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吉县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共7篇)

西吉县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1

一、基本情况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区,是全区人口第一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全县下辖19个乡镇、306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50.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8.7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文化建设方面,西吉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于2009年7月由原文化局、旅游局、广电局机构合并成立,下辖文化馆、博物馆、电视台、文工团、图书馆五个事业单位,实有人数175人,专业技术人员166人。新建文化艺术中心一个,钱币博物馆一个,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9个,其中新建标准化乡镇文化站6个,乡镇一级设有科教文卫中心19个,工作人员62名。

二、各类设施设备配发情况

2006年以来,先后为全县18个乡文化站、24个村文化室、37个农民文化户、21个农民文艺团队和5个社区文艺团队配发了全部设备;为19个乡镇信息资源服务点、68个村级信息资源服务点按要求配发了设备,为306个农家书屋配齐了价值612万元的书柜和书籍,实现了全县306个村农家书屋全覆盖。

三、设施设备管理使用情况

文化设备全部配发到位,并且建立了相关财产账目管理,使用情况存在各种不同情况。乡站点财产由乡政府统一管理使用,其中五个标准化站点,进行集中管理使用,基本发挥作用,其余各乡镇因无专门文化场所和专职文化工作者,设备在乡政府分散管理使用;村文化室、农民文化户、农民(社区)文艺团队所配备的设备,都能严格管理,但使用率较低,缺乏乡一级指导,发挥文化惠民作用不够明显。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吉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模和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广大农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很不适应。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体制不顺。现有文化站(中心)的管理,条块分割,难以协同。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撤销,成立了乡科教文卫中心,原乡镇文化站人员交乡镇管理,以块块(乡镇)管理为主的文化专职人员,身兼数职,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不到20%;以条条(文化局)管理为主的文化行政部门无法对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等行使有效的管理,县乡在文化工作管理上严重脱节。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镇及社区无文化阵地现象严重,西吉县还有13个乡镇需建设文化站,306个村均没有独立的村文化室,目前均利用党员活动室“一室多用”,面积小,无法开展活动。

3、经费短缺,难以正常开展活动。据了解,西吉基层文化单位特别是文化站工作经费普遍没有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正常活动无法开展,如新营乡文化站因经费等原因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开展活动。

4、设施设备利用率低,活动贫乏单一,缺乏吸引力。文化站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效能较低。有的文化站(室)虽开展了一些活动,但活动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不能有效的吸引群众参加活动。

5、文化站建设规划不尽合理。西吉县19个乡镇文化站,除了新建的6个标准文化站外,其余的文化站与乡镇机关建在同一处,农民群众很难进入文化站(中心)开展读书和文体活动,文化站(中心)实际成了乡镇干部的活动室。在新建的6个中,个别站选址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如火石寨乡文化站地势低洼,不易防洪。

6、人员老化严重,培养、培训不够。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工作缺乏热情,部分文化专干因年龄较大或其他原因长期不在岗。近年来一些文化站虽然调进和新增了人员,但专业不对口,无法较好的胜任文化工作。

造成文化站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一是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乡镇文化站在机构改革中划归

乡镇政府管理后,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没有切实担负起建设和管理好文化站的责任,使文化站处于无人关心、无人过问的境地,文化站和文化工作人员完全被边缘化;三是乡镇经济困难,投入不够。

五、建议与思考

1、提高认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扎实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观念的转变,是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前提。而认识的提高,又是转变观念的基础。扎实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基层文化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大力推进建设进程。千难万难,不要“难”文化,千苦万苦,不要“苦”文化。在有限的可利用资源中,优先考虑文化建设,或优先倾斜于文化建设。

2、理顺管理体制,“领导”与“指导”和谐一体,形成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格局

按照规定,县(市)区文化局是政府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站是基层全民事业单位。因此建议将基层文化站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将业务、人员、工资等关系交由县文化与体育局,实行人、财、物垂直管理,相应增加基层文化站的人员编制,人员实行选聘制,在全县范围内自由流动,其工资待遇,业务经费纳入县级财政支出。设施建设投入,凡地方投入的产权归地方,凡上级政府扶持支持的,产权归县政府,交由文化主管部门代管。这样才有利于“领导”和“指导”的和谐一体,有利于专业队伍的培育,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为地处相对偏僻、闭塞的农村基层文化站,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实现基层文化站以文养文,自我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变“伸手要钱”为“市场挣钱”。这不仅能丰富农民多彩的文化生活,也拓宽了文化站的功能和生存空间,符合“政府支持、培养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农村新文化建设的思路构想,把农村文化站变成广大农民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艺的乐园,求富的良友。

3、要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两条腿走路。农村文化的“脱贫致富”,农民文化权益的最终保障,除了必要的送文化加以帮助和引导外,关键的还是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在通过“三下乡”等形式“送文化”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进一步加强农村业余文艺团体、文化户等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发挥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传承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将官办文化与民办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农村文化队伍来“种文化”,才能让文化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4、着眼农村文化长远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一是加强培训工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文化机构对基层文化的指导、辅导、培训职能,逐步完善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文化骨干及各类业余文艺人才的培养、培训。二是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进一步加强农村业余文艺团体、文化户等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积极鼓励民办社会文化团体、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文化经营户和文化专业户的发展,对植根民间、活跃于基层的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及艺人,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其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结合青年志愿者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项目,大力发展文化指导员和公共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民间文化队伍。

5、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农民文艺团队健康有序发展。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农民文艺团队在繁荣发展基层群众文化

西吉县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2

1 西吉县动物防疫机构及工作现状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 现辖19个乡 (镇) , 306个行政村, 1910个自然村, 100014户。全县土地面积3114km2, 总人口4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2.4万人。县境内有天然草场25.5万亩, 人工草地面积80万亩。适合发展养殖业, 2012年底牛存栏10.8万头, 羊存栏15.6万只, 猪存栏6.2万头, 家禽存栏35万只。县乡两级共有畜牧兽医服务机构23个:县农牧局、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及19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从事畜牧兽医推广人员217名, 其中专业技术干部130名, 以畜禽疫病检测、防治、动物防疫监督行政执法、动物及其产品检疫、饲草料生产、畜禽品种改良为重点工作。

