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方法论讲义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研究方法论讲义

管理研究方法论讲义 篇1

一、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一)概念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无非:因袭、权威、常识、科学、思辨。其中关于一门学科的系统的科学方法就是方法论。科学发现由科学方法和思辨产生,但方法论只钟情于科学方法。

1、方法论(methodology)是认识论(epistemology)的分支,是验证知识与寻找新知识或新发现(new findings)的科学。某一学科的方法论就是该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途径、程序和规范。从过程来看,它包括问题阐述、文献综述、假设提出、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信度效度判断、研究报告或论文撰写等环节的规范和逻辑。

2、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就是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基本原则、途径和程序。

(二)符合科学研究方法的公共管理研究结果的性质

1、客观性(事实的WHAT、WHY、HOW等的YES OR NO问题)

2、实证性(观察和实验)

3、规范性

①研究者用文字清楚地报告取得研究结果的整个过程,使得其他研究人员可据此判断你的观察数据的获得和分析结果以及导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②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即其他人能应用相同的程序和方法得出同样的结果。

4、一定的概括性(适用效度)(管理研究旨在发现、辨识和解决管理领域的各种问题,它们无论多么复杂,都可归结为一个问题,即使人及其携带的资源形成1加1大于2的局面。所以,公共管理研究的发现或结论须有一定共性才是有意义的。)

(三)公共管理研究的性质或定位

科学方法思辨方法

逻辑直觉

客体与情境分离客体与情境交融

科学艺术

学科研究的定位频谱

原因:

1、管理者的形象思维与个性(感觉、直觉、意愿、决心)

2、管理情境(系统的复杂性,社会生态、社群环境、组织系统)

3、主客体都是人,价值的偏好。(决策,两难;事实与价值的结合)

(四)(公共)管理研究的类型

1、按功能:基础研究(WHY,THEORY;FOR EXPLANATION);应用研究(WHAT AND HOW;FOR APPLICATION)

2、按研究内容的表现式样和研究目的:探索型(EXPLORATION)、描述型(DESCRIPTION),解释型(EXPLANATION),规范型(PRESCRIPTION)

四种不同类型研究的特征

3、按论证的手段: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IES)和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IES)

①理论研究(演绎法):从更高抽象层次的公理、定律、法则或学说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结果;

②实证研究(归纳法)根据假设去寻找论据,从现实资料和数据来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设。

“以往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本文采用规范研究”?

二、(公共管理)研究的要素

(一)概念、名词和术语

概念(concept)是对所观察对象或指称现象的本质(共同的根本属性)的抽象。概念是思维链条上的节,概念不清晰说明你还没把握该事物的属性。对个人来说,概念是一组心象的组合;概念不清说明相关心象组合存在混乱,未能明确设定,或者该心象组合不是依托可观测的事实。

名词(noun)是一个概念的语言指称。专业或学科常用的名词即术语(term)。在一项研究中,关键概念和名词,一定要做到: ①稳定而规范的心象

②清晰而正确的定义(内涵)③变量的逻辑性和可测性(外延)

④翻译过来的名词和术语的准确性(例如,political issues)研究生论文中,常出现的问题:

①概念混乱,前后不一致 ②推出年名词而无后续内容 ③内容创新变成名词创新

(二)定义

1、定义是概念和名词所表达的共同属性(即内涵)的逻辑表述或界定。

一项研究、一篇研究论文往往都涉及

一、两个关键的名词,它们的界定反映了研究者的基本功。如果关键名词定义清晰而且确切,至少表明研究者思考的成熟程度和对此项研究把握的深度,因为关键概念和名词总是与研究论文的重要创新点或贡献相联系的。如果关键

概念的内涵不界定或界定模糊混乱,该研究论文的创新点便让人难以置信,不敢引用。

2、下定义的方法

科学研究中最适用的下定义的方式是属加种差:带定义的名词为种(species),该名词隶归于属(genus),种差(differentia)指该名词与同类(属)其他名词的质的差异。

中文下定义的语法结构:被定义之物 = 种差 + 属 例如:变量是具有可测性的概念。

英文下定义的语法结构:Things to be defined + verb + general class word + “wh”word +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For example: externality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a benefit or cost associated with an economic activity devolves to third parties.下定义不规范或易犯的错误:①以例代定义;

②种差描述范围不恰当③属选择不当④采用否定词

⑤词句冗长。

3、变量

(1)变量是具有可测性(measurable)的概念,其属性在幅度和强度上的变化程度可加以度量,如工作满意度、劳动生产力等。有些变量不具备可测度性,如幸福、快乐、凄凉、悲伤等。属性是指客体的某种特性。例如,性别是变量,则属性有男性和女性,可见变量是按逻辑归类的一组属性。

变量与属性

性别男,女

年龄老、中、青;少儿;成年;1—80(岁)年产量10—1000(台)

年利润﹣100—1000(万元)

质量优、良、合格、差;5、4、3、2、1、星级 开放度0,„,100 满意度0,„,1(2)变量是科学研究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否使用变量语言反映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的明显差别。

(3)变量的类型

(箭头表示作用方向)

(4)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关系:变量之间存在互动或对称关系,它们共同发生变化;因果关系:一个变量的变化明确引起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虚无关系:变量之间不存在互动关系,即使有也是由于偶然事件或样本随机误差的结

果。

4、命题和假设

三、公共管理研究的层次和范式

四、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意义

1、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

2、决定了研究工作的专业水平

3、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是打好研究基础的必由之路,只有如此,今后才有可能在更高

层次上进行原创性的思辨研究。

五、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吴建南.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Earl Babbie[美]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Gall, Meredith Mark [美].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南京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5.John W.Creswell[美]著,崔延强主译.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6.M.N.K.Saunders[英]等著,杨晓燕主译.研究方法教程—管理学专业学生用书[M].北

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

47.美]著,张忠占译.统计学方法与数据分析引论(上、下

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Susan Welch /John Comer[著],郝大海等译.公共管理中的量化方法:技术与就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风天笑.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10.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1.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 应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12.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13.吴增基等.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贾怀勤.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5.郭齐胜等.系统建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16.郭星华等.问卷调查技术与实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7.陈森发.复杂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二)论文类

18.董琳.论文撰写与科技文献检索[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4)19.谢刚,万迪昉.管理实验—管理研究的重要方法[J].管理科学,2003(4)

20.蓝志勇.当代公共管理研究的范式观——一项经验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5(3)21.颜玖.文献检索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1(2)22.任志娟.SPSS中判别分析方法的正确使用[J].统计与决策,2006(3)

23.万迪昉,谢刚,乔治林.管理学新视角—实验管理学[J].科学学研究,2003(4)24.王作成.满意度调查中的问卷设计与优化[J].市场研究,2005(3)25.王萌.浅谈访谈法中的提问技巧[J].现代教育科学,2006(10)26.陈维军.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01(8)

第二章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

第三章 公共管理研究的资料数据收集方法

第四章 公共管理研究的资料数据分析方法

管理研究方法论讲义 篇2

1.1 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确定阶段

以博士 (硕士) 论文、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形式反映管理研究成果, 犹如构造建筑物离不开砖块、基石、支柱和连接件等基本构件, 它需要一些基本要素, 包括概念、假设、理论、分类等。所以在进行一项研究活动前必须要确定这些基本要素。

1.1.1 概念

概念是指人们思维的产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观测和感受到一群相关联现象具有某种共同属性即同一性, 于是将这种共性构造成一个概念并冠以一个名词, 供人们在沟通中使用。然而, 这个概念名词的本身并不存在, 概念是通过概括和抽象而得到的。

管理研究要使用许多概念, 如描述个人行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满意度”等, 描述群体行为的“活力”和“凝聚力”等。人们在听到像创造性这类概念时, 大脑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涌现出与此概念相关的一组具体现象, 心理学称此为思维心象。人们通过一组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称作“概念化”过程。

1.1.2 定义

定义的含义是提示概念和名词所表达的共同属性的一种逻辑方法。在管理研究中, 对概念和名词的定义需要做到清晰、确切, 而且在同一研究中一以贯之, 不得做随意的更换和置换。

1.1.3 变量

变量是指具有可测性的概念, 其属性在幅度的强度上的变化程度是可以衡量的。可测性既是变量的特征, 又是设置变量需要满足的要求。另外, 变量值间的关系需要在研究中进行明确。

1.1.4 命题和假设

命题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关系的陈述。而假设是命题的一种, 是对某种行为、现象或事件做出的一种合理的、尝试性的并有待检验的解释。提出假设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假设必须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要尽可能清晰和具体地表达变量值间的关系;必须是可以验证的;已经被证实的假设, 其适用范围需要慎重设定。

1.1.5 理论

理论是一组结构化的概念、定义和命题, 用来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的现象。理论须由三个要素组成:概念框架、说明各种特性或变量间关系的一组命题、供验证的背景。

理论探索的过程无疑是研究思考的过程。“反应起于刺激, 思考启自疑难”, 一个人遇到疑难, 就要思考去谋求解决。最初是一种单纯判断, 逐渐问个为什么, 追究其根据, 产生“假设”, 再求其证明。经过检验后, 如果假设与事实相符则是确实可信, 否则, 放弃假设另立新假设。每轮思考可分为四部:感觉疑难、辨识疑难、提出假设和推理论证。

1.1.6 推理

推理则是从命题出发, 逻辑地推出另一个命题;换言之, 是遵循一定的逻辑规范, 根据前提推导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严格的逻辑规范是推理的正确性和可信度的保证。推理研究包含对推理程序的研究。具体分为两类:归纳和演绎推理。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归纳—演绎方法, 他主张, 科学家应该从要解释的现象里归纳出解释性原理, 然后再从包括这些原理的前提中演绎出关于现象的陈述。后来人们认为应该再补充一个步骤即假设检验。研究始于问题, 而不是始于观察和试验, 这是演绎模型的关键。也就是说, 研究始于试探性的假说, 它决定在科学研究指定的问题上应该收集什么事实材料, 它是演绎模型的出发点。波普所发现的演绎模型则更极端。他强调科学发现不是来自对事实的归宿。每次观察都有期望或假说在先, 它们给出一个有意义的观察范围。

