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调研提纲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业园区调研提纲(精选8篇)

工业园区调研提纲 篇1

园区调研提纲

一、调研目的

1、了解园区负责人对龙泉市竹木加工产业发展现状的看法;

2、了解园区在龙泉市竹木加工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

3、了解园区负责人对规划项目的期望及建议;

4、收集相关资料数据。

二、调研方法 座谈会、资料收集

三、访谈对象 部门相关负责人

四、访谈提纲

(一)对园区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介绍

1、请介绍园区建设和发展历程,投资建设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

2、请介绍园区基本概况,即总规划面积、空间布局、总体投资概算、已投资金额、已建成面积、已利用面积、产业配套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情况等?

3、请详细介绍园区内竹木加工产业的发展定位、落户园区内企业及项目数、重点项目引进和建设情况、园区重点企业发展状况?

4、园区的竹木加工产业发展政策有哪些?园区目前的招商引资推进情况如何?竹木加工产业链是否形成?还存在哪些问题?

5、园区发展竹木加工产业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瓶颈在哪?计划如何突破?需要哪些支持和帮助?

(二)对园区发展规划构想及对龙泉市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议

1、未来3-5年园区对竹木加工产业投资建设、功能升级等方面的规划?

2、未来3-5年园区内竹木加工产业发展定位、发展规划、招商引资方向、重点引进项目规划等?

3、对龙泉市竹木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建议?在市级竹木加工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上有何建议?

五、资料清单

1、请提供园区竹木加工产业总规划面积、空间布局、总体投资概算、已投资金额、已建成面积、已利用面积、产业配套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情况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工业园区调研提纲 篇2

一、加强水产品种质资源管理

1. 进行水产品种质资源管理

(1) 近几年调查表明, 影响水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种质退化问题, 育苗场忽略对种苗优化的选用, 造成苗种质量下降, 加上种苗场生产条件差, 设备落后陈旧等原因, 从而对生产不利。

(2) 对水产品种质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我国加强了水产品苗种管理规范、标准化推广、无公害水产品等产地认证工作, 但广大渔民群众意识薄弱, 使得优质的原良种甚少。

2. 外部环境因素制约, 水域污染严重而造成水产品药物

残留是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 良好的水域环境是亲本、卵质、苗种的养殖之根本, 是养殖最重要的生产环节, 如果为了追求利益, 增加养殖密度, 加大用药几率, 导致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越来越重。

二、保证我国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1. 树立质量效益渔业观念。当前我国渔业正面临着显著转变即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安全方向转变。

2. 调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1) 贯彻“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方针, 狠抓防治措施、技术规范落实。

(2) 因地制宜, 合理调整养殖模式, 混养、轮养、多品种培养, 立体利用水域。

(3) 强化无公害水产养殖生产基地建设。

三、加大病害防治工作力度

1. 提高认识, 建立基地和检测系统, 水生动物防治工作由病害预防、检验检测、控制扑灭、预测预警、物质保障及技术支撑等工作构成。首先要深入宣传水产品病害对人体的危害, 大力提倡无公害水产品防治技术, 并通过办班培训、下乡咨询、发宣传资料等有效形式宣传无公害水产品的防治意义和推广无公害水产品防治技术。其次建立水产品检测系统, 加强对重点水生动物病害的检测工作, 包括监测面积、监测病害种类、监测养殖品种、加强常规水产品 (鱼、虾、蟹) 病害监测工作, 使水产品生产和销售前检测达到程序化。

2. 必须建立完善的记录生产日志, 保证每个养殖、监测地点具备完整的生产日志, 从而针对性调控水质减少病害, 使水产品的体系有可追溯性, 从源头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1) 作好生产日志, 每天记录要仔细、认真、明确。

