多近现代才出现的自然科学要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虽然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会设置不同的法律规则,但各个法律规则并非凭空而来,其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以现代大陆法系民法规则为例,其基本理论框架主要来源于古罗马法。正是因为法学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这本身也决定了我们是可以在法学这一历史性知识中寻找规律的。

另外,任何科学都应当遵循一定的方法,离开方法的科学就不能称之为科学。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取决于其研究对象。因此,讨论法律科学的方法及其特征,首先需要考虑这门科学到底研究什么。从研究对象上看,法学至少具有两个维度。在第一个维度上,法学关注的是那些写在文本上或者表现在判例中的法律规范,包括其形成、解释和适用。所以,法学采用的规范分析方法、法律文本分析方法等法学独有的方法。在第二个维度上,无论是法律文本还是判例,其背后反映的都是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发展规律。在这个维度上,法学研究应当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视野上关注社会关系及其规律,包括这些关系的人文性

和社会性。只有在对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性和人文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之后制定出来的法律规则才具有妥当性。为此,法学需要广泛采用伦理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各种学科的方法。但是,由于法学本身所要求的“规则性”及“规则确定性”,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运用必须要服务于法学自身的特征。古往今来的自然法学、社会连带法学、历史法学、功利主义法学、利益法学、社会法学、法律现实主义法学等各大学派都致力于对法律的社会功能及其属性进行研究。这些思想流派广泛使用了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也促进了法学自身的发展,构成了对法的现象进行观察的多样化的视角。因为这一原因,法学也需要借助多个学科的知识才能够全面地理解和研究法现象,因此其在西方常常被称为“博学的学科(a learned discipline)”。

应当看到,在英美法国家,法学教育是作为一种职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来进行的,其宗旨在于培养职业的法律人,法学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但并不能因此否认法学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毕竟法学教育和法学自身的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二者相互影响,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这就是说,法学形成了自身的科学体系,但如何将其运用于教学以及采用何种方法进行传授,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即便在英美法国家,也从来并未因为法律的职业化特征而否认法学的理论性,这些国家仍然十分重视对法学知识体系的研究。

魏德士在讨论“法律是否为科学”的命题时,认为应当坚持法律的科学性,其重要目的在于,强调坚持法律的可信仰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认为法律不是科学,那么,法学可能走向法律虚无主义和个人专断主义。如此一来,法律不仅不能经受理性分析的科学检验,甚至可能成为权力滥用的工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分子通过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来屠杀犹太人,并通过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正是法律虚无主义和专断主义的后果。法学是一门科学,可以带给人们以理性的思考,立法者会运用理性的思维去制定法律,而不是将法律完全变成一种纯粹主观的臆断。而司法者则运用理性的思维去发现法律的精髓和立法意旨,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而这将使法治文明真正结出丰硕的果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法学是否为一门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学,归根结底,是一门科学制定法律并准确适用法律的学科。法学是一门科学,需要构建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但法学不是象牙之塔,不能仅仅满足于概念、体系的自我周延,更应当以解决实践中具体的法律问题为目标。

第8篇:企业的营销工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企业的营销工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先进的营销理念将提出企业的市场业绩。从营销组合策略的角度讲,市场营销理念经理4Ps-4Cs-4Rs三个阶段。

一、经典4Ps

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营销策略自20世纪50年代末由JeromeMcCarthy提出以来,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营销经理们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而且,如何在4Ps理论指导下实现营销组合,实际上也是公司市场营销的基本运营方法。

4P指代的是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地点,即分销,或曰渠道)和Promotion(促销)四个英文单词。这一理论认为,如果一个营销组合中包括合适的产品,合适的价格,合适的分销策略,和合适的促销策略,那么这将是一个成功的营销组合,企业的营销目标也可以藉以实现。但是简洁也常常意味着有所遗漏。这就像一件考究的中式长袍,谁都能穿,但不是谁穿着都合身。如同一位欧洲学者/咨询顾问所言,"营销组合的4Ps模型被广泛接受的原因,恐怕并非由于其普适性,而在于它是一个优美的理论。

二、4Cs:4Ps的挑战者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媒介传播速度越来越快,4Ps理论越来越受到挑战。到80年代,美国劳特朋针对4P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Cs营销理论:

4C分别指代Customer(顾客)、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沟通)。

1.Customer(顾客)主要指顾客的需求

企业必须首先了解和研究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提供产品。同时,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客户价值(CustomerValue)。

2.Cost(成本)不单是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者说4P中的Price(价格)

它还包括顾客的购买成本,同时也意味着产品定价的理想情况,应该是既低于顾客的心理价格,亦能够让企业有所盈利。此外,这中间的顾客购买成本不仅包括其货币支出,还包括其为此耗费的时间,体力和精力消耗,以及购买风险。

3.Convenience(便利),即所谓为顾客提供最大的购物和使用便利

4C理论强调企业在制订分销策略时,要更多的考虑顾客的方便,而不是企业自己方便。要通过好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来让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便利。便利是客户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Communication(沟通)则被用以取代4P中对应的Promotion(促销)

