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总工会关于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调研材料(推荐8篇)
2012年6月14日
近几年,XX区总工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粤发[2011]3号)的文件精神,立足于本职工作,部门联动,切实开展各项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
一、做好工会帮扶解困工作。区、镇(街道)两级工会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巩固和完善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搭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工作平台,为包括刑释解教人员在内的广大职工提供信访接待、生活救助、工伤救助、医疗救助、就业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欠薪救助等八大帮扶项目,并建立园(区)一级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把工会帮扶解困工作向村、居、工业园一级延伸,逐步构建工会的帮扶救助网络。三年来,区、镇(街道)两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30万人(次)提供了各类帮扶救助,使用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
二、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为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强化职工的实际操作技能,促使职工通过在岗培训提升竞争力,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区总工会在2009年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阳光行动”,为刑释解教人员在内的广大职工提供免费的叉车、超重机、财会、电工、计算机等方面的职业资格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三年来,我区、镇两级工会共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包括岗位技能培训)65期,共有3400多名职工取得职业技能初、中级资格证书。
三、整合资源做好法援工作。为提高工会法援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区总工会主动与区司法局合作,建立起区级工会法律服务特约律师库,聘请执业律师为企业工会、职工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包括对企业、职工进行法律宣传,指导企业规范用工制度,指导、参与企业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为合法权益受侵害的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引导、协助职工群众通过合法渠道维护合法权益;并逐步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如《特约律师与镇(街道)总工会挂钩联系制度》、《特约律师动态管理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调动特约律师的积极性,为工会法律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特约律师库成立以来共为75名职工提供法律援助,追回工资、加班费、工伤补偿金等共169.5万元。
四、开展“送法到企业”活动。为提高企业主和职工包括刑释解教人员的法律水平,区总工会通过与司法局、人社部门联动,在全区深入开展“送法进企业”“送法进员工村”活动,发动工会法律服务特约律师库的律师到各企业或工业园(区)进行法规宣讲、法律咨询、法律讲座的普法工作。三年来,区、镇两级工会开展“送法到企业”、“送法到职工”等专题法律讲座180多场,参与职工10万多人。
今年上半年,我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社区矫正工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衔接好、引导好、扶持好、服务好”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工作部署,积极履行职能,不断健全组织网络,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提升工作水平,为维护平川的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平安平川,促进平川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就我区2011年上半安置帮教工作和社区矫正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安置帮教工作有序开展
今年上半年,我区新接收刑释解教人员29名,其中刑释人员38名,解教人员1名。以上人员均登记建档,落实了帮教措施,并妥善进行了安置,实现了对刑释解教人员“不脱帮、不漏帮,不脱管、不漏管”的工作目标。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中,我们立足基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提升工作水平,为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平川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深入开展了对归正人员的排查工作。根据白银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刑释解教人员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积极按照底数清、情况明的工作要求,对全区近5年以来的归正人员开展了一次集中排查。经排查,我区近5年刑释解教人员共计262名,其中刑释人员223名,解教人员39名,解矫人员2名,针对以上排查出的对象,我局加强了协调督促,特别是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将其列为重点帮教对象,进行了重点帮教,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2、组织开展了走访帮教活动。我局在春节期间对特困服刑人员家属开展了送温暖活动,局主要领导带领分管同志和基层股同志走访了特困服刑人员家庭,发给慰问金1000元。通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促进了服刑人员的改造热情,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与司法所干警签订了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奥运安保责任书。为切实做好对我区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及法轮功邪教人员的稳控工作,确保北京奥运会安全、顺利、成功举办,根据甘安帮发[2010]6号《关于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与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精神,我局分别与各司法所一线干警签订了《区社区矫正和帮教安置工作奥运安保责任书》,责任书对矫正、帮教对象的排查、衔接、管理、教育转化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建立了工作责任追究制。通过责任书的签订,进一步增强了我局干警做好奥运安保工作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确保了奥运安保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推进。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区社区矫正工作以质量为核心,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工作,依法规范、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1、为使我区社区矫正志愿者熟悉社区矫正工作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的开展工作。1月份,对我区招募的326名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由各辖区司法所组分别组织进行了业务培训。
