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状况调查报告

2022-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农村状况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中国农村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职高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高毕业生总体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顺利?在职业岗位上纵向发展情况及创业状况怎么样?需要职业学校进行哪些教学改革?等等。为掌据以上情况,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

2.调查对象:长垣县2006--2013年毕业的部分中职生,共涉及8 个专业835名毕业生

3.调查时间: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

4.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过程中,我们共走访了36家民营企业和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了835份调查问卷(回收827份)。分析结果如下:

1.就业渠道

调查结果表明(图1),学校成功推荐就业的占到9.79%,参加企业招聘成功就业的占14.63%,经亲朋介绍就业的占73.52%,自己创业的占8.34%,其他(包括未就业)占5.80%。

2.就业工资待遇

调查表明(如图2),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情况受行业、工种、劳动强度、个人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827名毕业生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06%,2000--2500元的占10.16%,2500—3000元的占20.19%,3000—3500元的占43.89%,3500以上占23.70%。

3.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图3),职高毕业学生受学历限制,在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方面空间有限。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在专业技术等级提升方面困难重重。受调查的827人中,具有为初级工证书者占42.56%,中级工32.29%,高级工9.43% ,技师0.73%,高级技师为0%,无技能证书者为5.80%。另一方面,他们的职务提升空间有限,大多止步于企业中低级管理人员,进入企业中高层的确属凤毛麟角,受调查毕业生中仅有3名毕业生进入企业高管队伍中。

4.就业方向

调查表明(如图4),农村职高毕业生就业方向以民营企业为主,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寥寥无几。统计显示,民营企业就业比例占到受调查人员的78.84%,受雇于集体企业的占7.50%, 政府机关0.48%,事业单位0.85% ,国有企业1.33%,其他(含创业)占11.00%。

5.职业满意度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占38.46%,基本对口的占19.23%,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职业满意度较低,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普遍偏高(一些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在40%左右),近半数毕业生有过转岗经历。调查结果显示,愿意继续从事目前职业岗位的占40.21%,不愿意但会坚持的占21.56% ,有转岗意向的占38.23%。

6.创业情况

受调查毕业生中,有过创业经历的有86人,其中创业成功的为32人,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专业。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家庭承包的耕地和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进行创业,资产总额大多在50万元以下。

三、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1.学生就业意识差,对就业市场状况认识不足。受调查的学生普遍反映,毕业前对就业市场认识模糊,不能正确认识所面对的就业形势,步入职场后发现对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一时难以适应。

2.职前准备不够充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间存在较大差距,增加了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难度。一些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很好地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前对所从事职业的能力要求、岗位规范了解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等都使得毕业生初入职场时难以适应。

3.市场监管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一些民营企业用工不规范,主要表现如:部分经过简单培训的农民工无证上岗,充当了生产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职生的就业空间。另外,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中普遍采取生产车间分层承包的模式,企业只为产品负责,车间包工头成了实际的雇主,存在延长劳动时间、拖欠工资等不合理现象。同时,民营企业大都为家族式管理,对员工事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具有较大随意性。

4.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强

职高毕业生初入社会既谨小慎微,又野心勃勃,忽视了家庭环境和本地产业优势为自己创业创造的有利条件。一些毕业生凭着激情盲目闯进一个陌生的领域。例如,一名种植专业毕业的一名女生开了一家餐馆,从选址、招聘员工到经营均无成熟的计划,开业后勉强维持半年,亏损10多万元,最后关门了之。

四、建议

1.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

此次调查表明,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学校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和毕业生认为学校专业课程开设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建议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教材的确定、教学过程、专业实习计划制订等全面参与。强化实习实训,实训课程要占专业课的30%左右,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其操作能力。

2.加强职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顾客观现实,坚持寻求与自身兴趣、性格、能力相符的工作而遭受挫折的情况,应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路,掌握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修正,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实现职业生涯的纵向发展。

3.跟踪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不能就此万事大吉,再与学校无关了。学校应由专门机构负责,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制度,了解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的就业途径和方式、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品德、专业技能运用能力、工作适应程度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有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对学生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向学校提供相关的调查报告,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习实训教学等提供决策依据。 (责编 王鹏飞)

作者:魏魁洲 尚志华

第2篇:河南农村保险发展状况调查

河南是农业大省,加快推进农村保险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河南保险业积极创新实践,不断拓展领域,在提高农村保险保障水平,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以及丰富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手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河南农村保险发展基础薄弱,环境依存度高,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初始时期,农村保险机制制度和市场体系仍不健全,亟待各级政府扶持、监管部门引导和行业资源融合,共同推进农村保险市场健康发展。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河南保险业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农村保险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农村保险业务取得较快发展;农村保险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农村保险从业队伍不断壮大;农村保险产品日益多元化。尽管河南农村保险发展成效明显,但初级阶段初始时期的局面仍未改变,主要特征是:

一是农村保险发展层次和水平偏低。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仍不适应;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但规模仍然较小;保险功能作用得到发挥,但仍有差距;农村保险创新初步尝试,但成效仍然不高。

二是农村保险发展空间仍然巨大。种植业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蕴蓄大量保险需求;规模化养殖业加快发展,蕴藏巨大保险需求;农民医疗及养老保障不足,蕴含较大的健康及养老保险需求;农村意外伤害事故较多,急需保险机制进行风险分担。

三是农村保险发展的环境依存度依然较高。政策支持和政府推动在农村保险事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策性保险基本依赖财政生存,基层政府的支持能够大大推进农村保险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保险保障程度较低。农业保险覆盖面较窄,农民人身保障水平较低,农村“五小车辆”承保率极低。

二是保险机构违规经营、管理不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河南农村保险仍具有原生态的市场特征,市场基础脆弱,保险机构的恶性竞争和无序发展极大地破坏了农村保险市场资源。具体表现为:非法设立乡镇保险分支机构;非理性价格竞争和销售误导仍较突出;风险防范能力弱;农业保险经营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农村保险发展环境仍需要优化。当前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表现明显,如基层政策支持力度弱化;基层行政执法仍不规范;基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推动仍有缺失;舆论负面影响明显。

四是农村保险监管不到位。近几年来,保险监管机关把现场检查的力量和精力主要集中在省级和地市级保险分支机构上,对县域和农村保险市场检查较少。现场检查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对基层保险机构和高管人员缺乏管控,削弱了保险监管政策在农村保险市场的效力,影响了农村保险市场秩序规范的有效性。

三、原因分析

(一)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客观上束缚了农村保险的发展

一是经济因素影响。经济基础是保险发达程度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河南农村地区还不富裕,个别地区仍较贫困,大量的保险需求还未释放。二是社会因素影响。目前,河南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保险主力消费人群长期外流,影响了保险消费能力。当前农村传统消费习惯仍占主导,老百姓缺乏购买保险保障的主动性。三是政策因素影响。农村保险政策性瓶颈仍然存在。

(二)观念陈旧主观上阻碍了保险功能与作用的发挥

一是基层干部对保险功能作用认识不足。部分基层政府领导缺乏现代公共管理意识,不善于运用保险机制转嫁风险,不乐于运用保险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效能。二是农民保险意识依旧淡薄。广大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缺乏现代风险意识和保险观念,对保险保障诉求弱化。三是保险公司逐利观念较强。一些保险公司单纯追逐利益,盲目进入农村保险市场,破坏性开发农村保险资源。一些保险机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主动提供配套服务、发挥保险功能的意识差,拒保“三农”保险业务。

(三)农村保险发展基础薄弱制约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农村保险市场主体不够健全。目前绝大部分县级及以下保险分支机构仅是展业单位,机构配置不全,服务功能弱化,经费、车辆和人员配置仍然不足。二是农村保险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仍不能适应农村保险发展的要求。三是农村特色的保险产品匮乏。许多保险产品缺少差异性和适应性,城市和农村同一条款费率,缴费高、期限长、偏重投资理财,与农村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农村“五小车辆”保险、家财险和小额信用保证保险等产品的开发销售仍然不够。

(四)监管资源不足、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农村保险健康发展

目前,河南各类保险分支机构有5512家,但保险监管机关仅有省级一家,并没有派出机构,整个保监局仅有70人,产险市场人均监管保险机构165家,寿险市场人均监管保险机构294家(均不含保险专业中介和兼业代理机构)。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监管机构触角过短,造成信息渠道不畅,监管机关难以获得有效或完备的市场信息,难以有效监管农村保险市场,致使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惩处,影响了农村保险健康发展。

四、政策建议

保险在应对自然灾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发展农村保险,有利于推动解决“三农”问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河南农村保险需求较大,发展空间十分广阔,需要政策支撑,各方支持。建议:

