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软环境建设农村调查报告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注重软环境建设农村调查报告(通用10篇)

注重软环境建设农村调查报告 篇1

——我的寒假农村调查报

我在今年的寒假里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次主要从软环境方面进行调查。为此,我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到家乡的各个农村走访,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带给家乡的变化。虽然经济危机的新闻渗透到信息闭塞的农村往往少得可怜,但这一次,我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危机对农村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回到了家里,通过聊天我得知,他们回家的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种:工厂裁员、发不出工资或减薪、每天超时加班受不了等。

走进农村,我发现农村的路不仅通了,而且变宽变漂亮了,就是这样的路环

绕着整个村落。沿着公路走,我看到了整齐规划的房子,更能看到欣欣向荣的农田景象。这些就是许多的农村留给我的第一印象。然而,在我的深入调查中,发现尽管农村已经进行新农村建设,但许多村民对新农村的真正含义并不了解。这说明,家乡的新农村建设还不成熟,当地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同时我还了解到,村民的感受只限于村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许多农村还只

是做到硬环境方面的建设工作,忽视了软环境方面建设,这是不可取的。这个结

论在我接下来的调查中可以得到证明。

一周的调查,我发现许多农村几乎没有娱乐场所,村民更没有参与什么健康的娱乐活动。村民的娱乐活动要么是聚在一起看电视,要么是聚在小卖铺里打牌、打麻将等进行赌博活动。更为严重的是,在农村几乎所有的人都进行过赌博行为,赌博泛滥,令我不堪入目。任何现象的存在都有一定原因的。

这些现象无不说明了家乡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的软环境建设出现了问题。软

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软环境是一种精神环境,作为精神环境,它反映了社会风气、媒介管理、群体风貌、生活状况、信息交流等情况。它是一个被人体验和意识的世界,具有动态的和软性的特征。软环境是围绕、弥漫在传播活动四周的由无形的精神因素构成的境况和气氛,其重要性、影响力是缓慢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忽视。另外,硬环境的需求比较具体、明确,一旦满足即可看到成效;而软环境的需求往往比较模糊,难以量化,即使付出代价也难

立即看到效果。这也是人们忽视软环境建设的一个原因。正是在这些情况下,我希望人们在重视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软环境的建设。否则,不仅传播活动在硬环境中获得的良好效果会消失在软环境之中,而且会由于能量内耗而导致两种环境都产生负面效应。

还有,我前面说过,许多村民并不理解什么是新农村建设。在我的调查报告中,我有必要谈及新农村建设的含义。“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即“新农村”应该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对建设新农村的含义的理解,我觉得在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中进行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愈显突出了,新农村建设绝不只是硬环境的建设。在调查中,我还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许多农村为了建新的庙宇而不惜捐出巨大金额,这让我大为之所惑。据我的调查所了解,许多农村的学校的校舍都很破旧,许多老师反映门窗损坏许久都没钱来维修。与一些老人交谈,他们都说建新的庙宇,供奉神灵可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其中有一个由三条村共建的庙宇金额就高达10多万!

适度地修建庙宇说是保留风俗和文化尚可理解,但花如此巨资就让我不可思议了。教育与供奉神灵孰重要?为何农村不肯多花钱来共建教育事业让自己的子女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呢?这说明我家乡在新农村建设中还没能真正建设健康的精神文明。还有,在与一些农民的谈话中,他们普遍反映一些机关单位的办事效率特别低,而且服务态度恶劣,有一个农民激动地和我说:“上个月我去公安局给我儿子办理身份证,怕晚去人多不好排队,所以早早就去了,结果等到九点多他们才上班。但当我走近服务台时,连问好多声都没人搭理我,最后再问一下竟然有一个工作人员便大声喊我不要在那里烦他们。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啊?这就叫为人民服务吗?我一个当农民的,放着农活不干早早来这为儿子办理身份证,结果却遇到这种情况„„”听了他的话,我陷入了深思中。

一个多星期以来,我一直在关注软环境建设的问题的调查。我认为软环境问题无一不与人有关,其实质是腐败现象的量变过程,因此,抓软环境尤其要以人为本,狠抓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宗旨意识,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基层服务,用优质服务打造良好的软环境;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大局利益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从小事入手、大局着眼,谋求当地经济发展、群众致富的大目标;必须认真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严肃党纪政纪。软环境出现的问题,必然会损害或阻碍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础,就必须维护党的威信和统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反映在软环境上的问题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损害,必须用铁的纪律严加整治。

注重软环境建设农村调查报告 篇2

2006年以来, 福州市以“双百工程”建设为载体, 投资13.8亿元, 实施2900多个项目, 开展三轮共874个“双百工程”试点村建设, 以点带面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中, 我市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项目建设, 实行“以奖代补, 以补促投”方式调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实施“道路硬化、饮水、沼气、造福搬迁”等农民最迫切、惠及面最广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开展清洁家园行动, 农村面貌明显改观,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 (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是反映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好坏的指标。由人均住房面积、住房结构、饮用水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卫生厕所配套状况以及居室外道路条件等6个方面加权计算得到的综合评价指数) 从2005年的61.4%提高到2011年的76.9%。

1.1 道路状况明显改善

1.1.1 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

2006年以来, 我市完成农村道路硬化1500多km。2011年我市通汽车村数达2385个, 占全部村的99.8%, 比2005年的97.9%提高1.9个百分点。

1.1.2 室外村内道路硬化程度稳步提高。

村庄内道路建设, 不仅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 方便农民生活, 更能增加村庄内聚力, 节约农地。近年来, 福州市不仅重视“村村通”工程, 而且投入巨资改善村内道路, 目前大部分的“双百工程”村实现村内通水泥路。如, 福清市屿礁村筹资300多万元, 修建总长3km的环村道路, 并对环村道路进行绿化、亮化和美化;连江县下屿村投资230万元, 拓宽进村道路, 并做到电信、闭路、电力“三线”下地。调查资料显示, 农村家庭室外村内道路为水泥路面的农户比重从2005年的76.3%提高到2011年的87.6%。

1.2 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较快提高

2011年, 全市农村固定电话、无线电话、宽带网等农村通信网络覆盖率达88.4%以上, 行政村电视联网率83.7%。随着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家庭拥有的获取信息的设备逐渐增多, 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 (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是用来反映农民对信息产品的消费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的综合指标。由彩色电视机普及率、电话普及率和计算机普及率三个指标加权而成) 也由2005年的61.5%提高到2011年的75.5%。调查资料显示, 2011年, 福州市农村家庭每百户彩电、移动电话和计算机的拥有量达155台、223部和45台, 分别比2005年增加26台、105部和34台, 同时, 71.6%的计算机已接入互联网。

1.3 农户自来水受益率不断扩大

近几年, 我市大力开展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建设, 饮用水质不断提升。闽侯县上街镇投资430万元建设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 解决88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闽清县渡口村投资200多万元, 从山上引水, 自建储水池、过滤池, 并通过环保部门检测, 不仅满足了本村饮水的需求, 还提供给附近乡村。调查资料显示, 饮用自来水的农户比重从2005年的68.7%提高到2011年的76%。

