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精选14篇)
为充分发挥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的作用,积极整合社区志愿者队伍,并根据个人身份和服务特长,组织成立了退休党员志愿服务队、在职党员志愿服务队、社区文体志愿演出队等多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活动情况如下:
一、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目的,广泛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退休党员服务队中,广泛开展了社区思想政治宣传、民事纠纷调解、关爱未成年人、社区治安协管、社会环境监督、不文明行为监督。社区文体志愿演出队充分利用广场空地的场地优势,坚持为群众排演扇子舞、秧歌、太极拳、广场舞等文体节目。
二、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工作情况
1社区志愿服务队在老年公寓开展各项便民服务:政策、法规、社保、医保等方面咨询;免费为60岁以上居民查体。
2、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组织慰问失独老人为她送去了一袋大米、5公升花生油并帮忙楼内卫生。
3、社区志愿服务队组织围绕“净化环境、美化家园”这一主题,在社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志愿者一边捡拾废弃塑料袋,一边向路人宣传爱护环境,从我做起。
4、社区巾帼服务队组织以“关爱母亲、共创和谐、分享幸福—为贫困母亲献爱心”为主题的活动,慰问了5名贫困母亲。
5、众志成城献爱心活动,社区志愿者捐款2934元。
6、社志愿者服务队每月一次对社区公共活动区域及周边主要道路进行一次卫生清理,使社区公共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注重解决问题,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普法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妇女维权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区一直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重要抓手,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做到事事有答复,件件有回音,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她们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部分, 高校团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 向大学生志愿者发布服务信息、提供服务岗位, 志愿者按照要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当然志愿者也可按照相关规定, 主动的、自发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志愿服务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实践平台, 是构建和谐文明校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 还需要从强化组织管理、加强区域交流等方面加以完善提高, 以推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1 社区志愿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时, 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如志愿服务的功能定位、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及相关政策等方面。具体如下:
1.1 缺乏志愿者的情况。
与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 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存在很多的问题, 比如说志愿者的人数, 质量方面。现在我们社区的服务志愿者大多是老年人, 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项工作, 青年人没有时间也缺少足够的欲望参与到社区服务工作中来, 但是老年人也有不方便的地方, 毕竟他们能力和身体条件有限, 有时候满足不了社区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调动青年人更多的参与到社区服务工作中来。
1.2 志愿者组织行政化倾向。
在国外有很多的社区服务志愿者工作是自行组织的, 而在我国更多的是由政府组织的, 常见的就是街道办, 居委会。有很多志愿者工作甚至是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很多志愿服务工作就是街道办, 居委会的成员, 这样就与政府直接挂钩, 缺乏自由组织的灵活性与创新性。而且政府组织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并不能满足社区的需求, 因此政府应该从志愿者服务工作中脱离出来, 更好的发挥民间组织的灵活性, 让他们来完成志愿者服务工作, 政府只需要对他们进行宏观的管理即可。
1.3 服务理念过于表面化。
志愿者往往被理解为政府组织和领导要求的义务加班, 或者到社区“学雷锋, 做好事”。志愿服务只是一种形式, 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社区解决一定难题等方面很难真正发挥作用。社区志愿服务不完全是“施舍济困”的慈善性质, 要更多地体现出公民的社会责任, 是参与者更高的生命价值的体现。志愿者用良好的态度、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向社会提供更广泛、更深入、更有品质的服务, 展现志愿服务的社会表率作用。当前社区居民的志愿参与程度很低, 对于社区建设起的作用有限。如何提高社区居民对志愿活动的认知程度, 激励更多的居民参与志愿活动, 就成为今后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2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社区志愿服务, 就是个人自愿参加, 以社区为依托, 为社区提供有意义的公益性的服务工作, 满足居民的生活工作需求, 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促进了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锻炼了社区志愿者的能力, 促进了小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且有益于我国现在正在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从社区来说, 充分挖掘了所在社区的人才资源, 使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进行了更新, 员工的人力资源模式也从员工为主, 义工为辅转变为义工为主, 员工为辅的模式, 更能满足社区的需求, 促进社区良好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 这份工作给他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增加了对社区甚至社会的责任感, 让他们从学生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锻炼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社交技巧, 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与奉献的精神。
3 关于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
为了更有效的开展志愿者的服务工作, 政府要采取一些措施, 比如开展培训志愿者的工作, 在他们开展工作之前给他们传达一些服务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技巧, 增加他们的服务能力。凭借对志愿者的培训可以建立志愿者与他们服务的社区的关系, 促进更好的沟通和服务工作。同时金钱是工作的保障, 国家政府也要提供资金扶持社区的服务工作。并且对于志愿者的工作要有良好的鼓励措施和评价措施, 调动他们服务的积极性, 也让社区工作的管理更加的科学化, 规范化。对于社区服务的工作管理也要加强, 这样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才能有效的工作, 开心的工作, 满足社区的需求也满足志愿者的需求。并且要积极引导社区服务志愿者参与一些自己擅长的社区公益活动, 比如说社区的法律帮助, 帮助困难户, 家电维修等。
4 结语
志愿者服务工作不仅是一种慈善活动, 还是一种责任, 无论国家或者个人都不应该逃避的责任, 对于它的宣传也不能只停留在道德层面上, 而志愿者的选拔也不能只从那些勇于牺牲自己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人中选出, 应该让每一个合适的人都参与到社区服务工作中来, 这是公民的一个不可逃避的责任。但是不论公民是否参加志愿者的活动, 都应该尊重他的选择, 不能干涉他们的选择。对于志愿者来说, 志愿服务工作不能仅仅是一种爱心奉献工作, 他们也应该从中得到应该得到的回报。可以从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角度重新扩展认识志愿服务的价值, 寻找合适的志愿者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工作, 从而达到双方互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少君.公众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社会工作 (下半月) , 2007 (6) .
[2]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
[3]佟王宜.问题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J].中国青年研究, 2001 (2) .
