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研究三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研究三(精选6篇)

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研究三 篇1

(一)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比例低

我国自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已历经30多年。个人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2年的0.09%上升到2011年的6.7%,我国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个人所得税收入6054.09亿元。在诸多地方小税种中逐步发展成为地方收入的主体税种。然而,这个比例在与世界上其它许多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不但在所占比重上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违反了个人所得税的效率原则。

(二)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薪阶层

以常规而言,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但我国目前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力军是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中间阶层,而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富人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一小部分。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成为空谈。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设计时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调节高收入,缓解个人收入悬殊的矛盾,以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但目前的现实却是:尽管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势头良好,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增幅不小,但我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加大,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并未因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而缩小。却呈现加剧的趋势,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阶段,说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并未能真正地发挥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还呈现出的收入分布不均的状态。作为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30年来增长迅猛且仍处于上升趋势,已经超过到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我国已经进入个人收入分配不公平区间。不可否认,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个人所得税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是一个重要原因。违反了个人所得税的公平原则。

(三)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质量不高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实行个人自行申报纳税及代扣代缴两种方法,主要以代扣代缴为主。而在实际工作中,虽然税法规定了单位或个人在向其他人支付应税所得时,负有扣缴义务,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一些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与纳税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有意隐瞒相关人员的真实收入、或者站在有关人员的立场上想方设法分散收入,达到避税的目的。

1.扣缴义务人违法行为的手段由明转暗

从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的情况来看,扣缴义务偷逃个人所得税的手法是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企业故意将工资以外的各类“补助”不按规定计入工薪收入纳税;企业违反政策将收入化整为零计算纳税,以达到不缴或少缴税款的;以实物发放福利,不计税金。有些单位将年终奖会以实物的形式发放,并且以此笔支出由福利费列支为由不计税;造假名单,故意张冠李戴,弄虚作假,随意扩大成本;个人消费支出由企业报销而不计入收入纳税;巧立名目,随意扩大扣除费用标准。所有这一切是围绕着“缩小计税依据,扩大扣除范围”而进行的。例:某地税机关对某企业实施了税务稽查。在检查中,稽查人员在检查借款时发现,只归还大额借款可是在帐上没有支付利息的记录,但在归还借款的同时,总足有相应的支付临时人员工资,稽查人员通过计算支付的工资有应还的利息下好相符。企业通过列假名单,把利息分成小额工资支付,从而达到偷逃个人所得税的目的。

2.代扣代缴未能完全落实

~些单位虽符合扣缴税款的条件,却未能履行代扣代缴税款的义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税收征管中重视对企业的管理,忽视了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的检查,而对企业则是强调抓好重点税源,从而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监控。现行税制纳税人的申报面太窄,不利于监控,并且部分扣缴义务人不按规定履行扣缴义务,达不到源头控管的目的。现在的个人所得税都是单位代扣代缴,这一制度能直接管住的就是普通工薪阶层,而对于那些高收入的管理者而言,就很难有一个有效监管。尤其是私营企业,要分清哪些是个人所得,哪些是企业收入本身就是一件难事,所以,避税就变得极为容易。

(四)应税收入隐蔽难以确认

1、税源监控不力,税源家底不清

随着经济的开放和搞活,个人收入呈现出多渠道化和非规范化的格局,除了工资收入以外,人们通常还有其他收入,既所谓的第一收入、第二收入、第三收入;除了白色收入以外,甚至还出现了灰色收入。而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现实生活中个人收入的货币化、账面化程度不高。加上税务机关征管手段落后,税务机关与工商、银行等经济管理部门联合控管不力,社会信誉约束机制缺乏。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根本无法弄清纳税人的真实收入资料,当然也就没有办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结果必然造成偷税逃税的肆意泛滥。形成了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只管得住工薪阶层,却管不住新生贵族的尴尬局面。

