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定位与作用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定位与作用(精选10篇)

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定位与作用 篇1

一、认清工作职责,把握角色定位

去年国家出台的《文化馆管理办法》中规定,文化馆主要职能是:1.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2.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3.组织并指导群众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理论研究。4.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5.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6.指导下一级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工作,为下一级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培训人员,并向下一级文化馆(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配送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7.指导本地区老年文化、老年教育、少儿文化工作;8.开展对外民间文化交流。为此,以县城社区和乡镇、农村为重点,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我们工作的角色定位。

二、强化文化馆人才建设,当好文化工作的先锋和排头兵

1.强化人才机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的建设,不断提高文化馆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社会感召力。要改革文化馆内部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使内部结构从不合理趋向合理,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要积极推行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文化馆目前专业人员还很缺乏,特别是高级创作人才、导演策划人才尤为缺乏,已经影响到文化馆作用的发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又符合文化自身规律、既有竞争又有约束的文化馆运行新机制,使文化馆成为结构合理、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2.强化社会公益功能,加大无偿服务力度。需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实际上就是强化社会公益公能,就是文化馆如何面向社会搞好服务的问题。我们要把文化馆的服务工作纳入正常轨道,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大无偿服务力度,包括服务的面和服务的量,从服务内容到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都要兼顾。要善于更新观念,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善于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进一步充实无偿服务的力量。二是要提高服务质量。群众有各种文化生活的需求,或传统的、或现代的、或艺术的、或娱乐的,文化馆要善于及时掌握群众的文化生活信息,从中列入自己的服务计划,将无偿服务工作作为文化馆业务工作的主体之一。提高服务质量,文化馆要做到主动出击,上门服务,及时反馈信息。无论办班辅导、活动策划、还是展示演出,送戏(节目)下乡,都力求精益求精,真正体现文化馆的整体实力、良好素质和服务水准,进一步提高和扩大文化馆在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三、狠抓四个强化,发挥一个优势、搞好一个调动

近两年来,我县文化馆充分认识到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把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通过狠抓四个强化努力推进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工作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工作。四个强化是:(1)强化精品意识,加强对艺术创作的组织和领导;(2)强化整体意识,发挥专业作者和业余作者的联动效应;(3)强化人才意识,加大创作队伍的人才培养力度;(4)强化服务意识,优化艺术创作的工作环境。要充分发挥社区中老年文化资源的优势。社区是离退休人员集中最多的地方,老干部、老工人多年的实践磨砺,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各类专长人才颇多,无论吹拉弹唱、戏曲歌舞、美术书法、著书立传、运动健身等业余爱好者门类齐全,有些专长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他们自娱自乐开展的一些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必须广为采撷。要大力调动中老年追求先进文化的热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我们要因势利导,注重培养社区中老年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突出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居民

突出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居民。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满足居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化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增强居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努力把社区建设成美丽的花园、文明的乐园、和谐的家园。

五、创新运行机制,提升文化内涵

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定位与作用 篇2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高校校园文化起到育人、导向、辐射、激励和陶冶等多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一) 育人功能

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最根本的功能。校园文化凝聚着社会、民族文化的精华, 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校园人只要置身其中, 就能感受到这种特定的亚文化对其心理、思想、行为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精神环境, 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和熏陶, 以其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点, 影响校园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 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及性格的美化与净化。

(二) 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 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 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过滤和改造, 转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全人格和高尚品质的内在动力, 会把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 德、智、体全面发展, 积极适应社会的新要求, 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三) 辐射功能

校园文化不仅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它也能反作用于社会文化, 从而表现出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际间的辐射, 主要是通过高校之间的学术、文化、信息交流来实现。比如, 现在高校之间普遍实施的互相选课、互聘教师等措施, 以及普遍开展的校际文体活动, 使各校文化实现优势互补、特色互补, 促进了校园文化的校际辐射。二是校园文化向社会的辐射, 主要是通过向社会输出高校的精神产品, 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要, 以及向社会输送经过高品位校园文化熏陶的、高素质的人才等途径来发挥的。

(四) 激励功能

大学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大学师生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又是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师生强烈的创造欲望, 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在工作学习中争取更大的成绩。

