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助推重庆全面小康——加快推进重庆市民族地区与全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 人力资源素质不适应产业发展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因此, 加快推进重庆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对实现中央对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 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重庆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 突破渝东南民族地区和渝东北三峡库区“两翼”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推进重庆“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拓宽职教发展空间

一是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市聚集能力。“十二五”期间, 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增加0.9%。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 中小城市为骨干, 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预测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趋势将保持15至20年时间, 目前, 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3.7%, 2020年重庆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65%, 城镇人口将突破2 100万。在未来十年, 全国将至少新增2亿城市人口, 其中重庆将新增600万以上, 这将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科学研究表明, 中国的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 将带动约1 500万人从农村转向城镇, 社会就业需求的增加, 必将产生职业技术教育的刚性需求。二是户籍制度改革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1997年重庆市直辖之初, 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19.5%, 到2010年8月户改启动前夕上升到29.2%, 13年多时间仅上升9.7个百分点, 重庆户籍制度改革三年多来, 有500余万人实现“农转城”, 其中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四县”就有80余万人, 重庆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上升了11.5个百分点, 2014年底重庆市户籍城镇化率达40.63%, 人口城镇化率达58.34%, 其中渝东南民族地区户籍城镇化率只有近30%。2015年重庆市将实现城镇人口1 700万。其中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00万人, 每年农转城5万人以上;特别是渝东南民族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化率基数较低, 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空间巨大。三是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统计表明, 1978至2014年, 中国劳动就业量增长95%, 其中城镇增加了近2亿人, 现重庆市已建立了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长效机制。中国职业教育已成为解决城乡可持续发展中要素投入集约化问题、资源配置市场化问题、生产手段科技化问题、产业经营一体化问题的关键。

1.2 推进职教均衡发展, 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一是职业教育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提速, 全国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 而仅靠高校教育显然是杯水车薪, 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 将带来户籍制度的改革, 下岗工人转行, 农村劳动力转移, 新生劳动力就业, 成为整合教育资源、助推城乡统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帮助农村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岗位技能,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具体措施。二是职业教育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按照“人力资本学”中的公式计算, 教育资本对国民收入增加的贡献比率为33%。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认为国民收入增加的部份, 大约有30%是受教育影响, 他认为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工人, 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 一个熟练工人进修一年, 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1.6倍, 我国国民收入增长额中, 约有25%是由教育投资带来的收益。三是职业教育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近代社会的发展是依靠科技来推动生产技术的更新和管理的改善, 只有培养掌握科学技术和技能的劳动者, 才能使潜在的因素转化为现实的因素。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经验, 高级技术人员、中级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比应为1∶3∶10, 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 技术工人存在量少质弱的现象, 特别像重庆类似的武陵山区工业化、信息化的迅速兴起, 要实现上述流转产业工人目标, 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才能为国家新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人才、知识、技术、文化和智力支持。

2 重庆市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2.1 重庆民族职业教育获得新发展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 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积极创造条件, 推进黔江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设立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经贸职业学院, 并先后于2010年、2011年招生, 改变了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无高校的历史。实施了县级职教中心、示范型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等建设计划, 重点支持渝东南地区建设多功能的职教中心。目前, 已经建成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等国家级、市级重点中职学校, 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1.2万余人, 劳动力转移培训1.6万人。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科学调整专业结构, 有效组织教育教学, 构建适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2014年, 秀山县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7%、专业对口率达到91.2%。目前, 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四县”共有高等职业院校2所, 中等职业学校7所, 普通高中16所 (含市级重点高中11所) ,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54所 (含特殊教育学校1所, 民办学校34所) , 在校学生达46.8万人 (含少数民族学生39.5万) 。幼儿园1 306所, 在园学生8.7万人 (含少数民族幼儿5.7万) 。渝东南民族地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 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以上, 高考升学率保持在80%以上, 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

2.2“十二五”期间出台6大举措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一是市政府决定, 把所有进职业学校的农村学生自动转为城市居民。目前, 农村孩子进大学才有城市的学校集体户口, 中专生并不能享受这一待遇。根据新政, 把目前中专几十万在校生一次性全部给予城市户口, 以后每年转20万左右, 10年间城市就可以接纳200万学生。二是不管城市还是农村读中职的学生, 每年的学费全免。即以前读中专免学费的优惠政策从只针对困难群体, 扩大到所有就读中职学生家庭。三是今后新增就业岗位将优先接纳重庆职校毕业生。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 未来10年可能会新增4万亿元产值, 将新增600万个就业岗位, 重庆职校生为首招对象。四是大力推进品牌职业学校的建设。重庆准备投50亿元建设30所国家级重点示范中专学校, 50所重庆市级重点中专学校;同时在大专建设上, 争取建设5所国家级的示范学校, 7至8所重庆市级示范学校;再对其他职业学校进行整合重组, 做大做强。五是进一步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现在重庆在民办职业学校读书的学生大体占职校学生总数的25%, 今年将达35%。已经出台了10项政策措施扶持民办职业学校, 今后在土地划转、生均经费补助、招工条件、师资培训等政策措施方面, 公立与民办享受同等待遇。同时, 还成立了一个5亿元资本金的教育担保公司, 可以担保40亿元贷款, 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民办学校。六是推进职业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按学校规划科学、管理创新、学生就业能力强、校园文化特色鲜明等要求, 用校园文化支撑起学校特色,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人气, 使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好的工作, 利用学校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学校统筹城乡及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3 推进重庆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3.1 户籍制度改革与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统筹协调机制