2、个人收入隐性化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由于各项改革措施不配套,在分配方而出现了初次分配领域小规范和分配秩序混乱的情况,在个人收入上的突出问题就是个人收入隐性化。个人收入隐性化表现为个人收入情况与其本人的消费水准与消费能力非常不对称。目前这己经成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所面临的首要难点。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经济模式由单一形式向不同经济性质、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转化,既有按劳分配,又有按资分配,还有按权分配。经营形式、就业门路和收入渠道均向多样性发展。收入结构趋于复杂,且收入水平高低悬殊。同时,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性增强,相关单位和部门的配套法律及措施不力更加剧对个人所得收入进行征税的难度。由于我围经济处于转型期,收入分配渠道不规范,金融系统发展滞后,导致现实生活中个人收入的货币化程度较低,现金交易频繁,产生大量的隐形收入、灰色收入。

3、应税收入隐蔽具体表现

(1)扣缴义务人故意为收入者隐瞒收入,列虚假名单,进行虚假申报,并按虚假申报的支付收入数额扣缴个人所得税。例:某地税机关对某企业实施了税务稽查。在检查中,稽查人员在查阅该企业职工工资档案资料和发放名册时发现可疑情况,其主管劳动人事部门所提供的该企业职工人员总数与企业自己提供的人员工资发放名册中的职工人数有较大出入。于是稽查人员便紧紧抓住这个突 破口,与其主管劳动人事部门取得联系,多方调查取证、认真分析排查案情,顺藤摸瓜、一查到底,终于查实该企业采取分别制作、报送内、外两套工资清册的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即向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和地税机关报送虚增了职工人数的假会计资料作为工资报表,分解和降低职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基数,从而达到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偷逃应纳税款的目的。

(2)私营企业、个体业户通过挂靠“校办”、“民政福利”的牌子,骗取税收优惠,偷逃个人所得税。

(3)将应获收益转化为对企业的投资避税。高收入者把自己的投资所得(利息、股息、分红等)存在企业公司账上,作为对企业公司的再投资,而企业和公司则可以把这笔收益以债券或配股的形式记入个人名下,避免了个人所得税的课征。例:目前的股份企业越来越多,在这些企业的帐上却没有给各个股东分红的纪录,企业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扣缴义务。有的是帐外帐,一部分收入就不入帐,隐匿收入暗箱操作,不仅能少缴企业所得税,又能少缴个人所得税。有的采取股息红利再投,用分得红利投资再组建新的公司,而股东还是原来的股东分红无法量化到个人。

(4)单位设立不同账本,扣缴义务人用化整为零的办法,把账面工资总数压低,将“高收入”“肢解”变成低收入,将款项冲在私自设置的各种名目的津贴和奖项中,一般采用“考勤奖”、“安全奖”、“值班费”、“双休补贴”、“创收奖”、“业务费”、“误餐费”等名目进行工资外开支,名目繁多的工资表外收入接近甚至超过工资表内收入。而扣缴义务人只对工资表扣税。税务稽查部门对这种单位的财务列支进行检查,往往无可奈何。

(5)高收入者和扣缴义务人串通,通过签订假合同、假协议,少报收入,少纳税,共同偷逃个人所得税。

(五)税务机关难以实现有效控管 1、基层税源监管弱化

我围的税源监控体系建立在传统的征管体系基础上,工作流转层次和环节过多,分局既要承担从税务登记管理、定额核定、发票管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档案资料管理等同常工作到纳税评估、税款催缴、双漏清查、违章处罚等业务职责,还要应付上级局各科室要求的数据、报表、资料报送,造成基层管理分局监控管理力度普遍不足。这些原因造成税务监管部门没有多余精力调查审核清除高收入者的收入来源、数额、应缴税款等。

2、征收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

税务系统计算机信息化在征管中的应用刚刚起步,部门间、税企问的信息沟通还缺乏一个畅顺的渠道,对个人收入的监控体系还不完善,造成对偷逃个人所得税的行为稽查滞后,惩处不力。税务机关往往不能拥有设置机构内部的专门的计算系统,不便执行专门的税收征管功能,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务稽查等税收征管各环节的资料信息不能共享,更跟不上银行、贸易、通讯等主要经济部门电脑化的步伐,这极大地限制了税收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地降低了税收征管的效率。在计算机配备率较高的税务机关,征管软件的开发又没跟上,使得税收征管工作水平较低。目前个体零散税收的管理主要还是基层分局,以人工管理为手段,由于业户数量多,分布零散,征管力量的相对不足,使得征管效率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当前什么是一个纳税人的真正全部收入是一件难事,至少有下列行为税务机关很难控制。一是收入渠道多元化。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在银行里没有一个统一的账号,银行方面不清楚,税务方面更不清楚。二是公民收入以现金取得较多(劳动法规定工资薪金按月以现金支付),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收入难于管。三是不合法收入往往不直接经银行发生。