1.4 农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

2006年至2011年, 全市农民累计投入资金76.34亿元, 用于新 (修) 建农民住房, 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扩大,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如, 闽清县池园镇井后村, 利用闲置集体用地统一规范建设农民新区, 面积达1.8万㎡, 让114户地质灾害户、缺房户实现了新居梦想。调查资料显示, 我市农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从2005年的41.52㎡增加到2011年的47.89㎡, 年平均增长2.41%;人均楼房面积占住房面积的比重从2005年的88.2%提高到2011年的94%。

同时, 农户住宅内部设施日益配套, 功能趋于合理。2011年, 我市农村家庭每百户空调、洗衣机和抽油烟机的拥有量分别为86.93台、81.73台和42.27台, 分别比2005年增加42.93台、16.73台和15.27台。

1.5 清洁能源成为主要消费能源

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大力实施, 农民受惠较多。除了用电方便外, 电价也由以前的每kw·h1元多降至目前的0.5元左右, 电力日益成为福州农民的主要消费能源。调查资料显示, 我市农民年人均生活用电量从2005年的232.24kw·h提高到2011年的615.05kw·h, 年平均增长17.6%;生活用电支出占全部能源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52.4%提高到2011年的67.2%。

1.6 厕所卫生状况日益改善

新农村建设以来, 福州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00万元, 用于补助农户新 (改) 建无害化卫生户厕。如, 闽清县渡口村, 按500元/户配套补助资金改厕300多个。调查资料显示, 我市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比重从2005年的71.3%提高到2011年的89.2%。

1.7 环境卫生整治不断深化

1.7.1 以创建“卫生村”为载体、以垃圾治理为主要内容, 开展“家园清洁行动”。

目前, 许多卫生村、示范村建立了村级卫生保洁队伍和日常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其中“双百工程”村的无害化处理率达82.3%, 如, 闽侯县建成乡镇垃圾焚烧炉16座, 垃圾填埋场1个, 压缩式中转站1个、简易中转站3个;闽清县渡口村在每家每户门前设垃圾箱, 每天由村保洁员定点收集, 由镇转运;闽清县井后村建4个垃圾池, 配备4名保洁员和1部转运拖拉机, 每天收集后运到镇上的垃圾焚烧炉统一处理。

1.7.2 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 福州全市共投入175亿元, 建成了包括福清融元污水处理厂12万t污水处理工程等在内的76项重大环保基础设施, 每个县至少建成1座污水处理厂。如, 永泰县赤锡乡投资约3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闽清县渡口村建有4个污水处理池, 其中50t处理池2个, 5t处理池2个。

1.8 文体设施比较齐全

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公园、体育健身等设施的新建改建, 满足了农民群众文化需求, 提升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问卷调查显示, 我市农民对农村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建设的满意度从2007年的78.9%提高到2011年的84.6%。2011年, 全市共有203个村开展了“绿色村庄”创建活动, 新改建公园187座, 增加绿化面积187hm2, 绿化率达80%以上。各“双百工程”村全年新建、改造农家书屋130家, 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93个, 体育设施建设85个。长乐市泽里村积极运作海外华侨捐赠的1000多万元, 建设一座面积1.6万㎡文化活动中心;马尾区长柄村投入近600万元硬化新村道路及环乡道路, 路两旁新增绿化带区, 同时建成音乐喷泉广场, 成为村民活动好去处;闽侯县昙石村通过多方协调, 拆除民房腾地建设了3000多㎡休闲公园, 种植名贵树种300多株;闽侯县洋中村筹资50多万元修建占地0.67hm2的江滨公园, 种植各类高大树种及草皮;连江县下屿村发动在外经商的本村企业家捐资100万元, 用于修建沿海休闲公园;连江县天竹村筹资380多万元打造了畲族风情园, 新建成绿化带1500m, 种植各类名贵绿化树木1200多株。

1.9 农村工农业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近几年, 各级政府通过政策制定、区域规划、项目实施等措施, 开展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制定了主要江河流域畜牧业的禁养限养政策, 对石材加工企业和矿山征收差别电价, 实施陶瓷企业煤改气降耗减排、电力钢铁企业烟气脱硫改造等重点减排工程, 农村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污染得到一定治理。如, 福清市拆除近两千家畜禽养殖场, 治理龙江流域畜禽养殖污染, 初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恢复, 流域内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明显好转;罗源县将石材加工集中区由15个缩减为8个, 对园区范围外或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一律拆除。统计资料显示, 2010年我市工业废水排放量4287万t, 比上年下降18.6%, 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9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4.4%。

2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2.1 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有限

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县、乡、村财收入也各不相同。永泰县、闽清县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 财力相对困难, 有限的资金只能重点投入到道路、饮水等设施建设, 难以全面兼顾农田水利建设、卫生等公共事务投入。永泰县第一批41个“双百工程”村中无村财的就占了14个, 总负债达174万元, 这些村自身基本没有财力投入新农村建设。

2.2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涵盖面有限

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的涵盖面仍有待提高。如, 晋安区山区、长乐市的一些村庄未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农户家中的污水直接向地里、江河排放。

2.3 环卫设施不健全、不普及

部分乡镇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不完善。比如, 永泰县霞拔乡、大洋镇垃圾焚烧场占地面积小于1000㎡;闽侯县竹岐乡竹西村垃圾收集设施严重短缺。

2.4 农村居民随意倾倒垃圾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

由于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差的原因, 随意倾倒垃圾的情况仍然存在, 对农村生活环境也造成严重影响。如, 福清龙田镇龙溪由于周围居民和企业将垃圾倾倒入河流中, 导致河道严重淤积和污染;福清虎溪上游的乌仔底水库由于周围农村居民将生活垃圾倾倒入水库, 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威胁周围居民饮水安全。

2.5 农业面源污染依然存在

近五年, 我市农业化肥年平均施用量84325t, 平均每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达323㎏,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设置的225㎏/hm2的安全上限。同时, 一些地方的养殖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直接影响着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如, 福清市高山镇西江村, 曾出现养猪场违规排放污水, 导致水库中养殖的鱼类大量死亡, 养鱼农民损失30多万元;连江县筱埕镇大埕村, 未建专门处理渔业生产废弃物的收集设施, 大量的废弃物随处丢放, 长期没有清理。

2.6 工业污染不容忽视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落户农村, 一些规模小、能耗高、生产粗放的工业企业, 还在继续污染环境。如闽清县白中、白樟和池园, 一些早期创办的企业, 环保设施差, 废气排放达标率低, 直接影响周边的空气质量。据福州市环保局发布的2011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闽清的空气污染指数为全市最高, 年均值达70。此外, 还有一些工业固体废弃物沿工厂周围或公路两侧堆放, 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农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3 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宣传,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托, 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部门联动, 多形式开展环境警示教育、科普宣传、文化体育等活动, 不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使之成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 引导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2 多方筹资, 加大农村环境建设力度

可采取“五个一”的办法, 加大农村环境建设投入。一是市、县、区财力每年安排一点, 二是有条件的村集体资金挤出一点, 三是发动先富起来的村民和社会各界捐献一点, 四是发动村民自愿承担一点, 五是坚持建设工程公开招投标做法, 节约一点资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村民、企业、村级经济组织等多元主体在农村环境建设中投入启动资金, 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3 深化整治, 提升农村宜居环境

