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机关规章制度

2022-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快速变化和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都与制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制度是我们需要遵守的规则或行动准则。那么,制度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教育局机关规章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教育局机关规章制度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制度

内容摘要:我国行政法治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创建行政公诉制度加以解决,而在我国宪政体制下,赋予检察机关行政公诉原告主体资格是符合我国宪政体制的,同时,检察机关担当此任在理论上没有障碍。从现实的角度考查,这一制度的运行也具有可行性。创立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制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检察机关 行政公诉 法律监督

行政公诉是与行政自诉相对的概念,它是指特定的机关、组织或者公民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给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人民法院追究违法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以保护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活动。从起诉主体上看,它可以包括特定的机关、组织和公民。特定的机关作为主体的合法性取决于法律的授权。而组织,其社会责任是不容许推卸的,但毕竟其有自身利益的存在,在社会生活中一般是以利益主体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至于公民,我国现行《宪法》第54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其作为主体的理由之一在于公民生活在国家和社会之中,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害必然殃及公民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构成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提起诉讼符合原告资格。其实,国家除了国民(公民)的利益之外,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利益,国家的一切活动皆应是为国民谋福祉。同理,公民同组织一样,仍然是个人私利与保护公益集于一身的。因此,组织和公民作为行政公诉主体是存在缺陷的。本文主要讨论没有自身利益的特定的机关--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诉主体的问题。

一、创建我国行政公诉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自改革开发以来政府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创立和进一步完善的制度,特别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方面制度缺陷更加明显。国务院在2004年3月22日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一些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或纠正,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得不到及时救济”。这是目前我国中央政府对行政行为的监督问题的理性认识,足以表明当今行政行为运作存在需要强化监督的问题。我国现在并非没有监督行政行为的制度,只是这项制度成效不理想。

近几年公民个人提起行政公诉的事例常常见诸报端,但大都以公民败诉告终,而且,寄希望于公民和行政机关进行对抗显然是以卵击石。

近几年检察机关开始尝试提起行政公诉以实现其对行政机关的法律监督,并且也得到了社会上一些人的认可。比如《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2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行政行为侵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提出要求予以纠正的法律意见或建议,行政机关应当在一个月予以纠正或答复。逾期未按要求纠正或不予答复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起公益行政诉讼。”[1]

二、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的合理性

(一)检察权监督行政权合宪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既然是法律监督机关,对于行政机关违法侵犯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作为或不作为),当然就有权实施法律监督。宪法确立的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为建立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提供了宪法根据。在涉及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宪政秩序是至关重要的。合宪是至关重要的。

检察权就是法律监督权。认为权力机关的监督也属于法律监督的观点是不准确的,也是没有宪法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6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2)监督宪法的实施。”第6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1)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8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1)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第44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1)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可见,宪法及法律并没有规定权力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也没有规定权力机关监督法律的实施,只是规定了权力机关监督宪法的实施,保证宪法、法律的遵守和执行。

检察机关的性质决定了其提起行政公诉是合宪的。几十年的检察实务表明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是称职的。

(二)公众、舆论以及行政执法实践对检察机关的要求

制度的创建必须有现实的需要作为支撑的基础。制度实际上是生活自身创造的,并非“人为”的结果。“法律来自生活,而不是生活源于法律。权利不是法律派生的,法律确是适应权利保障的需要出现的。”[2]行政公诉制度的创立离不开法律的规定。试验性的个案诉讼终究不是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还会招致“非法性的批评”。近几年来,从到检察机关“上访”的人员来看,有相当大的一批案件并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人们到检察机关“上访”很大理由是针对法律监督权而来的,这些可以证明公众对检察机关的期待。

近两年在检察系统开展的行政执法与检察工作相衔接的活动,性质上讲就属于检察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内容。而渎职侵权犯罪绝大多数也发生在行政领域,检察机关在此领域开展的专项活动,回应了这种需求。

(三)检察机关担当行政公诉人是最合格的

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赋予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的权力,也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是公益代表人,只是规定了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由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并不能导出在诉讼上的公益代表人身份。违法行政行为给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是需要有能够代表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机关出面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而且这个机关也必须能担当此任,且没有宪法上的障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由于在性质和在国家政权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我国权力机关代表人民利益制定法律,不便行使行政公诉权;人民法院不宜自行启动诉讼;只有检察机关担当公诉重任最为适当,检察机关在此诉讼中没有自己的独立利益。赋予其行政公诉权能更有效地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检察机关的监督具有主动性、程序性和经常性以及不具有实体处分性的特点,这可以克服被动性、实体性、专断性以及间或性监督的弊端,也不至于干扰行政权的正常行使。对于行政权来讲,检察权具有外部性,可以克服如行政监察这种内部监督的弊端。