(六)纳税人申报不实 1、隐匿收入不申报

对于工资薪金所得,由于这个税目在账上反映较多,储蓄利息所得,因金融部门代扣较好,这两个税目已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稳定税源,现在占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大部分。而对于个人独资、合伙、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所得,股份制企业的股息、红利所得,纳税人经常不如实申报,更有甚者做假账隐匿收入,偷逃税款,造成个人所得税流失严重。

2、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纳税人中的工薪层与高收入阶层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现象。虽然在理论上,税法面前人人平等,但在实际上,以工薪为惟一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所得,且在发放工薪时即通过本单位财务部门直接代扣代缴,税款“无处可逃”,而高收入阶层或企业老板却可以通过税前列支收入、股息和红利、期权和股份的再分配、公款负担个人高消费和买保险、现金交易等多种手段“合理避税”。其次是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上,存在着权力与义务的不对等。纳税人对政府怎么花这些税款毫无发言权。

3、自行申报制度不健全

目前还没有健全的可操作的个人收入申报法规和个人财产登记审核制度,同时银行现金管理控制不严,流通中大量的收付以现金形式实现,致使税务部门无法掌握个人收入和财产的准确信息资料,加上我国目前缺乏有的对纳税人财产申报的社会信誉约束机制,许多达到征税标准的纳税人只要不自行申报,又无人检举揭发,就可以轻易的逃避纳税。有数据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主动申报纳税率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配合的协税制度不足10%。

(七)税务部门征收管理效率不高

个人所得税面向普通群众,点多面广,且流动性大。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不准确且时效性差,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信息不能实现共享,使档案资料不全、数据统计不清。而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税银联网、国地税联网等),使外部信息来源不畅。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不能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出现了大量的漏洞。目前各级税务机关还没有普遍建立了高收入个人档案,完善个人所得税重点税源管理系统,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加之税务机关力量薄弱,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念。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的主要问题是税务机关对个人收入来源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控管办法。美国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德国的税卡制度,英国的从源扣缴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八)处罚不能到位

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研究三 篇2

在保险业税收管理实践中, 保险企业存在不少与现行税法要求不一致的情况, 导致税收特别是企业所得税造成直接影响, 使得应收税款的减少。归纳起来, 其具体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少计应税收入

近年来, 通过对保险行业采取督导自查、纳税评估等手段, 税务机关发现保险企业少计收入的现象时有发生。通常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假退保、虚假批单退费等形式, 冲减保费收入, 向保险代理人支付手续费、向经纪公司支付经纪费、向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支付返还、回扣。二是对全保险业务的保护储金利息收入和运用保户储金进行投资活动获得收益, 未按规定从“利息收入”或“投资收益”中转入保费收入。三是因一次性交费困难而采取分次交费或分期收取保费的均应按规定金额一次贷记“保费收入”进行核算, 但有的企业故意将其长期挂账不结转。

(二) 准备金提取和扣除不准确

由于管理不够完善、监管不够到位, 许多保险企业存在准备金提取和扣除不准确现象。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种:一是多提取准备金现象。多数保险企业财务人员并不清楚保险责任准备金数据来源就稀里糊涂直接入账, 并直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二是多扣除准备金现象。根据规定, 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的8%提取。而现实情况却是, 保险行业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余额已远远超过税法规定的范围, 部分保险企业还存在超标准扣除准备金的现象。

