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管理述职报告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研究生管理述职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研究生管理述职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对管理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套全面科学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成为管理会计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信息化条件为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平衡计分卡为理论依据,结合某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就报告模式和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现有体系中的不足以及改进方向。

关键词: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平衡计分卡 商业银行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事后会计信息已经不能满足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同时,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对支持企业运营管理的信息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需要更加全面、及时的管理会计信息来支持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同时,信息化和网络化可方便地实现会计和非会计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和传递,这为企业编制管理会计报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以便满足各层级管理者实施决策和控制的需要。

二、管理会计报告研究文献回顾

不同学者对于管理会计报告有不同的见解。孙建强(2006)认为,管理会计报告是反映和披露企业实施的管理措施效果的信息集成系统,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管理哲学基础之上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实施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服务的信息体系。何艳梅(2006)认为,管理会计报告不同于财务会计报告,它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数学方法为分析工具,为企业管理层服务,旨在提高企业管理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会计模式。祁钧业(2002)指出,管理会计报告的相关性、时效性、长远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决定了它能够及时地为企业提供管理决策相关的信息。

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周其武教授早在1999年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上就指出“中国最需要的是管理会计,而非财务会计”。但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一直未能得到重视,陶娅(2008)认为我国的管理会计报告应用十分片面,许多企业仍处于事后记账的阶段,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和起到管控的作用。曲丽晓(2014)也指出当下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突出问题是其普及度低、报告主线不清晰、所反映内容相关性低、体系尚未成型等。温胜精(2013)的研究表明:管理会计报告推行的难度如此之大关键在于,理论上没有成型的体系,实践上缺乏管理层的深刻认知和有效推动。由此可见,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亟待开展。

张先治(2006)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管理会计报告应包括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以及生产经营报告四个方面,这一观点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和构建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指导。潘飞(2012)指出,我国的管理会计报告框架应以价值为基础和战略为导向建立,通过管理控制、预算评估、作业核算和绩效评价四部分来实现。贺佳(2013)提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基于事项会计模式,以平衡计分卡为理论依据建立,包括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如何构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很多学者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了管理会计报告在不同行业中的实践。唐睿明(2012)以某钢企为研究对象,从预算管理报告和分析报告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具体的管理会计报表并对该钢企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提出建议;陈明龙(2012)具体分析了某通信企业,以平衡计分卡为理论依据通过构建成本管理报告、预测决策报告、规划控制报告和责任中心报告,并用具体的指标加以反映。

基于以上学者们对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拟以某商业银行为例,分析平衡计分卡理论下金融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具体应用,揭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特征和关联关系。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框架

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商学院的Robert Kaplan教授和David Norton先生于1990年共同创立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方法,它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鲜明特点就是为不同层面的管理者提供了有力的管理工具,使其能够随时掌握相关信息,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从而保证整个企业都在为总体战略目标而共同努力。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各个层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执行者协同工作完成的,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及时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信息,以实施决策和控制。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所需的信息不同,对信息种类的关注点不同,比如相比较财务信息,销售部门更关注客户信息。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就是需要满足这种差别需求,但同时又必须保证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管理的需求,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应包括:

(一)财务维度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的财务维度不是一般的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含义,而是基于财务会计报告基础的调整。财务维度报告的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他们通过财务指标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将信息传递给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领域的管理层,使他们在进行相关决策时能够与财务指标相协调,最终将企业的战略与产品、客户及其长远发展相统一。因此,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财务维度不同于对外财务报告,应包括基本会计信息和具体为某一产品、某一客户或某一部门服务的会计信息。

(二)客户维度报告

客户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平衡计分卡理论强调企业的客户保持、新客户获得、客户满意度和客户价值等,这些信息都应该作为管理会计报告的组成部分定期加以报告。客户维度报告主要提供给与客户密切相关的部门,如市场部、销售部等,他们在掌握了客户信息后能更全面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有利于管理层做出科学的决策。

(三)内部流程维度报告

企业内部流程体现为产品或服务,企业是否能够吸引客户、保持客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带来的价值。管理层必须及时掌握哪些产品和服务是得到客户认可并受客户欢迎的,哪些产品或服务还需要某些改进,哪些产品或服务是未来需要加强或削弱的。更进一步,形成产品或服务的流程是否合理有效,如何进行更好的控制等。这些问题都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必须面对的,内部流程维度的管理会计报告就是要及时、准确地向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实现决策与控制功能。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报告

学习与成长是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该维度使得企业的关注点从有形转入无形,从短期转向长远,学习与成长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员工保持、员工满意度、员工发展等信息引导管理者为企业保持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做长远规划。

四、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研究

(一)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区别于其他行业,商业银行具有独特的业务、客户群和盈利模式,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会计报告也会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

X银行是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其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建立在统一的报表平台上,该平台支持ERP财务项目报表和管理会计绩效报表两部分内容。报表的具体形式有:费用分摊报表、产品覆盖度报表、客户产品盈利分析报表等,可以用于企业绩效评估、内部管控和未来发展预测等。

X银行的管理会计报表按照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设计,具体内容如下页表1所示。

(二)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分析

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财务维度报告是基于财务会计报告并加以调整、细化后形成,内容相对精细。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财务维度报告信息,分析各分行经营效果,按照考核要求,对各项业务、各类产品、各类客户等进行交叉分析,掌握盈利情况。X银行的财务维度报告将财务指标与客户群、产品以及市场相结合,为管理层提供了有利于决策的信息。

客户维度报告在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例如:2013年某所属分行的管理会计报告中,与客户维度相关的分析报表占全部管理会计报表的比例达到75.38%。另外,客户分析报表所涵盖的内容广泛,企业除了在报告中对客户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的客户类别编制明细报表外,还从系统中提取了包括存款数额、还贷周期以及为企业所带来的利润等数据信息,并在各个报表中关注了客户数据的变动。再如,去年末X银行某分行的客户覆盖度报告中显示:客户总量相对上月同比增长2.00%,基本户客户同比增长0.23%,占客户增量的74.55%,该信息提示管理层需重点关注基本户客户的增长问题。

内部流程维度的报表也是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大部分,与之相关的报表比例达63%,其中有44.62%与客户维度交叉重合。X银行的内部流程报表主要依托金融产品展开,重点关注了客户存款、贷款、中间业务三个部分,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体现了产品与客户的交叉。X银行根据每一类客户编制了产品覆盖度明细报表和产品使用情况表,最后通过条线盈利表可以分析不同产品产生利润的情况,获得为企业不同产品带来高收益的客户,从而实现内部流程的分析与管理。例如,X银行某分行2013年的中间收入情况表显示:其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占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21.22%、20.49%、34.14%,合计为75.85%,这提示管理层应在今后经营中提升服务品质以保证对公司类和个人类产品增长,避免对投行业务的过度依赖。

表1中仅列示了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财务、客户及内部流程三个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报告体现在人力资源模块中,具体内容如下页表2所示。

(三)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保障与实施

X银行在软、硬件方面基本可以实现对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支持与保障。它以管理会计数据为基础,可以进行客户或客户群的产品结构分析、单项产品的用户群构成分析、条线内部的产品结构分析等多维度的分析,实现了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信息报告。这些条件为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了更好地推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X银行的管理层十分重视管理会计组织体系的建设,成立了管理会计部,并与各分行一起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同时在业绩考评环节也加入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执行效果内容。这些保障措施,使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推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改进方向

X银行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建立在统一的报表发布平台上,同时引入了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初步建立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的模式。但由于应用仍处于探索期,未来的改进任重而道远。

首先,管理会计报告体系需进一步完善。X银行的管理会计报表中学习与成长维度未纳入统一报表体系,这说明管理层对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依照平衡计分卡理论,缺乏学习与成长维度,报表体系也是不完整的。因此,X银行应尽快将这一维度纳入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其次,管理会计组织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X银行设立了管理会计部,并在各个分行设置了相关角色配合执行管理会计的各类事项,但是传统上主导学习与成长维度相关数据收集与分析的人力资源部并不属管理会计部的协调范围,因此这一模块就未能置于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因此,X银行需进一步尝试理顺管理会计组织体系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再次,各维度管理会计报告应进一步丰富。X银行的产品、业务和客户的分析都仅限于现实的情况,潜在产品、客户未纳入报告范围,而这些都是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竞争中必须重视的内容。另外,反映产品和服务以及客户质量的报告内容未有涉及,比如客户满意度是客户保持和客户获得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客户维度的报告中应得到体现。

最后,培训环节应进一步加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X银行是新事物,很多相关人员对整个系统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易导致机械照搬照抄。因此,X银行必须加强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会计岗位人员在管理会计知识方面的培训。

五、小结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建立报告体系体现了短期与长期、无形与有形、财务与非财务、结果与动因的战略决策全景。X银行建立了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报告体系,并通过软硬件技术使系统在企业内得以实施,对管理会计报告应用作了探索,但未来仍需在报告内容、组织建设、人员培训方面开展更多的工作,使得管理会计报告更加完善,为企业实现科学预测、决策和控制服务。J

参考文献:

1.何艳梅.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的特征比较[J].财政监督,2006,(22):9.

2.祁钧业.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J].经济论坛,2002,(5):26.

3.陶娅.论构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J].北方经济(综合版),2008,(4).

4.曲丽晓.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外资,2014,(4).

5.温胜精,顾利幸.管理会计:推行中面临的难题[J].财务与会计,2013,(4).

6.张先治.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系统构建[J].财务与会计,2006,(12).

7.潘飞.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研究框架——以价值为基础和战略为导向[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2,26(2).

8.贺佳,陈秀凤.基于事项会计理论的新会计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2013,(28): 10-13.

9.唐睿明,刘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2,(8):16-18.

10.陈明龙.A公司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2.

11.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 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1999.

12.高岩芳,赵慧荣.平衡计分卡——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工具[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3).

作者简介:

陈秀凤,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企业信息化与财务管理。

作者:曹树涵 陈秀凤 孟佳

第2篇:企业财务报告演进与预算管理研究

摘 要: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的内在驱动力是资本保全观念,决定了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衍生。结合企业本质的界定,财务报告体系衍生的结果就是一系列底层因素的形成,它们构成了企业未来业务活动规划的基础,是企业预算管理的现实起点。

关键词:财务报告;传统资本保全观念;现代资本保全观念;预算管理

经济学家费雪在1930年出版的《利息理论》中以“收益是一连串事件(IncomelsaSeriesOfEvents)”作为开篇第一句话并构成了这本传世著作的第一个段落。在我们眼中,“收益”是一个太过平常的概念了。然而,费雪对资本和收益的性质做了多年研究,并在1907年写成《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第一次指出了“收益是资产提供的服务”。资产提供收益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其中资产状态发生任何变化都要影响到收益额。关于这一点,张五常教授在其三卷本《经济解释》第二卷中写道“果树会结果,农地有收成,结果与收成都是收入,然而,这收入可不是在果熟或稻熟时才得到的。果树或农作物每天都在变,不停地变,而每一小变都是收入(或负收入),所以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了。”

将上述经济学思想置于财务会计领域,则指出了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的内在逻辑,即财务会计系统经由资产变化导致收益变动之间逻辑关系的决定因素就是推动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的驱动力,而该驱动力就是资本保全观念。本文将资本保全界定为企业各权益主体为使自己投入的资本保持原有价值而对企业资产计价及收益计量的规则进行博弈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安排。资本保全的传统与现代之分的界限就在于资本保全主体的行为差异,差异后果之一就是不同境况下的制度安排特征描述了企业财务报告演进的具体路径。

一、传统资本保全观念与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衍生

在复式簿记出现之前的古代社会(一般指15世纪以前),交易方式极其简单的商业活动中,虽然私人财富的积累导致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但这种受托责任主要是资产保管责任,其首要目的是保护委托人实物资产安全。显然,这种会计活动的核心就是数量角度的资产保值问题,这同时也表明了古典企业产权结构所内含的保值准则。

