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经验材料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经验材料(共8篇)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经验材料 篇1

坚持“五化”同步 全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

中共三原县委(2013年5月)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城乡一体发展为总揽,按照‚城市理念、农村特色‛的思路,坚持地域相近、规模适度、资源整合的原则,在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中心村,率先规划建成了郑家镇王家社区、丈八寺镇苏柳社区、土桥镇镇头社区等一批规模较大、标准较高、功能相对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同时,围绕‚安定和谐、安居乐业‛总体目标,坚持把高标准建设与高水平服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不断探索‚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的社区工作新路子,持续提升了社区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了农村新型社区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一、城镇化规划,点线连面建设新型社区。一是依托城镇先行规划。对毗邻城镇、公路沿线的中心村,按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与镇区对接,公共服务设施与镇区功能互补,产业发展与镇域经济融合,社会管理参照城镇机制设计,人居环境与城镇同抓‛的思路规划设计,使农村新型社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城镇融合发展。二是整合资源加快建设。采取‚逐户协商、统一标准、签订协议、住户平摊费用‛的办法有效整合土地资源,采取‚沿街地段竞价获得、其他地段抓阄分配‛的办法合理分配空间资源,采取‚整合重点

品安全、城乡建设、劳动保障、社会管理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充分预测评估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风险,提前采取措施,从源头上有效防范、控制和降低了稳定风险。

三、网格化管理,优化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一是拓宽网格覆盖。将社区按街面、房屋等划分为不同的管理网络,每15-20户设立一名中心联系户,实行分区域、分层次、分责任管理。按照人口管理、房屋租赁、特殊人群稳控、治安防控等由热心居民成立管理监管小组,建立了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信息基础平台,实行入户访查、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了‚实名、实情、实时、实数‛和全员、分类、高效管理目标,形成了‚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服务管理格局。二是配强服务力量。整合综治、维稳、信访、司法、公安、民政、财政、社保、土地、计生、合疗等力量,在各镇成立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配备了1名正科级兼职中心主任和1名副科级专职副主任,实行‚一个目标统领社区、一个场所集体办公、一个口子受理问题‛的‚大综治‛工作模式。目前全县共建成14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165个村级便民服务室、7个社区便民服务室,受理事项8796件,办结8557件,办结率为97.3%。建立镇、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14个;以村两委会班子为依托,建立行政村人民调解委员会187个;建立交通事故纠纷、医患纠纷专业性调委会2个,共聘用人民调解员719名,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三是前置服务关口。全面推行‚3+2+X‛群众工作法,委派专门工作人员多方搜集整理各类信息,及时向社区居民发布,畅通民意表达反馈渠道,了解

息‚高速路‛已全面升级,为民服务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三是搭建平安建设平台。结合新农村建设,开辟‚农村法治文化一条街‛、法制宣传广场等,在‚农家书屋‛设置法律图书角,通过喷绘、书法、漫画、标语等形式普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先后印制了20余万份《平安创建知识问答》、《警民连心卡》、《平安家庭建设责任书》和《平安建设服务回执卡》等资料,由政法干警上门入户发放宣讲,使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强化法制意识,提高平安建设水平。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经验材料 篇2

一、网格化管理由城市社区向新型农村社区的延伸

社区的网格化管理, 是对社区管理性质和宗旨的深化。由于经济基础和文化水平的差异, 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主要依靠的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而对于新型农村社区, 笔者认为其推行网格化管理更多的是在社区治理理论基础之上的提高和完善。社区治理理论是政府在一定社区范围内与社区组织、居民等按照特定的规则制度, 通过互动沟通、协同行动等方式展开合作以共同管理社区事务, 强调多个主体间的平等互动。农村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其最大的突破就是从权力分配的角度重新开始对基层管理体系进行制度化构建, 从乡镇政府到村两委, 从农村社区管理组到单位管理责任人, 直至最后的每一位居民。新型农村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是要建构出自上而下的层级体系, 通过权力的渗透和责任的承担建立起新的社区管理秩序, 以方便政府政策的下达和居民诉求的上传, 提高农村社区的管理服务质量, 逐步实现城乡社区管理服务均等化, 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笔者为了进一步探析新型农村社区的网格化管理, 选择靖江市新桥镇孝化社区进行调研, 以期深入了解探析新型农村社区的网格化管理运行机制, 在此之中也发现了这一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形成了自己的些许思考。

二、新型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架构

孝化村位于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 是靖江市的西南门户, 地势优越资源丰富。2013 年, 孝化社区全面建成并迎来了2768 名新入住的农村居民, 作为新型农村社区, 网格化管理成为孝化社区为突破农村社区发展瓶颈的一大新举措。社区采用细化网格单元, 优化人员配置, 搭建信息平台和健全监督机制四大方法, 使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 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服务的精细化。

(一) 网格划分和体系建构

新型农村社区属于农民集中居住型社区, 入住的农户均来自同一村庄或邻近村庄, 因而农户的自身属性是基本相同的, 按照地理布局自然地划分单元网格即可。孝化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由新桥镇政府统一施行权力的下放, 围绕社区管理小组带领下的治理团队和村两委主导下的监督团队两条主线而构建。社区管理小组作为孝化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最高领导小组, 虽是2013 年从村两委分离出来的独立的管理团队, 但和村两委共属一套完整的领导班子, 其直接管理的对象为孝化社区的中心户长及各职能机构负责人。孝化社区目前共分6 个片区, 已有接近800 户住户入住, 社区管理小组按照80~100 户的规模成立中心户, 即构成一个单元网格, 并在其中选取一位中心户长直接与农户对接, 负责解决所管辖网格内的各类事件。管理小组之下的另一个分支则是孝化社区专门设立的四个职能机构, 按服务所需配备相应比例的物化、安保、环保和违建管理人员, 他们与中心户长处于同一级别, 负责社区的治安管理和环境卫生工作。与社区管理小组平级的村两委党建负责人是孝化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最高监督团队, 他们将孝化社区60 几名党员按居住地区分组, 成立了4 个党小组, 专门监督所辖区域内的社区管理工作。综上, 笔者整理了孝化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体系架构, 如下图所示:

(二) 人员优化与运行机制

新型农村社区在硬件设施上与城市社区并无差别, 但其住户延续了之前几十年的地缘关系, 这使得农村社区的管理仍然离不开熟人社会的潜在影响, 因而社区的主要负责人既要具备出色的管理能力, 又要在社区居民心中有一定的声望。孝化社区的最高管理小组由主任、书记和3 名委员组成, 均由新桥镇政府直接任命并赋予其管理整个社区的权力。在网格化管理落实之前, 农村社区的管理链条终止于社区管理小组或是统一的社区服务中心, 居民有需求、有困难要自己到中心提起诉求, 并等待更为忙碌的社区主任来逐一处理, 效率低下且容易降低居民对社区这一服务网络的满意度。网格化管理实施之后, 孝化社区主任可以在各个中心户中选择德才兼备且居民信任之人, 任命其为中心户长将权力进一步下放, 这些选出的中心户长会定期到所管理单元网格内的居民家中收集资料, 全面了解每一户住户乃至每一个居民的生活现状, 分类管理不同生活水平住户的同时将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遏制在摇篮中。除了权力逐层渗透的社区基层管理团队, 孝化社区专门的社区职能机构也是保障社区治理和谐的关键。孝化社区管理小组在社区住户中选取了4 名技术型人才作为社区的物化管理人员, 负责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命2 名执行力强的党员负责社区内的违规建设工作, 并对违建住户进行集体主义思想的灌输;挑选了6 名不超过50 岁的安保人员, 并开展夜间巡逻保障居民的财产安全;给17 名社区失业人员提供了环境保洁员的岗位, 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同时确保社区环境的整洁。