(一)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保险更多参与农村建设

当前,农村保险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初始时期,自主发展能力弱,更加需要各级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一是加大宏观政策支持。建议省政府研究出台推动农村保险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各省辖市政府结合实际出台文件,制定措施,推动落实。将农村保险工作列入省政府的工作重点,由省发改委、财政厅、金融办和保监局等部门联合组成工作协调机构,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定期督导,整体推动。研究制定基层政府服务和支持农村保险发展的考核机制,鼓励政府部门切实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指导保险公司做好宣传和防灾减损工作。二是积极引入保险机制,改进公共管理。建议省政府在总结和论证我省一些地方好的做法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林州市农房统保、西峡县保险参与综合治理、安阳市计划生育保险等试点经验,通过增加政府的保险直接消费,放大财政资金的惠民效果,减轻社会保障越来越严重的财政压力;推广保险参与“新农合”的洛阳模式,在更多的地市推进保险参与“新农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托管业务,降低政府财政投入的边际成本,简化运行的中间环节,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险服务。三是创新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在河南尚未设立农业保险法人机构的条件下,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工作的引导和推动,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积极开办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保险业务,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探索发展相互制、合作制等多形式的

农业保险组织,鼓励农牧、养殖产业化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形成多渠道支持、多形式经营的农业保险发展格局。四是进一步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建议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办法》中增加行政执法、司法环境、舆论环境的内容,对执法不严、乱罚款、乱收费、判决不公正、人为负面报道等情况作出考核要求,推动地方政府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各省辖市政府应积极推动地方司法机关加深对保险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严格依法裁判;对地方行政执法部门干扰保险机构经营自主权的,应给予制止和纠正;指导宣传部门加强对涉及金融保险宣传报道的审核把关,维护金融稳定。

(二)保险公司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保险公司必须准确把握农村保险市场的阶段性特征,加强对农村网点的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逐步从“要保费”向“给扶持”转变,从“挖客户”向“建市场”转变,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一是加大基础建设。对已设立的基层保险机构,各保险公司应结合当地市场规模、区域特点、服务群众数量等因素,增加费用投入,增强人员配备,加大技术支持,强化内部管控,逐步提高基层保险机构的社会形象和服务能力。计划设立基层机构的保险公司,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和综合实力,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进行经营场所建设、硬件配置、人员选用,达到设立一家、成熟一家、服务一方的效果。二是加大保险创新。结合当前河南农村实际情况,推出适合农民需求、条款简单、保费低廉的保险产品。人身险方面,找准价格和保额的平衡点,开发具有“分红+健康+养老”功能的保险产品;财产险方面,根据区域特点、灾害状况、物化成本、生理价值等合理确定费率和保额。在服务创新上,以“知农时、懂农事、察民情、体民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决不能超越能力范围进行承保和服务承诺。三是加强经营管理。省级保险公司要从完善机制制度、强化高管责任人手,加强基层保险机构风险管控、合规经营和诚信建设。有条件的省公司明确部门管理农村保险业务,对支公司和乡镇营销服务部实施专项检查。

(三)监管机关加强农村保险监管,促进农村保险市场稳健运行

初级阶段初始时期的农村保险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呈现非理性和无序化,需要保护性开发的监管措施,引领和规范农村保险市场发展。一是严格农村保险机构准人和基层高管管理。严格执行基层保险机构审批标准,加强条件审查,科学掌握县级保险分支机构设立节奏,并对县机构的硬件设施和人员配置做出适当调整,提出硬性要求,尤其要从严控制乡镇服务网点的准入。进一步加强保险支公司拟任高管人员任前测试和资格审查,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许可。组织开展县级保险机构高管人员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其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二是进一步完善保险监管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建设,争取尽早设立地市监管分局。积极探索和研究监管力量延伸机制,定期向地市行业协会派驻监管干部,指导协会工作,了解基层市场动态,报告当地保险市场突出问题。成立农村保险市场巡查组,重点对县级保险机构进行巡查。三是加强农村保险市场行为监管。合理配置保险监管资源,适度增加基层保险机构现场检查频度,增强保险监管在农村保险市场的威慑力。统筹考虑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受处罚情况、内控状况等,开展分支机构网点发展情况检查。按照机构和人员并处的原则,加大对销售误导、惜赔拒赔、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四)行业协会积极培育保险市场,努力营造保险消费环境

一是积极开展农村保险宣传。各省辖市保险行业协会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汇报,通过他们提升宣传教育的公信力。组织当地保险公司,充分利用地方媒体、乡村广播、乡村重要活动等途径普及保险知识,宣传典型案例,重塑行业形象。二是加强基层保险机构之间的合作与自律。加快推进各地市行业协会建设,进一步完善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行业协会应定期召开会员单位座谈会,为当地保险公司搭建交流平台,增进理解,增强团结合作。结合当地实际签订自律公约,严格依约进行自律检查,对诋毁同业、违约支付高额手续费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惩处,发现违法违规经营的应及时向监管机关报告。探索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加强行业诚信建设,优化保险消费的诚信环境。三是开展行业维权。各地行业协会应代表行业积极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解决一些行政处罚不合理、公职人员负面宣传保险等问题,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

作者:谭论

第3篇: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本文通过调查江西省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农村公共事业落后的原因,提出要根本改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落后的状况,除了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外,关键是要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提高农民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建立农村内部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促进机制。

[关键词]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

[

潘飞南(1961—),男,厦门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战略管理;(福建厦门 361005)李春茂(1973—),男,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区域经济。(江西宜春 336000)

一、江西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公共事业是指涉及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社会事务。农村公共事业是指供范围不同的农村居民消费、享用并具有非排他性和公益性的各类事务和服务产品,其内容十分广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农村道路、能源、饮水、用电、居住环境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其二是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事业;其三是收入、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1]。为研究江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事业的发展情况,笔者于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上半年对江西省黎川、南丰、上高等县的农村以抽样问卷和当面交谈的方式展开多次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目前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状况与几年前相比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么改进”等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几乎100%的村民认为“与几年前的农村基本无公共事业的状况相比,这几年已有很大改观”,但是有76.5 %的村民对农村公共事业未来发展表示担忧,只有不到3%的村民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已得到根本的改变,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农村公共事业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基础设施维护缺乏

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如水、路、电、气、热、公益项目、文化娱乐设施等项目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能够以公共资源提供以外,大多数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这些生活性基础设施处于匮乏的状态。公共事业发展的滞后直接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农村和农业发展落后,使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受得了很大的限制,因此,近年来,中国政府逐渐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江西,当地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农民积极配合,通过国家投入一部分,农民自己集資一部分,一两年内将许多村的水、电、公路、有线电视等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起来了。但是大部分的农村水泥路建好后都没有相应的维护经费,缺乏专人维护,有些村级公路因年久失修,又变得坑坑洼洼。如在江西黎川、南丰、上高等县山区,许多农民集资铺设自来水管,引来村后山泉水,解决了农民饮水用水问题,但由于这种自建的供水设施归村民共有,当设施出现故障时,无人负责修理。

(二)农村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仍沿用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导致这些部门官僚习气严重,管理混乱,服务意识差,难以满足农民教育和健康需要。农村义务教育落后的状况仍然令人担忧,以某中学为例,该中学教师总计16名,其中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为0,大专毕业生8名占50%,中专毕业生7名占43.7%,高中毕业生1名占6.3%。16名教师中校领导7人,领导与教师比为7:9。教师待遇很低,有些教师工作热情不高。

乡镇卫生院医疗系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没有根本改变。据我们初步调查,黎川县农村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数为0,大专生也仅占20%左右,中专生占60%以上,还有近20%的卫生人员没有任何学历。许多乡镇卫生院仅能医治简单的感冒头痛脑热,稍微疑难一些的病症农民就要长途跋涉,异地就医,既增加了就医难度,又加大了经济负担。一方面是高校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低学历无学历的人员通过关系进入医疗卫生队伍。农村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滞后,不仅制约着农民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减缓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三)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目前,城镇已初步建立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已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模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生育保险,都在原有的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并逐步完善。而在江西农村,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较好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城镇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农村覆盖率不足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为24∶1。在城乡失业保险方面,城市的覆盖率已达70%以上,而农村几乎为零。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城镇低保家庭数为1065.6万户,低保人数为2270.9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尽管至2007年底,在全国所有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都已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保障人数达到3452万人,但是根据我们调查,江西省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实现应保尽保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2]。在养老保险方面,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除个别人员以外,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在江西农村,除少数较富裕的农民购买了商业保险公司上门推销的保险外,基本没有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系统发展滞后,会导致农民预期风险加大,而农民的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不消除,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滞碍。

二、原因分析

(一)农民集体观念淡薄

由于在有些农村,村民自治程度不高,村民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的行使,导致许多村民对集体大事越来越不关心,集体观念逐渐淡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农民考虑问题往往从自己的眼前利益出发,为了自己能多刨一分地,而不愿为修路花费时间。为办集体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农民因故晚到10分钟,其他人就会互相指责排挤而浪费半天时间。部分农民信奉迷信,集体的事总以忙为借口不参与,若是修建庙宇、修建宗祠、修家谱,则非常积极,乐此不疲。

