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镇教育均衡发展总结(共13篇)
一、白河镇基本情况
嵩县白河镇位于“人间仙境白云山”南麓,距县城88公里,周边邻南召县、内乡县、西峡县和栾川县,面积347平方千米,辖12个行政村,133个村民组,3485户人家,1.3287万人口,是全县面积的大乡人口的小乡。境内山高林密,氧气充足,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欠发达,文化积淀薄弱,造成白河基础教育状况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落后。
二、教育基本情况
2010年7月,白河镇连续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暴雨袭击,总降雨量达612.3mm。持续暴雨引发山洪灾害,白河镇中后山出现整体山体滑坡,权威部门估算滑坡体约20万方,学校所在区域被地质部门鉴定为“中型地质灾害区”。为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2010年秋季开学时中学整体搬迁到白河街一处购物商场内租房上课,目前已度过三个学年。经简单改造的教室设施简陋,条件艰苦,不适合办学,严重制约了白河教育发展。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结合白河中小学现状积极筹划学校整体
1搬迁重建事宜。在省、市、县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下,2012年春季开始筹建白河镇实验学校。规划占地60亩,可容纳1500名学生、30个教学班,规划总投资3500余万元。
实验学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县委县政府统一协调下,由嵩县国土资源局承建的教学楼和学校大门,总投资1200万元;由教育局承建的教师周转房和学生餐厅,总投资320万元;由发改委承建的学生宿舍楼,总投资610万元;由交通局承建的校园硬化工程,总投资13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地基平整;由水利局承建的校园围墙,总投资120万元,目前正在施工;由林业局承建的校园绿化工程,总投资50万元;由扶贫办、白河镇政府承建的学校操场,总投资180万元;(其中镇政府投资40万元平整场地),除此之外,白河镇政府又投资560多万元完成实验学校征地、地面附属物赔偿及排污管道的铺设任务。在白河镇实验学校建设过程中,白河镇党委、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总投资约600万元,终于实现白河镇合点并校的大格局,于2013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
白河镇现有实验学校1所,24个教学班,学生数1229人,84名教师;原村级成建制小学保留6所,撤销成建制小学6所,全镇中小学生共计1358人,全镇中小学教师100人。
三、目前全镇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源少,学校规模小,办学效益低。
特定地理位置和人口稀少等因素决定我镇6所小学规模很小,30人以下小学有5所,30以上小学1所。由于生源少,学校规模小,现有教育经费投入捉襟见肘,严重制约我镇基础教育良性发展。
2、教师老龄化严重。我镇现有教职工100名,50岁以上占35%;40岁以上占75%;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青黄不接。
3、教师业务素质偏低。
中老年教师大部分是民师过来的人,终年在边远山区从教,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不够,跟不上现代教育教学发展步伐。中青年教师非教育专业任教占30%的比例。因经费不足,骨干教师培训也走不出去,引不进来。
4、英语、体育、音乐、美术专职教师奇缺。
我镇有6所小学没有专职体、音、美教师,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校舍陈旧、教学设备落后。
自1997年被动接受国家“普九”验收后,除2005年远程教育设备配套外,小学学校教学设备、图书、仪器等几乎没有增加,没有更新,不能很好服务教学。
四、当前我们采取的举措
鉴于我镇教育现状的特殊性,目前,我们正积极推行合点并校工作,慢慢将6所小学撤销合并到新建实验学校。新建实验学校共有:教师周转宿舍五层,建筑面积1568.85平
方米,45套,供70个教师住宿;学生餐厅二层,建筑面积1026.96平方米,供 600名学生就餐;又新扩建学生餐厅一座,建筑面积1026.96平方米,供 600名学生就餐;教学楼五层,局部六层,建筑面积7680.27平方米,教室29个,功能室39个,厕所16个,男生蹲位74个,小便池10个,女生厕所16个,蹲位124个;学生宿舍四层,建筑面积4058平方米,90间学生宿舍,2间宿舍管理室。供720个学生住宿。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白河镇中心学校
一、依法办学, 科学管理
1. 创新学校管理体制, 彰显学校管理特色。
几年来,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牢固树立“对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建立健全了现代学校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绩效考核制度, 建立了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 实行中层以上领导周例会、月总结会制度, 实行当日校长值班明示制度, 提高民主科学化管理。
2. 夯实学校德育工作, 提高学生自主修养。
我校德育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 为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课外活动, 成立了校园广播站, 创办了《特色教育》班队报, 积极深入地开展“2+1”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
3. 着力教学管理创新, 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规范办学行为, 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定课程计划, 开足开齐课程, 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几年来, 我们始终把“大预习、中预习、小预习”作为学法应用的重点, 研究“独学、组学、群学、助学、导学”五种学法, 用“独学”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用“组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用“群学”培养课堂兴趣, 用“助学”培养探索品质, 用“导学”培养应用能力。“五课型”“五学法”为“导”与“学”规划了可行的“路线图”与“时间表”, 起到了“引方向, 传学法”的作用。
4. 优化后勤管理, 为学校发展做好物质保证。
我校后勤组的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教育工作文件精神, 全面贯彻执行“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方针, 坚持后勤“为教育教学服务, 为师生生活服务”的理念, 建立后勤管理制度。后勤发扬“勤快, 务实, 高效, 优质”的工作作风,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安全教育, 确保师生平安
为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学校按标准配备门卫、保安, 保证安全设施。学校建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
学校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制定各种安全工作应急预案, 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 给师生重温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
学校重视安全防范。一是每月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 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二是及时消除学生中的安全隐患, 及时收缴学生玩具手枪、刀片等危险玩具, 对其他危险游戏等行为实行首遇责任制和值周教师巡查制, 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多次组织师生进行各种逃生演练, 如地震逃生演练、防止楼梯间踩踏事故演练和消防、校车安全等演练活动。学校定期开设法制讲座和心理讲座, 加强对校车的管理, 确保师生平安。
三、以生为本, 关爱特殊群体
学校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的指导和教育管理, 通过心理咨询室, 解决特殊群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障碍。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象, 定期与他们谈话沟通, 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关爱学困生和贫困生。学校从来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 不放弃任何一个品行有缺点的学生。学校建立学困生的帮扶制度, 制定帮扶的具体措施, 辅导他们功课, 开导他们思想, 肯定他们优点, 鼓励他们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 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学校根据上级规定, 为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学校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确实把资助金发放到真正需要的家庭和学生手中, 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四、抓教师梯队建设, 促整体素质提高
胡家小学现有教师135人, 为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已按核定编制配齐所有师资人员。90%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一致, 教师100%具备教师资格, 100%通过信息技术一级培训。我校教师群体的组合, 打造了“敬业乐群, 敦品励学”的团队精神。近几年, 通过市县教育局“三个一批”政策, 我校又新增年轻大学生教师7人, 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活力, 使教师结构更加合理。学校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规范教师行为, 师德合格率100%。
五、彰显教育特色, 提高办学品位
我校以“双自”教育为育人特色, 推行“班级自动化管理”制度。学校在自主教育基础上, 制定并实施“值周班长责任制”“班干部轮换制”“集体责任承包制”等自主教育内容。班级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学校通过系列教育, 让师生在“勿以小事而不为”中学会做人做事。学校创建自我教育特色, 彰显学校办学内涵。
在自主学习上, 打造“阳光课堂”, 运用“学案式”教学, 尝试轻松、愉快、开放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在“教”与“学”的同一平台上研究学习方法, 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实践中, 我们构建了“和谐课堂、基本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活动课堂”五种课型, 用“和谐课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提高课堂的和谐氛围;用“基本课堂”培养新教师的教学功, 提高新岗教师的课堂素能;用“有效课堂”提升导学水平, 起到了在课堂减负增效的作用;用“高效课堂”提升导学效率, 起到了引领导学、传递方法的作用;用“活力课堂”促进均衡发展, 为课堂导学、深化减负增效的内涵, 探索出一条高效之路。
关键词: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性