(2) 渔药使用、饵料投入情况要精确、无误。

(3) 有基本的常规实验室, 具备基本病害检验设备和技术人员。

四、建立一个统一的检疫系统

1. 水生动物检疫工作指导思想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 培养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员, 有法律意识及专业知识, 准确掌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 县级以上渔业主管部门的职责是依照水生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规章, 制定本辖区水生动物防疫规划, 并负责织实施。

(2) 配合渔业局“三个中心” (防病、质检、环境) , 二类疾病应发现一只消灭一只。

(3) 以一个鱼场为例。头两年, 每年检2次, 每次抽查150尾鱼, 一次在产卵季节, 一次在疾病流行季节, 从第三年开始, 每年检一次, 每次抽查30尾鱼, 必须在产卵季节或疾病流行季节, 不得从外地随意引种。

工业园区调研提纲 篇3

1.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1.1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2008年经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原有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较完备,龙头企业较多,尽管建区时间较短,但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吉林省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金锣集团实施的“粮变肉”工程,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发展养殖户5万户。天景集团30万吨鲜玉米扩产项目已发展玉米种植面积3.5万公顷。榆树五棵树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5~10年,打造“一区、六园、五大基地、八大主导产业”。敦化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7亿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规划、电力规划、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管线以及绿化美化规划。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外商投资兴建、龙头企业领建、民间出资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7亿元,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白山市政府启动“6211”工程,推进标准栽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八道江区以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计划用3~5年时间,把本区建设成为“长白山地区”香菇、木耳暨林特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长白山食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据初步统计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8.5%。

1.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或技术创新机构,并且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门,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精氨酸盐酸盐、高果糖、淀粉纤维、生化肥料等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则利用新技术,朝着整粒米、米粉类制品和综合利用展开研发。大豆加工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产物加工生产线、组合设备与单机设备。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术使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80天,获国家专利,产品供不应求。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辽源金昌集团等研发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省农科院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8%,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1.3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是我们的实际。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扩大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途径宽、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现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据调查,仅九台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就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解决近28.5万人就业。据统计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253.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收入中31%来自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劳动报酬。

1.4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的企业8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个,占吉林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1%。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边宇星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兰江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粮“梅河大米”等7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延边宝祥蜂业有限公司“宝利蜂蜜”、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新开河人参”、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兴松籽仁”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还围绕杂粮杂豆项目,形成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5资金季节性缺口大,影响企业达产达效由于近期国家实行减缓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慎贷缓贷,尤其是缩减对一般性企业的贷款,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尽管前期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加,利率下调,但是各银行的贷款门槛没有降低,还是实行抵押贷款,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享受信誉贷款,门槛高、手续杂、申贷时间长的问题仍很突出,据调查统计平均办理贷款时间65天左右。因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多集中于季节性原料收购,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据我们调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仅能满足需求的45.6%,还有一半多的资金缺口。

1.6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储备不足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基础)研究较差,应用高新技术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总体看,我省农产品加工还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级阶段。由于科技创新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低,科技储备缺乏,使得农产品加工业靠科技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场上的食品等行业均被外省、外国的品牌所占领。此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少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受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由于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农业的产中、产前领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经费投入农业的产中,致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经费和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1.7缺乏必要的产业发展规划,结构性矛盾显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潜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没有规范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多头分散,责任不清;企业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各地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据调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麦、大豆三大品种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内粮源供应能力,平均开工率仅为60.6%;生猪屠宰产能过剩超过50%,如地处九台的金锣集团现有三条生产线,仅能开工一条,猪源还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企业盲目抢原料争市场,恶性竞争,引发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二是仍有“两高”项目上马投产。由于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一些不适合国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投产。例如,在缺水地区建设耗水较多、排放较大的玉米湿法加工项目和已投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加工项目等。

