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推荐8篇)

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篇1

出 版 社:北京大学

作者:陈晓萍 徐淑英 樊景立

出版时间:2012-06-02

1.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组织海内外优秀华人学者倾情打造,堪称学者参与国际学术对话、通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之路。

2.全书立足于思维方式、理论构建以及管理研究的全过程,介绍了组织与管理研究中的各种实证方法,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经典文献。

3.本书上一版销售20000册,被当当网评为终身五星级图书,本版新增了“质化研究及其数据分析”、“管理与组织的情境化研究”以及“理论构建与模型检验”等章节,对研究者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由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组织海内外优秀华人学者倾情打造的一部研究方法指南,堪称学者参与国际学术对话、通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之路。全书立足于思维方式、理论构建以及管理研究的全过程,介绍了组织与管理研究中的各种实证方法,并在附录中给出了组织与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经典文献。

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篇2

关于盈余管理的确切定义, 目前尚无定论。但广义上认为,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 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目前, 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会计学界广泛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因为,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 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较短, 企业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此, 无论盈余管理是具有非法性还是合法性, 都是违背了会计信息的中立性。会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笔者认为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路研究非常重要。

我国证监会规定, 上市公司连续亏损两年将会被实行特别处理 (即ST) , 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交易, 如果在期内还不能扭亏为盈就将被“摘牌”。由于上市资格是一项宝贵的资源, 因此不难想象, 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摘牌”, 存在着非常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本文试图利用最近的资料对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咨询网, 选取了2008年和2009年沪深A股股市上连续两年都亏损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所有样本中, 剔除掉2010年已被暂停交易的公司 (即PT) 和数据不全或财务数据异常的企业, 剩下的41家企业作为我们的研究样本。

二、研究假设

作者通过对盈余管理文献的大量研究发现, 企业管理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主要集中在变更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方面和操纵性应计利润。对于前一种方法来说, 其涉及到了相关的国家规定和会计政策。因此, 从这一方面进行盈余管理不仅难度很大, 而且如果改变不当甚至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还会被处以惩罚。因此, 相较于前一种方法, 应计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与估计性使得盈余管理的操纵余地较大, 隐蔽性强, 能在短期内便捷地加以实施, 因而倍受经理人员的青睐。

应计利润理论认为, 企业的会计净利润一部分是当期已实现的经营性现金流量, 而另一部分则是由于权责发生制而造成的应计项目, 即并没有现金流入但却需要按原则确认的收入。因此, 就给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机会。但这部分应计项目并不是全部都能够进行盈余管理, 其中一部分由于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难以进行盈余管理, 所以被称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而另一部分则称为操纵性应计利润。即将总体的应计利润分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影响应计利润的项目有很多, 但目前亏损企业的盈余管理主要体现在累计折旧, 投资收益以及资产减值这三个方面。作者在搜集ST企业财务数据的时候, 从很多公司的利润表中都能看到这样的情况:本期营业利润很小甚至为负数, 但本期投资收益数额巨大, 与上期相差悬殊, 结果使得本期的净利润与上期持平, 甚至超过上期, 所以本文把投资收益作为一个操纵性变量因此提出假设一:

假设1:当期投资收益的相对变化额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其次, 当期累计折旧与上期相比变化较大, 说明公司很有可能通过多提或少提累计折旧来调低或虚增当期利润, 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由此提出假设二:

假设2:当期累计折旧的相对变化额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最后在考察资产减值准备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关系, 通过观察数据不难发现当期资产减值准备相对于上期变化较多, 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提出假设三:

假设3:当期减值准备的相对变化额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由此, 本文的研究变量也确定出来, 即累计折旧、投资收益和资产减值准备。

三、研究方法

实证会计理论认为, 企业的会计盈余包括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 (CFO) 和总体应计利润 (TA) 两部分。总体应计利润 (TA) 按照其可操控性程度又可分为操控性应计利润 (DA) 和非操控性应计利润 (NDA) 两部分。因此, 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大小就转化为了计量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大小。总应计利润 (TA) 、操控性应计利润 (DA) 、非操控性应计利润 (NDA) 、会计盈余 (Earnings) 、经营现金流量 (CFO) 之间的关系用公式可表示为:

净利润 (NI) 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CFO) 可以从企业的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直接获得。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我们采用希利模型 (Healy Model) (2) 。

其中:NDAt——t年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

TAt——t年的总应计利润;

T——估计期的年数;

t——事件期的年份;

根据希利模型得出操纵性应计利润的数值后, 我们可以测度出盈余管理的程度。然后以盈余管理测度值作为因变量, 以三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建立方程, 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它们之间的关系, 据以分析ST企业盈余管理的特点。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式中Y——盈余管理程度, 用研究样本公司的盈余操纵量的绝对值除以资产总额;

ZJ——累计折旧的相对变化额, 用研究样本公司2008年与2009年累计折旧差额的绝对值除以资产总额;

TZ——投资收益相对变化额, 用研究样本公司2008年与2009年投资收益差额的绝对值除以资产总额;

JZ——资产减值准备相对变化额, 用研究样本公司2008年与2009年资产减值准备差额的绝对值除以资产总额。各变量定义见表1:

四、统计检验及结果

(一) 盈余管理程度分析

首先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2009年的样本数据的进行分析, 将研究样本的财务数据带入模型, 来估算研究样本公司非可控性应计利润, 然后用研究样本的总应计利润减去非操纵应计利润, 即得出研究样本的操纵性应计利润, 计算结果运用SPSS统计后得出的结果见表2

从表3可知, 单样本t检验的t值为6.607, 显著性水平为0.000, 可以认为操控性应计利润与0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据此判断研究样本的上市公司一定存在操纵盈余行为。

然后要研究所选取的变量与计算出的盈余操纵量的关系, 从而找出ST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利用的主要手段, 各种手段利用的程度以及如何利用。