(五) 陶冶功能

陶冶功能是指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 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不是强行灌输的, 而是寓教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中, 通过有形的、无形的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于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人的情绪, 陶冶人的情操, 美化人的心灵, 从而最终塑造理想的人格。

二、校史馆的文化意义

首先以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为例, 它位于我校五号楼, 始建于1934年民国时期, 是原国立中山大学校内造价最高, 面积最大、民用建筑规格最高且最为精美、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老建筑, 其风格独特, 古色古香, 一直以来都是校内一道独特的风景。它巍然矗立着, 彰显出华南农业大学的历史和文化的底蕴, 无言地表达着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诉求, 让人浮想联翩, 流连忘返。

其次, 作为一处文化设施, 校史馆已然成为对师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爱校荣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如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是我校爱国爱校教育基地。每年上万新生入学教育, 参观校史馆是一个重要环节。全校新生在校史馆里, 可以通过聆听校史讲解、观摩校史展览, 知晓学校创业之艰辛、办学之曲折、成绩之不易, 领略学校精神之内涵、校训之来由、发展之蓝图, 进而为前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而感动, 为学校目前取得的发展业绩而自豪, 为学校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而振奋, 从而达到自觉融入学校传统文化氛围, 踊跃传承优秀学校精神的效果, 让“丁颖精神”代代传承。

再次, 伴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 受招生、就业和社会评价诸要素的影响, 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 在关注高校的品牌效应、教学质量和招生就业率的同时, 无不关注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而校史馆作为高校一扇对外交流的窗口, 对于展示高校优秀的校园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上级领导视察、国际友人来访, 还是新生入学、校友回校、举办大型活动等等, 校史馆都是一处“必看之地”。每年校园开放日, 即华南农业大学紫荆科技文化节当日, 校史馆都会对外开放, 与此同时展开接待活动与讲解活动, 让外校人员更好地了解华农。

最后, 作为一部浓缩史料, 校史馆详细载录着校园文化的发展脉络。校史馆是高校办学历史的记录, 更是高校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校史馆记录的高校创办、变迁和发展的历史, 是高校最宝贵的历史档案, 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溯源和载体, 具有载录高校校园文化成果的重要作用。高校校史馆汇聚了学校大量可靠的历史文字资料、影像和实物, 以其物化直观性的特殊优势, 忠实记录和形象展示了高校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人们通过参观校史馆, 可以了解一所高校不同历史时期的校园文化特征, 从而进一步理解这所高校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核。

总之, 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是一个记录、展示、传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 它的建设对于高校的改革、发展, 对于“丁颖精神”、人文精神的展示和传承有着勿庸置疑的现实意义。

三、将校史馆建设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对策

(一) 增强校史馆建设的创新性

校史馆建设涉及建筑艺术、陈列设计、历史档案、文案写作与资料取舍、图片处理以及展馆的有效利用等多个方面。当代校史馆的建设可以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式, 即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配以“多媒体”和“背投影电视”等现代手段, 借助展板、展架、灯箱的展现, 复合材料的运用, 多彩造型的设计, 以声、光、电的结合辅助图片和文字, 达到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效果, 既具有个性与现代感, 又风格美观大方、凝重大气, 从多种感官给参观者以巨大震撼和深刻印象。从而使展出更加生动、有趣, 不枯燥, 从而提高办馆质量。

(二) 充分展现大学的精神内核

由于办学历史及所处地域、办学理念的不同, 各所高校都具有独特的办学传统和大学精神。各高校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特色及个性正是高校灵魂的集中体现。因此, 校史馆在开办之前, 首先要通过解读学校的历史文化, 明晰办学特色, 深入挖掘出该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魅力并加以浓缩, 凝练出校史展的神髓。要有针对性地把能体现自己学校独特之处、发挥自己学校优势的档案资源整理收集起来, 精心挖掘、布局、谋篇, 使之具有本校鲜明的特色。

(三) 增强校史馆的宣传力度

要广泛利用国际友人来访、校友来访、新生入学、举办活动、上级视察等各种时机, 充分发挥校史馆传承和展示校园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不但要在学校内部举办展览, 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宣传和学习校史, 为广大师生营造优良浓厚的学习氛围, 满足校内师生接受校史文化熏陶的需求, 如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作文大赛、歌咏比赛、戏剧表演赛, 举行校史图片展、校史影视展, 开展校史文化宣传周、校史刊物征文等等;还可以面向社会, 迎接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参观访问。此外还可以不定期地举办临时专题展览, 使校史馆工作不断推陈出新。

