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贿赂行为

2023-0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论商业贿赂行为

论商业贿赂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的承担

[摘 要]商業贿赂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和违法性,日益引起政府的重视。但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以及我国目前针对商业贿赂立法的不健全性,导致实践中对商业贿赂的界定及责任追究存在着混乱。因此在明确商业贿赂的涵义、构成要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追究商业贿赂行为人依法须承担的各种法律责任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商业贿赂构成要件表现形式法律责任

进入2006年,打击商业贿赂成为中央反腐工作的重点,商业贿赂违背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毒化社会风气,孳生腐败行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但由于目前我国没有针对商业贿赂的专门立法,关于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定分散于多个法律、条例中,在实践中容易引起混乱。本文旨在系统论述商业贿赂的涵义、构成要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分析说明依据中国目前立法,商业贿赂行为者应承担的相应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

一、商业贿赂的涵义及构成要件

在我国,“商业贿赂”一词最早出现于1996年11月15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其第2条对商业贿赂所作的定义是:“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而商业贿赂第一次被确认为违法行为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在该法第8条中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

尽管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对商业贿赂行为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但其在概念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操作性上还存在较大的缺陷,造成在实践中对商业贿赂行为界定的紊乱和偏差。笔者认为以下定义较为合理: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以排斥竞争对手为目的,为使自己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或提供服务等业务活动中获得利益,而采取向交易相对人及其职员或代理人提供或许诺提供某种利益,从而实现交易上的不正当行为。 此定义虽没有《暂行规定》中的定义简洁明了,但它既明确了商业贿赂的主体是经营者、贿赂的对象包括交易相对人及其职员或代理人,又明确了商业贿赂行为人的主观特征是故意,即是以排斥竞争对手为目的,因此较为全面。

对商业贿赂行为的准确界定依赖于对商业贿赂行为构成要件的正确认识。

(一)商业贿赂的主体是经营者,包括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其中,就经营者本身而言应该是多层次的,既可能是销售者,又可能是购买者;既可能是单位,又可能是个人。但如果消费者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商品,则其不构成商业贿赂的主体。

(二)商业贿赂行为人主观上出于故意,其目的是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排斥竞争对手。只要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条件或机会而实施了贿赂手段,不论其是否达到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否已给竞争对手造成损失,均构成商业贿赂行为。

(三)商业贿赂行为侵害的客体是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商业贿赂行为人用贿赂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来战胜竞争对手,直接破坏了竞争机制的形成和运作,直接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

(四)商业贿赂的客观方面是行为人实施了违法的贿赂手段。根据《暂行规定》第二条的定义,商业贿赂的手段有两类:第一类是财物即现金和实物,第二类是除财物以外的其它手段如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等给付财物以外的其他利益的手段。这些行为是在帐外暗中进行的,违反了国家的有关会计、财经制度,被法律所明确禁止,具有明显的违法性。

二、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及相关行为的界定

商业贿赂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不外乎回扣、附赠以及一般的商业贿赂这几种形式。同时,在市场交易中给付或接受折扣、佣金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只有正确认识它们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区别,才能准确认定商业贿赂行为,从而划清合法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界限。

(一)回扣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表明,我国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回扣。《暂行规定》第5条对回扣的解释是:“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在帐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其它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个人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这是目前法律性文件中对回扣所作的最为明确的界定。

回扣具有以下特征是:首先,回扣发生在市场交易的双方之间,给予回扣的是经营者,收受贿赂的是有关单位或个人而不是此外的第三人。其次,回扣是秘密进行的,即回扣是在帐外暗中给予或接受的,这是认定交易双方额外支付或接受财物的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的重要依据。再次,回扣是卖方退给对方单位或个人的一定比例的价款。即回扣不是卖方额外从别处拿出物品或金钱给予买方,而是返还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

(二)附赠

附赠的一般涵义是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为引诱交易相对人与之发生交易,附带地向其提供现金和物品的行为。本来附赠在原则上是合法的,但是,不加控制的附赠或附赠过度同样会产生对竞争的不利影响。违法的附赠会不适当地影响购买者的购买决策,模糊价格关系,损害相关行业产品的声誉,助长攀比之风和恶化竞争风气。 因此,《暂行规定》第8条规定:“经营者在商品交易中不得向对方单位或个人附赠现金或礼品。但按照商业惯例赠送小额广告礼品的除外。违反前款规定的,视为商业贿赂行为。”

附赠具有以下特征:首先,附赠提供者为经营者,接受赠品的为经营者或消费者。其次,附赠的对象可以是现金或者物品。物品包括与所购物品完全相同的物品,还包括同类物品和不相关的物品。再次,合法的附赠须是其金额与主要商品价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否则法律会视其为商业贿赂行为。

(三)一般的商业贿赂行为

在商业竞争中,经营者有时为了争取有利的交易条件或机会而采用直接给付现金或实物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这是一般的商业贿赂行为。除了财物或实物的方式,其他各种更隐蔽的贿赂方式还包括如安排工作、迁移户口、解决子女入学问题、提供色情服务等形式。后者有时比前者更具诱惑力。因而其在不正当竞争中的作用,对经济秩序的危害性决不可等闲视之。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折扣和佣金也是经营者常用的商业竞争手段,一般来说,它们是合法的正当竞争手段,但是有的不法经营者为了逃避法律制裁,经常打着折扣和佣金的旗号掩盖其所进行商业贿赂行为。因此我们也有必要准确认定折扣和佣金。

(一)折扣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第2款规定:“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其含义《暂行规定》第6条第2款做了明确规定:“本规定所称折扣,即商品购销中的让利,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以明示并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包括支付价款时对价款总额按一定比例即时予以扣除和支付价款总额后再按一定比例予以退还两种形式”。由于折扣具有公开、明示、双方如实入账等特征,故属于一种符合商业习惯的正当竞争行为。

折扣与商业贿赂行为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折扣是一种合法的竞争行为,其与商业贿赂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折扣必须以明示的方式公开支付。这与商业贿赂的秘密性截然相反。其次,折扣只能给交易的对方当事人,不能给其他经办人员。而商业贿赂既可能将利益给予交易对方,又可能将利益给予其经办人员。再次,折扣作为一种商业惯例,其折扣的比例、方式等都必须符合一般的商业习惯。而商业贿赂,作为一种违法行为,只可能存在潜规则,没有商业惯例一说。

(二)佣金

如上所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第2款将佣金规定为正当的商业手段。其含义《暂行规定》第7条第2款做了明确规定:“本规定所称佣金,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给予为其提供服务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中间人的劳务报酬。”

佣金与商业贿赂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佣金与商业贿赂之间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佣金的给付对象是独立的中间人。而商业贿赂中收受利益的人就是主交易的对方或对方的有关人员。其次,佣金的支付与接受都是公开和明示的。这是佣金与商业贿赂之间的重要区别。再次,佣金具有劳动报酬的性质,是对中间人劳动付出的价值补偿。与此不同,商业贿赂本质上是对对方单位和个人的收买,根本不具有报酬的性质。

三、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责任

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以及《刑法》都对商业贿赂做了规制。按其规定,商业贿赂行为人根据不同的情节分别应承担如下三种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种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有权要求民事赔偿,责任主体是实施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人。具体赔偿数额按照第20条规定应是被侵害者因侵害所受到的损失,若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则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且还要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商业贿赂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二)行政责任

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暂行条例》的规定,经营者违反规定以行贿手段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应当予以没收。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购买或销售商品时收受贿赂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前款的规定處罚。

(三)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163条、第164条、第166条第2款、第385、393条之规定,可以给商业贿赂罪判处3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判处行为人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新修订的刑法扩大受贿罪的主体范围,加大了刑事处罚力度,规定对犯贿赂罪情节又特别严重的,可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上运用死刑严惩贿赂罪的少数国家之一,体现了国家对惩治商业贿赂行为的重视和决心。

[注 释]

[1]李昌麟.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42页.

