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1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十期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 黄曙明

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的萌渚岭山脉之中,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是一个山区县、少数民族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74所,在校学生

74685人,在职教职工4280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县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全面提升,但也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江华瑶族自治县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尽管2001年以来,江华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录用了850名教师,但按湖南省编制标准计算,尚缺教师280名。由于数量不够,在林区的一些边远村级小学、教学点,还存在着一个教师包一所学校的现象,一些学校不能按部颁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复式、多头教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整体素质不高。首先是学历合格率低。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5%,高中为55.8%。高中具备本科学历的教师相当一部分第一学历为中师、专科;初中具备本、专学科学历的教师近40%第一学历为中师。其次是业务素质低。全县尚有750余名“民转公”教师和200余名两年制专科委培初中教师;具备合格学历的小学、初中教师,大部分是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 “三沟通”突击培训和通过电大、函授方式进修而来的,存在着高文凭、低水平现象。不少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全县在职教师中只有1名省级小学特级教师,2名国家级骨干教师,16名省级骨干教师,150名中学高级教师。再次是职业道德欠佳。有的受“拜金主义”思想腐蚀,从事第二职业,做生意赚钱,或帮外地学校拉生源捞“回扣”;有的工作懒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工不出力;有的道德沦丧,体罚学生甚至猥亵女学生;有的玩物丧志,打牌通宵达旦等,诸如此类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教师的形象。第四是学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有的当了几年校长了,却讲不清学校管理包括那些主要内容,更谈不上将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去。即使是稍好一点的,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也还只停留在控制管理的层面上。

2、教师待遇偏低,人才流失严重

一是工资福利待遇低。尽管这些年来,教师工资能够按时发放,但发的是“骨头”工资,除去岗位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普法培训、防洪保安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外,所剩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在被调查的50名教师中,平均每人每年支出的各项培训费高达1200元;另外,在福利方面,“一费制”后,学校连保基本运转都十分困难,有的还有较大负债,无力发放福利奖金。二是办公和住房条件差。国家规定学校教学办公室使用面积不得少于4平方米/人,全县一半以上学校教师没有公用办公室,教师在家办公,相互交流探讨较为困难。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人均住房面积不到7平方米,有的教师一家三口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生活起居极为不便。此外,多数农村学校教师宿舍破旧低矮,有的已成危房。三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待遇较低,少数工作能力强、职称级别高的青年骨干教师外流现象严重。近三年来,该县已有20余名高、初中骨干教师“飞往”经济发达地区,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是经费不足。“一费制”后,师训经费奇缺,保证不了培训需要。由于缺少经费,造成培训对象有限。近三年,平均每年岗位培训不到1000人,仅占教师总数的30%。二是管理不力。由于管理不得力,培训效果不够理想,教师的培训提高要求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部分教师在培训中消极应付,存在“走过场”现象,专业水平没有得到真正提高。

二、加强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

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2

一、女村干部的基本情况

此次专题培训班共有744名村(社区)主任、书记参加,其中有村“两委”女干部(以下统称女村干部)112人,占总人数的15.05%,男女比例为6.64∶1。112名女村干部分别来自16个州市77个市县105个乡镇112个村(社区)。有村主任、书记“一肩挑”者1名,村主任21名,村党总支书记22名,副书记1名;社区主任、书记“一肩挑”者12名,社区主任1名,副主任2名,社区党总支书记52名。年龄结构以35~49岁为主,平均年龄为42岁,年龄最大者为64岁,最小者为26岁;50~65岁的有25人,35~49岁的有62人,26~34岁的有25人。

二、云南省村“两委”女村干部队伍建设、发展现状

(一)数量有所增加,但总量、比例仍偏低

近几年来,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村级干部中女村干部人数明显增加,2008年全国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为21.7%,比2005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3]。云南省2010年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后,有94.8%的村委会实现女委员进入村党支部或村民委员会,比上一届提高14.8%[4];2013年第五届换届选举后,已有女书记611人,占总数的4.8%;女主任677人,占总数的5.3%,女村民委员16 734人,占总数的24.1%,分别比往届高出0.6、1.4、5.1个百分点[5]。表明历届换届选举后女村干部数量有明显增加,但总量和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的现象。

(二)工作中的地位、决策权低于男村干部

由于长期受“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村干部在生活、工作中往往会轻视女村干部。在调研过程中,也有部分女村干部反映,虽然她们通过公选,进入村“两委”班子,但主要从事计划生育、新农活、家庭矛盾调解等工作,很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即使参与了,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还有一些女村干部,由于受传统观念、宗族势力的影响,在一些利益纠纷问题上,村民仍不信任一个外姓的女村干部。因此,加大男女平等观点的宣传力度,为妇女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竞选、工作、生活氛围非常重要。