2.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尽快制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法规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是粮食主产区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强省的主要途径。建议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向聚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而且要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2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支持的力度一是逐步建立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召开企业贷款现场推进会等载体,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度高、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解决企业贷款难题。二是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创新担保机构的体制机制。我省担保机构大多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而且机制不活。因此建议成立为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服务为主的股份制信用担保机构,引入灵活的信用担保机制,真正搭起银企之间的桥梁。三是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2.3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外销减少和部分产能过剩的实际,我们要在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上下工夫。一是引导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引导和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二是加快品牌整合。农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合力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各级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省有关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服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合同连接、服务连接和资产连接等多种形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2.4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产品、林产品、乳产品、特产品等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但要在此基础上,制订发展规划,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使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向示范园区集中,向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并且与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集群。

2.5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基金,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重,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培养一支自己的研发队伍,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省里有关专项资金向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第三,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支撑体系。第四,引进推广新技术。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技术装备、工艺、成果和政策信息。省里有关专项资金要扶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装备,大力推广,尽快缩小我省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2.6加强领导,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重统筹、强基础、抓改革、惠民生的重大战略举措抓实抓好。认真研究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做好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纳入市(州),县(市、区)领导班子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各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调研提纲 篇4

各乡镇党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十五届二次全会精神,全面了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县委组织部拟于近期深入全县10个乡镇、90个行政村开展调研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调研内容

(一)乡镇

1、乡镇自然情况。主要包括幅员面积、耕地面积、人口、劳力、行政村、自然屯等数据。

2、乡镇党建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党组织和党员的自然情况;乡镇领导班子构成情况、作用发挥情况;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党员队伍建设情况;村村大学生作用发挥情况;先进典型培树情况;党员活动阵地建设情况;乡镇党建工作创新做法及存在问题等。

3、乡镇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项目建设情况;乡镇财源建设情况;农业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乡镇经济工作思路;制约乡镇经济发展因素等。

4、发展社会事业情况。主要包括民生工作情况;小城镇建设情况;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等。5、2012年重点工作想法及建议。主要包括落实县委十五届二次全会关于抓党的建设实事的想法和建议;开展“基层组织建设 1 年”活动的想法和建议;落实村党组织书记“一定三有”政策的想法建议;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活动的想法建议;村级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管理、考核工作的想法和建议;村党组织书记与乡镇党委签署工作目标责任状内容确定;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的打算和建议;科学合理设置村级党组织,拓宽党组织覆盖面的想法和打算等。

6、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议。主要包括培训对象划分层次和类别方面的想法和建议;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需求、具体内容、泰来大讲堂课程设置重点、外出参观考察侧重方面等意见和建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怎样开展才能取得实效?

(二)行政村

1、村自然情况。主要包括村幅员面积、耕地面积、人口、劳力,辖自然屯等数据。

2、村党组织建设情况。主要包括党支部班子自身建设情况;软件规范化建设情况;党员队伍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情况、作用发挥情况;村级活动场所现状及管理使用情况;村里合作社党建工作开展情况;村级党建工作亮点;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3、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村集体收入,集体积累;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制约村级经济发展因素等。

4、村级事业发展情况。主要包括村级学校、卫生所、图书室、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绿化、亮化、硬化等设施情况。

5、村级重点工作想法及建议。主要包括是否有新建、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的打算,如有,建设标准、措施、资金筹措等情况;村级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现状,下步想法建议;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打算;提高村级党组织与农民党员作用发挥的想法和建议;开展农村党员与村党组织签订承诺书,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想法建议等。

二、调研时间

2012年2月20日-2012年3月2日

三、调研方式

采取听取乡镇党委2012年党建工作思路和措施的汇报、查看资料、深入各村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各乡镇党委须按照调研内容要求,形成乡镇与村级组织综合情况材料,提出明晰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附:

1、乡镇党组织情况调查表

2、村级党组织情况调查表

3、村级入党积极分子统计表

4、村级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

5、村级党员基本情况汇总表

中共泰来县委组织部

规划调研提纲 篇5

■城市总体规划调查提纲

一、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资料

1.近10年城市统计年鉴

2.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3.区域规划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资料(文字、图纸)