[2]邵建东.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年,第322页.

[3]吴一平.论商业贿赂及其构成要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

[4]李昌麟.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5]王靖.对商业贿赂及不正当回扣行为的法律探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5,(7).

[作者简介]李红昭(1983-),男,河北宁晋人,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作者:李红昭

第2篇:商业贿赂行为及其防范

[摘要]商业贿赂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副产品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且呈蔓延泛滥趋势,严重制约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为此,笔者从商业贿赂产生的原因入手,结合域外经验与中国实践,探寻商业贿赂行为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商业贿赂行为;成因;域外经验;防范

[

商业贿赂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矛盾激化下的产物。近年来,商业贿赂成为某些行业的“潜规则”和普遍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类似美国“朗讯”与天津“德普”等震撼世界的商业贿赂事件不断增多,对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探寻反商业贿赂之策,必须辨其因,析其理,究其根,从制度和法律两个层面入手,以期从源头和路径上防范商业贿赂行为。

一、明示:商业贿赂行为的概念界定及成因分析

(一)商业贿赂行为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商业贿赂行为,目前学界争议颇多、尚无定论。从我国的立法情况来看,1993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明确规定商业贿赂的概念,只是对一般的商业贿赂行为作出了禁止性的规定。1996年发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首次将“商业贿赂”作为正式的法律术语使用,该法以定义性规范的形式对商业贿赂进行了解释,即“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但是此定义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目前在其他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出现过商业贿赂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商业贿赂首先是指商业贿赂行为。从法理学的角度讲,行为可以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作为贿赂行为的一种,由于贿赂行为本身的违法性决定了商业贿赂行为的违法性,即商业贿赂行为不存在合法与违法之分,只要是商业贿赂行为,就都是违法行为。如果商业贿赂行为情节严重,达到了刑法所规定的构成要件时,就构成商业贿赂犯罪。所以本文所指的商业贿赂行为既包括商业贿赂的一般违法行为,也包括商业贿赂犯罪行为。

(二)商业贿赂行为的成因分析

1.垄断机制是商业贿赂产生的基本根源。垄断行为是市场不公平竞争的最大体现,也是商业贿赂滋生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的商业贿赂在医疗、电信、金融、房地产等垄断行业最为普遍,只要手中拥有配置资源的权力,从医药购销到政府采购,再到项目审批,每个环节都有商业贿赂行为发生。

2.唯利是图是商业贿赂产生的主观动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暗中以金钱或其他“好处”贿赂交易对方的负责人。追根溯源,经营者之所以敢于冒违法犯罪的风险,其目的是为了从交易中获取更多利润。而受贿方置党纪国法和公众利益于不顾,其贪婪动机显而易见。如宝马彩票案中的杨永明,为在彩票销售过程中获取不正当利益,行贿体彩工作人员共计42.66万元。

3.腐败滋生是商业贿赂产生的社会基础。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且迅速繁衍,不仅有的行业、部门“靠山吃山,靠水喝水”?熏而且有少数不廉洁者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大搞钱权交易。严重的腐败现象是商业贿赂滋生的“沃土”,商业贿赂行为是社会腐败在市场交易中的反映。

4.治理不力是商业贿赂产生的“催化剂”。相对于受贿者而言行贿者处于弱势地位,属于受害者的传统观念直接导致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重打击受贿犯罪,轻打击行贿犯罪的倾向。不仅如此,我国法律对商业贿赂的惩罚力度远远不够。相对于美国行贿者的超过10倍的经济罚款,我国的惩罚金额仅为其1/10左右,由此导致商业贿赂现象越发严重。

二、反思:我国商业贿赂行为防范的现实困境

(一)制度层面的缺失

1.国家权力过度干预市场。商业贿赂行为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不是竞争机制的合理产物。实践证明,国家权力对经济的过分干预,会削弱我国企业和经营者的竞争能力,同时由于大量行政权力的存在,使得在市场交往中更易产生商业贿赂行为。

2.政府权力过多,透明程度不高。由于国家工作人员代表政府掌握着国家权力,他们便成为商业贿赂的首选对象。项目审批权高度集中,审批项目过多过滥,许多本应由市场评价的东西仍被政府把持,这必然为贿赂大开方便之门。此外,政务不公开,程序不透明,都是商业贿赂产生的原因。

3.缺乏保护举报人制度。现实中,贿赂行为多是“一对一”秘密进行的,知情者少,而贿赂行为的线索多是靠举报人提供。而目前我国举报人遭到打击报复的事件时有发生:因举报原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的郭光允遭打击报复10多年,九死一生;因举报原河南省舞钢市委书记李长河而遭打击报复的吕净一,家破人亡,代价惨重。可见,如不能有效保护举报人,则势必阻塞举报之路,打击商业贿赂便成为纸上谈兵。

(二)法律层面的缺失

1.缺乏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目前,我国反商业贿赂的立法内容只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缺乏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在实践中难以把握和操作。作为打击商业贿赂的专门法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只属于部门规章,立法层级过低,无法满足惩治商业贿赂的现实需要。

2.治理商业贿赂的刑事立法不够完善。现行的刑事立法存在缺陷,一是刑法中对受贿罪犯罪主体的范围规定过窄,尽管《刑法修正案?穴六?雪》将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扩大到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但对于“其他单位”却没有给出具体解释。二是刑法规定贿赂犯罪的犯罪对象仅限于财物,而现实生活中商业贿赂的形式已从简单的送钱送物发展到提供外出旅游,出国考察,安排子女升学、就业、出国,甚至提供性贿赂等,刑法的规定已无法满足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需要。

3.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制裁力度不够。在行政立法方面,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处罚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罚款数额偏低。根据《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对商业贿赂的行政罚款最高不超过20万元。这对于商业贿赂可能带来的巨额利润而言实属微不足道,难以达到处罚效果。二是行政制裁的种类单一。除药品管理法外,规制商业贿赂的行政法规均未规定对不构成犯罪的商业贿赂行为的资质罚,使得经营者在被处罚后仍具备进行商业贿赂的条件,不利于有效遏止商业贿赂行为。

4.执法主体混乱。《反不正当竞争法》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商业贿赂的执法地位,但同时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又赋予了其他一些行业监管部门查处商业贿赂的执法权,如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各部门内部纪委检查机关、审计部门等,这种政出多门、多头执法的混乱状况必然导致执法尺度不一,加大了执法成本。

三、借鉴:域外商业贿赂行为防范的成功经验

(一)健全的制度

完善的公务员制度是防止商业贿赂发生的重要保证。德国公务员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实行公开招聘、轮岗、权力约束、高薪养廉和公务员终身制以及行为决策公开透明,接受多层监督等。

成立专门机构是治理商业贿赂的组织保障。瑞典在1809年设立了议会监察专员,首创了专门的监察官制度。监察官可以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依照法律独立行动。

新闻媒体的高度自由是监督商业贿赂行为的舆论保障。德国媒体依法享有高度的自由,任何人的行为一旦涉及商业贿赂,只要内容属实且不泄露国家机密,媒体都可予以报道。而消息的来源则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对消息来源予以调查。德国法律规定如果检察院发现有商业贿赂方面的报道,就有义务进行调查。

