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活动感想(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通用6篇)
11月23号下午,天气晴朗,我们小组一行人来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由于是双休日,今天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人比平时多了很多,有很多南京市民带着小孩一起来参观,也有很多外地组团来参观的朋友。我一边排队一边观察着人们的神情,有严肃的有感伤的,更多的则是轻松甚至欢笑着的。旁边的雕塑和文字说明,嬉闹的人群,这一切都刺激着我的感官,我不知道说什么。
进入馆内,我们走在小路上,旁边是石子铺就的地面,有人说这下面埋藏着遇难者的遗体,我和朋友们小心翼翼地唯恐踩到石子。进入住馆区,扑面而来的黑暗让我感到窒息,进入保存完好的城门,顺着台阶我们看到了很多图片和展物,这些东西将我们带入了七十多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杀戮中去,我的心情是沉重的。
出了管区,我们来到了一个空阔的场地,有很多人坐在石阶上休息,我们乘机开始发传单,一开始很多人都不愿意填写,特别是阿姨们。大叔们倒是都很热情,有的还很认真地在横线处写下了自己的感想。最让我感动的是我请求一位老爷爷帮我们填一下表格时,他身旁的一个大叔说:“我要填我要填,我爱国!”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在悄悄感动者。
转眼间,一学期的近现代史的学习已经进入尾声了。它作为中国历史中最跌宕起伏的一段,是决定中国发展的我们必须知晓,甚至必须深刻领会的一段历史。“知古鉴今”、“以史为镜”,从这段贯穿着屈辱和艰难成长的历史中,我们有了更加清醒头
脑,更加深邃的目光。
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从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古代的文明,展示了我们民族的经济文化.无论从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我们的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因为我们中国的封建统治闭关锁国,让中国走向了落后的道路.因为中国的腐败,落后,西方资本主义己经产生的情况下,它们的发展使我们古老的中国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整个中国的生存的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让中国最后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中国的社会阶级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旧阶级的变化,新阶级的产生也由此而产生.因此中国的矛盾就产生了,主要是由帝国主义的中华民族的矛盾受到了外来帝国主义残暴的压迫,我们面临着亡国的阴影,.为了让中国站起来,无数的爱国志士,为此不屈不挠,英勇顽强与侵略着斗争,争取了我们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人民富裕了,从面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这是无数爱国志士的革命先驱们献身在理想,才真正的成为了今天的现实.“人少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如是要自己都不不好又怎么能为了别人而做好,又怎么能为整个社会做贡献,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一个多么平凡的人活着都有一个属于他的国家。
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也讲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发展也作了比较,也例举了很多例子,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经济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差距,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应该不断的学习与创新.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于是中国是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现在我们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我们也有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继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面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担负着建设审计署的历史重任,有了大家才会有小家,通过对近现代史的学习,牢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经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今天做了什么,明天要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只要知道,我们昨天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今天,而今天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明天。
我们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好我们专业知识,而且要扩大我们的视野,不仅要学好知识文化,而且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于是我们必需要了角色中国的基本国情,每天都会有新的资讯新的动态,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关注,细心留意我们身边的事物,从小事做起。我们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知道自己现在做什么,昨天做了这个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里奉献着自己的人生,大都都为了生存而创造,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建设祖国的明天祖国是我们的母亲,也是我们的大家庭,因此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创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习和研究近代史,不仅会令每个中国人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且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国人强大的凝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肆无忌惮地恃强凌弱,妄图”西化“、”分化"中国的顽固派仍然存在。因此,我们更要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工管类205班
