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统筹科学管理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统筹科学管理(共8篇)

科学统筹科学管理 篇1

8月30日凌晨1时28分,山东济南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办公室主任白朝果望着29大类、129项验收资料装订成册,满意地将小红旗贴在“三集五大”攻坚进度控制表上,这标志着济南供电公司“大规划”体系建设验收准备工作已经提前完成。

自2月8日全面打响“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攻坚战以来,济南供电公司干部员工奋战200多个日夜,“五大”业务运转更加规范顺畅,人财物管控更加集约高效,实现了管理效率、经济效益、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思想引领 顶层设计 高起点谋划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自我加压、苦练内功,转变公司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一条中国特色电网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我们必须要让全体干部员工真正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实现效率、效益双提升。”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济南供电公司总经理李锡成认为,要顺利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员工正确认识改革。

发挥“思想引领、作风引领、目标引领、方法引领、典型引领”五个引领作用,济南供电公司做足了动员准备的功课,先后开展23场次市县形势任务宣讲,印发宣传手册4650余份。济南供电公司创新采用“月末大讲堂”“我为大家讲一堂”“员工上讲堂”等“三堂培训法”,加强思想教育和岗前培训,促进广大干部员工思想观念转变,适应公司发展方式转变。济南供电公司层层签订安全维稳责任书164份,重心下沉,扎实开展“三走进”活动(走进基层、走进现场、走进员工),领导班子走进基层一线68次,解决问题29类532项。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电网安全、队伍稳定、优质服务带来新的考验。在方案制定阶段,济南供电公司注重加强顶层设计,着眼长远,科学统筹,先后召开5次领导班子集中评审会、23次工作协调会,对全部129个方案进行集中审核、修改完善、互联专业对接、集中审核,通过闭环管控、4道关卡把关,进行桌面推演,梳理解决专业问题934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方案编制,并率先通过山东公司审核批复。

安全至上 严格管控 高标准建设

“改革就要彻底,就要不怕问题、不出问题、不留问题,达到高标准建设要求,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济南供电公司党委副书记杜军说。

改革期间,济南供电公司建立安全稳定零报告,日协调、周汇报、月考核,专业对接,日清日毕等四项工作机制。在队伍稳定方面,突出“四心”换“一心”,即“诚心、热心、耐心、细心”开展工作,确保广大干部员工安心工作。成立维稳领导小组、维稳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开通专线和网上领导信箱,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为广大员工答疑释惑,确保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与迎峰度夏、电网建设、增供扩销等工作的同步推进。坚持审计监督全过程参与,济南供电公司建立三线审计机制,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梳理标准、制度等1587项。

6月8日,济南供电公司顺利完成新模式导入,进入磨合改进阶段,机构设置全面到位,信息系统实现同步调整,用工效率提升29.7%。“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办公室实施24小时工作制,制定36份甘特图,建立112个工作节点,形成102份日简报,召开15次周例会,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创新突破 持续改进 高质量提升

新模式导入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迈出的一小步,要取得成功,关键要在磨合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按照对、查、立、破等十字原则,济南供电公司下发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磨合改进阶段工作计划》,明确202项工作任务、质量目标和时间节点要求,全面优化流程,梳理专业界面。

为全面检验磨合改进工作成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办公室分组采取集中座谈和现场调研的方式,对各专业组、保障组,以及各基层单位进行了全面调研,汇总五大类22项公司层面问题,上报“三集五大”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并制定实施方案。8月23日,济南供电公司印发理论提升工作方案,明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完善提升方向,不断巩固建设成果,夯实管理基础。

济南供电公司扩大基建项目管理范围,试点将县公司35千伏输变电工程纳入市公司统一专业化管理;推行跨县区的工程建设项目联合管理,构建大区域建设管理格局,实现县域基建工程资源优化调配。将35千伏输变电运检管理由县公司集约到市公司,实现运检业务更专业、更集约……截至8月25日,济南供电公司已提炼26条特色亮点,新的亮点正在不断涌现。

核心业务运作更加专业的同时,核心资源管控更加集约,济南供电公司注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公开竞聘,出台了基层专工、班组长管理指导意见及市县公司员工挂职挂岗锻炼管理办法,努力建设与创建“两个一流”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更好地适应“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

科学统筹科学管理 篇2

1、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统筹推进

1) 县域经济内涵的综合性

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以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体。县域经济涉及到投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过程, 涉及到“农”和“非农”诸多行业和部门, 涉及到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主体。这些过程、行业、部门、主体构成县域经济的丰富内涵。县域经济内涵的综合性要求从经济要素到行业部门的多领域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2) 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

县域经济不是孤立的, 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对县域经济开放性的理解可以有以下四个圈层, 第一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 主要是一个县域如何科学发展, 如何培育和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如何强县富民;第二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之间, 主要是经济协作, 包括同质交流型、异质互补型等两种类型;第三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与中心城区, 主要是县域经济要与中心城市结合起来,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四个圈层是县域经济总集与县域经济总集的外在环境的约束。这些外在环境约束主要是影响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制度变迁问题。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体制性约束比较大, 如“市管县”体制和财税体制等。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要求从个体到总体再到环境、由内到外的多层次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3) 县域经济政府推动的级别性

