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工作调研

2023-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族宗教工作调研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以青海大学藏医学院为例,通过对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我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特点,并结合该学院特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办学方向、关乎育人根本。为了解当前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青海大学藏医学院学生管理部工作人员结合本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在本院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关于“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的问卷调研。现做如下分析。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青海大学藏医学院,涉及大一至大三共14个班级的少数民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共收集500份有效问卷。

二、调研主要内容

本次调研的内容共有27个选项,涉及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工作”、“学生日常管理”、“班团一体化建设”、“心理健康”等内容。

三、调研主要数据分析

根据问卷中27个选项结果,现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调查内容做分析,以反映整体情况。

(一)少数民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关心。问卷调查显示,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度较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有了明显提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他们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在对“您对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这一问卷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锻炼意志品格,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对锤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少数民族学生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不断创新。问卷调查显示,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在不断提高,一致希望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在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尤其希望用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院党建和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例如在对“您喜欢哪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的问卷中,选择“社会实践”的占比最高,为66.6%,其次是“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班会、党团日活动),分别占57.2%和46.2%。这说明多数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为我们创新工作方法,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三)广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认可。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奖助学金发放、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比较满意,基本没有对立的想法。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展各项工作的结果。例如在对“您与辅导员(班主任)接触中,沟通内容有哪些?”的问卷中,选择“交流近期学习生活状况”的占比最高,为65.2%;其次是“班级、学生社团、党支部等事务沟通”和“辅导员传达学校相关信息”,分别占61.8%和61.2%。另外,“心理问题想寻求辅导员帮助”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等选项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分别为39%和33.4%。以上问卷一致说明,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用发挥明显,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争当一名合格大学生”等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四)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支持“班團一体化”建设。“班团一体化”是学院党团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班团一体化”建设持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态度,并且希望举办形式多样的班团活动,以班团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对“班团活动中您的参与率为多少?”的问卷中,选择“80%—100%参与率”的占比最高,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积极支持和参与“班团一体化”建设,这已成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保障学院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五)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新的期待。问卷调查显示,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新的期待。例如:希望辅导员的工作再深入、再细致,进一步加强同广大学生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与学生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多听学生的意见;希望多举办社会实践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轮流参加,以锻炼每一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积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建议在刚入学时就把奖助学金等资助项目讲解清楚等。这些建议反映了学生对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较高的期待。另外,在对“您在宿舍生活中与室友相处是否和谐愉快”的问卷中,选择“愉快相处和谐”的占比最高,为82.2%。这反映出参与调查的大多数学生与自己室友的关系较融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和宿舍文化建设等相互融合也是广大学生所期待的。

四、对策与建议

(一)以学习为抓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结合学院实际,以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细致地抓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学习形式,组织辅导员、班团委员在每周三下午利用不少于一小时时间,集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史及新中国史等,明确学习计划和目标,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全面提升辅导员和班团委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努力建设学习型班团支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经常深入班级调查研究,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关注什么、思考什么、需要什么,加深了解与沟通,通过沟通获得更加真实、全面、细致的信息,真正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增强少数民族学生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以党建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要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院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民族团结明星学院”建设等结合起来,着力加强学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思政辅导员,定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每年有计划吸纳一批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学习宣传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鼓励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

(四)以梦想为动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少数民族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要紧紧围绕院党委的总体工作思路,持续不断抓紧抓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信念”,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培养政治合格、品德良好、学术优良的高素质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

作者简介:丹珍坚措,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思想政治教育。

联系方式: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宁大路251号,810016,18009746280项目名称:青海大学2021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szzx2111

英文题目: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search Report -- Taking Tibetan Medical College of Qing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作者:丹珍坚措

第2篇:关于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民族宗教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宗教信仰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关乎新疆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长治久安,意义重大。皮山农场是兵团第十四师党委领导下的一个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对该团民族宗教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较真实地反映当前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民族宗教工作的现状。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民族;宗教

[

[作者简介]王聪延,女,兵团党委党校屯垦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宗教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同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和现实的矛盾相互交织。民族宗教问题处理得好,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的区域,民族宗教情况十分复杂。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受世界上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和宗教复兴运动的影响,新疆的民族宗教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2009年“7·5”事件以来,民族宗教工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凸显。2014年9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①兵团现有人口2701427人,少数民族人口375465人,其中维吾尔族218539人,占兵团总人口的8.09%②,少数民族聚居团场37个,占团场总数的20%以上。如何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社会矛盾突显的情况下,管理好民族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是发挥兵团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作用的关键环节。

一、皮山农场民族宗教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昆仑山北麓。农场总人口23000余人,维吾尔族人口占农场总人口的99.2%,是一个典型的以維吾尔族为主体的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国家级特困团场。团场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很多,现有39座清真寺,正在使用中的有38座,有伊斯兰教教职人员40名,每人每月从政府领取生活补贴150元。两名伊玛目作为机动人员可在特殊情况时代替其他宗教人员主持日常宗教活动。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召开之前,农场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社会化程度较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民族宗教事务存在诸多问题。

(一)民族宗教(以下简称民宗)管理机构不健全,政策宣传不到位

座谈会召开之前,除兵、师两级设民宗管理机构外,团场不设民宗科室,民宗日常事务一般由政工部门兼管。政工干部负责事务多,人员少,又未经系统培训,难免力不从心,无法将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及时宣传到位,解读到位,造成基层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民族理论、宗教政策无从知晓,信息不能上传下达,容易产生问题。2011年自治区出台《关于界定非法宗教活动的意见》(简称“26条界定”)后,意见内容没有在基层被认真学习传达,很多信教群众对合法与非法的宗教活动不能正确区分,一些信徒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参与了非法宗教活动还无从知晓。现在基层组织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相对于信教群众每天做5次乃玛孜的情况,很多基层连队一个月都不召集职工群众学习一次,明显教育学习不足。一边是宗教极端思想向我们渗透,一边是职工群众学习中央文件精神不到位。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文化思想阵地,如果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就会被其他思潮所占领。在这种情形之下,非法宗教活动容易滋生坐大。

(二)宗教氛围浓厚

座谈会之前,因农场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受周边地区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农场宗教氛围浓厚。具体表现在:第一,信教人数众多,宗教意识被强化。寒暑假期间,在校学生参与宗教活动的情况严重。第二,参与非法宗教活动人员呈现女性化和低龄化趋势。第三,与基层党员干部相比,宗教界人士对群众更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第四,存在地下讲经和三非宣传品的现象。第五,不信教的自由得不到保障。我国宪法第36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但在皮山农场不信教的自由受到宗教习惯势力的挑战,不信教的少数民族受到“六不主义”即“见面不握手,有病不看望,有事不帮忙,过节不拜访,死后不送葬,相互不结亲”歧视。一些不信教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因坚持不参加宗教活动被孤立,遭受儿女不能结婚、父子、夫妻断绝关系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奇怪的现象随之出现:很多在岗时不信教的少数民族干部退休后都信教了,这无形中强化了群众的宗教意识,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当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宗教教职人员素质不高