(三)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有明显提高

自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实施以来,云南省六年来共选聘大学生村官23 648名,并且在2013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已有4 113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级领导班子,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云南省女村“两委”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在受调研的112名女村干部对象中,就有27名大学生村官,占总人数的24.11%,她们的平均年龄为31岁,学历以大专本科学历为主。除女大学生村官外,女村官的平均年龄为45岁,学历以初高中学历为主,有小学学历2人,初高中学历62人,中专学历3人,大专学历16人,本科学历2人。因此,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上看,由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对提高女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与其他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的现象还较为突出。

(四)队伍有所壮大,但后备力量明显不足

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壮大了村“两委”女干部队伍,但也表现出后备力量不足,部分村后继无人的现象。由于大学生村官是一个流动性较大的群体,她们的聘期一般为三年,部分当选为村“两委”班子的大学生村官不安于现状,只是将这一经历当作“跳板”,不能长期服务农村、农民。而村里一些有文化、受过一定教育,有一技之长的年轻妇女,也因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不愿待在村上,进城务工 ,这使发展壮大女性村干部队伍表现出后备力量不足。因此,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改善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用制度、用待遇留住人、引进人才,壮大女村干部队伍显得更为重要。

三、云南省女村干部发展、培养机制

(一)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机制,积极鼓励妇女参政

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已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名额”,但“适当”两字,并没有量化,这使得一些地区没有认真贯彻执行这一规定。云南省为认真落实这一政策,省委办厅云办发[2013]5号、省妇联云妇发[2013]22号文件明确规定,村“两委”委员中,至少要有一名女性委员,根据实际情况兼任妇代会主任。”通过此文件的明确规定,第五届村“两委”干部中女村干部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一些地区由于没有妇女参加竞选、竞选过程中未获得过半赞成票等原因,村民委员会成员中仍然没有妇女。因此,在良好的法律、政策平台下,各级政府、妇联应做好妇女干部的宣传、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让更多的妇女参加竞选、参加村级事务管理,力争实现村“两委”委员中至少有一名女性委员的目标。

(二)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壮大集体经济,适当提高村干部工作待遇

目前云南省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很落后,农业生产仍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6]。妇女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劳动者,承担着一个家庭的农业生产、日常家务、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等方面的重任。在调研过程中,也有很多女村干部反映,在农忙时期很难合理分配工作与家庭生产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壮大集体经济成为让更多的农村妇女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积极参政的关键。作为政府部门在政策、经济、技术方面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帮助,特别是在壮大当地集体经济方面,只有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地改善农村妇女参政的客观物质条件。另外,应适当提高村干部的工作待遇,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养老和工伤保险制度,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做好宣传、培养、教育工作,增强妇女参政意识,破除传统观念

为破除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参政人数较少,比例较低这一现象。妇联和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宣传、培养、教育工作。一是要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宣传栏、广播等形式,积极宣传“男女平等”、《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让广大妇女群众觉醒,为妇女竞选、参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针对女村干部在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引导和帮助,并根据工作特点,与妇联干部结成“一对一”帮扶。三是针对女村干部学历结构偏低的现象,要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政策、农村法律、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四是要将那些致富女能手、返乡创业女农民、女党员、女大学村官、女企业家等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好的优秀人才吸纳到村干部后备军中来,壮大女村官干部队伍,充实后备力量。五是要做好女村干部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用典型案例来唤起广大妇女的觉醒,为她们树楷模,让更多的妇女群众参与到村(社)的事务管理中来。

(四)加强自身政治、文化修养,综合能力的提高

女村干部作为基层领导者,领导力的有效发挥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有很大关系[6]。调查发现,有过农村工作经历、学历层次较高的年轻女村干部能较快地适应农村工作,而一些学历层次不高、基层工作经验较少的女村干部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提高女村干部综合能力、学历层次成为增强女村干部竞争力的关键。为更好地让女村干部胜任工作、增强竞争力,政府部门和妇联要加强对女村干部的教育培养工作,一是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远程教育等方式,来提高业务水平、综合能力;二是以“自愿为主,政府引导”的方式,鼓励女村干部参加函授、自学考试,来提高自身学历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胜任农村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

摘要:女村干部队伍的建设、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云南省112名村“两委”女干部的访谈,了解女村干部队伍的建设、发展现状,从而对女村干部的培养、发展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女村干部,工作现状,云南省

参考文献

[1]汪力斌,宫君,陈婷婷.女村官参政执政的过程、特点和困难分析[J].农村经济,2007,(10):123-126.

[2]尹瑞峰.政策措施更实更全班子队伍更优更强——我省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综述[N].云南日报,2013-07-24.

[3]蔡儿芳.广西女村官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思考[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2,(4):18-27.

[4]杨跃萍.云南:农村妇女进村“两委”比例大幅提高[EB/OL].新华网,2010-12-13.

[5]瞿姝宁.云南省村两委换届女性当选比例提高[N].云南日报,2013-07-21.

