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建工作问题调研报告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党建工作问题调研报告(精选8篇)

社区党建工作问题调研报告 篇1

当前社区党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覆盖问题。两**组织发展迅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出现部分“空白点”,由于“两**”组织变动比较大,普遍存在“党的覆盖面小”、“党员比例少”、“党组织不健全”、“党的活动不正常”、“党组织建设滞后”等问题。一些党员的组织关系在原单位,人长期活动在外,缺乏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一些流动党员无法过正常的组织生活,缺乏归属感。

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域拓展问题。随着社区公共领域的扩大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单位人”逐渐向着“社会人”、“社区人”的转变,单位和家庭的有限交往空间已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人们必然要向社区和社会拓展。如近年来社区中出现的各种社团、协会以及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群体,就是公共领域的扩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显著体现。从社会发展趋势看,人们在实现生活小康的同时将不断追求人的社会价值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会加入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和社会公共活动,作为展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舞台。如何将党的社区工作拓展到这一**的领域,如何正确引导社区公共发展,如何防止人的自由发展中出现无序化的倾向,是当前社区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社区党建工作的作用发挥问题。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三自”原则,是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在基层民主政治上的重要体现。目前,城市中受教育程度高,民主意识、法律观念较强的社区居民,要求实现基层民主,居民自治程度日益提高,要求加快政治文明的呼声日益强烈。比如社区居民委员会直选和全体业主投票选举业主委员会已成为事实。这对社区党组织在如何领导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推进社区管理等方面提出许多**的要求。

社区党建工作的职能定位问题。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工作范围扩大,内容增多,任务加重。社区的党务工作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党务工作者”,而是行政、党务“一肩挑”的主要管理者,配合协助社区居委会做好各项工作,已成为社区党建工作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既要做好一些长期性的“中心工作”,又要应付日常性“繁忙事务”,还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一系列的临时性工作,成了“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淹没于社会居委会的日常事务中,党建工作被不自觉的“边缘化”。社区党建工作仅限于维持日常的党组织生活和完成上级党委分配的工作,“满足于应付、流之于形式”的现象较为普遍。

社区党建工作的社会认同问题。社区党员认同社区党组织的思想淡薄,普遍存在“下岗党员不相信社区,单位党员瞧不起社区,离退休党员顾不上社区,纯居民党员帮不上社区”的现象。如离退休党员关系进入社区,但其心理不能接受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或“社区人”的现实,认为转入社区党组织会失去单位的一些待遇,心怀顾虑,不愿融入。在职党员自觉参与、支持社区党建活动的观念淡薄,推行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步履维艰。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支持社区党建工作的认识不足,共建意识不强,配合支持不够,全社会重视社区党建工作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社区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问题。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加快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基层治理结构将由政府领导的单一形式向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型治理结构转变。在这一**型结构中,政府行政组织社区居委会不再是惟一的管理机构,社区中**成立的居民议事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科、教、文、卫、体方面的社团、协会,以及各种咨询服务中心等各种社会组织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管理职能,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加快,这些群众自治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的民主政治权利将逐渐强化。社区党组织如何根据**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依托**的社区治理机构,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对社区党建工作提出许多**的要求。各地探索建立的党建联系会议制度等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目前还主要是依赖行政的推动和上级党委部门的协调,缺乏社区党组织本身的协调力、整合力以及影响力。

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措施

**时

人道天堂 极道星辰 狂兽真仙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期社区党建的任务是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协调维护群众利益。社区党建必须突出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建立共议共决共建的运作机制、强化社区资源整合共享的协调功能。“固核结网、布点划片、街社同构、两纵两横运行”可作为推进社区党建的主要方法。

固核结网。主要解决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及资源整合问题。“固核”就是将社区党组那一世小说网 http://织确立为领导社区党建、整合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并强化其领导能力及整合能力。“结网”就是将各类社区党组织整合成为统一的网络,将街道党工委转变为社区党委,赋予社区党建工作的独立决策权,实现权责平衡;推动转制企事业单位属地管理,彻底理顺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实施社区党委成员的民主选举,增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社区党委的认同;建立支部书记联席会议或社区党员代表会议,赋予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决策参与权,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社区意识和相互联系。

布点划片。主要解决社区党建的全覆盖问题。针对“两**”组织由于人员流动加快、企业经营倒闭而导致党组织不断“开关”的客观实际,“布点划片”、构建“铁打的营盘”的工作思路和党组织设置原则。“点”即为楼宇党组织、市场党组织、一条街党组织等;“片”即为一个区域,原则上50-100家左右两**组织划分为1个片,片上党组织由街道、镇派遣党群工作者进行日常组织和管理,每个点和片就是一个责任区、一个网格。比如****区潍坊社区(街道)党工委按辖区两**组织分布情况,划为东、中、西三个片,分别建立片上党总支,并从社会综合党委派遣书记人选,采取网格方式,实行分片管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支部建在楼上”的组织设置,将“支部建在楼上”向“总支建在片上”拓展。