宗教教职人员学历的高低、宗教学识的深浅、双语表达能力决定了其在带领广大信众学习伊斯兰教义、用教义来指导信众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树立正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农场绝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40名宗教人士大多数是小学文化水平,少数初中毕业,几乎无一人接受高中以上学历教育。受文化水平、语言沟通能力所限,农场的宗教人士大多只会诵经,不能正确解释《古兰经》中的深奥教义,更不能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与《古兰经》教义很好地结合促进宗教与社会、国家的良性互动。但地下讲经点却宣称会解经,所以更容易取得信众的信任。这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使爱国宗教人士很难代表党去做信众的工作、搭建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正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宗教立法未完善,宗教管理难度大

任何事务的管理都必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宗教事务也要依法管理。但目前我国宗教没有立法,管理宗教事务难免掣肘。目前,自治区主要依据“26条界定”等文件精神管理宗教事务。因为不能动用法律的武器打击非法宗教活动,一旦发生问题,最严厉的处罚就是由公安机关对涉事人员进行短期拘留;其他情况下,工作人员只能对涉事人员批评教育。这种说教式的处理对顽固分子根本起不到任何惩戒作用,所以非法宗教活动无法彻底根除。

(五)基层党员干部及少数民族群众双语沟通能力不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各民族相互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力量,是联系党和群众的重要桥梁,是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代表。但由于农场普遍存在汉族干部不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民族干部不能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情况,造成汉族干部与少数民族民族干部之间、汉族群众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以及干部与群众之间多方面的交流不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隔阂。特别是在干部自身双语能力不强、未能深刻领悟中央文件精神的情况下,在下达上级指示、上传民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党员干部在基层的核心领导作用。

二、皮山农场目前采取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近几年皮山农场在兵、师两级党委的带领下,与师统战等相关部门积极探索、调研,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举措。

第一,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的宣传和教育。首先,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的解读,十四师着手印制维、汉两种文字标注的宣传材料并将其制作成承诺卡,向每家每户发放。一方面向群众宣传什么是合法宗教活动,什么是非法的宗教活动;另一方面也让群众在承诺卡上签字,让每位群众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在农场的传播。其次,选派专人赴皮山农场宣讲。由十四师党委统战部、民宗局负责编写17万字的“兵团第十四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六进六讲’宣讲材料”,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知识和宗教常识,增强农场在加强民族团结、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的能力和意识。最后,利用兵团下派工作组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机会,走家串户,了解职工群众思想动态,耐心给他们讲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如何抵制非法宗教活动、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等相关常识。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党在职工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

第二,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组织能力。座谈会召开以后,兵团党委立即着手在团场成立宗教科,给予人员编制。现皮山农场宗教科有3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民宗事务。二是严密防范非法宗教活动。把朝觐回来的阿吉、女洗尸人员以及从事非法宗教活动而受到处罚人员等纳入重点监管范畴;动员朝觐回来的宗教人士发挥积极作用,合法组织信教活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是建立十四师各团场每三个月一次的通报例会制。通过信息共享,信众共管的途径,共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四是强化先进文化教育。农场自身充分汲取兵团文化、新疆文化及边疆民族文化的合理成分,把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并践行了以“广播电影放起来、军号军歌响起来、军事训练搞起来、文体活动活起来、五星红旗升起来、基层阵地建起来、‘双语’培训办起来、多元增收富起来、幸福生活过起来、民族团结亲起来”“十个起来”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军垦文化,并把这种文化融入干部职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先进文化的教育和洗礼,淡化了宗教氛围,把智慧和力量全部凝聚到兵团维稳戍边的神圣使命上来。

三、继续完善农场对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建议

通过多项措施的实施,农场的民族宗教情况得到较大改善并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加大对各类人员的培训力度,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淡化农场宗教氛围

首先,在干部建设上,建立基层党员、干部尤其是少數民族干部轮流到内地发达省份培训、挂职的长效机制。合理有序地组织干部赴内地考察、学习,学习内地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开阔眼界、转变思维;通过异地挂职、业务培训、岗位轮训、党校培训、院校深造及参加学历教育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领导能力;提倡汉族和少数民族干部相互学习对方语言以适应工作学习的需要;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的培养;针对宗教教职人员,首先要切实关心教职人员生活,协调兵、师两级财政部门提高教职人员生活补贴,为其提供医疗、养老等生活保障,定期体检,对比自治区最低生活保障线及时调整教职人员的困难补助。其次,要注重教职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提高其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宗教学识,充分发挥宗教界在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中的积极作用。宗教教职人员要具备根据社会实际情况,从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能力,努力挖掘和弘扬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树立正信,夯实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理论基础。最后,针对职工群众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双语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尤其要解决好少数民族80、90后这一群体的就业安置问题。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双语培训、就业培训,让他们自食其力,通过劳动尽快致富,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这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另外,在团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让少数民族少年儿童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国家通用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改进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方法

首先,平时加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随时掌握群众思想动态;上级文件通过维、汉两种文字在基层传达;在对职工群众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淡化其民族、宗教意识,加强对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其次,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非法宗教活动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非法宗教活动大多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该由民宗部门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化解,但被宗教极端势力利用之后转化成的敌我矛盾,应该坚决打击,绝不手软。第三,建立由公安、纪检、政法、组织、宣传、民宗、工会、文联、共青团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对民族宗教事务齐抓共管。

(三)国家、自治区和兵团要从财政上给予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加强兵团文化建设

针对少数民族群众不能充分享受现代社会丰富的文化产品(由于语言障碍)的问题,兵团的文联、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部门应发挥文化主阵地作用,多创作、生产和发行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兵团文化为题材的优秀的广播、影视和图书精品,大力宣传兵团文化。基层应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

在兵团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宗教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很大比重。民族宗教无小事,新疆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环节。当下,用先进文化引领民族宗教事务的发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任重而道远,是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团场工作的重点,需要兵团各级领导、民族宗教部门不断研究、探索。

责任编辑:彭银春

作者:王聪延

第3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调研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但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仍有6186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0.3%[1]。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有乡村中小学教师约472万人,由此可见,乡村教育的规模总量还是相当大的。[2]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教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乡村教育仍行驶在慢车道上,乡村教师便成了慢车道上的艰难跋涉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乡村教师的配备情况。根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乡村教师包括乡中心区、村庄学校教师。截至2015年8月底,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乡村教师18.7574万人(在编16.5428万人,编外聘用2.2146万人)。各级各类教育乡村教师分布情况如表一所示。

乡村中小学专业岗位设置及聘任情况。全区乡村中小学核定专业技术岗位19.28万个,实聘16.09万人。其中,初级岗位核定11万个,实聘7.68万人,获得初级职称4.9万人;中级岗位核定7.88万个,实聘8.08万人,获得中级职称10.34万人,已评低聘人员2.89万人;副高级岗位核定4060个,实聘3208人,获得副高级职称5575人,已评低聘人员2400人。

