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社区感及社会工作服务需求调研——以惠州市三栋镇田心村为例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三栋镇田心村社区感调查背景

三栋镇地处惠州市区南郊, 近年来建为惠州市高新工业产业园, 成为惠州重要制造业基地, 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人口。工业化、现代化对三栋镇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地变化。外来人口的大幅增加, 近十年来的社会变迁对居在其中的老居民的社区感有什么影响?新居民如何看待社区、融入度如何?居民的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如何?以上问题都适合社会调查研究去解答。

本次调研项是通过对三栋镇田心村社区 (以下简称田心村) 居民社区感现状调查和分析研究, 了解田心村社区居民的社区感和社区服务需求, 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政策建议。

我国目前大力推进的和谐社区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社区心理学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可见社区心理学可以为和谐社区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援和行动范例, 而社区感是社区心理学核心概念, 是评判社区工作的首要标准 (Sarason, 1974) , 也是社区心理学的核心价值之一 (Townley, Kloos, Green, &Franco, 2011) , 理应会得到相应关注。

目前我国学界对于社区心理学, 社区感的研究和实践主要是集中于社区文化心理 (黄希庭, 2011) , 社区感本土化量表编制 (辛自强, 2015) , 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 (王晓刚, 2014) , 更多是从心理学视野来应用社区心理学, 本调研是从社区工作和社会调查视野, 应用社区心理学的工具来发现居民社区工作服务需求和社区感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和实践视角。

二、社会调查项目内容

(一) 研究目的和目标

本研究通过在田心村范围内抽样开展调查工作,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 深入地对田心村居民的社区感和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现状进行描述分析。最后, 提出研究的总结和建议。具体目标如下:

(1) 了解并准确描述田心村居民的社区感现状, 了解不同群体的社区感特征。

(2) 了解田心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 寻找社会工作介入方向。

(3) 从公共服务视角, 调研现行社会政策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 研究方法和工具

1. 抽样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定量研究, 运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将田心村作为抽样单位, 按照人口结构比例选取调研对象, 在福长岭村抽取135人, 在南塘口村抽取50人, 在龙塘村抽取40人, 在山下村抽取40人, 在和村抽取35人, 共计抽取300份居民样本。

2. 问卷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工具是调查问卷, 问卷问题参照辛自强 (2015) 、牟丽霞 (2007) 、俞建华 (2012) 关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社区感问卷设计, 结构分为三部分, 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二是三栋镇居民社区感现状。三是幸福感和信任度。

在问卷具体问题的设计上。每一个问题都围绕调查目标而设计, 具体做法是将调查目标操作化为定量指标, 以便于进行量化统计分析, 社区居民社区感问卷, 包括社区认同、社区参与、邻里互动、对社区环境评价、对社区环境感受五个二级变量指标。

3. 访谈

由老师组织带领, 社工学生分组在实施问卷调查时, 针对个别村民开展访谈, 深入了解其态度和感受, 访谈根据一定提纲, 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视角,

三、调查结果

(一) 对居民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性别

调查对象中, 男性占45%, 女性占55%, 女性略多于男性, 性别比差异不大, 保证了调查结果的代表性, 避免了性别因素对调查的过多影响。

2. 年龄

30—44岁社会中坚年龄层占62%, 其次是18—30岁, 占23%, 其他年龄层占比较少。

3. 户籍

外地农业户占比最多, 39%, 反映了三栋镇外来务工人员聚集这一客观情况。其次是惠州本地农业户, 占比27%, 本地城镇户和外地城镇户较为接近, 分布是18%和16%。抽样的户籍分布也与整体分布基本一致。

4. 学历

初中学历占比最高, 50%;其次是高中/中专学历, 占比30%;小学、大专及本科占比较少, 基本符合三栋镇农业、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力人口学历分布整体情况。

5. 居住年限

占比最多的是居住时间1-5年, 6-10年的, 分别占38%、27%, 其余差异不大, 1年以下的只占5%。反映了三栋镇田心村社区居民相对比较稳定, 处于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融合度较高的阶段。

