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统计指标解释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业统计指标解释(精选8篇)

工业统计指标解释 篇1

工业总产值 指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

工业总产值包括:

生产成品价值 指企业本年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生产成品价值按成品实物量乘以本期产品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帐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对外加工费收入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不包括增值税销项税额。该指标可根据会计制度中“产品销售收入”科目的资料取得。

对于以对外加工生产为主,对外加工费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果对外加工费收入出现跨年度支付的情况,为保证总产值生产口径计算的准确性,应将对外加工费收入按实际情况调整,记录本年应收取的对外加工费收入。

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指按照新的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应该计入工业总产值中的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根据改革后的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本指标的填报原则是:如果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不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的,不需填报该指标;如果企业会计产品成本核算中计算半成品、在制品成本,则必须填报该指标。从而使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中的中间物质消耗价值口径一致,便于同口径准确计算“生产法”工业增加值。

工业总产值不包括:

⑴非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价值,如购自厂外而在本企业内未经任何加工又转售的产品价值;按照合同规定不需要本企业加工和安装的协作件(如机组、仪表)的价值。

⑵本企业非工业活动单位的非工业产品价值和收入,如农牧场的农、畜产品的价值,基本建设部门的建筑安装价值,运输部门的运输收入,住宅、公用事业及福利事业单位(洗衣房、澡堂、理发室等)的收入等。

⑶本企业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如锯末、切屑、矸石等)的出售价值。

工业总产值计算原则 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是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生产的成果相加。如棉纺织印染联合厂,既生产棉纱、棉布,又生产印染布,这个厂的总产值只能计算纱的商品量、棉布商品量和印染厂生产量的价值,本厂自用纱和自用布的价值,均不计算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计算价格:

⑴不变价格:又称固定价格,指在计算不同时期的总产值时,采用同一时期或同一时点的工业产品出厂价格。采用不变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主要是用以消除不同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以保证计算工业发展速度时可比。

建国以来,我国已编制过5次工业产品不变价格:1952年不变价格;1957年不变价格;1970年不变价格;1980年不变价格;1990年不变价格。目前采用的是1990年不变价格。

⑵现行价格:指计算工业总产值时,采用的报告期内的产品实际销售价格。报告期的产品销售价格前后有变动,或同一种产品在同一时期有几种销售价格的,应分别按不同价格计算总产值,如生产完成时还不能确定按哪一种价格销售,可按报告期实际平均销售价格计算。实际销售价格指产品销售时的实际出厂价格(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工业总产值中有些项目,如自制设备、提供本企业基本建设和生活福利部门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等,没有出厂价格,可以它们的实际成本作为现行价格。

工业总产值计算中的具体规定:

⑴一次使用的包装器材,如水泥纸袋、火柴盒等,其价值已包括在被包装的产品价值中,不单独计算总产值。多次使用的包装器材,如啤酒瓶等,应与被包装的产品分别计算总产值;如果是自制的,于完成生产当期计算总产值,以后不再计算;如果是购入的包装器材,一律不计算总产值。

⑵凡用已成材的有色金属材料(指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材料)进行再加工和改制(由粗到细、由大到小、由厚到薄、由长到短、由宽到窄、„„)、修复,一律只计算加工价值,不再计算原材料价值。但用金、银等加工制造的金、银首饰及其他饰物,则按全价计算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

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值减去工业中间投入;二是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具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⑴生产法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 工业中间投入

指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服务费用包括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的服务费用和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保险、金融、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务费用。

中间投入的确定须遵循以下原则:①必须是从外部购入的,并已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和服务价值;②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掉(包括本期摊销的低值易耗品等)的产品和服务价值。

工业中间投入包括外购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以及向外单位支付的运输费、邮电费、修理费、仓储费、利息支出、保险费、职工教育费等各种服务费。不包括外购产品和服务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工业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工业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可根据会计科目归纳填报。主要有以下几个项目:

直接材料 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可从会计核算产品的成本项目中的“直接材料”项取得。不含烧油特别税。

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包括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运输费、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保险费等。可从会计的“制造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制造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的办法,倒算出中间投入价值。

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包括运输费、包装费、办公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租赁费、展览费、保险费、广告费、差旅费等。可从会计“产品销售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产品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的办法倒算。

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包括办公费、运输费、修理费、物料消耗、递延费用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绿化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土地损失补偿费、排污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可从会计“管理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管理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效益工资(指工效挂构企业按规定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折旧、税金(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的办法倒算。

利息支出 指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净支出(减利息收入)。可根据会计“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计算。

⑵收入法(分配法)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折旧

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逐渐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的那部分价值,即为补偿生产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提取的价值。固定资产折旧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按规定比率提取的基本折旧,另一部分是为恢复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已损耗部分的价值而发生的大修理费用。

本项中的基本折旧部分可从工业统计报表中“财务状况”表的“本年折旧”项直接取得,也可根据会计“财务状况变动表(年报)”中“固定资产折旧”项“金额”栏取得;大修理费用部分由于资料取得比较困难,这部分费用可暂不计算。

劳动者报酬 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而从生产单位得到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劳动者报酬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货币工资及收入,包括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薪金、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二是实物工资,包括企业以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给劳动者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三是由企业为劳动者个人支付的社会保险,具体包括生产单位向政府和保险部门支付的劳动、待业、人身、医疗、家庭财产等保险。

本项可根据统计或会计资料分析归纳取得。主要有:

工资 根据工业统计报表中“财务状况”表的“主营业务应付工资”项直接取得,也可根据会计“应付工资”科目中本期转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科目的应付工资贷方发生额归纳取得。

福利费 根据工业统计报表中“财务状况”表的“主营业务应付福利费”项直接取得,也可根据会计“应付福利费”科目的贷方发生额中从“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科目中提取的福利费计算。

保险费 根据工业统计报表中“财务状况”表的“劳动、待业保险费”项直接取得,也可根据会计“管理费用”科目或“管理费用明细表”中的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等项归纳取得。

生产税净额 指企业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企业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

生产税 指政府向企业征收的有关生产、销售、购买、使用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税金,包括各种利前税。生产税有三种形式,一是含在物质产品和服务价格中的,由企业向政府缴纳的税金,如产品税、营业税等;二是不含在物质产品和服务价格中而由购买者直接缴纳并由企业代征的税金,如烧油特别税、特别消费税等;三是依照规定向政府支付的有关费用。

生产税主要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关税等,以及按规定缴纳的各种费用,如水资源费和水、电、煤附加等。生产税可根据工业统计报表中的“财务状况”表或会计“损益表”中“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项(包括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和“管理费用”科目中的税金项(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及会计“应交税金”科目中的增值税、盐税等项的本期应交数计算取得。缴纳的各种费用可根据企业有关会计资料查找。

生产补贴 指政府既为控制价格又要扶持生产而支付给生产部门的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和亏损补贴,资料可从工业统计报表中的“财务状况”表或会计“损益表”中的“补贴收入”项取得。

营业盈余 指社会总产品扣除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后的剩余部分。计算公式为:

营业盈余=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关闭和停产企业,只统计关闭和停产以前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如果某些关闭和停产企业,在主要产品停产以后尚进行一些小商品生产,则这部分小商品生产的增加值仍应计算。

工业销售产值 指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包括已销售的成品、半成品价值,对外提供的工业性作业价值和对本企业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及自制设备的价值。工业销售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

成品价值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实际销售(包括本期生产和上期生产)全部成品、半成品的总金额(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包括为本企业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的销售价值。计算公式为:

成品价值=∑〔报告期某种产品销售量×该产品的实际销售单价(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

对外提供的工业性作业销售价值 指企业按合同对外提供的工业性劳务,包括为企业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工业性劳务。其价值按实际结算的劳务费计算。

企业为本单位基本建设部门、生活福利部门等提供的产品和工业性作业及自制设备,参照同类产品和设备的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销项税额)或实际成本价格计算其销售产值。生产周期较长(6个月以上)的机械产品,如船舶、重型机械、大型电子计算机等,可按实际完成的工时定额乘以计划销售价格计算销售产值。

自行完成的本企业的工业性作业价值,按报告期实际完成工业性作业的核算成本计算其销售产值。

工业销售产值的计算范围、计算价格和计算方法与工业总产值一致,但两者计算的基础不同:工业销售产值计算的基础是产品销售总量,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基础是产品生产总量。

新产品产值 新产品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老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包括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研制,生产的国家级新产品和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范围内第一次研制、生产的地区级新产品。

本报表制度中所列新产品指按照国家计委、国家税务局、国家物价局、中国工商银行、物资部联合制发的计科技(1989年)1549号文件及《工业新产品管理条例》规定,经过国家级或地区级有关部门认证并颁发给新产品证书的,且在新产品证书规定的有效期内生产的产品。新产品统计的时间:自新产品批量生产3日起,民用消费类产品一般为1至3年,生产资料类新产品为2至4年。

出口交货值 指工业企业交给外贸部门或自营(委托)出口(包括销往香港、澳门、台湾),用外汇价格结算的批量销售,在国内或在边境批量出口等的产品价值;还包括外商来样、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生产的产品价值。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从业人员数。计算公式为:

月平均人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月的日历日数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