三、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的可行性

(一)刑事公诉、民事公诉两项制度的开展为行政公诉奠定了制度基础

现行《刑事诉讼法》已有条件地赋予了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修改前后的我国《刑事诉讼法》都明确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再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从性质上看就是提起民事诉讼。这一规定,可以认为法律赋予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和公共利益的代表以民事公诉权。只不过履行这一权利的前提条件是有犯罪发生,而且给国家、集体财产造成损失。在刑事公诉、民事公诉、行政公诉中检察机关都是代表社会和公共利益,这一点是共同的。

从法理上讲,对涉及公益的诉权,几乎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不会完全赋予当事人“意思自治”,国家对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予以干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论是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亦或是行政訴讼。当然,可能有一些案件公益、私益都涉及,如果公益的价值大于私益,就应当构成公益案件。行政公诉的这种“公益”性为建立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的制度提供了制度的事实前提。

(二)检察机关民事法律监督实践为行政公诉积累了实践经验

自从1987年下半年在一部分检察机关开始试点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检察监督以来,至今已近20年。虽然由于立法的滞后及种种原因,使得这项工作的推进一直举步维艰,但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开创了检察机关实行法律监督的新局面。当然,这项监督工作主要靠民事抗诉来开展。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理所当然是再审程序中的公诉人,承担举证责任。实际上,就操作层面上而言,检察机关抗诉引起再审程序,而起诉引起“原审程序”;提出抗诉在再审程序中宣读抗诉书与提起诉讼在“原审程序”中宣读起诉书是一样的;参加再审支持抗诉并监督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与参加原审支持起诉并监督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也有相同之处。在举证、是否决定上诉(抗诉)等方面的权利义务也有相同之处。可见民事抗诉工作的开展,为行政公诉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刑事诉讼中附带民事诉讼的实践也为检察机关行政公诉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

更为重要的是,自从1997年12月3日我国第一起由检察机关以原告身份代表国家利益提起民事公诉的案件在河南省方城县出现得到了法院判决的支持以来,[3]在河南其他地区以及全国许多省对民事公诉也作了有益的尝试,至今已百余起之多,为行政公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检察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建立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

我国法学界开始研究行政公益诉讼已有近20年的时间,笔者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输入“行政公诉”共检索到54篇文章,最早的一篇是由王祺国撰写的《行政公诉探讨》,发表在《政治与法律》1987年第3期上。输入“行政公益诉讼”共检索到151篇文章,两项合计共205篇。可以讲,到现在应该说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的范围涉及到行政公益诉讼以及诉讼的范围、方式、程序的运作、诉讼费用的负担等等许多领域。而且还注重了国外检察监督和公益诉讼的研究成果的介绍和研究。所有这一切,都为我国在建立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

(四)《行政诉讼法》确立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为建立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的制度提供了法律基础

《行政诉讼法》第1条确立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行政公诉就是涉及公共利益的行政诉讼,是与实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立法目的相一致的。《行政诉讼法》第10条确立的行政诉讼基本原则之一是: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从字面语意上考察,这一原则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是没有限制的。当然,我们知道,应当是有限制的。但是,这为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提供了法律支持。

(五)建立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条件也基本具备

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法治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法律已日臻完善,法律制度、机构、设施都已逐步健全,人们的法治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官员的法治意识也在加强。特别是,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公与私的逐渐区分与对立统一的运动,使得公益诉讼成为可能与必要,所有这些,加上目前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司法改革,这一切都为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制度的创立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马怀德:《有必要尽快建立公益行政诉讼制度》[A],载《民事行政检察指导与研究》[C],总第4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页。

[2]赵世义:《为私法正名》[J],《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第33页。

[3]見河南省方城县人民法院(1997)方民初字第192号民事判决书。

作者:刘 恒

第2篇:完善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制度

刑事案件立案,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检举、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审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立案侦查或开庭审理的诉讼活动,刑事立案是公安司法机关启动刑事诉讼程序的第一步。刑事立案对于实现刑事诉讼法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任务具有决定性的诉讼价值。为此,立法机关在总结以往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赋予了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的立案监督职能,以维护司法公正。

一、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现状

检察机关作为立案监督的主体,应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立案监督职能,被监督的对象也应摆正位置,主动自觉接受监督,然而在实践中存在三个问题。

(一)立案监督跟踪催办不到位

有的检察干警对立案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公安立案与不立案与己无关,监督公安机关不但伤感情,而且又费时费力,存在有出力不讨好的现象。没有从开展立案监督是检察机关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高度来认识,没有从“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检察机关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来认识,以致在工作中有等待观望、不积极、不主动开展立案监督的现象。

由于立案监督认识上的差距,立案监督发出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后,公安机关已立案,立案监督目的已达到。因此,对立案后公安机关是否侦查、是否移送起诉很少过问,再加上法律没有规定立案后何时侦结,检察机关不好催办,以致立案监督的大部分案件没有达到能捕、能诉、能判,造成立案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二)检察机关职能合力不到位

立案监督工作牵涉到控告申诉、渎职侵权检察、侦查监督等部门,各部门职责有明确分工,相互之间配合不够,控申部门只管受理,侦监部门只管办理立案监督手续。公安部门如果不侦查或有的办案人员循私枉法等行为,只能由渎检部门进行侦查。所以部门之间由于职能限制,不能形成整体合力,以致造成监督效果不佳的现象。