关键词:志愿者服务 社区养老 作用
随着我国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多,社区养老体系越来越重要,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服务型问题。近年来,国家通过政策倾斜和政府的引导,在各地建立了很多的养老院,为老人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和照顾,得到了老年人的认可。社区养老的体制中,志愿者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些有爱心的人士志愿来到社区对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也为我国的社区养老失、业减轻了很多的负担。
一、我国养老体系的介绍
人都有生老病死,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人的身体机能变的越来越差,老年人的生活成为了我国的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的都是家庭养老的模式,这种模式也是我国养老模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机构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模式。这三种养老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可以根据家庭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人民的家庭情节是最重的,所以,一般来说,我国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为家庭养老,这种模式的优势非常明显,老人在家里生活了一辈子,已经养成了基本的生活习惯,对于环境也是比较熟悉的,同时,在家里养老,儿女可以天天回家探望,同时可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是,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使得目前大多数大家庭的构成模式是4-2-1,也就是4个老人——2个成年人——1个小孩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在近年来逐渐显现,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儿女的工作非常忙,很难估计到家里的老人,特别是那些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白天很难得到有效的照顾。所以,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模式应运而生,机构养老就是国家和社会为了更好的赡养老人,建立了一些例如养老院的机构,老人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在养老院生活,同时,养老院聘请了一些专门的员工来照顾老人的生活。第三种,也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探讨的养老方式就是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生活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权益维护等养老服务。简单来说,就是老人依旧在家里生活,但是社会会组织人员进入老人家庭对老人的生活给予一定的帮助。社区养老的模式服务非常多样,是家庭养老的有效补充。
二、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区养老是我国养老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一般是通过社区的居委会组织实施的,他们通过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养老服务,给社区内的老人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但是,由于资金问题和老年人的数量过大的问题,聘请专业人员不能完全满足日常的需要,这就使得志愿者服务成为重要的社区养老服务的一部分。这些志愿者大都是一些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他们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联系居委会,有组织的来到老人家庭,为老人提供无偿的服务。这些志愿者为社区养老服务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有效缓解了我国社区养老的压力。随着社会养老体系的不断发展,志愿者服务将成为社区养老的重要力量。
1.志愿者服务可以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
首先,老人白天在家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所以,一些重体力的家务活他们是完成不了的,志愿者服务队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一些日常很难完成的工作。其次,志愿者服务队里有一些医疗等专业的从业人员,他们可以义务的为老人诊断疾病并进行日常的保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人的精神生活往往比较匮乏,志愿者可以通过与老人交流沟通,并组织一些娱乐性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让他们的晚年过的更加精彩。
2.志愿者服务可以节约公共服务资金
由于社区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居委会已经无力聘请大量的专业人员对老人进行日常生活的服务,而志愿者服务就有效的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利用业余的时间,携带相应的装备来到社区照顾老人,为老人打扫家庭卫生、给老人做一顿饭、和老人聊聊天,起到的效果并不比聘请专业人员差。通过志愿者服务队的有组织的活动,可以有效地节约公共服务的资金,缓解财政的压力。
3.重塑养老敬老的风尚
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志愿者服务正是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的重要方式,老年人将毕生都献给了自己的家庭和社会,我们中青年人有义务赡养他们。我们可以借助志愿者服务队在社会上进行敬老爱老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样,不仅仅社区养老的压力有了很大的缓解,更重要的是为社会重塑了养老敬老的风尚,这个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三、加强志愿者服务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
我国的老龄化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前文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志愿者服务对于社区养老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强化志愿者服务团队,加快志愿者服务的制度设计和机制的建设。
1.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制度
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首要环节就是要建立起良好的基础性制度,我们要以注册制度作为基础,将志愿者的姓名、职业等详细信息录入档案,从而能够更加合理的分配志愿者资源,充分做好养老服务的工作。此外,我们还应当推出相应的奖励制度,一方面,对于那些表现比较优秀的志愿者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奖品奖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鼓励这种行为,奖励制度的建立将对广大志愿者服务团队产生非常大的精神鼓舞,从而也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服务团队当中,让我们的社区更加和谐,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2.完善志愿者服务的运行机制
志愿者队伍主要服务的对象是社区的老年人,在正式开展服务之前,我们首先要对他们的需求做好充分的调研,并结合我们收集的志愿者资料,选择那些专业比较对口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志愿者参加社区养老的活动,保证高资源配置,能够让志愿者的服务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后,在社区服务过程中,要不断地完善志愿者队伍年龄结构,要进一步扩大低龄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伍,充分发挥老年人余热,也要大力加强青壮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吸引公职人员和青年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
3.完善志愿者服务的宣传机制
志愿者的工作没有什么报酬,工作量也比较大,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参与进来,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宣传工作。志愿者服务是一个人爱心和素质的体现,在我们有时间和能力的时候,应当多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帮助了别人,也愉悦了自己,这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加强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宣传,印制画册和宣传手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的团队,为社区养老事业贡献力量。同时,在选拔人员的过程中,也要进行相应的面试,选择那些真正有能力和有爱心的人士。另外,在全社会加强志愿者先进典型宣传,不仅让志愿者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激励志愿者更加积极地参与服务,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者服务的性质。
四、结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的严重,社区养老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我们要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养老中的重要作用,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汪灏.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用[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01):94-96.