2、制定下发了《##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转发落实了《##省社区矫正对象分等级分阶段管理教育暂行办法》、《##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 ##省司法厅 ##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和任务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我区社区矫正工作。
3、今年上半年,基层股对各乡镇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就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和应着重把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下一步如何开展好社区矫正工作做了具体指导。目前,对符合条件的矫正对象已按照要求进行了接收,所接收人员全部建档造册,并开展了入矫教育等各项工作。
二、2011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大力推进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重新犯罪率。按照“帮教社会化,压滤机滤布 就业区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责任化”的工作要求,完善组织网络建设,形成专群结合,协调规范,运转有序的工作格局。继续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基本情况排查活动,建立个人档案,完善衔接机制,强化信息反馈,确保刑释解教人员不脱管、不失控。
中共大雪山镇委员会 大雪山镇人民政府
关于二0一一年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
工 作 意 见
各村(居)委会、镇级各单位:
2011年,我镇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县政法综治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建设“法治大雪山”、“平安大雪山”为重点,坚持协同一致、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实现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制度化、法治化,不断创新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的方式方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减少重新犯罪,为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安置帮教工作
1、进一步做好安置帮教宣传工作。各村(居)委会、有关单位要按照建设“法治大雪山”、“平安大雪山”的要求,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在全
镇社区矫正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法治大雪山”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1、继续抓好社区矫正对象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档案管理,规范记录,规范存档,做到一人一档,一事一记。此外,适时根据县矫正办的要求,做好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的电子档案工作,逐步完善和规范档案管理。
2、进一步加强沟通,完善协作机制,逐步理顺衔接工作。继续认真贯彻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协调配合,特别是加强与派出所的沟通协作,在材料移交,初次谈话中,明确有关事项,合力促进我镇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3、继续抓好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在集中教育方面,加强对各类法律、法规的宣讲和解读,结合实际,开展阶段性且具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在册社矫对象的法律素养和法制意识,努力达到“认罪服法”的矫正目的;在个别教育,针对不同社矫对象开展个性化矫正教育,做到“术人有专工”,以便能开展对口性矫正,形成矫正长效机制。
二0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主题词:二0一一年 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 工作意见
我局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力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绩;本月开展工作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刑释解教人员基本情况
从2007年至今接收刑释解教人员总数271名(2012年1月内增加人员15名,刑满人员5名)、重点帮教对象42名。落实责任田对象141名、享受低保对象40名、解决宅基地对象17名、解决贷款18名、享受安居房60名、其中14名人员现实表现差。脱管人员41名、其中接到释放通知书其人没回原籍数7名、接受帮教后外出人员数34名、接受帮教后外出人员中去向明24名、去向不明10名。(2)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2010年1月成立县社区矫正办公室,工作人员3名。自2010年以来全县共接受社区服刑人员79名,解除矫正对象12名,现实际在人67名。其中缓刑34名,暂予监外执行23 名,剥夺政治权利6名,假释2名、管制2名。
二、做法与成效
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方面,一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二是帮教工作前移,对无亲人关心的服刑人员,我局主动与监所对接,前往慰问、帮教。三是建立“五访五帮”不定期走访制度。通过经常走访,了解刑释解教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四是做好刑释解教人员自主创业典型的宣传工作,帮助其他刑释解教人员重塑对生活的信心,激发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通过有效的服务,全县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率、建档率、生活补助发放率、接送经费发放率均达到100%,安置率达95%,确保了辖区的社会稳定。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服务方面。