(二)完善的法律

由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其意识到商业贿赂行为对整个经济制度的“蛀虫效应”也较早,因此,这些国家都有较为严厉的法律来惩治商业贿赂行为,其中尤以美国、德国、日本的立法最具代表性。

美国早在1861年,是任总统林肯就签订了民事性的法律来打击国内的商业贿赂,而1977年美国国会制定的《反海外腐败法》则是制裁商业贿赂最严厉的法律之一。《反海外腐败法》至今已走过了30余年的历程,它所倡导的治理腐败的模式已经由单边行动发展成为多边共识?熏并且其主要规范已经成为国际公约和诸多国家国内立法的参考文本。

德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是世界上最早对商业贿赂行为作出惩罚规定的法律。目前,德国治理商业贿赂的法律体系相对完整,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德国刑法典》和《反腐败法》等。这些法律对各种形式的贿赂作出了界定,并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此外,德国对在特殊行业可能发生的商业贿赂作了专门规定。

日本刑法将商业贿赂统一确定为行贿罪和受贿罪,具有行贿或者受贿行为必须承担相同的法律责任。此外日本刑法界定的贿赂范围相当广,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或者欲望的一切利益均可算是贿赂,包括提供性服务以及高规格的宴请和接待等。日本刑法对行贿、受贿、索贿除没收非法所得及处以罚款外,还可根据情节轻重判处最多达7年的监禁刑。

四、解决:我国商业贿赂行为防范的对策探析

(一)健全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商业贿赂

1.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透明政府。商业贿赂的源头是公共权力运行不规范、不透明,因此,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限制公权力的滥用是从源头上遏制商业贿赂的有效途径。限制公权滥用要从完善行政审批的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入手,实行服务内容、申办条件、办事程序和收费标准等公开?熏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杜绝权钱交易行为的发生,真正实现政务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

2.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商业贿赂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潜规则,具有极强的隐蔽性,那么增加发现商业贿赂行为的可能性就成为打击商业贿赂行为的关键所在,因此,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便势在必行。要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首先要借鉴美国的司法实践,由政府通过各种非官方的手段隐藏举报人的身份,充分保护举报人,以免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其次要奖励举报人。商业贿赂行为的举报者应有权分享政府对于商业贿赂者的罚款所得,这样便会提高举报者的举报积极性。

3.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从世界范围的经验来看,越是新闻自由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政策、法律制度的公正性就越高。在德国,新闻监督权被视为国家的“第四种权力”,因此,我国应借鉴德国的经验,把媒体报道作为获得商业贿赂行为线索的途径,一旦有关于商业贿赂行为的报道,国家相关部门就应立即对其展开调查,对商业贿赂的一般违法行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使之消灭于萌芽之中。

4.推进社会信用的体系建设。商业贿赂犯罪所追求的是“利”,而健全的社会信用等级制度,恰恰斩断了违法犯罪获利的“商机”。对于有商业贿赂违法或犯罪行为的单位或个人,实行网络“黑名单”制度,作为市场准入和退出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法律体系,从路径上防范商业贿赂

1.制定统一的《反商业贿赂法》。反商业贿赂必须运用法律手段从客观上预防和阻止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效力级别较高、内容较为翔实、可操作性强的专门的反商业贿赂的法律,所以,从长远来看,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犯罪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制定单独的《反商业贿赂法》,以利于打击愈益盛行的商业贿赂行为。从法律性质上来看,《反商业贿赂法》应是一部集刑事、民事、行政实体法与程序法为一身的综合性法律。

2.完善现行刑事立法。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国外立法的规定,商业行贿行为的主体可以是市场上进行商业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包括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营者、代理人、受托人、企事业单位的董事、经营管理人员、雇员、控股人等,只要为谋取商业利益而行贿,都可以成为行贿主体。商业受贿行为的主体可以是所有能够影响市场竞争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本国公职人员、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私营部门内的人员。我国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缔约国,我国完全可以采用公约对行受贿主体的规定。

现行《刑法》将“财物”作为构成贿赂犯罪的唯一手段显然已不适应现代反商业贿赂的需要,建议采取日本判例中关于贿赂内容的规定?押“贿赂并不限于财物,包含能满足人的需要或者欲望的一切利益。”

3.行贿受贿同等处罚,且处罚力度加大。我国历来重治受贿,轻治行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行贿者愈发肆无忌惮。没有行贿,何来受贿?所以应借鉴芬兰的做法,在刑罚上行贿者和受贿者要彼此相当,一一对应。此外,在处罚上要加大经济处罚的额度。商业贿赂的目的是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如果处罚的数额远远超过行贿者所获得的利润,那么行贿便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

4.建立主管统一、职权明确的执法体系。当前对商业贿赂的执法是多头监管,笔者认为应借鉴中国香港地区及美国的立法经验,商业贿赂案件和财产的罚没应统一由反商业贿赂主管机关查处,其他机关包括行政主管部门发现有关商业贿赂情况应提请反商业贿赂主管机关查处,这样有利于提高效率,防止执法主体混乱,执法尺度不一。

参考文献:

[1]武镇.综合整治商业贿赂犯罪[J].发展研究,2006,?穴6?雪.

[2]周振杰.美国反商业贿赂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穴6?雪.

[3]周其华.中外反贪污贿赂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程宝库.商业贿赂:全球治理的立法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课题组成员:李晓棠、陈迪、曾苗苗、尚铮铮、张倩)

责任编辑宋桂祝

作者:课题组

第3篇:医药购销领域有关商业贿赂行为定性问题探讨

2005年至2006年间,四川省医疗卫生系统在专项反商业贿赂行动中,包括36名医院院长、副院长在内的128人被依法查处,其中仅自贡市第一医院涉案金额就达500多万元。

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司长郝和平,因涉嫌商业受贿被检察院刑拘留。继郝和平案发后。与之有相关联系的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曹文庄、卢爱英等6名高级官员因涉嫌经济犯罪被检察机关刑事拘留。

2002年至2006年间,原北京市大兴区卫生局副局长王克军,收受北京某医疗器械公司给予的贿赂款共计人民币35,5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06年1月至10月间。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医药购销、商业零售、建筑、旅游等各类商业贿赂犯罪嫌疑人5117人,提起公诉4212人,立案查办商业贿赂犯罪案件8010件。涉案金额8.8亿余元。

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极为敏感。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全国药品行业,作为商业贿赂的药品回扣,每年侵吞国家资产约7.72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全年税收收入的16%左右。该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不但加剧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败坏了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的形象,成为滋生贪污、行贿受贿等经济犯罪的温床。医院的采购人员、供销人员及个别领导利用工作之便,收受贿赂,损公肥私,使一些劣质药品、器械流入医院。引发医疗事故。对医院和患者造成极大损失,群众的不满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008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了《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首次全面梳理了商业贿赂的具体形态,结束了我国“商业贿赂”没有确切规定的历史。《意见》总共包括11条内容,明确了商业贿赂犯罪涉及的范围等7个方面的内容,此前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得到部分解决。

《意见》中直接涉及医药领域商业贿赂的规定为:医疗机构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在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采购活动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销售方财物,或者非法收受销售方财物。为销售方谋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385条的规定,以受贿罪定罪处罚。医疗机构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有前款行为,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163条的规定,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职务便利,以各种名义非法收受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销售方财物,为医药产品销售方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依照《刑法》第163条的规定,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

