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教育制度(精选11篇)
为加强镇集镇管理,规范管理行为,进一步提升集镇整体形象和品位,创造一个优美整洁、文明和谐的集镇环境。按照县文明委和镇人民政府对文明创建工作的布置,结合我镇实际,制定二0一一镇文明创建宣传教育制度:
一、及时全面贯彻落实有关集镇文明创建工作的文件精
神,落实创建工作计划,完成二零一一年集镇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大文明创建宣传教育力度,每月召开一次集镇文明
创建工作宣传工作会议,分析形势和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的宣传教育的具体措施。
三、每月出一期文明创建专题内容宣传栏,结合学习,宣
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刚要》按照“十有”要求努力办好文明村民学校。
四、坚持对文明创建街道的月宣传、月督查、季考评工作。
五、对辖区的门面及住户签订环境卫生责任书,督查清扫
保洁质量,使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六、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和创建街道,征求他们的意见,全面做好文明创建各项工作。
七、加强对街道乱搭、乱建、乱画等问题的日常管理,每周巡逻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斯曾经提出过一个重要论点, 即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他认为,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 那就是没有从制度方面去保证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应该得到最低限度的报偿或好处。依据这一观点, 从制度的角度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 尤其是分析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突破性发展的事实, 能看到制度创新的效应与力量。我们认可经济学中的制度创新理论在高等教育中所起的启发意义, 并认同教育制度因素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内源动力, 但应该看到, 高等教育制度作为社会的一项制度安排有其特殊性, 高等教育需要制度创新, 前提是要尊重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表现。制度环境是影响高等教育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的最重要的环境变量, 对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促进或阻滞作用。因此, 在我们将制度创新理论引入高等教育的时候, 对之持一种谨慎的态度是必要的。
二、制度创新理论的阐释
制度创新理论, 制度经济学中称为制度变迁理论 (1) , 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所创立的。诺斯认为, 推动行为主体进行制度创新的基本动力就是追求收益最大化。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创新起着关键作用, 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 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创新, 这就是制度创新的原则。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制度创新实际上是在竞争环境中创造出新的经济行为规则或游戏规则, 即选择交易费用更少的制度安排的过程。
三、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探索
现代科学和学科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学科之间在理论和方法上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制度变革和体制效率问题, 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制度经济学中的关于制度创新的研究方法也就被大量地引入到了教育领域, 以对教育组织及其变革低效进行制度分析, 从而证明制度在决定教育改革与发展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提高教育组织及其变革的有效性必须在教育活动本身的重新构造上, 必须在教育制度的重新构造 (其核心是政府与学校关系的重新调整) 上做文章[1]。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和约翰·丘伯借用比较制度分析法, 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两种不同制度下的学校系统组织结构和工作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其基本结论是私立学校优于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的办学效率高于公立学校。他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 必须认识到效率低下的原因深深植根于现行管理体制的基本特性之中, 真正的教育改革所需的方法是改变现有的制度组织, 形成一种完全不同的制度安排, 它们应该能切实培育和推进人们所需要的那些学校。”[2]
高等学校 (教育) 作为建立在一定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上的规则结构, 作为被制度所确立的一个组织 (2) , 具有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契约性质。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研究中借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经济组织的不断进化而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因此教育中的契约选择也取决于相应的交易成本, 而教育组织也是契约选择的结果, 教育组织的演化也使交易成本达到最小化。这是教育组织演变的基本规律。交易成本也决定了教育制度选择。也就是说, 教育制度的创新是以降低交易成本为目的, 从而实现新旧制度的更替。
新制度经济学不是制度分析的唯一方法, 而是主要思想来源之一。在运用时必须牢记教育现象的特殊性, 切忌生搬硬套。例如有学者认为:“强调教育制度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内生资源, 根植于人们自身的教育利益 (这种利益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人利益) 和理性计算。”[3]这样的结论, 对于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这个社会的教育制度乃至全部教育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它使我们沿着某种新的学术性思潮, 换一个不常用甚至是相对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制度, 看待教育。但也正因为这种突破, 使这一研究产生了争议———方法论个人主义思维模式在教育制度问题分析中是否适切?本文认为, 实施教育和接受教育不是纯个人的事情, 其中渗透了太多的社会规定性。在教育制度问题中, 这种社会规定性还具有双重意义:教育自身的社会规定性和教育制度的社会规定性。而那些强调教育制度创新应当尊重个人的利益差异、注重成本—效益分析计算的理论, 其讨论的前提条件正是教育环境的社会强制规定性, 讨论的目的只在于研究的简化和对那些过度强制性进行适度的修正。
四、教育制度的特殊性、制约因素与创新机制
1. 教育制度的特殊性
教育制度与其他制度一样, 是特定思想观念的具体化, 它既与人们的风俗习惯联系紧密, 又囿于国家强制制度的影响, 但教育制度有其特殊性[4],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作用对象特殊。
与经济制度作用于“物” (3) 不同, 教育制度的主要作用对象是“人”。因为教育是人自身生产的过程, 意味着人精神的深刻变革。在教育过程中, 物质性资源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发挥作用。
(2) 作用方式特殊。
经济制度主要作用的对象是“物”, 反映绩效的周期较短, 作用的结果相对是可计量的, 因而, 其作用往往是“刚性的”、“标准化的”。但教育制度主要作用的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人”, 反映绩效的周期较长, 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在人精神状态的变化, 很难被计量, 因而, 其作用往往是弹性的、个性化的。