街社同构。主要解决社区的边界定位问题。社区的规模决定社区管理的幅度问题,管理的层次影响运行的成本,从我国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和现实考量,街道对区域资源的掌控力比较强,资源分布也相对均匀,街道就是社区、社区就是街道,将社区定位在街道,能较好地享有各种资源,如果通过对现有的街居体制的组织重构,实现向社区体制的转换,推进社区治理的实现成为可能,社区党建就拥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有利于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两纵两横运行。主要解决社区党建的运行机制问题。“两纵”:是指社区党组织对居民区党支部实行纵向领导。加强对居民区党支部的领导,充分发挥居民区党支部作为党在社区最基层一级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搞好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内的流动党员和部分离退休党员实行纵向领导。“两横”:是指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两**”组织等进行横向联系;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内在职党员进行横向联系,广大在职党员是社区党建的重要力量,社区党组织应通过宣传、组织和发动,号召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从“8小时党员”转变为“24小时党员”,党员角色全天候,在社区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社区党建工作问题调研报告 篇2

1 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职责

近年来,五一农场经济不断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随着人口增加,难题也接踵而来。对离退休老同志、老党员管理乏力;流动人口混居、散居造成居民区环境脏、乱、差,综合治理和社会治安状况也不容乐观;对上千名已婚育龄妇女难以严格管理,计划生育工作遇到了新挑战;对老、弱、病、残的服务跟不上,存在上访倾向。为解决这些难题,在学习借鉴W市社区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团场明确通过社区进行治理和提供服务。

团场社区自成立以来,就成立了社区党支部。每个社区先选配党支部书记兼社区主任1名、计生专干1人、联防队员1人。下设老干部领导小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环境治理达标领导小组、人民调解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从而保证社区各项工作有组织和专人负责,然后明确职责。为了确保责任到人和工作有效开展,先后制定了《支部工作制度》《老干工作制度》《计划生育工作制度》《综合治理工作制度》《治安保卫工作职责》《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卫生费用收取标准》等二十八项制度、办法和工作职责。为加强对全团场社区的统一管理,成立了团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社区指导办牵头、各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

2 把握管理重点,找准服务抓手

2.1 加强社区党员教育

社区党支部始终将党员学习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坚持党员学习日制度、老干部学习日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和党员文化活动日等,注重学习质量和效果,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党员进行教育。同时,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老党员订阅了《老年康乐报》《人民日报》等十多种杂志和二十多份报纸,供党员学习。

2.2 提升社区公共服务能力

由党支部牵头,建立以社区服务站、家政服务中心的社区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管道维修、房屋出租、婚姻介绍、陪护、保洁清运、职业介绍等服务,逐步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在服务社区居民中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

2.3 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以W市X医院为中心,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站,在社区开展疾病预防、医疗、保健服务,并建立了计生保障体系,利用晚上时间,对辖区内流动人员、外来人员逐一登记造册,及时了解情况,防止超计划生育现象发生,在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强管理。

2.4 丰富社区文化

近年来,五一农场增加文化设施投入,为居民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社区党支部积极组织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建了以老年舞蹈队、老年腰鼓队和老年体育健身队为主的群众文化组织,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整体素质。几年来,团场社区文化建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曾获自治区、兵团、市及沙区等各级各类奖励达二十余次。

2.5 优化美化社区环境

一是组织人力、物力翻新居民公厕,修建垃圾堆放池和垃圾堆放点,及时清运垃圾污物;二是通过各种宣传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充分发挥老党员的作用,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运行机制;三是结合“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增强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6 改善社区治安状况

为加强社区治安工作,建立了以团场保卫部门、社区联防队员为主,集民事调解、综合治理、外来人口管理、公私房出租管理为一体的工作体系:一是坚持不懈地对社区居民开展普法知识教育,增强居民的法制意识;二是对社区内的居住人口进行登记造册,本着“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与居民签订责任书,增强居民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三是成立社区民事调解小组,对吵嘴打架、离婚等上百起民事案件进行及时调解,化解矛盾。

3 对团场社区建设的基本认识

3.1 团场党委重视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前提

团场党委对于社区的建立非常重视。团场办社会的负担本来很重,建立社区又加大了资金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团场党委从团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依然做出决定全面负责社区的管理工作。团场领导经常深入社区进行调研,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并派社区工作人员到外地进行学习,学习外地社区工作的先进经验。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从工作人员的待遇到办公室的建设,都逐一进行落实;加大对社区环境的改造与建设力度,为社区新铺了柏油路面、人行道花砖,安装了铁艺休闲椅等,极大地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