3年平均人数=全年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

2工业产品产量 指工业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数量。

工业产品产量包括:

⑴工业企业(单位)各车间(主要车间、辅助车间、附属品车间及副产品车间)生产的全部产品产量,不论是要销售的商品量或本企业的自用量,也不论是自备原材料生产的或用订货者来料生产的,均应统计生产量。

有些产品,除统计其生产量外,还要统计商品产量或运出量。商品量指工业企业产品产量中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给企业以外和本企业非工业生产部门使用的产品数量(如经营管理部门、附属农场、基建部门及生活福利部门等使用的数量)。运出量指实际运离本企业矿仓、贮矿场或车站、码头等交货地点(包括陆、水运交货地点),已经发往用户的商品矿量。

⑵经正式鉴定合格的新产品、生产设备,未正式投入生产以前试生产合格品,以及基本建设附产的合格品,都应包括在产品产量中。⑶在我国国土范围内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产品产量全部统计在国内同类产品产量中。

⑷用进口原材料或关键零件生产的产品,无论在国内或国外销售,产量均应统计在国内同种产品产量中。如用进口纸浆生产的各种机制纸,用进口铁矿石冶炼的生铁,用进口显像管、集成电路板等关键件与国内其他元器件装配的电视机等。

⑸用进口整套散装零件及用进口组装件加工、装配的产品,以及外商来料、来件加工装配的产品,不管是在国内销售还是外商经销,产量均统计在国内同种产品产量中。

⑹为全面掌握矿产品的全社会产量,凡矿山企业附设的收购站从农村收购的村及村以下非工业生产企业(单位)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矿产品可包括在本企业同类产品产量中。为避免重复计算,对收购的工业企业(单位)的矿产品一律不得计算在内。

⑺非工业企业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委托加工,即订货者来料加工,产量一律由加工企业统计。

工业产品产量不包括:

⑴在生产工业产品的同时,产生的下脚余料和废料,如冶金工业的氧化铁、汤道、注余、中心注管、铜材切头、切尾、机械工业的切屑,木材工业的锯末,粮食加工工业的糠、麸,酿酒工业的酒糟等,一般作下脚料出售,不应统计为产品产量。

⑵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没有完全消耗掉,而加以回收、提浓,再供本企业生产自用的,如机械工业回收的润滑油,合成洗涤剂厂回收的盐酸、硫酸等都不计算产品产量。

⑶企业从外购进的工业品,未经本企业任何加工的,一般不得作为本企业的产品产量计算。

⑷由委托企业提供原料,并负责产品检验和销售,而受托企业只进行加工,并在财务上以加工费作为结算形式的,产量由委托企业统计,受托企业不统计。

⑸某些产品在检验产品质量时,需作破坏性试验(如试验弹药的效能、灯泡的使用寿命、手电池的间歇放电时间等),这些用作试验的产品,不计算在产品产量中。

工业产品产量统计原则 一切产品必须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或订货合同规定的技术条件,方可统计产量。工业产品的质量标准一律按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执行;没有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的产品,应按企业主管机关规定的标准,或订货合同规定的技术条件执行;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不得擅自更改标准或降低标准。农村工业生产的产品也必须执行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只有经检验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方可统计其产品产量,否则不许统计产品产量。

工业产品产量统计时间 报告期产品产量,应以报告期截至最后一天为止,检验合格并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产量。规定要求包装的产品,必须包装好,才能计算产品产量。至于报告期最后一天以哪一个班作为截止计算产量的班次则由企业主管机关规定,并应与会计核算的结算时间一致。结算时间一经确定以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提前或移后。

工业产品产量统计目录 企业填报产量报表时应按产品目录规定的产品分类、产品名称、排列顺序、包括范围、计量单位填报。

⑴凡是列入目录内的产品,不管是本企业的主要产品,还是次要产品;成批生产,还是少量生产;本系统归口产品,还是非归口产品,均应填报。

⑵凡目录中列示按行业分组的产品,在报表中应分列出产品产量总数和品种细类,不能只填总数,漏填细数;也不能只填细数而不填总数。如果企业没有所列目录中的品种细数,而有未列入目录中的其他品种细类,虽不需要另列,但在行业小类、中类及大类产品总数中应包括其产品数量。

⑶凡是产品产量目录中未注明是商品量的,一律统计生产量;凡只要求填列产品商品量的,目录中都有明确规定。

⑷凡是目录中规定某些产品需要折标或折纯计算产量的,必须按规定的折算标准和折算方法进行折算(如硫酸、电石、化肥等)。折算时,必须以报告期实际折算系数为依据。

⑸凡是目录规定的产品计量单位与本企业惯用计量单位不一致的,要按规定的计量单位折算后填报。

工业产品产量计量要求:

⑴一般应按实际过磅或者计量后的数量计算。

⑵某些企业由于缺少计量设备,必须对产品产量进行估算时,应尽量使估算数接近实际。测算一定要有根据,对被测算的产品产量要定期进行测定。在选择测定标准时,要注意样品代表性。如煤矿、铁矿采用矿车计算产量时,应按每车平均实际装载量计算,而不应按满车或亏车时的装载量计算。期末应用盘库数进行调整。

工业产品产量调整统计数字的规定:

⑴本年月度、季度已上报的产品产量,如发现数字不实(多报或漏报等),应于发现当月在“本年本月止累计”数中调整,并加以说明。⑵企业出厂的产品如因本企业的责任而发生退货时,应分情况处理。凡可修复的产品,修复后不得重复计算产量;凡不能修复的产品,应在报告期本年本月止累计数中扣除,并加以说明。跨年度的退货,调整办法同上。

⑶由于自然灾害、自然损耗等属于非企业原因而造成的产品损失,均不必调整已报的统计数字,但应加以说明。

工业产品销售量 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实际销售的由本企业生产(包括上期生产和本期生产)的符合质量要求或订货合同规定的技术条件的工业产品的实物数量,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成品(半成品)实物数量。

产品销售量核算原则 以产品销售实现为原则。即在产品已发出,货款已经收到或者得到了收取货款的凭据时作为销售实现,统计产品销售量。产品销售量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⑴采用送货制销售的,产品如由本企业运输部门发运,以产品出库单上的数量、日期为准;如委托专业运输部门发运,则以运输部门承运单上的数量、日期为准。

⑵采用提货制销售的,以给用户开具的发票和提货单上的数量、日期为准。

⑶委托其他单位代销的产品,以企业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为准。

⑷采用预收货款销售的,在发出产品时作为销售。产品尚未生产出来,已预收货款或预开提货单的,不应算作销售。

⑸企业出口销售的商品,陆运以取得承运货物收据或铁路运单,海运以取得出口装船提单,空运以取得空运运单,并向银行办理出口交单的数量、日期为准。企业自营出口的产品,在委托外贸部门代理出口(实行代理制)的情况下,以收到外贸部门代办的运单和银行交单凭证的数量、日期为准。

产品销售量统计范围:

①按合同交需用单位的供货量,包括交本期合同,补交上期和预付下期合同;②在国家合同外,按照市场需求企业自行销售的产品;③售予物资部门和商业部门等经营部门的产品;④售予外贸部门供出口或企业自行出口的产品;⑤供给国家储备的产品。

售出产品退货的处理办法:

⑴退回报告期内销售的产品,应从销售量中扣除;如退回报告期内生产的不合格品,还要同时扣除生产量。

⑵退回报告期以前售出的不合格产品,不再调整销售量和生产量;如退回合格品,则作为其他收入计入产品成品库存量中。

⑶退回修理的产品,修理后仍交原用户的,不作为退货处理,在统计报表上不作反映。

企业自用量及其他

包括企业自用量、盘盈或盘亏和其他。

企业自用量 又称企业自产自用量,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已作本企业产量统计的产品又作为本企业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材料所使用的数量。如钢铁企业用本企业生产的生铁炼钢,其计算了生铁产量又用于炼钢的生铁数量,应作企业自用量统计。但是,由本企业验收合格入成品库后,作为商品出售给本企业生活用、基建用或行政部门用的产品数量,不作自用量统计,而作销售量统计。如钢铁企业将本企业生产的钢材用于生产维修的产品数量作销售量统计。

盘盈或盘亏 指工业企业的库存产品经过盘点发现帐面记载与实物不一致时,实物大于帐面的差额为盘盈,小于帐面的为盘亏。不论盘盈或盘亏,也不论盘亏数量是否已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都应以盘点后实际发生的数量填报。

其他 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将产品用于展览、捐赠、借出、报废等方面的数量。

产品库存量 指报告期初或期末某一时点上,尚存在企业产成品仓库中暂未售出的产品实物数量。

产品库存量核算原则:

⑴产品库存必须是处于“实际库存”状态的产品。有的产品虽已结束了生产过程,但还没有验收合格,还没有办理入库手续,不能作为产品库存统计。有的产品已经售出,但按提货制要求还没有办妥货款结算手续,按送货制的要求未办理承运手续,仍应视为本企业的产品库存进行统计。

⑵计入产品库存的产品,必须是本企业有权销售的。对于已经销售并已办妥各项手续,但尚未提货的产品,本企业无权支配,这种产品虽然仍存在本企业仓库中,但不应统计。凡企业有权销售的产品,不论存放在什么地方,均应统计。

