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研究设计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精选7篇)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 篇1

政治与行政学院 行政管理09级研究生 兰玲 2009010156

【内容摘要】在征地拆迁运作中,引发出了各类群体纠纷和恶性事件。主要原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有法不依、违法违规行政;利益驱动、权益失衡;监督失效等。所以加强政府的领导能力,就要确实不断地提高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监督能力。

【关键词】征地拆迁;群体纠纷;政府领导能力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征地拆迁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主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和不同级别的政府贯彻执行法律、政策的情况不同,除少部分地区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大部分地区都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除个别特殊情况和客观存在外,主观上都凸现出了地方政府在执政领导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如何提升各级政府处理征地拆迁纠纷事件问题的领导能力,不断提高其执政能力水平,使征地拆迁工作成为一项经济发展的民心工程,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务。

一 征地拆迁纠纷事件的主要表现

(一)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使拆迁人或开发商无法无天、肆意妄为。他们仰仗自己的优势地位置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违法强占强拆,致使被拆迁人群体反抗,最终酿成纠纷甚至流血事件。

(二)个别地方政府在执法过程中,征地强拆,严重侵犯了被拆人的合法权益。这便致使被拆迁人为了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使出了或自杀自残,或袭警、袭官的招数,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类似事件层出不穷,有增无减。

(三)部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不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发纠纷事件。一些地方拆迁补偿安置不到位、不合理合法,令被拆迁户产生逆反心理,不配合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征地拆迁行动,在双方人员情绪失控的情况下群体纠纷事件一触即发。

(四)个别地方政府的征地拆迁主管与开发商勾结,造成被拆迁户应得利益严重受损,引发了被拆迁户的极大不满,导致被拆迁户或集体到政府、党委门口

静坐上访,或以暴力抵制政府拆迁。

二 征地拆迁工作中政府领导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政策缺陷是造成征地拆迁纠纷事件的根本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此项规定中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使被拆迁户处于有理无法讲的弱势地位。也导致了政府在执法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剥夺和损害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是对政策的实施缺乏有效监督。各级政府在征地拆迁运作中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目的是为政府发展经济、为民谋利,以体现政府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宗旨。但实事上,一些地方政府自行其道,把上级或本级政府制定的政策当成摆设挂在了墙上,并没有完全按照政策实施进行。这时缺乏了有效的监督,再好、再完善的政策也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最后,在利益的驱动下最终导致权益失衡。在当前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形势下,各级地方政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为政府争取最大的经济收入。共同的利益目标让政府和开发商成为了交易伙伴,他们为了取得最大程度的“双赢”,势必会使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受损。

三 征地拆迁工作中政府领导能力的加强

(一)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提高和加强领导能力,严格依法行政。据国家有关权威部门公布,近两年来,地方政府违法强拆导致发生群体纠纷或个别被拆迁人自焚自杀、袭警袭官等事件不胜枚举。“地方政府仍是土地违法案的主角”。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提高和加强领导能力,严格依法行政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在征地拆迁运作中存在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杜绝各种群体纠纷和个体恶性事件发生。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提高政府科学发展能力。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指导征地拆迁工作的实践,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大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等关系,妥善处理征地拆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要提高政府征地拆迁主管部门及其领导的领导能力。第一,必须要加强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执法能力的培养,要让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理念真正深

入他们的心中,并且要在工作实践中做执法、守法和捍卫法律的模范,杜绝执法犯法或贪赃枉法的违法行为发生;第二,必须提高协调指挥能力。征地拆迁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是代表政府行驶征地拆迁职能的指挥部和指挥官,担任组织、协调、指挥工作的重任。要当好指挥官,完成好工作任务,要正确处理好领导和被领导、指挥部与拆迁人的关系;第三,征地拆迁主管部门领导者必须严于律己、防腐倡廉、自觉遵守法纪。坚决杜绝征地拆迁主管部门领导利用职务之便违法违纪走上犯罪道路。并且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水平。

(三)不断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要以预防为主,化解矛盾,把事件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保证及时掌握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工具的优势,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有针对性、经常性地进行综合跟踪和分析研究。有效防止和应对各种群体性纠纷事件发生时,要及时了解情况、掌握信息,深入现场,沉着指挥,按原来制定的应急方案组织领导,正确处理冲突双方的矛盾,果断地采取措施消除现场隐患和社会影响,把事件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提高政府科学民主决策能力。征地拆迁工作必须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并进行合法性的审查,最终做出有效决策。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采访和阶段性评估,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决策程序。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真正体现政府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的现代决策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玉军:《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弃》[J],中国法学,2007(4)

2、朱东恺、施国庆:《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关系分析》[J],小城镇

建设,2004(3)

3、户邑《中国城市房屋拆迁的制度性障碍分析》[J],理论前沿,2005(3)

4、彭方平、方齐石:《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J],价值工程,2003(5)

5、王才亮:《房屋拆迁纠纷焦点释疑》[M],法律出版社,2004年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 篇2

关键词:设计,语言学,设计管理,生存管理

一、设计

要使设计管理真正进入一个词汇需要考察其语境, 或“上下文” (context) 。设计是一个总结的过程, 而创意则是在这个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利用冲突来遣词造句最终形成一个秀美的篇章, 这便是设计创意的成果。

1. 客观设计

案例一:设计师们找出很多客观原因, 包括政策上的、技术上的、业主的、厂家的, 但设计师们主观上的原因是否认真分析过呢?设计师们要考虑社会因素的影响, 要考虑到其过程中可能的变数。鉴于这样一个事实, 把设计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因变量和自变量考虑进去, 找到最佳设计与现实设计之间的平衡点, 顺利实现自己的设计构想。事实上却间或不是这样。不经意的偶然往往带有经意的必然, 这句话可以这样解释:所有的设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每一件事都有它发生的前瞻性。通俗来讲:只有打破原有的完整, 才能重新整合出一份真正的设计。

2. 生活设计

生活中的设计, 有时稍显单薄, 但是, 只要是能使得生活更具有灵动的色彩, 那么, 一切再简单不过的事物和活动也是具有其自身的伟大意义的, 有时成为简单, 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当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些单纯而且简单的却有同时具有存在价值的创意设计的时候, 我们只应该想到的一句话就是:设计与创意, 有时就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