3.2 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基础

社区建立伊始,党支部为了尽快摸清社区人员状况,白天走家串户,晚上加班进行统计,对辖区所有住户人口、外来人员、已婚妇女等情况进行登记。为了加强管理,社区工作人员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将每家每户的具体数据绘制成网络图,贴于墙上,做到对辖区情况了如指掌,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工作人员能够很快地找到住户的具体位置,查到具体数据。

3.3 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是社区工作的重点

社区党支部根据支部工作条例,结合老党员实际情况,加强老同志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制定了党员学习制度。党支部以关心老党员生活为突破口,走家串户为老同志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积极解决老同志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组织上的关心,组织观念、集体观念日益增强。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在社区内、社区与社区间开展积极健康的群众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社区根据自身条件,发挥离退休党员的积极带头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党员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为社区稳定、团场经济发展奉献余热。

3.4 以群众关心的问题为突破口,增进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社区成立初期,各社区党支部多次召开居民动员会和座谈会,走家串户广泛宣传成立社区的意义、目的和任务。集中整治社区较突出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各社区在缺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支部书记带头义务劳动,加班加点清运垃圾,使社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得到了广大居民的信赖。社区党支部从关心居民疾苦的暖心工程着手,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各社区党支部经常看望年老多病的同志和有困难的家庭,与他们交流、座谈,及时了解居民的思想状况、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切实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这些工作,使辖区内的居民真正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增进了广大居民对社区工作的理解与支持,社区党组织凝聚力得以明显增强。

4 进一步加强五一农场社区建设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组织协调作用,按照社区党建“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目标要求,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团场“三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4.2 积极探索团场社区有限自治的途径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各基层职能部门以及社区指导办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由于种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社区居委会的法定地位与现实功能不相适应,这是团场社区建设中需要重点理顺的问题。逐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和基层社区民主,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建立健全社区居民民主选举制度,不断扩大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按照“权力下放、重心下移”的原则向社区转变职能,各社区要明确职责,实行“权随责走,事随责移”,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构筑社情民意的收集、反映和解决、反馈渠道,进一步加强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

4.3 加大团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建立和完善各类公益性基础设施,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资源,将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团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做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各团场小城镇建设同步实施、同步建设。今后如有新开发的小区,团场应与开发商进行协商、沟通,对社区办公、服务用房进行统一规划,以解决新建社区无办公场所的问题。落实社区服务人员和经费,尤其要落实社区硬件投入的专项经费,有效整合各类社区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开展各种便民、利民、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4.4 繁荣团场社区文化,改善人居环境

培育和壮大团场社区文艺组织和文化辅导员队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使居民享受现代文化生活,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以改善社区居民社区意识淡漠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团场社区对居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4.5 深入开展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把在内容形式上有特色,工作上有创新,有自己的品牌活动,在服务居民方面有实效,居民认可度强的具有特色的社区向全团场推广,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由于各社区情况不尽相同,起点也不一样,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对示范社区建设分别做出规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付诸实施,既要积极创办,又要稳步推进,讲求实效。

4.6 加强团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社区党建工作问题调研报告 篇3

齐让在座谈时指出,北京市科协联合财政部门共同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以来,改善了社区科普设施条件,增强了科普活动能力,壮大了社区科普专兼职队伍,提高了广大居民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为提升首都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居民科学健康生活、建设首都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希望北京市各级科协组织进一步深入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的支持,通力合作,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科普宣传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推动社区科普工作深入开展。

调研组对北京市深入开展“社区科普益民计划”, 通过奖励优秀科普社区、优秀基层科普场馆和优秀社区科普宣传员,资助社区及户外科普园地完善科普设施功能,切实加强了社区科普基础建设,让科普直接惠及社区百姓,有力地提升首都公民科學素质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社区矫正立法调研问题 篇4

1、社区矫正概念的内涵,社区矫正与监禁刑在制度安排上有哪些差异,如何保证两项制度的衔接?

2、社区矫正人员的称谓、权利、义务和管理方式,权利被侵犯的救济途径和程序?是否需要设立专门场所集中管理社区矫正人员?

3、社区矫正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法律性质和职权?谁是处置违法和重新犯罪社区娇正人员的最适格执法主体?