上述规定,传递出国家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犯罪力度不断升级、范围不断扩展的决心,更为司法机关及时有效惩治此类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案件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法律适用的难题,对一些多发的商业贿赂行为如何定性还存在一定争议和模糊认识。影响到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活动的深入开展,鉴于此,本文对《意见》未予明确说明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为之合理解决有所助益。

一、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收受“红包”行为的定性

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红包”现象主要指,医生凭借其专业技术,在诊疗过程中收取患者或家属财物的行为。在我国现有的医疗环境中,由于医患地位的严重不对等。患者向医生送“红包”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业潜规则。特别是在手术台上,动辄几万、几十万的红包更是屡见不鲜。这种行为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败坏了医疗行业的风气。群众反映强烈。救死扶伤本是医生应有的职业操守,但有些患者却认为医生如果不收“红包”,就是对治疗没有把握,手术就不会成功,这种不信任的心理更加折射出此类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这种“潜规则”倘若得不到有效整治,毁损的不仅仅是医疗行业公共服务的诚信根基。更影响到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然而从刑事法律角度。这种行为能否认定为商业贿赂,或者能否认定为犯罪值得商榷。

就患者一方而言,给医生送“红包”的行为,一方面是基于对医生专业技能的高度依赖,希望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尽职尽责,做到万无一失;另一方面是在潜规则的影响下,以送“红包”的方式求得心理上的安慰,其主观上均是为了谋求其合法利益——希望尽快缓解病情、恢复健康,不符合行贿罪中主观要件方面的规定。在我国现行法律中,行贿罪规定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相关人员财物的行为”。其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谋取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以及要求相关人员提供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帮助或方便条件”。由此可见,患者送“红包”的行为不符合行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认定条件。

就医生一方而言。其收受“红包”的行为是否构成受贿罪,关键在于医生收取红包利用的是职务上的便利还是劳务上的便利。这需要结合受贿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医生职业行为的特点加以区分。

首先。从受贿罪构成要件上看,我国刑法在受贿罪构成要件的表述中,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规定为“利用本人现有职务范围内的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种公共事务的权利,或者与职务相关的某种便利条件”,强调的是职权活动中,公权力的决策、决定、审批权的行使等。而医生的医学判断及相应的处方权,是医生基于医学知识及技术优势,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具有的便利,与刑法规定的职务便利存在较大的区别。其次,从医生职业行为的特点上看。构成贿赂犯罪,医生所拥有的职权必须能左右与贿赂处于对价关系的职务。贿赂犯罪当然以违反国家工作人员的清廉义务为要素。但是仅此还过于含糊,有必要限定其义务的内容。贿赂犯罪以违反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不可收买义务为本质,据此当医生利用处方权,收受药商给予的回扣时,由于其处方权具有对医药购销的实质性影响,能够被贿赂所左右,根据主体不同可构成受贿罪或者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而当医生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为患者进行诊疗时,这种职务便无法受到贿赂的左右,此时医生与患者是一种平等的医疗服务关系,无论医生是根据病情开处方还是实施手术,根据其职责要求和职业目的,均是为患者解除病痛。医生需要遵循专业常识和工作规则,不会因为是否收受“红包”而有所改变。因此,处于医生的这种职业特征考虑。收受“红包”行为不能算作利益上的权钱交易,医生此时不存在受到贿赂影响的职务,故不能认定为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医生的此种行为,属于行业不正之风,可以考虑进行批评教育,或以违反职业规则进行纪律处分。而不能用刑法予以规制。

二、医疗机构自身收受贿赂行为的定性

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医疗机构接受药品、医用器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回扣、手续费等行为也较为常见,以发生在大宗药品和医疗器械购销过程中居多。正常的医药购销活动,要求药品经营者在药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优于同行的基础上保证医疗单位的供货需求。而商业贿赂的出现,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机制,生产经营企业以回扣等商业贿赂为手段,向医疗机构推销质次价高甚至假冒伪劣的药品和医药器械,导致医药服务价格不断攀升,直接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更有甚者危及到了患者的利益。

笔者认为上述现象的出现涉及到社会的多方面问题,可以从刑事领域和非刑事领域分别加以分析。

在非刑事领域方面,我国目前对商业贿赂有直接规定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两部,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经营者不得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采用商业贿赂手段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本规定所称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第3条规定:经营者的职工采用商业贿赂手段,为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经营者的行为。由此可见,在我国民法及行政法领域,商业贿赂的主体是经营者。对方单位或者个人。

在医药购销领域,药品销售企业的经营者认定为商业贿赂犯罪是没有疑问的,而医院是否属于经营者,值得研究。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就我国医院而言,绝大多数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表面上看,是不能归入到经营者概念中来的。然而,笔者认为,应当从立法的目的角度进行深层次解读。首先,商业贿赂破坏的是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医院收受贿赂,同样破坏了医药市场的秩序,甚至比一般的商业贿赂后果更为严重。举重以明轻,医院显然不能逃脱责任。而且,只要是对于市场竞争能够施加影响,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果收受贿赂而使得一些市场主体比另一些市场主体所享有的条件更优越,那么就要承担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对方单位、个人”并没有明确规定限于经营者,也就是说,在明确规定行贿者是经营者的同时没有明确规定受贿者也必须是经营者。可据此说明,上述解释在医药购销领域,医院受贿时并不算是超出了法律能够解释的范围。

以上论述的是商业贿赂中医院的行为主体问题,在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医院收受贿赂数额较大,可能涉及到刑事责任的时候,对于刑事法律的适用就出现了问题。

对于单位受贿罪,《刑法》只在第387条规定了,国有单位可以构成。所以目前非国有医院,在商业活动中收受药商给予的回扣、手续费等贿赂行为,是不能作为犯罪处理的,只能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但《刑法》第393条,对于单位行贿罪的主体并未限制,国有单位与非国有单位均可以构成。从社会危害性角度看,受贿的危害显然要比行贿大,因此,刑法对受贿给予了更为严厉的评价和法定刑。而立法规定了非国有单位可以构成单位行贿罪。却没有将更严重的非国有单位受贿罪规定为犯罪,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法律缺憾。在如今商业贿赂成为社会痼疾,需要全面治理的情况下,希望今后立法能够对此予以回应,严密法网,增加规定非国有单位构成单位受贿罪的主体。

既然非国有医院被排除在单位受贿罪之外,那么是否国有医院在医药购销过程中,收受药商给予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均构成犯罪?根据《刑法》第387条的规定,“只有在帐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才能以单位受贿罪论处,这里的“帐外暗中收受”成为行为定性的关键,所谓帐外暗中,包括不记帐。不正确记账和记假账三种情况。也就是说回扣,必须发生在帐外暗中,这是与商业折扣的本质区别。回扣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时,在帐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折扣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以明示并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包括支付价款时对价款总额按一定比例及时予以扣除和支付价款总额后按一定比例予以退还两种形式。二者在形式上很相似,均是卖方对买方的一种让利,但是性质是截然不同的,折扣原则上是合法的,而回扣均是违法的。据此,国有医院如果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就构成单位受贿罪;否则即属于正常的商业活动。