二、语言学

语言学并不是研究语言的唯一领域。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种学、法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等都和语言有关联。同时, 语言又拥有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 这样语言学就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1. 语言学剖析管理本源

现代语言学始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通常被描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和“使语言学科走向现代的大师”。受法国社会学家迪尔海姆的影响,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 即存在于某个思考的人如何感受和观察一种制度或规约, 而在于群体对这个制度和规约所具备的概念。在心理学上, 索绪尔受到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伊德有一个猜想, 就是集体心理的延续。他以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为例, 说明一件事情过去之后, 会继续对人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2. 语言与管理的关系

由于受当时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 索绪尔把经济学看作是研究价值的科学, 他认为语言学和经济学都是研究价值的科学。而这些其实涉及大多数西方哲学里有关“在场”与“不在场”的经典关系, 即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分。对索绪尔来说, 语言系统就是虚拟世界中的“不在场”而语言行为是现实世界中的“在场”。前者是稳定、不变的, 而后者是不稳定、易变的。通过设计和建构虚拟系统或langue, 我们主要不是parole这一实在的系统或人们实际上怎么说或写, 而是关注系统如何能让词或话语存在的潜在结构。

三、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原理就是在艺术设计实践中, 利用多种相关学科方法, 把不利的或无效的因素转化为可以持续利用的资源的过程的艺术。简单地说, 艺术设计管理是一门资源转化的艺术。平衡两种不同力量的过程。

1. 决策者的唯一性

案例二:最高层人员是否能分享权力, 整个组织的发展而非个人的权力扩张。为此, 戴尔创立了一种“双主管”制度。权责共享, 这样一种经营方式就是成就共荣的工作态度, 使得全公司都能分享不同的观点与创意。我认为, 这种现象只是一个过程, 最终结果要由一个决策者来决断。为了更好的实现惟一决策人的目标, 他会偶尔的采用下属的意见, 但要使其完全听从下属的意见而不加以转化是绝对不可能的, 其最终的结果还是一样。所以要想协调好主与次、次与次主之间的关系, 就需要更多的思考。

2. 整合过程的重要性

案例三:一个工程项目, 有一个以上的领导者在掌控着, 且每个领导都有各自的最为信任的施工及设计队伍, 要实现他们的共同目标显然不是很容易的。需要统一能量来实施项目工程, 把每个单位的价值能量体现转化为目标能量。集合上述案例来分析, 当今各公司的能力都趋于同时化, 要想率先抢下标书, 就要看哪个公司内部的协调与整合的能力大, 要求领导协调公司内部人员的技能和业务等关系的能力要大, 一个公司有很多个领导者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因此, 解决“一个公司多个领导”的整合问题成为了关键。

四、生存管理

就像俞孔坚在接受《城市》的采访时说过的一样:要系统的了解一个事物, 应该是要当一名兽医, 而不是生硬的拆分那些不可分的部分, 像屠夫一样。而了解生存的艺术在于:“把大地当成一个有生命的机体”——盖亚理论。而经济学家这样介绍到:现代资本市场是超越会计概念的生存与运行方式。

可见, 面对生存, 领导者要具备学习者的质疑本质和随时愿意学习新的管理经验。要挑战传统智慧, 征求具有开放态度和能提问思考的人的意见, 成为经验与智慧并存的人。要视变化为常态且热衷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情况进而提出极具新意的解决办法的人。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阶段都会随机出现不同的管理经验和人生哲学, 所以, 未来的管理者和设计者们更应该时时处处的关注生活, 成功的立足于各个领域, 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刘国余编著:设计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年02月出版

[2]戴庆厦编:语言学基础教程.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6年09月出版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 篇3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研究生干部;思想引领;组织文化;服务型组织

1979年清华大学研究生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高校研究生干部组织的正式启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步入正轨,形成了研究生自治和校院两级管理相结合的新局面。

一、思想引领的内涵

现任韩国总统朴槿惠说,“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说明了团队的力量,思想引领就是依靠广大干部和全体研究生,凝聚和服务研究生。研究生干部组织的思想引领应表现为个人、组织和整个研究生群体。笔者以为,思想引领有三层涵义:首先,研究生干部从思想上愿为组织奉献,行动上主动、负责并有执行力;其次,带动组织同仁一起完成工作使命,并能获取认同感和成就感,营造良好的组织生态;最后,个人与组织能够通过活动和学术交流的载体,提高自己,凝聚组织,能够带领周围的研究生促进其学习和生活,从而凝聚青年,服务研究生。

二、研究生干部工作的驱动机制探讨(显性、隐性)

1.工作技能 工作技能是指完成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是岗位胜任者和卓越绩效者所需的实际操作技能。已经具备某项特长的同学想拥有此平台施展才华,如文艺部;本科期间未加入学生组织的同学想弥补一下遗憾,通过组织平台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从某种程度上说,干部工作技能是研究生加入干部组织的首要驱动。一般而言,干部工作技能包括: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指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及应急能力、提供与反馈能力、影响他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

2.人际交流 在干部组织里,来自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个性,加入某个部门,讨论和交流部门工作,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帮助,业余的时候交流专业知识,参加文体活动,利于增进同学的关系,在相互间的工作方式和良好习惯上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发过来,进一步促进工作的开展,在思想引领上提供便利。

3.学习驱动 研究生的本职工作是学术。因此把学术活动融入工作之中,既能在工作中激发学习的热情,又能妥善地处理学习和工作时间的冲突。在活动中开展学术,易于促进广大研究生的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从工作技能角度来看,其中一个就是影响他人的能力,如开展学术文化月,能够吸引和影响研究生的关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思想引领的重要表现和驱动。

4.工作经历 国外研究生分为学术性和职业性两大类,毕业后小部分从事学术,大部分学生主要从事实践工作,其中大部分担任管理职务,而中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注重培养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总体而言,在学校担任过干部工作的同学,在组织沟通、责任感、细节和总结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胜任力,而这些共性方面恰恰是很多企业的需要,所以企业往往在相同条件下优先考虑学生干部。