⑶产品库存不能出现负数。如果产品还没有来得及入库就已售出,应将售出的这部分产品补填入库和出库凭证,并相应计入产品产量中。

产品库存量核算方法:

本企业产品库存量包括:①本企业生产的,报告期内经检验合格入库的产品;②库存产品虽有销售对象,但尚未发货的;③订货者来料加工产品尚未拨出的;④盘点中的帐外产品;⑤产品入库后发现有质量问题,但未办理退库手续的产品。

本企业产品库存量不包括:①属于提货制销售的产品,已办理货款结算和开出提货单,但用户尚未提走的产品;②代外单位保管的产品。

年初生产能力 指企业在报告年初全部设备的最大可能年产量。在企业生产方向和产品品种构成无变化的情况下产品的年初生产能力一般应等于上年年底的生产能力;在生产方向已决定改变或品种构成发生重大的、方向性的改变的情况下,其年初生产能力应按照本年的生产方向、产品品种构成重新进行核算,以使本年年初能力与本年年底能力可以对比。

本年新增能力 指企业本年由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以及从其他企业调入或租用设备而新增加的生产能力。计算新增生产能力必须是正式移交给生产部门的工程,同时应具备下述三个条件:

①设计文件或计划方案中规定的形成生产能力所必须的主体工程、主体设备和配套设备均已建成(即产品生产作业线建成),具备生产设计规定的部分产品或全部产品的条件;

②经负荷试运转,并由有关部门验收鉴定合格,或经负荷试运转,证明已具备正常生产(或运转)的条件,并正式移交给生产部门;

③设计规定配套建设的三废治理的环境保护工程同时建成并移交给生产部门。

如果生产作业线已经基本建成,只是其中个别次要生产环节比较薄弱,或附属设备配套不全,采取某些措施后,经过负荷试运转,证明已具备正常生产的条件,并正式移交给生产部门的工程,也应计算新增生产能力。

下列情况不能计算新增生产能力:

①主体工程虽已建成,但设备尚不配套或缺乏正常生产的附属辅助工程,因而不具备正常生产的条件。

②虽然已生产了设计规定的产品,但系采取临时措施(如厂房尚未建成,临时安装部分设备,或缺乏主体配套设备,临时利用代用设备等),不能保证正常生产。

基建新增能力 指利用基建拨款、自筹资金、国内基本建设贷款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进行的新建、扩建项目及有关工程,并已竣工投产而增加的生产能力。

基建新增生产能力原则上应按设计能力计算。设计能力指设计文件中规定的正常情况下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在计算新增生产能力数量时,不论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在本年何月何日建成投入生产,其新增生产能力都应按设计文件规定的全年的生产能力计算,而不应从本年建成投人生产的日期起计算,也不能按照投入生产后实际达到的产品产量计算。

建成投产的工程,各生产环节的设备已经配齐,符合计算新增能力条件的,应该按工程的全部设计能力计算;各生产环节的设备虽未按设计全部配套建成,但保证生产所需的主体设备、配套设备、主体工程、附属工程都已部分完成,已形成生产作业线,经负荷试运转交付使用单位正式投入生产的,只计算设备配齐部分的能力。改建或扩建的建设项目或单项工程新增生产能力,按设计文件规定新增能力计算,如无设计能力资料,可根据验收时鉴定的净增能力计算,即改建、扩建后全部生产能力(或年产量)为改建或扩建项目的新增生产能力。

更新改造措施新增能力 指利用企业基本折旧基金、国家更新改造措施预算拨款、企业自有资金、国内外技术改造贷款等资金,对现有企业原有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或更新原有设备而增加的生产能力。

本年减少能力 指企业本年因设备报废、拆除而减少的生产能力,矿山、油田等由于地质情况发生变化而减少的能力,以及由于企业关、停或自然灾害及其他原因而减少的能力。凡是减少的能力,一定要经过上级主管机关批准。关闭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论这些设备暂时由关闭企业保管,还是调往其他工业企业移作另一种用途或已破损不能使用的均应全部计入减少的生产能力。另外,关闭企业由于年底撤销,生产能力已全部废弃不用,因而年底生产能力应作为“0”计算。

年末生产能力 指在报告年末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综合平衡能力。计算公式为:

年末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本年新增能力-本年减少能力

在开工企业中,年底季节性停工企业和年底临时性停工企业,要按本年内正常生产时的情况计算年末生产能力。年末生产能力包括暂时停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包括已经关闭停止生产的企业的生产能力,也不包括因缩小生产规模而外调的生产能力。

能源购进量 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费的本年及本年以前购入的(包括借入和调剂串换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生产企业用于本企业生产方面的自用量视同购入量统计。不包括企业自产自用的二次能源。

能源消费量 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各种能源消费量的总和,包括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和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

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 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直接用于产品生产过程的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和工艺消耗的各种能源。包括基本生产系统能源消费量和辅助生产系统能源消费量,即各基本生产车间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数量和专为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提供一定条件的辅助生产系统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数量。

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 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除生产用能以外的其他能源消费量。包括企业所属的产业活动单位所消费的能源,以及企业附属的文教、卫生、福利设施如学校、医院、食堂、幼儿园等消费的能源。不包括企业内非工业生产二级法人单位如农场、建筑公司、运输公司等消费的能源。

能源库存量 指报告期某一时点上工业企业实际结存的各种能源的数量。按观察的时点不同通常分为年初库存和年末库存。年初库存指一月一日的库存量,亦即上一年度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库存量,二者必须一致。核算库存量的基本原则是“谁保管,谁统计”。

综合能源消费量 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生产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根据企业生产活动的性质不同,分为非能源加工转换企业和能源加工转换企业。

非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指购入的各种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消费量的总和。

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指扣除向社会提供的自产二次能源后的消费量。计算公式为:

综合能源消费量=购入能源消费量-由本企业加工转换的二次能源生产量+由本企业加工转换的二次能源自用量

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 指工业企业为生产二次能源产品而投入加工转换装置的各种能源消费量。不包括加工转换装置本身的工艺用能,车间用能,辅助生产系统用能,经营管理用能和非生产用能。

按能源加工转换投入类别分:①火力发电和供热:指电站锅炉、燃汽轮机、内燃机等消费的煤炭、原油、燃料油、柴油、天然气等能源。②洗煤、炼焦、炼油、制气:指构成洗煤产品、炼焦产品、炼油产品、制气产品等实体而消费的各种能源(洗煤投入的为原煤,炼焦投入的为洗精煤或原煤,炼油投入的为原油,制气投入的为煤炭、焦炭、燃料油等)。

工业统计指标解释 篇2

机器人语言解释过程是指对输入的源程序进行翻译,记录相关属性并生成中间代码或者目标代码的过程。解释器作为机器人软件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构成了机器人编程语言与控制系统的接口。语义分析作为解释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逻辑环节,其执行速度直接影响着整个解释器的编译效率[1]。

针对语义分析存在的低效率问题,本文研究了利用语法分析栈进行语义分析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遍历语法树,将文法符号及其相关属性存储于语法分析栈。当规约发生时,使用指针来灵活调用存储单元执行相应的语义动作,简洁高效地实现语义分析。

1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及解释器架构

1.1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采用上位机(IPC)+WinCE嵌入式系统结构,使用NPM公司生产的运动控制芯片PCL6143实现对多轴的实时运动控制。对机器人系统的参数设置、示教调试等操作通过示教器实现。上位机和示教器间以RS232总线方式进行通讯,上位机接收示教器传输的参数和指令并对编程语言进行解释,形成中间代码发送到嵌入式平台,WinCE嵌入式系统再进行解释翻译得到可执行的Motionnet控制指令函数,机器人执行器在相关控制指令的控制下完成操作动作[2]。

1.2 机器人编程语言设计

机器人编程语言除了要具有一般语言的功能和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具备逻辑控制和运动控制功能,并且采用方便编写修改的文本形式来描述。结合机器人控制器的特点和所需执行的功能,将编程语言设计为完备正交的动作级语言,命名为IRL(Industrial Robot Language)语言。IRL语言具有类似VAL语言的结构,分为监控类指令和程序类指令[3],表1为IRL的部分指令集。

1.3 解释器体系架构

整个解释器体系结构可以分为前、后两端,如图2所示。前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实现,解释器读入源程序预处理后,在Parser Generator集成环境中完成词法/语法分析;创建符号表存储机器人各轴坐标、系统变量以及程序中的标记符等有关源程序构造的各种信息;遍历语法树,把文法符号和属性存储于语法分析栈,实现语义分析;采用三地址码形式生成中间代码文件,建立并管理运行时刻环境。解释器后端运行在基于WinCE平台的嵌入式系统上,通过总线将中间文件从前端载入,系统读取中间代码和符号表中的相关信息,根据语义分析所得到每条指令的语义对中间代码进行解释并与目标函数语义匹配生成最终的目标代码序列。