6. 家庭经济情况

83%的人表示家庭经济情况一般, 10%的人表示不太好, 只有7%的人表示不错。

7. 社区内的朋友

54%的人表示社区内有一些朋友, 35%的人表示很多, 仅有11%的人表示非常少。

8. 社区内的亲戚

60%的人表示有一些亲戚住在同一社区内, 22%的人表示很多, 18%的人表示几乎没有。

(二) 对居民归属感的分析

1. 对社区的依恋

在个别的访谈中, 一位和村本地老人M对于访谈回应:“居住在这里有几十年, 有那么多邻里, 那么多朋友亲人, 又怎么会舍得离开呢。”

在南塘口村, 访谈的C师傅和L阿姨是两位外来打工人员, 在学校门口做小摊生意。但他们的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度却截然不同。C师傅在访谈过程中多次强调自己是外地人, 他基本不与邻里往来, 对社区归属感不强, 在这里生活没有家的感觉。而L阿姨则较满意在该社区的居住环境, 经常与邻里往来, 虽然也很想念家乡, 但在南塘口生活得还是很开心的。

从问卷数据来看, 也验证了个别访谈的结果, 对于离开社区的感受, 43%的人非常表示舍不得, 39%的人表示舍不得。15%的人表示无所谓, 只有3%的人表示想离开和很想离开。这反映了大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可和依恋。

2. 处理纠纷

68%的人表示会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22%的人选择找社区服务机构, 8%的人选择找小区物业, 其他的只占2%。这反映了社区的融合度高, 居民内部矛盾调解能力强, 人际粘合度高。

3. 对社区环境的评价

个别访谈中, 村民对社区环境都表达一些期待:

(1) 和村H阿姨访谈, 问到村内平常会不会开展一下文娱活动啊或者公益活动之类的, H阿姨说很少, “平常要是想运动只能去到附近的奥林匹克体育场那边, 其他活动就更少了”, 对于一些集体活动, H阿姨说虽然想参加, 但是村里也没有这样子的条件去组织, 工作的业余时间除了在家看电视就没什么事情可以做。

(2) 龙塘村H阿姨, “看病、孩子上学、买生活用品都要走路福长岭, 虽不是太远, 但是有医疗和学校的话会更方便。”

(3) 山下村Z阿姨, H阿姨的建议是希望山下村能有自己的学校和卫生站, 那样小孩上学或者平时有什么病痛就不用这么麻烦。

从数据来看, 居民满意度呈橄榄型分布, 各项指标的满意度, 占比最多的意见都是一般;绿化、治安、卫生和道路这4项指标, 很满意和很不满意都比较少。值得关注的是, 健身设施、教育文化设施、医疗机构、活动中心这4项指标不满意程度较高。

如果将5个层次的满意度量化赋值, 很满意 (2分) 、 (比较满意 (1分) 、一般 (0分) 、不满意 (-1分) 、非常不满意 (-2分) , 代入以上表格, 根据公式, 可求出每项指标的均值, 以一般 (0分) 为基准, 治安的好评度最高, 绿化、卫生、道路均获好评。而健身设施、活动中心的不满意程度最为突出, 其次是医疗机构, 教育文化设施的不满意程度最轻微。

4. 对社区环境的主观感受

从数据可见, 各项指标呈橄榄型分布, 较为集中在一般和比较满意两个层次, 非常满意和非常不满意都不突出。运用上面的公式计算均值, 可得:以一般 (0分) 为基准, 满分2分, 最低分-2分。整体满意度 (0.38分) 较高。各项指标里, 有家的感觉 (0.57分) 、对社区的感情 (0.55分) 、居住方便 (0.46分) 、生活便利 (0.34) 4项满意度都较高。社区管理水平 (0.12) 获得一定认可。社区环境 (-0.05) 略低于一般评价。

5. 过去一年, 社区融入情况

社区融入情况的各项指标融入度分布差异较大。大部分人会偶尔和有时请邻居帮忙, 向邻居借出或赠予东西, 与邻居讨论问题, 并经常和邻居打招呼, 这反映了较为和谐紧密的邻居关系。而在参加社区活动, 反映小区问题方面较少, 运用上面的赋值计算法, 将没有设置为0分, 后面4个层次分别为1-4分, 可得各项指标均值分布如下:运用均值衡量, 与邻居打招呼得分最高, 接近经常 (3分) 这一标准。请帮忙、借东西和讨论问题得分情况相仿, 介于偶尔 (1分) 和有时 (2) 之间。而参加社区活动, 反映问题均不足1分, 未达到偶尔这一标准。