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政府级别至少有4个, 第一个级别是县市旗, 第二个级别是地市州盟, 第三个级别是省市区, 第四个级别是中央。在县市旗级别上, 基本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竞争局面;在省市区级别上, 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关键性, 许多省市区建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机构, 制发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进行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以及“强县扩权”改革等;在地市州盟级别上, 正在初步形成“转变职能、加强服务”的局面, 但还不够;在中央级别上, 要统筹政策,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县域经济政府推动级别性要求从下到上、由县到中央的多级别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4) 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差异性非常大, 在面积上, 大的有几万平方公里, 小的有几百平方公里;在地形上, 有高原山区, 有丘陵, 有平原, 有海岛;在人口上, 多则超过200万人, 少则不到1万人;在资源禀赋上, 有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的资源优势县, 有地下无矿藏、地上无良田又缺少资金和人才的劣势县;在产业上, 有的是工业主导, 有的是农业主导, 有的是旅游和商贸主导;在发展水平上, 有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县, 有相对落后的西部山区县。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要求分类型、差异化方式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5) “县域经济”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和“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关联性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要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关联起来, 做到协调发展。“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主要是指与县域经济紧密关联的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等。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县域社会的建设也要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起来。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制约, 这些“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是“县域”本身所不能解决的, 必须从更高层面上来统筹的关联因素, 如主体功能区建设、城市群 (圈) 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县域经济”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和“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关联性要求从“县域内”到“县域外”、从“经济性”到“经济关联性”的多角度推进。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内容繁多, 体制约束性大, 涉及利益方面广, 再加上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弱, 内在发展能力不足, 必须做好多领域、多级别、多层次、多类型、多角度统筹推进。

2、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必须重点做好“三个统筹推进”

1) 统筹推进“县域”科学发展

郡县治, 天下安。县域科学发展是一个大问题, 它反映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面。县域是科学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实践平台。如果在全国县域都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那么全国层面的科学发展也将会基本实现。

县域科学发展一要统筹县域经济各领域的发展, 做好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二要做好兴工促农, 以城带乡等工作;三要突破县域经济概念, 打破一般“县域经济=县域”的工作思维, 统筹县域经济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生态、县域政治等“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发展;四要将科学发展基本理论与县情相结合, 进行实践创新, 走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县域科学发展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 实践创新构成县域科学发展的方法论。

2) 统筹推进“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经济”, 更不是“诸侯经济”, 而是具有开放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许多“县域”本身难以解决的“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影响。现在影响比较大的“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主要是主体功能区、城市群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主体功能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 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这是在区域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思路、新举措, 对于缩小区域差距,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以膨胀经济总量为唯一目标, 不能单纯走“大开挖”的路子, 要尊重自然规律,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

城市群 (圈) :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两个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是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腹地, 中心城区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带动和辐射。大中城市要履行市带县的责任, 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县域的延伸, 引导城市产业向县域转移, 实现县域与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县域经济发展要与中心城市结合起来,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建设城市群 (圈) , 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也就是说, 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应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尽可能地使人们享有同样的权利。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公共设施、公共医疗、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等。无论县域经济总量大小、人口多寡、发展方式如何, 每个县域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主体功能区、城市群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定位、发展动力、发展速度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3) 统筹推进体制改革和改进政府管理方式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许多制度性约束, 比如“市管县”体制、行政区划、户籍体制、干部管理和财税体制等。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成为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以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四个基本内容 (强县富民、共同富裕、生态环境保护和和谐社会) 为基本导向, 推进“省直管县”等行政体制改革。

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要求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在工作作风上, 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需要面向基层、面向大众, 服务基层, 服务大众;在管理方式上, 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需要建立以县为基本单元的体现市场经济和政府能动的“激励和保障”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对由市场来调节的经济部分采用“激励”的手段多一些, 对市场调节不到和不足的采用“保障”性手段多一些, 体现了“统筹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使每个县域上的公民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社会主义文明。

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可以在某一省市区率先得以系统地实践和突破。

全面统筹推动县域科学发展 篇3

——正确把握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速度与效益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县域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从中央提出“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充分表明了中央在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方面,更加侧重于质量和效益。效益与速度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首先,速度和效益是统一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增长速度本身就标示了良好的效益,而良好的效益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增长速度。但是速度与效益又存在着不一致性,增长速度快,效益不一定都好。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尽可能快的增长速度。当速度和效益有冲突时,必须坚持把效益放在第一位。与苏南东部县市相比,丹阳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加快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最大的主题。但加快发展不能头脑发热,到处铺摊子,单纯比速度、追求百分比,必须好中求快,始终兼顾质量与效益。为:此,我们结合发展现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重点抓住规模经济培植、产业结构调整、载体建设、集聚吸纳、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求突破,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县域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来,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利润、有效投入全都创下了历史新高,实现了全市经济高位运行,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正确把握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是抓发展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对于县域经济社会而言,全局与局部关系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利益上。从总体看,全局利益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中央制定出台的一系列大政方针以及重要工作部署等,统筹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属于全局性的重大原则问题。但强调全局利益重要,并不是对局部利益的否定。现阶段,各地区、各部门都需要加快发展,都有自己的利益,这些局部利益的总和,就是全局利益,局部利益包含在全局利益之中。全局与局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对县域经济社会的影响很大,局部利益受到明显制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注意从大局出发,宁肯损失一些发展投入、放弃一些即将到手的利益。也要严格执行上级的调控政策。为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我们对固定资产采取全面紧缩的“急刹车”做法,使发展势头受到了较大影响。为配合太湖流域污染源整治,我们放弃了很多税源,主动对一批污染严重的化工类企业实施了限期关停,坚持做到了局部利益服从大局利益。