坚持集中整治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 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健全“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三级联动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四绿工程”创建水平, 加快村庄绿化美化, 大力开发“四旁四地” (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 等林地和非规划林地, 广泛种植那些投入少、养护成本低、适宜当地环境、赏心悦目的乡土树种。同时, 在有条件的村庄建设面积适宜、乡土气息浓郁的小型休闲广场和公共绿地。

3.4 提高农技,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一要以现代农业为目标,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二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开展合理有效的施肥用药指导, 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 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 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三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堆放。四要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环保监管, 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3.5 积极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

一是应把农村新能源建设纳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加大扶持力度, 鼓励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二是结合农村实际, 坚持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加快推进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强化节能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率。三是根据农村区域特点, 可采取三格化粪池、净化沼气池加氧化塘或人工湿地处理等工艺, 或将农村净化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厨、改圈结合, 着力减少农村污染源, 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6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环保、农林、建设、市容、卫生、工商等部门进一步明确职责, 管理工作向农村延伸。二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细化各级新农村环境建设考核量化标准, 将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盖率、绿地率、地表水质量等评价指标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三是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 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 依法查处, 逐步形成民管民享的长效机制。四是探索推行村民自治机制。对规模较大、集体经济较强的村, 可借鉴城市小区管理模式, 组建专门管理队伍进行管理;对中等规模村庄、村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村, 可采用承包管理模式, 村民交纳一定的环境卫生管理费, 集中委托管理;对村庄规模较小、村民经济条件较差的村, 可动员老干部、老党员、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担起管理职责, 采取自愿为主、集体适当补助的办法, 也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由农户轮流值日。条件成熟时, 可实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专业化运作。村级垃圾运输和保洁也可承包给有运输工具的村民。

3.7 突出乡村特色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 各地可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 突出乡村特色;可根据我市农村区位特色, 突出沿海、沿江、山区、城郊平原等不同区域特色;可根据各地历史文化发展, 突出侨乡文化、海洋文化、畲族文化、省会中心城市等各具特色新农村。

3.8 发展农村旅游

注重软环境建设农村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五个更加注重”

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十堰市正式启动新农村建设,2008年,十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统三分”战略,五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新农村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五个更加注重”。

一、更加注重规划建设和机制创新

要高起点制定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并依据总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注重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循序渐进。要突出机制创新,激发建设活力。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扶持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化经营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实行目标考核。

二、更加注重城乡布局

科学布局城镇和乡村,以城镇、中心村带动人口的聚集。重点是加快生产要素向重要节点地区聚集,引导城镇和产业优先发展,形成带动整个区域均衡发展的空间“骨架”。从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入手,重点加大了路、水、电、气、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一是按照“建设主动脉、提升支干线、硬化入院路”的思路,加强城乡道路建设,建设内通外联、畅通便捷的公路网。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三是加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三、更加注重以产业带动就业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培植特色致富产业作为中心任务,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壮大新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二是加快发展特色工业。三是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城镇集贸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于贫困的十堰来说,产业基础薄弱是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软肋”。重中之重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投入和扶持力度,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培植龙头企业,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关键环节来抓。近几年来,十堰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8%以上增长,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增加绝对额达到885元,年平均增加295元。

四、更加注重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

一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新农村就业。二是不断扩大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面,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推进农村福利院建设,加强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现新农村社会保障均衡发展。三是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建设,加快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发展,引导人口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集中,建设一批综合服务中心,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新农村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质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完善各类矛盾调处化解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五、更加注重生态建设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生态环境。一是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石漠化治理、低产林改造、坡改梯、林区基础设施、森林防火等工程建设,加快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实施以水污染防治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污水、垃圾处理厂,减少污染源排放量,净化水质。实施工业点源综合治理,加大工业尾矿治理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二是实施城乡污染防治工程。按照生态环保、低碳降耗要求,加大县城垃圾处理和重要集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医药化工、矿产冶炼等企业污染治理,发展清洁生产,减少城乡污染物排放。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开展村庄整治,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是农民群众要求最迫切的普遍愿望。合理规划村镇卫生设施布局,落实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三包”制度(包绿化、包保洁、包管护),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村镇户院“三清三拆三建”活动(清垃圾、杂物、路障,拆临路猪圈、厕所、废弃设施,建水泥场坪、门前花坛、沼气池),建设整洁亮丽新家园。十堰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用城市理念建设农村,村容村貌发生变化,农村环境有较大改观。实现炊事沼气化、热水太阳能化、饮水自来水化、电视有线化、网络宽带化、道路柏油化、出行公交化、垃圾日清化、排污专管化、环境生态化。通过设施改造和建设,改善和提升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引导他们与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彻底决裂,树立新风尚,营造新环境。

六、更加注重依靠群众

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热情,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共谋发展的局面。一是更加注重用文化提高素质。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必须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建设,培育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风气,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更加注重发挥基础组织作用,加强民主管理。通过开展民主选举班子、培训主职干部、组织外出学习考察、推行党员先进性承诺卡和“一会两票”等活动加强基础组织建设。不断深化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民主理财小组,发展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提高农民参与决策和监督的程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村级民主决策水平。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平安村创建活动和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农村文明程度,塑造文明健康乡风。

参考文献:

注重软环境建设农村调查报告 篇4

工程定期报告制度的通知

各镇人民镇府、街道办事处:

为全面掌握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工程工作情况,统一调度协调,加快推进工程实施进度,按照济宁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工程推进组要求,从3月16日起,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工程定期报告制度。各镇人民镇府、街道办事处要将各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工程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经验、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下不采取的重点措施等内容进行汇总,形成书面材料,分别于每月的6日、16日、26日上午10:00前,上报是推进组办公室。书面材料要求简明扼要、数据真实,原则上不超过400字。今后市推进组不再以电话形式或书面形式进行催报,逾期不报者视为工作无进度,连续两次不报者进行通报。

联系电话(传真):3496110

电子邮箱:yzzfj@163.com

注重软环境建设农村调查报告 篇5

村级党组织作为村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如何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性任务,应尽快实现四个转变。

一、在组织建设上,注重实现从加强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向加强党组织建设与村级其他组织建设并举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一切力量。村级组织主要包括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团支部、村妇代会、村民兵组织以及村级各种协会组织等。村级党组织是村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一直都是上级党委和村党组织自身确立的建设重点。而其他村级组织建设却相对滞后,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为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在村级组织建设中,要注重实现从加强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向加强党组织建设与村级其他组织建设并举转变。一是要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壮大新农村建设的力量。二是村级党组织要加强对他们的领导和沟通,共同构建建设新农村的领导力量。三是要分配一定的任务,引导他们发挥作用。

二、在教育培训上,注重实现从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向同时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与全体村民素质并重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改变长期以来仅把农村党员干部作为教育培训主体的格局,实现从注重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向同时提高全体村民素质并重转变。一是转变培训观念,把广大农民纳入教育培训系统。一方面,村党组织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教育培训的机会,扩大培训面;另一方面,各级教育培训机构,如农民素质教育办、农广校等也要主动把农民纳入培训计划,彻底改变只训村组干部的局面。二是要以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一方面,改进培训方式,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培训路子。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阵地的作用,利用这一先进的培训手段开展培训;另一方面,要利用当地已有的资源,如科技示范基地、种养大户等进行教育培训。三是要巩固教育培训成果,确实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中坚力量。