(二) 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以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程度Y作为因变量, 以操纵性变量作为自变量, 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如下表3、4。

从表3可以看出, 模型拟合优度较好, 说明所选择出来的变量与子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由表4中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F值为3.339, 显著性概率为0.030a, 小于5%, 具有显著性概率, 所以方程有意义, 即所选取的操纵性变量可以用来解释研究样本企业的盈余管理。

从表4中可以看出, 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对变化量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 但是投资收益的相对变化量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 虽然与原假设有部分差别, 但也反映了这一变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还是存在的;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对变化量与原假设一致;累计折旧的相对变化量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这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太少造成的。

五、结果分析及建议

通过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在亏损企业中, 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并且很多企业主要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 因为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在审计过程会计师不容易找到确切的审计证据来证明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 所以很多企业将其作为盈余管理的最佳的选择。

作者认为, 为了防止亏损企业为了避免摘牌而采取盈余管理行为, 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制订方面, 需要加快有关准则和制度的建设步伐和质量。因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ST公司确实运用了应计利润对公司的进行操控, 这种操控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灵活性, 而在我国有关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还很不完善, 更是有机可乘。

还有, 要修正上市公司“停止交易、终止交易”的判断标准。对于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 要改变以连续三年亏损作为衡量的充分条件, 应结合其他一些因素加以判断, 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已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 或资不抵债;或有屡教不改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等。

摘要:盈余管理是目前会计界普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研究, 分析了其主要的盈余管理手段, 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1999 (9)

[2]刘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2004 (1)

[3]赵立三, 罗小艳, 康爱民.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河北大学学报2003 (4)

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篇3

【关键词】家园共育;亲子活动;方法

幼儿教育看似简单却十分复杂,不是幼儿园或者家庭单方面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两方面的合作共同来完成。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对幼儿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也认识到幼儿教育需要动员家庭、幼儿园的共同力量来完成。正是基于以上思想,我园在家园共育亲子互动中进行了积极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创建亲子俱乐部,推动家教发展

根据家长的要求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本园在内部创建了亲子俱乐部,该俱乐部对全体家长开放,不论任何时间,家长都可以学习其中的内容。在俱乐部当中,本园将家长学校的优质教学内容有计划的设计在其中,并且公布了幼儿园不同年龄段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将幼儿园的相关规定、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收费进行公开展示,将亲子活动和咨询活动结合为一体,将家教内容完全展示给家长。从整体上看,亲子俱乐部成为一个包含家教知识,具有信息咨询以及信息交流的家教基地。家长可以根据教育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在自由的环境中了解相关信息。本园的亲子俱乐部开放时间在每周三、周六上午定时开放,在开放时有专人负责,家长可自由参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家长的幼儿教育水平,弥补幼儿园之外的教育,通过家长与幼儿园的共育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

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实现幼儿园与家长的共同教育。在实践中,本园开展了游艺会、风筝节、童年的游戏等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比如在“风筝节”的亲子活动中,我们将活动设计成四个环节,“聊聊风筝”、“制作风筝”、“参观风筝”以及“放飞风筝”。首先,要求家长和孩子尽可能的收集与风筝相关的知识,然后做成卡片,在与其他孩子以及家长交流时通过交流卡片的形式增长孩子们的知识。然后开始制作风筝,由教师或者具有制作风筝经验的家长向孩子们演示如何制作风筝。再者,参观风筝,由孩子向其他的家长介绍自己的风筝。最后放风筝,让孩子体验到放风筝的乐趣,学会放风筝的正确方法。再比如在“童年的游戏”这一亲子活动当中,让孩子和家长共同进行童年的游戏,像“滚铁环”、“跳房子”以及“丢沙包”等。家长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增进了彼此的感情,使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如同朋友一般亲密。在“幸福端午节”的活动当中,本园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搜集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图片,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品粽子。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交流更多,也促进了孩子和家长的交流,发挥出了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力量。

三、利用互联网,拓宽家园沟通的渠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也越来越普及,幼儿园也开始使用各种现代化管理的手段,而家长与幼儿园沟通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其中互联网沟通就是非常方便的形式。本園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利用互联网优势,教师将孩子们每天的学习情况发布到幼儿园网站上,包括幼儿园的食谱信息、孩子的身体发展情况、孩子们的活动照片以及近期的活动计划等,家长只需要在网上浏览幼儿园网站即可获知幼儿园中的全部教育进展。家长还可以在网站下方提出自己的教育建议,或者通过邮箱的形式将自己的建议发送到幼儿园领导邮箱中。这种通过网络的交流非常方便,而且节省了时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比如本园大班一位孩子的父亲长期在外工作,非常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所以经常通过电话的形式与孩子的老师进行交流。而现如今该父亲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每天的学习内容,吃了什么饭,做了哪些游戏,而且还可以通过照片看到孩子学习、生活的情景。

四、举办家长助教活动,实现家园共育

孩子家长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本身是有限的,而孩子的父母都来自于各行各业,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各项工作当中,参与教育工作,其中家长助教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邀请孩子家长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到幼儿园对孩子们进行各种专题教学活动。比如消防队的家长可以在轮休时到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解生活中的消防安全知识,医生家长可以为孩子们讲解预防疾病的生活知识,交警部门的家长可以为孩子们讲解与交通安全相关的知识。通过家长助教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幼儿教育工作当中,体会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内容,有助于教师和家长今后更好的沟通,同时也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能够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通过不断地实践,家园共育亲子互动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家长的家教水平不断提高,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断丰富,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大,各方面的品格和能力也渐渐体现出来,这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玲.亲子同乐high起来[J].家庭.育儿,2008,(06)

