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述职报告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金融述职报告(通用8篇)

农村金融述职报告 篇1

题目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回顾与解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在新的国际和国内金融形势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三轮重大的改革,至此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显着阶段:1979-1993年;1994-1996年;1997-2011年。本文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以此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程。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等正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显着阶段,基于对这三个阶段的分析,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历程进行探讨。

第一阶段:恢复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1979-1993年)

在1979年之前,我国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安排是动员农村储蓄,支持城镇工业化发展,没有建立起单独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真正的农村金融组织。1979年之后,我国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农村金融安排,主要是恢复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1979 年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其农业贷款对象从以集体为主变为以农户为主,并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农村商品经济,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接着,农村合作信用社也从政社合一的体制下解放出来,恢复了其在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198

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而不作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农村信用社业务规模和业务内容发展迅速,对农民个人贷款用途发生了改变,贷款数额也成倍增加。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从该年起农村信用社改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监管,农村信用社脱离中国农业银行的领导管理,实行自主经营,金融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农村信用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随后,国家农业投资公司、国家林业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也逐步成立。这样,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并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若以1980年为基期,1980-1993年间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信社存款增加了18.7倍,年平均增幅达25.7%;贷款增加了15.6倍,年平均增幅24.1%.农村社会总产值增加了12.3倍,年平均增幅22.1%。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在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体和私人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国家放开了对民间信用的管制,允许民间自由借贷,允许成立民间合作金融组织,民间金融演化过程和初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农村合作

基金会、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其中农村合作基金会自1984年在少数地区试办以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国发展也较快。从性质上来讲,它不是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而是一个社区性金融系统的补充,对于协调农村闲散资金,缓解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农业银行身兼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任务,这种背景不利于其商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改善。农信社在农业银行直接管理下,也束缚了其独立发展空间。加上部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组织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严重的非规范经营,混乱了农村金融市场,加剧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所以,以建立农村金融体系为目的的第二轮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阶段: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1994-1996年)

自2004年以后,面临着混乱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势在必得。这是《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的。这轮改革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金融制度的安排。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1994 年,我国成立了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试图通过该银行的建立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从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中剥离出来。该行主要任务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

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运用分为两类:一类是重点支持农业的产前环节,其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体的各类农业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另一类是为了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流通各环节,进行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体的收购、调销和储备贷款。中国农业银行也将政策性业务划出之后,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加快了商业化的步伐。

(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

农村信用社的政治体制背景比较复杂,必须加强对其的商业化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向合作制方向发展,并在信用联社的基础上,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金融监督管理。由于农信社继续沿袭中国农业银行管理时期商业化的经营方向,随农村金融需求的大幅度增加,金融供求缺口越来越大。事实上,农信社本身的历史包袱沉重,资本金严重不足,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不完善,很多方面都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要求。

同时,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明确其不属于金融机构,不得办理存贷款业务,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改变为隶属农业部,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仍隶属于财政部,但办理农业信托投资。

第二阶段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符合农村融资需求的金融体系。但是,实际运行中发现,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农业生产性金融需求也有十分苛刻的贷款条件,农

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性金融需求也缺乏来自银行的资金保证。

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必然由非正规金融安排来补充,导致民间借贷和各类合会组织兴起,带来许多金融纠纷。各类基金会和部分农信社不能规范经营,金融市场寻租现象普遍。

第三阶段:促进农村金融商业化和多元化(1997-2007年)

1997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了撤并,退出了县域范围,重点转向了城市;基层营业机构的贷款审批权和财务权上收,业务重点放在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上,较少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一)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造

2003年6月,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为标志,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由8省市试点进一步扩散到全国。这轮改革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从2003年起,我国允许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但

对其设立在注册资本总量、资本充足率、发起人规模、从业人员、设立分支机构数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这些新型农村银行均是在原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股份制银行,实际上不具有合作性质。

改革后,农信社逐步形成了四种产权关系: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级农信社统一法人、县级法人。截至2010年底,完成产权改造后,组建了17家农村商业银行,113家农村合作银行,1824家县级统一法人。由于此轮改革的目标不是解决农村融资问题,而是解决农信社生存和发展问题,所以在解决农村融资问题上,资金越来越远离农民,向城市流入。

(二)农村邮政储蓄的发展

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数量庞大,遍布城乡,业务发展迅速,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上起到一定作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第五大银行。邮政储蓄拥有最广的城乡覆盖面,并提供最多交易额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其近60%的储蓄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邮政储蓄于2006年在部分省份开展邮政储蓄定期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缓解了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将试点在农村领域发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微小企业主贷款,并在时机成熟时推出农村小额保险甚至小额期货等产品。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始终未能发展起来,整体上处于滞后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在数量和

质量上的规模上均较小。

(三)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管制力度。为了消除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竞争冲击,1997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合并、关闭;随后1999年,被彻底解散。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非正规性金融体系主要由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组成。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也是类似于信用合作组织,基本上均被取缔。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了小额贷款试点,银监会出台了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新政策,给农村金融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多元化发展道路。2007年的3月1日,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为标志,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关键时刻。

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2007年1月29日公布的2007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迫切性,表明了优化农村金融体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环节。为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等金融机构。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6个试点省