(三) 平台搭建与规范监督

新型农村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不仅仅是将社区分为一个个单元网格, 还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搭建起数字化的信息收集、分析与资源共享的平台。孝化社区的中心户长和职能机构负责人同样是这一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 而网络平台的搭建和社区资料、居民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则由社区的2 名大学生村官来完成。中心户长将入户收集到的居民信息集中反馈给村官, 由他们统一汇总整理, 形成每一户住户的信息档案, 方便数据的查询和资源的共享。职能机构负责人在各自的职能岗位工作时, 把工作的进展汇报给村官, 由他们筛选整理并定期上传给镇政府部门, 形成信息的互动和工作的交流。此外, 在社区管理工作初期就加以规范的监督是新型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制胜的法宝。孝化社区在社区管理小组之外还同时设有村两委管理下的党小组, 负责对社区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监督和考核。党小组成员作为优秀的共产党员, 本身具备严格自律的素养, 在社区生活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他们的大公无私保证了社区管理的公平公正, 部分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还能帮助居民解决一些难以调解的问题。

三、新型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现实困境

近几年来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已经初具成效, 但其资源的获取和经验的积累距离城市社区还有一段距离, 笔者在调研之中就看到了农村社区在实行网格化信息管理时的困难, 以及执行工作时所遇到的一些障碍。

(一) 宣传力度不够, 认知意识缺乏

网格化管理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全面推行的第一个不足就是宣传力度的欠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宗旨是服务农民, 网格化管理的实质也是保障底层的农民能够加入进社区这个服务网格中, 能够及时表达自身的诉求, 提高生活质量和社区归属感。然而笔者发现, 网格化管理在农村社区实施时并没有及时宣传普及, 除了管理组织架构中的负责人之外, 大部分的社区居民并未听说“网格化”这一管理新模式;只知道有过专人上门来统计住户信息, 但不知晓这就是自己所在网格的联络人, 有任何社区生活的需求都可以向他们反映。这就导致了网格化管理虽一直在运行, 但计划中的上传下达双向沟通变为了只有信息下达却无诉求上传的单向传递。社区居民对网格化管理缺乏了解, 也就缺乏了参与的积极性, 社区领导者难以看到网格化对基层工作开展的优势, 中心户长等管理链条下端的管理者很难在工作中展现他们的自身能力, 加上他们并非由镇政府直接授权, 自主执行的空间非常有限,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态度上的消极情绪和工作中的敷衍应对。

(二) 形式主义过度, 行动能力下降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模式, 有相对固定的网格划分、人员架构和信息处理等规则。新型农村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刚刚起步, 从相关政府部门到直接管理者都希望在最快的时间内看到成效, 这就导致他们会更加看重社区是否举办能受到上级关注、表彰的各类活动, 社区工作的各项资料能否获得更好的考评成绩, 而真正应该重视的内容, 为社区的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却往往被管理者抛之脑后。形式主义的追求必然会造成行动能力的下降, 孝化社区的大学生村官本是社区内的年轻力量, 应该更多地走进居民的生活, 通过他们发散性的思维不断地对网格化管理进行完善;而现实却是, 他们几乎整日坐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写文章, 为社区参与各项考评、收获更多一纸荣誉做准备。

(三) 管理人员老龄化, 信息技术水平低

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一方面是管理体系架构的网格化, 另一方面也依托于数字化的信息平台。我国城市社区的信息平台仍在进一步探索数字化管理技术, 而在新型农村社区, 这一问题更加严峻, 也是农村的网格化管理很难追赶城市的最大障碍。大部分的新型农村社区除了领导小组成员由镇政府选拔任命, 具备一定的创新思想和管理能力之外, 其余的管理人员主要由社区基层党员或老村干部构成, 职能机构的一部分成员则来自社区内的失业群体。虽然基层党员干部在社区内能够凭借自己的资历与声望解决一些技术上解决不了的生活问题, 但是这部分管理人员其年龄趋于老龄化, 办事大都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 难以跟上信息社会的步伐。对于失业人群, 虽然社区网格化管理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得到相对稳定的收入, 但是这部分人员普遍知识层次偏低, 只能承担安保、保洁等最基础的工作, 很难将不断更新的管理服务技术在农村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中应用推广。

(四) 资金筹措负担重, 资源整合力量分散

新型农村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团队之所以少有新鲜血液的补充, 信息技术水平提高缓慢, 归根结底与管理建设资金的短缺和运转不到位相关。大部分农村社区其建设管理资金只有政府的拨款, 仅有农业收入的村集体经济很难给予帮助, 单一的资金筹措渠道无法维持社区网格化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即便是工业发展占据大头的孝化社区, 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后能够投入到社区治理中的资金依旧非常有限, 难以支撑起网格化管理的所有工作需要。此外, 与城市社区的散户集中居住型不同, 新型农村社区的住户在血缘、地缘和业缘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关联, 容易出现靠关系办事等现象, 加之居民的向心力不足常以自我为中心, 使得普通管理者很难获取有效的资源, 更加不容易将多方资源进行整合, 阻碍了新型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发展。

四、新型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 加强动员力度, 力争全员参与

任何管理模式的施行都并非政府部门或管理者独自行动就能获得成效的, 社区的网格化管理, 需要的是管理人员、社区服务人员和每一位社区居民之间形成双向的互动, 有政策信息及时下达, 有困难诉求敢于上传, 因而新型农村社区首先要做好的即是网格化管理的宣传动员工作。一方面, 可以通过召开居民大会, 利用社区内宣传栏、广播等工具进行政策宣传和职能解析, 让所有社区居民了解什么是社区的网格化管理, 自己的直接负责人是谁, 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信息表达需求, 能够为社区的发展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虽然通过选拔任命了一批社区管理者, 但是仍然需要定期进行知识宣讲, 组织管理人员座谈会, 并可以邀请普通居民一起参与监督, 一是能够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思想觉悟, 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能让他们更加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认识到自己在网格化管理中的重要性。只有宣传动员力度到位了, 才能有更多的社区居民愿意更好地配合管理工作甚至主动加入其中, 才能保证新型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顺畅。

