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调研

2022-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基层调研

基层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需求调研

摘 要:通过分析调查乡村基层全科医生(以下简称为乡村基层医生)在岗培训现状,了解乡村基层医生在岗培训需求,提出在岗培训需求对策和建议,以提高乡村基层医生的卫生服务能力。方法与结果: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基层全科医生培训班共341人次,调查对象均认为有必要对乡村基层医生按时按需按地多进行在岗培训教育,并偏向于被培训诸如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及全科医疗等相关知识。结论:乡村基层医生的岗位培训需要提高培训次数与时间,则要坚持培训重点是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是要发挥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的教育培训功能,为乡村基层医生在岗培训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基层医生;在岗培训;继续教育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北京协和医学院“基层全科医生培训班”结业的7次共341名乡村基层全科医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分别来自内蒙、江西、河北、四川、贵州、浙江、福建、山东等9个省区。自行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19份。

(一)乡村基层医生的性别和年龄构成

此次所调查的基层全科医生中,女性有101人,占31.6%;男性218人,占68.4%,男女比差较大。小于26岁的医生所占比例为6.1%;51岁以上的占8.8%;处于41-50岁的年龄组人数较多,共占41.7%。

(二)乡村基层医生的从医时间

基层医生中从事医生工作10年的占大部分,达到211人,占66.1%;其次是6~10年的,有50人,占15.9%。

(三)乡村基层医生的执业资格构成

本次参加调查的319名医生中,共有197名选择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选项,占61.8%;其余的122名医生没有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已达到38.2%。

(四)乡村基层医生的学历构成

在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分组中,拥有中专学历的人数较多,达到127人,占39.8%;其次是大专,也有94人,占29.5%。

二、培训需求情况

(一)以往培训基本状况

1.以往培训情况

在参与调查的319名乡村基层医生中,共有287名医生以前接受过相关培训而且是每年都有参加,所占为 90.0%,其余的32名医生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2.以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问卷发现大多数医生认为以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培训内容不适宜运用,其培训内容多是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虽然很重要,但却被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实用性不强。其次是培训时间仓促,培训内容广泛,医学知识都会涉及到一些,但却都没有讲到实质,培训内容不容易消化。最后是培训重点不突出,没有针对特定的人群制定特定的目标,使得培训效果不大。还有其他如培训时间不合适,课程设置不合理,對培训安排不满意等问题。

(二)培训需求状况

1.培训课程内容知识的需求

本问题设置了4大类16种,希望从这些问题的答案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往后的培训内容。分别是A类:常见内科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心脑血管、耳鼻喉、皮肤/性病常见病等);B类:妇幼保健服务(儿科及免疫接种、妇产科及计划生育指导等);C类:外科与急症类(包括急危重症的处理、常见外科急腹症的处理、红十字急救培训等);D类:健康教育与管理类(包括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医患沟通技术、医疗行为中常见的法律问题等内容),在上述这四项中,选择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有175人,占到了54.9%;选择妇幼保健服务的有66人,占到了20.7%;选择外科与急症类的有57人,占17.8%;选择健康教育与管理类的有21人,占到了6.6%。在调查中了解到,基层医生们选择最多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2.培训授课场地的需求

本次问卷中可供的选项有医学院校及其临床医院、三级医院、县级医院与其他。其中,大部分人选择了医学院校及其临床医院,达到223人,占总人数的近7成。

3.培训授课教师的需求

在参与调查的乡村基层医生中,对培训教师的选择,其中有182人选择了医学院校副教授以上相关专家,占57.1%,可见在师资力量相对比较雄厚的医学院校培训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所以有超过一半的医生选择医学院校相关专家作为培训教师。这些老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具有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也都在医院里有相应的临床任务;其余剩下的人则选择了医院专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等。

4.培训授课方式的需求

在培训方式中,共有理论讲授、理论加临床案例讨论、床边带教实践等三个选项。有176人选择了理论加临床案例讨论的方式,占55.2%;114人选择了床边带教实践的方式,占35.7%;选择理论讲授的有29人,占9.1%。可见绝大多数医生都希望在培训中直接加入实践学习。

5.乡村基层医生对培训内容的建议

问卷中该项设置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培训效果,在乡村基层医生培训过程中,您认为还需讲授哪种内容,以及对授课还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最后搜集到了各类有参考意义及借鉴价值的建议共220条。经过归纳整理以及分类后将这些建议主要分成2个大类8小类,主要包括:

第一大类:培训内容方面

(1)培训内容应符合农村实际情况

乡村基层医生培训的内容应该切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应多介绍一些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在建议中,该条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建议依然被不少基层医生提起,可见乡村基层医生虽然已经进行了多次培训,但这些基础性的问题仍然是他们最想要继续学习与提高进步的。所以将这些基础性普遍性医学知识进行更清楚透彻地讲解与授教是培训课程设置所需重视的。

(2)医疗新技术,新形势的介绍与讲解

除需要上述基本的常见医学内容外,乡村基层医生还建议想多了解一些医学的新进展或者是最新的医疗技术动态等问题,也有提到了讲一些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以及开展健康教育等问题,这在“培训课程内容知识的需求”里也提及。可见基层医生同样关注一些医改政策、医学前沿等问题,在以后的培训中不可忽视对这些有关知识的讲解。

(3)中医药实用技术

虽然西医的自身特点及快速发展,使得其在基层医疗中越来越得到普遍运用,而快节奏的生活需求也导致中医在基层的比例减少。但中医的“简、便、廉、验”的特点也使得其在农村依然有比较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且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对中医的有很高的认同度,所以乡村基层医生会提出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以便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4)疾病预防保健的相关知识

乡村基层医生作为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者,除了提供最基本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外,还应该向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等其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全科的涵义。所以乡村基层医生同样需要接受包括预防、保健在内的系统的全科医学教育的培训,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

