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西部开发报告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年的西部开发报告(共9篇)

今年的西部开发报告 篇1

一、2007年实施大开发的主要实效

按照国务院《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和《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抢抓机遇,总结了西部大开发七年来的经验教训,实施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总体规划,着力从解决影响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入手,推进了工作,落实了任务,取得了实效。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5.07亿元,完成粮食总产量61.48万吨,肉类总产量完成20.54万吨,蔬菜总产量达125.38万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8个,建成10461口小水池,解决1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3.675万口沼气池及配套项目,完成10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拓展农业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新增蔬菜基地15.3万亩、规模化优质水果基地1.85万亩、花卉大棚1996个、养殖小区208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6个。农村扶贫工作取得新成绩,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00人/250户、农村危房改造3370户。

(二)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环城高速公路南环线从前期准备到开工创下了贵州高速公里申报审批的最新纪录,癸尊高速公路扎南段建成通车。开工建设花溪二道、北京西路、油小线、贵金线、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等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项目,10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服务大楼立交桥改造、3个交通环岛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及10个人行过街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环城高速公路西南环线、久铜公路麦肖线、水东路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朝阳洞路、轻轨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三桥马王庙片区行政区划调整和控制性祥规、“一环两路”景观综合整治规划等。顺利完成云岩、南明两城区四条街道临时占道百货夜市摊点的清退工作,启动实施城区“畅通工程”,综合解决城市行路难、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

(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坚持消费带动,着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日益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9.39亿元,为近几年来新高。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首次突破万元。旅游业发展迅速,实现旅游总收入125.28亿元,增长48.2%,带动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1.7%。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西南国际家居装饰博览城(一期)、西南五金机电专业市场等建成运行。铁合金、铝、轮胎外胎、挖掘机、数控机床、汽车配件、磨料等主要产品产量增幅较大。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重工业呈恢复性增长。工业新产品产值实现大幅增长,“险峰”牌数控磨床、“开磷”牌过磷酸钙、“前进”牌全钢子午线轮胎获得2007年“中国名牌”称号,同济堂药业成功在美国上市。

(四)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狠抓“两湖一库”水源治理,贵州华电集团清镇发电厂两台6.5万千瓦机组正式关停。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白云污水处理厂,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新庄污水处理厂、南明龙洞堡片区排污综合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开工建设危险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率达90%,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削减26.07%。林业生态建设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完成荒山造林1万亩、退耕还林1.3万亩、建设公益林5.5万亩,新增绿地32.7万平方米。对全市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的113户企业加强了监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8户,认定资源综合 1

利用企业51户,利用固体废物达190万吨,完成市级循环经济项目12个,实施了14个企业节能减排技改项目。预计能够完成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5%的目标。

(五)着力改善民生,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是受惠学生从2006年的46.9万人增至57.6万人。对8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行义务教育补贴。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全面实施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从上年的72.6%提高到92.63%。建成三所惠民医院,完成10个标准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和187个村卫生室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解决了39925户农民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新增就业岗位49919个,城乡统筹就业74867人,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25.17万居民参保登记。离退休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实现100%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合社会化发放,低收入群体和特困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启动“住有所居”行动计划,为1000户住房困难群众安排了廉租房,开工建设5万平方米廉租房。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明显,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81元,同比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88元,同比增长18.8%。

(六)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彰显活力

成功举办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旅游投资促进活动、赴上海和苏州招商推介活动及第三届中医药博览会,组织参加贵州省赴广州和深圳经贸洽谈等大型招商活动。加强与成渝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内经济体的合作,积极融入东盟自由贸易区,贵阳城市经济圈合作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外向度进一步拓展,引进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达101个。直接利用外资达8100万美元,同比增长15.5%;内资到位资金达252亿元,同比增长20.2%。进出口总额达16.92亿美元,同比增长51.3%,其中出口增长53.8%。

二、2008年西部大开发工作展望

根据《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总体规划》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实质,按照国家、省对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我市西部大开发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大开发的思路,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科教文卫事业,继续调整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和改善环境,切实抓好招商引资、人才培训,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狠抓实效,积极推进贵阳大开发,不断开创西开工作新局面。

抓住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总结几年来西部大开发的经验,进一步对接和落实政策,突出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发展能力

一是积极支持和配合省抓好在我市区划内实施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二是加快城市道路建设。三是加快金阳新区开发建设,尽快聚集新区人气、商气。继续延伸金阳新区40平方公里路网建设,加快建设与老城区连接的贵金线,开工建设迎宾西路二期、永兴路、健康路、长岒北路、金朱路等城市道路。四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加快10个重点镇的规划建设,抓好4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重点打造15个自然村寨。建成“四改一气”1.76万套,全面完成沼气池建设目标。继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完成2664人/500户易地扶贫搬迁。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围绕全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八大生态产业,尽快形成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和比重。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编制完成服务业发展规划、发展指南,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强企业竞争力。启动高新区拓展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积极发展生态农

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以城郊特色农业、都市特色农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工程。

(三)加快环境治理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按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力度,积极推进“四城同创”工作。一是开展以治理“两湖一库”为重点的治水工程。二是开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化工程。三是开展以提高空气质量为重点的治污工程。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实施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和示范项目,重点抓好黄磷尾气生产甲酸、甲酰酸、尾气发电和利用黄磷渣生产100万吨水泥、1.5万吨超细粉体材料等工业类项目。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不断扩大投资规模

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较快增长。一是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策划一批带动性强、成长性好、民生受益大的项目,进一步充实和更新项目库,进一步提高前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围绕国家重点投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更多支持。三是抓好项目建设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五)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改善发展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是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二是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四是切实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发展贵阳特色生态文化,壮大贵阳日报传媒集团,大力推进大地之舞计划实施。五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精心组织好赴欧洲、长三角、珠三角、北京、重庆开展的大型招商活动,力争引进1—2家世界500强企业,3—4家国内500强企业来筑投资。推进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举办“贵阳城市经济圈”发展论坛等活动,推动贵阳—龙里的城市通道建设。

(六)落实“六有”民生计划,推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切实推进“学有所教”计划,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免除全市中小学杂费,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好“劳有所得”计划,抓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实施好“病有所医”计划,着力加强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工作。大力推进“老有所养”计划,开展养老、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住有所居”计划,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0万平方米,建成廉租住房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00万平方米,完成6928户农村危房改造。全力推进“居有所安”计划,继续开展“严打‘两抢一盗’,切实加强计生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努力平抑物价过快上涨,提高粮、油等重要商品储备能力,加强食品质量和市场价格监管,健全物价上涨与提高低收入人群补贴和保障标准实行挂钩联动的机制。

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今年的西部开发报告 篇2

今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选拔工作11日开始,目前报名参加的人数有9.6万多人。加上往年延长服务期的志愿者,预计今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人数将达到15万人。

据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介绍,这些毕业生来自全国1000多所高校,其中将近一半是来自西部的毕业生,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占到三分之二。

据介绍,报名者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志愿服务经历、健康状况等将是选拔考察的重点。经过考试选拔、集中培训等程序后,入选者将被派遣到西部的地震灾后重建、支教、支医、支农、法律援助、开发性金融等11类专项岗位上。

银行员工今年个人述职报告 篇3

今年在联社领导的正确带领和同事们的支持下,我的工作比以往进步很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个人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这始终与领导的关心、同事们的帮助和配合分不开。综合管理部是承担机关大量、繁杂的事务性部门,身为综合管理部一员,深知责任重大,我能够紧紧围绕工作中心,把握主线,突出重点,以小促大,以文件上传下达、公文处理、服务保障、档案管理、各类信息系统管理等为重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克尽职守,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下面,我将本人今年度的工作情况述职如下:

1、政治思想学习方面。今年7月经联社党委培养考察,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在预备期中我认真学习了《党章》、十七大文献、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心保持一致,在行动上处处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尊重领导、团结同志,没有出现违纪违规行为。

2、业务理论学习方面。通过学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执行新会计准则培训手册》、《贷款五级分类培训手册》的学习,使自己的会计、信贷等金融业务知识得到进一步充实,遵纪守法意识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随着省联社对各类管理程序的不断完善,通过下发的各类资料学习,对《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养老保险管理系统》、《工会管理系统》、《党员管理系统》等程序都能够熟练掌握运用,并能及时向上级上传信息数据。通过请教经理、看资料、记笔记、网络搜集等方式使自己的理论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极大的提升了信息传送时效和工作效率。

3、加强自我修养方面。在综合管理部工作与上下左右及社会各界联系都非常广泛,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信用社的一员,是领导身边的一兵,言行举止都注重约束自己,对上级机关和各级领导,做到谦虚谨慎,尊重服从;对社会对外界,做到文明礼貌、热情待人、坦荡处事,自重自爱。时刻注意自已的一言一行,积极维护领导的威信,维护信用社的整体形象。

4、完成工作任务方面。一是协助经理精心做好会议组织和来宾接待工作。做好各种会议的会前准备和会务工作,参与理事会、工作会、客户经理培训等大型会议的筹备工作并得到肯定。对省联社、办事处、银监局、县级各单位、部门的检查,都能热情、周到地做好迎来送往工作,做到了各类事项安排合理有序,极大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待人接物能力;二是认真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积极协助经理,及时执行领导指示,反聩工作中的新情况,发挥了助手作用;三是协助领导组织国庆60周年文艺节目,在人手不足,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经过职工的刻苦排练,节目《中华颂》在国庆期间的演出,得到了县上领导的肯定,为联社争了光添了彩;四是认真做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工会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机构管理系统、养老保险管理系统的维护与升级,做到数据衔接,上报数据及时准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

5、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一年来,在经理和同事们的指导帮助下,自己虽然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是阅历浅,经验少,有时遇到相对棘手的问题考虑欠周密,视角不够灵活,缺乏应变能力;理论和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导致工作有时处于被动等等。

针对以上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一是要加强学习、深入实践、勤于动笔,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字功底;二是继续坚持正直、谦虚、朴实的工作作风,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共同把综合管理部的工作做细做好;三是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协助经理做好对内、对外的沟通、协调工作,发挥好办公室的窗口示范作用。

今年中央空调市场分析调研报告 篇4

刚刚过去的7月成为继5月之后第二个采购额突破4亿元的月份,一般而言,下半年空调采购额会达到上半年的两倍。2012年上半年,中央空调采购额已完成18亿元,这意味着全年中央空调采购额将有望跨过50亿元门槛。

伴随着政府创建节能型机关力度的加大,中央空调采购规模日益膨胀。2010年14亿元,2011年24亿元,2012年上半年18亿元……近三年来,中央空调正在以每年10亿元的规模高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成为节能降耗的重要领域,占到建筑能耗40%的中央空调自然成为受益对象。刚一进入2012年,以河南为代表的一些省政府机关便拉开了中央空调节能改造的序幕。在政府机关厉行节能的背景下,2012年上半年中央空调采购额同比增幅110%。下半年集中全年2/3采购额

对中央空调行业来说,房地产业是发展支柱;而在中央空调采购中,公共建筑则是项目主要来源。2012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增幅不足去年同期一半,但办公楼等公共建筑投资却在稳步增长。冰火两重天,中央空调行业与政府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半年,我国中央空调完成采购额1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10亿元。涌现了一批如“厦门集美建设发展公司空调与通风工程项目”、“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空调系统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厦门国贸天琴湾冷暖型变频式中央空调系统采购项目”等采购金额超过7000万元的项目。

在空调采购市场有一个规律,那就是空调采购的项目数量和金额在上下半年表现截然不同。从2010年和2011年采购数据来看,2010年空调项目总量为1051条,其中下半年公布758条;2011年空调项目数量为1569条,其中下半年公布942条。从采购金额来看,2010年中央空调采购总额为14.8亿元,上半年只有5亿元;2011年中央空调采购总额24.1亿元,上半年中标额为8.2亿元。这意味着,每年下半年是政府采购空调市场的“旺季”,且采购额往往相当于上半年两倍。

业内人士预测,由于2012年上半年中央空调采购额已完成18亿元,按照下半年采购额相当于上半年两倍计算,2012年全年中央空调采购有望突破50亿元。

陕西重庆成新增长点

2012年上半年,中央空调在政府市场实现了翻番增长,不仅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广西、福建、山东、北京等传统销售大区采购额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长,中西部地区更是增长迅速,其中甘肃采购额增长了5倍,贵州采购额增长了8倍,陕西采购额增长了2倍……特别是重庆地区,表现得尤为出色,在去年上半年2480万元的基础上增长了6倍,达到了1.83亿元,采购额丝毫不逊于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成为西部地区的增长亮点。在整体下滑的行业市场,中西部是全国少有的出现增长的地区。在政府采购市场,中西部不少地区月度采购额更是实现了“零突破”,这在5~6月份表现得尤为明显。中西部地区由于城建力度加大,公共建筑投资远高于东部地区,即使上半年表现平平的地区,下半年也有望爆发大金额项目。如山西地区,在刚刚过去的7月,大同大剧院、体育中心、美术馆、图书馆集中招标,中标金额高达2137万元。

惨淡行业市场:中央空调半年销售额首降10%

由于2012年上半年中央空调采购额已完成18亿元,按照下半年采购额相当于上半年两倍计算,2012年全年中央空调采购有望突破50亿元。

每年8月都是中央空调企业进行半程总结的最佳节点,但从各大空调企业以及专业统计机构传来的消息来看,却有些不妙。中央空调半年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央空调

销售额为274亿元,与2011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自2007年至2011年,中央空调市场规模由320亿元快速增至575亿元,最高增速达到了32%,中央空调市场规模在今年上半年首次下滑。

2012年上半年,国产品牌首次领跑中央空调市场,以格力、美的为首的企业表示,上半年国内外经济低迷成为中央空调市场萎缩的主因,但伴随去年下半年停滞的房地产项目陆续开工,以及建筑节能投资快速增长的政府市场兴起,下半年中央空调市场有望扭转。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减少30亿元

2012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时隔三年后首次降到8%以下。有关方面在7月13日国务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房地产调控成为今年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房地产领域恰恰是中央空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美的中央空调相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上半年美的中央空调销售额为45亿元(含空气源热泵),同比下滑约7%。究其原因,作为美的中央空调销售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地产、轨道交通、工业制冷三大领域,今年投资额度均有所下降。有数据显示,与去年6月同期相比,房地产投资额完成增幅由36%降到了12%。“目前,房地产市场可以占到美的中央空调销售额的30%左右。”该负责人表示,国家从严调控房地产市场,中央空调市场规模必然受到影响,美的为此也调低了2012年的销售目标。

虽然上半年形势严峻,但对于下半年,空调企业还是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美的中央空调负责人分析,中央空调市场下滑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销售额已开始回升。由于房地产项目对中央空调销售影响具有滞后性,下半年有望得到缓解。此外,未来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将达到4000亿元,会成为中央空调新的增长点。