三、在领导与服务上,注重实现从大包大办、行政命令的传统指挥决策型向协调服务型领导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和谐空间。村级党组织作为村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由于种种原因,在领导与服务上存在“大包大办代替群众意见的多、协调尊重群众意见的少,对村务管理的多、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少,行政命令多、引导指导帮扶少”的现象。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村级党组织要注重实现从大包大办、行政命令的传统指挥决策型向协调服务型领导转变。一是村级党组织要努力改善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艺术。二是要融入为新农村建设环境之中,融入为群众排忧解难之中。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方式,健全服务制度和服务规范,多层次、多角度地增加和延伸服务。三是村级党组织要继续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增加使命感和责任感,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领导重任。

四、在发展建设上,注重实现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养成的“等、靠、要”思想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和风险意识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思维。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村的发展由于受到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自主发展的空间有限,农村发展中“等、靠、要”思想的严重。要从“等、靠、要”思想中解脱出来,村级党组织就要实现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和风险意识转变,努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建设情况的变化。一是要彻底摈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发展建设以自身为主、外援为辅的思想。二是切实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和风险意识,努力提高抓发展搞建设的能力。三是要结合实际,找准发展建设的路子。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 篇6

一、镇“三集中”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深入开展“三集中”建设为抓手,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农村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截止目前,全镇共建垃圾池1818口,辐射全镇32个村(居)242个村民小组,共落实垃圾填埋场83处,落实墓园53处,疏挖沟疏21.17千米,修建下水道3.5千米。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扎实推进“三集中”建设。

1、统一思想,专题动员。近年来,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显著。目前,全镇32个村(居)全部实现了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大部分村用上了自来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但与此同时,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相对滞后,很多村庄柴草杂物乱堆乱放,垃圾污水乱泼乱倒,老人墓地乱建乱放,农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村容村貌不尽人意,与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极不协调。整治农村环境,改变村容村貌已经刻不容缓。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镇委建设新农村办公室组织片总支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专程到仙洪试验区参观学习农村环境整治先进经验。参观学习后,在统一思想、集中讨论、制定方案的基础上,全镇迅速专题召开农村环境整治“三集中”建设动员大会,对“三集中”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具体部署。结合实际,垃圾集中处理以318国道沿线村为示范点,墓园集中建设以闵台村、伍家场村、秦杨村为试点村,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全镇“三集中”建设全面推进。

2、加强领导,成立专班。镇委高度重视“三集中”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副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片总支书记为成员的全镇“三集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村也相应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各村干部具体抓,所有村干部包组到湾,形成书记负总责、干部齐上阵的工作格局。同时,明确要求各村配齐配足保洁员。各村根据清洁范围的大小分别配备了1—2名清洁员,“318”国道沿线各村分别配备了1—2名保洁员。目前,全镇共配备清洁员34名,配备保洁员11名,墓地管理员5名。

3、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在“三集中”建设上,我们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集体、农户投入为补充,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垃圾池。在去年已建1300多口垃圾池的基础上,今年对全镇沿大沟大路、湾子的死角补建垃圾池518口。每口垃圾池建设投入为280元,其中政府补贴150元。二是配备垃圾清运板车。由政府统一出资,全镇30个村共配备垃圾清运板车32辆。三是落实垃圾填埋场。按照每村2处以上的要求,以村废沟、废塘为主,共落实垃圾填埋场83处。四是落实集体墓园。按照每村1—2个的要求,共落实集体墓园53个。墓园建设由集体调田,政府出资绿化配套。五是养殖排泄物无害处理。结合“一建三改”工程建设,全镇共计建池达2130口。

4、建立机制,规范管理。主要建立了三大机制。一是干部工作目标激励机制。村主职干部人平拿出300元工资用于“三集中”工作结帐。由镇农委组织专班,对各村“三集中”建设工作进行检查评比验收。好的得300元,较好的得200元,一般的得100元,较差的不得工资。墓地建设村干部人均拿100元工资挂钩,落实墓地的得50元,能实施的得50元,没有落实墓地的不拿工资。二是清洁员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对各村清洁员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要求,并由镇农委和村居委员会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督办。村容保洁工作与清洁员工资紧密挂钩,清洁员每人每月拿出100元考核结帐,好的得全额,一般的得50元,较差的不得,连续三次评为较差的,由村进行撤换。三是农户考评机制。村委会每月组织一次清洁卫生大检查,每次评出最清洁、清洁、不清洁农户,检查结果张榜公布,并督促不清洁农户限期整改。

二、镇“三集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由于受长年的生活陋习影响,部分农民群众传统的生活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环保卫生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比较薄弱,不能自觉做到保护环境、讲究卫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集中”建设的规范运作和工作成效。

2、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三集中”工作是一项资金投入较大的公益事业。垃圾集中入池清运、填埋以及墓园的集中管理,每村平均投入需3万多元。近年来,镇“三集中”建设投入没有向社会或村民收取任何费用,全部由镇、村两级财政全额投入。由于资金投入上的严重不足,专职保洁队伍难以稳定,长效管理机制难以建立,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治理后又出现反弹,部分地方“脏、乱、差”的情况再次出现。

3、农村基层组织重视不够。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对环境整治“三集中”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规范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力度还不够大,严重影响了“三集中”工作的开展。

三、加快“三集中”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农村环境整治是直接影响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市、镇、村三级组织要进一步加大“三集中”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落实管理经费,保障“三集中”建设持续开展的同时,要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集中”建设,从而破解筹资难题,加快农村环境治理。

2、进一步完善长效运作机制。一是推行“三集中”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三集中”工作纳入乡镇基层干部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明确目标,强化责任,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二是建立一支稳定的专职保洁队伍,提供稳定的保洁经费来源,保障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

注重软环境建设农村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法治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目前我国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 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一贯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共识。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维护和发展农村、农民的利益, 推动农村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的法治现状和农民的法治意识, 本课题组对青龙县的农村进行了调研和问卷, 内容涉及农村的法治现状和农村的法治环境建设等问题, 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对策思考。本次问卷共发放580份, 收回有效问卷516份, 以此次问卷为基础, 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法治现状

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 地处燕山山脉东段, 农业人口占到90%左右, 农民的人均收入3050元 (2008年) 。近年来经过大规模的普法教育, 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学到了一些法律知识, 法治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农村的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良好, 社会安定。但是由于经济、文化条件比较落后, 农民法律素质偏低、农村依法管理能力弱化、依法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一) 法律知识的获取途径少, 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低

在调查的对象中, 对于了解法律知识主要途径的问卷中, 超过50%的人选择了电视, 选择政府宣传的占到15%, 亲戚朋友介绍的占8.9%。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 一方面表明现在电视媒体对于法律知识加大了普及力度, 另一方面也说明老百姓的文化、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了解法律信息的途径有限。大部分被调查者不知道哪部法是调整什么社会关系的, 至于通过法律维权就更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了。对于如何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 先寻求法律帮助再采取其他途径解决的占20.6%, 先想到法律, 但先用其他途径的占40.8%, 先采用其他途径, 后采用法律途径的占35%, 直接用其他途径, 不通过或者没想到用法律手段的占3.6%。