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篇4

2014年4月22日下午,程雪霞老师为我们青年教师作了题为“关于社会科学科研课题实证研究方法”的科研培训讲座。

在讲座中,程老师从解析科研课题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入手,为我们分析了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所面临的困难和认识的误区,对社会科学做出了界定,认为社会科学应该符合科学所要求的标准,要具备科学的特征,社会科学应当采取科学的论证方法,其中实证方法最为重要。具体而言,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方法分为观察法、测量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案例法。最后,程老师结合个人经验分享了科研方法的选择。整个讲座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风趣,赢得阵阵掌声。与会老师深刻感受到程老师丰富的专业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为我们营造了浓厚的科研和学术氛围。

通过这次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做好科研,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懂得了科研的重要性。原先,科研很多时候让我无所适从,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对科研有了重新认识,也为我今后做科研树立了信心。今后,我也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程老师为榜样,努力进取,不断钻研,力争学术上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李娟

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篇5

天津大学

一、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作者:宋叙言

项目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项目小类: 管理

二、项目简介

该调查报告围绕旅游型城市如何强化旅游工程项目选择与管理,在分析消费层次对旅游发展影响及对我国30个城市近百个大型旅游工程项目调研基础上,以泰安宝龙酒店项目为依托,按照STP模式,从建设必要性、市场需求性、经济合理性、运营系统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报告运用旅游经济学、产品策划学和价值工程学理论,采用实地调研、案头调查、对比研究等方法,结合泰山宝龙酒店项目实际,对旅游型城市工程项目的选择和管理进行分析,提炼出影响旅游工程项目选择和管理的各种因素。围绕如何加强旅游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提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的结论和建议。即:充分市场调研,注重投资评价;把握入场时机,争取政府支持;准确市场定位,前期营销跟进;强化设计管理,严格限额设计;加强合同管理,注重内外协调;完善信息渠道,推进信息共享。

三、详细介绍

1.调研现阶段旅游消费的层次性特征和区域选择,提炼出全国大型旅游工程项目的选择模式。2.详细调研泰安宝龙酒店项目的周边设施布局及相关规划,调查泰安市规模酒店的现状,提出项目选择中要关注的要素,实证研究泰安宝龙酒店项目的选择过程。3.运用“三位一体”定位法,从建设必要性、市场需求性、经济合理性、效益综合性等方面着手,提炼泰安宝龙酒店项目在当前建设的选择和管理过程中关注的重点。4.根据项目调研数据,筛选出影响旅游工程项目选择和管理的主要因素,对后续项目开展有指导意义。5.在经济测算和对相关项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强化项目全寿命周期的造价控制,总结出旅游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运用旅游经济学、产品策划学理论,采用实地调研、案头调查、对比研究等方法,对旅游型城市工程项目的选择和管理进行分析,提炼出影响项目选择和管理的主要因素。2.提炼出“三位一体”定位方法,在竞争项目调查分析基础上,对拟建项目进行准确定位,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3.使价值工程理念贯穿于旅游工程项目选择和管理的始终,强化项目全寿命周期的造价控制,对全国旅游产业的换代升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五、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篇6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在课上学习了一些有关“实证”的知识。实证经济学就是探讨是“什么的经济学”。与之相对应的是规范经济学,也就是探讨“应该是什么的经济学”。读完这片文章之后,我对实证经济学有了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解。粗略地划分,这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地内容。首先,有关实证经济学。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客观地科学。这有些像一些自然科学,譬如化学,要研究的就是物质是由什么化学成分组成的。目的就是将物质的实际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给大家。而实证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有时会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带入到结论当中,这就造成了“实证”与“规范”的混淆。经济学就是这样。而当结论发表之后,人们在判定这一结论时,也会带着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而造成争议。而我们一般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能够预测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影响的概括体系,而这也是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所在。“实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说‟,它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当然经济学的“预测“不只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件,对已经发生但还未被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进行预测)而理论是一种实证性假说体系,它的判断标准就是实际证据。这样就是下一个方面的内容:假说。第二,有关假说。上面提到,实证性假说体系就是理论。所以要发展出理论,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其抽象本质的东西。而对于社会科学,没有一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东西并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经济现象。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些已知的经济现象提出一些假说用以推测。而判断这种假说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要检验假说的预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但社会科学无像自然科学那样提供那种可以给人强烈的可信任感的受控实验,而只能从偶然的“实验”(也就是现实发生的没有被控制的)中进行检验。可是这并不阻碍这也是种检验,且检验结果更加使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人们容易产生的误解是认为假说中假设(假说中有含义和假设)的正确与否是判断假说是否成立的标准。这是错误的。例如书上关于台球手的例子,虽然台球手并不会进行如此复杂的线路选择,但这并不妨碍他打出我们按照他可以进行线路选择的假设而得出的预测。一种假说的假设的真实与否不能影响假说在现实事例中的应用。就如文章中关于重力加速度的例子。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在实际情况与假设有很大出入的情况下,一种假说不能适用。判断假说是否属于这种情况的标准有两个:1,替代理论的精确程度;2,更高精确度所带来的成本(个人认为第二条更适用于社会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总是竭尽所能找到最真实的)结论是只要假说合理,无论假设是否符合现实,我们都可以接受这个假说。理论中的假设是十分重要的:1,它们是对理论的简洁描述或表述方式;2,它们有时促进了通过假说的含义而对假说所进行的间接假设;3,它们有时是明确说明理论可能正确的条件的一种简便方式。对于第一条可以这样理解,假说是可以看成由抽象模型和一系列规则所组成的。在我们判断可观测的现象与模型中的实体之间的一致性时,就用到假设(关键性假设)。它能够简洁的描述出模型,使我们可以判断模型适用性。(第二点不太明白,请老师指教)总体来讲,经济学的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提出假说(模型+规则),其中包括假设和含义。假设是模型的简洁性描述,当判断实际现象是否与模型相对应,是否能用此规则加以推测