学号:2020093112
2020093124
2020093135
2020093141
2020093132
2020093115
2020141173
2020093106
2020141032
2020093137
姓名:徐艾玉 张冉 王琴 刘慧
朱文慧 徐婉婷 王晓航
温绘愉 黄旭 朱辰康博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延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阳春时节,党史学习教育在中华大地热潮涌动。为了引导青年学子学深悟透,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党史的学习。
一、小组主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二、组内成员及分工:
实践活动简介:张冉
PPT讲解:黄旭、徐艾玉
社会实践报告撰写:王琴、朱文慧
视频拍摄及剪辑:刘慧、朱辰康博
PPT制作:温绘愉、王晓航、徐婉婷
三、活动概要
说到党史,中国人多多少少都有了解,只是在认识程度或认识角度上有差异。我们这次也只是取浩瀚党史之一角探究并加深对中国革命史的认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928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其后,进军北伐。12月,张学良发出通告“服从国民政府”。自此,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大量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禁乃至枪杀。青年之遭杀戮者,报纸记载至三十万人之多,失踪监禁者更不可计。控制的政党。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为了坚持中国革命,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进行武装斗争,中共中央继续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但是,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部队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着重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认真加强廉洁从政的教育,坚决开展反对贪污腐化等的斗争;但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为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提供了最重要的保证。
四、活动开展中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1、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拍摄视频,要解决场地与设备问题;
2、方案:(1)申请教室,征用教室投影设备;
(2)用笔记本电脑放映PPT,单独录制视频,最后合并;
(3)利用钉钉软件进行录播;
(4)最终方案:钉钉直播,录入音频
五、活动成果及感悟
对于这个课题,我是完全陌生的。但是通过上网查阅,我了解到很多。首先,我确信了一句话: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真是个好东西,我多想在期末考卷上写满“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不过我猜下场绝没有挂科这么简单,搞不好我还要出名了。哎,有点跑题了,回到正题回到正题。
改革开放以来从交通工具的变化就可以明显的发觉我国经济发展迅猛。33年前,成立的上班族们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雨天常常人满为患。拥有一辆私家车代步,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33年弹指一挥,如白驹过隙,如今的交通工具意识花样繁多;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轿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回首交通工具的变迁,我品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今日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33年前,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为了坐公交车经常咬走现在的两三站路。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飞机更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见识到,更别说乘坐了。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然而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那时候如果家里能拥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是令人羡慕的。”一位过来人这么说。去查了资料我才知道当时自行车居然这么金贵。想想现在,突然发现私家车不过是33年前的自行车,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唉。唉。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出了重新认识了百度之外,我还认识到team 的重要性!分工明确是必要的,而心怀团队精神则更为重要。幸运的是,我所在的团队很好,大家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兢兢业业,虽谈不上呕心沥血,但也付出了些许课余时间。虽然对课余时间恋恋不舍,但是我同样做了有意义的事——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说得真对,我切身体会到了。
我发现,我喜欢实践课了。不仅让我感受到team,学到课堂外的知识,而且对那些我想学的知识我能通过实践而不是书本说教获得,我喜欢这种自由的学习方式。因为在我看来,大学的学风是自由的,而且更注重实践,否则我就是高中毕业后读了另一所高中,这是悲哀的。
是实践课,让我看到了大学里我喜欢的一面。
是实践课,让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篇二:近代史实践心得体会 实践活动心得体
牢记历史,以史为鉴。落后就要挨打,近代中国在屈辱中走过了百年,中华儿女不能忘。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明确使命,肩负责任,我们应积极响应“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实践中,我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员,我们的实践就像一个机器,而我们就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虽然微小,但是缺一不可,少了一颗螺丝钉,机器的运转就不能正常了。篇三:近代史实践感想