(四) 开设校史课程

建议尝试将校史作为一门课程引入课堂, 这是对校史的潜在功能和价值的深入挖掘, 可以促进其在学校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校史课程以弘扬学校历经岁月沧桑后所积淀的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 如果课程设置合理生动, 其感染力能够引起师生的强烈反响。同时, 校史课程不仅仅是“大师”的展现舞台, 也是“名家”的汇聚之地。请高校的知名专家、老教授参与到校史课程的教学中, 讲述自己对学校历史的感悟、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对青年学子的寄语等等;同时, 邀请知名校友回校讲学, 讲述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成功经验和奋斗历程, 表达对母校的感念之情, 可以有力鼓舞在校学子热爱母校, 认真学习。良好的校史课堂对于熏陶青年学子的爱校爱国情怀、实现校史的文化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 高校在面临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校史馆建设这个艰巨的任务时, 首先要把握好校史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重要现实意义。笔者以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来看, 需要对本校校史馆的特点进行把握, 运用全校师生的力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充分利用好校园内重要的开放活动。这样, 校史馆建设才可以不落窠臼, 有重点, 有内涵地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导向功能、辐射功能、激励功能和陶怡功能。

摘要: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不仅承载着学校的历史精神, 更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目前, 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正在面临发展的瓶颈期。如何更好地将校史馆的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两者血肉结合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命题。因此, 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 认为高校校史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应当从增强创新性、重特色重内涵、加大推广宣传三个大方面进行。

关键词:校史馆建设,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查尔斯·兰德利.张至维译.创意城市指南[R].创意城市论坛告, 2005.

[2]周城雄.博物馆与创意城市[J].世界发明, 2007, 2-3.

[3]郭红解.论档案馆文化的构成、特性及空间拓展[J]..档案学通讯, 2004, (5) .

[4]朱明宝.论校史馆与校史馆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11) .

[5]胡鹏飞.对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09, (11) .

群众文化发展中文化馆的重要作用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馆;重要作用

目前,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十分的重视,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曾提出建立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文化任务;在改革开放年代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注意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胡锦涛提出推进文化体质的改革,促进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由此可见,作为基层文化建设前沿阵地的文化馆,应如何发挥其自身的职能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问题。

一、群众文化发展中文化馆的重要作用

1.宣传教育作用

文化馆肩负着向人民群众宣传教育的职能作用,可以通过开展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人民群众喜欢的各类文化活动,形象的、通俗的。准确的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学习党的方针,加强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联系,进而有效的调动起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另外,应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突出的先进事迹和代表人物等创作为舞台的形象并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并从中可以受到鼓舞,进而为我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奋斗。

2.社会组织作用

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宏伟的社会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而文化馆则必须首当其冲的担任起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首先,需要建立人才网络,乡村文化室、街道、镇文化站、社区和文化馆和辖区内部的各种类型的文艺团组建为一个大的整体,上下相结合,由点到面,以辐射的方式遍布到城乡间,使民间文化、主导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相互结合,由此可以保证常规性和广泛性的群众文化,同时也可以确立和展现主导性和大众性的群众文化。在寻找各类文艺才人的基础之上,可以利用有代表性的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广场文化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们的文化生活,促进城乡文化的快速发展。

3.服务作用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基本部门,其服务作用直接会对群众文化的发展效果产生影响。在群众文化建设当中,群众作为群众文化的基础需求群体,其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主体,而文化馆作为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条件的职能部门,其在群众文化发展当中为客体,虽然文化馆在整个群众文化的发展当中是客体,但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众文化发展的成果。通俗来讲,这就是一个供与求的关系。群众需要群众文化作为精神支持,所以群众是索求方,而文化馆是群众文化的发展基地,所以其是供应方,倘若供应方所供应的“产品”质量不佳或供应效果不好,那么即使索求方的需求量再大、再高,其也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说文化馆的服务作用,在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从辩证的角度上看群众的需求也决定了文化馆的生死存亡,如果没有群众的需求与支持,那么即使文化馆的服务再好,其所供应的“产品”也不会有销路的,所以文化馆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辅助的。在实际工作当中,文化馆必须要以群众的需求为基准来进行群众文化服务,在保证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实现对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升传统艺术与民间艺术,打造精品群众文化。