三、企业“赞助”医疗机构及相关学术团体行为的定性

近年来,企业以支持卫生事业发展,支持医疗机构间学术交流培训为名,“赞助”医疗卫生机构的行为大肆盛行。由于我国缺乏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捐赠和赞助的相关立法,导致一些赞助行为不能依照规范公开、透明的操作。在现实生活中,医药公司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学术研讨”,娱乐、旅游等,甚至直接馈赠礼品或给红包回扣。医药企业的这种行为谋划的是长远和持续的利益回报,看中的是可以导致“非市场因素”的专家在药品、医疗器械、促销采购中的话语权。他们在各大医院,寻找专家作为赞助对象。通过帮助其发表论文、赞助学术研究。提高这些专家在业内的知名度。专家也对企业的“赞助”心领神会,这种“赞助”的贿赂行为,不仅能让权威专家个人获得利益,也能让医药企业多卖产品。而且还不容易触犯法律。医药企业与专家在这种心照不宣的“赞助”中。合谋了一种商业贿赂的新形式,他们各取所需,但真正买单的却是患者和整个社会。

作为商业贿赂的新变种,赞助医院的学术研讨已经成为目前医药企业最流行的“公关”做法,以至于到现在,从潜规则的角度看,医药行业的商业贿赂已经被制度化了。虽然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但从刑事法律角度对是否构成商业贿赂犯罪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就医药企业的此种做法。可能涉及行贿罪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认定的关键在于是否“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利益是否正当应进行具体的判断:如果医药企业谋取的是专家在药品、医疗器械采购中的偏向自己一方的话语权,为的是通过专家的“推荐”能够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从同类产品,甚至比自己优秀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话,那么则无疑可以认定企业的这种行为构成商业贿赂犯罪:但如果企业单纯是为了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通过捐赠、赞助等方式支持医药专家开展学术交流,组织进行医疗培训,那么将此种行为认定为犯罪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同样,对于医药专家来说也要具体分析。首先,受贿行为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职务行为既包括完全属于职务范围的合法行为,也包括与职务有关的超越或者滥用职务的行为。医药专家如果涉及药品采购、医用器械招投标等职权,其“话语权”与其日常一般的、抽象的职务权限有关,则可以认定为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以此也可将专家接受正当赞助,开展医学研究的行为排除在商业贿赂犯罪之外。

其次,刑法保护的是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而此种情况下专家的行为是否已经侵犯了这种法益,关键在于其收受的赞助,是否与其已经实施的、正在实施的、将来实施的或者许诺实施的职务行为之间具有对价关系,即“赞助”是否是其职务行为的不正当报酬。只要专家就其职务行为收受的赞助不是其依法应当取得的利益,就是其职务行为的不正当报酬,因而侵犯了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法益。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明确规定:商业贿赂中的财物。既包括金钱和实物,也包括可以用金钱计算数额的财产性利益,如提供房屋装修、含有金额的会员卡、代币卡(券)、旅游费用等。由此,解决了此种新型商业贿赂犯罪数额认定难的问题。

作者:张春雷 王 慰

第4篇:“论商业贿赂行为”答辩稿

“论商业贿赂行为”答辩稿

尊敬的各位教授,上午好!

我叫xxx,我的论文题目是《论商业贿赂行为》,今天很荣幸能向在座的各位教授学习,也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关注商业贿赂行为方面的问题。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本文选题的背景:

早在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以后,一些人为了达到政治、经济目的或谋取其

他利益,就开始向国家官吏贿赂。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就有贪污贿赂的记载,《尚书%26#8226;吕刑》中所谓“五过之疵”中的“惟货”,即指官吏接受贿赂。《汉书%26#8226;刑法志》中也

有“吏坐受赇枉法”的记载,《说文》解:“赇,以财物枉法相谢也。”可以说,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二十四史从另一个视野看实际是一部贪污贿赂史。

接下来对我的这篇论文的整体结构、内容做一下概括性的说明:

一、商业贿赂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现象。在当今世界各国,商业贿赂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贿赂形式。

(一)商业贿赂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商业贿赂就是指在市场交易中,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于交易条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特征:

1.商业贿赂行为具有隐蔽性。

2.商业贿赂行为具有违法性。

3.商业贿赂行为大都发生竞争激

烈的行业。

(二)、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

1、商业贿赂的主体方面

行贿人和受贿人是商业贿赂的主体。

2、商业贿赂的主观方面

商业贿赂行为的一个重要构成要件是行贿、受贿和介绍贿赂的经营者或其他主体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

3、商业贿赂的客体方面

商业贿赂行为的客体是进行正常竞争的交易活动。

4、商业贿赂的客观方面

受贿人只要收受贿赂,受贿就成立,已经构成主观故意。行贿交付或提供贿赂的时间,不论是受贿人为行为人谋取交易机会和条件在前或在后,不影响行贿的成立。另外,只要向交易相对人行贿,不论行贿的目的是否达到都是行贿行为。

二、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一些商业行为

(一)回扣

回扣是商业贿赂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1款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

回扣就是指在商品购销中,卖方明确标价应支付价款外,暗中向买方退还钱才及其报偿以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的行为。是一种很典型的商业贿赂行为。

《关于禁止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5条明确指出了回扣的表现形式,即“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回扣表现形式的复杂性是其“帐外暗中”的特征所决定的。

(二)折扣

《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6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予对方折扣,经

营专利号给予对方折扣的,必须如实入帐;经营者或其他单位接受折扣的必须如实入帐。”这一规定划了了商业贿赂与折扣的界限,在商业贿赂中排除了折扣,又对给予和接受折扣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有关折扣的认定在《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6条第2款对折扣的概念作了如下表述:“本规定所称折扣,即商品购销中的让利,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以明示并如实入帐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包括支付价款时对价款总额按一定比例即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折扣也称让利,即价格让利。

(三)佣金

佣金是商业活动中的一种劳务报酬,是具有独立地位和经营资格的中间人在商业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中介服务所得的报酬。为进一步明确佣金的界限,《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暂行规定》第7条第2款规定:“本规定所称佣金,是指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给予为其提供服务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中间人的劳务报酬。”同时,我们还应该了解佣金具有以下主要法律特征:

1.佣金是商业活动中中间人所得的劳务报酬。

2.经营者给予佣金必须以明示的方式。

三、我国商业贿赂长期存在的原因

商业贿赂在我国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渐得到确立。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初步形成了市场竞争的格局,由于每个经济主体有着自己的独立经济利益,在竞争中不良经营者就会运用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同时实施商业贿赂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

(二)我国市场体系还处在发育不成熟阶段。新旧体制转轨的时期,由于管理经验不12全文查看

第5篇:“论商业贿赂行为”答辩稿

尊敬的各位教授,上午好!

