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精选9篇)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为创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奠定坚实基础
——富阳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报告
富阳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八月三十日)
近年来,富阳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认真履行地方政府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在加强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富阳市域面积1831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15个镇6个乡,276个行政村,23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72万,其中户籍人口65万。2011年,富阳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谋战略、抓创新、破难题、促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91亿元,财政总收入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369元。教育经费投入1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7%。
全市义务教育具备独立法人的公办学校67所,其中:小学47所,初中19所,特殊学校1所。义务教育民办学校1所。
全市义务教育在校学生约6.6万人,其中:小学生4.3万人,初中学生2.3万人。全市共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2万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编公办教职工4319人。
多年来,富阳教育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夯实教育基础,完善教育结构,提升教育内涵,推进教育公平,实现了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学前三年幼儿净入园率达到96.98%,九年义务教育入学和巩固率均为100%,初升高比例达99%,高考成绩稳步提升。
二、指标达成情况
对照《浙江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操作办法》21项指标要求,自评认为已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市》要求,综合得分为 98 分。小学、初中差异系数分别为0.45和0.36,低于国家规定的0.65和0.55。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共66所,其中达标65所。2012年7月2日,自查报告和申报表同时在中国·富阳政府网和富阳教育信息网上公示,没有收到任何质疑和投诉。
三、创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订全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推进完善“以县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
㈠ 履行政府职责,落实领导责任
市政府在全面完成《富阳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研究制订了《富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富阳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富阳市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0-2020)》等战略性文件,定期组织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问题。2011年9月召开了富阳市教育工作会议,启动创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活动,计划于“十二五”期间创建成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力争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1.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领导。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和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形成领导牵头协调,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领导机制。建立教育工作定期向市人大、市政协报告制度,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和评议。市教育局建立了领导分片联系薄弱学校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
2.全面实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做到了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和发放标准全市统一;实行了大计划、大预算,市政府统筹全市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育人事管理,保证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强化政府教育督导。进一步加强对乡镇(街道)教育工作的督导工作,促进乡镇(街道)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制订了《富阳市乡镇(街道)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实施细则》和《乡镇(街道)教育工作考核办法》,每年对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发展教育事业的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评估,引导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快速发展。
4.落实奖励制度,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市本级和各乡镇街道制订了一系列的尊师重教政策,2011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奖励政策,设立每年 500万元的名师名校长培养引进专项资金,设立每年1000万元教育教学专项奖,在人才公寓中切出一定比例用于安置符合条件的名师名校长。
㈡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调整学校规划布局。市政府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中小学布局规划,撤并一批小规模学校。在撤并过程中,既考虑方便学生就近上学,又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到2011年,已有45所中小学通过浙江省标准化学校验收,占学校总数的66.2%。根据《富阳市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0—2020)》,至2015年,建成省级示范初中5所,省级示范小学10所,杭州市挂牌示范初中10所,杭州市挂牌小学20所,85%以上的学校达到浙江省“标准化建设”要求;至2020年,95%以上的学校达到浙江省“标准化建设”要求。
2.改革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市政府先后出台《富阳市地方教育费附加统筹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完善教育财政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着手制定教育经费“大预算”管理办法,加大了教育经费市级财政的统筹使用力度,经费投入进一步向经济欠发达乡镇、农村偏远山区的学校倾斜。学校基本建设、维修和装备购置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其中A类乡镇市财政补助50%,B类乡镇补助80%。2011年全市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245元、700元和900元,并出台了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倾斜补助办法,以缩小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近十年来,市政府集中力量改善义务教育中小学办学条件,先后新建了富春三中、新登镇中、环山中学、鹿山中学、富春七小、东洲中心小学、常绿中心小学等一大批标准化学校,积极实施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和校安工程,改造提升了洞桥中心小学、上官中心小学、三桥小学等一批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启动了新登镇二中“四并一”工程和高桥受降初中“二并一”工程。2011年全市共投入3466万元,认真做好书香校园工程、农远工程、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程,共为农村中小学配备图书价值147万元,创建了2个省中小学示范性图书室,新增26个学生计算机教室、484套班级多媒体、4个标准化实验室和2个网络中心机房等现代化教育装备。
4.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健全了覆盖全市的学生资助体系,使困难家庭子女应助尽助,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2011年累计资助中小学生金额达1341万元,其中“教育券”、“爱心营养餐”资助困难学生9395人。做大做强教育基金,“未来基金”累计资助大学贫困新生1002人,资助总额超过1000万元。富阳农村合作银行首届“阳光成才”基金共表彰优秀学生477名,发放奖金68万元。我市的学生资助工作在杭州市2010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助学机制、发放载体、支付手段三大创新经验在全省推广。2011年全省学生资助工作现场会在富阳召开,浙江教育信息报、杭州电视台以富阳中职学生资助工作为题材进行了宣传报道。
㈢ 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区域均衡
为更好地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市教育局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1.积极组建教育集团和城乡互助共同体,促进城乡教育交流协作。制订了富阳市名校集团和城乡互助共同体考核评价办法,先后组建8个教育集团和14个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95%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参与其中。2011年,按照杭州市委市政府区域协作工作的统一框架,积极开展与上城区、萧山区的教育协作。我市的39所中小学、幼儿园与上城区、萧山区的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双方在制度建设、师资培训、师生互动等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师训互助工作,与上城区教育局成功举办以“协作、交流、共进”为主题的教师成长工程师徒结对仪式,我市41名优秀骨干教师与上城区特级教师结成对子,接受一对一的帮扶指导。
2.完善人事制度,加强干部、师资队伍建设。多年来,市教育局十分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制订完善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新招聘教师优先安排到农村任教,每年校际聘任限定在5%以内,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选、岗位设置、绩效工资向农村教师倾斜。每年在城区选拔优秀的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