乡村学校师资补充情况。2014年自治区多方开拓教师补充渠道,乡村学校师资得到不断充实(见表二)。

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原因

“不足”:乡村教师编制不足。按照广西原编制标准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1:12.5、初中1:13.5、小学1:19的比例核编,经测算,全区中小学共需核定教职工编制45.8万名,与现有编制相比,全区需新增编制2.69万名,幼儿园需新增编制约6万名。按2012年广西制定的新编制标准计算,乡村教师编制缺口为:幼儿园教职工1.59万名,中小学教职工1.87万名。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据统计,目前该县共有约400个幼儿班,按标准编制至少需要500名学历、专业符合要求的专任教师。而目前全县幼儿教师仅有60多个编制,已经建成的乡镇中心幼儿园面临着无法落实专任教师编制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观原因在于:有些地方存在“有编不补”的情况。根据自治区编办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区空编数是3.36万名。同时,2012年广西制定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未能执行,幼儿园教师从未核定编制,按2010年桂政办发[2002]137号文件的编制标准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比2003年核定的编制还少2万多。就客观原因而言,一方面,农村学校点多面广,学校规模和班额普遍偏小,办学形式分散,近年来寄宿制学校学生数量增加,教职工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课改新增了许多教学科目及内容,如信息技术、小学英语,网络管理、校园安全管理等,使得教师需求量大大增加。

“不高”: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幼儿园教师(包括保教人员)素质整体偏低。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仅占幼儿教师总数的18.5%,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的幼儿教师从教前没有经历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民办幼儿园因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流动性大,不得不采取自主聘用无教师资格人员的途径来保障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素质令人堪忧。

壮汉双语教师、职教教师、紧缺学科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如忻城县,该县实施双语教学的班级一共6个,双语专任教师没有,兼任教师3人。职业教育由于吸引力不足、个人发展空间小等原因,难以引进专业教师。现有教师很多是从小学或初中调进的,整体素质难以适应职教发展的需要。全区音体美、信息技术、英语、心理健康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紧缺。此外,部分地方由于编制紧张,长期使用临聘人员。如桂平市农村中小学校聘请临时顶岗教师达1374名。

“不强”:教师培训效果不强、机制激励作用不强、教师尊严感荣誉感不强。教师培训效果不强,首先是培训效果不明显。很多培训以网络培训为主,效果较差。教师乐于接受一线专家型教师的集中面授,但承担培训任务的专家数量有限。其次是培训机会整体不足。乡村教师接受国家级、省级培训机会较少,市级培训力度不够,少部分县还未启动教师培训工作。双语教师、职教教师的培训机会与实际需求相比,明显偏少。再其次是工学矛盾普遍存在。乡村教师任课课时多,教学和培训之间的工学矛盾存在,在教学点这种矛盾尤为突出,“一师一校”的教学点,如果教师外出培训,整个教学点就只能停课。

机制激励作用不强。首先是乡村教师补助问题。一方面生活补助覆盖面小、补助标准低。自治区110个县仅有29个县3.7万人纳入国家奖补范围,占全区农村教师的13%。另一方面,生活补助发放不合理。自治区镇与乡建制几乎没有差别,乡有补助而镇没有补助,县城周边教学点各方面条件好却有补助,远离县城的乡镇反而没有补助,教师意见大。其次是工资总量偏低,绩效工资激励作用不强。目前全区教师工资仍然偏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总额不高,从中拿出的用于激励调节的数额有限,加上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造成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制度后的激励效果不显著。再其次是岗位设置结构不合理,评聘矛盾突出。乡村学校中级、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偏低,评聘矛盾突出。如恭城县,中级有336人未能聘上,高级133人未能聘上,于是也出现了高职低聘现象。最后是交流轮岗、走教支教方面的问题。走教支教教师的补助金额各地不均衡,交流轮岗后校长、教師没有同级别岗位等。

教师尊严感、荣誉感不强。乡村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教师尊严感、荣誉感不强。入职的新教师很多最后选择了离开,在职的部分教师因为没有更好的去处,所以选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待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对上林县、忻城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问卷调查中,就“您成为一名教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仅有8.7%的教师选择的原因是“受人尊敬”,28.7%的教师则选择了“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教师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工作负荷重,压力大;工资收入低,待遇保障差。部分教师每周工作量达30多个课时,不少老师上课是教师,开饭是厨师,课外是心理辅导员,晚上是寝室管理员,天天疲于奔命,身心压力巨大。教师工资水平比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低,甚至比当地外出务工人员还低;同时,教师住房困难普遍存在,安置房、周转房等配套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需求。少数县特岗教师待遇政策落实不到位,特岗教师未享受与当地公办教师同等待遇。

“难招难留”和“老龄化”。受以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乡村教师“难招难留”“老龄化”的尴尬境地。一是“难招”,即使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岗位报名人数达不到开考比例甚至无人报名的尴尬现象。如上林县,2015年计划招聘乡镇边远学校教学点教师15名,仅有21人报名,最后被核减5个岗位;计划招聘农村中小学15个岗位,因报名人数达不到开考比例,最后被核减4个岗位。二是“难留”,如忻城县2006年以来共招聘特岗教师460人,均安排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目前仍在岗325人,流失135人,流失率29.3%。三是“老龄化”,年轻教师补充不及时,再加之受编制、岗位职数制约,大部分教师几乎一辈子只能在同一学校任教,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目前该县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为45岁,50岁以上的教师占全县教师的40%,30岁以下的教师仅占全县教师的9%。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确保乡村教师“留得下、招得到、教得好”。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在岗教师乐意扎根乡村。首先,地方政府应带头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使教师自豪地生活在乡村社会。政府应加大典型人物的宣传力度,传播教师队伍的正能量,树立教师光辉而伟大的形象,从而感染和影响每个人。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其次,鼓励和支持民众通过自筹资金建立民间教育基金会,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数额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民众对于教师的肯定。

用待遇条件、发展空间吸引新教师。在继续实施“免费师范生”“全科教师”“特岗教师”培养策略的基础上,政府应尽快出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的优惠政策。政府可以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加大宣传力度,對于愿意到乡村任教的学生可以分年度为其代偿学费,毕业后可以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级,并确保到校任教后的生活、培训、补助问题落实到位。加强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调查发现,能留在乡村教书的大部分是本县或邻县的人,这部分教师就是乡村教师的骨干力量,因此政府可以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确保他们能扎根乡村。召开乡村教师专场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可以在本县开,在本区开,也可以在外省市开,对于具备能力的学生、社会人员可以当场签约。对于已成家人员,可以考虑通过解决配偶工作、解决孩子上学等问题,吸引他们来广西任教。评选“广西最美乡村教师”,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用成功案例吸引新教师。