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黔南民族地区 高中教师 信息素养

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一、黔南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师信息素养对教育信息化的制约

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区域不平衡,导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平衡,尤其在经济基础薄弱的黔南民族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调查,笔者认为影响教师信息素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信息获取意识不强。黔南民族地区部分高中教师的调查问卷表明:有50.69%的老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有很好的效果;26.55%的老师会经常使用搜索引擎和各类型网站来获取教育资源。大部分老师平时习惯了在纸质文献中找资料,对于电子,网络型的文献以及数据库等知识不了解。

2.信息分析能力不够。调查表明有45.41%的老师认为准备的课件可以表达教学设计思路。教师因对知识的细节了解不到位,搜索方法知之甚少,所以无法正确鉴别哪类信息符合自己的需要。

3.信息评价能力不够。调查中只有23.4%的老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最明显的作用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多老师不能把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使手里的信息达不到好的效果。

4.大部分教师观念落后、老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够。该地区大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大部分教师已习惯了黑板、粉笔的教学形式。大部分学校因为存在教学质量、升学率和社会声誉等影响,教师就不愿在信息技术上浪费时间,也不敢大胆运用信息技术。

调查中仅18.24%的老师认为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能辅助老师讲授,突破重难点;8.43%的老师认为能提高备课效率;平时授课很少有教师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只是偶尔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从而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

5.软、硬件设施匮乏。调查表明,34.21%的教师对本校电教设施建设感到满意,由于资金不足,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只能靠政府投入,软硬件不能及时更新换代。有的学校大部分设施已经老化、落后,无法满足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需要。

6.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该地区,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灵敏捕捉网络信息并通过整合有效利用资源的教师很少;传统的教学经验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阻碍,大部分老师不能主动地、创造性地丰富教学资源。

二、提高黔南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1.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针对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教师担心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无法保证高考教学质量。多年的应试教育使教师捕获信息的主动性和敏捷性逐渐萎缩,创新意识逐渐丧失,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严重地制约了他们作为未来建设者必备才能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在教育观念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2.继续加大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学校教学软、硬件建设,营造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环境,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建设校园网,建立多功能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3.通过培训,培养教师信息素养。通过培训,让教师具有强烈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遇到问题能想到是否可以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及时捕捉一些现代科技新信息,运用于教育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密切联系实际,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通过基本能力训练后,再对训练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真正把现代教育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使信息技术能力自然地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机渗透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也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总之,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抓住了机遇。教师必须首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提高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武.欧美各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4(4).

[2]郭朝明.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

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4

(553105 威宁县黑石中学)张荣华

诸如威宁县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牵制着提高当地的教育质量,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人的背景下,贫困地区教师如何在基础薄弱、条件落后的环境下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为了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在民族贫困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启动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暨新课程师资培训计划(2004-2008年)的通知》,启动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程,组织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培训工作,要求全部中小学教师进行常规性的轮训。但是,到目前为止其结果如何呢?

一、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培训问题明显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县,2006年8月以前,全县中小学教师缺编近5,000人,而且已有的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严重不达标,到2008年8月后通过中央、省、地、县招考和录用“特岗教师”等,全县教师数量已经基本达到编制要求,但是,有很大一部份教师仍然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表面令人满意的数据背后仍隐藏着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

1.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极低,素质不高。教师队伍还有由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初、高中毕业生组成,还有一部分代课转正教师至今未进行师范类的系统学习。2.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呈现“满编不够用”的结构性缺编现象。有的学校教师达到编制,但英语、计算机和音、体、美教师却严重不足,无法正常开齐课程。3.乡镇的部分边小教师包班现象严重,工作负担重。一个班主任教师可能要完成该班所有课程的授课工作,暴露出“所教非所学”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针对我县的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县教育局对我县的部分教师进行了分期分批派出外出培训。并对生均公用金费的使用作了规定,要求其5%为培训任务经费。以常规的集体短期进修培训、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几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

短期的集体大规模培训是由国家指定的教师进修学校对教师进行的整体培训。这种培训是国家启动的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程的具体项目,也是我县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它与教师职称评定与晋级挂钩,一般可称为常规培训或履职培训。每个假期举办1-2次,如今已经培训10多次,全县几乎所有教师都参加过这类培训。目前,培训主要集中在“走进新课程”和“信息技术教育”两个主题系列。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出于节约——不愿“出血”---培训中让教师过多的“贴帐”,从而造成了教师对培训的不认同和抵触心理。

骨干教师培训,顾名思义,是针对各个学校的拔尖人才所采用的培训。它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开支,通过对学校中工作能力强、富有号召力的教师进行培训,由点到面地影响整个教师队伍。培训还经常采用逐级培训的方式,由乡校到村校再到校点。但随着传递面的扩大,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递减的情况,培训传达的内容与效果也会因为骨干教师的态度与表达能力而受到影响。所以普遍表现为村校以上的培训效果好,到了村小和各个寨小,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

教师自愿参加的学历教育一般是农村教师为达到合格学历而被动参加的学习(我县 1

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是达到中师或专科水平,初中达到专科或本科水平,高中达到本科水平)。此类培训学习的费用完全由教师个人承担,学习时间也集中在寒暑假,以自考、函授、等的方式修完规定课程,考查合格者便能获得相应的文凭认证书。据调查,目前有约60%的教师通过这样的方法取得了合格的学历,但也有70%的人认为这种继续学习对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和实际工作没有任何帮助。