3.完善学校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树立全面的、科学的质量观。全面推进中小学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各校均制订了学校(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年度目标的过程评价,市教育局制订《富阳市中小(2011——2015年)学规范性办学水平评价标准》,引领学校规范办学;同时,经常性地开展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专项检查。
同时,扎实推进农村教师培养工程。在加强全员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百县学科教师培训工程”,完成1000名学科教师的培训任务,开展“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顺利完成“知行中国”项目100名初中班主任的远程培训任务,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
四、今后工作举措
1.加快实施“新登镇二中”、“高桥受降初中二并一”工程,积极推进中小学标准学校建设,加快改造农村薄弱学校,积极实施中小学装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推进城乡学校硬件设施的均衡配置。
2.进一步完善“名校集团”和“城乡教育互助共同体”的考核评价办法,积极促进城乡学校的合作交流和共同发展。
3.进一步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持扶植力度,在师资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大的倾斜。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进一步完善重点高中和城区学校的招生办法,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快改革,不断推进全市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科学和谐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充分说明, 促进教育公平,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 (1) 城乡之间; (2) 地区之间; (3) 同一地区重点与一般之间; (4)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等等。只有这些问题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我们的教育才能逐步做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才能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提高全民族素质。
阜阳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 安徽省西北部,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级市, 全市总人口988万, 面积9775平方千米, 辖四县一市三区。2008年全市国内总产值541.3亿元, 财政总收入50.8亿元,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187元。2009年度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3302所 (不包括高校) , 在校学生1716068人 (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1所, 在校学生74553人;普通高中56所, 在校学生142775人;普通初中450所, 在校学生455925人;小学2420所, 在校学生906405人;特殊教育6所, 在校学生2195人;幼儿园309所, 在园小朋友134215人。义务教育学校2876所, 占学校总数的87.1%, 学生1364525人, 占学生总数的79.5%) 。全市有在岗教职工74129人, 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59811人, 占全市教职工总数的80.7%, 在岗教职工人数占全市财政供养人口的42.3% (财政供养人口175246人) 。 (1)
近年来, 在阜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教育厅的大力指导下, 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视察阜阳重要讲话精神,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 开拓创新, 锐意进取, 使我市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出现了许多新亮点, 实现了许多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创新教育优先发展制度。
经济要发展, 教育要先行。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战略思想, 市教育局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以具体的制度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建议, 很快得到了市委、市主要领导的重视。在市委书记、市长的亲自关心和过问下, 2008年12月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 到2015年,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内涵质量优化工程、职教大市建设工程、学区优化工程、师资队伍提升工程、民办教育促进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 这是今后7年我市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份文件也是指导我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 创新教育资源补充、均衡配置制度。
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点和要求, 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起点,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解决十多年阜阳市城区没有增加一所中小学的难题, 市教育局克服重重困难,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 于2007年底编制了《阜阳市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 (2006—2020) 》, 通过市政府审查后, 2008年又经市三届人大常务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 并以决议的形式正式颁布, 这是时隔十年后市人大又一次以决议的形式出台有关教育方面的文件。2008年, 市教育局利用该规划, 对阜城已建成的39个居民住宅小区配套建设中小学情况进行两次核查, 督促应建而未建的居民住宅小区补建学校, 对达不到单独配建标准规模的商、住建筑, 坚决按照规定收缴委托建设资金, 有力地扩充了阜城教育资源, 缓解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在坚持不断创新的基础上, 我市教育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开局良好, 阜城中小学布点规划加快实施,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初步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 农村中小学D类危房改造任务2009年已全面完成。
二、建立和完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
1.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逐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在城乡现行人均经费标准的基础上, 争取有所提高;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要以教育部门为主导成立县级义保经费管理中心, 采取预算制度并严格执行义保经费“三不支出”的政策规定, 严格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开支报销制度, 加强义保经费的管理, 切实发挥使用效能。 (2)
要加大教育投入, 确保“三个优先”、“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 市县级新增财力要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省政府将设立专项资金, 在近期逐年支持学校图书室、实验教学设施、体育器材和学生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各地要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 全面均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使学校硬件设施基本都能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
2009年度, 我市预算内义务教育投入28.8亿元, 占全市教育预算内投入的87% (全市教育预算内投入32.99亿元) , 其中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8.07亿元, 占全市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支出的92% (全市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支出8.69亿元) 。全市义务教育公用经费预算5.4亿元, 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1645万元, 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1.8亿元, 计7.36亿元, 全部落实拨付到位。
2010年, 全市预算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50781万元, 城市免杂费资金3278.2万元, 补助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1600万元, 合计55659.2万元, 已于春季开学拨付到中小学23772万元, 确保了中小学经费正常运转。 (3)
2008年, 全市教育总投入为39.6亿元, 比上年增加9.5亿元, 增长23.9%。其中国家财政性投入为32.5亿元, 比上年增加7.7亿元, 增长23.7%;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33.3%,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 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由2006年的23.2亿元, 2007年的24.8亿元, 2008年的32.5亿元, 逐年增长, 递增率为18.45。国家财政性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为:2006年的6.1%, 2007年的5.9%, 2008年的6%, 基本保持平衡。 (4)
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方面, 自2007年开始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对农村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 免费提供教科书;对贫困家庭住宿生补助生活费;对城市中小学生实行免杂费和公用经费补助政策。2006年以来我市财政预算内对义务教育投入由13.3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16.8亿元, 2008年的23.3亿元, 递增率为32.4%, 其中生均小学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2006年的959元提高到2007年的1098元, 2008年的1494元, 递增率为24.8%;生均初中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2006年的890元提高到2007年的1306元, 2008年的2125元, 递增率为54.5%。生均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从2006年的95.5元提高到2007年的278元, 2008年的523元, 递增率为134%;生均初中预算内公用经费从2006年的105元提高到2007年的390元, 2008年的903元, 递增率为193%。 (5)