[2]程璐.我国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我们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实质上反映了当代青年助人为乐、甘愿奉献的时代风貌和精神风貌,我相信志愿者在团委和政教处领导的带领下,发扬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使我们的志愿者活动走向新的辉煌。
在本月,我校的教师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区服务部组织各为志愿者参加,“文明社区文化,打扫社区环境”,到北城世纪城腾辉苑小区打扫社区草坪以及花坛上的杂物。
我们不仅应该努习教书育人,更应投身社会实践,组织青年志愿者,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是提高自我,锻炼自我的有效途径。同样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得到很多,下面就简单总结下这次活动。
首先,我应该表扬所有参加这次打扫社区的老师,教师们发扬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捡拾垃圾确实是一件辛苦的工作,需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和,但是参加志愿活动的同学们并没有出现偷懒或者有所懈怠的表现,我也相信,现代年轻人正是缺少这方面的锻炼,才会在工作出现问题,在苦难中锻炼自我是当代青年人应该且必须做的事情。其次,我们看到参加活动的老师们积极奉献、团结集体的心态,这次活动主要目的是到社区捡拾路边的垃圾,为小区的干净整洁奉献自己的力量。老师们展示了一支有规矩,有纪律的集体形象,全员听从指挥,没有出现扭扭捏捏、羞涩退缩的状况,顺利的完成任务。
志愿者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紧密结合全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实际和青年特点.坚持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开拓创新、持之以恒的原则,围绕大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唱响主旋律、开拓新局面,积极有效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我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在从事社会实践的路上我们感到快乐、充实。这种快乐与充实是在帮助别人后发自内心的幸福,因此我们会更爱这份事业。我们从事的职业是一份爱的职业,是需要我们奉献的职业,有人说“你心中有爱,要将这份爱亮成火把传递给他人”。我们的行为和能力是有限的,我想我们更大的意愿是影响和感动更多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活动中,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为进一步完善我镇志愿服务体系,规范和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壮大志愿者队伍,积极培育文明风尚,让更多的志愿者成为我镇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爱心城市、和谐xx”建设的传播者、实践者,让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根据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文件精神,根据xx市志愿服务总队、xx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总体部署,结合我镇实际,制订镇志愿者服务工作2012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我镇勇当如皋实现基本现代化排头兵的总体要求,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作为志愿服务精神,以创新志愿者工作机制为着力点,注重普惠民生,注重为困难群众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进一步构建具有丁堰特色、彰显丁堰魅力的志愿者工作体系框架,为把如皋建设成为繁荣、和谐、长寿的现代文明城市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始终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充分体现无偿、利他的基本要求;
(二)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活动有举措、有台帐、有记录、有资料,做到量力而行、务求实效;
(三)坚持志愿服务与实现个人发展相统一,让人们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同时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理念;
(四)坚持自愿参与和社会倡导相结合,努力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
(五)坚持社会化运行模式,把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组织动员起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三、工作内容
(一)、职工帮扶。开展对企业困难职工的帮扶活动,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引导和帮扶活动。
(二)、青年志愿者活动。以青年为主力,结合各类重大活动开展各种主题和形式的志愿服务。
(三)社区服务。针对社区(村居)孤寡老人、残疾人士、弱能人士、重症人士等特殊群体,开展探望、饮食起居照料等力所能及的服务。
(四)妇女、儿童帮扶。针对妇女、儿童,开展“春蕾计划”、“关爱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家庭教育进社区”等活动。
(五)法律咨询。为居(村)民提供交通、工伤事故,经济、赡养、婚姻等民事纠纷等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等服务。
(六)科普服务。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以及结合民生关注热点开展各类专题性宣传教育活动,加深市民对科普知识的感性认识。
(七)党员志愿者服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以便民利民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文明劝导行动和社区公益活动,以帮困助弱为主题的帮
困结对、定期走访、慈善捐增活动。
(八)心理咨询。对居(村)民发生家庭矛盾、邻里矛盾进行劝解,为高龄、孤寡老人提供上门聊天或电话问询、临终关怀等心理咨询服务。
(九)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提供交通指引与咨询,宣传交通安全知识,维护候车秩序,开展文明劝导,倡导文明出行。
(十)“五老”志愿服务。组织热心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战士、老教师、老劳模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法制教育。
(十一)、老年人志愿服务。根据老年人特点,建立具有老年特色的文体团队,发挥他们的余热和才能,以此丰富居(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保障措施
(一)队伍保障。进一步充实加强建立起一支包括扶贫济困、扶弱助残、帮老扶幼、支教助学、抢险救灾、环境保护、科技普及、医疗卫生、治安防范、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社区服务、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等志愿服务队伍。
1.1 服务对象和社区对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认可度不高
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地方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过分信赖, 没有考虑到大学生志愿者在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等方面的局限, 导致实际服务效果与设想差距很大, 使得社区和受助老人对志愿者产生了不信任感。也有一些地方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从一开始就抱着怀疑和抵触的情绪, 把志愿者拒于千里之外, 挫伤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公益热情。
1.2 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的载体和形式单一
当前,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的内容比较单一, 大部分只能提供一些诸如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说话等服务, 只有少数专业院校的志愿者能够提供健康检查、常见疾病处置、心理咨询辅导、法律援助等较为专业和深入的服务项目, 这使得很多受助对象对志愿服务活动不感兴趣。
1.3 养老志愿服务项目变化快, 队伍不稳定
虽然“雷锋叔叔没户口, 三月来了四月走”的情况现在已经少了很多, 但由于大学生学业、就业等压力的影响,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大一、大二有时间、有热情, 但到了大三、大四, 往往就没有很多的精力投入志愿服务活动。一些很好的养老服务项目没有几年就夭折了, 志愿者也大多是没有经验的“新手”。
2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缺乏清晰定位
志愿服务是社区养老服务中的一种形式。但究竟志愿者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怎样发挥作用?发挥多大的作用?这些问题还一直困扰着志愿者、社区甚至是受服务的老人。应该正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局限, 但也应看到他们的优势和前景, 应重视这支队伍的规划、培养和管理, 使其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有效补充。
2.2 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缺乏整体规划
当前,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对称、培训资源紧缺等问题, 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整体的规划。政府应该将志愿者纳入到社会养老服务的队伍中来, 搭建有效平台, 统筹社区和高校的“供需”要求, 统筹人、财、物等各类资源, 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2.3 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专门培训
在很多地方,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空有一腔热血, 但实际社区和服务对象的认可度并不高, 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养老服务的一些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所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所以, 加强志愿者的系统培训是提高其养老服务水平的最直接和主要的途径。
3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对策
3.1 营造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良好氛围
各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志愿者在社会养老服务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是要统筹规划好辖区内的志愿者资源, 搭建起养老服务校地合作平台, 促成高校与社区的有效对接;二是要落实相关政策, 协调各方面力量为志愿者组织提供信息咨询、培训提升、资金扶持等各项服务, 确保社区养老服务自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能长效坚持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可以鼓励和扶持部分组织健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向非盈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3.2 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意愿和热情