(三) 费用列支不规范

很多保险企业为了减少缴纳税款, 会采取不同的手段超标准列支费用。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凭证不齐全。按照规定, 发票只能证明业务的发生, 业务的真实性尚需核实, 每笔业务必须附有一定的材料对其发生的真实性予以佐证。有的保险企业财务人员认为只需要真实的发票就可以了。二是业务招待费列支不准确。按照规定本应在“业务招待费”下列支的“客户活动费”“礼品费”等费用, 保险企业为了防止“业务招待费”超标准列支而将其放在“会议费”“差旅费”“办公用品”“公杂费”等科目内列支。三是其他项目列支不规范。很多保险企业存在取得发票不规范的问题, 如以取得不规范的发票和假发票列支费用的问题;还存在工资“三费”列支规范的问题, 如在营业费用科目列支应在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和工会经费中列支的费用问题。

(四) 佣金列支不符合规定

有些保险公司除了采取假退保形式支付佣金以外, 还在其他费用类科目大量报销支付给保险中介的实物奖励和旅游等非货币形式的佣金, 超标准税前列支佣金支出。

(五) 新型简易赔付方式不符合规定

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财险企业一般会采取给客户打折扣、给回扣及礼品等方式销售车险。为了招揽业务, 部分保险企业在一些轻微的交通事故上采取简易理赔的方式方便客户, 即发生轻微交通事故时, 现场定损后, 马上赔付, 保险人自行到4S店或修理厂修理, 而不要求对方开具发票。这一简易理赔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赔付流程, 保险公司在未取得4S店或修理厂开具的修理费发票的前提下作企业所得税税前费用列支, 而并未作纳税调整。

二、保险业企业所得税征管面临的困难

(一) 相关税收管理政策存在漏洞

与保险企业不断推出创新的产品和服务相比, 相关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出台略显滞后。如与上述车险的新型简易赔付方式相关的税收政策仍需进一步细化出台等情况。如何在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和堵塞税收漏洞之间寻找平衡点, 值得探讨研究。

(二) 税源管理监控力度不足

对保险业的税源管理更多地停留于日常事务层面, 而对重点税源监控、税源调研等更深一层次的工作限于人力、时间、认识等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征管基础资料较为薄弱, 对保险征管数据和基础资料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筛选, 未能充分利用征管数据在整体上掌握税收工作的变化;而临时性的数据采集统计容易影响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数据采集的渠道少, 过于偏重纳税人的申报信息, 大量外部第三方的涉税数据未能充分利用。

(三)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部分税务干部思想态度跟不上, 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能力素质达不到, 讲政治、懂行业、会查账、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紧缺;干部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平衡, 学习财税、会计专业的人员以及取得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职称的人员比例较低;管理机制不先进, 用制度管人没有很好地落实, 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三、完善保险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建议

(一) 完善政策, 促进保险行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税收政策, 进一步规范了保险企业手续费、佣金、准备金扣除范围, 提高了手续费和佣金的扣除比例,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期影响保险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问题。但由于部分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保险业税收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 多管齐下, 提高企业的税收遵从度

为提高保险企业的税收遵从度, 税务部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管理和稽查部门之间的合作, 形成监管合力。两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沟通合作, 互通情报, 共享信息, 联合行动。二是运用信息管税, 加强税源监管。税务部门利用各种相关信息, 加强对税源的监管, 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三是加强纳税辅导和税法宣传力度。全面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办税素质和办税的准确性, 减少技术性差错和不必要的行政处罚。四是加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力度, 达到威慑的效果。税务部门在原有的基础上, 须进一步加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力度, 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三) 多措并举, 建设专业化管理队伍

税务部门应将高素质的合适人选充实到保险企业税收管理队伍、检查岗位上, 提高管理水平, 对保险行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同时,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的力度, 让税务人员掌握保险企业的业务运作、会计核算情况, 不断提升人员素质和征管水平。

摘要:在保险行业的税收征管实践中, 我们发现保险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存在少计应税收入、准备金提取和扣除不准确、费用列支不规范佣金列支不符合规定和新型简易赔付方式不符合规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加强保险行业税收征管时, 我们又面临着相关税收管理政策存在漏洞、税源管理监控力度不足和税源管理人员素质难以胜任等问题阻碍。因此, 为了进一步完善保险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 我们建议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多管齐下提高保险企业的税收遵从度, 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 不断提升保险业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水平。