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 2009年阜阳市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杂费和免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的基础上, 同时扩大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层面和水平, 全面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2. 加强教育管理干部和师资的均衡配置, 逐步均衡学校的人才资源。
要均衡配置学校的领导班子, 稳步提升其整体办学水平;要按编制足额配备师资, 当前配备中小学师资时尤其要向农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下大力气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 优化学校师资队伍;要加强学区建设, 根据实际调整规划中小学布局;要采取互融、下派支教、上挂锻炼、骨干教师结对带动等方式, 积极推进优质学校帮扶、支援薄弱学校, 以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优和结构性师资缺少问题。 (6)
2009年阜阳市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 壮大名校长队伍。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 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各项待遇落实到位, 稳定农村学校的师资,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大力优化教学过程,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 积极探索适合阜阳教育的素质教育模式。
3. 均衡中小学生源配置。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严格按照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原则, 严禁任何形式的选拔性入学, 杜绝择校生, 严格控制优质中小学的办学规模与班额。 (7)
在这方面, 2009年阜阳市继续执行阳光收费政策和普通高中择校生“三限”政策, 严格执行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划片招生、免试入学的政策。坚持收支两条线, 规范代办项目收费、住校生收费等收费行为。继续加大对乱收费行为的查处力度, 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加强城乡中小学校建设和管理力度, 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 在经费、设备、师资等方面适当予以倾斜, 提高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
在学区建设方面,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落实胡锦涛在2007年教师节座谈会上的讲话, 根据《安徽省农村中心学校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和阜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农村学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 阜阳市颍州区颍西中心学校在管理范围内, 本着有利于教育资源合理利用, 有利于学校管理, 有利于教师使用, 有利于教研科研开展, 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 有利于颍西教育发展, 使国有资产不流失, 中学—小学—幼儿园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 结合新农村建设, 根据颍西实际设立了三个学区, 即城郊学区、单桥学区、河水学区。
根据规划, 设立的学区覆盖人口三万多人, 覆盖半径2.5千米, 每个学区辖8所以上的学校, 学区在校学生四千人以上。学区成立管理委员会, 设立主任1人, 副主任2人。并设立“二室三处”, 即办公室、教研室、教务处、总务处、政教处。
学区职能为:学区在学区主任的领导下, 对所辖区域初中、完全小学、相应教学点、幼儿园, 实行一体化的教育管理, 在学区范围内:
(1) 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 落实党委、政府, 教育主管行政部门有关教育规定和意见。
(2) 负责本学区内教育发展, 制定学区区域内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工作规划, 保证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巩固率、提高率。
(3) 组织开展德、智、体、美、劳及教育教学研究、培训等各项活动的统一管理。
(4) 统一使用教职员工、教育教学资源。
(5) 统一财务管理。
(6) 统一安排学区内课程, 包括课程表和行事历, 按月、周课程安排学科活动。
(7) 统一使用学区内教学图书仪器及设备。
(8) 统一开展学区内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
(9) 统一制定各种计划和建立制度。
(10) 统一工作量量化标准和奖惩等。
(11) 配合中心学校做好教职工晋职、晋级、评优、培训、考核、定期交流对口支援、干部的年度考核、考察、培养、任免等工作。配合中心学校做好教职工工资和各种福利待遇落实工作, 改善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编制本学区预算等。
在杜绝择校生方面, 继续实行普通高中招生市级以上示范高中65%招生计划定向分到全市每一所初中, 并向薄弱初中倾斜, 实行无保低分数政策, 以增强薄弱学校师生的办学信心, 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和谐。
近年来, 阜阳市委、市政府在研究部署教育工作时, 坚持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 加大力度扶持薄弱学校建设, 构建规划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新型学校, 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教育和谐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后我市将继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健全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 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深入实施阜城中小学布点规划, 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突出发展职业教育, 打造阜阳职教品牌。大力普及高中和学前教育, 加强特殊教育工作, 规范和促进民办教育。全面建立各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 推动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多年来, 由于我市城区学校的规划建设未与城区发展同步, 学校的规划及建设滞后, 导致了教育资源的紧张, 形成了“大班额”格局。我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学校发展呈现两级分化的趋势, 导致“择校”之风盛行, 优质学校班额居高不下。特别是近年来, 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 部分农村少年儿童随父母进城入学, 导致城区学校生源骤然增多, 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大班额”现象不利于新课改理念的推行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它也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的公平与和谐。
针对“大班额”在我市形成的具体成因和不利影响, 阜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涛曾提出以下建议以有效控制和解决“大班额”现象, 以推进阜阳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和谐。
1. 各级政府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真正落实优先发展的战略, 加强投入, 适度超前配置教育资源。
在新城区规划时, 要根据人口容量和流动人口的数量, 科学预测学生人数, 作好新建学校的规划。政府各职能部门, 要监督开发商按规划配套建设教育设施。同时, 政府须积极鼓励并出台有利于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 分担“大班额”的压力。
2. 继续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从源头上遏制“择校”带来的“大班额”问题。
坚持从整体上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 办好每一所学校, 努力缩小校际差距。按规划分步骤将每所学校按照省颁标准建设成优质学校, 使农村孩子能安心在农村学校上学, 城区孩子能按学区入学, 减小城镇教育资源的矛盾, 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3. 继续规范办学行为, 严格学籍管理。
要继续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划片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 不招收“择校生”, 从起始年级, 严格将班额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 力争三年内在初中消灭“超大班额”, 六年内小学消灭“超大班额”。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学籍管理, 严把转学关口, 杜绝借读生。
4. 采取“疏”与“堵”相结合的措施, 为“大班额”“消肿”。
“疏”, 即通过建新校、支教帮扶, 分散优质学校的压力。“堵”, 即规范办学行为,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划片就近入学, 班额控制在60人以内, 择校生严格控制在5%以内。
5. 大力宣传、动员全社会共同消除“大班额”。
各级领导要坚持原则, 以身作则, 不写条子, 不打招呼, 支持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各政府职能部门除支持学校加快发展外, 不以职权强行要求学校违规接受部门子女择校;学生家长动员子女按学区入学;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控制班额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将督查结果作为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评优、表彰、奖励的要求依据。 (8)
我们相信, 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 阜阳市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继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从阜阳教育实际出发, 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优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确保在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阜阳城乡义务教育实际, 着力破解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加快构建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学校,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和谐, 为建设教育强市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4][5]由《阜阳市统计年鉴——2006、2007、2008、2009》教育事业统计报表整理得出.
