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工业遗产建筑内部更新的互文策略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遗产建筑的室内更新需要统筹到整个建筑遗产的保护发展工作中。本文以文学中的互文性理论为基础,面向近现代建筑遗产的普遍价值特征及工业遗产建筑空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阐释了互文性理论在室内更新中的目标原则与适用范畴,初步建立了以遗产价值和空间性能为主的评估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互文性策略。

关键词: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室内更新;互文性;评估体系;策略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过去城市重规模扩张,也造成了土地使用紧张、老区发展滞后、人居环境质量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十九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中国城市迎来了从增量扩张到存量转型的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了对既有空间环境的提质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上[1]。

在这种背景下,城市遗产建筑的更新再利用成了城市提质发展的重要内容[2]。目前,中国有关各类遗产建筑的保护发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对遗产价值认知与再利用的统筹协调关系难以做出较好的回应。在以往的遗产保护实践中,只注重遗产外部环境与建筑形象的质量改善,形成了以维持建筑外立面历史风格为主的普遍共识,长期忽略建筑室内空间所展现的价值,往往把室内保护更新从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中剥离出来,致使室内空间的遗产价值在内部空间被新功能占有的过程中逐渐遭到破坏,甚至丧失。

虽然自1931 年雅典宪章以来,有关工业遗产建筑的室内保护更新国内外均没有过专门的文件,但是从 UNESCO、ICOMOS 主导的国际讨论中形成的原则共识中可以看出[3],室内空间的保护更新必然属于遗产建筑保护发展的应有 之义。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于遗产建筑室内的问题提出了分层干预、适宜修复[4]、INTERNAL ENVEOLPE[5]等概念方法。本文拟借用文学修辞领域中的“互文性”理论,聚焦于近现代工业 遗产建筑室内更新过程中的价值延续及其与立 面风格、室外环境融通一体的效果,倡导内外部 空间整体关注下的遗产建筑保护利用策略。

近现代建筑遗产的普遍特征及室内更新问题

近现代建筑遗产的普遍特征

纵观超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近现代的中国建筑在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替博弈中蜿蜒进化。在近代的民族救亡图存史中,洋务运动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西方建筑文化互相渗透的大门。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冲击,使得近代中国建筑逐渐摆脱传统手工艺及人力工具的限制,表现出了本质上区别于木屋架体系下空间单元组合形式的建筑型制[6]。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建筑的发展处于现代主义前夜,即折中主义时期,也在自身的历史传统中蹒跚前行。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由洋人、具有留洋背景的资本家和学者以及主张中体西用的政府官僚在中国兴建的殖民建筑、教堂、工厂等,在艺术风格上引进了西方柱廊、西式屋顶、雕塑装饰、拱券门窗等元素,在建造技术上引进砖混承重方式、钢铁构件、水暖设备等,与中国本土的建筑形式、材料、工艺等混杂在一起,表现出既非正统中式也非正统西式的融合特征,建筑室内空间布局、装修和家具摆设,以及楼梯扶手等都具有西方特征。民国时期随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中国固有之形式”建筑活动的盛行,民用建筑风格倾向于传统的大屋顶形式,室内风格也回归天花藻井、字画、家具陈设等传统风格[7],工业建筑则出现了钢筋混凝土和钢铁预制构件的使用以及大跨度空间。随着现代主义逐渐成熟并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筑在功能、形式风格、室内装修上逐渐向简洁、经济和技术理性的艺术形象靠拢。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没有长期固定的唯一性,而在社会经济变迁中表现出了多元、短暂的过渡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客观准确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史曲折的演变历程。

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室内更新中的普遍问题

关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发展,强调在使用中保护已经是国内外相对成熟的一条路径,但对这一路径的理解程度和执行力千差万别。目前国内对于工业遗产建筑的更新再利用,过分强调对空间的占有和利益输出最大化,只关注建筑外立面的历史形象,完全忽视室内空间的遗产价值,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其一,过分强调空间的商业价值。遗产所有者在经营方式上以分体租赁的商业手段向社会出售空间使用价值,在不评估潜在使用者的匹配程度基础上,不愿损失任何室内面积,甚至进行改扩建,造成入驻企业类型混杂,按照个人意愿肆意装修,风格杂乱,历史气质被遮盖、破坏(图01)。

其二,对室内空间的遗产价值认知淡薄。工业遗产建筑的使用者只关注建筑外部环境及立面风格的历史形象。一些只能在室内感知到的近现代特殊结构形式、窗框形式、屋顶组合等不被重视,使用者也不理解这些形式包含的遗产意义,没有将其转化为室内更新的艺术元素而有效利用起来,堆砌混杂的室内陈设弱化了空间本身的特色(图02)。

其三,室内更新与外部环境或遗产的历史语境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一些认识到遗产建筑室内价值的更新实践只注重室内空间自身的形象气质,缺乏室内外空间更新的一体化表现。在装修风格和材料运用上没有很好地与建筑外立面、场地环境等建立形式关联,造成个体建筑遗产信息的碎片化(图03)。

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室内更新中的互文性理论释义

概念与内容

法国作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互文性理论,将质疑原创性和作者权威性作为出发点,从文本角度批判性指出了文本组成内容之间的相互引援、支撑和交叉说明的特点[8]。一个具体的建筑对象具有包含过去和当下的文化政治、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构成的意识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学科知识的穿插、继承和再创造最终呈现了建筑本体。就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而言,其特征承载的复杂时代背景本身构成了一种内外部空间整体理解框架的互文性。

目标与原则

将“互文”作为一种衍生方法,去应对近现代遗产建筑室内空间的更新再利用,具有对遗产价值充分表达的优势。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强调“修旧如旧,补新以新”的目标[9]。而室内空间也应该突出更新内容对遗产历史意义的传承和时代特性的再创造。