(3) 作用结果特殊。
经济制度在于引导人们提高资源利用率, 追求投入最小, 产出最大。而教育制度不仅要引导人们合理消费物质性资源, 而且要引导教育过程中人与人更好地相互作用, 促使受教育者的精神健康成长。
2. 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受到未来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同理, 教育制度作为各种社会契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 意识形态因素。
意识形态具有确认现行制度结构合乎义理或凝聚基本团体的功能。因此, 意识形态被看作是一种节约信息成本的工具。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赢得人们对现行制度或新制度的信赖与支持, 而减少制度在最初实施过程中所要进行宣传、推广时所要付出的信息成本及交易成本。当然, 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意识形态也会延误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意识形态作为制度创新的大背景, 它不仅可以为即定的教育制度提供合法性的支持, 而且为阶级的统治和特殊利益提供支持和文饰。
(2) 社会文化、社会观念等因素。
这不同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暴力性质, 而这种在行为、观念里的软规则对制度的建立和变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一些偏远农村, 封建思想仍然是推行教育的较大障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使大批女童失去上学的机会, “守得土地有饭吃”的观念使大批男童中途辍学。目前, 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然而在推进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 使广大群众并不认可高等职业教育, 不管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 哪怕一考几年, 也要考上大学。
(3) 教育物质技术因素。
马克思认为, 社会制度基本上以技术为条件。教育制度也不例外。可以说教育技术的进步决定着教育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促使产生了一系列的教育制度安排, 甚至将会带来教育革命式的进步。同时, 教育物质技术的发展还能提高制度安排的相对效率, 使此项教育制度安排得以生存而淘汰其他教育制度安排。
(4) 其它制度安排因素。
其它的制度安排我们称为制度环境。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5]。某个制度环境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教育制度对于整个制度体系来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制度安排, 理所当然地受到它们的影响和制约。这是无需解释的。
当然, 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有很多, 如人口因素、地域因素、个性差异因素等。我们将其统称为影响教育制度实施的外在因素。这些因素是我们考证教育制度实施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的基础, 依据它们, 我们才有可能判断教育制度的有效性, 进而找到改进或变更教育制度的条件。
3. 教育制度的创新机制
制度经济学家拉坦认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一词将被用于指: (1) 一种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 (2) 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 (3) 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5]据此, 教育制度则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 包括学校制度 (学制) 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 它通常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育根本制度, 主要指国家教育方针;二是教育基本制度, 包括教育体制、学制和各种教育政策、法律与法规等;三是教育具体制度, 指各种具体的教育行为规范、办事程序和运作机制, 如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等。那么, 教育制度创新也就着眼于教育组织行为制度的创新;教育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创新;教育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规则的创新。可以说这是三个层次的创新, 而且层层深入具体。特别是教育组织系统与外部社会系统的关系, 是近20年以来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重点之一。
基于教育组织内部及制度环境两个方面在教育制度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可以为教育制度创新寻找出合理的机制。有学者就认为教育制度创新的机制是组织适应效率和路径依赖[7]。他认为适应效率是制度创新的内在机制。适应效率不仅涉及那些决定教育长期演变的途径, 而且涉及一个社会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愿望, 导致创新, 分担风险, 进行各种创造活动的愿望, 以及解决教育长期问题的愿望。有效的制度要求为组织提供适应效率, 以使组织更加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愿望。制度是在组织相互作用中逐渐演进的。具有最大化行为的组织, 既可以在现有的制度约束下实现其目标, 又可以通过改变其现有制度约束来实现其目标。组织如何实现目标最大化, 取决于校长或教育主管部门对现有制度提供报酬机会的主观认识。
路径依赖是教育制度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机制。它是指制度创新时对前有的制度的一种依赖性, 它是一个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 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而且制度创新一旦选择遵循着某一路径, 就会出现自我强化的机制, 进入特定的路径产生发展的“惯性”。教育制度创新受制于一定的因素、环境, 需要一定的动力, 同样存在着路径依赖的问题。创新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 越来越差, 甚至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中, 只有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发生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路径依赖告诉我们, 对于教育制度创新而言, 我们的文化传统、信仰体系和意识形态, 都是根本性的制约因素。
总的说来, 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的需求, 而这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在缺乏政府引导的情况下, 单纯依靠各个高校分散自主决策的制度创新, 虽能使高等教育制度趋向有序, 但可能并不是我们期望的那种有序。当然, 我们也可以单纯依靠这种制度创新的作用来缓慢形成高等教育制度的有序结构, 但时间太长、付出的代价太大, 并且所生成的也许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合理秩序。而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任何国家、执政党和政府领导人都不能也无权放任其自我生成这种时间长、代价大、结果难以预测的高等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1]杜育红.论教育组织及其变革低效的制度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2]约翰·丘伯.政治、市场和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26.