(三)侦查机关办案人员对立案监督案件工作不到位

公、检、法作为国家专政机关,应该说目标一致,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建设,但工作又有分工,既要互相配合,又要互相制约,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权,作为被监督主体的办案人员理应密切配合,自觉接受监督,然而在监督过程中,有的办案人员有不欢迎监督,认为检察机关挖痛脚,多此一举,所以实际工作中有些办案人员弄虚作假应付检察院。由于立案监督牵涉到公安办案人员的工作业绩,关系到执法是否公正问题。如果立案监督的案件侦查人员积极办案,使案件有进展、有突破,不但不会增加侦查人员的业绩反而会加大自己过错责任,所以检察院立案监督的案件侦查部门98%以上的都予以立案或纠正,但不积极侦查取证,在侦查中,敷衍了事,该取的证据不取,或取证不细致,使案件不清不楚,或者立而不侦,久拖不结。

二、刑事诉讼立案监督制度立法不完善

(一)立案监督对象不全面

我國《刑事诉讼法》第87条也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案件,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说明不立案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说明理由不成立,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刑事法》第87条只规定监督对象为公安机关,而对法院刑事立案或不立案要不要监督,没有作具体规定,而《刑事诉讼法》第88条规定,对于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亲近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应当受理。如果当事人就事实清楚,不需侦查且属于法院管辖的案件向法院起诉时,法院推委不予立案审理时,没有相应的制约机制。同时,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该立不立时如何监督,由谁监督法律没有规定。

(二)立案监督缺乏强制性的保障措施

法律虽然规定检察机关有通知立案权机关、纠正权,但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意见相勃时,公安不立案不纠正时又将如何处理,实体上和程序上都没有规定。所以现行监督制度,不全面、不规范,缺乏系统科学操作程序。出现了不好监督,不会监督,被监督对象不服监督现象。

(三)立案监督条件操作性不强,随意性明显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如何不服,可以申请复议。由于《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初查,立案一定要告知检察院、控告人、举报单位,只规定在作出不立案决定书后一定期内书面通知控告人,当事人不服,可以申诉复议。检察院如何了解和把握公安立案或不立是否合法。目前对立案事前监督无法律依据、事后监督是审查是否具备立案或不立案条件。而现行立案标准规定不够具体,原则性规定只要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就应当立案,到底犯罪事实和结果,危害情度重轻标准如何掌握,200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文,明确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明确立案条件,防止了该立不立,不该立而立情况发生。但是,而对刑事犯罪的案件有的没有明确、危害结果,达到何种情度才能立案。如非法侵入他人住宅、赌博罪都是多发性案件,是以多少次达到什么情度、什么结果为犯罪标准,很难把握。

三、完善立法强化刑事立案监督机制

由于目前法律对检察机关开展刑事立案监督作用、范围、内容、活动原则和方式被监督主体权利、义务没有系统的规定,现行《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监督主体范围、监督方式和措施都存在立法缺陷。根据司法实践经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完善是解决立案监督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的职能作用,在司法实践基础上完善这一制度,才能使立案监督实现立法旨趣。

(一)完善立案监督主体和案件范围

现行刑事诉讼法只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司法实践表明,刑事立案监督案件立法将法院办理刑事立案(自诉案件)和公安不该立而立的案件(违法立案)、检察院自侦案件排除在外,不利于构建我国完整的刑事立案监督体系。因此,从完善立法的角度出发,应合理扩大刑事立案监督的案件范围列入监督的范围。

(二)明确立案监督案件的侦查期限

虽然《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了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在15日内立案。但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立案后会出现立而不侦,或侦而不处的情形,消极对待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因此,为了使监督案件尽快办理,取信于民,应规定案件侦查机关必须在三个月内侦查完毕,并将案件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处理。

(三)赋予检察机关案件立案侦查知情权

刑事立案监督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与侦查程序的密切联系、动态的诉讼程序。从法理上说,监督的有效性,有赖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应建立良性的互动沟通机制。而目前刑事立案监督案件信息不畅通,给立案监督工作带来难度,为了保证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权的行使,法律应赋予检察机关对立案监督权的知情权,规定被监督的单位必须向检察机关通报案件情况。呈报下列文书材料刑事案件受理登记表;立案或不立案决定书;撤案决定书;件处理意见书。通过通报案件情况便于检察机关了解案件的办理情况,以便及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四)赋予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的处置权

实践中存在立案监督的案件,有的办案人员不愿执行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指令,消极应付,该立不立,立而不侦,侦而不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正执法。因此,为了确保监督效果,对不接受监督的人员,赋予检察机关权利:对在办案中有违法的人员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徇私舞弊等职务犯罪,检察院侦监部门享有立案查处权。向上一级公安机关通报其下属机关在刑事立案中的违法情况和不接受刑事立案监督的情况。刑事立案主体存在一般违法行为的,向当地纪检监察部门提出检察建议,建议给予立案主体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党纪政纪处分。对于屡不接受刑事立案监督的,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通报刑事立案主体在刑事立案中的违法情况和不接受刑事立案监督情况。