二、如何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1.完善文化馆服务功能

在文化馆发展中,提高业务服务质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文化馆需要尽最大的可能争取到更多的社会和政府的扶持资金,优化文化馆的内部硬件配置,扩大文化馆的整体面积,为文化馆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文化馆内部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应建设一支懂管理、业务精、思想好的高素质管理服务团队,为文化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最后,在文化馆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应更加的关注弱势群体,例如贫困地区群众、下岗工人、农民工等,将文化工作彻底的落实到基层中去,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优势条件,维护这部分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

2.及时更新文化馆观念,坚持正确方向

首先,文化馆应清楚的认识到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还应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始终将公共服务作为建馆的理念,进而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其次,文化馆办馆的中心思想就是公共与服务。文化馆应树立正确的业务方向和政治思想,高效完成群众文化的辅导和组织工作,进而发挥出文化馆在群众和政府间的枢纽作用。最后,文化馆要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的总结更新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

3.完善文化馆管理机制

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文化宣传部分的文化馆,应始终坚持惠民的原则,将改善文化馆服务、增强文化馆活力和转换文化馆机制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突出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做好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应大力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还需引进激励机制,奖励成绩较为突出的文化建设服务,对于不好的建设服务也需要做出正确的指正和批评。文化馆应有自身合理的定位,通过改革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运行体系,使其可以更加完善的为我国公共文化的建设发展服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正在逐渐的发展壮大起来。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館应根据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总结经验并创新改革,完善和建设自身体系,不断的发展自身功能,完善其服务体系,提供更优质一流的服务水平,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陈桓辉.文化强省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

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定位与作用 篇4

常德文化虽然是一种地域文化,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加上历史上多元文化的长期积淀,形成了常德文化的特殊性与独具的魅力。应该说,在中华文化这本大百科全书里,它的特质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何认识常德文化?笔者是个地道的常德人,走出常德看常德,对常德文化的认识就更清楚。常德文化可以分为四种颜色,即常德“四色文化”——红色文化、黄色文化、蓝色文化、绿色文化。红色为本,黄色为魂,蓝色为剑,绿色为特。常德的城市建设一直都处在探索阶段,当然也取得过很多不小的成果,但是作为一个从事文化产业尤其是策划业的从业人员,我深深感到我们在常德品牌建设方面还有一些遗憾,对于整个城市还缺少一点品牌的整体概念,现就从常德“四色文化”开启,结合品牌CI系统建设的相关方面,探讨一些常德城市品牌建设的事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简单说CI系统就是指企业识别系统,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企业理念识别(MI)、企业行为识别(BI)、企业视觉识别(VI)。MI是抽象思考的精神理念,难以具体显现其中内涵,表达其精神特质。BI是行为活动的动态形式。VI用视觉形象来进行个性识别。城市作为一个品牌,也必须要具备品牌的各个方面。城市的发展就像是品牌的发展,既要针对自身,也要对外来看,既不是单个的个体,也不是复杂的综合体,都是可控因素的存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雷同的问题日益显现,不少城市把城市品牌简单理解为做广告、搞宣传、拉项目、忙旅游,而实际上城市品牌最大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它能以一个统一的价值方向来协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产业布局、文化事业、公共服务等多领域的发展,进而达到聚焦优势、聚集要素、聚合人气的效果,招纳贤才、赢得游客、投资者和创业者的青睐,为城市的发展注入生机,带来活力,成为城市发展新的引擎。

CI战略正是把品牌建设视为一种无形资源要素,这是品牌形象战略得以实现的根基,CI战略是品牌形象的差别化战略,它特别强调信息传达的效率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差别,并使品牌产品的使用者及相关者明确品牌的社会定位及存在意义,并加以认同。在城市建设中如果运用到品牌建设的这三个方面,我们将建成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城市。

一、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旗帜文化。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从国家到地方,旗帜文化始终都是左右一个国家和地方的核心。常德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如此。对常德的革命历史和光辉业绩,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宋教仁、林伯渠、蒋翊武、翦伯赞等革命人士。他们的革命精神便是烘托整个城市的红色文化,但是在我看来,在常德城市建设过程中,这些元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每个城市的建设都会有各式各样的革命景区规划,或是简单的故居纪念馆的建立,而且这些景区都会得到很好的推介,是旅游必到之地,然后就常德的现状来说,我们推介得更多的是柳叶湖、桃花源、花岩溪等自然风景区,强调的是常德拥有多么美丽宜人的生活居住环境,这是事实所在,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根本还在于革命红色。