华东华南销量缩水

在中央空调销售份额对比中,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趋势。统计机构数据显示,华东、华北、华南中央空调销售比例超过了73%,而华中、西南、西北、东北销售比例只有不足17%。由于房地产调控政策使东部地区更多地受到波及,今年华东、华北、华南地区中央空调销售份额严重缩水,中西部地区则以增长为主。

2012年上半年,华东地区仍位居全国销售之首,占到了35%,其中江苏地区更是以14%的销售比例领跑全国,浙江、上海也仅次于广东,位列三四。不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海、浙江销售增长下滑严重,上海地区25%的缩减比例更是令所有企业惊讶。

受房地产、轨道交通、工业制冷等领域投资陷入低谷的影响,中央空调行业市场首次出现下滑,但政府采购中央空调项目却一路高歌猛进翻番增长。

根据财政部、住建部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目标的要求,2015年重点改造城市单位面积能耗将下降20%,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将下降30%。能够占到建筑能耗40%的中央空调无疑成为改造的重点。政府办公楼、公共文化设施以及教育系统成为推动中央空调采购项目增长的重要动力。

政府机关掀节能改造浪潮

“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2012年住建部初步确定了40座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根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专委会预计,以每座重点城市节能改造项目面积400万平方米计算,节能改造市场可以达到4000亿元。中央空调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政府建筑节能改造领域。

2012年1月,河南省政府机关便拉开了全国中央空调节能改造序幕,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河南省商务厅、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河南省畜牧局、河南省委办公楼管理服务中心、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办公楼中央空调节能改造项目陆续开标。

除此之外,公共文化建筑成为大金额项目的主要来源。如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中央空调采

购项目,包括多功能厅、会议中心、南北展馆在内的项目金额超过了1亿元,其他如广西政协委员活动会馆、南宁博物馆、绍兴体育中心、莱芜市文化中心等项目中标金额均超过了1000万元。

格力、美的、海尔等中央空调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12年行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影响了高效节能高端产品的销售。但我国公共建筑节能市场将成为中央空调企业摆脱增长乏力现状的有力途径。

学校扩建带来新商机

教育系统始终是中央空调企业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2012年教育系统中央空调采购更是焕发了勃勃生机。1406万元的“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家属楼土壤源热泵中央空调项目”、1221万元的“江苏建湖党校基层干部教育中心食宿楼地源热泵中央空调项目”、621万元的“南京中医院大学空调项目”……上半年平均每月来自学校的空调项目金额可以占到整体的40%。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每年入学新生都在增加,大中小院校均面临扩建、新建问题,同样在一些省份空调也被列入标准化学校建设之中,因此空调采购规模逐年递增也就不足为奇。尤其是在新建校区,大金额中央空调项目屡见不鲜。

值得指出的是,相比于政府机关,学校相关负责人对空调运营成本高低更加敏感,因此更青睐使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效果显着的水地源热泵产品。

今年的西部开发报告 篇5

昨天,北京大学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北大今年毕业的8945名学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7.07%,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主要进入金融类、互联网类企业,博士生则以教育科研类工作为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院系就业率高达100%。

20,北大共有各类毕业生(含医学部)8945人,其中本科(含专科)毕业生2994人,硕士毕业生4401人,博士毕业生1550人,截至今年11月15日,总体就业率为97.07%。其中,硕士生就业率最高,为97.86%,博士生次之,为96.07%,本科生就业率稍低,为95.96%。

年北大校本部本科毕业生共计2619人,近8成毕业生选择深造;北大校本部3827名硕士毕业生中,签就业协议和灵活就业的比例达到89.65%;北大校本部942名博士生中,有16.03%在国内做博士后,另有12.85%则出国(境)留学。

北大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金融类、IT互联网类、政府管理及机构以及教育等类型工作;硕士生则主要在金融类、IT互联网类等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就职;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和科研类工作。

北大校本部毕业生中,男生到部队、党政机关、各类型企业、科研设计单位的比例较高,女生则比较偏向于教育单位。北大毕业生中有56.15%的毕业生留京工作,另有12.29%的学生奔赴中西部地区工作。

北大绝大部分院系就业率超过90%,其中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等8个院系就业率高达100%。

今年的西部开发报告 篇6

本报记者获悉,由科技部部长万钢亲自布置的两份内部调研报告已经完成。这两份报告以多晶硅提纯和风机设备设计规划产能与实际产量的比较,多组数据证伪了新能源产业过剩的说法。

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行业预计多晶硅产量1万7000吨,将生产3.5GW光伏电池,预计需要消耗3.5万吨多晶硅,扣掉国内产量,还需要进口1万吨。

不仅科技部对工信部关于对多晶硅过剩问题有不同判断,“国家能源局也是不同意过剩这个结论的,发改委内部对过剩问题也有不同看法。”

但9月26日,由发改委、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的抑制产能过剩的若干意见表示,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

多部委意见中表述的数据显示,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

这让刚刚起步的新能源产能陡然陷入过剩**。

非但不过剩反有万吨缺口?

科技部下属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也向记者表示,将向国务院递交材料,反对多晶硅过剩说法(注:太阳能级晶硅以多晶硅为主,单晶硅仅有极少量)。因石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务院参事、国家科技部原秘书长,石的报告能直达国务院高层。

“实际上我们的新能源发展刚刚起步,前景非常广阔。我国风电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的比重还比较低”, 月28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表示。

“老早万钢部长就在系统内表态了,多晶硅和风机设备并不过剩。”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崔容强向记者透露。

科技部下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研究院)目前承担了科技部对新能源是否过剩的调研。战略研究院报告负责人,该院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称,“科技部内部已就过剩问题正在展开深入的讨论。”

不仅反对过剩论,报告坚持,晶硅生产能力不仅没过剩且尚存在缺口。

本报记者获得的科技部战略研究院的调研显示,虽然我国晶硅产能扩张很快,但由于建设周期以及市场波动的原因,晶硅产业一直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2008年,我国多晶硅环节产量为4500吨,多晶硅需求却超过2万吨,这就意味着四分之三左右需求还需依靠进口来满足。

据其测算,如果2009年国内的光伏电池产量即使保持在2008年2300兆瓦的水平,按照每兆瓦光伏电池需要12吨晶硅的行业平均水平计算,共需2.8万吨多晶硅。据估计,2009年国内多晶硅产量有可能突破1万吨,这意味着还至少需要进口近2万吨多晶硅,才能满足国内的生产需求。

一般理解,大型企业希望政府提高准入门槛,倾向于表示产业过剩,但国内一家大型多晶硅企业则站在反对过剩的一方,对记者表示,“多晶硅并没有过剩,但低端产品有在亏本销售。2009年中国多晶硅全部产量才1万多吨,每年还要进口很多吨。今年上半年,国内上市的光伏企业利润都不错”。

刘峰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产能过剩论者的主要观点是,在高利润驱动下,过热的投资拉着多晶硅产能一路向上,从2001年的80吨,连翻数个跟头,冲到了2008年的4500吨。且目前在建总产能可能在8万吨以上,明显过剩于当前2万吨左右的需求。

常州天合光能运营总监邹西原向记者透露,很多企业设备上了,但并没有完全开工。“大厂很可能在明年上半年都还蛮热的,小厂的订单都已经接到11月,当时银行贷款都下来了”。

邹西原说,这是短期现象,但是多晶硅产能过剩可能因此进入高层关注视野。

过剩的由来:又是统计口径

“9·26”通知对于行业的影响立竿见影。一位接近法改委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银行听到过剩消息,马上就开紧急会议,对相关企业进行限贷”。