4、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机构和人员享有什么权利、应当履行什么义务?有关机构和组织可以提供哪些服务以帮助被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社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篇5

随着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心逐步向社区转移,社区党建工作的范围和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区党建已成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对社区领导,密切联系群众,更好的体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领域、新途径。探索抓好新形势下的社区党支部工作,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按照区委组织部安排,到xx社区任第一书记后,熟悉社区情况,推进工作开展,对xx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现将xx社区党建情况汇报如下:

一、 社区基本情况

邹坞镇xx社区居委会于xx年9月经区政府批准,xx年1月16日揭牌成立。设党支部一个,党支部成员4名,大学生村官及普通党员4名,离退休党员57人,社区工作人员7名,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管辖范围为东邹坞以东、小xx以西、枣曹公路以北、薛城煤矿以南的区域。辖区内共有居民2065户,总人口11965人,已婚育龄妇女1693人,50岁以上人口约有3000多人。办公面积200多平方,建有7间120平方米的 “一站式”服务大厅、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办公服务场所一处。

二、当前社区党建中存在着三对矛盾

(一)社区党建的快速推进与对社区党建思想认识滞后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区党员认同社区党组织的思想淡薄。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离退休干部的增多,进入社区的党员数量急剧攀升。在社区内,真正进入社区,受社区党组织直接管理的党员主要有两类,一是离退休党员,二是流动、下岗等特殊群体党员。从现实情况来看,第一类已进入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人虽然进了社区,但许多人的心却不能接受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现实,认为到了社区会失去单位的一些待遇,故对社区党组织这个新家心怀顾虑,不甘融入。第二类特殊群体党员,他们中的不少人正处于失意之中,思想上有一些抵触情绪。同时,他们还要忙于生计,总希望再进入一个新的单位,认为组织关系留在社区只不过是权宜之计。

第二,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的思想淡薄。目前,社区单位党组织一般可分为“需求型”、“普通型”、“社会型”三种类型:“需求型”指双方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依靠和制约关系;“普通型”指双方不存在或很少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关系型”指的是该社区建立了辖区单位领导个人与社区组织负责人之间密切往来、共建互助的关系。就目前来看,这三种类型党组织支持参与社区党建的自觉性和责任性不够平衡,单位认为社区党建应当由社区党组织承担,对他们来说是“份外事”(如xx矿的离退休党员),且本单位党建任务已经不少,再腾出精力参与社区党建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第三,在职党员自觉投身社区党建的思想淡薄。目前有相当一批在职党员的“单位党员意识”较强,而“社区党员意识”相对较弱。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居民的一员与社区党建的相关性,没有认识到身居社区参与社区党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出现三种状况:一是所在单位没有对自己投身社区党建作硬性要求的,则这些在职党员基本上完全疏离社区党建工作。

二是所在单位要求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的,虽基本上能遵守,但许多党员报到后不能主动、自觉地与社区党组织取得联系,参与社区建设。三是大多数党员能参加社区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但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临时交办的任务。

第四,有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支持社区党建的思想淡薄。社区党建起步不久,开展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而这些困难相当多的并非社区党组织所能独立解决,须依赖于有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的支持。比如,社区党建的理论和实践,虽也赖于社区的摸索,但更赖于上级的指导和协调。此外开展社区党建所需的人、财、物也需要有关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的支持等。但在目前不少部门和上级主管领导嘴上虽也讲要重视社区党建,却无实际行动,有的不但不帮助和支持,反而给社区党建加压派任务。

(二)社区党建的高要求与社区党建财力、物力投入不足的矛盾。社区党组织作为领导核心,承担着领导、协调社区各方的作用。相对于社区党建的高要求,社区在财力、物力投入方面又普遍存在着承载能力不足的现象。尽管我镇这几年,特别是今年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缓解xx社区财力和物力不足的问题,但社区党建财力、物力匮乏的情况仍然存在。

第一,任务膨胀匮乏。近年来随着xx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的升温,使得不少部门、单位纷纷把职能任务延伸到社区。社区党组织对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不知分辩,不能拒绝,只有盲从,尽力应付。导致了社区党建在财力、物力上的更加捉襟见肘。第二,支持软弱匮乏。社区党建需要党和政府的支持,也要依靠社区成员和社区单位的支持。但在人们思维上总是习惯地依靠政府的财力、物力调拨,却很难得到社区成员和社区单位(如xx矿)在财力、物力上的有力支持。

(三)社区党建的.高难度与社区党建工作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与其他基层党建相比,社区党建的难度是很大的。一是难在社区党建的对象是复杂异质的,同一社区中,有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还有流动党员。这些复杂异质的党员思想迥异、利益相左,要统一起来尤为困难。二是难在工作内容的不确定性。社区党建工作内容完全是根据社区党建的实际变化情况而定的,无预设性,要随时依变化的情况而调整。三是难在社区党建开展时,由于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单位及党员没有领导关系和行政约束,这与其他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相比显得更为困难。

三、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建议

涉农社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篇6

结合“三走进三服务”活动,我们在走访、慰问、带案下访的基础上,对全区涉农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进一步理清了加强涉农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路。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共有街道(含南瑞社区)8个,其中4个是由原来的乡镇改建的涉农街道,占街道总数的50%;共有30个社区,其中,农村社区和村转社区6个,占20%。6个涉农社区中,共有党员660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余20个建制村还将陆续改为社区,2700多名农村党员将转为社区党员。