——正确把握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实际上是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既要重视当前发展,也要考虑长远发展,不能只顾当前,牺牲长远,必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来说,立足当前,就是要立足实际,立足发展的重点和当务之急,努力推动发展,加快发展。放眼长远,就是要着眼未来发展的走向和变化,着眼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据此,我们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妥善处理了二者关系。为优化发展环境,我们全面辩证地算好当前账和长远账,对企业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税费征收政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但却可带来“放水养鱼”的长远效应,引来今后跨越式的发展。发展肯定要取用自然资源。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我们始终坚持“环保优先”,宁可少引资。少增收,少产值,坚决将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一定留给子孙后代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正确把握长处与短处的关系。长处与短处共存、优势与劣势同在的局面,是现阶段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经济学的“短边规则”告诉我们,最薄弱的环节往往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终层次和水平。发挥长项的固有优势,带动和促进短项的快速发展。实现取长补短、长短互济,是县域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我市来说,综合实力有限,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与昆山、江阴等地差距较大,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补短。为此,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区域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密集等许多有利条件,一方面注意放大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和品牌经济等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努力拉长资金不足、投入短缺等发展“短腿”,以补短、补缺、补软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了资本运营、融资新平台等一些新兴优势,形成了一些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优势与亮点,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较好势头,走出了一条扬长补短的特色发展之路。

——正确把握率先与协调的关系。率先发展与协调发展是一对矛盾共同体。目前,县域内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地发展的不平衡,率先与协调问题亟需解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率先发展与协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既善于调动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和群体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突出率先发展,又注意统筹兼顾其他地区、群体的发展进程,做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强带弱,努力促进协调发展。我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明显,主要是:东部地区比较发达。百姓富裕程度较高,而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较缓。二三产业基础较弱,呈现全国千强镇与茅山老区薄弱镇并存的局面。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然较大,城镇居民收入普遍高于农民。针对这一状况,我们一方面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发达镇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二三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先走一步,多挑担子,努力率先发展;另一方面,注意统筹兼顾,对欠发达地区和群体在项目、资金、政策等多方面加强带动和帮扶,推动发展进程,让越来越多的群体共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努力实现各乡镇及城区协调发展、和谐共进。

——正确把握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外因既是互相对应的,又是辩证统一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和运用内外因之间的辩证法。就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企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内因,政府引导和政策环境是外因。为克服土地、环保、信贷等外部政策因素带来的发展压力和困难,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积极应对。研究制定相应的化解举措,打出了挖掘用地潜力、加快调整结构、搭建融资平台、强化服务环境建设等一系列组合拳,收到了明显成效。有些外因也是发展机遇。我们根据我国加,Kwro过渡期结束后经济国际化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捕捉到了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相对比较活跃的战略机遇,强力推进了企业上市。目前已有5家企业上市,力争3至5年内达到上市10家以上,进而形成“丹阳板块”。

(作者系中共镇江市委常委、丹阳市委书记)

坚持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一体化 篇4

--彬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通过对近年来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的症结,并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十一五‛以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四增目标‛(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发展增速、实力增强),实施‚四大战略‛(工业立县、项目带动、民营崛起、科教兴彬),发展‚五大产业‛(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观光旅游),加快‚三化进程‛(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06.1亿元,增长23.3%,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77.24亿元,增长28.8%;第三产业增加值16.27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比重为12:73:15。人均生产总值32737元,增长33.4%(现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9.8%,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9亿元,增长29.0%,其中:农业产值19.66亿元,增长 30.2%;林业产值0.19亿元;牧业产值 1.78亿元,增长21.5%。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增长7.2%。粮食播种面积43.25万亩,粮食总产11.9万吨,其中夏粮6.67万吨;秋粮5.23万吨。油料播种面积7.4万亩,总产0.92万吨。水果总产45.45万吨。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4万亩,育苗面积0.05万亩,零星植树20万株。畜牧业较快发展。全年肉类产量6438吨,增长21.4%。奶类产量5764吨,增长6.74%;禽蛋产量5200吨,增长26.8%;年末牛存栏2.26万头,猪存栏4.83万头,羊存栏4.27万只,兔存栏24.9万只,家禽存栏30.5万只,水产品产量70吨。特色农业亮点纷呈。全年新建设施大棚2380座,累计达到6600座;一村一品示范村25个,累计达到68个,大棚蔬菜、食用菌栽培、柿饼加工、金银花种植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278公里,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全面开工建设。全县累计投资2558万元,建设饮水工程21处,解决了4.1万人的饮水问题。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建成农民新居6370户,其中,实施‚三告别‛工程4496户,建成村实现了‚柏油(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卫生计生室、文化图书室、治安调解室、百货小超市、活动广场、绿化美化‛八进村和‚自来水、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卫 生间、互联网、有线电视‛六入户目标,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55.37亿元,增长47.7%,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150.07亿元,增长45.8%。完成工业增加值73.91亿元,增长30.6%,实现销售产值148.9亿元,同比增长52.6%,产销率为99.3%。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7户,过20亿元企业5户,过30亿元的3户。园区建设全面加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本建成,入驻企业6户,实现产值35亿元,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和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新民煤化工业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建材工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评审已经完成,项目推介成功举行,构筑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工业项目进展顺利。下沟煤矿瓦斯抽放站建成投入运行,180万吨煤制甲醇(含配套煤矿)、小庄煤矿等项目完成投资任务,不饱和树脂、煤炭机械厂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定点、土地预审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原煤总产2559万吨,增长24.1%;发电8.78亿千瓦时、增长4.7倍;果汁产量9612吨,增长34.1%;缸瓦1383万片,增长17.1%;水泥22.0万吨,增长44.1%;混凝土10.5万立方米,增长62.0%;自来水268.5万吨,增长33.1%。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以大佛寺旅游景区开发为龙头,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精心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公刘教稼苑祭祀大殿已经封顶,3 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工程全面建成;侍郎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一期和亮化工程已经完工;成功举办了彬县第二届大佛旅游节和第三届柿子节,并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旅游产品推介活动。全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6067万元。我县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称号。体育中心、文化大厦等重点工程启动实施,镇村文化活动场所快速建设。县图书馆图书总藏量8.8万册。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全年实施的5大类32个校建工程完成投资2.9亿元, 教育园区、镇公办幼儿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城乡办学条件发生了质的飞跃。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专任教师1350人,在校学生2.17万人;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152人,在校学生0.49万人;小学109所(点),专任教师1607人,在校学生2.66万人;幼儿园40所,专任教师361人,学生数1.01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88.01%。全县高考一本上线275人,二本上线919人,高考上线人数再创新高。2011年荣获‚陕西省首家教育‘双高双普’达标县‛。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中医医院新院区门诊住院楼、县医院培训楼、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楼和永乐、新堡子、车家庄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全面建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启动,‚十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女两癌筛查、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泛实施,药品‚五统一‛和‚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行。现有卫生医疗机构29个,村级卫生室248所,卫生技术人员1851人,医生人数454人,拥有病床1055张。住院分娩率99.6%,4 婴儿死亡率5.1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全县参合率达到95.9%以上,为28.36万人报销医疗费用7400万元,报销比例逐年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1年末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为14.05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3.33万人,养老参保3.61万人,失业参保2.29万人,工伤参保人数3.1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万人。城镇居民1848户4598人、农民7587户2.48万人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达到了‚应保尽保‛目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参保20.07万人,参保率90.8%,当年为3.5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2740万元。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以打造‚关中西北部明珠城市‛和‚咸阳次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大气现代、精致人文、生态特色‛的要求,大力实施城镇开发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县34个市政工程完成投资15.2亿元。集中供热三期、南山排洪渠等工程全面建成,火石咀泾河大桥拓宽改造、紫薇山生态公园、滨河大道等项目进展顺利,泾河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全县60多幢高层拔地而起,城区面积扩展到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扩增到10万人。全县64项小城镇建设工程完成投资6.83亿元。其中,《新民省级重点示范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新区建设全面拉开,4大类23个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北极镇以建设市级示范镇为契机,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为打造区域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龙高、义门、香庙等10个镇(社区)38幢农民住宅楼建设加速推进,小城镇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目标,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村城市化管理,成功承办了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创造的‚彬县管理模式‛在全省得到普遍推广。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40.4%。