(二) 缺乏法律信仰, 缺少维权意识

调查问卷显示, 有21.53%的受访者认为司法可能不公平, 对于执法机关持不太信任的占到40.28%;认为司法机关人员素质一般的占60.22%;对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分辨不清, 认为影响司法机关公平执法的因素的“人情关系”和“金钱贿赂”占到50%以上。这说明农民所具有的法律意识是比较模糊的、非规范化的, 权利意识淡薄, 对法律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 更注重利用道德的力量来调节和解决纠纷, 人治意识强于法治意识。在被问及法律的作用时, 35.6%的被调查者回答是政府用来管老百姓的, 9.5%的人认为是老百姓用来限制政府的, 认为既管老百姓也限制政府占到16%, 认为保护老百姓的占10.5%, 认为是保护每个人的占20%。不规范的法律意识, 与长期受皇权思想的影响分不开的。出现法律问题时, 习惯性地把自己定位为义务人, 而权利意识比较淡薄。而作为法治社会精神要素的法律信仰, 对于农民来说更是缺乏, 无诉意识根深蒂固、轻法意识浓厚, 畏法意识广泛存在。

(三) 农村法制不健全, 风俗、宗教损害了法律的尊严

近几年, 我国涉农问题立法的数量不断增加, 立法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但目前我国关于“三农”的法律仍然存在大量的盲区, 有些条文的可操作性也不是很强, 甚至有些立法没有把农民纳入到市场体系之内。另外, 在所调查的青龙满族县, 风俗习惯依然主导着大部分农民的行为, 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按照法律之外的宗教、风俗习惯规范着自己的行为。甚至在法院审理案件时, 由于现行法律精神与农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相冲突, 有时会引起农民集体上访、闹事阻碍法院审判案件等情形。

二、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经济欠发达, 文化水平落后

青龙满族自治县地处燕山山脉东段, 交通不便。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是国家级贫困县, 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民法治意识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由于经济文化水平的落后, 人们不愿意也无力去了解和学习与他们生活相对较远的法律。在我们的调查中超过半的人的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 看报纸的屈指可数。就是看电视也基本上是几个地方台, 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和农民频道能收到的寥寥无几。

(二) 法律知识匮乏, 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

通过调查显示,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非常突出, 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 更不知道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在解决问题时分不清道德、政策和法律的范畴。传统习俗和文化深深影响着农民的法律意识, 成为农民法律意识落后的历史原因,

(三) 法治环境差, 政策安排不力

法治意识需要法律的普及、健全以及相应监督体系的完善, 法治环境差, 政策安排不力是农民法治意识落后的现实原因。在所调查的农村, 法律资源极为缺乏, 维权成本较高, “人治”现象较为严重, 影响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和评价, 使法治环境受到较大干扰。乡 (镇) 、村权责划分不清, 甚至还有少数领导干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等不良社会现象, 部分乡 (镇) 、村干部的素质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法律意识淡薄, 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 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活动缺乏足够的支持, 基层法律服务所政事不分, 缺乏自我发展的机制和活力。

三、新农村法治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

青龙县满族自治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薄弱,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 是制约其农民法治意识提高的瓶颈。农村法治环境建设离不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只有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才能有助于农村法治环境的建设, 加深农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农村经济, 首先要发展特色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和有利资源,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区域性农产品市场, 政府要制定出有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规和办法, 使其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承载经济发展能力, 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交通基础设施, “要想富、先修路”, 交通设施可以说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致富路。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等信息快、功能多、开放型等特点, 了解、掌握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最后要发展农村生产要素市场,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逐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刺激农民的消费意识, 提高农村商业设施水平。

(二) 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普及法律知识

一方面要增加普法宣传栏、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的法律内容, 像中央电视台的《大家看法》栏目, 就很受农民的欢迎, 各地方台也应安排一些这样的节目, 使其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网络更是农民增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的宣传平台, 让大家学会利用电脑网络获取法律知识, 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要送法下乡, 要注重对农民的法治意识的教育, 努力培育他们同现代法治文明相一致的“平等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基层法律工作者要为村委会的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 协助农村基层组织依法处理好本区域经济和社会事务, 建立农村法律服务中心或法律服务所等, 为农村的贫者、弱者和残者无偿提供法律帮助。还可以在各村设立法律援助联络员, 畅通法律援助申请渠道, 简化申请手续, 使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都能及时获得帮助。

(三) 健全农村法治运行机制, 为法治环境建设提供保障

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农民利益保护的法律体系, 依法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经济合作社及其成员的法律地位, 保护农民的合法经济利益, 在贫困的民族自治县, 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地方性法规。其次要将执法、司法工作重心从县移至乡镇, 可设立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 使更多纠纷和矛盾进入法律处理程序, 提高基层司法、执法工作人员自身素质, 进步强化执法责任制, 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再次要建立政府权力约束机制, 用来约束政府行为, 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权力, 必须树立良好的守法者形象, 带头维护法律的权威。最后要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主要是对乡 (镇) 、村干部以及基层司法人员的公权行使过程中的监督, 避免公权的腐败和对村民私权的侵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5.

[2]青龙县政府.青龙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8-10-12.

[3]丁建国.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J].学习论坛, 2007, (2) .

精选农村环境调查报告 篇8

一、农村环境卫生的调查情况

(一)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农村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查时间:XX年**月**—**日。

(三)调查对象:***村及石***村的村民,***村的干部。

(四)调查方法:深入农村观察及询问村民和村组负责人,并发放调查问卷。

(五)调查内容:农村的生态环境,政府的举措和村民的态度。

(六)调查过程:本次调查共察看了50栋居民房屋周围、7条村道、4条水沟的环境卫生情况,并发放了25份调查问卷,从中发现了新农村环境卫生与城镇小区卫生的差距有所缩小,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村民环保意识还不强,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农村环境卫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村是“湖南省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经实地调查,发现以下做得好的方面:1.村容村貌整洁卫生。一进***村,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干净”,320国道穿村而过,走在国道上,环顾四周,干干净净。走在村道上,发现这些路竟全是经水泥硬化过的,很平整。村道上大多也是非常干净,村民随手乱丢的现象很少见。有些住户门前还栽有鲜花,看起来十分舒服,感到特别的快意。

2.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齐全。目前,共建成了10座农田废弃物收集池,设置公共垃圾箱5个,建立生活垃圾收集池3个,每户配置垃圾箱2个,新建沼气池10余口,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进行及时回收处理。

3.村内宣传到位。村里现安装有高音喇叭,每隔一段时间,村里都会打开喇叭,进行宣传广播,告诉村民要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

4.制度较为完善。该村制定了《***村生态村建设规划》积极落实规划举措,着力营造生态的宜居环境,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村导的日常生产及生活行为,通过签订清洁生产和环境卫生责任状,督促监督村民的日常行为,年终进行“生态文明户”评选,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每个村民小组设定1—2个“清洁卫生岗”,同时聘请11名保洁员,每周2次进行清扫,以确保环境卫生整洁。