复式簿记体现了收益确定的思想,正如利特尔顿所言“收益决定着复式簿记的基本特征”。但是从复式簿记出现直至以后的近300年中由于当时商业活动的限制(当时商业活动特点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点:其一,以个体或合伙经营为主;其二,大量的短期交易,典型的就是海外冒险性贸易;其三,业主经常直接参与公司业务,并亲自掌握和使用账簿。显然,在复式簿记出现前后的一段时期内,商业活动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收益确定理论与实务发展缓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收益方法还是获得了一些发展,比如开始对资本与收益进行区别,资本已经明确地被理解为资产大于负债的余额,收益被理解为两个不同日期资本数额的变化(不包括投人或撤出资本);稳健主义作为受托人自保的对策也开始萌芽,会计实务中出现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损失的倾向。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及发展成熟,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逐渐成为适应当时经济制度的主流,财务资本所有者与财务资本经营者分离,早期的“资产保管责任观”发展为“受托责任观”,这种受托责任要求经营者在保证财务资本所有者所投入财务资本完整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这样,财务会计报告的重点逐渐从资产负债表转移到利润表。这同时也表明了现代企业产权结构所内含的增值准则。

传统收益确定模式固有的不足集中体现于只反映已经实现的收益而排斥或忽视了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值。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多样化、物价变动的存在、金融工具创新及使用者信息需求的提高等因素使传统收益概念的信息含量越来越低。很多价值增值信息由于传统收益概念的局限性而进入资产负债表,如资产重估增值、外币投资净额的汇率变动、可销售证券公允价值变动等。这样,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性有所增加,被重视程度重新抬头。显然,这种对资产负债表看法上的转变很大程度在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资产价值认识上的深化,这也预示着资本保全观从收益基础转到了资产价值基础。

显然,上述演进表现为资产(实物形态为主)-收益(历史成本补偿为核心)-资产价值(资本化价值增值为主)的变革过程,其特征是以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为核心的相互环接(adjculaled)观念,然而从会计理论角度来看,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使用相同的资产计价方法并没有充分的理论证据。非环接观念认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各自有着独特意义,没有必要相互环接。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两表并重趋势得到认同,都从各自特有视角提供决策有用性信息。

但是,非环接观念的最大不足在于完全割裂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所反映的具体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作为财务会计要素的具体分类而形成的财务报告要素存在内在关系。本文认为科学解释两表并重但又相互联系的关键在于资本保全观念的选择。从企业本质角度看,企业与市场之关系并不是建立在简单的两分法基础上,而是互补的。比如现行会计计量规则中的不同计量属性的实质就是企业契约与市场契约组合的外在表现。体现在财务报告体系上就是利润表从成本补偿角度反映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程度,资产负债表从净资产角度反映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程度。由于成本补偿主要针对资产保值而言,关注企业内部分配,更多地体现着企业经营者行为;而净资产的保值增值主要是从资本角度考虑,关注外部市场标准,更多地体现着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行为。显然,这两者的行为并不完全一致。换言之,两张财务报告对资本保全观念有着不同的选择。

虽然两张财务报告对资本保全观念有着不同的选择,但两者又有统一的一面,这就是现金流量表的出现。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中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从不同的视角反映着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保全情况,然而这种反映的内涵是资本数量保全,没有体现出资本质量保全。也就是说资本保全观念中没有顾及到利润质量及资产质量,因为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最初投入资本在形式上无论以货币还是以实物或是无形资产,都是假定它们处在现金状态,因而,经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运营,评价资本保全程度必然要考虑到现金品质,体现在资产角度就是其变现能力,体现在利润角度就是成本补偿的现金回收状况。显然,应该有一张财务报告能综合反映利润质量与资产质量以体现资本质量保全程度,而现金流量表承担了这个责任。因而,现金流量表也可以定位于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附表。

上述演进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传统财务报告架构的内在逻辑,即坚持财务资本所有者(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就是普通股股东)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反映。这一内在逻辑高度概括了社会制度、法律结构、意识形态、资本构成等制度环境的

客观要求。当然,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其内在逻辑还可能是债权人保护、税收政策导向等。传统资本保全观念向现代企业资本保全观念的演进就是制度环境变化过程,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受到冲击也有其必然性。

二、现代企业资本保全观念对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冲击及重构思路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在逻辑是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反映,而我们上面也提及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在逻辑还可能是债权人保护、税收政策导向等,从传统资本保全角度看,现行财务报告的内在逻辑是“股东至上”的一元观;而从现代企业资本保全角度看,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在逻辑是“共同治理”的多元观,增值表的出现一定程度从形式上体现了这种观点。

大量研究文献从多个角度探讨过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受到的种种冲击,但并没有清晰地给出该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因而所得结论就事论事,理论意义不大。那么,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所受冲击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这就要从传统资本保全观念向现代资本保全观念演进角度来考虑,即对企业本质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公司治理机制特征,而公司治理机制与资本保全观念及其实现程度存在对应性,资本保全观念又影响着财务报告的演进逻辑。

传统企业本质的思维是企业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基础之上,体现在财务会计理论上就是投入资本金额等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即企业所有者权益仅仅是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财务资本求偿权,公司治理机制体现为财务资本所有者投入的财务资本保值增值。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及社会资本共同形成企业资产,企业各资本主体都在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专用性资产,它们之间呈现出竞争或合作性博弈关系时,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受到最大冲击就是各种专用性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及报告,且这种可以用金额表现的专用性资产又具有动态性。这样看来,现行标准性固化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不现实的。

现行财务报告的重构思路同样包括“渐进式”与“激进式”,这与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吻合性。虽然“激进式”改革是当前会计界相当多数人的观点,但我们认为“渐进式”可取。本文认为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思路还在于资本保全观念的演进。对于财务报告表内项目的界定上还是着眼于财务资本及其衍生,而对于财务报告表内不能确认及对信息使用者具有决策有用性的其他信息通过表外披露方式予以反念的完整内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披露方式。

上述现代资本保全的完整内涵向我们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资本运动的复杂性,真正意义上的完整财务报告体系的层次架构应为如下内容:

第二,基于传统资本保全观念构建财务报告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从因果价值链的角度理顺现行财务报告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能够从整体财务报告体系中清晰显示财务资本保值增值的因果价值链。具体而言,要完整反映出财务资本进入企业转化为各种资产并以货币计量形式记录于账簿后,在一定会计期间是如何经由资产变化而导致收益变动的,即描述财务资本在不断转化过程中与初始投入货币之间变化状况及原因。

比如从资产负债表来看,企业期末期初现金资产的变化是各种业务活动变化引起的,而总体变化又源于各类活动引起现金资产净额变化的明细业务,从而可以从更底层的信息来揭示现金资产净额发生变化的原因;期末存货变现以及存货总额及其结构变化的原因的分析要深入到存货总额和结构变化、存货供求状况变化、存货质量变化等内外部原因,并直至终极原因以获得存货变化的底层信息。资产负债表的其他报表项目都同样应遵循着自身因果关系链进行衍生扩展。

第二,披露衍生财务资本的保全及增值状况。由于第一个报告层次是基于传统资本保全观念以资产为核心的,而第二层次的报告要解决会计要素的资本价值表达。因为要素市场(包括证券市场)中的各种要素以资本形态存在,通过签订契约进入企业这种经济组织后便在财务会计规范的约束下,以一系列会计要素的形式来反映其变化,经过一定会计期间的运作,以财务报表这种综合方式体现出资本价值运行结果。然而,市场的资本观与财务会计的要素观终究存在差异,而且在特殊情况下(如高通货膨胀)有明显差异。站在股东角度披露诸如财务资本的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及股权资本成本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企业利益相关者依市场规则将财务资本置人企业而期望保值基础上的最大化增值,而基于历史成本的过程确认与计量显然与基于市场的结果确认与计量存在差异,如何协调两者的关键就在企业内部的历史成本与企业外部的市场交易价格,物价变动会计信息就成为协调后的结果。

第三,披露人力资本保全及增值情况。所有者视角的个体人力资本保值增值与经营视角的企业主体人力资本保值增值两者之间存在顺序连接关系。在未进入企业契约组合之前,人力资本所有者以个别价值形式在要素市场寻求保值增值机会,进入企业后就以社会价值形式出现,并通过人力资本运作财务资本来实现整个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这时,就转化为企业主体的人力资本保值增值问题。因此说,人力资本从企业外部进入企业内部是一个价值转化过程,这种转化表明人力资本保值增值具有两层次性,即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资本保全及企业主体的人力资本保全。

人力资本所有者最初在企业外部以个别价值形式体现于生产要素市场,进入企业后就转化为企业主体人力资本,并对财务资本进行经营管理,目的是使两种资本充分结合实现最大化增值。这样,企业主体人力资本执行了财务资本职能同时保持着自己的虚拟资本职能。财务资本出资者执行资本保全的过程控制,而人力资本所有者循着资本保全的结果控制。对于两种资本在一定有机构成基础上产生的经营成果,应该基于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的统一而设计分配机制并实现透明性披露。

第四,披露一定程度的组织资本信息。组织资本的存在会通过其“粘合剂”作用来提高企业制度效率进而减少企业内交易费用,可以推理交易费用的减少很大程度来源于契约组合履行质量的提升,同时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尽可能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且使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率。组织资本是人力资本转化为财富的基础,人力资本只有经过组织资本的整合才能上升为有效的知识资本。

第五,披露一定程度的社会资本信息。社会资本观念是弥补财务资本投入与企业价值产出之间不对称的有效工具之一。社会资本这种新资产的制度性质在于弥合了市场交易费用高而组织费用低与企业交易费用低而组织费用高,有助于交易费用与组织费用都低的实现。显然,企业社会资本也是企业的投入品并带来效益。在企业微观层面研究社会资本,就是将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等社会结构的某些特征视作一种资本并内化于企业组织中,成为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本的一种补充或称为运作平台。这样,社会资本就与企业某些活动具体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信任、互惠和合作的主要

表征。

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精于把分割的业务“集成”为综合财务数据,但没有注意到企业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协同及创新效应等无形资产,因此,很难从本质上分析企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显然,企业价值构成的四类资本会产生协合力而创造出增值价值,而会计披露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能够反映出这四类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有助于企业利益相关者认识和评价各类资本体的价值的作用。它较传统的财务会计职能延伸至经济决策、公司治理及市场监管的会计观念,是超越“观念的总结”,而更是“观念的创新”。

三、企业预算管理的现实起点:定位于底层因素的企业未来业务活动规划

我们将企业本质界定为不完备要素使用权资本化交易合约履行的过程,从价值角度可以描述为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一个不完全契约组合。企业制度的核心特征是基于各利益相关者资本保全的制度博弈,表现为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具有经济后果性,而经济后果的达成就是各资本主体追求自身资本保全过程中实现的均衡,因为任何利益主体单独行动都很难实现自己的资本保全,而追求企业整体价值增值最大化则可以实现“多赢”。

传统企业预算管理的特征可以归结为:(1)强调数据与财务文化,而战略强调经营文化与或然性;(2)缺乏组织适应性,仍然是“命令—控制”型管理工具;(3)没有清晰的逻辑起点,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利润预算等自成体系。伴随平衡计分卡思想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功能与传统企业预算管理系统相结合的战略预算概念及运作过程开始被研究。事实上,平衡记分卡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平衡”概念。本文认为,动态理解“平衡”概念的关键在于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即从价值形态看应该是四类资本的均衡保全,这样才可能实现企业资本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经济增加值(EVA)的特点是关注价值增值,试图在一个高度分权化的管理系统下“模拟”股东所有权思维和回报方式,经济增加值从技术上决定了价值管理体系中的资本成本的计量标准。但作为一种管理控制系统,EVA尚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现阶段还很难对组织内部的各种作业层面确定其必要的EVA目标,因此EVA管理重点可能只针对公司级层面。当然,项目、事业部等也都可以成为评价与计量对象。而且,由于EVA的逻辑就是企业剩余概念,构成企业的四类资本都适用于该计量范围,这样才能够形成企业共有的均衡价值预期。

以企业各资本保全主体的资本保全行为分析为基础形成的“平衡”观念的真正意义还在于融于市场的“平衡”,即重心从企业内部扩展至企业外部。构成企业的四类资本的均衡过程就是企业价值增值的创造过程。然而,当今的经济运行态势是从短缺经济状态转向了过剩经济状态,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必然也转向了企业外部,客户的认可决定着企业价值增值实现,客户资本这一概念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开始出现并流行。这样看来,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及社会资本共同造就的企业价值增值相对于顾客资本而言是一种企业内部价值增值创造过程,而顾客资本则代表着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能力,内外部的能力对接构成了未来企业价值增值研究的主流方向。