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长期以来, 西吉县的动物防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认真贯彻实施“以监促检、以检促防、以防疫促发展”的防疫目标和因病设防、突出重点、科学免疫、综合防治、分级负责、协同作战、规范管理、讲求实效的原则, 积极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年无疫情发生。一是行政推动措施得力。动物防疫作为确保畜产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在加强领导、落实政策、目标管理等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县政府成立了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 下发了《关于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并与各乡镇签订了《西吉县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县财政也将动物疫病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并从2007年起每年安排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经费6万元。二是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展有序。猪、牛、羊口蹄疫免疫密度均达到100%、猪蓝耳病免疫密度100%、禽流感免疫密度100%、免疫耳标配带率均达到了100%。并对1999年以来发生过疫情的地区进行了摸底, 加强了有针对性的监控和消毒工作, 每年组织人员对牛羊猪圈舍进行强制集中消毒。基本切断了疫病传播的途径, 做到了有备无患, 提高了西吉县防疫灭病的能力。同时建立了严格的免疫档案和免疫标识制度及证照管理制度, 指定专人负责疫苗、耳标、耳号钳、打孔钳及检疫监督证照的发放等管理工作, 规范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动物疫情监测报告网, 指定专人做疫情的收集、汇总、分析和报告工作, 为全县动物防疫工作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三是抓紧了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工作。实行了强制免疫标识管理, 把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监督检查紧密结合起来。使全县开展产地检疫的乡镇达到了100%, 开展产地检疫的村达到了100%。并充分发挥省界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作用, 田坪、玉桥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对运载动物及其产品的过往车辆严格查证验物、消毒、登记, 杜绝了输入性动物疫情传入本县。

2 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现在该县的实际情况看, 虽然已基本建立了行政执法、技术支持与基层检疫相结合的动物防疫体制, 在有效防范动物疫病和保障动物产品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西吉县在动物防疫体制、基础设施建设、设备、人员素质等方面都相对落后, 基层防疫队伍不稳定, 乡镇畜牧兽医站无任何工作经费, 办公条件极差, 个别乡站无办公场所, 加之防疫难、检疫更难的问题普遍存在, 防疫员的工资无法兑现, 基层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困难。尤其是在农村防疫工作中, 问题依然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不利于防疫工作开展。西吉县辖19个乡镇, 大部分乡镇中心站的办公条件也很差, 乡镇中心站的防疫、检疫、诊断等设施简陋, 缺乏必要的器械、工作手段普遍落后, 制约着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2) 村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处于瘫痪状态, 全县306个行政村都没有动物防疫办公场所。

(3) 群众动物防疫意识淡薄, 主动配合性差。由于该县地处西部山区、群众的文化水平低, 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不很积极配合动物防疫工作, 不按免疫程序进行科学免疫。

(4) 乡镇中心站工作人员工作任务量大、面广、责任重, 由于乡镇中心合署办公后存在人员少, 又身兼数职, 因此, 各项工作都力不从心, 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工作。

(5) 防疫任务重。村级防疫员要完成春、夏和秋季动物的普免工作以及平时的补免、免疫档案建立、疫情普查和动物健康巡查及报告、参与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 还要协助动物产地检疫, 任务非常繁重。

(6) 工作经费短缺。乡镇中心站没有财政预算的办公经费, 加之每年防疫宣传、器械消耗、车辆燃油以及电话费等无法开支, 制约了工作的很好开展。

(7) 整体素质差。基层动物防疫、动物检疫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 正规教育偏少, 大部分知识老化, 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等问题。

3 进一步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行政管理

动物防疫工作的最终目标不仅是保护动物健康和畜牧业发展, 而且是保护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动物防疫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防疫观念, 并以此为准则确立动物防疫工作的地位和目标。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必须高度重视, 并将其纳入行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动物防疫工作纳入目标管理, 严格考核, 奖惩兑现。

3.2 充分认识村级防疫体系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改善村级动物防疫服务条件, 提高村级动物防疫服务能力, 将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摆在整个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重要位置, 将其纳入当地政府的工作目标, 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 统一布置, 统一安排, 统一考核, 切实解决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村级防疫员队伍素质, 增强村级动物防疫功能。

3.3 多项投入, 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室建设

村级动物防疫室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提高基础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增强村民的防疫意识,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村级动物防疫室 (检疫室) 建设的投入纳入县动物防疫预算资金。

3.4 广泛宣传发动

动物防疫必须依靠广大群众, 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实行“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提高人民群众的动物防疫法律意识,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组成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体系, 提高疫情快速反应和处置的能力。

3.5 多措并举, 加强培训,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针对村级防疫队伍的现状, 采取多种形式, 对村级防疫队伍进行系统培训, 使村级防疫员达到一定的动物疫病防治水平, 从而建立起一支适应现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求的新一代职业动物疫病防控队伍。

3.6 筹措资金

漯河市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3

文章来源:漯河市商务局作者:商业科发布时间:2009-08-12 08:35:50

为全面了解基层文化建设情况,为党委政府指导基层文化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结合漯河市开展的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我们深入到广大乡村、城市社区、文化广场等基层文化阵地和有关文化管理部门,进行了调查调研。

一、农村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情况

农村村级文化大院是由村党支部、村委会集体创办的最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是最接近群众、最方便群众的基层文化阵地,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漯河市共建有农村文化大院1261个,已经初步实现农村文化大院全覆盖。这些村级文化大院分布在各个行政村,大部分村文化大院同现代党员远程教育基层网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文化大院的活动场地、活动器材、图书室、综合娱乐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在这些文化大院中,基本都有常年活动的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及自娱自乐的文艺演唱队,常年活动在文化大院和街头巷尾,逐步形成这样的规律:民间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秧歌、软故事、盘鼓等)一般在传统节日或古庙会时进行,农闲季节的文化活动主要有篮球、乒乓球比赛,棋牌乐、戏剧演唱、农业科技讲座、图书阅览等活动。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农村现有的文化大院之所以能够持续繁荣发展,其主要因素有四:一是文化大院建设符合与时俱进要求,起点高、上档次,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条件优越,对群众吸引力强;二是有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三是坚持常年组织活动,其形式、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文化大院人气旺,风气正,健康文明;四是村两委对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正确引导、热情鼓励、大力支持,村干部带头参与,群众爱好什么,村干部就倡导什么、组织什么,发挥文艺骨干的作用;筹集一定的活动经费,购买乐器、置办服装;组织文艺爱好者成立业余文艺宣传队,农闲时节每天在文化大院排节目、搞演唱;聘请退休教师专门编写新农村建设题材的小品小戏供宣传队演唱,节目常新,群众喜闻乐见。

二、城市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城市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工作立足社区,面向群众,本着“文化部门管理,居委会组织,居民自觉参与,活动经常开展”的原则,努力探索,积极实践,走出了一条发展繁荣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共培育出腰鼓队、太极拳队、空竹队、合唱队、夕阳红文艺队等社区文艺队近百支,兼职演出人员2000多人。已建成固定社区文化广场28个,沿河沿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进社区活动演出点34个。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各类社区、广场文化活动1000多场,参与群众50多万人。各县区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开展各具特色。源汇区以各类广场、游园为依托,建成了固定社会文化广场18个,沿河文化活动中心6个,10多个企事业单位文化活动中心无偿向社区群众开放,相继成立