总结分析‚十一五‛以来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随着我县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十一五‛以来,全县常住人口达到32.67万人,城镇人口11.8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已达7万人。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及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业,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农村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镇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 6 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年来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二、差距和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7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215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60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2011年为3.26:1。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镇。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镇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靠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中央、省投入‚三农‛资金越来越多,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加之县级财力有限,配套不够,造成对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尽 8 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是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镇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镇,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入学率普遍低于城镇水平。公共卫生资源分配滞后,公共卫生资源过多地投向城镇,农村卫生设施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培训机会,导致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农村、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仍未改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较为突出,农民就近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动物疫病防控、卫生安全、产品安全监管不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处置;文化方面,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自发组织的集会、庙会、传统节日活动等,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与县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存在较大差距。

五是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上的差距。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方面,城镇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随着科技水平、农业生产率的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农民‚隐性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季节性失业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农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又无一技之长,很难在社会上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存在重城市总体规划,而忽视城乡统筹规划,尤其是专业规划与村居规划不配套。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突出表现在支持集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来少;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 10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资渠道十分单一,除国家投资以外,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基本上没有负担。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总体监督考核有效机制,协调难度大。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也是我县参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开放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县实现进位争先、提速增量、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县区差距的关键五年。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县今后一段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作指导转变,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产业、人口等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支撑,统筹城乡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目标任务:到2015年,基本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进一步缩小,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公共服 11 务。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布局更加协调,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全县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占有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22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和12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调整到3.2:1。

——城乡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县逐步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居民点,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级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基本形成。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公共汽车,县城公交向重点镇延伸;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城乡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宽带网络覆盖全市农村;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一池三改‛(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全面推广,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逐步实现重点镇和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集中供气、供暖。

——城乡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科技、教育、卫生、文体服务体系。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高标准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 12 育,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初步建立;以乡(镇)村文化阵地为重点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城乡社会保障更加健全。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基本形成项目较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民生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四、工作重点

现阶段,彬县已初步形成了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优势互补的发展趋势,具备了‚一中心,全区域发展‛,城乡由‚二元‛向‚一体‛转变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一)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建立完善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一是推进产业布局区域化。以特色资源和专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二是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化。加快建设县城新区、朱家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区、新民煤化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景村食品工业园区,使其成为产业集聚的优良平台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三是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促进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加速流动、高效配置。四是大力发展乡(镇)域经济。把乡(镇)13 域经济发展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进一步拓宽发展领域、激活发展主体、创新发展方式,加大促强扶弱力度,靠强乡镇的支撑和带动,促进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二)城乡建设管理一体化。一是建立布局合理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从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优化城乡互动的产业形态,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编制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扶持重点镇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社区。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系。搞好‚城中村‛改造和新型社区建设;按照社区属地化、网格化管理要求,逐步建立社区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镇执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等工作。按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要求,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基本实现‚三清(清理土堆、粪堆、垃圾堆)四改(改路、改水、改厕、改线)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城镇联网对接,构建便捷畅通的城乡交通骨架网络和通讯网络;加快城市公交、供气供暖、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系。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农村初中教育向重点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集聚。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城市医院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整合社会文体资源,健全城乡文化服务网络,抓好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文化艺术培训辅导为重点的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四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协会,构建适应市场、面向群众的科技推广体系。五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深化‚城乡文明牵手共建‛活动,扎实开展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加快文明和谐新农村建设。六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健全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住 15 房、救助、教育、文体、环保、安全、权益等民生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保障一年更比一年好。加快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县、乡镇(街道)、村三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互联,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和各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坚持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形成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和以‚新农合‛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以货币直补为特点的保障机制,解决包括‚城中村‛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困难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大病补助标准和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以就业促救助,加快解决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逐步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加大对家庭困难学生救助力度,使城乡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以‚平安彬县‛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教育预防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机制,16 为城乡居民提供和谐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落实好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拓宽群众意愿诉求渠道。