达尔文以他的进化论为归纳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根据他的日记, 他在进行观察时, 头脑中并未存在假说的指导, 倒是可以为寻找假说而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形成了理论。

事实上, 归纳和演绎是科学发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或方面。反观管理研究过程, 演绎和归纳总是相互交替运用。华莱士总结了科学研究过程的推理模型、理论、假设、观测和经验概括四要素形成没有终端的研究工作循环。在T、H、O和E循环过程中, T-H-O表示演绎推理过程, 先以某种理论为根据提出假设, 而后通过观测来验证之。当然这里所说的观测是在一定假说即假设引导下进行的事先的观察也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华莱士模型中T-H-O过程没有体现假说形成之前的观察, 但它确实是不可缺少的。而O-E-T则重在归纳过程, 首先为检验前面的假设而观察, 进而进行经验概括, 最终提炼成理论。华莱士模型反映了研究工作的归纳和演绎的两面, 而在实际的管理研究中, 归纳和演绎同样会发挥各自的魅力。自泰勒的研究开始, 行为科学研究、组织理论研究、领导理论研究、战略管理研究等, 无不存在归纳和演绎的身影。

1.1.7 分类

(1) 分类是辨明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需要遵守完备性、准则一致性、种的独立性、不得跳跃逻辑等级等四个规则。

(2) 管理研究设计阶段。研究设计是对研究课题的规划, 也是谋求新发展的策略。研究设计内容可以多种多样, 然而都围绕两个目的:辨析问题、提炼主题;论证和验证主题。问题辨析的重要性在于明确一个问题域的研究视角和切入层面, 并为寻找主题打下基础。问题辨析阶段需要明确以下内容:分析单位、研究的侧重点、时间维度。主题是对主要问题的说明和研究者的主观回答。管理研究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并且在研究开始之前就应该有一个主题, 亦即“主题先行”。做到这一点, 首先必须对研究的主要贡献及研究结果是什么在心中有一个设想。而后续的研究工作则是深入和具体论证该设想的过程。这可以保证整个研究都是围绕创新点而进行的。论证和验证主题, 需要将研究中的各种概念转换成现实中的可观可测的变量。

(3) 数据观测和收集阶段。确定主题、设计变量之后, 就要着手论证所提出的主题, 论证的途径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事实观测的基础上, 通过一个或若干个具体事实或证据而归纳出结论。然而, 研究工作中理论推理仍然很重要。实证研究又可进一步分类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非实验研究又可分为统计研究、实地研究和无干扰研究。每一种论证的路径都有特定的规范。①实验研究中, 为了比较试验组和控制组的状态并确定试验变量产生的影响, 两组的组成要素必须尽可能类似。可以采用配对和随机化两种方式来保证两组的类似。实验研究还需要注意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时, 应当注意排除历程、成熟程度、测试经验、测试工具等因素对内部效度的影响。为了保证外部效度, 需要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以及可以采取双盲试验的方式降低实验环境效应。②统计调查研究要收集样本或总体中所有成员规范化的定量信息,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应对所有被调查者提出同样的问题。通过问卷法进行调查, 问卷的设计质量至关重要。问卷设计应当尽可能遵循简明、便于回答、有吸引力、不带诱导性等原则, 还要对问卷填写做处必要的指导。③实地研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 研究者以何种身份进行观测。也就是说, 需要考虑研究者身份的暴露可能会对研究产生的影响。实地研究的缺点在于非规范性, 观察和研究结果取决于研究者个人的经验和技能。对这种非规范性, 还是尽可能加以抑制。④无干扰研究可分三类:文本分析、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和历程比较分析。文本分析借助各种文件报纸期刊和书籍等书面出版物发现和分析问题。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则顾名思义, 利用所能收集到的统计数据进行论证。历程比较研究旨在从历史记录中掌握关键情节。

(4) 数据分析阶段。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分析和推断统计分析。分析方法的选择必须结合研究目的和研究的假设、变量设计、观测方法以及数据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考察问题阐明、变量输出以及管理情景的可测性。考虑管理研究的信度及可靠性问题。关于系统科学方法论本身提供的研究方法, 简述如下:①系统分析法。运用系统原理进行目标、结构、功能、环境及其他变化规律的深入剖析, 从中选择达到预期目标的最诱惑最满意方案。系统学派的理论和认识结构是系统分析法在管理研究中应用的一个例证。②信息方法。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 把系统的运动过程抽象为信息过程, 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组织管理、人员激励、部门协调、市场经营等活动, 都贯穿着信息在各要素之间的流动。撇开具体运动形态, 简化了研究。③黑箱方法。这是一种在不知道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情况下, 通过考察系统的输入、输出来认识系统的功能特性、行为方式、运动规律的控制方法。④绝热消去法。快驰豫参量对系统的演化不起重要作用, 为简化研究, 可忽略其影响而主要考虑慢驰豫参量的变化。⑤其他还有功能模拟法、系统模拟法、三维结构法等等。

(5) 研究论文的撰写阶段也有规范可循。研究论文总体上要突出创新性, 适宜采用创新点模式进行写作, 做到主题先行。摘要、绪论、论证章、结果和讨论、参考文献部分都分别要表达对应的内容, 做到分工良好, 呼应结合。①摘要部分必须突出创新点, 并且具有单独的可读性。摘要中引导性和支持性的解释词句应尽量少;不能写成目录式;对论文价值的描述应采用陈述式;要写明自己做出了什么。②绪论部分旨在阐明问题。从研究逻辑上, 这是选题阶段。选题应当做到“小题大做”, 即选题狭窄而研究深入。要阐明问题, 需要对问题实际背景进行描述, 并对问题进行界定。阐明问题部分的文献综述旨在交代主题的理论背景, 从而引出论文主题并衬托第一层次的创新点。假设的提出应该清晰表达主观预期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并符合可供检验和验证的要求, 要落到变量层次, 其内容要和创新点相一致。③论证章要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情景的定位, 围绕假设向深处和细处展开, 并且知识性的内容越少越好。从研究逻辑上说, 论证章涵盖了管理研究的变量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三个环节, 从而, 论证章的各个相应部分也还应当遵循各个环节的规范。论证章部分的综述旨在衬托第二、三层次的创新点以及论证技术或工具的创新。④结果和结论。结果部分宜开门见山地列举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侧重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的描述, 并且应避免主观的评议, 强调论证过程的客观和科学性。结论部分包括分析结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的讨论, 也可提出在本研究基础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2 结论

管理研究的方法论和管理研究工作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管理研究的进展需要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支持, 同时前者也会促进后者的发展。但是, 这些方法大都是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体系, 没有形成一套适合管理学研究的一套独特的切实可行的科学化的方法论体系。因此, 我认为在进入21世纪后, 管理学未来的发展应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寻求突破:①夯实管理学理论体系;②形成管理学的一套独特的方法论体系以及深化研究内容。

摘要:“方法论”是指处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和程序, 而“方法”指的是具体的做法。管理研究方法论是指在管理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一般途径和程序。按照一项管理研究活动的演进过程进行系统的介绍, 主要是按以下五个阶段进行介绍:确定研究的基本要素、管理研究设计、数据观测和收集、数据分析、研究论文写作。

关键词:管理研究,方法论,梳理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论管理理论的丛林, [J].1975, (6) .

[2]刘大椿.互补方法论,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

[3]刘仲林.经济学方法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

[4]刘尉华.方法学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

[5]王辉.科学研究方法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6]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7]尹卫东.方法论谱系中的管理学:一种哲学话语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03, (5) .

[8]芮明杰.走向21世纪的管理学[J].管理科学学报, 1998, (12) .

应急管理方法研究述评 篇3

摘要: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法的研究是应急管理研究的基础。文章从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以时间维度的应急管理过程为基础,系统阐述了运筹学、博弈论、复杂系统理论和模拟仿真等方法在应急管理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应急管理;研究方法;系统论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政府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除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减轻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学问题可以归纳为突发公共时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战略研究、典型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灾害的机理机制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检测预警研究、应急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认知与决策行为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警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模拟仿真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后评估与重建研究等。可见,针对应急管理的研究覆盖了组织、政策、基础理论与方法、技术与工具以及集成应急平台等多方面。本文仅从基础理论与方法的角度对应急管理的相关研究方法进行阐述。

一、应急管理研究内容与原则

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可以将应急管理划分为预警、反应和善后阶段。应急管理的事前阶段主要侧重研究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管理原则是实施有效规避,强化预案管理和完善情景预演机制:应急反应阶段是快速评估、选择应对方案,及时启动预案。应急介入、控制事态,同时科学调度,实时决策,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对该阶段的要求是需求响应的及时性,以及响应的效率问题。善后阶段主要是建立和恢复正常秩序的过程。应急管理的整个事件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离散事件系统,危机事件的发生引起系统状态的变化。

二、运筹学/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应急管理中有关资源布局和调配、人员疏散技术与模型等问题主要采用了运筹学/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Altay和Green(2006)系统回顾了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在灾害运作管理中的相关研究。通过关键概念的定义清楚界定了研究范围。介绍了研究的过程。对已有的109篇文献按文献作者的国籍、发表时间、所应用的方法、研究内容所属的运作阶段、灾害的种类和研究的贡献进行了分类统计,并用图表详细介绍了不同运作阶段和灾种的论文研究情况,同时依据Denizel的分类标准也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分析了研究现状,最后从Multi-agent研究、方法论、技术、运作的阶段和基础设施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Green和Kolesar(2004)对30多年来在《ManagementScience》上发表的有关应急管理领域运筹学模型和应用进行了回顾,阐述了这些原始模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应急反应的决策,讨论了由于恐怖主义的出现而引发的应急管理新情景下运筹学建模和应用的潜在方向。这两篇文章对运筹学,管理科学角度的应急管理研究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提炼。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运筹学领域有关应急管理的研究最为充分翔实,但对多主体、多层次应急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协调等问题的研究仍较为缺乏。

