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制度(精选8篇)
——基本医疗部分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具有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区卫生体系。为规范基本医疗服务,形成家庭、社区、医院之间的医疗与健康环状管理模式,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人性化服务,并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基本医疗工作制度。
全科诊疗工作制度
门 诊
门诊诊疗工作制度
1.全科诊室的工作应由具有执业医师资质的全科医师担任。至少有一名全科主治医师作为全科科室(站)的临床责任医师,负责指导和监管中级职称以下的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
2.全科医师应客观详细地询问病史,明确患者就诊原因,认真进行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诊断试验项目,确认并处理现患问题,并简明扼要、准确地记载于健康档案或门诊病历,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复诊仍不能确诊的患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检诊或转诊。对专科患者,应及时请专科医师会诊,必要时可按规定转往定点协作的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要认真填写双向转诊单。全科诊室与社区站及综合病房要加强联系,对社区站转诊的患者,要认真诊治。
3.全科医师要采用保证疗效、经济适宜的治疗方法,合理检查、科学用药,尽可能减轻患者精神与经济的负担。
4.全科诊室要配有健康教育处方,全科医师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指导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并记录在患者的病历或健康档案中。医务人员要紧密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预防工作,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管理。
5.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及相应统计信息,按时统计上报。6.上级医师应定期检查全科诊室的医疗质量。
7.全科诊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坚持查对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疫情报告。
8.全科诊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坚持查对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疫情报告。
9.全科诊室应准时开诊,医务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首诊负责制制度
1.患者就诊前,先在挂号处挂号,重危患者直接到急诊室就诊,边抢救边办理挂号手续。
2.患者一经挂号,医师应首诊负责,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检,必要的辅助检查,要首先判断患者是否存有危急重症,根据初步诊断结果,做出相应处理,不允许任何推诿或变相推诿现象。即使挂号有误,亦应在做了必要的检查、处理及记录后,再请他科会诊作其他处理。
3.医师遇到需要急诊抢救的重危患者,应就地抢救治疗;如设备、条件有限,抢救困难的,应亲自把患者护送到急诊室,并会同急诊医师一同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把患者转交给急诊医师。
4.对经询问病史、查体后,经治医师遇危重、疑难患者处理困难时,应及时转诊或请上级医师会诊,或请示主管部门领导安排其他科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5.凡涉及两科或两科以上的患者,原则上首诊科先处理,必要时请其他科协同处理。各有关科室经治医师都应详细记录处理经过。
6.患者因病情需要而住院或急诊观察室留观,门诊医师必须与有关科室的医师取得联系并做好交接,以保证患者医疗安全。
7.重危患者去相应医技科室进行检查、转科、留观、住院,均需有人护送。8.因病情需要转院治疗的患者,严格按照双向转诊制度执行。
9.患者需要进行有创诊疗或大型贵重仪器检查时,医生必须认真告知患者诊疗目的和意义及注意事项,尽到告知义务。
10.在紧急的情况下,首诊医师在做应急对症处理的同时,可与上级医院或就近医院联系,并请120到场协助抢救,由120医生负责转院等后续工作。11.尽可能随访患者在外院的诊疗情况及做好出院后的社区照顾。
处方制度
1.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处方权,由中心(站)主任(站长)批准,登记备案,并将本人签字或印模留样于药房备案。经注册的执业助理医师在医疗机构开具的处方,应当经所在执业地点执业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后方有效。
2.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3.处方标准、格式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要求执行。4.处方书写符合以下规定:
(1)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2)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3)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4)药品名称应当使用规范的中文名称书写,没有中文名称的可以使用规范的英文名称书写;医师、药师不得自行编写药品所写名称或使用代号;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药品用法可用规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缩写体书写,但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的字句。
(5)患者年龄应当填写实足年龄,新生儿、婴幼儿写日、月龄,必要时要注明体重。
(6)西药和中成药可以分别开具处方,也可以开具一张处方,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7)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8)中药饮片处方的书写,一般应当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角,并加括号,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对饮片的衬底、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9)药品用法用量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10)除特殊情况外,应当注明临床诊断。
(11)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12)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专用签章应当与院内药学部门留样备查的式样一致,不得任意改动,否则应当重新登记留样备案。
5.药品剂量与数量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剂量应当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重量以克(g)、毫克(mg)、微克(ug)、纳克(ng)为单位;容量以升(L)、毫升为单位(ml);国际单位(IU)、单位(U);中药饮片以克(g)为单位。
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分别以片、丸、粒、袋为单位;溶液剂以支、瓶为单位;软膏及乳膏剂以支、盒为单位;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当注明含量;中药饮片以剂为单位。
6.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
7.开具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的规定。
8.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
医师开具的院内制剂处方时应当使用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名称。
医师可以使用由卫生部公布的药品习惯名称开具处方。
9.处方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要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有效期限不得超过3天。
10.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以适当延长,医师要注明理由。
11.处方内容包括:中心(站)名称、科别、病历号或健康档案号、家庭住址或工作单位、医疗保险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年、月、日、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及数量、用药方法、医师签字、调配发药人签字、核对发药人签字,药价等。
12.处方书写一律用钢笔或圆珠笔,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有涂改,医师必须在涂改处签名。急诊处方应有明显标识。
13.精神科的用药处方,要由具有一类精神科用药处方权的精神科专职医生开具。14.精神科门诊病人取药原则上不超过一个月的量,特殊情况的病人一次取药不得超过二个月。严格执行公费医疗、医疗保险管理的相关规定。
15.长期停药、复发病人开始剂量不宜过大,每次15-30天量。服用维持剂量或慢性期病人,每次开药应为一个月药量。
16.精神病人自行取药者,需根据病情稳定程度,对药量、剂量应适当控制。17.处方的调配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合理用药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当地药品配置要求购入、贮备一定品种和数量的药物。
2.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合理,医师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用药,特殊情况超量使用药物应特别注明并签名。
3.医师在临床药物应用时必须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医师应尊重患者对应用药物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知情权。
4.医师在使用新药时,要注意临床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
5、医务人员要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记录,并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医疗文书书写制度
1.医疗文书包括居民健康档案、门诊病历、急诊病历、住院病历、家庭病床病历、各项检查申请单、处方、诊断证明书、双向转诊单、护理记录、治疗单、治疗记录等。
2.门诊病历书写要简明扼要。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工作单位及住所由挂号室填写。主诉,现病史,既住史,各科阳性体征与必要的阴性体征,诊断或印象,诊断及治疗,处理意见等均需记载于病历上,由医师书写签全名。
3.每次复诊,均应填写日期、科别,急诊病历还应填写具体时间到分钟。4.请求他科会诊时,应将请求会诊目的及本科初步意见在病历上填写清楚。被邀请的会诊医师应在请求会诊的病历上填写检查所见、诊断和处理意见,并签全名。
5.门诊患者需要住院检查和治疗时,由医师填写住院证,并在病历上注明住院时情况和初步诊断。
6.门诊医师对转诊患者应负责填写转诊病历摘要。
7.对于病情需要留观的患者,要规范书写留观病历。在留观记录上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及上级医师的指导意见。
8.在填写各类检查申请时,要注明检查需求和初步诊断;如有特殊要求,要明确写出。
9.开具诊断证明时,要将证明书的各项目填写清楚,并加盖公章。
双向转诊制度
1.双向转诊应遵循患者自愿、分级诊治、就近转诊、资源共享、连续服务的原则。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与至少一所大型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签定协议,规定双方权利义务,共同制定双向转诊实施方案和服务流程,确保转诊渠道通畅。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专人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工作,建立制度,明确职责,培训社区医生掌握双向转诊条件、转诊流程,加强与大型医院的沟通与联系,保证双向转诊工作的顺利开展。
3.社区医生对病情符合转诊指征的患者,认真填写转诊单,并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转诊时应派医护人员护送,确保患者途中安全。4.大型医院要组成医疗专家顾问组,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会诊问题。5.大型医院相关科室要确保社区转来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优先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诊的病人。
6.在上级医院治疗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待病情稳定后或康复期应立即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做好转诊记录,同时将病情介绍、治疗方案一同转回。对大型医院转回社区的病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及时提供主动的连续性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做好转回病人的后续管理和治疗,密切观察转入病人的病情,必要时请大型医院专家会诊指导治疗,确保服务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7.双方都要执行国家和上级卫生、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