(二)公共服务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

以现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公共事业依靠农民自身的财力显然不够,而且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支付能力弱,吸引民间资金和外资来提供公共服务也比较困难。因此,提供公共服务、发展公共事业还应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如农村道路不可能建成收费公路,医疗应是廉价的,文化教育体育更应体现国家的方针,所以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还应由国家管理,乡镇和县级地方政府扮演管理者的角色。而政府办公共事业往往会让公共事业管理完全套用政府管理的模式,如任命过多的官员、不根据具体情况下达命令指标等,此外,这种垂直管理体制也使公共事业管理者的权力不受任何约束,容易产生腐败、机构臃肿、办事拖拉、任人唯亲、缺乏服务意识等现象[4]。要想改变农村公共事业落后的状况,关键要改变这种管理混乱的局面。

(三)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事业不够重视

一段時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的所谓“发展理念”注重的只是经济增长,即把经济的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些地方政府的官员甚至把主要目标确定为任期内的短期经济增长。很多地方都把GDP增长作为官员政绩表现的主要考核指标,GDP增长关系着官员职位的升迁,而把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以及如何保障充分就业、消灭贫困、保障健康、机会均等、社会公正、环境优良等事业置于非常次要的位置,甚至不管不问[1]。在这种绩效考核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会忽略农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以及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问题,而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建工业园、招商引资上。另外,一直以来都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乡镇政府,在税费改革之后,乡镇可支配财力大幅减少,在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更加普遍。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至少近几年,国家实施了多项支农惠农政策,把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的原因归结为国家投入不够已没有充分的理由,地方政府不重视甚至把该用于农村公共事业的资金挪作他用才是问题的原因。

三、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改进和完善

笔者在做此研究时力求从现实出发,希望能对改善农村公共事业有所助益。针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彻底改变城乡分割的公共事业发展体制。“根据公共物品的性质,纯公共物品如制度性公共物品和大型的基础设施应该由各级政府来提供。”[5]中央政府应为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提供制度保障和财力支持,要保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对关系国家整体利益的农村公共物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因此,中央政府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机制,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要统筹国债资金投放,增加农村投入比例,政府应适当增加国债资金用于农业、农村的数量和比重,使农村能够获得较多财政资金,由此为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总量提供资金保障;要调整财政支农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公共卫生建设、义务教育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公共物品的投资力度;还要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农民或民间企业搞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农村公共事业融资体制是最终解决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落后的必由之路”[6]。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要相信农民,尊重农民的选择,使村委会选举和罢免成为一种常态。巴巴拉·卡罗尔(Barbara Carroll)等人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具有积极意义[7]。戴维·赫尔德也指出:“在现代条件下,只有个人有机会直接参与地方层次的决策,才能实现对日常生活过程的真正控制。”[8] 在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实践中,村民通过选举代表、召开村民大会、公开听证、监督公共账目等方式,对农村公共服务及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产生了积极影响,村民通过投票可以表决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如黎川县龙安镇东堡村、下叶村、院前村等村委会选举时参选村长为获得选票就向村民承诺修路建桥,能兑现的村民基本上选他连任下届村长,而不能兑现承诺的再次参选基本落选。参选村长为获得连任资格,往往会想尽办法为村民建好基础设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而村民也大多愿意配合,村长发出号召积极出钱出力。这一转变改变了政府自上而下强制安排农村公共服务的状况,准确地反映了农民的真实需求。

第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只能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要加强改革,改变过去从上而下的管理体制。这种改革应是全方位的,教师要竞聘上岗,校长也应竞聘上岗,要加强对校长权力的制约监督。笔者主张在各乡镇中小学成立校委会,校委会成员应由通过定期选举产生的教师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校长由校委会聘任,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由校委会制定,校长执行,学校财务必须公开透明,奖优罚劣必须公平公正,大力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卫生院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院长要在医生的监督制约之下,医生待遇全面提高,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工作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对乡镇中小学和乡镇卫生院进行办学条件和医疗条件水平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如检查学校教学设备购买情况,卫生院床位、医疗设备的购买使用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等。

第四,加强对农民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参与公共事业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戴维·赫尔德指出:“个人要有机会学习资源生产和控制中的重要事务,这样,他们就能较好地判断国家问题,谈判政治代表的表现,并在有机会的时候参与国家范围的决策。”[8]要提高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政府的指导和教育非常重要。政府要印制各种小册子宣传现代管理理论知识,介绍并推广招标投标、项目预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报账制、公告制、专家或中介机构评估等科学管理措施与方法;要建立并实现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要介绍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以及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建立起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保证农村公共事业顺利发展和彻底改变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混乱局面的重要作用;要向农民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合法、有序参与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活动的能力。[9]

总之,笔者认为,要改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落后的状况,除了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外,关键是要提高管理水平,让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机构能够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热心为农民提供服务。此外,要实现农村和谐发展、安全有序,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提高农民自身管理能力,建立农村内部的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促进机制也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李同彬.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6,(8).

[2]到2007年年底我国农村低保保障人数达到3452万人[EB/OL].http://www.gov.cn/2xft/ftgs/con-tent—872359.htm.

[3]赵亚静,邹之坤.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J].行政与法,2007,(12). [4]李春茂,潘飞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和谐治理的意义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7,(12).

[5]王小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5,(7).

[6]曾莉.免税后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模式选择[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4).

[7]Carroll,B.,and C.Terrance.Civic Networks,Legiti-macy and the Plicy Process.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icy and Administration,Vol.12,No.1,2001. [8](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9]陈利军.论村民自治进程中主体公共参与的实现[J].求索,2007,(11).

【责任编辑:薛 华】

作者:潘飞南 李春茂

第4篇: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唐丽霞 左停

调查显示,中国农村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65个村表示水资源受到了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46.1%。调查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业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和城市排污。有28个村是因为当地工业发展造成了水源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43.08%;此外,农药、化肥污染和生活垃圾不可小觑,分别有18个和12村的水源是因其污染的,分别占调查村总数的27.69%和18.46%。

从污染面积来看,调查村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在65个水受到污染的村中,只有24个污染面积是在20%以下的,占水污染村的36.92%,其余的污染面积都在20%以上,占水污染村的63%;其中,污染面积在80%以上的有13个村,占水污染村的20%;污染面积超过40%的有12个村了,占水污染村的18.7%。

水污染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对饮用水的影响,有29个村表示水污染的最大影响是饮用水质量变差,占水污染村的44.62%;其次是对灌溉水的影响,有19个村表示水污染影响了灌溉用水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也造成了部分作物被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有一些村表示水污染影响了当地的生活用水和生活景观。

水量减少、水源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综合因素使91个村在水资源利用上遇到了困难,占调查村总数的64.56%。数据显示,调查村在水资源利用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水利设施差、水质不好和水资源季节性供给不均。虽然如此众多的村在水利用上遇到了困难,但是,只有22个村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解决水的问题,大部分村还是听之任之。

三、调查村的农业污染状况

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以农药、化肥等技术广泛使用为特征的绿色革命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不足的问题,但是,这种化工型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4年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中国农业“污灌面积”从500万亩增加到5427万亩,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2003年,中国农田化肥施用量为每公顷464.5公斤,超过发达国家安全施用量每公顷225公斤上限的一倍以上;农药施用量达每公顷15公斤,是发达国家的每公顷使用量的2倍多;其中,高毒农药占农药施用总量的70%,国家明令禁止的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在部分地区生产和使用。

调查发现,中国化肥和农药开始使用的时间和绿色革命兴起时间差不多,都是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化肥和农药推广的高峰期。数据显示,分别有51个和41个村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和农药,分别占调查村的36.16%和29.08%;分别有41个和40个村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农药,分别占调查村的29.08%和28.44%。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村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可见,中国农业生产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是比较大的。调查村使用化肥的种类增加显着。调查村最早使用化肥时,平均使用化肥的种类只有2种,最高的为6种,现在平均使用化肥种类为7种,最高达到了21种,都增长了2倍多。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农业生产的正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提高产量和减轻工作量上。有128个村表示,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最积极的作用是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占调查村总数的90.8%,有11个村表示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减轻工作量,占调查村总数的7.8%。化肥、农药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也是农民乐于使用的主要因素。 相对于农药、化肥使用程度的增加,调查村参与正规的农药、化肥使用培训班的程度却比较低。数据显示,只有33个村举办过化肥使用培训班,仅占调查村总数的23.4%;108个村没有举办过任何关于化肥使用的培训班,占调查村总数的76.6%。只有38个村中有人参加过化肥使用培训,占调查村总数的27%;有103个村的没有任何人参加过化肥使用培训班,占调查村总数的73%。农药使用培训参与情况程度与化肥差不多,只有38个村举办过农药使用培训班,有42个村有人参加过农药使用培训班,分别只占调查村总数的27%和29.8%,大部分村既没有举办过农药使用培训,也没有人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农药使用培训。