1.成立了全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县直相关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指导和协调全县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设在司法局,司法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乡镇主要领导或分管政法综治工作的领导任组长,综治办、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劳动和社会保障所、财政所、民政办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所,司法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村(居)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村(居)书记任领导小组工作主任,主要协助抓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和帮助教育。
2.建立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一)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制定我县的社区矫正相关制度作了细化和完善,重点解决了矫正对象衔接、矫正执行、管理监督、考核奖惩、期满解除矫正等环节和各成员单位职责的明确和相互之间的配合,并在实践中构筑协调的工作机制。
(二)社区矫正工作“五上墙”。为使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扩大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知晓面,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统一了全县社区矫正办公室的工作制度,并将相关内容上墙,即工作流程上墙,工作职责上墙,任务上墙,纪律上墙,领导组织机构上墙,便于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知晓社区矫正工作。
(三)统一安排部署,顺利完成社区矫正对象移交工作。全县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启动后,各乡镇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了调查摸底。截止目前全县14个乡镇完成了社区矫正对象的移交工作。
(四)营造氛围,加强宣传,扩大社区矫正的影响和广大群众的知晓率。社区矫正还是一项新的工作,一项新的任务,一个新的课题,全社会和广大群众还比较陌生,为扩大知晓率,使社会各界和基层干部群众认识、理解、参与和支持,一是借助新闻媒体对社区矫正工作大力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县社区矫正办公室和各乡镇发放社区矫正宣传 资料1000余份。
(五)抓好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宣传教育、关爱帮助。对于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主要抓了全县统一了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和工作台帐,规范了社区矫正的各种法律文书,规范了社区矫正的工作台帐。各乡镇社区矫正办公室狠抓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教育和帮扶工作。
社区矫正对象进入矫正环节后,各乡镇社区矫正办公室对辖区矫正对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到对象家中和所在社区进行走访,全面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犯罪事实、家庭背景、思想状况等,和社区矫正对象进行了谈话,告知相关权利和义务以及在社区矫正期间应该遵守的相关法律规定。针对不同的矫正对象,分类管理,为每个社区矫正对象建立了规范的“一人一档”档案,明确了矫正责任人,确立了监护人,签订了帮教协议,制定了矫正方案。重大节假日必须上门走访、矫正对象思想波动时必须过问、矫正对象本人及家庭出现困难时必须在政策范围内帮困解难。一思想汇报,一个月一谈话教育,一个月一集中教育,一个月组织一次公益劳动,使其牢固树立和强化其服刑意识,有利于社区矫正期间的矫正管理。
对请假、外出务工的社区矫正对象,一方面和务工当地的社区矫正部门取得联系,请当地社区矫正部门代为监管;另一方面要求外出务工的社区矫正对象按时通过电话和书信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工作、生活、思想和学习情况,最大限度地避免脱管、漏管现象。
认真做好审前社会调查工作。我县社区矫正办公室认真开展此项工作,在接到各地法院、监狱进行审前社会调查的委托函后,及时通知乡镇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各乡镇社区矫正办公室按照规定到该罪犯的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进行调查走访,经过全面深入的了解情况后,报经乡镇(办)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并集体讨论研究,提出能否判处非监禁刑的意见和建议,经审前社会调查人签名,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审核同意签署意见后,再报县社区矫正办公室,县社区矫正办公室按照要求进行严格审查,按程序完成后转报监狱、法院。
三、存在问题
当前,特殊人群管理工作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二难”。
(一)管理难。一是一些社区服刑人员服刑意识不强,对于自身身份认识不明确,特别是部分剥夺政治权利社区服刑人员较难管理;二是县、乡镇两级社区矫正工作力量不足,一兼多职、安排非本职工作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司法行政机关没有矫正强制权,不利于维护法律权威与尊严。
(二)就业、创业难。当前,特殊人群通过技能培训、就业引导、自谋职业、落实责任田等措施能够满足基本的就业需求,特殊人群申请较好的就业时往往存在职业歧视、身份歧视,不利于社会接纳特殊人群;此外,对于当前一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的创业需求,会遇到平台弱、优惠少等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规划
1.创新发展衔接工作机制,协调公、检法等部门建立衔接情况月报送核对制度,细化社区服刑人员入解矫操作流程,促使社区服刑人员、法律文书及时移交“双到位”;
2、创新发展监管工作机制,创新发展评估工作机制,规范审前调查、假释环境评价工作程序;对社区服刑人员申请离开居住地外出务工的,严格外出管理。
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2014年以来,我镇社区矫正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司法局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江苏省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办法》,按照省厅、苏州和昆山市局的工作思路步骤,扎实有效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新江南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我镇从06年1月开始至今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206名,累计解除矫正人员149名;2014年上半年我所新增矫正人员18名,解除矫正12名,表扬社区矫正人员16人次;目前在册社区矫正人员56名,其中缓刑52名,假释4名;严格管理14名,普通管理41名,宽松管理1名;现有在册刑释解教人员60名,其中重点帮教对象1名。
回顾2014年上半年,我所在硬件方面设立了社区矫正宣告室,利用宣告室对新进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宣告、谈话。