师资均衡配置对义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从空间结构来看,师资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标志和体现;从时间进程来看,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逻辑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都是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内的教师质量及均衡配置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涯与前景。
二、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不均的表现及原因
(一)师资配置不均的表现
1.数量配置的不均;
2.质量配置的不均;
3.结构配置的不均。
(二)师资配置不均的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教育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优质的教师资源大批从西部落后地区流动到东部发达地区,从农村学校流动到城市学校,这使得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教师资源越来越丰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越来越匮乏。
2.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教师招聘途径主要为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两种方式。教师招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针对县区以上地区,并且只要一经录取就是在编教师,而特岗教师主要针对县级以下地区或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学校,即使录取,也要经过三年考核期才有可能成为在编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师资配置不均。
3.教师自身的利益追求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作为教师,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安全需要也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影响教师安全需要的因素主要是生活环境的不安定和心理焦虑。选择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任教既是教师追求自身利益的选择,也是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选择。
三、师资配置不均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发展不均衡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學习效果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这在事实上导致地区间义务教育质量的严重不均。
(二)出现入学“城市中心热”的现象
我国很多城市地区的中小学,尤其是教学质量高的名校,在开学前夕,家长日夜排队领取报名号,造成学生爆满、名额超标的现象。这种入学“城市中心热”的现象影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了落后地区学生的就学成本。
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不均的解决对策
(一)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教师的待遇差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要想吸引大量的优秀教师,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条件,只有物质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教师的生理安全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其次,适当提高落后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的津贴补助制度,并对补贴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将提高教师待遇落到实处,给教师确切的经济保障,消除教师对生活的焦虑感与不安定感,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待遇差距。
(二)完善落实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1.完善与改革国家各项关于教师的政策制度。比如,将教师招聘的两种主要形式,即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进行统一,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质量要求、薪资待遇以及一经录取是否入编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定。
2.在完善教师聘任制度的同时,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对于职业道德差、不认真履行教育教学义务的教师,要暂时停职并接受培训。
3.政府和当地应制订和完善教育专项督导政策,加大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师资配置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三)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作为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能只把教师看作是自己谋生的职业,更要将其视为奋斗终身的事业。
2.教师应转变原有的职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教师要摒弃原有的旧观念,要意识到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压力感和紧迫感,顺应改革潮流,不断接受新知识。
(四)加大农村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各级各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师法》的规定,抓紧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可以在农村学校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技能比赛,通过比赛逐级选拔各学科、各学校及各地区的教学能手。由此,从下至上形成不同级别的骨干教师队伍群体,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农村教师提升自我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我乡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积极履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责,努力规范办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优化管理,深化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设条件,树立社会、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大教育观念,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
(一)普及程度:所有适龄少年都能按时入学。
(二)师资水平:
(1)我乡所设有的校长及副校长均取得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合格率为100%。
(2)我乡在职教职工和专任教师,取得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3)学校有党支部、总务处、教务处、、工会等组织机构,下设有安全、卫生、后勤、图书等专项管理机构,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开拓创新。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教工作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我们把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同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保证学生入学机会和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
(二)把安全稳定当做第一要务,办让家长放心的教育。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每学年都要修订完善《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把教师奖惩同安全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学校同班主任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班级、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3、强化安全教育。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到常抓不懈。充分利用专题讲座、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我们还多次聘请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法规知识讲座。
4、重视安全防范,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一 是每月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教职工宿舍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二是及时消除学生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收缴学生玩具手枪和管制刀具等危险品,对于其他诸如危险游戏等行为实行首遇责任制和值周领导巡查制,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广泛宣传,鼓励学生自愿投保,进一步加大了学校安全工作保险系数。四是组织地震逃生演练、防止楼梯间踩踏事故演练和消防演练活动。
由于我乡安全责任落得实在,安全制度比较健全,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所以近年来没出现过任何重大不安全事故。
(三)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积极推动新课改,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我乡坚持以育人根本、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以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强化管理、优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抓德育管理,做好管理育人
我们始终把德育工作摆放在首位,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各班级、各学科各展其长、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制定计划、落实措施,齐抓共管,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
一是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常抓不懈。学校组织全校师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争当文明学生、争当文明教师、创建文明班级、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师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学校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二是严格执行升国旗制度,坚持每周推荐一名优秀班级代表进行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