5.自我价值 根据马斯诺需要层次学说,人在满足了基本的安全和衣食需要之后,则为向往被尊重和自我价值更高的要求。研究生干部在做本份工作的同时,则会期待工作被认可,人格被尊重,“领导”赏识,工作中在大方向要求的前提下被赋予自主权,赢得更多的人关注和点赞,这是干部工作驱动力的最高境界。

三、思想引领建构机制分析

1.适材适所,用人之长 从个体的角度拉看,在招新和用人上一定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每个干部特点的基础上,坚持择优招新,将合适人选放在相应匹配的部门,凸显优势,用人之长。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所为方能保障其工作热情和创新思维,更能激发整个部门的战斗力,凝聚部门。一些干部综合素质较强,想尝试挑战尚不熟悉的部门,拓宽工作领域,也是尊重和用人的体现,异曲同工。

2.组织文化,人文关怀 从组织的层面来看,研究生干部组织与企业组织和公共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代表着全体研究生的利益。而三者最大的共同点集中表现在都是组织,都需要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关心干部,与干部沟通,使组织注重人文关怀。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就是其生命力所在,影响着该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宣传,成果推广 从宏观的维度来看,宣传是面向全体研究生的。宣传是调动广大研究生群体积极性的关键渠道,宣传什么,为何宣传,如何宣传关系着该活动的结果反响,参与度高低,宣传的效果和程度能提醒研究生感受到干部组织服务的存在,组织的存在感和归属感。

成果推广,意义重大。健全的成果推广机制,是研究生干部组织乃至广大研究生思想引领的法宝。通过成果推广,一方面,全体研究生看到了自己的活动取得了成绩,更具有积极性,影响自己,带动周围的同学,感受到组织的每个人温馨的港湾。另一方面,让全体研究生切身地体会到我们干部在为集体奉献,辛苦付出,就能支持和尊重干部的工作。发过来,又督促了干部以更好的状态和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感受到组织的认同感。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生干部組织思想引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结合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的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在渐进中尝试,甚至需要反复推敲,以逐步理论化,实践化。笔者以为,研究生干部组织也是公共组织,具有公共组织的一般特征,因此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政府工具对其进行大胆认识,建构和移植理论嫁接学生组织,探索和研究研究生干部组织工作的效率提升,人文关怀、思想引领。

1.健全管理制度,引入善治管理 在公共管理学科中,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的口号,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例如,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负责可以实行常委(正副学生书记、正副主席、理事长,以下简称“常委”)负责制、部长负责制,元旦晚会的每一次彩排中,各项事务具体分工,常委既“多谋善断”又“稳健务实”,部长负责执行,哪一环节未落实到位,回应到部长,各司其职。“透明”即公正公开,权益部的文明宿舍评比,邀请各学院分会主席参与打分,让他们了解评比的规则,本学院与其他学院的优势与差距,对结果满意和认可,也能理解工作的难处。

nlc202309040157

2.完善工作机制,辅助配套改革 健全工作机制,就是做到“决策、执行、反馈”相协调。常委充分信任部长,实行分权,发挥部长自主性,但要做好分权与监督相结合,注重跟进工作,部长在各阶段及时反馈工作进展。在具体工作中,遇到困难常有的事,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应赋予部长适度的权限,果敢、谨慎、负责。在工作机制当中实行配套改革,更加注重宣传,把宣传作为活动的核心,推进宣传方式创新,加快宣传渠道建设,实行“对内对外”宣传相结合,将宣传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之中;更加注重活动之后的总结,提高总结意识,尤其是用数据说话,纵向横向数据对比分析。总结要“顶天立地”,“顶天”要立意高、格局大,视野宽;“立地”用事实说话,实践要接地气。

3.定期开展干部培训,践行群团会议精神 做好思想引领,干部培训势在必行。针对每个学期每个阶段,开展不同主题的培训。如第一学期开学招新,干部技能培训;中期,干部服务理念和团队意识培训;期末,总结能力培训;第二学期开学,思想组织性培训;毕业季,就业指导等。又如,培训加品牌活动规划,科技文化月,公益活动周,名企任我行等。与此同时,做好思想引领,切实要让干部走“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路线,政治性是前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是一句空话,是思想引领的信念支柱;先进性是保证,加强干部自身的作风建设,拒绝“官本位”,提高服务意识;群众性是核心,一切学术和文体活动开展的主体是全体研究生,依靠全体,凝聚全体,服务全体。

4.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凝聚服务广大青年 维系和保证组织的生命力,促进组織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塑造和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凝聚干部,服务青年。第一,打造服务型组织,第二,打造学习型组织,第三,打造三星型组织。

人文关怀,组织文化的力量源泉。最后,作为指导干部组织和分管部门的“领导”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工作领导中,适度弱化权力领导,逐步强化能力和情感领导,可设立干部意见邮箱,倾听干部的心声,理解、赞美、感恩、包容地对待干部,肯定工作成绩,中肯地指出不足,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例如,研究生团总支书记和常委定期走访同学宿舍,关注宿舍安全,关心学生生活;权益部给每一位干部发生日祝福,干部体会到组织的温暖;办公室和组织部在圣诞节给全体研究生干部和各分会发苹果,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馨。

研究生活动是干部组织在研究生思想引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研究生干部组织要根据研究生群体的自身特点,结合校院实际,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科学策划,努力打造“高质量、高品位、有特色、有影响”的研究生会品牌活动,为研究生干部组织思想引领保驾护航,为将来的治国理政提供思想历练。

参考文献

[1]王启凤.高校研究生干部胜任力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湖南农业大学,2011.12

作者简介

陈祝红(1987-),男,汉,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宋蕾(1992-),男,汉,四川阆中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政府治理。

施文(1991-),男,汉,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政府治理。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讲义 篇4

一、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一)概念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无非:因袭、权威、常识、科学、思辨。其中关于一门学科的系统的科学方法就是方法论。科学发现由科学方法和思辨产生,但方法论只钟情于科学方法。

1、方法论(methodology)是认识论(epistemology)的分支,是验证知识与寻找新知识或新发现(new findings)的科学。某一学科的方法论就是该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途径、程序和规范。从过程来看,它包括问题阐述、文献综述、假设提出、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信度效度判断、研究报告或论文撰写等环节的规范和逻辑。

2、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就是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基本原则、途径和程序。

(二)符合科学研究方法的公共管理研究结果的性质

1、客观性(事实的WHAT、WHY、HOW等的YES OR NO问题)

