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发展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中国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及其构建研究

摘要: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效率,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在国家纵向投资和高速度工业化的外部驱动下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但时至今日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发展差距的缩小速度越来越慢。基于此,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导致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之间产生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西部地区依靠大规模投资实现的快速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一旦外部推动力量消失,西部地区是继续实现快速发展,还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抑或重返贫穷与落后? 这些疑问的答案就在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之上。 构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缩小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由此以来,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重点已从生态恢复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转向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与提升之上。因此,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探讨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及其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围绕“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与提升”这一主题,利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以及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展开研究。我们在对关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细致梳理和简要述评之后,对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构建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探讨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生成机制。通过设计一套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对国外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进行了战略分析。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目前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水平低下,而且呈现出区域差异性特征;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现状是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因此通过区域开发逐步构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推动西部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在新形势下构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应从战略高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进行培育和提升。 本文一共分为8章。第1章是导论,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了行文思路和研究方法,并对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难点,不足之处以及预期可能实现的创新之处进行了简单介绍。 第2章是基于研究内容的文献述评,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对在研究过程中将要用到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对现有的关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细致梳理和简要评述。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和内涵尚未界定清楚,为后续研究造成了障碍;二是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本质,认为只有欠发达地区才存在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问题,没有认识到自我发展能力的空间一般性,中等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也需要面对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维持问题;三是关于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仍然不足;四是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的相关研究不到位。 因此,本文将尝试对下述几个问题做出回答。比如究竟什么是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它的本质是什么?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具有哪些一般特性?一个地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状态,才算是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对西部地区而言,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现状如何?其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原因有哪些?如何去培育和提升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诸如上述问题,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研究价值,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第3章是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包括对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特征和形成机理的阐述。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某一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能够使得这一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依靠自身力量去创造资源,集聚、利用区域内外的各种资源,实现区域内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持续健康发展。它是区域内部企业、家庭、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等主体,在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其本质是一种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一个地区实现自我发展并不代表它是在封闭环境中实现发展,而是强调这一地区依靠自身力量对区域内外资源有效率地利用,推动区域实现内源型发展。另外,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不同于区域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与它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不同的角度看,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由不同的要素构成。从发展主体看,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表现为宏观行为主体——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也表现为区域微观行为主体——家庭、企业、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所具备的自我发展能力。从发展要素看,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表现为区域行为主体在对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利用能力。从发展内容看,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又由创新开发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构成。从实现状况看,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又可以分为现实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潜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两种类型。总之,从本质上讲,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地区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增加区域财富、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的能力。 一般来讲,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一种区域层面的行为能力,它表现出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阶段性和可塑性特征。虽然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承载主体包括区域内部企业、家庭、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但是在一个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不仅需要区域内部这四种行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追求能力的提高,而且可能存在、也需要中央政府和其他地区的推动作用。来自中央政府的倾斜性政策扶植和其他地区的人道主义援助或者竞合关系下的经济社会交往活动,都会在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4章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生成机制,介绍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形成动力和生成路径。一个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物质资本、劳动力资源、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和偶然性历史事件等。 区域内部民众对高质量生活的个体追求和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需求构成了某一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动力源泉,因而这一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受市场竞争和政策调控两个源动力的双重驱动。区域内部企业的逐利性、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和次级地域单元在竞合关系中对区域利益的追求构成了推动一个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内部动力;而其外部动力则有中央政府的扶持政策、其他区域的援助和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等外部力量构成。 对一个特定的地区来说,其自我发展能力的生成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开发与提升劳动力素质、培养企业家精神、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改善中央政府对地区发展的制度安排、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等。 在第5章中,我们设计了一套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通过评价分析,我们得出两点结论:一是我国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总体水平低于中东部地区;二是西部各个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水平也存在差异。其原因在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我国西部地区整体上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不佳,历史文化传统相对保守,加之长期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制度安排不完善,导致西部地区资本积累缓慢,高素质劳动力缺乏,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低下。与此同时,在广袤的西部地区内部,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不同,从而使得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水平呈现出区域差异性特征。 第6章是对国外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经验与启示的归纳总结。通过对美国、前苏联、日本和巴西等国对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过程进行回顾,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启示: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成立专门的区域开发机构、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实施倾斜性财政金融政策、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调动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积极性,以及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 在我国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构建过程中,既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快构建进程,也要认真吸取它们的失败教训,在积极探索新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途径的同时,尽量避免那些在西部地区的特殊环境下容易产生的错误。 第7章是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的战略分析。新时期西部地区通过实施自我发展战略构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总体思路是:既要调动本土潜能,又要吸引和嵌入外源性资源;既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又要培育区域竞争优势;既要遵循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既要加强资源开发,又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总体思路的指导下,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通过逐步完善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制度安排,加快转变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与援助方式,不断优化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培育和完善西部地区的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途径进行构建。 第8章是本文的最后一章。在这一章中,我们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概括,并对进一步研究做出展望。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有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界定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本文认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区域主体基于自身现实条件,依靠系统内部发展机制,利用区域内外各种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扬长避短,挖掘区域发展潜力,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以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等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概念,强调在开放环境下,依靠区域系统自身力量对区域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区域的内源性发展,其本质是区域系统利用自身力量对区域内外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能力。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具有空间一般性,欠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都面临着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提升或维持问题。 第二,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阶段性特征分析中,我们将一个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水平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初始发展阶段、较低自我发展能力水平阶段、较高自我发展能力水平阶段和完备自我发展能力水平阶段。阐述了一个地区在每个自我发展水平阶段的表现,间接回答了“一个地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状态,才算是具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一问题。 第三,构建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承载主体包括区域内部企业、家庭、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而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推动主体除上述四类行为主体外,还包括区域外部的中央政府和其他地区。区域内部企业、家庭、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根本性基础作用,而来自中央政府和其他地区的推动力量要通过区域内部行为主体发挥作用,但其强弱则能够加快或延缓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进程。 第四,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低下”这一论断提供了有力证据。通过构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东、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对比分析,研究结论直接支持了“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低下”这一直观判断,也为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找到了深层次原因,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资源自我优化配置能力;生成机制;西部地区;评价分析