软件方面,严格按要求每月组织一次开展集中教育学习、公益活动及社区公益劳动、邀请3名相关专业老师集中授课,让全镇矫正人员集中学习社区矫正相关法律知识,并定期走访社区矫正人员本人、家庭及村社区。严格要求各矫正人员每月上报思想汇报和每周电话汇报,及时掌握每一个矫正人员的思想状况。同时利用移动管理平台,实时定位监管社区矫正人员,根据矫正对象的现实表现,由镇司法所、所在村(社区)以及所在工作单位共同对矫正人员进行评议考核,对表现较好的矫正人员进行奖励,对表现差的矫正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全面掌握他们近期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有针对性的通过村、社区专职人员及志愿者对其进行教育帮扶工作,为刑释、解矫人员确保不发生重新犯罪打好坚实的基础。
2014年上半年我镇司法所在社区矫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离上级和市局主管部门规范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全镇在矫社区矫正人员的情况和动态,加强监督管理,不断完善社区矫正帮教措施;认真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路子新方法,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作出最大的努力。下半年将着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继续加强矫正对象教育,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下半年我所将继续做好《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学习,定期走访社区矫正对象,及时掌握每一个矫正对象的思想状况。坚持每月一次社区矫正对象集中教育、一次公益劳动、一次书面思想汇报,每周一次电话汇报,做好一人一档工作。继续做好移动管理平台工作,实时定位监管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教育活动,下半年7-8月份我所要举办“张浦镇法律知识竞赛”,将全体矫正人员集中观摩晋级赛、决赛活动,让其增进法律知识、弘扬正气,让他们以竞赛为契机,全面提升他们学法、知法、守法的行为。
2、继续完善工作体系,扎实开展监管教育和帮扶工作 加大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衔接管控体系建设,完善解除矫正与落实安置帮教相衔接等工作机制,根据省、市有关矫正对象教育管理工作规定,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将与全镇村、社区负责成员积极配合、通力合作,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对象的管教帮扶工作。
3、深入拓展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矫正帮教人员衔接同步 建立同一人矫正、同一人帮教的工作机制,实行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与安置帮教责任包办制度,利用村、社区参与帮扶工作,降低帮扶成本,提高帮扶效果,做到管控教育与帮扶救济同步,预防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为“平安张浦”作出应有的努力。
张浦镇司法所
为确保连城镇社会秩序的持续安全稳定,连城镇采取五项措施加强对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重点人员的管控:
一、严格制度,落实措施。严格执行外出请假审批、销假报到手续和定期汇报制度,对重点人员中有外出请假的,长期在外务工的人员,通过明确担保人、明确担保责任,加强对这类人员的监控,确保外出不放松、打工不托管。
二、逐一走访,掌握动态。对列为重点人员的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综治办会同司法所人员,监护人或所在村、居负责帮教工作的干部,逐一上门走访当事人,及时掌握其基本动态,了解其家庭、工作、生活情况和现实表现,做好监督管控工作,切实做到情况明、动态清。
三、强化责任,加强管控。对有重新犯罪倾向人员,一方面加强与公安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协调公安力量加强对这类人员的管控;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明确专人对重点人员进行盯防和监控,专人确保通讯畅通,随时掌握其行踪和动态,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防止发生突发事件和重新犯罪。
四、加强协调,及时帮困。对生活困难人员,通过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为其及时办理低保、申请临时救济,安其身,定其心,努力减少不稳定因素。
五、手机定位,及时跟踪。给社区矫正重点对象配置定位手机,随时掌握对象的行动,矫正对象如果擅自出界,系统还会自动提醒警告,及时告知工作人员提高警惕、加强管控。定位手机的配备,使矫正对象思想上更加重视,态度上积极改变,更加自觉服从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安置帮教工作情况调研汇报材料2007-02-02 23:03:5
5区安置帮教工作情况调研汇报材料
一、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基本情况
2003年以来,我区的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关心和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和互相配合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全区共有列管的归正人员486名(其中刑满释放人员435人,解除劳教人员51人),帮教率达98%,安置率达92%,重新犯罪率连续二年控制在3%以内,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归正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为维护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坚持组织协调一体化,着力夯实工作基础
1、建立组织网络。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为组长、政法委副书记、区府办主任和司法局长为副组长的安置帮教工作协调小组,小组成员由综治办、司法局、公安分局、法院、财税局、工商分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妇联、团委等职能部门领导组成,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司法局。同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8个街道、镇,也相继成立了党委、政府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为组长的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全区135个村(社区)也成立了安置帮教工作小组,从而形成了区、街道、镇、村(社区)三级网络。目前,全区共建立安置帮教小组164个,帮教人员980人。为全区搞好安置帮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保证。
2、健全工作制度。为了使安置帮教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们制定了落实安置帮教工作的九项制
度。即:报到登记制、司法所长首谈制、档案管理制、回访谈心制、了解考察制、工作目标责任制、例会分析制度、信息情况报告制、年终考核评比制度。为了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全区创建平安江北的一项工作内容,列入单位目标管理考核。