革命之所以被称为红色,一方面是因为红色在视觉上给人以逼近的扩张感,是象征前进的颜色,这与中共92年以来的革命、解放、改革的精神势头是一致的,中共是一直向前发展的政党,中华各大城市也在一直前进,常德也不例外,一个地区的变化与发展,是政府的主导,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红色文化始终起着核心作用、主导作用。因此,不管是哪个城市,都必须是红色的,而且是我们首先要坚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革命流血事件是红色的,对于那些刺眼的红色,我们应该牢记,在享受现在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不断缅怀各位革命烈士,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所以,对于现在常德城市的建设,我个人建议应该更多的突出这些元素,发掘这些传奇故事,以书写常德的历史,更好的发展常德的未来。

所谓精神上的东西便是一个企业或是品牌的MI识别系统,它是确立企业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在我们红色领导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创新,创新各项产业的发展政策,形成独具特色的常德理念。

二、黄色文化

说到黄色,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由炎黄子孙我们要想到的是先人,常德有很多被称为先人的人,比如说蚩尤、善卷、髡残等。在这里我所强调的是所谓先人带给我们的精神与文化底蕴方面的沉淀。蚩尤带给我们的是战神的坚持不懈和强大自身,善卷留下的是“道”,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道德和品质,髡残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优秀作品和感染大家的艺术品位。

蚩尤象征的是皇家贵族,众所周知,皇族的标准色是黄色,皇帝的龙袍、龙椅等等都是黄色,而且,不管是尧、舜,还是蚩尤,大中华民族都是黄皮肤,这样的历史渊源让黄色同样也成为我们的代表色。传说中的蚩尤是战神,是拥有一支强大军队的首领,传说他三头六臂,战无不胜,感染到我们的正是他作为战神的坚持不懈,黄帝把蚩尤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一则“善卷让王”的典故,使“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千古流传,常德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发祥地。“常德”,作为一个词语来理解,“常”即“经常、时常”,放在常德城来说,“常”又可以代表“常人”,即常德人,“德”即“道德、品德”等,用这一字作为城市名,便有善卷的影响力在里面,用“常德”二字作为城市名,便有“常人有德、常常有德”之意。“常人”之德,便因善卷起源。善卷者,帝师也。尧帝南巡北归时途径枉山,以“北面而问”的大礼向善卷求教,尧帝向随行人员解释说,善卷是得道的人,对于得道的人,不可傲视,我的德行智谋不及善卷,所以向他行弟子拜师的大礼。从此,善卷以“帝者师”的美称名闻天下。舜继位后,经过与善卷的交谈,由衷佩服,要将天下禅让善卷,善卷婉拒,躲进深山,因此这座山便因善卷之德浸染,名称“德山”。这样看来,善卷之德,是尧舜都尊崇的常德品格。

髡残是一位能诗书,善绘画的多面手。他的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清代画家张庚曾评价髡残的画说:“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

这些都是我们的灵魂所在,我们的道德指引着我们的行为,表现着我们的素质,我们只有坚持,才能形成常德城市的BI形象。城市品牌不是一个单个的个体,而是由很多元素构成的,打比方一个品牌的专卖店,不能只因为品牌名字响亮就叫名牌,还有店面的服务,以及售后的服务等等因素所在,这些都是要与品牌配套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意我们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还要更加注重我们精神生活的建设,这些是我们行为的指引,是我们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引起重视。

常德以“桃花源里的城市”名闻天下,在我看来,我们要先做好善与德,才能做好桃花源里的理想世界,所谓“桃花源”并不是“隐逸文化”的代表,我们所谓的“桃花源”是指在经济有所发展的基础上,给市民创造宜居的生活条件,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因此我们在善德文化的熏陶下,要强调的是“与时俱进”和“创新求真”。在常德的品牌建设方面,我们应该要注重这些灵魂的建设,强化文化氛围的培养,发展文化产业及相关企业,并且深入到人民群众,让市民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指引市民的行为,体现常德人民的好素质和深度内涵。