2、实证性(观察和实验)

3、规范性

①研究者用文字清楚地报告取得研究结果的整个过程,使得其他研究人员可据此判断你的观察数据的获得和分析结果以及导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②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即其他人能应用相同的程序和方法得出同样的结果。

4、一定的概括性(适用效度)(管理研究旨在发现、辨识和解决管理领域的各种问题,它们无论多么复杂,都可归结为一个问题,即使人及其携带的资源形成1加1大于2的局面。所以,公共管理研究的发现或结论须有一定共性才是有意义的。)

(三)公共管理研究的性质或定位

科学方法思辨方法

逻辑直觉

客体与情境分离客体与情境交融

科学艺术

学科研究的定位频谱

原因:

1、管理者的形象思维与个性(感觉、直觉、意愿、决心)

2、管理情境(系统的复杂性,社会生态、社群环境、组织系统)

3、主客体都是人,价值的偏好。(决策,两难;事实与价值的结合)

(四)(公共)管理研究的类型

1、按功能:基础研究(WHY,THEORY;FOR EXPLANATION);应用研究(WHAT AND HOW;FOR APPLICATION)

2、按研究内容的表现式样和研究目的:探索型(EXPLORATION)、描述型(DESCRIPTION),解释型(EXPLANATION),规范型(PRESCRIPTION)

四种不同类型研究的特征

3、按论证的手段: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IES)和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IES)

①理论研究(演绎法):从更高抽象层次的公理、定律、法则或学说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结果;

②实证研究(归纳法)根据假设去寻找论据,从现实资料和数据来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设。

“以往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本文采用规范研究”?

二、(公共管理)研究的要素

(一)概念、名词和术语

概念(concept)是对所观察对象或指称现象的本质(共同的根本属性)的抽象。概念是思维链条上的节,概念不清晰说明你还没把握该事物的属性。对个人来说,概念是一组心象的组合;概念不清说明相关心象组合存在混乱,未能明确设定,或者该心象组合不是依托可观测的事实。

名词(noun)是一个概念的语言指称。专业或学科常用的名词即术语(term)。在一项研究中,关键概念和名词,一定要做到: ①稳定而规范的心象

②清晰而正确的定义(内涵)③变量的逻辑性和可测性(外延)

④翻译过来的名词和术语的准确性(例如,political issues)研究生论文中,常出现的问题:

①概念混乱,前后不一致 ②推出年名词而无后续内容 ③内容创新变成名词创新

(二)定义

1、定义是概念和名词所表达的共同属性(即内涵)的逻辑表述或界定。

一项研究、一篇研究论文往往都涉及

一、两个关键的名词,它们的界定反映了研究者的基本功。如果关键名词定义清晰而且确切,至少表明研究者思考的成熟程度和对此项研究把握的深度,因为关键概念和名词总是与研究论文的重要创新点或贡献相联系的。如果关键

概念的内涵不界定或界定模糊混乱,该研究论文的创新点便让人难以置信,不敢引用。

2、下定义的方法

科学研究中最适用的下定义的方式是属加种差:带定义的名词为种(species),该名词隶归于属(genus),种差(differentia)指该名词与同类(属)其他名词的质的差异。

中文下定义的语法结构:被定义之物 = 种差 + 属 例如:变量是具有可测性的概念。

英文下定义的语法结构:Things to be defined + verb + general class word + “wh”word +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For example: externality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a benefit or cost associated with an economic activity devolves to third parties.下定义不规范或易犯的错误:①以例代定义;

②种差描述范围不恰当③属选择不当④采用否定词

⑤词句冗长。

3、变量

(1)变量是具有可测性(measurable)的概念,其属性在幅度和强度上的变化程度可加以度量,如工作满意度、劳动生产力等。有些变量不具备可测度性,如幸福、快乐、凄凉、悲伤等。属性是指客体的某种特性。例如,性别是变量,则属性有男性和女性,可见变量是按逻辑归类的一组属性。

变量与属性

性别男,女

年龄老、中、青;少儿;成年;1—80(岁)年产量10—1000(台)

年利润﹣100—1000(万元)

质量优、良、合格、差;5、4、3、2、1、星级 开放度0,„,100 满意度0,„,1(2)变量是科学研究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否使用变量语言反映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的明显差别。

(3)变量的类型

(箭头表示作用方向)

(4)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关系:变量之间存在互动或对称关系,它们共同发生变化;因果关系:一个变量的变化明确引起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化;虚无关系:变量之间不存在互动关系,即使有也是由于偶然事件或样本随机误差的结

果。

4、命题和假设

三、公共管理研究的层次和范式

四、学习管理研究方法论的意义

1、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

2、决定了研究工作的专业水平

3、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是打好研究基础的必由之路,只有如此,今后才有可能在更高

层次上进行原创性的思辨研究。

五、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吴建南.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Earl Babbie[美]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Gall, Meredith Mark [美].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南京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5.John W.Creswell[美]著,崔延强主译.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6.M.N.K.Saunders[英]等著,杨晓燕主译.研究方法教程—管理学专业学生用书[M].北

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

47.美]著,张忠占译.统计学方法与数据分析引论(上、下

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Susan Welch /John Comer[著],郝大海等译.公共管理中的量化方法:技术与就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风天笑.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10.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1.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 应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12.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13.吴增基等.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贾怀勤.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5.郭齐胜等.系统建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16.郭星华等.问卷调查技术与实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7.陈森发.复杂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二)论文类

18.董琳.论文撰写与科技文献检索[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6(4)19.谢刚,万迪昉.管理实验—管理研究的重要方法[J].管理科学,2003(4)

20.蓝志勇.当代公共管理研究的范式观——一项经验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5(3)21.颜玖.文献检索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1(2)22.任志娟.SPSS中判别分析方法的正确使用[J].统计与决策,2006(3)

23.万迪昉,谢刚,乔治林.管理学新视角—实验管理学[J].科学学研究,2003(4)24.王作成.满意度调查中的问卷设计与优化[J].市场研究,2005(3)25.王萌.浅谈访谈法中的提问技巧[J].现代教育科学,2006(10)26.陈维军.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的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01(8)