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乡村教师的培训应遵循按需培训、根据实际、着眼未来的原则。“按需培训”是指探索适应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培训方案,打造适合乡村教师的培训内容和特色培训方式。既应结合乡村教师的素质现状来考虑内容设置的客观需求,又应考虑乡村教师对培训内容的主观需求。“根据实际”是指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培训。如针对“工学矛盾”的情况,可以采取“送培到校”的方式,或者“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方式,选派实习生到基层学校顶岗实习,同时置换一线教师接受脱产培训。“着眼未来”是指从未来趋势上看,小规模乡村学校将会长期存在,“全科教师”培训、“一专多能”教师培训、县级培训、校本培训符合乡村学校的教学实际需求,值得推广。此外,我们也可以拓宽视野,努力寻求外部支援。比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等机构,他们主要采用“需求——满足”的教师培训方式,有效弥补了政府支撑不足的问题。[3]

改革乡村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激发乡村教师队伍的活力和积极性。创新管理体制。目前,教师的招聘、调配、交流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多头管理问题突出。实行“区考县管校聘”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和积极性。“区考”即自治区统一组织教师招聘考试,确保录用合格的教师。“县管”即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公开招聘、岗位设置、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实行人事编制事项报备制。“校聘”即学校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日常管理和使用。“区考县管校聘”的管理体制,变教师的单位所有制为区域共享机制,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可以实现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控”,可以减少教师在岗位设置、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方面的矛盾。

创新编制管理。乡村学校小型化现象客观存在,如果按现有师生比标准配置教师,小规模乡村学校教师数量将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因此,合理的编制管理势在必行。编制部门在开展教师编制人事专项治理,对“有编不补”、被占用挪用的教师编制及人员进行清理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中小学教师编制的规定,应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重新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同时,尝试建立区、县、乡镇各级编制动态管理机制。自治区出台区域内编制动态管理办法,编制部门根据学生流动情况、空编情况,调整编制,提高编制使用效率,想方设法盘活现有编制资源;县域内在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的前提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学生数变化和示范学校、寄宿制学校需要,及时调整教师编制分布;乡镇内编制统一归乡镇中心学校管理,方便乡镇中心学校根据本乡镇各村校教师缺员情况,均衡各村校教职工配置,确保各村校教师队伍结构合理。

创新人事管理。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制定绩效工资倾斜政策,乡村教师除享受现有的绩效工资外,另外设置一定比例的绩效奖励。建立乡村教师职称评审普惠制度。实行以聘代评,规定在乡村学校任教多少年可获中级职称,多少年可获高级职称。其他中小学教师评定高级职称,必须在农村连续任教1年。中小学教师评定高级职称,乡村学校必须占总量的50%。实行岗位聘用倾斜制度,凡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可以按职称全员入岗,不再受岗位数限制。

努力消除乡村教师面临的各种顾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完善乡村教师补助政策。鉴于广西贫困县较多、镇与乡的贫困情况相当等情况,建议结合实际建立分级分类补助体系,将所有乡村教师都纳入补助范围。探索建立乡村教师救助机制。当教师遭遇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突发事故等情况时,给予一定金额的救助金。完善交流轮岗、走教支教激励保障政策。区级层面,加强统筹,合理选派教师,积极筹措选派经费,规范支教管理,切实加强考核工作。县级层面,“刚柔并济”。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刚性约束机制。设置县域内每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人数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比例,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教师参与每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骨干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比例。另一方面完善保障机制,如,校长、教师轮岗到乡村学校工作,可以保留其在原学校所聘教师职务等级;城区学校交流到乡村学校的教师,在乡村学校任教满3年,表现突出的,可考虑在同一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内高聘一级。

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乡村教师扎根农村,甘于清贫,不计名利。正是他们无怨无悔的坚持和付出,才使知识的甘露遍泽祖国的每个角落,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良好教育,也让众多贫困家庭拥有过上更好日子的希望,这也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只是教师个人问题,也不只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问题,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乡村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乡村教师,维护乡村教师权益,教育项目、经费向乡村教师倾斜。杜绝地方行政不作为,切实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使广大乡村教师受尊重、有回报、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2/26/ content_2822060.htm,2015-02-26.

[2]马海燕.中国中小学教师人数已超千万县镇以下占八成[EB/OL].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0/ 09-02/2507709.shtml,2010-9-2.

[3]邓泽军.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以渝东南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6.

(作者单位: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

作者:张玲

第4篇:民族宗教工作调研

顺河回族区有汉、回、满、蒙等20个民族,总人口2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70%,回族占8.13%,有人口2.2万多人。有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五大宗教。辖区内设立的宗教组织有:市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市伊斯兰教协会、开封河南佛学社。宗教场所28处,国家级保护文物1处,省级保护文物1处,民族文化底蕴很深,有很多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相互融合。根据上级精神,统计普查文化资源,加快民族区域的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顺河区的发展。

(公文共享网欢迎您投稿)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民族文化受地域性和整体文化素质的局限性使民族宗教文化发展缓慢,许多民族宗教文化资源都处于睡眠的状态,我们不仅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连保护最基本的要求我们都满足不了他们,如果我们再不加以保护恐怕有一天我们文化资源会越来越少了,简直是对文化资源的污蔑。在去年五月份,我局到西安市调研民族宗教工作,给予我们的感触很大,我们区在很多地方于西安市的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在民族区域的城市拆迁,宗教场所的开放,对现有的文化资源合理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我们还参观

陕西省最大最先对外开放的清真寺西安清真寺,并学习了西安清真寺对外旅游开放的经验。我们应该以此次文化资源普查为平台,抓住机遇,转变思想观念,把民族宗教文化资源转变为生长产力,推动我区的发展。

1、合理的保护文化资源,保护原有传统文化,保护更新交替的推出历史文化的建设。

开封和西安有着很多的相似点,开封和西安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都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文明的发源地,都曾经经历历史最辉煌的时代,都曾经经历历史的洗刷和风风雨雨。但西安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西安市很注重原有的传统文化和保护古老的庭院建设,更注重伊斯兰庭院的保护,西安市保护古老的庭院总共有85座,其中回族庭院40多座。一般回族地区由于较为落后,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经济落后,正是由于落后的现状才使一些伊斯兰文化的到保护,才使更多的伊斯兰文化和传统的文化没有被社会所代替,我们要有意识地去保护民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这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应该去保护,去抓住机遇,在这种大好的条件下,去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事业。

西安和开封有着不同的韵味,同时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注重于大唐建筑的风格的复古,而开封较注重于宋建筑的复古,两个城市有一种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感受,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色彩。在拆迁中我们也应该保护和更新更替地推出历史文化的复古,合理保护传统文化和古老的庭院古文化建设。

在调研中,我们到天主教堂总修院给我们的感触也是很大的,天主教堂总修院是我省唯一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神学院,建于20世纪初期,占地100亩,格局独特,民族文化资源相当浓厚,其美中不足指处人们们又认识到其民族文化价值,没有很好的保护,致使其破不堪言,如果对其加以保护和维修,将使顺河的一个旅游、文化研究的亮点。

2、合理规划,推出民族传统的饮食、餐饮、旅游综合一体市场,打造精品市场。

以东大寺为平台,合理的规划,有点到面,做好民族区域的开发,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东大寺是河南省规模较大,保护完整,有明显明清建筑特色的一处伊斯兰教的古式建筑群,其周围回族群众4千多人,以经商为主。周边是老城区,