了柳江社区“腰鼓队”,老街社区“夕阳红文艺队”,新华社区 “小蜜蜂曲剧团”,受降路社区 “普法文艺队”等特色文艺团队27个、民间艺术队63个,兼职演员1700多人。广场文化活动开展以来,组织群众参与舞蹈、歌唱、戏曲、秧歌、腰鼓等活动演出160多场次,源汇区坚持举办“激情广场大家唱”、“舞动漯河大家跳”,每天参与群众均在数千人,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河南日报、河南电台、新浪网等媒体关注和报道。召陵区分别在社区和广场举办了“唱响召陵”、“军歌嘹亮”、“迎接建国60周年社区戏曲展演”等活动140多场。临颍县以组织民间文艺团体参加广场活动为载体,以组织调演活动为抓手,在县城文化广场分别组织民间艺术团文艺调演及群众性文化活动60多场,提升了广场文化活动的艺术质量和欣赏价值。舞阳县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载体,不断掀起群众性消夏文化活动的新高潮,先后举办了民间艺术大赛、家庭才艺展演、“四进社区”文体展演、书画展览等活动,组织县文化馆、豫剧团等文艺团体,精心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各文化广场巡回义演40多场。在活动时间上由节假日型向日常型延伸,在活动内容上由单纯的文艺演出逐步延伸到科、教、文、卫、体等各个领域;在举办文艺演出的同时,开展了美术摄影展览、科技宣传、医疗咨询、时装表演等普及交流活动。在活动方式上也由观赏型向参与型转变,策划了个人收藏品展、业余美术作品展和体育、舞蹈、健身活动等一些能吸引更多群众直接参与的活动,增强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北舞渡镇、孟寨镇的消夏河滩夜市文化节,吴城镇的戏迷广场文化等。为掀起广场文化活动新高潮,市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激情漯河大家唱”“舞动漯河大家跳”比赛活动,制作广场文化活动专题片在电视台连续播发,有力推动了社区和广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

在走访中了解到,市、县区文化部门都制定了社区文化建设规划及广场文化工作方案,切实加强管理和指导,采取全面布局、灵活设阵、全方位运作的方法,广泛开展活动,把社区内各个层次、各个界别、各类人员团结和凝聚起来,把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分别成立歌咏队、曲艺队、秧歌队、舞蹈队以及书法协会、棋艺协会等社区文化活动队伍,活跃社区文化活动气氛。同时利用各种赛事,提升社区文化活动档次,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拓展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的活动空间。

三、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个别文化大院只建不管,造成一轰而起一轰而散现象。文化大院建成后有名无实,有形式无内容,或只建不管,或管理不善,作用发挥不大。

二是受地域和自然经济条件限制,部分文化大院设施落后、简陋,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活动形式单调和活动内容简单,缺乏创新,缺乏吸引力,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明素质起不到多大作用。

三是城市社区、居委会活动场地小、活动经费少、活动设施不好,社区文化活动缺少骨干队伍,各地文化活动开展不平衡。

四、搞好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基层文化建设重在重视,贵在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作为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农村文化抓乡镇,城市文化抓社会”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为重点,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下大力气狠抓基层文化工作,使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有力地促进基层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基层文化建设,将基层文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列入党委、政府的考核目标。各级文化部门要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不断充实和创新基层文化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手段,为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保证。

2、农村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创新。联系当地农村文化工作的实际,繁荣文化工作必须切实加大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要把文化大院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列入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摆在重要位置。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对村两委精神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抓好抓实。二是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建设文化大院,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群众实用,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原则兴建,不图形式、不走过场,不搞大轰大翁,不搞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建大院的形象工程,建一个就要发挥作用,就要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感受到精神愉悦,得到娱乐享受。三是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以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为契机,积极支持文化大院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形式,鼓励先进,每个乡镇要先评选几个示范文化大院,以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普及提高,营造基层文化建设氛围。四是倡导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新风尚,发动当地企业和个体经营户集资建大院,争取社会赞助搞活动。五是乡镇、街道文化站要加强文化大院的业务指导和骨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大院与大院之间的文化交流,如组织举办村与村之间的球赛、棋赛,戏迷、歌手比赛等活动。六是按照“重管理、讲实效”的原则,抓好建后管理工作,要明确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要培养和造就一批业余文艺骨干队伍,以骨干作用调动大家的文化兴趣,如建立文艺演唱队、民间文艺表演队、农业技术辅导队等,坚持经常组织活动,使人民群众真正从中得到实惠,提升乡村文化品位,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阵地作用。

基层民主建设调研报告 篇4

基层民主建设调研报告

党内基层民主就是党内民主正常、稳定、有序、顺畅发展得保证。众所周知,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塌到底。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历史上缺乏民主传统,以至于人们还普遍不适应民主生活,需要经历民主锻炼。受我国特定得社会环境与文化得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采取渐进发展得方式,注重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发展党内民主也应先从党内基层起步,然后向党内中高层推进,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有序可控,整体联动,注重实效,走出一条从下到上、从基层到高层得党内民主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党内民主建设得风险,使党内民主沿着科学健康得轨道稳步推进、不断发展。

一、积极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得探索实践

xx 广播电视传输发射总台就是省广电局下属得副厅级单位,现有27个基层党组织、360 多名党员,所属 20 个台站分布在全省各地,担负着将中央与省委得声音、中央台与省市台广播电视节目传送到千家万户得重要责任。近年来,总台各级党组织着眼于提高党得执政能力、保持与发展党得先进性,坚持以落实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逐步建立健全党内基层民主制度,使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得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党内基层制度进一步健全,党员得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进一步有效落实,党员发挥作用得机制不断完善,党内基层民主对基层民主得示范与带头作用充分体现,在基层党组织中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平等讨论、民主集中得生动活泼局面,基层党组织得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为安全优质播出与总台全面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得组织保证。

1、推进基层党务公开,落实党员知情权。落实党员知情权,就就是要让广大党员了解与知晓党内事务,这就是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得基础与前提。落实党员知情权得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逐步推进党务公开,明确党务公开得原则、内容、时间、机制与程序。总台将党务公开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得一项经常性工作,坚持做到重大事项党内先知道、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重要问题得决定党内先讨论、重大决策得实施党内先动员。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为党务公开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党务公开得提出、审核、实施、反馈等程序,严格事前、过程、结果全程公开。根据公开内容、范围、时限等不同要求,分别采取党内会议、党务公开栏、党内通报与内部网络等形式及时公开。对于党得基层党组织得工作事项,只要不涉及机密得,都及时向党员群众公开。党务公开得内容,包括贯彻执行重要决策、决议、决定得情况,党得组织建设情况,领导班子建设情况,干部选拔、管理与使用情况,党费与党组织工作经费管理使用情况,以及涉及党员切身利益得重要问题等,制定党务公开目录,逐项予以公开。对不能公开得事项,向党员作出说明。总台注意听取与收集党员、群众对党务公开内容与相关事项得意见与建议,及时研究、定期反馈、改进工作。总台坚持把党务公开与台务公开相结合,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发挥党务公开在基层民主建设中得基础作用。党务公开消除了党员群众对党组织工作得神秘感,拓宽了党内民主渠道,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党得工作得透明度与亲与力。通过党务公开,关心党建得人多了,支持党员干部工作得人也多了,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得距离更近了,有利于工作开展,促进了党内与谐与团队与谐。