1.4 词法/语法分析

词法分析程序读入预处理后的源程序,识别程序中的标记符号,保存标记的语义信息并给其分类,同时查找词法错误,给出错误提示并报告错误位置。语法分析程序根据标记序列和符号表提供的源程序信息构建语法树,采用LR语法分析技术进行具体的语法分析。IRL语言能用正则表达式清楚地描述,其文法符合LALR(1)上下文无关文法,故可以借助Parser Generator提供的ALEX和AYACC工具自动生成词法和语法分析程序[4]。词法分析框图如图3所示。

表1 IRL语言部分指令集

2语义分析

2.1 语义分析方法

语义分析是解释程序最关键的阶段,语义检查、属性识别和计算、类型和运算合法性检查均在此阶段完成。IRL语言的语义分析主要是采用栈式结构进行属性计算和类型检查[5]。

运用栈结构实现机器人语言指令的属性计算,首先通过前序遍历语法树,为每个文法符号产生语义记录,也就是将文法符号和属性移入栈中相邻的两个字段。若为多属性文法符号,则在栈外开辟某个较大的公共数据存储区存储实际属性值,把栈记录的属性值标记为指针;然后根据语法分析阶段描述的层次结构规约,引用相关的属性值完成语义分析。对于语义动作存在嵌套和判断的情况(如if判断语句),需对语法分析栈进行拓展,在栈中添加保存非终结符综合属性的综合记录和动作记录。建立truelist和falselist列表管理跳转代码中的标号,采用回填技术将标号插入指令中合适位置[6]。

类型检查分为综合和推导两种形式,类型综合指表达式的类型是根据子表达式类型构造的。IRL语言具有标准语言的特性,其表达式数据类型为合成属性,所以语义分析中的类型检查可以以综合形式实现。基于栈结构的类型检查为语句、表达式等不同的语言表示构造具体的类型检查规则,当文法符号入栈时调用相应的规则来判断,确定是否出现类型错误。对于表达式的类型检查不仅要推断子表达式节点的类型错误,还必须为当前表达式节点确定类型并分配一个新的存储字段。

2.2 语法分析栈结构描述

采用联合体union来说明综合属性的具体内容,指针指向综合属性存储单元,采用C语言对整个语法分析栈结构的描述如下:

2.3 IRL语言指令语义分析

IRL语言运动指令Move中,P表示目标点,M表示移动方式。移动方式和点的坐标将作为多属性文法来处理,属性值被存储到公共数据区域通过指针来调用。图4为Move指令语法分析栈。

3中间代码及目标函数生成

中间代码采用三地址码形式,通过上位机和WinCE嵌入式系统之间的串口以文件方式传输,存储到系统的程序存储器中。嵌入式系统运行时,后端解释器不断地循环读取程序字节,再解释成能被WinCE系统识别执行的Motionnet目标函数[7]。

4实验及结果

为验证基于语法分析栈的语义分析的正确性,在VC++开发的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IRL compiler中(见图5),用设计的IRL语言对PCB板点焊操作进行编程实验。

实验任务:系统初始化后,执行器以点到点的方式移动到P1点。若系统给出送丝到位信号则延时1 s,焊接完毕;再以逆时针方向圆弧的方式向P2点移动完成下一点的焊接,最终以直线方式回归原点。

实验结果:将解释生成的目标函数在YAMAHA四轴台式工业机器人上进行了运行,期望轨迹和实际轨迹如图6所示。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准确高效地进行程序的语义分析,机器人对插补方式的判断、点坐标属性的计算、轴位置的估计准确无误。

5结论

本文在分析了机器人控制系统特点和解释器的一般模型后,研究了运用语法分析栈来实现解释器语义分析的方法。基于语法分析栈的语义分析方法能减少编程的工作量,缩短指令语义分析的时间,在解释效率方面比传统语义分析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爱萍,段利国,蔡专锡,等.构件化技术在编译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16(4):759-762.

[2]王浩,谢存禧.工业机器人解释器的研究[J].机械制造与设计,2010(3):160-161.

[3]陈斌文,缪栋.面向对象语义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2,23(4):23-28.

[4]John Levine.flex与bison[M].陆军,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5]Alfred V Aho,Monica S Lam,Ravi Sethi,et al.编译原理[M].第2版.赵建华,郑滔,戴新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谷洪亮.一种改进的布尔表达式自上而下分析的语法制导翻译的方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1,22(7):837-838.

工业统计指标解释 篇3

关键词:零售业态;创新;变迁

文章编号:2095-5960(2016)05-0053-08;中图分类号:F721;文献标识码:A

从2000年至今,中国零售业态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随着20世纪初期邮购、目录销售、自动售货机等业态的兴起,到2005年至2008年间家电零售巨头大规模的全国连锁扩张;从2009年起,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网络零售的迅猛发展,到2012年至今,我国零售业从线下门店到线上渠道的全渠道整合。在这短短的16年里,零售业态呈现出了创新迭出、不同业态此消彼长、不断变迁和融合的发展趋势。

这段时间,也是我国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国家从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个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而这些经济变量与零售业态的创新和变迁密切相关。关于零售业态创新和变迁的研究,虽然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从不同企业的个案、不同地区的零售总体发展来解释近十年来我国零售业态的创新和变迁,但是,现有研究尚缺乏宏观经济环境的各个变量对我国零售业态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我国2004-2013年的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数据,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从宏观视角解释影响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因素和变化。

一、文献综述

零售业态(Retailing Format)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式。西方学者在零售业态变迁和演化领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从1958年零售车轮假说提出一直到1976年,零售手风琴假说、真空地带假说、辩证发展假说、零售生命周期假说等先后被提出,然而,这些理论假说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对零售业态的变迁过程进行解释,它们可以作为参考,但还应对零售业态的变迁过程进行必要的历史分析和实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学者都试图将各种零售业态演变进行综合,零售业态演化的研究逐渐深入到零售创新研究,研究方法也从理论假说发展为定性研究和实证分析。英国学者Stephen Brown通过英国零售仓库的研究来验证英国零售业态演化和创新的假设。对英国零售业从业者的访谈和统计数据分析表明,零售业态和商业模式都是环境因素影响下的产物,没有一种业态和商业模式是不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与零售创新相比,零售业态有着较长的生命周期。而且,零售业的创新和变迁具有非常强的行业特性,与其他行业有非常大的不同。最为明显的就是,零售业的变化更多是一种持续的、不断调整和适应环境的过程。然而,对于零售业态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除了英国学者,三位西班牙学者通过销售额、投入产出比、市场集中度等统计指标,对1998年至2004年期间的西班牙便利店业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便利店的生产率是不断增长的,但是在不同连锁机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巴西学者通过观察和人员访谈,研究了巴西服装零售业态的演化过程,他们发现,巴西的服装零售业态演化成个四种不同的具体零售形式。总之,各国关于零售业态演化过程的研究目前还是描述性分析,或是以访谈为主的探索性研究,主要原因是大家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零售业的基础数据。零售企业数据又由于保密等原因很难获取,大大制约了零售领域的研究。因此,一些学者倡导,应该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零售业态数据库,更好地促进各国零售业的横向比较和发展。

我国学者很早就开始介绍西方零售业态演变的研究成果。关于零售业态变迁和演化的影响因素和过程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其试图解释环境与零售业态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环境理论就认为零售业态变迁或革新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的函数。消费者需求、技术、竞争及法律等环境直接影响到零售业的生存与发展。自然选择理论则认为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消费者、竞争者和技术发生变化时,零售组织也就相应地改变其形式。而且,零售业态的变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仅受目标消费者的构成、支付能力、购买愿望、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商业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竞争能力、企业资源优劣势的约束,更受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信心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城市建设、社会文化观念、法律法规等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零售业态的变迁受制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发展真实写照。因此,在研究零售业态变迁和流通创新问题时,应当在一个更为广泛的范围内研究问题,否则在商言商,不利于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为了更好地分析零售业态演变的过程,鲍观明和叶永彪构建了一个零售业态演变的综合模型,认为业态演变的动因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和零售业内竞争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水平、政府行为或政策、相关技术和消费方式。汪建成和任丽霞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冰箱拥有率、小轿车拥有率等数据人手,分析中国零售业环境的变化和业态变迁的关系。马超通过理论综述,认为影响我国零售业演变的六大因素是: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消费者购买力、商业竞争和科学技术。基于SCP框架,汪旭晖认为,零售业的变迁与成长的内在表现是零售业规模的扩大、零售技术的进步和零售产业组织的演进。但是,以上研究都只是基于理论归纳和总结,或只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目前,虽然零售业态研究已经深入到影响零售企业微观经营的因素来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参考,这些研究涵盖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和判断标准;零售业态适应性的影響因素;零售业态演化的原动力。但由于我国整体上零售业数据的缺失,对于影响我国零售业态演化因素和过程的研究,主要还是理论描述和案例研究。

总之,零售业统计数据的缺失不仅限制了我国零售领域的研究,对于世界零售学者而言都是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使零售学者的研究方法大多集中于理论构建、案例研究、描述性统计等。一方面,这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未来研究的巨大空间。因此,本文基于我国2004-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试图从宏观数据入手,通过计量分析,解释影响我国这十年零售业态变迁和创新的因素和过程。

四、结果分析和局限

对于百货零售业态,可以发现,在14个指标中,只有信息投資和交通投资对于百货零售的商品销售额产生负面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是448.26和11.66;对于主营业务利润,交通投资产生最大的负面影响,其回归系数是114.51;交通投资和信息投资对于该业态的资产有最大的负面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是161.55和92.17。