孔子曰:“孝, 天之经, 地之义, 民之行也。”要继续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尊老、敬老、爱老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的形式上要通过身边真实事例和人物来感染和影响学生, 引发大家的关注和思考。要设计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从孝敬自己的长辈亲人开始, 把敬老爱老作为自己的责任;要大力挖掘和表彰敬老爱老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并以此来鼓励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养老体系的建设中。
3.3 丰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志愿者在参与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老人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分析。比如:在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方面, 可以拓展老年人健康领域的相关服务, 如简单的健康检查、常见健康问题处置、健康知识宣传等;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方面, 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特别是独居、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方法、有技巧地帮助老人认识和化解心理问题。
3.4 提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可以与医学类院校合作, 对志愿者进行一些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方面的培训;二是可以与专业的养老机构合作对志愿者进行基本的行业道德、业务技能的培训;三是利用一些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优势, 开发养老服务专业课程, 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学校开展。此外, 社区和各类养老机构应该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活动, 安排有经验的社区干部和养老服务专业人士为志愿者们提供实践指导, 引导和帮助志愿者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基本素质和服务水平。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凸显,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区养老”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已经在实践中进行了有效尝试。要使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形成长效机制, 就要对服务的整体规划、氛围营造、途径拓展、人才培养等不断进行完善。
一般认为,中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在80年代末成立于天津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根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数字,在21年后的今天,全中国的注册社区志愿者已超过2600万人。
中国的志愿服务其实从社区开端,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参与大型活动、救灾抗灾等。到今天,社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与活跃于这些大型活动和救灾现场的志愿者不同,社区志愿者需要更为长期的行动和坚持,同时它也是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基础。考察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历史,亦可以对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未来发展有所启发。
社区志愿服务的源起
1988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居委会成立了“为民服务志愿者小组”,无偿为孤老病残和特殊居民提供服务。第二年,这个小组正式更名为“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
次年10月,民政部在杭州召开经验交流会,推广新兴街道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的经验。会上同时提出,在全国推广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小组等群众自我服务组织。
中国的社区志愿服务是与改革开放后社区、社区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密切联系的。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苏式社会管理模式。城市居民都分散在不同单位中,由不同性质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单位承担居民的福利与服务职责。街道及居委会附属于区级政府,一般作为上级政府的派驻机构,承担户籍登记、卫生保洁等简单管理职责以及对“社会闲散人员”等极少数群体的管理任务。
80年代初开始,改革给各类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其表现有二。首先是企业福利功能的减弱,需要新的主体承担社会管理和社会福利职能;其次,大量城市居民脱离企业管理,居住地成为政府与他们联系的唯一纽带。
在这种情况下,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社区服务”。当时,这个概念主要用来区别国家提供的“政府服务”、“国家福利”,也就是“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的另一种说法。相关文件也提出“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现阶段基层社区,即以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依托的社区,在城市一般以街道、居委会为单位”。
后来,社区建设进一步被明确为,“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可以说,中国社区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同时承担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要求,以提供社会福利为主社区服务也就成为社区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
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社区服务三年发展规划(1989年至1991年)》,3年内要形成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骨干,以街道各类福利、服务设施为主体,以居委会便民服务为基础的比较完整的福利服务体系。到1988年底,北京市各街道就建立敬老院、伤残儿童寄托所、精神病人工疗站、社区服务中心、家务劳动服务站等社会福利、服务机构超过2000个。
1995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成员固定从属于某一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社会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以外的社会服务体系。1998年,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更名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可以说从这时起,社区建设正式成为政府的一项职能工作。
但是,在此前长达3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社会资源都集中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强势社会单位中,街道、居委会的力量很难在短期内承担起如此重任。因此,志愿服务就成为承担相应需求的载体,并得到鼓励。
同时,志愿服务与“学雷锋”等传统志愿服务结合,在当时人们思想较为单纯、利益诉求单一的情况下,得到迅速发展。
在1989年民政部杭州经验会后的不到10年间,全国各地的社区服务志愿者已超过540万人,拥有组织超过5.5万个。以天津和平区为例,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已达到5万多人。
一个例子是,当时很多工厂不再为工人提供浴池、理发服务,社会上的理发店价格又高,社区里的免费理发服务就很受群众欢迎。具有同样性质的还有“小饭桌”、“小板凳”等形式,其核心就是满足群众在经济转型期的服务、福利需求。
当前社区志愿服务的挑战
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产生过程,决定了政府在提供志愿服务中的主导位置:它一开始就是志愿服务的主要推动者,这不仅体现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还包括青年志愿服务等等。
在天津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居委会“为民服务志愿者小组”最早的13个成员中,有6人就是居委会成员。
这样经过数年发展,中国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政府“指导”为主的志愿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志愿服务也因此成为政府工作的内容以及考核标准。
不可否认的是,行政主导是中国志愿服务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与西方国家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孕育公民精神、自发形成志愿服务精神不同,中国在短短不到30年间就不得不面临社会转型产生的社会服务、福利需求,要使群众从国家福利的“摇篮”中离开后立刻就成为志愿服务的实践者,具有相当难度。
换句话说,西方的志愿服务是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围绕公权博弈的结果。市场的力量塑造了公私权利的边界:政府能够做什么,哪些需要由私人和半私人机构提供。这也是公民社会的特征:现代公民应该获得何种权利,又应该为社会付出何种责任。
所以,公私权利博弈的结果不只是公民应获得何种权利,也包括他应该承担何种义务。
正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由于转型期的巨大冲击以及迅即到来的多元化社会,中国人还很难适应现代公民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政府在此过程中、特别在早期必须承担“保姆”的角色。
令人欣喜的是,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社区志愿服务在过去十几年中得到了超常进步。
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2年里,经过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大型活动之后,志愿服务精神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任何常规教育和宣传都无法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公民对公共生活的热忱与关注在最近几年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
对于今天中国是否已经进入“志愿时代”、“公民社会”的判断为时尚早,但是志愿服务已经面临“行政化”与“社会化’两难取向的协调问题。
比如,随着行政体制改革深化、政府职能不断分化,政府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不计成本地投入资源。近年来,一些声音认为政府在相应领域投入过低,志愿服务缺乏支持。事实上,对于志愿服务的支持不应仅来自政府,而是整个社会。即使对于政府而言,现在也需要考虑效率问题。
与上述质疑相反的是,许多人认为,
nlc202309020120
“行政化”与“自主性”存在冲突,政府应该迅速退出这一领域,同时下放相应资源。