2、推进党内基层民主议事决策,落实党员参与权。落实党员参与权,就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参与党内活动,这就是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得具体体现与基本要求。落实党员参与权得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宣传教育与制度安排,体现与强化党员之间得平等地位,使所有党员不论职务高低,在党内民主生活中都可以充分而自由地发表意见,营造党内议事决

策民主讨论得环境。总台各级党组织坚持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中工程项目、重大发射设备配置、台站建设布局、事业发展规划、重要干部使用、大额资金安排以及涉及到党员群众切身利益得重大问题得决策,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得程序,遵循党得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反映广大党员群众得意愿,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进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时,坚持把需要征求意见得决策内容,根据征求意见得范围提前告知给征求意见对象,给征求意见得党员群众充分得时间。坚持合理确定征求意见得对象,扩大征求意见得范围,解决征求意见面偏窄、人数偏少得问题。坚持采用调查研究、座谈讨论、交流协商、专家咨询、事务听证、民主恳谈、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与收集各方面对重大决策得意见建议,推进基层党组织议事决策得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加强与改进信访工作,实行党员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开通总台台长电子信箱。利用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建立党员论坛等民主讨论平台,鼓励党员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适度扩大党内有关会议,研究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得重大问题,邀请党员或党员代表列席。与此同时,总台坚持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与程序,凡就是由总台与台站党组织研究决定得事项,坚持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建立健全党组织经常听取群众意见与建议制度。实行重大决策票决制。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与纠错改正机制。积极探讨充分发挥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作用得具体制度与操作规范。总台坚持每半年向党员代表通报一次重大决策实施情况。

3、改革与完善党内基层选举制度,落实党员选举权。落实党员选举权,就就是按照党章规定,让广大党员自由、公正地选举产生党得各级组织及其领导人,这就是保障民主权利得核心。落实党员得选举权,必须改革与完善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与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得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总台各级基层党组织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健全候选人提名制度、实行民主提名,广泛推行由党员与群众推荐、党员自荐、党组织推荐相结合得办法,产生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提名人选,并通过民主评议或民意测评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实行公开提名,提名方式、提名程序与候选人资格条件与推荐情况等均向党员群众公布。推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选前公示。完善候选人介绍办法,拓宽候选人介绍渠道,增进党员群众对候选人得了解;有组织地安排候选人进行竞职陈述,作出履职承诺,回答党员群众提出得问题;规范选举程序,改进写票与投票方式,创造有利于选举人充分表达意愿得条件,尊重选举人得民主意愿,确保选举工作得公开透明与公正。适当提高基层党组织委员会委员选举得差额比例,总台所属 27 个基层党组织委员会委员选举得差额比例均达到或超过 20%。做好选举后得干部管理工作,严格控制经选举产生得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任期内得职务变动,维护选举结果得严肃性。

4、加强党内基层民主监督,落实党员监督权。落实党员监督权,就就是要让广大党员能够监督自己选举产生得各级党得干部,这就是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得一项重要内容。要落实党员监督权,就要畅通党员各种监督渠道,扩大党员与党员代表列席上级会议范围,完善党员向党组织与党员领导干部、党代表询问、质询制度,健全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党组织与领导干部得有效制度。总台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定期开展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情况得检查,确保党员充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加强基层党员对党员领导干部得监督。增强基层党组织自我监督功能。基层党组织每半年至少向党员大会报告一次落实组织决策、决议、决定与加强党得建设等工作情况。推行党员定期评议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开展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接受党员民主评议,并把评议结果作为选拔任用、评先奖惩得重要依据。建立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评议考核结果告知、重点考核评议谈话、诫勉

谈话等制度。提高党得组织生活会、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抓好整改落实。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定期进行党员党性分析,完善党员民主评议办法,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形成党内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得良好风尚。不断完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确保党员充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党员在党得会议上,可以有根据地批评基层党组织与党员,并对批评得内容负责。任何组织与个人不得对监督者打击报复,违者必究,严肃查处。严格遵守党得政治纪律,确保全体党员与党员干部思想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此同时,注重拓宽监督评价渠道,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得监督作用,接受群团组织与广大职工群众得监督。近几年,总台先后多次向全台每一名职工下发意见征询表,广泛征询意见,虚心接受监督,受到广大职工群众得一致好评。由于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带动总台与台站民主建设,最大限度地凝聚与激发了全台党员与职工得智慧、力量与创造活力,总台全面建设、科学发展形势喜人,总台先后被授予“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学习型组织示范单位”荣誉称号,总台机关党委多次被省直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委”,总台工会被省总工会授予“全省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二、对进一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得现实思考

党内民主在党得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得地位与作用。党内民主生活得活跃,就是党朝气蓬勃、具有旺盛生命力与坚强战斗力得表现;而压制党内民主,必然扼杀党得生机与活力,使党得事业受到严重得损害。进一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必须面对现实,正视现实,深层思考,找准对策。我认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方位强化党员民主权利意识,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推进党内基层民主 xxxx 届 xxxx 全会《决定》提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保障党员主体地位与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得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得主体作用”。进一步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得首要问题就是各级党组织与全体党员、干部要强化党员民主权利意识。

马克思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时,明确提出了“没有无义务得权利,也没有无权利得义务”得名言。列宁对党员权利得行使问题也曾经说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就是民主地组织起来得。”即党内得一切事务由一律平等得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来处理;所有负责人员、领导人员、机构都就是选举出来得,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就是可以撤换得。(《列宁选举》第 14 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49 页)。由革命导师得论述我们可以瞧出党员就是党得主人,在党内生活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党员得这种主体地位主要通过党员得民主权利来实现。党章与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赋予党员得民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任何党员、干部以及党得任何一级组织乃至中央都无权剥夺。确立与保障党员主体权利就是党内民主得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发展党内民主得本质要求与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拥有 7415、3万名党员、366、3 万个基层党组织得大党,全体党员都来直接处理全党事务显然就是难以实行得。因此,党内民主得间接形式在我们党得政治生活中体现得更明显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党内民主得主体不就是广大党员而就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如同人民就是国家得主人、国家得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样,广大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当家作主,党得一切权利属于党员,各级领导机关及其领导者只就是党内权利得委托者,其权力来源于相应范围得党员,她们与党员之间形成权力得委托代理关系。离开了党员民主权利得充分行使与切实保障,党内民主就是不存在得。

