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情况汇报(精选7篇)
近年来,我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教学质量逐年提升,教育各项指标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我市现有xx个民族行政村,总人口xx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xx人,占总数xx%。
2、我市没有独立设置民族中小学、幼儿园。除东升村外,xx个民族村各有xx所小学,钟厝村有xx所初级中学(华南中学),各村在校中小学生有xx人,学前班幼儿有xx人,外出就读在校大学生有xx人。
3、各中小学现有教师xx人(含聘用),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和其他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合格率超xx%。
4、各中小学教学楼、宿舍、食堂等设施总建筑面积约xx万多平方米,人均约xx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约有xx多平方米。学校操场硬化率约xx%。
二、民族教育发展现状
1、民族地区全面实现“两基”。少数民族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为100%,青壮年文盲扫除率为100%。
2、民族地区教育投入逐年加大。一方面,通过挂钩帮扶、政策倾斜等手段,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增加社会各界对民族教育的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各民族村投入教育的资金累计达xx多万元。
3、民族地区师资队伍不断充实。近年来,市教育部门采取注重培养选拔少数民族教师、鼓励教师到民族地区任教等举措,优先为民族村 1
学校调配教师xx余人,并对到民族村工作的教师给予优惠待遇,有力保障了民族地区的教师留得住、发展好。
4、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德育水平不断提高。各中小学校建立了多层次的教育管理工作体系,促进了民族教育向高目标、高质量方向发展。同时学校把维护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努力形成民族团结、教学融洽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教育投入的融资渠道过窄、过少,导致部分学校依然存在着教室破旧、食堂简陋、教学设备老化、教师宿舍拥挤、操场尚未硬化等现象。
2、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整合。
3、一些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民族地区任教的优惠政策未能全部落到实处,造成边远山区师资相对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等。
四、对策和建议
1、加大民族教育的投入,多方筹措教育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制定民族教育特殊政策,在资金投入、经费拨付、教师配备等方面高于普通学校。
3、加强异地教学交流,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到民族地区中小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支教活动,帮助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提高业务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4、加大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救助帮扶力度,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5、全面实施校安工程,提请市政府协调相关部门,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减免审批费用,促进校安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xx市民宗局
2011年12月, 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音乐新课标》) , 要求全国各地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全面贯彻落实《音乐新课标》将大大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和提高基础音乐教育质量。
H市地处桂、粤、湘三省 (区) 交界, 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聚居地区。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建设情况和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现状, 我们深入H市基础教育一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力求真实地呈现客观情况, 并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查找分析问题, 进而为贯彻落实《音乐新课标》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操作建议。
二、调查结果分析
在进行实地调研之前及调研过程中, 我们依据“德尔菲法”咨询了数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并根据已经掌握的义务教育阶段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情况和部分被访教师的建议, 拟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民族民间音乐进课堂情况调查问卷”。与此同时, 我们运用“重复检验法”检测了该问卷, 所得结果大致相同, 问卷信度可以保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我们走访了H市189所小学和67所初中 (含5所完中) , 邀请了136位教师参与本项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135份, 现简要分析如下。
1. 教师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活动的认可度较高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根本保证, 只有具备合格的音乐师资, 才能保证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实施。在所有参与调查的音乐教师中, 只有16人是专职音乐教师, 而且其中大多数 (11人) 是近几年“特岗计划”招录的应届毕业生;高达80%的音乐课程由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兼任, 兼职的音乐教师学科背景十分杂乱, 中小学所有科目的任课教师都有兼上音乐课的情况;部分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临时聘请的民间歌师担任, 他们薪酬待遇微薄, 主要是依靠他们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热情参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活动。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 音乐教师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活动有非常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在所有参与调查的音乐教师中, 72.6%的人熟悉或比较熟悉本地的民族民间音乐, 65.2%的人认为有必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这部分缘于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更主要还是因为绝大多数音乐教师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 他们对本地民俗、民间艺术有浓厚的感情, 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比较了解。这些辛勤耕耘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者, 真切地希望孩子们可以而且应当学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期望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家乡的历史和认识自我。
2. 民族民间音乐教材严重匮乏
教材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重要的资源, 只要有结构合理、内容科学的音乐教材, 就可以基本保障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遗憾的是, 调查数据显示, 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是在无教材的情况下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 只有约1/6的学校使用音乐教材, 其中使用省级统编 (规划) 教材占到大多数, 少部分学校使用的是音乐教师 (民间歌师) 自己编写的简易教材。虽然多数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应当有规范的音乐教材, 而且认为音乐教材中民族民间音乐特别是本土音乐内容应当占总数的30%以上, 但教材匮乏的现实状况着实令人痛惜不已。极少数热爱本土音乐的教师尤其是那些临时聘请的民间歌师, 以自己的热情和心血编写出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简易教材, 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指导和训练, 也因为他们大多不是科班出身, 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困难和局限, 使得这些简易音乐教材在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 如编排体例杂乱、曲目选择随意、记谱错乱等。
3. 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活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我们调查的所有学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音乐教育忽视的状况, 具体表现在音乐教师不足、教材匮乏、教学目的不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课时无法保障等。无法按规定安排足额的音乐教学课时的问题尤为严重,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 只有城区的极少数小学能够坚持每周开设一节音乐课, 约20%的学校能够坚持每两周开设一节音乐课, 73.3%的学校没有定期开设音乐课的计划安排, 而是随机开课。具体情况详见表1。
基于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较高认知度和认可度, 参与本项调查的教师更愿意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时选择教授民族民间音乐, 但对教授民族民间音乐的目的认识并不清晰, 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活动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在国家财政部相关试点项目的大力支持下, 现代教育技术在全市范围得以推广, 以观看、欣赏民族民间音乐视频、音频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形越来越多, 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初中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使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技术手段。但是, 绝大多数小学仍然沿用着教唱等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
三、结论及建议
