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活动《动物的活动方式》(通用16篇)
活动目标:
1、发现动物的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各种小动物的活动方式敢兴趣。
2、尝试用肢体动作模仿动物的活动方式。
3、教育幼儿爱护小动物,并保护大自然,为小动物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参观过动物园,知道常见的动物。物质准备:动物活动挂图,动物图片。
重点:知道动物的活动方式,走,跑,飞,游,爬。难点:按小动物的活动方式进行分类。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动物进行曲》。
师:“昨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请陈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做客。小朋友想去吗?跟着音乐一起去吧!”
二、引出活动内容:
1、出示挂图,引导孩子观察图片里的动物,师:森林到了,请小朋友坐下来吧。一起来看看,来了哪些小动物?请小朋友来说说。它们在做什么呢?
2、讨论:这些是怎么活动的?
师:小朋友看看这些小动物是怎么走路的?我们也起来学学它们走路。
3、师幼共同小结:这些小动物都有自己的活动方式,有走的,跑的,跳的,飞的,游的还有爬的,真多。
三、请幼儿打开礼物包,并介绍自己图片上小动物活动方式。
师:小动物还送了小礼物给小朋友,打开来看看吧。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小礼物是什么?
四、针对手中的小图片进行分类,粘贴。
师:小动物说,动物太多了很乱,想请小朋友帮忙把它们分类,走的动物放一起,爬的动物一起,游的动物一起,飞的动物一起,跳的动物一起。
五、游戏:模仿动物的活动方式。
师:小动物真高兴,谢谢小朋友的帮忙,现在小动物要请小朋友玩个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模仿小动物走路,然后其他的小朋友来猜。
六、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模仿小动物走路真厉害。小动物就想请小朋友也来参加它们的运动会。现在我们一起去参加吧!
【镜头回放二】教师将不同种植方法的大蒜分开摆放, 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发芽情况。当有些大蒜开始发芽时, 教师问:大头向上种的大蒜宝宝能发芽吗? (目的是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得出“大头向上种的大蒜不会发芽”这一结论) 幼1:过几天, 我种的大蒜就能发芽。教师指着幼2大头向上种大蒜的纸杯说:它根本就没发芽, 所以大头向上种的大蒜是不能发芽的。幼2说:多浇点水, 它就能发芽。幼3说:浇水也没用, 老师说的是对的。幼4说:大头向下种的大蒜宝宝才能发芽。……教师见幼儿争论起来, 便改变了预先的教学计划, 将幼儿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 让幼儿讨论交流起来, 并在一个纸杯中用三种方法种植了蒜瓣。过了几天, 教师和幼儿惊奇地发现:三种种植方法的大蒜都发芽了。于是, 在承认自己错误认识的同时, 教师对坚持正确观点的幼儿予以表扬。 (如图3)
【镜头回放三】一名幼儿的罐子里发了一大两小的芽, 这引发了幼儿的争论。一部分幼儿认为是大蒜宝宝的芽, 理由是:别人发的芽长长的, 它发的芽也长;这芽还没长大, 长大了就像了;它有两个芽, 一矮一高……另一部分幼儿认为不是大蒜宝宝的芽, 理由是:它的芽瘦, 大蒜宝宝的芽胖;肯定是野草, 大蒜宝宝只有一个芽;它的芽细细长长的, 太尖了……面对幼儿的争论, 教师拿出一罐大蒜发的芽, 让幼儿与之比较。 (如图4)
【镜头点评】幼儿对植物探究主要关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以及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需求等。种植植物并想要了解它的成长状况, 就要在植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地观察、讨论。现来分析一下小班种植活动《种大蒜》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关注幼儿想法, 提供探究选择机会
在《种大蒜》活动中, 教师不仅关注幼儿的想法, 还通过制作记录表、标记贴等活动, 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的选择或者想法的机会。在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 一旦幼儿有新的发现, 教师就提供相应的活动记录单, 鼓励幼儿以各种形式进行记录, 并组织幼儿讨论所记录的有关问题。
二、尊重幼儿观点, 适时改变探究计划
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应创设支持和鼓励幼儿探索的活动氛围, 学会倾听幼儿的想法, 对幼儿的想法不要急于是否评价, 而应提供一些材料和方法鼓励幼儿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从而发展幼儿的科学能力, 培养幼儿的科学品性。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常常会有事先设计好活动计划和目标, 有时往往致使教师难以灵活开展活动。比如, 教师原本想引导幼儿得出“大头向上种的大蒜不会发芽”这一结论, 但不少幼儿却持相反观点。面对这一教学中突发的事故, 教师机智地将幼儿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引导幼儿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辩论。通过辩论和此后的事实证明, 教师的结论是错误的。对此, 教师果敢地承认了自己在认识上的错误, 这体现了教师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态度, 给幼儿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三、抓住偶发机会, 深化探究关注要点
对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些偶发性问题或行为, 教师要予以关注和支持, 及时抓住机会通过交流活动来推进幼儿的探究进程。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我尝试运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多方位形式来感知、认识不同种类的糖果,让他们在探索中得到自己的见解,最后又结合故事让幼儿知道吃完糖果要漱口好习惯。
活动目标:
1.了解糖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知道糖果的种类是丰富多样的。
2.通过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多种方式感知糖果。
3.愿意参与探究糖果的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重点:
认识不同种类糖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活动难点:
愿意参与探究糖果的活动,自主探索,快乐学习。
活动准备:
1.自制PPT:故事《小河马的牙》
2.自备材料:
(1)请家长为幼儿准备好糖果,并告诉幼儿糖果的类别。
(2)幼儿入园后,将自己的糖果放在规定的器皿里。
(3)魔袋一个。
活动过程:
一、找找故事中的“糖”
1.教师播放PPT《小河马的牙》,引起幼儿兴趣。
师:“老师请你们看一部动画片,这是什么动画片呢?”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在动画片中找一找,哪里有糖?要把看到的糖牢牢地记在心里!”