病案管理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病案制度,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中心病案的保存与管理工作。
2.中心门(急)诊病历及住院病历,应建立编号制度。中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病历的封闭式管理,严防病历丢失。
3.严格病案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转借、拆散、伪造、隐匿、销毁、丢失、抢夺、窃取病历。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4.在患者每次诊疗活动结束后24小时内,其门(急)诊病历应当收回,在患者住院期间,其住院病历由科室统一保管。在各种检查报告单结果出具后、24小时内归入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历。
5.住院病历因医疗活动或复印、复制等需要带离病区时,应当由病区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需要复制复印病历时,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执行。
6.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应当在患者或者其代理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相关病历记录。封存的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保管。*封存的病历可以是复印件。* 7.严格执行2002年9月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卫生保健服务与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资料,是社区全科医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是在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全程服务的动态记录。
2.居民健康档案对预防工作、慢性病的连续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的评价、科研、医学教育及司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认真如实填写。
3.填写健康档案的医务人员要参加培训,按统一的规范来描述记录,内容要真实可靠;符合逻辑,不得随意涂改。如有改动,责任者必须签字,以示负责。做到字迹清晰,格式规范统一。
4.居民健康档案要做到及时收集、及时记录,统一编号,归档保管,以便查阅。并应逐步输入计算机、系统管理。
5.居民健康档案具有医疗保密性,未经准许不得随意查阅和外借。6.健康档案存放处要做到防火、防潮、防光、防虫蛀、鼠咬,应妥善保存。
急 诊
急诊急救工作制度
1.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主任的领导下,由急诊科室主任负责医疗和行政管理工作。
2.全科医疗科和其他临床科室应选派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师、护师承担急诊室工作,人员应相对固定。实习医生和实习护士不得单独值急诊班。进修医师按中心相关制度、规定程序审批后方可参加值班。
3.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严肃、敏捷地对急诊患者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遇有疑难、危重患者应立即请上级医师诊视或急会诊。
4.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对诊断不明的患者首诊医师应认真负责,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治疗抢救,积极组织会诊。
5.对需要转诊的急诊患者应本着“病情允许、治疗需要、联系妥当”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急诊室各类抢救药品准备完善,抢救仪器设备保证完好状态,由专人管理,放置固定位置,便于使用;并经常检查,及时消毒、补充、更新、维修。7.急诊科室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做好交接班,严格执行急诊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要建立各种危重患者抢救技术操作程序。
8.急诊科室应设立若干观察病床,患者由全科医师、急诊医师和急诊室护士负责诊治、护理。要认真书写各类医疗文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地采取诊治措施。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
9.遇重大抢救或意外事件抢救,需立即报请科主任、中心主任亲临现场参加指挥,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0.接诊急诊患者不受划区分级的限制,对需要转院的急诊患者按相关政策办理并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必要时由医护人员护送转院。
院前急救抢救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遇到病情危重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立即赶到现场就地组织抢救,对于危重不宜搬动的患者,尽快与急救中心联系救援。如遇专科性较强、较复杂的病例,诊治上有困难时,应在抢救同时,待病情稳定后积极协助家属转院。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及院外徒手急救技术。3.如遇重大抢救需立即通知中心领导,并请上级医师会诊。
4.抢救后要及时做好院外抢救记录,需转诊者应书写病历摘要,执行双向转诊制度。
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备有抢救药品、基本抢救仪器、设备及抢救箱(或出诊箱及抢救药品)。
急诊留观制度
1.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立即住院,但根据病情尚须急诊观察的患者,可留观察室进行观察。
2.急诊值班医师、护士根据病情严密注意观察、治疗。凡收入观察室的患者,必须写好医嘱,按格式规定及时填写病历,随时记录病情及处理经过。
3.急诊值班医师早晚查床1次,重病随时观察治疗。4.急诊值班护士,随时主动巡视患者,按时进行诊疗护理并及时记录,反映情况。
5.急诊值班医护人员要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免贻误病情。6.急诊值班医护人员要按时详细认真地进行交接班工作,并写出书面记录。
上门服务
家庭病床工作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按行政区域划分承担为本辖区内的居民建立家庭病床的工作。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公布热线电话,保证家庭病床患者的合理需求。3.家庭病床统一使用社区病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疾病情况、初步诊断、处理以及相关内容。
4.严禁在患者家中使用需做药物过敏试验的药品。中心可根据药品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决定不适宜家庭使用的药品目录。
5.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家庭病床。家庭病床床的建床条件为:卧床患者、高龄老人患慢性病需要连续治疗;去中心(站)有困难的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但需继续治疗的患者。
6.家庭病床建立后,应由社区全科医师、社区护师书写家庭病床病历和家庭护理病历。
家庭病床病历包括:首页、病历基本内容、初步诊断、确定诊断、辅助检查及化验单粘贴单、首次病程记录、出诊查床记录(诊治经过)、健康教育或康复治疗计划、阶段小结、撤床小结等。
家庭护理病历包括:家庭护理记录单、家庭护理病历基本内容、患者的其它各项健康状况记录、家庭护理计划、措施、及完成情况、护理健康教育等。
7.家庭病床的收费和用药应严格执行有关部门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用药目录与收费标准》。严格执行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
8.各项家庭诊疗服务,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不符合医疗护理安全、有违反医疗护理常规的服务要求,医护人员有权拒绝。但要耐心地向其说明拒绝的理由。
出诊工作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行政区域划分承担本辖区内的居民出诊诊疗、家庭治疗、护理的工作。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公布上门服务热线电话,保证患者合理的出诊需求。
3.电话呼叫出诊及上门约请出诊要填写电话呼叫记录单或出诊记录单,内容包括:呼叫时间、呼叫人姓名、性别、年龄、出诊服务内容、联系电话、家庭住址、出诊时间、接诊医师姓名及执行医师或护师签字。
4.统一使用社区出诊病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疾病情况、初步诊断与处理以及相关内容。
5.严禁在患者家中使用需做药物过敏试验的药品。
6.出诊及家庭服务的收费和用药应严格执行有关部门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用药目录与收费标准》。严格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
7.出诊及其它各项家庭诊疗服务,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不符合医疗护理安全、有违反医疗护理常规的出诊服务要求,医护人员有权拒绝。但是要耐心地向其说明拒绝的理由。
病 房
日间照顾病房工作制度
1.日间病房是为收治已确诊或待确诊非传染性疾病,需要日间留院治疗、观察的患者所设置的病房。
2.日间病房设独立、专用的病室,由专职医师和护师负责。
3.日间病房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明确各类、各班人员岗位职责,由科主任统一管理。
4.实行上级医师查房制,对危重患者随时查房,对疑难患者及时会诊、查房。5.认真执行病历书写制度,采用统一病历表格,要求病程记录能反映患者疾病的演变、治疗方案修改、上级医师医嘱的内容。并定期对病历进行质量考核,统一保存。
6.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及操作规程。7.治疗室须备有抢救设备和药品,并保证应急使用。
8.日间病房布局要合理,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防中心内感染。
9.加强医疗护理安全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医疗纠纷防范意识,加强医疗缺陷管理,防止医疗护理差错,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综合病房工作制度
1.根据本社区居民医疗护理的需要,中心可开设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综合病房。
2.病区实行中心主任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
3.在科主任领导下,护士长负责做好日常病区管理工作。
4.认真落实上级查房制度、病历书写与病例讨论制度、各项查对制度及转诊制度。
5.严格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6.遵守消毒隔离、传染病等管理规定,防止医源性感染与传染病续发、暴发。7.严格执行医疗护理规范,防止差错事故发生。一旦出现差错事故,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问题的扩大与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8.认真执行医疗保险及公费医疗管理相关规定。
交接班工作制度
1.中心各科室值班人员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及时进行。
2.按时进行交接班。各科主任、护士长应对重点患者进行巡视。检查夜班医疗和护理工作质量。危重患者床头交接班。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广西城市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7 家的基础上, 进行整群抽样, 以广西南宁市为样本市, 深入研究样本市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家。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收集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1 年医疗、药品收支出情况、结余情况、服务量等情况。采用Excel 2003、SPSS 17.0软件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广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及服务量情况
2011 年广西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人次数占总门急诊人次数的38.69%。2011 年广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及门急诊量情况见表1。
2.2 广西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7家收支情况
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主要来源由基本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收入等3 部分组成。2011 年, 广西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7 家药品收入7 835.40 万元, 药品支出6 696.30 万元, 药品收支结余1 139.10万元。