(5)药物的适宜应用

现有的培训内容多数为疾病的诊断,而疾病的治疗则因为涉及药物随主治医生的不同和治疗药物种类繁多没有统一的用药标准所以甚少会详细讲解。但合理用药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且《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也陆续公布。《应用指南(基层部分)》是采用“以病带药”的方式,针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提出具体的用药方案。对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规范使用基本药物有很大的意义。

(6)医疗诊断辅助技术的应用

乡村诊所或基层医院虽然条件有限,可能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配备相应的医疗检验或影像设备,但这不代表乡村基层医生没有对此类医疗技术的了解需求,他们同样需要借助这些简单的辅助诊断技术如心电图、简单化验单、X线片来诊断疾病,所以也有多位医生提出了增加此类培训内容的建议。

第二大类:培训方式方面

(1)培训模式应临床与实践相结合

医生们认为光讲枯燥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这些内容对其来说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没有多大的实用性,他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如何去诊断一种疾病并如何去治疗它,而疾病的诊断治疗只有理论知识及书面介绍与解释是不够的,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真正的效果,因此培训模式的制定应符合基层医生的实际需要,建议多将临床与实践相结合,多进行临床培训、临床实际操作,有条件的还可以参观科室查房及诊疗过程等等。

(2)培训时间应该合理安排

多数医生对这样的培训学习有很高的积极性,均提议在适当的时期应多举办此类学习培训班,培训时间可安排在双休日或农闲时间,每次3-5天为宜,每年定期开展培训3-7次。对于乡村基层医生来说,他们接受培训的欲望比较强烈,因此多举办培训班是非常受欢迎的举措。

三、对策建议

(一)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置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需贴切基层农村日常生活,也要适宜当地的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以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从乡村基层医生最迫切需要的内容出发,讲述一些在农村中能真正用得到的知识。近些年国家一直在推广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应用,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是指适合于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广大群众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技术;能够为广大基层、预防、保健单位的医药卫生人员掌握和应用的技术;费用较为低廉、广大群众在经济上一般能够承受的技術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适当培训,可以满足基层医生学习的需求,使他们能在基层卫生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二)采取合理实用的培训方式

大多数乡村基层医生已参加过多次培训,他们已经对一些理论知识已经比较熟悉,需要的是更多的实践操作,所以主要的培训方式应是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即先在课堂中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而后在相应的医院进行实践技能操作或观摩的培训。但培训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每个地方不同的实际情况,根据乡村基层医生的需要,采取更加实用、灵活的培训模式。比如第一次参加培训或者是理论知识比较欠缺的医生,则可相应的多设置理论课程,而那些基础较扎实的已参加过多次培训的医生,则可以提供更多的临床实践的机会。

(三)安排合理的培训时间,适当提高培训次数

基层乡村医生大多数是半农半医的身份,既要从事农业生产又要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且广大农村地区地土广袤,导致医生分布分散,不是所有时候都能集中培训。因此,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乡村基层医生的实际情况,将培训时间尽量安排在闲时的下午、晚上或是周末。培训时间安排合理了,医生才可以按时参加培训,有较高的出勤率是培训达到效果的一个基本保证。

其次,乡村基层医生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直很高,鉴于他们目前的实际需要,可以适当提高培训次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且每次培训的时间也不宜过长,每年定期开展培训3-7次,每次3-5天为宜。

(四)设置适当中医药的内容知识

中医在农民群众中依然有比较高的民意基础,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对中医的有比较高的认同度。因为一般的基层医疗设备都比较基础,而一些中医诊疗手段,如针灸等不需要复杂的医疗设备,使用起来比较简单,疗效比较显著且花费比西医少,一些药材在乡村也容易得到。因此,针对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制定相应的中医诊疗方案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对中医、中药等方面进行培训也是十分必须的。

(五)注重乡村基层医生的全科发展

乡村基层医生虽然未被称为全科医师,但是他们现阶段的工作以及社会赋予其的责任就是全科医生的职责,所以乡村基层医生除了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外,还应该向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等各种其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目前全国的全科医生紧缺,水平亟需提高,而在现在的培训中,往往是仅对医疗技术进行培训,但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训。因此,在以后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基层医生的全科发展,使全科医学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基层医生的心中,使他们能够真正明确自己作为基层医生所应该承担的具体任务。

四、结语

首先通过对此次培训班调查结果的分析讨论,得出了目前乡村基层医生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在以后的培训中需要重视的一些内容,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乡村基层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需要依据乡村实际情况,在培训内容上要切合农村的基本情况,使得培训内容更加合理、实用。同时,要利用乡村基层医生合适的时间每年多次开展具有多种灵活方式的培训,并增加实践操作的内容。同时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支撑与影响扩大作用,为乡村基层全科医生的培训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胡睿.指导基层医生规范使用基本药物[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

[2]李顺平,李雪梅,孟庆跃.关于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

[3]韩永祥,胡敏,汪红兵.基层中医药人才继续教育及对策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3).

[4]金振娅,田雅婷.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为何缺位[J].就业与保障,2016(3).