需要承认的是,政府了解的社会需求与群众自发性之间不可能是“无缝结合”。特别在利益诉求多元化的今天,即使在如何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一个问题上,就会有来自公众的完全不同的声音。正如政府之于宏观经济的影响一样,它也需要在志愿服务这个领域体现一定的作用,从而促进这一事业的发展。
事实上,对于“行政”、“自主”的争论,体现了对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同看法。随着我国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志愿服务也承担了这一部分社会资源的分配功能。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社会公益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中国社会捐赠达到1000亿,占GDP的0.4%左右。美国同年慈善捐款则占其GDP的1.85%。志愿服务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部分,很难在捐赠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志愿者比例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社区志愿服务的模式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不可能照搬西方模式,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应该说,作为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志愿服务的推进与发展也不可能脱离中国国情。
转型期中政府的角色和边界
与整个社会大势一样,如何在这样一个转型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角色是政府面对的主要问题。应该说,政府在今天仍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建立各种制度和秩序上。
目前在实践中,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区志愿者数量少,成员相对单一。比如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我国香港等地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在56%至20%之间。而中国志愿者人口不到1亿人,不到总人口的10%。在社区志愿者中,退休的老年人和青少年为主,中青年人较少。
其次是社区志愿者技能水平低、志愿服务项目领域狭窄等问题。比如,志愿服务项目创新能力有限,部分社区志愿者只能依托政府计划项目,创新兴趣不大。
第三就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等问题突出。
正如有论者指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有二:其一是激励机制,二是保障机制。
应该说,无论建立何种机制,志愿服务的制度特征都应该是:使志愿服务在推进安排、组织实施、后续评估等方面有章可循。这些规章所体现出的管理和控制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志愿服务,而不是出于利益控制。
这种规章与志愿服务的“自发性”是高度吻合的,本身甚至也体现出“自发性”的特点。它不会使志愿者感受到外在压力,而是高度趋同性的制度安排。
应该说,如何建立有效、符合实际的志愿服务制度也许是过去30年来对于中国政府最重要的考验。它必须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效益、效率和可持续性,同时又必须符合人性化、人文关怀的要求。既使其在一定轨道内运行,又要高度尊重志愿者的个体意愿。
例如在激励机制上,志愿服务本是一种利他、自愿的活动,不需要任何立即回报。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志愿者不该有任何回报。这种回报主要不是直接的物质回报,而是以综合性、间接性和长期性的多种形式体现出来。
一直以来,我们都用精神鼓励的方式提供回报。但实践证明,非精神鼓励不仅可以为志愿者提供动力,也符合志愿服务精神。比如通过评价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者得到某种技能培训,反过来促进志愿服务。
再比如,利用不同志愿服务主体提供的志愿服务来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像“公益银行”制度中的支持单位和志愿者就是不同的志愿服务提供主体,通过不同服务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对志愿者的奖励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是体现社会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肯定和鼓励。这些方式可以通过规定和社区约定等方式长久确定下来。
这些维持志愿服务整体良性运行的制度和机制,就是政府在这项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任务,而其根本也是弥补国家职能的缺憾和不足。
根据要求,按“五个一、六个有”建设标准化志愿服务站,已标准建设xxxx个社区志愿服务站。同时加强对标准化志愿服务站的制度建设。已完成6项工作制度,分别介绍志愿者服务标识、志愿者服务精神、誓词、志愿服务工作制度、活动流程、服务内容、志愿者轮岗制度、志愿服务站站长牌等,有利于居民更方便了解、知晓、参与志愿服务。
二、加强志愿服务信息管理,提升志愿服务规范化水平
积极贯彻落实工作要求,截止目前注册志愿者xxx人,注册志愿者队伍xxx支,上半年开展活动xxx次。
三、坚持社区化扎根,深化志愿服务基层工作。
社区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志愿者活动,主要涉及空巢老人的关爱,留守学生的青教活动,帮困助残以及两劳释放人员帮扶,活动记录完善,各类志愿者名册已建立,各项管理制度都制定完善,上墙制度已在制作当中。
20xx年度工作总体思路:社区紧紧围绕和配合安静街道的工作,将“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继续传承,加强创新力度,重点突出,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
(1)“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要有所创新,打破传统的单一支教模式,真正做到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让他们切实感受温暖同时展现我们xx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的风采;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增进与其他社区的交流,扬我所长,补我所短;
(3)进一步加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自身内部建设,完善我们的各项制度,调动所有会员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中来。
(4)依托广大法律志愿者资源,建立志愿者法律援助与法制宣传体系。将法律援助活动推向更深更广的层次。
一、着力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服务宣传
在原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基础上,社区对“志愿者服务进院落、进单位、进学校”进行大力宣传,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
二、服务社区工作,关注社会民生
根据社会关注、居民需要,20xx年xx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树立志愿服务的新亮点、新品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者社区主题实践活动。20xx年志愿队走进了小区、院落,帮助辖区居民免费提供测量血压、测量血糖、法律咨询、家电维修、家庭教育咨询等便民服务,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欢迎。
服务社区就是20xx年志愿队工作的重点,志愿者服务队多次组织队员参与社区开展安全消防知识讲座、参加社区文艺演出、为社区青少年举办快速阅读培训、与社区低保特困户共度中秋、积极为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工作问题等等。
三、服务弱势群体,彰显人文关怀
志愿队在开展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把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低保户作为教育和帮助的重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982年维也纳老年问题世界大会,将60岁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起点年龄,在此基础上,按照生命阶段将老年人划分为低龄老年人(60岁~70岁)、中龄老年人(70岁~80岁)、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按此标准,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近2000万,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可能会超过1亿。面对严重社会老龄化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实际志愿服务过程中,低龄和高龄的定义应更加灵活和实际,不能仅界定于生理年龄,而更多的应以老人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参与意愿为参考因素。
二、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社区志愿服务的可行性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在2013年年底曾表示,全国各级老龄机构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通过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形式,鼓励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帮助失能老年人,组织老年互助队,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贡献。
从表面上看,吴玉韶提出的建议和观点势必会引发公众质疑。但是,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来看待“老年人服务老年人”的问题,也许就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第一,吴玉韶提出的建议,并没有独立于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之外,也就是说,只有在社会做好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的情况下,才能去谈“老年人服务老年人”。
第二,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帮助失能老年人,未必就是为了金钱。对于低龄老年人而言,参与有利于社会和自身的活动,丰富自己的时间即是“积极老龄化”。无论如何实现老年人的健康发展,都是通过有所为来实现,而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社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队是社区参与的重要表现。“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实行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一方面能使老年人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广泛的社会支持。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缺乏了社会支持的政策制度是站不住脚的。除宏观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赋予“低龄助高龄”一定的合理性之外,在微观上,低龄和高龄家庭的广泛支持使得“低龄助高龄”更具有现实性。