[2][6][7]张如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安徽基础教育, 2009, (1) :44, 45.
[3]我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EB/OL].阜阳教育信息网, 2010, 3:31.http://www.fyedu.gov.cn/Web/News/EduNews/20100331110752512.html.
[8]“五味良方”为大班额瘦身[EB/OL].阜阳教育信息网, 2010, 3:18.http://www.fyedu.gov.cn/Web/News/EduNews/20100318155854873.html.
[1]阜阳市统计局编.阜阳统计年鉴——2006、2007、2008、2009 (教育文化部分) [M].阜阳市计算站印刷中心, 2006、2007、2008、2009.
[2]陈安丽, 佐斌.走进义务教育新时代[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赵庆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B/OL].中国知网, 2005-7-7.
在初步实现“两基”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推进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义务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得到了扭转。
第二件大事,是在全国城乡全面实施真正免费义务教育。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住宿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并逐步推向全国,到2008年城市也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至此,全国城乡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1亿多适龄儿童少年上学不花钱成为现实。
第三件大事,是建立健全国家助学制度。从2006年到2011年6年间,国家财政投入从53.6亿元增加到674.1亿元,累计投入242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从20.1亿元增加到317.4亿元,增加了近16倍。全社会投入助学资金总额更是达到3638.8亿元。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坚持教育优先战略,推进教育更好更快发展,让教育更好地惠及全民。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领域。衡量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主要标志,就是均衡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只有这样,学生、教师、学校才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学习、去教学、去管理,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政府在教育发展方面最重要的职责是保基本、促公平。要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办了几件实事。如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等,通过这些措施,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南阳市卧龙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西部,辖11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232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999.7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人,其中城区人口29万人,农村人口58万人。全区现有中小学校 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82936万人。
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切实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探索推进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法途径,通过近五年的努力,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得到了较快提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渐趋均衡,教育管理更趋规范,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呈现出快速协调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2003年全市素质教育现场会在我区举行;2006年全市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我区召开,2007年全省教科研工作现场会在我区举行;2005年在全市首批通过“两基”巩固提高验收,被省、市政府评为“两基”工作先进区;2006年12月,我区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经验在全省交流,得到省政府、省教育厅的肯定和好评。2002年以来,我区先后荣获国家幼儿教育先进区、省“两基”工作先进区、省教育宣传先进区、市教育工作先进区等市级以上荣誉50余项,连续多 1 年被评为全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各项工作位居全市前列。
二、主要做法
1、超前谋划,科学决策
早在2001年,我区针对农村教育存在的生源萎缩、布局分散、师资匮乏等问题,着力从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全区教育资源入手,适时确立了“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思路。随着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2004年,区委、区政府经过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明确提出了“以城带乡、优化资源、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决定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为突破口,加强教育改革,以城带乡,统筹利用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全区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实现全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区50所农村区域性中心小学建设的意见》(宛龙政[2005]23号)、《创建义务教育示范区工作方案》等文件,成立了以区长王吉波为组长,以区财政、教育、人事、纪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卧龙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划、实施方案和一系列配套措施,通过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政策倾斜等措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我区教育发展实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子。
2、整合资源,优化布局
以区为主的管理机制,为统筹利用全区城乡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按照“高中城市化、初中乡 镇化、小学中心化”的布局调整要求,把全区位于农村的普通高中进行资源重组和合并,逐步迁址城区,实现高中城市化。利用原高中校址,将分散的农村初中合并迁入乡镇,实现初中乡镇化。在全区确定了50所区域性中心小学,利用原初中校址和资源,将其改建为区域性中心小学,学片内四年级以上级段的学生集中到区域性中心小学就读,原村小根据人口密度和其它实际情况办为完全小学、初小、简易小学、教学点、学前班或幼儿园。
具体做法:一是科学规划,试点引路。在实行这次改革之前,我们对未来10年区域内生源情况、交通情况及社会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研究制定了《卧龙区农村中小学资源整合方案》,先拿出两个乡镇做试点,总结经验,迅速推广,到2007年,全区农村学校基本完成了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二是以人为本,合理布局。遵照有利于小学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和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理位置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合理布局,教学网点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2公里,超过2公里的根据需要建为午托式学校或寄宿制学校,在50所区域性中心小学中已建成38所寄宿制小学。三是一张蓝图,分步实施。在布局调整上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不搞“一刀切”,不搞“倒计时”,根据各乡镇、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以满足群众子女就学需要为前提,条件成熟一个调整一个,通过试点带动,逐步完成全区中小学办学布局的合理化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布局调整前,全区近三分之一的农村小学办学规模不足百人,400人以下的农村初中占初中总数的二分之一,个别农村小学甚至出现了个位数班,在校生人数不足50人,学校经费紧张,师资匮乏,很难开齐开足课程,教育资源不能有效集中,办学效益低下。经过布局调整,全区农村小学由原来的236所调整到73所,其中区域性中心小学50所,初中由原来41所调整到23所。全区中小学体、音、美、英等课程开齐率达到95%以上,初中全部能够按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全区小学师生比由原来的1:14上升到现在的1:20,中学师生比由原来的1:11上升到现在的1:17,农村教师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农村小学,特别是50所区域性中心小学的硬件建设、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辐射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全区教育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3、政策倾斜,城乡统筹