[3]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9.
[4]张彦玲, 叶文梓.论教育制度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5) .
[5][6]R.科斯, A.阿尔钦, C.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384, 270, 329.
【关键词】宣传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38-01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纳入到 “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总体布局中,?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十八大报告指出将从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等不同角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对于其它生态文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意义更加重大。
一、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的讯息表现手法。在西方,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被放在政治脉络(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同样的手法用于企业或产品上时,通常则被称为公关或广告,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1]简而言之,从一般意义分析,宣传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对人的意识产生影响,从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恩格斯说过,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人类一切文明的成果无不打上了“意识”的痕迹。每一个人都会自身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为社会发展打上不同“意识”的痕迹。由此,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小到个人发展还是大到国家建设个体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个体选择什么怎么选择,只有当个体的“意识”与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相一致时,才能大力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做到理论、思想和实际相统一。反之,则是背道而驰。
生态文明是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根据中国国情、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构建“五位一体”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做到生态文明,才可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只有让每一位公民都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并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才能更加迅速。因此,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宣传教育制度是“生命线”,是其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保障。
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
(一)构建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
1、确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
2、推进生态文化繁荣。
(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载体建设
1、加强传统宣传载体建设。
2、重视网络载体的建设。
3、打造新型宣传教育载体。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既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成长的需要。高校是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摇篮,是社会精神风尚的引领者,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把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划内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自合素质,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教育,践行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人生环境,用和谐的态度对人生实践,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教育。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是生态文明意识尚处于浅层,并未对生态文明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且生态保护的执行转化能力较弱。有些同学甚至还对生态文明建设有较大的误区。只有充分在理论中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可能确立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在课程中穿插生态文明知识教育,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安排中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中可以介绍国情基本知识,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可以根据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介绍和谐思想,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中可以介绍自然伦理道德等等。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要侧重生态责任意识教育和健康消费观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实质是人对于自身、他人、社会、自然和历史高度负责,加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所担负的历史责任,从而建立起对世界、对自然、对子孙后代全面系统的责任意识。只有确立生态责任意识明确自己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大学生才可能把自身行为和环境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和民族所应承担的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健康消费观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以功效优化为目标的适宜型消费、以内需为中心的科学消费。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受媒体宣传诱导或社会上以数量多多为目标的占有型消费和以外显为中心的摩登消费影响出现高消费、超前消费和攀比消费。强调适度消费、适宜消费,提倡勤俭节约,既有利降低消费给生态带来的消耗,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理财能力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念。
高校加强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以传播生态文化为重点,确立生态文明理念为目标,通过开展生态知识竞赛、生态知识讲座、电影展播、专题图片展等形式,通过文明寝室建设、生态文化节、爱我校园节约资源志愿活动等载体,形成良好的构建生态文明的校风,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将大学生吸引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93752.htm
禁毒宣传教育制度
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是禁毒工作的基础工程。为了进一步普及禁毒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认清毒品的危害,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禁毒斗争的热情,提高学生拒毒防毒意识和自觉抵制毒品侵袭的能力。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禁毒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和要求,学校本将制定禁毒宣传教育制度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强做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1、成立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织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协调学校与禁毒工作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制订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制度计划,组织和监督学校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2、高度重视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将毒品预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使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做到层层落实。
二、充分利用学校宣传阵地,发挥校内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1、利用主题班会、团会、禁建教课、政治课等时间,广泛宣传毒品预防知识,增强广大学生拒毒防毒的意识。把禁毒知识灌输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提高认识,远离毒品。
2、积极征订适合学生阅读的禁毒系列丛书及各类宣传资料。《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挂图》、《珍惜生命,拒绝毒品》教育挂图等。并组织好学习活动。
3、组织全体学生参观在校内德育活动中举行的《中学生毒品预防教育挂图》图片,用鲜活的实例强化广大学生拒毒防毒的意识。
三、加强宣传,为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1、充分利用黑板报开展防毒禁毒知识宣传活动,普及学生禁毒知识。
2、各团支部利用课余时间与社区配合,通过发放倡议书、宣传单、画漫画等形式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同参与禁毒”教育活动。
3、敬请镇派出所、政府、教育局、县禁毒办到校进行未成年人法制禁毒宣传大会。
学校通过开展以上工作,提高了广大师生对毒品的认识。增强自觉抵御毒品的能力,全面推进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开展。
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制度
一、农村消防工作站要经常向村民家庭宣传消防基本常识,并根据季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教育.二、农村内要设立消防宣传专栏、标语、警句、漫画、横幅等消防公益宣传设施,并及时更新内容,使宣传贴近村民、贴近现实.三、农村消防教育活动室要经常向村民群众开放.四、农村学校应增设消防课,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居民学习消防安全知识.五、针对本村的实际,开展农村消防运动会、消防知识竞赛、消防宣传黑板报展评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消防活动.六、每年的119消防活动日,要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掀起消防宣传高潮.七、定期公布消防安全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对辖区内外发生的火灾及时向村民告知,举一反三,吸取教训.