3、深入开展对归正人员的重点排查工作。每年都要对回籍的归正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摸清基本情况,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归正人员列入重点帮教对象,由司法所、派出所、村(社区)干部组成帮教小组,进行重点帮教,落实帮控措施。同时,每年对归正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分析对策,以便对今后的工作进行指导。
(二)坚持帮助教育科学化,着力提高帮教质量
1、帮教工作社会化。根据市局的会议精神,要求建立归正人员安置帮教
志愿者队伍。结合江北区实际情况,我们在四个城区街道开展了安置帮教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把热心社区帮教安置工作的离退休党员、干部等组织成帮教安置志愿者队伍,现有帮教志愿者360人,积极开展“一帮一”、“二帮一”和重点对象“三帮一”的结对帮教活动。
2、关心生活、注重实效。每年的元旦、春节期间,各镇、街道都开展了对重点帮教对象和生活困难的归正人员进行走访帮教送温暖活动。两年来共走访了237人,对82名有特殊困难的归正人员发放了22800元救济金和物品。2004年,孔浦街道归正人员鲍某,由于年龄偏大,又无其他特长,一直找不到工作,家庭生活又困难,仅靠妻子退休金800元还要供儿子上大学,情绪极度低落,司法所了解这些情况后,多次向有关部门联系,为他学习新技能提供便利条件,还减免学杂费2800元。
3、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实行司法所长对归正人员首次谈话制度。为使回
归人员顺利渡过从“大墙里”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在全区范围内对归正人员实行司法所长首次谈话制度。对刚回归的人员,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人生奋斗目标,鼓励、帮扶他们重新就业或引导自主创业。平时注重了解归正人员生活近况,对确有困难的及时给予救助。通过对归正人员定期的走访、谈心、慰问,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政府和社会的关怀,消除他们的顾虑,从而也消除了社会不安定因素隐患。
4、开展“大墙内”的帮教活动。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帮教组,赴有关监狱、劳教所和少管所等,对江北籍罪犯开展帮教活动。向服刑劳教人员传达家乡政府和人民的问候,并发放一些生活用品,同时提出了要求他们正确把握自己,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出狱的希望。促进了服刑人员的改造,并为归正人员安置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三)坚持就业安置市场化,着力拓
宽安置渠道
充分发挥各种安置渠道的作用,拓宽安置面,①引导、扶持归正人员自谋职业,经有关安置帮教小组联系协调,尽量给予一定的优惠照顾,目前经商的共58人。我们根据兄弟单位的经验,结合我区的实际,会同财税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企事业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的通知,对安置归正人员,可按下岗待业职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②帮助回籍务农的归正人员落实责任田。已落实187人;③创办过渡性安置基地。全区8个街道、镇依托现有的市场、企业建立过8个安置基地,共安置了43人。江北永发运输公司被确定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基地后,先后共安置了6人,并对他们进行帮教和管理,无一个重新犯罪;④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归正人员,与民政部门联系给予社会救济,对符合享受最低生活标准的给予解决低保金,目前享受低保的归正人员共有95人;
⑤落实了安置帮教专项经费。2003、2004年,区政府财政分别下拨了安置帮教专项经费2万元。2005年下拨了5万。
二、存在的问题
依照中央综治委等六部委《关于做好释放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政府《浙江省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法》,这几年来的安置帮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安置帮教工作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目前实施的《浙江省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办法》,主要着眼于归正人员的按时报到、安排落户、落实帮教等内容,对安置工作如何衔接则显得不够;安置与帮教工作两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安置工作不能及时跟上,归正人员工作无着落、生活无保障,将直接影响帮教效果,甚至导致重新犯罪。区司法局及下属司法所由于职能所限,不可能成为安置工作的主导力量。这也给帮教工作的开展带来难度。
(二)衔接管理难。归正人员的衔接管理包括监狱、劳教所与归正人员原籍街道、镇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等有关部门的衔接等,环节较多,必须做到环环紧扣,而目前对归正人员的衔接管理仍处在逐步磨合和完善的阶段,加上归正人员外出务工经商增多,以及旧城改造、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等原因,要做到不脱管、不漏管难度极大。
(三)安置帮教工作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社会大气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的视角往往只盯在经济工作上,肩上承担的压力大,对安置帮教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与已无关论,认为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司法行政和公安等职能部门的事与已无关;二是吃力不讨好,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是工作的政绩,而抓归正人员工作是要投入人、财、物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而放松了这项工作;三是有的部门认为帮教机构设在司法行政部门,就由司法行政部门
去管,放弃了自己应尽的职能和政治责任,形成了一个部门唱独脚戏的局面。
(四)安置帮教工作缺乏过硬的措施。安置帮教工作涉及思想教育、就业安置、生活保障等方方面面,甚至包括解决归正人员的宅基地、住房问题、家庭问题等。而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比较单一,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协调众多的部门和单位。一些单位和个人都知道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是促进社会治安和维护稳定的大好事,是“安民工程”、“新生工程”,但一旦需要有关部门参与,要安置归正人员,做好帮教工作,则过分强调自己的困难,不能积极支持和配合,难以形成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局面,没有过硬的措施。
(五)缺乏有关优惠政策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如何对安置帮教工作的政策的支持,目前没有很好的办法。我们区的优惠政策制定是没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的力度不大,应该与民政企业的优惠同等对待。帮教活动经费问题逐渐成