由表2 可以看出, 药品收入占医药收入60% 多。药品收入是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主要来源。
(单位:万元)
2.3 样本市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家收支情况
2011 年, 样本市覆盖户籍人口数27.60 万人, 服务人口68.20 万人, 该市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 家 (简称A1~A27, 其中A7、A8、A16 为中心, 其余为站) 门急诊人次数为37.76万人次。
2.3.1药品收入。
2011年, 样本市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家, 药品收入2 190.47万元, 平均每个机构药品收入81.13万元。其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药品收入1 307.50万元, 平均每个中心药品收入435.83万元, 社区卫生服务站24家药品收入共801.97万元, 平均每个站药品收入33.42万元。
2.3.2药品支出。
2011年, 样本市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家药品支出1 722.65万元, 平均每个机构药品支出63.80万元。其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药品支出1 104.5万元, 平均每个中心药品支出368.17万元, 社区卫生服务站24家药品支出618.15万元, 平均每个站药品支出25.76万元。
2.3.3药品收支结余。
2011年, 样本市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家药品收支结余467.82万元, 结余率27.16%, 平均每个机构药品收支结余17.33万元。其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药品收支结余203.00万元, 结余率18.38%, 平均每个中心药品收支结余67.67万元。社区卫生服务站24家药品收支结余264.82万元, 结余率42.84%, 平均每个站药品收支结余11.03万元。尽管如此, 总收入是负结余70.10万元, 平均每个机构亏损2.60万元, 27家机构中有15家有盈余, 12家是亏损 (表3) 。
(单位:万元)
3 讨论及建议
本研究显示, 在数量构成上看, 广西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占总机构数的37.02% ;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1 年, 我国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32 860个, 占到总机构数39.68%[1]。从服务量看, 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量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而且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效率明显高于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见, 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主要来源于药品收入, 部分机构出现总结余亏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盈余比较大, 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盈余更大, 结余率达42.84%。而仍存在亏损, 这些机构均表示生存压力大, 主要是由于人员成本支出和房租水电费支出较大, 这两项支出占总支出34.8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面临经营发展困难[2]。另据报道, 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降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本[3]。
推进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利用好现有的非政府办卫生资源, 进一步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扩大基本药物制度的覆盖面。这样, 既避免重复投资, 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又使居民享受到基本药物制度带来的好处, 还可以促进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 达到三赢的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3.1 选定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在没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 选取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符合区域卫生规划, 有能力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广西符合上述标准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97 家, 其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 家, 社区卫生服务站77 家, 目前, 均承担所在服务区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服务效率大部分高于政府办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3.2 积极鼓励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一是通过授予某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名称, 可以提升非政府基层医疗卫生声誉, 扩大其影响力, 这是个无形资产, 许多非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很看重这一名称, 这不仅带来信誉, 更重要是带来更多病人。二是通过基本医保的定点单位, 可带来一批病人。三是给予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落实专项补助。调查发现, 非政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补助收入占总收入11.34%。四是给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非政府办社区服务机构合理的补偿。
3.3 政府通过购买方式给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的补偿
目前, 对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 广西实行的补偿办法主要通过3 个渠道补偿:一是根据核定在编人员数, 每个在编人员每年补助5 000 元, 由财政支出。二是一般诊疗费收费每人次10 元, 其中8.5元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支出, 1.5元从个人账户支出。三是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 按服务人口每人25 元, 由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支出。来源可参考《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试行办法》 (桂财社[2010]21 号) 。对公立医院承办的非政府办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4 个渠道补偿:一是根据基本药物销售量, 按15% 进行补助, 资金由财政支出。二是一般诊疗费每人次10 元, 8.5 元从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支出, 1.5 元从个人账户支出。三是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 按服务区域户籍每人25 元进行补助。四是部分城区政府还给予房租补助, 如样本市。参考公立医院承办非政府办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偿办法, 经测算提出以下方案。
方案一:建议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3 个渠道, 3 种不同资金来源进行补偿。一是根据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的销售量, 按15%进行补助, 资金由财政支出。二是一般诊疗费的收费, 根据门急诊量, 每人次补助10 元, 8.5 元从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保统筹资金支出, 1.5 元从个人账户支出。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 按服务区域户籍人口, 每人补助25 元。四是部分有条件的当地政府给予房租的补助。按上述补偿办法, 基本补足了因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减少的药品收入。如按样本市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 家的测算, 平均每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收入81.13 万元, 药物销售量63.80 万元, 药品收支结余17.33 万元。27 家门急诊人次数为37.76 万人次, 户籍人口数27.60 万人, 服务人口68.20万人。平均每家机构补偿测算如下。
(1) 按基本药物销售量补助:63.80 万元 ×15%=9.57万元; (2) 按一般诊疗费补助: (37.76万人×8.5元/人) /27=11.88 万元; (3)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按户籍人口计算, (27.60 万人 ×25 元/ 人) /27=25.55 万元, 按服务人口计算, 68.20万人×25元/ 人) /27=63.14万元。
从样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据测算结果看, 按其基本药物销售量补助15%,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补助9.57万元;按其门急诊量测算, 一般诊疗费补助, 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补助11.88万元, 2项共21.45万元。考虑到门诊病人, 特别是在流动人口比较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病人没有当地的基本医保, 得不到这部分病人基本医保8.5元的补助, 会减少部分收入。同时, 由于实行一般诊疗费后, 门急诊的一些注射费、输液费等不能再收取, 又会减少一部分收入。因此, 尽管测算这项补助每个社区卫生机构应该得到21.45万元, 比平均每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结余17.33万元要多, 实际收入可能基本持平, 基本上可以弥补实施基本药物后的损失。
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测算情况来看, 按区域户籍人数测算与按实际服务人口测算差别很大, 按户籍人口测算和实际人口测算, 平均每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别是:25.55 万元、63.14万元。
方案二:建议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偿办法, 一是根据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辖区人口数补助, 参考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编办法, 确定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人数, 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助额, 每人每年补助5 000元, 取消按基本药物的销售量15%的补助办法。二是一般诊疗费的收费, 根据门急诊量, 每人次补助10元, 8.5元从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保统筹资金支出, 1.5元从个人账户支出。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 按服务区域户籍人口, 每人补助25元。四是部分有条件的当地政府给予业务用房房租的补助。
根据以上2 个方案测算情况, 财政补助金额大体相同。而方案二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辖区人口数补助, 参考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编办法, 确定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人数进行补助, 避免了方案一按基本药物的销售量补助办法, 大家更易于接受。
3.4 政府财政和基本医保基金承受能力的测算
广西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7家药品销售总额6 696.30万元, 门急诊总人次数186.43万人次, 共需补助: (1) 按基本药物销售量补助, 6 696.30万元×15%=1 004.44万元; (2) 按一般诊疗费补助, 186.43 万人 ×8.5 元/ 人=1 584.61万元。
财政补助广西97 家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1 004.44万元, 广西有14个地级市, 平均每个地级市不到100 万元, 对财政负担不大。此外, 基本医疗保险补助一般诊疗费广西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7家需1 584.61万元, 仅占广西医保基金累计结余182.35 亿元的0.09%。按2011年广西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销售量和门急诊量测算, 广西财政需补助1 004.44万元, 医保基金需补助1 584.61 万元, 两项共需2 589.05 万元。政府财政和基本医保基金完全有能力承担。