我们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缩小城乡差距,而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现有办学布局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才能从更大范围上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我们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优先向农村倾斜。我们一是从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倾斜。自2001年以来,区教体局领导班子定下了一条“规矩”,所有项目资金,首先要考虑农村,投向农村的项目资金,首先要考虑边远乡镇。5年来区财政共投入2亿多元,新增校舍面积11.3万平方米,新增 图书6万余册,新增教学仪器2万余件套,新增多媒体教室50个,为占领教育科技制高点,提高办学档次,我区还投入1341.3万元,全区形成覆盖城乡的教育局域网,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师资配备向农村倾斜。2005-2008年,我区通过组织考试,向后从应往届大中专师范院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聘录用新教师315名,全部定向分配至农村缺编乡镇。2005年,我区建立城乡之间、城区强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制度,明确规定凡晋升高级职务必须有两年的农村支教经历,2005年以来,先后选调近郊乡220名教师到远郊缺编乡镇任教一年农村学校缺编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加快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全员竞争上岗制度推行教师岗位聘任制,激发了教师队伍的活力。三是干部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向农村倾斜。在教师学历进修、继续教育、外出学习等方面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定期举办校长培训研修学习班,两年内使全区中小学校长轮训一遍,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筹措师资培训经费近800万元,对农村教师进行免费培训,培养一批小学英语等农村紧缺师资。通过努力,全区农村教师的师德素质、业务能力和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与此同时,针对近年来中心城区学校出现的“大班额”和“入学难”问题,2005年以来,我区启动中心城区中小学校改扩建工程,共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新建了市二十一 小,对市十四中、十二中、二十三小、十四小、九中等学校进行了改扩建,改扩建校舍面积6万平方米,增加学位4000个,有效缓解了的“大班额”和“入学难”问题。
4、整合资源,深化改革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资源的整合带来的不仅是布局和硬件建设上的变化,而且也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域性中心小学”的概念,在全区农村确定了50所“区域性中心小学”,这50所学校集中了相邻几所学校的师资、生源、资金、办学设施等资源,是几个相邻学校共享的教育资源中心、教学管理中心和教学活动中心。在管理机制上,区域性中心小学对学片内的教学点、简易小学、初小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合,教学点、简易小学、初小原则上不设校长,设一名副校长或教导主任负责学校业务工作。片内各学校人员调配、课程安排、教学教研、学校资产纳入区域性中心小学统一管理,实行教师片内“走教”。实现了学校管理资源整合、师资的优化配置与教育设施的合理利用。目前,我区50所区域性中心小学基础设施、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在校生保有量占全区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数的60%以上,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和教研氛围日益浓厚,区域性中心地位日益凸显,辐射带动了区域内各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5、以城带乡,整体推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从教 育资源分布上看,我区既有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市中心城区,又有基础较好的平原农村,还有比较薄弱的偏远浅山丘陵区,这就为我们以城带乡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多年来,我区坚持统筹利用城乡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城区学校的管理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教科研优势,全方位对农村学校进行帮扶。从2004年开始,在全区城乡开展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将新课程改革引向深入。在区教体局的统一安排下,城区12所中小学分别同11个乡镇中心学校的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以城带乡,以一带多”促进城乡教育水平的共同提高。一是从管理上带。城区学校的教导处、政教处、教科室等管理人员定期到所带对口学校进行教学管理指导,从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教学活动策划、教学督导评估等方面对农村学校进行帮带。二是从业务上带。城区学校定期派教师到对口学校送课,通过送教下乡、作示范课、评课指导等,使农村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了较快提高。三是从教研上带。区教研室组织教研员分乡包片(包校),重点加强对薄弱乡镇、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的帮扶,教研员负责所分包单位的教学、教研指导工作,将所带单位、所带学校、所带学科的教学教研效果作为教研员职务晋升的重要业绩条件。四是从督导上带。区教体局组织各职能科室成立了4个督导组,包乡包片,对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训、校本教研、安全卫生等方面全方位的督导和指导,认真解决农村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增强帮扶效果,区教 体局改革评价机制,将农村对口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城区学校年度目标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了以城带乡,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加强城乡交流的同时,积极扩大乡镇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依托50所农村区域性中心小学,通过联片教研等措施,激发了农村教育前所未有的活力。
三、几点体会
1、设立50区域性中心小学是破解我区农村教育困局的创新之举。
在促进义务教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我区提出“区域性中心小学”这一概念,在全区农村确定了50所“区域性中心小学”,这是有效破解农村教育发展难题,促进教育均衡的一项有益尝试。这一概念不同于以往“学片”的概念。“学片”是几个相邻的学校之间松散的教学交流组织,而“区域性中心小学”是一个乡镇中心学校内划分的若干个独立的管理单元,是几个相邻小学的 “母校”,在一个“区域性中心小学”内,师资、资金、教学仪器等资源都可以实现共享,教师教研是几个相邻学校共享的教育资源中心、教学指导中心和教学活动中心。中心点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副科老师可以到简易小学实行“走教”,这样就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事实证明,区域性中心小学的设立,有效解决了农村教育师资匮乏、管理难以规范、资金投入不能有效集中等诸多难题,从长远上看,也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资源整合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我们之所以把布局调整称作资源整合,是因为均衡发展不仅仅是办学布局上的变化,也不单单是简单的硬件积累,而是一种更优化的资源配置的过程,包括教师资源、管理资源、教科研资源等等,实质上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改革。首先,资源整合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化的利用,盘活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以我区英庄镇为例,通过布局调整,位于该镇的市二十中并入市八中,4所初中搬迁到镇上组成了新二中,实行划片招生,形成了规模、师资、生源与镇一中大体相当的格局,乡小和四所初中成为区域性中心小学,调整后,两所初中和5所区域性中心小学全部能配齐教师和教学设备,开足开齐课程,还节余教师26名,小学师生比由原来的1:16提高到现在的1:22,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我们还利用原初中的校舍、宿舍、食堂办成寄宿制小学,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其次,资源整合带来了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行区域性中心小学统一管理后,学校数量减少,学校管理队伍得到了精简,管理队伍得到了加强。由于学生和教师相对集中,可以实现规范化管理。教师之间实现了交流,可以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中心学校可以指导区域内的学校统一开展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和教研活动,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得到了提升。而且这种聚集效应还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激发了农村教育的活力。
3、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教育质量的均衡。我们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城带乡”这一基本做法,因为我们有着全市最集中的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但还有占全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基础相当薄弱的农村教育。这既是我们实施“以城带乡”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着力点。但均衡发展并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城乡互动,共同提高。我们采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办法,推动了城乡学校间的交流和互动,城市学校送教下乡,农村学校送课上门,教师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形成了的长效机制。通过三年多的城乡互动,目前有不少乡镇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水平已和城区学校不相上下。并且,我们所提的以城带乡不仅局限在教学业务方面,而是从管理、教科研、物质资源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帮扶,2004年以来,城区学校除向农村学校送课下乡4000余次外,向薄弱学校支援资金100余万元,捐助图书资料2万余册,课桌凳6千余套,有力地带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我区“以城带乡”的经验,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媒体曾以《一个区域教育品牌的成长》为题对对此进行了报道,收到了广泛好评。
到20xx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由的8.提高到11.5年,儿童入学年龄已由7周岁降至6周岁,小学毛入学率达到10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8%,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7.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1.2%,九年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达到93.62%,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5.6%,其他各项硬性指标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本届政府义务教育发展的目标。
