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培训路径研究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

在传统思维模式下,农业和农民是落后的象征,“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全社会对农民的普遍认知。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民的职业化倾向日趋明显。新型职业农民,指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及专业的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储备,同时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通过直接的农业生产和产业链实现就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村或集镇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是特定时代意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农民身份的转变,体现了农业领域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积极转变。因此,要扩大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必须做好培训工作,在提高农民职业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其社会地位,转变全社会对农民形象的认知,从而构建起社会最广泛层次的职业化认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三农”问题;实施积极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可以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农业生产领域,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对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对各产业领域的影响日渐深入,农业领域也不例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强化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有助于转变传统农业思想的负面影响,尽快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素养,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基于此,本研究以国家和广东省相关政策文件为支撑,结合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要求,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创新路径。

1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要求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到来,农业信息化成为重要的历史发展趋向,国家和政府审时度势,出台一系列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的政策文件。2015年,人社厅发布《关于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积极利用互联网,展开农民创新就业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和业务经营能力。2016—2018年,农业部办公厅连续3a印发《关于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积极倡导通过信息化形式展开农民培训工作,探索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农民培训的创新途径和形式。202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农民在线教育培训。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中指出,培训班要实施农业信息化教学,组织学员网上评价、收集学员意见和建议。农业信息化教学内容中要将“云上智农”App应用纳入培训课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全面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水平。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这必然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原有个人素质的基础上融入信息素养,通过信息素养的渗透和整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整体素质。具体看,在新型职业农民个人基本素质层面,必须具有获取评价和使用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具备信息化意识、能力和手段3方面的信息化素质。从具体应用层面看,要能够接收各种信息化的产品和技术,同时具备了解和运用知识的意愿,特别是能够熟练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服务。在职业价值属性层面,新型职业农民要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宣传,使自身获得有效的社会认同,进而提升职业价值。在农业信息化迅速发展时代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只有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个人信息化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

2农业互联网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业信息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要趋向,如何在这一背景下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就成为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虽然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已经在各地区如火如荼的开展,应用效果也相对较好,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互联网已走入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使其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收益,体会到网络信息技术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受制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制约,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培训工作难以满足农民实际需求。如,在部分偏远地区农村,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缺乏培训教师和基本培训设施的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随着中央和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视,在该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同时构建起比较科学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确保培训资金到位。根据统计数据,2014年和2015年中央财政投入11亿元的专项资金,016年、2017年和2018年投入分别增长到13.9亿、

15亿和20亿。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提供了财政支持,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但从目前实际看,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该领域资金投入力度,但与庞大的资金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缺口。当然,造成经费短缺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培训经费来源较单一。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费用,主要由各级政府财政承担,缺乏社会来源渠道,未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2.培训师资队伍总量不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数量仍旧呈现出不断增长态势。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与2018年相比增长0.8%。其中,有17425万人属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同比增长0.9%。本地农民工数量11652万人,同比增长0.7%。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学有所成后,往往选择留在城市,不会再回归农村,这也是农村地区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开展信息时代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必须建立起精通互联网技术的实用人才师资队伍。2008年以来,农村地区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020年该类人才需求量突破18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我国农村地区适用人才的数量明显不足,虽然相比以前有了明显增长,但在总人才中所占比例仍旧偏低,约为8%左右。从农村地区实际看,不仅实用人才占比偏低,且大多数未受过中等以上的农业职业教育。虽然我国比较重视三农工作,但在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仅占GDP的0.8%,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2%以上。受农村地区经济情况影响,当地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国家和政府未出台相应的引进人才政策,也是农村地区网络教育教师队伍不足的重要原因。

3.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缺乏创新性

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看,由于缺乏对实际需求调研,造成培训内容偏向于书本化,与农民的生产实际脱节,农民通过培训活动难以获得对自身的生产有帮助的技术和知识,影响到其参与培训活动的兴趣和动力,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培训内容与农业生产实际缺乏联系,特别是未与当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结合,同时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造成培训过程中大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缺乏具体层面的实践,难以满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求。