少数民族经济相对落后,思想落后。老城就牵扯到改造,城市的拆迁,特别是民族区域的拆迁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西安的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是莲湖区,莲湖区有回族3万多回族,占西安是回族的50%,面积

2、4平方公里,有清真寺12个,回族多围寺而居,多以经商而谋生。西安是在民族区域拆迁的问题上,经过反复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合理的规划,筹建回族文化一条街,以旅游、文化、饮食等综合相结合的,为回族群众提供便利的环境。莲湖区和顺河回族区有着很多的相似点,顺河有回族2万多人,清真寺15个,多也是经商为主,民族文化气味较为浓厚,改造回族区域,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地去论证,合理规划,广泛征求回族群众的意见,以东大寺为中心的,筹集以旅游、文化、饮食(民族传统小吃)等相结合的大型产业链。

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与伊斯兰文化相冲突的时候,西安市采取

一、避,在规划中,如果与清真寺相抵触,就改变规划,避开这种冲突;

二、征求穆斯林群众的意见,整体迁移,筹建回族小区。我们也要合理保护我们伊斯兰文化的资源,把资源转型。

3 、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推广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挖掘民族文化的,恢复和收集保护伊斯兰教文化。我们应该借鉴于西安民委、西安伊协、西安清真寺在民族文化领域采取的措施,大量挖掘民族文化,只要和我们有相关的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都将其进行收集,加强民族文化领域的。西安大清真寺西安大清真寺所收集文物在全国中是最多的,他们已收藏有三十年之久,最重要的是更多人去保护这些民族文化。

提高文化品味和管理档次,打造东大寺精品旅游精品景点。提到文化的品位,结合我们自身的条件和自身的优势,把我们的民族的文化推向与社会,东大寺在我们开封可以说历史的韵味是十分浓厚,清真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亮点,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相结合体,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对外界有着神秘的色彩,我们应该加大宣传,把我们的民族文化推向与社会,让许多得多的人去认识我们的穆斯林文化,去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第5篇:关于民族宗教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

市民族宗教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民族宗教局的正确指导下,我局民族宗教工作有了较快发展,效果更加明显,民族团结进步,宗教信奉人员管理和谐局面已经初步形成,为了推动我局民族宗教工作更好更快发展,6月16日-6月20日,我局组成了以民族宗教办、610办公室、法制办、国保大队为主体的一行6人的调研小组,对民族宗教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委、林业局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

全国、省、市宗教工作会议以后,我局党政领导班子围绕与时俱进,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主题,认真学习民族宗教会议精神,分析我局民族宗教工作形势,深刻认识到“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两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关系”。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2011年7月16日,双丰局召开了宗教工作会议,局党政班子、相关科室负责人、基层场所党政一把手及相关工作人员130多人参加了会议。党委副书记、局长陈光辉主持了会议,主管民族宗教工作的副局长慕忠志

安排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宗教工作的主要任务,党委书记安东做了重要讲话,要求各单位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会后完善补充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局长陈光辉任组长,其他相关负责人任副组长。建立了工作制度,每半年听取一次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安排部署新的工作。民族宗教办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指导基层场所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发挥领导小组的协调功能。近年来,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矛盾和纠纷2起,关闭和取缔基督教私设点8个,打击和处理非法违法宗教活动2起,其中1人被拘留教育,1人被劳教。根据我局信教群众人员较少,分布区域较分散,民族宗教办工作量大人少的实际,党委、林业局通过研究,增加了人员编制。现共有1名正科级干部,1名副科级干部,2名工作人员。

二、完善三级管理网络,实行责任目标考核

根据中组部、中统部和国宗局联合文件精神,我局结合实际建立了局、场、社区三级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近年来,不断调整和完善组织,健全工作制度。现有局级宗教工作领导小组1个,场所宗教工作领导小组10个,社区管理小组有44个,全局各级从事宗教工作的干部共计17人。

三、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点滴体会

(一)党委、林业局高度重视是做好基层民族宗教工作

的根本

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牵扯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需要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因此,离不开党委、林业局的重视和支持。党委、林业局主要负责同志,经常过问民族宗教工作,定期听取汇报,研究指导工作,帮助职能部门解决实际问题,使民族宗教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强化培训,上下联动,发挥管理网络作用是关键坚持不断地对各级宗教干部进行法规政策培训,落实各级管理网络工作制度,定期督促检查,才能使民族宗教工作横向有人抓,纵向有人管,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高举团结联合的旗帜,引导民族宗教信奉人员同心同德是基础

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既维护民族宗教信奉人员的合法权益,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照顾他们的特殊性,又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引导他们发展经济,以求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使民族宗教信奉人员同心同德,团结进步。这是减少阻力,增加合力,做好工作的基础。

(四)爱岗敬业,是做好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主要保证 加强机关自身建设,需要民族宗教干部要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安于清贫,多讲奉献;要具备良好的人格、人缘和形象;要正确把握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针政策;要熟悉各教派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状况;

要及时掌握民族宗教方面的动向;要善于分析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好本职工作。

近年来,虽然我们在民族宗教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基层基础工作仍显薄弱;依法管理工作尚待进一步强化。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的学习和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新时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开创全局民族宗教工作的新局面。

第6篇:【工作总结】民族宗教宣传信息调研工作总结

民族宗教宣传信息调研工作总结

一、20XX年全市民族宗教宣传信息调研工作回顾

去年以来,全市民族宗教宣传、信息和调研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 作中心,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深入研究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出现的新情 况、新问题,不断总结宣传新成绩、新经验,及时、全面地反映了我市民族宗教 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民族宗教工作的顺利完成做出了应有贡献。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贴亮点,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氛围浓厚。各市、区民宗局和市各民族宗教团体精心选择宣传主题,认 真研究宣传稿件,通过新闻媒体,搭建了民族宗教舆论宣传工作平台,为推进民 族宗教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富有特色。注重捕捉少数民族先进典型, 及时总结和推广我市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宣传,去年 7月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三是效果明显。去年以来,全市民族 宗教系统共在《中国宗教》、《江苏民族宗教》等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 章18篇,在《》等市级刊物上发表了 50多篇文章,局民族宗教网站刊用200 余条信息,为宣传苏州民族宗教工作,提高知名度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健全机制,信息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在提高信息员工作能力上下功夫。各市、区民宗 局、各宗教团体都调整充实了一批政治素质高、具有高度信息敏感性和一定写作 功底的同志进入到信息员队伍。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信息员的业务素质和工 作能力。去年,举办了全市信息员培训班。二是加强网络建设,在扩大信息源上 下功夫。通过加强工作指导和联系,信息员广泛收集全市民族宗教方面的有益信 息,初步形成了健全的信息网络。设立网络信箱,为信息网络的畅通运行提供了 保障。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了信息通报制度。