该意见要求新建多晶硅项目规模必须大于3000吨/年,占地面积小于6公顷/千吨多晶硅,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小于60千瓦时/千克。

这些苛刻的条件对先进入的大企业有利,但也直接抑制了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准入。这也让多晶硅产业何以国家部委相关部门彼此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备受关注。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新能源协会负责人说,主要因为统计口径和出发点不一样。工信部是按照设备和工业途径,更多看到的是设备产能和规划产能。工信部报告的调研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很多数据都来自国家发改委。发改委又是按立项来统计。

他举例说,四川一个大型多晶硅项目,设计产能是1万吨多晶硅,经济危机之后,连年产1000吨都开工不了。发改委按照立项来统计,科技部统计的是实际运转的开工的项目。“可研和设计产能转化为设计产能还早着呢。”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则认为现阶段多晶硅并不过剩。王列举的数字是:2008年中国多晶硅需求是25000吨,实际国内只生产了5000吨,还有80%是进口。目前虽然公告已经立项的项目,大概有50多家,但是实际上2009年开工的企业只有26家,真正在2009年出产品的只有14家,今年产量预计在2万吨左右。

“按国际上的经验,多晶硅即便是过剩也是阶段性过剩。2009年到2011年3年间,过剩,但是到2012年以后,又是新一轮的供不应求”,王斯成说,“市场需求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今年到底能生产多少,现在还说不准。而且今年3季度以后,太阳能电池形势已经明显好转。”

争论过剩和不过剩,一些企业并不为所动。国内大型多晶硅企业,重庆大全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公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只对新建项目有影响,对我们这样的企业并没有太多影响。”而该公司近期也在筹备加紧美国上市。

那慢一拍的右脚:电网瓶颈

左脚走太快不怨左脚,右脚应该迈快一点。科技部部长万钢公开表示,电网上网就是新能源发展的那个右脚。

“2008年风电有30%电力没上网,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国外技术上都没有问题的,就在中国有问题”,一位业内人士抱怨,作为产业链条的最末端风电上网的阻滞,由此上溯必然让上游环节如多晶硅等面临阶段性过剩难题。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风力发电都能上网,为什么太阳能发电不能上网,主要还是电网没有利益,没有动力在。

财政部积极性也很高,最后自己出了个金太阳,但现在还举步维艰,补贴根本不够。企业做了几个示范项目,有的企业就说,投资放进去了,成本回收不了。

科技部部长万钢此前表示,新能源,或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会有一个阶段性的、节拍的问题,“就像一个人走路,当你把左脚迈出去而右脚没跟上时,不能说左脚迈得太远,更重要的是要把右脚跟上去”。“比如最近风能投入比较多,上网就成为了一个问题,但如果要考虑风能在我们整个能源结构中所占有的比例数就可以知道它还远远不够”,万钢说。

刘峰认为,晶硅“过剩”,并非“长板”(产能)太长,而是“短板”(国内需求不足和电网基础设施不完善)太短。

2008年太阳能电池产量为2300兆瓦,国内安装仅为50兆瓦,98%左右出口国外。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国外需求大幅下降,而国内市场迟迟未能打开,导致全产业链的经营状况都遭受重大影响,出现“过剩”。

市场开发人员的辞职报告 篇7

在一个职场工作几年后,某些原因下我们会选择辞职离开岗位,这时候有可能会要求我们写辞职报告。是不是苦于写不出正规的辞职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市场开发人员的辞职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市场开发人员的辞职报告1

尊敬的公司领导:

从XX年初至今,进入公司工作两年的时间里,首先感谢公司同事在这两年多时间里对我的帮助,以及公司对我的栽培。然而现在我却要辞职了。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在公司里工作的很开心,感觉公司的气氛就和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相处的融洽和睦,同时在公司里也学会了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等方面的东西。并在公司的`过去两年里,利用公司给予良好学习时间,学习了一些新的东西来充实了自己,并增加自己的一些知识和实践经验。我对于公司两年多的照顾表示真心的感谢!

在经过XX年下半年的时间里,公司给予了很好的机会,让我进入市场部,开始学习做市场方面的运做,但由于自己缺乏市场等方面的经验,以及自已并不擅长做市场,自己身感有愧公司的两年的培养。

由于自已对市场开发并不能做到最好,在公司的各方面需求上自己能力不够,现在想换个行业重新开始发展。所以,经过自己慎重考虑,为了自己和公司考虑,自己现向公司提出辞职,望公司给予批准。

辞职申请人:xx

市场开发人员的辞职报告2

从20xx年初至今,进入贵公司工作两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公司各位同事的多方帮助,我非常感谢公司各位同事。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在贵公司里工作的很开心,感觉公司的气氛就和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相处的融洽和睦,同时在公司里也学会了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等方面的东西。并在公司的过去两年里,利用公司给予良好学习时间,学习了一些新的东西来充实了自己,并增加自己的一些知识和实践经验。我对于公司两年多的照顾表示真心的感谢!

在经过20xx年下半年的时间里,公司给予了很好的机会,让自己学习做市场方面的运做,但由于自己缺乏市场等方面的经验,自己没有能很好的为公司做好新的市场开发,自己身感有愧公司的两年的培养。

由于我个人感觉,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表现不能让自己感觉满意,感觉有些愧对公司这两年的照顾,自己也感觉自己在过去两年没有给公司做过点贡献,也由于自己感觉自己的能力还差的很多,在公司的各方面需求上自己能力不够。所以,经过自己慎重考虑,为了自己和公司考虑,自己现向公司提出辞职,望公司给予批准。

签名:

项目开发员工的辞职报告 篇8

我是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写这封辞职信的。自我进入公司之后,由于您对我的关心、指导和信任,使我获得了很多机遇和挑战。经过这段时间在公司的工作,我在软件开发领域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此我深表感激。

由于我自身能力的不足,近期的工作让我觉得力不从心。为此,我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觉得公司目前的工作安排和我自己之前做的职业规划并不完全一致,而自己对一个新的领域也缺乏学习的兴趣。

为了不因为我个人能力的原因而影响公司的项目开发进度,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辞去目前在公司和项目组所担任的职务和工作。我知道这个过程会给您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便,对此我深表抱歉。

我已准备好在下周一从公司离职,并且在这段时间里完成工作交接,以减少因我的离职而给公司带来的不便。

为了尽量减少对现有工作造成的影响,我请求在公司的员工通讯录上保留我的电子信箱和手机号码1个月,在此期间,如果有同事对我以前的开发工作有任何疑问,我将及时做出答复。

非常感谢您在这段时间里对我的教导和照顾。在公司的这段经历于我而言非常珍贵。将来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为自己曾经是公司的一员而感到荣幸。我确信在公司的这段工作经历将是我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祝公司领导和所有同事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再次对我的离职给公司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同时我也希望公司能够体恤我的个人实际,对我的申请予以考虑并批准。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结题报告 篇9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

由常胜钦担任主持人的课题名称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研究》。我们于2013年12月上报课题申请、评审书,经巨野县教研室审批,于2014年3月26日正式立项。2004年10月15日,省教研室委派南通市教学研究室、教科所(主任、所长)成达如等七人组成专家开题论证组到校现场开题,给予精心指导。专家组成员有:如皋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海清、如皋市教研室主任兼教科室主任姜健荣、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康衡、如皋市教研室教研员刘炜平、南通市教研室中学科科长陆子君、南通市教研室教研员陈林森等。

2、课题提出的原因和背景:

我们开发和研究如皋地方文化校本教材,是基于以下思考: 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如皋地方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代代世世的如皋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也是145万如皋人民身份的标志,是凝聚如皋人民同心同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的一个源泉。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之下。对如皋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化史的教育,实际上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新世纪合格公民的需要。

⑵、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在中国人民中间,乃至全世界人民中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皋地方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蕴藏丰富,历来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让一代又一代如皋青少年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也是在总体上增强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

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明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对如皋青少年进行地方文化史教育,其着眼点主要在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角,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繁荣具有如皋地方特色的文化事业,实现一代又一代如皋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实现继承优良历史文化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如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我们如皋县始置于东晋义熙七年,即公元411年,其时白蒲地区同时设置蒲涛县,石庄地区同时设置临江县。古邑如皋有着3000余年的文明史,置县历史亦近1600年。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如皋市的人民群众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域性优良传统和作风,如淳朴敦厚、勤劳俭朴的民风;不畏艰辛、开拓进取的作风;独辟蹊径、独树一帜的文风;刻苦自励、精于研究的学风;热情待客、诚实不欺的商风;……例如:北京胡瑗、王观开一代儒风;明末冒辟疆、董小宛传千古佳话;清代许容、齐林领东皋印派之风骚;……千百年来名人辈出,硕果累累,优良传统和作风薪尽火传,代代不息,生生不止。这些是我们如皋地方和人民的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和传统,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不仅要长期不懈地抓下去,而且要使传统教育规范化、制度化,使其在青少年的思想中生根、开花、结果。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怎样使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在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的时候,不仅要充分体现如皋的历史传统,而且要体现出时代精

神;不仅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倡导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美好情操,而且又要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在编选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克服消极因素的同时,要突出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精神层面及其对现代的有益的借鉴意义。

⑸、在改革开放时代西方文化产品大举流入我国之后,克服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显得尤为急迫。

列宁说过,“要建设共产主义文化,必须学习、吸收前人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置优秀文化传统于不顾,国粹主义固然是错误的,而在文化上搞民族虚无主义更是极其错误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时代西方文化产品大举流入中国之后,很多文化产品良莠混杂,对一代青年人往往产生不少负面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外来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的同时,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开掘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就显得尤为急迫。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延续,今天的如皋是过去如皋的拓展。历史的“因”,铸成了现实的“果”。人们可以不提及历史,但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人为地割断历史。事实上,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仍然发生着深刻的影响,这是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不能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受传统文化的制约,更不能超越传统侈谈当代文化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如皋几千年的地方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凝聚力、消溶力、包涵力、再生力。民族虚无主义者主张搞文化上的“全盘西化”,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毁于3500年前雅利安人的入侵;埃及文明只留下金字塔、木乃伊供人凭吊;欧洲文化的“家园”古希腊、古罗马,虽曾极盛一时,但也先后中断……世界上那些一度星汉璨灿的古老文明几乎全部光华暗淡过,发展过程中都曾出现大幅度的“断层”,颇能引起后来者发出“白云千载,人去楼空”的感慨。然而,只有中国文化历尽沧桑,饱经磨难,一次又一次表现出

强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文化中不曾中断的古代文化,成为联结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炎黄子孙的强大纽带,成为中国各民族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成为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丰富源泉。我们的如皋地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数千年生生不已,正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一个佐证。因此,开发如皋地方文化史校本教材,正是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它不仅是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一次实际行动,也是对现代社会广泛流传的民族虚无主义错误倾向的有力鞭笞。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是:有力地策应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我校校本课程的建设。众所周知,校本课程开发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

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突现,教育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我国的课程改革大致经历了从“国定制”到“审定制”的转变,这一转 变为保证在统一要求、统一审订的前提下,编制出多种不同风格的教材,实

现中小学生教材“一纲多本”,构建起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课程体系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世界各国在课程开发、课程改革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有过 许多可资借鉴的教训。新形势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确立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课程内容更为密

切地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识价值观,确立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是有

价值的知识的观念;三是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 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课 程设计、考虑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现实,考虑未来 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四是拓展课程适应内容,改

进教育方法,使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习生活,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教育力量,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校本课程开发要做到教材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密切结合,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引导师生独立地、自主地、不受干扰地选择教材。

如皋市别名雉皋、雉水,雅称东皋。历史上的如皋曾包括今天如东、海安的部分地区。它是一个风光秀美的风景城,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是博大精深的博物城,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城,是物产丰富的丰乐城。古代的文化底蕴既是今日如皋人民前进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力材料。人文素质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人文教育应当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也应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我们把如皋地方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开发,可以填补如皋地方校本课程的一项空白。

3、课题研究的目的、预期目标和内容:

⑴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在学习国内外课程改革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理论基础上,认真总结学校在过去办学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搭建强有力的研究机构,广泛征求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支持与帮助,本着培养个性鲜明、人格健全、特色突出的学生和挖掘学校教育资源的目的,拟通过三年左右的实验、研究,开发极富时代特征、如皋特色及蒲中特点的校本教材,促进区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协调发展,探索校本教材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评价机制。

对学生来说,目的是使他们能德、心、智、体、美、劳协调发展,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健康的心理人格。对教师来说,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⑵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有三个方面:校本教材的开发机制、使用机制和评价机制。①开发机制:着重研究编写《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创造性。

其一,关于校本教材的科学性。

《如皋地方文化简史》作为校本教材,其科学性体现在:它不可能是百科全书式的无所不包,它应有适度的范围和重心。它既以如皋地域的人群为主要对象,当探求和介绍各个社会各个时代“如皋人”所创造的生活情境、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所期盼的人生意义、所遗留下来的特具文化价值的成果。《如皋地方文化简史》首先应该是一面镜子,客观、准确地反映历史,所有史料的取舍都应该有根有据,切忌任何意义上的主观臆断和歪曲虚构;同时它又不是形而上学地反映历史,而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做到有取有舍,体现“厚今薄古”、“古为今用”、为现代教育服务。丧失了科学性,则失去校本教材的灵魂。

其二,关于校本教材的普适性。

所谓广义的“普适性”,是指不受地域、民族、阶级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局限,被全人类共同接受、共同享用、共同创造和发展。《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所体现的“普适性”是狭义的,它是有特定区域限制的普适性,它以数十万如皋市中小学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生活在如皋地域之中或之外的“如皋人”的阅读需要。教材的编写语言应准确、简洁、活泼、明快、易懂、宜用,富有文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鲜明的教育实效。失去了读者群的校本教材会成为丧失生命力的“废品”,普适性是校本教材赖以存在和发行的根本。

其三,关于校本教材的创造性。

批判是R·默顿所说的“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的实践,它要求课题组成员对自己和他人的成果,不轻易确认和接受,而应在经验和逻辑的基础上反复考察、避免谬误。批判是理性的、革命的,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前提。创新是科学生命力的体现,它是批判的继续和必然发展。批判和创新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衍生出校本教材的创造性,构成校本教材的鲜明个性。我们的教材开发工作从批判开始,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又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批判与创新相辅相成,推动教材编撰工作持续不断地发展,这正是使我们的认识无限地趋近客观真理,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的必然要求。因此,戮力同心,从内容到形式充分体现教材的创造性,是课题组的重要使命。

②使用机制:从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在本校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两个起始年级试用《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使用人数为:初一142人、高一1258人,计22个教学班级。每周开设1节课时,列入校本课程范围。至2009年6月止,通过三年滚动教学,覆盖全校4007名学生(其中初中399人、高中3608人),计66个班级。经过三年试用,边使用边修改,最终完成定稿,交由正式出版社出版,并向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申报,争取列入全市范围兄弟学校可以选择使用的校本教材。对使用《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过程中出现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效果及时注意总结、交流和研讨,形成文字资料档案。校本教材使用机制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落脚点,课题的教育意义体现在教材的使用上。

