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式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目前,ST段抬高AMI(STEMI)在高龄人群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龄越大,患者的危险性越高,且病死率也越高。常规有创治疗技术疗效尚可,但患者的预后不佳;早期再灌注治疗手段中,静脉药物溶栓治疗因操作简便而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其再通率较低,且出血并发症以及早期再闭塞率相对较高。为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于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该研究以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29例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STEMI患者共229例,其中,男151例,女78例;年龄在45~82岁之间,PCI组年龄(65.1±12.2)岁,TT组(59.4±10.9)岁,常规治疗组(64.3±13.3)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STEMI,持续胸痛时间≥30 min,经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无效;至少存在2个相邻胸导联ST段抬高了0.2 mV及以上,或者肢导联的ST段抬高0.1 mV及以上。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该研究,且均签署了医疗知情同意书。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组(PCI组,56例)、静脉溶栓组(TT组,53例)以及常规内科治疗组(120例),3组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常规内科治疗组:该组120例患者实施常规内科治疗,主要包括吸氧、创建静脉通道以及持续心电监护等基本措施,并予以舌下含服以及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口服阿司匹林、调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类转换酶抑制剂等,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抗心律失常以及血压控制等基础治疗。

PCI组:该组56例患者均接受直接PCI治疗,术中予以1万U肝素。对于右侧冠脉近端完全闭塞的患者,建立一条静脉通道,以作临时心内起搏之用;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TT组:该组患者自实施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静脉滴注150万U尿激酶,控制在30 min内结束给药,然后皮下注射7 500 U普通肝素或者5 000 U低分子肝素,2次/d,连续给药5 d。同时,每6 h进行测定1次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即APTT),并保持其延长直至基础值的2.0~2.8倍。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主要症状、冠脉病变特点、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情况、住院期间的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以及心脏性病死率。随访1~3年,平均为(1.4±0.3)年。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患者的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情况、靶血管的血运重建情况、心脏性死亡率以及心肌梗死后的发生心绞痛的情况,并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

1.4 统计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组内以及组间比较均经t检验,计数资料均经χ2检验。

2 结果

PCI组共56例,其中5例(8.9%)为AMI后心绞痛,5例(8.9%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8例(14.3%)为心脏性死亡,8例(14.3%)为靶血管重建,LVEF为(58.1±12.3)%。48例<75岁,其中,4例(8.3%)为AMI后心绞痛,2例(4.2%)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5例(10.4%)为心脏性死亡,5例(10.4%)为靶血管重建,LVEF为(62.2±13.6)%;8例≥75,其中,1例(12.5%)为AMI后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以及靶血管重建各3例(37.5%),LVEF为(46.3±12.5)%。

注:相比于PCI组同龄者,aP<0.05;相比于一般治疗组<75岁者,b P<0.05;相比于PCI组<75岁者,c P<0.05。

TT组共53例,年龄均在75岁以下,其中10例(18.9%)为AMI后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死亡各6例(11.3%)为靶血管重建,LVEF为(50.9±8.0)%。

一般治疗组共120例,其中,AMI后心绞痛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各37例(30.8%),25例(20.8%)为心脏性死亡,LVEF为(41.5±7.1)%。96例<75岁,其中,21例(21.9%)为AMI后心绞痛,19例(19.8%)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5例(15.6%)为心脏性死亡,LVEF为(44.4±8.9)%;24例≥75,其中,16例(66,7%)为AMI后心绞痛,8例(33.3%)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10例(41.7%)为心脏性死亡,LVEF为(36.4±7.2)%。

研究结果显示,TT组以及常规治疗组患者与PCI组同龄患者间的AMI后心绞痛发生率以及心脏性死亡率均显著更高(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显著更低(P<0.05);且年龄≥75岁组患者的心脏性病死率显著高于75岁以下者(P<0.05)。

3 讨论

该研究结果显示,直接PCI组患者的心脏性病死率较TT组以及常规治疗组显著更低(P<0.05)。大量临床研究显示,高龄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病死率有密切关系,对于STEMI患者而言,患者的年龄越大,使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死亡危险性也越大[2,3]。该研究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年龄均在75岁以下,且患者的心脏性病死率显著高于直接PCI组的同龄患者。相关研究报道认为,高龄(≥75岁)是STEMI患者实施直接PCI治疗后心脏性病死率提高的重要危险因子[1]。该研究中,STEMI患者经PCI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TT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P<0.05)。直接PCI治疗STEMI可有效实现梗死相关冠脉的再通,并可改善或者完全恢复心功能[5]。研究结果显示,PCI组年龄<75岁患者的心功能显著优于溶栓治疗组以及常规治疗组,而溶栓治疗组的心功能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CI组年龄≥75者治疗后的心功能亦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

总之,直接PCI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可降低STE-MI患者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以及心脏性病死率。因此,对于STEMI患者而言,早期实施直接PCI术,可促进恢复左心收缩功能,并改善预后,对于高龄患者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于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29例,随机分为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组(PCI组,56例)、静脉溶栓组(TT组,53例)以及常规内科治疗组(120例),对比分析3组的预后。结果 56例PIC组患者的心脏性病死率以及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TT组以及常规治疗组(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显著高于后两组(P<0.05);年龄≥75岁组患者的心脏性病死率显著高于75岁以下者(P<0.05)。结论 直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降低心脏性病死率以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并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高龄患者,溶栓治疗,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 申方群.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1):79-81.

[2] 付林波.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12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2,32(10):43-44.

[3] 夏晓东,李广平.762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3):30-32.

[4] 吴静霞,刘惠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J].现代医院,2011,11(12):74-76.

[5] 李爱军,张捷,陈顺华,等.不同再灌注治疗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1,6(1):124-126.

上一篇:乙炔法PVC包装筒仓料位高报开关频繁发生误动作的改造下一篇: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填埋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