(三)围绕中心,调研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重点课题调研成效显著。去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省民 委(宗教局)的中心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较好地完成了重点调研课题任务,形成 了一批有较高价值的调研成果,促进了我市民族宗教工作的开展。去年,共收到 46篇调研报告(文章)。我局《巩固专项治理乱建寺庙成果的实践与思考》被 市委研究室收录《20XX苏州市市级机关重点调查研究课题调研报告汇编》。 吴江市民宗局杨德良副局长撰写的《创建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的调查思考》等11 篇调研文章被《江苏民族宗教》采用。二是难点问题调研有所突破。大家在调研 工作中,善于抓住要害,突破难点问题,通过破解难题带动一般性问题的解决, 及时、准确地为民族宗教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寻找突破口。

回顾去年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熟悉到,我们的 民族宗教宣传、信息、调研工作还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与新形势下的民族 宗教工作要求相比,与上级领导部门对我们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特别是民族宗教宣传方面,许多特色工作和亮点工作还存在宣传力度小、宣传不 到位的情况。分析我市民族宗教宣传、信息、调研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少 数单位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少数领导同志把宣传、信息、调研工作看成了一 项无关大局的“软任务”,对这些工作带头少、过问少、支持少。个别单位还存 在机制不健全,人员不到位,工作应付的情况。二是工作不平衡。从整体情况来 看,各市民宗局的宣传、信息、调研工作要好于区民宗局。三是稿件质量还需要 进一步提高。有的单位报送的宣传、信息稿件数量虽然多,但时效性、针对性不 强,有的只报送一些简单的日常性工作动态,价值不大;有的单位写调研材料, 纯粹是为了赶任务、应付差事,要么是缺乏深入研究,要么是闭门造车。从去年 的情况来看,报送稿件拼凑的痕迹比较明显,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四 是形成合力不够。市与各市、区民宗局联动的局面,通力协作的格局还没有堪。 五是制度落实不够。去年局机关的全员抓宣传、全员抓信息、全员抓调研落实得 不够好。

二、20XX年工作意见

20XX年,信息工作调研工作依然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把今年信 息和调研工作抓上去,抓出成效来,这主要是要靠在座各位的努力。为更好的完 成信息调研工作的各项任务,我认为需耍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要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要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必须在围绕我市民族 宗教的中心工作,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信息基础上,以开发高层次信息为重 点,在求深、求实上下功夫。耍充分发挥信息作用,善于对零散、孤立的信息进 行筛选和归纳整理,总结出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对综合类信息 要提出观点和建议,通过整体开发使信息增值,使之成为对上级部门和领导决策 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高层次信息。

2、要全方面增加信息保送点。要善于从下发的文件、召开的各类重要会议 中挖掘报送信息的重点;善于从专项业务开展中挖掘信息报送的重点;善于从重 大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中挖掘信息的报送重点;善于从日常的工作中总结 提高找出规律,挖掘信息的报送重点;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下载资料,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获取信息的灵感。

3、要以调查研究为重点,努力提高以文辅政水平。调研工作要紧紧围绕我 市民族宗教中心工作,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领导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 问题以及结合民族宗教工作中带倾向性的问题,确定重点调研课题,有针对性地 开展调研活动。摸清底数,找准症结,定出对策,推动工作有效开展。我们就 20XX年调研课题拟了一份参考提纲,希望各市区民宗局以此为参考,确定3-5 个重点课题,充分开展调研活动,撰写几篇有情况分析、有对策建议,对我市民 族宗教工作有较高指导意义的调研文章。为领导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供借鉴, 为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提供科学依据。

第7篇:宗教工作调研汇报材料

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做法。

(一)主要成效:通过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学习,一是明显提高了群众对非法宗教活动的辨别力。过去有些信教群众对非法宗教活动与合法宗教活动的界限分不清,认为有人这样做了就是对的,缺乏自身的判别力。现在群众抵御非法宗教活动的主动性有所增强,看到有人从事非法宗教活动时敢站出来大胆反对,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起到一定说服教育的作用;二是主动上交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老宗教书刊积极性增强,许多群众主动将家中收藏的一些无出版社书刊或被划为非法的刊物上交。

(二)做法:一是乡驻村督导组成员利用为农民指导农业生产的机会把民族宗教法律法规知识送到田间地头; 二是乡广播站在黄金时段对学教内容进行广播; 三是乡学教办利用巴扎天进行宣传,发放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应知应会问答题和宣传单; 四是举办非法宗教活动23条图片展和揭发“三股势力”反动本质的图片展;五是乡学教办组织宣讲团深入各村群众中进行循环式宣讲。六是各村都积极利用村大喇叭每天早、中、晚对发放的宣传录音带、问答题、宣传单内容,不间断进行广播宣传。七是各村主要采取以村组为单位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集中学习,个别村还组织村组群众在大队部进行学教知识有奖问答活动,以及编排文艺节目的方式来活跃和提高群众学习的热情。

二、宗教氛围问题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对策建议。

(一)表现形式:一是男青年留大胡须;二是妇女穿奇装异服。

(二)原因:一是宗教信仰历史悠久,信教群众将宗教行为与传统习俗混淆;二是受陋习影响,认为留胡须、戴面纱才是纯粹的穆斯林。三是受家族式(祖辈)信教的影响,在家人的要求下留胡须、穿奇装异服;四是个别农民热衷于宗教信仰,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率不高,分不清哪些是合法宗教活动,哪些是非法宗教活动,对宗教问题上的是非还缺乏辨别能力。五是民族习俗与宗教活动界限不清。有些人有意无意将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活动混在一起,打着风俗习惯的旗号为自己开脱。

(三)对策建议: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知识学习教育长效机制落到实处;二是对留大胡须男青年和穿奇装异服的妇女采取集中培训、个别走访的方式进行转化教育,对顽固不化者采取定期培训、教育直到思想转变为止。

三、妇女着奇装异服、男青年留大胡须问题教育转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管控方面:一是采取乡统战民宗办、村委会双方管控的方式,被查出的妇女着奇装异服、男青年留大胡须人员定期到乡统战民宗办公室报到并汇报思想状况;二是采取不定时入户走访,掌握其活动范围和现实表现。

(二)教育转化方面:一是经常性举办教育培训班,增强其法律、法规知识;二是定期撰写心得体会,提高其认识觉悟。

四、宗教事务依法管理情况。

1、宗教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一是宗教与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有所提高;二是信教群众区分非法宗教活动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妇女着奇装异服、男青年留大胡须现象明显降低;四是群众自觉抵御非法宗教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对“两项制度”落实的次数多,但质量不高,对宗教人士基本情况、思想状况了解和掌握的不够细致,对清真寺的日常情况了解不深,缺乏经常性掌握新信息、新动态的主动性。二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对年轻宗教人士的宣传、教育和监管力度不够,存在个别年轻宗教人士在宗教事务上用的精力没老宗教人士多。三是个别年轻的宗教人士对所负责的宗教场所责任心不强,又不愿放弃宗教人士的光环。原因主要是将精力投入在发展生产、做生意上,以提高自家生活质量为首位,对宗教人士应履行的职责承诺的好,落实的不扎实。