5.经费较为宽裕。该村每年会得到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予一定数量的环境治理经费,加上本地一些村民自发的捐赠和村里面的一些租地,开店的收入,使得环境治理维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1.村民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在我们详细说明来意后,请求村民配合填写问卷时,前后共有12人不愿接受调查填写问卷,其中有1人甚至对我们进行这样的调查,嗤之以鼻。这让我们想到这样一个事实:***村作为省级示范村,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领导和游客来参观,按理说,该村村民是所有村中素质较高的,但是经过这次的调查,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一部分村民对外来人员的态度是不理想的,要么就是不理,要么就是拒绝回答你的问题,没有体现出该有的素质来。不知如果领导和游客来参观时,面临这样的境况时该作何感想。所以我认为***村对于村民的文化建设还需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教育及引导。

2.村中仍存在死角。从村委会往里走,穿过铁路桥洞,发现里面的一些山脚和水沟中还有垃圾,在道路中有被打死的老鼠没人清理。

3.有少部分人仍不自觉。观察发现仍有少数年青人不自觉,抽完烟就把烟头丢在地上,还有些人随地吐痰,极不雅观。

4.冶炼厂有较大污染,部分村民反映冶炼厂离他们家太近,排出的废气经常飘到他们家,影响空气质量。

(三)石***村与***村比,问题要严重得多。

1.首先村容村貌较差。村道两旁散落有零碎的纸片、烟头、烟盒,观察房屋周围卫生也不整洁,总有一些小垃圾,水沟里有小孩的玩具球、矿泉水瓶、烟盒等。

2.生活垃圾丢得多。表现在腐烂的菜叶、果皮乱丢,造成细菌滋生,蚊叮虫咬。

3.卫生设施欠完善。观察发现有些农户家门口有垃圾桶,而有些则没有。村子周围也没有较大的垃圾箱。走访中发现一个叫农场的地方,里面操坪上充斥着垃圾,一个垃圾桶也没有,居民更是随手乱丢,大部分垃圾丢入河里,污染了水源。

4.制度不全。当我们询问是否有相关的村规民约和责任区划时,大多数村民却是摇头不知。

5.村中领导不重视。宣传不到位。当我们来到村委时,大门紧闭,更需注意的是连村委门口都是垃圾,让人担忧,而且我们也没有看到宣传设备。

6.村民素质较低,在石***村,我们共向20人说明了来意,但仅有5人愿协助我们调查,大多数人不明白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和意义。

7.安圣电池厂污染问题。村民反映,安圣电池厂经常乱排污水,污染程度极为严重,附近村民干农活时经常闻到刺鼻异味。

从以上得到的调查结果发现两村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何会存在差距,经组员讨论并询问***村书记后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村:***村做得好是因为:1.有一群负责的领导班子重视农村环境建设;2.对村民给予引导教育,呼吁村民要爱护周围环境卫生;3.加上宣传工作到位,资金投入较多,村干部以身作则。在与村支书记的谈话中,了解到自从***作为省级农村示范点后,上级政府和各部门都相当重视,因此村干部有了积极性,定期开展评比活动,上级政府和各部门更是采取实际行动,表彰那些做得好的农户。当问到保护环境的关键时,书记说:“自觉”,确实大部分村民在调查问卷中也是认为主要靠自觉,问到目标时,书记答到:“一要达到‘无污染’的程度,各家各户的垃圾都能够自觉的进行分类收集,再拖走。二要建成一个‘花园式’的乡村,也就是美丽乡村,要把农村建设得和城里的小区一样,漂漂亮亮,舒舒服服。同时,书记也向我们讲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一是死角未处理。二是边远环境未搞好。三是村民的自觉性还不够强。村委今后的工作着重抓村民的自觉性,完善基础硬件设施,如花草树木的绿化工作等”。

石***村做得不好的原因:1.卫生意识缺乏。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普遍较差。总结为“四怕”,一是“怕丑”,有的村民认为扫垃圾丢人,没面子。二是“怕脏”,有的村民害怕垃圾的臭气。三是“怕亏”,有的村民经济利益至上,认为扫垃圾白花力气和时间,只有付出,没有利益。四是“怕烦”,有的村民感到随意扔垃圾顺手,有的甚至是将垃圾倒在咫尺之遥的垃圾池旁,令人无奈。2.宣传教育不够。一是精神贯彻不到位,环境卫生整治的精神只停留在文件上、资料里,记录在本里,没有深入到里地头,家家户户。二是缺少宣传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三是宣传方法简单,村干部对群众的文化素质信心不足,懒于宣传,纵使宣传,也是寥寥数语。3.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农村公路的硬化使得村民“行路难”问题得到缓解,村民的出行环境得到改善,但县、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缺乏应有的资金扶持,加之农村集体经济基本是空壳经济,对卫生设施、保洁器具所需的资金难以投入,导致设施修建数量少,标准低,垃圾漕运不及时,处理不当。4.运行机制缺失。一是人员管理机制缺失。仅依靠村干部搞环境卫生,人单力薄,苦于应付,效果不佳,面对普通村民缺乏必要的管理约束。二是垃圾清运机制缺失。存在只收不清运,只收不填埋,只收不焚烧的情况,任垃圾在垃圾池中散发难闻的臭味,污染了公共环境。二是工作激励投机缺失。没有一个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奖优罚劣的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

三、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对策建议

村容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幸福生活指数的必要举措,为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状,建设清洁文明家园,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各村要克服群众难发动,问题难处理,成果难保持,资金难筹措,工作难协调的畏难情绪。要树立信心,坚定决心,敢于面对矛盾,敢于攻坚克难。

2.进一步发动人民群众。整治工作要紧靠群众,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要进村入户做好宣传,使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入心入耳,要开展民主议事,让群众参与决策,从开民主议事,从而深入开展群众自治,实现群众自我管理,并广泛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

3.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县乡两级共同努力,全力做好乡镇村道路、下水道的清扫、清运、清收工作。要搞好环卫设施的改善及农户厕所、猪、牛、羊圈等基本设施改造建设和街面路灯亮化、屋前屋后绿化等工作。

4.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要突出重点,农户家中要做到扫干净、摆整齐,集镇要做到保畅通、讲规范、要加强规划控制,每个村建设要有规划,要建立专治队伍,卫生要有专人打扫,还要进行专门考核,要完善制度,用制度规范工作,管理群众;要发挥典型作用,带动更多群众积极参与。

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 篇9

2012年从7月到11月,我们对袁州区寨下镇的横塘、沙江、大宇、带塘、长乐、新桃、圆岭等行政村进行了多次环境卫生状况调研,这些村庄都是基层行政所在地,都有村支委和村长,最大的村集中居住几千人,如横塘村,小的村庄也集中居住着几百口人,如带塘村。我们发现这些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脏、乱、杂、臭。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1、赃。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既没有实行分类收集,更谈不上回收利用。走进村庄,不管是大路还是小路,或者是穿村而过的公路,到处都可以看到零星散落的鸡粪、狗便、牛屎等脏臭物;有些较为偏避的路,行走都得多长上一只眼,稍不小心,一脚踏在牛屎上,准让你摔个仰面朝天。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拉极更随意倾倒,微风过处,尘土飞扬,塑料薄膜漫天飞舞,让你无处躲藏。