第一, 学生及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传统音乐文化需求与从事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技能之间构成一对显著的矛盾, 音乐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较高认知度和认可度没有切实转化为相应的教育教学技能。其原因在于, 绝大部分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艺。专业师资的匮乏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然是西部地区贯彻落实《音乐新课标》、着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水平的瓶颈问题。我们建议, 地方政府制定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 吸引本地籍贯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回家乡从事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联合有关文化机构、文艺团体在本级管辖区内建立民族民间音乐教师人才库, 选拔优秀民间艺人充实人才库, 并对师资实行统一待遇、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教育主管部门经常性地组织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培训, 鼓励热爱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不断提高相关教学能力和技艺。
第二, 国家鼓励各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 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各地方和学校“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 (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 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 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 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1]我们建议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高等院校、文艺研究机构共同努力、积极筹划, 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符合《音乐新课标》要求并且适合本地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要求的特色音乐教材, 民族民间音乐内容所占比例应在30%以上;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应主要取材于市一级辖区, 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来源可以扩展到省一级辖区范围。
第三, 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是促进一个人审美体验与民族认同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教育传承亦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2], 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是培育一个人的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 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和设施设备, 鼓励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创造性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学校要支持音乐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民族音乐交流和音乐教育交流活动, 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资源的共享, 促进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教师要利用各种民族民间节庆日, 组织民歌演唱比赛、民俗文艺汇演等活动, 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增进集体意识, 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摘 要】阐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现状,并指出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力度的几点建议,切实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体系。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义务教育 资助政策 执行情况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09-03
目前,国家实施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主要是“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从2006年开始,农村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起,分年度、分地区逐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并将学生资助经费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到2008年我国已全面实现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生的学杂费、教科书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生的学杂费。另外,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本文对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探讨,提出进一步提高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力的建议,切实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体系。
一、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的主要内容
(一)政策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其中“两免一补”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的主要内容,主要指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二)资金分担。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资金分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和西部地区分担比例8∶2。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所需资金。中央不出资金,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负责。二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的教科书资金分担。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免费提供地方课程的教科书,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三是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资金分担。中央和西部地区的资金分担比例为5∶5。四是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对国家试点地区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试点所需资金,中央给予奖励性补助。
(三)政策执行部门。从国家层面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主要由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和实施,政策的制定由教育部财务司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各不相同,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由省教育厅财务处负责或者由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有的省教育厅财务处负责资助政策的制定,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政策的执行和管理工作;有的省教育厅财务处负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的教科书的执行和管理工作,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执行和管理,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工作。
(四)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国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时、足额、公开、透明地安排义务教育学生资助经费,要把落实义务教育学生资助经费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并由各级地方财政、教育、物价、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开展政策执行效果的监督检查工作。
二、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执行现状
(一)政策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1.“两免一补”政策。政策补助对象: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都免除学杂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特殊教育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并优先资助孤儿、绝对贫困和低收入家庭子女,以及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子女等。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助对象: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寄宿学生。具体补助对象、标准及方式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2.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主要内容。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开展国家试点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启动自治区试点,将全区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边境县、民族自治县(含享受边境县、民族自治县待遇的县)没有享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纳入试点范围。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200天计算。
(二)政策执行的主体。自治区教育厅财务处负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执行和管理工作,自治区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执行和管理,自治区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负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工作。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制定由自治区教育厅财务处牵头负责。各市、县(市、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教育局营养办、教育局财务科(股)负责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具体实施和执行工作。
