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工业化资料(共8篇)
第一节主要介绍建筑工业化的意义、特征、实现途径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
从古代一直到工业革命以后时期的建筑,它们自身的建筑造型及建筑体系的变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建筑的形式和以前是截然不同的,那么这里面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加以对比。工业革命以后最杰出的一个建筑典型是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相对比之前的古罗马、古希腊特别是文艺复新时期的教堂建筑,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对比。那么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主要是根据我们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对整个建筑的影响,除了在建筑形式上有很大的变化外,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施工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把一个房屋建造起来,这也是我们大家需要探讨的。总结一句话,我们要发展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在我们国家开始提倡呢实在五十年代,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和知识比较平乏,所以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发展是比较缓慢的。但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建筑活动的平凡,一些建筑技术慢慢从书面上走到了现实生活中。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脚步加快了许多。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设计标准变化、施工机械化、生产工厂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对于一栋比较大型的建筑物来说,这个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显著的。那么在这里面,施工过程的组织管理直接影响到整个施工工序是提前完成还是顺延完成,还有整个施工的质量或者流水作业的流畅程度,这些都是取决于管理科学化。设计标准化,相当于以前我们的机械产品,或者商品一样的,标准化了以后,一个小螺丝可以用在门上面,也可以用在窗户上面,还可以用在其他方面,因为它所有的规格都是一样的。…………
工业化体系按照目前国际上的整个也就是全球的建筑工业化的体系来说分为两类,专用体系和通用体系。这两类都是在工业革命后发展起来的。目前必将常用的,也就是说工业化体系的趋势是偏向通用体系的,因为通用体系是以……,比如说,一个通用零件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产品,那么用在建筑上面也是一样的,以通用的构配件为基础,这些构配件通过联系方式的不同,排列方式的不同,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多样化的房屋,整个建筑的形体和空间要求有自己的特点的时候,建筑工业化的体系是偏向通用体系的。通用体系所面对的建筑的对象相对来说要比专用体系要广一点。专用体系是以定做房屋为基础的…………这种体系以规格少的配件就可以建成房子,但是做出来的房子是比较单一的,在天水、兰州甚至是北京上海都是一样的,建造起来的房子比较单调。因此国际上的工业化体系的趋势是偏向通用体系的。
每个工程项目所需收集的资料内容,随项目特点、建设地点、建设时间不同有所不同。要做好工程设计原始资料的收集、分析和验证工作,应该确切了解不同设计阶段需要哪些资料以及资料的收集途径。
1 不同阶段原始资料收集内容
1.1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1)项目建议书及上级领导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其批复。
2)企业概况。
(1)新组建企业,包括新注册企业性质、注册资金总额、各出资方出资额度及出资方式,企业运营方式和组织机构等等。
(2)原有企业,包括企业发展简史,目前所有制、隶属关系,资产、负债、信誉等级,近几年主要经济指标、财务报表和数据,企业组织机构、人员构成和部门分工,生产技术和设备配置现状,产品结构和研发能力,与国内外同行业的水平对比,企业公用动力供应等等。
3)征地合同或协议书,区域位置图,现有总平面布置图或新征地《建筑用地钉桩测量成果报告书》。所属开发区的未来发展定位,对进驻企业具体要求和限制条件以及优惠政策,如建筑高度、占地系数、投资强度、环保要求等。道路设施、水、电、气、热、通讯等配套供应条件和增容费用,当地地质情况,场址四邻及周边环境、运输条件等。
4)企业发展规划,本次拟投资规模、建设内容、达产销售收入,现有产品及拟新增产品。
5)原有设备台帐和原有设备利用原则,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总装配图、关键零部件图、主要技术要求,最大产品外形尺寸和重量。
1.2初步设计阶段
除上述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收集的资料外,在初步设计阶段还需收集以下内容。
1)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上级领导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其批复。
2)工程建设的的国家和地方性政策法规、标准规范。
3)环境影响报告和环境保护部门对其批复。
4)能源供应等部门(电力、通讯、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的要求和承诺。
5)土地管理部门的批复:《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6)城市规划部门的规划条件:《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包括:
(1)用地规划要求:拟规划建设用地位置、范围,拟规划建设用地使用性质,规划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相关规定等。
(2)建筑规划要求:建筑使用性质,可兼容使用性质,建筑控制规模,建筑控制高度,建筑退让距离,建筑间距等。
(3)绿化环境规划要求:绿地率及相关材料。
(4)其它事项。
7)其它管理部门的要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审计局、卫生局、劳动保障局、文物局、消防局、节水办、人防办等。
8)初步勘查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9)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10)区域周边的道路、电力、通讯、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竣工图或施工图。
11)业主提供的《设计委托书》,包括建设内容、投资规模、生产纲领、企业形象、建筑风格、装修标准、岗位班制、公用设施配置要求(散热器、空调、洁净、锅炉、气体供应、电话、网络、广播、电视、自控),以及设计进度、文件和图纸格式要求等。
12)现有区域、室外管网、建构筑物的各专业图纸和资料。
13)当地的最新概算定额、取费定额、单位估价表、取费依据,当地定额站颁布的文件汇编和最新工程造价信息及工程造价指标,当地政府收取的四源费、增容费等专项收费文件。
1.3 施工图设计阶段
除上述初步设计阶段收集的资料外,施工图阶段还需收集以下内容:
1)初步设计及上级领导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对其批复。
2)职业安全卫生评价报告和卫生、劳动部门对其批复。
3)城市规划部门的批复:《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审定设计方案通知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消防部门对设计方案的批复。
5)人防部门的批复和相关要求。
6)《详细地质勘探报告》。
7)新增和原有设备的外形图、基础图、公用动力耗量和要求。
8)施工图设计审查要求。
9)建设项目异地设计备案要求。
2 工程设计资料的收集途径
2.1 法律、政策、标准规范
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是工程设计的最根本依据,各专业设计人应该严格贯彻执行。
2.2 委托方提供的资料
业主或委托方是建设项目的主体,对自身企业或项目十分熟悉,掌握着大量真实的一线资料,代表着业主的要求和期望,是工程设计最主要的原始资料来源。
2.3 设计人员现场收集的资料
现场既包括企业生产现场和项目建设地点,也包括与项目相关的各个部门,如开发区管委会,电、通讯、水、热力、燃气主管单位等等。
2.4 单位档案室和设计人自身积累资料
设计单位长年承揽项目,建立了丰富的、完善的工程设计技术档案,同类项目的存档资料是设计者最适用的信息和数据来源。同时设计人自身经过不断积累,也应对项目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以便其它项目借用和采纳。
2.5 设计人员调研收集的资料
对于重大项目或有设计难度的项目,项目组一般会组织设计人员对国内外相关行业进行调研,认真听取同行的宝贵意见,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2.6 出版物和行业信息