时,就可以看假设是否基本上满足事实情况。而判断一种假说是否有意义,是否正确而可以为大家所接受时,不是看假设现实吗,而是看这种假说的预测是否与现实情况相符合。最后要强调,经济学是门科学,它的目的就是预测。二,《经济学家与经济政策》 经济学家的有趣表现在他的职业:“经济学家通过解释其他人为什么贫穷而变得富有。”经济学家的有趣也表现在他的坦率:“我宁肯含含糊糊地对,也不愿严谨无误地错。”这句由凯恩斯说出的话让大家觉得很有意思。经济学家的有趣也表现在他的遮遮掩掩:“经济分析就像比基尼,其所暴露的都是重要的;但是其所掩盖的,却是致命的。”经济学家自然也难免给人留下乏味的印象,以致于使大家对于经济学家的不满延伸到经济政策专家身上:“经济政策专家没有律师的严密,不像神学家那样身体力行,但是比经济学家更能卖弄学问。”经济学家的乏味也被好事者狠狠攻击了一下,当然从故事中我们还找不出为什么经济学家乏味的原因。说是一个妇人被确诊患了绝症,医生说她只能活半年时间。这位妇人十分热爱生命,所以十分痛苦,医生于是建议她嫁给一个经济学家,妇人奇怪地问:难道经济学家可以治好我的病吗?医生说:不是的,但是你如果与经济学家结婚,就会觉得半年也是十分漫长的。于是,就有人说:“应当说,哥伦布是第一个经济学家。当他出发去寻找美洲大陆时,他却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当他到达美洲大陆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但是,他的所有活动都是由政府无偿支持的。” 看来,国外的经济学家的处境似乎并没有中国的经济学家风光,经济学似乎也没有那么高的地位;但是国外的经济学家取得的成就似乎要比我们大。惟望中国的经济学家慎思之,明辨之。

在拜读过 宋 先生的《货币战争》后,不经觉得这是一本惊世骇俗的小说,但如果作为学术著作来来,那么宋 先生的论述漏洞百出。

因此我希望以此文作为对 宋 先生货币战争的批判。

我的观点可以概括为:1.金本位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复辟,信用货币将会继续存在;2.但信用货币的发展必须在严格限制下进行。

在展开论述之前,我希望现澄清一点: 宋 先生所说的国际银行家家族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我以下的分析。原因很简单:1.国际银行家家族既然神秘,其存在的准确性不可以随意肯定;2.即便其存在,由于国际银行家的控制力无论在金本位,还是信用本位的货币制度基础上都足以破坏整个金融秩序,因此我们可将其影响设为一个常量,在此基础上分析金本位与信用本位的差别。

一.我的第一个观点是:黄金(或白银)的储量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将从金本位的缺陷与信用本位的相应优势两方面来论证。

众所周知,黄金和白银作为贵金属,其已探表明储量可以看作一定值,而人类社会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数量和价格总量却在不断的扩张,无论这个价值总额现在

是否已经超过金银总量所能承担的上限,但终有一天这个界限将被打破,到时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不断增长的货币量来与产量相对应,经济将会彻底崩溃!

但是如果仅从数量角度来分析金银本位的弊端,难免不足以服人,我的下一个证据将源自于经济制度本身。可以先假设黄金储量无限,但短期内开采量并不能迅速上涨,而且成本极高。这样的话,如果实行金本位,在一定时期内,势必造成金银的高度升值,作为货币的金银一旦升值,那么还有什么人愿意放弃这种既可储备,又可流通的“绝对财富”,来冒极大的风险,从事回报率并不一定能够超过金银升值幅度的投资呢?这也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它对经济的冲击不会亚于通货膨胀,从当前次贷危机的实例中就可见一斑。同时通货紧缩也必将挑战黄金作为货币,被赋予的币值稳定的内在条件,难道只有货币贬值的才可以称作币值不稳,而货币升值就是很好的事情吗,如果说通货膨胀可以造成潜在的财富分配,那通货紧缩将会造成社会大众的普遍贫困,因为人们手中持有的黄金固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绝对财富的象征,具有不断升高的购买力,但是如果这些购买力不能徐速变成实在的购买行为,那么所有生产将会停止,届时黄金的购买力可能也会也会逐渐被蚕食。由于黄金开采的技术限制、成本限制都远高于信用货币的成本,因而开采黄金的必然要求其购买力水平带到一定程度,黄金这种稀缺程度又势必刺激了对黄金及霍金抵押货币的需求,制约经济发展,而且这种机制在经济衰退时期将使萧条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衰退时间进一步延长,从而起到了另一种杠杆的作用,而且还是一种非中性的杠杆。这种黄金货币的内在机制即便在黄金储量无限的假设下也是成立的,其成立原因就是高昂的开采成本和由此产生的稀缺性。其实我也看到 宋 先生在《货币战争》的结尾顺便提到了他本人对中国的未来货币制度的构想,那种令人放心的金本位可能建立吗?不能!那么原因呢?

依我看来,要探求着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就必须知晓金是如何确立绝对财富的地位的呢?信用,金的地位依旧是靠信用确立的,只不过信用通过金这种形式表现出来,会多少有些特殊,但仅绝非货币之王,信用才是!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一卷就介绍了货币的发展史,金之所以确立货币的正统地位,是因为所有人都认可金作为交易的媒介,进而获取了财富的代表着一美称,而其本质与其前任,各种商品无异,这种货币的本质是建立在普遍认可的基础上,这就是一种集体信用的表现形式,而之所以选择黄金这种形式,只是在于其自身的种种特性,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黄金货币能够保持币值稳定,他的供给量不会快速增长,不会造成严重通胀,而这其中就有一个潜台词——各种产品的产量也不会过快的增长,那么反观现在。这个潜台词所要求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那么黄金如何来凝聚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呢?显然,黄金已不合时宜,货币需要新的载体,于是货币所要求的信用找到了债务这一新形势。但归根结底,货币的信用本质没有改变,人们之所以认为债务货币极其容易造成通货膨胀,是因为现行货币是有央行凭借各种发行并由各国法律赋予信用的,因此它是掌握在当政者的手中,而金货币的创造是掌握在自然的手中并有全人类赋予信用的。让我回到原先的话题上,中国单一实行金本位不能成功的原因。原先的金本位之所以成立正如我刚才所讲,是全人类认可授信的结果,而如今世界范围内的美元本位的确立

也是全人类认可授信的结果,任何一个主流国家如果不承认基于金的中国元作为世界货币,那么即便有金作为支撑,中国元本位制度也不可能在全世界确立,而且如果反对国的经济实力足以在世界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中激起波澜的话,那么中国只可能在本国及周边地区确立金本位,而欲扩张则决不可能。宋 先生不考察金货币的由来就妄下评论,颇有偏离实际之嫌!