(区)共核准2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1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另外,还有8家机构已提出申请,其中3家已获筹建。三类新型机构共筹集各类资本12726.65万元。其中,银行资本6480.21万元,占比50.9%;产业资本1953.89万元,占比15.4%;个人资本4292.55万元,占比33.7%.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2446.16万元,存款余额19344.87万元,贷款余额11953.4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初步起到了将社会资金引向农村地区、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金融商业化、多元化。

农村金融述职报告 篇2

本次调查的对象:河北省武强县某某村、河北省徐水县某某村。本次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法和随机取样调查法。本次调查的预计结果:了解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根据调查情况, 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建议。本次调查的时间:2013年8月1日至8月7日, 为期一个星期。

一、农村存款服务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与解决建议

(一) 基本现状

在武强县某某村, 有57.3%的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 其余的收入来源分别是养殖、个体经营与打工。有75%的人会选择把钱存在农村信用社, 有18.9%的人会将钱存在农业银行。此外, 还有选择存在了邮政储蓄银行和工商银行。调查表明, 随着经济发展, 大多数农民有存款习惯, 并倾向于把钱存在金融机构。选择哪家存款机构取决于距离的远近。之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信用社, 就是因为信用社离村庄较近。调查中, 有73%的村民认为他们存取款不是非常便捷。有近1/3的村民表示, 有零星支出时, 他们会更愿意向亲戚朋友借钱, 以免取款劳累之苦。60%的村民希望可以在村子里设立自动存取款机, 方便大家的存取款。

在徐水县某某村, 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由种植业转向工资收入 (因为有乡镇企业) 。农民收入较高, 大部分农民还会选择将钱存在农村信用社, 情形与武强县某某村类似, 但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农民认为存取款的方便程度好于武强县的某某村。不过, 约65%的农民还是希望在村子里设立自动存取款机。

(二) 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对存款的意义和服务缺乏认识。农民之所以存款, 主要基于安全考虑。对存款的认识取决于农民的富裕程度, 收入高、较富裕的农民存款意愿更强, 对存款服务的期望值也越高。在武强县某某村的调查中, 一些农户不了解ATM机的用途, 因为自动取款机出现的机会很少或几乎没有。二是服务网点少。农民存取款不方便, 选择余地少。有时几个村子的村民同时到同一家银行机构办理存取款业务, 人多出现排队现象, 影响了农民存取款的积极性。三是农村金融知识普及不够, 农民对存款及理财等知识了解太少。

(三) 解决方案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增加农民的存款资源。二是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宣传力度。普及金融知识, 使农民明白存款对自己及国家经济建设的意义。增强农民对金融企业的信任度, 调动农民存款的积极性。此外, 培养农民理财意识, 增加理财知识, 使他们在享受金融服务过程中, 增加自己的财富。三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在有条件的乡村增加金融机构服务网点或设立ATM机, 给农民提供更便捷的存取款服务。同时,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研发适合农民的金融产品。包括理财产品等, 丰富农民的经济生活。

二、农村贷款服务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与解决建议

(一) 基本现状

在武强县某某村, 有80%的人没有贷款需求。约84.9%的人没有贷过款。贷款的主要用途是兴办企业。约84.6%的人认为在自己贷款过程中或听邻居讲述他们的贷款过程中, 贷款很不方便。村民们认为不方便的主要原因是手续太复杂, 不方便。还有一部分村民认为利息比较高, 负担不起。还有少部分居民认为没有抵押物品银行不贷。

在徐水县某某村, 有70%的人没有贷款需求。约72.1%的人没有贷过款。贷款的主要用途是兴办企业和自家建设。约80%的人认为在自己贷款过程中或听邻居讲述他们的贷款过程中, 贷款很不方便。村民们认为不方便的主要原因也是手续太复杂, 还有一些村民认为利息比较高, 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款。

(二) 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贷款意愿不高。贷款需求和经济发展程度相关。较富裕村, 贷款需求较多, 他们利用贷款发展经济, 增加收入, 改善生活的愿望较强。二是农民贷款成本高, 负担重。由于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 竞争不充分, 加之农民缺少有效信用手段, 致使贷款利率高, 贷款农民的积极性受挫, 从而导致他们的贷款需求受到遏制。三是信用建设缺失。农民贷款缺少有效信用支持, 如无符合贷款机构要求的抵押物, 为农民贷款的担保公司少, 有的担保公司由于为农民贷款担保风险高以致不愿意承担这样高的风险。四是贷款手续较繁琐。有些农民有贷款意愿, 却因没有完善的手续而望而却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贷款的需求以及愿望。

(三) 解决方案

一是挖掘农民贷款需求, 发展适合农民的贷款业务, 发挥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作用。二是降低农民贷款准入门槛, 简化农民贷款手续, 提供更便捷的贷款服务。三是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政策, 增设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制定财政补贴政策, 减轻农户贷款负担, 激发农民贷款积极性。四是完善农村信用机制建设, 建立多元化的农民贷款信用体系。建立农民信用协会, 搭建信用平台。实施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担保公司为农民贷款担保。五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贷款服务。徐水县某某村的村民大多可以上网, 可以发展网络金融, 实现支付和信贷功能。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农民的金融产品, 通过网络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述职报告 篇3