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多导致家庭中照顾人手的缺少,以及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态度,单一依靠家庭或亲属成员的照顾,很难保证居家养老的质量。时下最普遍的弥补方法便是雇佣钟点工和保姆,这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存在信任和安全问题。所以,安全、可心和低成本的服务是低龄老人和享受服务的高龄老人和老年家庭共同的渴求。而“低龄助高龄”因地缘性和稳定性,即参加志愿服务的低龄老人和享受服务的高龄老人,大多数是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相对比较熟悉以及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又能稳定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符合子女和老人的期待。另外,对于低龄老人家庭而言,由于自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既充实了自己的闲暇生活又愉悦了身心,继而减少了对子女的依赖,使得低龄老人的子女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利于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再就是,“低龄助高龄”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无形中督促子女尊老敬老,有利于孝文化的弘扬。
三、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社区志愿服务的优势
通过“低龄助高龄志愿服务的可行性”的阐述,得出无论是出于“积极老龄化”的要求还是老人自身的活动需求,都为“低龄助高龄”社区服务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现实依据。政策上的鼓励和实际上的需求,都可转化为低龄老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照顾高龄老人的外部优势。而作为供方的低龄老人是否有能力提供和满足这项需求值得探讨,下面将从低龄老人群体自身在参加“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所具备的优势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
第一,身体素质良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的普及,人们的身体素质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以华北石油局第四物探大队离退休职工和家属为例,低龄老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非常健康和比较健康的人数占到35%左右,认为健康在一般水平之上的占65%左右。多数老年人认为自身健康状况能够适应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低龄老人有为社区志愿服务作贡献的身体条件。
第二,思想素质优势。当代的老年人大多数经历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重考验,不仅见证了国家的风云变幻和兴旺发展,也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磨砺了坚强的意志。受时代的影响和号召,大多数老同志具有奉献的精神和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乐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且自愿无偿地奉献力量,希望继续在社会上发光发热。
第三,知识经验丰富。科学研究表明,老人的智力和体力的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而衰老并非全面的,认知、记忆力和推理能力最先衰退。但智慧可以在官能衰退的一定程度内继续发展,低龄老人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而且可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继续为家庭和社会服务。
第四,闲暇时间充足。老年闲暇是特指个体自60岁到临终前的全部活动时间。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花费在家庭生活中的时间较少,加之我国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较早,老年人的闲暇空余时间较充足。而由于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很难满足一部分健康、低龄老人的再就业愿望。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力资本的浪费。
第五,同辈群体的优势。同辈群体又称同伴群体或同龄群体,是非正式的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主要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地位大体相似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其成员一般是在有某些共同经历、共同情感、共同爱好、共同观点或共同心理的基础上而结合起来的。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同属老年人群体,在应对衰老的过程中,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经历使其在情感上更易接近。在理解高龄老人需求和提供适合的服务方面,感同身受更能提高服务质量。
由此可见,作为服务提供方的低龄老人,有能力、有优势向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四、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操作性
有了“低龄助高龄”可行性的保障,开展“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已然具备了开展活动的可操作性,但如何开展好活动,就要考虑其服务内容的适宜性和明确性,老年人群可以在社区志愿服务的许多方面大有作为,如通过培训或组织有特长的老人开展社区矫正、科普宣传、法律援助、防灾救灾、社会监督和道德教育等活动。“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既要体现出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又要保证服务的可操作性。为此,“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生活照料方面。“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具体的项目可包括送餐上门、上门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晒被、个人清洁、上门助浴、外出助浴、陪诊服务、陪同购物和代理代办等。
第二,精神慰藉方面。随着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加之大多数高龄老人行动不便、自我修养不高,对精神慰藉和情感交流十分渴求。“低龄助高龄”社区志愿服务可开展上门聊天、讲书读报以及组织“谈古论今”“追忆往昔”等集体演讲活动。
第三,休闲助乐方面。一方面由于高龄老人的身体素质较差,另一方面高龄老人自身的知识水平较低以及对现代科学技术熟练掌握较少,在休闲娱乐方面想做而不能做的太少,低龄老人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高龄老人实现“实心计划”,比如,书法绘画、养花鱼鸟、插花茶艺、垂钓棋艺、踏青散步等等。
以上多方面论证说明,很多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但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却相当贫乏。如果让其加入老年人组织或和其他老年人结成帮扶对子,就可以让他们寻找到精神慰藉。当然,我们急需要做的就是要对老年人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改变“侍候人不光彩”的传统观念。
1 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社区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 大力发展社区公共服务, 不断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各种服务需求以及社区特殊群体的特殊服务需求, 对于增进社区福利、维护社区稳定、促进社区和谐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分为三种: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社区公共服务的行政机制是指社区公共产品由政府无偿提供, 消费者主要通过政府相应的制度安排获得产品的社区公共服务过程及方式。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优点在于以政府的财政实力为后盾, 可以较快的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环境,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其缺陷在于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较大, 社区服务项目及资金数额易受政府政策及其偏好的影响, 与居民实际需求之间有可能存在距离。另外,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还存在效率低下的弊端。社区公共服务的市场机制是指服务组织和机构按照市场需要提供服务、消费者通过市场获得服务的形式。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优点在于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而且市场竞争还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但是, 由于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驱动机制,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社区弱势群体的服务需求。社区公共服务的社会机制是指各类社会组织 (如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 以志愿或自治的形式提供社区服务的过程及方式, 包括社区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克服市场服务机制的缺陷、弥补政府服务的不足、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以及促进社区和谐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
社区志愿服务秉承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化解矛盾、排忧解难, 提升了社区的和谐程度, 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
2.1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改革的深化以及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扩大, 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 是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或低费公共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但是, 受政府财力不足、社区公共服务理念滞后和社区公共服务体制不顺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到目前为止, 我国政府社区服务资金投入显著不足, 社区弱势群体基本服务需求还难以得到满足,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弥补了政府服务的不足。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分为面向社区内的老、弱、病、残、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服务和面向社区全体居民的服务, 而弱势群体是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 面对弱势群体的社区志愿服务维护了基本的社会公平正义。
2.2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有利于培育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