4C认为,企业应通过同顾客进行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新型企业/顾客关系。这不再是企业单向的促销和劝导

顾客,而是在双方的沟通中找到能同时实现各自目标的通途。

4Cs理论也留有遗憾。总起来看,4Cs营销理论注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与市场导向的4h相比,4Cs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从企业的营销实践和市场发展的趋势看,4Cs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①4Cs是顾客导向,而市场经济要求的是竞争导向,中国的企业营销也已经转向了市场竞争导向阶段。顾客导向与市场竞争导向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看到的是新的顾客需求;后者不仅看到了需求,还更多地注意到了竞争对手,冷静分析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在竞争中求发展。

②4Cs理论虽然已融入营销策略和行为中,但企业营销又会在新的层次上同一化。不同企业至多是个程度的差距问题,并不能形成营销个性或营销特色,不能形成营销优势,保证企业顾客份额的稳定性、积累性和发展性。

③4Cs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但顾客需求有个合理性问题。顾客总是希望质量好,价格低,特别是在价格上要求是无界限的。只看到满足顾客需求的一面,企业必然付出更大的成本,久而久之,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从长远看,企业经营要遵循双赢的原则,这是4Cs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④4Cs仍然没有体现既赢得客户,又长期地拥有客户的关系营销思想。没有解决满足顾客需求的操作性问题,如提供集成解决方案、快速反应等。

⑤4Cs总体上虽是4Ps的转化和发展,但被动适应顾客需求的色彩较浓。根据市场的发展,

需要从更高层次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起有别于传统的新型的主动性关系,如互动关系、双赢关系、关联关系等。

三、4Rs--营销理论的最新进展

针对上述问题,近来,美国Don.E.Schuhz提出了4Rs(关联、反应、关系、回报)营销新理论,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营销四要素:

1.与顾客建立关联

在竞争性市场中,顾客具有动态性。顾客忠诚度是变化的,他们会转移到其他企业。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重要的营销策略是通过某些有效的方式在业务、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关联,形成一种互助、互求、互需的关系。

2.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在今天相互影响的市场中,对经营者来说最现实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控制、制定和实施计划,而在于如何站在顾客的角度及时地倾听顾客的希望、渴望和需求,并及时答复和迅速做出反应,满足顾客的需求。

3.关系营销越来越重要

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抢占市场的关键已转变为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从交易变成责任,从顾客变成用户,从管理营销组合变成管理和顾客的互动关系。

沟通是建立关系的重要手段。从经典的AIDA模型: "注意一兴趣一渴望一行动"来看,营销沟通基本上可完成前三个步骤,而且平均每次和顾客接触的花费很低。

4.回报是营销的源泉

对企业来说,市场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其为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和利润的能力。4Rs理论有四大优势:

① 4Rs营销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概括了营销的新框架。4Rs根据市场不断成熟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着眼于企业与顾客互动与双赢。

② 4Rs体现并落实了关系营销的思想。通过关联、关系和反应,提出了如何建立关系、长期拥有客户、保证长期利益的具体操作方式,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③ 反应机制为互动与双赢、建立关联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同时也延伸和升华了便利性。④ "回报"兼容了成本和双赢两方面的内容。追求回报,企业必然实施低成本战略,充分考虑顾客愿意付出的成本,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多的顾客份额,形成规模效益。这样,企业为顾客提供价值和追求回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客观上达到的是一种双赢的效果。当然,4Rs同任何理论一样,也有其不足和缺陷。如与顾客建立关联、关系,需要实力基础或某些特殊条件,并不是任何企业可以轻易做到的。但不管怎样,4Rs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是经营者和营销人员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4Ps、4Cs、4Rs三者是什么关系呢?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完善、发展的关系。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所以至少在一个时期内,4Ps还是营销的一个基础框架,4Cs也是很有价值的理论和思路。因而,两种理论仍具有适用性和可借鉴性。4Rs不是取代4Ps、4Cs,而是在4Ps、4Cs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所以不可把三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在了解体现了新世纪市场营销的新发展的4Rs理论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9篇: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需要发展,艺术贵在创新,只要我们在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坚持发展,家庭教育就一定能与时俱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做贡献,使家庭、国家和民族都受益。

一、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缺一不可。 未成年人群体中出现了无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他们有望成为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未成年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道德缺乏是最突出的问题,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一些不良的风气和某些媒体的误导,对涉世未深、缺少辨别能力的儿童构成心理和精神污染等等。而家庭教育问题较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家庭状况如何,十分重要。因此,“儿童的精神面貌、性格形成是由家庭生活的心理范围决定的”,为此,我们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会,树立家教工作必须以德育为核心的理念,成功的家庭教育应突出德育,教孩子学习做人,强化思想道德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养成良好习惯。使家长懂得“什么是教育?最根本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扭住德育这个中心不放,持之以恒地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于国于家都有益。