梨树县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发放力度在不断加大,农业贷款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我县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最高时达115259万元,净投放61029万元,农行农业贷款余额6727万元,净投放5139万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特色农业以及特色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信贷资金的需求量猛增,小额贷款的额度与贷款期限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县委、县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服务非常重视,与县农业银行从“三农”服务目标、服务领域、业务流程和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农业银行为更好的服务“三农”,专门为农民设计了金融产品“惠农卡”。它的主要功能是:存取现金、转帐结算、消费、理财、财政补贴代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缴纳、农村公用事业费代收、代付和做为农户小额贷款的载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办贷款手续简便,一次调查,一次审批,循环使用,最长贷款期限可达三年,在贷款期限内,可以随借随还,贷款额度可达三万元或者更多,贷款利率与同业相比较低。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农资局配合农行发放惠农卡,2009年9月10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和农经站长参加的发放惠农卡工作会议,利用2009年“十一”节前半月时间,突击发放惠农卡。经过短时间的运作,全县共发出惠农卡6.45万张。截止到目前,全县共发放惠农卡12.75万张,发卡覆盖面村级达到100%,累计发放贷款4.2亿元。在具体工作中,着重作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会同农业银行成立领导组织,实施“一把手”工程

由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局负责总调度,靠前指导,亲临现场检查落实督导等具体实际工作。本着“普惠制,广覆盖”的服务原则,让农民手中真正拿到为其量身定做的惠农卡。

2.会同农业银行制订了《梨树县惠农卡、广覆盖,整体推进实施方案》

明确了惠农卡发放对象、方式、目标、措施,从而保障了惠农卡在发放的各环节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惠农卡发放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搭建两个平台

全力依靠地方党委、政府,调动“三级”干部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为惠农卡广覆盖发放服务。农资局分9个组与农行9个分理处相互配合,分别包保各乡镇,建立以各乡镇经营管理站为惠农卡发放中心,以各村为惠农卡发放网点发放网络。形成了各级政府层层有人管,时时有人抓的惠农卡发放管理体系。乡镇经管站的全体职工、村、社全体干部,全力以赴,全县参加惠农卡发放工作人员达到3600多人次,出车140多台次,农经部门和农业银行共拿出复印设备52台用于惠农卡的发放。

4.采取灵活的发卡形式

经过广泛调查研究,确定农行各基层营业网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严格执行惠农卡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发卡方式。

4.1农经站人员同流动客户经理组织工作人员到村屯开卡

对距离农行营业网点较远、交通不便的农民,到村屯收集资料,进行批量发卡,集中激活。

4.2柜台发卡,当场激活

主要是对距农行营业网点较近的农户,尽量宣传和动员到营业网点开卡,当场激活,可减轻批量开卡后到户激活的工作压力。

4.3依托村屯工作人员

让他们协助收集整理资料,填写开卡申请表,然后由客户经理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审核,这样既解决本行人员不足的问题,又节约时间,提高办卡效率。

4.4锁定目标,重点支持,集中快速办理惠农卡

对过去贷款额度大,还款率高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已经形成规模的村或屯确定为“贷款信用村屯”,坚持优中选优、强中选强,确保发卡质量。

5.積极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快速发放惠农卡

农业银行把合作社作为优先发卡群体,优先授信营销对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现在农行已经给合作社社员发放惠农卡1.8万张,发放贷款7000万元。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篇4

“三农”对金融服务需求巨大

(一)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屡屡将‘三农’工作当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对于发展“三农”事业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伴随农业市场化、现代化步伐加快,“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

这种现象在宁夏同样普遍存在。一些例子可谓佐证,诸如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区域并不大、人口并不多的区域内,资产规模在短短几年内却得以实现几何级发展,足见在目前的金融发展格局下,农村金融市场空间有多大。

以隆德六盘山村镇银行为例。该银行所在的隆德县,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经济并不发达,县总人口才18.21万人。而作为该县唯一的一家村镇银行,于7月28日正式挂牌营业时,注册资本金仅为万元,但截止7月末,短短三年时间,该行资本总额已达3.4亿元,各项存款3亿元,在当地5家银行同业中占比8%,排名为第四位,超过了邮政储蓄银行;各项贷款1.84亿元,同业占比10%,排名第三位,超过了建设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存贷比61%,涉农贷款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无不良贷款。

宁夏泰信农村资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服务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全区唯一一家农村资金管理公司,月成立,注册资本1.5亿元,而截至206月底短短3年不到时间,泰信公司共支持永宁、吴忠、中卫等地近4000户农户进行特色农业、种植养殖业、涉农经济实体的发展,累计贷款金额高达近4亿元。

(二)“草根金融”表现突出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一直强调并加压下,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模式,加大对“三农”支持的力度。但从整体来看,多年来传统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方面,实际成效并未能得到农户和基层政府官员的认可。

目前,在服务三农方面,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商业银行被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寄予厚望,但从实地调研了解来看,这几个渠道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使得农民从者几个渠道获得贷款,依然存在“贷款难”和“贷款贵”问题。

农村信用社:官办特性依然很严重。在获取农村信用社贷款,特别是信用贷款的时候,手续繁琐,办理时间长,同时还存在需要“走关系、工作人员要好处费要回扣、要求贷转存”等问题。

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支持一些大型三农项目,一般农户需要的小额短期贷款,基本无法从农业发展银行得到支持。