公开出版物包括行业年鉴、发展规划、统计信息、产业动态、销售数据等等,是工程项目借鉴的优良资料。
2.7 网络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正是基于这一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利用网络进行工程项目的原始资料收集在设计过程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互联网简便的检索工具可以快速提供大量的有价值信息,为设计者大脑迅速充电,以便适应高强度的设计节奏这一趋势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诸多的资料,如施工进度记录材料,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耗材,施工的图纸和修订的方法和审批记录等,这些资料都需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及时的收集和制作,并及时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形成系统、完整的工程资料,以满足工程验收的要求。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应该是同步的,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尚不够正规化,管理的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资料管理的对象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资料,是工程施工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是工程竣工后验收以及工程为维修扩建工作进行的依据,一旦工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或竣工以后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建筑工程的工程资料就是分析事故原因、追究事故责任人的重要凭证。要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工作,需要首先明确资料管理的对象,也就是工程资料的分类和包括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体系类的工程资料
建筑工程质量体系类的工程资料主要包括工程前期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以及施工图审查之后确保其质量可靠性的相关文件;包括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建筑材料的质量报告以及进场之后抽查合格的验收报告;包括施工过程中各阶段的质量验收记录及工程结束之后的质量验收报告等。质量体系类的工程资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凭证,对于建筑工程而言,一直以来有质量重于泰山的说法,因此在施工阶段与质量相关资料均应妥善保管。
(二)技术性的工程资料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类工程资料包括工程的设计施工图、施工方案、设计变更以及图纸会审记录等,比较重要的是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方案,施工记录,施工现场的短期日志和长期日志等,包括一般施工记录和特殊施工记录,以及施工之后进行的施工试验记录。这些工程相关的技术类工程资料,是建筑工程的具体环节负责人的体现,一旦工程后期出现质量类问题,通过技术类的工程资料可以追溯到工程的具体负责人甚至完成施工的组织和个人,是明确责任的重要依据。
(三)管理类的工程资料
建筑工程的监理资料和施工管理资料属于管理类的工程资料,这些资料是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工程全过程的监管资料,包括施工质量检查记录、施工安全资料以及施工进度控制等环节的报告,是监理单位以及工程管理者对工程的管理记录,能够体现出管理和监管工作是否到位。完备的工程管理资料是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后期追溯项目具体负责人的凭证,因此需要收集之后及时进行整理。
二、目前建筑企业的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料管理的过程需要从收集、整理、保管这几方面入手,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工程材料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原始资料收集不够全面
建筑工程的资料管理需要收集大量的原始文件,诸如建筑材料的出厂合格证书、进场质量证明文件,特殊施工人员的上岗证、技术资格认证,施工器械的合格证以及技术参数等等,这些资料都需要资料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收集。因所需的资料种类繁多,收集难度大,不少企业的资料员很难全面收集这些原始材料,导致后期资料管理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出现后补资料、篡改资料,甚至伪造资料等违规行为。
(二)收集之后的资料整理不及时
在原始资料收集工作完成之后,整理人员需要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和归档,需要审核真伪的要及时鉴定,需要进行复印和装订要及时进行处理,很多企业由于人手不足,资料管理人员缺乏对原始资料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经常会出现原始资料丢失、伪造等情况,最终影响后期的整理工作,虚假的资料也会导致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可靠性降低。一些需要在开工之前就整理好的资料,如果无法及时整理出来,甚至会影响工程的开工日期和工程进度。
三、改善建筑企业资料管理现状的有效途径
建筑工程的资料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工程资料是否准确、齐全、完善是建筑工程质量是否可靠的真实资料,为了解决目前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源头做起,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资料管理工作后期之所以容易出现诸如资料不全、后补资料、虚假资料等情况,是由于初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存在漏洞,因此要想改善资料管理粗放、混乱的现状,需要从源头做起。这就要求充分体现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如要求所有进场的特殊工人提交从业资格证书以及上岗证,并及时校验真伪;每个阶段的施工都要分段验收,进场的施工原材料要求全面检查和验收之后提供质量证明文件,而不是停留在部分抽查部分合格的层面上;资料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收集工程监理人员和质量监管部门的管理记录,作为备案文件及时存档,以此来遏制后补资料的出现。
(二)加强对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培训
建筑工程的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关系到工程后期是否能通过验收,也关系着建筑投入使用之后出现质量问题进行追溯的可行性,企业的管理部门因缺乏对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视,采用非建筑行业资料管理的从业人员进行资料管理是不可行的,必须要对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行培养。资料管理人员通过培训可以对工程的资料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要具备区分真实材料和虚假材料的能力,同时对资料收集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及时的补充,有效提高资料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借助信息化系统进行资料归档管理
在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当下,能在建筑企业全过程的资料管理过程中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使资料的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改变传统的由人工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的现状,充分节省人力资源,同时可以降低资料收集过程的出错率。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对进场的人员、材料进行登记和汇总,可以提高信息的采集效率;利用先进的资料管理系统对资料进行整理,系统的管理软件运行之后,可以快捷地只做各种表格的输入方式,完善对应的数据库就可以完善资料的管理,信息检索起来也比较方便
结 语:
建筑工程的科学管理是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关系到建筑工程竣工后是否能够通过验收,为了满足建筑工程编制和归档的要求,工程的管理者需要充分重视对工程资料的管理,针对目前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为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水平的提升带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需要练好内功,从建筑资料的管理入手做好建筑管理工作,以迎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资料
[1] 贺艳宁.关于建设工程资料管理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2,(07).
[2] 吴祥英.对建设工程资料管理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1,(09).
[3] 兰凤林.四川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14,(11).
[4] 黄丽兰.浅谈资料管理的重要性[J].商情,2014,(11).
一.所有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
1.农村城镇化:即是指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小城镇群体的形成过程,这时大量农民往返于城镇与农村之间,他们工作在城镇,生活在农村。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是我国三元经济结构发展的产物。
2.农业产业化:又叫贸工农一体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保障、以效益为中心进行规模经营的“龙”型产业实体,是“农工商一体化,供产销一条龙”经营的简称。
3.“两个飞跃”的农业思想: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农业的“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构成了“两个飞跃”农业思想和实践的内容。
4.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也可称农业重组,是指为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而进一步整合农村市场取向,改革业已形成的农业产业内市场关系的过程。
5.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是对农业产业化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进行领导、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其面向市场和用户,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确定规模和特色,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过程。
6.主导产业:是相对于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而言,就是在产业结构中起主要作用的产业。主要是指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中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其它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强烈推动作用的产业。
7.生产基地:是指围绕龙头企业或市场建立的,联结众多农户形成的,某种主导产业的专业生产区域和生产组织形式。它有以下几层基本内涵:(1)生产基地是区域化布局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具体表现形态。(2)生产基地是农业主导产业在一定地域上实行专业生产的表现形态。(3)生产基地是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的一种经营形式。(4)生产基地还是联结农户的一种组织形式。
8.龙头企业:是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础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
9.农业现代化:就是指农业的发展适应当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思想上、组织上、方法、手段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不少专家学者结合学术理论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农业现代化形象地描述为:富裕的文明新村、发达的农业、良好的农村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农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的概念。所谓世界性概念,就是说现代化要求以国际水平为标准,要达到国际上同期先进水平。所谓历史性概念,就是它包含的内容将随时代的前进,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
10.有机农业:就是指不使用化肥、农药、激素,利用自然手段进行耕作与放牧。
11.资本经营: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但其内涵也包括生产经营。
12.保护价格:是在农产品价格放开以后,为维护农产品在国内市场比较高的价格,以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国家制定的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即国家干预家。其目的是保证农民生产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改良农产品价格背离价值的行为。保护价的基本内涵=“完成成本+合理利润”。
13.成本效应价值:是指在成本支出中,该项成本的作用而转换的某些使用价值产生的结果。一般说,成本效应价值高,实际成本支出低最为合理,成本效应价值低,实际成本支出高表示企业成本支出不科学。
14.“非市场安排”:是龙头企业与参与者农户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保证产业化经营系统再生产过程连续有效运作,保持系统内各利益主体权益关系稳定的重要手段,从而也是保证市场供需和价格稳定的重要手段。其具体措施包括:1)资金扶持;2)低价供应或赊销生产资料给农户;3)低偿或无偿服务等。
三.简答题:
1、简述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各自的基本特征。.答:1〕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1)生产力水平低下,以石器、棍棒为生产工具;(2)采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方法;(3)掠夺式经营,未形成物质和能量的人为循环;(4)带有浓厚的采集经济色彩。2〕传统农业的特点:(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应用和推广;(2)耕作技术的显著进步;(3)水利建设和灌溉技术的发展;(4)产业内部循环形态的形成。3〕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日益广泛地依靠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看,现代农业具有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和生产组织社会化三方面的特征。(1)从生产手段上,从使用人畜力为动力的手工农具转变为使用以石油、电力为动力的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促使了生产效率极大提高。(2)在农业技术上,从凭借直接的经验积累和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术转变为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农业技术体系。(3)在生产组织上,农业已从自然经济型小生产转变为农业专业化、区域化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
2、简述我国农村改革的三个阶段。
答:我国农村改革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农业和农业改革首先在土地使用制度上取得了突破,普遍推行了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解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第二阶段:从1985—1992年,农村经济改革主要是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废除了传统的流购流销制度,代之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制度。第三阶段: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一些地区总结出了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路子,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
3、外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哪几种主要模式?