第二章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

第三章 公共管理研究的资料数据收集方法

第四章 公共管理研究的资料数据分析方法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 篇5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改革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新管理风格的风暴,澳大利亚政府由此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产生以及发展,以墨尔本模式下的墨尔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为例,旨在装备政府,以应对政府公共治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挑战,促进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确立政府决策中专家知识的合法性和问责制,进而推动澳洲一流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为其他国家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研究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运动;墨尔本模式;政府;公共治理

一、澳洲的公共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是由于旧的公共行政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是一种政府管理形式上的变革或管理风格的细微变化,而是在政府的社会角色及政府与公民关系方面所进行的一场全面的深刻的变革。尽管各国改革的动因、路线设计、改革进程、改革策略、范围、规模和强度都有所不同,其发展阶段和具体措施上也存在一些差异,但他们在改革的价值取向上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质疑和对市场力量的信奉。此时的澳大利亚政府也正面临着来自国际与国内的双重挑战。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管理,三级政府根据各自职责分别履行公共管理,以实现权利的制约与平衡。在国家治理上,注重制度的构建与公务员的规范管理,其行政系统具有严格的社会阶层等级制度和集权化控制。在政府服务上,注重规范化和高效化,由政府提供一切公共服务。长此以往,作为高福利国家的澳大利亚政府也渐渐意识到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日益成为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长期拖延的金融政策给澳大利亚带来了赤字、债务和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以及其过度集权、等级森严的旧公共行政管理体制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僵化的管理和服务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使得政府在某些商业领域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作用从根本上减弱,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澳大利亚政府开始从20世纪80年代初,组织公共管理领域专家进行改革前的评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澳大利亚政府推行了一系列了公共服务改革的举措。从上述变化看,虽然澳大利亚公共服务思想比较盛行,但澳大利亚的公共行政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即没有将政治与行政分离。公务员严格恪守在公众面前保持中立态度的原则,但是政府公共服务角色已经发生变化,政府在其他领域仍然是主要投资方,实际上在部分上或者很多方面已经完全不实施服务,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新公共管理之路[1]。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澳大利亚推出了许多改革措施。首先是经济领域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出售了航空、银行、发电厂、电话公司及其他一些企业的国有股份,即把部分政府拥有的企业出售给私人经营;把政府的某些部门职能并入私人企业,将国有企业私有化,逐渐增加市场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效率驱动模型,把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应用到公共管理中,重点在于提高效率,缩小政府规模,将公共服务推向外包[2]。同时,主张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希望借此确立政府和市场的新型关系。其次是政治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在1984年的《公共服务改革法案》中设立了高级公务员执行委员会(SES)。刚成立时,该委员会并没有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直到1987年机构改革之后,才实现了增加上层机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目标。在体制方面,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部门内部进行组织结构改革,尤其在工党执政期间,对于财政作用、政府职能、公务员制度方面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不仅缩小了政府的开支,公共机构的形象也大大得到改善和提高。另外,在政府职能方面,将政府某些职能交给或归还给社会[3]。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对传统行政管理理念的颠覆,开辟了公共管理的新时代。与此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所共有的特征应该是具有高水平的基础学科,这里的基础学科不仅是指理科也包括文科。很多高校为了办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对于理工科重点专业的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比文科类专业的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要高很多,直接导致理工科重点学科的基础建设加快,逐渐形成一批批高水平、结构不合理、个体优势强的学科群体,以及组建了很多高水平的理科团队。由于对偏文科方面的学科建设还不够重视,新公共管理运动后,政府和高校逐渐意识到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性,开始出台政策扶持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各大高校也纷纷调整教学培养目标,以达到为政府储备公共管理人才的目的,从而应对当代政府治理的挑战,为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发展营造了平衡良好的.学术环境,提供了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总体而言,澳大利亚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是通过财政政策以抑制国内需求和减少通货膨胀为显著特征,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职能优化改革,它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和人力资源管理也是澳大利亚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基本特点之一,同时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是新公共管理改革较为系统、较为全面的国家之一,并因其改革的广度、深度而被许多西方国家视为典范。

二、墨尔本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

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MelbourneSchoolofGovernment,以下简称为MSoG)为例来看澳大利亚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墨尔本大学的校训为PosteraCrescamLaude,它取自于贺拉斯的著名诗句,很多人将它译为“以人为本”,这与当代高校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墨尔本大学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如墨尔本大学的目标所提出的,培养出学术优异、知识面宽、具有领导力、适应多元文化的全球公民。而这些都要在学生的墨尔本体验中实现,为此,墨尔本大学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规划学校的发展,学生在这里将会有怎样的体验是墨尔本大学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为了应对国际高等教育环境对高校提出的挑战,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学校早先制定的长期战略规划———提高声望,墨尔本大学从开始全面推行为期十年的教育改革,称之为墨尔本模式。墨尔本模式(MelbourneModel)核心内容是全校性的课程改革和学位调整,如本科阶段采用六个三年制“新生代”综合学士学位取代96个传统的学士学位,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大量设置专业硕士学位。墨尔本大学改革方案公布之后,引起了众多争议,被澳洲学者称为“最激进”的教育改革和一场“经济高风险”。对墨尔本大学的改革,权威报纸《澳大利亚人》的评论评论认为“墨尔本大学率先实施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具有双重意义,既是澳大利亚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也是对澳洲当前的高等教育公共管理政策的一个预警。”在教学方面,MSoG以激励和装备政府、企业、社会伙伴和个人为目的,来应对当代政府治理的挑战,通过跨学科的、创新的教学和深入的研究,寻求共同和可持续的方法来解决这些挑战。从MSoG的目标来看,首先是利用大学在研究生、导师和执行教学的各种资源下,用于装备当前和下一代的领导者或者政府高级公务员,再者是促进满足政府、行业和社会合作伙伴需求的研究,最后是成为国家和地区探索方法、辩论学术和创新思维的平台。MSoG为关于对澳大利亚地区的未来具有重大意义的当代问题的知情、独立辩论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汇集来自整个大学各种学科,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发展研究学、哲学和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学校致力于通过可以采取行动的、并提供持久的解决办法的思想来团结决策者、行业领袖和公民。墨尔本政府管理学院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更有效地利用其在公共政策的经济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优势,通过合作,探索跨学科的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康、粮食安全、资源税、人口增长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多维公共政策问题。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AndrewWalter教授认为,墨尔本政府学院是一个跨学科的学院,学校利用整个大学的资源教育下一代领导,为领导阶层储备优秀的人才,促进与当代治理挑战相关的研究,致力于研究如何面对当代公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且以何种身份和角色适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公共环境,如何进一步和政府、行业、社会伙伴和公民共同迎接挑战等等课题。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每个不同领域,MSoG利用大学在各个学科的优势进行研究,创造并提供新的跨学科硕士课程、跨学科和定制研究以及高管教育。据悉,MSoG还正在建立新的国际伙伴关系,不仅是局限于本国的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而是将目光放到国际世界的舞台。AndrewWalter教授说:“澳大利亚、墨尔本区域和世界面临的挑战是共享的,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