农业银行和商业银行:对三农金融需求最大量的小额短期贷款,出于成本和风险等因素考虑,农业银行和商业银行依然缺乏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缺乏足质抵押物问题依然难解,而通过担保又将普遍增加3个点左右的年利率。

综合来看,调研发现,在农村金融这一领域,当地政府官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以及农户各方有共识:传统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嫌贫爱富”并没有发生改变,主要还是集中于为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提供服务,对于“三农”领域这样的小、散、短的融资需求,投入意愿不足;小额贷款公司,则普遍存在“唯高利率放贷”现象,且因为多少发生过催债、暴力要债现象,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户的心目中印象不佳;而村镇银行,特别是一些还不具村镇银行资格的各类资金管理股份公司的“草根金融”,深耕农村市场,开发各类适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在农村具有很高的信誉,获得农户的信任。

创新模式与亮点总结

(一)以物抵贷,资金调剂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耕种时节,农民往往急需用钱购买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资金需求较为集中而急切,资金短缺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农民只能到相熟的农资店赊账购买农资。这不仅制约了农民耕种生产的积极性,也给农资流通企业带来不小的资金压力。

针对这一状况,宁夏泰信农村资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与自治区供销社农资供应龙头企业——宁夏中农金合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由中农金合公司提供整体担保,由中农金合公司分布在全区各乡各村的下游经销商与农资店提供分户担保,通过“以物抵贷”的信贷方式进行农资、物流与资金的调剂,把给农民的贷款转化为种子、化肥等优质农业生产资料,让农民可以直接到就近的中农金合农资店选购农资。

这一方面为农民节省了时间成本,为他们及时开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另一方面为农资供应商、经销商有效解决了因农资赊销而产生的资金回笼问题,显著提高了他们的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增强了泰信公司对农村信贷经营风险的掌控,保证了涉农贷款资金的安全。

泰信公司创新开展的“以物抵贷”这一服务举措,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信贷资金为纽带,整合了农资供应—流通—销售—使用的上下游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达到了调剂农资、物流与资金的目的,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了农民欢迎、经销商与供应商满意、信贷机构放心的合作共赢。

(二)打造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打造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对种养殖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多方位金融支持的创新金融模式也受到了农户的广泛认可。

宁夏掌政农村资金物流调配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由农民、企业自愿入股组成,在运营中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上的需求,为入股农户、当地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农资物流等全程化服务,是一个将农民信用合作、小额贷款、农资物流服务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微型金融服务组织。该公司打破单纯发放现金的放贷方式,打造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将农用物资作为“放贷物”,不仅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产前服务,而且还将技术、营销等产中、产后服务纳入视野,成为联结分散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

目前,该公司正在努力搭建“三农”产品交易平台,把农资经销商、农产品(000061,股吧)销售商、种养殖农户串联起来进行公开、公平交易,并通过“赊销转贷款”和“贷物”的金融方式,作为联合他们的黏合剂,以达到支农资金的风险防范,同时实现农业产业各个环节都收益的“共赢”局面。

具体做法是:打造完整农业产业链金融,在产前为农户提供物资化肥贷款、产中进行生产技术指导、产后进行帮扶销售。第一,通过将放贷款改为由供销社放物资,确保贷款资金用途【资金调配公司(付款)-供销社(交付农资)-农户(还本付息)-资金调配公司】;第二,若农户出现偿付困难,可用农产品作价偿付给农产品交易中心【农户(农产品作价抵债)-农产品交易中心(付款)-资金调配公司】。这样三方合作模式,最终有效实现了农户免抵押免担保获得农资贷款、供销社避免赊销坏账且扩大销售、放贷机构获得有效隐性担保这样的三方共赢。

此外,掌政公司还通过掌握有当地详细的农户基础资料这一信息平台,针对失地农民家庭,劳动力富裕农民家庭,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家庭,通过开展物流信息调剂工作,无偿带给它们各种政策、创业就业信息。通过创业贷款的形式为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及时实现农民创业梦想。

(三)各显神通解决抵押、担保问题

农户贷款难的最关键原因在于苦于无有效抵押物。“草根金融”机构要服务“三农”,又得防范风险,该怎么做?各家机构各显神通。

宁夏中宁青银村镇银行创造性提出“以粮食贩运的上下游客户相互担保”、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隆德六盘山村镇银行则通过引进担保公司,推行公务员担保、多户联保,开办机器设备抵押、在建工程抵押,探索宅基地、林权抵押等担保模式,破解小微企业和农户“担保难”问题;宁夏掌政农村资金物流调剂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农村缺少抵押物,则根据农户具体情况,要求不同数量的连带担保之外,还要求家庭成员共同出具还款承诺书,这种做法旨在督促客户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同时针对部分贷款额度较大的农户,将其部分土地的经营权、第二处宅基地的使用权、设施农业经营权等通过村委会公正进行流转、抵押、质押等等。

“草根金融”成功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扎根当地”“拉近距离”是关键

放下身段,扎根当地,走村入户,拉近与农户的距离,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农户需求特征量体裁衣进行金融产品设计,是宁夏一些做得较好的“草根金融”的经验总结。