5.市(县)志及专业志如建设志、交通志、环保志等

6.政府工作报告

7.人口普查资料

8.区域行政区图、城市1:5000或1:10000地形图

二、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资料

1.人口资料

内容包括:全市总人口,全市人口的历年变化情况,城市人口总数,年龄及性别构成、文化构成,历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城市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城市周边地区人口数量、用地面积资料

2.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设想

3.区域及城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发展设想

内容包括:工业园区现状(性质、规模和主要企业类型)、工业园区发展的设想、工业园区规划资料; 现状主要仓储用地的布点、用地面积、性质。

4.城市商业(含市场)现状及发展设想

5.城市及周边区域旅游业现状及发展设想

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分布、特色及旅游线路;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的布局、数量、等级;旅游客源数量及淡旺季分布

6.城市居住设施(用地)

内容包括:各主要居住地段的分布,各类型住宅建筑的面积,居民住宅建筑质量、人口分布

7.城市教育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中、小学、幼儿园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班级数、师生人数

8.城市文化娱乐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主要娱乐场所(影院、图书馆、文化站、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性质

9.城市医疗卫生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主要医院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等级

10.城市体育设施

内容包括:现状主要体育活动场所、居民健身运动场所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

11.城市宗教设施

内容包括:宗教场所的布点、用地面积、地址

12.城市对外交通

内容包括:区域及城市高等级公路现状(等级、宽度及长度)及规划设想,铁路及城市轨道现状及交通规划设想,主要客运站场的布点、用地面积,主要货运站场的布点、用地面积、性质、交通运输手段,主要航道的等级、宽度

13.城市道路及交通系统

内容包括:各条道路的路幅、横断面形式、公交线路条数及具体走向、公交站场位置及用地规模、公共停车场布点、用地面积,加油站布点、用地面积

14.城市绿地系统

内容包括:主要公园、苗圃及防护绿地的布点、用地面积

15.南桥新城给水资料

内容包括:水源地点、水质等级、水源保护现状;现状用水量、供水普及率、供水压力;现状水厂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现状配水管网的分布、管径

16.城市排水资料

内容包括:污水排放设施、地点、处理手段、污水处理率;现状污水排水管网的分布、管径;污水处理设施布点、用地面积;雨水排水管网的分布、管径;涵闸现状;城市及周边地区现状水系

17.城市供电情况

内容包括:现状日、年用电量(农业、工业、生活)、平均用电负荷、最高用电负荷;变电站布点、用地面积、等级;电网走向、等级

18.城市电信情况

内容包括:电信设施及电信电缆(或电讯导管)的布置、走向;电信网点的布点、容量、用地面积;移动通讯、无线寻呼业务、公用电话服务;邮政网点布点、用地面积

19.城市燃气情况

内容包括:现状用气量、气种、气源、气化率;现状输配气管网分布、管径

20.城市防灾工程

内容包括:人防工程现状布置、设施;抗震防灾现状设施、措施;避震疏散道路;防洪、排涝的设施分布、标准;消防站、消防大队、消防栓等设施分布、消防装备,消防供水现状

21.城市环境保护

内容包括:水源保护区,污染排放大户及排放量以及种类,大气、水体及噪声环境评价,环境监测报告

22.城市环境卫生

内容包括:各类废弃物量,废弃物收集、运输、排放、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状况,垃圾处理场、收集及中转站、果壳箱、垃圾箱(桶)、公共厕所的分布,环卫专用车辆及停车场、进城车辆冲洗站,其他环卫机构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区域环境调查

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将所规划的城市或地区纳入更为广阔的范围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所规划的城市或地区的作用、特点及未来发展的潜力。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区域环境指城市与周边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城市和广大的农村腹地所共同组成的地域范围。

城市化是区域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城市化是一个过程,这个概念包含着两层含义:首先,城市化是指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一定地域范围(如全国、全省、全县等)的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其次,城市化也指将城市的某些特征向周围郊区传播扩展,使当地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模式逐渐改变的过程。这两层含义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城市化概念。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确定和预测所需要调查的内容包括:

(a)现状城市(镇)的数量,各城市(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城市(镇)内的非农业人口数;(b)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c)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d)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属用地)

(e)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人口)

(f)在该地区中,城市建设投资的数量以及城市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等。区域环境调查涉及的第二个主要方面是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调查是为了确定所规划城市在城镇体

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未来发展的潜力优势,其调查内容主要有:

(a)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征以及在更广区域范围内的作用和地位。这里所指的更广区域范围依据所规划城市的不同类型职能而确定,主要是指该城市的经济区域。

(b)市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用地)

(c)全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d)市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e)市域内各城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与潜力,各城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城镇具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城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等。

(f)市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历史环境调查

城市总体规划所进行的历史环境调查首先要通过对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调查,把握城市发展动力以及城市形态的演变原因。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每一个城市由于其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能形成各自的特色,城市的特色与风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方面,是城市中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晶,体现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居民的习俗、文化素养、社会道德和生活情趣等。二是物质环境方面,表现在建筑形式与组合,建筑群体布局、城市轮廓线、城市设施、绿化景观以及市场、商品、艺术、文物和土特产等方面。

城市总体规划中历史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

(a)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与城市的关系;

(b)文物古迹的特色,如历史遗迹等;

(c)城市格局的特色;

(d)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e)建筑风格;

(f)其他物质和精神的特色,如土产、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自然环境调查

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又影响甚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组织、发展潜力、外部景观,而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城市发展的变化。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自然环境调查内容包括自然地理、自然气象和自然生态等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

地理位置:任何城市的地理位置可以通过经纬度予以确定。不同的经纬度界定了城市的时区、气候区等。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城市与周边城市或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关系。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城市的布局、建设项目的选址以及工程设施与建筑物的布置密切相关,对城市景观也有着直接的作用。调查的内容包括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等。

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对建筑物的布置、设计标准、工程造价、工程安全等起重要作用,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如黄土、滑坡、溶岩、冲沟、沼泽地等)、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下矿藏等。

水文和水文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不仅影响到城市的给排水供应能力和工程,同时也影响到用地选择、布局等内容。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江河流量、流速、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等,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江河湖的洪水位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洪水淹没范围的变化情况。

(2)自然气象因素

风象:风象对城市布局尤其是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城市通风、防风、抗风等工程的设计与安排。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风向、风速,以及其他风象如静风、山谷风、海陆风等的频次与特征等。

气温:调查内容包括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同时还要掌握热岛效应、逆温层等的特点。

降雨:包括雨量、降雪量及降雨(雪)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太阳辐射(日照):日照与城市道路走向及宽度的选择,建筑物的朝向与间距等直接关系。需调查日照时数、可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等。

(3)自然生态因素

自然生态要素的调查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基础,调查主要涉及到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资源、自然植被、城市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社会环境调查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社会环境调查内容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方面,也就是作为整体的人的构成方面,主要涉及到人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

(1)人口自然变动是指通过自然生理过程而导致的城市人口整体性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中位线、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2)人口的迁移变动是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涉及到人口的地域分布、人口的年机械增长率等及其变化历史。

(3)人口的社会变动是人口在社会构成上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部门构成(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一种表达形式)、人口的劳动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人口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经济环境调查

经济活动是城市活动中最为重要而显在的活动,是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可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城市总体规划中经济环境的调查是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基础。在总体规划阶段,经济环境的调查主要涉及区域的、全市整体的经济状况。

一般而言,城市经济环境的调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城市整体的经济状况,如城市经济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城市整体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工农业总产值及各自的比重等,以及就当地资源状况而言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状况。

其次是城市中各产业部门的经济状况,如工业经济状况、产业的构成以及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主要工业产品的地区优势等,还包括其它各产业部门的经济状况,如农业(指郊区)、商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基础设施等等。

第三是有关城市土地经济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分布、土地价格、土地供应方式与管制、土地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及它们的运作特征与相互之间的关系、房地产市场的概况等。