一是年龄结构老化,开拓创新能力缺乏。涉农社区660名党员中,60岁以上的215人,占32.58%;35岁至60岁的356人,占53.94%;35岁以下的89人,占13.48%。超过50岁的党员占大多数,而35岁以下的党员还占不到五分之一。尽管许多老党员有着丰富的基层实际工作经验,但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缺乏开拓创新的能力。部分同志抱着老经验、老方法不放,缺少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激情。

二是文化程度偏低,政策理论水平不高。从涉农社区党员文化程度来看,小学121人,占18.33%;初中331人,占50.15%;高中及中专144人,占21.8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4人,占9.70%。大部分党员文化程度都限于初中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仅占到三分之一。党员的文化程度低,导致对党的方针、政策领悟不够,理论水平有所欠缺,直接影响到党的相关政策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效果。

三是居住区域分散,组织活动难以开展。随着拆迁征地工作的全面展开,农村的党员由以前相对集中居住,变为现在分散到各个集中安置点或自己购买商品房自由居住。导致日常的政治生活难组织、理论学习难集中、交流参观难开展。

四是党员困难突出,致富带富能力不强。大多数老党员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对新技术的学习掌握不够,一旦离开土地,缺乏更多的谋生技能,只能靠低保维持生活,更难以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人。另外,因重大疾病或遭遇天灾人祸等因素,导致部分困难党员家庭生活更加拮据。

二、城市化进程中涉农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目前,涉农城区基层党建工作出现了以下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党建工作机制不健全,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力量薄弱。村改社区后,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开展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而这些困难相当多的并非社区党组织所能独立解决,必须依赖于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相对于复杂的涉农社区党建工作任务来说,各级党组织领导力量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区委组织部干部编制只有4名,部长、副部长各1名,分管干部人事和组织工作的干部各1名,而分管组织工作的干部担负包括城市社区、涉农社区、农村、“两新”组织等方面的党建工作,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街道党工委各由一名班子成员分管组织工作,同时还要兼顾征地拆迁、民生工程、治安维稳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而这些方面的工作往往都是硬指标,相对而言,投入到软指标的党建工作精力就大大减少,街道党工委全面协调社区党建的职能难以发挥。

(二)党员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够明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党员成为社区党员,使社区党员结构、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结构比较复杂、素质高低不一、管理教育难度大的现象,党员生活方式和个人需求的多样化与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不适应性。其主要表现为:不少党员离开原居住地或加入经商、打工队伍,忙于生计,四处奔波,与所在党组织的联系弱化,极少数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党员管理出现“空档”;有的党员对城市化和社区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加之农村与社区党员的思想素质、文化层次差异大,相互间缺乏沟通交流,参与社区活动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一些年老体弱党员、贫困党员、长期离土离乡的党员和无职党员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党员先进性表现不突出。社区党组织在组织活动方面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不够,对党员难以形成凝聚力,对群众难以形成向心力,致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涉农社区党建起步不久,处于农村党建向城市社区党建的过渡阶段,这就要求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建干部队伍与之相匹配。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涉农社区党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基本由原来的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成员担任,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新型社区党建工作的需要。一是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适应。大部分涉农社区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对如何开展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不熟悉,不知道该怎么干。二是思想和工作作风不适应。有的习惯于发号施令,不愿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有的认为社区的党员由农村集中而来,人员相对不熟悉,情况不了解,个体差异比较大,社区活动难开展,工作上存有畏难情绪。三是创新意识不强。村领导转化为社区领导后,忙于事务性工作对接,对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不够,特别是在创新社区党建活动载体上谋划不多,力度不够,一些党建活动流于形式。有的党组织成立不及时,管理不力,组织逐渐松散,直接导致基层党建弱化。

三、城市化进程中加强涉农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领导,完善涉农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一方面,要加强涉农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力量,适当增加区委组织部人员编制,在街道党工委明确一名班子成员专门负责党建工作,建立由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参加的涉农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协调体制,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联席会议、重大事项通报等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涉农社区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涉农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共同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涉农社区党建工作目标分解督办制度和涉农社区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切实把涉农社区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要因地制宜,创新涉农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顺应农民向居民、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变的趋势,及时调整涉农社区党组织的设置, 建立灵活多样适合城市化发展要求的基层组织形式,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做到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设置,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对于社区内党的组织网络,本着按党员分布与按类别群体相结合、便于开展活动和发挥作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置,保证纵到底、横到边、全面覆盖。重点在产业基地、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党组织,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按照党员年龄、身体状况、爱好特长、从业情况等设立特色型、专业型、功能型党支部、党小组,为党员过好组织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以支部活动的灵活性、趣味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三要优化队伍,提高涉农社区干部能力水平。要根据社区组织管理职能的重新调整和界定,着力改变党组织普遍存在的班子年龄偏大、能力偏弱、素质偏低的现象,将党性强、威信高、能力强,相对年轻、身体好,有奉献精神的同志选入党组织班子。在社区干部组成上,要做到既结合实际,以村干部为基础,充分发挥村干部熟悉人员、熟悉情况的长处,维护村干部队伍的总体平稳,又要开拓思路,打破身份、地域、行业界限,发扬民主、整合资源,把热爱社区工作、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来,为社区干部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同时要针对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新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情况,加强对社区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指导帮带和考核奖惩力度,结合实际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制定考核奖惩细则,不断提升社区干部的能力素质,激发他们为涉农社区建设献计出力的热情和干劲。