(二) 科学定位职能, 加强执行力度

网格化管理工作在新型农村社区中的平稳展开还需要对各个环节的管理服务人员有一个科学的职能定位, 使他们致力于多办实事。新型农村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来, 管理链条被拉长, 各个岗位的权力行使更为明确但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限制, 这就需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劲往一处使。因此, 新型农村社区在网格化管理初期就要科学地规划管理团队的人员配置, 对每一个级别、每一个单元网格的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的职能定位, 为社区各服务职能部门选拔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对监督岗位的人员进行公信力的测评, 让参与网格化管理的人都能身处自己所擅长的岗位, 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与此同时, 在管理人员的岗位明晰之后, 执行力度的加强也至关重要。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成效在新型农村社区中体现为办事的效率及处理结果, 这就要管理人员转变过于重视绩效考核的心态, 坚守为农民服务的宗旨, 多走进住户与农民交流, 多为农民办实事, 不断强化执行力度。

(三) 广泛吸纳人才, 提高科技水平

在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下, 新型农村社区应当和城市社区一样注重现代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是一项数字化、信息化、系统且完整的工作, 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 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虽有其特定的构成属性和生活习惯, 需要一定的传统治理方法, 但是现代化人才的引进更加重要。目前,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配备有大学生村官, 辅助农村管理工作, 但是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年轻的力量还是很少, 因而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政策的宣传和激励制度的完善来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自愿加入到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工作中, 让他们看到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技术和年轻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用到农村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中, 提升社区网格化管理人员整体知识素养的同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进一步发展。除了人才引进外, 对于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平台的不断更新、日益先进, 新型农村社区还需要定期对管理服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设计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 保障资金需求, 整合社区资源

网格化管理需要充足资金的支持, 农村社区的经济状况相比城市社区还有一段差距, 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的投入主体, 基层政府要带头设立专项经费以满足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需要。但仅靠政府单一的财政拨款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是社区管理解决资金问题的一大突破口, 吸引民间投资, 开展社区募集, 增加自筹经费等都是多方引进资金的可行方式。在获得资金后, 社区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 使筹集到的资金第一时间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保障整个资金体系的运转。此外, 还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害。融资渠道全面打开的同时, 管理者还需要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 首先基础设施资源要全面向居民开放, 其次要打造志愿者服务团队, 节省社区工作的经费开销, 最后要联动社会各界的人力资源, 通过协商合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的网格化管理贡献一份力量。

五、结语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是创新管理模式的一次全新探索, 新型农村社区需要进行网格化管理的尝试, 凭借科学合理的组织化建构高新数字化的网络信息平台来加强农村社区的管理能力, 提高为农民服务的办事效率, 搭建农民利益诉求表达的平台, 帮助建设初期的新型农村社区不断完善, 加快追赶城市社区发展的步伐, 帮助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发展是我国社区建设的关键一环, 在信息时代到来之际, 将城市社区探索出的网格化管理运用到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治理中, 不仅能改善农村社区的管理现状, 也能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文章通过对孝化社区的调研, 深入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组织运行架构, 在肯定其效果的同时也看到了目前发展所遇到的困境, 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组织架构,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许爱花, 甘诺.转型社会中农村社区治理困境及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 2011, (06) :165-169.

[2]杨代福.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扩散现状与机理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 2013, (06) :77-85.

[3]余华.社区网格化管理范式的演进与创新略探[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02) :79-82+150.

[4]唐卫华.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创新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 (11) :148-149.

[5]李增元.开放、流动社会中的农村社区治理改革与创新[J].社会主义研究, 2014, (02) :121-127.

分析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工作 篇3

【关键词】农村档案;社区档案;档案管理;问题和对策

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管理也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我国的农村新型社区工作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字、图像、照片等记录形式,需要进行建档保存,以保证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所依据。可见在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对档案的管理工作十分必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档案服务,减少档案管理失效所带来的问题,提高档案管理效率,能够为未来农村新社区建设带来更多的便利。

一、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特点

1.1档案内容较为繁杂

农村新型社区具有我国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形态,即是社区形态,也不能完全脱离农村生活方式,因此涉及的内容较多,相对的档案的种类和内容也较多。在档案内容当中,包括土地规划、村居改造、居民创业、就业等基本建设内容,也有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内容,还包括社会救助、残疾人权益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具有其相应的档案管理需求,也使得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呈现出内容繁杂的特点。

2.2形成周期差异较大

许多农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有着规划-建成-投入使用等较长的时间跨度。时间跨度大,意味着农村新社区档案的形成跨度较大,对农村新社区的档案收集和管理,需要较长的形成周期,而不同的是,如计划生育、医疗、社保等档案的形成周期较短,这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这对不同形成周期的档案,需要不同方式的管理。

二、农村新型社区档案管理问题探究

2.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许多农村新型社区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将社区建设和居民利益放在首位,进而忽视了档案管理的工作需求,特别是领导层,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造成当地新社区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工程建设、美化建设上,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无法跟上发展步伐,甚至出现未设立相关管理部门的问题,档案资源严重不足,档案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2.2未建立起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农村新型档案的管理工作当中,一些新社区并未设置档案管理制度,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处于“闲置”状态,而一些新社区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管理过程中,并未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档案管理工作,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缺失,最终直接影响了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建立档案不够全面,无法健康开展新社区的档案管理工作。

1.4档案管理投入不足

当前许多新社区的档案管理部门不受重视,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空间非常狭小,甚至有些没有固定的部门办公室和档案存储室,档案在公共区或借用的临时办公室内放置,不单单影响档案的归档和分类,在档案收取时造成档案的管理问题。而信息化档案管理在农村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极为少见,许多档案的收集、利用和管理都需要工作人员通过手写方式进行,这极大的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提高农村新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对策

3.1加强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意识

从认识上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意識,是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这对当前许多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意识不足,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问题。可以从社区领导层开始,进行宣传和培训,帮助领导层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当中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安排。与此同时,对新型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和收集意识的宣讲,充分的在整个社区工作过程中将档案管理工作深入人心。对于出现村、居合并形成新型社区的,则要充分保证原档案的完整性,并在原档案的基础上,对新的档案进行衔接,保证档案的合理性和时效性。作为新社区档案的关键,将农村新档案的变革资料保存完整,是帮助未来新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保障和前提。

3.2建立严密的规范制度

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关键和基础。特别是当前的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为了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对档案管理工作设置严密的规范制度十分必要。当前我国对档案管理制定了一定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标准,规范中严格要求了档案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内容,如档案装具的消毒、出事和消防措施;档案的调阅、查询流程等。农村新型社区在进行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和把握上述管理规范的原则,将管理制度与管理现状充分的融合起来,使档案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在已经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并未有效开展和实施的新型社区,则要对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严格规范日常工作,并保证档案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2.4提高档案管理硬件水平

针对当前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无法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落实的问题,应充分的认识到档案管理硬件设施完善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投入,积极的建设高配置的档案管理设施,特别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越来越高,建立起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办公室,并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存储、调阅体系,通过信息化技术帮助档案管理制度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徐蔚. 对农村新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 北京档案,2014,01(01):28-29.