答:主要模式有:1〕“工商企业+农场+农户”的一体化模式;2〕“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模式;3〕“工业、商业、金融及农业企业+农户”的合作制模式;4〕“农协+农户”的以体化模式;5〕“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模式;6〕“政府+公司+银行+农户”的一体化模式。
4、简述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线和规律。
答:纵观发达国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可以总结出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线是:“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并遵循以下规律:1〕农业产业一体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地域上一般遵从由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到次发达国家(地区),再到欠发达国家(地区)的递进次序;2〕在同等条件下,受农产品生物特性和市场需求弹性的影响,农业产业化在行业上,一般遵从由畜牧水产业(特别是乳业)到果蔬业再到大田作物的递进次序;3〕同类农产品受其内在品质的影响,农业产业化一般遵从由特质品种向一般品种的递进次序;4〕农业产业化的演进方向是一体化程度由低到高。这是由生产力由低到高,社会分工由粗到细的发展走向所决定的。5〕农业产业化的系统功能大于每一部分单独功能的简单相加。
5、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答:内涵:1〕(1)从狭义角度理解,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就是使农业成为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农业产业化也可理解为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2)从广义角度,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3)从静态角度理解,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发展目标,是人们对农业发展方向的一种设计;(4)从动态角度理解,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即人们对农业发展方向的一种探索。2〕除此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还要把握以下几点:(1)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在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我国农民的一大创造,同时也适应世界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2)农业产业化标志着农业外延的扩大和内涵的升华;(3)农业产业化是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换的过程,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创造的过程,是农业由弱势产业转变为强势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1)农业生产专业化;(2)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3)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4)农业服务社会化;(5)农业经营管理企业化。
6、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含义和目标是什么?
答:1〕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含义是:也可称农业重组,是指为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而进一步整合农村市场取向,改革业已形成的农业产业内市场关系的过程。2〕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即一方面建立活跃的有效竞争秩序,把农业经济搞活;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农产品成本。
7、正确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应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典型示范、政策引导、自然组合的原则,防止一哄而起,强制捏合;2〕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原则;3〕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和平等互利的原则;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把科教兴农融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
8、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理解农业产业化基本原则的含义?
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多元主体共同利益上的联合,其本质是经济利益产业化经营。基本原则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就是指在“龙头”与各参与主体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利益关系,共同承担一切风险,共享利益分配。要用营运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防止短期行为发生,共同坚持“共担”与“共享”的原则。“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密不可分的它如同一块铜扳的两面和义务与权利的天平。承担风险是多元主体共同的义务,也是利益共享的前提。利益共享(即合理分享加工、运销增值交易利益)是多元主体应有的正当权利。有“共担”才有“共享”,同样有了“共享”的预期,才乐意“共担”,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9、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任务和特点是什么?
答:1〕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任务:(1)对通过合同形式联结的松散一体化经营组织要健全物质供应、技术服务、产品收购等各方面的合同管理。(2)对通过资产联结方式建立的紧密型一体化组织,要合理确定股权结构、出资办法、分配办法,保证农民获得合理的收入。(3)要健全风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并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化服务。2〕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特点:(1)具有市场营销观念,即以消费者为中心,把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在产销关系上,实行以销定产。(2)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思维方式正由经济化向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转变。(3)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包括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农业产业化是个系统工程,包括贸、工、农三大行业,涉及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十多个部门。没有政府协调不行,没有权威部门说话不行。(4)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现代经济中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龙头企业要高度重视人才的招聘和培养。(5)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机构由金字塔形向平行式发展。这样可以减少重复中间层,缩小生产与市场的距离,从而可以对市场信号做出及时、灵敏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决策。
10、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利益分配与协调的原则是什么?
答:农业产业化内部利益分配与协调的原则是:通过利益杠杆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具体做到:(1)以利益增长为核心,调整利益分配关系;(2)以各环节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的贡献来确定组织内部利益分配结构;
(3)注重利益分配的均衡性,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在增长的利润中,有计划地预算部分利润,作为一体化组织发展的风险基金与利益补偿基金,以便有效抗御经营风险。
11、龙头企业的概念、特征、类型和标准是什么?