三是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守则》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把德育工作具体落实到思品课、班队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课外活动,坚持从严、从细、从实、经常抓,抓经常,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抓行政管理,做到服务育人。
学校健立健全合理的行政机构,目标一致,灵活运转;实行计划决策,稳步推进学校工作;有明确的校风、校训和办学方略,强化师生养成教育训练;完善各种制度,依法按章治理学校;严控学籍管理,控制流生取消重复教育现象,禁止择校生,收齐适龄生,培养合格生。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
一是立足长远,认真做好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大力整治校园环境。
二是绿化、美化环境,狠抓卫生工作的落实,责任到班,责任到人,保持窗明几净,花草鲜艳。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布置板报,定时、不定时检查、评比,奖优促劣。
4、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做到教书育人。
一是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行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重视语文、数学,突出艺体特长,活动类课程按规定开设,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效果,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是规范教学过程,抓好备、练、辅、改、考、评六个环节的管理,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考试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面。严格考勤坐班制度,教师实行签到签退制,坐班查堂制,保障教学时间的投入。
三是以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能力。
四是加强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改教案,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严抓平时,细抓定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我乡积极开展新课程的交流、观摩和示范课,坚持领导深入班级听课制,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
五是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课堂效率。营造人尽其力、才尽其用的环境,激励教师通过进修、自学、培训、岗练等,提高业务能力,优化教师队伍。
六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后进生管理制度,努力做到热心、细心、耐心,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所有的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七是完善考评制度,全面、科学、客观、真实地考评师生的成绩,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乡也是多方面争取,办学条件逐步改善。通过争取资金,我们更新了教师宿舍、办公设备和学生的课桌椅。
优化师资力量,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教师全部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在岗位中练兵,在岗位中成长。多年来,中心学校在市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每年排名都能进入市农村组前三名,每年都能评为武冈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教师的教学比武、论文撰写、晒课活动等等及学生的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等都能获市级奖。总之,中心学校各项工作都能进入市先进行列。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因学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把我乡办成让上级满意、家长满意、人民满意的文明学校。
晏田乡人民政府
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先进个人总结
三板小学
作为学校教导主任,陈主任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规范教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保证各科合格率、毕业班级学生毕业率、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均达到标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做出的自己的贡献。她能积极主动组织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贯做到个人服从组织,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她总是告诉自己要用心地做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除了每天要做好教导处各项繁重的教务管理工作外,还同时担任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即使是这样,在本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迎检工作中,学校还分派了她专门负责创建均衡教育的档案整理及与创建办的联络工作,凭着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她除了完成原来的工作之外,更忙碌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档案收集整理上送。她细心地统计每一个数据,认真填好每一份表格,仔细梳理每一份资料。有时为了赶任务,别人下班了,自己还要加班。不记得多少个双休日,为了迎接上级来督查工作,自己主动到学校来加班。对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乡村少年宫活动的组织等也倾注了自己的很多心血。在迎接全国均衡教育示范区评估工作中,她与同事们共同努力,配合做好全面工作。在上级领导对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检查时,对于我校给予了高度地评价。
二、密切组织,实施救助
我局认真做好符合低保、孤儿政策规定条件的学生家庭的救助工作。
(一)城乡低保工作。城市低保家庭中的未成年人19人,1-5月份年累计发放低保金3.66万元。农村低保家庭中的未成年人448人,1-5月份年累计发放低保金63.84万元。
(二)孤儿工作。孤儿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及生活补助范围工作,超龄孤儿在校生断续享受孤儿生活补贴,按月发放全区5名孤儿生活保障金,1-5月份年累计发放孤儿生活保障金2.03万元。
(三)开展关爱活动。每年开展两次农村困难留守儿童和未成年困境儿童关爱活动(“秋季助学”关爱活动、“寒冬送温暖”关爱活动),“秋季助学”关爱活动,为114名农村困难留守儿童和未成年困境儿童发放了总价值约5.5万元的衣服114套、书包114个、大米2850公斤(114袋)、食用油1140公斤(228桶);“寒冬送温暖”关爱活动,为184名农村留守儿童和未成年困境儿童发放了大米184袋(25公斤1袋)、菜籽油368桶(5公升1桶),纯牛奶368件,共计7.9万余元的救助物资,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通过关爱活动,使农村留守困难儿童在生活上得到了帮助,未成年困境儿童在心里上得到了抚慰,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机制,制定制度
认真做好单亲、贫困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和孤残儿童保护工作,我局加强与各乡(镇)及区级各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一是建立乡(镇)村(社区)未成年人随访和定期回访制度。二是建立家庭指导服务和监督机制。三是建立失去依靠未成年人的家庭、学校、社会回归机制。四是完善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生活救助机制。及时掌握单亲、贫困家庭未成人和孤残儿童的保护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形式的保护工作,并制定了帮扶、教育措施,切实解决了衣、食、住、行和学习等困难问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部门帮扶力度有待加强。三是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规范。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教师的“有教无类”是实施班级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有效途径。
班级均衡发展的成败系于教师。均衡发展不是忽视差异, 也不是为所有的学生都设置一条统一的达标线, 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尽自己所能去取得相应的进步, 在进步中达到更高层次的均衡。这种“均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刀切”, 而是以发展为前提和目标的动态均衡。以前布置作业往往是模仿书中类型大量重复、繁杂、千篇一律的习题, 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也并未反映出教学的本质, 长期积累造成学生对教与学的不良感受。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通过实施“分层次教学”, 布置差异性作业等措施, 关注学优生, 帮助他们拓宽知识的难度和广度;关爱学困生, 帮助他们掌握巩固基础性的知识能力, 让层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让每个学生都能满怀信心地不断进步。
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恰当地进行人员分组和教学内容分层次, 从而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这正与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 人人都能获得收获的教学, 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一、分层次教学的合理性
分层次教学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人是具体的、是有差异性的、是发展的。少年儿童做为成长中的人更是如此, 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发展人, 前提是尊重人、理解人, 方式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分层次教学成败取决于对人的认识程度和调动的程度。
学生分层次不是给人分等, 而是对教学逻辑起点和基本方式的确认。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山:“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 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 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当教师把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生理特色、思维特点、行为特点了解清楚以后, 由此衍生出来的是教学的起点在哪?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什么?而并非他属于哪一类。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的研究实验表明, 儿童的学习能力确实存在差异。教学分层次的涵义就是把同一班级的学生, 按照学习基础、能力差异分成若干个层次, 设定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施教学, 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与步骤