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研究三 篇3

暂行办法

(1995年3月14日国税发[1995]050号文件印发,根据2018年6月15日《总局关于修改部分税务部门

规章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机动出租车驾驶员(包括大、中、小客货运机动出租车驾驶员,下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种机动出租车驾驶员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其从事出租车运营取得的收入,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三条 税务机关可以委托出租汽车经营单位、交通管理部门和运输服务站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单位)代收代缴出租车驾驶员应纳的个人所得税。被委托的单位为扣缴义务人,应按期代收代缴出租车驾驶员应纳的个人所得税。

第四条 没有扣缴义务人或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扣缴税款的,出租车驾驶员应自行向单位所在地或准运证发放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第五条 出租车驾驶员办理了个体出租车营业执照的,应在领取营业执照后30日内到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第六条 出租车驾驶员从事出租车运营取得的收入,适用的个人所得税项目为:

(一)出租汽车经营单位对出租车驾驶员采取单车承包或承租 方式运营,出租车驾驶员从事客货运营取得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税。

(二)从事个体出租车运营的出租车驾驶员取得的收入,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出租车属个人所有,但挂靠出租汽车经营单位或企事业单位,驾驶员向挂靠单位缴纳管理费的,或出租汽车经营单位将出租车所有权转移给驾驶员的,出租车驾驶员从事客货运营取得的收入,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征税。

第七条 县级以上(含县级)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出租车的不同经营方式、不同车型、收费标准、缴纳的承包承租费等情况,核定出租车驾驶员的营业额并确定征收率或征收额,按月征收出租车驾驶员应纳的个人所得税。

第八条 出租车驾驶员能够提供有效停运证明的,税务机关应根据其停运期长短,相应核减其停运期间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第九条 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缴纳、扣缴个人所得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按《征管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条 扣缴义务人每月所扣的税款、自行申报纳税人每月应纳的税款,应当在次月7日内缴入国库,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或纳税申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第十一条 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或代收代缴的税款,付给2%的手续费。

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研究三 篇4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1998年

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税发(1998)47号1998年4月8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

1997年,各级税务机关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指示精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共征收个人所得税259.55亿元,比1996年增收66.49亿元,同比增长34.4%。这是继连续3年高速增长之后,再次实现大幅度增长。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对于增加财政收入,调节个人收入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就全国来看,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征管潜力还很大。1998年,应在过去几年征管工作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采取有力措施,继续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各地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征管机构。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认识做好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当作带动整个地税工作上台阶的突破点,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细、抓好。地方税务局的主要领导每个季度要亲自过问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领导班子每年要专门听取几次该税征管情况汇报,研究改进和加强征管的措施和办法,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根据个人所得税的特殊作用、发展前景以及征管任务日益繁重的现实情况,为了适应和确保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各地应加强个人所得税管理机构的建设。有条件的省份应设立专门机构,配备合格管理人员;其他地区应配调高素质人员充实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同时,各地税务机关应依照征管工作现代化的要求,优先开发和配置个人所得税计算机征管系统,并适当解决其征管所必需的经费。

二、狠抓税法宣传,拓展宣传深度。过去几年,各级税务机关在个人所得税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社会对个人所得税的了解程度有较大提高。但是,有针对性的宣传辅导工作做得还不够,有关个人所得税的税款计算、征纳程序等具体规定尚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此,今后在继续抓好面上宣传的基础上,要根据宣传对象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做好宣传辅导工作,尤其要突出对纳税人和代扣代缴义务人不依法履行义务所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宣传。今年各地应选择若干高收入行业及应税所得项目进行深入宣传和辅导,使广大纳税人和代扣代缴义务人明了税法精神、政策规定和操作程序、方法,提高他们的依法纳税意识和具体办税水平。