(三)政策执行的措施和效果。一是条件保障。各市县(市、区)都成立了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各市县(市、区)宣传部、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审计局、监察局等单位领导组成,并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为做好各项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人员和经费上的保障。二是加强政策宣传,扩大影响,让政策家喻户晓。为了使国家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做到家喻户晓,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中小学校采用全体师生大会、板报、标语、宣传单等形式,对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三是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保证资金及时拨付到位,落实到位;同时加强资金的审计和监督工作。四是建立监督机制,创新工作模式。如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各试点区成立相应机构参与并监督学校营养改善试点工作,保障食品和资金安全。贺州市成立了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膳食监督委员会。河池、来宾两市所有营养改善试点学校都成立了由学生、家长、教师代表组成的学校膳食委员会。各试点区还根据实际创新供餐模式,贺州市采取学校食堂供餐、教师托餐和企业配餐三种形式供餐,有效解决了部分学校因学生食堂设施不完善难以供餐的难题。endprint
三、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助覆盖面小,影响政策的执行效益。例如,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虽然减轻了部分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在校寄宿学习解决了后顾之忧,但同时发现在寄宿生生活费资助面达到了寄宿生总人数的65%后,除特困家庭外,经济困难条件相近的农村贫困家庭较多,而农村家庭经济收入难以准确衡量,这就给评定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以目前的资助名额来看,还不能完全解决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享受补助的问题,存在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相近或相似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没有得到相应的资助,影响惠民政策执行效益的全面提升。
(二)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面临较多困难,政策执行成效不理想。一是重复使用教科书不便于学生课堂学习。为保证循环教科书的整洁、卫生,要求学生不能在循环教科书上做记号和笔记,学生只能另用笔记本来记录,不方便学习和记忆。如小学《科学》一书,每册书中留空给学生动笔记录观察现象、实验过程、思考或讨论问题的篇幅,几乎占整本书的1/4,不让学生在书上做记录,实际改变了《科学》教科书的功能,大大削弱了教科书的作用。二是不便于学生课外学习。不少学校为减少循环教科书的破损,防止丢失,采用教材集中使用的管理方式,由科任教师进行集中保管,上课时拿到教室,下课回收,学生无法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和预习。三是重复使用仍然存在卫生隐患。回收的旧课本一般比较脏,滋生大量细菌,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消毒设备和技术,消毒工作不到位,家长担心循环使用会引发传染病,不愿意让孩子使用循环教科书。四是循环教科书存放困难。各学校普遍反映循环教科书回收难,保管麻烦,而且规模大的学校还需要足够的柜子和存储空间。五是书本印制质量达不到循环使用的要求。教科书的印制质量受严格定价的限制,达不到反复使用的质量要求。如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有两种版本是全一册的,即初中三年共用一本,能够反复使用三年,保持不破损不散页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再继续循环。
(三)受助资金管理和发放方式有待完善。为确保寄宿生生活费资金足额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并保证资金的安全,2008年,自治区财政厅、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印发广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寄宿生生活补助费以发放现金或转入学生银行储蓄卡(存折)的形式发放到学生手中。通过3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单一采取将补助资金发放给受助学生的模式,不完全符合各地补助资金管理的实际情况,不能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学生在校期间膳食营养状况,并且现金发放不利于资金监管,存在补助资金被学生或学生家庭挪作他用的情况。
(四)硬件设备不足,管理不规范,监控不到位。有的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的炊具、餐具、保洁柜、消毒柜、水柜、留样冰箱等食堂必备设施设备短缺。部分地处边远山区的学校,为营养餐采购的食品,卫生安全监控不到位。有部分学校的食堂工作人员健康证已过期,近两年也没有及时更新,对食堂工作人员健康证也未予以公示,部分学校食堂食品采购记账、公示不够规范。
(五)地方财政紧张,配套资金难落实。“两免一补”由中央负责部分经费,地方财政也要承担部分经费。如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自治区按5∶5的比例分担。对由自治区承担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补助费资金,由自治区本级财政与各地按8∶2的比例分担。但部分贫困县财政较为困难、国家贫困县财政更加困难。尤其是农业税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取消之后,地方财政收入减少,这给一些地区,尤其是较贫困地区的财政带来新的压力。市县财政困难,拿不出配套资金开展“一补”,“一补”也就名存实亡。由于“一补”资金没有到位,或者到位率低,不能真正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困难问题。
(六)多头管理,管理措施不畅通。目前广西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分别由多个部门分管和执行,职责分工不明确,执行力不畅通,工作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情况屡次发生。由于自治区级工作职责分工不同,多部门监管,造成各市、县(市、区)也校同自治区的情况,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工作。另外,各级部门由于人员和编制的限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等原因都不愿意主动承担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工作,使各项资助政策的执行效果不佳,管理水平和效率也不高。
四、提高广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执行力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的影响力。建议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各类受资助的学校加大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利用媒体、广播、板报、校园网、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宣传政策,做到家喻户晓。通过广泛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水平,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公平的资助,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解决义务教育学生生活困难问题,促进教育公平。
(二)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受助面,提高政策的社会效益。建议对广西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实施补助生活费政策。一方面,可以让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都能享受中央的惠农政策,进一步扩大政策影响力;另一方面,能够更加充分体现中央对西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关怀,对稳定社会、激励群众守疆固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规范资金管理和发放方式,提高政策的人性化。为方便和规范资金管理,使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更好地用于改善学生的生活,防止占用、挪用补助资金,建议采取以下方式发放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并由学校选择根据实际需要任意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方式发放:其一,转入学生银行储蓄卡(存折);其二,转入学生食堂就餐卡或发放食堂用餐券。要求学校不得以现金方式发放补助资金,不得以任何形式抵顶或扣减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并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实行县级统一发放,通过银行将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直接发放至学生银行储蓄卡(存折)。这样便于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也使受助资金更加有效地使用在受助学生的生活补助上,吃到学生的嘴中,使政策的执行效果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性化。endprint
(四)重新研究评估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政策,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循环教科书虽然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但是循环教科书在使用、保管、消毒等方面要求较高,部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不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和条件,加上教科书内容会有调整(课程标准已经修订,教材也要跟着修订),书本的纸张用材、印装质量跟不上,建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等部门联合组织专家进行专门调研,对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的科目进行再论证,并作出适当调整。同时,建议在循环教科书的用纸和装订上要充分考虑到循环使用的问题,教材编写、审定部门要改变教科书的编写思路,突出循环教科书的工具性特征。
(五)加强评审和监管,提高政策执行的公信力。如在学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写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村委、社区开具的相关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学校根据申请学生名单,由班主任进行家访、调查,摸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并上报年级组,再由年级组讨论、核实、筛选,汇总至政教处,政教处按一定比例,评出最困难学生,确定补助对象,并且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名单及补助标准进行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和社会的监督,并将名单公布。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受助学生名单报同级教育和财政部门审核,并上报上一级教育、财政部门审批。