(一)加大宣传力度,为实施义务教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市政府把宣传教育作为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切入点,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二)强化政府行为,为实施义务教育建立有力的政策支持
我市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辽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20xx年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台出了《辽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xx年召开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辽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辽阳市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规划》。
(三)加大投入力度,为实施义务教育提供有效的经费保障
20xx年6月,市政府专题研究建立“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有关问题。
(四)加大改革力度,为实施义务教育创立科学的制度体系
一是实行人事制度改革。二是实行招考制度改革。三是改革教育模式。四是改革教学手段。
(五)加强布局调整,为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积极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程,来先后撤并农村中小学239所,建成标准化九年一贯制学校24所,拆改中小学危房100多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21万多平方米。
(六)加强行风建设,为实施义务教育开创优越的工作环境
一方面从改革和制度建设入手,建立有利于铲除教育不正之风滋生土壤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对“三令五申”仍顶风违纪者进行严肃查处。同时,我们以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活动为载体,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行为严格规范,取得了明显成果。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对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
一是要把发展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二是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四是要进一步发挥政府教育督导的职能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对发展义务教育的任务
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主动适应新课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改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研究制定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目标,筹措落实好中小学危房校舍改造、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等项目资金,并对项目的审批、立项等实行全程服务。财政部门要依法对义务教育经费实行预算管理,合理划定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比例,通过转移支付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行。要切实强化教育资金管理,防止挪用和截留。要监管好教育资产,防止流失。人事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系统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严格中小学编制管理,规范学校机构设置,合理确定人员构成,并切实把好进人关。卫生、体育部门要加强对学生健康方面的业务指导,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进课堂”、“走进自然参加体育锻炼”等活动,促进学生生理、肌体健康。要继续强化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杜绝群体性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校园周边的综合整治,净化学校治安环境。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农村中小学校车配备和管理问题,确保学生的上下学安全。工商、物价、监察部门要规范好涉教产品的市场行为,千方百计降低教育运行成本和学生的就学成本,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收费的管理,严格执行“一费制”,严肃查处乱收费等现象。司法部门要将《义务教育法》纳入全市“五五”普法规划,并组织开展全市性的学习、宣传活动。其他有关部门也要根据各自的职能,主动出力献策,推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三)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基本情况
军马河乡第二中心小学位于军马河乡北部20公里的长探河村,服务半径为西鱼库、李庄、长探河、酒馆、台子五个行政村,人口近5000人,学校占地面积3亩,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校舍30间,现有9个教学班,在校生300余名,教职工16名。
二、学校现状
1、多年来乡党委政府一贯重视支持乡教育事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硬件建设不断完善,资源不断得到整合和优化配制。
2、根据省“高中县城化,初中城镇化,小学集中化”的原则,乡把我们五个村集中地长探河定为中心学点,除长探河外,其他四村保留一至三年级,四年级以上学生都到长探河学校就读,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分配和整合。学校9个教学班中五六年级为双班,学年开学编班,部分重点和非重点班,由于校舍严重不足,除四年级班额超50人,其余都在45人以下。
3、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校生辍学率低于1%,学校严格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和其他各项资助政策,使绝大多数困难家庭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资助。
4、学校积极接收残疾儿童到校就读,并从多方面给予关怀和帮助,各级均已落实了留守儿童措施,解除了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5、2008年我乡开始逐步施行合班并点措施,目前从教学角度看这一设臵是比较合理有效的,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校离家较远 的学生,必须吃住在校的有150多名,但没有一间学生宿舍,租借了7间房屋供学生住宿,没有伙房,借3间供师生用做伙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工程项目的信息。
6、二小从07年危房拆除后,校舍就严重不足,后村乡协商把老校址卖掉建了新校,但是由于条件局限,没有独立的校园,和二中进出一个大门,生均占地面积不足4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足2平方米。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多媒体教室、体音美器材室以及运动场均没有,各种原有的和新配的仪器、器材、设备等都堆放在借用的房子中,在创建省市级特色示范学校活动中,由于学校硬件建设严重不足,此项工作比较薄弱。
7、学校能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在内部管理和软件建设中,常抓不懈,学校各部门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有计划、有制度、有检查、有总结。并能做到协调一致和谐发展。
8、学校一贯重视安全教育,建立了安全教育网络,制度较全,责任明确,层层负责,每周一节安全教育课,经常进行安全演练,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进行安全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9、由于新迁校舍面积小,校园净化做得较好,但绿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受局限,比较薄弱,有待逐步提高。
三、存在问题
目前制约我们学校均衡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校舍严重不足。现有的校舍仅供9个班的教室使用,其余各室均需新建,根据国家校舍配臵标准,我校最少还需要近百间房舍,需资金约150万,加上现有的30 间校舍未给承包商付款,缺口资金为45万,共需资金近200万元。
其二,需征地5亩用于运动场地,大约需要资金20万元。其三,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措施等档案材料,还有很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急需要修订、补充、完善。
四、措施
1、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逐项逐条对照,首先从软件建设上抓落实,继续完善各项档案、材料、补充、修订,完善各项计划、制度和措施,力争做到软件不软。此项工作在10月底完成。
2、积极主动向上级政府申请,以求尽早立项,争得上级政府的支持,尽早解决房舍和用地问题。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大兴安岭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着力强化政府行为,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做到了“五个统筹”:统筹发展规划、统筹资金投入、统筹师资队伍、统筹助学工作、统筹督导评估。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他们提出了打造全省素质教育示范区的目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育人质量的均衡。实施立德树人、实施质量提升、实施特色教育。目前已有6个县区局实现初步均衡目标,到2015年,全区将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新林区人民政府:新林区委、区政府以标准化建设为载体,以优化教育资源为重点,加快了本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2009年,新林区10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了标准化学校。按照省、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的要求:将整合资金投入,均衡改善办学条件;整合学校资源,构建均衡发展格局;整合教师资源,打造均衡发展软实力;整合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塔河县人民政府: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到全县“数字塔河”建设体系。实施全方位整合、全领域覆盖、全过程应用、面对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经费3.3亿元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中,教育技术装备资金6 865万元,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 100万元。