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作为一个以目标价值实现为轴心的运行体系,其构造的基础和核心正好是联结企业内部各资本主体利益的一种机制。然而,现状却是借助于各种纯粹性概念衍生出的管理控制系统都存在固有的缺陷,我们认为当前人们热衷的超越预算(beyondthebudgeting)也与此有关。如何扭转这种状况则成为当务之急。

构建务实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基本逻辑既包括基础理论架构,也要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研究就是要在这两者之间确定合适的切入点。本文认为完整的指导性理论框架应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预算管理的逻辑起点问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企业对出资者承担资本保值增值责任,企业本质决定了企业战略体现着企业契约组合中核心资本主体的意愿及实现途径的描述,而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就是联结企业内部各资本主体利益的一种机制,因此企业战略的实现程度需要科学的预算系统支撑。企业预算管理的逻辑起点则就取决于构成企业的四类资本主体中居于权威地位的资本主体意愿。

第二,预算管理的基础是过程分析还是结果控制问题。传统预算管理仅仅是作为一种结果管理的工具,从而大大降低了预算管理的“全面整合”的涵义。预算管理要将企业内外部资本要求进行有效对接并通过自身机制予以规划,而在这一过程中又会融合其他管理会计方法并创新,比如与作业管理相结合形成的作业基础预算。

第三,预算管理的运行平台问题。传统预算管理的核心与出资者财务资本保全观念是一致的,偏重于股东利益,因而其功能被严重弱化。结合本文对企业本质的界定,企业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是四类资本的均衡保全,否则企业诸多利益相关者中的人力资本必须承担起资源整合的功能。

第四,预算管理向外的市场对接问题。由于顾客资本代表着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能力,影响甚至很大程度决定着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社会资本三者的有效配置及充分利用状况。预算管理要有基于顾客视角的战略定位,然后影响企业的社会资本与组织资本,进而影响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相互关系转化,最终影响到财务资本保值增值的实现状况。

第五,预算管理中的计量标准问题。以经济增加值(EVA)作为核心计量指标是主导,但由于传统EVA自身尚存不足,因而需要对其进行改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伴随现代企业资本主体观念扩展而使EVA实践与现代企业资本保全观念的对应以及预算控制与EVA中心划分的对应问题。

第六,预算管理中的业绩评价问题。如果我们将预算管理业绩评价与EVA中心连接起来,则需要探讨一些专门问题,诸如EVA中心的数量问题、EVA中心之间内部关联性交易问题、EVA中心业绩独立性与转移价格的合理确定问题、EVA中心自身价值如何增大企业整体价值的方式问题,等等。

针对上述基本理论问题,现阶段务实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形成的基本内容应该是基于传统资本保全观念的财务资本保值增值基础的因果价值链描述,直至企业的“底层因素”,即能够影响企业核心结果性财务指标的基础业务活动,包括战略性、策略性与战术性三个层面。我们可以将这种因果价值链描述称为战略财务分析过程。企业预算管理系统将上述一系列“底层因素”与企业未来业务活动规划相结合并转化为具体的过程管理机制。这一过程管理机制可以针对不同的侧重点而存在相应的导向性,比如经营导向、资本配置导向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基于价值管理并利用资本保全理论在思想上整合各类管理控制系统,在行为上优化与再造管理流程、分析与判断成本动因及价值动因,分析标杆企业业绩指标、敏感反应市场环境的任何变化及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通力配合,等等。最后,要将预算管理与ERP系统或其他IT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大幅降低管理成本以完全发挥预算功能。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角注,表格,注解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仲兵

第3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近几年来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逐渐丰富,学者对其研究逐渐渗透到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本文介绍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相关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建立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报告 体系

通常人们认为的会计报告仅包括财务报告,不包括管理会计报告,这种想法使得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构建体系层面上,这种研究没有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立与企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应用经验急需加以总结和提高,加强管理会计应用研究,正成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管理会计更注重内部管理,与企业实践联系起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因此以实践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研究将成为会计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

1、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即管理会计报告的需求主体,一般包括:最高管理阶层、中级管理阶层和基层管理阶层。

2、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

确定管理会计目标是构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起点,明确的目标能够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财务报告提供经营者所需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除这部分信息外,管理者所需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信息需要管理会计报告提供。

财务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应互为补充和相互依存,形成完整的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和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以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运动为对象,注重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形成和增值过程,通过优化使用价值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参与决策,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因此,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帮助管理当局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做出决策。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

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体现在:(1)规划的功能。以财务会计所得的历史数据及相关信息,通过对企业未来情况的科学预测来制定专门和准确的决策分析,从而帮助管理当局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此外,利用所得的决策信息编制企业的责任预算与整体规划方案,确定层次目标,指导当前与未来的运营活动。(2)组织的功能。结合企业的运营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工作程序与责任制度,达到人、财、物资源的优化配置。(3)控制的功能。收集、整理、分析和比较各种信息,得到企业预期可能发生的信息,并将此信息与规划功能所得到的目标对比分析,调节、控制与目标相背离的经济活动,从而使经济活动按预定的目标有序的进行,使目标顺利实现。(4)评价的功能。评价各个责任单位的业绩情况,将管理会计报告中的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考核各个责任单位的业绩,实施奖优和处罚,根据管理会计报告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分配管理,从而有效的贯彻执行经济责任制。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可归结为:(1)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共同作用,组成企业会计信息系统;(2)管理会计作为内部报告会计,它是连接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利益的纽带;(3)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决策,具有前瞻性,它弥补了财务会计报告滞后性的缺陷;(4)基于多方原因,企业财务信息未必相关和可靠,而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结合,促进了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5)随着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单纯的财务会计报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求,因此管理会计报告应运而生,它可向管理者及时提供有用的信息以制定决策;(6)与财务会计报告不同,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多样,没有严格的期限限制,不受传统形式的拘束,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需要,因此,管理会计报告更具人性化的特点。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

1、以目的性与实用性为核心目标。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注重目的性与实用性,将目标理论作为其核心理论。面向企业管理层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遵从任何的规范性理论,突出目标理论,在不违背管理当局需求的情况下,提供信息和备选方案的方式灵活多样。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可以书面,可以口头;与财务会计不同,企业对内的管理会计报告无确定的期限,报告期限可以是定期的,可以是不定期的;只要是满足管理者需求的信息,均可作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

2、具有动态发展性。

企业面临的因素是瞬息万变的,由于目标的多变性、环境的不定性、方法的随意性、外界的复杂性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也随之变化,这种多变性使得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日趋成熟,这种动态性报告体系成为管理会计的一大特性。

3、服务于企业。

企业提供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均是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服务。但管理会计报告通过编制责任预算和全面预算来规划企业未来发展,评价与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决策与经营有用的信息,它强调事前与事中控制;财务会计报告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投资者与债权人。

4、更加注重相关性。

企业从整体出发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报告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会计准则,提供的信息的首要特征是满足可靠性;管理会计报告不同,它仅要求提供的信息对生产经营决策相关即可,只要能帮助管理者提高决策能力、做出正确选择和判断的信息,就是管理会计报告需要披露的信息,这说明了管理会计报告更加注重信息的相关性。

5、注重时效性。

管理会计报告的及时性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不同,它注重时效性。管理会计报告要求会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及时的实际信息、预测信息和对比信息等。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框架

传统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分为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和责任考评报告模块。预算报告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决策控制报告包括投资决策、筹资决策、经营决策和控制分析;责任考评报告包括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

五、基于战略思想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指由战略管理会计各种方法组成的有机整体,该体系中的各种方法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可以使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加完善和高效。因此,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

基于战略思想的管理会计报告设计,主要解决编报单位和报告内容两个问题。就编报单位来看,由于管理会计报告主要是面向企业各个战略管理层面的,其目的是帮助管理者及时调整和控制管理策略。因此基于战略思想的管理会计报告应该区别于纯粹面向外部使用者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单一编报单位模式,而是应该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按照公司的战略层面来设置。首先由职能部门提供与战略相关的管理会计报告信息,可以按照设计研发、市场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生产等不同的职能部门来划分,这一层级的编报的重点因职能部门在实施企业总体战略中的责任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这一层级的基础上将各个编报中心的信息汇总,提供给经营单位战略层级。经营单位战略着眼于企业中有关事业部或子公司的具体产品和市场,其编报重点侧重于该单位产品各种信息。最后,由各经营单位将信息汇总到制订公司总体战略的最高管理层,高层管理者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的信息制定企业总体战略,推动企业的总体发展。

就基于战略思想的管理会计报告内容来看,管理会计报告不仅要提供企业内部经营的信息,还要提供竞争对手的信息;不仅要反映企业的利益,同时还要关注客户的利益。基于战略思想下的管理会计报告应该把战略置于中心地位,它是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设计确定测评指标,并通过将员工报酬与测评指标联系起来的办法促使员工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去达到这些目标。这种管理会计报告的指标体系应把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行为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公司各个单位的战略与整个管理体系相吻合,并把战略方法和财务控制两者中很强大但被相互分割的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现实的管理决策离不开财务指标,但没有一项决策是仅仅通过这些指标计算完成的,而应考虑各种难以或无法计量的因素,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应用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对外部市场的各种信息和需求及时做出对策,调整对内和对外的战略部署。概括而言,基于战略思想的管理会计主要从顾客利益、企业利益和发展前途两方面入手,对应的管理会计报告指标也可以根据这两部分来设计。

基于战略思想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除了传统的管理会计报告中涉及到的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之外,还需要与企业的业务战略、全面预算、业务评价、内部审计、经理人考核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最终的面向企业战略层面的基于战略思想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基于战略思想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围绕企业战略为核心,通过业务战略体系构建战略,通过全面预算体系落实战略,通过管理报告体系和内部审核体系监控战略,通过业务业绩评价体系和经理人考核体系执行战略。

六、小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瞬息万变、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单纯的财务会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内外部信息的需要,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在事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在信息提供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管理者需要的是实时的决策信息,企业当事人不但要了解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也需要了解企业相关的管理运营信息,企业最高管理层需要利用这些独特的信息进行管理决策,这些问题均能通过管理会计报告有效解决。本文详细探讨了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框架、以及基于战略思想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等相关问题。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有利于加强经营管理、整合企业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WILLIAM .Beaver. An Accounting Revolution.World Publishing ,2009(4):6-7.

[2] ROSS L.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European Journal,1996,30(2):19-30.

[3]MAURICE. Advanced Management Accounting.Second Edition,1990,20-26.

[4]邹翔.论战略管理会计对现代会计的突破.上海会计.2011(6):3-6.

[5]张先治.基于价值的管理与公司理财创新.会计研究.2011(8):32-39.

作者:牛志红

第4篇: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 系统建立的背景及意义

1.系统建立的背景

随着学校校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以日趋繁重,由于研究生培养方式灵活,更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为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建立一套网络化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已经迫在眉睫。学校研发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学生选课、课表编排、成绩查询和分析等管理事务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减少了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大量烦杂的工作。

2.现在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1)网络环境的可扩展性不够大

(2)选课管理、排课管理功能不够简便

(3)教学计划的制定、选课管理、课表的编排、考试的安排、成绩的录入查询信息不便

二 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1.系统的开发方式和目标

学校需要一套管理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对学生选课、课表编排、成绩查询和分析等管理事务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减少了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大量烦杂的工作。

根据学校的状况,迫切需要一套管理系统:

(1)购置商品化的系统

(2)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开发系统

通过管理部门讨论,认为购买商品化的系统软件有以下弊端

(1)经费支出大

(2)功能难以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鉴于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行组织开发系统

2.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1)系统实施运行的可行性

各部门人员都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实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对新系统的开发表达出极大的热情,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要求

(2)技术上的可行性

本系统在网络环境下,采用客户机/服务器形式利用最先进的开发工具和开发平台(服务器操作系统:Miorosoft中文 Windows NT 4. 0;数据库系统: MSSQL Server 6.5For Windows NT.客户机操作系统: Microsoft中文 Windows 95;软件开发工具为: Power Builder 5 0 F0r Windows 95)系统在数据库设计方面,完全依据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新颁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管理基本信息集”规定的标准来设计的,确保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代码规范化。

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和规范化的代码结构,使得系统具有通用性、可扩充性及良好的可维护性。

系统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利用现有人力和物力是完全具备的能力开发出来的,作为阶段性产品,日后的发展空间大,实现方法逐步简单容易,所以学籍管理系统的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3)经济上的可行性

1、投资预算满足硬环境的,软件费(包括服务和安装):2万元;没有硬环

境的,可帮助设计、购置、安装硬件,硬件安装费及软件费共25万元。

2、效益估计如果系统运行良好,提高工作效率5倍多。 本系统开发人员少,投资少,技术含量高,但是它带来了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收益,因次产品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本系统产品的开发、生产是完全可行的!