然而,从历史与现实瞧,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得主体地位体现得并不明显,党员得民主权利也没有等到充分行使与切实保障。党员主体权利得行使与保障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破除党内由来已久得官本位传统而确立党员本位得问题。由于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没有经

过现代文明洗礼得半殖民地封建社会中建立起来得,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封建残余思想得影响,比如中国传统得政治文化强调义务本位,片面强调权威服从,片面强调个人对集体、国家与社会得义务。党受其影响,也往往强调党员履行义务多,而强调保障与实现党员得民主权利少,强调纪律与服从多,强调民主与自由少,加之长期以来党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得整套高度集权、高度集中得领导体制,党员得权利被淹没在形形色色得长官意识、首长指示、绝对服从得体制弊病中,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党员在党内民主生活中得主体地位认识不足甚至忽略,在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党员放在党内工作得客体位置上,偏重于向党员提要求,却忽略了党员作为党内民主生活得主体所应该拥有与行使得权利,同时党员作为党内民主得主体还非常缺乏反映自己意志与保障自己权利得有效途径,以致党员权利得不到应有得重视与保障。广大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常常处于被动得位置,聆听指示得多,参与意见得少;贯彻执行得多,决定问题得少。有些领导干部习惯于个人专权,搞家长制,无视甚至粗暴践踏党员得民主权利,久而久之,党内政治生活中得一些不正常得现象被正常化,民主关系倒置,报告工作变成了布置工作,审议报告变成了学习报告,党员得积极性 “能动”发挥变成了领导干部得主观“调动”。由于在党内生活中处于被动地位,党员对党内工作参与得热情受到抑制,党员得主体意识趋于淡化,党组织得活力缺乏内在驱动。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得不断深化使党员得思想更加活跃,党内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党员对党内事务得关切程度与参与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我们应当自觉地适应这种现状与发展趋势,充分尊重与切实保护党员得民主权利。各级党组织与党员领导干部要全方位确保党员在党组织中得“主人翁”地位,使其真正感受到作为共产党员与党组织一员得价值,激发广大党员关心党内事务得强大动力,切实保障党章与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赋予党员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得各项权利,坚持以人为本得执政理念与要求,牢固树立与贯彻以广大党员为本得思想,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党员民主权利保障相关得、配套得各项具体制度规定、操作规范与实施细则,使之更加明晰、具体、细致,具有很强得可操作性,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党内民主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内基层民主真正落到实处。

2、全方位加强民主监督,要以落实党内监督为重点推进党内基层民主 党得xxxx 届xxxx 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进一步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得核心问题就是要全方位加强民主监督。

民主与监督,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没有民主,就形不成监督;反之,没有监督,出谈不上真正得民主。监督得过程实际上就就是民主得实现过程,而民主得过程,也一定包含着监督。人们往往可以从监督得广度、深度来判定民主发展得水平与程度。党内民主就是在党内生活中,根据党章与党得其她有关规定,党员按照有关得民主程序与形式,对党得事务得参与、决定与管理。可就是,在现实中直接掌握党内事务决策权与管理权得就是少数人(代表)所组成得各级组织及其领导。她们行使得权力来源于普通党员得授予同时又支配着普通党员。经验告诉我们,一切有权利得人们往往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党内民主实际上就体现在这种权力得授受关系中,体现在委托者对于她们委托出去得权力得监督制约中。监督制约就是否有效,完全取决于权力授受关系就是否合理、顺当与有力。因此党内监督与党内民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一方面,党内民主就是党内监督得前提,只有发展党内民主,才能保证党内监督主体到位、渠道顺畅、重点突出、功能有力高效,另一方面,党内监督又就是党内民主得重要组成部分与实现形式,或者说党内监督本身就就是党内民主。只有加强党内监督,提高党内生活质量,防止与消除党内任何不民主、反民主得现象,才能在党内创造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得政治局面。

现在,党内监督虽然有了很大得改进,但就是党得领导干部尤其就是“一把手”违纪犯罪案件数量增加,整治成本也越来越昂贵。中纪委副书记李玉赋 2010 年 1 月 8 日在中纪委、监察部召开得新闻通气会上透露,近30 年来,4000 名贪官外逃,人均卷走 1 亿元。2010 年 1 月 11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广东省韶关市公安局原局长叶树养为了实现自己“留下 2000 万给儿子、2000万给女儿女婿、2000 万给自己安度晚年”得“宏伟目标”,在可能多得领域贪污受贿数千万元。叶树养自收受第一笔贿赂起至案发时已有 20年时间,而在这20年时间内,叶树养却就是平步青云,升迁至韶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最有讽刺意味得就是她还当上了惩防腐败体系建设考核工作组组长。办案人员在调查中,很多人反映叶树养作风霸道、胆大妄为、敛财成风,为什么如此口碑得干部却可以平步青云、为所欲为长达 20年之久呢?大量事实表明,我们得党内监督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得问题:一就是监督法规制度不完备、不配套、不系统、不严密,难以开展稳定规范得监督工作;二就是监督重点不明确、不具体、不细致、不到位,没有真正形成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得全方位监督机制。三就是监督体制不顺畅、不贯通、不连续、不高效,制约着监督功能得有效发挥;四就是各种监督力量不平衡、不匹配、不协调、不得力,没有形成上下左右互相结合得党内外监督机制。当前党内监督得一个最基础、最核心得部分就就是要落实对权力得监督:一就是以权制权,即用权力监督权力。监督权力大致可以分解为知情权、审议权、问责权、质询权、弹劾权与罢免权。离开这些具体得相互关联得权力设置,监督权就会因其空洞而显得苍白无力。二就是监督权与被监督权适当分离。监督权与被监督权不能由同一机构或者个人掌握,两者之间不能有着紧密得利益得失关系甚至前者隶属于后者,监督权不能被软化与虚化。只有这样,才能对被监督权实施严格得监督。三就是监督与被监督权效力相当。就就是说,监督权所占有与能够使用得各种政治资源、强制性影响力,足以阻止与纠劾被监督权所发生得违规行为。四就是监督权不能替代被监督权。监督权就是控制权力得权力,不能越俎代庖被监督权得职能,否则,监督权就会失去存在得意义。为了有效地制约权力,消除领导干部在用权上得腐败现象,就要在简政放权、合理分权、公开用权三个方面制订出具体得实施办法与操作规范,使我们得各级干部不愿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使权力在严密监督得规范体制下与在预定轨道上正确运行。需要指出得就是,仅仅靠党内监督条例、法规得颁布实施就是不够得,更重要得就是我们得全体党员,特别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培养监督意识,真正认识到监督就是一种责任、一种关心、一种爱护,各部门、各单位得“一把手”更需要监督。唯有如此,党内监督才能形成一种上下同心、内外同德、齐抓共管得良性互动局面,党内基层民主才能真正变为广大党员与干部得自觉行动。