漠河县人民政府:漠河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城乡均衡发展”战略,以薄弱学校改造为突破口,着力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内涵上狠下工夫,基本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2008年以来,将原有的24所义务教育学校整合为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所小学和1所初中,形成了“农村学校向中心镇集中”的新格局。3年来,累计投入4 200万元用于薄弱学校改造。3年来,共有4名校长、36名教师进行了交流,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结合地域和人文资源优势,每校突出一个教育主题,基本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哈市为保证农民工子女不仅能“进得来”,还要“学得好”,他们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坚持“三无”,即农民工子女到公办学校就学无门槛,收费标准无差异,评优奖励无区别。做到“五多”,即学习上多帮助、思想上多引导、生活上多关心、成长上多呵护、家校间多沟通。他们还通过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来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问题。2003年起,在出台的中考政策中,明确允许农民工子女报考本市的职高和普高。目前,他们正在进行农民工子女报考重点高中的可行性调研论证工作。
目前,全市共接收6.6万名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占市城区初中、小学学生总数的20%。
勃利县人民政府:勃利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初中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上。勃利县教师交流工作分3个阶段推进。
试点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交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高中教师15名充实到薄弱初中,农村初中英语教师30人充实到乡镇小学任教。另一种是对镇内新初一任课教师按考核结果分学科进行均衡调配,由校长现场抽签选定教师,教育部门现场派发工作调令,77名教师在3个工作日内全部到新单位报到。试点工作圆满结束,稳定了生源,校际规模基本均衡,受到家长和社会好评。
推广阶段(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在试点基础上,推行“大学区”交流,将全县10个乡镇按就近原则划分出5大学区,分别进行校长、教师交流,促进学区内校长、教师资源均衡.
普及阶段(2014年9月开始)。县镇内学校同乡镇学校进行双向交流,小学按一个学制、初中按两个学制的原则进行交流,每年交流面不少于15%,促进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3年来,省农恳总局建三江分局17所学校共公开招录4批470名教师。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借助省教育学院,用5年时间,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对全局50周岁以下、5年教龄以上1 482名教师、180名中小学校长进行全员轮训。
全局建立了15个校际教研共同体,组织全局各学科百名骨干教师成立了15个教师共同体。通过开展现场会、经验交流、校长论坛、教师论坛、研讨热点、破解难点、强校长到弱校指导,促进了全局各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均衡提高。
绥芬河市人民政府:市委、市政府依法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今个增长”,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逐年提高教师工资,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按照要求足额征收、严格管理教育费附加,保证专项使用,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落实“预算到学校”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完善教育经费管理、审计、监督等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完善扶困助学机制,年均投入200万元用于扶困助学。
富裕县人民政府:5年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全县现有初中4所,有乡镇中心小学9所,还有7所村小学,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撤并的乡镇初中校舍用于举办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小学动产部分划归新学校使用,不动产部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公开处理,将所得资金用于保留学校的改扩建。学校对寄宿生实行免收住宿费,成立助学基金会有效解决了布局调整后农村学生因贫困辍学、念不起书等问题。
宝清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县政府在制定纲领性文件过程中,教育督导部门都全程参与。在实现“两基”、“双高”和省政府对县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等标志性工作中,督导部门始终把优化教育资源,作为督促政府、协调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督导部门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载体,把农村学校和改造薄弱学校作为重点,逐校从办学理念到具体细节都精心指导。目前,全县已有标准化合格学校25所,先进学校6所。
会上,教育部基教一司高洪司长对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评价我省工作抓得实、抓得好,黑龙江省在全国发挥了示范作用。程幼东副省长代表省政府与各市(地)政府、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领导签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并作了重要讲话。程幼东副省长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对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此次会议对黑龙江省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了总结,这些经验反映了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反映了黑龙江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规律所取得的成绩,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此次会议对于今后一段时期,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如何有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相关部门应从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等方面入手,切实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这里有两个地方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把公共财政优先投入教育,对中小学校舍进行改建扩建和设备配套,在全县统一建校标准,统一仪器配备标准,实现了县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省铜陵市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向弱势学校倾斜,包括经费和师资力量的倾斜,如校长、师资在各校之间轮换,将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平均下放到各初中,缓解各初中之间的中考竞争压力,创造了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择校的一个城市。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师资均衡。俗话说,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一批好教师能带出一批好学生。因此,应首先推进区域内的师资均衡,至少是县域内师资均衡。可以通过组织骨干教师流动至其他学校任教、加快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推进县域内师资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应统一制订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我区的龙胜各族自治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走在全区前列,该县通过统一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化评价标准,对应地建立了督查制度,安排学校督查员,把检查、评价学校的常规管理是否规范抓出成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还应确保公共财政对教育的基本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是国际公认的衡量各国教育投入水平的主要指标。今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确保4%目标的实现。我区的岑溪市为促进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用于发展教育;该市还同时利用靠近广东省的地理优势,动员社会知名人士、优秀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共募集到捐赠资金6000多万元,有效地保证了教育的基本投入,解决了学前教育落后的大难题。目前,该市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已达70.8%,远远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尊敬的督导组各位专家: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在党委林业局及上级主管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广大教职员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开足开齐课程;深化教育改革,走特色之路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我校《实施方案》内容,现将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方正林区第二中学校始建于1980年,2012年末通过黑龙江省标准化合格学校验收。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522名学生。104名教职工。一直以来,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林区党委、林区管委会始终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12年为我校投入60余万元,实现了进标工作;2013年至2014年投入了340余万元,为学校扩大了校园面积。(原有面积是一万平方米)修建了校门、围栏等等。特别是2015年至2016年为我校投入1千余万元,新建了国际标准的400米田径运动场和7100平方米的真草足球场;新建了可容纳约2000人的主席台和观众席,每年校运动会和教育系统运动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新建了300平方米的温室厕所,解决了学生冬季去厕所难的问题;为解决校舍不足问题,林业局又为学校购买了个人商品楼1200多平方米,改造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成各种活动室,2016年又新建了塑胶地面的三个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新建了45米双侧自行车棚。