(五)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一是建立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体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加快主干河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二是建立一体化的污染治理体系。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加大现有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坚决关停土小企业,切实抓好大气、水体污染防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抓好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区域‚大循环‛。三是建立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的原则,探索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走污染治理市场化的路子。整合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和补助资金,多层次、多渠道筹措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五、对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思路,精心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严格按城乡一体化规划推进城乡建设和发展。

(二)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责任。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县上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17 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和协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制订工作规划。要结合实际,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吸取各方面意见,制订《全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目标任务。三是实行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大胆创新,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四是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

科学统筹科学管理 篇5

湛江市城市规划局局长吕冠嵘

《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对湛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城乡规划法》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部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我市统筹城乡建设和发展,确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和严格的规划实施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贯彻《城乡规划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湛江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城乡规划法》规定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必须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也就是说城乡规划工作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实现协调城乡空间合理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湛江市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期,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就是要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科学布局,合理配置有利于湛江城乡发展的各种资源,为城乡之间、县(市)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优势互补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湛江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二,贯彻《城乡规划法》是履行市政府职责的要求。湛江作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实现省委提出的“把湛江建设成为粤西城镇群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和省委书记汪洋视察湛江时提出的“要把湛江建设成为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要求,迫切要求政府提供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公共需要,如城市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绿化、文化体育、教育、卫生、水、电、气的安全供应等。因此,我市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一定要从民生民意的角度思考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通过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管理,满足城乡人民的公共需求,充分保护人民的公共利益,实施还权于民,为人民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认真履行政府的职责。

第三,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城乡规划法》是在总结原《城市规划法》和《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规划管理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颁布的,是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要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强了人大、上级机关和人民群众对规划部门的监督,强调社会公众充分享有城市规划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些方面的规定,是《城乡规划法》的新内容和特点。

关键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一)认真学习,广泛深入宣传《城乡规划法》

抓好《城乡规划法》的学习贯彻实施,有利于湛江市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

护等关系,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学习、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工作。一是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活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后,我局先后三次组织近30人分别到北京、广州、桂林等地参加国家建设部等部门组织的学习培训。二是积极宣传。2008年1月1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潘那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当日在湛江电视台发表了电视讲话;2月14日“法制宣传日”,我局在海滨公园组织了宣传活动,发放了《城乡规划法》学习宣传资料近2000份,2月28日,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部门主要领导300多人参加的学习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动员大会,我做了专题辅导;3月2日-9日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组织了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图片资料展览;共购买《城乡规划法》单行本2000本发至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县(市)区政府机关、各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3月初开始,我局先后到部分县(市)、大型企业进行了学习宣传辅导,4月22日,我到廉江市向该市分管城乡规划工作的近250领导干部进行了专题辅导。三是认真组织贯彻实施。一方面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职能,严格按《城乡规划法》要求进行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近期我局已制定了《湛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正报市政府审批。

(二)构建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的基本设想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天,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湛江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城市发展存在“二元”分治、区域不协调、城乡不协调、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等问题。

2007年12月23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湛江海滨宾馆对湛江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提出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的战略目标。这是省委书记对湛江这块土地的厚爱,这是湛江人民的福份,在广东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湛江得天独厚,这说明省委书记独具慧眼。

要把湛江构建为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必须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首先要大力宣传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要把城乡规划列入各级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照《城乡规划法》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体制,真正做到规划一条龙,管理一盘棋。同时,要将编制资金列入财政计划,加大规划编制的力度。其次,要制定计划和相关的配套政策。构建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关系到方方面面,牵涉到各行各业,没有现成方案,要靠实践探索。尽管国家把重庆、成都两市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政策试验区”,可作借鉴,但不同城市也不同实际情况,一定要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组织专人开展工作。目前湛江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参与”的方式,组织省、市专家对湛江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开展调研,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意见和配套的政策指导湛江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第三,要对我市近几年的城乡建设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在城乡协调、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方面,哪些工作我们做对了,哪些工作还没有做好;做对了,应当给予肯定,没有做好,抓紧整改。

科学统筹科学管理 篇6

——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七

2012年08月15日

来源: 河南日报

中原崛起,“三化”为途。“三化”协调,贵在统筹。

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的要诀,破解二元结构的关键,协调“三化”发展的法宝。

统筹,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准确的规律把握,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是高超的领导艺术。

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离不开统筹的意识、少不了统筹的思维、缺不得统筹的举措。

只有深刻认识和掌握统筹这门学问,才能坚守“两不牺牲”的庄严承诺,才能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始终力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互促共赢,才能真正实现质与量、好与快、物与人、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统筹之策,重在转变。无转变,难统筹;无统筹,难协调;无协调,难发展。

重在统筹,难在统筹,为在统筹,效在统筹。

(一)统筹,是驾驭万事万物的一种高超智慧。

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条重要经验。

为什么很多地方过去拿“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现在又用“真金白银”换“碧水蓝天”,演绎发展的“轮回”?

为什么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但“相对贫困”的阴影却挥之不去,城乡差距不断拉大,遭遇发展的“窘迫”?

为什么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有时既怕外商“来不了”,又怕项目“摆不下”,陷入发展的“两难”?