③评价机制:2009年9月至12月组织教育专家、历史学科同仁及有关师生代表对《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较客观的综合评价报告。

⑶课题研究的内容:

《如皋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大方面: 第一个方面:教材的编写

1、概论篇:

从如皋地域和历史演进的特点,扼要揭示:⑴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源泉;⑵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根基;⑶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主要遗产;⑷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演变及特点;⑸如皋地方历史文化的融合与冲突;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如皋地方历史文化。

2、文学篇:

据现有资料,文学篇时限上溯至唐宋,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文学的沿革;⑵如皋地方历代名人名著;⑶如皋地方著名现代作家及代表作;⑷如皋地方文学团体与刊物。

3、戏剧篇:

据现有资料,戏剧篇时限上溯至明、清,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戏剧的沿革;⑵如皋地方主要剧种;⑶如皋地方戏剧创作;⑷如皋地方著名的演出团体。

4、音乐篇:

据现有资料,音乐篇时限上溯至宋代,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音乐的沿革;⑵如皋地方的戏剧音乐;⑶如皋地方的民间器乐;⑷如皋地方的民歌及参赛佳绩。

5、舞蹈篇:

据现有资料,舞蹈篇时限上溯至明代,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舞蹈的沿革;⑵如皋地方民间舞蹈精品介绍(如皋莲湘、如皋花担、如皋耥子灯、如皋倒花篮、如皋扒沟狮子、如皋木虾舞。)

6、书画篇:

据现有资料,书画篇时限上溯至元代,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书法沿革;⑵如皋地方印章沿革;⑶如皋地方绘画沿革。

7、工艺篇

据现有资料,工艺篇时限上溯至东晋,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灯彩的沿革;⑵如皋地方风筝的沿革;⑶如皋地方贴绒的沿革;⑷如皋地方木偶的沿革。

8、文博篇:

据现在资料,文博篇时限上溯至1957年,下限至现在。扼要介绍:⑴如皋地方文博事业的沿革;⑵如皋地方“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⑶如皋地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⑷如皋地方其他文物点要揽;⑸如皋地方的重要考古发掘;⑹曲艺、摄影、图书、电影等。

9、人物篇:

人物篇拟选取60位如皋地方名人,按时间年代顺序逐一作介绍:

(1)吕岱;(2)胡瑗;(3)王观;(4)王觌;(5)王俊义;(6)郭师古;(7)冒梦龄;(8)黄经;(9)李之椿;(10)李渔;(11)冒襄;(12)董小宛;(13)蔡含;(14)沈歧(15)许容;(16)姜任修;(17)石学仙;(18)冒春荣;(19)姚鹏春;(20)黄振;(21)姜恭寿;(22)范驹;(23)乔人;(24)戴联奎;(25)熊琏;(26)陈国璋;(27)顾锡爵;(28)沙元炳;(29)顾仲起;(30)沈卓吾;(31)许树桧;(32)冒广生;(33)陈一清;(34)沙元榘;(35)俞铭璜;(36)沈序;(37)黄七五;(38)戴师古;(39)宗教忱;(40)蒋峻基;(41)黄星楼;(42)许大同;(43)陈膺浩;(44)张德义;(45)冒舒湮;(46)吴敬基;(47)薛宝田;(48)邱陞;(49)何坤;(50)王玉文;(51)徐家瑾;(52)何景平;(53)季恺;(54)张正藩;(55)沙白;(56)叶邦瑾;(57)徐浩泉;(58)蔡迪;(59)黄蓓佳;(60)刘培林

10、民俗篇:

民俗篇主要简介如皋地方的生活习俗和农历岁时,如:(1)礼节;(2)婚俗;(3)生育;(4)寿辰;(5)丧葬;(6)春节;(7)灯节;(8)清明节;(9)端阳节;(10)六月六;(11)中秋节;(12)重阳节;(13)冬至;(14)腊月、腊

八、送灶、除夕等。另附方言词句撷要60余条。

11、特产篇:

特产篇主要简介如皋地方的一些久负盛名或驰誉海内外的土特名产和名菜名点,如:(1)董糖;(2)如皋火腿;(3)白蒲茶干;(4)白蒲陈元酒;(5)林梓潮糕;(6)如黄鸡;(7)如皋东串猪;(8)如皋白萝卜;(9)白蒲黄芽菜;(10)如派盆景;(11)吴窑山羊;(12)蟹灌鱼丸(蟹包腐);(13)如皋汤包;(14)水晶肴蹄;(15)董肉(跑油肉、虎皮肉);(16)如皋三醉;(17)赛海参;(18)芝麻肉;(19)扒红蹄;(20)五仁馒首;(21)如皋香肠;(22)如皋肉松;(23)“东皋牌”萝卜条;

12、人口篇:

人口篇由三个部分合成:⑴关于姓氏的常识;⑵如皋人口变迁概况;⑶如皋主要姓氏寻踪溯源。

13、长寿篇:

长寿篇由三个部分合成:⑴如皋长寿现象概述;⑵对119位人瑞的抽样调查;⑶长寿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

第二个方面:教材的试用和推广

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在本校起始年级连续三年试用本教材,着重探讨《如皋地方文化简史》的使用价值、创新程度和实际效果。

列入如皋市校本教材使用范围后,着重探讨6所省级重点中学和本镇范围初中使用本教材的实际效果。

第三个方面:教材及课程的评价(略)

二、支撑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关教育方面的文件:

1994年8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教育部《国家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2、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及课程论等基础理论: ⑴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辩证的科学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开发《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最重要的理论支撑。如皋地域的人们在形成对于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即一般世界观(宇宙观)时,必然或首先会形成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即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者谁决定谁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存在和意识这一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具体贯彻和特殊表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同时强调社会意识的能动性和反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劳动在自然界中创造出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关系,地理环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人口作为自然前提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生产方式本身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方法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以唯物辩证的观点、劳动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等等,以及作为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如实事求是的方法、经济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等,对我们编撰《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⑵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即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也是课题组开发校本教材理论基础之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的观点、关于世界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按照规律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的观点、关于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诸多规律和范畴(如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等)、关于认识和实践的观点以及衍生出来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到具体的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等等,都是我们开发校本教材时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

尤其是,为了正确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做到开发出来的校本教材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从而促进理论思维的发展,并进而完成向实践的飞跃,在实际

运用校本教材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教育效益,我们就应当自觉地遵循辩证逻辑,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把唯物辩证

法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阐明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唯物辩证法贯彻于理论思维,揭示出思维形式和过程的辩证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学,即辩证逻辑。我们的编写开发工作应当体现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三者一致性。

⑶创新的理论思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开发《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指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尤其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

快。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需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创新带来生机,创新意味着活力,创新孕育着发展。根据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理论工作上的必然要求和生动体现,也是全体《如皋地方文化简史》编撰者的重要责任。

开发《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课程,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才能不断开拓新境界,提出新观点,创建新学说。此外,还必须敢于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不拘泥于某些个别词句,不固守某些确已过时的理论,对经典史料中的具体观点,该坚持的要敢于坚持,该修正的要敢于修正,该破除的要敢于破除。要运用创新的理论思维,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团结、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学术氛围,使全体课题组人员养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学术素养;提倡百家争鸣,反对内耗;提倡开展学术评论和学术批评,反对打棍子、扣帽子;提倡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团结,反对文人相轻和相互拆台。