3.5 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评价
由于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补偿方式, 以量化的办法进行计算补助, 易于操作, 考核评价指标易于得到, 从其基本药物配备比例、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网上采购比例、网上采购量、门急诊基本医保病人数, 以及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量可以得到, 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考核评价, 易于掌握和监督。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考核, 除了定期监督考核外, 还要加快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日常监督。
摘要:为探讨鼓励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路径, 通过对广西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问卷调查, 对定量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发现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卫生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药品收入是其主要来源, 并且都存在经营发展困难, 提出鼓励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政府可通过购买方式给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补偿。
关键词: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广西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8-14].http://www.moh.gov.cn/zwgkzt/pnb/201204/54532.shtml.
[2]林海, 金春林, 王力男, 等.2002-2009年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 (5) :284-286.
一、黄梅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整体推进工作现状
2009年下半年,黄梅县在湖北省率先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实施四年多来,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项目管理体系基本构建。
国家新医改实施方案明确,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2009-2011年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之一,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按照文件精神,黄梅县相应制定出台了《黄梅县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关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意见》、《黄梅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形成了由县政府牵头,县卫生、财政、计生、公安等多部门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广泛宣传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大现实意义,使老百姓认识到平等、自由地享受到基本公卫服务项目是自身的一种权力。
(二)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
黄梅县按照湖北省核定的常住人口数人均标准,将人均标准由2009年度的15元提高到2013年度的30元,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四年来共筹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资金5325万元。项目资金的及时筹措到位,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财力保障。
(三)年度目标任务基本执行到位。
按照年度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2013年黄梅县十大类公卫项目基本上完成了目标任务数。一是累计为696942人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为81.39%;电子档案录入673305份,占已建档数的96.61%。二是全面开展了健康教育,全方位开展项目讲座,开设健康专栏。三是为适龄儿童接种11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县预防接种达到205102针次,报告接种率达99.67%。四是及时发现、登记、报告辖区内新发现的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五是为0-6岁儿童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障系统管理。六是按照规范要求,对辖区内孕产妇每年至少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七是通过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为65岁以上老年人81105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及健康体检等服务。八是慢性病管理,主要是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九是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多次进行摸底、登记、管理。十是及时发现、报告食品安全、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和传染病疫情等信息。
(四)绩效考绩体系基本形成。
建立了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作为评价考核的管理机构,各级疾控、妇幼、卫生监督作为项目实施的指导主体,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按照项目实施要求,进一步细化了项目考核实施细则。
二、基本公共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
2013年,黄梅县对全县16个乡镇卫生院及469个村卫生室、1个社区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发现,有352个村卫生室应完成的工作量与所分配资金不相匹配,有13家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服务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在帐务处理上没有分开,有20%左右的资金被挪作他用。
(二)部分医疗机构借机提供“全方位”服务,加重居民负担。
少数医疗服务机构借开展基本公卫服务之机,以机构赢利为目的,向居民推销免费之外的其他服务,如某医院与某疫苗供应商合作,鼓励儿童接种除11种免费疫苗之外的二类自费疫苗;有的借上门检查之机,向慢性病患者推荐各类非基本药物目录内的所谓“特效药”,增加患者就医成本,使部分居民害怕“免费”上门服务。
(三)资金使用绩效不明显。
项目实施几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从实际成效看,老百姓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基本公卫服务阳光的温暖。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很多村医都是坐在家里估计填写居民的身高、体重、血压等情况,纸质材料填完成后报送乡镇卫生院,并被束之高阁,堆集于档案室产生不了任何成效。
(四)项目考核不到位。
一是缺乏统一的考核评判标准,目前虽然出台了项目考核实施细则,但项目实施单位普遍存在弄虚作假现象。且在省级层面上缺乏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检查方案和实施细则。二是检查督导不够及时,每年全县对项目考核分两次进行,即每年6月份、12月份,每次检查时间都是一个星期左右,且每个乡镇卫生院均随机抽查一至两个村,整个检查时间紧、检查面不宽,使各个乡镇间10大类服务项目之间进展均不平衡。三是在当前医疗机构“管办”未能有效分离的体制下,卫生部门自行考核基层单位,考核容易流于形式、走过场。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制度顶层设计先天缺失。
2009年年末,按照卫妇社发[2009]70号文件精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在各地开始强力推进。文件规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各级政府按人均支出比例落实支出责任。由于该文没有明确指出此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支出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实现,故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偏差较大,有的基层医疗机构错误认为是国家对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一种外在补偿,有的基层医疗机构在与财政部门结算时以常住人口数为结算依据,在“均等化服务”的大概念下,没有很好地去建立优胜劣汰的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保护了“懒人”和既得利益者。由于顶层制度设计上的先天缺失,导致政策在基层走了样。
nlc202309051345
(二)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县财政部门投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支出累计已达5000多万元,但到底服务了多少百姓,服务了百姓什么,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没有底,老百姓心中更没有底。作为服务的需方,老百姓不明白服务的供方(各级政府)每年应向他们免费提供多少服务,更不明白服务的承接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什么时候为其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根据国家规定,现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十大类、41小项服务内容,但是实践表明,这种设计过于复杂,表述极具专业性,缺乏大众语言,不但老百姓看不明白,甚至专业医疗技术人员也不太明白。从这个角度讲,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如果没有很好的政策宣传,老百姓不但不能主动选择服务,更不能较好地接受服务,只能“被”服务。
(三)成本核算机制未能建立。
受利益驱动影响,部分医疗服务机构将基本公卫项目的实施当作创收的机遇,在账务处理上,人为做大项目实施成本,少数以服务承接机构“收支倒挂”为由,要挟政府追加支出预算。对财政部门而言,虽然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按进度拨付,但没有采取协议购买服务方式,没有签订供需双方制式的合同文本。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虽已运行多年,但无论从省级还是市级政府层面,成本核算体制一直未能有效跟进,从而使政府财政投入陷入空投“盲区”。
(四)承接机构服务能力偏弱。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较多,但承接对象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求。基层公卫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平均每个基层卫生院的公卫人员只有3-5人,村卫生室更少,平均只有1-2人,且从事公卫人员多为年龄老化、学历和专业技术偏低人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简陋、老化,如部分村卫生室无体重秤、身高尺、视力表、血糖仪;未能建立规范的公共卫生信息服务平台,老百姓没有选择就医的权力,区域性服务垄断难以打破。
四、在整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寻求政府投入机制上的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按照国办发[2013]96号文件精神,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将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求今后在公共服务支出上会更多利用社会力量,加快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投入模式。
(一)改变财政投入模式,发挥财政性资金导向作用。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就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是一种“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在这种财政投入模式下,财政部门是牵头单位,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是协调配合部门,财政部门可以充分发挥资金导向作用,弥补市场配置资源上的不足。同时,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或非政府组织参与,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二)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购买范畴,积极构建项目目录库。