答:1〕龙头企业的概念:是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础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2〕龙头企业的特征:(1)是姓“农”,其经营活动必须是以农副产品为基础。
(2)是属“龙”,它必须置身于龙型经济之中,对龙身龙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3)是“一体”,与基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围绕共同的最终产品合成一个生产周期,形成农业产业的经营机制。3〕龙头企业的类型:(1)加工企业作龙头;(2)流通企业作龙头;
(3)专业批发市场作龙头;(4)中介组织作龙头。4〕龙头企业的标准――“明、大、高、新、外、全”:(1)“明”就是企业的产权一定要明晰。(2)“大”就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一定要大,农产品的加工量、增加值销售额要大,服务、带动、辐射能力大、能带动大批农户、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入产加销一条龙,农业产业化组织。(3)“高”就是龙头企业建设的起点一定要高,生产技术水平高,经营管理水平高,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要高。(4)“新”就是龙头企业所采用的设备要新,工艺要新,技术要新,产品要新。(5)“外”就是外向型。龙头企业建设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尽可能引进和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生产的产品要尽可能地销往域外、国外。(6)“全”就是龙头企业在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服务基地的功能要尽可能全。只有功能齐全,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才能发挥得好。
12、龙头企业的功能有哪些?目前,龙头企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龙头企业的功能有:(1)开拓市场。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中所起的作用:a.它资金雄厚,生产能力较大,能带动较大范围的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较大的市场供给能力;b.“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优势,在经营过程中能占有一定的区域性市场份额,成为区域性的信息和价格形成的重要源头;c.“龙头”企业在同国外企业开展联合与合作过程中,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的发展拓展了空间。(2)疏导生产。龙头企业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一头连接市场,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3)深化加工。通过龙头企业促使农产品加工转化,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而且由于农产品加工增值,还解决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4)销售服务。龙头企业不仅承担加工的职能,也承担销售服务的职能。这样避免了单个农户直接面对市场,独自承担风险的局面,有助于形成政府、社会、农民生产者分担销售角色,扩大了销售队伍和销售领域,有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完善。
目前,龙头企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规模小,辐射带动力弱。(2)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高附加值企业少。(3)名优特新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4)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产业化的经营机制不完善。目前,多数龙头企业
与基地农户之间联系松散,有的仍为单独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基地与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不稳定。(5)龙头企业功能单一,产业链短,关联产业群发展不快。(6)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7)“龙头”企业之间竞争无序,企业内部产权不明,管理薄弱。
13、外向型农业有哪些特征?
答:(1)外向型农业必须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2)外向型农业直接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3)外向型农业必须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纵向一体化经营。(4)外向型农业必须以现代化工业为依托。
15、农业产业化营运约束机制、基本保障机制有哪些?
答:约束机制有:(1)市场约束机制;(2)合同〔契约〕约束机制;(3)股份合作约束机制;(4)租赁约束机制;(5)专业承包约束机制。基本保障机制有:(1)组织保障;(2)制度保障:包括合同产销制度、保护价格制度、风险基金制度等。
16、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特点也就是特殊性有哪些?
答:(1)市场营销的理念;要以市场为重点,消费者为上帝。(2)与时俱进的理念;因地制宜,抓住机遇,促进发展。(3)内抓管理、外抓市场的理念。(4)以人为本建立市场理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企业文化。(5)以水平管理为主。
17、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特征有:1)生产手段现代化;2)生产技术现代化;3)生产组织现代化。
问题有:1)耗能与增长不平衡、消耗能量与产量不平衡;2)环境污染问题严重;3)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由于过渡使用化肥。
18、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构建新型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答:1〕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涵义: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有关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上的服务机构为满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服务。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分类包括:(1)现有的国家经济技术机构;(2)“龙头”企业兴办的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3)各种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4)个人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5)合股、合作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2〕如何构建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转变政府服务组织的职能。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行政手段提供服务的方式以及服务组织的经济职能、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综为一体的现状,变原来的领导农业,指导生产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生产。(2)大力发展新型合作服务组织。(3)强化集体服务组织的作用。(4)积极扶持与引导民营服务组织的发展。(5)深化产业化实体服务。