我叫xxx,我的论文题目是《论商业贿赂行为》,今天很荣幸能向在座的各位教授学习,也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关注商业贿赂行为方面的问题。

下面我先介绍一下本文选题的背景:

早在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以后,一些人为了达到政治、经济目的或谋取其

他利益,就开始向国家官吏贿赂。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就有贪污贿赂的记载,《尚书%26#8226;吕刑》中所谓“五过之疵”中的“惟货”,即指官吏接受贿赂。《汉书%26#8226;刑法志》中也有“吏坐受赇枉法”的记载,《说文》解:“赇,以财物枉法相谢也。”可以说,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二十四史从另一个视野看实际是一部贪污贿赂史。

接下来对我的这篇论文的整体结构、内容做一下概括性的说明:

一、商业贿赂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现象。在当今世界各国,商业贿赂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贿赂形式。

(一)商业贿赂的概念及特征

概念:商业贿赂就是指在市场交易中,经营者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以获得交易机会或有利于交易条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特征:

1.商业贿赂行为具有隐蔽性。

2.商业贿赂行为具有违法性。

3.商业贿赂行为大都发生竞争激烈的行业。

(二)、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

1、商业贿赂的主体方面

行贿人和受贿人是商业贿赂的主体。

2、商业贿赂的主观方面

商业贿赂行为的一个重要构成要件是行贿、受贿和介绍贿赂的经营者或其他主体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

3、商业贿赂的客体方面

商业贿赂行为的客体是进行正常竞争的交易活动。

4、商业贿赂的客观方面

受贿人只要收受贿赂,受贿就成立,已经构成主观故意。行贿交付或提供贿赂的时间,不论是受贿人为行为人谋取交易机会和条件在前或在后,不影响行贿的成立。另外,只要向交易相对人行贿,不论行贿的目的是否达到都是行贿行为。

二、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一些商业行为

(一)回扣

回扣是商业贿赂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1款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

回扣就是指在商品购销中,卖方明确标价应支付价款外,暗中向买方退还钱才及其报偿以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的行为。是一种很典型的商业贿赂行为。

《关于禁止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5条明确指出了回扣的表现形式,即“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回扣表现形式的复杂性是其“帐外暗中”的特征所决定的。

(二)折扣

《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6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予对方折扣,经营专利号给予对方折扣的,必须如实入帐;经营者或其他单位接受折扣的必须如实入帐。”这一规定划了了商业贿赂与折扣的界限,在商业贿赂中排除了折扣,又对给予和接受折扣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有关折扣的认定在《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6条第2款对折扣的概念作了如下表述:“本规定所称折扣,即商品购销中的让利,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以明示并如实入帐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包括支付价款时对价款总额按一定比例即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折扣也称让利,即价格让利。

(三)佣金

佣金是商业活动中的一种劳务报酬,是具有独立地位和经营资格的中间人在商业活动中为他人提供中介服务所得的报酬。为进一步明确佣金的界限,《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暂行规定》第7条第2款规定:“本规定所称佣金,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给予为其提供服务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中间人的劳务报酬。”同时,我们还应该了解佣金具有以下主要法律特征:

1.佣金是商业活动中中间人所得的劳务报酬。

2.经营者给予佣金必须以明示的方式。

三、我国商业贿赂长期存在的原因

商业贿赂在我国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渐得到确立。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初步形成了市场竞争的格局,由于每个经济主体有着自己的独立经济利益,在竞争中不良经营者就会运用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同时实施商业贿赂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

(二)我国市场体系还处在发育不成熟阶段。新旧体制转轨的时期,由于管理经验不

足,行政干预经济的现象依然存在,原料和辅助材料短缺的条件下,以各种手段获得行政的支持、获得项目、获得特许、获得物资成为必要和可能。商业贿赂是商品经济发展中市场不成熟,物资不够丰富等条件下滋生的一种丑恶社会现象。

(三)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量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他们没有较固定的供销渠道,在原料供不应求的条件

下,他们为获得物资供应就有可能行使商业贿赂行为;他们没有稳定的销售对象,为推销商品,他们会买通采购人员,争取交易机会。另外,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帐目管理制度不严,也为商业贿赂开了方便之门。

四、商业贿赂行为的危害

《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商业贿赂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加以禁止,是因为商业贿赂对社会有以下严重的危害:

(一)商业贿赂行为从根本上扭曲了公平竞争的本质,使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无法发挥正常作用,阻碍了市场机制的运行,从而破坏了市场的交易秩序。

(二)大量的商业贿赂行为使国家的税利大量流失。

(三)商业贿赂行为为假冒伪劣产品大开方便之门,损害了广大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四)破坏了资源的合理分配。

(五)商业贿赂行为已经成为孳生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温床。

五、建立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立法体系

(一)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经济立法

在经济立法和制定经济政策方面,许多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都明确规定禁止商业贿赂行为。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务院就于1980年10发布了《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指出“竞争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和法令,采取合法的手段进行,不得弄虚作假,行贿受贿。”1981年12月,全国人大颁发的《经济合同法》第53条明文规定禁止:“利用经济合同买空卖空,转包渔利,非法转让、行贿受贿。”198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禁社会经济活动中牟取非法利益的通知》指出:“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不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非法接受任何名义的‘酬金’或‘馈赠’”,“任何单位,个人,不准向上级机关,有关单位或其工作人员‘馈赠’现金或实物,不准以低于国家规定价格或象征性收费办法向其‘出售’各种物品。”此外,我国《公司法》、《土地管理法》等经济法律,法规都从不同角度对禁止商业贿赂行为作了规定。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帐。”该条明确划清了商业贿赂行为与合法商业行为的界线,经营者在正规帐目之外暗中给予,接受财物或其他便利,即属于商业贿赂行为。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该法关于商业贿赂行为的规定较为全面、具体。(1)它根据我国国情,正确地划分了回扣,折扣和佣金的界线,这对于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推动反腐倡廉,促进公平竞争等都有重大意义。(2)它借鉴了国外的有关经验和作法,所作的规定和国际上通行的规定大体一致,有利于我国的对外经济交往。(3)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立法的对贿赂行为的规定。

(二)禁止商业行为的行政立法

在国家有关行政立法和制定行政纪委规范方面,从加强行政监督管理和处理,规范国家机关行政工作人员行为的角度,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了规定。如1988年9月国务院发布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贿赂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第8条,第10条的有关规定。

《关于禁止商业贿赂的暂行规定》第9条对商业贿赂的行政处罚作了细化规定,即“经营者违反本规定行贿手段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2条的规定,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应当予以没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此外,《国家公务员条例》、《人民警察法》、《法官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禁止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索贿和受贿的规定。

(三)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刑事立法

在刑事立法方面规定了贿赂罪,运用及其严厉的刑罚手段惩治各种贿赂犯罪。为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行为提供了刑法依据,使商业贿赂和其他形式的贿赂行为在计划经济下的较长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1979年,我国《刑法》185条把贿赂罪作为一种渎职型犯罪予以规定。改革开放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贿赂行为重新抬头并愈演愈烈,我国又先后颁发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和《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并于1997年3月修改了《刑法》,扩大受贿罪的主体范围,加大了刑事处罚力度,规定对犯贿赂罪情节又特别严重的可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使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上运用死刑严惩贿赂罪的少数国家之一,体现了国家对惩治商业贿赂行为的重视和决心。

六、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立法的不足与完善

虽然我国在商业贿赂方面的立法较多,但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法规实施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是不可避免。这有待于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对商业贿赂的规定也极为简单,而商业贿赂在实践中的形式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所以在认定上有一定困难。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规定精神,《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对商业贿赂中的主要形式回扣、佣金、折扣等进行了细化阐述,但在实践中除了这三种外,其他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性贿赂(色情服务),以出国考察为名进行贿赂等均可构成商业贿赂,因此,笔者认为对商业贿赂的形式或手段予以采用列举的方法加以规定。这样才能在司法实践中有法可依,给司法实际操作带来便利,更有利于禁止商业贿赂立法效力的发挥,以健全相关方面的立法,并加以完善。

七、治理商业贿赂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行业自律规范。

二是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大惩处力度。

三是加强立法,整合资源,构建反商业贿赂的法律体系。

四是加强协作,查办大要案,增强打击商业贿赂行为的威慑力。

五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常抓不懈,形成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就当前国际形势看,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加强,这就要求有一个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体制,禁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出现,因而商业贿赂作为其一,世界各国纷纷立法,对其加以限制,以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使本国在国际上的经济交往中免受其害。就我国而言,中国即将加入wto,国内经济要与世界经济接轨,这就要求我国在市场运作及相关立法上与之相适应,从商业贿赂的危害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禁止商业贿赂是势在必行,中国加入wto以后,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搞跨的不仅仅是国内某一企业的经济,而是势必会给我国整个民族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国际经济往来中难于立足,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所不愿看到的,因而这就要求经营者严格守法,与各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斗争;国家相关职权部门,必须加大打击力度,从重、从严、从快地打击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以保护经营者的合法利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民族经济在国际交往中充满生机,稳步增长。

以上是我这篇论文的大致内容、观点,由于本人在这方面的知识还很浅显,收集的材料也不够全面,在很多论点和论据上并不太合乎逻辑,恳请各位老师见谅!