三、加大工作力度,落实代扣代缴。1997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出了《关于加强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的通知》(国税发〔1997〕70号),各地按照通知要求,抓紧落实代扣代缴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但是,全国开展此项工作的落实情况不平衡,有的地区尚未足够重视,工作迟缓,措施不力,没有大的起色。今后,各地要继续按照上述通知精神,扎扎实实推进代扣代缴工作,力争经过今年一年的努力,使代扣代缴工作基本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为了使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总局将于四、五月份进行督促检查,以此推动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四、突破薄弱环节,管好重点税源。摸清税源,掌握和管好重点税源,突破和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税收征管,是拓宽税源、保证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年要求各地:

(一)全面加强对个体行医、私人办学、取得各类境外所得以及城乡结合部、股份合作制企业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取得明显成效。

(二)在切实抓好个体工商户建帐建制的基础上,对条件具备的业户逐步实行查帐征收。

(三)对辖区内的名演员、名运动员、特殊技能者等高收入个人建立档案,掌握其取得收入的主要渠道、形式、特点,跟踪了解其纳税情况,力求征管到位。只要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就会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使个人所得税收入有更大增长。

五、积极探索,加强对外籍人员的税收管理。做好对外籍人员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是税收服务改革开放和维护国家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各地要在机构和人员上保证这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健全各项纳税申报制度,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做好有关税收政策和税收协定的执行工作。特别是针对一些外籍人员申报收入偏低的现象,有关地区要认真调查原因,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探索反偷、避税措施,并将有关情况专题报告总局。总局将对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

六、深化专项检查,严查大案要案。1997年,总局提出把演出市场、广告市场和建筑安装业作为专项检查的重点,并要求通过整顿使这些行业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落实结果看,这一目标尚未完全达到。因此,1998年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各地应继续将这三个方面作为重点,还应对金融、保险业以及境外所得和城乡结合部私房出租业进行重点检查。各级税务稽查部门应把查处个人所得税偷逃税案件作为今年稽查工作的重点之一,对发现的个人所得税偷逃税线索,要选择数额较大、群众关心或者较有典型意义的案件,一抓到底,及时依法处理。

七、充分挖掘潜力,大力组织收入。切实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对于保证完成全年工商税收任务,增加财政收入和缓解社会分配不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各级税务机关应认真开展税源调查,分析收入潜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征管,确保完成收入计划,并且力争多收超收。

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研究三 篇5

法规号:粤地税函[2009]940号

各市地方税务局(不含深圳):

为加强自然人(以下简称“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堵塞征管漏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股权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9]285号)的规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对个人股权转让所得代扣代缴工作的管理

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为扣缴义务人。对扣缴义务人确有困难而无法履行扣缴义务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要求扣缴义务人在实际支付所得的24小时前报告相关情况,提供《股权转让协议(合同)》、《股权转让股东会议决议》及其他相关材料,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征收管理。对于既不履行扣缴义务,又不按规定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报告相关情况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扣缴义务人进行处罚。

二、进一步加强对个人股东股权个人所得税的核定征收管理

(一)对于个人股东转让股权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以采取核定方法征收个人所得税:

1.股权转让价格低于初始投资成本或取得该股权所支付价款的;

2.股权转让价格低于同一被投资企业其他股东同时或大约同时、相同或类似条件下股权转让价的3.股权转让收益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

4.转让价格低于个人股东应享有的所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份额的;

5.有重大影响的个人股东转让企业股权,且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和房屋建筑物占资产比重超过30%的;

6.转让收入中包含难以计价的非货币性资产或其他经济利益;

7.纳税人接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报通知仍拒不申报的;

8.主管地方税务机关依法认定的其他情形。

(二)根据个人股权转让的不同情况,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选用以下方法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

1.近期同企业股权转让的价格(价格明显偏低的除外);

2.资产评估净值份额;

3.转让股权的账面净资产份额;

4.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

5.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认为合理的其他方法。

三、加强对分期投入获得股权部分转让成本的审核

对于分期投入获得的股权,在部分转让时应以股份加权平均计算转让成本(即:转让部分股权计税成本=全部股权计税成本×转让比例)。

涉及非货币性资产投入取得的股权,转让时一般以工商注册登记的出资数额为转让成本,但评估价格明显偏高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以采用合理方法核定转让成本。