以上我们从金本位的固有的缺陷以及金货币的实质两方面论述了金本位不可能复辟的原因,下面我们可以来对应的具体考察信用本位的优势。

信用本位可以解决货币供给量不足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这等于给了经济体更多的选择,而且信用货币的低成本极大的释放了被凝固在黄金开采上的经济资源。我绝不否认:在信用本位下通货紧缩的风险并未消除,同时增大了通胀风险。但是信用本位起码取出掉了金本位制套在经济发展头上的最高限额,而且信用本位与金本位同根同源,其之所以令通胀膨胀不断出现、甚至愈演愈烈,只是具体操作上的问题,而非本质上的错误,如果不然,复辟金本位也毫无用处。

在此,宋 先生在不断的妖魔化信用货币,具体手段是不断强调债务的膨胀和通胀的迅速攀升,我想有必要对具体来对这两点进行澄清。

首先是债务扩张,的确放弃了金本位的美国其债务在飞速扩张,原因是货币的绝大部分是以美国国债为支撑的,而且国债是需要支付有利息的,这部分利息需要以税收来偿还,税收与利息的差额就已发新债来将旧债延期的方式进行支付,这的确会造就一个永远也无法还清债务,但以此就来说明严重增加纳税人的负担,未免太过子虚乌有。相反,我倒认为这种债务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普通纳税人的收入,原因也很简单,在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如果普通纳税人持有的国债越多,其利息收入就越高,那么比起不持有国债而情况,其收入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国债并非发给中央银行作为发行货币的抵押物,而是作为优化资金配置的工具流到纳税人手中,因此纳税人即使债务的承担者,也是自身的债权人,而且通过这种债权人身份收回了自己所缴纳的一部分税款,反倒变相减轻税负,这有如 何用宋 先生的理论来解释呢?的确,对外债务和对央行的债务(前提是央行必须是私有的,但这并不确定)可以说是增加了美国民众的债务负担,但这种负担是起到的是正效应还是否效应。

从实际情况来看,的确是负效应大于正效应,但这也是具体操作的结果,而非制度本身之过。尽管如此,宋 先生在货币战争一书中所形容的美国债务积累的过程实在过激,虽不知道它的具体一图为何。信用货币的确是以债务无抵押的,但并非债务增量的与货币增量,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中央银行掌握货币发行权,因此只有经过中央银行购买或由中央银行贴现的债券才能转化为货币,而且中央银行能够购买或贴现的债券也不是全部债券,此外,如果国家通过发新债来延期旧债的行为也只是债务的转化,而非创造新的债务,所以那种任何被创造出的债务都会被货币化的观点必然是错误的!在这里我想澄清一个观点,宋 先生说的不错,现代经济离不开债务、离不开信用,但信用、债务并不应被妖魔化,从

一个微观的个体来看,的确,他可以不欠债,但是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它不可能不欠债,起码光是银行就做不到,因为居民储蓄就是债务。我们从实际中也不难发现,债务并非如我们印象中那样恐怖,而且因为现代信用经济的体制已经规定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信用体系,在此基础上的债务往来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如果一份永远也还不清的债务是一份永远都能偿还的债务,那么未来人们自然可以放心的把钱贷出,因为他们希望的是未来的收益,而不是现在的货币!按照 宋 先生的说法恢复金本位制度的话,那么现代银行系统也就不需要了,而且也不可能被需要,因为现代银行制度时刻创造着借贷。而且让我们来看看银行所吸纳的储蓄:截至2007年末,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2534亿元。接近18万亿人民币的储蓄存款,其利息数额也比是一笔天文数字,那么银行以何偿付呢?凭的是贷款利息或更多的人的储蓄,而贷款利息来自于经济增长、他人储蓄则相当于借新债偿旧债,这与国债的操作方式如此相似,或者说根本就是同根同源——信用基础,那么如果想要废黜债务货币,是否也应该废黜一切信用制度呢?这种工作仅凭金本位根本无法实现,因为金本位充其量只能使货币找到金作基础,但货币的借贷行为永远不可能终止,那么即便金能够与信用“脱钩”、但经济的发展有如何摆脱信用呢?况且金本身就是信用的载体。

在让我们来看通货膨胀,我首先肯定,通货膨胀的确具有财富的分配作用,但是这种财富分配作用真的降低了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从而是社会矛盾愈加激化了吗?答案应该不一定。的确就固定收入群体而言,通货膨胀的确剥夺了他们的财富,但是固定收入阶层其收入一定就固定吗,难道他没有参与各种投资或投机吗,而且在当今这个投资金融资产成为家庭储蓄的重要手段的时代,有几个拥有储蓄的家庭不是资产通货膨胀的受益者呢?如果不理清通货膨胀的受益者就妄断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剥夺了人民财富,实在难与实际相符?这里 宋 先生翻了和刚才分析国债负担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而且通货膨胀还具有生产效应,即促进了生产的扩张和实际财富的积累,只是正面的作用,宋 先生在其分析中岂能拒而不谈呢?当然通货膨胀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有着致命的杀伤力,这点后面还会提到!