3.引导幼儿回忆、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你们发现糖果在什么地方?和谁呆在一起?小河马怎么会有糖的呀?”
4.在幼儿的谈论声中,引出活动。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糖果
1.将糖果放在展桌上,大家自由参观、评说和交流。
师:“这里有好多漂亮的糖果宝宝,你们都认识它们吗?”
请幼儿和自己的小伙伴说说自己认识的糖果宝宝。
2.教师与幼儿边参观边讨论,了解他们知道哪些糖果,最喜欢吃的糖果是什么。
3.集体交流糖果
(1)教师将每种糖果放一个在魔袋里,引导幼儿猜想。
教师摇晃魔袋让糖果发出碰撞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游戏活动:摸糖果
请幼儿上来摸糖果并大声告诉同伴:“我摸的糖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并举起来让大家共同欣赏,带此糖果的幼儿一起说出这种糖的名称。游戏反复进行,让每位幼儿都有表达的机会,直到每位幼儿都手拿一颗糖。
4.教师小结:“我们发现了糖果的颜色、大小、形状和外面的包装都不相同。现在请小朋友用手捏一捏,用鼻子闻一闻,还有什么感觉呢?”
三、品尝并分享糖果
1.品尝糖果的味道
师:“糖果会是什么味道的呢?请每位幼儿选一颗自己喜欢的糖果并尝一尝。”(鼓励幼儿剥开糖纸,自己探索)
2.师生互动
师:“你吃的糖果是什么味的?糖果吃到嘴里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合适的概括和提升。
师:“这种甜味是橘子味还是苹果味?”
师:“噢,是不是原来觉得嘴里干干的,一吃糖,嘴里就有水了?品一品,这种水又到哪里去了?”
3.结合故事进行回忆,加深幼儿的认知。
在幼儿吃糖果时,教师再次播放《小河马的牙》让幼儿欣赏。
当播放到河马因为吃糖不刷牙,牙齿疼的情节时,教师把画面定格下来,观察幼儿的反应——再继续播放下去……
自然谈论到吃糖和刷牙的关系,了解幼儿吃糖的时间。
师:“你们吃糖果的时间是在晚上、早上、中午?是饭后还是饭前?怎样才能既吃到美味的糖果又不让蛀虫蛀牙呢?”
4.大家一起来漱口。
师:“别忘了吃糖以后要漱口哦!不然就像小河马一样,会有可恶的蛀虫在你牙齿上跳舞呢!”
四、活动结束
幼儿在音乐声中有序地漱口
延伸活动:
1.亲子活动:请家长培养幼儿吃完东西要漱口的好习惯。
2.生活活动:每天进餐结束、吃完食物后,教师指导幼儿拿茶杯、接水、漱口。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到小动物家做客
设计意图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规程》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个质的转变,真正树立起“一日生活即课程”的教育观,将一日活动作为幼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幼儿进餐、午睡等生活环境,设计游戏化的教育活动,科学地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健康的生活中愉快、主动地发展。
活动目标
1.认识青菜及一些常见主、副食的名称,在品尝中分辨酸、甜、苦、咸、淡。
2.学习正确的进餐方法,不挑食,饭菜搭配着进餐。
3.能主动进餐,保持愉快的情绪。
活动准备
餐前将桌子围成四组,营造家的氛围,桌面上分别放上小猫、小狗、小鸡、小兔的立体形象。选择一盘优美的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提问:今天小动物要请大家去做客,你们看,是谁请客呀?请幼儿说出动物名称,并做相应的动作。
2.引导幼儿到自己喜欢的动物家中做客
3.认识饭菜
www.hoing.net
教师提问:哪位客人愿意说一说小动物请大家吃什么?闻一闻有什么味?尝一尝有什么味?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
4.幼儿进餐,教师以小动物的口吻进行指导
(1)提醒小客人吃饭时坐端正,一手扶碗,一手拿小勺。
(2)不挑食,一口饭一口菜搭配着吃,不当漏嘴巴。
5.结束活动
(1)引导幼儿帮小动物把碗和小勺收拾好,放到指定的地方。
(2)跟小动物道别,到户外散步。
评析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点数3以内的数,正确感知3以内的数量。 2.能按点子卡片上的数目匹配相应数量的食物。 3.能按要求操作材料,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动物宝宝人手一个,红色花、黄色花若干,苹果、草霉、糖块图片若干,记录表人手一份,小火车。 活动过程: 一、和小动物玩游戏。 1.出示动物宝宝。(动物宝宝坐着火车来了) 2.和动物宝宝打招呼。 3.抱一个动物宝宝,亲亲动物宝宝。(亲额头1下、鼻子2下、小脸3下) 二、给小动物送礼物(给小动物戴上一朵红花、两朵黄花) 1.小动物第一次到我们这里来,我要送一份礼物给它,送什么呢?(出示黄色、红色花) 2.教师示范送花,(送1朵红花、2朵黄花)幼儿手口一致点数。 3.幼儿自由操作。 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检查。送好了吗,送对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你送给动物宝宝几朵花? 三、为小动物准备食物。 1.小动物们饿了,想吃东西了,今天我们为每个小动物准备了三种食物。 (出示食物图片) 2.要给动物宝宝吃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记录表) 糖块几颗?你是怎么知道的?对了,我们看后面的点子,有几个点子,就送这样的食物。苹果几只?草莓呢? 提要求:注意啦,大家看好食物的标记和点子的数量,给小动物拿食物。好现在开始吧。 3.幼儿操作。 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检查。(分两组检查) 他们拿对了吗?一组幼儿帮助另一组幼儿检查。 交换检查。 4.喂动物宝宝。 四、送小动物回家。 小动物吃饱了,想回家了,我们把他们送到火车上去吧,(幼儿送小动物),呜——小火车开了,我们也开着小火车回家吧!(客人老师再见)
1、乐意尝试用黏贴的方法去帮助小动物找到相应的耳朵。
2、喜欢听辨动物所发出的声音,在听听、猜猜、说说等活动中,了解动物不同的外形特征。
准备:
1、前期经验:认识过小动物
2、ppt、操作材料、固体胶水
过程:
一、听听、猜猜、说说——辨别几种动物发出的声音
1、今天有几个动物宝宝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听一听是谁来了呀?