作者:王军 何仲

第2篇: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调研分析

摘要: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生长的好坏,健康与否,与自然环境、天气息息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农业,农业关乎到国计民生,农业的发展关乎到国家的发展,加强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意识,加强基层气象部门环境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切实做到为农服务,为农民排忧解难,保障国家农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气象部门;农业;服务;调研和分析

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气象信息,基层气象部门为民服务系统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的发展;基层气象部门要时刻做好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要把为农业服务作为工作重心,把保障农民利益当做首要任务,农业健康、有序和顺利的发展离不开及时的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把农业气象预警和预报工作放在工作首位,防止和减少恶劣天气和气象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对农作物的破坏。暴雨暴雪、干旱洪涝、高温寒冷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严重影响到了国家农业的发展。

一、基层农业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

1.1气象监测、预报、预警

基层气象部门要做好实时监测气象、环境和地理状况工作,收集整理气象、环境和地理信息,通过电视、网络和无线电等先进的传媒工具,及时有效的将气象信息提供给农民、农产品种植加工厂商和农业部门。做好自然灾害和极端恶劣天气的预警工作,为农民、厂商和农业部门制定应对暴雨暴雪、干旱洪涝、高温寒冷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保障国家农业工作将抗有序的发展。

1.2整理、汇报灾情信息

突发性自然灾害难以预测,当灾害突发,农业受到灾害的影响,农作物受到危害,农民利益受到损失,基层气象部门应及时做好灾情收集、整理工作,及时掌握农业受灾状况、灾情覆盖面积,农作物受灾程度,及时做好向上级部门汇报等工作,为农业部门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灾情信息资料,辅助农业部门做好灾情控制和施救。

1.3针对农作物进行调研和监测

基层气象部门要通过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对农作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获取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地域地理特征,对农作物进行生长、产量分析,为农业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基层气象部门应根据天气、环境和所在地的地理气候信息,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及时提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灌溉时间、施肥时间,以及农作物的发育期、生长期、成熟期和收获期,同时根据农作物的长势,气象条件,和种植面积,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农作物的产量预报,避免农作物种植过剩,避免浪费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气象服务与农业发展不协调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农业逐渐步入机械化、智能化时代,传统的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新兴农业的发展需求,基层气象部门对环境监测的数据过于笼统,精细度、准确度不够,严重阻碍农业科技化、智能化的发展。

2.2基层气象部门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低下

以及基层气象部门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不达标,专业人员知识储备过于陈旧,对气象、环境监测方法陈旧、不精细,对气象信息和监测数据不能科学、准确、精确的分析整合,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阻碍农业的快速发展。

2.3基层气象部门基础设施差

基层气象部门在基础设施、设备上资金投入不足,监测手段、方法陈旧,设施、设备落后,导致监测数据模糊、不精准,信息传递速度慢,进而使得气象预报不准确、不及时,无法达到农业发展的需求,严重阻碍农业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措施

3.1强化意识、统一思想

农业是国家发展大计,是人民生活的根本,发展农业关乎到国家的兴旺发达。统一思想,重视农业发展,确立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强化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意识,端正工作态度,保证基层气象部门为农业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工作质量,拓宽为农服务的业务范围,基层气象部门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智能化协调发展,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3.2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基层气象部门应及时引进高学历、高技能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建立优秀的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队伍;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要求基层气象部门从业人员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时俱进,跟上农业现代化的脚步;相关部门要定期针对基层气象部门技术人员进行考核,从技术人员软件上保障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质量,保障气象监测、预报的及时性、精准性。

3.3加强基层气象部门设施、设备投入

先进的设施、设备保是基层气象部门及时、准确预报天气的保障,加强对基层气象部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层气象部门先进设备的投入;只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才能全面的、实时的监测气象动态,及时收报气象数据,帮助基层气象部门全面掌握气象变化,及时、准确的预报气象状况,有效的应对气象突发状况;先进的信息服务设备能够高效的、快捷,将基层气象部门所了解的气象状况及时的传递给农民和种植厂商,帮助农户及时、有效的应对气象突发状况和极端天气,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保障农业的顺利发展。

3.4加强政府部门监管职能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基层气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基层气象部门时时刻刻为农民着想,时刻警惕、预防自然灾害突发和天气突变,防范于未然;灾害突发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协调工作,同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减少损失、控制灾害范围,保障农户利益;农业快速发展离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制定相关利农措施,规范针对气象部门的管理规章制度,让基层气象部门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气象部门要加强为农服务的思想认识,配套相关设施设备,加强培养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让基层气象部门在农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农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和难题。及时、准确的预报气象信息是农业发展的保障,健全完善基层气象部门建设,加强基层气象部门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基层气象部门工作质量,及时、准确的预报气象情况,高效的应对气象突发状况,切实为农,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延林 阳原县专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发展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6)

【2】王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对策研究[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01).

【3】顾品强 奉贤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探析[J] 上海农业科技,2012(04)

作者:李连荣

第3篇:杭州市基层社会管理偏好调研

摘 要:偏好不一致性,是杭州市不同群体在基层社会管理满意度上存在落差的根源。要优化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就必须以政策螺旋式上升为方针,构建“多元主体、多样手段、高度自治意识”的基层社会管理长效机制,以缩小偏好缺口。

关键词:基层社会管理;群体满意度;政策集合;偏好

社会管理是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促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随之发生新的变化,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摆上我国政治的最高议程,成为我党执政的新课题。优化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0年12月中东国家爆发“阿拉伯之春”事件,为中国社会管理体系的优化敲响了警钟。2011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杭州作为沿海发达城市和潜在一线城市,在社会管理建设方面位于我国的前列,提出了“复合创业主体”模式,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参考。因此,从杭州市居民和基层干部两大群体出发,深入挖掘基层社会管理根源问题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杭州市不同群体社会管理满意度分析

(一)不同群体满意度差异显著

“幸福感和政策评价调查问卷”将基层社会管理细分为社保体系建设、三大监管体系、特殊群体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五大模块,居民和基层干部两大群体对于基层社会管理现行政策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0.60,0.82)、(0.58,0.78)、(0.55,0.81)、(0.61,0.81)、(0.49,0.80)。①可见,在任一模块,基层干部的满意度均远远高于居民的满意度。

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有八项具体政策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关注,具有代表性,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住房保障、民生收入绩效、弱势群体管理、法制建设进程、群众工作和群众信访。居民对这八项政策的满意度集中区间在[0.5,0.7],而基层干部的满意度区间则在[0.7,0.9]。其中,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两大群体的落差为0.1,而在群众信访方面则接近0.4,直观反映出相对于衣食住行的基础“生活性”政策,居民与基层干部在民主权利等“行政性”政策上的满意度落差更大。由此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再只关注于“温饱”的物质文明,社区管理意识日渐觉醒,开始进一步追求精神文明建设,现有的基层社会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二)满意度落差存在的根本原因——偏好不一致性