三、基于博弈论的研究方法

严格来讲,博弈论是运筹学中的一部分。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博弈论已经发展出自身的方法和体系。同时,随着博弈论研究的深入,其在应急管理研究中的地位也已突显。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博弈研究主要是应急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应急管理不同层级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过程。其中局中人是“危机管理者”和“危机事件”:“危机事件”的策略空间就是其状态空间。“危机管理者”的策略空间则是其方案空间;支付函数是成本最小化下的最优方案。整个博弈过程便是如何调用方案空间中的方案应对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发展的状态。计雷等(2006)描述了动态博弈网络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并描述了应急管理动态博弈问题的三个主要特征,即突发事件是动态演变的:关于事件发展的信息是从模糊到清晰,从不完全到完全:在不完全信息下所制定的方案要能够便于在信息完全时刻下的及时调整。将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表述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存在缺陷,原因在于所有突发事件状态和方案都是可以穷尽的。但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突发事件的所有状态空间。因此对应的方案集合也是无法穷尽的。同时。对应方案的收益函数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的研究将会是该领域的热点。同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不同层级主体之间的博弈,采用委托代理关系分析应急组织体系构建中的博弈也是主要研究方向。

四、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

复杂系统研究是当前系统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中采用较多的方法。复杂适应系统是一类代表性的复杂系统,基本思想是:系统的复杂性起源于个体的适应性,系统中的个体在与环境和其他个体的交流中不断进行着演化学习,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在整体上突现出新的结构、现象和更复杂的行为(李振龙,2003)。Jsnssen(1998)用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工具来模拟微观层面的行为,并得出了基于宏观模型的确定性参数值,将其应用于对控制疟疾行为效率的评价,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情形的模型构建。复杂系统的信息不同于一般传统决策分析中的信息。例如,复杂系统通常会呈现对特定假设的极度敏感,通常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决策的利益相关者没有有关系统的模型和系统的输入参数,或者对模型和参数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在这种强不确定性情况下,传统决策分析工具无法应用或者无法表达决策制订者的目标。而基于情景的计划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未来并不是过去的归纳总结,并且可以帮助人们达成一致意见。但情景方法无法提供量化的决策分析,并对给出的政策选择做出排序(Lempert,2002)。计算机支持推理结合了数量分析和情境分析,可以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给出可能模型集合,从而更好的模拟未来的状况。使用者可以在这些模型中通过计算机可视化和搜寻进行选区。基于Agent的模型是将社会看成多个自主互动代理人演化系统的计算研究,是从复杂适应性系统角度对社会体系问题进行研究的工具(Janssen,2005),也是目前应急管理中最为常见的应用方法。

五、基于模拟仿真的研究方法

对突发事件起因的研究涉及对意外情况的建模和仿真。“意外建模”被《技术评论》杂志视为2008年十大新兴技术之一(Anonvraous,2008)。微软研究中心适应性系统和互动组的主管Horvi~认为使用“意外建模”技术,融合大量数据,人类心理学和机器学习可以帮助人类管理意外事件。目前有关意外建模的研究方法多数出现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研究方面。

案例库的建立是应急管理中经验研究的重要部分。由于单纯的案例库并不能完全应对现代复杂突发事件,因此基于模拟仿真技术的研究方法在应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应急管理中有关人员疏散技术与模型主要采用了基于仿真的研究方法。此类研究包括安全通道的设计、群体规划与管理以及紧急疏散仿真等方面,通过计算机群体仿真技术实现虚拟现实仿真。同时,针对复杂适应系统开发了一个基于复杂适应系统仿真的多主体软件工具集,即通用软件平台Swarm。余雷和薛惠锋(2008)从有限理性的个体出发,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Swarm工具从进化博弈的角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进行了仿真。

目前,针对自然灾害等事件的模拟仿真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美国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地震模拟试验和计算技术,日本的三向地震模拟震动台等。但对其他存在人为因素影响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的仿真研究则较为缺乏,这也是目前较为迫切需要得到突破的方面。

六、总结

管理研究方法论讲义 篇4

(一)/刘双舟

就案例分析的解题而言,还是有一些特征和规律的。在复习时,了解和掌握这些特征和规律,对考试会有一定的帮助。案例分析试题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这种归纳不一定太全面,也不一定很准确,但是通过这些特征,可以对试题有一个大体上的宏观认识。我们结合这些特征来讲解一下案例分析的解题方法。先来看第一个特征。

《拍卖法案例分析教程》的“导论”中确定了拍卖师资格考试案例分析一科中“案例”的含义和范围。拍卖案例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拍卖案例是指在拍卖活动中发生的带有一定典型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客观事件。包括拍卖公关案例、拍卖策划案例、拍卖营销案例、拍卖法案例等等。这些案例可以是对成功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教训的汲取,通常都具有可供借鉴的意义。狭义上的拍卖案例仅指在拍卖实践中发生的带有一定典型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涉法”事件。拍卖师资格考试中的拍卖案例就是指狭义上的拍卖案例。明白了“拍卖案例”的含义和范围,实际上也就明白了考试的核心。“案例分析”不是考“案例”,而是考“法律”。这样就得出了“案例分析”的第一个特征,即“因法设案”。这里“法”就是法律,“案”就是案例。名为“案例分析”,实际上是在考核相关的法律知识,案例只不过是考试运用的具体形式而已。既然是考法律,那也就意味着,考试中的案例必须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才行,否者,命题者就无法制作评卷答案。命题必须紧紧围绕着法律的相关规定来进行,不能脱离法律条文的内容来随便考一些与法律毫不相干的案例。

【例1】某拍卖公司接受委托拍卖一套二手房。安排公司唯一的拍卖师李某负责竞买人的报名登记工作,并主持本次拍卖。与李某同住一小区的张某报了名。李某在收受了张某礼物后,私下告诉了张某该标的的保留价。李某因害怕事后被人发现,于是在拍卖前称病请假。无奈之下,拍卖公司临时决定由具备拍卖从业人员资格,刚刚参加完拍卖师资格考试的王某主持拍卖会。张某通过拍卖以保留价竞得该套房产。问:

1、拍卖师李某的行为违反了行业规范的什么规定?可能承担何种责任?应该由哪一部门来追究?

2、拍卖公司安排王某主持拍卖会是否合法?为什么?

这样的事在拍卖实践中是否发生过?也许发生过,也许没有发生过。但是对于考试来讲,发生或没发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予以调整或处理。如果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就可以成为考试对象。如果现实中发生过,就在真实的案例基础上加工。如果现实中没有发生过,就自己“创造”。只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作为评分依据即可用于考试。考试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自律依据的。考试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因法设案”。实际上是先有了这些法律、法规或行业规范的规定,才有了这个考试案例,而不是先有了这个案例然后才有这些规定。

【例2】刘备准备移居海外。将自己拥有的一辆奔驰牌轿车委托赤壁拍卖行进行拍卖,并要求赤壁拍卖行对自己的身份予以保密。赤壁拍卖行接受委托后将该拍卖业务转委托给当地名气更大的荆州拍卖行进行。双方就如何分配拍卖后的利益达成了协议。之后,赤壁拍卖行将车辆、与车辆相的关资料以及与刘备签订的委托手续等一并移交给了荆州拍卖行。荆州拍卖行于2005年3月5日发布公告,宣布3月13日前为展示期间,3月13日上午9时举行拍卖会。3月12日晚上,荆州拍卖行的工作人员张飞私自驾驶该车参加朋友聚会,酒后驾驶返回途中将该车撞坏。张飞连夜对该车进行了紧急修理。但是未敢将此事向荆州拍卖行领导汇报。3月13日拍卖会如期举行。竞买人关羽竞得该车辆,当场签署了成交确认书并付清了全部的成交价款和拍卖佣金。关羽在启动车辆准备离开时,该车突然起火,轿车失控撞在墙上,车辆报废,关羽左臂被撞骨折。事后关羽得知张飞曾在拍卖前夜对该车进行过紧急修理,于是起诉荆州拍卖行,要求确认拍卖无效,退还购车款和佣金,并赔偿其全部损失。荆州拍卖行辩称:他们的拍卖行为完全合法,对张飞私自驾车外出的情况并不知情,因此只同意退还收取的购车款和佣金,不同意赔偿,赔偿事宜关羽应当向张飞个人主张。刘备得知情况后,也向法院起诉,要求赤壁拍卖行赔偿车辆损失。赤壁拍卖行辩称:转委托荆州拍卖行拍卖是为了能卖出个更好的价钱,这对刘备也是有利的,拍卖行并无过错。至于车辆损毁则完全是荆州拍卖行的责任,刘备应当起诉荆州拍卖行。问题:

1.赤壁拍卖行的哪些行为违法或违规,请列举并说明理由。

2.荆州拍卖行的哪些行为违法或违规,请列举并说明理由。现在我们可以对“案例分析”考试中命题思路做一个简要的归纳: 第一步:确定法律法规(先确定考哪一部法律)第二步:确定具体法条(再确定考哪些法律条文)

第三步:确定关联法律(为了增加案例的难度,案例中可能要同时涉及到几个不同的法律,通常是相关的几个法律)