四、加强企业股权置换过程中个人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区分个人股东转让股权和购买股权两种行为进行管理。其中,个人股东的股权转让收入应当以转让时换入股权的公允价格确认;如涉及以货币、实物或其他经济利益等形式支付对价补差的,应以换入股权的公允价格与对价补差之和确认转让收入。

五、加强对个人股权赠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一)个人将股权赠与供养关系、赡养(抚养)关系、继承关系人的,赠与方与受赠方均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供养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二)除上述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三种情形外,个人无偿受赠股权的,以赠与合同上标明的赠与股权价格减除赠与过程中受赠人支付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适用20%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赠与合同标明的赠与股权价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或者赠与合同未标明赠与房屋价值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依据受赠股权的市场评估价格或采取其他合理方式确定受赠人的应纳税所得额。

(四)受赠人转让受赠股权的,以其转让受赠股权的收入减除原捐赠人取得该股权的实际购置成本以及赠与和转让过程中受赠人支付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受赠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受赠人转让受赠股权的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以依据该股权的市场评估价格或其他合理方式确定的价格核定其转让收入。

六、推进涉税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密切协调与同级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争取企业办理股权工商登记变更必须凭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出具的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或免税、不征税证明。同时,逐步建立与工商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畅通信息交换渠道,实现定期获取个人股权转让信息。

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研究三 篇6

1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首先, 促使纳税人自觉纳税的申报机制不完善。由于个人所得税和个人利益关系密切, 纳税人普遍存在避税和少缴税款的心理。虽然税务部门进行了大量宣传, 但社会公众的自觉、诚实纳税意识仍较为薄弱。个人主动纳税率不高, 申报普遍不足, 甚至一些纳税人并不把纳税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能偷就偷, 能逃则逃。加之个人收入呈现隐蔽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税务部门在自行申报纳税方面缺乏应有的配套措施, 法律支撑不足, 稽查手段不健全, 对个人收入难以获得准确信息, 控制管理难度较大。

其次, 征管手段受限, 效率不高。目前, 我国个人所得税在申报、审核、检查、扣缴等方面还不健全, 征管信息传递缺乏准确性, 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 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 未能实现对纳税人资料信息的全面掌握和有效利用。在征收上, 个人所得税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管理, 而地税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基本上都是封闭式的, 未能实现与海关、企业、银行、商场、财政等部门的有效联网, 各地信息化改革进程也不统一, 计算机使用程度差异大, 未能实现使用统一的征管软件和信息共享, 限制了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影响了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审核, 降低了征收效率。

再次, 处罚力度不到位。执法不严、查处不力, 是造成偷逃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 某些税务机关内部执法不严, 不能严格依法办事, 执法中随意性较大, 不能从严打击偷税者, 给偷税者以威慑力;另一方面, 税务机关在查处偷逃税案件时, 即使抓住了偷逃税的证据, 也不过是补税了事, 很少受到经济处罚和刑事制裁。

总之, 由于税务机关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过程中, 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约束机制, 对个人收入的信息化管理也不健全, 对偷、逃税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罚措施, 造成了个人所得税税源的大量流失, 这严重阻碍了个人所得税制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能力。

2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完善

近年来, 随着个人收入的多元化、隐性化, 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方面的漏洞日益显现。不仅造成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严重, 而且直接导致纳税人税负不均, 使个人所得税应有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个好税制的运行及其目标追求, 需要有健全、高效的税收征管来保证和实现, 离开了税收征管, 设计再好的税制也难以有效的实施。因此, 在现行税制条件下, 要使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得以有效运行和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 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征管制度及配套措施来加以约束。

在个人所得税征收过程中, 在缴税一方, 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仍然不高;在征税方, 税务部门信息不全面, 征管手段受到限制, 执法中随意性较大;在征收对象上, 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出现多元化、隐蔽化、分散化, 造成个人所得税税源不清、难以监管。上述这三者之间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 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 个人所得税征收应管理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首先, 加大税法宣传力度, 提高公民纳税自觉性。税法宣传工作是提高公民自觉纳税意识的基础, 而公民纳税意识的提高又是提高个人所得税征管效率的保证。因此, 要将税法宣传工作作为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税法宣传要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 有针对性地、经常性地组织实施, 要持之以恒、落到实处, 使自觉纳税意识和税法基础知识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广大纳税人头脑中。税法宣传要根据个人所得税在实际征收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针对不同的对象, 采用不同的宣传方法, 例如:通过网络、公益广告、热线服务、有奖征文、有奖答题、答记者问等等, 做到有的放矢, 让纳税人知道违反税法要承担法律责任。重点是要把对纳税意识的培养从侧重道德标准引到法制的轨道上来, 不断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和自觉性, 为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方式的运行提供先决条件。