第5篇:学生自主管理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学生自主管理实践研究》课题,是东平县“十二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DJK125G036)。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自主管理教育作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顺应社会需求而必然诞生的教育理论体系,是弘扬、培养受教育者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给予受教育者以人文关怀,促进其身心俱健的全面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促进受教育者主动发展的终生教育。

学生自主管理体现生本教育理论,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管理中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尽量让学生拥有更大的空间来展示他们的才华。为此,学校成立班级值周和学生值周制度,让学生全员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来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管理中,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坚持在实践中育人,在实践中摸索,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工作特色。

本课题主要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同时,应用大教学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综合应用这些理论,使课题成果的推广体现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

二、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目前,“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民主化”是目前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包括民主的教育和教育的民主两个侧面。民主的教育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充分的民主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教育的民主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早在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呼吁:“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同样学生也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

当前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班主任根据学生能力指定班委干部,从而实现对班级的管理。这种传统模式,虽然也能稳定班级,但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不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民主意识受到压抑;其次,在班级中容易产生学生“优者强”,造成以强欺弱的现象。第二种是通过学生竞选产生班委干部。这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班级管理模式。它的优点是民主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也是它的致命弱点,就是锻炼了少部分优秀学生,而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培养,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原则。

本课题从学生班级自主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入手,更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成长,让学校在学生自主管理中发展,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从实入手,见到实效”,这也是本课题的亮点。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通过建立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班级管理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班级人际环境,形成个体、小组自动自发、自主成长、富有个性的和谐班集体。班内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在学会管理别人的同时也学会约束自己,让自己在管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逐步向着班级奋斗目标前进。

通过研究促使班主任老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形成一整套有质量的班级管理制度,把班主任老师从繁重的班级工作中解放出来。培养中学生在班级管理和学习管

理中的自主参与意识、组织管理能力,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其自身的素质。

通过班级值周等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立学生在其学习与生活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自主教育中提高民主意识和自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断探索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学生自主管理程序与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四、研究内容和目标

1、 东平县州城街道第二中学班级管理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 东平县州城街道第二中学现有状况对同学们学习的不良影响的个案研究。

3、 改善这种状况的必要性研究。

4、 如何让学生参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真正做到自主管理。

5、 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握促进学生自主管理的切实方法,并寻找培养其他良好习惯的途径。

6、 培养中学生在班级管理和学习管理中的自主参与意识、组织管理能力,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其自身的素质。

7、 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活动当中、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

在制定学生自主管理的探索性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目标过程中,我们逐渐对学生自主管理为理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就是: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包括自主选择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校教育与管理活动。学生自主管理体现为:在学校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立学生在其学习与生活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依据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自主教育中提高民主意识和自理能力,逐步形成现代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与持续发展;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咨询与服务下,有权利和义务参与管理与自己成长和发展有关的事务,并在其过程中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在管理过程中,在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学生都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是成长与发展中的主人,有主动参与管理的热情,能积极地投入管理活动之中,并能在管理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负责人;相对应的主要研究方法)

启动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组建课题小组,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学习教育理论、召开开题论证会议、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步骤、设计并完善课题方案。 ( 郑军 蒋艳艳)

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 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总结和评估,积累研究素材,整理有关总结,及时提升成果。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郑军 肖学金 韩波 李斌 )

总结、推广阶段:2015年1月-2015年7月 运用经验总结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完成结题工作,展示课题成果。重点进行研究资料的最后整理和结题报告的撰写,阶段成果为总结论文,申报科研成果评选并申请课题鉴定。(郑 军 崔兴彬)

六、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主要成员都是我校的骨干教师,有多年的学校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经验,能带动所在学校的青年教师参与研究。他们不仅思想

先进,思维活跃,而且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课题研究和操作实施。

2.本次课题由市、县教育局教科室和学校教科室作为支撑和依托,由他们牵头组织课题攻关,能够提供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课题组设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的管理、资料建设、信息沟通;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开辟教师专业化论坛专栏,研讨交流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进展、成果和经验,发布课题重要信息等。

3.全校建立了评价和督查制度,创造了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

4.学校为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和财力保证。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学校将投入专款用于教育科研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订购专门的指导教材,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七、本课题组成员

1、实验领导小组 组 长: 孙良铎

副组长: 杜延浩 肖学金

2、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 郑 军

副组长: 肖学金

课题主持人:郑 军

成 员: 张 力 蒋艳艳 王加力 肖学金 韩 波

崔兴斌 李 斌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课题批准号:DJK125G036

东平县“十二五”规划科研课题 《学生自主管理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学生自主管理实践研究》课题组

东平县州城街道第二中学

2014年4月

课题批准号:DJK125G036

东平县“十二五”规划科研课题

《学生自主管理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学生自主管理实践研究》课题组

东平县州城街道第二中学

2014年4月

第6篇: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报告

【文章摘要】随着项目管理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内对项目管理的认识也日益深刻,但是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正是基于这个背景,我们通过对国内外项目管理研究状况和项目进度管理研究的梳理,对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利于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应用的推广。

【关键词】项目管理 进度管理 研究展望

一、项目管理研究动向

现代项目管理概念起源于美国,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终于在上世纪50年代末形成了一门关于项目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控制的管理科学,也就是现代项目管理学。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接触项目管理方法,但对于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最初主要应用于建筑行业,因此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也大多集中项目管理论文在工程施工过程的项目管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项目管理作为现代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行业也逐渐开始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使得我国的项目管理在最近 20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近年来,国际上项目管理研究与应用发展主要呈现“四化”趋势:

(1)内容完善化:项目管理的内容最初主要针对项目执行阶段的管理,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已经扩展到全面、系统地思考整个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启动、计划、执行、控制、一直到项目收尾。

(2)应用多样化:项目管理最初主要应用于建筑、国防、航天等少数行业,尤其是工程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应用尤为广泛,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广泛应用于IT 、石化、制药、电力、交通等行业。

(3)体系丰富化:随着项目管理应用范围的多样化,项目管理的体系也得以不断的丰富,其理论与方法在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领域的过程中得到迅速的发展,逐渐成为集多领域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不仅包括一些通用的项目管理基础知识,更涵盖了诸如工业工程、系统工程、决策分析、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理论等管理知识。

(4)手段信息化: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水平也得以快速发展,通过各种类型的项目管理软件,对项目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储存、检索、分析和分发,从而达到改善项目生命期内的决策和信息的沟通,提高项目管理目标。

二、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展望

虽然项目管理得以不断扩展和应用,但是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进度管理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有关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大多是在项目管理文章中加以论述,篇幅不重。但是,很多作者从其他角度对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侯永刚从控制科学的角度,对项目管理进行了研究;王清波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有效控制系统模型,对项目整个目标系统的有效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丁乐群等从奖惩机制的影响因素出发,建立了项目管理的奖惩机制数学模型,对项目进度管理实施中的奖惩进行了研究;马国丰等从约束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项目进度延迟的原因,对制约因素在项目进度管理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汪强从信息化的角度,对进度控制的模型进行研究,以期探索进度控制的信息化;俞宗卫从进度控制理论的角度,探讨减少进度失控问题的方法;邹琼从六西格玛管理的角度,去探讨其在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应用。所有这些研究都另辟蹊径,对项目进度管理进行了研究。

项目进度管理的关键就在项目管理论文于制定合理、有效的项目计划,并严格执行。目前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时间——成本优化,就是在项目的时间和成本之间寻求一种均衡,使得在时间最短的时候成本最低,或者在成本最低的情况下使得时间最短,从而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优的均衡点。T albot和Teicholz都利用数学模型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在项目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很难实现。(2)项目的协调管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项目的计划、资源配置都会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项目参与主体的多样化,使得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冲突和矛盾,因此也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配置,才能达到最优的项目结果。(3)项目的风险管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从而导致项目的计划无法有效执行,因此加强项目的风险管理,对于消除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尤为重要。

进行风险管理使项目决策者不但可以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也可根据实际作业状况,动态修改原项目作业计划调度策略或重新进行再计划调度,适应新的环境,它对克服资源冲突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实现和发展项目进度管理离不开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这是项目进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客户日益严格的现实需求、先进管理思想的涌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项目进度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先进应用方式的提升。利用不断涌现的管理理论对项目进度管理进行充实和发展,从而达到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的提升;其二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推动项目进度管理的应用领域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达到项目进度管理的智能化、集成化、实时化和网络化。

【参考文献】

1、刘耕等:《国内外项目进度管理的比较及建议》,《重庆交通学报》,2003年12月

2、马国丰等:《制约因素在项目进度管理的应用》,《上海管理科学》,2006年4月

3、丁乐群等:《项目进度管理实施中的奖惩机制研究》,《建筑经济》,2006年12月

4、(美)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三版)(PMBOK指南)》,陆有杰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第7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管理研究》研究报告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管理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xx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一般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8CZC049

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主持人:覃业银 副教授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

主要研究人员:韩燕平 刘双娥 牛志芳 刘双娥 张红专 方世敏 刘国初

一、问题提出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各职业院校根据文件精神,已对实践教学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与研究,特别是我国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形成了以综合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校内、校外两个实训空间环境,在校内建立同产业运作对应的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或真实岗位实训平台,在校外建立校企联合的顶岗实习基地成为高职教育教学与产业的结合点。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在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颇多:一是学校或学院与有些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平时联系较少,缺沟通;二是没有充分利用好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的资源,培养年轻的教师骨干;三是实习经费不足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四是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提出“工、学”结合的思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难以真正实现二者间的有机结合。

为了探讨职业院校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的运行规律、运行模式,促进职业院校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本课题组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力求形成比较完整、富有特色且推广应用价值比较大的实践教学研究成果。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中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指高等职业学校大专层次的、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层次针对性和专业针对性。

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工作是校内教学的必要延伸,并且要将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工作涉及到在校实习层面和学生就业安排,涉及到学校与企业的关联度,必须与企业进行深度结合。

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工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具有较强的共享性、辐射性和示范性,能够促进同类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三、研究综述

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建立实习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每年170万澳大利亚人在公立的职业教育院校中学习。在法国职业教育弥补了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之间的空白。法国将“理论加实践”作为高职教育的座佑铭,强调专业人才的多面性。瑞典高职教育采用从课堂到企业,再到课堂的三明治培养模式。德国采用了校企结合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通力合作。在加拿大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十分灵活,根据企业需要进行职业人才培养。韩国日益由学历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向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转变,职业教育培养适应技术环境变化的专业技术人才。美国的高职教育在时间分配方面,差不多为1:1,即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实践,学习与劳动交替的方式多样。日本高职教育非常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几乎是三分之二的企业都与大学有合作关系。

校外实习基地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也是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目前国内常见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分为三种:企业提供基地或设施,院校联系使用;校企联办、共同使用;公共实习基地。在高职院校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中,企业投资提供和校企联合投资建设的比例较大,分别为57.6%和36.2%;利用社会公用实习基地的比例较少,仅占6.2%。

国内关于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的研究主要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宏观上探讨我国高职院校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意义或功能,认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是高职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朱运,2006; 初晓,解本铭,2007;王利平,武志云等,2006; 詹一虹,侯顺,2006; 李平媛,2006; 刘长宏,2006);二是高职教育各个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方法与实践,例如,会计学(赵筠,2008);护理学(赵筠,2008);工业自动化及自控技术专业(朱运利,2006);旅游管理专业(王文霞,2007; 马丽涛,2006);汽检与家具专业(裴海,康建营,2007);物流管理专业(郝国森,李瑞彩,2007);三是中外高职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对比与分析,以及对我国高职实践教学的启示(蔡炎武,2005;余乐,2007;孔凡成,2007)。