全面改造以后,学校占地面积扩大到占地五万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五千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3000多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面积1万3千多平方米,基本可分为学校休闲区、学生活动区和运动区(篮球、排球、运动会、足球等);各功能室齐全,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办学达标情况
(一)校园校舍
1、学校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生均校园使用面积90余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千余平方米,生均校舍使用面积近10平方米。
学校各功能室齐全,配备标准是《黑龙江省教育技术装备暂行标准》规定的二类标准配制,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
新建的录播室已装备完毕,正常启用。
2、体育活动用地1万3千多平方米,生均运动场面积24平方米。有塑胶环形400米跑道,标准足球场地一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1个。
(二)装备条件
3、教学仪器设备值为111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2126元。
4、计算机教室一间,计算机55台。
5、学校有图书室一个,藏书1万4千余册,生均28册以上,图书阅览室一个,面积90多平方米,可容纳50余名学生阅览。
(三)队伍建设
1、教师配备:教职工104人,专任教师89人,占教职工总数85.6%,师生比1:5.86,总局级骨干教师15人,占专任教师的18.3%。
2、教师学历及职称结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9.9%;高于国家规定学历教师数为80人,占比1:1.11;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为6.5:1;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59人,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为8.85:1。
3、年龄结构
学校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9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10.1%,35-39岁17人,占专任教师比例19.1%,40-44岁12人,占专任教师比例14.6%,45-49岁22人,占专任教师比例23.6%;50岁以上29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2.6%,全校专任教师平均年龄为44.8岁。
(四)其它配备:专职校医一名,心理健康兼职老师一名,会计一名,工勤6名。
(五)教育质量
学校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办学生喜欢的学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教学质量始终保持森工系统前列。
学校一直坚持控制辍学率,提高巩固率。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符合要求。
(六)落实贫困、残疾儿童救助、留守儿童关怀、务工子女入学制度
1、落实上级救助政策,及时向贫困学生发放救助资金。
2、建立了完备“留守生”档案。落实定期家访制度;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充分利用微信群与家长密切联系;加强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生活、学习上的关心与帮助。
(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1、培训制度健全。
2、外出培训每年不少于教师的20%的规定。培训费用及时到位。
三、主要做法:
1、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切实执行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
规范办学行为,落实课程管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落实作息时间; 保证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7小时;家庭作业量不超过1.5小时。
重视艺体教育,一是严格保证学生的体育课。二是坚持“两操一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三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四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设有英语口语、书法、蛋雕、绘画、朗诵、舞蹈、象棋、足球等10门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同时将禁毒知识教育纳入到课时计划中。
2、严格执行教育局招生计划。确保学区内学生都能及时入学。
3、严格控制流失,保证学生受教育权落到实处。
学校严格学生学籍管理,对没有按时到校的学生,一是摸清去向,二是逐一家访,力争做到不让一位学生辍学。
4、学校均衡编班,无重点班、特长班、实验班等现象。我校在各个教学班的师资配备上,力求做到均衡,不偏不倚,不搞重点班,也不搞变相的重点班、特色班,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公平性,保证每一个学生以新的公平的起点,进入各阶段班级学习,此举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理解,为我校争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5、严格执行收费政策,规范收费行为。所有代收费一律公示。
6、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从而确保素质教育落实到位。“有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是教学工作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基础,我们以“有效课堂”的研究为载体,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寻求更加适合我校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适时总结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学校教师有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一、二等奖。
7、狠抓学生思想品德和文明素养的养成教育。
学校始终以德育教育和文明素养教育为先导,在提升教师教育素质的基础上,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努力构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精心打 造立体化的教育平台,使育人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日益改善,形成了学校的“三风一训”。(校风:团结、拼搏、务实、创新;教风: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风:谦虚、严谨、勤奋、刻苦)
8、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优良,学科分配均衡。
9、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打造平安校园。
一是坚持依法治校。二是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三是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积极打造安全和谐的校园。
四、取得的主要成绩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在林区党委、林区管委会的关心支持下,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努力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教学成绩始终排在森工前列。先后获得森工总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单位、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单位、森工总局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黑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森工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师办公电脑、学生计算机已使用多年,已到了更换期。
(二)班级现有的多媒体急需更新换代。
四、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一)认真对照《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评估表》的评估标准和相关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缩小差距,提升办学条件。
(二)加大对各类教学仪器做到及时排查、及时购置添加,确保各类教学仪 器配备达到配备标准,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重点培养一批有专长的特色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构建起个性化的师生关系纽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使教育成为有生命的教育。
以上汇报,是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具体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督导组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我校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把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富阳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富阳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09-22
富阳外贸政策11-20
濮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情况汇报10-07
枣阳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12-04
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10-27
阜阳市中小企业贷款工作汇报材料07-19
耒阳市教育局06-06
丹阳市教育局简报11-29
绵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调查报告12-17
洛阳市中小学安全教育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