第6篇:商业贿赂行为的界定

原告某商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业公司)经营的某商厦系向个体经营户出租经营摊位的商场。原告在经营期间,为促使导游引导外地来此游客到其商厦购物,规定凡导游带领游客到商厦购物的,按游客人数给付导游和司机一定金额的“导购费”。被告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工商局)查明后,认为原告物业公司为促进其商场商品销售,用现金贿赂旅行社导游及司

机,让导游及司机带游客到商厦购物,原告物业公司的行为已构成商业贿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工商局于2002年11月22日对原告物业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要求物业公司立即停止商业贿赂行为,并处以罚款3万元。物业公司对该处罚不服,于2002年12月5日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处罚决定书。法院一审认为,被告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对构成商业贿赂的行为进行处罚,被告所作的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遂判决维持被告工商局作出的对原告的处罚。法院宣判后,原告不服,提起上诉,后在二审审理期间撤回上诉。

本案所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是如何界定商业贿赂行为。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商业贿赂行为有法律规定,该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从该条款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商业贿赂行为的规定过于原则,对其内涵、界定都缺乏明确的规定,这也给司法实践造成了商业贿赂如何认定的难题。

商业贿赂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商业贿赂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种,国家工商局《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二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以排斥竞争对手为目的,为使自己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或提供服务等业务活动中获得利益,而采取的向交易相对人及其职员或其代理人提供或许诺提供某种利益,从而实现交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商业贿赂有严格的构成要件:

其一,商业贿赂主体是经营者。商业贿赂的主体必须是经营者,未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非经营者不能成为商业贿赂的主体。

其二,商业贿赂行为人主观上有在经营活动中争取交易机会,排斥竞争的目的。

其三,客观上采用了以秘密给付财物或其它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行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其手段主要表现为“回扣”,即经营者暗中从账外向交易对方或其他影响交易行为的单位或个人秘密支付钱财或给予其他好处的行为。回扣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三种:a、现金回扣即卖方从买方付款中扣除一定比例或固定数额,在账外返还给对方;b、实物回扣,如给付对方高档家用电器等名贵物品;c、提供其他报酬或服务,如为对方提供异地旅游等。

商业贿赂行为中的接受贿赂的一方是否限于交易相对人?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明确规定,理论界也意见不一。国家工商局在1999年给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旅行社或导游人员接受商场支付的“人头费”、“停车费”等费用定性处理问题的答复(工商公字[1999]第170号)中涉及到了这一问题该答复肯定了接受贿赂方并不仅限于交易相对人:“经营者无论将这种利诱给予交易对方单位或个人,还是给予与交易行为密切相关的其他人,也不论给予或收受这种利益是否入账,只要这种利诱行为以争取交易为目的,且影响了其他竞争者开展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的公平竞争,就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禁止的商业贿赂”。当然,该意见只是国家行政部门对下级部门请示的答复,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对于商业贿赂相对人的界定,还应从商业贿赂的性质入手。商业贿赂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种,它实质上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交易机会,排斥正当竞争,现实经济生活中,接受贿赂方并不局限于交易相对方,能够使贿赂行为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交易机会的人有时并不仅仅限于交易相对人,与交易相对人有某种利益或其他关系的人对交易相对人施加影响也往往能够促成交易,如交易相对人的上级单位、亲属、有业务关系的单位等,只要交易相对人或与之有特殊关系的人接受贿赂,影响、促成了交易的达成,就是商业贿赂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商业贿赂行为中的相对方并不局限于交易相对人,还可以是与交易相对人有特殊关系的人。

其四,商业贿赂是违法行为。商业贿赂排斥正当竞争,损害了其他竞争对手的利益,违反了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经济道德准则,为我国法律所禁止。

告的行为构成了商业贿赂

原告向导游、司机支付“导购费”的目的即是为了引诱交易,促使游客在其商场购物。虽然游客购买的商品并非原告的,但商场顾客的多少和交易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原告的利益。商场顾客越多,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商品就可能卖得多、卖得快,摊位就相对容易出租,租金也相对较高,也能收取较多的管理费,即原告物业公司经营

效益就得以提高。而且,诱使游客到其经营的商场购物,游客不再到其他经营同类商品的商场购物,就使其他商场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

原告物业公司实施了暗中支付导游和司机“导购费”的贿赂行为,即“回扣”。原告在审理中辩称导游和司机并不是商品购买者,只是中间人;而且向商场各经营户收取的用来支付导游、司机的“导购费”,原告都如实记账,因此,原告向导游、司机支付的“导购费”应定性为佣金,而非回扣。原告的这一辩称涉及到回扣与佣金的区别。

回扣是非法行为,而佣金则是合法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认可了佣金的合法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佣金与回扣有着本质的区别:a、佣金是由经营者付给中介人或居间人的,而回扣则是付给交易相对人;b、佣金是以明示的方式公开支付的,回扣是秘密给付的;c、佣金是履行居间合同的形式,是支付给中间人的正当的劳务报酬,回扣是利用交易相对人权力来获取交易机会;d、佣金不仅要规定于合同中,而且要按正规程序出具票据、记入会计账目,缴纳税收;回扣既不入账,也不纳税,属“黑色收入”。结合本案分析,首先,导游及司机属交易相对人,而非中间人,如本文前述,导游和司机对游客有着特殊的影响力,游客到异地旅游购物,不熟悉当地情况,吃、穿、住、行、购物都要听从导游的安排,导游的安排和宣传基本决定了游客购物地点,因此,导游和司机应是交易的相对人;其次,“导购费”是暗中支付给导游和司机的,导游和司机收取“导购费”并不明示给游客和旅行社;第三,原告物业公司给付导游和司机“导购费”,并不是因其付出了相应劳动,而是要利用其对游客特殊影响力获得交易机会;第四,原告所称的“导购费”入帐是指原告向各经营户收取的费用入账,但不是法律上所讲的佣金给付入账,而且,按法律规定,导游和司机收取费用,也应该入帐,并且缴纳税收,但事实上,导游和司机既不入账,也不缴税。因此,“导购费”性质上不是佣金,而是回扣

第7篇:禁止商业贿赂行为承诺书

成都乐新投资有限公司 W/LXTZ/ZJB(RL)/010-2014-ZB-A/0

禁止商业贿赂行为承诺书

本人于

日与公司签定了《劳动用工合同》(合同号:成

劳合(20

)第

号)。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以及公司相关管理制度,本人现就有关遵守公司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相关管理制度,做出如下承诺:

一、本人在公司就职期间决不向施工单位、供应商等合作单位或人员索取、收受财物或者以其他方式收受贿赂。

所称财物,是指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包括施工单位、供应商等合作单位或人员,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向本人给付的财物。