当前的关于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研究在“三个不足”: 一是关于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的合作模式和动力机制研究不足;二是关于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的运行管理研究不足;三是关于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评估的问题研究不足。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本课题组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思想和管理模式,填补了不少研究空白。

四、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对于学院、学科的发展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的健康发展。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本课题对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对于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2、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场所。规范高职实习基地,改善其工作环境,提高其教学质量,将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这对于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之根本。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在人力资源招聘、培训、晋升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资金成本。但如果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建立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学生实习的过程也是企业在招聘、培训、了解的过程。

4、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教师团队向“双师型”师资队伍发展,既要求高职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具有高水平的动手实践能力。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可以作为教师团队获得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

五、理论依据

1、依据教育的一般理论。以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立问题入手,坚持现代教育理论焦点与教育实践热点紧密结合的“两点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拓宽学生的教育视野,撞击学生的实践思维,提升学生的教育境界为基本旨趣,以探讨教育学的实践意义,发现实际问题和创新工作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技能和素质。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开展学生的校外实习就业活动,就是让学生接触社会,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

3、企业管理理论中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在专业顶岗实习中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训练计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

六、研究目标

以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典型的研究案例,通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建设标准与评价、教学方式、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和改进管理策略研究与实践,为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原有落后的实习就业体制,变谋职教育为实习、就业、创业三位一体教育提供新的理论、内容和方法。

七、研究内容

1、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模式研究。重点研究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有效模式,以及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实习就业基地运作模式如何随之改进,不断增强动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2、运行机制研究。重点研究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运行程序、运行方式。目前高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情况来看,数量并不少,但是真正有效运行的却不多,所以,如何对高职院校校外就业实习基地合理有效的开发意义非常重大。

3、建设标准与评价研究。重点研究各类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标准条件,即必须具备的条件,必须符合的规则、程序,规范;如何考核、评价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数量与质量。

4、教学方式研究。重点研究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教学应采取哪些有效方式开展教学,应如何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性质、项目、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施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5、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重点研究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6、实习就业基地管理研究。重点研究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效管理体制、先进管理办法、制度,等等。

八、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进行抽样调查和具体考察,分析其成功与不足,为本课题研究奠定现实基础。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与弹性管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分析、归纳和提炼一些重要的理论和观点,以形成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观点和方法。

3、行动研究法。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到进行全面的“一式(滚动式)三化(过程化、体系化、基地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升华了揭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发展规律的崭新理论。

九、研究过程与主要措施

(一)研究过程

跟随实践探索过程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研究:

1、开展了系列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科研课题和教研教改课题研究

2008年主持人覃业银成功申报xx省教育厅科技处课题《湘菜人才培养基地问题研究》(正在结题中)。刘双娥、韩燕平老师进行了相关院级课题研究。

2、进行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理论研究

形成了长达8万字的研究报告,还发表了关于“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论文3篇。

3、出版教材及编写校本教材

覃业银副教授出版校本教材《礼仪实训教程》;编写了《xx专项旅游》(韩燕平主编) 等6本校本教材。

4、发表系列论文

共发表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相关论文10余篇。

5、出版专著,形成了系统研究

出版专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作者:张红专,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6);《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海南出版社,2010年,张红专主审);正在出版专著《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覃业银、牛志芳,已完成初稿)。

(二)主要措施

1、进行了富有深度的实践探索,为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了两年打基础、四年运转,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推进的过程。

点的布局:我院高职大专旅游管理专业自2004年秋季招生之后,就开始实践教学“点”的布局,现已建立了20个特色明显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如张家界自然风光旅游实习就业基地、韶山红色旅游实习就业基地、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校外实习就业基地、长沙综合型实习就业基地等。

“线”的网络:在2007年以前,主要依靠长沙有关旅行社和自行组织进行旅游管理专业的分线路实训,主要开设了长沙与周边旅游景点的短途旅游线路,如长沙----韶山、长沙----岳阳楼等。从2007年开始,依托自办旅行社即长沙教育旅行社商贸旅游职院营业部和与我院已签约的长沙的旅行社实习基地,拓展和规范了“线”的训练网络,开设了分七条线路进行,包括长沙----岳阳、长沙----崀山、长沙----凤凰、长沙----桂林及长沙----韶山、长沙----张家界、长沙----华东五市七条线路的跟团、带团的“全陪”训练。

“面”的完整覆盖:(1)地域层面:从校内到校外,从长沙市内到市外,并开始向省外延伸;(2)实践知识层面:包括了态度、素质与能力;(3)环节层面:从学生的认识实习到毕业后的跟踪实习指导,实施全过程培养;(4)能力层面:涵盖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与创业能力等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

2、组织了外出观摩

为了进一步开阔课题组成员的视野,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经验,从而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课题组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措施,先后5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活动。在返校后对学习的情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写出考察报告,并举行了全校教师参加的考察学习报告会。

3、举办了科研讲座

为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课题组积极采取“请进来”的措施,课题组先后邀请客座教授、衡阳师范学院教授杨载田进行教育科研专题讲座。

4、印发了学习资料

为了让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课题组一方面精选理论文章,先后编印了2大本学习资料,共收录高质量论文30篇,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另一方面课题组购置了大量的理论书籍,以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课题组还定期举办了学习交流活动,为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5、开展了专题研讨

开题以来,课题组先后组织了9次大型的专题研讨。专题研讨的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6、进行了成果把关。

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由期刊编辑严格把关,已发表论文共10余篇。对最终成果进行了三层把关:实践层面由学校领导把关;理论层面由大学教授把关;政策层面请省教育规划办公室把关。

十、研究结论及分析

1、实习就业基地的有效运作模式“校企结合+实习基地”模式。

实习就业基地是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在实践中创立了“校企结合+实习基地”运行模式。其内核:

(1)实行校企结合才能使实习就业基地有依托、有现场专家做指导。校企结合,是由特色专业的市场定位决定的。旅游类专业地方性明显,个性特出,相对于其它一些专业来看,科技含量不足,学生只有深入企业和市场不断强化,才能磨练出自己的专业适应能力。如果没有企业做依托,吃、住困难,顶岗实习和现场专家指导就无从谈起。通过合作形式,学生才有条件在企业各部门进行顶岗实习。

(2)建立地域实习基地才能使实习就业基地现场教学有足够的空间。一个实习基地既可以是一个点、一个企业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3)实行“校企结合+实习基地” 模式才能使实习就业基地现场教学点面结合、条件更充分、效果更好。现场教学依托企业,辐射区域,点面结合,才能使教学条件更充分,针对各种不同情况开展现场教学教学。

(4)实现滚动式是确保实习就业基地现场教学整体效果的重要方面。滚动式实习是指分班级、分环节、分地区进行滚动,更多的指分班级依次进行实习。除春节等特殊时期外,每批30----40人,每次一个月。实现滚动式的最大优点是保证每批数量合适,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企业长期有实习生为其做业务提供了保障。

2、实习就业基地管理应实施全程工学交替管理模式。

做到“一个全程”、“两个交替” 和“两个双向对接”。 “一个全程”是指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全程陪同,负责学生实习、实训期间的协调、沟通和指导工作;“两个交替” 是指实行多工作、多岗位轮调式交替实习,校内实习、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训交替进行;“两个双向对接” 是指实习、实训教学与专业岗位技能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要求对接。

3、实习就业基地工作环境的改进和动力机制在于有效使用“双向嵌入式”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1)建立“双赢”运行体制,即建立校企合作产学联盟有效机制,共建“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可控性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形成多层次、多模式的产学合作局面和校企目标一致、基地共建、设施共享、人才共用、信息互通的双赢运行机制。

(2)设置“双融”课程体系,即根据旅游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遵循“理论知识必须能够用为度,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原则,围绕“理论知识、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全面提高”这一中心,构建包括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能力支撑课程两大类“双融”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包括职业岗位(群)业务流程的方案设计和实施操作两项核心技能)主要应针对职业岗位(群)普通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应用能力系统,适应艰险时上岗所需的能力要求,构建相应必需的技能与知识学习内容和相应技能力与知识应用的训练环节;职业能力支撑课程(包括相关住处的搜集获取和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主要考虑学生毕业后专业职业生涯发展提升、专业职业能力拓宽和专业知识、技能系统性的需要,选择和设计相关知识、技能应用实训,使学生获取教学系统的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为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支撑作用。

4、构建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评价等级与评价标准体系。

在把握集中性、典型性、便利、稳定性和情感诚上五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借鉴多年教学实习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实习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初步的评价指标。然后将这些拟定的评价指标,通过向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与行业家学者访谈,反复讨论,听取各方意见,最终确立了所在地区、企业形象、企业内部指标、合作准备及欲望的强烈程度、学生发展5项内容为一级指标;根据实习基地选择的具体情况确定了12个二级指标(见下表)。

实习就业基地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指标体系权重的设定:(1)权重。实习就业基地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分配,按照各级指标项在实习就业基地在运作全过程中对实习目标、对学生成长的促进的影响作用程度进行科学的分配;(2)指标体系权重的设定。根据多年来学生选择、评价实习就业基地的经验,首先给出了一级指标的参考权重值,在广泛征求企业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并进行了个别调整。二级指标则全部由专家们自主给出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值,以平均值的近似值为二级指标的权重,形成了本文的各项指标的权重。

评价等级与评价标准的确定:根据相关的统计理论和多年建立实习就业的经验,给各项指标确定了A、B、C、D4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的最高赋分分别为1.0、0.8、0.

6、0.4,同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者根据评价标准与实际情况的对比检验,先确定等级,然后在相应等级范围内赋予分值Xi。最后得分的计算公司为: 。

5、构建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绩效评价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校外实习的目的以及评价内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9个,每个二级指标下面有2-7个三级指标,共59个观测点,并根据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其权重。权重的确定应用了层次分析法以及德尔菲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绩效评价指标与权重如下表。

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就业绩效评价指标及权重

实习就业基地绩效评价主要由学生评价小组(负责“学生培养”一级指标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小组(负责“教师见证工作过程”以及指标)、企业评价小组(负责“企业发展”一级指标)和学校评价小组(负责“学校贡献”一级指标)来共同完成。各评价主体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有关评分要求和权重进行。假设每个评价小组共有li人,每为成员对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绩效评价成绩二级指标的评价成绩取平均值,即uij= /li,一级评价指标n项,权重为ai,第i项一级指标(下有mi个二级指标)所得成绩ui= ,最后总成绩是W= 。总公式为:W= 。

在实践中,每一年进行对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进行一小评,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评价。

6、实践教学模式最有效模式为“一式(滚动式)三化(基地化、体系化和过程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一式”是指“滚动式”,“三化”是指“基地化、体系化和过程化”。它要求在实践基地、服务、管理及学习环境支撑下,以教师导学为前提,以学生和学生实践学习为中心,通过教师、学生、环境三维交互实现教学目标。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训练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与发展能力。

(1)“一式(滚动式)”的基本内涵

相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进行轮岗,对企业而言,可以形成岗位的固定化,人力资源的节约和企业经营的高效;对学校而言,不用再为因同一专业共同实践人数相对较多无法真正实现实践教学而无实践基地;对老师而言,将会因滚动式实践教学达到增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对学生而言,通过分批进行滚动式的实践教学,同一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进行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交流切磋。通过业学生分批进行滚动实习降低了了企业人才的流失率,保证了合作企业工作岗位连续性、合作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又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方便。真正解决了合作企业在学生实习开始时人员过剩和实习结束后人员大量空缺的问题,解除了合作企业与学校长期合作的后顾之忧。

(2)“三化(基地化、体系化和过程化)”基本的内涵

1)基地化

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重要场所。高职实际性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化是指建立一批功能齐全、能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规范化实习基地。其内涵包括:

一是实习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公共平台。它是高职院校教学空间的延伸,是连接高职院校与产业的桥梁与纽带,是沟通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要的重要管道,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行业以及与企事业、行业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是学生实习教学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实习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

三是实行实习基地化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通过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现场专家、师傅以及学校派遣老师的现场指导,深化类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对生产经营理论知识的认识从而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感性认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是专业教师有利于实习指导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有计划的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实习或挂职锻炼,使他们有计划与基地现场专家交流或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有利于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2)体系化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即以“取得从事某种职业工作应具备的能力”为主的教育。而能力体系化是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特别强调在培养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对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从各个方面构建完整的职业能力系统。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这一特征出发,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全新道路——产学结合、突出职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构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