矛盾所在,在于“三化”协调还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根本解决;症结所系,系于统筹兼顾还没有在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

统筹,是在不平衡中谋求平衡,在不协调中力争协调,在谋划全局中分清主次,在加快发展中着眼长远。

(二)统筹,是推进科学发展的一种规律把握。

十年前,当科学发展观的旗帜树立时,“统筹”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明显特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兼顾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互为因果的开放、变动、立体的网络。政治、经济与社会,工业、城镇与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等,无不紧密相连、互动共生。

我们讲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一种辨证运动,有其自身规律性。拿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成了“无米之炊”;离开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就是“水中捞月”。

发展的全局性、层次性、持续性、协调性,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运筹帷幄、统筹兼顾。

(三)统筹,是历史启迪现实的一种必然选择。

放眼世界历史进程,从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到美国驱逐印第安人的“西进运动”,从印度贫民窟到“拉美陷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很多国家和地区牺牲了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的利益,付出了高昂“学费”。

改革开放,“中国道路”魅力彰显,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等矛盾和问题。转变发展方式、突出统筹兼顾已成当务之急。

统筹,在河南更是迫在眉睫。目前全国能够调出粮食的省(市、自治区)只有6个,河南是其中之一,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和地位举足轻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近600人的河南,脆弱的生态和环境再也经不起折腾。建设中原经济区,农业和粮食,只能加强,不能牺牲;生态和环境,只能改善,不能破坏。河南要发挥后发优势,就要绕过“陷阱”、少走弯路,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四)“三化”协调,必靠统筹。

水管的流量取决于最细的那段瓶颈。河南的“三化”协调之路,瓶颈在哪里?

在于“三农”重负:农村发展慢,农业基础弱,农民增收难;在于人多地少:建设用地是刚性需求,耕地保护是硬性指标,粮食生产是崇高使命。

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功能不彰,则新型工业化动力不足,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不牢;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不强,则新型城镇化聚合不力,新型农业现代化步伐不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地位不稳,则新型城镇化支撑不够,新型工业化空间不大。

突破瓶颈制约,促进“三化”协调,关键在统筹。

统筹,就要充分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破解用地刚性需求与保护耕地硬性约束,拓宽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空间,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破除制约,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统筹,就要充分发挥好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以拓展提升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强化支撑,为新型农业现代化优化保障。

统筹,就要充分发挥好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出路,为新型工业化夯实基石。

(五)城乡一体,必经统筹。

既有田园气息,又具城市文明,中原大地风生水起的新型农村社区是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缩影,是6000万农民的明天,更是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在河南的先行实践。

当今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潮流日渐浩荡,但河南乃至中国的广大农民仍被挡在“城门”之外。城乡“二元体制”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的最大制约,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障碍。这正是中央和我省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刻背景。

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不再是“就农谈农”,而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点。通过新型城镇化的纽带,“三化”发展有机融合、相互支撑,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

(六)站位全局,必善统筹。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区域与全局,政府与市场,发展与资源,规划与现实……统筹好了各项关系,才能全面兼顾、获得成效。

眼前与长远,整体与个体,家庭与社会,公共权益与商业利益……统筹好了各方利益,才能形成合力、克难攻坚。

上与下,条与块,财政资金与民间投入,现实投资与未来回报……统筹好了各种资源,才能持续求进、推动发展。

“城”与“乡”之间、“工”与“农”之间,如何通过辩证思维使之达到互动和统一,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统筹之道,是转变领导方式的题中之义,也是考量领导水平、测试执政能力的一份考卷。

(七)科学发展,必须统筹。

统筹,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认真实践的大学问。

泡一壶茶,到底是先烧开水、先洗茶壶、还是先找茶叶?这实际上反映了如何看待统筹、会不会统筹的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用这个形象的例子引出了“统筹法”。但实际工作中,很多同志还是做着“水烧开了再洗茶壶、找茶叶”的事情。

分辨不清主次。认为中心城市发展充分,自然能够带动农村发展;大城市投入产出高,投资农村效益低,宁愿锦上添花,不肯雪中送炭。

掂量不出轻重。认为打基础见效迟,讲质量速度慢,种粮食来钱少,“拾到篮里都是菜”,什么来钱干什么,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分轻重缓急。

把握不好集散。中央每年拨付我省的各类涉农资金达数百亿元,分布在几十个部门,是“近亲”却常常“形同陌路”,需整合却往往各踞一方,甚至张三在甲地“垒灶”,李四在乙地“架锅”,看着钱不少,发挥作用却有限。

……

这些做法,要么顾此失彼,“按下葫芦起了瓢”;要么昏头昏脑,“狗熊掰棒丢一路”;要么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

只有把统筹学问学明白、想明白,统筹发展才能说明白、做明白。

(八)统筹,重在政策引领。

家庭联产承包制打开了农村发展的“闸门”;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了以农补工的历史,开启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时代。

政策是指明方向的罗盘,是分配利益的天平,是撬动全局的杠杆。把国家政策弄明白、把配套政策制定好、把落实政策当回事,老百姓才能真拥护、一起干。

用政策统筹区域经济。善于运筹,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发展的试验区有5个,推进建设的示范区有7个,开展试点的领域有18个。特殊政策字字千金、条条给力。政策不用,一张白纸;政策用好,真金白银。

用政策统筹产业布局。善于谋划,利用政策优势,优化工业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产区联动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用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善于兼顾,城市农村一盘棋。新型城镇化如何引领?农村土地怎样流转、农民利益如何保障、农民身份如何转换、城乡公共服务如何均衡?需要优化决策方案,选择有效途径,破解二元矛盾,谋求共同富裕。

因势利导思路新,政策引领天地宽。

(九)统筹,贵在规划先行。

2012年夏,一场强降雨造成的重大损失,严峻地拷问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短板”之痛。而在19世纪雨果的《悲惨世界》里,主人公逃亡时穿越的巴黎下水道,至今仍在发挥作用;500年前建造的河南商丘古城,城墙、城廓、城湖三位一体,至今逢大雨不积水、不内涝。

规划要符合规律。规划是张“全景图”,今天的规划就是明天的发展,必须对历史负责,接受历史的检验。福建客家土楼,一栋楼就是一个小社区,文化内涵丰富、聚居功能独优,历几百年而不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规划先行,不要“一生得盖几次房”,不要没有规划乱盖房,不要缺少公共服务的“不健全”房。