和谐社区的构建需要社区居民具备较强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然而长期以来, 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制”决定了几乎所有社会资源的分配都是由居民的工作单位来完成的, 居民所居住的社区对于居民来说缺乏实质意义, 社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严重边缘化, 居民缺乏社区意识、社区认同和社区归属感。社区公共服务强化了社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 密切了社区与居民的关系, 提升了社区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尤其是社区志愿者为弱势群体提供的无偿、低偿服务, 使他们深切的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增强了社区的亲和力, 使社区居民产生一种强烈的“社区是我家, 服务你我他”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
2.3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有利于培养社区的团结互助精神
团结友爱是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但是,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 大众传媒的发展, 价值观念的转变, 社区成员间面对面的互动减少, 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带有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现代社区, 尤其是新建小区型城市社区, 人口异质性大, 流动性强, 从事的职业与所处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相异, 居民之间一般直接交往较少, 有社区意识但是缺乏紧密的社区联系机制, 人们相互之间疏远、冷漠, 甚至感到孤独和无助。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尤其是邻里之间的志愿互助服务, 可以加强社区成员间的接触和相互关怀, 减轻彼此的疏离感, 尤为重要的是社区志愿服务弘扬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境界, 培育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极大提高了社区的和谐程度。
3 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制度, 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对和谐社区的构建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总体而言, 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突出表现为志愿服务精神还没有深入人心而转化为社区成员的自觉行为;社区志愿服务缺乏规范的组织管理和方便的志愿服务平台;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不强且服务内容单一;制度化的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和谐社区的构建。针对社区志愿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今后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今年将在上述几个方面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抓住重点,强化管理
1、健全领导机制,成立志愿者领导工作小组,便于管理。
2、组织六支志愿服务队伍,分别负责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筹备、开展,并从整体上形成凝聚力。
3、认真贯彻团委文件精神,继续把“奉献,友爱、互动、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引向深入,加强志愿者精神教育。
二、积极走进社区,志愿服务接力
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大力搞好“四进社区”服务活动。
“四进社区”活动的主要任务:加强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丰富文体生活,开展普法宣传,维护治安秩序,健全卫生网点,完善社区服务。引导群众改变生活方式,积极参与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规划以社区为活动中心。
“四进社区”活动内容包括:各院落自主组织的活动(例如:为小区居民带去法律常识、节水节电方法等与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准备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未成年人及老年人权益保护、婚姻继承、劳动者权益维护等主题的老百姓日常实用的法律知识宣传画,热情地向居民发放、讲解并提供咨询。)
三、积极开展社区公益活动
一、注重宣传先行,构建社区志愿服务网络
1、抓宣传动员。社区采取上门走访、座谈交流、共建联席会等多种方式,加强与机关、非公企业、学校、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并通过社区宣传栏、广播、楼组长会、党员学习日、计生入户宣传、综治上门走访,以及社区举办的街头宣传演出、文体活动等各类活动,宣传志愿服务工作的精神和重要意义,提高机关干部、居民群众对于志愿服务工作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为社区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抓网络建设。为了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的工作队伍,社区专门成立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并把共建单位作为主体纳入到成员中,形成了由社区党委牵头、辖区单位主动参与、居民群众志愿加入的良好的志愿服务工作氛围。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使志愿服务的活动更有效。社区还制定并实施了开展社区党员、青年志愿活动的工作方案,使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二、注重机制建立,探索志愿者发展模式
1、做好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安排,社区规范做好志愿者招募、登记、注册的工作,对内容填写及选择服务项目进行详细说明,为社区广大党员居民进行志愿者服务注册登记提供便利。使广大社区党员、居民志愿者从此有了志愿服务的“身份证”。
2、开展志愿者服务互评活动。根据区、街和社区的部署和安排,社区组织志愿者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社区加强对志愿服务的安排和跟踪了解,及时掌握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在此基础上,开展志愿者服务互评活动,对经常参加活动的在职党员干部、离退休干部、居民群众积极推荐到街道、区参加评先评优。社区也每半年召开一次评比会,对开展志愿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表彰,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
3、组建弱势群体“解忧解困小组”。社区党委为有效地解决空巢老人、特困家庭的帮扶问题,成立了“解忧解困小组”,该小组志愿者经常上门服务,成为社区居民诉说衷肠、解疑难的好帮手。
三、注重突出重点,拓展社区志愿服务内涵
1、以“便民”为中心,拓展志愿者服务内涵。社区坚持以“民思我想、民需我为、民困我帮、民求我应”为志愿服务的宗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服务活动。如以辖区资源为依托,成立卫生保健服务志愿者分队,定期为居民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经常为社区老人进行身体保健宣传检查,及时为困难群众送医送药上门,极大方便了年老、残疾及其他行动不便的群众。
2、以“安民”为保障,拓展志愿者服务内涵。为提高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以辖区单位为依托,组建青年干部治安巡逻志愿者服务队。这支志愿者服务队与民警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定期、不定期发放治安宣传资料,到居民中讲授相关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措施等行动,积极配合社区民警巡防工作,健全群防群治网络,有效维护社区社会稳定。
3、以“助民”为动力,拓展志愿者服务内涵。社区居民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展助学助困活动,并作为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区良好风尚的举措来落实。根据毗邻就近原则,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成员以“一助一”、“多助一”形式,对各分属片区内的特困孤寡老人、病人及残疾人和特困学生进行结对帮扶,解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例如,在实行“一对一帮扶”制度之后,社区党委及时了解辖区内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情况,组织志愿者定期到老人们家中,嘘寒问暖,解决他们生活实际困难;每逢节假日,给老人们送上慰问金、礼品、组织文艺活动,丰富老人们的节日生活,让社区的老人们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为构建平安和谐社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以“乐民”为载体,拓展志愿者服务内涵。为了丰富辖区居民生活,活跃节日气氛,社区利用节假日或中国传统节日,邀请具有文娱特长的居民群众参加文化娱乐表演等活动,以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宣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知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和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御邪教的良好氛围,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注重丰富活动,发挥志愿服务示范效应
1、开展“党心连民心、亲情进万家”活动。社区发挥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以“一举一动树形象”为主题的“四个一”即“每月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找社区居民聊一次天、帮助群众解决一个问题”活动,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也树立了党员志愿者的榜样形象,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服务工作的发展。
2、开展“进家门、知家情、解家难”主题活动。以社区成员为带头人、青年志愿者为主力的服务队伍,以“进家门、知家情、解家难、暖家心”为工作标准,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需求为己任,为辖区居民群众提供就业再就业、社会救助和福利、医疗卫生、群众维权、计生、幼儿保健、政策法规咨询、治安管理、家政、电讯等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活动,使社区居民逐步实现小事不出门、方便在社区,真正实现社区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利益的服务宗旨,构建“顺心、舒心、安心、贴心、欢心”的和谐社区。
1 体育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世界体育志愿者服务开展的国家中,美国体育志愿者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也非常成功。志愿服务几乎家喻户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美国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据资料统计,1999年56%的18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2000年44%26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工作量超过900万全日制雇员,工值2390亿美元[2]。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社团2008年10月27日公布《美国志愿者活动》报告显示,在2007年,美国约6080万16岁以上的人在社区参与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占这个群体总数的26.2%,总计义务工作约81亿小时,创造价值超过1580亿美元[3]。日本参加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的人占8.6%,其中男性为10.8%,女性为6.7%[1]。