在以上论述中,我已说明了债务扩张和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并非一无是处,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发展有益,那么现在我就来阐述经济系统应如何保留这些益处:第一.国债的发行应以促进经济经济增长为目的,应该以是否有财富积累(即GDP总量与增速)与债务本利总量和增速相对应为衡量标准;第二.货币供给总量应符合市场交易需求,同时为了保证货币流向符合经济发展需要,应该对不同的市场设定边界!这两点原则如果能被有效贯彻,即便国家债务庞大到永远无法还清,即便信用货币多到到令我们瞠目结舌,但这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有益的结果!

二.在有了衡量债务和货币数量的标准这一基础后,我可以以次贷危机为例来完成此篇文章的第二个论点的论述——信用货币应该在强烈的限制下发展。

次贷危机对信用本位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因为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信用过度膨胀、以及由此引发的资产通货膨胀。这也构成了那些金本位支持者打击现代信用经济的的强有力武器。但我认为,次贷危机是现代信用经济完成转型的千载良机,而非发展尽头!

首先,来看一下次贷危机影响如此之大的原因,正如《货币战争》附录部分所述,各种资产抵押债券从横向(同类债券不断增大)和纵向(各种证券层层打包)两方面迅速扩张,随之而来的是信用无节制膨胀,并且整个金融市场中不同风险偏好类型的参与者被日益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通过商业银行体系和房地产市场与实体经济实现互联,再以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绑定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这种紧密的关系网也成就了利益与风险的传导机制,市场繁荣期,个参与者通过这套机制分享高额回报,而如今则共同承担巨额损失,可见损失和利益均不产生于这层关系网,而是来自其源头——信用的扩张!但是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种信用扩张并非产自信用制度本身,而是来自信用制度的使用者。说的更明确一点:网络金融泡沫的破裂和“911事件”的爆发式美国经济濒于衰退,信用制度在此时显示了其强大的威力,美国人将信用货币与实体经济的结合点设立在房地产业,并由此将强劲的的需求扩散到其他行业,不可否认,房地产业强大的辐射能力很快将美国经济带上快车道。截至此时,信用制度都还在发挥积极作用,但当人们开始进一步追逐货币利益的时侯也开始扭曲信用制度。顾名思义,信用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对信用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确立一个合理的衡量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主体是不具有信用的,这些标准构成了信用经济的一部分边界,一旦越过信用经济将会逐步丧失其根基,当美国投行们把金融巨人的一般身体都已除了信用边界,那么这已经不再是信用经济所统辖的范畴了,其爆发危机是必然的,因为至今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那些不具备信用的市场主体可以很好地履行还款义务!

信用制度是否会将经济自发的推出信用边界呢?我的答案是,现行信用制度会,但完善的信用制度不会。这需要再来仔细看看到底是何种因素导致投行们舍身踏出信用边界的呢?资产通货膨胀。没错,房价的持续上涨,而且无下降趋势,造就了本无信用的人具备的很高的信用,而在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地方,通货膨胀不可避免,这与信用制度并无直接联系,之所以信用制度与通货膨胀联袂为我们送上了这一场百年不遇的大危机,那是因为信用制度的另一侧边界被通货膨胀所掩盖了,人们本就不清晰这另一侧边界的具体位置,再加上资产通货膨胀的猛烈冲洗,无论当政者还是银行家都忘记了这条边界的存在,慢慢的通货膨胀也彻底腐蚀掉了信用制度的这一侧边界!在前面我曾谈论到通货膨胀的好处,而此处正好补充了通货膨胀的危害!

那么通货膨胀的这种危害真的出金本位之外无其他方法可以消除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前所述,信用制度的边界不是由通货膨胀决定的,而是制度内在决定的,通货膨胀只是混淆了边界,要想遏制通货膨胀的信用边界的蚕食,就必须以政治权力和法律等最坚固的“材料”来修筑这条边界,即在建立金融制度时,必须分清实体经济与金融的主次关系,并以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和财富的真实积累为原则,实际做法我在第一部分结束也就是我在第一部分论述结尾处所陈述的那两点!

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篇7

关键词:高校专利,转化生产,途径,方法,实证研究

高校专利转化不仅仅是指专利技术转化的具体形态, 同时还包括各方面的系统要求, 既有政府、企业、高校、技术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 同时还受到市场环境等法律、经济、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因此, 要从高校专利技术的技术研发、技术生产、技术转移、技术产业化等多个阶段进行深入的研究, 探讨适合高校专利转化生产之途径和方法。

一、简述高校专利的相关概念

1.专利技术的整体认知。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 专利技术被定为是指被处于有效期内的专利所保护的技术。根据我国专利法对专利的分类, 主要是包括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保护的技术。大家通常所说的, 有宽泛外延的专利技术一词是把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都包括在内的。本人也有4项专利申请专利四项:一是太阳能小夜灯, 申请号ZL201120382867.X;2012.06.13;1/1。二是尺子笔, 申请号ZL201120113660.2;2012.01.25;1/2。三是更换杯口式水杯, 申请号ZL201120113673.X;2011.12.14;2/2。四是自施液式洗衣刷, 申请号ZL201120113667.4;2011.12.28;1/2。

2.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具体含义。

在实际开发中, 应用高校专利技术, 将高校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途径和方法, 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 因此, 是一种技术创新, 并实现高校专利技术的商品化和应用效果, 主要是以实现成果为导向, 融入市场的应用技术, 进行后续的实验、开发和运用, 并逐步推广, 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发展新型产业结构等等。

二、分析高校专利转化生产的现状

1.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的模式。

在高校专利转化的过程中, 通过高校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努力, 寻求适合的企业进行专业的专利转移, 或者企业找到合适的高校专业成果, 将其在企业实现产业化的发展, 在没有中介机构的基础上, 转化的主要是高校自有专利技术, 主要合作的金额相对较少。譬如, 在义乌小商品的专利转化中, 可以寻求相对较小的企业, 进行适当的市场调查和生产模式的初步建立, 适应市场的需求后进行细致的转化生产和产业化规模。