第四是城市建设资金的筹资、安排与分配,其中既涉及到城市政府公共项目资源的运作,也涉及到私人资本的运作,以及政府吸引私人资本从事城市建设的政策与措施。就政府资金而言,需要调查历年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资金来源,投资总量以及各单项的资金量,资金安排的程序与分布等。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用地调查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所确定的城市用地分类,对规划区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进行标注,在详细规划阶段还应对地上、地下建构筑物等状况进行调查,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用地按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进行划分,以满足不同层次规划的要求。城市用地共分10大类、46中类和73个小类。一般而言,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以

达到中类为主。

城市用地的10大类及其代号分别为: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

1.居住用地

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根据这些用地范围内市政公用设施配备的情况、居住设施布局完整性情况、环境良好性情况等,将居住用地分成四类。一类居住用地(R1)是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类居住用地(R2)是指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类居住用地(R3)是指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R4)指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各类居住用地内再进一步细分为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2.公共设施用地

指居住区级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共分成以下几类:

(1)行政办公用地(C1)指行政、党派和团体机构用地,小类分为市属办公用地与非市属办公用地。

(2)商业金融业用地(C2)指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馆业和市场等用地,小类细分为商业用地、金融保险业用地、贸易咨询用地、服务业用地、旅馆业用地和市场用地。

(3)文化娱乐用地(C3)小类细分为新闻出版用地、文化艺术团体用地、广播电视用地、图书展览用地、影剧院用地、游乐用地。

(4)体育用地(C4)分为体育场馆用地和体育训练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5)医疗卫生用地(C5)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等设施用地,小类分为医院用地、卫生防疫用地、休疗养用地。

(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小类细分为高等学校用地、中等专业学校用地、成人与业余学校用地、特殊学校用地、科研设计用地。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不应归入到此用地,而应归入到居住用地(R)中。

(7)文物古迹用地(C7)是指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不包括已作其他用途的文物古迹用地。

(8)其他公共设施用地(C9)指除以上之外的公共设施用地,如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用地。

3.工业用地

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工业用地按照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的影响程度,分为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和三类工业用地。

4.仓储用地

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分为以库房建筑为主的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危险品仓库用地和露天堆放货物为主的堆场用地。

5.对外交通用地

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6.道路广场用地

是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分为道路用地(细分为主干路用地、次干路用地、支路用地和其他道路用地)、广场用地(细分为交通广场用地和游憩集会广场用地)和社会停车场库用地(细分为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库用地)。

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市

政公用设施用地分为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的供应设施用地(小类分为供水用地、供电用地、供燃气用地和供热用地),公共交通和货运交通等设施的交通设施用地(小类分为公共交通用地、货运交通用地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邮政、电信和电话等设施的邮电设施用地,环境卫生设施用地(小类分为雨水、污水处理设施用地和粪便垃圾处理设施用地),房屋建筑、设备安装、市政工程、绿化和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的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殡葬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8.绿地

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及生产防护绿地。绿地分为用于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公共绿地(小类分为公园和街头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小类分为园林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

9.特殊用地

指用于军事、外事和保安等特殊性质的用地,包括军事用地、外事用地和保安用地。

10.水域和其他用地

指除以上各大类用地之外的用地,包括水域、耕地(细分为菜地、灌溉水田、其他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细分为村镇居住用地、村镇企业用地、村镇公路用地和村镇其他用地)、弃置第和露天矿用地。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主要调查方法

(1)现场踏勘调查或观察调查

这是城市总体规划调查中最基本的手段,可以描述城市中各类活动与状态的实际状况。主要用于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空间使用等方面的调查,也用于交通量调查等。

(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针对不同的规划问题以问卷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这类调查可涉及到许多方面,如针对于单位,可以包括对单位的生产情况、运输情况、基础设施配套情况的评价,也可包括居民对其行为的评价等,如针对于居民,则可包括居民对其居住地区环境的综合评价、改建的意愿、居民迁居的意愿、对城市设计的评价、对公众参与的建议等。