(作者单位:博白县人民检察院)

作者:谢春明

第3篇: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制度建构

【摘要】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盲区,但是不能因此而摈弃支持起诉制度。以司法实践为基础,不断完善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制度,成立专门的不享有监督审判权力的支持起诉部门,负责支持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的民事诉讼活动,避免公权干涉私权。重新设计检察机关参与支持诉讼的方式,对于国家利益或社会公益遭受重大损害的案件,在诉讼主体缺位时,检察机关可以直接提起民事诉讼。

【关键词】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实践理性;制度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检察机关2000年以来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支持起诉司法实践。①地方各级检察机为维护国家、社会和公民民事权益,集中对危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支持起诉,积累了丰富的支持起诉司法经验,推动了制度实践。同时,也有人批评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试点探索是为了试点而试点,为了支持起诉而支持起诉,在理论和制度探索上没有突破性进展。②

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写入了公益诉讼制度,但没有明确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制度规范。转型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出现了大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诸如环境污染、侵害群体消费者权益、公共资源消耗、群体安全事故等,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以支持起诉的方式介入这类案件的民事诉讼,是对当下社会生活需求的积极回应。

“英明的法律就其本质来说,是要把幸福普及给所有人的,不让它只为少数人所有;否则,在一边全是实力和幸福,而在另一边只是软弱无力和贫困。”③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立足于维护公共利益的,调整逐渐失范的利益分配格局,平衡倾斜的诉讼秩序,是一种制度化的“英明法律”。本文针对支持起诉在制度和理论上的空白,拟就建构支持起诉制度的若干重要问题,从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司法实践视角进行探讨,促进“英明法律”的制度化。

二、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理论价值

“在现代法治社会,检察机关被称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即检察机关是以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的,因而维护公共利益(公益)应该成为检察机关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④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规模性的群体性问题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类案件当事人民事权益的处分常常严重影响社会公益,根据社会干预的原则,国家和社会有权依法进行干预。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可以有效治理私益诉讼无法抑制的具有群体性社会危害的违法行为,维护国家、社会利益和弱势群体利益。

当前我国民事诉讼目的具有多元性,包括解决民事纠纷,实现权利保障,维护私法秩序。⑤我国正在推进法治化建设,私法秩序是其中的基础性环节。个案民事诉讼不仅具有个案价值,还具有公共性价值,具有建构、维护私法秩序的功能。当个案民事诉权的运行可能破坏私法秩序时,就需要进行调整和矫正。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有权力也有义务去维护私法秩序统一。其实,秩序也是一种社会公益。检察机关从维护社会公益的目的出发,以支持起诉的方式适度的介入民事诉讼是合理的必要的。

三、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实践理性

尽管面临许多制度空白,但是2000年以来的司法实践表明,检察机关支持起诉顺应了时代变迁,满足了社会生活需求,积累了重要的制度实践经验,有利于增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维护公平正义。

(一)支持起诉是检察机关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

检察机关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创新。因应于不断变迁的社会生活,检察机关应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实现民事诉讼职能的制度条件,有效参与民事诉讼活动。支持起诉的实践折射出了其中蕴含的民行检察制度创新价值。

(二)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2005年,江苏省太仓市检察院以支持起诉的方式帮助太仓市规划建设局追回国有资产6000多万元,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⑥侵害国家和社会公益是我国社会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肿瘤”,比较典型的是对国有资产隐性或者显性的侵吞。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和社会公益,应当支持、监督有关部门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起诉,通过司法程序救济受损的公共利益。

(三)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有利于救济弱势群体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环境污染、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是当下社会生活的焦点,涉及面广,利益冲突集中,容易酿成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稳定。这类案件的侵害方常常居于强势地位,而受害方一般较弱小,很难凭借自己的力量进行诉讼。该类案件取证较困难,诉讼成本较高,难以形成集团诉讼。检察机关有必要积极介入这类案件,帮助实施法律救济,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

四、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制度建构

支持起诉在民事诉讼法中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具体化的制度支撑。实践中,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是由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承担,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措施,该项职能的实施差强人意。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制度化建构,需要在司法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挥理论想象力,提炼和设计符合转型社会生活的规则。

(一)支持起诉的主体

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是民事和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机构,在当下的制度实践中,也履行着支持起诉职能。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在支持起诉时的角色是诉讼参与人,同时该部门又是支持起诉活动的监督者,这里存在着一个“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诟病。因此,检察机关应该另行成立一个支持起诉的专门机构,这个机构不再享有监督审判活动的权力。当法院的裁判和检察机关支持起诉部门的判断不一致时,支持起诉的部门可以向审判监督部门建议,由审判监督部门审查法院裁判活动存在的问题,依法决定是否抗诉。