规划要因地制宜。规划是幅“地形图”,远近高低各不同。城市近郊与偏远山区,工矿基地与粮食产区,基础不同、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不同,新型城镇化的形式应该各具千秋,新型工业化的模式可以千差万别,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不能强求一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各显特色路畅通、“横看成岭侧成峰”。

规划要眼光长远。规划是个“路线图”,决定了行动的方向和前进步骤。既要着眼当前,又要兼顾长远,宜快则快、宜缓则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少交学费、少吃夹生饭。

(十)统筹,旨在以人为本。

为政之本,重在为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为民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三化”协调发展中,要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让民意得到真释放,让群众得到真实惠,让发展实现真推动。

以老百姓需要为基点。各级领导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来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转变领导方式、改进工作方法、改变工作作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以老百姓满意为标准。要观民风、顺民意,让群众不仅是城乡统筹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最有发言权。沁阳市袁屯村开了近30次村民大会,最终达成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一致意见。老百姓的事,老百姓说了算。

以老百姓实惠为导向。要统筹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政府尤其要防止急功近利、与民争利。在土地流转、宅基地确权、农民身份转换的过程中,要始终确保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使农民群众既收眼前之利,又得长远之惠。

(十一)统筹,力在开拓创新。

“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试验,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是一场处于“深水区”的决战。既要规范有序,又要拓展创新;既要坚持相关的重大原则,保证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展顺利,又要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充分调动各地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重大原则要坚持。粮食生产不能牺牲,耕地红线不能突破,工业发展不能停滞,生态建设不能滑坡,群众利益不能忽视,不走“回头路”,不办“过头事”,确保“三化”协调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上下之间要合拍。在探索性的改革中,常常是基层突破与上层设计相辅相成,基层突破积累经验为上层设计提供决策基础,上层设计为基层突破提供制度保障。

创新经验要总结。统筹在融合中体现个性发展、包容发展、多元发展,各地探索之路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各显特色,基层实践创新不断、经验层出活力无限。总结是创造的延伸、力量的扩散、信心的提升。舞钢44户农民喜领产权证,虽然这产权证目前还是“地方粮票”,却极大地鼓舞了农民走向城市生活的信心。44户农民产权转换的“一小步”,迈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步”。

(十二)统筹,效在一体运作。

统筹如同“大合唱”,要同心协力、和谐默契。走好“三化”协调发展之路,不是一事一时之功,也不是一地一域之力,必须上下互动、横向联动、有序流动,使人才、资金等各种推动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

统筹好比“弹钢琴”,要配合得当、游刃有余。“三化”协调发展要统筹协调各级各部门的力量,打破条块分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共同推动发展的整体合力。

统筹是一个运作的过程,要坚持一体运作、科学运作、有效运作,就要学会“统筹法”。“三具两基一抓手”、“五重五不简单”等都是我们通往成功运作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也是转变领导方式的重要内容。任何目标的实现、任何任务的完成、任何承诺的兑现,无不体现在成功运作。

(十三)转变促统筹,统筹助转变。

运筹得当则势如破竹,虚喊蛮干则如逆水行舟。统筹阐释的是领导科学,体现的是工作方法,缩小的是城乡差距,实现的是富民强省。

统筹是高超的领导艺术,体现出决策者的观念、认知、眼光、勇气和决断,取决于领导方式的加快转变。只有转变领导方式、突出务实重干、提升运筹能力,方能谋全局、想长远、创特色、走新路。

(十四)雄心弄大潮,众志撼千山。

中原大地正发生的变革,深刻诠释着这样的时代内涵——

统筹,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统筹,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统筹,才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统筹,才能循律而动、永不停滞。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与统筹城乡就业 篇7

关键词:统筹城乡,科学发展观,就业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五个统筹发展中, 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针对农村存在上亿农业富余劳动力的状况, 从就业的角度看, 则必须走统筹城乡就业的道路。统筹城乡就业已经从法律的高度明确为国家政策。即将实行的《就业促进法》第二十条规定, “国家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 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本文将围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与统筹城乡就业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二、统筹城乡就业的意义

对于农村改革发展而言, 统筹城乡就业是促进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维护城乡劳动者共同利益的一种战略性选择。因此, 统筹城乡就业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我国目前城乡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 国家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政策也基本上以城镇为主。树立统筹城乡就业的新观念, 完善各项政策和法律, 创造统筹城乡就业的公平环境,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解决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的重点。只有把统筹城乡就业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统筹城乡就业要求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 在科学把握城乡就业发展规律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 以实现良性互动与整体健康发展。

2、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

一方面, 统筹城乡就业可以促进城乡就业水平, 大大地提高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 在城市化进程中, 围绕都市农业发展, 发展新兴农业以及相关涉农产业, 发展乡镇农业企业, 有效扩大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就业容量, 充分发挥农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这也是统筹城乡就业的务实之举和战略思维。因为根据中国国情, 城市地区不可能一下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大量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 那么, 一方面, 城市无法承载大量劳动力压力, 并形成新的城市危机。另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无法实现转移的目的。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实现“充分就业”, 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和平衡体。可以说, 在一个职业社会, 各种矛盾都与就业矛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就业, 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基础可言;没有就业, 就没有和谐的经济基础可言;没有就业, 就没有和谐的人文基础可言;没有就业, 就没有和谐的政治基础可言。那么, 社会和谐永远就是一种“乌托邦”, 而不是一种社会现实状态。中国政府要从就业问题的实际状况出发, 始终将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 通过统筹城乡就业, 促进充分就业, 夯实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城乡就业的措施

统筹城乡就业, 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不断完善政府职能, 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化。因此, 政府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职能, 来统筹城乡就业的发展。