2、出示小动物的声音和图片
3、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是小动物的声音呢?
4、小结:我们宝宝的耳朵本领真大,用听到的声音告诉我们许多事情。
5、刚才我们宝宝的耳朵真灵,可以通过听声音猜到小动物,现在我要考考你们了哦。
6、这里呀还有许多小动物来雪地里做游戏,你们看看这里有些呀?
7、出示小动物的图片
8、咦,这些小动物长的怎么样呀?有什么不一样?
9、小结:原来他们穿的衣服颜色不一样,耳朵的形状也不一样,有长长的短短的和尖尖的。
二、教师出示范例——粘贴的方法
1、哎呀,看看这些小动物怎么了?他们少掉了什么?
2、如果我们少点耳朵就听不到声音了,那我们来帮帮这些小动物找一找耳朵好不好?
3、教师示范粘贴过程,幼儿和教师一起完成粘贴耳朵。
4、那你们愿不愿来帮帮这些小动物找到自己的耳朵。
5、小结过度语:听清楚了哦,小动物他们有要求的哦,要请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耳朵。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
四、交流分享
1、看看你们给小动物找到耳朵的吗?
2、指导贴错耳朵的幼儿,
3、小动物说我们宝宝本领真大,耳朵的本领也大,眼镜的本领更大。
一、观摩活动记录
记录1:比较鸡蛋和鹌鹑蛋的不同。
教师请幼儿观察鸡蛋和鹌鹑蛋的图片,比较鸡蛋和鹌鹑蛋的不同之处。得出结论:原来,鸡蛋大,鹌鹑蛋小;鸡蛋身上粉粉的,很干净;鹌鹑蛋身上有斑点,看上去脏兮兮的。
记录2.:操作环节,洗洗鹌鹑蛋。
创设情境:帮鹌鹑宝宝洗澡,换身衣服,进行以下操作活动。
操作一:清水洗洗鹌鹑蛋。
师:老师这里有盆清水,我们来给鹌鹑宝宝洗个澡吧。 (出试清水,教师示范)
(幼儿操作 ,教师指导。 )
师:来,宝宝们,洗了这么久了,你们的鹌鹑宝宝洗干净了吗? (分别请幼儿回答。 )
幼:没有!
师:那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 (请1~2名幼儿回答)
操作二:白醋洗洗鹌鹑蛋。
师:老师想到一个好办法。 (出示白醋)你猜猜这是什么? (请幼儿上来闻闻 ,尝尝。 )闻上去是什么感觉 ?
幼:柠檬,白醋……
师:对啦,是醋! 那你觉得用白醋能给鹌鹑宝宝洗干净吗?