第四步:创设案件情节,设置干扰因素。如果有现成的案例就可能用现成的案例,或在已有案例基础上改编。

第五步:设计分析的问题。

以上五个步骤中,前三个是“因法”,后两个是“设案”。

针对这样的考题特征,我们应当采取与命题思路相反的解题思路。命题者是“因法设案”,考生要完成的任务就应当是“凭案找法”。案例分析的解题过程首先是一个找法的过程,是司法工作中“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的集中反映。案例本身就是“事实”,需要你去找“法律准绳”并运用“法律准绳”来分析问题。

上述两个案例还反映了案例分析的一般解题思路,即如何组织和安排语言的问题。第一步:亮明观点。第二步:写出法律依据。第三步:结合案情进行分析。第四步: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结论。结论:第一个特征是“因法设案”。

考试中的案例是指涉法的拍卖案例,这一点现在是非常清楚了。但是拍卖师资格考试毕竟不同于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资格的司法考试。拍卖师资格考试中的“法律”本身也是有特征的。案例都是紧扣“拍卖”的案例,而考试的重点是这些案例所涉及到的法律。这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实际上是考试的“涉法范围”问题。这就是案例分析试题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即考试的涉法范围是以拍卖法为主的。考试的基本原则是“以拍卖法为主,强调知识的综合性”。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拍卖法”。对于拍卖法的含义也有狭义上和广义上的两种理解:狭义上的拍卖法又称形式意义上的拍卖法,是指国家颁布的关于调整拍卖活动的专门性法律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法律文件,统共只有69的条文。广义上的拍卖法又称实质意义上的拍卖法,是调整拍卖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除了《拍卖法》外,还包括散见于其他实体法和程序法中的有关拍卖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规范拍卖活动的司法解释。此外,考试还包括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和行业协会在法律授权或主管部门委托下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自律性规定。拍卖案例分析考试中,拍卖案例所涉法律指的是“广义上的拍卖法”。《拍卖相关法律与规则》就是广义上的拍卖法,也是拍卖案例分析命题的涉法范围。

拍卖师资格考试中的案例分析考题的第二个特征,这就是“紧扣拍卖(法)”,尤其是狭义上的拍卖法占的比例相当高。因此狭义上的拍卖法是历年考试的重点中的重点。在复习时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考试中虽然以拍卖法为主,但是与拍卖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也不应忽视。因为案例分析的命题原则是“以拍案法为主,注重考试的综合性”。拍卖行业虽小,拍卖活动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仅就拍卖的对象而言,就涉及到有形的房地产、艺术品、机动车,无形的股权、知识产权以及其他财产权利。如果忽略与这些拍卖对象相关的法律法规,命题是不可想象的。在同一案例中,往往同时要考查几个不同的法律内容。从19期开始,考试有了一个新的趋势,就是考点越来越模糊。以往对拍卖法条文的考查一般是直截了当的,能够清楚地说出一个案例考查的具体是哪一法律的哪一个条文。但是从19期之后,对于法律条文,尤其是对拍卖法条文的考查开始由直接转向了间接,可以看出某个案例是在考查拍卖法,但却无法说出具体的条文。这种倾向尤其在选择型题目中较为明显。因为传统的解题思路是先找出并写出具体的法律条文,然后用法律条文来分析案情。但是在选择题型中,不要求写出具体条文,只要求在几个选项中作出选择,这种情况下,正确的理解法律条文的真正含义和精神可能要比你单纯的背诵法律条文要重要的多。仅仅背下了法律原文,但是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条文的含义,那照样会选错。

【例3】青竹拍卖公司为了保证拍卖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成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分析该公司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正当的措施有()

A.为了吸引更多的竞买人参加竞买,拍卖公司除了发布拍卖公告外,还在媒体上做了大量的商业广告,对此次拍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B.为了防止拍卖中可能出现的竞买人之间的恶意串通,拍卖公司在拍卖会上将竞价方式由英格兰式调整为荷兰式

C.为了保证拍卖活动满足法定的竞价条件,拍卖公司向经常参加拍卖会的一些老客户发出邀请函,建议他们报名参加竞买

D.为了帮助未能到场的竞买人参加竞买,拍卖公司在拍卖会现场设置了委托竞买席

有考生反映:“我把拍卖法都背下来了,甚至可以倒着背下来了,为什么我还是不会做题呢?” 结论:第二个特征是“紧扣拍卖”。

从以往的考试来看,新出台或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往往会成为考试的重点。这个特征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拍卖管理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若干规定》都是2005年1月刚刚生效的。在当年的考试中,这两个新法律都出了考题,而且所占比例还不小。在18期考中,有一个案例专门考了《抵税财物拍卖变卖试行办法》。这个办法是2005年7月刚出台的,在2006年刚刚收录到《拍卖相关法律与规则》中,当时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新的法律文件。这个案例后来经过改编后收录到我们的教材中了。

【例4】某县国税局准备对一批依法扣押充抵税款的香烟进行拍卖。国税局委托具备省政府指定拍卖资格的东方拍卖公司进行拍卖。由烟草专卖部门对该批香烟进行了质量鉴定,并比照市场价确定该批香烟的价格为38万元。国税局和东方拍卖公司协商后将保留价确定为37万元。第一次拍卖中的最高应价仅为21万元。流拍了。东方拍卖公司认为保留价定得太高是导致不成交的主要原因。国税局经与东方拍卖公司协商后将保留价调整为24万元,并举行了第二次拍卖。最终竞买人甲公司以25万元竞得该批香烟。事后,竞买人乙公司向有关部门举报称:本次拍卖的标的物属于“公物”,在拍卖前应当由依法设立并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鉴定机构进行质量鉴定和价格评估,本次拍卖没有经过评估程序,因此本次拍卖无效。

1、本次拍卖未经评估,而是比照市场价确定了拍卖标的的价格,这种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2、在充抵税款的烟草专卖品的拍卖中,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对拍卖人和竞买人的资格有何特别规定。

3、两次保留价的确定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

4、本次拍卖是否有效?说明理由。

在拍卖师资格考试中,不仅要兼顾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而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也往往会成为命题的对象。比如,18期考了外国公民报考我国拍卖师资格的问题等等。19期考了拍卖企业设立分公司的问题、外资设立拍卖企业的问题、拍卖师的刑事犯罪问题,拍卖合同审查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年我国拍卖业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问题。20期考了《物权法》和《企业破产法》的内容。21期考了联合拍卖和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等等。22期行业关注的主要是拍卖人的法律地位,司法强制拍卖等问题。23期考了最高院最新的司法解释。

结论:第三个特征是“兼顾新法”

第四个特征是精心加工。什么样的案例可能成为考试中的案例?拍卖实践中的疑难案件是否会成为考试中的案例?每年考生都会这样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讲,现实中的案例不管它容易还是疑难,都不会直接成为考试中的案例。因为考试中的案例有自己的特征,都是人为加工的结果。考试是有目的性的,考题必须要符合考试的目的,因此就必须有可考性。这就要求必然要有一个加工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命题”。考试中的案例是命题人员经过自己的思维,按照法律的规定创造出来的。有的可能参考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但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命题人员必须通过加工使题目具有“可考性”。有的案例则纯粹是命题人员自己造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很难发生。案例分析题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不论是传统的综合性案例分析,还是后来增加的选择型案例分析,都不例外。一部分是题干,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案情;另一部分是问题,就是考试中要求考生回答或通过分析做出选择的部分。案情的设定遵循“因法设案”的规律,一般是从法条到案例。首先确定要考哪一个或哪几个法律条文,然后再依据这些法律条文来设定案情,而不是相反。真正考试中的案例不但与拍卖实践中的真实案例有区别,与我们教材中的案例也是有区别的。教材中的案例很大一部分是真实的案例,是先有案例,然后再找法律依据,按照法律规定来分析案例。而考试中的案例是命题人员经过自己的思维,按照法律的规定加工出来的,一般都具有明确的“考试”目的。

对案例进行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第一,语言文字的加工。即通过加工使案例变的更为简洁,以便减少考试中的“阅读量”,为考生节省宝贵的时间。从历年的考题可以看出,真正的考试案例的语言是非常简洁的,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包括标点符号,都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字里行间都在传递考试信息,而考生应当找的“法律依据”就藏在这些细微的信息中。因此,考试时一定要认真阅读给定的材料,不要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

【例】长城拍卖公司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5000万元。出于开展业务的需要,长城拍卖公司计划成立一家分公司。

关于长城拍卖公司成立分公司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A.长城拍卖公司应当最近3年连续盈利,其上年拍卖成交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 B.长城拍卖公司应当最近2年连续盈利,其上年拍卖成交额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 C.长城拍卖公司应当最近2年连续盈利,其上年拍卖成交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 D.长城拍卖公司上年拍卖成交额达到两亿元人民币。

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考试的案例都是经过加工的,加工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使语言简洁。

加工的第二项任务是设定案例的情节。案例的情节包括两类:一类是传递正面信息的情节,即引导你作出正确判断的情节,大部分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类是传递反面信息的情节,即命题者故意安排的干扰信息,我们俗称“圈套”和“陷阱”。拍卖师资格考试不像考驾驶执照,只有符合条件的,都让通过。拍卖师资格考试带有一定的“选拔性”,考试必须要能将考生分出个“三六九等”来。通过设定干扰信息来使考生的成绩拉开距离,便于国家选拔。所以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声东击西”的情况。

这就是加工的重要性。考试中的案例与拍卖现实中的案例是有区别的,都是经过认真加工的案例。现实中的疑难案件大家要关注,有可能成为考试案例的素材,但从来没有出现过照搬现实案例的情况。经过加工的题目必然具有一个特征,即不再是疑难案件。即便以现实中的疑难案件为原形,也要进行加工,使案例本身不再具有疑难性。考生不会做的原因并不是考题疑难,而是考生的基本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在案例分析考试中,注重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案例分析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踏踏实实地看书、思考和总结。历年来考试本身确实不能算难,更算不上偏题和怪题,是否通过主要还是要靠自己。