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县仍处于探索阶段,受到管理、经费、师资、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开展所谓的“校本培训”工作,而这种校本培训仅限于一般的教学观摩和研讨会等操作套路,培训效果不甚理想。

二、教师培训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仍是举步维艰,经费问题首当其冲。由经费问题又派生出培训机会缺乏、培训时间不足、培训形式单一等问题,无法满足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但是,即使抛开经费、资源、机会等问题,仅针对已开展的常规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的操作技术层面而言,我们仍发现如下问题:

(一)培训观念的城市化

从我县及其周边的类似地区来看,无论是新课程改革后所推行的教材,还是围绕新课改的理念而实施的培训活动,都表现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从城市发起的新课程改革,在内容进度和教学要求上都远远高于贫困地区教师与学生的水平。诚然,教育理论具有相通性,城市中先进的做法也值得推广和借鉴。但调查表明,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只是一味照搬、生搬硬套地运用城市的那套培训课程与教材,缺乏对本地教育现状、课程设置、教师实际需求等方面的深人研究,导致培训与现实脱节,严重削弱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导致教师们普遍认为培训的实际效果不大,难以将培训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对此,从城市到当地支教的教师和大学生深有体会:“这里的孩子腼腆、害羞,汉语表达不流畅,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很难有效开展,城里的一套做法在这里应用,处境非常尴尬。”

(二)培训内容的理论化

培训内容是培训活动中最实质性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但贫困地区L县的教师培训在内容上却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特别是在大规模的集中常规培训时,为节约时间、便于控制,培训通常仅仅局限于对教育理论的传授,缺少鲜活的实践案例支持,让教师感到培训内容犹如海市蜃楼,虚无缥渺。这种脱离实践的理论,难以说服教师来内化理论、转变观念,更难以升华理论,外化于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访谈中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培训就是去勾画重点,最后考试”,“这些理论资料大部分只是听课的时候翻翻,下来根本没有什么用”。理论作为实践经验的浓缩和概括,如果在培训时只停留于口头上,就容易造成机械、空洞、教条、刻板的弊病。

(三)培训方法的单一化

从我们所参加过的教师培训所采用的方法看,难免有些单一,主要是“专家说一教师听”的灌输式方法,很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注意及时的信息反馈,最终使培训沦为说教。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以点到为止的单向传授方法粗浅介绍教育理论与相关知识,忽视了一线教师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培训中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方法并存等理念背道而驰。很多参训教师对此既感到厌倦又感觉轻松,他们似乎已习惯于在培训中扮演只需要耳朵和笔记本的听众和记录者角色。教师培训层面尚且如此,那教师日常教学所使用的方法就不言而喻了。

(四)培训过程的形式化

整体而言,教师培训也不免存在形式化——培训单位与参训教师均缺乏内在自觉性。具体表现在,培训前缺少需求调查,培训后没有跟踪评价,培训中缺乏科学设计,培训部门重量轻质、应付了事,忽视实践环节。而参训教师也并不重视集中培训,把县里的或派出外县的集体培训当成任务,没有把培训视为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继续教育。参训教师把培训当作“走走过场”,培训单位将培训简化为“专家”上课,培训变成一种外控的、临时的、缺乏系统的花架子,组织草率。

三、如何改进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

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逐渐完善,教育经费投人的政府职能将不断增强,贫困地区教师培训的经费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但经费的增加只能从量上保证培训机会和时间,培训质的提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用终生学习的大教育观看待教师培训,将培训视为针对教师的系统教学过程,以教学论的研究思路和观点反思培训工作。

(一)严格筛选,加强培训队伍建设

培训者的素质是确保教师培训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对培训者的挑选和培训至关重要。在挑选时,需制订规定性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既考虑培训者是否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丰富的教育理论、渊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考虑培训者是否懂得师资培训的特点、规律,熟悉本地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能将教育理论融于教学实践,指导教师教学。培训队伍应在广阔的领域里组建,以培训主体多样化、师资结构合理化的原则为指导,建成一支专家型、经验型、管理型的培训队伍,保障教师培训工作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而对于已建立的培训队伍,要经常有目的地选派他们外出进修,并深人中小学进行调查研究,与一线教师建立联系,积累实践经验。

(二)研究教师,激发学习的积极动机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激发贫困地区受训教师的内在学习动机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必由之路。贫困地区的教师生活在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对发达地区的先进思想和做法非常陌生,受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慢。同时,大部分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育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倾向性,其观念行为的转变需要多维刺激与强化。所以,教师培训一方面要研究贫困地区教师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要激发他们对培训的需要。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诊断教师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找出原因,以此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但是了解教师只是培训的基础,激发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才是培训成败的关键,可以通过学员参与设计培训、提供可选式培训套餐、组织教育问题探究合作组、评定优秀学员等方式,唤醒教师参与培训的主体意识。