6. 希望获得的帮助

调查对象主动表达的服务需求中, 教育的服务需求最突出, 有143人选择。其次是医疗服务, 83人选择, 住房61人选择, 客观反映了教育、医疗和住房仍然是普通民众最为关注, 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三项指标。

7. 信任度和幸福感

问卷设定信任度和幸福感分值是1-10分, 根据收集的300个调查对象的主观分值, 运用统计软件, 得出信任度均分6.09 (SD=2.43) , 幸福感均分6.73 (SD=2.62) , 两项指标的数据较为接近, 总体偏好, 都在6分以上, 标准差在3以下, 围绕均值偏差幅度较小, 反映内部差异不大。两者对比, 幸福感均值比信任度高, 标准差更大, 这反映了居民内部幸福感有更大的分化。

四、总结与建议

(一)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持续推进社区融入

如上分析, 调查对象中超过一半是外地户籍, 但流动性低, 相对稳定, 大部分人在社区内都有朋友和亲戚, 对社区依恋度高, 内部矛盾趋向自行调解。这反映了三栋镇田心村社区经历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冲击, 外来人口涌入后又逐渐重新融合。外来人口居住稳定后, 认同感、归属感逐步加强。在访谈中, 我们了解到, 这一良好趋势是近年来社会建设的重要成果, 惠州市多项促进社会融合的政策颁布, 如居住证的福利范围拓宽, 医保覆盖、积分入户、积分入学等政策的有力落实, 公租房建设加强等, 都降低了外来户籍居民的融入难度。因此, 应持续加强社会政策的制度和实施, 推进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区融入。

(二) 发展社区服务, 提高居民社区满意度

根据上文各项指标的量化分值, 无论绿化、治安、卫生、道路等, 还是主观感受的生活便利、社区管理、社区环境、对社区的感情等, 绝大部分都在一般 (0分) 以上。但均未达到比较满意 (1分) 的标准, 整体满意度0.38分。值得关注的是健身设施、医疗机构和社区教育设施均低于0分, 这反映了在社区环境上还有短板需要克服。

增强社区居民满意度, 既要持续加强硬件设施, 如绿化、卫生、道路等, 也要加强社区服务, 从调查结果看, 社区的健身、医疗和教育服务都是短板, 需要加强公共服务方面资源投入。三栋镇田心村按照行政编制和户籍人口提供的公共服务, 无法满足常住人口的需求, 如田心村小学的学位不足, 每年只能拿出一部分提供给外来人口积分入学, 周边的教育资源不足, 私立教育机构收费高昂, 这些都是切实困扰社区居民的问题。加强公共资源的投入, 满足基本服务需求, 才能让居民有更强的归属感。

(三) 实施社会治理, 鼓励居民参与自治。

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共治的概念, 倡导社会组织和居民对治理的参与, 在社区内, 居民参与社会治理表现为自治。调查结果显示, 三栋镇田心村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 对小区问题的反映等都存在不足, 这一方面可能是没有提供参与渠道, 如社区活动少, 没有机会参与, 社区问题反映渠道不多等。另一方面可能是居民缺乏参与的经验和能力。因此鼓励居民参与自治, 实现社会治理目标需要积极开展社区活动, 形成文化氛围, 同时加强民主建设, 如召开社区议题讨论会, 征询意见, 加强相关信息公示和监督等。

摘要:本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发现惠州市三栋镇田心村社区作为近十年来外来人口大幅增加的城乡结合社区, 处于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融合度较高的阶段, 居民社区认同度和幸福感较高, 社区公共事务参与度较低, 对于社区公共设施感到不足, 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持续推进社区融合, 发展社区服务, 提高居民社区满意度, 实施社会治理, 鼓励居民参与自治。

关键词:社区感,社区服务,社区融合

参考文献

[1] 牟丽霞.城市居民的社区感:概念、结构与测量[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07.

[2] 俞建华.农村居民社区感:结构与测量[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2.

[3] 辛自强.城市居民的社区认同:概念、测量及相关因素[J].心理研究, 2015 (8) :64-72.

上一篇: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现状与前景分析下一篇:探索式服装表演形式中的灯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