为了全面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加大我校对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强化我校领导干部的管理意识,提高全体干部教师的思想意识,确保我校在校师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特制定消防安全教育宣传制度:
1、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形成周一例会制度。
2、每学期至少召开七次以上安全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出可行的工作计划及有效措施。
3、不定期地给全校师生召开消防安全教育宣传会议,切实改进和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召开安全教育工作会议时,任何干部教师不得以各种借口不参加,如有特殊情况,后补会议内容。
后金建立后, 为了培养人才、完成统一大业, 努尔哈赤认识到, 单靠武力无法统治人数比自己多、文化层次比自己高的民族。因此天命六年七月, 努尔哈赤命准托布、札海、浑岱等八人, 为八旗师傅, “尔等精心教习门下弟子, 使之通晓文理。如不勤学, 不通晓书文, 罪及师傅, 亦应将不勤学者, 告之于诸贝勒。八旗师傅不必参与他事”。到了皇太极时期, 阿敏、硕讬等弃永平四城, 屠杀降官及城中士民, 促使皇太极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因而作出决定, 要求八岁至十五岁的贝勒大臣子弟读书, “讲明义理, 忠君亲上”, 如不读书, 则不允许披甲出征。可以说, 这就是清代宗室教育最初的雏形。
顺治帝于顺治十年设立宗学教育, 要求凡满十岁的郡王、世子、亲王学习满文和汉文。但仅仅过了一年, 由于受到守旧势力的抵制, 恐“习汉文, 入汉俗, 渐忘我满洲旧制”, 顺治帝不得不放慢宗室贵族的汉化进程, 宗室官学也就此荒疏下来。雍正二年, 宗学教育恢复, 分为左右两翼官房, 每翼各立满汉教习, 三年期满, 分别等第, 一等者由府引见, 叫部照例叙用;平等者留学, 再习三年, 万准录用, 不称职者参处。此时的规定显然比顺治时期详细、规范得多。
乾隆继位后, 延续了雍正时期的宗学教育, 并于乾隆三年在两学设总稽课程, 每月试经义翻译及射艺各一次。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太平盛世掩盖了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宗室子弟逐渐成为“游手好闲”的代名词, 乾隆十年谕:“我朝崇尚本务, 原以弓马清文为重…嗣后宗室子弟或有不能学习汉文者, 应听其专精武艺, 其在宗学肄业者, 考试之时, 更应益加严肃, 至宗室进身之阶, 原有袭封世职, 又可拣选侍卫及护军参领等缺, 与其徒务章句虚文, 转致荒废本务, 不如娴习武艺, 崇实黜浮, 储为国家有用器也。”至乾隆十七年下令取消宗室乡会试后, 宗室教育开始日渐萎缩。
嘉庆帝对宗学教育进行了一次改革, 增加了入学名额, 恢复乾隆朝裁掉的汉教习, 但宗学教育仍每况愈下。光绪二十八年, 宗学等一并改为小学堂、中学堂, 归入京师大学堂。清代的宗室教育制度至此终结。
二、清代宗室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 学生及学习内容
清太宗崇德元年, 皇太极下诏, 规定以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 其余伯叔兄弟旁支子孙称“觉罗”。宗室教育其学生自然均来自于宗室子弟, 雍正七年时, 由于“祗令教习宗室, 未及觉罗, 觉罗人众, 今若一概归并宗学教习, 势难偏及, 应每旗各立一衙门管家觉罗。”所以又于八旗各设觉罗学, 安置觉罗子弟。宗室子弟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满文、骑射与汉文。满文与骑射始终是宗学的重中之重, 而汉文却是可有可无的。
(二) 学生管理
宗室教育对学生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 雍正二年规定:“每月考试一次, 将学业骑射优者, 平常者, 不及者, 分别等第, 申报注册。每春秋二季, 宗人府亲试其学业优长, 骑射出众者, 奏闻引见。”乾隆朝时期规定的就更为详尽了, “宗学生徒, 每岁季秋由府奏请, 试以翻译及经义时务策各一道, 钦命学士等官阅卷。考列一等, 赏笔二十枝, 墨十笏;二等笔十枝, 墨五笏;三四等留学肄业, 五等教戒, 仍许留学, 六等黜出。”
(三) 师生待遇
宗学对师生的待遇是非常优厚的, “总管给七品官食俸, 副管给八品官食俸。读书子弟, 月给银三两, 米三斗, 川连纸一刀, 笔三枝, 墨一笏;自十一月朔至正月底各给碳百八十斤, 每学自五月朔至十月底, 日给冰一块。满汉教习, 每月给银二两, 米二斛, 每年棉衣纱衣一次, 三年内皮衣二次。骑射教习, 每月给银一两。”
(四) 宗室乡会试
宗室乡会试暨翻译是清代宗室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始于康熙三十六年, 仅三年后, 宗室乡会试便停止了, 康熙帝谕曰:“宗室朕数加恩, 何患无官, 嗣后停其考试。”乾隆九年恢复了宗室乡会试, 八年后却下谕:“宗室等不应乡会试……嗣后仍尊皇祖皇考原降谕旨, 将宗室等乡会试及选庶吉士之例, 永行停止, 再不可条陈考试。宗室内如果有学问优长者, 自施恩录用也。”到了嘉庆四年, 嘉庆帝下旨恢复了宗室考试, 并成为一项制度。
三、清代宗室教育制度的评析及启示
清王朝的统治能够延续百年与其在宗学方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育制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纵然清代宗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是片面的、狭隘的, 但它对清王朝统治地位的稳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崇尚骑射是清朝代代延续的传统, 上至皇帝下至贝勒大臣无不娴习骑射。清代宗室教育不仅培养出大量善骑射的人才, 在文学、书画、乐律等方面也涌现出了不少人才。“自王公至闲散宗室, 文人代出”这句评论,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宗室子弟引人注目的文化成就。
与此同时,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 清代宗室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但其给予宗室子弟丰厚的待遇, 严重削弱了宗室子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乾隆时期已有不少宗室不会满语, 对汉文化的研习逐渐超越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正如《啸亭杂录》中所讲:“本朝入关时, 一时王公诸大臣无不弯强善射, 国语纯熟。居之既久, 渐染汉习, 多以骄逸自安, 罔有学, 弓马者。”宗室教育的落后保守和日渐衰落, 以及宗室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此种教育形式已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清王朝也逐渐走向了终结。
参考文献
[1]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2]吴吉远.清代宗室教育论述[J].明清史研究, 1997.6.
[3]杜家骥.清代的皇族教育[J].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0.2.
[4]常晓辉.清初的皇族教育[J].满族研究, 1992.2.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和教育者针对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期更好地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并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仍存在很多工作误区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教育的良性发展。作为一名基层学校管理者,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只能是“管中窥豹”,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一、课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误区