(二)支持起诉的范围

检察机关不同于普通的民事主体,支持起诉活动基础是检察权。因此,支持起诉的范围应当着眼于维护社会公益与国家利益进行权衡,而不应不加甄别地盲目介入。本质上,检察机关支持起诉体现了一种社会实质正义。

基于实践经验和法律逻辑,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案件具备如下特征:第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第二,案件有具备诉权的当事人;第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起诉存在困难和不便的社会弱势群体。⑦这些案件比较典型的有国有资产流失案、环境污染案、损害公共设施案,破坏自然资源案消费者权益保护案、违反公序良俗案等等。

(三)支持起诉的调查取证

调查取证是检察机关开展支持起诉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检察机关需要搜集足够的证据证明社会公益或者社会弱势群体权益遭受侵害,并征得受害人同意才可以通过支持起诉维护正义。因此,应当赋予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时的调查取证权。

当然,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不应当具有强制性。如果有关单位和个人不接受调查,检察机关不能采取强制措施。检察机关强制性地调查收集证据固然可以大大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但可能导致公权干预私权的消极影响,造成当事人之间实质上的不平等。毕竟,支持起诉时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是作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一方的权利,而不是法律监督机关的权力。

(四)支持起诉的模式

2000年以来,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支持起诉模式。概而言之,可以做如下梳理:其一,向法院递交《支持起诉意见书》的事前监督模式,支持当事人参加诉讼,但不介入随后的诉讼活动;其二,向法院递交《支持起诉意见书》并出庭支持诉讼,对庭审活动进行监督;其三,检察机关积极调查取证,派员出席庭审,行使当事人诉讼权利,在法庭辩论结束后发表《支持起诉意见书》。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司法实践累计了丰富制度理性,是支持起诉制度建构的重要资源。检察机关应当在深入研究和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基础上,以发展的视角探索适宜的支持起诉模式。

1.法律辅助

在许多侵害弱势群体的案件中,受害人权利的救济需要社会的辅助,这是社会正义的重要体现。社会转型阶段必然产生弱势群体,他们缺乏必要知识、资源、甚至勇气,当面对过于强大的力量侵害时,不敢起诉,不知起诉或者无能力起诉。在这种情况下,检察机关通过辅助权利人诉讼,救济自己的权利,是一种社会失序下的公平。

2.督促起诉

这种方式适用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受损害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督促起诉书”或“检察建议书”等形式督促有关单位向法院起诉,救济国家和社会公益。如果有关单位怠于履行职责,检察机关可以法律监督方式追究责任。

3.直接提起民事诉讼

对于涉及国有资产流失、不正当竞争、环境污染等国家利益或社会公益遭受重大损害的案件,在检察机关督促起诉情况下,有关单位不愿起诉,检察机关可以国家和社会公益代表的身份直接独立提起诉讼,追究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在涉及重大社会公益的案件中,当诉讼主体缺位,比如本应成为原告的诉讼主体消亡,无从提起诉讼,检察机关可以拟制作为公益代表以原告身份参加诉讼,以有效维护社会公益。

五、结语

以社会干预理论为依据,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公益的现实需要,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重要制度建构。检察机关支持起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盲区,但是不能因此而摈弃支持起诉制度,而是应该突破制度和思维的迷雾,不断完善支持起诉制度,探索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新途径。

注 释:

①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强化检察职能,保护国有资产的通知>(2000年),<关于加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2001年),明确提出检察机关对危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积极稳妥地开展支持起诉工作,随后地方各级检察机关开展了广泛的支持起诉试点。全国检察系统从2003年至2006年办理支持起诉案件15742件。参见彭于艳.“民行检察监督欲破瓶颈”[N].法制日报,2007-4-16.

②段厚省.“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J].政治与法律,2004(6):36.

③[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④甄贞.法律监督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80.

⑤吕正洲.“民事诉讼目的多元论的矛盾解析”[J].法制与社会,2008(29):27.

⑥吴晓锋,黄建华.“检察机关出庭支持公诉,江苏追回6000万国有资产”[N].法制日报,2007-4-8.

⑦刘拥,李淑敏.“确立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的制度探析”[J].人民检察,2009(9):24.

作者:熊德禄

第4篇:教育局机关考勤制度

为了加强机关管理工作,强化组织纪律性,进一步完善机关的出勤、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办事效率,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树立教育局机关的良好形象,特制定本制度。

一、机关全体人员必须自觉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行政人员实行指纹签到制度,借调人员实行笔签,早8:00前签到,晚4:00后签退,指纹签到情况定期上报机关工委,不得擅自离岗。

二、严格实行请假制度,因病因事请假,须填写请假条,经领导批准后方可离岗,否则视为不在岗,请假条交到党办。

请假具体要求,实职副科级领导因事因病请假由局长批准,中层正职干部请假由分管领导批准,并告知局长,各股室其他人员(含抽调)请假,由股、室负责人批准。病事假期满后,要在党委办公室办理销假手续。