二、 发展是道理,家庭教育也必须发展,家庭教育成绩显著,问题也不少,主要是成长环境中存在着某种不科学,不健康的现象,许多家长在子女成长问题上呈现异常浮躁心态,他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又不知何为龙(凤)。怎样使自己的子女成龙(凤),他们听风就是雨。盲目攀比,全不顾孩子的自身潜质和个性,不顾孩子兴趣的存在,在教育方法上走两个极端,或施以缺少教育的“爱”,或缺少爱的“教育”,还有的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物欲,使孩子不懂得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缺少将来独立生存的思想准备和战胜险阻艰辛的能力,凡此种种,均对未成年人成长不利。我们及时要求班主任老师认真做好家访工作,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强调家庭教育现状需要改变,未成年人成长的环境需要改善,而改变和改善的出路在于发展——发展家庭教育。

三、 教育应修身,家庭教育需创新,未成年人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首先,成年人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新人新时代,需要新的育人方法,家庭教育不可能放之千家而皆行,年年岁岁不变样的“法宝”。各家有各家情况,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家庭教育有规律可循,有问题可探索,另外,成年人规范自己的言行,坚持以法、以德、以情育人,十分重要。未成年人感知能力强,理解能力弱,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弱,成年人的举止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教育家乌中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马卡连柯说:“成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不在场时,也在教育儿童,你得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说话,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微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意义。”无数事实说明,成年人的自身素质极大地影响着孩子,据此而极言“家庭无小事,家长无小节”,该不为过吧!为使家长修身,我们开展了家教讲座及家长开放周活动,深受家长的好评。

近几年来,我校的家教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在素质教育必然取代应试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现代化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这些目标的实现仅靠传统单一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校将继续坚持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之路,将我校的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学校将和家长彼此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加强联系,相互沟通,携手合作,共育英才!

的道路上要接受三个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如何在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的同时,不断扩大学校教育的外延,充分调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各取所长,使这三方面力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发挥更大的效率来促进孩子的成长,已成为许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共同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学校重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积极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一、组织管理

1、学校领导重视,是办好家长学校的关键。

举办家长学校犹如一只大鹏鸟,学校是主体,家长、社会是两翼,只有两翼展翅,鹏鸟才能飞翔。为了做好主体工作,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校长亲自担任家长学校的领导工作,并指导教导处主任专门负责。校长十分关注家长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在全校大会和行政会上多次专门研究家教工作。

2、建立正规的组织机构

在全校范围内选拔出思想品质好,有一定文化修养,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家长担任家教会的工作。家教会分三级管理,即校级、年级、班级。家教会实行主要领导相对稳定,会员根据情况可及时调整。家教会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安排家教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进行家长学校工作总结等项工作。自2004年来,家教会成员关心学校发展,有较强的参政议事能力,在推动家教工作开展,改变学校面貌的建设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素质提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道德品质、思想作风、文化程度、对待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以及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等各种因素,都会对孩子的一生成长起到无法估量的影响。家长素质的高低,修养的好坏是决定家庭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要搞好家庭教育,就必须提高家长的素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所说的那样:“家庭教育对于父母来说,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而现在许多家长由于工作太繁忙,很难或是没有条件进行专门的关于教育子女方法的学习。家长学校的举办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家长学校专家的授课指导,家长们普遍认为收获大,见效快。有的家长在反馈信息中写到:听了专家的讲座,才知道以前那种认为自己是家长,对孩子想怎样就怎样的观念是错误的,今后自己要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多向专家请教,争取和学校好好配合把孩子教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活动成效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系统工程的起点和根基。通过家长学校这种形式,将以前相对独立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对孩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能在家长、社会和学校老师密切配合的关怀和帮助下健康成长。同时,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网络的形成也有利于学校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比如:

1、家长——课堂 零距离的接触 每学年学校把家长请进课堂,让家长对最关心的课堂教学来了个零距离的接触。家长们听了语文、数学和一节技能课。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让家长吃惊不小,他们对老师课堂上的“引领”称赞不绝,家长的肯定是对老师最大的鼓励,家长的信任是老师最大的财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形式新颖的家长会犹如一座桥梁,让家长对学校的教学现况不再是一无所知、一头雾水,而是把家长当作一个参与者和合作者,以这样的全新姿态来促进学校的教学。2、家长——老师 心与心的沟通

06学年开始,我校《千师进万户》活动进入高潮。 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是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有利于交换意见,也有助于达成共识,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上门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也是个触动,容易在教育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通过与家长谈话,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社会交往情况,以及在家庭做家务中的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窥探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通过了解学生的全部生活内容,发现学生的特长,依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也让家长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让老师在切身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近几年来,我校的家教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在素质教育必然取代应试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现代化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这些目标的实现仅靠传统单一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校将继续坚持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之路,将我校的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学校将和家长彼此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加强联系,相互沟通,携手合作,共育英才!

上一篇:近现代红色经典散文下一篇:供水公司营业收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