(六)加大配套资金的考核力度,使政策执行不打折扣。根据有关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的资金由中央、自治区、市、县各级财政共同承担,但广西处在西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各市县级财政比较困难,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配套资金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制定配套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的政策规定,并把资金配套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七)统一监管,明确职责分工,规范管理,提高政策执行力。建议将明确职责分工,规范管理,将义务教育学生资助的管理和执行工作统一交由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管理,各级政府要给学生资助管理部门配备足够的编制和人员专门负责各项义务教育学生资助工作,并加强对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的业务人员进行专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执行力、业务管理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关于对2013年度教育惠民工程项目督查工作的情况通报[S].广西教育工作简报,2013(24)
[2]推进“两免一补”政策实施的建议[S].财政监督,2006(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2013AA024)
【作者简介】吴大平(1977- ),男,湖北人,硕士,广西教育厅。
(一)提供积极的政策环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放宽”(即放宽个体户工商登记),“两个发动”(即发动千家万户发展种养业,发动千家万户发展工商业),“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尝允许多渠道竞争),“五项扶持”(即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法律上保护),到九十年代的“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强化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六项奖励政策”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在降门槛方面,在原有的宽松政策基础上,再实行“四个放宽”,即:放宽股东资格条件,放宽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法律法规限制除外),放宽注册资本到位时间、数额、出资方式的要求,放宽工业区新设企业和市外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在筑平台方面,大力实施“贸工联动”策略,加速义东北和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鼓励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在促提升方面,积极实施“名牌带动”策略,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推动产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和20万元。在强服务方面,我市着力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审批方式上下功夫,开辟了外商投资专窗,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受到了广大民营企业的欢迎。
(二)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硬件”文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以各专业市尝专业街相支撑,以要素市场相配套,以国内外分市场相呼应的多层次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目前,我市正加快32.4平方公里的国际商贸城建设,其中一期市场已投入运行,建筑面积达88万平方米的二期市场已结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软件”文章。深入开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健全市场准入和重点商品监管制度,对市场商品实行划行归市,促进商品营销专业化;坚持打防结合,依法强化商品质量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检查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2.9万余户(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362起;强化税收依法征管,大力推行建帐建证,全面推行银行网点申报纳税。广泛开展“打造信用市尝创建信用商位”活动,进一步完善信用登记查询、评价、监督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三)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在产权制度方面,不搞唯成份论,积极对公有制经济进行民营化改造,在竞争性领域确立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目前,义乌基本完成国有、城镇企业改制工作,除电信、供电、金融等国家专营领域外,公有制经济基本上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自1991年以来,共出让各类用地2.3万亩,筹集建设资金130亿元。在投资体制方面,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市场化的新格局,在市场建设、旧城改造、社会事业等基础产业领域,确立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地位。在金融服务体系方面,义乌金融部门破除“贷公不贷私”观念,早于1982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了个体信贷业务,允许个体工商户开立结算帐户,“成份”障碍基本扫清。目前全市60%以上贷款流向民营企业。同时,积极筹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等,争劝借壳”上市,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四)健全有序的就业环境。我市从建立“三张网”着手,进一步完善就业环境。首先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网。制定出台《义乌市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实施意见》,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构筑起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制度。其次是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网。全方位开展劳动保障年检,重点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发放工资、参加社会保险,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对“欠薪大户”由专人负责,实行实时监控;在劳动监察大队、镇(街道)劳动社会保障服务所建立投诉举报“绿色通道”,快速处理劳动纠纷;定期召开劳动纠纷处理联席会议,协调处理重大劳动纠纷;同常山等劳务输出县市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互动机制”,提高劳动者的法制意识和维权观念。再次是建立了公正司法保护网。积极推行人民调解与民事诉讼相衔接试点,构筑“大调解”格局。一季度,全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15起,调解成功率达99%。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对民营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平等的司法保护。
三、推动义乌民营经济新飞跃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民营经济的集聚化、科技化、国际化、规模化、股份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我市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凸现。这些矛盾和问题,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同时显现,标志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提升发展水平,再创新优势、实现新飞跃的历史性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市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市场长盛不衰为核心,以国际化和工业化为重点,强化三大意识,构建三大平台,不断增强我市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要着力抓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强化规划意识,构建大发展平台。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为目标,加快国际商贸城建设,大力推进市场现代化和经营国际化。围绕制造业产业链、市场消费产业链,加快培育新兴行业,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境外专业馆和国内精品馆,吸引知名小商品制造企业到义乌直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市场信息化水平。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制造中心为目标,建设先进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大力实施“贸工联动”和“名牌带动”,加快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建设,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和企
业,努力造就具有“小商品、义乌造”鲜明特色的块状经济。
(二)强化国际意识,构建大接轨平台。一是要完善“大通关”体系建设。加快国际物流中心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加快通关速度,提高通关效率。二是要提升义博会外向度。筛选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出口优势明显的日用消费品为参展产品,完善企业参展资格标准,提高境外企业参展比例,优化参展企业地区结构。三是要积极引进国外知名采购主体。积极引进国际采购商、连锁超市、外贸机构来义乌采购商品,扩大义乌市场份额。四是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引导经营主体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和商品专业市场,建立国际营销体系,增强跨国销售和经营能力。
(三)强化创新意识,构建大提升平台。致力科技创新,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强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对接,支持规模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一流生产装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小商品研发中心。致力制度创新,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致力管理创新,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健全高级人才培训体系,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四、当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当前,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应该看到,实现民营经济转型,现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民营经济的社会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冶,为民营经济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治环境。但目前社会上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仍未彻底消除。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与外资形成的经济成分相比,民营经济得到的仍是“次国民待遇”,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的两个标准、两套政策、两种待遇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促进规范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建设滞后。一些法规的某些条款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如《民法通则》中对民营企业法人解散或破产时“进行清算”规定比较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同时,随着新型服务业不断拓展,如汽车陪驾业等一些新的服务领域层出不穷。但因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在审批、办证时难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三是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管理有待改进。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管理手段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审批手续繁、环节多、效率低、周期长,企业负担较重;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大,政府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原则。对民营经济实行国民待遇,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应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凡是公有制经济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民营经济也可以享受。进一步开放电信、能源、交通、文化等投资领域。改进企业登记管理,放宽民营企业审批条件,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门槛。