所称其他方式,是指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娱乐、度假、会议、请客吃饭等给付本人财物以外的其他利益的方式。

二、若有上述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本人承诺自愿接受公司以下任何方式处理:

(一)所收受的财物或其他方式收受的贿赂全额退还给予贿赂的施工单位、供应商等合作单位、人员或上缴公司。

(二)本人须按公司管理制度接受相应的经济处罚并给予警告以上的处分,情节严重者将予以辞职、免职、解聘、辞退等处理。

(三)情节严重且予以辞退、辞职、解聘者,公司有权在相关媒体上公示并说明原因。

(四)构成犯罪的,公司将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此承诺书从本人入职之日起正式生效。

承诺人:

身份证号:

年 月 日

第8篇:打击利用保险业务从事商业贿赂行为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晋中昔阳有限公司

严厉打击利用保险业务从事商业贿赂行为的

调查报告

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金融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昔阳公司越来越重视对职工的参保工作,在保险缴纳上本着“维护公司稳定,解除职工后顾,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则,协商于职工,惠泽于职工,上下干部员工好评如潮。

昔阳公司为全体职工缴纳的各种保险是按照相关部门的标准和规定缴纳的,2011年,公司本部上半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7人,合计参保金额1139718.16元,其中集体缴纳金额814084.40元,个人缴纳金额325633.76元;公司本部全年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99人,合计参保金额600114元,其中集体缴纳金额466857元,个人缴纳金额133257元;公司本部全年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87人,集体缴纳金额合计110109元;公司本部全年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6人,集体缴纳金额合计33164元;公司本部全年大病互助保险参保人数470人,个人缴纳金额合计17155元;公司本部全年意外伤害险参保人数456人,集体缴纳金额合计59280元;公司本部全年妇女特病险参保人数62人,集体缴纳金额合计1240元。多种保险的缴纳为公司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保障,满足了企业员工日益增长的保险需

求,也顺应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第9篇:浅论商业贿赂与反腐败

摘要:在当今社会,腐败行为的高发已经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众所周知,商业贿赂成为催生与滋养腐败的温床。探究商业贿赂催生腐败,败坏社会风气的深层原因,是找到根源,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本文直面问题,探究商业贿赂高发与腐败行为猖獗的原因,创新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商业贿赂 腐败 经济发展 权力寻租

商业贿赂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对我们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稳定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它又是一种腐败行为。它使市场竞争变成贿赂,人情及关系网的恶性循环;造成物价虚高;严重败坏了社会道德和行业风气。通过商业贿赂,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大贫富差距,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商业贿赂的盛行还成为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商业贿赂使一些企业的经理,采购人员、供销人员及政府官员等有机会利用工作之便,损公肥私、中饱私囊,从而使一批干部由此走向腐化并堕入犯罪。高发的商业贿赂行为和猖狂的贪污腐败现象,使我们不得不静下来深思一下这两者的关系与盛行的原因,防微杜渐,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开创一片晴朗的天空。

一、商业贿赂与“腐败”

所谓商业贿赂,只是一种学理上的分类,具体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卖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

所谓腐败,即社会学统称的腐败犯罪,是指经济类犯罪和法纪类犯罪,具体包括贪污受贿性犯罪和渎职、侵权类犯罪两类。中国检察机关每年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的案件都达4万件之多。其中贪污受贿性犯罪包含了12个具体罪名,分别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单位受贿罪、贿赂单位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和私分罚没财物罪。归纳起来,主要是占有型职务犯罪;挪用型职务犯罪;和贿赂型职务犯罪三种,他们很多也是因商业贿赂而起的。

二、以商业贿赂和腐败为代价平衡经济与体制弊端,二者盛行的原因归结:1

1.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助推我国经济进入超速发展阶段——而我国的人均GDP正处在1000美元小幅上扬的临界点,约0.47的基尼系数早已突破0.4的警戒线,这已经表明我国社会处于较不稳定状态。社会贫富差距的急速拉大撼动了某些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再加上错误理解中央“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难以抗拒的利益诱惑和利益冲突面前,部分人握有重权的公职人员以身试法,开始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罪恶行为。

2.体制转轨期的权力寻租

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职能部门淡化企业和商业行为。而传统体制下的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仍然拥有对市场或企业的管制和干预权利,但是他们不愿意放弃这种权利,并借此大发横财。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行为称为“寻租活动”,租金就是政府干预或行政管制市场而形成的级差收入。

于是官员看好租金,待价而沾,商人看好权利,趋之若鹜——政府管制设租寻租的怪圈便应运而成。再加上监督机制不到位,惩治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更助长了某些形式的商业贿赂和腐败的狼狈为奸。

3.文化、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全面冲击

中国几千年封建“官本位”思想的留害,加上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人开始重视物质享受和个性发展。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社会整体物质水平还不能为“超前消费”提供条件。这样有些人为了实现其“理想”和价值目标,便不择手段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疯狂受贿非法聚敛个人财富。巨大的心理落差和一定程度上社会对腐败行为的纵容、认可、使得我国的反腐败之路走得尤显艰辛。

4.部分发达国家及其商务公司行为的扰乱

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和发展中国家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双重影响,吸引大批发达国家以其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优势置换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市场和高额利润。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发达国家经常采用贿赂发展中国家官员的办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尔达尔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反腐败方面,西方国家和西方商业公司也有责任,他们贿赂自己国家的官员通常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而不发达国家的政治家和行政官员的行贿则作为„商业费用‟来扣除”。

因此,我们在欢迎发达国家的资本投入时,也必须对这些跨国资本带来的职务犯罪行为给于高度重视。

三、遏制权力寻租,让权力运行阳光透明,是商业贿赂的根本解决之道

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商业贿赂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潜规则”。为遏制商业贿赂发展态势,中央近年来多措并举、重拳出击,并将其作为反腐倡廉的重中之重来治理,然而由于商业贿赂涉及面广,系统复杂,加之立法局限,执法取证困难等一系列因素,破解这一社会“顽症”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认为,治理商业贿赂,根本在于治“权”。遏制权力寻租行为,让权力运行阳光透明,是商业贿赂的根本解决之道。

(一)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遏制腐败与商业贿赂行为的有效机制

1.党纪监督制度;

2.行政监督制度;

3.经济检察制度;

4.举报制度;

5.行政诉讼和赔偿制度;

6.干部交流制度;

7.回避制度;

8.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及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

9.政府行政运作上的一些制度:如广东开始推行的政府采购制度;银行代表工资制度;建筑工程公开招标制度等。这些现行体制有效发挥着预防打击腐败行为,遏制商业贿赂的作用。

(二)强化事前预防制度

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发败与商业贿赂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上。可从完善行政审批环节;完善财务监管;成立犯罪预防的提前介入机关,通过对腐败高发人群与高发领域的是前介入制度来避免此类犯罪违法行为的发生发展。如对重大建设工程的提前全程介入审查,就对预防商业贿赂与腐败行为发生起到良好的遏制作用。

(三)“以德治国”教育宣传的进一步深化,配合财政分配制度的优化,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增强抵制“贪污腐败”的诱惑力的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依靠“德治”与“法治”的双重震慑力,同时重点强化犯罪预防的提前介入制度,着力推动经济以政治制度的改革,才能最终实现优化经济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商业贿赂与腐败的目的,为我们的国富与民强打下坚实的基础,铺平宽阔的道路。

上一篇:公务车辆管理规定下一篇:村干部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