农村偏远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缺失现象严重,是农民“贷款难”问题的重要症结。为破解这个问题,隆德六盘山村镇银行制定了“以种植、养殖业为重点扶持产业,辐射全县各乡镇,实行整村推进”的营销策略,下沉服务重心,解决好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访农户、入棚舍,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办公发放贷款。例如,该行营销团队自带电脑和打印机,深入隆德县神林乡神林村,调研农户实际需求,以“三户联保”模式破解农民担保难、贷款难的现实问题,现场为该村7户种植、养殖户办理了贷款手续。这种服务模式,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显然不可想象。

在农村,在农民的传统观念里,银行总是有门难进的固化形象。如何拉近与服务对象的距离,获取农户的信赖,对于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宁夏掌政农村资金物流调剂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颇有心得。该公司营业大厅显著位置挂的浮雕大字“农民最讲诚信,我们就是农民值得信赖的朋友”尤其显眼。据该公司董事长介绍,这简单一句话不简单,在其他商业金融机构肯定没有,农户一进门一看见这字,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该公司提出,“我们把农户即当成我们的客户,又当成我们的朋友。我们不仅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贴心、真心、细心。还要求让每位来到公司(中心)办理业务的农户都能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热情友好的服务;并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农户办结各项业务,提供灵活、便捷的服务。”

(二)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开放、创新心态至关重要

市场主体看到巨大需求,自然有抢占市场的创新积极性。但在金融这样一个高度管制的领域,市场要实现创新,若没有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支持和允许,则也就难以见于阳光之下,更不可能成熟壮大。这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开放和创新心态也就至关重要。

在宁夏,我们走访的多家机构中,有两家公司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公司名字有些奇怪。比如宁夏泰信农村资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宁夏掌政农村资金物流调配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小贷公司,更不是村镇银行,却又多年来在从事信贷业务。

后经了解得知,这一名字略显复杂奇特的“银行”,是当地监管部门出于无奈的一种打擦边球的创新。以掌政为例,该公司成立当年,全国正在全国有6个省市自治区搞“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但宁夏不在试点名单内。当地政府觉得资金互助合作社在当地有基础,市场主体也有意愿来做,而为了不违反相关规定,故取名“农村资金物流调配股份有限公司”这一特别的名字。组建时的宗旨和企业章程是依据《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模式为原型的,也股权结构的设置是合作制的。

(三)以实现农户权益确权和可转让解决抵押难题

长期以来,缺乏有效抵押物一直是农户贷款难的关键症结。一些金融机构在尝试用诸如林地、宅基地等使用权进行抵押,但又常受困于各类权益未能实现有效确权,且不具流动性。

因此,若能对农户各类权益进行有效确认,并通过机制创新,使之能够进行流转,使得农户的“死资产”变成“活资产”,由此对于解决农户贷款缺乏抵押物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平罗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正在这方面探索着一条完整路径。年年底,平罗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具体承担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验任务。20底,平罗县成立了平罗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中心的农村产权交易范围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含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含农民开垦的村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未利用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机具、农业生产性设施使用权等产权交易。

目前,中心已经完成了确权颁证工作,明晰了农村“五项权属”,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集体荒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机制,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5800多笔,发放贷款2.42亿元。同时,实现了权益交易。该中心交易网站共发布交易信息150条,办理以农户宅基地为主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鉴证180笔,办理农村房屋所有权转让交易鉴证290笔,办理黄渠桥镇前光村、候家梁村集体荒地转出交易鉴证2笔,交易金额达5700万元。

农村金融尚需更大创新空间和政策支持

(一)扩大草根金融的政策优惠力度

从几家村镇银行调研获知,缺乏足够可放贷资金一直是村镇银行未能有效扩大规模的重要原因,但按照现在的相关规定,村镇银行在定向降准、存贷比考核口径调整方面却一直未能享受到。

宁夏泰信农村资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反映,因为未能解决金融机构身份问题,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按照一般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两项的税率合起来高达30%,影响了企业近些年的扩大发展。

(二)解决“草根金融”未来发展之路困惑

未来向哪发展?这个问题成为像掌政调剂中心类似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困惑不已的一个问题。

农村金融述职报告 篇5

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联社一直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全力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根据《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198号)文件的精神,我联社认为确保三农贷款有效投入,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主要核心。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要求,要保证“三农”信贷需求。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业务,切实做到方便快捷,督促辖内机构加强抵押担保创新,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凡不违反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用于贷款担保。

(二)积极构建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要督促辖内机构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深化与保险公司的合作,目前我区联社已经与多家保险公司展开洽谈,且签约在即。

(三)持续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授信方式、支持额度、服务价格、办理时限等方面,提供差异性的金融服务。

(四)认真做好涉农信贷品种创新和投放。完善贷款种类,以保证满足农村金融发展多样化的需求,并且要把农户、农村小企业作为信贷优先支持的重点。

目前我区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还仍然存在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

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突出问题。由于我区农信社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因此,很多金融创新产品仅在城市推出,对农村市场供应不足,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显然,主动适应农村小额融资需求变化,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迫切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得到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也只有这样,我区农信社才能克服上述的困难和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以及农民对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我联社以“三农”信贷为重点,通过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等方法,对2010和对下一步工作展开以下部署。