19、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应具备以下条件:1)市场结构完整,各种市场配套;2)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能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动;3)市场的主体—商品生产、经营和消费者对市场的各种信号有能动的应变能力;4)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保证货畅其流;5)国家能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点应是多元的、竞争的、开放的和有序的。
20、实行产业化资本经营的必要性。
答:1)是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2)是产业化经营寻求发展的突破口;3)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变革的基本趋向;4)是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
四.论述题:
1.试论我国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必然性。
1〕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深层次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1)随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发展又面临着新的问题。那就是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的改革大大滞后于生产经营制度的变革和消费结构的转换,也滞后农产品流通体制中价格体制
和购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这种滞后性突出表现为二大矛盾:一是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把农户和市场连接在一起的流通中介组织严重不足。农民还得自己去销售自己的产品,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农户始终无法摆脱“买难”、“卖难”的交替困扰。二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使农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处于弱者地位。农户仍处于出售原料和为城乡居民提供销售品的地位,产业链短,加工增值利润外溢,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并产生规模效益,农民增产不增收时有发生,阻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地向前推进。(2)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矛盾冲突,必须有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能够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2〕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的最好形式。(1)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有健全的市场信息系统,使生产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组织。(2)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顺畅的产、加、销系统,改变农产品的初始状态,创造新的需求,错开农产品大量上市的产销矛盾使产销得以平衡。(3)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有序地解决了农产品市场分割与产业化经营的矛盾,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3〕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走出困境,寻求有效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1)从农民自身来看,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从而分散的经营方式弊端越来越突出。(2)从政府方面来看,在国家财政拮据的情况下,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是依靠农业组织形式不断创新,进行自我保护。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这种新的组织形式。(3)从流通体制来看,农产品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割和垄断,产供销脱节是导致目前农产品流通不畅,“买难”、“卖难”交替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创办能把产供销连接起来,跨地区、跨行业的新的流通组织,也是流通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4〕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可靠途径。(1)能大大增加农民收入;(2)能大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3)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4)有利于农、科、教三者的结合,为农业产业成为优势产业打下科技基础。
二、分析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及经营模式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并说明为什么资源保护型农业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首选目标?(见复习资料P71)
一. 工业园区概况
1自然条件
2历史沿革
二.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2.水资源
3.生物资源
4.矿产资源
三. 经济发展
1综合2农业
3工业和建筑业 4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四. 基础设施
1交通运输
2居住
3商业饮食服务业务 4教育
五. 各行政村的概况
六. 行政区划和人口
1行政区划
2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 3园区现状人口情况
七. 市政工程
1给水工程
2污水工程
3雨水工程
4供电工程
5环卫工程
6消防工程
八. 环境保护规划
九. 城市园林绿地
1公共绿地
2生产绿地
3防护绿地
4存在问题
第二部分:相关规划整理
一. 上位规划
1铜陵县总体规划 2铜陵市总体规划
二. 镇域相关规划
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包括项目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2、项目概况。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工艺流程及说明,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
3、项目产品的年生产规模,产值、工业增加值。
4、项目运营过程中主要原材料年消耗量,来源。
5、项目运营过程中年消耗水、电量,供应来源;年燃料消耗量,供应来源。
6、项目运营期员工数量、工资待遇水平。
7、项目采用的节能措施。
8、项目采用的原材料节约及综合利用措施。
9、项目采用的环保措施。
10、项目获得的环保、土地、规划等部门的批复文件。
11、项目用地现状利用情况,规划许可情况;土地使用证或租地合同
11、项目区位示意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
按照规范化的要求积累而成的完整、具体、真实的工程技术资料, 是工程竣工验收交付的必要条件, 一个质量合格的工程必须要有一份内容齐全、原始技术资料完整、文字记载真实可靠的技术资料。 (1) 做好建设工程文件和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也是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2) 工程技术资料为工程的检查、改造、维护、扩建提供可靠的依据。 (3) 建设工程文件和档案资料是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管理的依据。
2 招投标文件