1. 学生分层
在班级里, 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结合各种测试手段,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 把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为兴趣组, 这组学生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学习自觉、方向正确、成绩优秀。B组为提高组, 这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一般, 但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成绩中等。C组为基础组, 这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 学习没有自觉性, 成绩差。
在同一个班级里, 实施合理的分层对课题的顺利展开十分重要。因此, 要对影响学生的相关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测试成绩、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兴趣、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想象思维等做出综合分析与评估。在分组时, 老师跟学生进行了不少的交流, 主要是避免被分在C组的同学有想法, 使他们认识到这是老师更关心他们, 对他们今后学习更有好处等等, 并明确指出各组之间不是不变的, 每学期开始根据成绩滚动。
2. 教学目标分层
目标是有层次的。目标的层次性有多种形式, 同一个目标既有程度上的差异, 又有时间上的差异, 以义务教育语文学科为例, 既有义务教育的终极目标, 又有单元目标, 还有章节目标、课时目标、课堂环节目标等, 确立明确的目标能够激励人的斗志。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首先对A组同学, 要求注重思维、能力的提升;对B组同学注重重点难点的突破;对C组的同学, 则要求基础知识的掌握。
3. 教学内容、方法分层, 核心是寻找学生发展的最佳路径
相对教学目标而言, 教学内容或许是一个例子, 教学方法不过是一条路径, 达成一个目标可以选用不同的例子, 达到一个目的可以有多种路径, 但是例子是有差别的。把教学内容和方法分层次, 就是给学生选择的权力和机会以自己最习惯的方式去学习, 这就是学生发展的最佳路径。常言道:教学有法, 又无定法, 贵在得法。我认为得法与否, 标准是适合度。在同一个班级, 授课着眼于B层学生, 实行精讲精练, 重视双基教学, 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下工夫;对A层学生实行少讲多练, 让他们独立学习, 注重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对C层次学生, 放低起点, 浅讲多练, 掌握字词句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能学得进, 跟得上。
4. 铺导分层
一把钥匙一把锁, 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对学生学习问题的矫正, 何尝不是如此, 教学反馈, 矫正分层次, 可使学生学习的问题暴露得更清楚, 采取的对策更正确, 因而收到的效果也更好。在辅导上我采取了两条路, 一是将兴趣组每星期作业中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辅导点拨两次, 另外基础组同学每周利用午自习时间, 集中处理他们作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开辟第二条辅导路径, 具体做法是A层次同学辅导B层次同学, B层次同学辅导C层次同学, 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辅导他人的过程中, 自己也得到发展和提高。
5. 作业分层
A层次同学除了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外, 再给他们一些提高题和思考题;给B层次同学的作业原则是由浅入深的原则, 适当完成课本中的拔高题, 而对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课本上的基本作业, 并注意进行反复训练, 直至完全掌握。
6. 教学评价分层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成绩, 淡化横向比较, 注重纵向比较, 从不同起点开始看前后发展变化, 激励学生不断前进, 分层次评价可以使不同的学生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感受到肯定与奖励的自豪, 从而树立发展的信心,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我们始终牢记并贯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平等教育, 公正评价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 这将使我们的教育质量早日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改革资金投入机制,确保校舍安全。创新教育发展投入机制,以财政投入、教育融资和撬动社会资本为三大引擎,多渠道筹措教育事业发展经费。近3年来,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支出达90.82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7.07%;完成教育融资9.8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6.24亿元。为解决玉溪市因“普九”早、抗震等级提高后带来的中小学校舍危房存量大、资金筹措难、审批时限长、规划管理不规范等问题,2013年7月,玉溪市启动了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创新采取统一建设、统一筹资、统一还款的“三统一”建设模式,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计划融资投入33.5亿元,完成所有D级危房排除和B、C级危房加固,打造113所美丽学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美丽学校60所,校安工程建成校舍939幢90万平方米。校安工程建设速度大幅加快,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改革资源分享机制,发展“互联网+教育”。抢占“互联网+”发展先机,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布局,融资近5亿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具有玉溪特色的“全覆盖、广应用、促均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共建共享”机制,惠及全市所有45万师生,有效破解信息孤岛、缺师少教、重复建设等问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目前,数字化校园一期59所学校建设已全部完工;集教学、管理、评价于一体的玉溪教育云正式上线试运行,年内玉溪市将不断拓展“互联网+教育”应用效益,促进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
三是改革学校管理机制,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从2005年起,部分县区率先试点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在幼儿园推行“联片教研”。实行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到公办幼儿园挂职学习制度,带动区域内幼儿园共同发展。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租赁付息”等多种方式,形成了“洛河模式”“新平模式”“杨广模式”等多种学前教育举办模式。在中小学全面实施“学区建设”。根据区位、资源、规模和教育教学质量,设置一定数量的学区,学区内由1所城区优质学校牵头,2至5所山区、坝区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参与,统一调配师资、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评价考核,校际间管理互通、资源共享,逐步缩小校际和城乡差异。试行优秀教师多点执教。红塔区和市直高中的优秀教师,经批准同意可进行多点执教,执教学校根据教师辅导授课情况,计入绩效工资发放相应报酬,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流动。市属县区高中“捆绑考核、协同发展”。将18所公办普通高中组建成4个“捆绑体”,初步构建了“教、学、研、训、考”一体化的联动工作机制。创新特殊教育形式。在全省率先实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形成了以市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社区康复教育为补充的特教体系。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市级每年安排200万元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纳入目标管理,实行对口帮扶,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
四是改革队伍建设机制,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全市新增360名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专用编制,为乡镇中心小学、农村中小学配齐了音体美教师,基本满足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需要。近5年来,共招聘新教师2 758人,95%以上安排到农村和薄弱学校。建立健全校长能上能下的任用机制,实行任期制和轮岗交流制,新提拔的校领导全部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按照“关系不动、人员流动”的原则,学区内校长、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进行轮岗交流,促进优秀师资共建共享。近3年来,全市共轮岗校长103人、交流教师3 516人。与云南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借助高校优质资源提升师资水平。积极构建“国培”与“省培”、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校本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师训体系,每年培训教师1.5万人次,覆盖面达90%以上。在省级17个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了7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划出“红线”、规定“禁区”,实现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目前,全县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4所,其中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2所,小学24所。2015年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