2、当前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1)非法宗教活动的突出表现为:一是个别信教群众在路边或田地就地做乃玛孜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亲朋好友在家中做客时,就地做乃玛孜现象存在。

(2)成因:主要是宗教信仰强烈人群,经过漫长的岁月宗教活动与信教群众的生活习俗融为一起,在信教群众的眼里,有时很难分清哪些是合法宗教活动,哪些是非法宗教活动。群众对宗教难以割舍的朴素的感情,对许多事情见怪不怪,导致一些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

3、部分地方宗教氛围浓厚的原因、整治的措施及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原因:一是村干部对党的宗教政策贯彻、落实和宣传力度不大,未处理好稳定与发展二者的辨证关系,虽然对稳定工作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但是在落实上存在方法陈旧、思路简单。二是治安防控体系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特别是“十户联防”组织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对一些苗头性问题“十户联防”组织却不能及时发现,也缺乏主动向有关部门报告的觉悟。三是查处非法宗教活动缺乏相对明确和有效的政策和法规依据,客观上形成了打击不力的结果,也是造成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二)措施: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不稳定因素大排查。以重点排查与全面排查、定期排查与适时排查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逐村逐户进行地毯式排查。二是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排查出来的情况和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分析,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制定整治方案,按照职责任务,组成联合整治工作队进驻重点区域,逐一落实整治措施,限期解决问题、扭转局面。三是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发展保安、治安联防队、维稳信息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

(三)建议:处理、打击行为应当有明确的法律为支撑,消除后顾之忧,进行严打、严治。

4、抓好今后宗教工作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做好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工作; 二是把统战民宗工作列入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努力提高领导和依法治理宗教工作的能力; 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民宗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关部门以及乡村两级干部按照责任范围,给予支持并参与的工作机制; 四是加强统战民宗干部和爱国宗教人士队伍建设,抓好创建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觉悟强的队伍; 五是在广大群众中,特别是在党员和青少年中开展无神论教育。有效预防党员被极端宗教思想所侵蚀,预防宗教渗透到意识形态领域; 六是进一步完善乡、村、组三级统战民宗工作管理机构,有效预防宗教极端势力的狂热。

第8篇:市委统战部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情况调研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民族宗教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民族宗教工作干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积极履行自身职责,加大管理力度,服务工作大局。民族宗教工作网络趋于完善,效果更加明显,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更加深入,民族团结进步,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宗教活动正常有序进行,保持了长期稳定。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信教群众积极开展“爱国、守法、致富、奉献”活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力量,灵宝市民族宗教局连年被评为三门峡市先进单位。

现将近年来我市民族宗教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委、市政府重视民族宗教工作

全国、盛市宗教工作会议以后,我市四大班子领导围绕与时俱进,开创工作新局面的主题,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分析我市民族宗教工作形势,深刻认识到“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两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关系”。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2002年10月18日,灵宝市召开了宗教工作会议,市四大班子领导、各乡镇、市直各部门、企业党政一把手130多人参加了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万鹏主持了会议,市委常委、~部长吕根友安排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宗教工作的主要任务,市委书记王跃华做了重要讲话,要求各单位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会后完善补充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主管书记任组长,市委常委、~部长、市政府主管市长任副组长。建立了工作制度,每半年听取一次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安排部署新的工作。市民族宗教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指导各乡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发挥领导小组的协调功能。近年来,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矛盾和纠纷10起,关闭和取缔~教私设点20个,打击和处理非法违法宗教活动2起,其中1人被判刑4年,1人被~。根据我市信教群众较多,分布区域较广,民族宗教局工作量大人少的实际,2002年机构改革中,市委、市政府在政府序列单设了工作机构,增加了人员编制。现共有3名科级干部,3名工作人员。

二、完善三级管理网络,实行责任目标考核

根据中组部、中统部和国宗局联合文件精神,1998年我市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和村管小组。近年来,不断调整和完善组织,健全工作制度。现有市级宗教工作领导小组1个,乡镇17个,有宗教工作任务的行政村管小组400个,全市各级从事宗教工作的干部共计500多人。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对宗教干部法规政策的培训。通过以会代训、专门办班和在市委党校开设民族宗教理论课程、利用市委组织部培训基层干部的机会讲课等形式,对基层民族宗教干部加强政治、业务培训,三年来,共培训各级干部630人次。

二是认真落实规章制度,实行责任目标考核。规章制度主要有:村管小组与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每月碰一次头,每季度向乡镇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书面汇报一次,每月排查一次不稳定因素。乡(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分析一次工作形势,及时处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责任目标考核内容是:

1、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开展民族政策知识宣传月活动。全年无3人以上集体上访事件发生。

2、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积极引导信教群众开展“爱国、守法、致富、奉献”活动;

3、宗教活动场所按时年检,没有非法活动发生;

4、乡镇党委政府每季度分析一次宗教工作形势,保护和引导正常的宗教活动,劝阻和制止各种非法活动。责任目标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已纳入市委对乡(镇)的年度目标考核。今年3月份,市民族宗教局抽查了5个乡(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情况,网络机制运转良好。

三是村管小组参与宗教活动场所年检工作,促进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各乡(镇)村宗教工作管理机构成员在每年1至3月,参加宗教活动场所年检自检自查阶段的活动,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宣传贯彻宗教法规和政策,引导民主管理机构规范管理,开阔了宗教工作的新思路。

四是加强同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络和协作,打击非法、违法活动。去年以来,充分发挥市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作用,坚持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公安派出所、爱国宗教团体三条线排查不稳定因素,~、公安、宗教、教育等部门半月互通一次情况,掌握动向,把握全局,根据排查线索和群众举报,先后对“东方闪电”等2起邪教组织活动进行了调查监控,处理了2起非法宗教聚会。

五是以民族关系为重点,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全市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组),建立以基层干部和伊斯兰阿訇为主体的“民促会”,协调民族关系,化解~,上报不稳定因素。仅2003年就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纠纷4起。同时,积极向盛市民委申报项目,争取资金30万元,协调小额贷款15万元,改善少数民族聚居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了引水、修路等三项工程,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三、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作用

爱国宗教团体是党委、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我们在宗教界推进“同心工程”,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帮助、指导爱国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以“爱国、守法、致富、奉献”活动为载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搞好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确立正确的政治导向。

我市信奉~教的群众占信教群众的大多数,现有~教“三自”爱国会和基协2个组织,两块牌子,一套

第9篇:关于对安塞县民族宗教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安塞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刘鹏程

我于2011年9月担任安塞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的。为了全面推进我县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的法制化、正规化,使民族宗教事务活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近期,我组织部分人员对全县民族宗教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结合这次培训学习和我县民族宗教工作实际,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安塞县位于延安市北部,辖8镇1乡一个街道办事处,211个村委会,10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62万元,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6人。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境内有各类场所(包括民间庙会)215处,其中规模以上的达17个。截止目前,已批准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有7个(其中佛教3个,道教4个),有常住比丘3人,常住管理人员12人。全县共有信教群众1万人左右,占总人口的6%。县域内宗教活动基本正常,极少数地方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地下活动和非法传教现象。