2.高校专利技术孵化模式。

在高校专利技术的转化过程中, 可以将专利技术与企业的孵化结合起来, 将科学技术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加速产业的结构化调整, 并发展新型的产业化规模, 创新新的就业机会, 通过采取大学科技园、国家重点项目、省级院校以及校企联合研发机构等模式进行, 发挥高校专利的具体形成方式。

3.高校专利与市场的接轨不浓厚。

在高校专利的转化过程中, 往往存在专利技术转化和市场应用脱离的现象, 专利质量和专利技术转化率呈现下降趋势, 不利于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 高校科研人员习惯于追求技术水平的“高、精、尖”, 强调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而忽视了市场导向和科技成果的现实经济价值, 专利技术转化意识不强;另一方面, 对专利质量、专利技术转化的考核和奖励机制不足, 导致大量高校教师重基础研究而轻应用研究, 重专利申请而轻专利技术转化, 存在不同程度的“为申请而申请”的状况, 不具有产业推广价值, 不利于相关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实施。

三、探讨高校专利转化生产之途径和方法

1.高校专利转化生产的战略信息。

在高校专利转化生产的途径中, 要注意战略信息的研究, 从不同角度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把握, 形成整体的战略思想, 从整体的战略眼光把握高校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 构建全方位的激励、合作、应用机制, 融入高校科研创作、技术普及、科技竞赛等多方面的管理方式, 更好地推进整体功能深化。同时, 增强专利意识, 及时申请专利;重视专利文献检索, 避免重复研究;加大科技投入, 促进专利创新;加强合作与交流, 促进专利技术的快速转化;建设自身的专利战略体系。同时, 还要及时完善和加强专利管理, 完善专利制度;激励和发挥教师、科技人员、专利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建大学与企业协作研究中心;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定位, 形成技术创新的核心能力;加大高校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比例, 从多方面形成整体的信息战略, 适应高校专利转化的需要。

2.积极完善各项政策。

在高校专利转化的过程中, 要不断完善专利技术转化机构和制度建设, 尤其是在高校, 譬如在尺子笔 (申请号:ZL201120113660.2) 的专利转化中, 就要建立高校创新型的科技体制, 在整体机构的设置、人事制度、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开展灵活性的技术整合, 将这种小产品的科研开发与实业岗位结合起来, 形成专利转化与科研制度的人性化管理制度, 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 形成细化的管理政策, 激发科研人员的市场开发能力, 促进成果的快速转化, 将会更好地促进小商品的专利转化, 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3.全面完善高校专利转化的投资体系。

在实现专利产业化的过程中, 就需要有很好的专利转化投资体系, 尤其是在高校资金投入不足, 风险投资严重缺乏的大背景下, 思考如何实现投资体系的创新, 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整体的管理中, 要想实现高校专利转化, 对一些虽然经济效益不高, 当时社会效益良好的高校研究项目进行投资, 并通过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 财政支持等一些手段, 对高校专利转化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的专利项目进行风险投资, 更好地促进高校专利技术转化, 可以设立专项转化资金, 也可鼓励民间资本的融入, 并通过产学研的方式获取资金支持, 促进投资体系的健全。

4.搭建专利转化的技术平台。

在实现高校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之中, 还要结合专利的实际特点, 整合高校资源, 也需要搭建更完美的服务平台。由于高校发明人与企业对技术定位不同, 高校发明创造需要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同时, 政府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构的管理和指导, 统一知识产权 (专利) 评估核心价值, 并形成合力;同时, 融入评估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中介机构共同参与, 实现信息共享。由政府牵头, 整合高校、中介资源, 搭建一个全市统一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高校首先需要理清与发明人在专利权益分别上的比例关系问题, 探索专利技术转化的新途径和新思路, 开展股权、期权激励政策, 加大对高校发明人的奖励政策, 依靠集成专利技术整体出让与发明人后续跟进优化技术相结合方式推进企校之间专利对接实施。同时, 高校可以考虑将即将放弃的专利转让给学校发明人, 由发明人负责推广, 可以加大转化成功率。

5.强化高校专利对外转化审查机制。

在针对高校专利转化为生产的方法与途径中, 也要加强高校专利对外转化审查机制, 结合专利的特点和使用性质, 建立和完善高校对外技术转让中的专利审查机制, 避免高校智力成果低价出售和自主知识产权流失。并针对当前存在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 可以进行应当进行反垄断审查, 合理规范专利海盗的市场行为。对于我国高校的对外技术转让行为, 应当加强专利审查和备案工作, 与国外专利投资机构合作应慎重, 注意风险防范, 防止重要技术成果泄露, 形成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最佳运行模式。

四、总结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专利转化的实际效果, 从专利创造、运用、管理、使用等多方面进行考究, 并深入分析高校专利技术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围绕各个问题, 形成细化的管理措施, 从加强政策在高校专利技术转化中的导向作用、加强高校专利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专利评价体系、合理规范高校专利经费使用和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更好地促进高校专利转化为生产力, 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黄鲁成, 蔡爽.基于专利的判断技术机会的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0, (02) .

[2]杨玉梅, 王一凡, 王耀祥.谈专利管理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J].新疆石油科技, 2009, (04) .

[3]孙守杰.江苏高校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方式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 2011.

[4]李卓梅.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07) .

[5]李明.“后评估”时期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反思[C].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1.

[6]冬晶.技术创新中专利分析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9, (10) .