实践感想
本学期的近代史课程,我选择了实践环节。从名字上看,近代史,似乎离我挺近的,但让我说个所以然来,我还是支支吾吾。从鸦片战争的软弱,到辛亥革命的反抗,再到国共两党的合作,时间一步步前进,历史一点点发展,跨度之大,纷繁复杂。在组长黄梓楠同学的协调下,我们选取“国民革命军的正面抗战”作为我们的课题,并选取灵谷寺的国民革命军阵亡烈士公墓和航空烈士陵园作为我们的实践地点。
我们先到达了灵谷寺。一进灵谷寺的大门,整体感觉还是很肃穆的。牌坊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殿前有一座五楹带顶的阵亡将士牌坊,中间坊额刻“大仁大义”,背面刻“救国救民”。坊前置一对貔貅。接下来是无梁无椽的无梁殿。无梁殿外部恰似巍峨的宫殿,内部却如前后回旋的涵洞,深邃幽静.而且无一根梁柱,全部用大型长方砖砌成拱圆殿顶。殿内墙上书刻孙中山的《总理遗嘱》,还书刻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名单。那一个个名字让我觉得心痛,他们为了革命为了百姓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殿内还有按照情景设置的蜡像。
出了无梁殿,是阵亡将士第一公墓,雨天泥泞,我们未能到墓跟前,远远地望着墓碑,耳边似乎还能听见战士们奋力杀敌的呐喊声。天气阴冷,小雨淅沥,似乎天都在为那些逝去的烈士惋惜。大家心情沉重,来到灵谷寺的标志性景点灵谷塔。塔底刻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让人感受到烈士对正义的渴望和对国家忠诚。塔共九层,里面是螺旋式台阶。到达顶层时,印入我眼帘的是满山的黄色。那满山遍野的树木,随风飘落的黄叶,都仿佛在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故事。
如果说上午的灵谷寺带给我的是历史的沧桑感,那么下午的航空烈士陵园则是悲壮。烈士陵园的地理位置很偏僻,我们走了很久才找到,参观者也是寥寥无几。飞机的模型,烈士的遗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在蓝空里,可悲!可敬!当我看到一篇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时,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一连串的名字,他们的年纪,家乡??当一切都涌到眼前时,我问自己:这是真的吗?他们都牺牲了?他们都与我一般大啊!当我意识到他们都已经安静地睡在旁边的墓地里的时候,一股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就让他们一直安静地睡在这里吧,谁都不要来打扰,他们都太累了。
一天的实践很快就结束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近代史,有历史的地方都会有战争。一直觉得战争离我很遥远,忽然觉得,其实战争就反生在我身边过。有人说,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和平。但和平来的方式是那么残忍。我很感激那些牺牲的烈士,那些为和平做出过贡献的人们,没有他们,哪来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珍惜现在,努力生活!篇四:近代史实践感想
近代史实践感想
常建良 129074251 软124 也许是太久没出去尽情的玩过,也许是在学校呆的太久,也许是每天的学习生活太过无聊、太过烦闷。当我踏上车的那一刻起,我的心情就莫名的好,情绪就异常的高,就这样一路听着小歌、哼着小曲的来到了目的地。和秋景的萧条一样,当我们站在了纪念馆的门口,原先路上有说有笑的心情都忽然不翼而飞,剩下的只有满脸的肃穆、满眼的苍凉,似乎那口和平之钟的巨大回响在无情地震撼着我们的心。当看见黑色的大理石铸成的金字塔和雕塑后,大家便什么话都说不出了,似乎所有的话都被哽住,已经没有办法用言语形容当时的心境和复杂的心情,突然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一切所谓华丽的辞藻在此刻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走进大屠杀纪念馆,大家立刻被以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悲苍景象所震撼了。纪念馆前的警钟上镌刻着“敲世纪警钟,祈世界和平”的十个大字,提醒着每一名有良知的中国人勿忘国耻,兴我中华。纪念馆虽不很大,但我却走了很久很久,我不知道我是怎样走出纪念馆的,时间似乎在那一刻凝固,我们又似乎在那一瞬间走过春秋,走过寒冬,走到了世界的尽头??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绝不能患历史健忘证,决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血海深仇!决不能愧对无数先烈和死难的冤魂!一个人、一个民族,是需要有点精神的,如果自己不争气的话,怨天尤人没有任何意义!落后就要挨打,这历史的教训太沉痛太深刻。今天,我们祭奠南京大屠杀,不是囿于历史的伤痛中而不自拔,而是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奋发图强!只有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只有我们强大了,我们才能站得直、立得稳。
然而,处在当今这个和平的年代,战争的伤痛正在慢慢地等待平复。但时间的流失并不意味着遗忘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历史某一阶段的立体反映,是留给后人的一种把握未来的智慧。因而我也只能内心带着内心的不爽做着让人舒心的事,这就是中国的宽容,是中华民族内涵的体现,也是国家要走向世界,跻身大国行列的必需行为。为了中国梦,我默认“不为复仇誓言铭记南京历史教训,为了大爱志愿谋求世界和平”。篇五:近代史实践之感想
近代史实践作业 it1202班
成员:演讲游京翰(1211610212)
回答曹江涛(12116102)刘燕波(12116102)邱维超(12116102)肖进杰(12116102)周文轩
(12116102)
读《李鸿章传》有感
引言: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致,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极致;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也恰好可以抵消从前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偿了从前所受到的诋毁。像这样的一个人,他是一个非凡的人。——梁启超 在上大学前,我对李鸿章的了解,仅仅源自于中学历史书里,也仅仅是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寥寥无几的文字而已,无独有偶,这些文字给人的印象就仿佛李鸿章就是一个懦弱、无为的害国奸臣。然而历史上的李鸿章却并非如此。通过这两天读《李鸿章传》之后,我知道李鸿章是个极富有争议的人物,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实,读懂李鸿章。