经济学上常用“效用”来表示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若干种商品后感到的满足程度,满意度差异分析就是序数效用理论的实际运用。根据静态效用能够自我比较的原则,居民和基层干部在满意度上巨大的数字差异,反映出这两大群体关于基层社会管理的现行政策的效用实现程度的认识存在较大的落差,对于杭州市现行政策的主观满足程度不一致。理论上来说,偏好是消费者对效用进行自我比较后得出的关于各种消费方案好坏的评价,因而满意度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大群体之间对于相关政策存在着偏好差异。

运用经济学上的“偏好”概念,将两大群体之间的满意度差异数据化,设定函数PREFERENCE DIFFIRENCE(以下简称PD)来表示居民和基层干部对于政府政策的偏好差异。某政策i的PD函数计算公式如下。

PDi=■

其中,t为权重,①eit表示居民对于某政策i持t态度的人数,■eit·t■eit·t表示居民的满意度;Eit表示基层干部对于某政策i持t态度的满意人数,■Eit·t■Eit·t则表示基层干部的满意度。PDi值越趋向于0,说明对于这项政策居民与基层干部的偏好落差越大,基层社会管理矛盾较大;PDi值越趋向于1,说明对于这项政策居民与基层干部的偏好越相似(见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杭州市居民与基层干部在基层民主建设等“行政性”政策上的偏好存在较大的差异,居民对于政府颁布的政策以及政策实施的效果仍持不是很满意。因此,为了优化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政府应致力于解决偏好的不一致性。

二、偏好不一致性的解决思路

偏好差异的存在是基层社会管理问题存在的根源。偏好作为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是主观而非客观的,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偏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具有多样性、阶段性、主观性等特征。要缩小两大群体的政策满意度落差,解决偏好不一致性,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就要抓重点,从偏好的本质特征入手。

在经济领域,并非商品空间中的任何商品向量都允许作为消费者的消费计划。消费活动必然受到消费者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受到法律、制度、政策、物质财富、生理状态等条件的制约。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导致商品空间中的一部分向量所代表的消费计划,成为不允许或不可能选择的消费计划,应当把它们加以排除,剩下来的那些允许作为消费计划的向量构成了商品空间的一个子集合,这个集合就是消费者的消费集合X,具有极限封闭性、下方有界性和道路连通性三大特性。

而政府政策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公共品,在供求方面与商品具有相似性,对于基层社会管理,假定政府有λ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措施,x=(x1,x2,?撰,xλ)∈Rλ代表政府的一揽子政策,因此也具有与消费集合X相对应的政策集合X,消费集合X的极限封闭性、下方有界性和道路连通性三大特性同样存在于政策集合X中。在政策空间Rλ中,结合偏好的具体特性,从政策集合X三方面出发,深入分析偏好差异的解决思路。

(一)偏好多样性需实现多元主体——打破单一主体政策集合X的极限封闭性

不同群体之间的偏好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如图1,假定政府以单一主体进行基层社会管理,在现有的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约束,其所能提供的政策辐射范围往往只能局限于集合X,无法涵盖其他主体能够提供的政策组合(如集合Y),即现有政策已不能满足偏好Y群体的需求。因此,若要解决不同群体间偏好不一致性,就必须打破集合X的极限。在实践中,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基层社会管理主体,从而进一步扩大政策的辐射范围,提供更加广泛的政策选择组合,实现集合X与集合Y的连通。

在传统单一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的问题方面,2009年建立的杭网议事厅,立足于民主与民生,发展至今,口碑良好,并成功入选2012年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案例”优秀案例20强。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是打破政策集合X的极限封闭性的一个很好尝试。

(二)偏好阶段性需实现政策不断更新——保障下方有界性,同步上方无界性

从横向看,在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不同群体的个体境况不同,整个社会则包含了不同阶段的偏好。从纵向看,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随着个体境况的不断改善,不同群体的偏好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政府的政策集合X必须满足社会最低阶段群体(如低保户a点)的偏好,同时,由于个人欲望和人的需要的无限性,现有的政策集合X(如图2)无法满足更高要求的偏好。因此,政策集合也必须要具有无上界性,才能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偏好的无满足性相一致。在现实中,解决了某些问题的同时,居民的偏好会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产生新的社会管理问题。相对应地,政府政策措施应处于不断更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

于201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便是很好的例子。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杭州市尽力实现服务保障的范围更广,虽是说惠及了杭州市398万流动人口,但最终实现还是十分有限。而高中生才能申领居住证引发的争议,验证了在解决了某些问题的同时,居民的偏好会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产生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因此政府政策措施应处于不断更新、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正做到保障下方有界性,同步上方无界性。

(三)偏好主观相对性需实现政策组合最优化——尝试道路连通性

偏好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即偏好是主观的,也是相对的概念。因此偏好在个体之间具有不一致性,同时偏好的主观相对性也决定了偏好具有替代性。假定政府现有政策处于无差异曲线Ⅰ上的a点,面对居民更高效用的要求,如若政府目前无法在某些政策上加以改进,即无法达到b点的偏好需求组合,便可以通过连续调整,尝试以其他相关政策替代,比如达到d点的偏好需求组合(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Ⅱ上,b点和d点的效用是相同的),从而在实现了无差异曲线从Ⅰ上升至Ⅱ的同时,调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偏好需求组合(如图3)。

2012年6月1日起,杭州临安四家公立医院药品全面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如门诊增加药事服务费,住院调高护理费、手术费等等,其主要目的是改变医院长期以来“以药养医”的盈利模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使长期被忽视的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得到体现,并以此为核心,进行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此次改革就是一起通过调整政策组合,从而使得实际效用在不同政策交替缩放过程中不断上升,越来越趋向于居民的偏好,提高居民的满意度的实例。