3)过程化

过程化实践教学包涵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形”,即实践教学按环节顺序展开,从完整的行动角度出发,完成实践教学的工作过程。其二是指“神”,即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并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进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思考、讨论、训练,寻求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从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完整的教学过程是教授和学习两种过程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教师通过跟踪控制,保证教学信息流程顺利进行;学生在经历同化、顺应和自我调节中达到第一次和第二次平衡,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从教学过程上来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把教学目标作为整体核心,使教学过程中的多层次、多因素之间能有机结合,关系协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7、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认为认为实训方法要推广使用现场教学法、体系·过程实训法、“实习—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法和核心案例贯穿教学法。特别是使用核心案例贯穿教学法作用大,它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一个核心案例为例,以一个核心案例的讲解和处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分组学习,跟随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提出的要求,同步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操作同步进行,在模拟业务流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所需具备的基本的职业能力。

二是认为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认为应选取“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业务主管双轨制”模式和“顶岗实习——就岗就业”模式,同时对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制定标准、顶岗实习制度管理、顶岗实习计划管理、顶岗实习协议管理、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及顶岗实习总结管理等顶岗实习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三是认为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新途径。张红专教授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就业、创业实践出版专著《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7),指出创业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的模式是“三创(创造、创新、创业)”。

四是构建了实践教学的立体体系。拟出版的专著《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覃业银、牛志芳,已完成初稿),以及张红专教授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总结归纳出版了《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指导》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8),系统总结了实习工作,对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模式与管理问题以及方法论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探讨。

五是构建了礼仪实训模式。覃业银副教授与陈福义教授主编《礼仪实训教程》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2008.3)。这部教材是在对实习就业基地礼仪实践情况形成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提升而出版的,实用性很强,促进了学生旅游礼仪素质的培养。

十一、研究主要成果、反响及效益

(一)主要成果

1、实践成果

(1)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独具特色的“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

旅游管理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式三化”实践教学体系。即“一式”为滚动式,“三化”为基地化,体系化和过程化。特别是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推进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建立了20个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名单

(9)单位就业获奖

200

9、2010年均获xx省旅游企业大型人才招聘会组织奖。

2、理论成果

(1)依据于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与研究,成功申报2010年度xx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湘教通[2010]228号)。

(2)2个院级课题结题

刘双娥老师院级实践教学课题结题,韩燕平老师院级实践教学课题结题。

(3)完成了研究报告:“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报告内容:第一章 “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概况(

一、“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背景与经过;

二、“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三、体系·过程实训法;

四、“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第二章滚动式实践教学(

一、分年级进行技能和素质滚动式培养;

二、分批滚动;

三、分地区滚动;

四、分岗位滚动;

五、滚动式能力测评);第三章 体系化实践教学(

一、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课程及教材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二、构建职业能力体系特别是关键能力体系;

三、强化学生素质拓展);第四章 过程化实践教学(

一、实施“七步式教学法”;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过程化实践教学必须依靠企业);第五章基地化实践教学(

一、进行基地化实践教学的背景和过程;

二、基地化实践教学的内核;

三、基地化实践教学的意义;

四、完善基地化实践教学的途径);第六章 “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成果(

一、带来实践性教学理念的创新;

二、教师“双师”素质明显增强;

三、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四、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取得良好成果;

五、示范辐射作用开始显现);第七章 “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发展前景(

一、“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二、“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4)完成了系列论文

1)《高职《导游实务》课程“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作者:覃业银,载《教师教育研究》杂志2009.6

2)《基于高职旅游资源学的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作者:覃业银,载《《职教论坛》》杂志2009.

43)《高职《旅游资源学》实践性教学探讨》,作者:覃业银,载《华章》杂志2009.

14)《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探讨》,作者:覃业银,载《科技促进发展》杂志2009.1

5)《“校企结合+实习基地”现场教学模式探讨——以我院建立张家界自然风光旅游实习基地为例》,作者:覃业银,载《中国青年科技》杂志2008.9

6)《体系·过程实训法--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有益探索》,作者:覃业银,载《科技成果纵横》杂志2008.

57)《高等职业学院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作者:刘双娥,载《科学时代》杂志2008.11

8)《高职旅游资源学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作者:刘双娥,载《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杂志2010.

59)《高职“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作者:韩燕平,载《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2009.7

10)《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绩效评价研究》,作者:韩燕平、刘双娥,载《学理论》杂志2010.8

(5)完成专著3部

1)已出版专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作者:张红专,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6);《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海南出版社,2010年,张红专主审)。

2)拟出版专著《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覃业银、牛志芳,已完成初稿。内容:第一部分 “一式三化” 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第一章 “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概况、第二章 滚动式实践教学、第三章 体系化实践教学、第四章 过程化实践教学、第五章 基地化实践教学、第六章 “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成果、第七章 “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发展前景;第二部分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方法论理性思考(第一章 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方法、第二章 实训方法、第三章 课程能力培养方法、第四章 职教集团平台、第五章素质拓展平台);第三部分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实践探索(第一章 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分析、第二章 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制定标准、第三章 顶岗实习制度管理、第四章 顶岗实习计划管理、第五章顶岗实习协议管理、第六章 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第七章 顶岗实习总结管理)。

(6)完成教材、校本教材

编写了系列教材:《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张红专)、《礼仪实训教程》(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2,主编:覃业银)、《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导游词》(郭鹏主编)、《导游精典故事100例》(沈芳主编)、《长沙—张家界--凤凰导游实务》(易斌主编)、《xx专项旅游》(韩燕平主编)等6本教材。

(7)完成基地运行报告

2010年7月完成《体验.专长与视野——长沙商贸旅游职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运行实际情况报告》。

(7)基地材料佐证省级、国家级重点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习实训基地,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省级精品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省级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省级教学团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导游实务》

(8)5篇论文获奖

共5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

(二)反响及效益

1、“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得到初步推广

覃业银《高职《导游实务》课程“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于2009年4月获得xx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三等奖,于同年6月发表于《教师教育研究》。这一成果在2009年11月17日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上以及在2009年xx省2010年4月20—21日全省旅游教育培训、导服工作会议上,覃业银作了经验发言。

(3)推动了“实习—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法的应用。我院2009年、2010年均获得“xx省旅游企业大型人才招聘会优秀组织奖”。 特别是在xx省旅游局举办的xx省第二届旅游企业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我系组织了300多名毕业生应聘,学院曹少华院长在招聘会开幕式上作了经验发言。

(4)促进了重点项目建设和专业发展。

依据建设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成功申报了xx省教育厅“精品专业”,《导游实务》课程被xx省教育厅评为“精品课程”,旅游管理教学团队被xx省教育厅评为“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覃业银老师通过了省级专业带头人。

(5)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我院选手沈芳、李好两位老师于2010年12月21日至22日,参加由xx省教育厅主办、xx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承办的xx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教师说课竞赛,双双获得大赛一等奖。

(6)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检验。

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成绩良好:2010年4月23日至25日,我系组织学生选手参加2010神州视景杯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李静妍同学荣获二等奖、巫蓓同学荣获三等奖;在xx省第八届大学生旅游论坛中,2008级学生谢晗获得情景导游大赛特等奖,在xx省第九届大学生旅游论坛中,酒店管理932班张顺利、涉外旅游832班刘倩同学分别在xx省第九届大学生旅游论坛客房服务(中式铺床)和情景模拟导游两个项目的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提升了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010年由本系学生组队代表学院参加长沙市大中专学校创业大赛,长沙阳光礼仪公司获得一等奖;旅游631班学生陈泽军创办的长沙远征旅游电子产品销售有限公司资产超过100万元。

十二、问题讨论

(一)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基地问题。

当前职业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弱在了校企合作。在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现阶段,由于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诉求上存在差异或分歧,校企双方的合作大都停留在表面。校方更多地希望解决学生实习的难题,企业则希望通过接受学生实习来降低劳动成本。校企双方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建专业以及共同开发教材等方面尚难以开展深度合作。到目前为止,从国家到地方,都还没有建立起推动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这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校企合作存在的一些潜在风险也难以掌控。有待今后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完善。

(二)订单式培养方式与标准问题。

“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直接上岗工作。但如何进行“订单式培养”即订单式培养方式与标准问题值得研究,既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订单式培养”,又不能把“订单式培养”搞成具体的“订单”和微观培养因为如果“订单”培养出的人才功能太单一,离开了对口企业很难生存。

(三)现场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目前现场教学资源还未形成体系,教材不够规范,教学环节安排还不尽合理,教学手段还不够先进,还需要进行现场教学的深度开发与研究。

(四)职业院校之间如何进行基地共建、资源共享问题。

职业院校之间如何通过职教集团平台或其他方式共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实现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资源共享,增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的积极作用。

(五)本课题研究仅借鉴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其全面性、系统性还考虑不够。诸如如何参照ISO9000标准来系统地运用到课题管理中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探讨。

(六)由于研究经费等原因,课题的信息网络管理尚没有完全达到原先的设计要求,如实现课题的网上互动管理等功能的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十三、附 录

附件1:成果获xx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文件复印件

附件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附件3:成果项目立项文件和建设进展情况

1、xx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一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管理研究》立项文件及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2、xx省教育厅科技处课题《湘菜人才培养基地问题研究》立项文件及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3、张红专教授主持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被xx省教育厅批准为xx省2009年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批文

4、牛志芳副教授主持的《高职院校导游英语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研究》被xx省教育厅批准为xx省2009年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批文

5、中央财政支持的实习实训基地批文

6、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批文

7、省级精品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批文

8、省级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批文

9、省级教学团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批文

10、省级精品课程《导游实务》批文

11、xx商贸旅游职教集团成立文件

12、刘双娥老师院级实践教学课题结题批文

13、韩燕平老师院级实践教学课题结题批文

附件4:成果申报人“双师”素质情况

1、覃业银:国家旅游局旅行社总经理资格证书

2、牛志芳:国家旅游局导游证

3、刘双娥:国家旅游局导游证

4、韩燕平:国家旅游局旅行社总经理资格证书、国家旅游局导游证

附件5:成果总结报告

附件6: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运行情况

1、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基本制度

2、xx商贸旅游职教集团协议

3、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协议

4、学生在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实习情况

5、学生在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就业情况

6、教师在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挂职锻炼情况

7、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情况

附件7:成果——研究报告、论文、著作、教材

1、研究报告:“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2、论文

(1)《高职《导游实务》课程“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作者:覃业银,载《教师教育研究》杂志2009.6

(2)《基于高职旅游资源学的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作者:覃业银,载《《职教论坛》》杂志2009.

4(3)《高职《旅游资源学》实践性教学探讨》,作者:覃业银,载《华章》杂志2009.

1(4)《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探讨》,作者:覃业银,载《科技促进发展》杂志2009.1

(5)《“校企结合+实习基地”现场教学模式探讨——以我院建立张家界自然风光旅游实习基地为例》,作者:覃业银,载《中国青年科技》杂志2008.9

(6)《体系·过程实训法--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有益探索》,作者:覃业银,载《科技成果纵横》杂志2008.

5(7)《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技能考核问题探讨》,作者:覃业银,载《xx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2003.1

(8)《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作者:张红专、刘建湘,载《教育与职业》杂志2008.

5(9)《浅论xx高职旅游人才“一主两辅”特色培养模式》,作者:张红专,载《科技成果纵横》杂志2008.

3(10)《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办出高职教育特色》,作者:张红专,载《产业与科技》杂志2007.

4(11)《凤凰古城旅游开发思路》,作者:张红专,载《消费导刊》杂志2008.

1(12)《高等职业学院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作者:刘双娥,载《科学时代》杂志2008.11

(13)《高职旅游资源学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作者:刘双娥,载《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杂志2010.