2、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降低民营经济融资成本。金融部门要改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探索试行非全额担保和非完全抵押贷款,扩大票据业务和对优质民营企业的授信服务,探索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贷款。加强资本市场建设,鼓励民营企业上市开展直接融资。
市学前教育工作情况
汇报材料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2011年3月23日)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所,按办园性质划分,公办幼儿园所,民办幼儿园13所,学校附属幼儿园所;按地域划分,城镇幼儿园所,农村幼儿园所。所公
办园中,省级示范园所,州级示范园所;所民办园中,县市一级一类园所。全市幼儿园共有教职工名,其中公办园名,民办园名。
全市在园幼儿1312名,其中公办园998名,民办园265名,学校附属园49名。少数民族幼儿637名,占全市在园幼儿的49%,男女比例为1.13:1。全市0—2岁的幼儿数为2285人,3—5岁的幼儿数为1911人。学前一年入园率为96.5%,学前三年入园率为78.8%。
二、公办园情况
(一)发展现状
1、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在图们财政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在—期间总计投入资金180万元,用于园舍维修、操场改建及添置设备器材等,有效改善了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从去年开始,为班主任每月增加了100元班主任费(幼儿园两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每人增加50元),有效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安全保卫各项工作。今年市政府从100个公益性岗位中拿出56个岗位,为各学校配备专职保安人员(包括5所公办幼儿园)。为幼儿园安装了电子监控和报警设备,在学校附近增设了交通信号灯、车辆慢行警示灯和提示牌,增画了斑马线,上学和放学时间安排警力在学校周边进行巡逻,有效提高了幼儿园的安全性。
3、改善幼儿教育教学条件。各幼儿园建有一定规模的户外和室内活动场地,配备了大型滑梯、转椅等游乐设施,园舍美化、绿化环境符合幼儿特点。各幼儿园均配有钢琴、录音机、电视机、vcd、玩具等教学器材,均设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角色游戏室、建构操作室、舞蹈室、资料室、保健室、教具室等。配餐中心膳食丰富、厨具洁净,符合卫生等部门的要求标准。
4、规范学前教育收费行为。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各幼儿园严格遵守收费标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物价部门检查。国办园管理费每月130元,伙食费生均每人每天4元。
5、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近两年,我市通过公开招聘教师,初步缓解了公办幼儿园师资力量的不足,但仍未达到“两教一保”的标准要求。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了资格培训,提高了持证上岗率;对非专业教师进行了学前教育短期培训。积极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竞赛、自制玩教具展评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幼儿教师的从教素质。
6、注重特殊儿童教育管理。,幼儿园中共有农民工子女277名,单亲、无亲幼儿131名,残疾儿童3名。各园建立了特殊儿童花名册,部分幼儿园针对农民工子女和困难家庭幼儿制定了管理费减免政策。幼儿园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使特殊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7、加大双语教学工作力度。朝鲜族幼儿园是我市开展双语教学的项目园,在“朝鲜族学前双语教育模式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
(二)存在问题
1、幼儿园存在安全隐患。,经图们市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检测,全市5所公办幼儿园均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鉴定等级为d级危房。目前,各幼儿园建筑面积和室外活动场所生均面积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
2、幼儿园教师配备不足。全市5所公办园“两教一保”人员配备均不达标,5所公办园中只两个班级配有专职保育教师,其他各园各班均没有专职保育人员。根据《全日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计算,我市公办园共缺少70名教师。
3、幼儿园经济负担过重。为满足教学需求,各幼儿园都聘用了七八位幼儿教师,大大增加了幼儿园的费用开支。随着幼儿园工勤编制的教师相继退休,各幼儿园又聘用了食堂、门卫等一些工勤岗位人员,又加重了幼儿园的经济负担。加之近期物价上涨较快,而收费标准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导致幼儿园费用支出十分紧张。
4、保健医专业水平不达标。《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医务人员应达到中等卫生学校毕业水平,并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资格认可。我市5所国办园,有4所幼儿园的保健医是由教师担任的,由于专业不对口,保健医不能对幼儿膳食进行科学指导,使孩子的膳食营养搭配不够合理。
5、朝鲜族幼儿园面临困难。朝鲜族幼儿园园舍面积较小,无法承受更多的幼儿入园,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难以招聘到专业对口的朝鲜族幼儿教师;朝鲜族幼儿园的教材内容更新较慢,且没有相应的挂图、磁带等教学辅助材
料,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改进措施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编制2011-2013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我市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在2011—2013年期间,将园舍和学前教育布局调整相结合,对全市5所公办幼儿园(共10967平方米)进行拆除重建,并新建凉水镇中
心幼儿园、月晴镇中心幼儿园(园址设在曲水)和五工村幼儿园,建筑面积总计25500平方米。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学前教育行动专项建设资金,增加园舍维修和设施配套经费。通过财政投入、园所自筹、企事业援助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园条件。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政府应按相关规定预留幼儿园建园用地。
3、抓好农村幼教工作。全市只有1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入园率明显低于城区。我们将把发展农村幼教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每个乡镇建一所公办幼儿园,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兴办乡镇民办幼儿园,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4、拓宽人员增补渠道。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增加公开招聘幼教教师名额。完善市职业教育中心幼教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中学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逐步缓解幼教师资不足问题。建议政府增设幼儿园公益性岗位,以解决幼儿园工勤人员的短缺问题。
三、民办园情况
(一)发展现状
1、办园理念不断更新。多数民办园办园理念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提升,不仅把办园作为一种家业,更作为一种事业,把全面贯彻幼儿教育方针,提高保教质量作为办园宗旨,自觉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管理。
2、办园条件不断改善。多数民办园能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园舍条件,添置教育设备、厨房设施、购置大型玩具和图书资料等,办园条件得到较快改善。近两年,投入比较大的幼儿园是:温馨幼儿园、新星幼儿园和贵凤幼儿园。
3、办园行为不断规范。13所民办园都有办园许可证,市内园都有收费许可证。各民办园不断规范办园行为,制定了幼儿《一日生活制度》、《接送幼儿制度》、《安全管理制度》,都有卫生防疫方面的规章制度。教职工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有健康检查合格证。
(二)存在问题
1、办园条件参差不齐。多数民办园属于宅中园,光线不足,通风不畅,设备简陋,没有按功能分割活动和生活区域,室内教学活动空间狭小。大多没有封闭的室外活动场地,只是使用居民区公用活动场所,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电教设备和各种玩具数量不足,且类型单调、陈旧。
2、办园理念存在偏差。一些幼儿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片面迎合家长要求,“小学化”教育现象较为严重,极大地危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并对公办园造成了不良冲击和影响。民办园缺乏先进的办园理念,缺乏明确的办园目标,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
3、管理体系不够规范。园长对园务管理不规范,多以家长式、作坊式方法管理,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为节省开支,一般由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幼儿的教育和保育工作,教师劳动强度大,没有精力备课,致使教学效果差。各民办园均没有专职的保育员和管理员,不能按要求对幼儿进行基本体检(身高、视力、体重等)。多数民办园没有制定并公开每周幼儿食谱。
4、教师队伍流动性大。幼儿教师专业对口率很低,42名幼儿教师中只有3人是幼师专业毕业的,其余教师都是经过短期业务学习与培训上岗的。多数民办园没有按劳动保障相关条款给教师办理社会保险,为压缩开支,减少了教师的配备比例,使教师过于疲劳,又由于教师工资偏低、福利较差等因素,导致教师流动性很大。
5、卫生安全存在隐患。民办园由于硬件设施不达标,均没有取得卫生许可证。民办园没有配备保健医,缺少常用和应急药品。多数民办园没有幼儿专用厕所,室内水冲厕所成人化,并且数量不够。室外厕所离活动室过远,厕所便池过宽,存在安全隐患。没有专职门卫,没有紧急疏散通道,没有安装监控和报警等设备。
(三)改进措施