(三)实地考察,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

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不仅要给自己补充一些必要的、先进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达到会用、善用其所学的目的。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教师希望接受实际教学方法技能、现代教学手段、开发乡土教材的实用技术、后进生的转化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无论何种形式的培训都应指向贫困地区教师教学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上。可立足现实,提供某种技能性培训,也可审时度势,将理论与实践联系,为教师更好地从事教学进行系统性培训。此外,培训要特别注意城乡差别,考虑贫困地区学生语言表达、学习观念、个性品质、领会能力方面的特点,为当地教师贴身打造本土化的培训内容,用因地制宜的眼光去推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四)努力探索,灵活运用多种培训方法

现行师资培训的教学方式及手段落后且单一,不利于贫困地区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运用多种培训方法,科学有效地组织培训活动。要将听、看、讲、做、体验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打破传统讲授的常规,综合运用诸如案例分析法、集体备课法、微格教学法、头脑风暴法、交流业务能力、体验多种角色、专家引领(专家讲座、专家评课、名师导学)、教育教学问题研讨(教育漫谈、热点研讨、难题会诊)等各种培训方法,增加培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五)加强监督,完善培训环节

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现状调查 篇5

—以榕江县仁里中心校为例

一、调查概况

2011年9月1日至10月23日,我很荣幸的有机会到仁里中心校度过了我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涯。我这一个多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教育实习,二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地工作,虚心向办公室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做了一番的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现状的。

我所实习的榕江仁里中心校位于榕江县境中北部,距县城公路里程62公里,东邻崇义乡,南和西接平永镇,北界乐里镇,东南与忠诚镇相连。全乡有侗、水、苗、汉四个主体民族杂居,侗族占46.65%,水族占27.73%,汉族占12.71%,苗族占11.81%,是一个水族自治乡。

仁里中心校初中部共有教学班级11个,其中七年级4个、八年级4个、九年级3个,共有学生 456人。我所教育实习的班级为仁里中心校初中部八(2)班,本班共有43名学生,其中女生14人,男生29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系列问题,特做了此次调查报告。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报告,我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仁里中心校的调查,初步反映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三、调查方法

为了准确、详细的掌握调查情况,我调查主要采用了走访、座谈、发问卷调查表、收集资料等方法进行。

四、存在问题

通过对仁里中心校的调查,我发现在语文教育上存在的现状如下: 1.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不能很好的利用现有资源。

对于语文来说,教育资源极其重要。仁里中心校,是仁里水族乡最好的学校,但是它的教育设施投入是极其匮乏。在这里,没有图书馆,学生的学习视野就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对很多感兴趣的知识点,没有相关资料去学习。这里没有计算机,学校不能开设计算机课,对语文的一些新知识点没能及时把握。这就不能很好的扩展学生的视野,造成学生思想封闭。学校有一个电教室,但基本没有老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能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乡镇所在地的学校是聚集了全乡最好的教育资源,它都如此,那村小学等在教育的投入就更匮乏了。这不仅是仁里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是黔东南很多偏远的少数民族自治乡(镇)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学生基础差,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

通过一个多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调查,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薄弱。以我教学的班级为例:我上的是八(2)班的语文课,八(2)班的各科成绩可以说一直是全年级名列前茅。但是在这样的一个班级里,语文测验只有8人及格,还出现考7分的现象。在其他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七年级三班还出现学生语文考0分的情况出现。学生对最基本的字、词都没有掌握,由此看出学生的语文基础是多么的薄弱。在对语文学习兴趣方面,我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解。由于学生基础差,所以他们对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我发放的问卷调查表140份中,七、八、九年级各一个班,收到140份,其中只有35人对语文感兴趣,占25%,还没有体育(50%)、音乐(45%)的学习兴趣高。

3.语文师资力量薄弱,且有的教师教育方法选择不当。

在黔东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就拿仁里中心校来说,10个语文教师中,只有2个教师第一学历为本科毕业,其中还有1个是非师范专业的。教师的缺乏,使得学校在老师的使用上出现了所上课程与教师所学专业无法结合的情况。要么就是老师在上语文课的同时,还兼上其他课程。在仁里中心校,10个语文教师中,有6个老师都有兼上其他课程。包括: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等课程,这就导致老师不能把全部心思放到语文教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同时,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课堂上,大量的时间是教师一个人在理解课文,学生没有参与进课堂,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局面。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由于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差。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4.受社会环境影响。

在黔东南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对七、八、九年纪学生的走访调查和对所有语文老师进行走访调查,发现七年级、八年级各有1个同学都还不会说汉话,听不懂老师上课使用的普通话,这对教学的展开起到很大的阻碍。这是由于学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日常的交流都是用侗话、苗话、水话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即使是在学校,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说普通话习惯,依然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这就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影响语文成绩的提升。