⑷现代课程论相关理论:

现代课程论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关于人类学习的各种学说深刻地左右着课程论的形成与发展。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使课程论获得了比学习心理学更为精确和丰富的理论基础。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不是成人学习模式的简单化,儿童的认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发展心理学为我们编写、使用和评价《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课程论基础。

此外,新课改中各家所追求的“直接理论基础”,应该是课程与教学论层面的理论基础,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综合多学科理论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历史学科亦不例外。至于后现代主义、建

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西方新理论”在新课改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这些“新理论”进行解读、批判、改造、借鉴,既不能采取简单拒斥,也绝不能简单搬用、套用,更不能说它们就是当前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因此,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其说是按照课程基础理论施工的工艺学过程,倒不如说是在一定课程理念与课程框架体系基础上的理论探索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把握和方法运用

回顾我校近3年的研究历程,我们在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上下功夫,作了一番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第一,强调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大兴科研理论学习之风。教育的时间、空间都是有限的,提高教育质量同经济工作一样,也有个以外延为主还是以内涵为主、走粗放型还是集约型之路的问题。显然,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靠“加法”是不可取的。根本出路在于把立足点转移到依靠教育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轨道上,唯有教育科研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我校是江苏省暨南通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十五”期间我们依靠科研传统优势,从增强历史组教师的科研意识入手,大兴科研理论研究之风,为课题研究进一步夯实思维理论基础。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五种措施:⑴组织课题组老师研究有关的法律、法规文献资料、党的决议和意见文献资料,提高历史组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自觉性。⑵组织学习如皋市教育局编写的小学和初中的乡土教材《如皋的三张名片》(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全国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长寿养生福地),从中领悟和借鉴编写《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的模式和方法。⑶不惜花重金聘请华东师大、南京师大、江苏教院王斌华、郑金洲、黄宗敬等8位教授、博导到校开设“月末讲座”,更新和重构教师的教育观念,为课题的实现廓清认识上的迷雾,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指点迷津。⑷学校教科室组织一批资深教师编写《理论·观点·信息》(中小学教育科研必读)一书,搜罗600多个科研理论资料,计60万字,引导课题组老师认真研读,武装思想,为实现课题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奠定理论基础。⑸学校研究、制订和完善了《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把历史课题研究的成果列入奖励范围。

第二,凸显课题研究的规范性,严格课题管理,分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

科研课题的运作关键在管理,管理可以出效益。课题管理是课题主持人的第一责任,也是学校教科室及学校分管领导的责任。我们从严格课题管理入手,抓课题的具体运作。首先,将立项课题列入教科室工作计划和学校的议事日程,在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赢得学校行政的支持;其次,不断地对研究的进度、成果进行认真自查、总结和表彰,并及

时向市县有关部门汇报;再次,对少数研究人员发生工作调动、生病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补充研究力量,调整工作安排。如朱亚新老师调往一中后,我们及时将杨卫宏老师递补进课题组;第四,每学期召开1—2次专题研讨会,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三,注重课题研究的创新性,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争做学者型科研带头人。课题主持人发挥带头作用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其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但主要的、大量的、经常的,是体现在率先垂范、注重创新,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每阶段的研究任务上。课题主持人刘名华老师带头创新,下了一番功夫,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第一,牢固树立课题意识。她团结课题组成员,不断强化对课题的明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实施课题看成是学校和教研组的一种集体追求。第二,提高历史学科教育科研本领。提高科研本领的最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加强学习。为了熟悉如皋地方文化历史,刘名华老师认真反复地研读如皋市文化局编印的《如皋文化志》、如皋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印的《如皋历史文化》并查阅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历史教研组教师在她的带领下埋头读书,四出采访,收集了丰富的史料文献。第三,争创一流业绩。历史组9位老师一手抓历史教学,一手抓教育科研。在历史教学方面,他们创造了如皋市的一流佳绩,高三年级在南通市2007年高考一模考试、二模考试中获得了如皋市均分第一和第二的成绩;在如皋地方文化史研究中,他们结合实际撰写了一批富有新意,很有创见的研究文章,为校本教材的编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课题组教师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研究文章近40篇,在各级学术会议和论文评比中有22篇获得不同奖项。

四、课题研究成果和结论

1、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⑴课题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历史学科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历史组老师坚持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努力探索“立足学科教学,着眼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身心健康成长”的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研究新路。在辅助性课外活动的开发方面,历史组教师与校团委、政教处密切配合,精心设计了一些文化育人活动,努力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如“传承中华美德,过一个中国年”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锻炼,更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养成了尊长敬师、礼让助人、孝悌勤勉等良好行为习惯,学生们知中行、行中悟、悟中觉,努力做到知行统一,净化心灵。去年3月,学校编印了《白蒲中学校园诗词字帖》,聘请著名书法家沈正挥毫,印制5000册,人手一本。历史组老师主动请缨,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在鉴赏优美诗词、精美书法的同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起到了潜移默化、陶冶心灵、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市关工委来校举办《如皋胡瑗展览》,历史

组老师抓住契机组织学生按照如皋乡土文化历史,在全校范围掀起了一股“研究历史,传承文化,培养美德”的热潮。市电视台记者还专程来校现场采访并给予报导,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⑵课题研究有效地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提升了教师的师德素质水平。历史学科以实现育人的全员性、全程性、全局性为目标,营造了浓郁的学科氛围,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努力构建科学的学科教学模式。教研组全体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效地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师德素养。历史教研组组长杨卫宏同志先后被评为2006年如皋市师德标兵、如皋市第六届文明新风典型、南通市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他的事迹感人泣下,《南通日报》以半版篇幅、题为《道德良心的典范言传身教的楷模》给予报导,在六县一市三区教育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以青蓝工程和课题研究为抓手,持之以恒地实施培养青年教师的“四策”:一策“出点子”,为每位青年教师提升自我、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出谋划策;二策“放样子”,运用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成功之道去启发青年教师,如“低起点高落点”、“严而不过格”、“松而不懈怠”、“亲而不过密”、“放而不抛弃”等具有独到性的教学策略给青年教师指点迷津;三策“建模子”,构建适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模式,寻求高效优质之路,提升青年教师的学养和教艺;四策“搭台子”,组织青年教师人人上汇报课、评比优秀课、开设公开课,让其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尽管学校生源是“二类苗”,不尽人意,但历史组的成绩在各级各类考试中一直保持高位走强,稳居如皋市第一、二名。“一花引来百花放,万紫千红春满园”,曹娟、朱亚新、徐静、季燕、施炜炜、陈建军等6位老师先后与杨卫宏结成师徒对,相继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成长为教学骨干或把关教师;季燕、施炜炜所执教的评优课在市,校多次获得一二等奖;朱菲菲老师所上的示范课以理念新、方法活、效果好赢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2003年,杨卫宏与季燕获得“南通市青蓝工程优秀师徒对”光荣称号。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历史组教师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先后在省市以上刊物发表研究文章35篇,其中张俊老师的论文《中学历史环境教育方法谈》刊《环境教育》杂志2004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给予转载。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情,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教师,如果在统一的、真诚团结的集体里,……也要做出更多的事情来。”我校历史组教师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以新课改为契机,不断步入充满“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教改天地,领略“御风而行”的快感,体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成就感。