2、乱。首先是房屋建筑很乱,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经济收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农村,有了钱当然首先就想盖房。这些新建的住宅,也许是由于各自的宅基地是祖传的,也许是村里缺乏统一规划,总之,就是随意随地,横七竖八,犬牙交错,不分东西南北,杂乱无章。其次就是柴草、猪粪、牛粪的堆放,随意随地,非常散乱,有些柴草紧靠房屋堆放,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碰上小孩玩火,后果不堪设想。猪粪、牛粪作为一种农家肥料,有的就堆放在厨房的窗子下,这就不仅是难看,而且也严重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

3、杂。首先是人畜杂居。农户院坝散养家禽严重;在这些村落基本上都是鸡犬与人同行,它们四处活动,与人争道,随意乱窜,随地拉洒。小孩坐在堂屋吃东西,大人如果不在旁边保护,鸡和狗就会毫不客气地与他们争吃。孩子急得哇哇大哭,这是极为常见的事。村落鸡鸭屠宰粪便残物,随处可见,小吃摊点更是污染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极为普遍,污染极其严重。环境卫生设施几乎是空白。既没有垃圾池,更没有垃圾桶之类的东西。

4、、臭。如果是在夏天走进村庄,用臭气熏天来描写,是既不过分也非夸张,由于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鸡粪、狗屎、牛便等脏物,经过太阳一晒,臭气满天飞散,其味确实难闻。更甚者,有的农民竟会利用两幢房屋之间的空隙搭建猪圈,而农民往往又习惯把厨房建在自己的房屋后面,于是就常会出现厨房与猪圈紧靠,有些人猪圈内又设有厕所,此地此景此味,不用述说也可想而知了。

5、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森林面积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特别严重,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人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补进;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四处泛滥,席卷着地面的各种垃圾,形成污染;而这些河流,往往就是我们城市河流的源头。

二、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过度重视经济指标,忽视了环境保护,因此对农村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城市环境问题得到重视,而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对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大量城市垃圾向农村的转移等问题已给农村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此外由于管理体系不畅、资金来源不足、扶持措施不力、治理模式不适等原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数亿农村人口生存环境恶化,健康受到危害,且纠纷频发,成为社会一个非常不和谐的因素。

1、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于在这种脏、乱、杂、臭的环境中生活,环境卫生意识非常差,领导又只把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忽视了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环保问题。农民难以接受到环保知识、政策、法律的学习教育,对环保了解甚少,自我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就更差。

2、乡镇工作重视不够。在乡镇工作中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就目前来看乡镇几乎是无心去关怀农村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在领导的心目中“排不上队,挂不上号”,把它放在经济发展之外。

3、宣传教育不到位。对农村环境污染宣传教育在乡镇工作中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空白。我们对相关乡镇领导采访时,他们觉得:一是市县级政府经济的划拨大少,即使想治理环境污染也是杯水车薪,无能无力。二是农民的环保意识太差,他们对现有状况习以为常,教育工作太费力。三是乡镇工作太繁,无暇顾及等。对行政村采访时,他们觉得现在的村民很难管,叫他们干点活,就要报酬,而村里的钱又太少,想做也只能是望洋兴叹。采访相关农民,5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我们的调查感到疑惑,觉得自己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不会有什么问题。40-50岁的中年人,对这种状况虽然有不满意的情绪,但也是觉得无能无力。

三、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分析

人类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气体,影响呼吸,影响健康;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原因之一。其中致使农村环境恶化一个重要原因是涉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与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相比,农村环境保护的公共产品供给几乎是一片空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一定会成为制约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环境、政府管制与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在高度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下,如何处理好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对以后开展农村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这对当地政府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1、“白色污染”的危害有: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村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在地面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现在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对人体的健康极为不利。

4、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可谓是废水、废渣四处奔流,污染环境,污染水源。这就不仅是在污染农村,同时也在污染城市,因为城市的饮水源头都在农村,因为农村河流大多是城市水源地。

四、农村环境治理措施及设想

通过调查的我了解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既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也不是一个村庄,一个地方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家乡现在在的环境状况不是很乐观,但是据调查,环境污染是极为普遍地存在广大农村。我们发现政府也并不是没有进行环境保护的工作: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也向老百姓宣传环境保护,以期提高人们的环境白虎意识等,目前来说只是力度不够。不过,我们也相信在政府的努力下,作为这片土地主人的人们,就更应该努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爱护它,保护它,从手上的事做起,不乱扔、乱折、乱吐;从身边的是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成美好的家园。

1、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尽管考虑不够,但还是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2、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国家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强化扶持力度,建立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政府应对农村和规模以上的企业污染治理,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规模以上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

4、探索科学的治理模式,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效率。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不同于城市、工业企业的污染,不能简单的套用其污染治理模式,要在其治理模式上加以改革创新,以适应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进而提高污染治理的成功率。

注重软环境建设农村调查报告 篇10

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越厚重, 学校发展的基石就越牢靠, 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越大。目前, 在城市里, 中小学校园文化已经引起了学校管理者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在注重开拓、传承优质的学校文化, 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 在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学里, 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则相对较慢, 观念也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的形式简单、内容陈旧、表现僵化, 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领作用。这样引发的结果, 轻则表现为人与环境的不和谐, 校园脏乱破旧, 草木零落无序;重则表现为学校管理混乱, 师生缺乏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和集体荣誉感, 既不利于学校的良好发展, 更不利于师生的健康成长。

所以, 农村中小学校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实”、“活”, 不断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显现, 促进师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一、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一个“丰”字

校园文化既是一种环境, 也是一种氛围, 一种需要精心培育和经营的教育氛围。而许多农村中小学就缺少这种氛围, 文化建设苍白、陈旧成了普遍现象。一谈到校园文化, 仿佛就是写几句标语, 出一两块黑板报。特别是在比较偏僻的学校, 除了一两句陈旧标语和口号外, 基本上感受不到现代文化的气息。笔者曾到过一些农村乡镇中心学校调研, 发现有些校园内最醒目的就是墙上嵌着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烧制的“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行为规范”内容的瓷砖, 其他的“文化”踪影却再难觅到。更多的学校在校园布置上一般都是程式化的:一份学校简介、一幅教师谱、一个校务公开栏, 教室外的走廊和教室内的墙壁上则挂着远离学生生活的名人名言和名人头像, 而农村教师办公室的文化建设则几乎都是空白。

这样的学校给人的感觉特别苍白, 没有生机与活力。在其中学习的孩子其内心又如何能丰富起来呢?