为帮教工作的突出矛盾,也将直接影响帮教工作质量的提高,没有经费事情办不成、办不好。区级归正人员帮教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2003、2004年专项经费分别为2万,而街道(镇)级则几乎没有专项经费,平时以民政救助为主。
(六)城镇归正人员就业安置难。城镇归正人员一般都是青少年,他们犯罪时多数是待业或无业人员。当前企业改制、下岗待业职工增多,其本身再就业也存在困难,而作为原来就是待业或无业人员的归正人员,安置工作就更难了。目前,我区各街道、镇依托市场、企业建立的安置基地,由于优惠政策的力度不够,有的形同虚设,发挥不了作用。目前,我区各街道、镇依托市场建立的安置基地,由于优惠政策的力度不够,有的形同虚设,发挥不了作用。一方面,如何安置归正人员,无具体规定;另一方面,社会对归正人员就业的安置心理承受有限。其一,这类人员始终被怀疑是否改造好了,安置他们会不会成为包
袱;其二,下岗待业的人员尚未安置,还优先安置归正人员,岂不是遵纪守法的人反不如违法乱纪的人。正是由于上述种种的原因,归正人员回籍后工作安置难是普遍现象。这些人一旦工作得不到妥善安置,没有生活出路,游手好闲,有可能影响社会治安,甚至走向重新犯罪的道路。
三、具体对策
(一)明确指导思想,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区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网络
1、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只有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安置帮教各项工作的开展才有可能。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为指针,紧紧围绕预防、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充分认识做好安置帮教工作是落实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维护稳定的战略高度,切实做好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2、要突出两项重点工作。两项重点工作是指安置和帮教工作。这是工作的内涵和目标,必须规范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责任、规范管理。同时,要处理好安置和帮教的关系,不能只重帮教而轻安置,更不能重安置而轻帮教。
3、要做到三项措施到位。一是组织建设要到位。着重抓好指挥协调、部门配合、建章立制、检查落实和考核奖惩等工作,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区、街道(镇)村(居)企事业单位三级安置帮教工作网络。二是队伍建设要到位。这里的“队伍”是指综治办、司法、公安、检察、法院、工商、财政等主体的专业化队伍,街道(镇)村(居)干部、共、青妇社会各界组成的群众性组织。三是经费要到位,这是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的基础条件。
(二)加大力度、大胆实践,把握好
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推动工作的全面开展
1、认真抓好归正人员的安置工作。归正人员回归后能否得到妥善安置是做好帮教工作的首要条件。只有“安其身”才能“安其心”,安置的重心是“就业”,使他有事做,有饭吃。在目前下岗职工较多的情况下,对归正人员的就业安置确实带来更多的困难,但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就业渠道多也是一个有利的方面。要转换概念,采取双轨运行。把以往安置工作由政府行为转变到社会行为为主,逐步过渡。一方面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如办实体企业,依托现有企业建立安置基地等为归正人员解决就业安置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协助归正人员积极参与劳动市场竞争,自谋职业。对归正人员待业期间,确无生活来源的应予临时性救助,对符合享受低保条件的人员,办理最低生活保障。
2、强化措施,切实提高帮教的实际效果。归正人员的文化水平,知识结
构,性格脾气,追求目标及对生活的欲望,悔改的心态、决心、行为等不同,必须搞清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实行分层次管理。对一时失足确已悔改的人员由家长、亲属、村(居)干部帮教;对常有不良行为的人员由村,社区帮教小组进行帮教;对在服刑和劳教期间表现差,反复多的;社会背景复杂,人际交往混乱的;个人经历特殊、安置困难的;服刑和劳教后家庭情况变化大,表现不稳定以及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应列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对象的帮教工作。一是落实重点对象的帮教责任人。明确责任,加强工作,负责到底。建立由司法所、派出所、村(居)干部参加的重点帮教小组,对重点对象,实行重点帮教,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发生。二是落实重点对象的考察,每月至少一次走访帮教,每季进行一次现实表现考察,并记录入档。三是落实重点对象的帮教措施。针对重点对象的实际情
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帮教工作中讲究工作方法,坚持“教育、挽救、感化”的方针,采取超前帮教、跟踪帮教、引导帮教、联合帮教等形式手段,教育挽救,促进转化,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3、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对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管理。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时代,计算机应用十分普遍,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归正人员帮教安置管理数据库,并组建网络,便于查询。使归正人员出监所前,住地安置帮教组织机构能够全面掌握情况,在他出监所时,及时衔接上,有针对性落实帮教措施,及时掌握归正人员的现状,行动去向,减少漏管失控。每年,对归正人员开展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并将情况输入信息系统。
4、开展综合治理,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以及归正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有效地
管控帮教工作
伊山镇综合治理委员会
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安置和帮教,帮助人们摒弃过去,重新顺利走上新生之路是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减少和预防重新犯罪,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亟待我们探索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的新路子。