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内容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应该是政府购买的主要领域,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将市政道路建设、消防安全、文化和遗产保护、法律援助等都纳入政府购买范畴。优先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库的项目,其项目应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且在论证的基础上交由社会力量承办,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不属于政府履职范围的服务项目,不得随意纳入目录范畴。
(三)建立公共服务购买机制,规范购买流程。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力量,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一是要及时、充分向社会公布购买的服务项目、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的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二是将公共服务的“标的”纳入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采购范围,要针对公共服务购买的特点,细化招标、询价、谈判、合同终止等环节的规则,确立权责明确、购买标的清晰、目标管理科学的合同机制。三是优先将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纳入公共服务的首选目标。目前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体主要是面向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从社会发展和进步看,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组织既有提供服务的自身意愿,又有保障项目较好实施的能力,这类社会组织多是民间举办的非赢利性组织。将非营利组织纳入公共服务购买对象,提高民间非营利组织承担公共服务的能力,对于促进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发展很有必要。要从舆论、资金等方面支持非营利性组织建立、发展、壮大、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提供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政策环境,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竞争,促进形成更广泛的公共服务市场。
(四)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提高资金使用质效。
建立健全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考评体制,对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质效进行综合性的考评,每年定期将考评结果向社会公布。对群众满意度不高的服务项目及承接主体,要在资金拨付环节上予以核减项目支出,在下一年度政府服务类项目招标环节上将承接方的资信予以调低。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梅县财政局、黄梅县人社局联合课题组)
责任编辑:欣闻
基 本 公 共 卫 生 服 务 总 结
2009年末,我站对以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了一下统计,总结如下:
一、居民基本康档案的建立
我社区为所辖区域内居民建立了完整的健康档案,其中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及慢性病人的健康档案率为100%并为绝大多数流动人员、租房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调查了居民的基本身体状况并将其会同每次就诊记录在健康档案中,现有健康档案4114份,活档率为
二、健康教育的普及
我社区针对居民所关心的健康问题,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全年12次,活动涉及到了慢病、流行病的预防,健康活动方式指导,常年开展了免费测血压、用药指导,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
三、预防接种
我站为初生婴儿及适龄儿童接种了,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现有儿童在我站接种疫苗。
四、传染病防治
及时发现登记发现并按照规定上报,传染病病例及疑似病例,宣传传染病知识及防治知识。
五、儿童保健
3周岁以内儿童保健手册人数为,每年进行新生儿访视人次,体格检查岁以内每年每人4次,共人次,2~3岁儿童每年每人2次,体格检查生长发育评价次,常年开展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等健康指导。
六、孕产妇保健
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份,开展了孕期保健服务人次,产后2次随访共计
人次,每位孕妇均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里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预见性指导。
七、老年人保健
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共计651人,并均登记?册进行了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了疾病预防自我保健伤害预防,突发事件自救等指导。
八、慢病管理
高血压人数应为296人,实际随访150人
糖尿病人数应为人,实际随访人
35岁以上人群门诊首诊测血压异常者记录人次,高血压糖尿病人定期随访。高血压每月随访,糖尿病每季度随访一次。
九、重型精神病管理
精神病患者登记人,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简单治疗和康复指导。对于慢病管理中我们遇到了入户困难
1、长期入户随访,部分居民产生了反感心里
2、大部分患者因工作时间无法随放到患者
2010的工作计划
1、继续大力发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加强活档率建设。
2、普及健康教育活动,继续开展使广大慢病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
3、加强初生婴儿级适龄儿童接种国家规定疫苗的接种工作。
4、法定传染如有发现及时上报,并宣传传染病相关知识,让社区居民群防群治。
5、将儿童保健及孕妇工作继续深入开展。
6、60岁以上老年人中开展每年1次的免费体检工作,并继续普及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知识。
7、慢病管理为重点和难点,希望能有好的起色。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为城镇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结合我站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是政府向基层卫生机构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卫生机构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
第三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按照公平公正、追踪问效、绩效挂钩的原则,逐级考核,兑现补助。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城镇居民提供,服务机构应主动公开相关信息,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财政投入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奖勤(优)罚懒(劣)。由卫生、财政部门组织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专家,对社区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再由服务中心进行定期考核。第二章
服务项目
第四条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并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2011年,居民建档率70%。第五条 健康教育。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城镇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每年向小区居民发放健康教育材料,播放健康教育广播材料不少于6种,组织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咨询活动不少于6次,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不少于12次。
2011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宣传普及率60%;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60%。
第六条 预防接种。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6岁以下儿童建卡率达100%;一类疫苗各单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均95%以上,加强免疫单苗接种率95%以上,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95%以上,含麻疹成份疫苗及时接种率95%以上。
第七条 传染病防治。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传染病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管理。传染病疫情报告率与及时率100%。
第八条 儿童保健。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 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至少2次。主要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第九条 孕产妇保健。早发现孕妇,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产前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农村85%。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巩固在95%以上。
第十条 老年人保健。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第十一条 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干预。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十二条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并做好相关记录。
第三章 补助经费
第十三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主要用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县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不低于25元。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我站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让广大城镇居民了解自身能够免费享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提高群众的知晓率,鼓励群众积极参与。
第十五条
我站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和考评细则,按照分级负责管理的要求,将任务层层分解,以签订合同的形式,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第十六条
我站要负责,并设立公共卫生科室,确定专人负责,落实目标责任,扎扎实实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十七条 签订合同。社区服务中心同社区服务站签订服务合同,对合同的服务范围和内容、考评标准、资金兑付等做出明确规定。服务合同一般每年签订一次。
第十八条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负责每季度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考核,向县卫生局及时报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数量与质量。
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
为全面建立覆盖铁西社区居民的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着力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根据《黑龙江省2009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和《北安市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细则(暂行)》落实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医改工作精神,结合我中心实际制定此方案。