1.课堂改革与教学现实两张皮
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正确性、全局性已经达成共识,这毋庸置疑。因此,教学改革的宣传氛围很浓郁、口号很响亮,但因为改革顺利推进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如,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现状、管理者的改革思想和认识水平、教师的教学观念、执行能力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改革实践与传统方式发生激烈碰撞,而传统方式往往会占据上风,逐渐让课堂改革成为一个口号。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常常是开始决心强、口号很响亮,中途信心弱、实际左右望,结果不了之、无功返常态。
2.跟风冒进不切合实际
在教育大环境下,教学改革好像成为学校品位发展的“代名词”,不改革就意味着落后,因此,众多学校就被推进了改革的洪流,不管是否准备好,不管是否具备改革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集团化推进课程改革,集中学习某地某校的成功做法,不联系学校自身的教育实际,照搬课堂操作模式,照搬学生评价方式,为失败埋下种子。二是突击进行教学改革,一夜之间“百花齐放”,挠一下头,开几个会,没有理论基础、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分析诊断,学校课改方案就出台了,“名目繁多”众多的“课堂模式”就开始实施。三是追求短平快,期待短期出成果。学习借鉴别人的固定模式,不考虑别的学校的环境、改革现状、配套措施以及成败得失,追求表象和形似,违反教育发展规律,改革走入死胡同。
3.教育评价与课堂改革相冲突
教育评价永远是课堂改革的指挥棒,基于素质教育的课堂改革,必须有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否则,改革无法深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评价,反之,有什么样的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才,死读书、读死书的根源是“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如果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考核、评价过程和标准,没有真正转向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才为目标,教学改革就会“带着镣铐跳舞”,最后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4.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相互错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统领者、组织者、引导者,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有的课改片面追求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合作、探索的形式和氛围,最终导致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有的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成为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教师的“一言堂”变为优秀学生的“一言堂”;有的课改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提出无师课堂,教师成为课堂的观众,“开放式”教学变成了“放羊式”。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甚至弱化教师作用,认为课改成功的最高境界不需要教师。
5.教学模式化背离课改本质
一味强调“打破常规,创新求异”,建立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好像成了课改的“代名词”,很多学校为了追赶上“课改”的步伐,“一二三”“二二四”“三三五”等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花样频出,课堂热闹了,但教师迷茫了,学生糊涂了,这是对课改的误读,看似课改,实则作秀。课改的本质是“关注人的发展”,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是为改变教师学生观念和态度,但模式只是一个载体而不是课改目标,强调课堂教学形式的模式化、一致性,恰恰违背了课改的精神和本质。
二、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要打好根基,稳步推进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极其繁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是真正的改革,就会有失败,而且失败的概率都会很高,只是不同事物呈现的失败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对待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责任感,扎实稳步推进。一是认真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创建良性的课堂教学改革环境;二是认真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强化改革思想、创新精神和执教水平,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力上做好改革准备;三是认真研究分析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找准突破口,明确课改方向,没准备好就缓做,宁可不做也不要冒进,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提炼;四是不断完善教学改革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保障系统,为课改的健康、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2.要遵循规律,把握本质
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说到底是创建更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实现人更加健康地成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教育评价人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课改的重要使命,只要牢牢抓住这个教育本质,改革就能“万变不离其宗”。课改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高度关注学科结构特点、知识内容形式、学生认知水平、教师观念与能力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要素,结合实际确立科学的教与学的方式,不能简单地模式化,也不能想当然的理想化。希望短期出成果一炮走红的课改思想,是功利主义在作怪,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3.要科学理解、确立、运用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郞口中学的小组合作、东庐中学的导学案等成功案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课改初期,好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师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这对课改是有帮助的,但长远看,机械地照搬套用模式,就会桎梏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本质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教学思想,而不能片面地把教学模式等同于操作模式,认为教学改革就是建立操作模式,曲解甚至机械套用操作模式和教学流程,追求“热闹的小组合作”“生动的舞台表演”“精彩的学生问答”等课堂表象。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固定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严格的操作程序,会制约了教师的创造性,不变的学习模式,会让课堂变得死板而无味。因此课改要有模式,以帮助师生更快地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但课改又要冲破固定的模式,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创建更有生命力的课堂。