3、全方位细化制度操作规范,要以精细化制度设计为关键推进党内基层民主 党得 xxxx 届 xxxx 全会《决定》强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提高制度执行力,维护制度权威性”。进一步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得关键问题就是要全方位细化制度操作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为党内民主得发展构建了基本得制度框架。但现有得党内民主制度许多都就是比较宏观、抽象得,缺乏必要得程序与细节加以规范,因而很容易在实际应用中被虚化。因此,党内民主制度需要精细化:第一、要使党内民主制度各个环节精细化。党内民主就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授权民主、决策民主、执行民主与民主监督等若干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目前党内民主发展得系统性还不够,一些环节上得改革滞后,造成旧得制度与创新成果之间、甚至创新成果与创新成果之间相互不衔接,从而使一些好得创新成果难以巩固。第二、要使党内民主制度得程序精细化。目前党内民主并不就是没有原则性、制度性规定,但由于党内民主得实践缺乏科学、合理得程序设定,在运作过程中常常会走形变样,一些习惯于家长制作风得领导干部,很容易找出各种对策来应付抽象得 制度规定,使党内民主得不到真正落实。因此,党内民主必须从程序得角度去细化规范,从党内权力得产生、权力得赋予、权力得行使、权力得终止等各方面,建立与完善党内民主权利得科学运行程序,使党内民主得到真正落实。第 三、要使党内民主制度执行过程精细化。

西吉县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5

当然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员工言行的关键环节,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3.3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收费站物质文化建设。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激发员工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建设具有特色的美丽和谐的外在环境,努力创造工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改善办公条件,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开展清洁卫生活动,每天一清扫,每周一大扫,每月彻底扫,使办公室保持清洁卫生,建立文明、干净、整洁、舒适的办公场所。

我们在全所引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统一规范了行业标识,如办公室内部设置、办公用品的印制等,都有统一的标识,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对收费区域和办公、生活场所进行美化,按标准设置“四公开一监督”牌和规范设置收费站站牌,夜间有灯光照明,收费区域(安全岛)和办公庭院绿化良好。实行24小时不间断电子监控。收费站人员按规定持证上岗,着装整齐,仪容端庄。各类规章制度、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和各自岗位职责统一设置并上墙公布。同时,结合标准化管理所具体要求,设立了党团活动室,购置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身器等活动器械,建立了阅览室、活动室、健身房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为一线员工打造良好的学习基地和文化活动阵地。

3.4创新载体平台,加强收费站活动文化建设。3.4.1在搞好结合上做文章。我们从自身特点出发,结合每年的中心工作开展具有推动性的文化建设活动。如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了争创“党员示范岗”活动;在“星级收费站”、“文明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中,根据争创要求认真抓好制度建设、站卡硬件设施、现场管理工作;在加强行风建设活动中,结合学习英模人物,开展竞赛、创先争优活动,营造良好行业风气;又如在女员工比较集中的岗位上开展了争创“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在团员中开展了争创“青年文明号”的活动;在收费员中开展争当“文明收费员”活动,组织开展岗位操作比武、劳动竞赛、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

3.4.2在丰富文化活动内容上动脑筋。我们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职工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如举办踏春赏梅、六一亲子游、七一红色教育、秋季烧烤、卡拉OK大家唱、趣味运动会等娱乐活动,还经常组织开展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跳绳、小制作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我们既看重活动的水平,更看重员工的参与性及蕴含其中的团队精神文化。

4、结束语

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营养,需要文化支撑,收费站在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进一步深挖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基础设施与服务管理相结合,文化普及与打造精品相结合,让员工共享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 公路收费站站长述职报告

★ 公路收费站工作总结

★ 公路收费站年度工作总结

★ 公路发展调研报告

★ 调研分析报告

★ 公路收费站班长竞聘讲话稿

★ 物流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

★ 营运述职报告

★ 资产投资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西吉县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资金和项目持续向基层倾斜,相继实施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规划、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修缮项目,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设施条件也大为改善。据统计,2002以来,全国共竣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近34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的占99%。竣工项目总面积2600多万平方米,其中县及县以下占88%。截至2012年底,全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全覆盖,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也达到65.3%,中央、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确立。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设施面积由2002年的45.4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78.2平方米,增长了72.2%;每万人拥有文化馆(站)面积由2002年的93.7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234.2平方米,增长了149.9%。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览室座席数由2002年的43.9万个提高到2012年的73.46万个,增长了67.3%。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由2002年的199.9平方米提高到2012年的598.2平方米,增长了199.2%。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改善,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为了管理好、使用好这些文化设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作用,文化部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策划并实施了一批文化项目,从设备投入、经费保障、内容建设等多方面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如设立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经费保障机制(“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使用,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据统计,全国文化事业费由2002年83.66亿元增至2012年的480.10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由2002年的6.51元提高到2012年的35.46元。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由2002年的0.33册提高到2012年的0.58册。2012年,全国文化馆(站)组织的文艺活动次数是2002年的两倍多,举办训练班培训人次是2002年的5倍多,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是2002年的近2倍。

近年来,全国各级文化部门围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是基础。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如设施建设规划、设施建设标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等)有效保证了各级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速度和管理能力。二是文化设施建设(包括规模大小、功能布局、形象设计等)应当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后期的管理使用相适应,与当地文化资源环境相适应。三是集中组织实施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尤其是乡级村级)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区域内统一招标、统一设计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更加统一规范。四是整合各种资源,在基层(尤其是乡村两级)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是建设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主要方向。五是创新服务内容是管理好使用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心。只有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提供适用性的文化产品,才能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六是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的业绩评价机制是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

二、主要问题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为四个脱节: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使用脱节,“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部分地区依然十分突出;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能力和政策要求存在脱节。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还面临着人才不足、资金不足等诸多困难,这和相关政策的要求是不匹配的;三是文化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存在脱节。文化部门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责任重大,但在资金分配、人员配置等方面话语权有限,实际管理手段有限;四是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存在脱节,文化机构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具体看,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施缺位。通过多年快速建设,我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但整体上看依然是“低水平、广覆盖”,部分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仍存在数量不足,标准不高的现象。从县级看,普遍存在建设年代久远、建筑面积相对不足的问题。据统计,全国28.8%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32.7%的文化馆建成于1990年以前。这些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大多不符合现代图书馆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22.3%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28.4%的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低于最低标准(800平方米),造成许多优秀文献资料只能“束之高阁”。从乡镇级看,个别地区还存在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不全、面积不足的现象;从村级看,全国覆盖率只有65.3%。因此,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二)管理缺位。相对于设施建设,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是一项更加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如果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设施的使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设施就有可能遭到弃用或者挪用。据统计,全国705家县级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少于10000人,占22.9%;全国1050个县级文化馆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0人,占31.8%;全国1368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年服务人口少于1000人,占33.7%。设施管理缺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基层公共文化资金相对不足,使用效率较低。从资金总量看,近年来,以“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为契机,已经初步建立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央与地方共担的经费保障机制,但从总体上看,经费投入仍然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难以满足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一方面,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地区文化财政投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税收减免程序和手续繁杂等原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从资金的使用效率看,由于缺乏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缺乏多元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资金使用效率比较低下。如部分地区存在免费开放配套资金到位率偏低,甚至挤占挪用免费开放资金的现象,造成中央免费开放资金难以切实发挥作用;文化部门对规模巨大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没有太大的话语权,造成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脱节等。