对于超级市场,上网人数对该业态的商品销售额有最大的负面影响,其回归系数达到了278.39,远超其他的影响因素;交通投资对于超级市场的利润产生最大的负影响,其回归系数是93.06,远大于其他因素;所有指标对于超级市场的资产都产生正向影响。

对于家电和电子产品专门零售,信息投资和交通投资对于该业态的商品销售额产生负面影响,回归系数是333.93和36.75。上网人数、信息投资和交通投资对于该业态的主营业务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回归系数是70.14,23.24和14.93。所有指标对于该业态的资产产生正向影响。

对于无店铺及其他零售,存在两个显著的影响因素:快递量和批发零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它们对于该业态的商品销售额、主营业务利润和资产都有着很强的正向关系,其回归系数分别是653和339.12,是其他变量的三倍以上。而交通投资对于该业态的三个指标都是负面影响。

对于邮购和电子销售,与无店铺及其他零售的结果相似,快递量和批发零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该业态的商品销售额、主营业务利润和资产有着正向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是422.8和213.95,也是其他变量的三倍以上。信息投资对于邮购和电子销售的主营业务利润是第三大显著影响因素。而交通投资对于该业态的三个指标都是负面影响。

上述结果中,可以发现三个特点:

其一,以投资相关的变量对于零售业态的资产都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批发零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对零售业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二,对于无店铺及其他零售和邮购及电子零售,快递量都与其有着非常直观的正向促进作用。快递量代表物流配送程度,随着国家促进电子商务和新兴业态政策的推出,批发零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对于这两种业态产生积极影响。这些事实都与我们的直觉相符。

其三,对于五种业态的三个指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是负面影响。可能的解释之一是由于交通网络的发展和速度的提升,人们的出行不再受限于过去一两个街区的范围,郊区的购物中心、仓储超市、家居建材市场都吸纳了不少来自于原先商业聚集区的消费者,交通投资提高了人们到出行方便的任意一个零售网点购物的可能性。本文所选择的仅是具有代表性的17种业态中的五种,因此,对于这些业态,交通和仓储方面的投资分散了客流量,促进了零售业态分散化和多元化的发展。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指标解释 篇4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从指标构成看,省(市、自治区)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1.人民币贷款:指当地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个人、机关团体、境外单位以贷款、票据贴现、垫款等方式提供的人民币贷款。

2.外币贷款:指当地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个人、机关团体、境外单位以贷款、票据贴现、垫款、押汇、福费廷等方式提供的外币贷款。

3.委托贷款:指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当地金融机构(即贷款人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

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4.信托贷款:指当地信托投资公司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运用信托投资计划吸收的资金,对信托投资计划规定的单位和项目发放的贷款。信托贷款不列入信托投资公司自身的资产负债表。

5.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指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未到当地金融机构进行贴现融资的部分,即当地金融机构表内表外并表后的银行承兑汇票。统计上体现为企业签发的全部银行承兑汇票扣减已在当地银行表内贴现的部分,扣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不重复计算。

6.企业债券:指在当地注册的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各类债券,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资产支持票据、公司债、可转债、可分离可转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

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指在当地注册的非金融企业在境内正规金融市场获得的股票融资。

8.保险公司赔偿:指当地保险机构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履行赔偿义务而提供的各项资金。

9.投资性房地产:指当地金融机构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出资的土地所有权、持有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等。

工业统计指标解释 篇5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

统计报表编制说明

一、报表说明

(一)适用范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统计报表,适用于由各省级农口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

(二)报表种类。本报表分为1套2张表,其中“附表1”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任务和投资主要指标汇总表、“附表2”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效益主要指标汇总表。

(三)统计。本报表为统计报表。统计采用公历年制,即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

(四)填报单位。本报表为内部使用的业务报表,以各省级农口部门为单位分别进行填报。对报表中不涉及本部门项目的指标数据,不予填列。

(五)执行时间。从2004起,由各省级农口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按本报表 进行统计。

二、填报要求

(一)表中“任务量”及“效益”的指标均采用已注明单位,涉及金额的单位采用“万元”,打“—”者不填列数据。除指标解释中特别注明必须按整数填列的指标外,其余填表数字均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二)表中“计划”栏数据应与计划报表相一致。如项目计划有调整的,按国家农发办或农业部批复调整后的数据填列,由省级农口部门在报送统计表时,在上报说明中列出调整前批复的计划数。

(三)对超额完成任务或投资,或者单项工程建设任务或投资根据项目建设实际需要少量调减但未办理报批手续的,其增减数据对应填列到“任务量(投资额)增减”栏中。同时,对其中任务量或投资额有调减但未办理报批手续的项目,必须备注说明调减的原因。

三、指标解释及统计口径

现将表中的指标解释及统计口径具体说明如下,凡表中重复出现的指标只说明一次。

(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任务投资主要指标汇总表(附表1)

1、行说明

(1)原原种扩繁项目 ①第3行“基地面积”:指项目建设单位通过项目建设,形成种子生产的面积。

②第4行“仓库”:指低温低湿库和常温库及物资库的库房面积。其中低温低湿库指具有降温除湿功能,温度控制在5-15℃,湿度控制在50-70%的仓库;常温库及物资库指种子周转库、种用物资储备库、农业机具库。

③第5行“网室”:指用于防止鸟类、昆虫等对作物的破坏、传粉专用隔离设施。

④第6行“晒场”:指用于种子晾晒、以降低含水量场所的面积。一般为水泥地面。

⑤第7行“仪器设备”:指种子繁育、贮藏、加工所需的各类灌溉、质检、制冷及加工等仪器设备。

⑥第8行“其他”:指用于原原种扩繁项目除上述建设内容以外的投资完成数的总额。只填资金数,不填任务数。

(2)良种繁育基地项目

①第13行“购置加工设备”:指种子加工项目购置的单机加工设备,以及精选、分级、包衣、包装计量、传送设备和叉车等设备。

②第14行“其他”:指用于良种繁育基地项目除上述建设内容以外的投资完成数的总额。只填资金数,不填任务数。

(3)育草基金项目

①第16行“草种基地面积”:指项目承担单位通过项目建设,形成的牧草种子生产的面积。

②第20行“其他”:指用于育草基金项目除上述建设内容以外的投资完成数的总额。只填资金数,不填任务数。

(4)优势特色种养示范项目

①第23行“种植业基地”:指通过项目实施,建成的露地、园地、温室、大棚等面积之和。

②第24、25行“引进畜禽良种”:指通过项目实施,引进畜禽良种的数量。

③第26行“畜禽棚舍”:指通过项目实施,建成的畜禽繁殖、饲养的房屋、厩舍面积。

④第27行“水产养殖基地”:指通过项目实施,建成的海水、淡水养殖面积之和(包括育苗设施)。

⑤第28行“其他”:指用于优势特色种养示范项目除上述建设内容以外的投资完成数的总额。只填资金数,不填任务数。

(5)秸秆养畜项目

①第30行“青贮氨化池”:指通过项目实施,农户或养殖示范场建成青贮氨化池的体积数量。

②第31行“养殖示范场(户):指补助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农场个数。

③第32行“秸秆处理机械”:指购置各种秸秆处理机械的数量。④第33行“其他”:指用于秸秆养畜项目除上述建设内容以外的投资完成数的总额。只填资金数,不填任务数。(6)海南农垦总局天然橡胶基地项目

①第35行“橡胶更新定植”:指更新年限已到并经批准而更新定植的橡胶面积(当年定植的以林段为单位计算保苗率达到85%以上的胶园面积)。

②第36行“橡胶中小苗抚管”:指对未投产橡胶幼树进行管护。③第37行“防风林营造”:指为了减少风、沙、水、旱等自然灾害而在橡胶林段四周营造的胶园防风林。

④第38行“防风林管理”:指对已定植防风林幼树进行管护。⑤第39行“其他”:指用于海南农垦总局天然橡胶基地项目除上述建设内容以外的投资完成数的总额。只填资金数,不填任务数。

2、栏说明

(1)“任务量”:指列入计划的项目建设任务的数量。完成任务量必须填写实际完成的数量。各类项目中具体工程措施的任务量以“座、处、台、套、个”为单位的,其完成任务量必须填写整数,单个工程全部完成的应填写“1”,未全部完成的为“0”。第1栏“上年结转”+第2栏“计划”+第3栏“任务量增减”=第4栏“本年完成”+第5栏“结转下年”。

①第1栏“上年结转”:指上未完成结转到今年继续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量(当年立项项目不存在上年结转)。

②第2栏“计划”:指当年项目计划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量。③第3栏“任务量增减”:指根据项目实际需要或其他原因,当年项目的单项工程或措施任务量进行了微量调整,造成该单项工程或措施实际任务量与计划任务量之间产生的差额。任务量增减主要有任务量增加和任务量减少两种情况:一种是“任务量增加”,指当年实际完成的单项工程或措施任务量超过该单项工程或措施计划任务量的部分,填列正数;另一种是“任务量减少”,指当年实际完成的单项工程或措施(根据项目实际需要或其他原因,该单项工程或措施不再进行续建)任务量少于该单项工程或措施计划任务量的部分,填列负数。