4.要科学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这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和包办,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受到打击,这是之所以要改革的原因,但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是始终不能撼动的。而课改现状有弱化教师作用、夸大学生能力的倾向,课堂由学生做主,“自主学习”变成“无主学习”,“合作学习”变成“小组表演”,“探究学习”变成“游戏玩耍”,教师退居二线当观众、考官和导演,这是很危险和不负责的。教师的人格、学识、经验、方法将影响学生一生,这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必须发挥人格示范、知识传授、方法引领、能力助推等重要作用,一定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能否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生良好发展,这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5.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是统领和指导教育改革的方向标,考核评价跟不上改革的需要,改革就无法真正深入,因此,要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一个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教育评价的顶层改革和设计,淡化学科分数的评价比重(特别是小学阶段),把学生素质发展和成长前景作为评价学校、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引导学校和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方式。
二是学校要丢掉功利思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和改革环境,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而不是喊着素质教育口号苦干应试教育,成为分数的奴隶,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科知识与学科分数并不矛盾,但分数不等于知识,分数更不等于能力。
三是要建立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全面关注学生思想、人格、个性、习惯、兴趣、知识、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让课堂教学改革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四是建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课堂上需要真诚的赞美和鼓励,这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也需要恰当的批评与教训,这会让学生时刻保持警醒,激发前进动力。但课堂上“你真行”“你最棒”等大量廉价的表扬和赞美,没有榜样性,缺乏真感情,会让学生失去自我,迷失方向,反之,课堂上随时无节制的批评和打击,又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产生厌恶。因此,教师要科学把握使用好表扬和批评的武器,既能让学生享受沁人心脾的赞美,又能让学生感受撼动灵魂的批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誉观,用评价指引学生人生的发展方向。总之,教学改革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支撑,否则,教学改革就会根基虚浮,继续“穿新鞋走老路”。
6.要持之以恒,坚定课改方向
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向是不会有错的,因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教学改革将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有教学活动存在,教学改革就不会停止。因此,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要坚定课改的决心,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扎实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不盲目跟风,不左右摇摆,不消极应付,不贪功冒进,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和育人环境,持之以恒,科学稳步推进改革。
机遇与挑战共舞,成功与失败并存。素质教育呼唤教学改革,人才成长呼唤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的洪流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我们要清醒头脑、积累智慧、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建教育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素质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一、积极开展节能降耗行动。
抓好节能、节水、节电、节材工程,打造节约型项目部。项目要大力推广和引进高效节能新型环保产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平台,推广“无纸化”办公,节约纸张;安装节水器,提高重复用水率,节约用水;改造项目照明设施,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加强对各类车辆管理,教育广大驾驶员安全节能驾车,减少油耗。教育、引导项目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型项目建设。
二、营造氛围,让节能减排融入项目部日常工作。
节能减排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行为,必须使其融入企业的整体之中,才能发挥作用。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节能减排宣传方案,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教育活动,让节能减排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1、利用每季度安全培训会开展“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主题教育,向项目部全体员工及施工人员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讲明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2.2、在项目宣传橱窗中开设专栏,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学习宣传氛围。
2.3、召开主题会议。以部门为单位,召开一次主题为“节约伴我行” “节约从小做起”的主题会议,在员工中形成“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良好的节约风气。
三、强化宣传、教育和培训。