四要加大投入,完善涉农社区党建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从中央到省、市、区、街道建设资金补助渠道,为涉农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区、街道财政要把涉农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列入预算,涉农社区党组织也要充分利用社区自身资源潜力,通过社会赞助、费随事转、有偿服务等多元化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形成涉农社区党建工作多元化的财力保障投入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应积极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创造条件,在过程中,帮助村改社区解决办公用房、党员活动室紧张等问题,为党员订阅党报党刊,配置相应的电教设备,建立社区阅览室、阅报栏和“党员之家”等,搞好党组织阵地建设。在招录街道事业编制人员时,拿出一定名额从涉农社区干部中定向招录。

五要多措并举,促进涉农社区党员快速转型。一是通过宣传动员、组织培训、座谈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村党员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不断转变,逐步加强对社区的认知程度;二是积极引导党员增强参与社区管理、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积极探索党员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健全完善组织生活、党内监督和流动党员管理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推行流动党员请假登记、外出党员定期汇报、党员个人重要情况报告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实行党员目标管理手册、党员联系卡、党员考评卡等制度,加强对党员的跟踪服务和考评管理。

社区党建工作问题调研报告 篇7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基层管理的和开展社会工作的主要阵地, 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区工作者在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对于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化解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 增强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2 延平社区及社区工作者基本现状

2.1 延平社区社区工作者构成

延平区现有城市社区61个, 社区工作者人数296人。2006年以来, 社区工作者实行“逢进必考”的录用原则, 面向社会招考选聘优秀的社会青年到社区工作, 先后招聘了4批次230人充实到社区工作, 大大提升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 进一步促进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 现有全区社区工作者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到275人, 占总数的92.9%。

2.2 延平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

近年来, 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也不断提高, 社区主干和一般社区工作者的财政性工资分别从2009年的每月850元、741元提高到现在1575元和1365元, 再加上财政工资50%绩效工资和30%的奖金福利, 社区主干和社区工作者总体收入水平也分别从2009年的1530元、1333元提高到现在的2835元、2457元。社区工作者基本都享受了“五险一金”待遇, 福利待遇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社区办公经费也有了大幅提高, 省上补助从2009年的10000元/ (年.个) 提高到现在的40000元/ (年.个) , 当地政府财政配套补助10000元/ (年.个) 。此外, 我们积极推进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 除6个未剥离的社区外, 实行“一站式”服务的社区达到53个, 社区办公服务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在招考社区工作者时, 社会关注度在逐年上升, 报名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3 影响社区工作者积极性发挥的因素调研

为更好掌握基层社区工作者工作情况, 了解制约社区工作者积极性发挥的因素, 近期我们制作了《提高社区工作者积极性问卷调查表》, 深入到31个社区, 对54名社区工作者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

3.1 调查对象

本次共对31个社区进行抽样调查, 其中纯居民社区20个, 企业剥离社区10个, 未剥离的社区1个。在被调查的54名社区工作者中, 男性6人, 女性48人;21-31岁14人, 31-55岁40人;社区主干19人, 一般社区工作者35人, 调查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普遍性。

3.2 调查结果

本次抽样调查主要分为“选择社区工作的原因、享受哪些福利待遇、对社区工资待遇满意度、工资福利待遇兑现情况、对社区绩效考评方式和结果合理情况、制约积极发挥的主要因素、哪些方式更能提高工作积极性、才能发挥情况及重新选择职业更看重哪些因素”等9项内容进行调查。以下为调查的数据统计情况:

在“选择社区工作的原因”调查的4个因素中, 选择“热爱社区工作”和“职业稳定”的分别为36和25, 选择“暂时过渡职业”的2人, 没人认为是“工资待遇高”;在“享受哪些福利待遇”调查项目上, 绝大部分社区都选择有享受“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保险, 分别为53、53、44、44人, 25人有办理“失业保险”, 29人有享受“奖金”待遇;在对“工资待遇满意度”项目调查中, 表示“满意、基本满意”的有14人, 表示“不满意”的有34人, 表示“没意见”的4人;在“工资福利待遇兑现情况”的项目调查中, 表示能“完全兑现”的39人, 表示“部分兑现”的15人;在“绩效考评方式和结果合理情况”的调查项目中, 表示“合理”的51人, 表示“不合理”的2人, 有1人表示“没意见”;在“制约积极性发挥主要因素”调查项目中, 认为“工资标准低”的50人, 认为“福利待遇低”的42人, 认为“社区工作条件差”的17人, 认为“政治待遇低和缺乏激励机制”的都为15人, 认为“工作分工不合理”的3人;在问及“哪些因素更能提高工作积极性”的选项时, 排在前2位的是“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分别为49人和48人, 排在后面的是“建立激励机制、改善工作条件、提高政治待遇、晋升职务和领导认可”, 分别为17人、17人、16人、12人和8人;认为自己“才能能充分发挥”的有25人, “有些方面没有发挥”的为27人, “没有机会发挥”的2人;在“重新选择职业的因素”的调查中, 绝大部分选择“收入水平和职业稳定性”2个因素, 分别为46人和36人, 选择“充分发挥才能”的17人, 认为“领导魅力和民主氛围”也是重要因素为8人和9人。

3.3 调查结果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 大家“选择社区工作”的原因是因为热爱社区工作, 职业也相对稳定;据了解, 所有的社区工作者基本上都享受“五险一金”待遇, 大部分社区享受生育保险和工作保险, 部分社区享受失业保险, 因街道、社区的差异, 经济收入的不平衡, 有的社区奖金福利大部分可完全兑现, 有的社区只能部分兑现;在社区工作者的所有收入中, 除去“五险一金”, 月收入一般在1800—2200元之间, 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的享受工资福利待遇, 还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因此对工资福利待遇的不满意度的比较高;认为制约他们积极性发挥主要还是工资和福利待遇不高问题, 社区工作条件差、政治待遇低和缺乏激励机制也是制约积极性发挥的重要因素。

4 提高社区工作者积极性的建议

从以上调查统计表的分析结果来看, 及结合对社区基层工作的了解, 影响社区工作者积极性, 主要存在以下因素:一是工资福利待遇不高;二是责大权小, 工作负荷重、压力大;三是社会待遇不高, 前途不明朗;四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因此, 要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建议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4.1 提高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

社区作为自治组织, 他们的收入都是以补贴形式出现, 目前我社区工作者工资结构为财政性工资补助+50%绩效工资+30%福利, 表面上社区主干的月收入可以达到2835元、一般社区工作者可以达到2457元, 由于各街道、社区经济实力的差异, 造成社区工作者收入也不平衡, 除财政性工资补助外, 绩效补助和福利奖金部分, 经济条件好的街道、社区基体可以做到全部兑现;而经济条件差、边远的街道社区就无法全部兑现, 有个别社区除了财政性工资补助外, 就再也没有其他收入了。社区工作者普遍到手的月工资只有1800至2200元之间, 虽然较过去有所提高, 但横向比收入仍然偏低, 而且社区工作者中有相当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 家庭收入拮据, 正处于中年, 家庭负担重。因此, 建议在坚持目前社区工作者的收入随最低工作标准的增长而增长的增长机制外, 还要考虑物价增长因素, 而相应增加工资补助, 同时统筹考虑解决交通、误餐补贴、话费补贴问题。别外要建立多方投入的机制, 严格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 对于属于政府购买以外的社会事务, 需要社区协助完成的, 其主管部门必须下拨工作经费;街道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的投入, 支持社区开展工作;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中介组织等通过不同途径各渠道, 在资金和物质上对社区给予支持和奖励, 从而构成“以财政支付为主体、街道投入为追加、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社区工作者薪酬结构, 切实保障社区工作者的切身利益, 实现以提高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

4.2 提高社区社区工作者社会和政治待遇

社区工作者长期工作在社区基层, 积累了相当深厚的基层工作经验, 被誉这为“小巷总理”, 社会评价也较好。但是由于社区工作者定位模糊, 既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 又不属于企业职工, 有名没份, 在各级的评比、表彰中往往没有社区工作者, 提拔任用也没有考虑到社区工作者, 社区工作者普遍感到前途暗淡, 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发挥。困此, 建议政府要高度重视社区工作者群体的利益诉求, 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问题。对于在社区工作突出的社区工作者, 建议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渠道, 可以转为街道或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干部, 特别突出的提拔为街道副科级领导等。在各级评先优工作中, 要将社区工作者纳入考评范围;在职称的评定上, 也应当考虑社区工作者的利益, 将职称纳入社区工作者的工资体系中, 与工资挂钩;同时, 让他们享受行政事业干部一样的年休假等待遇, 让他们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尊严, 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3 明晰社区职责, 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