五、解决办法

我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国家一直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各地政府有时并没有把对教育投入落实到实处,存在只喊口号,而没有真正的投入的情况经常发生。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政府部门没有太多的资金来投入教育,那就需要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教育投入的监督力度,使教育专项资金真正落实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够吸收到优秀的教师,不然优秀教师有成绩后基本都往条件好的地方跑。建设起能够满足现代教育基础设施,加大对学校的硬件施设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缩小城乡差距,达到真正的教育公平。

2.加强普通话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学生的普通话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能力。教师还可以创设交际情境,指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学校要积极抓好校园普通话推广工作,在校园内,要学生养成自觉说普通话的习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要尽量不说少数民族语言,使自己有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规范语言,无形中也规范了自己的语言,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这样,学生在说话时就能避免出现像方言中的颠倒的词序或不规范的词语。教完语文书上的一些课文后,要求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3.历炼一支强大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培训。

为了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应该历练一支专业性强的教师队伍,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让教师所学专业和课程相结合,而不是在教师使用上不合理,让所学专业和所上课程不合理,影响教学质量。加大引进优秀教育人才,增强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让教师接受新的教学观念,学会新的教学思路、方法等。多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和校级交往,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

4.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

除了在学习方法,课堂上给学生帮助外,我们还应该给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靠努力,靠积累。让他们知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在学生在取得进步是,老师应及时表扬学生,让学生充满学习信心,在学习上不断进步。

5.注重家庭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要家长配合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在学习上给学生各方面的支持,包括购买各种学习资料、在家注重语言交流等。保持学习教育、家庭教育相互作用的模式。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仁里中心校的调查,发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各部门的重视,去解决问题,使农村孩子享受真正的教育公平。

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6

大山乡共有农村党员311名,有职党员均具有一定的威信,但占农村党员大多数的无职党员,除个别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和个别致富能力强、处事公正的中青年党员具有一定威信外,绝大多数威信较低。他们和普通群众没有多少差别,甚至少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觉悟、品德素质不如普通群众。农村党员队伍出项危机,直接影响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山乡农村党员队伍出现威信危机的原因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负面影响,较具有普遍性: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出现危机。

当前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农村党员和农民有了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致富的道路上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动摇、党性淡化。他们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对党的远大理想产生怀疑,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歪曲理解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认为联产承包就是搞个人单干,容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发展资本主义,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失去热情。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是带领群众致富,而是只顾自己致富,不故关心农村的公益事业,而是一心打自己的小算盘。个别农村党员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按时交纳党费,甚至连农业税费也企图偷逃,尽管是极少数,但在群众中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二)权利与义务的反差挫伤农村党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党员认为,过去入党光荣、实惠,当兵、招工、转干样样优先,而现在只有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才想到党员。如计划生育、抗风防灾等需要带头时才想到他们;群众集体上访需要劝阻时才想到他们。他们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反差很大,这弱化了他们入党的积极性和自豪感,致使他们不主动履行党员的义务,威信就会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党支部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等一般情况下都发放误工费,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党支部召开党员会议,到会人数很难达到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可见把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作为一种有偿活动对待的农村党员不占少数。

(三)农村党员队伍日持家族化、宗族化,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和先进性。

一些农村党员大局意识淡化,结果利用自己的威信当了家族、宗族利益的代言人。如在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当中,他们不顾党的选人用人标准,只考虑自己或宗族、家族的利益,为了自己当选或选出自己的人,采取许愿、诽谤对手、替多人投票等非法手段进行拉票。如果选举结果不满意,则拉拢家族、宗族的党员群众和村“两委”作对,致使新班子难以开展工作。又如当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大局利益损害到家族、宗族的利益时,一些党员抛开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不顾,和群众一起甚至组织群众阻挠开工、集体上访等。这部分农村党员失去了大部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日显“势单力薄”。

大山乡8个村党支部,311名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党员只有52名,35岁以上党员有259名,55岁以上的老党员有136名,老党员大多数不再从事生产劳动,要他们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是不现实的。

(五)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弱化了部分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

全乡8个农村党支部基本上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但多数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每年组织党员开展活动1-2次,但活动的内容一般是组织党员聚聚餐。由于党组织生活贫乏单调,农村党员管理涣散,客观上弱化了部分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他们的言行也逐渐以普通群众的标准来自我衡量和认可,甘做普通群众,甚至落后于普通群众。

二、提高农村党员在农村中的威信的若干思考

致使目前农村党员威信普遍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要提高农村党员的威信关键是提高他们的宗旨意识、服务本领和建立农村党员责权统一的激励机制,促使农村党员能较好地履行党员的义务。

(一)加强农村党员的党性教育。

这是提高农村党员的威信的基础。从调查的情况看,部分群众对农村党员是否有党性较为关注。部分群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作过高的要求不一定符合实际,但作为党员就得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比如牵头建设公益事业,带头履行计划生育政策,以身作则遵守村规民约,关心孤寡老人生活等。因此,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党支部要注重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农村中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农村党员,使农村党员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强化农村党员的宗旨观念,打好农村党员提高威信的基础。