充分应用宣传栏、标语、讲座等一切有利的宣传机制和形式,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和科技知识,提高项目部全体员工的节能减排工作意识和科学知识水平,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要求项目各部门能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聚会、团队活动的时间,交流分享各自的节能减排措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每季度召开一次培训会,主要针对实施过程中如何更有效的进行节能减排。通过上述活动,营造出浓厚的节能减排文化氛围。
一、总则
安全教育是提高施工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保证,通过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和职工搞好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增强安全意识,通过学习安全生产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术水平,增强自我防范事故的能力。
二、适用范围
三、安全教育内容
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三个方面的教育。
1、安全生产意识教育
安全生产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为安全生产奠定思想基础,从加强安全生产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和劳动纪律教育两个方面进行。⑴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教育,一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意义的认识,从思想上、理论上、法律上认识搞好安全生产,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增强关心保护劳动者,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二是通过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教育提高各级领导、管理干部和广大职工的政策水平,使广大员工能正确全面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严肃认真地执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规,遵章守纪。
⑵劳动纪律教育,主要是广大职工懂得严格执行劳动纪律,对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公司的劳动纪律是劳动者必须遵守的劳动规则和秩序,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谨守劳动纪律是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减少伤亡事故,保障安全的重要保证。
2、规章制度教育
项目部各层面人员要掌握熟知公司安全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奖罚规定等。
3、安全知识与技能教育 ⑴项目部各部门都必须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和每年按规定学时进行安全培训,所有职工必须具备施工安全的基本知识和保证操作安全的能力。
⑵安全基本知识的内容主要包括:施工工艺、方法;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施工中的危险区域、危险部位,各类不安全因素的辨识及其安全防护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
⑶安全技能教育,就是综合本工种或本专业的特点,实现安全操作、安全防护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术知识。⑷每一名职工都要熟悉本工种、本岗位专业安全技术知识。
⑸安全技能知识是比较专业、细致和深入的知识,它包括安全技术及应用、劳动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三级”安全教育
1、“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对员工入场进行的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教育。这是长期以来必须坚持的安全生产基本教育制度之一。
2、“三级”安全教育由安全、人力资源等部门配合组织进行,经教育考试合格后,方准许进入生产岗位,不合格者必须补课、补考。
3、对新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情况,要建立教育档案和卡片。
4、劳务队伍的教育管理,在引进劳务作业队伍时,公司劳务管理部门要审查队伍人员的培训持证记录和档案,并会同安全管理部门对引进的队伍进行公司级安全教育,并形成记录。进厂后项目部进行项目部的安全教育;并会同劳务作业队建立安全教育档案盒卡片,劳务队班组要开展班前安全教育。
5、“三级”教育的内容 ⑴公司安全教育内容: ① 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 ② 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和法制观念; ③ 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纪律;
④ 公司安全生产形式及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应吸取的教训; ⑤ 发生事故如何进行应急抢救和紧急救援,按照报告程序上报。⑵项目部安全教育内容
① 所承担工程施工特点及施工安全基本知识; ② 项目安全生产各项制度、规定及安全注意事项; ③ 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④ 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电气安全及高处作业、交叉作业安全基本知识; ⑤ 防毒、防尘、防火、防暴知识及紧急情况安全处置和安全疏散知识; ⑥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正确使用。⑶班(组)级安全教育内容
① 本班组作业特点及安全操作规程; ② 班组安全活动制度及纪律;
③ 爱护和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装置(设施)及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④ 本岗位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对策; ⑤ 本岗位的作业环境及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的安全要求。
五、经常性安全教育
1、经常性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
⑴各项目必须定期、不定期组织本项目的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安全管理先进经验、安全事故典型案例等。
⑵各部门及人员的安全职责。
⑶安全事故通报和安全技术先进经验,革新成果创新等。
2、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调换工作岗位时,要对操作人员进行新技术操作和新岗位的安全教育,未经教育不得上岗操作。
3、班组应每周安排一次安全活动日,可利用班前或班后进行,内容包括: ⑴学习党、国家和企业随时下达的安全生产规定和文件。
⑵回顾班组一周来的安全生产情况,提出下周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要求。
⑶分析班组工人安全思想动态及现场安全生产形势,表扬安全生产好人好事和须吸取的教训。
4、适时安全教育,根据现场施工生产特点进行安全教育,即:工程突击大干抢任务,往往不注意安全要抓紧教育;工程接近收尾时,容易忽视安全,要抓紧教育;施工条件好时,容易麻痹,要抓紧教育;季节气候变化,外界不安全因素多,要抓紧教育;节假日前后,思想不稳定,要抓紧教育,使之做到警钟长鸣。
5、纠正违章教育。项目要对违反安全规章制度而导致事故险情或发生事故的职工,进行违章纠正教育。教育内容为:违反的规章条文,它的意义及其危害。要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自己的过失和吸取教训,对于情节严重的违章事件,除教育责任者本人外,还应通过适当的形式以现身说法扩大教育面。