从蚩尤始祖到善卷的道德,再到艺术,到今天的城市,都是黄色文化在指引着我们,在我们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要秉承炎黄子孙历代延续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用黄色文化感染他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三年前,我曾经查阅很多资料,走访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及本地的城建、规划、品牌、经济、广告、策划、设计和统合传播方面的国际知名的专家教授或成功案例的实践老师们,结合自己对常德的了解,撰写了《以善德文化为常德的精神元素 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应用体系,打造桃花源里的城市品牌形象》的小册子,提出“文化兴市,品牌强市”,并致力于宣传推广“打造中国德文化第一市”的终极目标,以此形成常德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域,这种现象必将对常德成为跨省际的区域性的经济、文化、旅游、商贸中心城市,起到特别大的推动作用。这里我所说的“黄色文化”正是贯穿常德城市发展的“德文化”,人的生命会一代一代的循环,但是精神内在支撑不会改变,这是我们的灵魂所在,我们要一如既往,学习继承先人的道德和文化,认真研究常德的文化底蕴,真正找到常德的灵魂所在,形成我们城市的文化气性。

三、蓝色文化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这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蓝色是永恒的象征,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文静、理智、安详与洁净。它较为安宁、祥和,它能使人变得心胸宽阔、博大、理智,受到大多数人的喜欢,在现代,蓝色象征永恒、前卫、科技、智慧。蓝色是现代社会中不能缺少的颜色,科技象征着发展,科技促进发展,近几年来,常德的科技文化可谓硕果累累。

自2008年以来,我市共争取国家863项目4个,其中有强优势棉花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选育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种质或品种、两系杂交稻现代安全繁殖制程技术研究,争取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个,还有其他专业上的项目共70个,2008—2012年我市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共三十余项,这无疑是在我市的发展历程上写上了辉煌的一笔。从现在的发展计划来看,我市的“等离子汽相法生产纳米氧化铋”等11个项目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获国家级科技财政资助730万元。此次立项的项目包括技术创新项目8个、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项目2个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项目1个。

以后,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要想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当中,我们应该继续大力发展科技,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我们发展的利剑,我们要以科学技术作为新兴发展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是支撑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同时也要着眼长远,引领未来,加大对科技项目的投入和支持,建立创

新保护和鼓励机制,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目标,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联合常德市科学技术协会,开展各项科技创新竞赛,提高学生或市民的高新科技意识,开展社区科普教育活动,深入群众,让更多人享受到先进科技的成果,更多的申报各种科技项目,吸引各地高科技人才,争取各大城市的技术支持,邀请著名科技专家对常德科技的发展进行指导,或定期举行科技论坛,邀请省内,如有能力,可邀请其他省市著名专家进行交流。

四、绿色文化

绿色,众所周知,是环保的颜色,十余年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倡导建设“两型社会”,所谓“两型”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代表平静、舒适,这与环保之意是不谋而合的,看到了绿色就有新生之感,因此,绿色也代表生命,代表和平。常德素来以绿色为突出特色,曾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篇《桃花源记》,让常德拥有了“世外桃源”、“福地洞天”的美誉,常德因此有了“桃花源里的城市”之称。可以说常德的这些称号正是认真贯彻“两型社会”发展才得到的。

常德现在正努力建设“桃花源里的城市”,从路政工程到城市家具的设计制作,都在围绕这一主题。王群书记说过“不能孤立的围绕单个项目展开设计方案,要放在整个大环境中进行考量”。这是一种“大设计”艺术观,我们的设计不能单个进行,要首先确定一个主题,为建设常德品牌,为统一常德风格,以整体为依托,结合常德城与生俱来的价值格调以及印象叙述,在景观、雕塑等城市装饰方面形成自有的风格,在精神领域,我们也要跟随常德气性,培养常德人民的气质和文化底蕴,跟上常德城市的发展节奏。这样一来,我们所有的工程建设都将以能整体表现常德理念、常德文化的面貌展现在市民面前。

当然,我们在积极做好常德VI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环保型企业,积极开发新型无污染材料、新能源技术等新型技术,确保城市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品牌VI系统是品牌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的一部分,最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因此,在当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做好各项工程的环境监测,对于有污染的项目和工程要及时解决问题,发挥市民的监督作用,一起共建绿色常德。