其次, 加大处罚力度, 推行奖励制度。我国提高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并非一日之功, 所以, 规定力度较大的处罚措施, 加大纳税人的偷逃税风险成本, 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有效的。在国际上, 对纳税人偷逃税行为进行相应的法律处罚是普遍的。例如:在法国, 涉税处罚分为两类:税收行政处罚和税收刑事处罚。税收行政处罚是指对少报、申报不实和违反程序行为的行政处罚。税收刑事处罚是指个人偷税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将留下犯罪记录, 影响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我国也应制定惩罚偷逃个人所得税的实施细则, 对偷逃税数额较大者或者累计多次偷、逃税者除给予经济处罚外, 还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使对逃税者的惩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使税务机关在处罚上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严肃查处。另外, 在实践中, 要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处罚, 每年进行多次的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检查, 特别是对重点纳税人的专项检查, 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 以实际行动消除一部分纳税人的侥幸心理, 增强其依法纳税的自觉性。还应加强税务部门与公、检、法等部门之间的资料、信息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 增强税法的威慑力, 使纳税人不敢以身试法, 以有效遏制偷逃税现象。

同时, 应对依法纳税意识较高的纳税人进行奖励。通过设置一定的征税奖励制度和方法, 鼓励纳税人如实申报、按期缴税。凡在连续若干个纳税期内如实申报、按期缴纳的纳税人, 可采用一定的鼓励政策, 如税款减免或税款延迟缴纳等。此外, 要大力推行对偷逃个人所得税的举报奖励制度, 积极鼓励广大公民举报有意隐瞒收入、偷逃税款的情况, 抑制个人所得税税款的流失。

再次, 建立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在个人所得税征收过程中, 税务部门内部、以及与海关、企业、银行等部门未能对联网进行有效利用, 实现信息共享, 使得个人所得税征管受到很大限制。要摆脱这一限制就必需建立现代化的征管手段, 并逐步建立税务部门与海关、工商、司法等部门以及与银行、保险等企业间的信息资料交换制度, 以有效地从源头监控个人收入, 达到对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资料和纳税情况的处理与稽核专门化、现代化。另外, 要加快推广信用卡和个人支票的使用, 限制现金支付, 使居民的所有交易行为和收入均进入信息系统, 加强对个人收入情况、支出情况及交易的掌控。

最后, 完善代扣代缴制度, 充分发挥代扣代缴义务人的作用。代扣代缴制度是与现代税制相适应的重要征管方式, 是实现个人所得税税源控管的有效手段, 但我国代扣代缴义务制度却未能很好发挥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 应建立扣缴义务人档案, 明确其法定义务, 规范代扣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和申报的程序。加强对扣缴义务人的税法知识宣传和专业培训, 使其明白不履行税法规定的扣缴税款的义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并提高其核算、代扣代缴的能力。同时, 对不按规定代扣代缴的单位应严格依照新征管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并通过媒体公开曝光, 起到警戒作用;对代扣代缴工作做得好的单位, 要依法给予手续费, 并结合诚信纳税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税收免检。使代扣代缴税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 最终达到提高扣缴质量的目的。

摘要:调节收入分配是个人所得税的三大功能之一, 在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控上个人所得税有着其他税种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在征收管理中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弱化了其收入分配调节作用。因此, 应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加强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收入分配

参考文献

[1]李军.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现状及对策[J].财政与税务, 2008, (4) .

[2]欧阳建华.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几点建议[J].经济管理者, 2008, (4) .

上一篇:吹牛大王历险记读后感600字下一篇:课程学习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