三、墨尔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建设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设立是一种教育体制创新,在英语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墨尔本模式下进行深化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并且结合墨尔本大学自身特色设计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政府储备管理人才教育质量的提高,积极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人才培养标准的变化。面对信息日益顺畅、沟通愈发便捷的知识经济时代,墨尔本大学进行教育改革实际上是对不断变化的国际排名、加剧的全球竞争和有限的政府经费作出的反应。因为环境、形势所迫,使得墨尔本大学面对挑战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改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从现实因素而言,在面临全球化公共治理的浪潮中,公共管理学科的专家和专业人员在治理和决策中将发挥什么性质的作用是我们目前仍然在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这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是如何变化的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治理挑战范围的扩大化、问题的复杂性方面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人们在被积压已久的公共问题折磨的疲惫不堪、埋怨政府的治理效率低下的时候,这些公共管理学科的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质疑。而因此,公共管理学科专家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就被一些高调的政策失败而削弱,政治家们却通过拒绝专家权威的要求而取得了人民的支持,从而获得选举的成功。由此说来,在从公共管理学科的方面分析,各大高校就有责任有义务设立相配套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措施,承担起解决公共管理专家如何协助政府进行公共治理的现实问题。墨尔本大学对现实挑战积极应对,响应政府的号召,于是便有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产生[7]。从国家层面上考虑,源于全球经济战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与亚洲有关的发展,以及国家具体和区域公共政策面对的复杂多变的公共环境所需要进行的适应和改变,为了提高政府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国家教育部重新部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更是将改革重点放在在以墨尔本大学为首的众多高校上,体现了国家用体制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提高公共管理学科教育质量的决心。从政府角度上思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的态度在当代公共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假设政府对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态度趋于淡漠亦或是不支持,则本地区的公共治理的前景必然惨淡,缺乏科学专业的指导,像迷雾中行驶的巨轮,找不到指引的灯塔。政府如若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给予相应的重视,将其专业知识与实际的治理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科专家的作用,即帮助政府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公共治理,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落实到实处,必将在全球化治理的浪潮下占据重要席位。因此,政府对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态度改观,大力支持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对于MSoG的设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育模式来看,墨尔本大学深悉要将教学工作放在优先地位,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落实。其中尤其要将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落到实处,其内容包括教师如何设计课程才能使学生的课程体验达到最优的效果,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将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供正确的导向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教学改革,坚持实事求是,要求教学体验看到效果。因此,诸如这些落到实处的教育模式为澳洲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石。从研究项目分析,MSoG研究的项目是跨学科和跨部门的,汇集了领先的地方学者、国际学者,以解决治理方面的专门知识的历史、当代现状和未来作用。一方面,充分考虑了专业知识在治理中的不断变化的作用,将通过各种项目进行组合来探讨专家的问责制和专门知识合法性的中心问题,强调实用的作用与政策相关的应用,促进学术界、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合作伙伴之间的研究协作[10]。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在面对公共管理学科专家的指导时,应该意识到如何采纳科学的决策参考,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和问责机制。

四、澳洲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从澳洲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是从各个方面改革所获得的成果,从这一点上看,我国也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在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上有更大的突破。

(一)注重公共管理人才教育,坚持以人为本

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始终注重培育公共管理人才,澳洲的大学的生源主要是各个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中层管理人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战略思维以及管理能力,教师则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高校或者政府部门,他们拥有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或者是实践性很强的领导或管理能力。而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墨尔本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在大学的主体地位。他们期望用一流的师资培养出学术能力强、知识面宽,具有管理才能、能适应多元文化的全球公民。学校以育人为本,学生和教职工一起探索知识,共同提升教学水平与学习质量。同时,学校把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衡量学校一切政策与服务的标准,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有鉴于此,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加强对政府中层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及时更新政府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关注公共管理领域人才的培养,高校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教学体验,打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共同学习与发展

我国应借鉴墨尔本大学以学习共同体为组织形式进行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学习共同体,顾名思义是共同、协同、一同学习交流,实际是指由学生和教师组成,在一定的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学术任务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更加便捷、资料分享更加开放、任务合作更加密切,学生与教师间的教学相长,教师与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等。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让学生在学术工作、学生工作甚至是未来的职业中、敢于并善于承担管理者角色。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在于人际的联系,在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形成以人为核心,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框架的动态网状联系。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线,注重教师的授课能力,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未能形成教师和学生协同学习合作的联络网。如何结合我国高校自身特点,合理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是我国高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促进学生体验的双向国际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

网络化、全球化使得大学教育国际化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墨尔本大学自始至终都强调“墨尔本体验是一种国际化的体验”,国际化已经成为墨尔本大学愿景中的重要内容。基于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多样化,墨尔本大学尊重智力、文化差异,利用与国际伙伴的紧密合作关系,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优秀毕业生校友网络,推行学生体验的双向国际化。其包括两方面内涵,即“走出去”和“请进来”。墨尔本大学一方面招收最优秀的国际学生,吸引最优秀的国际学者走进墨尔本,共同营造国际化、多元化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交换项目和海外学习项目,让学生走出去,吸收海外高校的文化精华,体验不同特色的学习实践。结合我国目前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经济能力,学生“走出去”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但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可借鉴墨尔本大学的经验,用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目光来推动自身发展,逐步走出自己的国际化道路,努力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紧密联系,为国际合作创造更多的可能[11]。

(四)进行满足时代需求,由上而下的温和改革,培养综合型人才

墨尔本大学的改革使得校内外资源得以重组和整合,因此,改革也充分调动了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此外,墨尔本大学改革与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一致,这样就得到了联邦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也满足了政府对于高水平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墨尔本大学综合实施多种教学措施,让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鼓励学生朝着个性化、复合型方向发展。其课程的联合性、开放性、跨学科性,满足学生的不同主体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一定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对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和分析,充分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髓。同时,我国高校的管理和服务都应切实以学生为中心,看到社会对高素质、高质量、综合性管理人才的需求,制定现代化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为国家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人才。致谢:本文经过墨尔本大学章延君女士和白伊琦女士审阅,向她们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

[1]曾绍平.澳大利亚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考察报告[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

[2]彭敏.以人为本,独树一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视野——以墨尔本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上半月)SurveyofEducation,(4).