二、主要工作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坚持高位推动,促进办学理念均衡。一是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教育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财政预算时,优先考虑教育发展。严格执行《县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在政策上做到教育发展优先研究、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规划优先落实。二是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定期邀请人大代表视察教育工作,邀请政协委员进行教育调研,并根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解决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19年,答复人大建议8个,政协提案10个。三是严格执行《县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实施方案》,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县政府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学校办学行为的全程监督与指导。2019年,完成了《县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统计报表》。
(二)强化教育经费保障,促进办学条件均衡。2019年,义务教育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51.13万元,直接用于农村学校建设资金331.68万元。其中,投入250万元,新建英额布中学食堂、宿舍1000平方米;
投入101.13万元,维修改造中小学校5所。投资1090万元,为全县中小学完善了教学装备。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生均设备值小学达到2000元以上,中学达到2500元以上,硬件条件得到全面提升。
(三)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师资配置均衡。一是合理配备师资。科学制订教师补充计划,2019年,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特岗教师招聘等途径引进新教师86人,其中,安置到农村学校60人,教师学历和年龄结构进一步改善。二是提高教师待遇。严格执行《关于省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乡镇补贴的通知》要求,发放乡镇教师补贴612.69万元。在村级小学设置一级教师特设岗位,切实提高偏远学校教师待遇。三是完善职称评聘政策。按照国家和省统一要求,取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设置城乡差别,实行义务教育学校城乡统一的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四是加强校长教师交流。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鼓励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确保交流轮岗校长教师人数。2019年,交流校长5人,教师58人。制定《2019年县中小学校特设岗位实施方案》,在农村偏远学校设立支教岗位13个,经过评审,现有9人开展支教工作。五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制定了《县教育系统2019年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公布师德师风建设“七禁令”“红三条”,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和职业道德行为。2019年查处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教师2人。六是加强师资培训。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制定并落实培训计划。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国家、省、市培训,“国培计划”参训率、合格率均为100%。
(四)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均衡。一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合理划定学校招生范围,实施公共学区制度,引导家长和学生理性择校,合理分流学生,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就近划片入学比例达到100%。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格执行阳光分班制度,消除超班额现象,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班额的比例为95.52%。二是加强学生体质锻炼。大力推进“阳光体育”活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建立学生体质状况监测、公布制度,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三是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建立了学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排查和集中整治行动,确保了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组织学校开展各种应急演练。2019年,未发生校园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五)关爱特殊群体,促进入学机会均衡。一是保障随迁子女就读。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全县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得到全面保障。2019年,安置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99人,并和本地户籍学生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二是全面关爱留守儿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完善在校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抓好特殊儿童教育。制定了《县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和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了特殊教育学校,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完善残疾儿童普查登记制度,加强随班就读管理,切实做好送教上门工作。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共计198人,接受义务教育学生181人,随班就读123人,“送教上门”58人,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1.4%。四是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筹集资金78.5万元,实施寄宿生生活补助等资助项目,资助贫困学生1466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堰市东风第一小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接国家验收工作已经顺利结束,迎接国检期间,广大教师的思想得到了重视,认识有了提高,校容校貌变化巨大,学校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迎国检期间老师的“忘我的干劲、无私的奉献、拼搏的精神”是学校积累的一笔财富,现做一总结,有必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
一、成立迎国检领导小组.组长:陈清
成员:陈云道、李桂明、赵东亚
具体分工:陈清负责整体工作、数据、资料,校舍、院墙的粉刷。陈云道负责环境卫生(包括班级、生活区、活动区、绿化区、门窗、墙壁、厕所、死角等)和校容校貌(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班级文化)。李桂明负责课程的开设、教师的业务档案、课外活动、大课间活动、学生的礼貌习惯等。赵东亚负责升旗仪式、文体活动、功能室的使用、班班通的管理使用。每人各负其责,保质保量保速度,工作不能有任何懈怠。由于分工细腻、到位、明确,所以完成的质量比较高。
二、做好宣传工作。
通过标语、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宣传栏、班会、周会等形式,向老师、学生、家长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提升老师、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知晓度,提高他们迎查的自觉性、敏感性,从而改变他们的麻木心理、侥幸心理。同时,激励广大教师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心迎接这次“国检”。
三、发扬了“五加
二、白加黑”的精神。
刘湖小学是2013年立项的薄改学校,体育器材、科学实验器材都是临近检查才拉运到学校,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时间紧、任务重。在不影响上课的情况下,学校老师发扬了“五加
二、白加黑”的精神。老师白天上课,晚上整理图书、实验器材,连续五个星期老师没有休息,在学校加班加点,安装体育器材,打扫卫生,整理环境。赵东亚老师右手臂被四轮机摇把打断,在医院住了两天,就返回了学校。自己不能骑车,天天由妻子来回接送,迎查期间没有请一天假。陈清老师的左手中指在安装篮球架时被挤伤,由于天天加班,没有及时治疗,导致发炎感染,后来在无法坚持的情况下才白天上班,晚上吊水治疗。刘义龙、李桂明两位老师,年仅60岁,明年就退休,但也和年轻人一样在学校加班加点。国检能顺利通过,与固镇县全体教师的精神意志是分不开的。
四、对照细则,逐项核查,找出存在问题。
刘湖小学迎查领导小组人员,按照迎查细则以及固镇县教育局、杨庙中心校的安排布置,对学校的每一个项目都进行核查,发现问题明确责任、制定整改方案,同时发动全体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临时不能完成的项目,形成决议逐级上报。
五、认真制定整改方案。
1、对学校大门南侧的院墙进行粉墙、刷墙(60平方米)。
2、对教室、走廊的墙壁全部进行粉刷(一米以下银灰色、一米以上白色,400平方米)。课桌(20张)、门窗、旗杆进行油漆。
3、走廊内张贴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宣传图解,院墙西侧写宣传标语。
4、更新黑板报、宣传栏,重新布置教室。
5、调整办公室为实验室,调教师宿舍两间为音乐室、器材室。
6、图书整理上架,贴标签。图书正常借阅。
7、各功能室正常使用,制度、记录完整。
8、大课间活动要有安排、有管理、有监管。
9、重新安排课程,一、二年级音乐合班,三、四年级音乐合班。
三、四年级体育合班。
三、四年级英语申请外校老师跨校任教。
10、要求老师衣着整洁,精神焕发,举止大方;学生认真佩戴红领巾,讲文明、讲卫生、守纪律。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要发扬“迎国检”的拼搏精神,始终保持良好、干净的校园环境,各项工作行成常态,保持国检成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固镇县刘湖小学
2014.12.1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总结
金怡平:感谢你们对丰城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十七大以来,是丰城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的时期,也是丰城教育事业大提升、大繁荣的时期,教育确实得到了优先发展,具体体现为“四个大”。
一是教育事业大投入。2007年至2011年,全市财政教育投入累计达31.95亿元,年平均增幅超两位数,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2011年教育投入10.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5.6%。为激励师生乐教好学,丰城市财政设立了“三个一百万”专项教育资金,分别奖励优秀教师、优秀学生,资助家庭特别困难学生。
二是教学设施大改善。全面完成农村教育“三集中”工程,即农村完小向中心区集中、农村初中向集镇集中、农村高中向城区集中,新扩建农村校舍近50万平方米,撤并高中3所、初中24所、小学258所。为了策应城市扩张,大力实施城区教育网点布局调整工程,新建了丰城中学、新城学校、孺子学校、剑声中学、四小等5所学校,改扩建了丰城二中、实验小学、三小等学校,新(扩)建校舍建筑面积达22.3万平方米,城区学校建筑面积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两番多。