三、建立基层社会管理解决方向和相关政策建议

依据上述三大解决方向,结合杭州市存在的管理主体单一、管理手段的单一、居民责任意识不到位等难题,杭州市应以现有的“复合创业主体”社会管理模式为基础,以政策螺旋式上升为方针,构建“多元主体、多样手段、高度自治意识”的基层社会管理长效机制。

(一)促进管理主体多元化

社会主体分为政治组织(政府)、经济组织(企业)和社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日益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仅靠党和政府的力量已远远不够,同时学者王青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里指出:“我国的社区治理主体单一,政府组织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垄断社区所有的资源。”[1]因此,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必须依靠政府、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促进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

一是要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1+1>2”的效用,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二是建立利益挂钩机制,联合社会各层面主体。在实现杭州市原有的“复合创业主体”的基础下,将各个主体的利益与基层社会管理挂钩,引导各个主体对基层社会管理进行投资,从而联合社会各层面主体,化解主体单一的矛盾,实现政策辐射扩大化。

三是要“政社分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发挥各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在加快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弱化社区管理的行政性,减少政府对于社区管理的直接干预的同时,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NGO),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规范行为、表达诉求、社会监督职能,提高社会自治水平。

(二)推动管理手段多样化

杭州市基层社会管理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管理手段单一,在目前已经开始实行的“创业创新”的管理手段下,可以继续拓展其他途径,实现管理手段的多样化。

一是将知识、服务、经济共同作为管理手段。在“创业创新”不断进行时,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融入到基层社会管理中。在原有的民意代表的基础上组成“智囊团”,共同决策;基层干部应深入了解群众,根据居民的偏好,调整自身偏好,从而加强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物质下乡”和“精神下乡”相结合,促进基层经济文化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目的。

二是实现最低保障、同步上方最优,通过政策转化确保管理的多方位。实施最低保障政策,稳定民心,确保基本生活;研究相关的弥补性政策,运用政策“套餐”来解决既定政策的不足之处,同步追求效用最大化;根据不同地区、社区以及不同居民的现实情况,把握住政策的转化,实现多样化的基层社会管理。

(三)提高居民自治责任意识

居民作为基层社会管理的一大主体,其自治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到基层社会管理的实现效果。而学者何海兵认为:“目前城市社区是‘没有公民的社区’,无论是社区精英还是普通居民,都比较缺乏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是以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基本标志的。”[2]现当下,公民意识淡薄,对社区的冷漠,也给城市社区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完善基层社会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要提高居民的自治责任意识。

一是要培育居民自治责任意识,提高其对基层社会管理参与的积极性。思想上,提高居民对于参与基层管理的直接性认识,加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行动上,鼓励居民直接参与社区管理,积极行使公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使其成为基层社会管理的基本主体,从而缩小居民与基层干部的偏好落差,有效的实现政府、居民的“统一战线”,更好的完善基层社会管理。

二是要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高度自治机制,为居民提供更多平等的参与机会。借鉴美国的社区管理体制结构,在基层管理体制上采取公民能广泛参与的公民自治模式,即以基层干部为核心,实行“议行分离”,完全明确各个主体和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实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目标,使居民多层面地参与社区各类公共事务管理与建设,最大程度满足群众的偏好,从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

(四)实现政策的“螺旋式”上升

发展的螺旋式是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实质上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某些低级阶段的特点、特性,通过曲折的形式而实现的前进运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很多相关制度不是很成熟,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因此,为了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就要不断推陈出新,优化政策组合,实现政策的“螺旋式”上升。

一是要灵活处理,以退为进,实现优化政策集合。在实现多样化的基层社会管理途径时,要把握住政策的转化。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的差异,对具有争议或者广泛关注的政策进行深入研究,详细地了解民众关于该政策的评论,剖析民众的出发点,采纳合理的立足点,必要时可采用以退为进的政策,研究相关的弥补性措施,不断更新政策使之更加契合民众的偏好。

二是要大胆尝试,螺旋发展,实现政策的最大效用。在政策的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中,只要是维护人民利益,有利于基层社会管理建设的政策就应该大胆实施。同时还要跟踪已实施的政策,将其中与民意相左的思想进行否定,并在否定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解决之道,遵循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从而有针对性的创新具体政策,实现政策的实际高效用,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四、结语

基层社会管理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群体对于社会服务的偏好的一致性。其差异越大,则现行政策效用及满意度的落差越大,社会矛盾加剧。因而,偏好差异性提醒我们:要从根源把握原因,消除偏好的缺口,确保不同群体在基层社会管理上步调一致,达到双方最高效用,这样才能引起基层的“共振”,实现基层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青.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23(2):76.

[2]何海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走向[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8(2):59.

(责任编辑:许广东)

作者:陈菲菲 江小梅 周杨

第4篇:调研对基层社的调研

调研:

对基层社的调研

一、委派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及部分操作流程不够具体、不够细化。对策:完善制度;

2、委派会计考核难。对策:制度可操作、细化。

3、委派会计综合素质不高。对策:完善选聘机制,加强培训,在职教育,异地轮岗。

4、委派会计履职难,如何处理三个核心问题:(1)委派会计与主人的关系(2)委派会计如何处理监督问题(3)委派会计如何处理与柜员的关系。对策:委派会计加强学习、联社可行制度、沟通与协调、联社的指导。

二、员工配置问题:

1、人力资源未优化,配置不合理。有的社全是年轻人,有的社大部分是中年人以上,年龄结构部合理。对策:打破原有格局,对全县员工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配,男女、年龄、文化层次、地域等进行优化配置,优化人力资源。

2、培训教育机制不健全,跟不上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对策:转变观念,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战略位置。完善机构设置,加快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三、员工素质问题:

1、素质普遍不够高。对策:培训、自学、在职教育、淘汰机制等。

四、制度执行力问题:

1、制度执行力不高。对策:无

第5篇:加大基层调研力度 切实掌握基层实情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立足当前财政各项中心工作,6月5日,涪城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崔仕林,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贾云激及预算股、国库股、乡财股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到石塘镇就财政体制调整后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本次调研通过面对面座谈、心贴心交流、实打实汇报的方式展开。通过听取石塘镇的经济现状、财政运行情况和债务等工作情况,调研组对石塘镇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建议乡镇要细化预算编制,强化“三公”经费管理,努力增收节支,理顺事权和财权的关系,对石塘镇承担的上级建设项目进行彻底清理,找准问题成因,对症下药,加大向上协调力度,及时予以解决。

最后,崔仕林提出要切实解决石塘镇的实际困难须做到“四抓”:一是抓清理,清理过往账务、清理未审计工程、清理重点项目形成的缺口。二是抓争取,针对清理出的情况,要提出具体方案,积极向主管部门反映,全力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抓收入,摸清辖区产业状况,多措并举抓好税收增长点;多与主管部门、园区衔接,弥补拆迁支出;做好耕地占用税的征收入库工作,加快全年收入任务完成进度,平衡预算支出。四是抓支出,强化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清理冗余支出,切实做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和保发展”。

2014年6月10日

第6篇:走基层调研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

调 研 报 告

根据县教育局机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基层、听意见”的安排,按照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方案的部署,我校认真开展了“基层问症”和面对面听取意见的工作,切实查找我校教师培训在 “四风”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方面,以及落实各项规定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面的问题,征集推动营山教师教育科学发展,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建议,为对照检查、开展批评环节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4年4月18日--4月30日,开展调研,深入教办,深入学校,与广大教师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镇分管教育的领导,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意见。

调研方式为:

1、个别访谈

随机访谈学校领导干部、教职工,听取他们对我领导班子及班子及成员个人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映;围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等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同时征求对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2、召开座谈会

座谈对象为:学校的分管师训工作的副校长和中层干部、

1 教师代表5人,召开座谈会,征求他们对进修校领导班子及改进工作、改进作风,以及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并指导学校教师校本培训工作。

3、走访“一代表一委员”

在 “走基层”活动期间,要积极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就相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4、问卷调查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工作面临三个主要问题: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时间紧张,以及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一)教师培训工学矛盾十分突出问题。调研中对映出基层学校师资短缺,教师往往一人承担多个学科,甚至存在“包班”现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外出参加一次培训,相互之间要大量调课,有时由于人手不足,甚至调不动课以后,而且落下的课程都须恶补。同时,赴市里或省会城市路途较远,时间成本和经费成本也都随之增加。因此,农村教师到省会城市或其他大城市参加培训十分困难。

(二)培训类别的目的性必须明确。调研中反映,基层学校领导、片区教办领导要求,每次培训,不同的类别必须目的性明确,我校在培训对象上是写得清楚,但培训要达到的目的要写明,这校,培训教师、学校领导心中都有数。

(三)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亟待提高。调研中各校代表、领

2 导反映到,当前的各级教育培训大多是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参加,而且城市教师数量居多。因而,授课内容往往根据城市教师水平来设定,过于强调前沿性和国际性,城市化倾向明显。教学观摩也是在城市优质学校举行。农村教师在培训结束,除了感叹城市学校硬件设施豪华和城市教师水平高深莫测以外,很难有实际收获。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培训层次的设计要多样。调研中反映到,教师教育要考虑到不同教龄、不同学科、不同学历教师的不同的需求,要注重参训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和主体地位,在培训内容的设置或选择上,要针对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必须打破“全县统一安排,忽略教师差异”的状况,针对学科性质和教师的差异,为不同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

(五)培训模式要不断创新。适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组织名师讲学团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将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采取混合学习模式,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将那些有学识、有经验、有较高威望和认可度的一线教师列为重点考虑对象,

3 让一批有厚实的教学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承担培训任务。

(六)培训方法要不断创新。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鼓励教师自主选学,在培训课程内容、培训时间、培训途径、培训机构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七)培训收费要减免。调研中学校领导和片区领导算了一个账,以目前农村学校收入来看,每次培训的培训费加上差旅用很要几百块钱,学校教师每年轮训一次,费用很高,还不说到省市外出培训。农村学校不敢派人参加培训,农村教师不肯来接受培训,最终导致农村教师受培训机会不足。建议政府买单的培训。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继续教育培训中,我们需要以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师培训理论和方法,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分析教师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在培训过程中重视教师的主体参与,加强合作学习,分享体验成果,开展实践反思,突出研训一体,发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学习型团体和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使继续教育集中培训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1.重视教师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

中小学教师对集中培训的实际需求信息是实施培训的

4 重要基础。及时收集和分析教师对培训工作的需求,有助于提高教师集中培训的效果。只有符合教师的需要且能与教师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学习内容,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内在学习需求。因此,培训部门和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要经常深入教师群体,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听课与交流,以及观察教师的日常行为习惯等活动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

2.运用“点菜式”策略,为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

继续教育要注重参训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和主体地位,在培训内容的设置或选择上,要针对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在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时,必须打破“全县统一安排,忽略教师差异”的状况,针对学科性质和教师的差异,为不同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一方面,进修学校教研员和师训人员、中心校领导和教导、中学领导和处室主任等人员,每人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确定一个主讲模块,然后由培训部门统一集中后提供给各校。同时,培训部门可采用“问题会诊”的策略,聚焦教学问题,收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类有价值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提供给教师,让基层教师自己“点菜”,同时采用送教上门的方式开展培训,以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网络》资源,让教师点击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