[3][澳]杰森土耳其(GhassanTurki).澳大利亚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探索,(2).

[6][澳]格林戴维斯..澳大利亚公共管理与服务变革[J].姜竹青,编译.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4).

[8]潘顺恩.澳大利亚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概况及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3).

[9]焦佳.公共管理学科团队建设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公共管理研究争议与思考 篇6

一、公共管理的内容与范畴

公共管理学在名称上一般来说有不同的称谓,如行政管理学、行政学、公共行政学、公共事务管理学、公共管理学,较近的有政府重塑、再造公共部门、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公共过程等名称理论。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后的研究生专业目录中,把公共管理列为新设管理类的一级学科,而行政管理则是属于该一级学科的居于首位的二级学科之一。二者是最为广泛的名称,其英文名称为Public Administration或简称Administration(来自拉丁文Administratre)。

公共管理,顾名思义,其对象是公共事务,其内容也必须具有公共性。一般认为,公共的范围有大有小,大到全人类公共事务,小到小家庭(或“二人世界”)。但普遍的一致观点,公共管理是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公众所需要的管理。而且在近现代,由于全球化的浪潮和国际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许多事务具有国际性,需要更广范围的公共管理,如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气候与污染、恐怖活动问题,甚至于宇宙空间的事务。

基于其内容,公共管理离不开形式,离不开具体的管理管理机构和管理者。但这又与管理内容的性质有直接的关系,即不同性质的管理内容有着不同的管理主体。现实生活中,政府的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首要部分,政府的行政机关成了公共管理的核心管理机构。但这也存在政府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务,这已非行政所能包揽,而应由非政府组织(NGO,即Non—Organization)和非营利性组织(NPO,即Non—Profit Organization)等来承担。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争

公共管理从其成为一门学科到目前基本上有两类。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基于两种理论,即政治行政两分法和官僚制理论。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也在于两个方面,即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

威尔逊首先涉及并由古德诺形成系统理论的“政行二分法”,其精神在于,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则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不能干预行政,排斥政治性及民主和程序标准而维持价值中立,用科学方法追求经济与效率。但在以后社会的发展中,很多人展开了对它的批评,认为它忽略了政治环境对于公共行政的影响,过分偏重行政的技术性,忽视行政的政治性。“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管理制理论”实质上是一些行政原则,其理论基础是这种类型的权威:“理性/法律型”①。官僚制理论影响极为广泛深远。但正是韦伯制定的他认为理想的普遍适用的、稳定可靠的、严格和精细的组织管理理论,因其忽视人性、苛刻的法规制度和繁文缛节受到了后人的批评,一部分原因是它助长了行政职能扩展和行政权力扩张。传统的理论基础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但我们也可以想到,在新的组织模式完全建立之前,“官僚组织”不会失去其市场的。

而新的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是在对传统基础理论的批判基础上建立的。新理论基础的两部分在本质上是不存在分歧的。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个人总是趋利避害的)为基础,并以追求效率和经济为根据,以对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重新考虑。主要是限制政府职能范围,整合政府权力,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建立一种高效卓越的政府。经济学理论作为公共管理的基础也使经济学成为最有利的社会科学理论,这在很多方面取得到了证明。“经济学中最关键的假设有两个。首先,是关于个人理性的假设,即假设个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其次,个人理性的假设使某一精心构筑的模式得以成立,并可以将其高度抽象,依据此模式可预期人们的总体行为。”②就是说经济学理论能对于事物解决方法论的问题上予以帮助,可以用经济学理论对于个人的假设应用在公共政策的分析制定和执行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关于个人理性假设理论对于政府各个方面影响日益加深。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政府的公共性和政治性与个人的个体性和“自利性”之间的矛盾。

而对于私营部门,是和公共部门共同构成整体社会组织的两大部门之一。私营部门管理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可以说是在理论和时间上都有其表现。例如公共部门对僵化的韦伯模式的改变而向更具弹性的管理形式的转变是借鉴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的做法,公共部门采纳私营部门中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在组织中推行激励机制和其他不同的制度。当然,这些技术不能说绝对是私营部门的技术,但是来源于私营部门。作为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私营部门管理与公共管理有所不同而使公共管理借鉴私营部门遭受批评。如其对象范畴不同:公共大众和个人、小集体。有人认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大所不同,因而私营部门的管理与公共部门的运作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性。作为与私营部门最大差异点,公共部门在确定目标和测量结果方面都有特别的困难而不能在此方面过多借鉴私营部门,并且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性和非排他性都与私营部门有很大差别,这也是私营部门管理和公共部门管理或许的确存在本质的差别从而造成争议。

三、“经济人”的假设之争

鉴于新的公共管理的经济学基础较为抽象和复杂,有必要略为详述。以上述及经济学理论对于公共管理的支持,但也有着对于此的批评和争议。批评主要体现在两大问题上:一是认为经济学本身就是一种有瑕疵的社会科学,因而它在政治中的运用也是有瑕疵的;二是认为经济学作为私营部门运行的基础是具有效用的,但在政府部门中的运用则是愚蠢的。