《李鸿章传》可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指出了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让人们对李鸿章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第二部分则是主要介绍李鸿章的活动,第三部分为结论,将李鸿章与中外重要历史人物对比,通过对比,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一部分也就是绪论中,作者表明了对李鸿章的态度:“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并对进进行了解释。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十一章作者对李鸿章的历史活动进行了介绍,并通过介绍,得出李鸿章在中国历史的位置,在这里作者先摆出结论,然后用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中作者在第二章、第三章对李鸿章所生活的中国及世界形势进行了介绍。通过对形势的介绍,可以让读者对李鸿章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第四章至第六章,梁启超主要介绍的是李鸿章在军事上和洋务上的活动。从第七章开始,主要开始介绍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此时李的活动也开始遭到了很多人的否定。直至被后人骂为卖国贼。其实这对李鸿章是不公平,李鸿章已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家利益,奈何国家实力落后,非李一人可以改变。最后一部分结论中,作者将李鸿章与中外历史人物相比较,得出结论:“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但同时也指出“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
作者将李鸿章的一生的活动,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在军事上,李鸿章开始被人所关注是因为他建立淮军、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并平定了捻军之乱。而李鸿章被人称作东方俾斯麦,是名不副实的俾斯麦,因为俾斯麦战胜的都是敌国,而李鸿章所战胜的都是同胞,从攻克松江崭露头角到后期与李秀成斗智斗勇,再到肃清捻军的残余势力,打了十五年的仗,从来没有吃过亏的李鸿章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的军事统帅。虽说其中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李鸿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他个人努力以及曾国藩帮助:首先,李鸿章的用兵之道是拟定详细策划后再行动,对敌人的了解判断十分精确;其次,李鸿章行军用兵时有曾国荃为之牵制附近敌人,抑或曾国藩在后方做好支持以绝后顾之忧;再者,李鸿章作为曾国藩幕僚的生活是锻炼他能力的最好的实验学校。第二是在洋务上,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因为洋务,被全天下的穷酸读书人唾骂;同时他也因为洋务被全天下功利之徒吹捧。洋务运动贯穿了李鸿章的政治巅峰期。
第三是在外交上,李鸿章晚年代表清政府与外国侵略势力周旋,他的外交手段主要就是联合某国家来制衡其他国家。但他所谓的联合又只是临时唆使而已,先不说人家和不和我们联合,即使和我们联合,也只不过是做人家的奴隶而已。所以李鸿章虽最大限度上维护国家利益,但是“弱国无外交”,李不得不代表清政府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此他也得到了不少的骂名。
纵观李鸿章一生,凡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不能避免看到李鸿章的名字。他的确有过人之处:李鸿章深知中国处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因循守旧是无法苟且偷安的,希望找到安内制外地长久良方;如不变法维新,那么战和守都靠不住;抱定门户之见则积习难除,终将一事无成:偌大一个中国,越来越缺乏人才,将永无自强自立之日。同时,他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另外,在中日战争的巨大挫折面前,李鸿章以七十三岁高龄,在内遭受严酷的批评,对外还要勉强支撑局面,挺身而出去负责任议和谈判,在不幸被刺客击伤的情况下,还能从容办事,最终不辱使命。后来亲自前往德国,庆贺俄国皇帝加冕,出访欧美各国,就像前面的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这也是一般人所不能超越的。但是,李鸿章也有他历史的局限性。当时中国官员普遍流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次,李鸿章思想相对保守,没有取得必要的突破。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相比,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所以李鸿章尽管是晚清有一定作为的封建政治家,他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的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这是因为李鸿章不知道国际竞争,不靠国家而靠国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国能够消除派系、消除旧习气,通过新政而富强的,那种改革的动力都是来自下面而不是上面。当今的中国也面临着千年的变局,仔细重新阅读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对今天的人民来说,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尤其是梁启超先生在书中所说的“当今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当今中国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上要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替代。作为新世纪的我们,应该树立
题 目
系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人口控制思想是指关于控制人口的态度、看法、观点与意见的总和。„„ 关键词:马寅初;„„
引言
人口控制是指由国家和政府实施的调整人口数量、质量及结构的、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原则与规范。„„
一、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内容
(一)马寅初提出控制人口的缘由
20世纪60年代,马寅初针对西方学者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发表了《新人口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人口控制的思想。„„
1、解决现实矛盾,对未来中国人口发展的忧虑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生活的稳定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急剧下降,生育率快速上升,全国人口总量迅速增长。„„