六、安全教育培训的形式
【关键词】应试教育 手段 素质教育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设立私学,提出“因材施教”等受益千秋万代的教育理念。古代的学者一直没有停止对教育的思考。思孟学派提出“修道之谓教”;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对教育的理解为“存心养性”;荀子却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礼记·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许慎《说文解字》则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古人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现行教育制度步履维艰
尽管教育部在努力对教育制度做出调整和改革,但青少年不良行为暴露的社会、心理问题让教育制度依旧受人诟病。2015年3月29日晚上,广安市广安区新建路一加油站内突然闯进一个受伤的少年,“他上半身全是血,大喊救命,说有人要杀他。”行凶者是他的同班同学小甘,这个高三学生自己想自杀,但却因为害怕孤单刺伤同学“一起上路”。
根据北京的调查,1984年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而到了2002年,仅北京中关村部分重点小学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已达18.2%,翻了一倍还多1。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社會开始了对教育制度的讨伐,强烈要求高考改革,取消应试教育,还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但仅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吗?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切盼望也是孩子童年不幸福的重要来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了狼爸虎妈为自己辩解的理由,正如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虎妈为了孩子,拼择校、拼教育等等,但是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因为女儿在幼儿园升小学的面试中表现不佳,彻底激发她对重点的向往,从此开始了“虎式教育”。父母的“虎”归根到底就是当前的教育环境太严峻,孩子竞争太激烈,是当下现实裹挟出的无奈而脆弱的玻璃心。
在笔者看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必要,老人的赡养工作不应该将全部压在青年身上。当国家把赡养老人的任务与青年的道德相绑架,部分子女就不可避免地沦为父母当初养老的工具,从而他们在童年阶段就开始背上了无形的压力。同时,应试教育的趋势与急功近利的家长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此时的教育当成一种手段,教育承载着个人幸福、人生成功的实现。很多人呼唤教育改革,但是制度的更替并不代表教育目的的改变,教育依旧会被人当作一种手段,依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最终新的教育制度也会沦为类应试教育制度。不应该将社会现象的出现直接地归结为制度的问题,“存在即为合理的”当前应试教育制度为寒门弟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途径,符合当前中国社会现状。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还是未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家卢梭曾说“教育就是要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爱伦·凯也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帮助儿童本性自发地发展”。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认为“我对孩子们最大的期望是过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而不是成功这两个字。”尽管徐小平认为他儿子没有巨星天分,但当儿子在家弹吉他、唱歌,怀揣着摇滚巨星的梦想时,徐小平依旧鼓励儿子自由发展兴趣。
社会媒体都在向读者传播将教育作为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的理念。但是尽管如此,将教育作为未来生活预备的现象依旧存在。狼爸虎妈的现象就是最好的印证。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虎妈向往市重点第一小学,卖掉现有的房子和车子,买下了一平方米9万元的老旧学区房,一家人过着艰难拮据的生活。
事物具有两面性。对于教育的评价也不能同一而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完成自我实现需求。而教育既可以作为实现前四种需求的手段,也可以帮助后者完成自我实现。支持“让孩子童年快乐成长”的家庭大多处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不仅不需要考虑温饱问题,而且得到了社会的尊重。这种家庭的父母有能力去照顾自己的生活,他们能够承担子女去发展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在这种生活环境里,教育不需要背负过多。相反在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家庭,他们挣扎着获取来自社会的尊重,甚至有的家庭在物质生活上依旧得不到满足,在这种家庭的父母把孩子当作成功、养老的工具。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改变这种生活状况的唯一途径就只有通过读书,教育是通往改变命运最快、最捷径的道路。
在笔者看来,教育既是生活的过程,又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们就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思孟学派认为“修道之谓教”,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对教育的理解“存心养性”,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但是针对教育因此的各类社会问题,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培养人格完善的学生。只有在实现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后,才能进行高等教育、技能培养,为学生实现未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问题之所以被那么多人诟病,是因为它背负着本不属于它的重担。但是在目前高考的社会大背景下,除了反思制度的不完善之外,更应学会怎样去调整以适应社会环境。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总结道“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2对于任何想在社会上争夺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孩子来说,则要“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参考文献】
【宣传教育制度】推荐阅读:
环保宣传教育制度09-25
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制度10-02
1.学校安全宣传教育制度07-06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06-17
“”学习教育宣传口号06-06
纪律教育宣传标语09-13
校车安全教育宣传09-23
公安禁毒宣传教育06-15
文明礼仪宣传教育07-11
法治宣传教育计划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