(一)加大支农力度。把握地方经济实际,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三农”定位,围绕当地政府的产业布局和特色农业经济板块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海洋捕捞业是汕尾市城区的支柱产业,我联社已经在今年5月份开展了本市渔业贷款需求的市场调研系列工作,并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了如何支持本地农业开办海洋渔业产业贷款服务专营机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助于在下一步工作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二)明确支持重点。一要支持自然人农户。满足零散经营的种植户、养殖户、个体工商户、购销户、一般农户的资金需求,支持创业能人大户、支持农民高效种植、规模化养殖、农资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增收致富项目,支持农民干个体、办私营。二要支持生态、高效、外向现代农业。支持高科技、高附加值、出口创汇型现代加工农业、循环农业、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支持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拉长农业产业链。三要积极支持农业行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涉农龙头企业等专业组织的成员。

(三)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我联社近期工作重点是积极创新金融品种,通过支农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满足农村信贷资金的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我联社近期计划与保险公司合作,先推出与信贷相关的一些简单的险种,为信贷支持提供保障,不断增强农村保险的渗透力,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功能。

(四)改善金融服务。

一是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关系。与当地政府部门加强合作

关系,双方加强互动,一方面更好地有的放矢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支持。

二是以行业协会为农村金融服务载体。把不同行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农村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信用社与“三农”联系的纽带,通过密切协作,了解生产、市场行情和会员、社员的资金需求,把过去跑村头松散单一的支农转为与协会合作方式,解决工作量大、成本高、风险把控不力问题。

三是实行支农贷款限时服务。按照“扩面、增量、延伸”的要求,做到贷款“阳光操作”,积极推广“阳光信贷”服务模式,设立信贷大厅,减少辗转环节,缩短办贷时间,对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业行业协会贷款等不同额度的贷款,提供不同时限要求的限时服务,满足农民贷款的时令需求。

四是提供小额贷款便捷服务。延伸支农的触角,坚持以农户为中心,实施积极的贷款营销策略,改进服务态度,对额度小的农户资金需求,进一步发挥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作用,建立涉农贷款的“绿色快车道”。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迅速扩张,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我联社把推进农村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述职报告 篇6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XX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华北平原腹地,全市辖8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160个行政村,面积5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占总人口的76.1%。XX市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属于农业大县,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4171万元,同比增长5.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367万元,同比增长5.7%;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81643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2.5%,同比增长1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255元,同比增长12.9%。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又对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县域金融服务还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较多困境。

(一)支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较为复杂,需要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支持合力。但是从县域实际情况看,政府的职能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尚未建立运转规范的金融支农和财政支农对接平台,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金融机构不能及时了解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向和投量,更谈不上做好配套资金的发放工作,金融支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据调查,县域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普遍行动迟滞、进度缓慢,在工作规划中既没有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支持三农的具体行动,呈现政府倡导、人民银行呐喊、金融机构无动于衷的格局,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存在很大反差。

(二)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难以提供高效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精简网点、减员增效的原则指导下,县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达不到规模的营业场所,使留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寥寥无几。虽然银监会出台了不少政策,为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设立金融机构提供了商机,但是,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离农民很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银行网点还较少。据调查,XX辖内现有39个金融营业网点。其中,17个设在县城中心繁华地段,22个设在乡(镇)农村地区,原来设在村一级的信用站已全部撤销,141个村处于金融盲区。设在19个乡(镇)的营业网点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为主,相对于全市160个行政村、35万农村人口而言,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机构网点数才0.628个,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极低。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单个网点辐射面大,金融服务触角有限,很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信贷投入不足,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XX市形成了以西瓜、花生、蔬菜三大种植业和奶牛、优质瘦肉型猪两大养殖业为主导的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经济格局;乡镇企业形成了以石雕、胶合板、电热毯、印刷、食品加工、灯具、塑料、制鞋为代表的八大特色行业,这些迅速发展起来的农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但是,由于受政策、资金、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弱化了县域金融机构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使其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呈萎缩之势。据测算,XX市涉农企业和农民仅流动资金需求每年不下38亿元,而金融机构年累计发放贷款仅10亿元左右,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抽样调查的30户涉农企业中,14户没有得到过银行的支持,16户取得过不同程 度的信贷支持,但金额较小,在其经营资金中占比很低;据统计,在企业初始资金来源中,内部集资1256万元,民间借款986万元,银行贷款418万元,仅占16.2%,金融机构信贷投入明显不足。

(四)金融服务主体单一,支农范围狭窄

从县域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看:商业银行虽然具有资金、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但是,这些服务还没有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对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不能提供电子结算、信贷管理、业务咨询、政策指导为一体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银行早已偏离农字轨道,将经营重点转向支持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农发行仅限于对国有粮棉油收购流通环节提供信贷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有限;真正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但农村信用社主要办理存款、汇兑、代收税费、代付粮食直补资金等业务,在满足农村资金需求上显得势单力薄,只向农业生产,、流通领域发放了少量贷款,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多领域、多层次的信贷需求。据调查,县域金融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对农村教科文卫、通讯、农民工技术培训、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还基本没有涉足,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

(五)金融服务后劲不足,难以形成支农长效机制

农村金融述职报告 篇7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如今的发展出现城乡不均的“二元化”模式, 即城市发达繁荣, 农村相对落后贫困。从金融的角度来看, 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流向大城市, 而农村的金融需求却无从满足。由此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畸形, 各类金融机构频频违规, 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能够让农村金融能够平稳运行, 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针对农村金融中出现的融资难问题, 从江苏盐城市商业银行的实地调研出发, 探究这一实际问题的现状和由来。