遗产建筑的室内更新首先要以遗产的真实性原则为基础,避免价值明显的历史质地被消除或毁坏;其次要注重空间形式、界面、构部件、摆设家具等与遗产意义、建筑外立面形象、景观环境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原则;第三,要明确室内空间的材质、色彩、灯光等构成的感知氛围对遗产意义的“能指和所指”层面,正如文本中语言语境之间的互释,感知氛围对遗产意义具有解释性。

互文的范畴

与文学作品相比,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的室内空间虽然具有独特的历时性背景和空间混杂的共时性特征,但没有文本中段落篇章之间的对偶关系,空间表达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更大,因此在遗产价值约束的既定空间内进行更新,涵盖的互文范畴比语言文本更广泛。以视觉审美为主的室内空间效果注重即视感和第一印象,细品和深入理解居之其次。

互文意味着室内元素之间、室内外元素之间两种层次的相互关系。因此,对内部空间要素的“保真”才是实现遗产价值的首要条件。从视觉形象和触觉上对室内的旧物做简单的处理,清晰地呈现在空间中,并用历史元素突出其室内效果[10]。出新的界面轮廓、颜色、材质等变化不宜复杂多变,以旧物为主,突出新旧之间非此即彼的对话关系,简洁的空间氛围更容易让人产生对遗产室内空间的心理印象(图04)。

对于遗产特征不明显,或是大跨度空间需进行必要改造和分割的,因为很难触发新旧之间强有力的对话,则可以对空间本来属性进行抽象和创新性物化,明确空间主题,用当代的装饰语言在历史空间中继承过去的氛围。新的装生在空间更新中新旧事物的保留与求变、隐藏与显现、融合与突出、点缀与均化四对范畴中。

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室内更新中的互文策略

室内外统筹的评估体系

针对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更新再利用过程中对室内遗产价值认知淡薄、室内外环境割裂、旧建筑性能状况不一的情况,统筹考虑场地、建筑和室内空间,对三者反映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环境和精神的遗产价值,以及安全、舒适、完整、可塑和经济的性能进行科学评估,并突出对近现代建筑遗产独特性的重点研判,为互文更新提供科学依据(表01)。

饰在气质上符合原有历史特性的审美,而在工艺水平上和组合方式上是当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过去,恰恰是对遗产的一种内涵式的尊重(图05)。

建筑的遗产环境包含了室内、室外和场地景观,因此在三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对遗产价值的解释具有重要贡献。室内更新需要以开放的姿态融合外部环境,通过引用、嫁接、复制等方法,或打开有效界面营造过渡空间,或通过灯光等,强调内外部元素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图06)。这样既符合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也将室内更新纳入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中,彼此互相解释,构成易于感知理解的遗产氛围。

基于性能评估的互文策略

老旧工业建筑更新中,空间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人对空间的使用。按建筑性能与使用的进阶层次,可将性能评估下的工业遗产建筑室内更新划分为能用、好用、适应性利用、保护性利用和创造性利用5个梯度。确保安全性是最基础的工作,对遗产建筑进行合理的鉴定评估和加固修缮达到能用层次。对破损界面和必要的水暖电设备进行修复更换,对保温隔热性能薄弱的局部地方进行加强达到好用层次。按照室内空间的可塑造程度,以“量身定制”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新功能,室内空间可以做局部调整,达到以入驻功能适应旧空间的效果,而不是根据新功能要求任意改变空间,遗产建筑的适应性利用一定是讲求功能适应空间而不是空间适应功能。再利用过程中不必过分追求空间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将遗产保护作为核心,在评估的基础上对突显遗产价值的室内部分保持原样,作为装饰的一部分,同时新加的内容必须是可逆的,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结合较高的室内热舒适环境和空间效果要求,需要对室内空间做出创造性的改变,比如中庭、光井、室内氧吧等的嵌套使用,但这种创造是基于互文的范畴之内,仍以遗产价值的表达为主(图07)。

结语

近现代工业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救亡图存、革命抗争到奋发图强的伟大历程。从历史维度看,它们是构成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科学维度看,它们客观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建筑科学的发展状况;从艺术维度看,它们为当代审美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素材。因此,对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的更新与再利用,是对过去历史、科学和艺术的综合表达,室内空间的更新概不例外。针对当今如火如荼的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实践,将文学中的互文性理论引入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室内空间更新中,建立传承与创新的价值目标,明确真实性、关联性和解释性的互文原则,将室内装修改造的具体手法纳入互文的4对范畴中,构成互文策略的核心框架,通过遗产价值和建筑性能两方面的评估,进而采取相应的实施策略。互文的策略有助于推动将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的室内更新纳入遗产保护的整个工作中,也为具体的室内更新设计和装修施工提供了新视野。

参考文献:

[1]张杰.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与织补[J].建筑学报,2019(7):1-5.

[2]单霁翔.浅析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意义[J].城市文化建设,2007(25):21-22.

[3]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4]张爱莉.基于价值评估的建筑遗产室内装修适宜性修复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6:179-183.

[5]GUOL,ZHAOC.“InternalEnvelope”,apracticalexplorationofcontemporaryin⁃teriorspaceregeneratedintraditionalbuildings[J].JournalofAsianArchitec⁃tureandBuildingEngineering,2020(7):1-11.

[6]赖世贤,徐苏斌,青木信夫.中国近代早期工业建筑厂房木屋架技术发展研究[J].新建筑,2018(5):19-26.

[7]张青萍.解读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17-24.

[8]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3):19-30.

[9]常青.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0]于新颖.室内设计中的旧物应用方法研究[J].装饰,2019(7):140-141.

上一篇:中国现代女性服装上手工绣花工艺的应用下一篇:格子新安江地表地下分布双人工调蓄水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