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 篇8

【关键词】实证主义;方法论;自杀

1987年,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出版了《自杀论》一书,该书是运用实证主义方法开展社会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在社会学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曾经说过:“《自杀论》是迄今为止的社会学研究中最伟大的杰作”。本文将以《自杀论》为视角,对实证主义方法的运用进行分析。

《自杀论》是以“提出问题—资料收集—概念界定—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的思路来进行问题分析的,这一思路也是典型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思路。本文也将按照这一研究思路来梳理相关逻辑。

一、提出问题

第一步的工作任务是提出问题,也就是选题的确定。选题是进行社会研究的第一步。通常认为选题有这样的几个标准: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而自杀向来是个敏感而棘手的研究课题,当时的人们已经从生理、地域和种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探讨,得出了一些零散的结论。涂尔干准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自杀问题进行研究,在当时是极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涂尔干时代,欧洲各国的自杀率均有上升之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这个选题也十分重要,就算是放在今天,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资料收集

在确定选题之后,涂尔干着手收集资料,开始第二步的工作。他采用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文献研究法,在司法局和统计局查阅了26000名自杀者的档案材料。这些研究对象分布于当时欧洲的12个国家: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英国、挪威、俄罗斯、奥地利、瑞士、丹麦、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自杀行为主要发生在1835——1890之间。资料包括了自杀者的性别、年龄、地区、婚姻状况、家庭人数、宗教信仰、疾病史、自杀动机、自杀的时间、自杀方式等。除此之外,涂尔干还收集了与之相关的其他统计资料,如这些国家总人口的死亡率等。这就是资料收集的过程。

三、概念界定

在确定好“自杀现象”选题之后,收集好资料之后,就开始对“自杀”这一行为进行概念界定。正如涂尔干所说的那样,自杀的概念人人皆知,给它下定义似乎多此一举。但当我们对自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由很多个变量控制的。比如,触电死亡之类的意外死亡算不算自杀,比如不小心服药过量引起的个体死亡算不算自杀。

所以,《自杀论》这本书里面自杀行为首先就排除了那种个体事先不知道会导致死亡结果的行为,将自杀定义为“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从这个定义,我们发现,自杀似乎仍然属于个人行为,它好像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于是,在定义自杀的基础上,涂尔干又提出了另一个概念“自杀率”,自杀率是指“一定时期,自愿死亡总数与人口总数之比”。这就是涂尔干的高超之处,如果说自杀行为是个人的,那自杀率一定是群体或社会才可能具有的现象,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将有利于作者进行社会因素的分析。

四、提出假设

在涂尔干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之前,人们对于自杀行为的原因归类主要有两种:一是自杀由个体心理因素导致的(比如,精神疾病、遗传、种族、模仿等);另一种认为自杀是由自然因素导致的(比如,气候、季节、昼夜变换等)。但是在涂尔干看来,自杀既不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也不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而是社会因素导致的。这也是他在书中提出的三个基本假设,由此也就完成第四步的任务。

五、检验假设

在提出基本假设之后,在第五步的检验假设阶段,他就面临着双重任务:否证引起自杀的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实证自杀的社会因素。也就是证伪自杀是由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引起,证明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

在假设检验阶段,涂尔干只需要证明精神疾病、酗酒、种族、模仿等因素与自杀率均无相关性,即可证明自杀不是由心理因素引起。同理,他只需要证明气候、季节和昼夜变换与自杀率不相关,也可以证明自杀不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相应的,只需证明,宗教信仰、家庭、战争等与自杀率存在相关性,即可证明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我们任意选其中的一些因素来说明。

1.心理因素

(一)精神错乱

传统观点认为,精神错乱可能会引发自杀。涂尔干的分析则发现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第一,在精神病院里,女性多于男性。如果说自杀率与精神错乱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那么女性的自杀率就必然高于男性,至少应该一样高。但是,依靠数据分析,在每个国家中,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4倍左右。第二,壮年时期更容易地突发精神错乱。但是在所有的国家里,自杀的倾向根据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强的,也就是年龄越大,自杀概率越大。很显然,这两个数据是相矛盾的。第三,疯子最少的国家却是自杀最多的国家。第四,下层社会中精神错乱很少,自杀却时有发生。以上四组数据分析都说明,精神疾病与自杀率不相关。

(二)模仿

模仿首先必须要有被模仿的对象。如果自杀是模仿所导致的话,那么在自杀的地理分布上应该要出现中心位置,既某一个个体自杀,他身边的人产生模仿行为,然后其身边人的身边人又产生模仿行为,自杀的地理分布就应该以这个个体为中心,向外扩散,离中心越近,自杀率越高,离中心越远,自杀率越低。但是,从实际的自杀分布图形上看,自杀根本不是围绕某些中心发生,自杀的地理分布没有任何中心。因此,模仿与自杀率不相关。

利用数据分析,涂尔干分别驳斥了精神疾病、酗酒、遗传、模仿等等所有与自杀有关的心理因素,证伪了自杀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检验了第一个实验假设。

2.自然因素

(一)气候类型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自杀率同样高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类型。意大利自杀人数最多是气候寒冷北方,而英国和比利时自杀人数最多的却是气候温暖的南方。因此,气候类型与自杀率之间没有关系。

(二)季节交替

最利于自杀的季节是天空最阴暗、气温最低或最潮湿的季节。孟德斯鸠就认为有雾和寒冷的国家特别有利于自杀的发展,而且这种看法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规律。迪尔凯姆按照温度的变化来排列一年中的4个季节和12个月份,并未发现季节或者月份的变化与自杀率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同样的方法,涂尔干驳斥了气候、季节、昼夜交替等所有与自杀有关的自然因素,否证了自杀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检验了第二个实验假设。

六、得出结论

最后一步,得出相关结论: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第六步——得出结论完成。

在得出這个基本结论后,涂尔干的整个论证过程结束。整个论证的过程科学严谨、环环相扣,读者在对这一结论信服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迪尔凯姆在进行论证时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的求真态度。在今天看来,尽管涂尔干对自杀的分析存在很多不足,但是他在《自杀论》中对社会学方法论基本原则的应用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自杀论》的方法论意义远比其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学术价值,直到现在人们还一直在涂尔干开创的实证主义方法。

上一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与心得下一篇:读书汇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