国外体育志愿服务相比,我国的体育志愿服务第一次出现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由此体育志愿者成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和群众健身指导的主力军。体育志愿者大体分为高校体育志愿者、社区体育志愿者、社团体育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等,其服务体系构建背景是在志愿者组织、全民健身运动、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奥运会志愿服务等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该调查以番禺区华南新城100名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调查法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查阅各种有关国内发表的有关体育志愿、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文章文献资料。
2.2.2 访谈法
主要对社区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社区体育开展情况。
2.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方式采用实地发放的形式。对社区居民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通过筛选回收的问卷, 得到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99%;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及分析数据。
(1)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社区居民问卷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社区居民对象的性别分布情况可以得出,在9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有57名,女性42名,男女之间比例约为1.36∶1,样本性别比例较为合理。
年龄调查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70岁,通过调查对象所有社区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从收集到进行资料统计获得的信息,主要年龄但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
(2)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采用再测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可以得知:对调查问卷前后两次测试之间的相关系r=0.917且经过双侧检验得P=0.000<0.01具有显著差异;因此调查问卷的信度能很稳定的反映出填答者的实际情况。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
3 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分析
3 . 1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作用, 对于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情况。在该次调查对象中有52.5%的居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47.5%的居民是偶尔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番禺华南新城是一个大型的综合社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公司企业员工、高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等,该社区配套设施上都比较完善。
通过调查发现,在受访的群众中,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中,根据调查其文化程度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群所占比例较多,占了45.9%,大专或高职院校占17.3%,根据其社区的居住的人群的情况分析和收集回来的资料统计,对于该社区体育活动锻炼的居民相当多的人员是青中年高学历的人群。
通过调查居民对于社区组织体育活动情况,了解到受访的居民对于这方面需求还是比较高,当然对于社区来说,在开展活动过程可能需求体育方面的资源还是比较少,对他开展活动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同时这样说明更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当中,以协助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从图1可以看出,大多数社区居民希望举办球类活动占41.4%, 舞蹈健身类占17.2%,跑步类也比较多,占16.1%。总体来看,球类活动和舞蹈健身类体育活动所需的技术比跑步类要高,因此,需要专业性指导的要求也比较高。根据表2中的情况分析,参与锻炼的人群主要年龄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主要是青中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比较多,其中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3 . 2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
居民获取体育方面的信息进行统计(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到,居民主要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的途径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比例占到52.3%。而居民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渠道是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只占了14.4%。居民从社区体育工作者的宣传活动中获得体育健身知识比例相对较低,占了13.1%。获得体育健身知识与社区体育开展有关的渠道的(有关体育文件等)也只占了11.1%。社区居民从其它途径获得的体育健身知识占到9.2%。表明,社区居民获得体育健身信息主要依靠大众传媒,社区自身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不大。
对居民平时体育健身活动是否有人指导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居民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仅占了27.3%,而有业余人员进行指导的比例比较高占了42.4%。没有人指导的占了23.2%。这就说明了社区里面专业的体育指导者还是比较匮乏的,对于群众的需求还是不够满足。
根据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是否需要指导的情况,针对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在其进行活动时是否需要有人指导,在受访者当中高达76.5%的居民需要指导,不需要只有23.5%,这说明相当多的居民还是需要有人在其进行运动时进行指导服务的,这样对于我们开展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一定的必要性。
根据居民是否希望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情况调查获得的信息,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进入社区提供体育志愿服务,有78.8%的居民表示希望的,只有3.0%的居民表示不希望的。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服务过程中社区居民所希望开展的内容依次为: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体育活动的组织、健身理论知识传授、制定运动处方。而居民则希望有关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等多组织一些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或赛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需求比较大,希望能够在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社区体育信息宣传服务和活动组织服务等方面得到专业指导。目前,这些社区居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2)社区居民对自身的健康比较重视,希望能得到有关运动防护的一些知识。
(3)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时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社区居民十分乐意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体育志愿服务,希望通过专业的知识做支撑,更好的参加锻炼,达到更好的效果。
(4)居民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还是以报刊、杂志、电视为主,并不能近距离的亲身去体验、了解,从而不易达到全民健身。
4.2 建议
4.2.1 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有效监督、激励的机制
第一,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效监督的综合评估制度,制定相关的准则来全面考评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对其志愿服务过程中效果进行评价和判定,定期开展评优活动。
第二,应系统全面地考察评定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个人经历、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成效、服务的时间、服务的次数等方面情况记录,完善活动服务标准。
第三,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激励与奖励机制。对于参加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学生,学校在奖学金评优、及就业等诸多环节给予一定的优先权利。
4.2.2 构建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队伍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包括队伍内部的纪律等。为体育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第二,通过完善各种措施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选拔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科学素养比较精通的体育专业学生志愿者。
第三,维持社区体育志愿服务行动需要经济资金来支持,这更多的是倾向于社会化融资。
【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民主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总结09-09
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度工作总结09-20
小学志愿者服务队进社区工作方案07-09
志愿者社区服务月策划书11-13
社区2011年志愿服务工作计划10-31
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管理制度11-21
社区志愿服务家庭材料09-21
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制度09-30
社区志愿者总结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