1、强化规范管理,提升法人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园长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园长的办园水平,不定期地对园长进行经营理念、办园能力的考核,使其不断规范办园行为。以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成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幼儿园。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建立健全持证上岗制度,从具有幼教资历的人员中聘用教师。经常开展园本培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搭建与公办幼儿园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民办园在各种信息交流中寻找自身发展的新途径。建议民办园以小班为主,把中班和大班的幼儿送到国办园,让孩子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
3、加强园务管理,提高保教质量。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要建立民办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明确责任,抓好落实,消除各种事故隐患。加快建立社区、家长参与民办园管理的监督机制,加强民办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4、完善管理体制,强化督查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各类民办园的评估体系,对各类民办园定期进行有效督导评估,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落实好幼儿园年检工作制度,使民办园沿着合法、科学、规范的轨道健康发展。
四、存在的困难及若干建议
1、关于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规划。我市根据上级学前教育文件精神,制定了《图们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规划》。根据规划,主体工程所需资金共计3825万元(含新建幼儿园)。从我市财政情况资金压力非常大,希望将幼儿园园舍改造计划纳入国家全额拨付范畴,解决乡镇没有中心幼儿园局面,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2、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制问题。因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不能享受很多教育投资的政策,加上政府投资有限,导致幼儿园修缮、更新设备等严重滞后。建议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解决保障性经费的来源,同时按照义务教育相关政策,统一配套大型玩具和其他教学设备。
3、学前师资培训有待加强。目前,幼儿园师资培训基本属于自发行为,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培训机制,相对义务教育落后。建议将幼儿园师资培训纳入“国培计划”(国家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使得他们也能够接受更为系统的培训,促进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4、师资资源的培养。目前,我市职教中心已设置幼师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建议增强职教中心幼师专业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安排专项资金增设所需教学设备,二是配备相应的教师力量、理顺机制,使得学生毕业时也能够取得教师资格证。
我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家,其中国家级***家,省级***家、市级***家、县级***家,重点产业有木业加工、面粉加工、茶叶生产及加工、食用菌种植及加工等,拥有大亚圣象、花王园艺***家主板上市公司(均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018年农业龙头企业职工总数***万人,固定资产总额***亿元,完成销售收入***亿元,实现利润***亿元,上交税金***亿元,出口创汇***万美元。丹阳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为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主要做法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我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普遍注重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科技创新,加快新品开发,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促进了产品的优化升级。2018年我市***家农业龙头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亿元,同比增加***%,在***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中,都建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二是推进企业品牌建设。
全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认证的“三品”总数达***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个、绿色食品***个、有机食品***个。在品牌建设上,以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多家龙头企业先后制定农业标准或操作规程***多个,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个。拥有XX地板、XX面粉、XX香醋等***个中国名牌产品,XX面粉、XX面粉、XX面粉、XXX等***个名牌产品。***家企业通过ISO9000、ISO2000、HACCP、GAP等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三是完善与农户的链接机制。
在不断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和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保障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目前,全市***家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参与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省内外农户达***万户比2017年增加***万户,带动农户户均增收***余元。联结、带动省内外各类基地工***万亩,比2017年增加***万亩,其中由企业自建或共建的示范基地达***万亩。二、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小。***家农业龙头企业中,资产过亿的只有***家,固定资产过亿元的只有***家,销售过亿元的有***家,其中销售在5-10亿元的有***家,销售超10亿元的仅***家。
2.企业科技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仅限于简单的初级加工,平均销售利润率仅***%。
3.产品档次低。具有较高档次的加工农产品较少,大多数加工产品仍为粗、浅加工的“大路货”,能在国内、省内打响的品牌不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有的还处于家族式管理,基本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企业融资困难。根据对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初步调查,目前预计需求资金***亿元左右。目前承诺对农业企业扶持的金融机构较多,但实际操作时很困难,要求高,资金难落实。农业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流动资金需求多、效益低等特点,希望金融部门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提高效率。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面粉加工、稻米加工、木业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通过举办稻米节、茶叶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为载体,打造HL山村、JL村、ZL村、XF村等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大力发展“三产”体验农业、观光农业。
2.积极推介农业产业化成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相关的展示展销活动,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知名度。做大“XXX”茶叶、“XXX”大米、“XXX”配方面粉、“XXX”香醋等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了我市历史、文化、旅游的资源,把地方特色注入到品牌建设之中,既提升品牌的文化品位,又扩大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3.加快推进省级平台建设。依托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省级出口农产品(粮食加工)示范园区以及L、K两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管理水平,推进我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提升农产品品质。围绕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和市场准入”五个环节,对农业“三品一标”生产基地的农资投入品,实行了严格监管制度,对农产品生产关口,落实了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同时,对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
为了了解和搜集有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资料和数据, 课题组于2014年8月深入地处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恩施州) , 对其职业教育规模、基础设施、专业设置、师资、学生等情况进行实证调查分析, 进而分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探索改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的策略。
一、恩施州职业教育现状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立, 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恩施州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六县。恩施州还是多民族居住地, 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少数民族, 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最多, 属于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地区。恩施州职业教育历史悠久, 至今已有78年的发展历史。恩施州现有高等职业学校1所, 中等职业学校16所, 其中县 (市) 职教中心8所, 民办中等职校1所, 技工学校5所, 普通中专2所, 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3万余人。恩施州每个县 (市) 都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 这些职业学校成为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 随着恩施州各级党委、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其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各职业学校实力不断增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示范职校, 利川市、来凤县、鹤峰县技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技术学校, 巴东县、咸丰县技校被评为省级示范职校。