一是对户籍制度改革重要性的宣传及认识不够。因对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内容、惠民政策、办理步骤等宣传不够, 导致不少农民工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质、意义、作用、实惠、办法等难于理解, 缺乏农民变市民必备的法律、技能、习惯及思想等知识准备, 出现已有城市环境不利于转户人员的融入及转户人员自身对既有城市环境不适应的矛盾突出, 特别是缺乏对转户少数民族习俗和诉求的了解, 导致一些不和谐因素情况存在。二是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因户籍制度改革的成败,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的改革成功, 才能保证转移人员“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到2020年重庆市将还有500余万农民转为市民, 需要配套资金1 000亿元左右, 存在巨大的配套资金压力、公共设施建设及城市公共资源的承载能力考验。三是缺乏户籍制度改革与职业教育发展统筹配套规划。在全国还存在一些地区一次性取消农业户口, 变为统一的城市户口, 没有真正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口自主迁移的问题, 而只是户口名称上的变更而已, 其结果会在居民面前形成新的国民待遇不平等, 甚至造成对农民的土地、森林、宅基地等财产的侵害。

3.2 渝东南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受不良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严重。如“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读书当白领”等, 仍是相当多学生与家长的“欲望”, 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存在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误区, 造成职业教育生源紧缺、素质偏低的现象。二是对民族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条件差, 层次单一, 实验实习基地匮乏, 专业师资量少质弱, 办学质量不高, 学校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 培养学生没有特别的专长, 缺乏就业竞争能力。三是民族职业教育缺乏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衔接不够, 缺乏集约化、规模化办学机制, 职业教育未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活力, 用人单位需要的人进不来, 不需要的人出不去, 导致就业出口不畅, 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四是民族地区所需高层次人才匮乏。渝东南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亟需高层次人才与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表明, 渝东南民族地区“一区四县”人口占全市十分之一左右, 而中职在校生人数还不到全市的十五分之一, 导致民族地区乡 (镇) 、村农业技术人才匮乏。统计显示, 中国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的水平, 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 职业教育与全市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十分突出。

3.3 重庆农村职教发展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一是学校发展滞后, 招生工作困难。因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重视不够、人才匮乏、经济发展及改革管理滞后等, 导致农村学校发展缓慢、招生困难。二是因经费及师资投入不足, 导致办学条件差。重庆在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首先保证的是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比重较低。重庆农村职高、特别是“两翼”地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设备、辅助用房、图书、计算机、实验实习基地等指标, 明显远低于重庆主城“都市功能区”的平均水平, 教师合格率明显远低于普通中学, 专业教师短缺和合格率下降等现象更为严重, 渝东南、渝东北“两翼”地区更为突出。三是教学质量不高, 服务能力不强。不少学校完全不正视自身的办学能力、办学条件、办学特色, 存在着脱离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 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生产生活实际, 办学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能力差, 教育不景气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农村职教布局规划滞后, 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面临观念歧视、投入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 缺乏结合全市户籍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与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规划的前瞻性, 虽然重庆市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 但“五大功能区”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严重, 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发展不协调情况依然存在。

4 加快推进重庆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4.1 突出职教发展地位,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技术工人教育。按照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要求, 针对重庆不少企业出现“技工荒、民工荒”的实际,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城市公共设施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按照职业技术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目标, 争取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的前瞻性,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针对重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提速, 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实际, 从教育体制上理顺中职、高职与技术本科教育的衔接关系, 调整专业结构及数量, 解决好职教结构与人才结构不相适应的矛盾, 处理好发展、提高与普及的关系, 为建立西部经济高地提供人才支撑。三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的权威性、学术性建设, 确立职教理论的学术地位, 强化职教的社会性地位, 为大众化、平民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提高职业人才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