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是指建设单位通过招标的方式, 将工程建设任务一次或分步发包, 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通过投标竞争的方式承接。建设工程施工招标的必备条件如下: (1) 招标人已经依法成立; (2) 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等应当履行核准手续的, 已经核准; (3) 初步设计及概算应当履行审批手续的, 已经批准; (4) 有相应资金或资金来源已经落实。
2.1 招投标程序
(1) 招标准备阶段, 由招标人单独完成工作, 投标人不参与, 其主要工作包括选择招标方式、办理招标备案手续、组织招标班子和编制招标文件。 (2) 招投标阶段, 招标人应做好招标的组织工作, 投标人则按照招标有关文件规定程序和具体要求进行投标报价的竞争。这个阶段的工作是发布招标公告, 资格预审, 确定投标单位名单, 分发招标文件以及图样的技术资料, 接受投标文件, 建立评标组织, 制定评标、决标的办法[1]。 (3) 决标阶段, 指从开始日到签订合同这一时期。对各投标书进行评审比较, 最终确定中标人的过程, 此阶段要审查投标书, 组织评标, 发布中标通知书, 签订施工承发包合同。
2.2 编制投标文件
建设工程投标人应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从合同订立过程来分析, 招标文件属于要约邀请, 投标文件属于要约, 其目的在于向招标人提出订立合同的意思, 招标文件需要符合几点条件: (1) 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提交给招标人; (2) 必须明确向招标人表达愿以招标文件的内容订立合同的意思; (3) 必须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相应。投标单位应向招标单位提供文件材料, 其中包括: (1) 企业的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 (2) 企业概况; (3) 自有资金情况和财务状况; (4) 目前剩余劳动力和施工机具设备情况; (5) 近三年承建的主要工程和质量; (6) 现有的主要施工任务。
3 施工现场资料管理
3.1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是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体现, 是承包单位在工程开工后提请项目监理机构对有关制度、技术组织与管理、质量管理体系等进行检查与确认。
3.2 表格相关规定及要求
(1) 本表由施工单位的现场负责人在工程开工前填写, 填写之后, 将有关文件的原件或复印件附在后面, 请总监理工程师验收检查, 检查不合格, 施工单位必须限期改正。验收后返还施工单位, 并签字认可。 (2) 通常情况下一个单位工程只检查一次, 如分段施工、人员更换, 或管理工作不到位时, 可再次检查。 (3) 现场质量管理制度栏, 主要是图纸会审、设计交底、技术交底、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审批程序、工序交接、质量检查评定制度, 质量好的奖励和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处罚方法。 (4) 质量责任栏, 质量负责人的分工, 各项质量责任的落实规定, 定期检查及有关人员奖罚制度等[2]。 (5) 施工图审查情况栏, 重点是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施工图审查批准书及审查机构出具的审查报告, 如果图纸是分批交出时, 施工图审查可分段进行。 (6)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及审批栏, 检查编写内容、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编写程序、内容, 有编制单位、审核单位、批准单位, 并有贯彻执行的措施。 (7) 现场材料、设备存放与管理栏, 这是为保证材料、设备质量必须有的措施, 要根据材料、设备性能制定管理制度, 建立相应的库房等。
4 岗位证书管理
(1) 专业工种操作工人、现场专职管理人员均应具有岗位证书。 (2) 核查岗位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 不允许归档保存过期的, 未经年审的岗位证书。 (3) 专业工种包括焊工、防水工、测量工等;现场专职管理人员包括项目经理、施工员、质量员、专职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技术员、材料员、预算员、财会员等均需持证上岗。 (4) 岗位证书的复印件应加盖存放单位红章。 (5) 核查岗位证书的核发机构, 应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由政府认可的考核部门。
5 竣工工程文件的归档
对于一个建设工程而言, 归档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将本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向本单位档案管理机构移交;二是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向建设单位移交。
根据建设程序和工程特点, 归档可以分阶段进行, 也可以在单位或分部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后进行, 勘察、设计单位应当在任务完成时, 施工、监理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前, 将各自形成的有关工程档案向建设单位归档。在文件归档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向建设单位移交档案时, 应编制移交清单, 双方签字、盖章后方可移交。工程档案一般不少于两套, 一套由建设单位保管, 一套移交当地城建档案馆。
5.1 工程归档文件的质量要求
(1) 归档的工程文件必须是原件。 (2) 工程文件的内容及其深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和规程。 (3) 工程文件应采用耐久性强的书写材料, 如碳素墨水, 不得使用易褪色的书写材料。 (4) 工程文件中字迹清楚, 图样清晰, 图表整洁, 签字盖章手续完备。 (5) 竣工图章中的基本内容包括:“竣工图”字样、施工单位、编制人、审核人、技术负责人、编制日期、监理单位、现场监理、总监。竣工图章尺寸为50mm*80mm, 竣工图章应使用不易褪色的红印泥, 应盖在图标上方空白处。
5.2 工程资料封面与目录
(1) 工程资料案卷封面, 案卷封面包括名称、案卷题名、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技术主管等。 (2) 工程资料卷内目录, 工程资料的卷内目录内容包括:程序号、工程资料题名、原编字号、编制日期、编制单位、页次和备注。 (3) 卷内目录内容应与案卷内容相符, 排列在封面之后, 原资料目录及设计图纸目录不能代替。 (4) 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目录;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目录应分为单位工程, 按不同龄期汇总、编目。 (5) 有见证试验应在备注栏中标明。工程资料卷内备考表, 内容包括卷内文字材料张数、照片数等, 立卷单位的立卷人、审核人及接收人应签字。
6 结束语
资料员应参与生产管理, 做好各类文件资料的及时收集、核查、传阅、移交等工作, 一切工作要做到规范管理, 做到及时收发、妥善管理、、准确无误。
摘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形成的工程资料或者文件, 经过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不同单位相关人员的积累、整理, 形成的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工程档案的过程。因此, 它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具体体现, 是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资料,验收,复核,记录
参考文献
[1]谢咸颂, 陈锦平,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版
【关键词】 施工技术资料 资料整理 规范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建设需要和各项重大建筑工程项目的展开,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建筑工程护项目多、内容复杂等因素,建筑企业内业资料需进一步规范完善。工程资料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包括基建文件、监理资料、施工资料和竣工图等。在建筑工程中,工程资料是建设施工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建设及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也是对工程进行检查、维护、管理、使用、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对建筑工程资料的规范管理,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建筑施工工作的全过程。