二、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的评价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马寅初提出控制人口,与当时的主流观点进行激烈的辩论,无异于一声惊雷,震醒了当时只唯书、只唯上、不唯实的广大学人。„„
三、主要结论或启示
„„
参考文献
示例:[1]马寅初.新人口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2]付尚杰.对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再认识[J].学术交流,1994,(4):45-47.作者简介: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所在班级
几 点 说 明
1、本模板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论文参考模板;
2、请认真填写要求的基本信息。序号标注按上例要求编排;
3、请合理选择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并展开述评,认真对待本次论文写作;
4、自拟题目,认真填写“项目书”,撰写20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感而发,真正体现自己的思考;
5、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不能从网上下载,否则,将以不及格论处;
6、论文内容要抓住重点、目的明确、言简意赅,字迹要工整、清楚,层次分明,要根据内容适当地分节分段,每起一段要空格。如不按此要求,将被酌情扣分;
7、请各位同学按照“项目书”在上,“实践论文”在下的顺序装订成册;
8、第10周各班学习委员应将论文收齐并按序号排好交给任课教师,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交齐请予以说明,否则,以缺考处理;
【摘 要】概述口述史的兴起及其发展,分析口述史教学的价值,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口述史教学步骤。
【关键词】口述史 口述史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25-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践教学是“纲要”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与课堂理论教学一样的目标指向,即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逻辑,特别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促进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从而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近年来,我们探索了一种“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新方式――口述史教学。本文将从口述史概述、口述史教学的价值和口述史教学步骤等方面展开阐释。
一、口述史概述
现代口述史的兴起一般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内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第一个口述史研究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为标志。此后,美国逐渐开始了比较规范的口述史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口述史学研究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每所大学都根据自己的特色开设了相应的口述历史的教学课程”。与此同时,口述史在英法德等西欧国家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学界广为认同和接受现代口述史,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尽管有学者认为中国口述史的产生和发展远比欧美早很多,甚至可以上溯到我国的先秦时期。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论语》和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就大量地采用了口述史料。后来中国清代顾炎武的《日知录》中也有大量有关口述史的记载,蒙古族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格萨尔王》也是代代相传的早期口述史材料。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的《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丛书、60年代的《政协文史资料选辑》、70年代恢复的地方志等更是被认为是口述史学的成果。但真正引起中国学界重视并形成一系列口述史研究成果,则是自国内出现口述史概念以来。如钟少华的《中国口述史刍议》、杨祥银的《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等都是较早的口述史典型著作。进入21世纪,国内关于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成果更是层出不穷。口述史学越来越为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各领域的学者所重视。
何谓“口述史”,对于其定义国内外很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主张。现代口述史创始人阿兰?内文斯把口述史界定为:用现代科技产物录音机、录像机来实现口述语言、声音、形象的保留,是有声音、可倾听、可观赏的历史。路易斯?斯塔尔认为口述史是通过有准备、以录音机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迄今尚未得到的原始资料。保罗?汤普森则把口述史定义为关于人们生活的询问和调查,包含着对他们口头故事的记录。
国内学者关于口述史定义的界说也是多种多样。北京大学杨立文认为口述史是收集当事人或知情人的口头资料,他的基本方法就是调查访问,采用口述手记的方式收集资料,经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为文字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钟少华则认为口述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都是口述史料,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杨祥银认为口述历史就是指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程中原则把口述史的定义概括为8个字―― 亲历者叙述的历史。
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口述史定义的界说虽是观点各