三是教师队伍大加强。通过实施“521”人才战略工程、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多种途径,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引进本科优秀毕业生362人,硕士研究生37人,公开招聘大中专毕业生1356人,为农村村小培养教师451人,为我市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是教学质量大提升。全市高考连续7年保持跨越式发展势头,升学率连攀新高,二本上线人数在宜春市排名由原来的“八九不离十”上升为现在的“数一数二”,并连续四年均有学生录取北大或清华,特别是2010年,全省高考文科状元花落丰城,全省理科状元也是丰城籍学子。可以说丰城的教育已经走上良性发展、持续上扬的发展轨道。
■
丰城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扩大学前教育公共资源供给,在各乡镇、街道至少建立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均衡化发展基础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发展,统筹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适应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推进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配置,加快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初步形成协调融通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丰城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部门进一步增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三个率先”的工作目标,即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教育,在全省率先打造县级职业教育大学城,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记者:据了解,在年初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您就丰城市乡镇学前教育做了典型发言,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前丰城市学前教育现状吗?丰城市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金怡平:丰城市国土面积2845平方公里,人口142万,辖32个乡镇(街道)、550个行政村(社区),地广人多,学前教育基础薄弱,要实现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难度确实很大,尤其是乡镇和农村地区。据统计,全市共有适龄幼儿5.8万人,现有幼儿园66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93所,民办幼儿园369所,在园幼儿32809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49.82%。而在农村,学前教育普遍存在“入园难”“入园贵”或“无园上”等问题。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也是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此,丰城市委、市政府把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学前教育上,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办园机制。“十二五”期间,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實施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覆盖工程,三年内投入2亿元,分三批完成32所乡镇(街道)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2011年已开工建设10所,2012年、2013年每年开工建设11所,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同时,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99所,增设附属幼儿园271所。
为了加速推进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丰城市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好“三个结合”:1.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统一规划,提前启动,优先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把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景点和教育发展的亮点;2.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改造,改建或增设幼儿园;3.与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市、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二是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三个优先”:1.用地优先,由国土部门优先落实,并以行政划拨方式给予解决;2.用钱优先,全市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预计投入资金达2亿元,鼓励教育、发改委、财政等部门跑项目争资源,接受社会捐资建园;3.用人优先,一方面从现有小学教师中选派127名热爱幼教工作、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年轻教师调剂到幼教岗位,另一方面加大新教师的招聘力度,2012年丰城市面向社会招聘幼师120名,为全市公办幼儿园提供足够的师资保障。
三是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做到“三个到位”:1.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全市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督查全市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2.责任落实到位,教育部门制定了公办中心幼儿园管理办法,机构编制部门追加教职工编制,财政部门制定了财政保障政策,发改委、规划、国土等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司其职,自负其责;3.工作目标到位,制定了全市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三年规划,建立工作考核机制。
记者:从您上面讲的可见,丰城市在推进学前教育方面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当初丰城教育工作为何会选择公办幼儿园作为突破口呢?同时,又是如何处理好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发展关系?
金怡平: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首先,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开篇就谈到了发展学前教育,并提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这可以说是丰城发展学前教育的战略要求。其次,在学前教育中目前确实存在“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一方面公办幼儿园少,但希望入园的幼儿又多,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为追求经济利益而降低了教育服务质量,但收费又不低。第三,当前大部分幼儿园还是民办的,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处于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在基础设施、安全教育、经营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比如在农村,很多民办幼儿园都是在自家房前的院子里放两个滑梯,在墙壁上画几个卡通画,然后在房间里摆放黑板和桌椅板凳,一所幼儿园就这样开始经营了。此外,丰城市虽然有公办幼儿园293所,但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只有市示范幼儿园一所,其他的都是乡镇中心小学附设幼儿园,其教育教学方式完全“小学化”,也没有达到对幼儿保教要求。基于以上原因,2011年丰城市委市政府将强力推进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作为丰城市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作为丰城市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作为扎实推进民生工程的有力举措,作为夯实“教育强市”的坚实基础,从而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同时还要求,把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尤其是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纳入对乡镇教育工作的考核内容。2011年10月,出台了《丰城市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实施意见》,高位启动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按照“三统三分”的原则,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担,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工程建设。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教育部门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主管部门,公办和民办的幼儿园都属于我们的管理范围,我们也都一视同仁。其中公办幼儿园是一项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公共服务,其服务对象是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对于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的协调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政府行政规划这一只无形的手,将公办幼儿园与民营幼儿园引入到一种良性竞争的发展方向。比如说,幼儿园的分级管理,首先通过对幼儿园进行评估分级,设定收费标准等级,在限定幼儿园经营利润的同时,又鼓励民办幼儿园向最高等级标准去发展,提高保教质量和教学水平。其次,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前教育的规范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以及考核、评估、激励等手段,提升民办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管理、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高标准、高要求,就起到一个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最终,我们希望能够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以示范幼儿园为引领、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实现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结构性新突破。
记者:“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人才”。三年要做到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时间紧,任务重,丰城市如何保障公办幼儿园的经营管理和保教质量?