1. 建筑工程资料的内容及作用
1.1审批及综合文件资料
包括上级批准文件;计划任务书;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文件资料;征地、拆迁安置等文件资料;项目的方案及初步设计文件资料;规 划、消防、环保、卫生等政府部门的审批文件资料;工程施工、监理中标文件及有关合同、协议书;工程竣工验收及质量鉴定文件资料;工程竣工结算及其审计报告 等文件资料。
1.2土建、水暖、电气工程施工文件资料
主要包括开/竣工报告;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技术交底记录及材料代用单等文件材料;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月报及工程 例会纪要等;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证明文件或试验资料;混凝土、砂浆等配合比及试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
1.3各种建筑图纸
主要包括总平面布置竣工图;室外各种管线竣工图;建筑工程竣工图;装饰工程竣工图;结构工程竣工图;给水、排水工程竣工图;强电弱电工程竣工图;通风、空调工程竣工图以及其他特殊专业工程竣工图。
1.4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的作用
施工技术资料是城市建设及管理的依据之一。工程技术规划和设计人员必须详细地了解工程下面的各种工程管线的布局和走向,以便做出正确的规划和设计,这些资料可以通过查阅该工程的技术资料档案。施工技术资料是工程质量的客观见证,工程的建设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工程质量在形成过程中应有相应的技术资料作为见证。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建筑单位施工技术管理资料是在施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技术文件材料转化而来的。它代表着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2.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筑工程技术资料不全
建筑工程资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资料不完整。工程项目归档率较好的单位能达到80%左右,较差的单位情况就不同了。很多工程项目竣工后没有工程资料,或只有工程主体资料,没有配套工程资料,锅炉房、地下管线、园林绿化等资料寥寥无几。
2.2建筑工程资料填写不规范
工序质量评定表,表中的检查项目及外观、实测项目及允许偏差、质量等级、工程数量等均有遣漏现象。施工表格填写中会签栏签名不全,各级审查意见填写不全,或空白的。工程名称有漏填的,或各个表格填写不统一的现象。在竣工图中存在标注不清晰,或有的关键尺寸未标注的现象,竣工图中出现“设计”等字样的。
2.3 装订格式不规范。
一些建筑施工技术资料原件、复印件出现混装现象、分类不清、装订混乱、无编号等问题; 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中无合同原件,预算书、中标通知书等装订入册的现象。
3. 完善建筑工程资料整理的建议
3.1 重视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对工程资料管理工作不太重视的情况,到工程完工即将交工验收时,才开始应付整理,这给资料整理带来很大难度。其主要原因 在于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企业对建筑工程资料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资料整理琐碎,不产生经济效益,施工过程中现场又非常繁忙,施工人员绝大部分精力 集中在工地,对资料整理一般都是被动应付。
3.2必须及时做好工程技术资料记录和收集。工程技术资料是对建筑物质量情况的真实反映,因此要求各种资料必须按照建筑物施工的进度及时收集、整理。需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工程技术资料,负责对质保资料逐项跟踪收集,并及时做好分项分部质量评定等各种原始记录,使资料的整理与工程形象进度同步,做到内容连贯、交圈对口。
3.3 确保各种技术资料真实性、准确性是整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核心。否则,一旦工程出了质量问题,不仅不能作为技术资料使用,反而造成工程技术资料混乱,以致误判。不真实的资料会把我们引入误区,必须坚决杜绝对原始记录采用“后补”造假的做法。技术资料中所出现的数据及相关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且反映工程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施工人员或资料员必须有熟悉图纸、设计变更及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施工操作面及实体质量具备一定的目测中估能力,详细具体填写检验批中的保证项目和一般项目,不能以符合要求或满足规范概而论之。
3.4 完善质量记录、做好资料整理。工程项目有很大部分的内在质量和功能质量是不能系统测试和显示出来的,这就要靠用一些质量记录材料来证明。所以,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为了证明一些工程部位的质量状况,证明各项质量保证措施的有效运行,必须做到有完善的质量记录,做好资料整理和保管工作。
4. 建筑工程竣工前后的资料整理问题
工程竣工资料的收集是竣工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工程竣工档案管理的前提,工程竣工资料的收集是使竣工档案完整、准确的重要措施。建筑工程接近尾声,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汇总资料,填写工程竣工报告、工程交工验收证书和质量保修书,必须是原件,签字、盖章手续完备。在收集工程竣工资料时,要积极运用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和储存资料,这是多快好省收集与储存资料的有力措施。由录音笔、数码相机摄取的资料便于用计算机处理,将为后续的资料整理与保存带来很大便利。
竣工验收会议结束后将竣工会议记录放入竣工资料中,就基本是一套完整的工程竣工资料了。检查报验资料中有无报漏、书写错误等情况;将所有工序评定表的点数汇总并计算填写工序质量评定汇总表、部位质量评定表、单位 工程质量评定表,所有工序、部位和单位工程的合格率都在这三种表格中反映,完成后需监理及业主方的签字盖章手续。将所有施工技术、质量保证、评定资料和竣 工图按城建资料馆统一的资料清单顺序整理、汇总到一起。将相关的技术资料复印装订成册。送备案馆的一套需用牛皮纸装订,送资料馆的一套为不装订的原件,且资料馆对竣工图有特殊要求,编制竣工图目录,有监理盖章。
总之,建筑施工技术资料必须真实,为核定工程质量等级提供重要的依据。建筑施工技术工作过程的文件、圖片、照片、录音(像)、数据电子文件等声像资料,是建筑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工程内在质量的管理水平。资料人员要对工程技术资料内容更加规范、全面、完善整理,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整理方法,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庾季英;;浅谈建筑工程竣工资料整理[J];山西建筑;2008年19期.
[2] 张亚红;;浅谈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3] 李志强;赵海娟;;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改进意见[J];科技资讯;2008年24期.
[4] 牟海燕;卢爱明;;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民用建筑工业化资料】推荐阅读:
民用建筑简历06-20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06-07
民用建筑监理验收报告09-06
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10-10
某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设计浅析建筑工程论文07-12
工业式建筑设计11-07
工业建筑课程设计任务书10-14
工业常用建筑施工组织设计11-10
工业建筑设计的采暖通风设计要点10-09
建筑资料员年终总结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