第五个特征是侧重能力。目前案例分析的题型已基本上趋于稳定。不但有了教材,而且有了《考试大纲》,明确了考试的范围。考试大纲中要明确告诉了考生每一门考试科目试卷的题型结构和分值分配。所以拍卖师资格考试越来越规范了。

今年的案例分析题型与24期的题型基本一致,还是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综合案例题三种大的题型构成。在考试题型走向稳定的同时,案例分析考试也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了。

按照拍卖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考生都应当是有一定拍卖从业经验的人员,因此结合拍卖实践来考查实际能力历来是案例分析考试的一种重要目标,但是由于以往考试不够规范,这一要求的体现不是太明显。从19期开始,能力考查成为了考试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六个特征是追求通说。案例分析的考试重点是拍卖法以及与拍卖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些法律。但是拍卖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拍卖法颁布也才10年多,拍卖业还不成熟,对拍卖理论研究还非常肤浅,而且研究人员也非常稀缺。因此实践中,对于拍卖法还存在许多争论,有许多问题到今天为止仍没有定论。因此,在考试命题问题上,就必须有所选择,选择那些没有争议的或认识一致的问题来考试。我在编写《案例分析教材》时,将关于拍卖法的争议分为了三种类型,对不同的类型的争议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对待。

第一类争议是认识错误造成的争议,这些争议实际上可以用现有理论解释清楚,我就通过分析点评尽量予以澄清和解释。这类争议事实上已经不是争议了。可以纳入考试的范围。比如拍卖的竞价条件问题,即一个竞买人是否可以拍卖的问题。

第二类是拍卖界有争议,但是没有本质上的争议,对于这类争议,我在写教材是就采用了拍卖界的通说为准。比如落槌的同时又有人应价,拍卖是否成交的问题。这类争议问题是可以考试的,只不过要以拍卖界大多数人的“通说”为评分标准。

第三类争议是由于立法上缺陷造成的争议。这类争议在拍卖法修订前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在教材中点出,或者仅作为每章节后的思考题供大家思考。如拍卖师主持权的具体内容,强制执行中人民法院的地位,强制拍卖中的佣金比例等。这一类争议不会成为考试对象,或者仅作为“干扰信息”来使用。

第七个特征是“不漏细节”。前面我们举了一个单项选择题,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了案例分析考试是非常细致的,细到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的程度了。除了考试注重细节外,考试还是非常全面的。可以说案例分 析考试就法律条文的意义上讲,不存在所谓的重点法条问题。尤其是拍卖法,可以说每一个法条都可能考试,而且重复考试的几率很高。所以在考前辅导中无法划考试重点。

最后一个特征是考试“紧扣大纲”。我们现在有了教材,但大家一定要正确对待和使用教材,因为从案例的角度讲,考试是可能超出教材的。大家可能会问,既然有了教材,为什么考试还有可能超出教材呢? 对于这些疑问我在这里再说明一下。我说的考试会超出教材是指:考试的案例不一定是教材中的原案例;考试涉及到的法条范围比教材大。因为案例教材与一般的理论教材不同,内容总是有限的,它不可能穷尽所有案例。

首先,考试案例会超出教材案例。作为案例分析的教材,所选择的案例只能是典型案例,数量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拍卖案例。考试涉及到的知识点应该是教材中的内容,但是考试的案例本身不可能采用教材中的原案例,而是命题人员选择和加工的考试案例。考试案例与教材案例是有区别的。教材选择的案例有所侧重。按照原有的编写规划,这本教材共设计了24个章节,除了现有的12个章节对反映拍卖共性的问题运用案例进行分析外,还有12个章节是按照不同拍卖标的物进行的案例分析,比如文物艺术品、机动车、房产、土地、证券、无形资产等。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时间的紧迫以及教材作为考试用书的篇幅,决定选择其中总论的部分章节作为考试教材的内容。因此,教材中选择的案例侧重于拍卖共性的案例,拍卖个性的案例,即各种不同拍卖标的的案例数量较少。但是涉及不同标的的拍卖知识也是要考的。虽然占的比重较小,但却不能忽略。

幼儿园管理讲义 篇5

第一章 幼儿园管理概论 第二章 幼儿园管理任务与原则 第一节 幼儿园管理及其任务

幼儿园管理指的是,幼儿园管理人员和有关幼教行政人员遵照一定的教育方针和保教工作的规律,采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将人、财、物等各因素合理组织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优质高效地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园工作任务所进行的各种一般职能活动。幼儿园管理的特点:

1、复杂性

2、教育性

幼儿园管理的任务是,通过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合理地组织利用幼儿园建设与事业发展的各种教育资源,确保保教质量的提高,较好地实行预期的教育培养目标和服务家长的双重任务。

第二节 幼儿园管理的要素和内容

幼儿园管理的基本要素和内容包括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

第三节 幼儿园管理原则

一、办园方向性原则

二、保教为主的整体性原则

三、民主管理原则

四、有效性原则

五、社会协调性原则

第三章 幼儿园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第一节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发挥管理职能

一、幼儿园机构设置的意义和依据

(一)幼儿园组织机构设置的意义 通过建立适宜的机构,确定领导关系的职权分工,将幼儿园所拥有的人力物力等组织起来,较好地实现幼儿园的任务目标。

(二)幼儿园组织机构设置的依据

1、依据上级有关规定

2、依据组织设计的原则

3、依据本园自身实际

二、幼儿园的一般组织机构

(一)健全行政组织是行使管理职能的组织保证

(二)发挥非行政组织监督保证与管理助手的作用

(三)实施分层管理,建立适宜的行政组织系统

第二节 幼儿园领导体制——组织制度的核心

一、园长负责制为一结构概念

园长负责制是幼儿园在上级宏观领导下,以园章全面负责为核心,同党支部保证监督、教工民主管理有机结合,为实行幼儿园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行政领导职能的三位一体管理新格局。

二、幼儿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所需的外部条件 第三节幼儿园的规章制度

一、幼儿园规章制度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规章制度

(二)规章制度的作用

1、保障作用

2、制约作用

3、导向作用

4、调控作用

二、幼儿园规章制度的种类和内容

(一)种类

1、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等统一制定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2、幼儿园依据国家法律和教育行政机关规定的法规结合本园实际自行制订的规章制度。

(二)内容

1、全园性规章制度

2、部门性规章制度

3、岗位责任制

4、考核与奖励制度

三、制订幼儿园规章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可行性原则

2、可操作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民主性原则

四、制度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广泛宣传教育

2、严格坚持督促

3、第四章 幼儿园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第一节 目标的含义与目标管理

一、目标的含义

二、目标管理思想的提出

1、目标具有导向作用

2、目标具有激励作用

3、目标具有系统性、整体性

4、目标具有可衡量性

第二节 幼儿园目标的确立与管理

一、幼儿园目标的确立

(一)幼儿园总体目标的结构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与管理目标的确立

二、幼儿园如何实施目标管理

(一)幼儿园实施目标管理的必要性

(二)目标管理在幼儿园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1、确立幼儿园的总体目标

2、目标层层展开,建立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一致的目标体系

3、围绕目标制订计划

第三节 幼儿园管理过程

一、管理过程与代明环

(一)管理过程的概念

管理过程是指为实行预定的管理目标,管理者组织全员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共同活动的程序。

管理过程基本上由四个环节或阶段构成,即,计划、实行、坚持、总结,四者有机联结,按程序运行。

(二)代明的管理过程理论

二、幼儿园管理过程的运行

幼儿园管理过程指幼儿园管理者组织全园教职工,为达到预定的任务目标,以教养工作为中心,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共同活动的程序。

(一)正确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1、制订工作计划的意义

2、制订计划的依据(1)来自上面的(2)来自本园 的(3)来自理论的

3、计划的内容与格式(1)园基本情况分析(2)本阶段总的工作任务

(3)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4)工作日程安排或逐月重大工作项目安排

(二)组织计划的实行

(三)采取多种形式对计划的实行进行检查

(四)做好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

(五)优化管理运行程序

第五章 幼儿园保教工作

第一节 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地位

一、保教工作是双重任务的核心

二、保教工作是幼儿园全部工作的中心

三、保教结合原则的实施贯彻

第二节 班级是实施保教任务的基本单位

一、班级是实施保教任务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保教工作特点分析

(一)班级保教工作具有更直接的目的性与教育性

(二)班级保教工作具有全面整体性

(三)班级保教工作的控制性

(四)班级保教工作具有集体性

(五)班级保教工作具有创造性

(六)班级保教工作的开放性

三、班级保教工作的内容

(一)保教结合,全面安排幼儿的生活和活动

(二)在观察了解幼儿基础 制订教育目标和计划,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三)创造良好的适合并促进幼儿发展的环境

(四)班级卫生安全工作

(五)家园联系配合,共同一致促进幼儿发展

第三节 保教过程的正常运行

一、保教工作计划的制订

(一)班级保教计划制订的依据和目的

(二)建立与教育目标整合一致的教育计划 常用的班级教育计划主要有3类:

1、学期计划

2、月计划

3、周计划

(三)计划的审查

二、保教计划的执行与效果检查

(一)教师自查的有效形式:保教工作纪录

(二)领导的检查与指导

三、探索规律总结提高

第四节 保教秩序的建立

一、影响保教工作秩序的因素

1、科学地安排好各类活动的时间

2、建立健全各种必要的保教工作制度

3、增强保教人员对幼儿全面负责意识

4、其他部门的配合服务

二、保教人员一日工作程序化

第五节 幼儿园教研活动的组织

一、教研活动的意义和任务

二、教研与教研活动制度的建立

幼儿园保育工作的管理

一、保育工作的任务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2、不造成畸形的发育

3、消除疾病的传染

4、预防意外事故

实施保育工作过程中应渗透的教育:

(1)健康教育:健康教学、健康环境、健康服务

(2)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游戏安全、运动安全、用水安全、防火安全、用电安全、食物安全、疾病安全、学习安全、起居安全、环境安全、民防安全、其他安全。

(3)生活教育:

在整洁方面:能注意个人卫生、能保持环境卫生,不乱丢杂物、纸屑;保持厕所及水沟的水消毒、畅通和清洁;幼儿活动场所阳光充足、空气畅通。

在秩序方面: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各种公共场所的规则、遵守幼儿园的各种常规要求。

在礼貌方面:尊重师长,对同伴和熟人有礼貌,热情大招呼;常说“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

(4)情绪与适应性的教育: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避免不愉快情绪的产生;当幼儿与所处环境出现不协调时,应学会调节和适应;形成幼儿良好的心理环境,保证其心理健康。

二、保育工作管理的内容

(一)伙食工作的管理

1、编制营养丰富、平衡的幼儿食谱。

2、提高炊事员的烹调技术。

3、督促财会人员搞好经济核算及食品保管。

4、做好幼儿进食的统计和营养分析。

5、教育保教人员组织好幼儿的进餐。

(二)体育活动的管理

1、保证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

2、抓好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

3、抓好幼儿的早操

(三)安全工作的管理

1、形成全员重视安全工作的意识,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做到万无一失。

2、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3、注意设备维修,防患于未然。

4、加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

5、具备防火、防盗、防触电、防中毒等安全设施,使幼儿园全体员工都会用防灾设备,会大火警、匪警、急救电话。

(四)睡眠工作的管理

(五)卫生工作的管理

1、环境卫生

2、设备卫生

3、教学卫生

4、生活卫生

(六)保健工作的管理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管理

一、教学活动的管理

(一)上课的管理

1、备课

2、听课

(二)游戏的管理

(三)一日活动的管理

二、教学条件的管理

1、适合性原则

2、丰富性原则

3、平衡性原则

4、系统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6、效用性原则

7、突出幼儿主动性原则

三、教师质量的管理

1、从严任职资格,明确素质要求。

2、抓好岗位培训

3、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4、组织教师认真总结和交流教养工作的经验。

幼儿园整日生活的管理

一、起床

二、盥洗

三、来园、晨检

四、早操

五、早餐

六、自由活动

七、教育活动

八、游戏活动

九、劳动

十、午餐

十一、午睡

十二、下午活动

十三、离园

十四、晚间活动

幼儿园文书档案工作的管理

一、幼儿园文书档案的主要内容

1、行政类

2、教育教学类

3、教师业务类

5、后勤财务类 6=家长工作类

7、图书资料及教具类

二、幼儿园文书档案管理的要求

第六章 卫生保健工作

第一节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

二、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任务

第二节 卫生保健工作的内容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建立科学的生活制度

三、提供营养膳食

四、健康检查防病

五、开展体格锻炼

第三节 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

一、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卫生保健工作要有组织和制度保证

三、加强计划和定期检查指导

四、注重班级日常卫生保健工作

第四节 幼儿园安全工作

一、强化安全意识

二、注重环境安全,避免事故隐患

三、安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四、幼儿安全管理与教育

(一)维护幼儿安全的原则

(二)安全管理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关于活动安全的教育

2、关于交通安全的教育

第七章 总务工作

第一节 幼儿园总务工作的意义和特征

一、总务工作的意义

二、总务工作的特征

(一)总务工作具有服务性

(二)总务工作具有先行性

(三)总务工作具有全局性

三、总务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服务思想

(二)总务工作应与幼儿园整体规划结合,加强计划性

(三)加强队伍与制度建设

(四)勤俭建园,财尽其效,物尽其用

(五)珍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六)协调关系,抓好信息

第二节 后勤行政事务工作

一、基本建设和办园条件的改善

(一)物质条件创设的一般要求

1、合乎安全、卫生与教育要求

2、根据本地区实际逐步改善办园条件

3、注重发挥现有条件的实际效用

4、发挥幼儿园自主性,调动全园教职工积极性,因地制宜创造条件

(二)关于环境设置与管理的具体要求

1、幼儿园的环境设置

2、建筑形式与格局

3、场地条件

4、房舍的安排与使用

5、活动室与室内设施及其安排

6、活动室玩具图书的配备

(三)场地、房舍的维修保养和安全卫生管理

二、财务财产管理

三、事务性工作管理

(一)教务工作

1、招生编班工作

2、生活制度和一日作息时间、活动表的制订与编排

(二)档案资料建设

(三)其他事务工作

四、教职工生活福利工作

第三节 幼儿善食管理

一、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营养膳食

二、严格执行操作制度

三、专款专用,调配余缺

四、建立伙委会,形成民族管理监督机制

五、注重对儿童膳食作出分析评价

第八章 保教队伍建设

第一节 管理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一、幼儿园管理两大任务的一致性

二、人的积极性及其调动

第二节幼儿园教职工基本状况分析

一、保教人员任职条件与职责

二、教职工队伍基本状况分析

第三节 人员的选聘与任用

一、选用人员应遵循的原则

二、积极创造条件合理用人,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

第四节教职工的培训与教育

一、加强业务培训,强化职业能力

二、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激发敬业奉献精神

三、形成队伍管理与发展建设的科学程序

第九章 园长与幼儿园领导工作 第一节 园长的角色

一、园长是全园工作的领导者,是实现领导职能,办好幼儿园的关键

二、园长要发挥领导主体作用,处理好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成为好的带头人

第二节 园长的素质与能力

一、关于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

二、园长的素质、能力要求

(一)政治思想品德

(二)文化专业素养

(三)领导管理能力

第三节 园长的领导工作

一、坚持正确教育思想的领导

二、建立有效的幼儿园管理体制

三、保证保教中心工作

四、建设好教职工队伍

五、善于理财大当家

六、做好家长工作,密切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

第四节 领导工作方式

一、科学安排时间

二、掌握好开会的艺术

第十章 幼儿园的家长工作 第一节 幼儿园家长工作意义

一、通过家长工作,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建立和谐发展

二、通过家长工作,指导帮助家长,发挥家教优势,给幼儿以积极和富有成效的影响

三、通过家长工作,调动家长关系支持参预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办好幼儿园

第二节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任务

(一)指导家庭教育

(二)加强家园联系,实行同步教育

(三)发挥幼儿园的社会功能,更好地服务家长

四、争取家长的配合指出,并通过家长打开幼儿园通向社会的渠道

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内容

(一)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发展规划、教育目标

(二)主动了解幼儿家庭教育情况,指导家庭教育

(三)发挥幼儿园的社会功能,为家长服务

(四)争取家长的支持,树立公众中的良好口碑

第三节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形式和方法

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形式

(一)个别联系

(二)集体联系

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口头交谈

1、家访

2、谈话

3、电话联系

(二)书面宣传与交流(专栏、联系手册、通信方式、问卷等)

(三)会议制度(全园性家长大会、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会、家长委员会)

(四)活动展示与活动参与

(五)家长学校

第四节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管理与领导

一、加强家长工作的计划性

二、注重制度建设

三、指导班级家长工作

四、征求意见,协调关系,改善服务

第十一章 幼儿园与教育行政

第一节 教育行政的概念

一、管理与行政

二、教育行政

(一)什么是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指加以领域的行政管理。即国家权利机关为实行一定目的,对各级各类教育进行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行政活动。

(二)教育行政的性质和特点

教育行政是国家通过政府的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管理。教育行政具有政治性、教育专业性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育行政的作用

第二节 教育行政体制

一、体制是教育行政的中心问题

二、我国教育行政体制

第三节 学前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

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

二、我国幼教行政体制与管理体制

第十二章 幼儿园与社区

第一节 社区与社区学前教育

一、社区的含义

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是基于同类型社会生活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

二、社区与幼儿园合作

1、幼儿园为小区服务,解决小区居民的后顾之忧

2、设立社区管理机制

3、合理利用小区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三、社区学前教育

第二节 幼教机构与所在社区的双向服务

一、发展社区资源,争取家长和社区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二、积极探索幼儿园为社区服务的措施途径

三、主动搞好社会协调,发挥综合整体效益

第十三章 幼儿园工作评价

第一节 幼儿园工作评价的含义、作用与类型

一、幼儿园工作评价的含义

(一)评价

评价是指通过 者对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根据评价标准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最终得出一个可靠的并且逻辑化的结论。

(二)幼儿园工作评价

1、幼儿园工作评价的含义

幼儿园工作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幼儿园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科学调查,搜索、整理、处理相关信息,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幼儿园工作评价的特点(1)工作评价的整体性(2)工作评价的协同性(3)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二、幼儿园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一)评价具有导向作用,有利于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评价具有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全园教职工的积极性

(三)评价具有反馈作用,可以促进幼儿园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评价具有改革功能,有利于推动幼教改革不断深入

三、幼儿园评价的对象与范围

(一)幼儿园管理状态评价

(二)幼儿园工作人员评价

(三)幼儿园工作评价

(四)幼儿园公共关系评价、幼儿园工作评价的类型

1、按评价的参照体系,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2、按照评价的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3、按照参与评价的主体,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外部)评价

4、按评价的方法,可分为定量评价和定向评价

5、按评价内容的范围和复杂程度,可分为分析(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第二节 幼儿园工作评价的原则与内容

一、幼儿园工作评价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客观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改进性原则

(五)多种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二、幼儿园工作评价的内容

(一)园所的教育理念和办园方向评价

(二)园所的教育资源评价

(三)园务管理的评价

(四)幼儿园的公共关系评价

第三节 幼儿园工作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一、确定评价目的

二、选择和确定评价内容

三、设计评价方案

四、实施评价方案

五、撰写评价报告

第四节 幼儿园工作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一、幼儿园工作评价的现状

(一)幼儿园教师评价制度的弱点

(二)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存在的问题

(四)现行的幼儿园工作评价存在的总体困难

二、幼儿园工作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一)改进现行幼儿园工作评价制度,实施发展性评价,注意对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