3.创设集中培训的学习情境,为教师学习提供“锚”。

5 一方面,我们需借助于技术支持,创设接近于真实教学活动的情境,让教师以该情境为“锚”,尝试提出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培训部门需要主动收集和存储各类有价值的教学实例为培训服务。在集中培训过程中,要将整个案例原汁原味地真实地展现在教师面前,让教师从中尝试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注重平等对话与总结提高,实现“参与式”培训本土化。

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师终身学习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拥有协作对话的属性。在以前的集中培训中,虽然我们也常常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但由于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东西文化的差异,在培训时照搬西方的参与式培训模式,结果培训效果不佳,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极为有限。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崇尚学术“知识”和权力“权威”的传统,不重视一般平民的实践知识和生活智慧。知识分子对“科学”和“专家”十分敬重,习惯听取比自己更加“权威”的观点。在参加学习时,绝大部分教师都期待着培训者向他们传播知识。如果在参与式培训时,大部分的知识和结论都是由参与培训活动的教师产生的,那么,他们就可能会怀疑这些结论的正确性。考虑到这一特定的文化背景,在开展参与式培训时,一方面,培训者既要弱化自己的权威意识,承认一线教师实践知识的合法性,民主平等地对待教师,又要合理地运用权力为教师创建对话的平台,提供对话的渠道,创

6 造良好的对话氛围,促使教师积极地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培训者应该对活动中产生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参与培训教师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形成共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参与式培训活动符合教师的心态特征,才能使那些在活动中产生的知识比较容易地被参与培训的教师所接收,才能取得应有的培训效果。

5.发挥一线教师的优势,丰富培训资源。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师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培训的质量。根据目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门的人员偏少的实际情况,进修学校要逐步实现由教学为主向管理为主,由指挥为主向指导为主的功能上的转变。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将那些有学识、有经验、有较高威望和认可度的一线教师列为重点考虑对象,让一批有厚实的教学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承担培训任务。切实解决有些培训与教师的工作脱节,特别是培训中所提供的知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7

第7篇:基层政权调研

关于我县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2.06.06)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实现党在农村领导的基石,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农村工作的内容,形势,重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基层组织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工作,是一个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一行二人到我县陶老乡进行调研。

一、当前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一)农村政策更严格。 近几年来,中央、省出台了一系列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如税费减免,退耕还林,粮食直补,教育“两免一补”等。这些政策,对农村工作产生了全局的影响,对保护农村群众利益更加严格。同时,对落后地区的扶贫力度也在加大。如以乡村道路为代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饮水安全,沼气能源建设为代表的农村生活、人居环境的改善;以“普九”为代表的人口素质的提高;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代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中央对落实农村政策的要求更趋严格,这无疑给农村基层组织的贯彻执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群众需求更广范。随着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物质需求,文化需求,民主需求也不断提高。交通、通讯、传媒等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人员交往更加频繁,广大农民群众的思维日益活跃,民主意识,参政意识,自主意识,法制意识正不断增强。这无疑给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城乡差距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较差,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民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弱势群体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在庞大的农民外出务工群体中显得尤为突出,已逐渐成为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二、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一)乡镇政府的工作环境相对“恶化”。具体表现在三个“不”上:一是“责”与“权”的不统一。一直以来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乡镇与部门职责与职权之间的矛盾,由于“权在部门,责在乡镇”,使乡镇始终处于“责大权小”的工作状态,乡镇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影响着乡镇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二是干部队伍的不稳定。调查发现,当前乡镇干部大多不安心基层工作,边远乡镇盼调中心乡镇,中心乡镇盼调县直机关。同时由于乡镇近几年在干部调整上实行的是“准出不准进”的政策,出口堵不了,进口打不开,导致乡镇不但现有干部素质能力普遍降低,而且数量也存在较大缺口。边远乡镇情况尤为严重,如陶老乡,乡

公务员加事业单位人员总共才33人,乡镇工作落实难,执行难。三是乡镇党委抓党建工作精力不集中。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镇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担负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同时,乡镇党政职责不分,乡镇党委对基层组织建设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抓落实,常常疲于应付各项具体工作的检查,缺乏抓基层组织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村干部的素质能力相对“弱化”。当前,部分村干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素质明显滞后于农村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功”的缺乏上:一是一些村干部缺乏超前思维的基本功。重点表现在大局观念不够强,对上级方针政策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和执行上的摇摆性,对工作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就事论事多,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状态。二是村干部缺乏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作风不够实,一些年轻干部缺乏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平时感情投入少,与群众不熟悉,对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吃透政策,不能说服群众;解决群众困难作风虚浮,害怕吃苦受累,采取视而不见或一拖再拖的办法。三是部分村干部缺乏研究解决农村突出问题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学习不够,政策掌握不透。有的甚至存在片面的群众观念,不依纪依法办事。四是工作责任心不强,消极怠工,缺乏完成目标任务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今年完不成明年重来的思想严重。

(三)村干部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村干部是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最直接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村干部工资待遇主要来源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省级财政下拨的村主职干部岗位补贴资金。我县村级转移支付标准还是在税费改革前制定的,近8年一直没有提高,扣除党报党刊征订费、日常办公经费等硬性支出,剩余资金才用于发放村干部工资。经济条件相对好点的村,村干部一年大概能够拿到5000-6000元的报酬,差点的村一年辛苦到头,只能拿得2000-3000元钱。村主职干部年平均工资为5591元,村副职干部年平均工资为4454元。

(四)村级组织管理制度存在“形式化”。经调查,当前村级制度上主要存在三方面“形式化”现象:一是执行制度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组织党员学习是务虚的,做不做一个样,不重视党员的学习,不组织党员活动,党员对此意见较大。二是村务公开形式化。一些村干部在村务、财务公开上敷衍了事,村级支出不规范,存在假公济私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村党组织的信任度。三是重大事项决策的形式化。有的村在决定重大事项时,总支书记不征求村干部、党员和群众的意见,把自己凌驾于组织原则之上,搞“一言堂”,压制村民的民主言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一些村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虽然召开了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但因事前没有深入