[2]黄艳楠,许立强. 抓好农村社区档案管理 提升新型社区建设水平[J]. 山东档案,2013,02(02):32+46.

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经验材料 篇4

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把**农村构建成为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城市人向往的“都市里的农村乐园”。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合理规划,健全组织,增强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力

一是健全组织,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立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宣传、财政、建设、国土、民政、农业等二十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区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各镇街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农村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抓好落实。村明确由村主要负责人抓创建工作,职责明确,较好地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良好格局。

二是部门参与,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合力。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涉及面很广。我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主动加强与镇街的联系沟通,服务基层、服务农村。各部门都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加强组织建设、落实建设资金,开展对口指导,为农村社区建设添砖加瓦。建立了部门与17个经济薄弱村结对机制,结对单位每年至少要为结对村办一件实事。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村级组织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是开展调研,明确农村社区建设定位。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新课题,没有现存的经验。实验区贵在实践,贵在创新。我区成立了由民政部门牵头的农村社区建设调研小组,深入到各镇街、村进行调研,以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农民群众所思所想,征求基层干部对推进我区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还邀请浙江大学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一起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的探讨,寻求理论支持,初步形成了我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总体要求是通过农村开展社区建设,将城市社区管理理念向农村延伸,城市社区服务方式向农村拓展,城市社区文明向农村传播,把农村建设成为“都市里的乐园”,群众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共建共享和谐品质生活。

四是抓好试点,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经验。选择双浦镇外张村、兰溪口村、灵山村、三墩镇山联村等4个不同类型的村开展试点工作,根据满足“个体”需求推进的思路,确定了“一村一品,一社区几场所”的社区建设模式,把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我们建设农村社区的切入点。同时,明确农村社区建设划分为“十有”示范型和“五有”标准型,从试点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同步推进。4个试点村,根据村民的需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新建或通过改造村委会办公大楼建设成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比较齐全,设有“二厅、五室、六站”等服务设施,为社区开展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全方位的平台,“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受理”的社区公共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

目前,我区4个试点村分别根据实际,打造“服务型”、“温馨型”、“方便型”、“书画型”等社区,变“闭门式办公”为“敞开式服务”,均达到了“示范型”要求,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街)”。通过对4个试点村的经验总结,我区及时召开了全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现场会,推广试点经验,全区掀起了建设“品质社区、和谐家园”的热潮。我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做法在《中国社会报》刊登。

(二)创新思路,加大投入,激发农村社区建设新活力

一是“一村一品”模式,提升凝聚力。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思路,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引入城市社区建设和服务理念,通过完善社区阵地建设,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按需设置项目,有效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今年推进的20个农村社区,围绕打造“服务型”社区有10个、“温馨型”社区5个、“方便型”4个、“书画型”社区1个。按照“示范型”社区要求创建的18个、“标准型”社区2个。“一村一品” 的建设路子,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农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满足需要,提升向心力。服务群众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围绕农村群众“农村社区建设,过城里人生活”的愿景,开展听民声办实事活动,全面推行以察民意、解民忧为主要内容的“民情恳谈会”、“说事会”,畅通农村社区居民的民意表达渠道,夯实群众基础。全区今年共召开“民情恳谈会”32次、“说事会”41次,通过此举措,村级组织的思想作

风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和谐,村级班子的向心力不断增强。

三是加大投入,确保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农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社区建设创造条件。去年区财政投入1.84亿元,今年区财政计划投入2.4亿元,主要用于扶持薄弱地区建设、农业园区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文体事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社区建设创造很好的条件。农村社区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平台。我们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把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今年区政府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农村社区建设补助经费,通过验收评估已下拨补助经费100万元,作为4个试点村的补助经费,余下的200万元资金,作为今年扶持16个村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今后三年,我区每年将安排300万元作为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促使农村社区建设深入推进。

四是抓好“星光计划”,提升农村老人生活品质。“农村星光计划”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幸福工程”。全区计划建设“农村星光老年之家”72个,已建66个,力争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实现“农村星光计划”全覆盖。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家”内普遍设立了读报室、棋牌室、谈心室、保健室、日托室等,‘家”外建有健身苑(场)、灯光球场、公园等,极大丰富了农村老年群众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我区“农村星光老年之家”的做法,得到了有关省领导的肯定批示。

(三)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永葆农村社区建设生命力

一是加强考核力度,保证有效运行。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区委、区政府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个考核体系中,不断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推进力度和长效管理。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强化服务质量。一是通过推行“自荐海选”、公开招聘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农村社区干部统筹管理、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能力。一方面,我们抓住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契机,通过采取“自荐海选”、“海推直选”的方式,依法选举出了183名新一届的村委会成员,真正把一批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深受群众拥护的人员充实到农村工作班子中。另一方面,我区积极拓宽农村社区村委会干部培养、选拔的路子,面向社会广泛招聘大学生“村官”,基本实现“一村一大学生”,有效改善了农村社区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二是举办了由农村社区书记、主任,镇街党委委员等110余人参加的全区村级组织负责人培训班,邀请省市有关处室的领导、专家系统地辅导了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建设农村社区的信心和水平。

三是深化村民自治,提升治理水平。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达标和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今年全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达标率为98%。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会、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坚持实行“二公开”、“四民主”,创新民主决策新机制,“村民议事厅”已在全区54个村全部建立,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村民自治。

二、下步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力度。一是探索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探索和建立农村社区监督管理机制,定期督查各场所运行情况;逐步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行,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中心正常运行。二是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研究实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召开现场会,表彰先进,推广经验。三是开展结对活动。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结对共建,让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理念给农村社区带来有益启示,加强城乡交流,加快农村与城市社区接轨的步伐。

(二)进一步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培育农村社区精品亮点。一是按照“十有”标准建设,完善服务中心功能设置,设立全程代理、健康文化、综治环保等系列服务,积极推行“一门式”中心服务大厅。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加强设施配备,不断充实中心服务功能。二是探索建立社区工作站制度,通过把多项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工作站,来加快实现农村社区服务与城市社区服务的接轨。三是精心培育农村社区精品亮点,推出5—6个典型作为**区的农村社区“样板社区”向省、市推荐推广。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经验材料 篇5

**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局,创新机制体制,积极实施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内容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截止2006年底,全区累计已完成93个村的改革,占全区总村数的35,共界定社员股东19.5万人,量化集体资产4.8亿元,量化

土地4.4万亩,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一是明晰了集体资产产权,农民变成股民,真正拥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算得出、拿得牢”的物质权益。二是化解了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并维护了近4000名农村婚嫁妇女等特殊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三是创新了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为确保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总体达到了群众相信、干部放心、股民称心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改革工作机制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合力推进。

