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陕西红色文化传播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陕西红色文化以苏区精神、照金精神、延安精神为核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存在形式,是陕西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分析,陕西红色文化具有弱化权力距离、强调集体主义、勇于挑战不确定性、倾向男性化社会,注重长期导向的文化维度特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注意关照差异、引发共鸣、保持特色。

关键词:陕西红色文化;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特征;跨文化传播;

陕西曾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如今的陕西文化包含悠久的历史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辉煌夺目的现代文化。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是历史文化发展到特殊阶段出现的价值存在形态,是构成陕西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石。研究陕西红色文化的价值、特征,有利于促进陕西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升陕西文化强省的吸引力、创新力、品牌力、辐射力。

关于陕西红色文化最广泛深入的研究是针对其思政教育价值展开的,研究者关注到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1],提出针对具体课程的应用设计[2],与特定主题教育的结合与深入等[3],近来其在党员培育中的价值的研究备受关注[4]。还有学者持续关注陕西红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从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和“红色陕西”的背景分析其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树立文化品牌、建设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发展红色文化产业链等开发路径[5]。陕西红色文化传播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从传播学视角开展的研究着重于讨论传播力的提升,如新媒体环境下的研究[6]。从跨文化角度开展的研究则着重探讨了传播语篇的对等性,如文化转译、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策略[7],还有研究者从新媒介的角度论述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8],但相关研究论文数量稀少。

综上所述,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开发已在国内广受关注,在保护利用的过程中,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学者们共同努力的方向。而认识到红色文化这种特殊价值存在形态在世界先进文化构成中的意义尤为重要,中国革命史是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战争中形成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陕西红色文化对外传播方面的研究仍很薄弱,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相关研究亟待加强。研究陕西红色文化的跨文化维度特征,明确其价值与定位,是为实现陕西红色文化对外交流、规避传播过程中的文化休克打好基础。

2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解读

20世纪60年代末,霍夫斯泰德提出文化维度是对文化因素进行定量研究时所采用的概念。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研究,我们不仅要关注语言,还要关注价值取向等道德层面的问题。文化是在同一环境中的人群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国家、区域的人群在这种程序上的表现呈现显著差异,并在对调查数据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将差异划分为4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女性化社会[9]。后期研究中霍夫斯泰德采纳了麦克·彭考虑中国儒家文化价值观影响力的观点,创造性地补充了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维度,至此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型全面构建起来。

具体来讲,权力距离是在一种社会文化中,弱势群体对与强势群体之间权力不平等所表现出的接纳程度。在权力距离较小的国家,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依赖程度低,集权及权力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很难被接受;在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则相反,社会分层较明显。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指某一社会中成员们倾向于关注个人利益还是集体利益。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的文化中,人们试图建立更正式的规则来规避冲突,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对不同意见容忍度低;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则崇尚面对风险,规章制度少,允许不同主张同时存在。女性化与男性化社会区分的标准是代表男性品质和女性品质的特点分别所占的比重。女性化社会中优先考量家庭与生活质量,而事业与财富是男性化社会中最重要的。人们在面对物质生活、情感生活中延迟满足时所持有的态度反映文化导向维度。长期导向文化注重长远利益,强调潜在价值,而短期导向文化重视当前利益和当下获得的物质情感满足[10]。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并经过后来的学者反复实验论证,因此在跨文化研究理论中最具权威性和研究价值。

3 陕西红色文化维度特征分析

3.1 中国文化维度特征

表1列出了霍夫斯泰德依据文化维度模型对部分代表国家统计的数据。该研究借鉴下表文化维度指数对比,归纳出中国文化的整体文化维度特征。

如表1所示,权力距离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旧中国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权力距离显著的根源。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通过革命推翻国家政权,“官本位”思想深刻影响了国民对等级制度的认可,社会普遍认同因财富、地位不同而产生的等级差异。中国文化的第二大特征是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儒家文化讲求“和为贵”,注重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因而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非常紧密,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面前是要让步的,而“关系”被推到了社会生活的重要位置,为避免影响双方感情,中国人善于委婉地表达观点。相比于西方国家理性的契约关系,表1中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重视德行、以人为本的行为准则,中国社会看重伦理道德,温良恭俭是社会崇尚的态度。此外,中国社会男性化指数较高,是男性成功导向和驱动的社会,社会中性别角色差异明显,传统的中国女性一般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社会中最重要的工作由男性控制,因此中国是男性价值观比较强的国家。相比于其他代表国家,中国的长期性导向指数最高,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力,强调社会成员在长远利益驱动下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美德培养,注重人的潜在发展及长期利益的实现。

3.2 陕西红色文化维度特征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可分为物质形态资源和非物质形态资源两大类。物质形态资源是文化活动方式在现实中的体现,是陕西红色文化的载体,而非物质形态资源是红色文化形态的精神内核,因此该研究的文化维度分析主要针对非物质形态文化资源展开,主要讨论以苏区精神、照金精神和延安精神为核心的陕西红色文化资源。