4.2 创新职校发展规划, 提高职教市场竞争力

一是把职校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整合城市公共资源 (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设施) , 既服务市民, 又服务职校。职校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社区发展内涵、文化繁荣空间、群体消费市场和招商引资环境, 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 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整合城市与职校资源。通过发展职业教育, 走扩大城市容量、改善城市人口结构的城市化道路。通过职校对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及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 推进城市人口结构不断优化, 有效提高人口素质, 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助推城市协调发展。通过规划建设职教基地, 着力解决职校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实训不便、资源闲置等突出问题。三是加强对民办职校的政策扶持。对投资职业教育、民办职教的个人及企业的学校建设及用地实行税费优惠, 并为其搭建行政服务、对外宣传、合作交流、基础设施、基地建设、招生就业、教学改革、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和优惠政策扶持, 拓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4.3 突破民族职教发展瓶颈, 促进全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提高发展民族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因为民族地区是相对全市发展滞后的地方, 所以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又因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发展问题, 发展的核心是教育、就业问题,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的定向专门教育。因此, 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是关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提高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 掌握一技之长, 是推进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二是建立和完善民族职业教育投入长效机制。针对民族职业教育基础差、欠账大的实际, 各级政府应随着逐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加大对民族职业教育的“超常规”的经费投入, 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同时, 把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实验实习基地纳入全市财政投入重点中职教育基地规划, 引导国有企业、沿海发达地区及海外爱国人士等捐助, 解决民族教育实习基地投资大、投资难问题。三是拓宽民族地区亟需人才培训渠道。科学制定在学科上区县 (自治县) 范围内以中专、职高、技校等“集团式”发展规划, 在地域上以渝东南民族地区区域中心城市黔江区为龙头、四个自治县为支撑的“集团式”发展规划, 应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人才培训, 拓宽就业岗位年龄空间, 满足经济对人才及用工需求, 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针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实际, 市级财政为渝东南民族地区设立民族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保证民族职教经费的经常性投入, 用市级财力把黔江旅游高职院校办成一所综合性民族职业技术本科院校, 并纳入市级院校财政预算, 对就读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由政府出资实行全免学费及补贴生活费的教育, 为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 在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 解决民族地区实用人才匮乏问题,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四是创新对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考核机制。建立主城一类重点职校对民族地区职校结对帮扶捆绑发展机制, 为民族职校提供师资培训、优化管理、专业设置、基地建设、就业指导及民族职校生免费到主城重点职校实习等, 把帮助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纳入负责帮扶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年度综合考核内容, 把民族职校教育作为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

4.4 加强农村职教机制创新, 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改革和完善农村职教体系。整合中专、职校、函大、农广校和民办职校等资源, 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群体, 积极探索高中加高职的教育模式, 发展农村社区学院, 开展灵活多样的专业技术培训, 使农民一看就懂, 一学就会, 学了能用, 用能致富。二是突出农村职教实用性和技能性特征。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亟需的各级各类全面发展人才上来。以升学无望的初高中毕业生为对象, 开设种养、加工、商贸等区域特色与当地农业生产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 突出实用性和技能性,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解决农村技能型人才匮乏问题。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聘任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人才交流, 从工厂、企业、研究机构等聘请合适的技术、管理和科研人员兼任职校师资, 拓宽实训教师空间。四是创新学生考核机制, 促进教育公平。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对教育评价先进经验, 对学生考核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升学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毕业综合考试与分科过程考核相结合, 学分管理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4.5 创新教育模式, 拓宽职教发展空间

一是加强职教管理体制创新, 推进城乡职教统筹发展。建立以市教委和区县 (自治县) 政府共建共管职业院校的体制, 整合人力社保、农业等部门组织的技能鉴定、人才交流、农村劳动力培训职能, 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统筹。二是创新发展思路, 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及集团化办学的思路。通过建立职教集团、职教研究会及职教基地等跨校组织, 增强院校间的联系与合作。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建立职教师资流动站、学生技能培训流动站, 推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有序流动和拓宽学生技能学习空间, 打造职教基地品牌和促进学生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推进职教向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三是推进职教投资主体多元化、层次多样化、专业设置特色化发展。职教基地建设按照政府投、学校筹、社会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学模式。采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校企结合等方式, 适度把课堂搬到工厂,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建立应用技术本科、高职、中职、农技推广等多层次培训体系, 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利用价值, 提高职教培训的最佳效果。同时, 根据新型城镇化及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优化专业结构, 调整培养方向, 提高培训效果, 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培养实用型人才。

摘要:笔者按照中央对重庆市发展的“314”总体部署, 针对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带来人力资源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提速, 增大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实际,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 针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对人才需求, 出现“技工荒、民工荒”等工作实际, 就如何整合重庆城乡职业教育资源, 突破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提出如何加快推进渝东南民族地区与全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城乡职教,均衡发展

上一篇:环保钻井液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下一篇:4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