1、统一思想认识。为了把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实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重大决策上来,进一步消除“不懂、不通、不想搞”改革的思想障碍,自2005年以来,我区每年年初都召开全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会议,并多次组织镇乡(街道)分管领导和改革推行村负责人外出考察取经,举行本区改革先行推行村典型宣讲、现身说法和各类培训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时,为及时破解干部群众“怕烦、怕难、怕出事”的畏难思想,结合改革进展情况,定期召开改革推进分析会议,进行总结回顾,分析不足与问题,积极研究相应对策措施。此外,我们还设立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专题简报,对各地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活动、典型经验和进度情况、改革成效进行宣传报道,努力卸除“怕失权、怕失利、怕失控”的思想包袱。

2、强化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在农办农业局常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相关部门业务骨干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日常协调、管理、指导、服务工作。各镇乡(街道)都相应建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负责制定和实施具体改革计划和工作方案,并明确镇乡(街道)党政一把手是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各改革推行村组建改革工作筹备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形成了区、镇、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3、狠抓指导督促。加强督促检查,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使改革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在每年初下达改革目标任务,与镇乡(街道)签定改革工作目标任务书,并将改革工作列入各地的年终考核,以切实增强镇乡(街道)政府责任感、调动干部积极性,并对改革完成村实行以奖代补。同时,区农办农业局还建立了改革联系点制度,要求办局每位领导具体联系一个镇乡(街道)和村的改革,实行一对一帮扶,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

二、突出关键环节,依法规范改革工作规程

2005年以来,我们坚持边实践边规范边提高的原则,注重结合实际,努力探索创新,严格把握改革关键环节。

一是严把改革原则关。严格把握“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维护特殊群体权益及村级集体资产全额量化三个基本准则,坚持“客观、公正、民主”、依法规范操作,对法律法规及政策明确规定的,按规定办,对法律法规不明确及无政策依据的问题,提交社员民主讨论决定,确保实施方案代表大多数群众的意愿,确保改革沿着产权物权化方向演进。

二是严把改革程序关。制定操作步骤,规范实施程序,严格按照“建立组织,制定计划;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清产核资,摸清家底;股权设置,量化对象;征求意见,通过方案;股份量化,公布清册;通过章程,宣告成立;总结提高,依法运作”等八个步骤实施改革,力求做到程序到位,经得起法律推敲、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是严把依法表决关。改革推行村按照规定必须开好三个大会,第一个是改革动员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表决通过改革动议;第二个是社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人口农龄测算报告、清产核资结果及改革实施方案;第三个是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暨首届股东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章程》,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成员。

四是严把公开公示关。为确保改革在阳光下进行,改革推行村都做到“六个公示公开”,即清产核资情况、人口农龄测算结果、改革实施方案、股东代表名单、股权清册、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及时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五是严把文本规范关。全区统一制定改革的《实施方案》、《章程》两个示范文本,印发了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清产核资、股东成员、讨论决议、股权清册、股权证等有关表式及格式文本,并对各推行村的清产核资情况、改革实施方案与章程的草案

进行严格审核,力求数据与文本资料客观、真实和完整。

三、充分发扬民主,因村制宜推进改革工作

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让群众唱主角,进行分类指导。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把握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充分发扬民主。为了争取广大社员特别是社员代表的积极支持与参与,牢牢把握“多开会、开小会”这个要点,努力做到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对

群众十分关注的疑问与难点,在开大会前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分析,有问题向群众请教,遇难点向群众讨教,化解各类矛盾,统一思想认识,我区每个推行村在改革过程中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均达20次以上。

二是改革因村制宜。即在程序到位和符合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充分的民主协商,因村制宜推进改革。目前我区的改革主要分三种类型:第一类,将村级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及组级资源性资产,做到“三合一”改革明晰到户、量化到人;第二类,将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折股明晰到户、量化到人;第三类,将村级集体净资产或仅将村级经营性资产折股明晰到户、量化到人。随着改革的深入,资产量化经历了从村级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的量化到村级公益性资产、组级资源性资产也纳入量化范围的过程;同时在股权设置上,除基本要求设置人口股、农龄股二个基本股种外,允许个别村结合实际,增设优先股、家庭股等股种。

四、依法规范扶持,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为充分发挥股份经济合作社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我们坚持抓改革推进与规范管理并举、抓政策扶持与加快发展并重。

一是规范工商登记。本着“于法周严、于事简便”的原则,区级有关部门多次协商,破解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难以工商登记问题,编印了《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工商登记办理手册》,并指导督促各股份经济合作社积极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有效明确股份经济合作社法人地位和集体经济性质、及时向群众核发由区委区政府统一制发的股权证书,促进股份经济合作社依法、遵章、规范、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大力推进股份经济合作社内部组织建设、制度规范、股权流转、收益分配的规范化管理;整理编印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印发了《关于规范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要求年可分配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村(居)委会分设银行账户,以切实提高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核算的独立性。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为了激励改革,加快股份合作经济发展,区委、区政府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奖励每个改革完成村2万元,实施“百团结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加大结对帮扶力度,明确给予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费减免、财政支持、优先落实村级留用地指标等扶持措施,以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经验材料 篇6

斗江镇人民政府(2012年 月 日)

斗江镇共辖9个村1个社区,人口2.3万人,其中符合参保条件的11448人, 60周岁以上老人2942人。自2011年8月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社局的直接指导下,我们通过调查摸底,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简称新农保)。截止目前,全镇实际参保10074人,收缴2011年保险费金额70万元,参保率达88.1%,养老金存折发放达100%,收缴2012年保险费8万元,取得显著成效。我镇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

全县新农保前期工作会召开后,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迅速作出新农保工作的前期部署安排,制定出相应工作方案,于第一时间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保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镇社保中心人员组成,负责指导协调与督促各村新农保工作开展,充实了工作人员队伍。同时,各村组建新农保工作小组,由村(居)委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村(居)“两委”班子成员和一些党员骨干组成。镇、村两级工作机构的成立,为新农保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上下联动,宣传到位

新农保是一个新鲜事物,群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为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我镇在成立工作小组后,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下下联动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真正使政策好处、参保程序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一是召开各类会议宣传。召开了由全体机关干部、镇直单位主要领导和全体村干部参加的动员大会,并要求各村召开好党员大会、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大造工作氛围。二是张贴标语扩大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全镇10个村(社区)共拉过街、过路横幅20余条、张贴宣传标语2000余条,发放县人社局下发的宣传手册近5000份,扩大了宣传工作的覆盖面。三是出动宣传车造声势。出动宣传车8次,大力宣传了新农保工作的政策、意义和任务。在宣传工作中重点做好与群众算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区别帐,算社保养老与养儿防老观念帐,算社保养老与存钱养老理财帐,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解决新农保工作启动难的问题。

三、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建立新农保试点工作目标责任制。一是与各村(社区)签订了责任状,及时将任务分解,把新农保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各村(社区)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凡是完成新农保保费收缴任务的该项可获满分,超出任务数一个百分点的加0.1分,低于任务数的减0.1分。通过绩效考核,极大地激发了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明确了包村挂点领导负责,包村干部具体抓本村新农保工作,形成由挂点 领导、包村干部、各村干负责组织,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三是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镇社保中心负责全镇新农保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信用社、派出所、民政、财政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由于责任落实到位,镇村两级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有效地推动了新农保工作顺利开展。