3.2.1 弱化权力距离

因廉洁奉公而广受赞誉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时期建立。根据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员的记录,陕甘宁边区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具体表现为物质生活朴素,工作方式简洁高效,社会风气风清弊绝,人际交往坦诚友好,整体呈现出风清气正、公正无私、法不阿贵、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的社会氛围。党员与群众是平等关系、服务关系、引导关系,接受人民的监督,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组织中,弱化权力距离,提倡人人平等是陕西革命时期的共产党人所引导的价值取向。

3.2.2 强调集体主义

为人民的幸福谋保障,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是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的奋斗目标。革命战争时期党和红军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陕南苏区苏维埃政府建立后,革命党人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延安时期,解放区党政干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执政宗旨,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使延安精神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时期,许多革命党人毅然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放弃了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美好前途,来到陕北开展革命运动。如李子洲、魏野畴等因坚持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革命事业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面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选择,无数共产党人选择为国家利益牺牲小我,不计个人得失,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反映了当时社会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倾向。

3.2.3 勇于挑战不确定性

中国革命的胜利源于勇敢创新与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和敢为人先的奋斗闯出的一条中国革命新道路。陕西的红色革命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陕西三大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奋斗与发展。陕西早期共产党人在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曾经历70余次起义失败和多次反“围剿”的严重挫折,然而牢狱之苦、生死之忧并没有阻碍革命党人对革命道路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反而发展出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三三制”的政权制度、平原游击战、“精兵简政”的政府改革等创造性的做法,其中所蕴含的理论思维创新、革命文艺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军事科学创新充分体现了陕西红色文化中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兴亡勇于挑战不确定性,肯定创新意识,鼓励实践的价值取向。

3.2.4 倾向男性化社会

在陕南苏区、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延安时期,社会呈现出明显的男性化特征,党和红军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精神不倒,顽强斗争,为了共同的事业目标,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努力奋斗。无论是共产党人果敢顽强的斗争精神,还是不计较生活质量的大无畏精神,都反映出强烈的男性化特点。

3.2.5 注重长期性导向

在三大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磨炼和锻造了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严酷的战争环境锻炼了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中国人民。这种精神在现存的陕西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中得到集中展现,每一处革命遗址、纪念馆中都记录保存着当年革命党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事迹。延安时期的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历史遗存更是集中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那时物质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的杂粮、住的窑洞,但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神世界始终高尚充实。在艰苦的条件下,革命党人依然筹划着中国革命的全局和民族的未来,不计较当前利益,靠着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充分反映出共产党人价值观念中的长期性导向。

4 陕西红色文化维度特征对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4.1 关照差异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昭示了不同文化群体价值观差异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根据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对象制定差异化的传播形式,根据目的与国家文化维度的不一致性,在网站建设、多媒体资源开发、文献资料整理、视觉艺术创作、群众文化资源建设等方面将陕西红色文化与目的语国家文化、语言、艺术联系在一起,缩短陕西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距离。

4.2 引发共鸣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陕西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设计跨文化传播内容时,需深入挖掘既具有陕西本土文化特色又与异国文化有融合价值的资源,通过互联网的多媒体资源平台,创造合理的文化表述。在传播形式上的创新可选择跨越语言障碍的音乐、绘画艺术形式,通过具有陕西红色文化特色又融入国际性思想元素的音乐、绘画、歌舞剧等艺术作品,使目的语国家受众发现自己能够理解的文化内涵,增强观赏性,引发认知与思想上的共鸣。

4.3 保持特色

世界文化共同体的建设追求“和而不同”。陕西红色文化的传播应以化解文化冲突,克服文化休克,力求共存共荣为目标,因此在充分考虑陕西红色文化维度特征的前提下,保持陕西本土文化及红色文化性格,利用互联网媒介,在传播内容的设计上反映陕西风土人情、精神风貌,契合中国形象、中国审美,增强传播内容的独特性;在传播形式的设计上可考虑采用陕西秦腔歌舞剧、剪纸连环画等具有陕西特色的艺术形式,实现文化产品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强化。

5 结语

作为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是陕西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一步。陕西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搞好陕西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对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的分析明确了陕西红色文化的文化维度特征,为后期跨文化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做好铺垫;在对外传播陕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应保持特色、关照差异、引发共鸣,实现更强的跨文化辐射力。

参考文献

[1]王大鹏.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8):37-39.

[2]王艳景.新时代陕西红色文化进课堂之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33):51-53.

[3]陈勇,王舵,李鑫颖.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8,5(39):177-179.

[4]沈宝莲,赵万东.论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员党性培育中的价值[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7,3(2):118-124.

[5]万生更.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探析[J].理论导刊,2010(4):79-81.

[6]胡键.文化要素跨境流动与中国文化传播力提升[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42(4):11-17.

[7]方亚利.浅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料英译[J].新西部, 2019(20):98,69.

[8]余懿萱,唐欣悦.以外语微视频为媒介的中国红色文化传播[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5):100,102.

[9] Hofstede Geert,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 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2001.

[10]G·霍夫斯泰德.跨越合作的障碍———多元文化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现状与对策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堂价值观塑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