在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八县 (市) 现有实训基地 (实训室) 26个, 涉及9个专业。其中, 计算机实训基地7个, 电子电工实训基地7个, 汽车维修与驾驶实训基地3个, 服装设计与制作实训基地2个, 幼师实训基地2个, 旅游实训基地2个, 财会实训基地1个,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实训基地1个。除计算机做为中职教育的公共课外, 八县 (市) 的实训设施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机电、电子电工、服装制作、数控技术等方面, 其设备和价值占总量的67%;而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幼师、财会等专业实训设施少, 占总量的10.3%。
在专业建设方面, 恩施州各职业院校依据州内外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各职业学校的优势, 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先后已有32个高职专业和38个中职专业面向州内外招生, 全州主要专业有:汽修与驾驶、幼师、机电数控、会计、旅游餐饮、电子电工、机电、计算机网络技术、平面设计、服装制作与设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等。这些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电子电工、旅游管理、汽修等领域。在这些专业中, 有不少是省级重点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
二、恩施州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恩施州是民族地区的一个缩影, 通过对恩施州职业教育的实证调查, 我们可以管中窥豹, 发现当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实习实训基地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职教师资匮乏、生源萎缩等问题。
(一)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学生技能训练缺乏
第一, 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在对恩施州八县 (市) 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 不少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存在严重的数量不足问题, 使得一些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实训, 专业学习仅限于课堂和书本, 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此外, 还发现现有的实习实训设施质量不高。当前恩施州除了计算机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外, 其他现有实训设备配备质量极其低下, 实训基地或实训室系统性、完整性较差, 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技能的掌握。比如建始职校电工电子实训室配备有砂轮机2台, 钻床1台, 钳工操作台18台, 家用电器操作台18台, 电工电子实验装置10台, 中级电工考核装置24台, 其配置在恩施州目前来看还算较好的实训设备, 但是, 从整个配备情况来看, 其设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离国家电工电子配备标准有相当大的距离。
第二, 实习实训基地配置不均衡。配置不均衡体现在校内不同专业之间的实训基地 (实训室) 建设不均, 主要表现是开办时间较长的专业实训设备相对较强, 新开专业实训条件严重不足。诸如汽车驾驶与维修、电子电工等老牌专业的实训场地较为充足, 设备较为系统, 而新办的专业如数控、机电、旅游、制药、食品加工、建筑、发电等专业实训设施较少。从而造成当前就业较好的专业, 因学校没有实习、实训设施而使学生缺乏必要的技能训练, 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二) 专业设置不合理, 影响学生就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首先, 民族地区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这些重复设置的专业主要是一些较成熟、发展时间较长的专业 (如计算机、电子电工等) , 还有一些近年来在民族地区新兴的专业 (如旅游与酒店服务管理) 。专业设置的雷同使得同一专业的毕业生过多, 在就业岗位一定的情况下, 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困难;同时重复设置还会导致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不合理。此外,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还承担着民族传统工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但目前恩施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中缺乏民族特色元素。即使个别职业学校开设了一些民族工艺品加工专业, 但由于缺乏相关方面的专业师资, 再加上这些民族工艺品尚未市场化, 学生对口就业难, 使得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不得不停办。
其次,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目前恩施州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第二产业, 对于与第一产业相关的涉农专业和与第三产业相关的服务类专业开设得较少。但实际上, 近年来恩施州加快优势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 基本形成了以特色农业、资源新型工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2年恩施州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26∶34∶40。调查显示, 只有几所职业学校开设有种植、现代农艺、园林专业, 并且这些涉农专业也只涉及种植、园艺, 而对于畜牧、农产品深加工等相关的专业几乎都没有开设。从产业构成来看, 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很大比重, 而与之对应的与第三产业相关的服务类专业种类却很少, 目前开设的仅有旅游管理专业, 对于物流、中介信息、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专业, 这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中几乎没有涉及。这种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严重脱离的现象在其他民族地区也同样表现得较为明显。
(三) 职教师资匮乏, 影响专业教学
第一, 职教师资总量不足。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远山区, 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工资水平低下, 这一切使得职业学校在引进师资时缺乏吸引力。一方面无法吸引到优秀职教师资, 使得现有的职教师资队伍得不到有效补充;另一方面, 现有职教师资由于不满工作福利现状, 还会出现外流, 造成职教师资在总量上严重不足。这一现象在恩施州可见一斑。从表1中可以看出, 2008—2012年恩施州职业教育生师比分别是32.51∶1, 32.41∶1, 30.47∶1, 32.76∶1, 35.87∶1。根据教育部201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应达到1∶20”的标准来看, 恩施州职业学校师资远未达到这一基本标准。从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来看, 恩施州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见图1) 。
数据来源:《恩施州教育统计年鉴》, 经整理得到
第二, 专业教师匮乏。以恩施州来凤县和咸丰县为例。在对这两县进行实地调查中发现, 其职业学校教师中很多教师来源于普通高中或初中, 这一比例高达34.8% (见图2) 。在教师结构中, 文化课教师占较大比重, 占教师总数的56.1%, 专业课教师仅占29.5%, 实验实训课教师仅占13.7% (见图3) 。职业学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如果缺乏专业教师, 学校专业技能教学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恩施州来凤县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为500人左右, 但由于该县职业学校缺乏旅游管理类的专业教师, 再加上引进教师难度大, 导致该县职业学校无法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这使得当地只能从外地引进旅游管理类人才。
第三, 职校教师对当前的工资福利不满意, 自身上升发展空间有限。在工资福利满意度调查中, 有64.4%的职校教师对目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不满意 (见图4) 。在教师职称方面, 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态势, 58.3%的教师具有中级职称, 14.4%的教师具有初级职称, 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占16.7%, 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比例非常小, 仅占0.8%, 此外还有6.8%的教师目前还没有职称 (见图5) 。
(四) 生源萎缩、质量下降, 招生面临窘境
由于受传统观念、社会偏见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家长或学生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 只有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考上大学才是唯一出路, 即使考上职业学校也不愿意去上, 而愿意自费去接受普通教育。对恩施州来凤、咸丰县的调查显示, 仅有12%的家长对子女上职业学校持非常支持态度, 大多数家长持基本支持的态度, 还有25.8%的家长持反对态度。另外, 一些普通高中也降低门槛, 与职业学校抢占生源, 使得职业学校招生更是雪上加霜。总体来看, 2008—2012年间恩施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 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远远大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 且两者招生人数差有扩大趋势 (见图6) 。
(五) 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影响毕业生就业
受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就业公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民族地区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在就业准入上, 缺乏完善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没有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也能上岗, 这就导致一些非职校毕业生与职校毕业生争抢就业岗位, 严重压缩了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此外, 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职校毕业生往往也被区别对待, 缺乏相应的职业保障、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这也严重影响了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再加上民族地区就业岗位有限、工资水平低下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职校毕业生大都选择去外地就业。以恩施州来凤、咸丰县为例。对其职业学校学生的求职意向调查显示, 只有25.5%的学生选择在本州内 (包括本乡、本县、本州) 工作, 高达74.5%的人都选择了到本州以外的地方工作, 如图7所示。毕业生选择到外地就业, 造成了当地人才的外流, 削弱了职业教育为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功能。