四、超前谋划,创新举措

在新农保工作中,收缴保险费是一个难点工作。我们通过多措并举,超额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任务。一是认真做好参保信息采集工作。在新农保动员会召开之前,我镇组织村组干部对全镇参保人员进行了一次的信息采集工作,信息采集做到直实、准确、全面,为保险费收缴打牢了基础;二是开展攻坚克难活动。2011年11月15日至12月15日,我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了一次新农保保险费收缴突击攻坚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积极鼓励村干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同时发动60周岁以上的“直接受益人”动员其子女参保,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四是通过到各村开展新农保养老金存折发放仪式,当场将符合发放条件的存折进行发放,扩大了新农保工作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保险费收缴工作的开展。五是结合“农事村办”,开展便民服务。工作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民填表登记,为参保农民复印身份证和户口簿。公安部门及时为参保群众换发二代身份证,为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户籍证明。做到农民参保不出村。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经验材料 篇7

一、面对农村新型社区物业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问题, 发挥各区 (县) 政府职能作用, 为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全面专业化铺路十分必要

北京各区县的新型农村社区数量多、范围广, 借北京新农村建设的东风, 村民整体搬迁上楼的楼房村越来越多, 从外观上令人很难分清哪些楼房是城市居民住宅, 哪些又是农村居民住宅, 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城市和农村的印象, 这不能不感叹改革开放给北京新农村带来的新气象和新变化, 也由衷地为楼房村的村民们感到喜悦和兴奋。在感慨于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的大量涌现给众多农村居民带来居住和生活环境大幅度提升的同时, 随之而来的便是后续的物业管理问题, 困扰着这些新型农村社区所在的乡 (镇) 或村级农村基层管理者的心绪。这些新社区不实施物业管理的话, 长此下去, 会形成治安问题社区、环境脏乱差社区, 进而成为难以管理的不良社区。而在这些新社区实施物业管理就要有人管, 有人管就需要费用支撑, 费用从哪儿出、由谁出等一系列问题都曾经困扰着北京新型农村社区所在的乡 (镇) 级或村级政府基层管理者, 难以决断。各农村新型社区情况不同, 只能因地制宜, 摸着石头过河, 各显神通, 因而才形成了目前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参差不齐的局面。第一种情况是绝大部分农村新型社区由村委会安排少量的人员进行社区卫生清洁、水电维修和安保巡逻等服务, 员工的开支由村集体承担, 这样的服务也算是实施了物业管理活动, 但极不规范, 过于简单, 也无服务标准, 非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第二种情况是部分农村社区由乡 (镇) 级人民政府职能部门或村委会牵头成立自己的物业服务企业, 吸纳社区内的村民进入该企业从事物业管理活动, 这样的社区大多存在于同村共住或多村村民共住的楼房村中, 农村社区自己的物业企业有的收取物业费以此来支撑物业企业的正常运转, 也有不收物业费的, 所有开支均由村集体承担。这些社区的物业管理相对于第一种情况而言有大幅度的提升, 物业管理规范且有序, 有范围、有标准, 但不够专业;第三种情况是极少量的农村社区外聘社会上独立第三方的专业物业服务企业进驻, 从事与北京城区物业管理无异的物业服务活动, 这样的物业管理规范且专业, 实施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 属于这种情况的北京农村新型社区数量少, 所占比例不高, 主要针对农村社区中的楼房村展开, 因这样的楼房村物业费收费标准不高, 难以吸引社会上专业物业企业的青睐, 故而在北京农村新型社区中少有专业物业企业的身影。如今, 北京农村新型社区物业管理可以说实现了全覆盖, 但从物业管理规范化、专业化角度而言, 与城市物业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北京有3900多个村, 其中楼房村就有200多个, 一刀切地全部将农村社区物业外包给第三方物业企业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极不现实, 难度也很大。北京农村社区基础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发展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具备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早已走上专业化物业管理正轨, 其物业管理水平与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无异甚至更好。这样的北京新型农村社区毕竟是极少数, 鉴于北京农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大部分北京新型农村社区一时还做不到物业管理的全面专业化, 此时, 就需要北京各区 (县) 政府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 逐步为大面积、全方位提高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铺路、搭桥。如可以由各区 (县) 农村社区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牵头, 组织辖区内各乡 (镇) 村物业管理管理负责人 (主任或主管) 有计划地进行定期培训、参观、学习, 聘请长年从事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专家与农村基层物业管理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交流、座谈, 也可以请部分北京新型农村社区中物业管理搞得好且常年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一线从业者介绍经验和体会, 大家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样的培训和学习要形成周期, 期间专家可以换, 基层物业管理负责人也要周期性轮换, 如此年复一年地推进下去, 不间断, 北京农村新型社区乃至所有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全面专业化不会太遥远。

二、面对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整体不高问题, 培训、学习是根本途径

从前文中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三种情况上即可判断出, 除第三种情况的第三方物业企业员工有专业物业管理经验, 员工大多非本乡本土外, 从事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活动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当地村民或社区内的村民, 第一、二种情况均属于社区物业管理自管, 大多数员工未接受过正规的物业管理教育或培训, 只是把物业管理看成是打扫卫生、种花草、修水电设备及管线等业务的简单劳动, 对物业法规、物业管理意识、态度、标准、技术技能等所知甚少, 最主要的是这些员工守于本乡本土, 只为谋有一职, 挣些收入贴补家用, 无更高奢求, 几乎没有或很少有机会接受专业的物业管理业务学习或培训, 即便是有些人员有机会能接受进一步的深造, 但通常都是在职的短期培训, 难有物业管理全方位的专业性更高的提升, 因而造成北京农村社区 (包括农村新型社区) 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整体不高的局面。

北京新型农村社区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现代化物业管理手段和技能严重短缺, 但不乏水电维修高手、种花草能手、保洁达人和治安巡防的行家里手, 这些人都是社区物业管理中的中坚力量, 他们缺乏的是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学习。前文中提到的由北京各区 (县) 农村社区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牵头, 组织辖区内各乡 (镇) 村物业管理负责人定期培训、学习, 也只能解决北京农村社区中极少数主要负责人的物业管理专业化服务水平问题, 具体到每个农村社区, 需要的是这几个负责人的传、帮、带, 在自己提高的同时, 也要将每次到区 (县) 培训后了解和掌握的物业管理所见所闻, 特别是所有物业管理技能和办法手把手地传授给员工们。另外, 在有条件的新型农村社区, 可以将能力强的物业管理骨干送出去, 进行物业管理专业化的系统学习, 学成后, 再将现代化物业管理措施、技术手段和办法等应用于社区中。此外, 除了培训、学习之外, 提升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的途径还有很多, 如外请物业管理专家到社区来给所有物业员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送物业员工到城市住宅小区物业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与第三方物业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双方员工结对子, 互换岗位, 彼此取长补短等多种方式, 力求北京每个农村社区, 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都尽其所能, 为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 从而不断提升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物业服务水平。