(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性质上与抽样调查相类似,但访谈与座访会则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流。在规划中这类调查主要运用在这样几种状况:一是针对无文字记载也难有记载的民俗民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对历史状况的描述;二是针对尚未文字化或对一些愿望与设想的调查,如对城市中各部门、城市政府的领导以及广大市民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愿望等;三是在城市空间使用的行为研究中心的情景访谈。

(4)文献资料的运用

企业调研提纲 篇6

重点企业运营情况调研提纲

一、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的名称、规模、所处产(行)业、主要产品占有市场等基本情况。

二、生产经营情况

1.上半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主要产品产量实现情况,与去年同比、与一季度环比情况,完成计划的进度情况。

2.上半年利润、利税实现情况,与去年同比、一季度环比情况,预计全年利润实现情况。

3.上半年企业生产能力发挥情况。生产能力利用率,如果产能没有正常发挥,请详细分析主要原因。

4.上半年企业生产经营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无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的成本波动或政策调整。

5.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预测和研判,并说明研判依据。

三、产品销售情况

1.主要产品销售(出口)和库存情况。

2.主要产品的销售(出口)价格情况,与年初、一季度环比、与去年同期同比情况。

3.原材料购进价格情况,与年初、一季度环比、与去年同期同比情况。

4.订单情况,订单是否充足,可维持企业生产,与年初、一

季度相比订单数量的增减情况。

5.对产品市场的预期,如有明确依据,请予说明。

四、投资情况

1.新开工项目建设情况。

2.新投产项目运行情况。

3.上半年企业流动资金情况。

4.是否存在资金缺口,如果存在,请说明缺口规模及造成资金缺口的主要原因。

5.融资情况。主要融资渠道,获取金融机构贷款情况,融资成本。

五、企业用工情况

1.上半年用工情况。

2.是否存在用工缺口,如果存在,请说明用工缺口规模及造成用工缺口的原因。

3.一线生产(工作)人员人均报酬,与一季度、去年全年环比,与去年同期同比情况。

六、对宏观经济的总体认知情况

1.对当前宏观经济的认识、看法以及对全年经济形势的预期情况。

2.对本产(行)业整体发展的认识以及对下一阶段预期情况。

3.谈谈对影响本企业、产(行)业发展积极因素和制约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工业园区调研提纲 篇7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的战略部署, 提高工业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水平, 加快建立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体系, 2013年4月1~3日, 由工信部节能司黄建忠处长、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刘强副会长、行业发展部张明主任组成的调研组一行赴长春一汽综合利用有限公司调研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工作情况。

长春一汽综合利用有限公司 (下称公司)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西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司成立于1976年10月, 是一汽集团废旧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基地, 也是一汽集团资源再生和环保项目治理基地。是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中国物资再生百强企业。

公司发展历经30余载, 形成了全面废弃物管理理念, 建立了“废旧金属、工业废液、危险废物、工厂服务、报废汽车”回收处理5大基地, 2012年回收综合利用优质废钢近30万吨。公司主要业务领域包括:生产加工金属包块、铝合金锭、替代性燃料、再生水、包装箱等产品以及正在建设的年产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基地项目。

调研组在长春调研期间, 听取了公司领导的情况介绍, 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项目建设情况, 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工信部节能司黄建忠处长介绍了国家在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给予的政策支持, 提出公司要继续做好清洁生产、做好在节能领域的技术改造,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工程要达到国家示范项目水准。刘强副会长介绍了我国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的发展情况, 国有企业内部废弃物不同于社会废弃物, 开展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 意义重大, 符合国家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 建议国有企业要加快建设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体系。

工业园区调研提纲 篇8

1.我省農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全面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