5(14)《高职“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作者:韩燕平,载《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2009.7

3、专著、教材、校本教材

(1)《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5,著作人:张红专

(2)《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海南出版社,2010.8,著作人:张红专

(3)《礼仪实训教程》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2,主编:覃业银

(4)《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导游词》(郭鹏主编)

(5)《导游精典故事100例》(沈芳主编)

(6)《长沙—张家界--凤凰导游实务》(易斌主编)

(7)《xx专项旅游》(韩燕平主编)。

(8)14个导游教学片。

附件8:成果应用效果部分材料

1、成果交流

(1)在第二届中俄旅游论坛上交流

(2)在全国旅游人才工作会议上交流

(3)在xx省旅游人才工作会议上交流

(4)有关学校来我院考察情况

2、学生技能素质、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1)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奖

(2)学生就业能力增强

(3)学生创业情况

3、出版专著《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教材《礼仪实训教程》、校本教材《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导游词》、《导游精典故事100例》、《长沙—张家界--凤凰导游实务》、《xx专项旅游》及14个导游教学片使用情况良好

4、成果获奖证书

(1)《高职〈导游实务〉实践性教学探讨》,作者:覃业银,xx省旅游学会一等奖,2006年10月

(2)《酒店管理专业产教结合的有益探索》,作者:覃业银,xx省旅游学会二等奖,2006.10

(3)《高职旅游教育应实施双面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者:覃业银,xx省商贸财经学会一等奖,2006.8

(4)《高职《导游实务》课程“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作者:覃业银,xx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

4(5)《基于高职旅游资源学的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作者:覃业银,中国教育工作者协会二等奖,2009.10

(6)2009年xx省职业院校春季技能大赛优秀赛点单位

(7)2010年xx省职业院校春季技能大赛优秀赛点单位

(8)2009年xx省旅游教育培训先进单位

(9)2009年xx省旅游企业大型人才招聘会组织奖

(10)2010年xx省旅游教育培训先进单位

(11)2010年xx省旅游企业大型人才招聘会组织奖

十四、参考文献

1)朱运利,对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功能的探讨[N],试验技术与管理,2006,26(12):132-135.

2) 初晓,解本铭,合作竞争: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变革的新模式[N],职业教育,2007(1):93-95.

3) 王利平,武志云等,加强实习基地规范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N],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2):100-104

4) 詹一虹,侯顺,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N],教育研究,2006,320(9):90-92.

5)李平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N].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1(4): 18-19.

6)刘长宏,张恒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N].试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 111-113.

7)赵筠,充分利用实习基地资源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N],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 2423-2424.

8)王文霞,高职旅游酒店管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N],社科论坛,2007.

9)马丽涛,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N],林业科技情报,2006,38(4).

10) 裴海,康建营,高校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与管理[N],继续教育研究,2007(6):106-107.

11) 郝国森,李瑞彩等,关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的思考[N],科学教育研究,2007(10):150-153.

12) 蔡炎武,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N],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76-77.

13)孔凡成,国外校企合作中职业教育改革及启示,职教论坛,2006(11):62-64.

第8篇:乡镇街道党政正职管理研究报告

有效途径,但在考核中标准难科学,尺度难统一。定性考核标准难量化,衡量一个干部的德,没有准确尺度,并且德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对德的考核难到位,易失偏颇;定量考核指标存在实际上的不可比性,乡镇党政正职工作实绩,既受其能力、水平、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区位条件、工作基储经济水平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且个人政绩与班子政绩难以明晰和区分。实际操作中,往往重后果,不重前因,并非在相同起跑线上评比排位,难免有失公允。如前几年,有的乡镇表面繁荣昌盛,但待主职调走,原形毕露,负债累累。三是严管厚爱失度,容易导致骄傲自满。乡镇工作重要,乡镇工作辛苦,胜任乡镇党政一把手的人才难找,因而乡镇党政一把手自然如区县(市)委、政府的“掌上明珠”;乡镇党政一把手在乡镇工作几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得

(五)监督力度上有欠缺。一是思想认识上有偏差。有的领导认为,乡镇党政正职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差、工作辛苦,在发展一方经济、保持一方平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以他们所处的位置,要想捞多少“好处”也困难,对这些人应该适当宽容一些,不必要求那么严格,因此对这些人的监督有所忽视,甚至有所忽略。二是监督的措施不很得力。对正职的行为,问题大一点的,轻描淡写;问题小一点的,淡然带过;一些虽是问题但无关大碍的,视而不见。党委民主生活会是党内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真正开展批评时,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很少触及实质问题。三是监督的方位不很全面。对乡镇党政正职的监督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力度悬殊。发现苗头打招呼、多提醒,这种事前监督做得不够好,甚至有所忽视。相对而言,比较注重事中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即予查处,给予纠正。事后监督主要采取了离任审计手段,但对审计成果的运用重视不够,往往干部调到新单位正式上岗了,审计结果才出来,有什么问题也未再作查处,实际监督作用不大。四是监督的机制不很完善。对乡镇党政正职的监督事实上存在“上级疏于监督,同级不敢监督、下级难以监督”的问题。在监督机制上,上级如何监督、同级如何监督、下级如何监督,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对八小时外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没有相应的办法和制度,难以实施监督。对不接受监督的对象没有明确的制约措施,导致监督虚化,流于形式。

二、进一步加强乡镇党政正职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认真研究和把握乡镇党政正职的地位作用、成长规律以及应具备的素质

1、正确认识乡镇党政正职的地位和作用。乡镇党委、政府在我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是党和国家工作以及社会工作的一个“承重层”,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农村最基层的重任。作为领导、组织和管理一个乡镇改革和发展、带领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乡镇党政正职在乡镇领导班子和全面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一是乡镇党政正职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面貌。如果乡镇党政正职思想解放,思路明晰,开拓进取,勤奋务实,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就能形成一股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如果乡镇党政正职固步自封,小富即安,或鼓不起实劲,拿不出实招,那么蕴藏在干部群众中的活力就得不到发挥。二是乡镇党政正职对一个地方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乡镇党政正职的言传身教,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党内和社会上产生见贤思齐的效应。三是乡镇党政正职的状况直接关系着乡镇领导班子队伍建设的水平。乡镇党政正职作为乡镇领导班子的核心,居于统率地位,负有带班子的重要责任,在集体领导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一个好的合格的乡镇党政正职能起到坚持政治方向的导向作用,实现科学决策的中心作用,团结协调的凝聚作用,勤政廉政的表率作用。只要乡镇党政正职配好配强了,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的整体水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2、认真研究和把握乡镇党政正职的成长规律。

一是最佳使用期问题。最佳使用期是指选用干部担当一定层次职务的最有利的时期。对干部自身来说,就是发挥才干,建功立业最有效的时期。据调查,相对于乡镇党政正职而言,其具体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指乡镇党政正职在政策规定的工作年龄期间,身体、素质、能力、经验处于最佳状态的时期,时间跨度为25?50岁之间;(2)指适应和胜任乡镇党政正职职务的合适的年龄段。从实践情况看,基本上在30?45岁之间;(3)指提拔干部担任高一层次或更重要领导岗位最有效的任职时间和调整期限。通常情况下,任职五年并称职者,应予提拔或调任更重要的领导岗位,若一地任职十年而届时不能升迁者,应予以交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对乡镇人民代表每届任期的修改,我们建议,将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的任期由三年一届改为五年一届,县乡换届同步,并且县直换届在前,乡镇在后。这样既能避免县直换届拉动,克服乡镇党政正职变动频繁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发展,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取得良好的用人效益。

二是合理成长路径问题。经过对近年来我市284名乡镇党政正职的成长经历分析,发现在三个方面呈现出规律性:(1)都经过了多岗位锻炼,生活阅历和工作经历比较丰富。据统计,这些同志在担任乡镇党政正职之前,平均在4.5个岗位上工作过,其中在2.1个副职岗位上锻炼过。实践证明,多岗位、多部门以及乡镇副职岗位的实践锻炼是乡镇党政正职成长的必要条件;(2)成长过程按台阶拾级而上,有多层次的发展过程;(3)大都经过了一些重要和关键岗位的锻炼培养。如

经过乡镇的副书记、常务副乡镇长以及县直有关综合部门的主要岗位锻炼。因此,在设计乡镇党政正职成长的合理路径时,既要注意岗位的扩展,又要注意层次的提高,最好做到条块兼备,上下结合,党政复合,让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和优秀人才沿着合理路径拾级而上,早日成才。

3、正确把握乡镇党政正职人岗相适的标准。鉴于乡镇党政正职职位的重要性,一个称职的乡镇党政正职,除了要具备普通干部所需要的素质外,还必须着重强调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上要强。二是敬业精神要强。三是组织协调能力要强。四是民主作风要好。五是廉洁自律意识要强。

(二)抓选拔任用,确保乡镇党政正职选准用好

1、解放思想,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一是大力从区县(市)直部门一把手中择优选拔。在乡镇和部门之间,要把工作重心放在乡镇,要把优秀人才推向乡镇、聚集在乡镇,加速乡镇发展,加速干部成长。不能只把优秀乡镇党政一把手选拔到区县(市)直部门任职,相反应大力从区县(市)直部门一把手中选拔乡镇党政一把手。为此,应制定鼓励区县(市)直部门干部到乡镇任职和激励乡镇干部扎根基层、勤奋工作、做出成绩的政策。二是尝试从乡镇站所长中择优选拔。乡镇站所主要负责人,对农村工作比较熟悉,有的确实具备一把手的素质和潜能,可以作为乡镇党镇正职的考虑人眩可以通过组织培养、造势,逐步选拔至乡镇党政一把手岗位;个别的还可以打破身份、编制限制,一步到位,破格启用到乡镇党政一把手岗位上来。三是着力从改制企业一把手中择优选拔。要把握当前大量企业改制、职工身份置换的机遇,把已经或即将闲置、流散于社会的优秀厂长、经理等经营管理型领导人才选拔到乡镇工作,并从中择扰选拔乡镇党政一把手,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改善干部知识结构,更新发展理念,促进乡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创新机制,改革乡镇党政正职的选任方式。一是试用。要充分发挥干部试用期制度的政策优势,大胆地试用年轻干部,把年轻干部先放到乡镇长岗位上试用,或把年轻干部先放到工作环境比较好的乡镇担任一把手。有效地缩短试用期,提高试用频率和试用效益;要在试用中逐步加压,加速成才,使试用干部制度真正成为识别干部的“试金石”,成为锻炼干部的“练兵潮,成为加速干部成才的“加速器”,成为选拔干部的“过滤器”。二是聘用。针对不具备公务员身份的选用对象,可以尝试用聘任的办法选拔乡镇党政一把手。要明确聘用期限,聘用期间,享受乡镇党政一把手同等政治、生活待遇。对表现出色,得到群众和组织认可的,可通过选举,将其纳入公务员队伍。对表现平平的,及时解聘。三是挂职。挂职可采劝上挂”和“下挂”两种。“上挂”即由乡镇党委书记在区县(市)直部门中兼任一定职务。这一任用方式有利于强化乡镇党委领导权威,调动乡镇党委书记的工作积极性。“下挂”就是由上级部门领导或上级领导兼任乡镇党委书记,今后,可以考虑从市直部门的正科级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到乡镇挂职担任党政一把手。这种形式有利于加强对乡镇工作的领导,有利于更好地锤炼干部,有利于增进上下勾通,还有利于增加乡镇投入。四是公推。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过程中,可尝试突破等额选举产生乡镇党政一把手的习惯作法,打破条条框框,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差额选举乡镇党政一把手。对条件成熟的地方,可采取公推直选的办法,由乡镇党员或乡镇选民公开投票选举乡镇党政一把手,由群众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自己的当家人。

3、健全制度,畅通乡镇党政正职“下”的渠道。(1)建立任期制。要对乡镇党政正职的职务任期,作出明确的规定,一般在同一乡镇同一职位上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任用期满不能提拔任职的,必须交流轮岗或改任非领导职务。同时必须明确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乡镇党政正职必须任满一届。(2)实行聘任制。可以打破身份限制,让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参与竞争到乡镇党政正职岗位上来。(3)建立辞职制。对有这样那样的过错或失误,不适合继续担任乡镇党政正职的,可采取个人自辞和组织劝辞等方式,促使其辞去领导职务。

4、合理搭配,增强乡镇党政正职的合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合理搭配乡镇党政正职必须做到“四要”:一要资历相异。即党政正职的资历要有一定的差异,最好是党委书记的资历老一点。二要性格气质相容。一般情况下应把顺从型与独立型、外倾型与内倾型相互交错搭配。三要能力互补。要将具有各种不同才能的人组合在一起,相互补充。四要心理品质共处。总之,要使乡镇党政正职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吸引、取长补短,真正成为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互相关心的挚友,使之发挥好最佳搭配效益。