三、面对物业管理收费难问题, 物业收费决策很重要, 提高物业企业服务质量是关键

鉴于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主要针对住宅, 因而与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情况相同, 均面临相同的问题, 就是物业管理同样存在收费难现象。应该说, 物业管理进入中国大陆已30多年, 北京又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 京郊村民对物业管理收费观念早已熟知, 不必大力宣传, 不说与北京城区或各区县城区距离远近, 物业企业开展物业管理活动需要每户村民交费这样的常识大家都认可, 道理也很明白, 但依然有相当数量的社区村民家庭不会主动去交物业费, 除数量极少的村民确因家庭经济拮据无力承受物业费的额外支出外, 比例相当高的村民家庭均有支付能力, 且不少社区村民搬迁上楼获得了几万元至上千万元不等的拆迁补偿, 交点物业费不是难事, 却也不愿交费, 甚是奇怪。既然不是支付能力问题产生的物业费难收现象, 又是什么造成了物业费难收局面的呢?究其原因多种多样, 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交物业费的村民还未形成享受物业管理交费的习惯, 就像一日三餐定时定点吃饭需要形成习惯, 四季更替适时增减衣物也要形成习惯一样。村民们无论是以前住平房或是楼房, 几十年来从未交过钱或交很少的钱, 现在每年要将自己的月收入或高于月收入的费用交予他人来管自己, 就像是花了钱还要受制于人是一个道理, 难以形成习惯。其二是乡 (镇) 级政府组织或村委会与建造农村新型社区的房地产开发商事先达成协议, 承诺村民入住社区新楼房后的第一年或若干年期间不收物业费, 第二年或几年后再收费, 而待社区项目验收完毕交付村民使用后, 即开发商撤走而由物业企业接管后, 若物业企业是开发商的下属子公司还好, 可以顺利接管该物业, 不收物业费的承诺可以兑现, 但若物业企业不是开发商的子公司, 便难以兑现开发商若干年内不收物业费的承诺。试想, 村民搬进楼房后从不交费, 若干年后却要交费, 或开发商承诺几年内不收费, 非开发商子公司的物业企业接管后却要收费, 落差如此之大, 令社区村民们难以适应, 难免产生抵触情绪。乡 (镇) 级政府组织或村委会的良好初衷是带给村民实惠, 本是好心却办了坏事, 如此导致的物业费难收便产生了。诚然, 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费难收的原因还有很多, 如有对物业企业服务哪怕某一方面不满意就拒交费的, 有邻里纠纷物业企业调解不力拒交费的, 有物业企业入户维修不及时导致自身家庭受损失而拒交费的, 也有因安保不力造成人身伤害、车辆停放或丢失造成财产损失、村民占用绿地、私搭乱建等各式各样的理由, 物业企业对此不作为而拒交费的。社区村民拒交物业费的理由太过多样, 只要对社区内有任何不满意, 哪怕是很小的问题, 无论是否是物业企业的责任, 均一并由物业企业承担物业费难收的后果。

目前, 收取物业管理费的北京农村社区只存在于200多个楼房村中, 且并非都收费, 收取物业费的社区其物业费收费标准大体在1元/月·平方米左右。此收费标准远远低于北京商品房, 也高于早期的经济适用房, 从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本世纪10余年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上来权衡, 这个收费标准并不高, 几乎每个村民家庭都有能力承受, 有些北京新型农村社区物业费收缴率每年都能达到100%, 但大部分新型社区却达不到, 产生了有能力交费却不交的局面。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物业费难收, 应该说领导层的早期决策失误不无责任, 即起点决策不当, 也就是说领导层在某一新型农村社区筹建之初, 就应该为未来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的村民社区进行及早的规划和安排, 这样的安排有两种。第一种安排是未来建成后的村民社区是否需要成立专门的物业服务企业, 若成立物业企业, 是否收物业费, 若收费, 物业费必须从村民入住社区开始就收, 绝不做若干年内不收物业费而后再收的承诺, 把好开头关;若不成立物业服务企业, 将社区物业整体外包给第三方物业企业管理, 物业企业从入驻就收物业费, 也要把好开头关。第二种安排是未来建成后的村民社区一直不收物业费, 社区物业管理活动的所有开支均由村集体承担。农村社区不收费, 大家都高兴, 但也并不意味着不会产生任何物业问题, 村委会及其社区物业管理者也常年被各式各样的物业问题所困扰, 在此不做多述。

值得一提的是收取物业费的农村社区实施物业自管或外包, 就要真正做好社区村民的管家, 以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质量得到村民的认可, 绝不可只收费少服务或不服务。物业企业员工必须时刻有换位思考意识, 更多地从村民的角度考虑各种物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措施, 不拖延、不做不切实际的保证, 产生纠纷就及时解决, 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社区村民的信任, 对长年不交费的村民要与其多交流、沟通, 摸清典型不交费者的心理及其症结所在, 妥善引导和处理, 若是因物业企业过错引起的村民不交费, 绝不推卸责任, 互谅互让, 以心换心, 村民主动交费便不会成为太难的事。

四、面对村民自觉维护物业环境意识不高问题, 落实社区环境管理制度, 建立社区环境督查员队伍很必要

无论走进北京哪一个新型农村社区, 最先映入眼帘的必然是社区建筑物的外观及其环境, 如果说社区内的建筑物主要靠前期建造的话, 而社区环境则需要后期经营与维护。如果社区内绿地宽阔、道路干净整洁, 一定会令人对社区的物业管理交口称赞, 无论是物业外包或自管, 都会给人留下美好印象, 羡慕居住在社区内的村民有个好的物业管家, 北京这样干净整齐的农村新型社区并不鲜见, 会感慨村民们拥有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期间一定有当地乡 (镇) 级政府或村委会领导的心血凝聚, 尤其要归功于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者的辛勤汗水, 由此而心生敬意。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北京有相当比例的农村新型社区在村民入住前期的物业环境还是干净整齐的, 三五年后却见垃圾到处散落、绿地被践踏成路、楼道 (或楼门外) 杂物大量堆放、私搭乱建随处可见、车辆停放无序的零乱景象。农村新型社区环境几年间的强烈反差, 村民们把责任往往归咎于物业企业不作为, 物业企业也是有口难辩, 这种社区物业环境脏乱差局面如何造成的、怎么造成的, 绝不简简单单说是物业企业员工未尽职尽责, 而忽视了所有社区村民们自觉维护社区内物业环境的主观意识。“社区是我家, 环境清洁靠大家”, 这样的宣传标语在北京街头随处可见, 轮到自己头上, 社区环境却成了物业企业的事, 意识决定行为, 社区村民们能否在自己破坏社区环境的行为之前, 都能想见一下可能带来的后果呢。