④第4栏“本年完成”:指当年实际完成的上年结转以及当年计划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量。

⑤第5栏“结转下年”:指当年项目任务量未完成,需结转到下年继续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任务量。

(2)“投资额”: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投资情况。具体分为“上年结转”、“计划”、“投资增减”、“本年完成”和“结转下年”五小栏,下再细分“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等各小项。其中:上年结转+计划+投资增减=本年完成+结转下年。

各项资金的指标解释具体为:

①“财政资金”:指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直接用于项目工程建设的资金以及用于贷款贴息、项目管理费、科技推广费等支出的资金。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指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指地方各级财政按照规定比例与中央财 政资金配套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

②“自筹资金”:指项目区农村集体、农民群众、项目建设单位(包括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牧场、地方有关部门等)筹集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现金、以物折资和投工投劳折资。银行贷款以及项目建设单位先期的固定资产和水、电、路等公共设施投入不计入自筹资金。

③“银行贷款”:指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银行贷款以及其他信贷资金。

④“其他资金”:指除上述资金之外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各类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等。

(3)“上年结转”:指上未完成结转到今年继续使用的资金总量(当年立项项目不存在上年结转)。其中:

①第6栏“小计”:指上年结转到今年的全部资金量,含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和银行贷款。

②第7栏“其中:财政资金”:指上年结转资金中的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总额。

(4)“计划”:指当项目计划安排的“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

①第8栏“合计”:指本项目计划投入的资金总额,含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

②第9栏“财政资金”:指当年项目计划投入的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总额。③第10栏“小计”:指当年项目计划投入的自筹资金数额。④“其中:投工投劳”:指当年项目计划中项目区农民群众投入的劳动工日和折资数。

⑤第11栏“折资”:指当年项目计划中项目区农民群众投入的劳动工日折合成的资金数。投工投劳折资时劳动力价格要按当地市场价格计算填列。

⑥第12栏“数量”:指当年项目计划中农民群众投入的劳动工日。

⑦第13栏“其他资金”:指当年项目计划投入的其他资金的数额。

⑧第14栏“银行贷款”:指当年项目计划投入的银行贷款以及其他信贷资金数额。

(5)“投资额增减”:指根据项目实际需要或其他原因,当年项目的单项工程或措施进行了微量调整,造成该单项工程或措施的实际完成资金数额与计划资金数额间产生差额。“投资额增减”主要有投资增加和投资减少两种情况:一种是“投资增加”,当年实际完成的单项工程或措施资金数额超过该单项工程或措施计划资金数额的部分,填列正数;另一种是“投资减少”,当年实际完成的单项工程或措施(根据项目实际需要或其他原因,该单项工程或措施不再进行续建)资金数额少于该单项工程或措施计划资金数额的部分,填列负数。

①第15栏“合计”:指当年项目投资增减总额。②第16栏“财政资金”:指当年项目财政资金增减数额。③第17栏“小计”:指当年项目自筹资金增减数额。④第18栏“折资”:指当年项目农民群众多投入或少投入的劳动工日折合成的资金数。

⑤第19栏“数量”:指当年项目农民群众多投入或少投入的劳动工日。

⑥第20栏“其他资金”:指当年项目其他资金的增减数额。⑦第21栏“银行贷款”:指当年项目银行贷款增减数额。(6)“本年完成”:指实际完成上年结转和当年计划“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的数额。

①第22栏“合计”:指当完成的项目总投资(含上年结转以及本年计划)。下立项的项目超前投入的资金不在统计范围内。

②第23栏“财政资金”:指当年财政资金的实际完成数,财政资金无偿部分为农业综合开发报账资金专账当年实际报账数,有偿部分为县级财政实际借出数。

③第24栏“小计”:指当年自筹资金实际完成数,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专账实际发生数。

④“其中:投工投劳”:指当年完成的项目区农民群众投入的劳动工日和折资数。

⑤第25栏“折资”:指当年完成的项目区农民群众投入劳动工日折合成的资金数,取自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专账。⑥第26栏“数量”:指当年完成的项目区农民群众投入的劳动工日,取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或项目承建单位农民投工投劳台账或农民投工投劳纪录。

⑦第27栏“其他资金”:指当年其他资金的完成数,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专账实际发生数。

⑧第28栏“银行贷款”:指当银行贷款的实际完成数,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资金专账实际发生数。

(7)“结转下年”:指当年项目的财政资金无偿部分尚未报账数、有偿部分尚未借出数以及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尚未完成数额。

①第29栏“小计”:指结转下年的资金总额,含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其他资金、银行贷款。

②第30栏“其中:财政资金”:指结转下年的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总额。

(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项目效益主要指标汇总表(附表2)

1、原原种扩繁项目

(1)第3行“新增原原种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原原种的生产总产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2)第4行“新增原种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原种的总产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2、良种繁育基地项目(1)第6行“新增原种生产能力”:解释说明同原原种扩繁项目。

(2)第7行“新增良种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良种的总产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3)第8行“新增种子加工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机械加工种子的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4)第9行“新增种子储备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仓储设施所能储藏种子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3、育草基金项目

(1)第11行“新增草种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治理区草种生产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2)第12行“新增草种加工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每年机械加工草种的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3)第13行“新增草种储备能力”:指项目建成后,项目承担单位仓储设备所能储藏牧草种子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4、优势特色种养示范项目

(1)第16行“新增园艺产品供种能力”:指项目建成后,园艺产品种苗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量。

(2)第17行“新增畜类供种能力”:指项目建成后,畜类良种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量。

(3)第18行“新增禽类供种能力”:指项目建成后,禽类良 种总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量。

(4)第19行“新增水产品供种能力”:指通过项目实施,到竣工水产品苗种供应能力。

(5)第20行“新增水产品生产能力”:指项目建成后,水产品产量比项目实施前的增加数量。

5、秸秆养畜项目

(1)第22行“牛出栏”:指项目实施区当年牛出栏数。(2)第23行“羊出栏”:指项目实施区当年羊出栏数。(3)第24行“氨化、微贮秸秆”:指氨化、微贮风干秸秆及相关作物的数量。

(4)第25行“青贮数量”:指青贮鲜秸秆及相关作物的数量。

6、海南农垦总局天然橡胶基地项目

(1)第27行“橡胶平均增粗”:指本年内未开割橡胶树围茎实际茎粗的平均增加量。

(2)第28行“干胶亩产”:指每亩开割胶园年产干胶数量。(3)第29行“干胶总产量”:指当年生产的鲜胶水和杂胶(即扣除杂物后的胶线、胶块、胶泥)经过加工制成的烟胶片、标准胶、浓缩胶乳、浅色胶等橡胶成品的总量。

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指标解释 篇6

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指标解释

1、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

是指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厅(教委)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制定的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标准,并通过省级“普实”验收的县(市、区)。

2、理科教学仪器达标学校

小学是指达到《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JY/T0385-2006)和《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0388-2006)(达标、不达标)的学校。

中学是指达到《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JY/T0385-2006)、《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0386-2006)和《初中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0387-2006)(达标、不达标)的学校。

3、开展理科实验操作考核的学校

小学是指在学期中或学期未的科学考试中有实验操作考试内容的学校。中学是指在学期中或学期未的理科考试(物理、化学、生物)中有实验操作考试内容的学校。

4、中考加试理科实验操作考核县 是指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将理科实验操作考核作为必考内容的县(市、区)。

5、多媒体进普通教室的班数

是指已经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普通教室的数量。

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一般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或其它数字显示设备(平板显示器、数字式背投电视机)、视频展示台。应具备基本的音、视频及课件播放能力。

6、实验教学人员

小学是指从事科学实验的教师及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人员。

中学是指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实验的教师及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人员。专职:是指专门从事中小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人员。职称:“高级”是指中学高级教师、高级实验师等;“中级”是指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实验师等;“初级”是指中学二、三级教师,小学一、二、三级教师和助理实验师、实验员等。

7、实验室

小学是指科学课学生实验用教室,不包括仪器室、准备室等配套的辅助用房。

中学是指物理、化学、生物课学生实验用教室,不包括仪器室、准备室等配套的辅助用房。

8、功能教室

是指综合实践(通用技术)、体艺、计算机、语言、多媒体等用于教学训练 的专用教室。

体艺教室包括音体美专用教室。

多媒体教室是指配备了计算机、投影机或其它数字显示设备(平板显示器、数字式背投电视机)、视频展示台、音频播放设备、中控设备的专用教室。

9、装备用房使用面积

合计是指包括实验室、功能教室及配套辅助用房在内的使用面积。

实验室面积,小学是指科学课学生实验用教室的使用面积,中学是指物理、化学、生物课学生实验用教室的使用面积。

10、实验仪器

小学是指科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演示仪器和学生分组实验仪器。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中学是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学科的教学演示仪器和学生分组实验仪器。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11、实验室设备