幼:能,不能。
师:有的小朋友觉得能,有的觉得不能;那就请你用白醋试试看,再去给鹌鹑宝宝洗个澡,看看这次能不能帮它洗干净。
(幼儿用白醋操作 ,教师指导。 )
二、观摩活动分析:
1.生活化是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回归幼儿生活思想的具体 体现。
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因此 ,教师要教育培养孩子 ,社会和大自然就是极好的教材。《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在孩子眼中,每一次探索与发现都是一种惊喜。可能是惊喜鹌鹑蛋与鸡蛋的不同,可能会好奇鹌鹑蛋身上的斑斑花纹, 也有可能是感叹白醋的奇妙用处。不管是哪一种惊喜都是对生活认知的反馈,也是对幼儿生活思想的具体体现。
2.创设游戏情境 ,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开展探究 。
环境对幼儿学习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小班孩子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新鲜,但孩子的注意力、兴趣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有助于激发小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学习,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鸟妈妈要给蛋宝宝洗澡,怎样才能洗洗干净呢”,启发幼儿积极思考。让幼儿探索、观察、动脑、动手,在给蛋宝宝洗澡的过程中渐渐了解白醋的特性。
3.幼儿科学教育一种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 。
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通过动手操作,感知醋和鹌鹑蛋这一简单的化学反应现象”,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要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其内涵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操作、思考,报告自己的发现,得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开始部分是对事物认知的过程,幼儿发现鸡蛋与鹌鹑蛋的不同,引发如何清洗鹌鹑蛋斑点的思考;在操作中,让幼儿主动发现用清水不能将蛋宝宝洗干净, 由此引出白醋这一概念,让幼儿猜测白醋是否能洗干净,给幼儿一种神秘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随后操作中,幼儿再次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原来白醋能将蛋宝宝洗干净,从而完成科学活动的目标任务。
4.选择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 、能力 、生活经验而定 。
陶行知说:“教育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 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不适当的操作材料会让幼儿进入一种误区。因 此,选择适宜小班幼儿的操作材料十分重要。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应合理、科学、有序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确实身边的物体材料很多,但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择的材料一定要具有代表性。于是教师准备了学具:清水、白醋、棉球。活动中,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材料,试一试,仔细观察鹌鹑蛋的变化,很快得出结果。显然,提供便于儿童操作摆弄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兴趣, 更能让幼儿在亲自动手过程中探索和发现,孩子从中获得快乐,逐渐建立科学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建议
1.教师应热情支持鼓励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
在日常生活每个环节里,教师应注意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活动与探索空间。同时,应注意自己的语气是否亲切、语速是否适中。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的向师性强,教师如果做到在活动中富有热情、富有激情,那么幼儿处在宽松和谐氛围的环境中感受到被关注,才真正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发现和敢于创造。
2.提供尽可能多的可操作性材料 。
小班年龄的幼儿正处于由直觉行动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而幼儿的探究方法又具有试误性,因此教师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可操作性材料, 让幼儿寻找到正确的答案。
从观摩记录不难发现,幼儿在操作环节一中的操作材料只有一种———清水。蛋壳的主要材料是碳酸钙,当它遇到白醋就产生化学反应。因此,出示白醋前,教师完全可以增加操作材料,为幼儿提供更多探索实践的机会。如提供牙膏、肥皂水、洗衣粉等,让他们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在经历较多失败后获得的成功会令人印象深刻,体验更多乐趣。
1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沙子、石子、树叶的不同特征,会用耳朵辨别三种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2关注身边的自然物,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沙子、小石子、小树叶。
2八宝粥罐子若干,里面分别放沙子、石子和小树叶。大洗澡盆三只,里面分别散装着沙子、石子和小树叶。废旧罐子若干。
3三个篓子,上面分别贴上沙子、小石子、小树叶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自然材料,引发活动兴趣。
1教师带幼儿观察盆中盛放的自然材料:沙子、石子、树叶。
2请幼儿将散步中收集的沙子、石子、树叶分别放进相应的盆里。
二、玩沙子、石子、树叶,感知它们的不同特征。
1用手玩。
师:(1)你们想玩吗?可以怎么玩?用手抓、捏、摸,看看有什么感觉?
要求:玩的时候要蹲下来,注意不把沙子、石子和小树叶撒到盆的外面。
(2)幼儿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抓一抓、捏一捏、玩一玩。
(3)小结:好玩吗?用小手玩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用各种废旧罐子玩。
(1)师:除了用小手玩,还可以怎么玩?
(2)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许多什么呀?(废旧罐子)用小罐子可以怎么玩呢?
(3)幼儿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装一装、摇一摇、晃一晃、倒一倒。
(4)小结:你是怎么玩的?你用小罐子装了什么?
三、通过听觉辨别沙子、石子、树叶的不同特征。
1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想和宝宝们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它们可调皮啦,都躲到八宝粥的罐子里去了。想请宝宝把它们找出来。
(1)(出示装有小树叶的罐子)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怎么才能知道这个小罐子里藏的是什么?不打开看,有什么办法?(摇一摇)摇一摇就能怎么样?(听到声音)原来听声音也能找出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那我们仔细地听一听,这个罐子里藏着谁?
(2)教师现场投放幼儿所猜测的材料,让幼儿对比听。
如果幼儿说是小石子,师:到底是不是小石子呢?我来拿一个空罐子把里面装上小石子,听听看,小石子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咣啷咣啷)
再来听一听这个罐子,它们的声音一样吗?那么这个罐子里是小石子吗?会是什么呢?(如果幼儿说是小树叶,教师再拿一个空罐子装上小树叶,让幼儿对比听,做出判断。)
2送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回家”。
(1)师:沙子、小石子和小树叶它们都有自己的家,看一看,这是谁的家?
(2)师:这个藏着小树叶的罐子我们就把它送回“小树叶”的家。送的时候,宝宝要说:“小树叶,我送你回家。”那么,这个藏着小石子、沙子的罐子谁来送呢?(请幼儿送)
四、幼儿探索游戏。
1桌子上还有许多罐子,里面也藏着沙子、小石子、小树叶,等着你们把它们找出来送回家呢!找的时候注意了,要仔细地听,听一听里面是谁,然后再把它们送回家。
2幼儿探索,老师在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
五、检查验证。
1师:沙子、小石子、小树叶都被送回家了,那你们送对了吗?我们打开看看好吗?