三、开会或因公出差不能签到的,应向党委办公室通知去向,并补事假条。

四、出勤情况将作为年终评先选优重要考核内容和依据。

第5篇:***教育局机关考勤制度

为保证局机关正常运转,规范干部职工工作行为,特制定本制度。

一、考勤类别

1. 公假是指上级机关或局领导安排公务外出的请假。

2. 病假是干部职工本人生病,不能上班的请假。因病不能到办公室请假的,需及时报告分管领导,以便工作安排,待病假结束后,原则上请假人需提供医院证明或就诊发票。

3. 事假是指干部职工因办理个人事务必须的请假,事假期间涉及的工作任务原则上由请假人自行调剂。

4. 婚假是指干部职工本人结婚的请假,请假时间不超过13天。

5. 产假是指女职工临产或生产子女的请假,请假时间不超过6个月。

6. 产妇护理假是指男职工妻子生产必须参加护理的请假,请假时间不超过7天。

7. 丧假是指干部职工本人的主要亲属逝世,必须参加奔丧的请假。

8. 年休假是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的带薪年休假(简称年休假)。工作时间已满1年不满10年,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1

9. 缺旷是指干部职工无故不到岗或迟到30分钟以上才到岗工作的行为。

10. 迟到是指干部职工在要求到岗时间之后的30分钟内(含30分钟)才到岗工作的行为。

11. 早退是指干部职工未到离岗时间提前离岗的行为。

12. 虚假请假一律视为缺旷。

二、审批程序

1. 病假审批:3天以内(含3天)由分管领导审批;3天以上由分管领导签署意见,报主要领导审批。

2. 事假审批:1天以内(含1天)由分管领导审批;1天以上由分管领导签署意见,报主要领导审批。

3. 年休假审批:职工本人填写《***教育局机关职工年休假申请表》,经股室负责人、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主要领导审批,休假期间不能关闭通讯工具。年休假可分批休假,但休假时间累计计算,年休假申请表交办公室备案。

4. 丧假、婚假、产假和产妇护理假审批: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送主要领导审批,批假时间根据相关规定和具体需要临时确定。

5. 请假时间超过教育局批假权限的由教育局签署意见后报相关部门审批。

三、相关要求

1. 公假出差,市内需经分管领导批准,省内需经主要领导批准,国内需经局长办公会议批准;国外由教育局报经县委组织

部、分管县长批准。

2. 每天上下班,各股室人员必须到值班室指纹签到(退)。每天上午8:00—8:30、下午2:00—2:30为签到时间;中午11:40—12:30、下午17:40—18:30为签退时间。

3. 因公假、婚假、丧假、病假、产假(产假护理假)、事假、年休假、出差和停电等原因不能指纹签到(退)的时,必须如实在《***教育局机关职工考勤登记表》上登记。能用指纹签到(退)时,一律用指纹签到(退)。因指纹机无法识别指纹的个别人员,到局办公室用纸质签到(退)。

4. 《***教育局机关职工考勤登记表》必须由股室负责人如实填写,及时送批假领导审核签字。每月1至5日交上月的考勤登记表到办公室,办公室每月上旬公示上月考勤。未按时交经批假领导审核签字的考勤登记表到办公室的股室,该股室人员当月的考勤以指纹签到(退)情况统计。出现考勤登记表与指纹签到(退)记录矛盾的,该股室当月的考勤登记表按虚假登记处理,所有股室成员考勤以指纹签到(退)情况统计。

5.局领导在考勤督查中发现股室工作人员未在岗,考勤登记表上未登记(或不知去向)的,根据实际情况按缺旷、迟到或早退处理。

6. 年累计事假15天、缺旷3天、迟到或早退15次的,不参加年终评优评先。

第6篇:教育局机关财务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机关财务管理,按会计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局的财务现状,制订如下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一、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1、实行机关财务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局机关所有收入、支出统一归口局计财股管理。经费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统筹安排,统筹使用”的原则。

2、实行一支笔审批的原则。局机关财务由分管财务领导按规定实行一支笔审批。规定如下:1000元以内和有文件、合同、协议、会议记要、领导批示依据等的1000元以上款项由分管财务领导直接审批;单项支出1000元~20000元(含20000元)的必须报主要领导同意后,再由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列支;单项支出20000元以上的必须报局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后,再由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列支。

3、实行财务收支定期报告的原则。财务人员每月10号前必须将上月财务收支的真实情况书面报主要领导和财务分管领导(计财股存档一份)。

二、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指导思想

1、计财股每年要根据局机关的财务现状,认真合理地编制收支预算计划,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2、收入预算应贯彻执行积极、稳妥的原则,合理、合规的应

- 1(2)县外出差的由个人填写出差审批单报分管领导审定,一次出差费用(含外出考察学习)超出1000元以上的由主要领导审定,县内下乡工作由股长审定,每次的审批单附差旅费报销单后作附件。