⑶课题研究凸显了校园文化特色,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体素质的优化。三年来,我们以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联结点,凸显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作为高中学段的教育重点。在目标的确立上,我们既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兼顾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既考虑高、初中的衔接和差异性,又考虑高中学段教育的渐进性,把地方文化史教育的目标落实在“立身、做人”四个字上。在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上,我们力求地方文化历史、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突出“爱国、富国、强国”教育。在教育的途径方法上,我们配合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和各班班主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本,努力开掘丰富的乡土历史文化教育资源,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在校园文化环境的打造方面,我们向学校行政建言献策,不遗余力,为全校形成园林式的育人环境提供诸多合理化建设。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成为中国瑞典环境教育小硕士教育(YMP)实验学校,《南通教育》报以“为了永恒的绿色”为题及时报导了我校的环境教育活动,历史组在这方面也功不可没。

2、课题研究成果形式、数量、刊发及获奖情况: ⑴专著类:

《如皋地方文化简史》[校本教材](试用本)[约20万字]全一册,主编:刘名华 编写组成员:历史组全体老师

⑵发表和待发表论文类(计41篇)

1、《历史学科说课必须处理好四对关系》,刘名华,刊《南通教育研究》。

2、《“牧羊业大潮”与澳大利亚民族经济的形成》,刘名华,刊《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3、《张謇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主张与实践》,刘名华,刊《南通工学院学报》。

4、《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同步训练》,刘名华,刊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报》。

5、《解读文综试题,学会应对策略》,刘名华,刊《考试报》。

6、《白蒲一代名仕沈歧》,沈恒希,刊《南通今古》杂志。

7、《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沈恒希、夏健,中国和平出版社正式出版。

8、《清代白蒲镇地图解读》,沈恒希,刊《南通今古》、《如皋文史》杂志。

9、《如皋历代状元何止一人》,沈恒希、仲彩燕,刊《江海晚报》

10、《范湖洲胜迹探幽》,沈恒希,仲彩燕,刊《南通今古》、《如皋文史》杂志。

11、《百年老校范湖洲小学始创述析》,沈恒希、仲彩燕,刊《如皋教育研究》、《如皋文史》。

12、《清范湖洲“南园十子”述略》,沈恒希、仲彩燕,刊《如皋文史》。

13、《大和尚碧山抗倭》,沈恒希,刊《江海晚报》。

14、《天缘巧合的冯氏家庆》,沈恒希,刊《江海晚报》。

15、《法宝寺的巨蟒》,沈恒希,刊《江海晚报》。

16、《状元朱希周其人其事》,沈恒希、仲彩燕,(待刊)。

17、《朱氏源流与如皋朱氏族人略考》,沈恒希、仲彩燕(待刊)。

18、《清代白蒲名仕沈歧》,沈恒希,刊《江海晚报》。

19、《<张氏宗谱>残本谈片》,沈恒希、仲彩燕,(待刊)。

20、《为徽、京剧<双合印>(通如本)反面角色郑东海正名》,沈恒希、秦镜泽(待刊)。

21、《巧于周旋,为我所用》,曹娟,刊天津《历史学习》杂志。

22、《英日两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曹娟,刊天津《历史学习》杂志。

23、《德国何以成为二战的元凶》,曹娟,刊《中学历史教学》报纸。

24、《浅析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杨卫宏,刊《南通教育》杂志。

25、《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的二重性》,杨卫宏,刊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6、《试论班主任工作中的角色变换》,杨卫宏,刊《现代教育方略》一书。

27、《新教材再修订建议两则》,曹建平,刊《历史学习》杂志。

28、《三百年来第一宪——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几个问题》,曹建平,刊《中学历史教学》。

29、《冲刺600分——高考二轮复习资料》(2.5万字),曹建平,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

30、《高中新课标阶段测试卷》,曹建平,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

31、《必修本历史教参》(4万字),曹建平,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32、《木兰诗主题商榷》,张俊,刊《中学语文教学之友》。

33、《“宗法制和分封制”教学方法》,张俊,刊《中学历史教学》。

34、《调整顺序,优化教学》,张俊,刊《中学历史教学》。

35、《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伪探究》,张俊,刊《中学历史教学》。

36、《中学历史环境教育方法谈》,张俊,先后刊《环境教育》、《人大复印资料》。

37、《名篇指瑕二则》,张俊,刊《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38、《教泽长流的吴敬基先生》,沈恒希、秦镜泽(待刊)。

39、《林梓的史话与趣说》,沈恒希、彭新奎,刊《江海晚报》、《如皋动态》报。40、《白蒲近代名仕吴敬基》,沈恒希、秦镜泽(待刊)。

41、《同根连枝的葛氏与诸葛氏》,沈恒希、葛汝根(待刊)。⑶获奖论文类(计22篇):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刍议》,刘名华,南通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2、《教师形象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刘名华,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3、《未雨绸缪迎挑战,课堂教学担重任》,刘名华,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4、《对中学生“蛋壳心态”的几点思考》,刘名华,江苏实验区优秀成果奖。

5、《解读文综试题,点击应对策略》,刘名华,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6、《走进新课程,与课程改革共成长》,刘名华,南通市优秀论文一等奖。

7、《OEH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曹娟,南通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8、《以“四敢”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9、《模糊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0、《简析热月政变发生的原因》,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1、《2003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及2004年的备考方略》,曹娟,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2、《生命中的重要一站》,曹娟,南通市优秀论文二等奖。

13、《略论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曹娟,江苏省“师陶杯”论文三等奖。

14、《中国古代的郡县制度》,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5、《同名异义和“名不副实”的历史概念》,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6、《关于一些历史概念的辩正》,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17、《创新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杨卫宏,江苏省优秀论文一等奖。

18、《班主任效应刍议》,曹建平,江苏省“师陶杯”论文三等奖。

19、《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曹建平,南通市优秀论文一等奖。20、《“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曹建平,江苏省优秀论文三等奖。

21、《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张俊,江苏省“师陶杯”二等奖、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江苏省“五四杯”二等奖。

22、《改革历史教材,挽救学科危机》,张俊,江苏省“五四杯”二等奖。⑷优秀公开课类:

1、施炜炜:2003年市“三课”比赛三等奖。

2、施炜炜:2005年市“三课”比赛二等奖(另,开设公开课多次)

3、朱菲菲:2005年开设市示范课。

3、课题研究的结论:

旨在策应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本课题,以凸显校园文化建设为特色,以开发和普及地方文化历史遗产为重点,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实验,不仅初步证明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具有针对性,而且证明了其理论假设的科学性和实践操作的可行性,60多件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历史学科教

学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班团队会为活动载体,创设“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以及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学科组整体联动为特色,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科研过程,彰显了本课题研究的模式特征。我们立足于建设先进文化,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开掘地方历史文化,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以育人为落脚点,寻找中华文化、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三者的最佳融合点,这样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不仅积淀了学校自身的文化,而且初步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共赢”,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历史学科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一份可喜的贡献。

4、思考与展望:

⑴《如皋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决非三、五年的实践就可圆满完成的。有些研究内容,如年级滚动教学的周期性、教学效果评价的量化问题等等,尚需时日进行深入的实验。此外,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轻视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的问题、在相当长时期内高考升学率具有强大挤压作用的问题等等,都还没有妥善地解决,有待本课题的延续研究和进一步推广,去寻求历史的解答。

⑵对高、初中学生进行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有政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才能综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统筹各种教育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如果没有政府做主体,只有一所学校的积极性,就不能调动教育以外的有关资源,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和良好环境,素质教育就不能落实。“十一五”期间,应从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目标出发,不断修改、完善这一校本教材,力争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取得更大的教育效益。

上一篇:《超级整理术》读后感下一篇:以面对现实为题的作文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