社区村民从平房搬入楼房, 长年居住在平房养成的生活习惯一时间很难改变, 社区物业环境的脏乱差也是由此产生的, 这是农村新型社区的普遍现象。广大村民人是上楼了, 观念和行为却难以上楼, 但又不能放任漫延, 需要由村委会牵头, 协同社区物业企业共同制定《社区环境管理制度》。制度中要明确村委会、物业企业、村民个人在社区环境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 特别是要明确责任及范围, 写清物业企业、村民个人破坏社区环境的奖惩措施和办法, 让每位村民清楚破坏社区环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将其张贴于社区宣传橱窗内, 并付诸实施。特别要指出的是制度中尤其要制定具体的环境监督措施, 如在每幢楼、每个楼门都设立村民自己的环境督查员, 从而形成社区环境督查员队伍, 让村民自己管理自己, 有意识地营造社区环境要靠大家共同维护的氛围, 彼此间相互监督, 对长期破坏社区环境的不文明行为人以门牌号的形式定期公示于社区橱窗中, 可以有效地约束村民破坏社区环境的行为。可以想见, 不用太长的时间, 社区内的环境会焕然一新, 村民们长年的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在短期内见成效。

五、面对公共设施屡遭破坏问题, 加强巡逻和监管成为必须

北京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在建造前的项目规划设计上都多少会考虑到交通、购物、医疗、学校、健身等社区内外设备设施的配套建设, 以方便社区村民的日常需求。社区周边设备设施配套齐全是村民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大好事。北京新型农村社区内外齐全的公共设备设施都会给村民们带来实惠, 但也经常遭到破坏, 社区外的公共设施不做多述, 单就社区内的公共设施而言, 这些公共设施是全体社区村民共享的资源, 无论社区物业是自管或外包, 村民们都有义务共同维护社区内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功能, 若有破坏也是村民们共同的损失。如在一些新型农村社区中, 有人将社区的围墙或铁栅栏拆毁、毁坏健身器械、将垃圾桶拿进自家储物用、将宣传橱窗、座椅或建筑小品拆砸毁坏等现象屡见不鲜, 社区村民共享的资源被少数人肆意破坏, 侵害了村民的共同利益, 也破坏了社区的整体形象, 也给社区物业管理埋下了不少隐患。

北京新型农村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从管理范围上讲, 不收物业费的由村委会或村办物业企业管理, 收取物业费的由物业企业管理, 总之, 这些公共设施属于村民共享资源, 不属于任何一个自然人。就是因为这一点, 才会容易被人在不经意间肆意毁坏, 有效的治理措施就是加强巡逻和监管。物业企业安保员工要加强巡逻, 增加巡逻频次和效率, 发现苗头及时制止。另外, 村委会也要安排精干力量昼夜巡逻, 对关键设施的监管要责任到人, 从而给破坏人以震慑, 这样, 公共设施被破坏的机率会大大降低。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经验材料 篇8

着力提升认识,凝聚发展共识

自南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启动以来,南阳广大干部群众以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为目标,突出“学”,立足“转”,着力“化”,注重“做”,认识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成为广大农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目前全市100个试点社区中98个开工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6亿元,新建社区服务中心28个、文体广场31个,已建成住宅1.56万套,在建2.1万套。

在学明白上下功夫。南阳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赴新乡、安阳、洛阳等地市考察学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各县市区也相继组织了不同层次干部群众参加的学习考察活动,广大干部群众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坚定了信心。

在想明白上下功夫。南阳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适应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是在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有增长的前提下,走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路子的必然选择,对于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讲明白上下功夫。南阳市各级党员干部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规划是什么、路径是什么、措施有哪些、自己怎么做”等走进居家各户,步入田间地头,讲意义,说政策,夯实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群众基础。

坚持规划先行,强化产业支撑

南阳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实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四规联动”,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科学布局。统筹考虑自然条件、产业优势、规模效益、历史文化等因素,经充分论证,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布点。全面进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把南阳市行政村整合为新型农村社区。

二是抬高起点。选择有实力、水平高、资质高的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编制规划,确保高标准、管长远,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确保30年不落后。同时,要充分发挥规划的作用,坚决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经过规划设计的房子”。

三是突出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彰显优势”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习俗,保护、传承中原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突出个性、特色和品位,选择适合各自的建设模式,形成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凸显、匠心独具的特色和风貌。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是促进农民向社区聚集,让农民能够享受到社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何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使群众搬得起、可居住、能发展、快致富?

南阳市坚持把产业发展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位置,以农村社区化、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为方向,强化产业的支撑作用,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一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依托各地不同的资源优势和种养传统,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现代化养殖业和规模化林果业,加快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小辣椒、花卉、中药材等特色支柱产业,努力打造一区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扶持壮大一批经营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深加工“航空母舰”,拉长产业链条,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农产品增值收益。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促进土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升值效果,使农业由传统产业变为优势产业。

三是促进创业就业。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个项目来运作,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结合起来,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打通一、二、三产业,促进社区居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或创业。

四是确保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中,始终坚持守好1302万亩基本农田这一“红线”,牢牢守紧林业、水系等生态保护区这一“绿线”,确保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不牺牲生态和环境。

完善政策体系,破解建设难题

目前,资金和土地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瓶颈制约,南阳市在实践中改革创新,积累经验,闯出路子,找出破解难题的办法。

一是拓宽筹资渠道,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市、县财政都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引导资金,积极整合、捆绑使用各项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探索通过土地、房产抵押等办法,加大对农户建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商参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也可采取企业、社会共建的办法来破解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除此之外,发动农民投入一点,多管齐下解决基本的建设资金问题。

二是用好“三项制度”,着力解决“地从哪里出”的问题。灵活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置换和土地综合整治“三项制度”,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采取按村兑出、相邻滚动、合村并点、集中连片的模式进行宅基地整合,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土地潜力。落实“建新拆旧”措施,与群众签订切实可行的土地置换和拆旧复垦协议。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结合各地实际,突出节约集约,努力破解用地矛盾。

三是建好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管理怎么办”的问题。建立社区管理的长效机制,维护好社区环境,改变农民群众长期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提倡文明新风尚,探索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管理体制,真正把农村建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管理民主、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

健全工作机制,突出为民惠民

在推进过程中,南阳市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依靠农民,始终坚持惠民为本,始终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一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从社区规划、拆迁复垦、建设模式等全程实行“四议两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群众当家做主。

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选择,顺势而为、量力而行,稳健有序推进。

三是建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按照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做到有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养老机构、超市便利店等,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革故鼎新,任重道远。南阳市在体制机制上应重点做好“四抓”:

一抓组织领导。南阳市成立了市委书记李文慧和市长穆为民牵头的高规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小组,建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各县市区都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了职责明确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二抓协调配合。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重大项目和政策支持范围当中。进一步明确市直有关部门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职责,做到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项目上优先安排,努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三抓宣传引导。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运作模式和建设规划,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抓督查考评。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南阳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周通报、月站队”制度,南阳市委、市政府成立督导组分包各县市区,督查组一周一碰头、一通报,每月对各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排序站队,年底进行总结,严格兑现奖惩,以此加压增责,开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局面。

上一篇:渴望春天教学设计下一篇:汉川市教育局2011年秋季开学工作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