小班健康活动《小动物找家》单位:寿光市文家街道西城幼儿园 作者:张宁活动目标:
1、练习走跑动作,提高走跑动作的协调性
2、学习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活动准备:小狗、小猫、小兔头饰;独木桥、地垫、拱形门;《爱的小动物》音乐磁带;活动流程:
一、进场、热身音乐《爱的小动物》(1)刚才们学到了哪些小动物?(小狗、小鸡、小猫-----)学学动物走路的样子、怎样叫等。(2)你还认识什么小动物?(幼儿自由回答)
二、带小朋友认识小动物的家:(1)故事导入:森林里来了一群小动物,它们觉得这里太漂亮了,于是决定在这里安一个新家,他们准备了很多很多材料,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就把房子盖好了,现在们到它们的新家去参观一下吧!(2)这是谁的家?(小狗)为什么说是小狗的家?(因为有骨头标志,小狗最喜欢吃骨头)模仿小狗怎么叫。小猫的家(小鱼标志)小猫怎么叫,怎样走路小兔的家(萝卜标志)小兔怎么蹦
三、现在老师要变魔术了,要把小朋友变成可爱的小动物,(魔力魔力变)师念魔咒,配班帮幼儿带头饰。师:请小动物们从镜子前面走过来,看看自己变成了哪只小动物?现在听好老师的要求,请小猫、小狗、小兔各排一队。
四、现在咱们一起出去做游戏吧!(独木桥、体操垫、拱形门)咦!这里有一条窄窄的小路,绿绿的草地还有一个小山洞呢,咱们要怎么过去呢?现在你来看看老师是怎样过的!(教师示范:走过小路、爬过草地、钻过山洞)
五、轰隆隆,打雷了,要下雨了,咱们赶紧回家吧!注意事项:要跑回自己家,不要跑错地方了。(注意提醒幼儿不推不挤,一个一个通过)师:小动物们都回家了,来看看有没有走错家的呀?带幼儿一起说说看看。
六、天晴了,太阳公公出来了,好多食物都熟了,咱们一起去把它们运回家吧!
教学目标
1、幼儿通过聆听、学习描写小动物的歌(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
2、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幼儿聆听和学唱歌曲《动物说话》,在歌声与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3、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为幼儿积累大量描写动物的音乐素材,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参与,培养幼儿的创编能力。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律动。播放轻松、幽默的器乐曲《三只小猪》,教师和幼儿自由地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美好的音乐氛围能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培养幼儿的审美观。为幼儿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拉近幼儿与老师的距离,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开始这节愉快的音乐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呢?用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问好吧!
“汪汪 汪,朋友们 好!”
幼儿们也用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的叫声与我问好,
“喵喵 喵,小狗 好!”
“叽叽 叽,老师 好!” ……
【这样的开课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给幼儿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感受导入新课。
聆听模仿。在四周贴满动物图片的教室里,投影屏幕中出示森林的背景图片,播放描写大森林早晨美丽宁静景色的音乐,拉开幕布展示贴有大树、小草、湖水的板书,使幼儿仿佛置身于森林中的动物王国。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播放描写动物的音乐。有轻快奔跑着的小马,爱唱歌的布谷,骄傲的小兔,勤恳的乌龟,咆哮的狮子,……幼儿随音乐自由地用肢体语言表现动物,寻找“藏”在教室四周的“动物”。师:“看!我们到哪儿呢?森林里的动物可多了。听!这是谁来了?让我们用动作和声音模仿、表现这些小动物。”
【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表现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模仿音乐中的动物,同时也在活动中自觉地辨别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动作,选择肢体语言和体态表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谈话:日常生活中你都喜爱哪些动物,会模仿它的叫声或动作吗? 游戏猜一猜。请幼儿模仿动物动作和声音,其他同学猜一猜动物名称。
【幼儿间通过信息交流可间接地拓宽视野,在互动中展示自我、自由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幼儿喜爱的音乐激趣活动。】
三、学唱歌曲。
出示小鸡、小鸭的图片。模仿小鸡、小鸭的动作和叫声。
小鸡 说话 唧唧 唧,
小鸭 说话 嘎嘎 嘎。
【幼儿们在模仿小动物的叫声的同时也学会了歌曲节奏,为学唱歌曲做铺垫。】
初次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特点和演唱情绪。
再听歌曲演唱,把没有唱词的地方拍出来。在没有唱词的地方做你喜欢的动作。幼儿们不由自主地活跃起来,有的晃头,有的拍腿,有的跺脚,有的学小兔跳,有的学小狗叫 ……
1=D 2/4
6 3 3 2│3 5 3 │(5656 3 3 │ 1212 3)│
6 2 2 1 │2 3 2 │(3535 2 │ 6161 2)│
【学唱歌曲《动物说话》时,歌中的间奏是幼儿较为难掌握的一个环节。通过律动认识歌曲中穿插的间奏,引出间奏如何处理,让他们去思考并寻找出他们心中的答案。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悦的活动中幼儿们智慧的火花便开始迸发为间奏创编出千姿百态的动作。】
随歌曲伴奏演唱《动物说话》,在间奏处幼儿自由加上自编动作。
四、创编活动。
师: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也想加入我们的演唱了,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演唱呢?