由此可见,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突出一个“丰”字, 要有新意, 要创特色。只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特色才能使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

1. 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突出“丰”字

我们经常说“环境育人”, 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 “处处是教育之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农村中小学校要通过丰富环境文化的布置, 营造出洁净活泼、优美和谐、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

校园里一条醒目的校训, 能在精神上不断激励师生拼搏进取;一句“轻声慢语过走廊、上下楼梯靠右走”以及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提示语, 能给学生无声的教育和人文的关怀;一道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 通过“学校发展篇、安全教育篇、健康生活篇、师生励志篇、教学活动篇、经典赏析篇、家乡风情篇”等栏目的设置并定时地更换内容, 则可以成为滋养学生的不竭源泉, 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个“植物园地”、一块“校园树木身份牌”、一个“才艺展示台”, 则能让学生增才干, 长见识。

总之, 只要精心设计, 用心经营, 农村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 在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丰”字

教室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 也是最有效、最重要的育人环境, 所以农村中心学校教室的环境布置一定要丰富而有新意。贴近学生生活的名言、格言, 能帮助学生启智、明理;“知识乐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知识的魅力;“展示空间”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书香角”则让整个班级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心语栏”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小小的纸片说说心里话, 建立温馨的交流平台……

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 既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又增进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更激发了学生对班级的情感, 让孩子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每天一进步, 迈上成功路”的愉悦和自信。

3. 在教师的办公室文化建设中突出“丰”字

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学校的成败与兴衰,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团队素质的高低。要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增强教师的凝聚力, 就不能忽视对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办公室文化的建设。办公室是教师休息和办公的重要场所, 良好的办公环境既有利于教师高效工作, 更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办公室的布置除了美观整洁外, 在文化营造上一定要多下功夫。办公室墙上的励志格言、工作信条, 是激励教师提高职业修养、提升专业素质的动力之一。例如“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尽管平凡但不可平庸, 尽管朴实但不失精彩”、“工作一场唯勤恳, 平凡一生只认真”等等话语都能达到励志的效果。除此之外, 还可以倡导每个办公室结合自己的学科特征, 给自己起名号, 激发对自己教学学科的热爱, 彰显办公室特色和团队力量。学校可以开展“读书启迪智慧、读书滋养心灵、读书涵养人生”的教师读书节活动, 以提升教师的素养;还可以让教师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亲自动手写书法、做手工、养植物等以此来美化办公室, 并定期举行办公室文化建设评比活动, 在评比中活跃教师的生活, 增进教师间的情感。

总之, 良好的办公氛围和团队协作, 能让教师快乐工作, 愉快生活, 更加昂扬向上。

二、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一个“实”字

学校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在价值层面, 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 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则是最表层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塑”表现方式的“形”, 是为了“铸”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魂”, 这就要求最表层的学校文化的各种外在表现方式必须要落在实处。一切布置, 不作摆设;一切活动, 真实有效;各种制度, 完善严谨, 让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真正起到激发、引领、熏陶的作用。

1.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落在“实”处

在农村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一定要结合学校的特色, 尽量做到有主题、有规划地精心设计。学校是“树人”、“育才”的地方, 因而校园环境建设各部分都应统一于这一主题。

例如某乡镇小学就是结合自己学校的“诵读经典活动”这一主题来打造校园环境文化的。一进校门, 左右两边墙上的“仁义礼智信”、“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赫然映入眼帘, 让师生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古典的芬芳。在教学楼的墙壁上, 学校精心挑选了《悯农》、《竹石》、《青松》等诗词名篇, 通过优美的画面、工整的书法向孩子们诠释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教室走廊悬挂中华传统美德德行教育图片, 告诉学生明德、慎思、笃学、尚行。各班学习园地上张贴《三字经》、《弟子规》全文。国学经典如影随行, 成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伙伴, 将孩子们领进古典文化的殿堂, 并让学生在优美的字体、诗画意境中获得美的熏陶和精神的引领。通过这样的校园环境建设使“环境育人”的作用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发挥。

另外, 农村学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还要注意标语、格言、宣传橱窗、文化长廊等内容的设计和摆放, 以真正落实它们的育人作用。例如某镇中在学校饭堂里悬挂的标语是“饮食是文化, 即使饥肠辘辘, 也要风度翩翩”, 每天同学们放学后来到这里, 看到这样的语言, 即使再饥饿, 也会秩序井然地排队打饭。这就是文化熏陶的魅力。

2. 课外活动文化要落在实处

课外活动文化的有效落实, 对校园文化的培植, 对师生的自信和能力的培养, 对师生的团队精神、凝聚力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学校虽然物质条件简陋, 资金紧缺, 但农村地区地域广阔, 有丰富的历史、自然、文化、民俗资源,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 蕴藏着独特的教育资源。学校可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 比如铜鼓文化、山歌文化以及民间运动项目等开展活动, 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例如某镇的中心学校在多年的课外活动文化建设中, 成立了健美操队 (一年级) 、鲜花队 (二年级) 、腰鼓队 (三年级) 、鼓号队 (四年级) 、礼仪队 (五年级) 、国旗班 (六年级) 、百人合唱团、体操队、山歌班、小记者团、小广播站 (三、四、五、六年级挑选) 等学生团体;坚持每年开展“两会一节”活动, 即:“校运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成果展示会”、“读书节”。这些活动铺设面广, 参与人多, 盘活了整个校园的课外活动文化。节目丰富多彩, 精彩纷呈, 充分发挥了师生的潜能, 展示了他们的才华, 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 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也体现出了学校教育的真正使命——构建和谐教育, 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 校园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 又能提高师生、生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 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好铺垫。

3. 制度管理文化要落在实处

制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现代学校管理是以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树立服务意识、尊重意识, 既要以人为本, 也要注重规范, 所以制度管理文化完善和落实就显得非常重要。完善的制度管理可以使一个学校合理、高效、规范地运转。农村学校除了常规管理的各种制度一定要完善以外,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尤其重要。学校大事与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制度规定, 都要交由教代会讨论, 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代表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议案, 由议案组筛选讨论, 最后拿出解决的办法。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体现了民主和谐的管理文化, 能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增进团结, 促进和谐。

只有把“显性”的和“隐形”的校园文化建设都落在实处, 谋求文化立校, 内涵发展, 才能绽放出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之花。

三、农村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一个“活”字

1. 统一与特色相结合, 营造活跃的校园文化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注意规范, 也要兼顾个性;既要注重统一, 也要彰显特色。大到整个校园文化的营造, 小到一个班级文化的建设, 都应如此, 这样才能营造出活跃、灵动的校园文化。例如某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就提出了“三表一特色”的要求, “三表”是课程表、值日表、作息时间表, 这是统一的规范要求;“一特色”就是班主任根据班级的活动特点来打造个性化班级文化, 使每间教室都具有独特的人文氛围。活跃、灵动的校园文化才是具有生机的校园文化。

2. 自己动手, 人人参与, 构建有活力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与每一个师生员工息息相关的。只有师生员工人人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 才是有活力的校园文化。例如有些学校就充分利用校本资源、课余时间, 教师们全员出动, 各展才华, 在学校的围墙上绘出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彩图;有的学校把教师和学生的书画作品张贴在学校每一个楼层、每一个楼道的墙面上, 打造出亮丽的楼廊文化。这样既能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奉献自己的才华, 展示自己的风采, 鼓励师生的发展, 帮师生们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短缺问题, 还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可谓一举三得。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师生认可并参与创建的校园文化才是“活”的校园文化, 才是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

总之,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价值观念基础上进行物质与精神创造的过程及其结果。建设和创新自己的校园文化, 就是在营造一个优良的教育氛围。所以农村校园文化应注重“丰”、“实”、“活”, 应与师生的精神相连, 心灵沟通, 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宽容、富有活力的教育气氛和校园文化氛围, 使教育与管理浑然一体, 在自己学校的土壤里播下自己独有的文化种子, 真正让校园文化发挥它育人的特定价值。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作文素材高考版200字下一篇:现场管理者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