三、促进恩施州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扶贫开发举措。民族地区应抓住发展机遇, 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 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 加大投入,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和学生实训设施短缺落后, 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紧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造成民族地区实训基地、实训设备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缺乏, 鉴于此, 国家应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投入。职业学校要严格落实职教专项经费, 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部分资金, 用于学校实训条件的改善。职业学校在用好各项专项资金的同时, 特别要添置一些专业紧缺的核心设备, 确保专业课程的实训无空白。与此同时, 民族地区各职业学校还要提高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 强化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建设。根据企业技术标准和工艺变化确定并适时调整实习实训项目和内容, 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定期送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 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 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此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
(二) 调整专业设置, 增强民族特色和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 既有历史的原因, 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职业学校外部的原因, 又有职业学校自身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 既要靠职业学校主动自我调整适应, 又要加强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针对民族地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雷同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首先, 各职业学校自身要合理定位, 明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特长, 根据自己的所长开办相应专业, 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其潜能, 避免职教资源分散于各校而造成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不合理。其次, 为避免专业设置雷同, 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科学的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为职业学校提供决策参考, 引导职业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在专业设置审批管理中要严格依据专业设置评估体系, 执行严格的专业审批制度, 进而从源头上防止专业设置的重复性。
为了使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职业学校应紧紧围绕当前民族地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品牌, 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各职业学校要适应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调整专业设置, 重点设置现代农业、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工艺品制作、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旅游等相关专业。由于民族地区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 职业学校应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 设置一些诸如畜牧兽医、种植学、养殖学、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涉农专业, 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民族地区正在大力发展以绿色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 其第三产业服务业也会随之发展。职业教育应紧抓这一动向, 开设一些与第三产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专业, 以此引领民族地区以生态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 定向培养职教师资, 保障职教师资队伍
定向培养是我国高校招生就业的一项重要制度, 是指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习期间的培养费用按规定标准由国家向培养单位提供。目前, 免费师范生政策就属于定向培养研究的热点问题, 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师资匮乏的现状。然而, 免费师范生政策主要是为农村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 并没有针对职业教育。当前, 在民族地区同样面临职教师资匮乏的严峻形势, 要大力改善民族地区职教师资队伍现状, 首要任务就是实施职教师资的定向培养。
职教师资定向培养就是在高等学校开展免费职教师资培养工作, 重点为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培养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其主要思路是按照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模式, 选择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作为实行定向培养的学校。被录取的学生与当地教育局、人事局、职业学校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后进入定向培养单位学习, 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 并补助相应的生活费。学生毕业后按规定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并按照所签订的协议规定, 安排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任教, 并且规定出最低服务年限。通过这种定向培养模式为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适用型职教师资队伍, 从而解决职教师资匮乏的困境。
(四) 完善落实职教优惠政策,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要解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招生难的问题, 就必须多管齐下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首先, 继续实施职教免费、助学等优惠政策。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 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由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扩大到所有农村 (含县镇) 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 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由一、二年级农村 (含县镇) 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分步调整为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些免费政策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各职业学校应在实践中不折不扣实施好这一政策。
其次, 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重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实践”的思想, 借助传统文化的精华来改变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来共同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解释有关职业教育的概念、种类、地位与作用、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对其所培养的人才的需求状况等, 积极推介职业教育办学的先进典型和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而成功成才的先进人物, 不断加深大众对职业教育的了解, 最终使大家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视同仁, 消除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五) 完善劳动力市场, 创设良好就业环境
为了给职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民族地区应努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应该消除劳动歧视, 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能获得合理的市场回报。在职业准入上, 民族地区还应根据“先培训, 后就业”的劳动就业原则, 对社会各种职业的从业人员在从业资格、职业素质或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并执行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的职业教育或培训, 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方可就业上岗的劳动就业制度。以此规范企业的用人制度, 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突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优势。这样才能使人才合理流动、各尽其能, 避免普通教育学生抢占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工作岗位, 也可以避免社会上出现的盲目的“唯学历”现象。为了真正实现对等, 还应建立统一的、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制度, 以此吸引更多职业学校毕业生留在民族地区工作, 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绿色发展看恩施: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EB/OL].[2015-06-05].http://www.hbeitc.gov.cn/xyjj/xydt/56027.htm.
[2]徐健.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J].职教论坛, 2010 (24) :83-89.
[3]农村学生读中职今秋起免学费[EB/OL].[2015-06-05].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0/11/c_123809157.htm.
【市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水源镇少数民族工作情况汇报09-15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11-02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1-17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07-23
少数民族的英语教育10-21
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05-31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09-25
少数民族-教学教案06-24
认识少数民族教案06-29
少数民族的诗歌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