学科专业:区域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难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1.4.3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2.1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理论基础

2.1.1 新经济增长理论

2.1.2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1.3 区域发展理论

2.1.4 能力理论

2.2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研究的文献述评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2.3 简要评述

3.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理论分析框架

3.1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

3.1.1 几个基本概念

3.1.2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概念界定

3.1.3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本质:资源的自我优化配置能力

3.1.4 与其他几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3.2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

3.2.1 发展主体

3.2.2 发展内容

3.2.3 实现状况

3.3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特征

3.3.1 综合性

3.3.2 系统性

3.3.3 动态性

3.3.4 阶段性

3.3.5 可塑性

3.4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机理

3.4.1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行为主体

3.4.2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

3.4.3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

4.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生成机制

4.1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1.1 自然条件

4.1.2 自然资源

4.1.3 区位条件

4.1.4 物质资本

4.1.5 劳动力资源

4.1.6 科学技术

4.1.7 社会制度

4.1.8 偶然性历史事件

4.2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动力

4.2.1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动力源

4.2.2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源动力

4.2.3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内部动力

4.2.4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外部动力

4.3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生成路径

4.3.1 开发与提升劳动力素质

4.3.2 培育企业家精神

4.3.3 促进技术进步

4.3.4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4.3.5 培育经济增长极

4.3.6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4.3.7 扩大对外开放

4.3.8 寻求政策支持与区域援助

4.3.9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5. 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评价分析

5.1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5.1.1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5.1.2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5.1.3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说明与解释

5.1.4 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

5.2 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析

5.2.1 西部地区基本概况

5.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3 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与中东部地区的比较分析

5.2.4 西部地区省域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析

5.2.5 西部地区省域自我发展能力的聚类分析

5.3 四川省21地级市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析

5.3.1 四川省基本概况

5.3.2 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

5.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4 四川省21地级市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析

5.3.5 四川省21地级市自我发展能力的聚类分析

5.4 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5.4.1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5.4.2 西部地区区位条件不佳,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5.4.3 西部地区资本积累缓慢

5.4.4. 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不足

5.4.5 西部地区制度安排不完善

5.4.6 西部地区创新体系存在严重缺陷

5.6.7 西部地区文化传统保守

5.5 本章小结

6. 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6.1 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国际比较

6.1.1 美国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

6.1.2 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

6.1.3 日本北海道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

6.1.4 巴西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培育

6.2 国外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经验与启示

6.2.1 完善法律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6.2.2 成立区域开发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6.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6.2.4 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环境保障

6.2.5 实施倾斜性财政金融政策,提供资金保障

6.2.6 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提供智力支持

6.2.7 调动地方政府与民间力量积极性

6.2.8 积极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6.3 本章小结

7. 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的战略分析

7.1 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的总体思路

7.1.1 既要调动本土潜能,又要吸引和嵌入外源性资源

7.1.2 既要依托区域比较优势,又要培育区域竞争优势

7.1.3 既要遵循效率优先,又要兼顾公平

7.1.4 既要加强资源开发,又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7.2 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的主要措施

7.2.1 逐步完善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制度安排

7.2.2 转变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与援助方式

7.2.3 提升劳动力素质

7.2.4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7.2.5 积极培育和完善西部区域创新体系

7.2.6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7.2.7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7.2.8 加强区域合作

7.2.9 扩大对外开放

8. 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高级护士论文提纲下一篇:高三历史学习研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