一、基本原则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区卫生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坚持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招标、统一定价、自行采购;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减轻患者负担;彻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坚持高效、公平、规范,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
我中心在2011年6月全部配备国家基本药物,内容包括: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增补目录;基本药物实行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三、工作任务和具体安排
2011年我中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一)第一阶段
1、学习掌握政策:我中心认真学习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深入贯彻省、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把握国家政策和我市的工作目标、任务,吃透精神,明确要求。
2、盘点库存药品:我中心迅速对库存药品清查核实,分类登记,并将非基本药物库存数量报市卫生局备案。
3、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我中心库存药品全部按药品成本实施零差率销售。
4、做好经费测算:我中心将科学测算收支情况,摸清底数,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和实行绩效工资等多种因素,做好基本药物收入补偿资金测算,为财政补助提供科学依据。
5、落实报销政策。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政策,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城镇医疗保险报销目录,提高报销比例。
(二)第二阶段
1、做好过渡期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工作。我中心所需基本药物在指定药品配送企业进行采购和配送;按实际采购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时,不再购进非基本药物,其库存药物全部按原进价在1个月内集中销售完毕,取消药品加成。
2、加强基本药物使用管理。我中心按照规定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处方点评和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基本药物使用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基本药物使用,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要将基本药物合理使用列入医务人员考核指标,制订与绩效、职称晋升等个人利益挂钩的具体办法并付诸实施。
3、做好基本药物省级集中网上采购配送准备工作。我中心尽快完成网上采购操作系统建设,配备计算机,达到网上采购系统的网络运行条件,专人负责,确保网上采购按时正常运行。
(三)第三阶段(6月1日至6月20日)
1、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我中心按照内设岗位绩效考核办法和标准,组织对在职正式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工资分配、晋级、奖励和聘用、续聘及辞退的重要参考依据。
2、总结评估。我中心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进行全面总结,从绩效、管理、服务以及社会满意度、医务人员满意度等方面系统评估,数据翔实地说明情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汇总后报市卫生局。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提高到重要位置上来抓。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是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中心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难度及艰巨性、复杂性,明确单位的重要责任,切实担负起推行实施的职责。保持清醒头脑,把这项工作作为医改的重要任务,摆到中心位置来抓,不等不靠,抓紧推开,积极主动做好工作。
(二)抓好人员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一是对管理人员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对管理人员和负责人等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政策、规范运作。二是对医务人员培训。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医师、药师及其他人员的全员培训,使其熟悉群众纠正不良用药习惯,做到看病首选基本药物。
(三)改革运行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对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体现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运行机制提出新的要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在创新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加强质量控制,降低服务成本,规范诊疗行为。要把服务数量、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与医务人员的收入挂起钩来,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
(四)建立监测评估机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监测使用基本药物的数量、价格等。根据监测情况,及时上报监测评估相关信息,为政策调整提高科学依据。
(五)建立联络员制度,畅通信息渠道。设立信息联络员,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总体进展、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及零差率销售情况、药品平均降价幅度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等进行汇总,按时做好信息分析和报送工作。
(六)加强督导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要求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医改工作的整体推进。随时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制度执行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得力尤其是药品降价不明显、群众负面反应强烈的人员,要取消其评先树优资格,予以批评教育,并严肃追究其责任。我中心把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纳入重点卫生工作考核指标,确保工作任务得到落实。
关键词: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意愿,政策研究,社区卫生服务
1 研究背景
为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家卫生部等9部委于2009年8月18日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的通知,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和监测评价等做出了规定。
至2010年3月,28个省份已落实30%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任务,从已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看,基本药物销售价格比实施前下降幅度为20%~50%,平均为33%,群众基本用药负担得到减轻,门诊服务量有大幅增加,制度实施的效果初步显现[1]。与此同时,主要靠药品收入来维持机构运转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在财政补助等措施上不能被一视同仁,在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其在价格竞争上处于劣势,导致其服务和收入减少[2]。而2008年全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4 260所(中心4 036所,站20 224所)(以下简称“中心”、“站”),其中非政府办15 662所(中心1 650所,站14 012所),占64.66%(中心和站分别占40.88%和69.28%)[3],也即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的主体。要实现到2020年全面实施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这一目标,在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是重要的一环。
为在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必须对其实施意愿进行调查,分析其主观意愿背后的原因。为了解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意愿,本研究对重庆市渝中区和海口市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调查,了解其实施意愿情况及其原因,提出了在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建议。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知情人访谈
重庆市渝中区共有12家中心,其中非政府办4家,所有中心不论举办主体均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故通过定性访谈的方式了解4家非政府办中心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和意愿,包括目录的增补、招标采购、零差率补偿、政府对零差率补助办法、实施效果、患者反响、医务工作者及机构领导的态度等方面。调查由区卫生局安排,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的带领下,分别对4家非政府办中心的主任和部分医务工作者进行访谈。
海口市共有14家中心,其中非政府办8家,站74家,86.00%均为非政府办,站全部独立运营,职能上和中心无差别。调查时,不论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未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我们在市卫生局和社区卫生管理协会的带领下,对3家非政府办中心进行了拜访,并对相关医务工作者与中心主任进行了访谈。同时,社区卫生协会还安排12家机构领导进行了座谈。访谈的内容包括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看法、实施意愿、实施前提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议等。
2.2 问卷调查
除了定性访谈,还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海口市部分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机构的规模、发展情况、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识、实施意愿、实施前提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议。问卷通过社区卫生管理协会对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培训后发放,共发放问卷30份,收回28份,其中有效问卷28份,回收率为93.30%。
2.3 二手资料收集
收集渝中区被调查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后两年及海口市部分机构同期的财务报表,分析其业务量、收费价格等指标同期变化情况;收集被调查机构最近月度随机处方100张,分析其合理用药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被调查地区社区卫生背景资料
3.1.1 规模、布局与功能定位。
表1描述了重庆市渝中区和海口市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可见:两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以非政府办为主;两地的中心,不论举办主体,在规模、功能定位等方面均相当,建筑面积与人员配置均超过了国家卫生部设定的标准(建筑规模不低于1 000 m2,不少于9名执业医师和6名注册护士[4]),覆盖人口均在3万人左右(其中渝中区的Q机构覆盖人口28 501人),海口市的D机构覆盖人口28 620人)(后文提及两家机构时,称为Q机构、D机构),均提供全面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不同之处在于海口市的站规模普遍较大,其在功能上除无不提供住院服务外同中心无差别,而渝中区的站规模普遍较小,多数刚刚达到国家卫生部的标准,在功能上仅提供发热、腹泻等门诊服务和少量公共卫生服务,对中心起补充作用。
3.1.2 政策环境与运行模式。
渝中区与海口市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政策环境基本一致,即作为非营利性机构享受免税政策,根据自身服务质量决定是否纳入医保定点机构,政府根据其提供的公共卫生数量与质量给予补助,药品实行最高限价政策、医疗服务收费自主定价等。主要不同体现在运行模式上:渝中区的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多种所有制运营、政府购买;而海口市为个体运营、自负盈亏。