从化肥、农药使用知识来源来看,化肥使用知识的首要来源是自己的经验,其次是产品说明书,然后是出售机构和当地的技术人员。农药使用知识主要来源是产品的说明书,其次是自己的经验,然后是出售机构和技术人员。由此可见,农民主要通过非正式渠道掌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知识,产品说明书和出售机构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化肥农药使用知识获得途径的非正式性,导致部分村在化肥、农药使用量上很难做到适量使用。能做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合适的村分别只有74个和71个,占调查村总数的50%左右;在不能合适掌握使用量的村中,有51个村表示会过量使用化肥,58个村表示会过量使用农药,与此相对,只有16个村表示化肥使用不足,12个村表示农药使用不足。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农业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调查显示,使用化肥对农村的主要负面影响是造成粮食品质下降,影响了消费者饮食的质量和身体健康;其次,导致土地板结,进而影响当地土地生产效益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再次,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污染了水源,是农村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药对农村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有54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污染了当地的水源,占调查村总数的38.3%;有31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环境退化,占调查村总数的21.99%;有28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造成当地粮食品质下降,占调查村总数的19.86%;还有21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使人畜安全受到了威胁。农药的使用威胁人畜安全的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容易在高温季节出现打药中毒事件,调查发现,有73个村出现过打药中毒事件,占调查村的51.77%;第二,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容易引起人畜食物中毒;第三,农药残留造成周围水源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第四,一些高毒农药仍然在使用。

调查还发现,农村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地膜等白色污染。有54个村表示当地主要的农业污染源是地膜等白色塑料制品,占调查村总数的38.30%;此外,生活垃圾、秸秆燃烧以及动物粪便也都成为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

四、调查村的环境污染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有107个村表示环境受到了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75.9%,只有34个村表示没有受到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24.1%;有2个村认为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有20个村认为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占调查村总数的14.18%;有52个村认为环境污染情况一般,占调查村总数的36.88%;有33个村认为虽然受到了污染,但情况不严重,占调查村总数的23.44%。从主要污染源来看,生活垃圾排在第一位,农村地区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垃圾处理中心,农户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从而造成农村社区生活垃圾污染比较严重;排在第二位的是工矿业污染,现在,有很多城市将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纷纷转移到农村地区,同时,一些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都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排在第三。

从污染严重程度来看,表示生活垃圾污染最严重的有41个村,表示工矿业污染最严重的有33个村,表示化肥农药污染最严重的有27个村,这也再次说明了农村环境污染的三大污染源是生活垃圾、工矿业污染和化肥、农药等。调查显示,农村环境污染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这主要是由绿色革命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化工化造成的。有14个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污染情况,但绝大部分村是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的,这可能是农业化工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共同带来的。

从近5年来农村污染情况变化来看,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有53个村表示近5年来环境污染情况更加严重了,占调查村总数的49.53%;只有13个村表示近5年来环境污染情况减缓了,仅占调查村总数的12.15%。农村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等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没有采取专门的应对环境污染的措施。调查显示,有95个村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应对环境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67.38%;虽然有46个村采取过一些措施来治理污染,但从所采取的措施来看,都是一些简单的收集和集中安置污染物,实质性的治理污染的措施非常少,这些简单措施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其中,有28个村所采取的治理污染的措施为设垃圾集中堆放点和请专人定时收集生活垃圾等,以这些方式进行生活垃圾处理;有8个村采取了和造成污染的工厂进行协商的措施,控制其工业污染;有5个村在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3个村组织村民定时打捞河流中的污物;有1个村修建公共厕所;还有1个村利用工业垃圾填埋道路坑洼和泥泞处。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环境污染具有覆盖面广和程度深的特点,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水资源状况令人堪忧。首先,由于气候、人类活动和需求活动导致了水资源存量快速减少,水资源缺乏情况日益严重;其次,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安排将会更加严重影响到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再次,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城市排污污染等导致了农村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农村居民饮水和灌溉水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第二,化肥、农药、地膜等大量投入,一方面带来了农业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农业环境的恶化。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地板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农村的水源,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使得人畜安全受到了威胁;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安全。

第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污染和垃圾控制及处理安排,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情况严重;随着城市排污控制加强,很多地方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地区,同时,一些乡镇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而忽视了污染处理,以及矿山的无保护开采等,使工业污染也日益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唐丽霞 左停)

第5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浅析

管理工程系工程管理专业赖秀萍20080770110

摘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分析。农村金融结构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单

一、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完善问题,农村信用社具有垄断地位,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农村金融环境不完善以及现有的金融机构功能弱化等;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农村资金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大量外流。并对完善农村金融现状提出建议: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业,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力度,健全农村金融体系,银监会加强监管力度,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中国农村金融一方面标志着中国货币化进程开始的农村制度变迁,使得农村贸易条件大大改善,农业产出迅速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存款以较快的速度增加,从而农村金融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另一方面,面对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组织形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国家对农村金融制度的供给却与之不相适应。农村金融制度虽进行了多次改革,然而至今为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仍是整个农村改革最为薄弱的。

1.金融机构单一不完善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储蓄、农业保险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由于邮政储蓄具有单一金融服务功能,只提供储蓄服务;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及其农业发展银行。自1950年以来,农村信用社系统虽然经历了多次体制性重组,但一直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在2002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贷款余额约占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余额的78%。由于中央银行对利率和资金使用的控制、高额的运营成本以及缺乏赢利的激励等,农村信用社长期陷入困境,据估计,农村信用社积累的历史坏账达数千亿之多,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数在50%以上,在某些经济不发达省份甚至高达90%以上。尽管农村信用社一直被官方认为是合作社,然而在1980年到1996年间农村信用社受到农业银行的控制,其后由人民银行管理,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没有决定权,故农村信用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

- 1 -

重建于1978年的农业银行其主要服务对象为农业经营机构(如粮食局和供销社)和乡镇企业,农业银行的业务基本上与农户无直接关系。在1993年和1996年,农业银行分别进行了政策性业务分离和农村信用社脱钩改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其贷款结构也不断调整,贷款范围逐渐扩大,涉农贷款比重逐渐降低。至今为止,农业银行仍有部分贷款具有政策性贷款性质(如对供销社的贷款、一部分农业贷款),农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也无法完全避免地方当局的干预,这是其资产质量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按照张健华的实证研究,在2000年与2001年中,如果不考虑不良贷款,则农业银行的平均效率在全国商业银行中排第15位;如果考虑不良贷款,则将排在20名以外。由此可见农业银行资产质量状况堪忧。

2.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

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支农信贷品种单一, 以小额农贷为主, 而且中间业务欠缺。此外, 农村金融服务手段落后, 金融机构的人员素质不高, 技术设备比较落后。这些都不能跟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形式。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三农”贷款的资金供给不足, 主要表现在: ①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有数量限制, 超过一定数额的贷款要有上级审批; ②信贷审批条件苛刻, 贷款程序复杂, 而且贷款审批额度一般不超过抵押物的60% ; ③“三农”的融资成本很高,“三农”的贷款利率浮动系数普遍在50% 以上, 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利率浮动幅度。农村在中国是一个相当大并且相当复杂的市场,其复杂性和多样化在现阶段的金融组织体系中,由于国家政策性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使之不能得到满足,非但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贷支持,而且还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阻碍。同时由于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调整贷款结构、提高贷款的准入门槛,愈来愈趋向于“非农化”和“城市化”,使得大部分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非常困难,弱化了为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能力。

3.农村金融环境不完善。

1)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功能弱化。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的变更,以及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一是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随着粮棉流通领域政策性空间的缩

小,农发行粮棉收购贷款大幅下降,而农业开发、科技兴农、基础设施建设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二是商业银行金融支农力度减弱。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向大中城市转移战略,另一方面县及县以下机构贷款权上收,这种情况直接减少了国有商业银行对“三农”资金的投放。三是农村金融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欠佳,支农后劲不足,难以在支农的广度和深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农村的资金不断流向城市。一是邮政储蓄在转存回报率较高的刺激下,存款规模迅速膨胀,大量的农村闲置资金以邮政储蓄的形式流往城市,不能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二是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指导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投资重点基本放在城市,并且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大幅度减少。现有网点将资金上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致使资金短缺的农村雪上加霜

3)农村融资信用环节薄弱。我国农村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信用危机的问题,主要特点有四:一是自有资金积累不足,融资能力低下,缺乏还贷保障。二是由于农村经 济实体在管理制度上存在问题,使贷款的使用和归还存在随意性,潜在的风险大。三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风险大、效益低,导致农户维持贷款信用的经济基础薄弱。四是由于信用意识薄弱,逃废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农村融资的道德风险。上述种种破坏了农村融资环境,严重阻碍了金融业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1.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业