1、推进制度创新,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户籍制度是阻碍城乡统筹就业的制度性原因, 它决定或制约其它城乡统筹就业制度的力度和广度。在中小城镇应废除城乡户籍制度, 采用户籍登记管理制, 让城乡劳动力在身份上实现平等。推进就业管理体制的创新, 建立与统筹城乡就业相适应的就业服务管理体制, 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 废止各种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 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2、在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中转换就业方式。

土地流转是破解城乡统筹发展体制障碍的动力所在, 有利于城市资源流向农业化规模经营, 有利于农民共享土地增值效益, 有利于农民就业方式的变革。要朝着规模化经营方向迈进, 各种农业生产补贴资金就要向大户集中。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转包、租赁、股份制等多种流转模式, 研究农民以承包地换社保、以宅基地换住房的具体办法。做好这篇文章, 促使农民从小块土地耕种的生产方式中走出来, 实现规模化经营或彻底走向城市就业, 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城乡就业这盘棋才能下活。

3、鼓励城乡劳动者创业, 构筑劳动者创业的政策平台。

在现阶段, 我国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创业问题。虽然我国已经从法律上确立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但是, 就业增长最终还是将高度依赖于创业的增长。唯有创业的增长, 才是真正的创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必须建立城乡劳动力创业的长效机制, 运用就业政策工具, 为创业者提供经济政策包括财政、金融、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和法律制度支撑, 在全社会弘扬创业精神, 科学制定创业教育规划,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激发全民族创业热情, 鼓励千百万人创业, 使绝大多数劳动力人口成为创业者, 从而彰显创业对就业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促就业 躬耕为民保民生[J]. 红旗文稿, 2009, (6) .

[2]、文显平,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就业发展[J]. 知识经济, 2008, (8) .

科学统筹科学管理 篇8

特色产业支撑城乡一体

产业是发展经济、富民强县的根本。黄陵县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旅游资源和世界苹果优生区的优势。近年来,该县围绕这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炭、旅游、苹果三大产业,现在已成规模。在“十二五”期间,黄陵县将继续围绕煤炭石油、苹果、旅游三大产业,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任务,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工业发展围绕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坚持园区承载、煤炭主导、化工提升、石油增效,加快推进煤油资源综合开发和深度转化,实现工业经济扩量增效。加快县属煤矿资源整合,推进黄陵矿业、建新、建北等大矿达产达效,加大上畛子、高松树等区块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到2015年全县煤炭产量达到2500万吨。以店头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载体,以焦化园区、煤矸石电厂项目为支撑,大力发展煤炭下游产品和精细煤化工。全力支持延长石油集团、长庆油田公司加大石油勘探、开采力度。到“十二五”末,形成以店头、双龙、腰坪石油煤化区块为主体,店头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上翟庄科技产业园为核心,白酒、建材、电力生产基地为补充的“一区两园三基地”新型工业体系,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

农业发展围绕“三塬两川一河”的农业产业布局,在三大塬区优化品种、提高标准,以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苹果为目标,全面普及苹果标准化生产、精细园艺化管理技术。建设20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川道地区依托城区、矿区和工业园区,突出发展棚栽业、特色种养和三产服务业,实现川道产业在最佳适宜区合理覆盖,建设川道地区设施农业和特色种养基地,形成“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的新格局。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全县苹果产量达到28万吨,全县50%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组织。

文化旅游业发展围绕世界华人寻根圣地建设,做大做强黄帝陵核心景区,大力度推进黄帝文化园区建设,启动实施黄帝文化博物馆、黄帝功德坛、游步道工程,深入挖掘黄帝文化底蕴,精心打造以祭祀乐舞为主题的大型系列文化旅游演出产品。同时,加快桥山森林公园、万安禅院、紫娥寺、秦直道古代军事遗址等连线景点开发,形成以黄帝文化园区为核心连接东西两线的旅游环线,把黄陵建成国家重点文化旅游城市和陕西北线旅游首选目的地。到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20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亿元。

重點项目建设带动城乡一体

项目是经济的引擎、发展的载体。黄陵县把项目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支撑,紧贴国家政策,对接省市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将精心谋划一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等项目,着力提升项目策划、论证、包装水平,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牢牢把握项目争取主动权。继续推行县级领导包抓、目标责任管理、“五个一”推进、投资环境“一票否决”等项目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征地拆迁、基础设施、配套资金等关键问题,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全面落实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跟踪管理,全程监督,确保项目建成精品、群众满意。

城镇建设拉动城乡一体

城镇化建设是推进城乡发展的龙头。黄陵县把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中华民族圣地、黄帝祭祀之乡、历史生态名城、幸福宜居家园”的城市定位,优化东区功能、提升改造中区、加快建设西区、发展梨园新区,着力抓好商业街河滨路、轩辕街仿古改造等市政工程,规划建设西区城市公园和马山山体公园,全力打造沮河沿线景观长廊。突出抓好店头镇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建设,加快隆坊、双龙、田庄等小城镇升级改造,拓展城镇空间。新农村建设坚持撤小并大、合村并居、整合资源,抓好农村新居工程和旧村改造建设,配套完善供水、供电、道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探索建立农村社区化管理机制,建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中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逐步实现农村人口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配套服务,促进农民生活富裕文明。到2015年。全县共设置138个行政村,农村社区服务覆盖达到60%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675人,力争撤县设市。

民生工程建设加速城乡一体

从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黄陵县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的,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增加群众收入,提供均等服务,真正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共享型社会事业体系,实现省级教育强县目标。在医药卫生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和县乡医院标准化改造,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体设施建设,抓好文化惠民工程,争创全省文化先进县、省级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示范县。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灾救济和社会救助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城乡社保体系有序接轨,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到2015年,全民医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同时,深化省级平安示范县创建活动,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实现省级法制县创建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乡一体

上一篇:国务院意见pdf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我长大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