(3)县外出差的:车票、住宿、伙食费按财务规定标准报销;凭据中明确注明收取了会议费和住宿费的不再报销伙食补助。

(4)任何人不准借支公款。确因出差需要,由分管财务领导按照出差人数、出差天数、路程远近,审批定额、定人借支;出差人员返回单位后,一周内办理报账冲销手续。

(5)差旅费报销单填写时,项目、内容要清楚,并将规范的住宿发票、车(船、机)票等原始票据分项、分类并按规范要求粘贴在报销单后面。

2、会议费管理

(1)本着节约原则不必开的会议原则上不召开,能够集中开的会尽量集中召开,召开各种会议必须下发正式通知或会议召开的申请书面审批依据交办公室安排。

(2)会议用膳标准:视参会对象确定为80——120元/桌;中餐尽量不用酒水,确因工作需要必须请示主要领导。

(3)报销时将会议通知和参加会议人数等附件附发票后,凭发票、会议通知及参加人数审核报销,并作为会计记帐凭证附件。

3、办公费管理

(1)各股、室应将需要购置的小额办公用品编制计划清单,

- 3协议价安排住宿,客人无法结算的住宿费由办公室人员在住宿单上注明住宿对象、人数、天数和交办领导。

(4)确因工作需要赠送礼品或土特产的,必须请示主要领导同意后,由办公室指派二名以上人员经办,临时急用或特殊情况,由经办人请示主要领导同意后,也须二人以上按指定地点、范围和标准办理,并注明赠送对象及人数。

(5)接待费(含住宿接待和赠送礼品)由秘书股、计财股每两个月统计一次,并制作成报表在局机关周例会上进行通报,对公务接待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予以纠正。

5、财产物资的管理

(1)财产物资管理的范围:办公桌、椅、柜、沙发、电脑设备、数码设备、音响设备、通讯设备、打印设备、空调设备、测量设备、低值易耗品(电风扇、电水壶、热水瓶等)、以及成批购进的物资等。

(2)财产的使用:局机关所有财产的使用要分股室和使用人造册登记,责任到人,保证安全并正常使用,因保管或操作不当损坏或丢失的,使用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人员调动需办理财产移交手续,所有财产物资不得外借,否则造成损失的,由经办人员负责赔偿。

(3)物资的使用:局机关成批购进的物资或集中购置并下发学校使用的设备、器材、仪器等,必须由股室指定人员办理,要有进出库手续,每年底将物资进出库依据交财务核实存档备查。

- 510%处罚。实际经济损失是指本次事故总经济损失扣除保险公司理赔数后的损失。年度内驾驶员无任何事故发生的,发放每人每年500元安全奖金。

6、专项支出管理

高招、中招、会考、评卷、竞赛、录用、选用教师等专项费用支出,各有关股室必须编制明细的预算支出计划经请示主要领导同意后再报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列支。

五、报帐程序

1、所有报销的票据必须真实规范,即:有经手人、证明人的亲笔签名,必须是财政统一印制的发票或税票,发票内容具有单位名称、商品名称、单价、数量等。费用报销人员要对票据进行分类整理,主要有办公用品费、差旅费、招待费、汽油费、汽车修理费、其他费用等。

2、所报销的票据及附件需由主办会计审核后再报分管财务领导审批。

3、将分管财务领导审批好的票据到计财股报支。

4、财务人员要当好领导参谋,严把财务审核关。对不符合要求、手续不全或有疑点之处的开支有权拒绝报销。

二○○九年元月十二日

第7篇:徐州市教育局机关财务管理制度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机关财务管理,增强机关资金调控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机关工作顺利进行,根据省、市有关财务管理规定,结合我局机关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机关财务管理包括机关行政经费管理和独立法人事业处室的财务管理。

第三条机关财务的管理、审计和监察工作由办公室、财务处、审计处与监察室共同实施。

办公室负责汇总、编制行政经费、项目预算,审核行政处室各种支出,采购、发放和管理行政办公用品;财务处会同办公室审核机关预算编制,对机关财务代理记账,编制财务报表;审计处负责审计机关预算外收入及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监察室负责监督财务收入、预算执行情况,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保护会计人员合法权益。

第二章预算管理

第四条各处室所有经费都要纳入机关财务,实行预算管理。

第五条预算编制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不隐瞒、不虚列,不编赤字预算。3 -

再报销相关票据。

(二)机关人员原则上不参加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以外组织的会议或活动。省内出差,须经局分管领导审批;省外出差,须经局长审批。

(三)出差人员乘坐飞机要从严控制,出差路途较远或出差任务紧急的,经局长批准方可乘坐。乘坐其他交通工具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办公用品及设备管理

(一)行政处室所需办公用品,按预算由办公室统一购买、管理和发放。事业处室参照执行。

(二)各处室的固定资产要责任到人。公物须在机关存放,一般不准借为私用。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变动时须办理公物转交手续。

(三)设备购置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办法。办公用品采购要从严程序,数额超过20000元的要公开竞价。