二、实地走访

(一) 黄海农商行概述

黄海农商行属于小型地方商业银行, 由原来盐城市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合并组建而成, 以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为宗旨, 其在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方面相比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其主要客户群体为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中小企业法人和其他中小型经济组织, 从而弥补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乡一级地区的空白。

(二) 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与拒贷原因

1. 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

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相对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太大的区别, 在企业固定资产、经济收益、信用评级、担保方式、贷款用途等方面都作出了要求, 但是从某些细节角度仍能反映出其对于小微企业的支持。比如在担保方面, 农村商业银行相对于大型股份制银行的要求是相对较松的:农村商业银行只要求小微企业主可以找到担保人 (比如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固定工作者) , 即可发放贷款。如果降低了这么多要求, 小微企业还是找不到合适担保人, 那么银行就会认为该企业对外信誉或是沟通存在问题, 因此农商行就不会给这样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

2. 农村商业银行的拒贷原因。农村商业银行拒贷的原因是多样的。

首先, 小微企业普遍的财务操作不规范。很多小微企业只聘用一名代账会计, 而由于代账会计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会计做的账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从而无法提供银行需要的财务信息。

其次, 小微企业的担保能力不足, 农村商业银行不接受设备担保, 只接受房产担保;还有有些企业信用评级低, 发生信用风险之后, 银行虽能在法律上胜诉, 可是在现实中具体执行追回欠款的过程中却往往碰壁。因此农商行为了规避这样的风险, 拒绝贷款给这样的企业。

(三) 农村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发展的作用

下图数据中, 各县农商行市场占有份额均居于首位, 位于盐城市区的黄海农商行市场占有份额, 虽然不是第一, 但也位居前列。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农村商业银行在给小微企业融资上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对小微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但是, 根据黄海农商行信贷科经理的阐述, 从黄海农商行内部数据看来, 这几年盐城地区贷款量增长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甚至还有下降。比如贷款的户数、户均额度, 近几年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很可能与外部大经济环境的不景气有着直接的关系, 再加上银行的存贷比考核, 农村商业银行往往存在有钱却贷不出去的情况。综上所述, 这些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帮助实体经济融资的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 农村商业银行还需要更多宽松、有效的政策来发展变革自身, 从而适应现在的金融环境, 来更好地为小微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服务。

三、结论与启示

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小微企业自身财务不透明, 财务制度不健全;其次, 小微企业预防风险能力差, 由于受资金、市场、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存在着很高的生产、经营风险;小微企业担保能力不足, 难以寻求资质较高的担保公司为其担保。而越是需要资金的企业, 银行设置的门槛越高, 这是尴尬所在。

另一方面, 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不够完善与到位, 从风险控制角度考虑对贷款企业的要求较高, 审批手续也比较繁琐, 特别由于信贷产品创新性不高, 只有极少数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产品, 无法满足需求。

最后, 我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信用体系十分脆弱, 银企之间、金融机构之间, 都未建立起成熟的信用征信体系。加之政府政策的激励作用不深, 无法有效从根本解决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上述的矛盾, 我们建议从政府的角度要加大对于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推动银企合作, 采取有效的措施, 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宽松的政策帮助、技术支持。国家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健全促进发展现代金融体系。而银行基于利润最大化和肩负社会责任的双重考虑, 应该努力发掘、整合小微企业信息, 积极开展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的征信活动, 开发符合小微企业实际经营需求的金融产品, 加强信贷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小微企业也应当从自身做起, 规范财务制度, 这对于企业来讲才是最根本的内部因素。

摘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 随着城乡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对应的农村金融问题也必须得到更广泛的重视。目前, 农村的金融生态发展已经呈现出种种不良的状况, 诸如射阳挤兑事件等等一系列问题的暴露, 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关注农村金融的生态发展。本文通过对盐城市实地调研数据的考察, 剖析现今农村金融生态中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融资难问题, 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小微企业,融资贷款

参考文献

[1]史亚荣, 何泽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经济学家.2012 (3) .

[2]李海绒.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7 (6) .

[3]郭艳云.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我国农村金融环境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8 (18) .

[4]刘广明.市场化改革视域下的中国农村金融环境优化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4 (3) .

[5]肖隆平.求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5.

农村金融政策与农村资金流向 篇8

资金宽裕条件下的政策调整

1996年以来的资金宽裕,使得中国金融体系内部的流动性不断堆积。进入2000年后,流动性过剩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资金空转,引发了许多争议。虽然中国还没像日本那样,步入了凯恩斯所言的流动性陷阱,但政府、央行以及监管部门多次调控的乏力,凸现了中国正罹患着流动性综合症。就资金供求结构失衡的状况而言,我们不妨把它叫做流动性悖论:在国民经济体系内,金融部门流动性过剩与企业部门流动性不足同时并存;在企业部门内部,大企业流动资金供给充裕与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同时并存;在金融部门内部,大银行流动性过剩与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甚至流动性危机同时并存;就农村和城市部门而言,城市流动性过剩与农村流动性严重不足同时并存;就区域而言,东部发达地区流动性过剩与中西部地区流动性不足同时并存。