2、基层公共文化单位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不少地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编制得不到落实。据统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83676人中,在编人员47240人,仅占56.5%,平均每站仅1.4人。另外,由于缺乏职业门槛,基层文化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2012年全国县级两馆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9%和27.9%。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和9.4 %。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总量不足,适用性较差。总体上看,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比较缺乏。一是资源总量偏少。如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58册(基层群众人均藏书量更低),远低于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人均藏书量1.5-2.5册的标准。二是适用性不强。如部分基层文化机构花大力气组织的文艺节目,难以得到农村群众的青睐;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的藏书内容偏离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特点,农民看不懂、用不上,实际效果非常有限。三是流动性不强。如区域内的图书流动服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电子化的文化资源还不能进入千家万户。

(三)制度缺位。一是政策不到位。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机构、人员、管理等,在国家层面缺乏刚性要求和制度安排;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的制定也相当滞后。二是实施不到位。在很多方面,尽管已经出台相应政策,但在执行中很难落实,也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如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尚未得到真正落实。三是考核不到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建立,许多基层文化部门和公益性文化单位工作积极性不高。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基层文化发展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的客观原因,也有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和文化单位领导主观认识不到位的原因。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障文化建设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全国文化系统和文化机构开拓创新,扎实工作。

三、主要政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并不断适应这些新变化。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的主要思路是:以不断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以中西部和贫困地区为重点,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协调发展,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主要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文化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机构的定位、文化投入的保障、文化活动的开展等相关内容,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明确各级文化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等。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包括基层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体系、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和公共文化经费的保障标准和方式等,从制度上解决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文化服务日常化和规范化,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一方面,要结合现有的文化统计数据,探索出一套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的绩效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明确奖惩措施,建立服务项目公示制度,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针对县级文化设施老化陈旧问题,要加快改造步伐,使其具备基本功能;针对个别乡镇综合文化站缺失、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完全覆盖;针对多数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缺失的问题,要借鉴部分地区先进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在每个行政村建设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民政、体育及计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村民服务中心。

(三)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要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要督促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的要求,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努力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的投入,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二是要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减免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资助和兴办文化事业。三是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激励约束和绩效管理机制,明确绩效目标,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探索将财政对文化投入由以前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基金制等多种方式;要协调财政部门,尽快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管理办法》;要提高文化部门在资金安排和管理中的话语权,切实做到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衔接。

(四)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贯彻落实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明确核定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不少于2个以上的人员编制,稳定基层文化队伍。二是要抓紧建立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文化机构从业人员要通过文化行政部门或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的相应考试、考核,取得职业资格和岗位培训证书才能上岗。三是要推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逐步打破人员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四是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单位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扶持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建立相应的补贴和激励制度,增强基层文化工作的活力。

基层基础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7

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是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措施、进而维护社会稳定的首要前提和中心环节,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在能拥有一个治安秩序良好的社会环境方面得实惠的具体体现。那么我旗的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现状如何、新形势下我旗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

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如何发挥其维稳第一道防线作用。带着这些问题,结合当前我旗实际,深入到各个乡镇、旗直各部门,重点是政法各部门和基层政法组织,通过采取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进行了深入调研,从调研的结果看,我旗的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总体上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旗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情况

我旗目前的基层综治组织由综治办、公安派出所、法庭、司法所、调委会、治保会、联防队等基层组织构成。全旗有公安派出所26个,司法所25个,调委会282个,治保会282个,专职治安员150人,联防队员4万人。

多年来,我旗一直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建设,积极探索,常抓不懈,使我旗的基层基础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在人民调解、信息上报、治安防范、平安创建、流动人口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动我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综治中心、村委会(社区)综治室、警务室、调解室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沿阵地,是政法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的关键。基层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基础。党和国家所有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所有先进理论的贯彻和宣传都离不开基层组织,否则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得到真正落实。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有利于促进党和国家的政权建设,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有利于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有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三、我旗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开展工作情况

我旗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旗委历次全委会(扩大)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和“平安前旗”建设为载体,以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群众安全感和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创新思路,抓实各级基层综治维稳组织、治保会、调解会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突破了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瓶颈,建立了多层面、覆盖全社会的治安防控网络和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工作格局。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群体性事件、信访案件、安全生产事故等保持平稳态势,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安全感普遍增强。各阶层、各行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团结一致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氛围基本形成。2007年1月,被自治区命名为“平安旗县”。

四、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情况

目前,全旗基本建立了综治工作专业队伍,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治保、调解、巡逻联防具体抓,党政、警民齐抓共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但调解机构的调解场所、人员选任、规章制度、物质保障等条件也还不够完善,造成综治人员流动性大。调委会、治保会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调委会、治保会都是由村委会成员兼任,没有报酬,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另外,由于乡村两级财政困难,缺乏综治经费,联防队员工资相对较低,造成队伍稳定性较差。第三,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仍在增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待加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各种利益冲突表现越加激烈,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各种犯罪活动仍呈多发态势,特别是侵财类案件多发,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第四,成立机构较多,一些工作措施的落实还缺乏组织、机制、物质等方面的有效保障。如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成立后,要求综治办、司法所、计生办、林业、土地、武装部各抽调一人合署办公,由于各单位都有上级下达的各项达标工作任务,因此,难以形成集中办公的长效管理模式,工作机制很难协调。目前成立流动人口管理中心,由于人员经费问题,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工作仍然由派出所、综治办具体承担。

2、嘎查(村)委会综治维稳组织

嘎查(村)委会都成立了由党总支(支部)书记兼任主任、嘎查(村)委会主任兼任副主任,治保、调解、民兵、村民小组、共青团、妇女等负责人为成员的村、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制度、纪律,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犯罪、信访接待、矛盾纠纷排