所谓管控帮教就是要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在回归社会后进行妥善安置和教育,帮助他们摒弃过去,重新走上新生之路。安置帮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将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好、帮教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人,体现了社会的人道、公正与文明,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管控帮教工作制度适应了国际人权斗争的需要,也是促进、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是为了切实维护他们的人权,对于维护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基本人权更具意义;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加强教育、管理,遏制和减少重新犯罪,对于巩固监狱改造成果,改善社会治安状况,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认为,新时期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应把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加强对“三无人员”即无住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场所的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管控帮教工作,是因为: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后,由于自身恶习深、劣性难改等自身原因及复杂的社会原因,外界的因素很容易导致他们违法犯罪,而其中的“三无人员”由于其素质低下,其回归社会后很难立足于社会,极易诱发重新犯罪。而重新犯罪由于其社会危害性更大,破坏性更强,影响更为恶劣,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伊山镇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管控帮教工作的基本现状 伊山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标考核内容。坚持“以帮教为手段、以安置为重点、以稳定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加强组织管理,健全工作制度,克服种种困难,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镇、村管控帮教工作机构基本建立
镇里面成立了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街道、村(居)委会、厂矿、企事业单位以调委会、治保会为主,吸纳工会、共青团、妇联及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家属等组成帮教小组。截止2010年8月,全镇共建有安置帮教基地1个,建立帮教小组37个,落实帮教专(兼)职工作人员74人,负责全镇368名刑释解教人员和123名社区矫正对象帮教工作。初步形成了纵向有领导、横向有联系、上下有沟通、左右互通气的齐抓共管、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网络。
(二)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初步健全
伊山镇各级帮教组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普遍建立了排查制度、登记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回访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伊山镇将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镇目标管理,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了由镇司法所具体承担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衔接建档,指导帮教小组,制定帮教措施,协调解决他们在生活、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帮助落实有关低保、就业等优惠政策,与有关部门配合,做好对重点人员的管控帮教工作责任制。
(三)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初见成效
伊山镇的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下,积极维护好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为他们融入社会、重新做人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发生了可喜变化。另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安帮和矫正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伊山司法所于2006年多方筹措资金200万元,创办了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打造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过渡性安置基地。学校开设了数控、普车、电焊、电动缝纫、电脑等五个专业,创办至今共免费培训刑释解教人员186名,其中157人拿到职业技能中级证书,29人拿到职业技能初级证书,并全部推荐就业。为减少和避免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自身存在的问题
1、文化素质和年龄偏低。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大部分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且年龄大都在20-35岁左右。由于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所以在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时往往带有较大的随 意性、偏激性和盲目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失去理智走上极端,引起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
2、思想负担较重。这些人在接受强制性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回归后,虽然绝大多数人能改恶从善、悔过自新,但在现时的经济大环境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地背上了思想包袱,怕别人说闲话,怕人家看不起,怕被社会歧视,因此总是抬不起头来,缺乏重新生活的勇气。
(二)管控帮教工作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不健全。党中央、国务院把管控帮教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省、市综治委也制订了一些工作方面的规定,但管控帮教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至今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规范性文件来指导、管理,加之目前已出台的规章、规定都过于原则,实际操作起来很难。
2、帮教队伍难“专业”。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重返社会时,面临着生活上、就业上的困难以及社会上的歧视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心理上给予疏导,生活上给予帮助,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树生活的信心。这就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目前从事管控帮教工作的人员大部分不具备这种专业水平,也未接受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知识的教育培训。
3、工作经费难保障。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省里每年都下拨专项经费,但安置帮教工作,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文件规定纳入财政预算,但这些文件均是原则性要求,缺少具体可操作性标准,因而形成地方财政 在经费预算时,随意性很大,刑释帮教工作经费都难以保障,更不用说用于救济和帮助回归社会初期生活补助、再就业扶持基金、重大疾病救助等方面刑释帮教经费,安置帮教工作面临“无米之炊、找米下锅”的困境。