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除了鼓励正规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外, 还应该引导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要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①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使民间金融合法化;②制定政策, 发展一些小型金融组织, 如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 为农村信贷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③要建立好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和完善的破产保护制度, 强化民间金融市场退出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担保补偿制度, 保护和补偿中小贷款人的利益, 为民间融的发展提供“外围保障”, 让合法的民间金融更好地发挥作用。

2.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力度,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与大中城市金融体系建设相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明显滞后,造成这种局面

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金融监管部门对城市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置实行了差别管理的办法,不允许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以外设立网点,即使是县域经济相当发达地区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在大中城市设立机构,并且将经营触角广泛延伸;而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至今还不能将机构辐射到县级市,这种现状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严重背离的。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抓紧出台措施,允许一些股份制、区域性银行能在坚持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前提下,将经营触角向农村延伸,尤其是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县域设立网点,在当地形成繁荣的金融市场,为“三农”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融资环境。

3.银监会加强监管力度

为确保实现三年总体工作安排,银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发起人按照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网点覆盖和战略布局、自主选点和监督指导有机结合的原则,首先考虑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地区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实行“东西挂钩、城乡挂钩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挂钩”的准入挂钩措施,对到全国百强县、大中城市市辖区及东部地区的规划地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要求其按照规定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中西部地区挂钩设立相应数量的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在实施准入挂钩措施过程中,各级银行业监管机构将严把准入关,加强地区之间横向沟通,系统之间上下联动,确保信息畅通,工作有序。对积极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监管机构要支持其到发达地区发展,为其分支机构设立、高级管理人员审批和新业务准入开辟绿色通道;对未按规定落实挂钩计划的主发起人,监管机构不得为其新设村镇银行出具监管意见书,不得受理其村镇银行筹建申请

4.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新的金融产品的开发、营销, 都离不开高素质金融人才。所以, 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应加强金融体系中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差, 真正懂理论、懂业务、懂经营、懂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这种状况若不尽快改变, 则必将影响农村金融业的长远发展, 影响农村金融业服务功能的提升, 影响新农村

建设战略的有效实施。所以, 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应该树立“人才是发展的动力”的概念, 注重对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 注重引进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

[1]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EDA方法及1997-2001年效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3.(3)

[2]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4. [3]程恩江等.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补贴及其政策含义:以江苏为例[J]. 金融研究.2003.

[4] 杨红, 高桂珍, 王春茹.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 . 农业经济,2005(7) :30- 32.

[5] 林毅夫. 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 D] . 北京: 北京大学,2004 .

[6] 张元红. 市场化改革: 加强金融支农的政策选择[ EB/ OL] .(2005-11-01)

[7] 张杰.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 结构、变迁与政策[ 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闫永夫. 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 M] .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

[9]安合祥,官剑.培育农村金融体系与推动农村互助担保业务发展[J]现代财经2003,(4).

[10]谢欣等.论我国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第6篇: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状况调研

——

Jack作品

以赣州宁都县为例

摘要:目前国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研究方向多有不同,其中不乏生态环保方面的调研。但这些调研中,普遍视野较局限,同时缺少专业知识来分析情况及原因。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无该方向带有学术性的论文发表。本文借助在赣州宁都实践调研获得数据及走访采集资料,从新农村建

设与生态环保之间和谐发展的问题进行调研。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生态环保 和谐发展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开始活跃起来。但由于未进行系统性规划,在农村建设中依然采取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正在发展中的农村普遍存在各式生态环境问题——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禽畜养殖污染等。这不仅威胁着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环境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红色土地”之称。在中国宏观经济大势下,作为承担着推动“中部崛起”的农业大省,其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视性,通过江西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的基地”的发展战略,足以体现。同时又出于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旅游观光的„后花园‟”战略的需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赣州市宁都县正是在这战略规划下,一方面要招商引资承接邻省广东的产业转移,另一发面又需重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曾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县”的宁都,在护住这个荣誉光环的时刻,又需实现江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典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城镇。

可见,调查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农村建设生态调查中,具有代表性。而正如上面所述,有“红都”之称的宁都县是集合江西省经济建设和环境关系的特点的模式县。

对宁都县的生态调研成果,在我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推广意义。

我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达成共识,承担了对我院暑期实践队活动地点——赣州宁都的生态调研任务。2004年7月14日至7月20日,全体成员共19人在院团委书记谭菊华老师的带领下,对宁都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调研,随机走访了对坊乡、刘汉乡、垦田乡、田头乡等地及县城周边地区村庄的农户,完成《农户调查》问卷51份,《村庄调查》问卷3份。并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帮助下,实地考察了部分新农村建设基地,听取了当地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介绍

和县内生态环境的大体情况。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真分析了这些乡镇存在的生态环境现状、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当地政府环保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结合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大体了解了当地在新农村建

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状况。

研究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生态环保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农村生态环保的投入有所提高,力度有待加强

村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00%的人认为村有做专门的规划,100%的人认为村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这说明政府部门已改变以往将农村作为城市“垃圾处理场”的观念,开始为农村营造干净卫生的环境;同时,农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家庭饮用水类型”题中,选“自来水”的与选“手压井水”的人数持平,“厕所情况”中选“室外旱厕”的与选“室内水冲”的人数相等,表明农民的生活卫生条件在逐步改善;通过调查结果我们也发现,78%的人承认参加过有组织的农村环保科普活动,但有100%的人承认村无专职保洁员,39%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强环保资金投入(农村调查问卷第17题),41%认为工业与环保的协调发展主要依靠于当地政府(农村调查问卷第18题),而且在17题中选择“法制法规建设”的只有6%。这些数据表明,当地政府已开始为农村生态环保做工作,但工作层面不够深入。目前,村民对环保工作的要求已不仅只在政策宣传、法制法规建设上,同时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带头以实际行动来唱响环保之歌,这将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

进来。

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将农民问题提到国家议案层面上,当地农民的经济条件在逐步提高,多数人在政府的帮助下,住上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房。但农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3%的人认为家庭垃圾主要来源生活垃圾,而只有11%的家庭对垃圾采取“统一收集”;在“家庭污水来源”一题中,92%的人选择了“生活污水”;同时,39%的人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固体废弃物污染,32%者认为空气污染来源于垃圾,35%者认为水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24%者认为噪音污染来源于机动车发出的引擎声(仅次于“没有噪音”一项)。而在谈及环境质量与当地工业经济发展关系时,31#者认为影响不大。这都反映了农村中因工业较少,所以污染主要来源于村民生活。要恢复农村的好山好水,一方面要坚持不将农村作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的立场,另一方面要针对村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采取适当措施,以往“托付”给自然的方式已无力解决目前村民生活污染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就发现,不能回收的废弃塑料袋在乡村随处可见。这些废弃物让土壤来腐蚀“消化”的话,要两百年之长!这是人类发展所不能等待的时间。所以,我调研组认为,对于城市居民提倡的环保观念,如今也完全可适用于农村环保宣传——讲明生活污染对土壤、对村民

生活的危害,提倡村民们使用环保生活用具,比如使用可回收的塑料袋、合理处置废气电池等。

三、目前农民经济收入来源的局限性,制约了环保工作的落实

村庄调查中,对于“全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一题,所有的被调查村都选择了“农业”和“副业”;农户调查中,69%的人承认家庭收入来源于务农。这表明,大多数村民的生计仍依靠“一亩三分地”。生计的需要,使得大多数村民不关心任何与“农田”无关的事情。甚至在我们走访村中河水浑浊的农户们时,多数人认为村中无污染,这也看出了国家的环保政策至今未落到农民心坎上的原因。假如不能让农民明白生态环保对他们家庭收入的助益作用,环保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政治口号或暂时上级任务的层面上。只有将环保工作和村民的生计挂上勾,才能使农民们自觉地按照环保的要求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为构建和谐农村而尽各自

一份力。

四、新农村建设中兴办的各种企业忽略了对环境的责任,逐渐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新来源

农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1%的人认为家乡的环境污染对当地工业发展有制约;35%的人认为家乡由于企业的兴建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本题选择率最高项),而这些新污染主要体现在水污染上;在“造成这些污染的企业的性质属于”题中,选“食品加工企业”、“造纸、制革、印染、电镀企业”的各达5%,“养殖、屠宰企业”达10%,另“冶炼、炼焦、建材企业”也有人选。这相比往年江西省农村污染源调查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往年,村民们基本上认为只有生活污染,而如今各种企业污染也出现在调查结果中,说明了由于企业刚起步阶段,注重经济收益,不承担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责任,而使乡村污染源逐渐变得复杂化,为日后