一、莫衷一是,但还是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把口述史与亲历者或当事人紧密联系起来,与现代媒介技术手段联系起来,与口头调查访谈联系起来。因此,我们认为,口述史就是由历史的亲历者口头叙述、史学工作者借助于现代媒介通过调查采访和录音录像收集整理的历史。总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口述史具有双重角色,既是一套学术体系或曰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方法论。”
二、口述史教学的价值
把口述史教学作为“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以及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独特作用。
(一)口述史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往往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讲授和灌输为主,其实践教学的开展常常又受到时间、经费、资源缺乏以及学生数量庞大等不利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让实践教学困难重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口述史教学的引入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旧有模式,尤其是克服了学生数量庞大、不易操作等困难,化解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实践教学全面覆盖的操作性、可控性和稳定性和实效性。
(二)口述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纲要”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口述史研究性实践注重普通大众的鲜活生活经验与独特个体感受,其平民化、草根化的研究方法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与历史亲历者或当事人访谈,收集翔实的口述史料,挖掘丰富的历史信息,探寻身边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并从全新的视角构建起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正确认知,从而激发起其对历史探究的强大欲望,驱动着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这无疑为增强“纲要”课程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起到了极好的催化作用。
(三)口述史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针对改革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社会上不时会出现无限夸大矛盾,散布各种错误思潮的意识形态失范现象,给大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和困惑。口述史实践教学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够用生活中的历史以小见大地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艰苦创业过程,精彩呈现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变化过程,让学生在探寻历史的真实情况中促发其理性思考,以廓清各种消极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错误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
(四)口述史实践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口述史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它要求学生走出校园,亲身策划口述访谈,拟定实践方案,参加调查采访,撰写研究成果,这是对大学生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课题研究能力的全面锻炼。而且,口述史实践教学也有益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有益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现实以及关注现实的参与意识,对大学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口述史教学步骤
(一)宣传准备,即口述史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南的发布和指导阶段。一般在“纲要”课教学任务完成一多半的情况下,便开始给学生介绍口述史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新方式。教师重点介绍口述史的涵义、口述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等,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可供选择的选题指南。当然,教师确定选题一定要照顾到“纲要”课程的特点,让选题兼具历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双重使命。大致说来,选题可分为五类:一是口述校史或教育史类;二是地方口述史类;三是口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迁史类;四是国策发展与民生变迁口述史类;五是大学生成长口述史类,等等。根据以上五大类选题,教师再提供具体题目,并对学生做导向性指导,同时也给学生以自由选题空间,允许结合兴趣自由选题。不过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即最好不要选择相同的题目,万一无法避免选题相同也要尽量避开口述调访对象的重复。
(二)组织培训,即口述史研究性实践小组的建立和培训阶段。口述史研究选题指南发布后便是组建实践小组和进行必要培训的阶段,根据学校不同专业和班级规模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或者按教师指定原则组建口述史实践小组,出于全员覆盖的目的,一般以6-8人一个小组为宜,选定小组长以保证社会实践的切实推进且方便随时和教师取得联系。分组完后,就要尽快组织召开小组长培训会议。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安全问题、人际沟通技能技巧、团队协作意识、口述史实践调查采访工具的准备和注意事项、第一手资料的储存和处理、实践成果的格式要求和提交等。此外,还要注意设法登记小组长通讯方式,建立QQ群、微信或讨论组等以方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组织实施,即口述调查访谈的组织实施阶段。确定了口述史研究性社会实践的选题之后,重点就放在口述调查访谈的组织实施上。首先是确定调查采访的对象。调访对象的确定要有一定的覆盖面,要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做口述史的选题,一般选择年龄稍大、有一定社会阅历、比较健谈的人作为调访对象为宜,因为这类访谈对象比较有历史意识,也会比较愿意配合,从而让调访更加容易开展。