4、现实表现难掌握。不少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特别是一些在外省服刑的人员,释放后不回原籍报到,而是直接外出打工。由于这些人在外违法犯罪有的连家庭都不告诉,即使告诉家庭,家庭也不向当地报告;还有的刑释解教人员在外犯罪后使用假身份证、假姓名、假地址,刑释或解教后也不回原籍,这部分人的管理基本上处于真空,造成户口空挂、漏管失控,管控帮教机构对其行踪根本无法掌握控制。这种现象在农村相当普遍。
三、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做好回归过程的衔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漏管失控。把好管控帮教对象的接收这一关是使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走向新生的第一步。
(1)大力开展大墙内外联合帮教。即帮教机构或帮教小组通过与监狱、劳教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对家庭发生经济困难或其他变故的服刑和劳教人员,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在此过程中,确立应重点帮教的对象,深入监(所),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教活动,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促使他们认罪服法、积极改造,为顺利回归打下基础。
(2)要建立统一的衔接制度,监狱、劳教单位、法院、公安、司法行政部门的帮教组织和基层组织各司其责,加强联系,做好刑释解教 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的交接工作。建立统计台账、档案管理的统一信息系统,尽可能的减少脱管、失控现象。
2、广泛协调,通力合作,做好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安置和帮教工作。安置是帮教的基础和依托,安置工作搞不好,抓不实,帮教工作就可能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来说,只能通过落实安置,“安其身”才能“暖其心”。
(1)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培训,增强其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监狱、劳教单位对即将回归的服刑在教人员要加强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因地制宜地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注重技术性和实用性,并且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劳动部门要积极协助帮教机构对尚未就业的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为其就业创造条件,让他们走自食其力之路。
(2)安置渠道应变单一为多样化。①以往对于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安置总是以其自谋职业为主渠道,但是对于无住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场所的“三无”人员来说,要其自谋职业无异于一纸空谈。因此各部门在加强对安置帮教对象培训、鼓励其自谋职业的基础上,还要拓展多样化的安置渠道。要争取改造前有工作单位的,帮教组织要积极做原单位的思想工作,积极向企事业单位宣传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及责任和义务;司法部门及劳动部门可以选择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设立过渡性安置基地,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对过渡性安置基地给予一定的扶持和相应优惠政策;另外还可以 发挥社区服务等渠道的作用。②还要区别不同对象,选择适合的安置方法。符合“五保”条件的,要作为“五保”对象,落实“五保”政策;符合“低保”条件的,要纳入“低保”范围,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
三、严把帮教关,使帮教工作及时、全面、突出重点。要把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从回归社会到妥善安置作为整个帮教的重点阶段。这一阶段要注意做好手续交接和生活安排,要注意针对环境的变化、思想波动及时做好思想工作;注意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将专门帮教机构的帮教与家庭亲友、邻里的力量有机的协调起来,创造良好的帮教氛围,并将帮教内容渗透到工作、学习、生活、交友等各个方面,力求帮教成效;要密切注意服刑期间表现差、反复多、社会背景复杂、安置困难等帮教对象,突出重点,抓好帮教。
四、对重点帮教对象和无住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场所的“三无人员”的管控帮教工作是整个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应做好以上提到的三点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上下贯通的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管控帮教体系。党委和政府要把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作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及时研究解决管控帮教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履行帮教职能的工作机构,要协调公安、民政、劳动、工商、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任务,分工协作,齐抓共管。
(2)要大力宣传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弘扬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模范事迹,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 进行宣传,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理解、支持、参与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的同时,要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加强对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论研究。
(3)厉行法制,完善措施,保证管控帮教工作落到实处。
【区总工会关于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调研材料】推荐阅读:
北京市总工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劳模工作的意见11-23
区总工会主席述职报告10-27
总工会调研报告标题12-17
上海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11-26
芙蓉区总工会职工思想状况调研报告10-19
总工会关于职工福利10-31
总工会组织员作用发挥经验交流材料05-25
阜康市总工会创先争优汇报材料05-25
市总工会全委会议上的工作报告10-27
社区工会的调研报告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