(二)尽快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

这是提高农村党员威信的关键。在当前党的一切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前提下,中青年农村党员具有较强的致富能力是他们体现先进性的表现和前提条件。一方面只有致富能力的提高才能带领群众致富,才能平息群众“不会致富,别当党员干部”、“不带群众致富,别当党员干部”的呼声。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是减弱农村党员责权矛盾的有效途径。如果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致富了,对党的事业就会倾注更多的热情,履行党员义务的主动性就会增强。结合当前农村党员的状况,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以保证农村党员致富能力不断提高:一是经常性地开展农村党员致富能力提高的培训工作,以镇、村党校为阵地,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二是建设一批党员实践锻炼基地,针对性地组织农村党员到基地参观学习、实践锻炼,提高农村党员致富的实战能力;三是坚持开展党内帮、扶、带活动,提高贫困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

在提高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工作中,要注意克服“抓两头丢中间”的问题,以往我们提倡的工作方法是“抓两头,带中间”,结果是“两头”抓起来,而“中间”带不上去,致使占农村党员大多数的“中间”党员的致富能力平平,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因此要按照着眼于大多数的原则,“抓中间,促先进,带后进”,在培训、实践锻炼等安排上要充分考虑“中间”党员。

(三)输送“新鲜血液”,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活力。

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整体活力不强,这是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威信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发展党员难这一情况,乡党委已经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村党支部要从本村实际出发制定和落实好发展党员的计划,明确责任。培养积极分子要采取有职农村党员负责制,要求每个有职党员每年培养1-2名积极分子。确定积极分子要推行“两票制”,坚持“党员认可,群众认可”。发展预备党员和转正实行“公示制”,要侧重培养回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入党。通过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威信。

(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

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现状分析

随着双语教学在新疆中小学教育中的深入推进, 中小学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双语”师资匮乏和“双语”师资培养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加强汉语教学和使用双语授课是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而加强汉语教学和使用双语授课的关键是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汉语水平和音乐素养的少数民族师资队伍。近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 新疆大力开展双语教育, 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师的双语教育, 自治区教育厅从2007年起全面组织全疆双语教师进行为期两年制的培训, 对双语音乐教师的培训人数累计已达400多人次。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 确保实现预期培训目标, 近期, 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培训院校加强对“双语”教师培训的研究, 进一步改革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质量, 加大对培训过程的管理, 增加培训时间, 同时调整“两年制”“双语”教师培训方案, 加强教材教法培训, 更加突出培训重点,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确保实现培训目标。

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是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如何培养高素质、高质量、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 如何建立起一个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中小学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双语师资培训模式是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主要方面和内容, 也是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的引领和示范。

一、新疆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队伍结构现状

当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少数民族音乐教师汉语水平偏低, 培训前后HSK测试有悬殊, 三分之一的学员进校测试后连三级都达不到, 两级差距很大, 汉语水平分配不均衡。从而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效果。2.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大多数不能使用汉语授课, 造成少数民族双语音乐教师严重匮乏。3.少数民族音乐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普遍较弱, 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4.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少数民族地区专职音乐教师数量不足, 多数教师承担数门课, 且大多数学员都是后期才学习的音乐, 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很弱, 音乐能力亟待提高, 甚至少数教师从事着与音乐无关的工作, 为了不浪费名额相关学校选派来进行培训。极大的影响了该地区音乐教育发展水平。以上四个问题归结到一个问题就是少数民族音乐教师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这些问题不解决, 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

本次调查双语音乐教师160名, 其中主要针对教师的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工作所在地, 汉语水平, 音乐专业知识、音乐授课水平进行调研。

(一) 教师基本情况

1. 教师性别分布

特征分析:在接受调查的160名双语音乐教师中, 女教师人数是102人, 占64%;男教师人数是58人, 仅占36%, 所占人数比例明显小于女教师。这一现象与我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男女性别比例, 基本相同。

2. 教师年龄层次分布

特征分析:据统计, 在被调查的160名教师中, 20-39岁的学员占被调查人数的99%;20岁以下的0人;40-40岁以上的学员有1人,

在整个被调查学员中的比例不足1%, 占总数的0.9%。

3. 教师学历层次分布

特征分析:在被调查的160名音乐教师中, 中专文化程度26人, 中师文化程度1人, (中师文化程度的学员在整个受训学员中的比例不足1%, 占总数的0.5%) 大专文化程度105人, 本科文化程度28人。由此可见, 几乎所有的受训学员都来自于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 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这也是导致当前双语音乐教师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偏低的主要方面。

4. 教师来源地分布

特征分析:在调查的160名双语音乐教师中, 分别来自于新疆不同的地、州、区, 其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据统计, 大部分受训学员来自于汉语言环境相对缺乏的喀什、阿克苏、和田和伊犁等地。从笔者的调查来看, 来自于喀什的45人、和田的26人、阿克苏的18人、伊犁的16人, 占到了学员总数的66%, 这些地区学员的汉语能力要明显低于其它地区学员的汉语能力和水平。不难看出, 这些地区已是中小学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双语”师资培养的重点范围。