1.1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2008年经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原有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较完备,龙头企业较多,尽管建区时间较短,但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吉林省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金锣集团实施的“粮变肉”工程,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发展养殖户5万户。天景集团30万吨鲜玉米扩产项目已发展玉米种植面积3.5万公顷。榆树五棵树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5~10年,打造“一区、六园、五大基地、八大主导产业”。敦化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7亿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规划、电力规划、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管线以及绿化美化规划。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外商投资兴建、龙头企业领建、民间出资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7亿元,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白山市政府启动“6211”工程,推进标准栽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八道江区以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计划用3~5年时间,把本区建设成为“长白山地区”香菇、木耳暨林特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长白山食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据初步统计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8.5%。

1.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或技术创新机构,并且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门,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精氨酸盐酸盐、高果糖、淀粉纤维、生化肥料等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则利用新技术,朝着整粒米、米粉类制品和综合利用展开研发。大豆加工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产物加工生产线、组合设备与单机设备。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术使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80天,获国家专利,产品供不应求。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辽源金昌集团等研发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省农科院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8%,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1.3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是我们的实际。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扩大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途径宽、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现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据调查仅九台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就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解决近28.5万人就业。据统计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253.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收入中31%来自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劳动报酬。

1.4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的企业8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个,占吉林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1%。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边宇星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兰江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粮“梅河大米”等7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延边宝祥蜂业有限公司“宝利蜂蜜”、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新开河人参”、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兴松籽仁”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还围绕杂粮杂豆项目,形成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2.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资金季节性缺口大,影响企业达产达效 由于近期国家实行减缓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慎贷缓贷,尤其是缩减对一般性企业的贷款,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尽管前期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加,利率下调,但是各银行的贷款门槛没有降低,还是实行抵押贷款,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享受信誉贷款,门槛高、手续杂、申贷时间长的问题仍很突出,据调查统计平均办理贷款时间65天左右。因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多集中于季节性原料收购,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据我们调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仅能满足需求的45.6%,还有一半多的资金缺口。

2.2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储备不足 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基础)研究较差,应用高新技术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总体看,我省农产品加工还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级阶段。由于科技创新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低,科技储备缺乏,使得农产品加工业靠科技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场上的食品等行业均被外省、外国的品牌所占领。此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少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受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由于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农业的产中、产前领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经费投入农业的产中,致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经费和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2.3缺乏必要的产业发展规划,结构性矛盾显现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潜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没有规范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多头分散,责任不清;企业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各地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据调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麦、大豆三大品种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内粮源供应能力,平均开工率仅为60.6%;生猪屠宰产能过剩超过50%,如地处九台的金锣集团现有三条生产线,仅能开工一条,猪源还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企业盲目抢原料争市场,恶性竞争,引发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二是仍有“两高”项目上马投产。由于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一些不适合国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投产。例如,在缺水地区建设耗水较多、排放较大的玉米湿法加工项目和已投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加工项目等。

3.几点建议

3.1尽快制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法规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是粮食主产区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强省的主要途径。建议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向聚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進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而且要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3.2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支持的力度 逐步建立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召开企业贷款现场推进会等载体,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度高、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解决企业贷款难题;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创新担保机构的体制机制。我省担保机构大多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而且机制不活。因此建议成立为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服务为主的股份制信用担保机构,引入灵活的信用担保机制,真正搭起银企之间的桥梁;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3.3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外销减少和部分产能过剩的实际,我们要在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引导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引导和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加快品牌整合。农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合力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搞好各级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省有关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服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合同连接、服务连接和资产连接等多种形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3.4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产品、林产品、乳产品、特产品等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但要在此基础上,制订发展规划,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使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向示范园区集中,向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并且与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集群。

3.5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首先,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基金,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重,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培养一支自己的研发队伍,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省里有关专项资金向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第三,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支撑体系。第四,引进推广新技术。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技术装备、工艺、成果和政策信息。省里有关专项资金要扶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装备,大力推广,尽快缩小我省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上一篇:我最喜欢的一个人作文450字下一篇:看马云演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