小学是指科学实验室配备的实验桌、椅、演示台、准备台、仪器柜和水、电、光、气、安全等设施设备。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中学是指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配备的实验桌、椅、演示台、准备台、仪器柜和水、电、光、气、安全等设施设备。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12、功能教室器材设备 包括综合实践(通用技术)、体艺、计算机、语言等功能教室中配备的用于教学训练的器材及实验(训)桌、椅、演示台、准备台、仪器柜和水、电、光、气、安全等设施设备。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13、计算机原价总金额

是指计算机教室内及其它用途的计算机金额之和。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14、网络及外部设备原价总金额

是指不包括计算机在内的投入校园网网络建设的金额之和。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15、多媒体设备总金额

是指多媒体专用教室的设备和进普通教室的多媒体设备金额合计,除计算机外在教室内能独立完成多媒体教学的设备,一般包括投影机或其它数字显示设备(平板显示器、数字式背投电视机、电子白板)、视频展示台、音频播放设备、中控设备的金额之和。

16、应做演示(分组)实验

小学是指一学年中小学一至六

(五)年级科学课按照课程标准或所用教材规定的必做演示(分组)实验个数之和。

县汇总数为全县各小学一学年中科学课应做演示(分组)实验个数的算术平均值。

完全中学是指一学年中初一至高三物理(化学、生物)课按照教学大纲或 所用教材规定的必做演示(分组)实验个数之和。

县汇总数为全县各完全中学一学年中物理(化学、生物)课应做的演示(分组)实验个数的算术平均值。

高级中学是指一学年中高一至高三物理(化学、生物)课按照教学大纲或所用教材规定的必做演示(分组)实验个数之和。

县汇总数为全县各高级中学一学年中物理(化学、生物)课应做的演示(分组)实验个数的算术平均值。

初级中学是指一学年中初一至初三物理(化学、生物)课按照教学大纲或所用教材规定的必做演示(分组)实验个数之和。

县汇总数为全县各初级中学一学年中物理(化学、生物)课应做的演示(分组)实验个数的算术平均值。

17、生均计划(生均完成)

是指按照计算机、外语教学大纲或所用教材规定的应安排上机年级每生每学年计划(完成)上机课时的平均值。

县汇总数为应安排上机课时的中(小)学各校每生每学年计划(完成)上机课时平均值的算术平均值。

18、图书室(馆)管理人员

是指从事中小学图书室(馆)管理工作的人员。

专职:是指专门从事中小学图书室(馆)管理工作的人员。职称:“高级”指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或中学高级教师;“中级”指馆员或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等;“初级”指助理馆员或中学二、三级教师,小学一、二、三级教师等。

19、阅览室数量

数量是指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个数之和。

20、图书

是指拥有图书的总数,包括教师图书和学生图书。

21、电子图书金额

是指图书室(馆)藏有的正式出版的光盘、录像带等的总金额。以购入时的金额为准。

22、图书尚需册数

工业统计指标解释 篇7

另一方面, 天然地震发生时, 携带巨大能量的地震波不仅会对地表物体造成严重破坏, 同时也会致使岩层断裂错动, 产生新的断层或裂缝。如果地震波及含流岩层, 那么很有可能影响岩层内部裂缝的分布并改变裂缝的结构参数, 从而改变孔隙流体的流动状态。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 天然地震影响地下流体运移的方式可能包括以下两种:

( 1) 地震波动压力通过流固耦合的方式, 直接将震动能量传递给地下流体, 使其能够克服岩石孔隙系统的阻力, 而改变原有的流动状态。

( 2) 地震波的作用改变岩石应力状态, 导致原有裂缝宽度增加, 形成新的裂缝, 微裂缝等。从而提高岩层孔隙体系的连通性, 为地下流体形成了新的流动通道。

简而言之, 两种方式中第一种是天然地震为地下流体提供运移所需的能量; 第二种是为地下流体运移开辟新的通道。作者先前曾详细讨论过仅考虑第一种方式的情形[7], 不再赘述。这里主要针对第二种机制给出我们的理论模型及分析解释, 并将结果与实验现象, 观测数据进行对比。

1 理论模型及分析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 天然地震有可能通过改变含流层的岩石骨架结构来促进地下流体的运移。核心思想是: 地震波产生的压力会导致含流层原有裂缝体系的快速发育, 较大程度的改善其内部连通性, 从而形成大量有利于流体流动的新通道。

一般来说, 岩层孔隙结构决定渗流特性[8—11], 其宏观表征量就是渗透率, 渗透率直接的反映地层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基于前文分析, 作者认为天然地震可以通过改变地下含流层的渗透率, 从而影响地下流体运移。下面将建立抽象理论模型来定量的分析解释震后地层渗透率变化现象。

如图1所示, 模型中目标区域为一地层圈闭, 圈闭中为含流孔隙介质。在初始时刻, 圈闭内存在少量裂缝。天然地震发生时, 地震波波及到该区域, 在地震波所产生的动应力的作用下, 圈闭内部含流裂缝体系再次发育, 形成大量新的裂缝, 微裂缝, 其宽度跨度较大从厘米级到微米级[12—14], 在圈闭内部形成裂缝网络, 导致其连通性大大增强。

假定圈闭内含流层的初始渗透率为K0, 经过地震波动应力作用形成新的裂缝体系后, 体系连通性增强, 渗透率变为K1

令:

式 ( 1) 中, ΔK为新形成的裂缝系统给含流层带来的渗透率增量, 该渗透率增量是单纯的由于含流层骨架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 故仅与地震所形成的新裂纹系统形状及分布有关。由于实际形成的岩层裂缝系统中, 微裂缝数目都非常巨大, 且缝宽跨度也较大[15—18], 因此要定量的分析裂缝系统对渗透率的贡献, 可以利用统计方法来进行估算。这里尝试选用了分形统计方法来处理裂缝系统, 把ΔK称为分形渗透率 ( fractal permeability) 。

2 分形裂缝体系渗透率估算

2. 1 分形统计的数学概念

20世纪80年代, 法国数学家Mandelbrot在研究自然界中复杂图形时[19], 突破传统几何学的限制, 开创了一门新的几何学———分形几何学。分形的定义为: 整体由数个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具有与整体相类似的结构, 即体系具备自相似性。

分形系统有如下性质:

(1) 在任意小的尺度上都具有可再分结构;

(2) 一般地, 分维度会大于拓扑维数;

( 3) 系统具备自相似性质。

2. 2 分形的数学描述

给定一个集合, 其中满足条件的元素个数与条件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满足条件的元素个数N与个体度量之间满足[19]:

式 ( 2) 中, D为体系分维度, L∈ [λi, λa]。λi、λa分别为最小值和最大值; - d N > 0代表的是尺寸在λ和λ + dλ之间的元素个数。

2. 3 分形裂缝体系渗透率

根据Poiseuille[20,21]的计算公式, 黏性流体沿着x轴向, 裂缝张开度为M, 缝宽为λ的狭长, 弯曲裂缝中流动, 流量与压降之间的关系为:

式 ( 3) 中, μ为流体黏滞系数, P为流体内部压力, Le为裂缝的有效长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不规则弯曲裂缝本身就具有分形特征, 其有效长度由分形理论[22—26]给出:

式中, L选为裂缝两端的直线距离; δ为分维。

将裂缝有效长度表达式带入流量计算式中, 得:

考虑截面S, 通过截面S的总流量Qall等于截面上全部裂缝流量之和, 故做如下积分:

由于前提假设裂缝宽度跨度很大, 即λa>> λi, 则积分结果可简化为:

根据渗透率的定义: 压力梯度为1时, 动力黏滞系数为1的流体在介质中的渗透速度, 则分形裂缝系统的渗透率可由Qall写出: 令μ = 1, 则:

式 ( 9) 中, Kf为裂缝系统对含流层的渗透率贡献, 由此, 震后含流层的总渗透率可以表示为:

式 ( 10) 中, K0为震前含流层的初始渗透率。

具体分析地震影响油气井产量的情况, 针对川西某两口井2008年实际生产数据, 利用分形渗透率模型, 具体估算井口处裂缝体系的分形裂纹参数。

2. 3. 1 井一

图2中红色曲线为日产气量 ( 横坐标零点位置代表的日期是2008. 5. 12, 即汶川地震) , 可以明显的看出, 日产气量在地震前后的变化趋势与地层渗透率变化趋势非常类似。从产量数据上来看, 震后产量在短时间内有一个激增, 然后慢慢回落。一般地, 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储层的渗流特性, 可以用渗透率来度量; 二是储层内部压力梯度。这里我们稍作分析, 对于震级不是特别高的地震来讲, 不会大尺度的改变地下岩层的结构, 因而很难造成储层内部压力梯度的明显变化, 所以我们认为地震前后, 储层内部压力梯度不发生明显变化, 导致产量骤变的因素很可能是储层内部微观连通性的改变。换句话说, 产量的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储层渗透率的变化趋势, 二者之间应大致呈正比关系, 即:

式 ( 11) 中, K0, P0, K1, P1分别是地震前后较稳定时期内井筒渗透率和日产量的平均数值。

井1选取产量跃迁前后相对稳定期内日产量平均数据进行估算, 则:

整理得:

根据该井相关的实际数据, 给定式 ( 13) 中各参数的值:

式 ( 13) 中, D为分维度; M为裂缝张开度; r为井筒半径; K0为井筒内部初始渗透率; δ为迂曲指数。

经过计算得出:

2. 3. 2 井 2

计算方法同井1, 代入井2相关参数值:

得出:

( 两口井的各项参数均由川西油井实际资料给出: 渗透率K0, 由测井曲线计算得出; 裂缝分形参数D和δ均由岩芯样本估算得出。)

以上估算结果表明, 地震对该井所在储层的微观连通性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使得储层内分形裂纹系统快速发育成型, 新形成的裂纹系统对储层内部的油气运移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微裂纹体系的震后发育与初始渗透率密切相关, 其微裂缝隙体系宽度的数量级大致为10-4~ 10-3m。

3 微裂纹体系随时间的演化规律

3. 1 实验现象及外部观测数据

自然界中岩层的渗透率的值并不是恒定不变的, 它只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参数, 会随着时间,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缓慢的发生变化。然而在天然地震发生之后, 受波及区域内的地下含流层的渗透率会发生非常明显的跃迁, 渗透率变化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平时, 值得关注的是, 震后渗透率发生跃迁之后, 体系并非处在一个高渗透率的稳态, 而是迅速的发生回落, 经过较长时间之后, 体系的渗透率才会在比初始渗透率稍高的位置上稳定下来。这一现象在实验室和自然界观测中均被发现过[27—30], 引用其结果如图3、图4所示。

从以上引用的结果中不难看出, 震后一段时间内渗透率呈现出明显的随时间演化的趋势。那么导致渗透率跃迁并快速回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经过分析认为, 在地震波动压力作用下, 含流层裂缝体系再次发育的过程, 可以视为一个弹塑性过程; 在地震发生期间, 裂缝体系会将吸收的部分地震波能量以弹性势能的形式储存起来, 本身进入一个高能激发态, 这当然是一个非稳态。当地震结束, 动应力消失之后, 裂缝体系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部分储存的弹性势能 ( 会有少量残余) , 经过一段时间能量释放结束之后, 整个体系会慢慢稳定在一个新的比初态稍高的能量状态上 ( 准稳态) 。以上是从能量的角度来分析整个过程, 那么前文推导出的结果如何反映这一含时变化趋势呢? 已经知道, 既然岩层在地震前后经历了一个弹塑性形变的过程, 那么在岩层中微裂缝开闭的过程中, 整个微裂缝体系的结构分布会随之发生明显变化, 也就是说体系的分形统计参数会随时间变化, 而不是在裂缝体系形成后就恒定不变了。因此, 把分形裂缝模型中描述裂缝分布的统计参数分维度D设置成含时变量, 用来反映整个裂缝体系震后的时间演化。

即:

3. 2 井水流量变化分析

利用以上结果对地震前后井水流量监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图5给出的是2008年陕西某地震台井水流量监测数据图 ( 数据来自国家地震前兆台网) 。

前文已经分析过, 由于排除了高震级地震破坏性影响, 故在含水层压力不变的情况下, 井水流量与渗透率成正比, 也就是说, 井水流量的变化趋势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渗透率的变化趋势 ( 仅相差一个常数) 。

这里, 把井水流量数据跃迁中段 ( 180 d) 随时间t的变化做了高斯曲线拟合, 结果如图6所示。

假定井水流量与渗透率之间的比例系数为C0, 则渗透率的的变化趋势可以表示为:

代入分形裂缝渗透率表达式, 可以得出:

整理得:

将水井的各项参数代入上式, 经过计算, 作出分维D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7所示。

4 结论

利用分形裂纹模型给出了震后岩石体系渗透率涨落现象一种可能的理论解释。并在此理论基础上, 分别针对油气井及水井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 估算出了相应的体系裂缝宽度和分维度的含时表达式。根据实际资料的估算结果, 认为, 中小规模的地震不会使油气层产生宏观破裂; 但是会致使其微裂缝体系再次发育, 新发育裂缝宽度的数量级一般小于10- 3m。以上工作主要成果是将宏观渗透率变化与体系微观结构变化联系起来, 可以通过测量渗透率的变化来分析估算地下裂缝体系的发育程度。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的模型尚未加入直接反映地震强度的参数, 例如地表峰值加速度、地表位移等。如果将该类地震参数与渗透率关联起来, 那么通过渗透率这个桥梁, 理论上可以直接估算出某次地震后, 地下储层裂缝体系的变化情况, 这对我们研究震后油气运移是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的。

摘要:天然地震发生时, 地震波会对地震波及范围内的含油气层产生作用, 通过流固耦合的方式直接传递动能来推动油气运移;另一方面, 地震波产生的动应力可以改变含油气层的微观孔隙结构, 促使原有的裂缝体系再次发育, 产生大量新的裂缝, 微裂缝, 短时间内致使体系连通性增强, 从而改变地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运用分形统计理论, 给出了分形裂缝体系的含时理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从理论上分析解释了震后地下岩层渗透率突增并在之后一段时期内缓慢回落的现象。利用川西某两口井2008年生产数据及陕西某地震台井水流量观测数据, 得出了井所在地, 震后地下含流层的裂缝结构参数, 估算出了新发育的裂缝体系最大缝宽的数量级;并给出了体系分形裂缝参数随时间的演化曲线图, 为深入研究震致油气运移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于加强工业统计创新能力的分析 篇8

【关键词】统计;能力;建设;创新

工业统计在实践中创新,是对工业统计活动的整体或者部分进行变革,也是对工业统计工作的不断拓展和提升。工业统计创新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通过对统计工作进行不断总结,在工业统计活动中不断探究、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才能使工业统计工作者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工业统计不论是“硬件”设施的改善,还是方法制度的变革,都对统计人员的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这种变化,工业统计工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为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也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1.统计数据处理能力创新

工业统计“一支笔、一个计算器、一张报表”的手工汇总时代,工作效率低,误差大,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已远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必须改变。而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统计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再生误差。其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和现代化的网络传输手段为工业统计由逐级汇总到越级汇总,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直报和即将开展的“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建立都得利于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说,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息息相关,而对计算机技术的灵活应用,是工业统计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技术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其特有的数据库和网络功能,使得各级统计部门都可以掌握到各名录企业数据。这在“手工汇总,电话报表”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强大的网络功能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准确性。联网直报和“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实施和推广突破了层级报送的弊端,使各级统计部门和直报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见面。计算机技术提高了统计信息化能力,开创了统计资源共享的可能。

2.统计制度创新

在1998年以前,工业统计调查实行的是全面统计。在隶属关系上,乡及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全面上报报表,村及村以下工业数据仅在汇总数据表中体现。随着民营经济村级工业异军突起,原有统计制度弊端逐步显现。一方面,规模较小的乡办企业统计机制不健全,完成统计报表时,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大的村办和民营企业游离于制度之外,其生产活动没有纳入国家统计调查。只有在统计制度大胆创新,实行规模以上工业全面统计和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才能有效整合现有统计资源,提高工业统计调查能力。因此,结合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从而保证工业统计数据的全面、真实是很有必要的。

3.统计人员素质创新

新制度的建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统计人员应适应历史的变革,要解放思想,不能因循守旧。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与工作实践并重,不断加强统计业务能力提高,只有业务能力提高了,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保证工业统计数据工作有效地開展。

4.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创新

在新报表制度实行初期,部分乡办企业和民营企业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对工业统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统计工作创新性的提出“一要数量,二要质量”的执法新思路。首先解决报表回收难问题,针对拒报和屡次迟报工业数据的企业,专业统计人员配合行政执法检查,加大查处力度。对能够正常、按时申报的企业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通过经常性执法检查使报表回收率达100%,并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创造性开展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提高了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和工业统计数据质量,也进一步提升了统计部门形象。

5.统计分析能力创新

近几年,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工业经济总量年均增幅在二成以上。经济越发展,统计越重要。随着统计工作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作用不断深化,不但要求工业统计能够描述经济社会工业现状,更要解释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还要应对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分析问题。一方面,政府和社会都要求统计部门给出客观合理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另一方面,工业统计工作者掌握的知识不够多,掌握的信息量太少,工业专业统计工作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常常力不从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不少统计分析报告,大都是数字文字化,侧重理论研究,缺少科学分析。所以,工业统计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提高驾驭统计数据的能力,提升分析经济形势的深度和广度。对工业企业生产、销售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延伸统计分析链条,拓宽统计分析领域,从而才能进一步创造性地开展工业统计工作。

6.统计服务能力创新

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统计月报是统计成果的载体,是统计工作向社会服务的窗口。除此之外,工业统计服务也必需经受住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咨询的质疑。如何提升工业统计服务能力,就要开创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模式,统计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合作,不仅要会“独唱”,还要参与“合唱”。要善于组织协调、善于交际联络;要能请进来,也要能走出去;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形成统计的合力。而统计部门与民营企业管理部门合作开展的民营企业统计调查,可以说是统计工作服务工业企业的一个典范。通过与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合作开展的工业企业数据共享,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互通有无等工作,对综合统计与涉工部门统计的合作也是统计服务工作的创新。

总之,创新与实践贯穿于工业统计活动全过程。只有通过对工业统计工作不断的在实践中进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工业的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李安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7).

上一篇:以服装促销活动为主题的策划方案下一篇:3 学校反邪教信息员工作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