渝中区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企事业单位主办、股份制经营与个体独立经营多种所有制形式。政府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政府按“填平补齐”的原则对非政府办机构统一建设(包括房屋修葺、设备购置与维护和办公经费等,中心已完成,站准备统一建设),统一通过信息系统电子化管理,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站因为标准化建设未完成,暂未实施),政府购买其提供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足额到位,其与政府办机构的惟一不同在于人事制度(其自主选人用人,自行解决医务人员工资,用人较精简)。
海口市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为个体经营,其联合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协会,维护成员利益。当前除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海口市政府不予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其他补助,非政府办中心和站的用房、设备购置和人员工资等支出全部由机构自负。其药品由协会统一组织招标采购,采购价格较低,约比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地区政府统一招标采购价格低17%。
3.1.3 发展情况。
由表2可见:重庆市渝中区政府对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较大,该区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不区分举办主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全面标准化建设,对于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了人员经费由其自理外,其建设经费、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办公经费和公共卫生经费与基本药物零差率补助全部由政府埋单,因此,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普遍较好,服务质量也同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差别。由于人员经费支出是机构的主要支出之一,为节约成本,渝中区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人更加精简、收费水平也相对较高(2010年3—8月其门诊次均费用为90.83元,其中药品费为50.34元,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别为81.81元和42.42元),这使得其服务量少于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的较大支持和略高的收费价格,使得渝中区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能够维持收支平衡,还略有结余。
海口市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靠自食其力,除公共卫生经费外,政府不予补助,又因规模及自身经营等因素,机构间发展情况差异较大,但在生存压力下,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重服务,其发展整体优于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被调查的28家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中12家门诊量大于2 000人次/月,9家小于1 000人次/月,规模较大的D中心门诊量达到3 000人次/月,而同等规模的政府办中心仅达到1 000人次/月。所有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表示生存压力较大,同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比压力主要体现在房租上,房租支出约占机构总支出的1/4~1/3。同时,被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表示在公共卫生经费补偿上也未得到足额补偿。尽管生存压力较大,该市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费水平仍低于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如非政府办的D中心次均处方费用为27.00元,而政府办的中心约为34.00元),以吸引更多的患者。同时,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通过主动上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来赢得患者信任,其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均较高,患者满意度高于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良好的服务下,大部分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维持业务收支平衡(24/28),仅3家表示业务收入低于业务支出,但均可达到总收支平衡或略有结余。
3.2 重庆市渝中区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
3.2.1 主要模式。
重庆市渝中区自2009年3月1日在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了730种药品零差率销售试点(目录外允许配备与加价)。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颁布后,于2010年2月25日开始实施,要求实施机构全部配备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增补目录公布前,允许配备目录外药品,且配备药品不做限制,实施机构使用的所有药品(含中草药)全部实施合理用药情况较好。被调查机构的单张处方平均药品种数均在3种左右(国家卫生部标准≤5种),抗生素使用率为20.00%~30.00%(WHO标准为20.00%~26.68%),输液处方率为20.00%~35.00%(较其他地区相对较低)。
除了积极的效果,也出现了部分不良效果。首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药物配备率较低,使用率未达到政府要求。文中以Q机构、L机构和S机构作为重庆市渝中区3家被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代称。表3为2010年3—10月份部分被调查机构使用过的药品,零差率销售;重庆市统一招标采购与配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目录外由机构自主采购。为鼓励使用基本药物,该区要求实施机构的非基本药物销售额不得高于药品总销售额的40.00%;为确保达到现基本药物使用要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服务监管,该区要求所有卫生服务的开展情况必须录入电子化信息平台进行实时监管,并通过不定期抽检的方式验证;对于零差率减少的收入,渝中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的销售金额进行补偿:西药和中成药各补偿15.00%,中草药补偿30.00%,由区财政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共同补偿,财政承担60.00%,医保承担40.00%,每年10月结算;为促进合理用药,该区还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于每周四下午进行基本药物处方集、处方指南及其他相关知识及政策的培训。
3.2.2 实施效果及分析。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渝中区整体效果良好。第一,不论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较上年同期均大幅上升。12家中心2010年3—10月门诊量较上年同期上涨了43.60%,其中政府办中心上涨了46.2%,非政府办中心上涨了29.30%。引起门诊量上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该区对中心实行标准化建设后,其服务能力更强,患者更信任;其次,所有药品均“零差率”销售,价格更便宜,来就医与配药的患者增多;再次,基本药物制度的综合改革,如集中招标采购使得价格更便宜,媒体宣传使得患者更信任基本药物,促进了门诊量的上升。课题组通过对多家中心对比分析,认为基本药物制度本身对门诊量上升的带动作用在10%~15%左右(先期完成标准化建设的中心、站各月门诊量上升幅度稳定在10%左右,刚刚完成标准化建设的中心、站,开始前半年门诊量大幅上升,后稳定在10%左右)。第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入明显增加。全区中心2010年3—10月门诊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4.60%,其中医疗收入增长了40.00%,药品收入增长了95.90%,非政府办机构上述三项指标分别增长了59.70%,30.30%和94.90%。门诊量的增加对机构收入的增加起主要作用,但次均收费水平的升高也是主因。第三,可见机构的基本药物配备率在40.00%~45.00%。表4和表5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可见基本药物的使用率在40.00%~50.00%,使用金额占比仅在20.00%~30.00%,远未达到政府要求。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可能为国家目录偏窄,不能完全满足基层机构用药需求。从表3还可以看出,中心的常用药品在400种左右,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仅能满足40.00%~45.00%的常规需求;政府按药品使用金额的补偿机制不能扭转“以药养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喜欢使用价格更高的药品也是一方面原因。其次,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次均费用未降反升。该区12家中心2010年3—10月门诊次均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4.80%,政府办与非政府办中心分别增长了13.10%和26.80%,其中次均药品费用的增长更加明显,整体同比增长了36.60%,政府办与非政府办中心分别增长了34.00%和56.40%。这也印证了该区的“以药养医”机制未能改变。引起药品次均费用增加的原因还包括该区未限制用药目录,而全市招标药品仅限国家目录药品,药价降低整体上不明显。
3.2.3 各方反应。
尽管渝中区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其不分举办主体在所有中心开展了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是为数不多的先例。其标准化建设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对于机构的设备维护、办公经费及亏损的经费支持减轻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负担,可以使其专注于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其信息系统的建设,全程电子监管,使得监管更加便捷与快速,大大地节省了成本。尽管其收费水平与药品收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但其药占比相对不高,用药情况比较合理(预期效果没有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为2009年即实施了730种药品零差率销售),因此,各方相对比较满意。
首先,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较满意。政府为其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对其服务进行了全面购买,在用药选择上自由度较大,零差率可以得到足额补偿,使其可专注于服务质量的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收入未降低反而随着业务量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其对基本药物制度比较满意。其次,患者较满意。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实施药品零差率,在大医院买到的药在社区都可以买到,且价格更便宜,方便又实惠。而且患者反映标准化建设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越来越好。再次,卫生部门较满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良好,患者较满意,体现了卫生管理部门的政绩。
注:表内数据表示用量或金额前百分之几的药品种数中基本药物种数所占比例。
但药品费用的持续上涨也给补偿方带来了压力,财政补助与医保基金持续增长。因此,此两方反映应改变补偿机制,切断药品使用量与补偿额度的直接联系,还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用药选择限制,使基本药物制度的“基本”两字真正体现。
3.3 海口市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意愿调查分析
3.3.1 意愿统计。
海口市28家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意愿调查结果见表6和表7,结果显示:82.14%(23/28)的机构不愿意实施,仅5家业务量较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表示愿意实施,而业务量较大、运行平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不愿意实施。按财务状况分,87.50%收支基本平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愿意实施,仅有1家收大于支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表示愿意实施,而收不抵支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家愿意实施,2家不愿意实施,但后两者样本量较小,可能代表性较差。该统计结果与座谈会的访谈结果基本一致,参与座谈的12家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当前基本药物制度政策下均表示不愿意实施。