第十五条出租车费的管理

机关工作人员原则上不报销出租车费。如特殊情况需乘坐出租车,报销时须处室负责人签字,并写明乘车的事由,予以报销。

第十六条 进修学习费开支

局机关统一安排的培训、进修等,所需费用按有关规定办理。凡属个人要求进修学习的,由本人书面申请,所在处室及组织、人事部门提出意见,经分管领导同意后,报局长批准。学习费用按徐委发〔2003〕30号文办理。

- 4 -

第十七条借款手续的办理和结算。各处室须凭经批准的《机关经费支出项目审批表》办理借款手续。项目完成后,经办人应及时办理结算手续。差旅费借款应在出差回徐后五个工作日内办理结算手续,其它借款须在工作完成后当月办理结算手续。逾期没有办理结算手续的,该借款由财务处在借款人次月及以后月份工资中扣除,不再通知借款人。

第十八条报销手续的办理。经办人持经批准的《机关经费支出项目审批表》、有效票据,并在单据纸上正确填写票据张数、大、小写累计金额及事由,处室负责人签字并按程序报销。

第四章经费支出审批权限

第十九条经费支出审批权限实行限额分段审批制。

(一)行政处室

500元以内的经费开支,由处室提出申请,办公室主任审批;500-1000元的经费开支,由处室提出申请,分管领导审核,报分管机关财务的局领导审批;1000-50000元的经费开支,由处室提出申请,分管领导审核,报局长审批;50000元以上的开支,经分管领导审核,办公会集体研究,由局长审批。

(二)事业处室

汇交省教育厅、出版社等往来款项和竞赛、考试、培训发生的场租费等,经处室负责人审核,由分管领导审批;业务活动中发生的招待、购物、劳务、差旅(考察)等费用,500元以下的开支,由处室负责人审批;500-1000元的开支,经处室负责人审核,报分管领导审批;1000-50000元的开支,经分管领导审 - 5 -

核,报局长审批;50000元以上的开支,经分管领导审核,办公会集体研究,由局长审批。

(三)同类同批同一时间段发生的支出应视为同一项目支出,累加计算其支出金额,按上述审批权限执行。

(四)机关人员的福利、奖金,行政处室经批准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由办公室按规定的标准、范围直接通知发放。调整规定须经局办公会议研究,由局长审批。事业处室参照执行。

第五章考核、审计与监督

第二十条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审计处、监察室等有关处室参加的局财务考核领导小组,每年年终对各处室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审计处负责每年对机关账务审计一次,并将审计情况向局务会汇报。对审计和监察中发现的问题,责令有关部门或个人限期纠正,同时追究有关处室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上级财务规定如有变化,按上级文件执行。 第二十二条本制度自2006年5月1日起实行。

- 6 -

第8篇:政协机关干部作风教育整顿学习制度

为了认真扎实地搞好机干部的作风教育整顿和政治理论学习,使之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制定此制度。

一、主管部门:

政协党组、办公室主管本单位干部的日常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贯彻落实街道党工委的决定和安排。

二、学习内容与方法:

主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常识及时事政策等内容。主要采用阅读与宣传,看录像与组织辅导,自学与集中学习,参观访问与写心得体会相结合的方法。

三、管理措施:

1.保证学习时间。坚持周学习日制度。无故不得冲击学习,遇有特殊情况,学习时间可另行调整,并提前通知全体干部。

2.保证学习人员。坚持集体学习和自学制度,学习时实行点名制度。,党办要对参加学习人员进行抽查,缺席者,要登记,上报党办。

3.保证学习效果。坚持理论学习笔记制度即每次学习讲者有提纲,听者作记录。将各人的学习笔记,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同时,还将不定期的组织干部参加学习演讲和答案

考试,以便检查学习效果。

四、处罚措施

对未参加学习者要补课,缺一次补一次。对无故缺席者,要查明情况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罚款处罚,由当月工资中扣除。

吴起县政协 二00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9篇:分局机关小车队驾驶员安全教育制度

一、驾驶员要认真学习道路交通法规,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安全意识,按时参加各类安全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行车规则,分局机关小车队驾驶员安全教育制度。

二、车队要坚持每月二次的安全教育活动,及时传达上级和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关指示精神,认真总结安全行车的经验和分析典型事故的教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管理制度《分局机关小车队驾驶员安全教育制度》。

三、因工作需要,安全教育活动档案不在分局的驾驶员要自觉参加所在地交警中队举办的安全教育活动。

四、车队要定期利用一些典型的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教育,认真吸取他人的教训,警示驾驶员要文明行车,严守规则,确保安全。

五、根据上级要求并结合分局实际,小车队每年要组织驾驶员进行业务培训,并进行道路交通法规和安全行车常识测试,对多次测试不合格的驾驶员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并提出整改处理意见。

六、驾驶员对分局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得请假、缺席,车队要严格考勤。

七、定期组织驾驶员开展业务技能比武竞赛,对优胜者给予一定幅度的物质奖励。

八、车队对各类培训教育要做好台帐记录,以便备查。

上一篇:影子文本解读下一篇:国家标识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