【前面的音乐活动如:用动物叫声问候,听表现动物的音乐,看同学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猜动物名称等,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创编素材。幼儿们感觉正是展示自己的机会,积极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发言。】
有的幼儿说我想请小狗来演唱,有的说我想请小羊唱歌,还有的说我想请小猫来演唱……
1=D 2/4
6 3 3 2 │3 5 3 │(5656 3 3 │ 1212 3) │
小狗 唱歌 汪汪 汪,
小羊 唱歌 咩咩 咩,
小猫 唱歌 喵喵 喵,
合作学习。幼儿自由分小组,改编和创编歌词,结合律动进行表演。其中部分幼儿为新加入的小动物编歌,另一部分同学为歌曲编动作。
【通过小组合作,逐步培养幼儿的交际合作协调能力。师生、生生互动,情感交融。幼儿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探究式的自主学习。】
教师和幼儿讨论:如何把小马和大象请到我们的歌曲中演唱?讨论中得出:
1=D 2/4 6 3 3 2 │3 5 3 │(5656 3 3 │ 1212 3) │
小马 跑步 嗒嗒 嗒,
大象 走路 嘭嘭 嘭,
表演展示。师:欢迎大家来到“快乐大比拼”!幼儿们尽情表现自我、展示自我,遨游在音乐王国。
【音乐给人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拓宽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发挥,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探究式学习方法既保护幼儿的学习热情,尊重幼儿的自我感觉也为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唤起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欲。有了成功的体验,就能极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则更能终身享受音乐。】
教学反思
案例一: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
分析:对于大年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二:落下来
一次秋天外出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树叶,便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迎接树叶落下。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餐巾纸落得很慢的!”“餐巾纸飘来飘去的!”“沙包是快快落下来的!”“纸片转着圈落下来!”“纸片转起来像直升机(螺旋桨)!”……
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记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
分析:在活动前教师曾自问,小班幼儿能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教师便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果然,经验交流的情况坚定了教师原先的预设——利用集体记录帮助幼儿共同记录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来,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案例三:运水
小班幼儿喜欢玩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空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运用工具去“运水”。在一次次“运水”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使用工具,认识工具。
游戏结束了,“谁的本领大”成为幼儿交流、记录的主要内容。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如图一),表格中的工具暗示小班幼儿要有目的地去尝试各种工具。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笑脸花朵图案,小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在每种工具相对应的空白处黏贴上不同数量的笑脸花朵,以表示这些工具运水本领的强弱。
分析:在大班我们也组织过类似活动,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格(如图二)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幼儿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实验顺序,还记录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班、大班这两张记录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纸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并容易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幼儿自主的空间较大。
为什么小班和大班的记录表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教材分析: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孩子们时时刻刻都在与各种声音互动着,可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为什么会变大变小呢?虽然幼儿对声音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幼儿很少有意识地倾听过声音,去探索声音的小秘密。《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的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因此本次活动我们选取了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以倾听—猜测—实践的形式,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的与材料互动,从探索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到动手使物体发出声音,在听一听、玩一玩中感知丰富的声音,从而发现振动产生声音,了解振动大小与声音大小的关系,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索能力。教学策略:
1、视听结合,了解生活中丰富的声音:倾听是感受、分辨不同声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活动开始我们就请幼儿倾听猜测不同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然后通过观察实物探讨怎样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进一步引发幼儿去探索、去感受,了解不同的声音。
2、实践操作,感受声音的变化规律:指南中指出:“结论的得出要以观察和实验中看到的事实为依据。”本次活动主要是以听到的为依据,所以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从自己身体发出的声音开始探索,逐而过渡到探索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亲身感受力度不同与声音大小不同的关系,完成了活动的目标。活动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声音,初步了解物体振动能发出声音。(重点)
2、能分辨各种声音,运用多种材料探索并感知声音的不同,了解力度大小与声音的关系。(难点)
3、喜欢倾听好听的声音,知道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吵闹。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声音PPT;大米、豆子、木质玩具、弹力球、积木、乐器、瓶子、纸张、魔方等材料。
2、经验准备:引导幼儿聆听各种声音,丰富幼儿感性经验。活动过程:
一、听听生活中有趣的声音,激发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声音,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1、教师播放各种声音,引导幼儿仔细倾听,说说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2、幼儿讨论:你在生活中还听到过什么声音?鼓励幼儿模仿听过的声音。
二、幼儿探索其他有趣的声音,初步了解物体振动能发出声音。
1、通过自身探索声音,教师提问:你们的身体能发出声音吗?引导幼儿通过说话、拍手、跺脚等方法发出声音。
2、教师出示不同的材料,带领幼儿探索感知怎样让不同的东西发出声音。
三、幼儿自由探索多种材料并感知声音的不同。
1、幼儿自由操作,探索不同的东西怎样才能发出声音,教师指导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并感知不同的材料发出的声音不同。
2、引导幼儿交流自己选的是什么,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鼓励幼儿大胆的演示自己的方法。
3、引导幼儿根据教师口令集体演奏物品,了解用力大声音就大,用力小声音就小,不动就没有声音的现象。
四、播放乐曲,幼儿倾听并讨论,激发幼儿多倾听好听的声音。
1、播放乐曲,幼儿倾听对比好听与不好听的声音。
2、幼儿讨论:你喜欢哪些好听的声音?引导幼儿说出在家里听到的好听的声音.小结:我们身边有好多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让我们心情愉快、舒畅。噪音对听力有害,让人心情烦躁,所以小朋友在幼儿园里要安静地做事情,用好听的声音唱歌、说话。活动延伸:
一、活动目标:
1、喜欢吃橘子,积极参与活动,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橘子的认识;
2、通过看、摸、尝等各种感官感知橘子颜色、形状、味道等特征;
3、初步掌握橘子的剥法,初步了解橘子的外部及内部特征,丰富对橘子的经验。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见过、吃过橘子。
物质准备:橘子幼儿人手一个、篮子、卫生纸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导入引出橘子,吸引幼儿兴趣
指导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口袋,这个口袋里装了一个好吃的东西,老师想请一个聪明的宝宝来摸一摸,看看谁能猜出来是什么,谁愿意?