征求干部、村民意见,事后又缺少沟通,结果不公开,导致干部有意见,群众不支持。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龙身要好摆,全靠龙头带”,乡镇党委处于基层工作的最前沿,在农村工作的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一定要重视和加强乡镇这一级的政权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理顺乡镇管理体制,要给予乡镇更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乡镇“发展经济、服务社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明晰乡镇责、权关系,实现责与权的高度统一,从人、才、物上保障乡镇工作的有力开展,确保各项工作在基层得到落实,抓出实效。

(二)进一步加强村“两委”建设,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进一步理顺村“ 两委”的关系,形成村“两委”高度统一,合作共事,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坚决杜绝村“两委”两张皮的现象,民选村干部要有大局观念,自觉接受党总支的领导,克服片面的群众观念,充挥好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四)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方努力、共同配合,落实和提高村干部待遇。

1、增加转移支付资金,提高村干部工资标准。建议每隔2-3年,根据各乡镇、村组人口数,重新核定转移支付标准,明

确使用范围和标准,明确村干部最低工资标准,使村干部待遇能够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解决和提高村干部待遇的根本途径。各村对发展村级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是深刻的,发展的意识是有的,发展的愿望是强的,但就具体思路和措施看,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思路狭窄、门路单一,甚至杀鸡取卵等现象,如何结合各自实际,选择一条行之有效的“致富之路”,还需要进一步思索与考量。要出台政策,整合各部门资金,尽快化解农村债务,推进村级债务结零。同时,结合“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和“三万”活动,加大对经济薄弱村扶持力度,使贫困村增强经济实力,确保有足够的自生财源保障村干部待遇。

第8篇:走基层,深入调研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之一

唐友兵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有面临苏共逼债的紧要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影片中,周总理走基层深入群众当中,与群众同吃住,共劳作,详细询问公社的老党员和公社领导班子的同志关于公社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挤时间走村探巷看望老人和孩子,时时关心教育和妇联工作,亲自体验疾苦中老百姓的生活,避开表面谎言,细心留意每个细节,深入调查研究每个实际问题,在水落石出绝不妄下结论。我们作为新时代下的党员干部更要发扬光大周总理的这种求真务实深入调研的工作精神,在工作中要重实事,讲证据,不要依据片面表象不经深入详实调查而妄下结论。毛主席教导革命同志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再好看的鞋,穿着舒不舒服,只有穿鞋人自己才会知道,那么各项农村政策运用到农村,只有农民群众自己才知道对他们适合不适合,能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要经过实践、调查回访才知道,不是领导干部自己认为好的政策才是好政策,只有老百姓得实惠、对老百姓有利的方针政策,并且老白姓自己称赞的政策才是好政策。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千万不能不自己认为的“好”强加于老百姓头上,逼着他们说“好”,这是违背群众路线原则的,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是违背唯物主义观原则的,是会遭到人民群众反对的,是要被推翻的理论。

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党发展壮大的历各,是一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党长期执政的历程,是一部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鲜活历史。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且创造性地贯彻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贯彻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全部活动中,我们党才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政策要人民说了算,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的人只有为每位群众做好了服务,才能称得上是个好的服务者。人民是主人,权利属于人民,重大抉择权应当交付予人民,作为服务者,我们需要全心全意,竭尽全能地做好服务工作,做好群众工作,深入调研,注重实际,走好群众路线。

第9篇:基层网格调研问卷

基层网格工作调查问卷

请在所选答案方框内打对勾√

1、“五大员合一”(综治员、安监员、计生服务员、交通协管员、网格长)是否可行?

是■

否□

2、是否可以分配部分网格长职务给那些文化素质较高的低保人员(或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

是■

否□

3、网格长的选用采取哪种方式比较适宜?

公开推荐选举■

公开招聘考试□

4、网格长调整更换的周期

一年□

两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五年以上□

5、网格长对QQ群、微信等信息沟通平台的熟悉程度

经常使用□

很少使用■

从未用过□

6、信息平台录入工作人员配置是否不足?

是■

否□

7、乡镇平台对网格长上报事件的处置情况

大部分事件可在乡镇一级解决■

大部分事件需上报县级中心协助解决□

8、网格信息系统平台还有那些不足?(着重从搜集掌握信息、网格事件处置方面,简单写几条实际意见)

人员不足,没有专职人员,却有专职要求一日一排查,一月一汇总。

经费不足,没有专门经费,乡镇一级经费紧张。

人员素质不高,村一级网格长老龄化,年轻人工资太低又不愿意干。

9、为网格长配备网格工作志愿者队伍是否可行?简要说明理由。 是■

否□

人员应由县一级统一招,统一管。

10、老百姓对网格长工作不熟悉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或老百姓不知道网格是什么的原因)?

村委、社区对网格化的宣传力度不够■

网格长的工作积极性不够■

网格长的个人信息透明度不够□

11、网格长的工作如何考核?

按上报处置事件数量□

组织群众打分考核■

12、你乡镇网格长平均受教育程度如何?

初中毕业□

高中毕业■

大专学历□

大学本科以上□

13、你乡镇的网格长,为了完成工作需要加班吗?

经常加班□

偶尔加班■

不需要加班□

14、为了实行网格化管理,政府开发了多个信息化平台,你觉得有必要对这些平台进行进一步整合吗?

完全没必要□

有必要□

无所谓□

十分必要■

15、在网格化管理中,发现的一些居民如空巢老人、问题少年、家庭暴力、刑满释放人员等需要帮助,网格长有能力帮助他们吗?

能力不足■

基本能够应付□

能力足够□

16.实行网格化管理,需要大量的群众、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协同力量,您认为有足够的力量配合吗?

非常缺乏□

比较缺乏■

基本够用□

充足□

上一篇:产品开发计划书下一篇:毕业实习检查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