查调处、治保和禁毒、调解工作等多个规范性工作台帐或档案。排查调解了大量的水事、赡养、合同、山林、土地等民商事纠纷,疏导了许多矛盾,理顺了多数村民的情绪,为广大村民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部分嘎查(村)综治维稳办,特别是村级组织换届时总支(支部)书记更换的嘎查(村),有些综治维稳工

作衔接不到位,该调整的班子成员没有调整,该规范的工作还没有完全规范,维护社会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搞清,重经济发展,轻治安防范、矛盾纠纷调处的思想,还没有彻底清除,仍认为维护社会稳定是政法部门,治保、调解主任的工作。综治维稳工作经费偏紧,组织群防群治工作的办法、方式不够,“等、靠、要”的思想明显。

3、治保会、调解会的组织建设状况。

各嘎查(村)成立了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任治保主任、调解主任或治保、调解主任“一肩挑”,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治安保卫委员会(简称治保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调解会)。治保会、调解会在嘎查(村)党政组织领导下,以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为己任,在政法各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努力开展社会治安防范、法制宣传、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帮教吸毒人员和安置帮教劳改、劳教回籍人员,带领组织嘎查(村)干部群众开展义务巡防和邻里守护工作,适时协助政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确保一方平安,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尽职尽责。

部分治保、调解主任维护基层政权意识淡薄,政治敏锐感不够,对一些危及政权建设的隐患和带苗头性的问题不敏感,如对非法宗教活动、宗族势力、宗派势力和“小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不闻不问,熟视无睹,不敢理直气壮与之斗争和大胆管理,丧失了原则性;部分治保、调解主任进取心不强,爱岗不敬业,拿钱时气正,理事时气短,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关心不够,“善于”推上了事,滑下完事;部分治保、调解主任工作能力弱,他们主动加强学习滞后,认知的法律法规少,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多,工作效果捉襟见肘;还有部分治保、调解主任有法不依和依法办事的意识淡化,过分强调灵活性、老经验,依法、依规考虑问题、办事少;少数治保、调解主任兼任职务过多,精力难以集中,工作质量不高;此外,治保、调解主任的工作条件与所面临形势、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补贴偏少,事务偏多,工作任务、要求较高,工作经费微乎其微。

4、义务巡防组织建设状况。

建立健全了嘎查村 “两委”班子成员或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团支书和村民代表、部分村民参加负责的,不少于7人的嘎查(村)义务巡防队,在重大节日活动、农忙时节或根据特殊情况、实际任务需要,随时按岗位调动义务巡防队员参与巡逻防范,处置“急、难、险”重大事件,积极维护本辖区社会治安秩序,切实保障集体、村民生命财产免受损害。

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长受自身条件和精力、补贴等限制不能长期组织嘎查(村)开展义务巡防工作。义务巡防队和村民小组护村受经费、人员制约不能经常开展巡逻防范工作,造成一些治安防范间隙、漏洞。部分巡防人员怕误事、得罪人,不愿长期参与巡逻防范工作。

五、加强村级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进一步加强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是综治各项工作措施落实的关键,同时对提升“平安前旗”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继续把加强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战略性、根本性的任务常抓不懈,确保基层综治维稳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落实、有人负责督促。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党政组织对综治维稳工作的领导,在强化基层综治领导责任制上取得新突破。

始终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综治维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注重抓好 “一把手”领导责任、综治目标管理考核奖惩、综治工作机构和人员保障、督查督办、责任追究制等“六个落实”。将党委、政府及综治成员单位主要领导的综治维稳工作情况纳入组织、人事部门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中,作为选拔任用、晋职晋级、管理监督和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旗到乡镇党委书记再到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层层签订综治维稳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一把手作为综治维稳工作的第一责任。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的总体思路,在创新综治基层工作模式上取得新突破。

以属地管理为依据,理顺基层综合治理工作体制,按照“抓新址、保乡镇、稳牧区”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新址,抓实乡镇,稳固牧区,健全“两级三层多样化”的基层平安建设机制;以领导责任制为龙头,量化考核标准,层层分解,落实基层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狠抓确定目标、落实措施、考核奖惩三个环节,实施以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基础载体的全过程管理。

(三)进一步规范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任务,在提升综治基础建设水平上取得新突破。

要以创建无本地人在当地和外地犯罪;无刑事案件;无吸毒人员;无参加、组织、传播邪教活动;无重大以上交通事故;无重大火灾事故;无其它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无人参与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活动九项工作为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综治维稳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和治安形势分析、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来访接待、承办督办、领导包办、联席、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工作制度,切实规范好基层基础工作台帐。

要以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和基层企事业单位为基本阵地,以“排查调处、打击整治、防范控制、教育服务、安全管理、平安创建”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责任、调整举措、狠抓落实。坚持集中排查与滚动排查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基层治安信息收集网络,形成“四位一体、三调联动”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综合采取区域行动、专项打击、分级整治等方法,提高打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摸索建立基层经常性严打长效机制。

(四)进一步整合加强基层政法综治及信访组织,在充分发挥综治平台作用上取得新突破。

在全旗25个苏木乡镇(办事处)统一设立综治维稳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并建立“三合一”、“一站式”群众诉求服务平台——综治维稳工作中心,282个嘎查(村)统一规范设立综治维稳工作站。各乡镇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综治委、中央编办《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上级相关贯彻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综治维稳领导和工作力量建设,明确村级综治维稳组织的职责任务,解决好综治专干不到位、缺位或专干不专职、不干事,精力集中不够的问题,解决好综治专干加强学习,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工作能力、执法水平和领导、指导监督嘎查(村)落实综治维稳责任的问题。

法院、公安、司法、综治维稳办要进一步加大对治保、调解组织和嘎查(村)综治办的指导、管理和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法制宣传、治安防范、禁毒防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涉及民生利益的基层基础工作,尤其要创新法制宣传形式、方法,从多个视点落实制定制法宣传措施,努力理顺广大人民群众情绪,预防矛盾纠纷发生,减少刑事、民商、治安发案,最大限度地增加平安和谐氛围。

各级综治维稳成员单位和旗直各单位,要按照综治维稳工作责任要求,每季度至少深入基层一次,指导、联系、督促好治安责任单位和村的综治维稳工作,努力把基层综治维稳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出实效。

(五)进一步探索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有效途径,在构建群防群治新格局上取得新突破。

广大人民群众是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保障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基层综治维稳和治保、调解工作源于群众,寓于群众。要认真分析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好其创造性。旗、乡镇综治办和派出所、司法所要注意总结群防群治工作的模式、成效,探索“我为人人保平安,人人为我保安全”的邻里互助、守望、巡视或承包治安防范责任的动态防范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自防、自治、自卫能力,纺织起维护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的防控网络。

(六)进一步加大基层综治工作经费投入,在健全平安建设保障机制上取得突破。

【西吉县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吉县职业中学安全工作检查总结07-18

上一篇: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专业文献写作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