安塞自古就是边塞之地,有“上郡咽喉”之称。秦汉两朝,安塞县境内的烽火台多达四五十处。宋代,安塞是宋与西夏激烈争夺的战场,堡塞遍布,战火频繁。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安塞一直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西部游牧文化的交流地带,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既有汉族特点又有西域其他民族特点

1

的文化特色。安塞独特的地理位置,铸就其是历史上西北少数民族的争纷之地,因此古安塞民族间的压迫与剥削、融合与分离是常有之事。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逐渐使安塞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安塞境内现有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4个民族共同居住,其中以汉族占居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除回族仍然保持其民族信仰和习俗外,其他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基本和汉人相同。

多年来,中共安塞县委统战部积极贯彻中、省、市民族宗教政策,把民族宗教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将民族宗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部领导一班人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把民族宗教工作当作事关大局的头等大事,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工作蓬勃发展。安塞县弘法禅寺被国家宗教局授予“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称号。

二、工作开展情况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作用发挥。近几年,我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高度重视,形成了主要领导经常过问、分管领导亲自参与、工作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从而实现了全县宗教工作在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中的良好作用。一是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网络。县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乡镇分别确定了一名负责人为民族宗教联络员的基础上,

2

于2009年6月份统一将211个村的支部书记全部确定为村级信息、联络员,在组织建设上为开展宗教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二是县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在经常性检查指导的同时,对各场所法会、开光等大型佛事活动,我们制定了周祥的安全预案,在县宗教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各成员单位具体开展工作,保证了活动的安全。同时,对各场所有关制度、组织、财务等情况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保证了宗教场所管理走上了法制化、正规化轨道。特别是针对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大佛寺,我们依据文物管理有关规定,派驻了工作人员,坚持24小时值班,并且安装了电脑监控设备,保证了文物的安全。三是宗教团体切实发挥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弘法禅寺在为县慈善协会捐助1万元、为汶川、玉树及周边县区自然灾害捐款的同时,各个场所每年为所在村的困难群众、困难学生给予经济支助,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

2、规范管理,推进宗教活动法制化、正规化。各个活动场所在恢复筹备设立前,我们就严格要求,按照民主选举的办法,首先建立“事务管理委员会”,对经民主选举产生的管委会成员资格进行了严格的审查把关,特别是对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审查。同时,通过派出去学习和会议培训,使管委会组织在事务管理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同时我们依据省市有关文件,参考制定了宗教场所一系列管理制度,并要求各个场 3

所依据各自的实际,通过召开管委会成员会议讨论修定,喷绘上墙,发挥了制度约束行为的良好作用。在财务管理中,首先是利用每年春节到圆宵节这一时机,广泛开展“转九曲”、“扶运气”等信仰活动,同时以寺观教堂的名义组织秧歌拜年为场所创收,加上场所每年的例行法会和每月的初

一、十五等佛道吉日,使场所的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其次是抓经济管理。贯彻“自养、自办”方针的前提是有良好的经济保障,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经济管理体制。我县各个活动场所在经济管理中,坚持民主、公开、透明, 大型活动和集中活动时期,每天开箱,平常时期每月开箱一次,开箱时, 由管委会主任、副主任和财务管理人员(至少3人以上)共同进行,采取现场清点,当场记帐,统一在指定的银行专户存放,支取时,由主任许可、会计人员具体办理。特别是每半年向信教群众公布一次收支情况。第三是抓建设。场所的经济收入在保证“自养”的前提下,重点是搞建设、谋发展。安塞各个场所的经济收入近年来不断增加,所以基础建设也不断加强。在基础建设中各场所均能做到以社会捐助、群众投劳为主,场所负责建设材料费的办法,达到了用有限的经济兴办更多的事务。

3、狠抓教育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近几年来,我县把宣传贯彻《条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及时将《条例》学习材料下发各乡、村以及各宗教活动场所。同时,运用媒体、宣传栏、黑板报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学习班、 4

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学习,使广大宗教界人士与信教群众了解《条例》、懂得《条例》、遵守《条例》,也使各级党政干部提高了对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采取有效措施,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纷纷打着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兴办福利事业的旗号进行宗教渗透,干扰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抵制宗教管理,破坏正常的宗教活动。对此,各有关乡镇和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防范。一是加强对教职人员及广大信教群众的反渗透宣传和培训,教育广大信教群众坚决与外来人员划清界限,坚定走“三自”道路的信念,不断增强他们的识别能力和防范知识。二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广大信教群众的精力和智慧凝聚到发展经济、共同致富上来,为我县经济建设做贡献。三是进一步规范宗教活动,通过对各个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具体指导,使广大信教群众能够在合法的场所进行宗教活动。四是积极协调民政等部门,切实为生活困难的信教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落实宗教政策,保障活动有序开展。为确保各场所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我县高度重视各项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把长住僧人的基本养老依据省市要求纳入社会统筹,正在协调解决。对长住管理人员,依据寺院收入情况,以每人每月600元予以补助,对生活困难的3人,经我局协调,已纳入最低生活 5

保障。

三、存在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是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机构设置问题。在近几年的机构改革中,我县不但没有单独设立民族宗教事务局,而且将民族宗教局归并入民政局,取消了人员编配,更没有纳入公务员序列管理,对工作的良好开展将造成一定影响。建议上级出台文件或通过协调等方式恢复民族宗教部门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健全组织机构,保障民族宗教管理工作全面持续开展。

二是积极谋划,协调关系,认真解决宗教自养问题。目前,我县各个场所的经济收入不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建设等问题。建议上级给予一定的扶助政策,帮助宗教团体、宗教场所找项目、拉投资,从而使宗教界与社会实现互动,完成自身“造血”功能,强身固本,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

三是非法宗教活动依然存在。极少数地方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地下活动和非法传教现象,并且屡禁不止,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合法宗教场所的正常活动开展。建议加大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力度,依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违法、抵御渗透”的原则,坚决打击基督教和天主教的非正常发展等非法宗教活动。

四是乱建庙宇现象仍然突出。我县有行政村211个,大小寺观庙宇215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有一处庙宇。规模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县内宗教活动场所数量多,目前尚未开放但具备 6

基本条件的有谭家营二郎山、沿河湾云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教会)和王家湾、平桥等部分场所,这些场所只是每年例行法会,既不能坚持经常活动,也没有长住僧人。建议,第一,积极建立健全道教、佛教等爱国宗教团体组织,培养一批爱国爱教人士,进驻已经具备开放条件的宗教活动场所,发挥他们协调关系、服务大局、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发挥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第二,加强对全县各级干部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再学习、再教育,牢固树立“民族宗教无小事”的理念,使广大干部人人掌握民族宗教政策,人人都是合格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员,做到懂政策、懂业务、会宣传、会交流,成为民族宗教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抵制乱建庙宇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渗透。

上一篇: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建设下一篇:急诊科护理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