3.3.2 原因统计。
在表示愿意实施的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80.00%认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可以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其对药品收入依赖,进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赢得患者信赖;60.00%认为,基本药物全省统一招标采购,有利于降低机构成本;40.00%认为,在价格竞争上可以与实施者处于同一水平;20.00%认为零差率销售后政府会给予补助,其收入不会减少。
在表示不愿意实施的2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65.22%认为,基本药物制度统一招标限制了其购药选择权,且中标药品价格并不比原采购价低;47.83%表示,基本药物目录限制过严,影响患者用药,也不利于机构医疗水平的发挥;有34.78%表示,担忧实施零差率后使其收入大幅下降,而相关补偿不能落实到位,影响其生存;30.43%表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医务人员可能担忧收入下降,存在阻力。
在座谈会上,与会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担忧主要围绕基本药物制度国内开展现状、可能对机构带来的影响和当前该市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现状展开,集中反映了其不愿意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原因。首先,其认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口径过窄,不能满足机构的用药需求,进而影响机构的业务量与机构医疗水平的发挥。其次,其认为各地政府统一招标价并不较自主采购价便宜,且集中招标将用药选择权限制在了固定的几家企业,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患者习惯用药品规可能与中标企业的品规不一致。第三,其表示该市目前对公共卫生经费的拨款不能足额到位,担忧零差率后政府不会给予足额补偿,影响其收入与生存。第四,该市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建、房租租赁、设备购置和人员工资全部由其收入解决,同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比处于竞争劣势,如果与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则“必死无疑”。
3.3.3 实施前提统计。
共23人回答了在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前提条件,其中91.3%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表示政府要在机构建设上给予一定资金支持;82.61%表示零差率减少的收入要得到足额补偿,且补偿机制不能增加患者负担,影响社区服务的利用;有34.78%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表示因政策原因导致的医院人员收入减少,政府要给予补偿,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不抵支的情况要有相应的机制维持其生存;有30.43%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表示要有合理的机制保证中标药品质优价廉和保证所需药品供应及时到位。此外,还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出要保证其公共卫生等补助经费到位,当前“以药养公共卫生”,零差率后其将无法生存。
4 结论
本研究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策环境、发展现状大不相同的两个地区为例,调查了其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态度及深层次的原因。重庆市渝中区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策利导,发展较好,该市的基本药物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无限制,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该政策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并将心思放在了服务质量的提高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海口市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政府办机构相比,在政策环境上处于竞争劣势;加之目前基本药物制度还不尽完善,其对即将实施的基本药物制度政策表现出了担忧与排斥。对比以上两个地区,要想在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顺利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并期望取得良好效果,首先要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给予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定的扶持,使其处于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其次,要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包括合理遴选基本药物目录,使其满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常用药需求;调整招标采购政策,确保中标药品质优价廉;改革补偿机制,切断药品用量与机构收入的直接联系,同时还要保证机构的合理收入不减少;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宣传教育,促使居民信任基本药物,合理选择药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遵循处方指南合理用药。
%
注:CED为基本药物总额,CD为所有药品总额,CX为西药总额,CC为中成药总额。
%
%
参考文献
[1]Tina.2月底前28省将在30%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EB/OL].中国网新闻中心[2010-6-19].http://www.china.com.cn/news/2010-02/26/content_19482237.htm.
[2]马会颖,于润吉.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情况的调查[J].医院院长论坛,2009(6):40-4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卫生统计年鉴[EB/OL].[2010-04-18].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09/t-1.htm.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内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面临的问题
1. 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数量欠缺、人员素质过低、结构不够合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从调研结果来看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欠缺、人才素质过低, 难以满足现在公共服务工作的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以实施的基础,是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2.配套资金不足、不能及时到位, 存在资金沉淀和挪用现象
经费补助没有全部、及时到位, 服务机构只能用医疗收入或者其他业务收入展开工作, 机构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同时,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被延迟拨付。还有就是,由于一些地方官员思想存在问题, 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用作其他项目。
3.不同地区间、城乡间居民卫生服务利用不均等
由于部分地区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慢性病管理及老年人管理系统的缺失,所以不同地区服务利用不均等。由于我国既有城市又有乡村,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且农村公共服务地广人稀、健康意识较弱等,造成城乡居民服务利用不均等
提升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质量的对策
1.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低下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国家或地方积极培养人才,对人才实施鼓励政策,加强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的建设。在录用人员是实施聘用制,坚持择优录取,能者上,不能者下的原则。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例如,组织管理人员到其他地区交流管理经验,加强学习以促进工作顺利进行。优化人员结构, 建立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主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更好地满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2.关于公共服务专项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首先,应当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筹资和投入体制;其次,当地政府应明确自身责任,加强有关部门的对资金的监管,同时建立公共服务的财政体系,以减少资金流失,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最后,服务机构要积极得申请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和当地政府相应经费及时全部到位, 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有了经费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乡,村医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公共服务工作开展会更加顺畅。
目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不均等问题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不均等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确保群众受益
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积极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与经费补助政策,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以保障服务的公平性和普及性。根据目前实施情况分析,定期的考核、监督工作已经形成制度, 将岗位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 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缩小地区差异, 形成重点倾斜
项目经费应尽量倾斜到重点保障地区, 根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变化合理地确定重点项目, 根据当地财政情况合理选择资金投入的重点地区, 确保资金向重点地区和重点群众倾斜。部分地区居民居住密集,可以根据服务人群大小对村卫生室的经费补助及时调整。项目实施中,随着基层医药卫生综合体制的改革,村卫生室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 乡村医生主要收入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为了使乡村医生队伍稳定发展壮大,多数地区将服务工作倾斜到了村卫生室及其工作人员,实施提高其补助等政策。
3.及时调整经费标准,保障项目质量
财政投入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顺利推进的关键。虽然国家制定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公共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可预料的实际问题,加大了经费的需要,而国家或地区投入的经费难以满足部分地区的服务需要。
结语
为了提高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政府应该确保经费及时全额投入并加强管理,服务机构应该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健全监管和考核机制,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制度】推荐阅读:
中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汇报10-14
社区工作基本情况汇报06-28
平安社区基本标准07-26
社区管理基本知识06-29
《社区管理》基本知识参考及答案07-17
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种制度11-20
大城子镇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11-07
6.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质量管理制度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