的治理增添了难度。

对于以上问题,我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在加强环保法制法规建设的同时,落实职责到部门,以足够的人力物力解决目前的农村污染问题。我调研组通过走访发现,当地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号召下,环保工作的相关法制法规已建立得相当完善。特别是县环保局便民的举措使各地的问题能及时地上报,并能迅速地做出解决办法。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及历史观念原因,当地环保工作能解决的问题局限于县城境内和周边地区,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多是处在“文件”层面,这使得再好的治理之道也只是村民心中的“美好期待”。目前农村的污染并不严

重,污染源较单一,及时治理的话,容易控制。这也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路途。

其次,将环保工作与农村经济相结合,以“擦边球”的方式将环保意识植入到农民心中。我国是农民大国,农民们出于生计的考虑,基本上较多关心农业生产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针对这一特征,环保工作人员应采取变通方式,将环保的成效和农民们的收入相结合,可以传授创收科普知识的方式,让大家意识到,保护好环境,不仅利于社会、他人,也利于自己的“小家”。这样能使农民从内部、外部因素影响上

都能真正参与到农村的环保事情里去。

经过调研组的努力,大家终于对宁都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较透彻的分析。调研走

访的这几天,成员们也各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农民们也很关心村庄环境的变化,但自主意识较弱,期待政府或他人的帮助。在与农民交谈中,他们都流露出对过去“好山好水”的怀念,一说到村庄旧貌,基本都表达一个意思——虽然地方穷,但是山青水秀的,环境很宜人。可当说到目前的污染状况时,要么归咎于附近的企业,要么就从没想过原因。因为他们始终还有一种观念——祖辈们都是这样处理废弃物的。所以当他们感觉身边环境真变差了,只是一味希望政府“买单”,可对自身的行为却依然没约束。素不知,即使政府帮忙买单,到最后还得靠村民们自

己维护。

二、农民的知识水平影响了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调研中,我们时常碰到老乡不明白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污染”,以至于刚收集问卷数据时,成员们基本上交白卷。由此发现,就算我们当地环保工作作做得多么有声势,但村民们不理解,这也是枉然。所以,我调研组认为,乡村环保也要从教育抓

起,从小抓起,这样才能治“本”。

三,新农村建设规划短期内无法完全实现“与环境相和谐”的目标。根据我调研组考察的几个新农村建设基地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规划房做的很漂亮,也考虑了地势差异,但环境并非最佳。多数的规划村区都坐落在老村区的村口处,而这些地方以前多为杂草,即使有树也因建房而被锯掉。这使得漂亮的规划房屋暴晒在夏季炎炎烈日下,冬天也可能无物挡风而成为“冰房”。同时,规划房内虽设计完善,但规划房外的排水渠道等都没经过任何处理措施,或直接排入村中唯一河流,或直接排到空地。这将使未来的村庄可

能遗传到发展中城市的“房屋虽美,水质难闻”的特征。

调研后记

本次调研活动得力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使我们明确了调研方向和方法,达到了我大学生想了解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目的,实现了我青年大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祖国建设的愿望。调研报告形

成之际,特此感谢!

第7篇:农村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为国家政治工作的重点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现在农村的实际状况,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本调查问卷就关乎民生的农村医疗状况进行调查,请您按照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谢谢您的合作,愿您万事如意。 请在下面的字母选项中选择您所认为的答案:

1.当您身体不适时一般去哪里就诊?*

附近私人诊所 县镇级医院 市级以上医院

2.您所在村大约有多少私人诊所?*

不足四间 五到十间 十间以上

3.您家每年花在医疗上的费用大约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是多少?*

20%以下 20% ~ 40% 40% 或以上

4.您或者您的家人有参加医疗保险吗?* 没有 只有父母 全家人都有

5.您对农村医疗保险政策了解吗?*

非常了解 较了解 不是很了解 不了解

6.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农村医保政策?*

电视 网络 宣传资料 报刊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亲戚、朋友、同事

7.您了解您参保后可以享有的医疗待遇吗?*

了解 不了解 8.您知道发生住院医疗费用后如何报销吗?*

知道 不知道

9.您或是您的家人住院时,医护人员是否告知您有关农村医疗保险报销的相关规定?*

有,比较详细 有一些,不详细 完全没有

10.您在定点医院办理住院时,医务人员是否要求您出示农村医疗保障卡,并核对身份?*

必须检查核实 经常如此 偶尔会 从来不

11.医院能不能主动向您提供正规医疗费用发票及费用的详细清单?*

医院主动提供

自己提出要求时,医院才提供 自己提出来,但医院不给

12.您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如何?*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非常差

13.您认为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的工作人员服务如何?*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非常差

14.您觉得住院医疗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可以接受吗?*

很高,不能接受 高,但可以接受 不高,完全可以接受 不知道

15.您认为我市农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如何?*

很高 高 一般 差 很差

16.您对现行的农村医疗保险政策有何看法?有何建议?*

三农问题为国家政治工作的重点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现在农村的实际状况,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本调查问卷就关乎民生的农村医疗状况进行调查,请您按照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谢谢您的合作,愿您万事如意。 请在下面的字母选项中选择您所认为的答案:

1.当您身体不适时一般去哪里就诊?*

附近私人诊所 县镇级医院 市级以上医院

2.您所在村大约有多少私人诊所?*

不足四间 五到十间 十间以上

3.您家每年花在医疗上的费用大约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是多少?*

20%以下 20% ~ 40% 40% 或以上

4.您或者您的家人有参加医疗保险吗?*

没有 只有父母 全家人都有

5.您对农村医疗保险政策了解吗?*

非常了解 较了解 不是很了解 不了解

6.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农村医保政策?* 电视 网络 宣传资料 报刊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亲戚、朋友、同事

7.您了解您参保后可以享有的医疗待遇吗?*

了解 不了解

8.您知道发生住院医疗费用后如何报销吗?*

知道 不知道

9.您或是您的家人住院时,医护人员是否告知您有关农村医疗保险报销的相关规定?*

有,比较详细 有一些,不详细 完全没有 10.您在定点医院办理住院时,医务人员是否要求您出示农村医疗保障卡,并核对身份?*

必须检查核实 经常如此 偶尔会 从来不

11.医院能不能主动向您提供正规医疗费用发票及费用的详细清单?*

医院主动提供

自己提出要求时,医院才提供 自己提出来,但医院不给

12.您认为医护人员的服务如何?*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非常差

13.您认为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的工作人员服务如何?*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非常差

14.您觉得住院医疗费用完全由个人负担,可以接受吗?*

很高,不能接受 高,但可以接受 不高,完全可以接受 不知道

15.您认为我市农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如何?*

很高 高 一般 差 很差

16.您对现行的农村医疗保险政策有何看法?有何建议?*

第8篇:农村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加快农村交通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中,公路交通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正是由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要致富,先修路”已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所以,当前农村公路交通情况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一、 农村交通运输在近几年取得的发展。

市政府连续四年把建设农村公路作为为百姓办实事的十件实事之一。各县市区紧扣目标任务,打好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浠水县2009年计划建设完成524公里通村公路。至当年七月,已完成路基392公里,硬化路面289公里;蕲春县已计划修建561公里通村公路,届时将新增62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武穴市梅川镇政府精心编制发展规划、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对道路交通、生态绿化、土地利用、安全饮水、产业发展、农业水利等10个方面内容进行了全面详细规划。实施了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梅川”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探索出了一条以梅川城区为龙头,以柳界线、武梅线、梅马线、梅横线、四条交通主干道为骨架,以公路沿线31个村和部分中心村为主阵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试点工作之路,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安县积极开展农村公路攻坚战,对19个不通公路的边远山区贫困村,实行政府扶持、部门包保责任制,力争实现全县“村村通”。英山县重新组建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强化监督措施,落实政府监督职能,加强通村工程质量监管。近几年来,英山县积极抢抓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机遇,通过试点示范、片带开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县80%以上的农户新建或改建了楼房,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99%的村实现了通村公路硬化。其他县市也都围绕通村路建设任务“结零”目标,加大落实力度,加快推进建设。农村公路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市交通局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管理的文件,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养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质监站加强质量巡检,坚持一月一通报,建设质量逐步提升。

2、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自行车被大量的摩托车和少数面包车代替。据了解每村85%以上的家庭都配备了摩托车,出门较方便。

二、 农村交通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农村交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主要表现在:

1、交通事故频发。2009年5月28日16时50分,麻城市龟山乡九里冲地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载有21名幼儿的面包车被随后一辆满载灰砂砖的农用车追尾撞翻至右侧山崖5米多深的水沟,农用车一同坠下水沟将面包车压住,酿成惨祸。事故造成l名幼儿当场

死亡,6名幼儿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死亡,14名幼儿不同程度地受伤。这是近几年来麻城市发生的最大的一起交通事故。