(二) 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能力分析

1. 双语教师汉语能力情况分析

在整个调查中有些学员是仅会母语的单语者, 有些学员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用汉语交流, 听汉语讲课有一定的难度。而经过自治区重新在培训院校的测试, 与这些双语教师在当地所测试的结果出入比较大。绝大多数双语教师HSK只能达到3—4级 (中学教师HSK水平略高于小学教师) 。

根据现有双语音乐教师汉语水平、音乐教学水平、音乐专业知识水平三方面来看, 双语音乐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偏低, 这也是目前双语音乐教育水平发展缓慢的最大障碍。

2. 双语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在这些被调查教师中专职教师少, 更多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承担着多学科的教学工作, 通过调查这些双语音乐教师仅有少数人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养与训练。而通过课堂观察, 这些双语教师不仅音乐教学技能较低, 教学方法单一、汉语授课能力都很弱。而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教师和学生们都有着对母语民族情感的感情倾向, 因此导致在双语教学中不能很好的以“双语”为教学语言, 即使这些双语音乐教师其中有的参加过自治区双语教师培训的, 也基本都是纯母语教学, 不难看出, 我们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与这些地区教育大环境是脱节的, 这极大地制约着我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新疆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与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笔者把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音乐教师与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一、少数民族中小学音乐教师学历、职称偏低, 年龄结构欠合理, 汉语水平较低, 专业技能水平偏低, 专职教师数量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其师资力量明显有待于提高。二、现今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音乐教师的培训模式和课程设置并没有充分的结合双语教师的学情和少数民族地区双语音乐教学的需要, 培训实施方案还有待进一步合理改进和完善。三、在自治区大力推进双语教师教育的背景下, 少数民族地区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很好的严把参训学员选拔质量, 为了完成培训指标甚至选派非专业教师来培训, 极大地增加了培训难度、影响了双语培训的有效性。四、自治区相关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很好的做到职前职后统一管理, 导致参训学员培训结束后回到原单位, 并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授课, 基本都是纯母语授课, 从而极大地浪费了培训物力、人力、财力, 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以上四点问题, 才能更好地推动广大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音乐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崇玲著.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4.

[2]王振本著.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与研究[M].民族出版社, 2001.11.

[3]毛芳芳.双语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 2004.

[4]马磊.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与现实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4.

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模式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辅导队伍建设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为了掌握高校辅导员的队伍的建设现状,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现状,进而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择200名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的问卷180份。

2.调查方法

首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根据学校等次不同选取6所本科院校及4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采用问卷调查法,所有辅导员均按照实际情况填写报表。问卷调查结束后进行适当的深入的访谈,积极了解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

3.结构设计

在本次研究中,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职业意向和工作现状。

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全部资料采用Excel2000录入数据 , 运 用 SPSS20.0软件包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调查结果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真正喜欢辅导员工作的比例比较高,但是想终身担任辅导员工作的人数比例比较少,这对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是不利的。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针对当前喜欢真正喜欢辅导员工作的比例比较高,但是想终身担任辅导员工作的人数比例比较少,觉得自身工作压力大,缺少必要的经验的比例较大的现状,为了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感,必须从多方面做好改革措施。

1.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辅导员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及时了解时事政治,在重大问题上要明确自身政治立场,能准确判断当前政治形势,在实践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明确政治取向。其次要提升自身业务素质,辅导员自身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在实践中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具备高超的工作艺术修养和思想能力[2]。为了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大家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彼此间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具有极强的组织能力,组织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掌握多种技术,必要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提升工作效率。最后要提升自身心理欣康教育和咨询能力,由于大学生心理比较复杂,因此要和学生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能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及时为学生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感[3]。

2.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自身能力差,责任意识不强的工作现状,要将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作为管理重点。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及控制标准,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选取政治业务强、纪律严、作风正的工作人员。其次要积极要鼓励教师担任辅导员的工作,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比较高,担任辅导员工作,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绷住,并且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对高素质及愿意从事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举荐进修,对品德、能力、业绩突出的辅导员优先选拔到党政管理岗位[4]。

3.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保证指导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实践中要求高校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当前辅导员工作比较多,涉及到多个方面,其报酬比较低,进而对很多辅导员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要求高校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敬业精神,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作为工作要点,做好自身本职工作。其次要求工作人員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善于在工作中支配任务,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保证自身价值观的正确性。

四、结束语

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为了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重点,必要时进行常规性管理和学风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践中兼顾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结合当前管理实际,对品德、能力、业绩突出的辅导员优先选拔到党政管理岗位,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满足高校建设需要。最后要建立健全制度,明确政策,强化管理,促进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万玉,徐华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90-93

[2]章东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2012(01):200-203

[3]马国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390-394

[4]杨晓丹.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学时代,2012(01):80-83

上一篇:初中英语演讲题目下一篇:董事长年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