城市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 法律上赋予的是协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 与政府的关系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而实际上, 社区已成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 承担着政府管理社会的行政职责, 政府各项职能部门的工作, 都可以在社区工作中找到, 如卫生创建、安全生产、社会稳定、计生服务、养老服务、流动人口管理、经普人普等工作任务, 都是由社区来完成, 清理违章搭盖等市容市貌整治执法活动中, 社区干部也是主力军, 社区干部成了“无事不能的多面手“。大家形象的比喻社区工作是“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 “社区是个筐, 什么都往里装”, 社区承担了太多本不应由它承担的行政性事务, 但是又没有赋予社区相应的管理职权, 权小责大, 工作落实起来并不容易, 如计划生育、安全生产还实行一票否决, 只要工作出现一些纰漏, 就会前功尽弃, 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 同时也造成了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弱化等的不合理现象, 也严重挫伤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因此, 建议政府能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责, 将行政性事务尽可能与社区工作剥离开来, 如确实需要由社区协助完成的行政性事务, 应当严格按照“权责统一, 费随事转”的原则, 给予社区配套充足的工作经费, 并在人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 给社区“松绑”, 给社区工作者“减负“, 使社区工作者能从繁杂的行政性事务中解脱出来, 专心履行好服务居民的工作职责,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4.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一是要明确社区工作者身份地位, 构筑社区工作者升迁平台。对于长期从事社区工作并且业绩突出的社区工作者, 要允许通过适当的途径进入街道或政府部门工作, 特别突出的可选拔进街道班子等。二是要建立相应的薪酬机制, 将工作业绩与工资报酬和相关福利待遇挂钩, 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制定科学规范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考核结果与年终评先评优、年终奖金挂钩, 与评先优秀社区工作者挂钩, 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积极性, 激发工作热情。四是改善社区工作条件。政府加大对社区的投入, 完善办公服务功能, 给社区工作者提供宽松、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 使社区成为社区工作者施展才华的舞台, 使他们的人生价值在社区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摘要:社区是一个城市的基本组成元素,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管理的组织者、执行者、参与者, 因此, 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社区的全面管理效果, 有效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对社区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 对提升社区工作者积极性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社区工作者,工作积极性,激励

参考文献

[1]陈欣.社区专职工作者激励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3.

[2]赵晓倩.建新镇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3.

[3]刘凯闻.基于组织支持感的某街道社区工作者激励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15.

社区党建工作问题调研报告 篇8

一要转变观念,确立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应有地位。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就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对社区矫正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尤其是社区矫正工作当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法律监督工作应当加大力度。一方面要调整对监所检察部门的人员、装备的配置,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一边倒的工作模式,即改变过去监所检察人员全员驻所或驻监,注意力集中于驻所驻监检察,而把监外执行检察作为副业的不足,纠正个别干警认为监所检察是以派驻检察室等级创建结果论成败得失,监外执行检察工作不参与考核,做好做差无关紧要的模糊思想,将监外执行检察作为监所检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要抓住关键,以交付检察为重点带动法律监督工作全面開展。多年监外执行检察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有效地开展对监外罪犯执行活动的检察监督,掌握并摸清监外罪犯人员的基本情况是前提和基础。但从笔者多年对监外罪犯检察情况来看,作出罪犯监外执行机关向监外执行地的人民检察院送达相关法律文书的极少,这极大地制约了对监外罪犯执行监督工作的开展。因此,监外执行检察工作必须得到监所检察系统的内部配合。一方面应当积极建议修改法律,明确规定作出罪犯监外执行机关应当向监外执行地的人民检察院送达相关法律文书。另一方面,在法律未修改的情况下,监所检察系统内部应加强配合,作出罪犯监外执行机关所在地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在得到外地犯监外执行信息后应当主动函告监外执行地的监所检察部门。

三是要着力提高社区矫正队伍的执法能力。矫正执行人员,应由专业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共同组成。但从全面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后的现状来看,承担此项任务的主要还是司法所人员,而他们过去未接触过这一工作。检察机关要针对大部分社区矫正工作者缺乏专业素养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向他们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及矫正工作的方法措施,以供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掌握,以帮助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要选派人员参加政法委牵头组织的公检法司联席会、社区矫正交接会及司法局组织的培训班,讲解监外执行检察流程的内容,宣讲过去开展监外执行的经验教训,提出社区矫正所依据的法律文书、日常管理、检察机关在社区矫正活动中如何行使检察职能等具体要求,以此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工作水平。此外,在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中,要多利用时间多走访社区,以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开展情况,并对社区矫正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给予有力指导。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春天来了下一篇:同课异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