(二)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橘子的外部特征
指导语:哪个小朋友愿意告诉老师你手中的橘子宝宝穿什么颜色衣服?它像什么?摸起来是滑滑的还是不滑?再来捏一捏你的橘子,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我们再来亲一亲我们的橘子宝宝,有什么感觉?现在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的橘子是怎样的?
(三)学习并掌握剥桔子的方法,观察橘子的内部结构(1)剥桔子
指导语:橘子宝宝的里边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给橘子宝宝脱衣服,看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说的一样,谁知道怎么给橘子宝宝脱衣服吗?(2)观察橘子的内部结构
指导语:小朋友都很棒啊,现在橘子宝宝的衣服脱了,里面和小朋友说的一样吗?有什么?
3、以游戏的方式尝橘子,表情游戏猜味道,并和客人老师分享(1)尝橘子
指导语:小橘子瓣想出来玩了,我们帮帮忙把它请出来把,看看这片橘子瓣像什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恰当儿歌的形式与幼儿玩游戏,如小月亮,挂天上,啊呜一口吃掉它!小小船,开呀开,一开开到嘴巴里。)(2)表情游戏猜味道
关键词: 小班科技活动 兴趣 科学实验现象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形成概念的”。幼儿只有通过探索、操作实践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因此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帮助幼儿了解一些科学实验现象,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一、适合的内容、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大胆实验
(一)有趣、合适的实验内容。
如实验自制泡泡水,我提供了很多材料:洗衣粉、洗洁精、肥皂片、小勺子、水、杯子。请幼儿任意选择一种材料放入水杯里搅拌做成泡泡水,然后玩一玩吹泡泡的游戏。在活动中,发现孩子对吹泡泡很感兴趣,都想要快快地做出泡泡水来。在提示幼儿用各种材料做泡泡水,看看哪一种材料溶解的速度快,哪一种材料容易吹出泡泡来时,有些幼儿会将所有的材料混在一起,即使提供了操作表,幼儿还是不会操作、记录,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这个实验有难度。教师经过一些改进,材料提供上少了一点,只提供洗衣粉和肥皂片,让幼儿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进行试验,记录的形式也换成贴贴纸。通过游戏的改进,孩子逐渐会记录了,玩的时候也更感兴趣了。
(二)丰富的实验材料。
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他们很容易因物品的归属问题引发争执。这提示我们为小班幼儿提供实验材料应人手一份,使幼儿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操作和观察上。
如在小实验“盐不见了”中,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一套玻璃杯、搅拌器,但没有提供人手一份盐,结果幼儿都想把盐罐占为己有。在教师多次引导下,幼儿才同意将盐罐放在桌子中间共同使用,但仍出现“抢盐”现象。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完全在“占有”上,根本不关注“盐不见了”这一现象,材料的公用成了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干扰因素。
(三)大胆“放手”让幼儿实验,积极引导幼儿做实验记录,使幼儿充分体验再次创作实验的乐趣。
幼儿实验过程,就是开放幼儿“全脑”的过程,引导幼儿用眼、手、脑、口,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也是幼儿体验和感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充分摆弄材料、仪器,充分观察实验过程,多次尝试,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思维的再创造过程。
在科学小实验过程中及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将实验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通过实验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索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还较差,因此提供印章,让孩子们以敲章的形式完成记录。但是不管幼儿采用哪种记录方法,这样的记录都将有助于将原有的认识与当前的操作结果相比较,调整原有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也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实验情况,从而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教师对幼儿记录结果的肯定,也能使幼儿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二、幼儿的提升空间
(一)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进而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更加关注,探索的兴趣也更浓了,只有这样全面考虑,才能有利于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小实验“溶解”,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盐、糖、奶粉、颜料水、木头、石子、铁钉、油、洗洁精等物品。幼儿通过在水中搅拌这些物品,能准确无误地知道哪些物品是可以溶解的,哪些物品是不能溶解的,然后让幼儿在游戏中比较,得出使物品溶解得最快的方法,最后让幼儿将不能在水中溶解的物品,想办法尝试借助某些条件让其溶解。幼儿对这一实验极感兴趣,持续玩了较长一段时间,同时知道了有关溶解的知识。
(二)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发展。
3岁左右的幼儿在观察物体时尚缺乏稳定性和系统性,同时,幼儿观察时发现不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缺乏概括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幼儿观察力发展,更多受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通过转转看看万花筒,知道了万花筒是利用镜子重复反射的原理制作出来的。这些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碰到的小实验,能让孩子们既不陌生又感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科学现象,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周围的科学世界。
三、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有待提高。