其次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相对安静的场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比较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要征求调访对象的完全同意,在双方满意的环境下进行调查采访,而时间最好控制在两三个小时为宜。再次是要注意和调访对象达成对采访内容信息处理的知情同意。就是说访谈前要征求调访对象对录像录音及后期处理的完全知情同意,如果采访对象拒绝录音录像,那一定得尊重其意见。最后要做好口述调查访谈的问题设置。成功的调查访谈往往跟我们对访谈问题的设计有关,因此要发挥小组成员的力量,团队协作,在正式访谈之前把口述调访的问题预先设计好。要多设计些开放式问题,让调访对象有发挥的空间,尤其要善于在访谈中激发采访对象的兴趣点,以活跃气氛,帮助采访对象唤醒对具体事件的历史记忆。此外,还要注意把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放到调查访谈的最后,以免影响整个口述调访的顺利进行。
(四)经验分享,即口述史社会实践成果形成、整理和经验分享阶段。成功的口述史研究性社会实践离不开最后成果的整理和形成,在进行完最重要的口述史调查访谈环节之后,接下来就是集中精力对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录音、录像、访谈笔记等)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形成最终成果。这要求紧密结合我们的选题,采用口述调访第一手资料,撰写口述史社会实践论文或调查报告,其中包括历史文献的印证性利用。尤其是涉及国家政策变迁的选题,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使用历史文献资料和口述史调查访谈资料,努力做到二者之间达到相互印证的一致,从而让历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当然,成果的形成要求小组成员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一是采集到的口述史调访资料必须确保真实可靠地利用,不能随意篡改。二是要有脚踏实地把大量的口述访谈录音录像资料整理成可储存的文字材料的务实作风,要有特别的耐心和严肃认真的态度以确保调访资料的原汁原味。口述史调查采访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和研究性社会实践成果的形成都可谓来之不易,所以实践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比较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协同创新意识和资料保存意识,最后把这些可贵的资料转化成电子文档,以便于保存和日后其他研究者利用。
另外,召开成果暨经验分享大会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分享大会上要让学生展示他们优秀的作品、展现他们挥洒汗水取得最终研究成果的全过程并撰写“微感想”,要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或PPT等现代媒介手段展示他们与众不同的成果,把他们做口述史社会实践的片段、过程甚至点滴细节较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真实的实践过程,看到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
总之,尽管我们关于“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新方式――口述史教学的探索还处在初步阶段,其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但我们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正如有学生在“微感想”中说的那样:“我们觉得作为大学生应该多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使我们通过这次实践更加了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我们的帮助受用一生。”还有学生认为通过口述史研究性社会实践“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和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1]杨祥银.当代美国的口述史学[G]//王俊义,等.口述历史.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0
[2]刘平平.现代口述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综述[J].传奇?q传记文学选刊,2011(4)
[3]陈潇琼.口述史在国内的发展[J].黑龙江史志,2013(15)
[4]杨祥银.与历史对话: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Louis Starr.Oral History[G]//David K.Dunaway,Willa K.Baum.Oral History: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Walnut Greek,1984:37
[6]保尔?汤普森.过去的声音:口述史[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0:22.[7]杨立文.论口述史学在历史学中的功用和地位[G]//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大史学?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0
[8]钟少华.进取集:钟少华文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414
[9]程中原.谈谈口述史的若干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5(2)
【作者简介】刘朝华(1976―),男,江西遂川人,硕士,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
【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活动感想(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推荐阅读:
中国近代史纲要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0-16
近代史纲要提纲06-21
近代史纲要论文12-06
近代史纲要填空总结09-20
近代史纲要期末试题12-12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06-13
中国近代史复习纲要整09-25
中国近代史纲要机考12-15
近代史纲要习题第六章05-24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事件年表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