5、联系实际,正确处理乡镇党政一把手选拔任用的几种关系。一是组织选任与个人自愿的关系。二是适时调整与相对稳定的关系。三是注重素质与适应农村工作的关系。

(三)抓培养教育,努力提高乡镇党政正职的综合素质

1、加强乡镇党政正职的理论培训。一是要提升培训层次。要在教育引导乡镇党政正职增强理论学习意识的同时,组织乡镇党政正职到盛市委党校以及高等院校进行中长期专门培训。二是要拓展学习内容。除要学好党的理论外,还要针对乡镇党政正职岗位的特殊要求,切实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市场经济、现代科技、法律以及领导艺术、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三是要改进学习方式。要在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上党课、写理论或调研文章等一些好的做法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乡镇党政正职特点的新方法,力求理论学习在“学得进、用得好”两方面有所突破。市、县党委可开办假日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就一些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以提高乡镇党政正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针对性。可组织一些专题性学习调研活动,由市、县委明确相应的学习专题、调研课题,由乡镇党政正职开展学习调研,然后分期分批分片组织开展学习讨论,交流发言,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要积极推行理论资

格考试制、学习汇报制、学分制、学风群众评议制、学习效果考核考试制等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切实提高乡镇党政正职学习的自觉性。

2、加强乡镇党政正职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继续开展集中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总结近几年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特别是要运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每两年集中一段时间开展一个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探索针对性、实效性强的灵活多样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新模式、新方法。二是要大力开展典型教育。既要运用先进典型进行正面引导教育,也要注重运用反面典型案例进行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始终绷紧乡镇党政正职廉洁从政的思想之弦。

3、加强乡镇党政正职的实践锻炼。要根据乡镇党政正职的阅历、知识水平、个性特长,积极采取措施,有目的地进行实践锻炼。要舍得把年轻乡镇党政正职放到复杂艰苦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或让他们承担“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提高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本领。要有计划地安排乡镇党政正职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学习,或选送到上一级机关跟班学习,切实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乡镇党政一把手后备干部储备。一是定人培养。对乡镇党政一把手后备干部,应明确分管领导和单位一把手为培养责任人,明确培养责任。二是定期培训。每年必须举办一期后备干部培训班,重点加强乡镇党政一把手后备干部培训,强化理论修养,更新思想观念,扩大社会接触,增强协调能力。三是定向培养。根据每个后备干部的性格、气质、专业等特点,结合岗位职责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立后备干部的培训方向和培训计划,促进一把手后备干部的定向发展。四是定量定性考核。每年底,结合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对后备干部进行定量和定性考核。通过考核,把具备乡镇党政一把手素质的人才选拔进入后备干部队伍。对现有的后备干部进行分类排队,特别优秀的,优先考虑提拔重用;表现平平的,及时淘汰出局,严把后备干部素质关。四是适时起用。要为年轻干部的成长精心造势。选派后备干部参加中心工作、处理突发事件、深入基层办点、上派跟班学习、下派挂职锻炼、经常表彰奖励等办法让后备干部渐渐“浮出水面”、“鹤立鸡群”,一分分造势,一步步让年轻干部脱颖而出。

(四)抓监督管理,切实保证乡镇党政正职的健康成长

1、加强引导,建立以乡镇党政正职自身为主体的自律机制。一是要加强自律教育。二是实行交心谈话教育。三是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四是实行思想汇报制度。

2、超前防范,建立以组织部门监督为主体的预控机制。一是进行反馈警示教育。要从关心爱护干部出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宽严有度,客观公正,把发现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乡镇党政正职,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促使其改正缺点,更正错误。二是要建立班子内部制约机制。在配备班子时,不能只听乡镇党政正职的意见,要敢于把那些坚持原则的干部调配到副职岗位。同时,要通过干部的配备和教育引导,切实增强班子成员间的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责任意识,提高班子内部的自查自纠能力。三是要定期交流。四是要经常深入乡镇、村组、农户,广泛听取意见,及时发现乡镇党政正职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3、规范用权,建立以健全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约束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乡镇党政正职的经济责任审计,要坚持年度审计与任期审计相结合,凡离必审,先审后离;凡用必审,先审后用。二是健全民主集中制。要建立和完善党委会、乡(镇)长办公会等领导班子会议议事规则,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有效地规范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行为。同时要建立会议纪实制度,对会议全过程进行记录,以便监督检查。三是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尤其是要增加一些工程项目建设、非生产性费用支出的透明度。四是建立对乡镇党政正职执行制度情况的检查监督制度。乡镇党政正职每年要对自己一年来尤其是用钱、用权等方面情况进行对照检查,纪检、组织、审计、财政等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对他们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4、拓宽渠道,建立以社会和家庭为主体的社会联防机制。一是建立民主评议制度。每年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对乡镇党政正职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议,并把评议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切实加强与执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建立信访举报制度。要通过健全信访举报制度,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拓宽信息来源,及时了解群众对乡镇党政正职的意见,及早发现乡镇党政正职的问题。四是加强家庭防范制度。要通过开展“贤内助”、“廉内助”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对乡镇党政正职配偶的反腐倡廉教育和家庭防范教育,构筑监督管理的“辅助”防线,杜绝和减少妻子的“枕边风”、亲朋的“照顾情”、子女的“软磨功”和各类“应酬风”对他们的干扰。五是建立社会监督制度。采取聘请联络员、发放监督卡、公开乡镇党政正职情况等措施,依靠周围的党员和群众监督乡镇党政正职。

(五)抓激励机制,不断增强乡镇党政正职队伍的活力。

1、建立健全以注重实绩和社会公认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激励机制。要健全和完善乡镇党政正职任期目标责任制、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政绩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对乡镇党政正职的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届中考核和届期考核工作,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历史地分析评价乡镇党政正职。要重点探索建立乡镇党政正职的实绩目标体系、强有力的目标监督体系、权威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考核升降奖惩体系;在考核方式上,要坚持简单易行、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完善个人述职、领导评价、民主测评、同向横评、组织评定等一整套考核程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2、建立健全以公平、择优为导向的用人激励机制。在乡镇党政正职

的提拔使用上,要正确运用考核成果,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坚持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一种干净干事、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对在任期内工作出色、业绩明显的乡镇党政正职及其后备干部要予以提拔使用;对表现特别优秀的乡镇党政正职或后备干部,予以破格提拔,或委以重任;对工作尽心尽力,表现突出,而因年龄问题而退下来的乡镇党政正职,组织上要作出妥善安置。

3、建立以体现组织上关心爱护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激励机制。(1)工作上多理解。要压缩文山会海,减少各类检查,为乡镇党政正职松绑。不要将大大小小工作都给乡镇党政正职冠以第一责任人,不要把什么工作都加上“一票否决”的紧箍咒。在帮助乡镇党政正职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真正使他们从各种繁重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时间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集中精力抓好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2)精神上多关心。在乡镇党政正职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予鼓励,有不足或有倾向性苗头时要及时给予帮助指正,尤其是对坚持原则的干部遇到困难或遭受打击时,要分清原因,给予支持撑腰。对任职时间较长、工作实绩突出的乡镇党政正职,可以采取授予名誉称号等方式予以表彰和奖励。(3)生活上多照顾。当乡镇党政正职家属、子女有就业、就学等具体困难时,在政策范围内,组织上要敢于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集中精力干工作创造条件。(4)适当提高经济待遇。在目前乡镇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盛市、县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拿出一定的资金,给工作基层一线的乡镇党政正职给予适当的补贴或津贴,以示对他们的理解和肯定。对表现突出的乡镇党政正职进行重奖。

第9篇: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管理研究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学号**********指导教师*****

二〇一二年 四 月 十九 日

学院 管理学院专业 *****学生 ***学号 *********

论文题目 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管理研究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1.国内外研究状况

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自2007年在我国6个省市首次试点以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迅猛,据银监局的相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11年5月,我国村镇银行已有536家之多。然而由于其成立时间短、规模小等原因,在其经营中面临诸多金融风险问题,已经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和潜在威胁,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重视。因此,当前研究和探讨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于国外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早,大量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指导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Yaron(1997)提出由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带来的高风险和高交易成本是农村金融服务存在供求接口的根本原因,因此技术的创新和机构的创新应是减少金融中介成本和风险的关键。Hugh T.patrick(1995)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农村金融模式:一是“需求先于供给”模式,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供给。而是“供给先于需求”模式,强调农村金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这两种模式与农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这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Zeller(2003)认为市场自由化倡导者提出的“一个不被压抑的金融体制能够自身最优的发挥功能”命题并不正确,金融市场自由化仅仅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晚,与此相关的研究也刚刚起步,随着村镇银行的成功试点和发展壮大,对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具有针对性。

薛林、卫倩倩(2011)认为当前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自身经营风险、五险集中的风险、联保贷款的风险;村镇银行监管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监管难度大,监管机制不健全,基层监管基础薄弱等。应该通过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加强农村自身风险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完善的联保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大政府财税支持,推动农业保险制度发展等方面进行应对。王亚敏(2009)认为应通过放宽村镇银行准入机制,开放更多融资途径,明确村镇银行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以及完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来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增强村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武晓芬(2011)

- 1 -

济南大学

认为应该进行银行风险控制和化解方式的创新,正确识别风险,开展多途径的风险化解方式,放宽银行外监管,加强内部监管来有效化解村镇银行风险,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尽管诸多学者专家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仍需进行深层探讨,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形成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更好更快发展。

2.选题的目的、意义:

目的: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规模小,发展时间短,金融风险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壮大。因此,本文期望通过对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及管理问题的研究,提出有效防范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可行性建议,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意义: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次分析和探讨村镇银行金融风险与管理问题,我们可以有效树立村镇银行的风险意识,提高其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因此,我认为该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

(一)前言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金融风险

1.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2. 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三)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1.村镇银行融资困难,融资流动性风险高

2.村镇银行内部监管机构不够健全

3.专业人才匮乏

4.农村金融政策法规不健全,外部监管乏力

5.市场准入及退出制度不够健全

6.农村信用信用制度建设滞后

(四)有效防范村镇银行金融风险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增强吸储能力

2.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构

3.吸引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培养

4.健全农村金融政策法规,加强外部监管

5.健全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

6.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2 -

济南大学

7.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五)结论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将以货币银行学为指导,运用宏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对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及其表现进行概述,通过对金融风险成因的深层探究,为村镇银行树立风险意识和预防金融风险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我国村镇银行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

1.调查研究法:针对这一项目,通过收集资料、数据、以及现场观察,经过整理、归纳、统计分析,作出规划。

2.文献归纳法:收集社会上已经发表的文献资料,包括自己亲身体验、相关研究成果、统计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归纳,从而找出有价值、可借鉴吸取的观点。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几个经典相关案例的研究,得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及教训,并提出更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四、参考文献

[1]刘玲玲,杨思群,赵冬青: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5)

[3]李树生,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2)

[4]张琪:我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08(6)

[5]高思:中国村镇银行总体现状与发展建议[J].商业现代化,2008(9):12-1

3[6]石丹林: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与完善[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3):7-8

[7]熊玉军:从美国社区银行看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J].金融电子化,2008(5):17-18

[8]李莉莉:关于村镇银行制度设计与思考[J].金融改革,2007(7):29-32.[9]张杰:中国从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高伟:对我国农村金融的风险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7):17-19.[11]马伯龙:我国村镇银行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基于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J].华商,2009(60):11-13.

- 3 -

济南大学

[12]郭素贞:关于村镇银行运行状况的几点思考[J].经济纵横,2008(6):13-15.

[13]柳松,刘春桃:村镇银行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2).

[14]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15]高凌云,刘钟钦: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5).

[16]程凯,张庆亮:对我国村镇银行监管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0,(6).

[17]刘诗娇,谭文雯: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商贸,2009,(7).

[18]张传良:村镇银行金融风险控制及其防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19] Berger AN, Udell G F.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 [J].Journal of Banking andFinance 1998(8):22-25.

[20]Keeton W, Harvey J, Willis P. The role of Community Banks in the US economy [R].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Economic Review 2003.

- 4 -

济南大学

五、指导教师评语

六、审核意见

- 5 -

济南大学

上一篇:嘉善城市新区南区下一篇:部编本二年级上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