金怡平:是的,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对于公办幼儿园的管理和人才引进,我们也是一边建设一边思考这个问题。在首批10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我们正积极探索和尝试引入一种“公办民营”的方式,即幼儿园资产是政府投入的,其主体是属于政府,而在经营管理方面,由民营企业或者说私人老板来租赁。其中,幼儿园的园长和骨干教师由政府负责派遣,比如由乡镇中心小学派教育管理经验丰富的园长,幼儿园聘请幼教专业的骨干教师。同时,2012年我们面向全省为首批10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公开招聘了20名幼教专业教师。此外,利用我们现有的教师进修学校这一资源,统一举办幼儿教师培训班,邀请教育专家和有经验的园长、骨干教师对幼教岗位的新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新建的幼儿园提升保教质量。
保教是学前教育的中心工作,如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2011年10月《丰城市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实施意见》出台之后,我们教育部门就主动跟进,通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和反复修改完善,制定了《丰城市乡镇(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从人员配备、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安全工作、家长工作、领导管理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人员配备。幼儿园保教人员主要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或在乡镇(街道)小学且热爱幼教事业的年轻教师中调剂。园长应具有一定学历,取得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和园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并有3年以上幼教工作经历和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应具备高中以上學历,师范(含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以上学历占60%以上,取得幼儿园教师任职资格。保育员应具备初中毕业以上学历,保健员应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并受过儿童保健知识培训,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资格认证。
教育教学。幼儿园应坚持做到保教结合,因材施教,使用正版幼儿教材,教学内容安排科学,严禁小学化倾向。幼儿活动要有计划、有目的,内容丰富、有趣,突出游戏教学特点,创设丰富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严格执行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和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制度。教师对本班幼儿发展进行评价,注重阶段性和过程性。教研活动立足教育实践,搞好园本培训和教师专业水平提高。
卫生保健。教职工、幼儿建立保健档案,每年体检一次,体检率达100%,建卡率100%;幼儿入园须进行健康检查,身高、体重、视力每年检查一次,测查率100%;按年龄和季节完成防疫接种,疫苗接种率100%,幼儿入园时,家长要向幼儿园提供免疫证明;科学合理安排幼儿膳食,食堂严禁承包经营,定期对食堂进行消毒,严格执行48小时食品留样监控工作;教职工伙食与幼儿伙食严格分开,定期向家长公布幼儿伙食账目。
安全工作。幼儿园内无危房,各种建筑、设施设备均有安全防护设施。幼儿园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日常管理要求,制订重大及突发事故预防应急预案,组织教职工接受安全教育,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应联合当地政法办、派出所、工商所、卫生院等多方力量,帮助幼儿园整顿、优化周边环境。
家长工作。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和教育幼儿的知识,吸收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家长会,实行家长开放日制度,解答家长疑问,定期公布幼儿健康体检等情况。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到幼儿、家长和社会满意。
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加大教育投入,尤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根据均衡发展目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就全国范围而言,主要应加大对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这些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
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光荣而又艰巨任务的第一责任人是各级政府,政府的责任主要是筹措到足够的教育经费,并督促检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充分用好这些教育经费,使经费发挥最大使用效益。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实施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其责任应主要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此外,改造薄弱学校、保障弱势群体子女享受同等义务教育待遇,也是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还有,推进义教均衡发展中必然出现一些难点问题,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衔接问题,也都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只能一马当先、主动作为。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战场在学校,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亦是这场战斗的主力军。薄弱学校奋起直追,先进学校帮扶薄弱学校,区域内中小学校长合理流动,发达地区学校与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发展,最后都要依靠学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来完成。广大教师(学校管理者也是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崇高的使命感、高尚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学生一视同仁的爱心,更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冲刺力。
均衡发展要注意几个关系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长期存在并同时决定着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教育不平衡。故未来的10年内,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只能是相对(过去)而言的、适度的、大体的,“基本均衡”应是2020年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态目标。在达成“基本均衡”的状态目标进程中应注意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
1.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讲,政府主要责任是筹措足够的经费给教育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是组织实施,把政府给的经费变成优质教育资源和普遍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校是执行者,具体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措施和下达的任务,把优质教育资源转化成上乘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全部合格的学生。虽然三者在社会身份上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就共同完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任务而言,实质也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政府在上面管宏观,教育行政部门居中管中观,学校为基层管微观。上对下有自然的“查”和“促”功能,下对上也有自然的“要”(争取支持)和“报”的义务。“上”要注意不越界、不乱作为;“下”切忌被动坐等、小团体主义。上下级政府、上下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亦同样有分工合作关系。
2.均衡发展与尊重教育规律的关系。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违背办学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方能让禀赋各异的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发展。因地制宜,切忌千校一面。校长能力不同,教师才艺各异,十根手指有长短,关键在分工合理。用人所长,让每位校长每位老师都站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义教均衡发展何愁不能实现!重点学校可以取消,但特色学校不能不办;重点班不能要,但实验班不能不设。现实中的复杂性在于,特色校成了变相的重点校;实验班成了变相的重点班。如何名归实致,是教育的研究者、管理者、实践者共同面临的课题。
我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大宏观统筹力度,科学调整学校网点布局