造成这个惨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低下,无证驾驶、违法占道打场晒粮及集市占道现象严重。

1.1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相对城区居民来说,农民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知之甚少或认识肤浅。有的人没有把交通安全当回事,抱着侥幸心理,不相信交通事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不管是摩托车、三轮车、低速汽车还是拖拉机,怎样方便、省钱就怎么出行,根本不考虑安全的问题。有的人对交警的管理持抵触情绪,不理解、不支持,想方设法躲避,甚至对抗。

1.2违章驾驶的现象严重。在春节走家串户拜年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无证、报废摩托车“走出家门”,这种情况很令人揪心。另外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的机动车辆是五花八门,以摩托车、低速汽车和拖拉机为主,大部分是杂乱、低质量、安全系数较低、性能差的车辆,有的甚至是一些报废车、拼装车。由于平时疏于保养维护,车辆的机械性能大打折扣,制动性能差、夜间灯光不全等隐患突出。大多数参与运输的车主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擅自对车辆进行改装,超过核定载货量的一倍甚至几倍装载运输。这些都对农民的出行安全构成了威胁,也给整个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1.3农村公路经常被违法侵占。在秋收季节 时,在乡村公路上经常看到占道打场晒粮的农民。 这很容易成为交通隐患,我市在前几年由此引发 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另外,在人口较密集的集

市,占道经营现象十分严重,商贩们都把商品搬

农民打场晒粮 机动车随便停放 到道路两侧进行买卖,加上本就拥挤的人群,使

并不宽裕的道路变成了单行道。这引起了市民的 强烈不满。

1.4交通管理未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交通管理部门一般都把眼光 和精力集中在国道、省道等主要路段,而对一些农村和偏僻的山区线路

不够重视,因而使一些超载、人货混装的现象没能得到及时制止,结果酿成各种交通事故。

2、道路“健康”状况差。“村村通”公路的建设存在漏洞,后期维护工作也大都无人问津。

2.1农村的道路,原来大都是“晴天满地灰、雨天烂泥潭”,虽然近几年开展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大部分乡村道路实现了水泥硬化,但部分乡村道路路面狭窄、交通标志缺乏、安全防护设施安装滞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由于施工期间的资金和技术问题,乡村公路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不仅给大家的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还无形地增加了日后的公路维护费用。

2.2大部分乡村公路在建成以后,都没有安排人员承担后期维护工作,导致公路长期无人清扫,两侧垃圾成堆,汽车经过后,灰尘扬起,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一些路边的碎石滚到路中央,被一些车辆碾压过后嵌入路体中,加剧了道路的损坏;加之一些大型货车来来往往,使质量本来就不太好的公路寿命更短,不到几年就坏了,并且坏后很长时间都没有技术人员来维修,使得道路磨损得更快,原本残破的道路更变得坑坑洼洼。有些村民还笑称:这种公路修了不如不修,比土路还差。对此相关单位负责人称他们也很无奈,因为实现“村村通”后,公路是在太多,而保养人员太少,他们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3、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但实际上各级政府对其还落实不到位,真正分到对农村公路的保养和维修上的资金明显不足,加上农村人民本就贫困,通过“一事一议”凑的资金有限,导致没有多少单位愿意接手承担此公路的维护工作,因为这对他们毫无利益可言,毕竟公益事业不是人人都愿意做。

三、 农村交通对其他各方面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农村污染严重,资金周转困难。随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公路交通污染不仅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而且影响沿线作物的生长,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一些靠近公路的田地里,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农作物枯萎死亡,并且其叶片上覆盖着一层层灰尘。这是因为公路上长期无人打扫,灰尘堆积。每天又有许多汽车、货车经过,经常是灰尘漫天飞,有些就落在农作物的叶片上。长期如此,灰尘阻挡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加上汽车尾气的毒害作用,最终因得不到足够营养而枯萎。

在一些种植大户,货车难以进村,农民在买肥料、运出自己的产品等方面受到极大阻碍。在产品紧俏季节,农人如果没有抓住商机,就只有自认倒霉。

2、对教育的影响:首先便是安全问题。在贫困地区,许 孩子们挤着一辆破货车上学 多学校都没有能力置办校车,所以许多学生都是走回家的,幸 运的孩子还可以搭便车回家。对那些步行的孩子而言,公路便

成为危险地带。一旦某个司机不小心,孩子们的生命就会受到 威胁。至于搭便车的孩子,更令人担心。试问农村有多少车不 是报废车,有多少司机信得过?

其次是教育质量问题。由于大部分农村隔县城学校较远,交通也不方便,县市开销也较大,因此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就读于乡镇学校。而乡镇学校缺少资金支持,因此配备的老师也不足,甚至有一个老师带几个年级的,教育质量自然而然下降。像我原先就读的小学,现在只有5个老师,而仍有5个年级十几个班。所以解决农村交通问题十分重要。

3、对医疗的影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村的医疗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各村的卫生所已经建立,由镇医院统一派遣医疗人员和派发药品。但是一个有几百个人的村子,只配备有一到两个医生的卫生所显然不够,因此生病之后大部分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县医院治疗。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一些小病小痛村民们只好能忍就忍,小病最终拖成了大病,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而且还可能因为不能及时发现病因造成一些恶性传染病大面积传播,这显然不符合“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规律。况且一旦有人得了突发疾病,卫生所也没有条件治疗,如果经由那些残破不堪的道路送到市里治疗,不仅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还可能因为路上的颠簸使病人病情加重,不利于农村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4、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农村道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被重视,整个农村也就形成了一种自己自足的封闭经济。道路修好后,又因为没有公交车或公交车收费太贵等原因,大部分村民也不愿意上街买东西。这对刺激农村消费产生了极不利的影响。由于进村不易,也没有多少商人把眼光积聚到农村,导致传统产业无法发展,农村商品也无法走向市场,这对农村城镇化极为不利。

四、 对农村交通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1、希望政府做好质量监管、日常养护、经费筹集等方面的工作。

1.1在质量监管方面,有关部门应该重视交通管理,应该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体制。县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该筹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组建项目业主实施县道的建设和养护工程。乡镇人民政府应该筹集乡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组建项目业主实施乡道建设和养护工程,成立乡道养护协会负责乡道的日常养护和管理。村民委员应该协助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及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筹集村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同时组织成立村民议事会,具体做好村道的建设和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乡镇、村应分别设立公路管理站和农民道班,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才可能使农村公路 “长寿”。希望各级政府各司其职,真正带给农民幸福。

1.2在经费筹集方面,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地筹集经 费以满足公路后期维护工作的需要,尽可能的给农民带 方便。农民自己筹集到资金,也可以委托政府帮助,做 好后续工作。在公路修好后,公路两侧的人们也应该意 性能差的机动车“上路” 识到道路对自身的重要性。保持路面整洁是他们的责任。

如果道路上满是垃圾、灰尘,这对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十分不利。当发现道路出现凹坑时,希望他们能自发地填平公路。,这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

2、继续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其中培育农民群众交通文明素质十分必要。对此,我们可以以开展交通安全“五进”宣传为载体,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交通安全常识,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理解支持、积极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使县乡道路交通现状有根本改善。要对群众讲清违章驾驶可能带来的危害,给商贩分析集市占道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要重点对农村中、小学在校生进行教育,同时应该将交通安全常识纳入教育计划,专门设置课程,使学生自幼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3、摸清县乡农村道路和车辆及驾驶人底数,强化源头管理。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经常深入县乡农村公路,了解县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对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小三轮、摩托车等农村车辆注册登记情况和驾驶证申领情况要有大致了解,掌握本地农村各类机动车辆的底数。同时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积极动员农民群众自觉上户办证。交管部门要真正开辟“流动车管”服务渠道,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办牌难、办证难等突出问题。

4、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交警部门需要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对事故多发和危险路段进行排查整治。增加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警告标志,以及三级以下山区公路禁止客运车辆夜间通行等禁令标志,增加施划减速标线或增设减速带、设置安全防护栏和山道边沿安全护墩等。对不能及时设置和完善标志标线的路段,交警部门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提出预防交通事故、消除安全隐患的建议。不能等到农民上访后才想办法解决。

5、推进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通村达户、平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农村交通发展由“建设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确定 “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安全到家”的农村客运服务新理念 。将客运路线由城镇延伸到各地乡村公路上,并加大力度建立候车亭,使农民进城不再成为困难。这是政府今后应该重点考虑的。

第9篇:农村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江西省XXX村农村教育状况调查

一、导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国农村的教育发展仍然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状况,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XXX人,我利用假期对我的家乡XXX进行了一次农村教育状况的调查。

二、调查说明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XXX的教育现状,发现XXX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相关问题所应采取的措施。