笔者曾经分析过,流动性过剩与农村流动性危机并存的基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城乡不等价交换带来城乡经济失衡的结果,是片面扶持正规金融体系压抑民间金融的结果。更深层的原因,则与资本雇佣劳动的产业体系在全球的扩张,以及在中国更加走向极端化有关。

但无论怎样,资金过剩和流动性悖论的出现,都为解决农村融资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松金融环境。于是,中国政府的各种意图解决流动性悖论的政策,在不断地出台。

我国历次改革政策有三大特点:一是以正式金融机构为主,极少为非正式金融出台相应政策,即使出台,也是打压的,如《民法通则》对于民间借贷,尤其是高利贷的规定,以及《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的出台。二是以农信社为主,尤其是1996年行社分家之后。三是自上而下安排,由关注动员农村资金,到关注农村资金回流,但最终还是落得“一农难支三农”的结果。

进入21世纪起,诸多政策,都是朝向解决农村融资困境的方向的。比如,2004~2009年,已经连续6个中央1号文件,强调农村融资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的决心。

2005年4月份中国国务院《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见》明确要求,需要抓紧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该文件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抓紧研究制订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2006年的“中央1号文”,则十分明确地提出要发展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如社区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响应这样的政策要求,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设立村镇银行、农村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银行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三类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时,批准了原来隶属于中国邮政总局,专司邮政储蓄存款业务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

但是,2007年之后,尽管支持农村发展的措施在不断出台,农村的融资状况却并没有同步改善。所以,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仍然以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为主题,但在农村金融的措施上,并没有很大突破。而且,伴随2007年政策鼓励的一些微小金融机构的成立,他们本身的生存,都成为难题。在2009年2月份的中央1号文件中,专门提及:“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农村资金短缺依旧

金融系统内部的存差十年来不断累积,以致于如何处理流动性过剩,成为一个世纪难题的时候,农村融资难题,却似乎愈趋严重。由“三农问题”成为共识,再到将其提到“重中之重”的高度,最终推出“新农村建设”的这十年间,政府、央行及金融监管部门,已经针对农村融资难题,出台了一批又一批的政策,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以“支农”名义成立的金融组织,也给出了前所未有的各项优惠政策,但农村资金短缺却依然照旧。普通农户想得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也近乎无路。这体现在:

农户贷款覆盖面小。依据多个调查报告,农户贷款占农户有效需求的覆盖面,基本上不超过一半。若计入全部农户,得到贷款的比率,可能仅仅三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农村金融服务报告》对我国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所作的调查, 全国2.2亿农户在2005年3季度末全国在农村信用社有小额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余额的农户数为713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2.31%。还有大量的农户,连存款和汇兑等对金融部门而言毫无风险的金融服务,都不能得到。

农村短缺总量巨大。农村金融缺口庞大,也是一个基本事实。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20万亿元,以2006年用于新农村建设的3397亿元,2007年的4317亿元衡量,资金缺口之巨大,可以用杯水车薪形容。必须要金融部门弥补这一巨大缺口。可是,直至2009年1月,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余额仅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5.69%,如何才能填补这一巨大缺口?

金融和经济,本来是“毛”与“皮”的关系,正像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4年所言,要“认识到“三农”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是共生、共存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果将“三农”比喻为人的机体,农村金融则是机体中的重要器官,取之于机体又服务于机体,而不是一个体外的支持器械,可以只管用,不管养。”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既然是共生、共存关系,而“三农”又是需要服务和支持的机体,那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金融支持,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机体本身并不能带来足够的产业利润,以支持金融利润,金融支持要么就是赴汤蹈火,要么就是空喊口号。

实际上,金融机构更愿意空喊口号,而不愿意赴汤蹈火。数据表明,1998年以来,所有的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一直在10%上下,这和11%~12%的农业产值占比基本匹配,却和60%以上的农村人口和50%的农业劳动力比重极不匹配。这一配比显示,贷款资源的配置,基本上是按照效率,而非公平的维度配置的。从金融角度看,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金融业就是配置资源的,如果农村经济不景气,农业产业没有利润,那么,就没有足够的产业利润去支撑金融投资,只有农村经济有活力了,才有可能容纳更多的金融资本。所以,在中央三令五申,一个个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多元化竞争性市场的旗号下成立的情况下,对农村的贷款规模却相对稳定(如表1所示,1999年以来,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占比,一直在5%~6%之间徘徊,2007~2009年还在减少),而非增加。这也表明,现行制度安排下,市场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力量,基本上用尽了。指望一个多元化竞争性金融体系在农村的建立,去解决农村融资难题,实在是开错了药方。这不仅对农村融资的解决有害,也带来了对农村金融机构有害的水平竞争格局,是一个“双输”机制。

十多年来,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和农村流动性不足,以及农信社流动性危机同时并存的现实,已经清楚表明了,市场金融不能单独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一个庞大的、内生于农村社区的合作性金融体系,以及界定清楚的政策金融体系,必须建立起来,并与市场金融体系相伴随,去适应农村资金的多样化需要。在没有弄清楚农村经济基本性质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地将其定位为市场经济,并推出市场金融与其相适应,是政策误判的关键因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上一篇:环境治理监理评估报告下一篇:房地产销售内勤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