培训内容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由于未进行培训需求调研,特别是未针对培训所在地的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农民群体的实际调查,造成培训过程仅照本宣科,侧重理论轻视实践,难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目前看,理论授课仍旧是大部分培训的主要模式,这种单一的培训课程模式虽然可以使农民接受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并不能将其熟练地应用于实践,进而影响到培训效果。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不足。目前课堂教学模式仍旧是大部分农民培训的主要授课模式,难以调动农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产生厌倦情绪。

3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路径创新

1.建立网络教育培训多元投入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从本质上讲属于一种公益事业,同时需要较高的投入作为支撑。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投入主要由政府财政承担,资金来源单一,造成资金投入不足,进而影响到培训效果。因此,必须拓展经费渠道,特别是引入民间资本,构建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做好监管工作,保证经费充分发挥作用。财政资金投入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前实际,对经济落后地区适当倾斜,尽量做到公共资源分配的均衡化和科学化。为弥补政府财政经费不足,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领域,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媒介作用,实现培训工作和农业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有机整合,构建起丰富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学习资源,激发农民学习兴趣。总之,要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取得预期效果,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还应调动社会层面的各种资源,实现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2.打造专业化网络培训师资队伍

要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首先应构建专业化的培训师资队伍,只有依靠优秀的师资队伍展开网络培训,才能通过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农民的核心素质,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具体而言,应做好如下工作。

政府部门发挥资源优势,与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进行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打造出一支精英的培训教师团队。其中,线上教师团队主要负责相关理论介绍讲解,线下教师团队主要负责农民的实践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各种新技术。

为适应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必须培育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精通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教师。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线上教师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通过线上培训工作,可以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和平台及专家队伍之间的有效互动,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最前沿的科技知识。培训过程中,可以考虑设置线上答疑窗口,及时解决农民在培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不仅可以节约培训成本,还可以提升学习效率,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实现对各种产业类型的全覆盖。密切教师和学员之间的关系,使培训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员的特征和动向,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最大限度提高培训效果。

3.构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培训模式

要提高培训效果,必须提高农民对培训重要性的认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微信等新媒体,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构建起适合农业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培训模式。

政府应充分发挥资源协调优势,加大和农业院校、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实现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加大网络信息技术在培训领域的应用,尽快构建起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的远程教学平台。如,完善在线管理机制,加大对培训学员的管控力度,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以便培训教师加大对学员的监督和督促作用。加大政策出台力度,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认证,提高证书含金量,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训学校和培训机构应重视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领域的价值,特别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培训对象调研分析,从而构建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通过打造特色课程,有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培养高素质的家庭农场主为目标,采取农学结合、学用结合、理实结合、产学结合等方式进行培训。针对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群体的实际需求,采取送教下乡、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等创新性的教育培训模式。针对信息技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领域的作用,应加大智慧农民云平台建设,实现信息管理和服务以及资源共享等功能,实现教育手段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农业科研院所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和推进智慧农民云平台建设,打造农业创客空间,实现对农民群体的吸引力,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从而创造出多种“农业信息化+”模式,促进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力提升。同时,针对农村地区青年创业问题,应将青年创业和创新课程开发有机整合,不断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构建起广泛的培训资源库。根据培训工作实际需求,充分利用J2EE等技术,建设综合性Web网站,为其参与培训提供更为方便的途径和模式。

4结语

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是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不仅可以提升农民的网络信息化素养,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获得更多的技术和能力,还可以通过培训工作,提升其综合素质,提高其收入水平,同时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当然,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实际,构建起合理有效的培训模式,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宋志敏.“互联网+农业”背景下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河南农业

[2]李波.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和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农民科技培训

[3]曹国涛.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训途径分析

[4]高红治.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途径分析

上一篇:基于杜邦系统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下一篇:探讨在线和离线的高校综合课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