(二)调查时间

2010年7月28日—2010年8月16日。

(三)调查地点 XXX

(四)调查对象

教育是全民的事情,更是关乎一个人,一个地区,甚至国家前途,所以关乎教育的调查对象较为广泛,涉及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及家庭等,根据我的能力范围,此次具体调查对象有XXX村民委员会、XX小学,主要涉及了学生、学生家长及教师。

(五)调查方法

1、查阅资料法

通过拜访XXX村民委员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XXX的概况。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旨在了解XXX村民的教育观念、村民对XXX教育发展的满意度、XXX学生对学习的态度等,问卷主要针对学生及学生家长设计,分为学生卷和家长卷两种问卷。对于学生问卷,我将其散发给XXX的学生填写,共计发出100份,回收94份,有效91份,回收率94%,有效率96.81%。对于家长问卷,考虑到知识水平的差异,采取入户访问的形式,以保证问卷质量,家长问卷100份,全部是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3 、访问及访谈法

在调查过程中,我拜访了XXX村民委员会和XXX小学。虽然正值放假,但是我通过联系,上门采访XXX小学校长,向其了解XXX小学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目前存在的困难等方面的情况。由于XXX小学只有4名教师,且能在本村找到的只有两名,所以我分别对这两名教师进行了一次访谈,了解他们对XXX教育现状的看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XXX位于江西省XXX,地邻本镇XX、XX村、XX村,全村人口1500多人,有农田900多亩,境内有小型水库一座,河流两条,水源能很好地满足农业灌溉需要。村内有两家花炮厂,当地有很多村民到花炮厂从事烟花爆竹的生产工作,以此来增加家庭收入。2008年XXX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在江西省经济指标的对比中,处于偏下水平。XXX有一所小学,现有67名学生,只设一至三年级,共有4名教师。改革开放30多年来,XXX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XXX小学的办学条件相比于过去有了明显的改善,校舍由过去简陋的土坯房变成了如今宽敞明亮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新教学楼,今年XXX小学又新建了围墙,学生的在校安全有了更好的保障。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等各方面的原因,XXX的教育发展依然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高

在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调查中,非常认真的只占27.47%,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课堂表现较差。见图1。

很少听课12.09%马马虎虎14.29%非常认真27.47%一般认真46.15%

图1 学生课堂表现调查结果

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利用上也不理想,有52.75%的学生在每天的课余时间中用于学习的时间只为2小时左右。见图2 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3小时左右2小时左右1小时左右0小时10.99%8.79%27.47%52.75%

图2 学生每天课余用于学习的时间调查结果

2

对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则更显被动,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主动解决问题。见图3。

自己钻研9.89%主动问老师15.38%等老师讲52.75%问同学21.98%

图3 学生对待疑难问题的态度调查结果

1从这次调查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积极,有近的学生对继续接受

3更高层次的教育以便获得更多的知识没有什么概念。见图4。

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38.46%28.57%24.18%8.79%

图4 学生对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便获得更多知识的态度

而在回收的“学生卷”91份有效问卷中,从问卷中“假如下学期就没书读了,你的感觉是:A、伤心;B、平淡;C、无所谓。”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看,有19.7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26.37%的学生表示平淡,只有53.85%的同学感到伤心。

XXX村民一般以耕田为主,从事烟花爆竹生产为辅,很多学生放学回家后需要帮助父母结鞭炮,平时家务活比较多。村中有相当部分20-40岁之间的成年人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大多是老人。在对XXX小学兰校长的访谈中,我了解到XXX小学67名学生中有1/3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懒惰的情况,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二)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低,教育观念落后

在所调查的100名学生家长当中,有67%的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小学。见图5。

非常愿意比较愿意无所谓不愿意高中(中专) 6%初中 23%大学 0%没读书 4%小学 67%

图5 家长的文化程度调查结果

可见XXX村民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不高,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农民的要求。在对国家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有73%的家长表示很少了解。见图6。

80%70%60%50%40%30%20%10%0%很了解比较了解了解,但很少很不了解3%17%7%73%

图6 家长对国家教育政策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从问卷中“您认为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对其以后的生活影响程度为:(1)影响很大;(2)有,但影响不大;(3)没有影响;(4)说不清楚。”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发现,仅有26%的家长认为影响很大,53%的家长认为影响不大,6%的家长认为没有影响,另有15%的家长表示说不清楚。在对学生家长进行入户式访问时,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村民认为,孩子初中上完之后要么到附近的花炮厂从事烟花爆竹生产的工作,要么外出打工,也要不了多少文化。加之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依然非常难找工作,“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在当地有抬头的趋势,因此在这样一个意识氛围中,对学生的学习观念确实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缺少正确的引导

4 在调查中发现只有61%的家长表示非常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接受高中或中专以及更高学历,这个比例不是很高。见图7。而这与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过问程度

看家庭经济不愿意状况4%16%看小孩成绩19%非常愿意61%

图7 家长是否愿意让子女接受高中或中专及更高学历

有关,在回收的100份有效“家长问卷”中,从“您对您小孩学习的过问情况为:(1)经常过问;(2)比较多过问;(3)偶尔过问;(4)很少管。”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来看,只有18%的家长表示经常过问,15%表示比较多过问,21%表示偶尔过问,另竟有46%的家长是很少管。在对学生家长进行入户式访问时,我发现有部分家长虽表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继续深造的机会,可是并未真正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注重的是孩子的成绩,成绩好,考上大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荣誉,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具体到接受更多知识对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由于大部分家长的文化程度很低,所以当小孩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家长几乎不能给予小孩相应的辅导,而很多小孩有缺乏主动请教老师的意识,因此小孩不懂的知识就越积越多,最终导致成绩差、厌学。在与学生家长的来聊天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家长认为职校和技校也没多大用处,职校和技校的花费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要大得多,家庭经济负担更重,所以家长不太愿意供读。很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便外出打工,一般是依靠已经先出去的人介绍或是自己闯,但因为文化水平低且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也多是干些苦力活,收入不高,并不能给家庭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

(四)教学资源短缺

XXX小学共67名学生(学前班学生未包含在内),设一至三年级,现有教师4人,其中专任教师2人,代课教师2人,在专任教师中有1人是高级教师,另1人是一级教师,两人都是中专毕业。两名代课教师都是高中毕业。总体而言,XXX小学师资力量薄弱,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由于缺乏教师,XXX小学只设一至三年级,学生读完三年级之后,得走很远一段路到邻村的小学去读四五六年级。

在教学设施方面,学校有一个图书阅览室,收藏图书仅有300多本,没有电脑教室、语音教室。全校只有一个小型操场,无足球场、篮球场,也没有乒乓球

5 桌,体育器材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和教师的活动需要。学校共有5间教室,课桌全部是2008年配置的新课桌。但教室黑板、窗户、墙均出现较大损坏。XXX小学环境差,师资力量薄弱,设备简陋,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家长对XXX小学校园建设不满。见图8。

50%45%40%35%30%25%20%15%10%5%0%43%36%13%8%很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

图8 家长对XXX小学校园建设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在教师素质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农村教师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由于缺少教师,便出现一名教师教授多门学科现象,在所采访的两名XXX小学教师中他们都教语文、数学,有时还要教音乐、体育等,故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师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城里学校教学资源丰富,教师教学水平高,学生的学习氛围相对要浓,农村学生接受英语起步晚,对其上初中、高中不利,优秀的教师更是严重缺乏。XXX有一半是民办教师,工资待遇很低,工作热情不高,且因其文化水不高,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教学水平较低。

四、探讨与建议

要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平均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必然要改变农村单一的生产方式及转移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要想使农村的数以万计的剩余劳动力获取农业以外的就业就会,关键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而这一切都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此,我对XXX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应继续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总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应更多地向基础教育和农村地区倾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优先考虑农村教育的发 6 展;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要优先保证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教育投资管理。继续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

2、吸引社会资金援助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投入的严重不足,当地方政府限于财政困难实在难于加大教育投入时,不妨充分调动社会团体的力量,通过社会捐资等多种途径筹措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基本资金。由于XXX乃至整个黄茅镇,都有很多的烟花爆竹企业,这些企业大都资金雄厚,因此地方政府可想方设法鼓励、引导这些企业捐资助学。

3、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当整个群体都有一个“知识就是未来”的认识时,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就不再仅仅是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这个任务,那么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水平才可望有突破性的提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通过向家长广泛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其意识到孩子读书的重要性,增加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学会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使他们真正富裕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切实加强师范教育。师范院校是教师生力军的主要源头,从某种意义上说,师范教育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教师群体素质的高低。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要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大力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大规模开展高水平教师培训,让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教师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要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考核和聘期考核。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倡导教师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韩军:《教育的新一轮革命》,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版。

2. 刘吉:“从内在机制中寻找解决‘三农’问题之道”,《社会观察》2005第6期。

3. 江潭瑜:《中国新农村调查》,人民出版社2007版。

上一篇:电影天堂电影院详解下一篇:七年级上语文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