采购与供应管理讲义 篇6

绪论

一、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概念

【识记】

1.采购与供应的概念

采购: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各企业及个人为获取商品,对获取商品的渠道、方式、质量、价格、时间等进行预测、抉择,把货币资金转化为商品的交易过程。

采购是以各种不同的途径,包括购买、租赁、借贷、交换等方式,取得物品及劳务的使用权或所有权,以满足使用的需求。

供应:指供应商或卖方向买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

供应和采购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2、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概念

采购管理:是指为了达成生产或销售计划,从适当的供应商那里,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价格,购入适当数量的商品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采购管理要保证整个企业的物资供应,其权利是可以调动整个企业的资源。

采购只是指具体的采购业务活动,是作业活动。但是,采购本身也涉及具体管理工作,它属于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和采购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供应管理:即为了保质、保量、经济、及时地供应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对采购、储存、供料等一系列供应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采购管理是以交易为导向的“战术职能”,而供应管理是以流程为导向的“战略职能”。

【领会】

采购与供应管理的目标

总体目标:它要求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从合适的供应商那里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满足质量和数量要求的物品。(它获得的物料应该是货真价实的(即满足质量方面的要求),数量是符合要求的,并以准确的时间发送到准确的地点,物料必须来源于合适的供应商(即一个可靠的、能及时地履行其承诺的义务的供应商)。同时,与之相适应地,还要获得合适的服务(不仅仅是采购之前,还包括成交之后),当然价格也必须是合理的。)具体目标:

1.提供不间断的物料、供应和服务,以便使整个组织正常地运转。

2.使库存投资和损失保持最低限度。

3、保持并提高质量。

4、发现或发展有竞争力的供应商。

5、当条件允许的时候,将所购物资标准化。

6、以最低的总成本获得所需的物资和服务。

7、在企业内部和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建立和谐而富有效率的工作关系。

8、以可能的、最低水平的管理费用来实现采购目标。

9、提高公司的竞争地位。

二、采购与供应管理的作用(本章重点与难点)

【领会】

1、利润杠杆作用

采购成本节减很少的比例就可以带来利润率的较大比例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采购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所以即使节减较少的比例也可以带来较大数额的成本节减,这些节减直接进入了税前利润,而采购成本的数额通常远大于利润额,因此会带来利润率的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其他提高利润率的途径由于一系列原因都没有减少采购成本来的克星或效果没有这么明显。

2、资产收益率作用

资产收益率是指总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还可以用投资周转率与利润率的乘积来表示。提高资产收益率的目标可以通过采购成本的减少来实现,因为采购成本的减少一方面通过利润杠杆效应带来利润率的增长;另一方面,采购费用减少,则库存同样数量物资占用的资金就少,即资产降低,这就提高了投资周转率,两者的乘积就是一个更大的比例,大的收益率还有利于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从而提高投资周转率,因此,可以带来资产收率的提高。

3、信息源作用

采购部门与市场的接触可以为企业内部各部门提供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价格、产品的可用性、新供应源、新产品及新技术信息,这些信息对企业中其他部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收集到的信息可以提高企业中其他部门的经营绩效,采购和供应管理部门可以间接地为企业做出贡献。

4、营运效率作用

采购部门运作的有效性将直接反映在其他部门的运作上。

5、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

采购影响生产,从而影响企业按照顾客要求的质量、以公平的价格提供产品或者服务,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三、采购的分类

【识记】

1、集中采购的概念

是把采购工作集中到一个部门管理,最极端的情况是,总公司各部门、分公司以及各个分厂均没有采购权责。

2、分散采购的概念

指将采购工作分散给各个需用部门自行办理。

3、个人采购的概念

指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发生的购买消费品的行为。购买对象主要为生活资料。购买过程相对比较简单。

4、企业采购的概念

是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而发生的采购行为。

5、政府采购的概念

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6、长期合同采购的概念

采购商和供应商通过合同,稳定双方的交易关系,合同期一般在一年以上。在合同期内,采购方承诺应该在供应方采购其所需要的产品,供应方承诺保证采购方数量、品种、规格、型号等方面的需要。

7、短期合同采购的概念

指采购商和供应商通过合同,实现一次交易,以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领会】

1、按采购范围分类:国内采购、国外采购

2、按采购时间分类:长期合同采购、短期合同采购

3、按采购主体分类:个人采购、企业采购、政府采购

4、按采购制度分类:集中采购、分散采购、混合采购

5、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的优缺点

(1)集中采购的优缺点

优点:

①可以使采购数量增加,提高与卖方的谈判力度,比较容易获得价格折扣和良好的服务。②可以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情况制定比较合理的采购方针。

③提高了工作的专业化程度,有利于提高采购绩效,减低采购成本。

④可以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形成信息优势。

缺点:

①采购流程过长,时效性差,难以适应零星采购、地域采购以及紧急状况采购的需要。②难以准确了解内部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采购绩效。

(2)分散采购的优缺点

优点:时效性好,易于应对紧急需要,可以准确了解内部需求。

缺点:价格折扣小,采购成本增加。

6、长期合同采购和短期合同采购的优缺点

长期合同采购的优点:

(1)有利于增强双方的信任和理解,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

(2)有利于降低双方的价格洽谈费用;

(3)由于有十分明确的法律保证,可以通过法律来维护各自的利益。

缺点:

(1)价格调整比较困难,采购方易造成价差损失:

(2)合同对采购数量作了规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调整;

(3)由于有了合同的限制,即使出现了更好的采购渠道,购买商也不能随意调整。长期采购合同适合于采购方需求量大,并由连续不断需求的情况。

短期合同采购的优点:

采购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可以随现实情况相应调整,对采购方来讲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缺点:

价格洽谈、交易以及服务等方面的不足。

短期合同采购一般适合于非经常消耗物品、价格波动较大的物品和质量不稳定的物品。

7、有形采购和无形采购的区别

有形采购输出的结果是有形的物品,或是参与某个系统运行的组成部分,而无形采购输出的结果是无形的,如一项服务,一个软件,一项技术、保险及工程发包等。

四、采购部门及其职责

【领会】

1、采购部门隶属于生产副总经理的条件和作用

条件:适合“生产导向”的企业,采购功能比较单纯,物料价格也比较稳定。

作用:协助生产工作顺利进行。重点是提供足够数量的物料以满足生产上的需求,议价的功能退居次要地位。

2、采购部门隶属于行政部副总经理的条件和作用

条件:生产规模庞大、物料种类繁多、价格经常需要调整、采购工作必须兼顾整体企业产销利益均衡时

作用:获得较佳的价格和付款方式,以达到财务上的目标。

3、采购部门隶属于总经理的条件和作用

条件:生产规模不大,但物料或商品在制造成本或销货成本中所占的比率比较高的企业。作用:降低成本,采购部门成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另一种来源。

4、采购部门隶属于资材部的条件和作用

条件:适合物料需求管制不易,需要采购部门经常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的企业。作用:配合生产制造与仓储部门,达成物料整体的补给作业。降为附属地位。

5、采购部门不同管理层级的职责

采购经理

采购科长

采购员

助理

6、采购部门作用层面的职责

(1)品质:能够明确说明规格;提供客观的验收标准给供应商;参与品质问题的解决;协助供应商建立品质管理制度;尊重供应商的专业技术。

(2)交货:给供应商正确而且能够达到的交货期;提供长期的需求计划给供应商;是供应商同意包装及运输方式;协助供应商处理交货问题。

(3)价格:给供应商公平的价格;让供应商分享共同推行价值分析的成果;尽快付款。

(4)其他:对供应商的问题及抱怨尽快回应;提供技术及测试仪器;使供应商尽早参与产品的设计。

【简单应用】

1、能根据采购部门的主要功能将其安排在适当的企业位置

2、能够阐明采购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1)与销售部门的关系

采购与销售部门从供给上讲是相互反映关系。采购部门要依靠从销售部门获得的长期市场销售计划来制定具有现实意义的物料供应战略,销售部门也要依靠采购部门及时地获取高质量的物料来保证销售目标的实现。对这两种职能的整合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

(2)与生产管理部门的关系

采购部门与生产部门是一个信息互动、互为协作的关系。生产部门为采购部门提供关于物料质量和生产进度方面的信息,采购部门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可以获得一个有用的、规划采购和供应业务的工具。生产部门依赖于采购部门提供有关物料、物料是否可以获取、物料发运提前期、物料替代品、生产设备供应商等方面的信息来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生产。采购部门提供的有关新的维护、修理和辅助物料方面的信息对生产部门也有帮助。

(3)与仓储管理部门的关系

采购部门提供给仓储部门有关提前期、物料是否能到、价格趋势以及替代材料等方面的信息。同时,采购部门需要库存管理部门提供的关于在给定时间内需要采购或定购的商品名称和数量方面的信息。因此,两个部门的合作可以提升双方的工作绩效。

(4)与财务部门的关系

两者在应付账款、计划和预算方面相互作用。

五、采购与供应管理演变与发展趋势

【识记】

1、电子采购的概念

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电子商务软件为依据、互联网为纽带、EDI电子商务支付工具及电子商务安全系统为保障的即时信息交换与在线交易的采购活动。

2、全球化采购的概念

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货源,面向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商实施采购工作,以求在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达到仅靠国内采购所达不到的竞争优势。

3、供应商伙伴关系的概念

指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采供双方为着共同的、明确的目标而建立的一种长期的合作的关系。

4、JIT采购的概念

又称为准时采购,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它是从准时生产发展而来的,是为了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而进行持续性改进。

【领会】

1、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演变过程

第一本针对采购的书《铁路用品的解决对策——采购与处置》在1887年出版。1939年以前,大多数企业主要把采购职能看作是一种文书工作;