这要从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前提:“经济人”假设说起。在传统行政学研究中,“经济人”假设是大公无私的,是利他主义者。但在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人如果进入公共组织就成为大公无私者,如果进入私人组织成为利己主义者,显然这是不现实的。后来的“政府失灵”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政府的低效率、自我膨胀和“寻租”行为就说明了行政人员是有“自私”的动机的。在对此批判基础上,公共管理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趋利避害的,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包含利他的意蕴”,从而也出现了以布钦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但是对于不同国情的国家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公共管理理论,那么哪种“经纪人”假设适合我国的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呢?有人主张趋利避害为核心的“经济人”假设应作为我国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并用相应的制度和机制约束公共组织和组织人员;有人认为我国作为以集体主义为倾向的国家应倡导“集体主义功利性和公共性”③为核心的“经纪人”假设。笔者认为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基础的我国,以发展社会主义为目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出现很多问题的情况下,应把我国“经济人”的假设定位在公共性方面,并辅以完备的约束机制。

四、民主与效率之争

由于公共管理理论基础的决定作用和政府职能的履行,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上历来有两种倾向:民主与效率。在美国行政思想史上,一直存在着宪政主义和管理主义两种倾向。前者关注社会公正、平等、民主、回应性等;后者则关注效率。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托马斯·杰斐逊分别作为两种倾向的代表。这种现象具有民主与效率之争的代表性。并且这两种倾向在公共管理历史上呈现钟摆现象。

民主、公平与效率一直存在矛盾。因政府的职能的履行和扩展与提供公共商品和服务使效率主导了早期公共行政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效率标准成为公共管理运作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评价公共管理工作的其他标准——民主原则和正义原则——相抵触。然而对于效率标准的毫无保留地接受就会产生许多问题。例如决策的个人专断、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等等。马歇尔·迪莫克就描绘了一幅合乎人之本性、更具人之常情的管理图景,他认为机械的效率只能是“冷冰冰的、缺乏人性的算计,而成功的行政管理是富有热情的、生气和人性的管理活动。”对政府工作人员来说,“满足公众的共同需求就是对他们行动的最终检验和评价。”④作为享有公共权力,服务公众利益的公共管理如一味追求效率,就会失于对民主、公众、平等的表达。对于我国,更应在现阶段的现实下追求效率的同时,注意公共管理的民主和公正。

五、公共部门角色之争

公共部门角色其实就是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主要是政府职能问题。这一问题自过去到现在一直有着争议。在不断的发展和膨胀下,公共部门成为了一个“巨物”,“从摇篮到坟墓”形象地描绘了其无所不在的深刻影响,也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由于经济学家对政府规模和活动范围的抨击,使最好的政府就是最小的政府这一观点日益风行。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公共部门的角色和职能。争论的焦点一直是政府在经济方面的作用:“政府是否提供财货和服务?是否应将其中一部门移交市场部门?它是否应该管制或在多大程度上管制?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论,事实上就是政府职能的合理配置问题”⑤。

新的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改变角色,改变中央计划,允许经济自由化,对公共企业实行民营化或公私合营,并对政府的管理进行改革,包括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上有限的“让步”。但新公共管理的内容之一改变政府职能,缩小政府规模建立“小政府”并非说是无限地削弱政府,而是要求“政府要发挥新的、不同的作用——不是作为唯一的提供者,而是作为促进者和管理者”⑥。但公共管理政府角色的原则对于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公共部门中的运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新公共管理的基础是将市场原则运用于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它是和精简政府、开发市场相联系的,但采用市场和公共管理的方法与使市场正常运转是不同的事情,市场化的转变可能导致腐败的严重及缺少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于市场的管理等等。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官僚制”可说是在我国还很重要,对于这些新的原则和要求我国是否适应,如应用会有哪些问题,这都是值得研究和考虑的。

因此,对于政府角色争论的结论就是,没有普遍使用的政府角色理论,而每个国家在对本政府角色定位时,必须考虑本国国情,找到适合自己政府的运行模式和政府角色定位,以有效提升政府能力。

席卷全球的公共管理变革在一定意义上说,完全改变了政府管理的理念。事实上,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重新思考政府问题。我国公共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讲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时说:“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⑦我们不能一味全盘批判传统行政管理而全面宣扬新公共管理,应在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中借鉴公共管理变革的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并保持与国际接轨,使公共管理在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注释

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对“经济人”假设是否适合我国公共行政的思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

3[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张成福.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R].中国财经济出版社,1997.

公共管理研究设计 篇7

关键词 毕业设计 过程管理模式 管理手段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它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和检阅,是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基本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1]笔者通过对天津农学院计算机系近几年毕业设计情况的调查发现,毕业设计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受到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冲击,毕业生经常参加各类招聘会、公务员考试、面试等,无法保证时间和精力的有效投入,致使毕业设计质量大打折扣。二是毕业设计管理一直沿用人工管理的方式,既费时又费力,管理效率极其低下。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提高毕业设计管理效率,计算机系就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以PDCA循环模式为指导,构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

将PDCA循环模式引入到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中,以培养目标和规章制度作为教学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在制定好毕业设计过程框架的基础上,将毕业设计工作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小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工作负责人、任务目标和考核目标,开展好毕业设计的阶段性管理工作。加强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抽查工作、毕业设计日常抽查、中期检查、毕业设计的自查和互查工作的检查,将检查落到实处,确保毕业设计质量。通过召开毕业设计中期汇报会,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承受的设计工作量、工作进度、完成质量、工作态度和出勤率等,及时处理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发放毕业生问卷调查和召开毕业设计总结大会等,总结经验和教训,查找问题与不足,研究纠正措施,以保证毕业设计教学和管理工作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二、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构建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

(一)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二)毕业设计选题管理系统的主要特色

1.资格控制[2]。系统对不同的角色设置了不同的权限。对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和学生选择的课题数量做了相应的限制。较好地控制了教师、学生和课题三者之间的关系。

2.题目审核。系统自动审核毕业设计课题的相似度,在系统一次审核的基础上,管理员对题目进行二次审核。

3.师生双向选择。系统向学生提供了指导教师信息、毕业设计课题信息供学生选择,同时也向指导教师提供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学生选题的意向,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在天津农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各专业毕业设计管理中已应用3年,开发的毕业设计选题系统在2013届毕业生毕业设计选题管理中得到了应用,实践效果表明,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切实可行,毕业设计选题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选题效率,同时为逐步实现毕业设计管理的自动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娜.安徽农业科学[J],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2012(5):3028.

上一篇:参考资料书写格式下一篇:发展党员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