近几年,我市加大了义务教育规划统筹力度,重新调整了一批中小学校。2010年同2005年相比,小学由2352所减为2224所,减少128所。初中由360所增加到372所(扣除新增民办初中,实际减少55所)。通过调整,减少了学校数,精简了教师,教育资源得到整合,薄弱学校建设得到加强,实现了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具体做法是:一是分别制定了城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和农村中小学网点调整规划。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上饶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2007—2020年)》,已经市政府审批,开始正式执行。各县(市、区)也制定了中长期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并且,同时,适应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减少和乡镇撤并的需要,各县(市、区)制定了新的农村中小学调整方案。这些规划和方案,为整合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提供了基本构架。二是将教育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城镇建设规划之中,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避免了教育规划空白,教育规划简单,从政府政策层面和规划用地等方面给予了良好保障。三是开展了中小学自身的规划。我们要求每一所学校都要编制中长期建设和发展规划,以适应人口变化的需要和学校建设标准的要求。2008年,我们先后多次发文,要求在中小学开展“一划两化”工作,即:学校发展规划、校园文化、校园绿化。上饶县实施的学校发展规划(SDP)管理,突出体现了学校发挥内在动力、不断追求均衡的实践过程。四是在统筹调整过程中,我们突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即:城镇要尽快增设小学、初中网点,满足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降低“择校热”;农村要合理撤并条件差、效益低的教学点和村小,加强中心小学和初中建设,推进寄宿制小学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近几年,通过实施“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特教工程”等一系列项目,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9亿元,新建、改建及维修校舍面积近200万平方米,不仅使库区、雷击区、移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学校得到整体搬迁,基本消除了D级危房,而且使其他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也实现了大跨越,除了教学、办公等校舍条件得到改善,食堂、厕所、围墙以及实验室等设施,也都得到改善。全市共投资1.4亿元,使2680所农村中小学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市改建了300余间中学标准化实验室,更新了计算机设备1.5万台、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800余套,建成了城市中小学局域或校园网络,新增教师电子阅览备课系统设备100余间,新添图书200万余册,使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总额达到5.6亿元,开展教育技术应用的学校达3000余所。与此同时,加大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学设施的配备,促进了农村薄弱学科的教学。办学条件的整体改善,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强化改造薄弱学校工作
我市一直重视薄弱学校改造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薄弱学校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我们调配了数百名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加强了薄弱学校的班子建设。在教师调配上,实行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中心小学教师到边远村完小支教制度;几年来,每年新进的教师全部到农村缺编乡镇任教,有力地支持了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工作,使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不断得到加强。二是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援活动。为进一步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近年来,我们每年都要开展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对口帮扶活动,通过学校捐赠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师送教下乡、支教,学生自愿向贫困学生捐献课本、文具、衣物,家长向贫困学生开展“一帮一”资助等形式,向农村薄弱学校无偿提供了极大的智力支持和物质支援,促进了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共同发展。三是改革了招生办法,重点中学统招计划拿出一部分实行均衡招生,提高了薄弱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几年来,全市共有几百所薄弱学校得到改造。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
几年来,全市向社会公开招聘新教师4000余人,落实特岗计划教师1733人,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2264人,基本解决了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三大结构性问题。同时,健全了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下大力气优化教师专业知识和学业技能结构。三年多来,先后遴选了456名校长参加国家级、省级提高培训,组织了675人次进行市级校长培训,参加县级校长培训的多达1800人次;组织了2.5万余人次参加省、市、县三级班主任培训、4.2万余名教师参加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师德建设”为主题的全员培训,同时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组织了2万余名教师参加网上专业化业务培训。教师补充机制和培训机制的完善,使全市教师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81.96%、97.1%和98.65%,比2006年各增加了10.23、3.39和1.67个百分点,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五、健全“保学控辍”责任制度,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我市各县(市、区)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入学通知制度、定期家访制度、流失学生跟踪报告制度、重点乡(镇)和学校督查制度、包干责任制度等。同时,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提高了家长对义务教育的认识,促进了“控辍保学”工作的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一视同仁,全部按就近入学的原则落实就读学校,享受城镇人口同等待遇。我们十分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和困难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保障弱势群体义务教育权利。2008年,召开了“留守儿童”流动现场会,有力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启动了“社会爱心助学工程”。近几年,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动员各单位、各部门、机关干部、个体工商户等积极为困难学生捐款。几年来,共募集了资金8000多万元,先后解决了20多万贫困儿童和少年入学的困难,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做好了民生工程工作,几年来,共募集了资金8000多万元,先后解决了20多万贫困儿童和少年入学的困难,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做好了民生工程工作,近几年,全市每年免杂费人数达到 103万人;免费提供教科书的人数 103万人;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人数92981人,金额6142万元。这些助学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六、努力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端正办学思想,坚持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多年来,我们实行农村以乡镇划分学区,城区按街道划分学区,严格实行就近入学,要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必须严格执行“免试入学”的规定,不得拒收学困生,不得开除学生。鄱阳县对划片入学实现“三公开”,即:学区、学生住址以及入学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清理义务教育重点班。针对少数初中设置重点班的现象,几年来,坚持开展了整治工作,转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坚决清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重点校、重点班和实验班的紧急通知》,组织干部对有关情况进行了督查,对履教不改的,予以通报批评,直至给予校长处分。三是改革考核办法。全市学校取消了“百分制”的学生评价制度,统一实行等级制,对小学、初中考试成绩,教育局从不进行公开排名,也严禁学校用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从2006年春季开始,全市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了广大少年儿童更加健康成长。四是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市教育局制定出台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有关规定,严格规定学生用书和练习册由新华书店统一征订,其它教辅资料由学生自愿购买,学校不得组织征订;严格规定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严禁利用节假日对学生进行集体补课。五是要求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农村中小学开好英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
【白河镇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推荐阅读:
凉水河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自查报告07-28
白河镇灾后重建工作汇报06-19
金沟河镇中心校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总结201207-01
金河镇卫生院2012年党风廉政、行风建设半年工作总结06-10
大河镇小城镇建设简介10-19
顺河镇专场文艺演出主持词06-04
朱河镇中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自查报告07-21
漕河镇农村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治理项目06-16
银河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实施方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