科学小实验由于存在探索对象的未知性和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加之小实验在探究的内容、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要受到幼儿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使得幼儿在实验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产生许多困难,影响幼儿实验继续进行。为此,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同时幼儿的主体性不成熟,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者,实验的探究过程还离不开教师的帮助,需要教师引导支持,激发他们再次操作的兴趣。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活动目标指导,让其满足探究愿望。
由于不同年龄幼儿有不同的个体能力和培养目标,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不同年龄的幼儿要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小班幼儿一般采用先知实验答案再实验的方法。
如白开水怎么变甜了,先让幼儿尝一尝、比一比,白开水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变甜,然后让幼儿实验知道是因为糖宝宝跑到开水里了,所以白开水变甜了。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谈话活动《可爱的动物》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设计意图:
各位老师好,我是12级学前8班的xx,今天我带来的说课内容是大班谈话活动,题目叫《可爱的动物》,幼儿园小班谈话活动《可爱的动物》说课稿。先说说我的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将小动物这个幼儿熟悉并且喜爱的素材作为教学的内容,容易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幼儿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增加对动物的理解,形成初步的生态意识。因此,我设计了此次《可爱的动物》活动,锻炼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
二、活动目标
再说说我的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确定了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1、了解教师讲解的游戏要求和规则。 (认知)2、能正确地说出小动物的名称,准确地发出"咕、汪、喵、嘎、叽、蹦"等音,并能协调的模仿小动物动作。(技能)3、参与集体游戏的积极性提高。(情感)本次活动的重难点都是让幼儿能正确地说出小动物的名称,准确地发出"咕、汪、喵、嘎、叽、蹦"等音,并能协调的模仿小动物动作。
三、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我做了如下准备:
1.经验准备:在父母帮助下预习过游戏儿歌《可爱的小动物》
2.物质准备:背景图(画有草地、蓝天、白天);小鸡、小鸭、小花猫、小黄狗、小白兔、小鸽子图片各一张;与幼儿人数相等小鸡、小鸭、小花猫、小黄狗、小白兔的头饰。
四、教法和学法
现代儿童观认为:"幼儿是认识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主动活动的结果。"因此,只有让幼儿充分去看、去想、去说、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幼儿才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①游戏法
②谈话法
③模仿法等
五、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四个环节
(1)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2)展示动物图片,了解动物叫法
(3)学习儿歌《可爱的小动物》,知道小动物的名字、叫声和动作
(4)进行游戏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出示背景图,通过"今天,有很多小动物要到我们班做客,看看谁来了?"这句话创设情境,使幼儿产生好奇和兴趣
(二)展示动物图片,了解动物叫法展示小鸡、小鸭、小花猫、小黄狗、小白兔、小鸽子图片,通过询问,让幼儿了解这几种动物的外貌、走路方式、饮食习惯、叫声等基本特征。
例如:这样问"小鸭身上的`毛是什么颜色?它的嘴巴长的什么样子?(扁扁的);它有什么本领?(游泳);它喜欢吃水里的什么?(小鱼和小虾),小鸭怎样叫?(嘎嘎嘎)最后以"那么多小动物到我们班来作客,我们小朋友非常高兴、特别开心。"为结束语结束这一环节。(三)学习儿歌《可爱的小动物》,知道小动物的名字、叫声和动作
①首先教师示范儿歌,并配合动作,让幼儿仔细听和看。
②接着带着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四)进行游戏老师说小动物的名字,小朋友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并做动作。
待幼儿熟悉玩法后,适当加速,要求幼儿一定要老师说完后才能说和做。然后请个别幼儿上台做小老师说小动物的名字,小朋友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做动作,要求做小老师的小朋友说话声要响亮,吐字要清晰。最后改变游戏玩法,老师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小朋友说小动物名字,并做动作。
附游戏儿歌:
《可爱的小动物》
小鸽子咕咕咕,小鸭子嘎嘎嘎,小小鸡叽叽叽,小花猫喵喵喵,小黄狗汪汪汪,小白兔蹦蹦跳跳。"七、活动特色这次活动的特色在于首先让幼儿了解了动物的叫声,使幼儿学习儿歌更加轻松,然后通过做游戏有对动物的叫声进行了复习巩固,再配以动作,强化了记忆。同时,通过游戏锻炼了幼儿在集体面前说话的胆量,促进了幼儿的语言发展。整个活动一环扣一环,衔接紧密。
在故事情节中,倾听、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并能愉快地表演,体会互助、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媒体课件、爆米花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
●猜猜看看小熊的家。
----“小熊在干吗呀?”(在睡觉)怪不得没人来开门。
二、感受不同音乐形象
●倾听、表演,快乐的小鸟。
-----“咦,好像有客人来了,看看是谁?”
----“小鸟是用什么飞?小鸟的翅膀是怎么样的?我们也来学小鸟飞到小熊家”。
(教师和幼儿跟着音乐一起飞)
●倾听、感受小猫的脚步声。
----“又有一位客人要来了,仔细听一听,是谁呢?”
-----肢体表演大猫和小猫,并学学唱唱大猫和小猫的声音。
●倾听音乐,想象动物形象。
-----“听一听可能是谁又来了”, “你觉得这音乐是快快的还是慢慢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动作暗示)
●听着音乐和鼓声,模仿表演大象走路的样子。
-----“看看到底是谁?” (语言提示:一群大象但是走路很整齐哦!)
●“大象看小熊在睡觉,会说什么?”,幼儿用大象粗粗的重重的声音说说聊聊。
三、情感迁移
●幼儿迁移经验说说自己妈妈是怎样叫宝宝起床的。
【小班科学活动《动物的活动方式》】推荐阅读:
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脐橙 》06-28
美丽的颜色小班科学活动教案11-08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好听的声音12-15
科学活动小班11-06
小班优质科学教案:动物的尾巴12-07
小班科学活动:拔萝卜06-14
小班科学活动捡落叶10-21
小班科学活动瓶宝宝的小帽子教案09-19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蛋12-09
小班科学活动《蛋宝宝》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