1940-1949年,人们开始关注采购职能的组织、政策和程序,采购职能开始作为一项独立的管理活动而出现;

1950-1969年,采购职能所应用的技术更加先进,采购职能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许多企业把首席采购官提升到管理层,促进了采购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发展;

1970-1989年,由于原材料的短缺和价格的增长,使得采购部门被推上了战略地位,人们开始关注采购战略的制定。

1990-1999年,采购战略融入企业战略中。

2000年至今,采购战略融入供应网络和信息技术,采购职能正在从以交易为基础的战术职能发展到以流程为导向的战略职能。

2、当前采购与供应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难点)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方法论研究 篇7

1 问题的提出及现状综述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内容、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逐渐形成了许多一致、系统、科学的管理策略, 并逐渐达到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在建设工程项目中, 工程管理实践是项目管理理论的主要来源, 它逐渐融合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作经验, 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综合、全面、科学的管理体系。

项目管理作为解决当今社会发展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一套综合的管理流程, 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职业。目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度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增强, 各种新产业不断出现, 这为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行业指导和市场基础, 但也引发了许多一次性、无先例可循的新任务, 这些问题和任务有着设计因素多、利益牵连大、产品周期短的特征, 这就使得原来常规管理方法的局限性日趋明显, 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由此可以看出, 在当今建设工程管理中, 项目管理应用可谓方兴未艾, 其应用重点、应用范围和效果都不全面, 因此需要我们在未来工作中加以归纳和总结, 通过简单、明了、科学的方法来优化项目管理策略, 进而达到促进发展的工作目的。

2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的层次性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化的管理工作, 但就是其内容和定义分析, 主要表现在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指的是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中, 施工工期、施工质量和费用都在预定目标内完成, 这种管理方法是一种综合、局限的管理策略, 只能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进行管理。近年来, 随着工程投资规模、资金数量、施工领域和投资主体的不断变化, 工程项目管理越来越复杂, 这促使着人们不断改进和优化传统的项目管理策略, 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进行管理, 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广义的工程项目管理是目前采用最多的一种, 它的管理目标不仅仅是控制工程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工期和效益, 并且将其和投资主体、投资风险、维护工具、当地经济和环境紧密的结合起来, 除了采用一些技术性方法之外, 还采用了综合评估、宏观调控以及国家政策指导等多种不同的方法。

3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思想性方法

思想是人类的灵魂,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项目管理的思想性方法也被人们称之为其思想, 之所以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工程项目管理中, 并且还采用了与之相适应的方法进行优化和分配。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国内市场环境日益复杂、行业竞争逐渐加剧、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建设主体入去多样化,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不仅无法满足当今建设事业发展需要, 而且有悖于国家法律、政策以及行政指导, 这必然给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在目前的建设工程项目中, 工程项目管理思想性方法的应用主要是以国家法律和社会体制为标准, 以适用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管理策略为核心进行工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 思想方法主要包含两个含义。

一是将工程项目自身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 也就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通过信息反馈与调控, 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综合管理, 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以实现项目的目标。将项目作为一个系统管理体制早以有之, 我国古代一些案例如战争国李冰修都江堰、宋朝丁渭修复皇宫等都典型地体现了系统思想。项目管理的过程也即系统管理过程, 这一点不多论述。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思想的第二个含义是工程项目作为一个系统, 又是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大系统”包括项目所在行业、所在地经济、社会环境、以至于地区、国内、国外市场等, 要将工程项目放到社会经济系统中, 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看待, 特别要注重项目建设与环境、资源、文化、区域发展规划等大系统的协调,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 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性方法

4.1 项目评价方法项目评价主要指经济评价, 包括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 其思路基本一致, 只是角度不同, 前者只考虑项目本身, 后者从国民经济整体考虑 (一些效益、费用由于只是在全社会转移而不予考虑, 如税金、利息等) , 同时采用影子价格 (资源优化配置状态下的价格) 为数据基础。

4.2 项目直接目标管理方法对一个建设项目而言, 其直接控制的目标有三个, 时间 (工期) 、质量、费用 (造价) , 即按计划的时间、费用、质量完成项目。这三个目标彼此之间有一定互斥性, 难以同时达到最优, 其实施应以项目整体最优为目标。

4.3 项目过程管理方法项目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内容、环节需要管理, 对项目实施影响较大的有:4.3.1合同管理:合同是约定项目参与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合同管理的中心是选择合同类型, 主要是价格类型, 不同形式价格的合同体现了风险分配形式。合同管理一般按标准合同文本执行, 可适当加以修正。4.3.2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建设的实现要靠团队进行。从现代管理角度, 人们开始把人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而不是作为工具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一词越来越多地为理论与实践所提及, 虽然实际上离这个词的本意还有很远。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主要是利用组织结构图、责任分配图进行人员需求分析, 落实责任, 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各参与人的积极性, 保证项目实现。

5 结论

研究项目管理方法有助于项目管理研究摆脱繁琐的理论篇幅, 走出表面化、时髦化的倾向, 以其简洁性、实用性应用于工程建设管理中去, 发挥其在开发西北、振兴东北的大规模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士梅.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 (第12卷) [C].2009.

[2]亓越.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关系的思考[A].跨越发展:七省市第十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C].2010.

多机场流量管理方法的研究 篇8

【关键词】多机场 流量管理 方法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与外界的交流中,航空飞机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所用是巨大的。近年来,航班量日益增加,以往民航的运行方式为机长要等旅客登完机后,再向空管部门申请起飞时刻,以免造成空管部门已经通知起飞时刻而旅客没有登机完毕而无法按时起飞的情况发生,但有时也造成了旅客在飞机上长时间等待的烦恼情况,面日益剧增张的航班流量,多机场的流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多机场流量管理有利于提高空域和放行时隙的使用效率,提高机场的运行质量。

一、多机场流量管理的重要性

多机场指的是某一城市或某一地区拥有多个用于商业运营的机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民航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飞机在天上飞的时候,是按照规定的航班线路进行飞行的,当空中飞机数量饱和的时候,空管中心就会限制地面飞机起飞,让飞机在地面等待,等到空中流量平稳后再允许地面飞机起飞,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会耽误广大群众的时间,同时当机场的飞机数量增多时,飞行流量就会超过机场的限额,使得飞机飞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处于国防建设的需求,我国国防军用机的数量也在增加,而民航部门对空中航路结构、数量以及覆盖面积的调节力度很小,如果碰到军用机在占用航道的时候,民航就会滞留,或者在某一地区盘旋等待,使得飞机更加拥挤,飞行矛盾越来越突出。还有就是飞机很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如果碰到大风大雨的天气,空管中心就要根据天气情况对飞机起飞进行统一管制,没有起飞的飞机要原地待飞,对于起飞的飞机则要进行速度等各方面的飞行,从而也会造成飞机流量过剩,给航空事业以及人民的利益带来危害。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加强多机场流量管理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是现代化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我国经济建设有着巨大作用。

二、多机场流量管理措施

(一)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合理放行

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保障航空飞机的正常运行时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飞机流量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削平流量高峰从而使飞行流量平缓畅通[1]。在这个科技不断发展的社会,信息化技能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在机场里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对飞机流量进行合理的放行,从而保障飞机飞行质量。流量管理及多机场放行协同系统的启用将有效提高该区域航班流量管理的整体水平,能够大幅度减少航班总体延误。同时对航空公司节能减排和旅客方便出行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在上海的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在流量管理中采用多机场放行协同系统,政府部门为了促进两机场的协同发展和运作,避免恶意竞争和资源的浪费,规划虹桥机场作为辅助机场,浦东机场作为主要机场。虹桥机场的所有国际航班全部分配到浦东机场,而虹桥机场主要负责国内航班,实现了多机场流量的平衡。流量管理及多机场放行协同系统的启用将有效提高该区域航班流量管理的整体水平,能够大幅度减少航班总体延误。同时对航空公司节能减排和旅客方便出行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空管人员的培训,优化人员配置

航空事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一项重要内容,在航空事业当中,空中交通管制是保障航班安全、飞机有序飞行的重要环节,在空管中心,管制人员肩负着飞机安全飞行,飞机流量的合理配置的等重大责任[2]。近年来,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和飞行流量不断增加,空管中心的工作越来越繁忙,有些机场的飞机流量已经接近饱和,面对日益剧增的流量,航空公司应该加强空管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管制人员自身的素质,加强模拟机训练,培养管制人员的专业技术,从而更加规范的从事流量的分配,提高飞机运行的效率。同时还要落实责任制度,约束管制人员的工作行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飞机的正常飞行提供保障。

(三)加强机场流量的管理

机场流量的不均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机场流量管理不到位,流量的控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种管理不到位往往就会使得空域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飞行员飞行难以架控[3]。因此未来避免航线挤占、乱占的现象,航空公司更应该加强机场流量的管理,根基飞机运行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流量控制。例如在上海的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中,管制部门根据航班的流量、飞机放行的间隔、以及天气情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针对飞机流量合理排序,避免出现为了减少自身风险而发布绝对化的流量控制。同时管制员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飞行员进行沟通,将飞机飞行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状况给予通报,从而为飞行员架飞提供了依据,保障了飞机合理的运行。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有效的推动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航空流量不断增加,面对日益增长的流量,多机场流量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空管流量管理系统也在不断的完善,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加强多机场流量管理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飞机航班的飞行。随着航班量的快速增长,空域可调整的余度越来越小,针对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空管部门必须采取更多积极措施来完善流量管理体系,使空域利用率最大化,在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为我国民航快速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海军,王健,陈龙,王飞跃.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研究综述[J].控制工程,2003(06).

[2]马正平,崔德光,谢玉兰.机场终端区流量分配及优化调度[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7).

上一篇:音乐教育毕业实习报告下一篇:福建师范大学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系统操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