在以后各种大规模项目开展或实施之前,都要进行科学论证,争取做到节能环保。在进行新项目、新工程的同时要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建立该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对有污染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改造有困难的企业重点帮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成立环境保护相关协会,动员大家的力量,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财政倾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环保技术与管理经验。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篇5

企业目标就是照亮企业航向的灯塔,没有目标的企业是没有动力、失去希望的企业。每一家企业必须确立了发展方向,将目标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一种前进的 号角、一种体现正能量的符号传达给每一位员工,使他们为实现自己企业的宗旨全力以赴,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因此说,企业目标是激励企业员工不断前 行的精神动力。品牌是企业拥有的最大无形资产,是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为此,格盟集团公司积极探索开展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专业文化建设,引导所 属企业树立诚信意识,培育关爱文化,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与创新企业文化内涵,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从而有力地 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美誉度,为开辟更为广泛的国际国内市场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日本电源开发株式会 社、日本中国电力株式会社毅然购买了德意志银行受让的10%的股份,成为格盟国际的股东方一员,彰显了格盟的价值和品牌。近年来,集团公司先后与山西省朔 州市、阳泉市、武乡县、娄烦县、盂县等地市、县区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中石化、中石油、中联集团、晋煤集团等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 协议。集团公司得到中外合作方的充分认可,被认为是诚实守信的优秀企业,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每一家企业精 神文化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社会单位、公众与企业开展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只有与社会活动联系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企业文化。格盟集团 公司在做强做大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没有忘记作为特大型国有企业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坚持以发展绿色电力、奉献清洁能源为己任,长期致力于山西地方电力发 展事业,大力发展低碳绿色清洁能源,加快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省外大型输电项目、风力发电、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东山热电项目吸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富氧 燃烧、二氧化碳捕捉的新技术,项目投产后,将为太原市中部提供1300万平米的集中供热面积,成为世界上最环保、最节能的热源点。

昱光两台30万千瓦煤矸 石综合利用发电工程应用两机一塔、烟塔合一新技术,在全国尚属首次采用,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显著。在全面节能减排,发展绿色能源、清洁能源的同时,发扬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坚持每年向太原市盲人学校和困难群众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向汶川、玉树地震灾区捐赠百万元支持灾后重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帮扶活动,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累计捐资捐物上千万元。点点滴滴的社会活动,为企业文化建设增加了厚厚的底蕴。企业形象表现为深 层形象与表层形象两种。前者是企业内部要素的体现,比如,管理水平、经营能力、资本实力、人员素质、产品质量以及资金运营等反映企业经营实力的要素;后者 则是以商标、广告、经营环境等外部特征为表现的直观要素。二者互生互进,缺一不可,尤其是以企业的深层形象为首要条件,没有深层形象,表层形象就会“皮之 不存毛将焉附”,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笔者认为,每一家企业都要把精心打造自己企业的深层形象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在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要求 每一位员工共同为之努力,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对企业能否拥有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价值所在,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目标、形象、制度以及团队意识、文化活动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决定着企业其他文化要素能否将自己企业的全部正能量发挥到最大的决定因素。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 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定位与作用 篇6

谈经济文化与行政文化的互动关系--揭示文化对经济与政治有效结合的中介作用

经济的特征是“产物-交换”,政治的特征是“秩序-管理”.自由、平等、公平和福利这些观念,与经济文化有着必然性的联系.自由、民主、公正和互爱这些观念,与行政文化有着必然性的联系.文化的`特征是“知识-延续”,“知识”代表了文化自身的实力.文化又借助“使用知识”这种方式,在经济与政治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文化共性把经济与政治结合在一起,文化在经济与政治之间的中介作用是自然所赋予的.经济文化与行政文化的互动关系涉及科技、教育、法律、宗教和观念,也涉及自治管理、自由竞争、家族文化以及管理与服务的辩证关系.行政文化与经济文化在互动中碰撞出一条规律: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民主化、法制化.

作 者:陈勇勤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刊 名:理论与现代化 英文刊名: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G05 关键词:经济文化   行政文化   互动   文化   中介  

论包头城市文化特色的定位与塑造 篇7

一、城市文化特色的特征及其意义

城市文化特色是指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 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 并且是长期以来由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城市文化特色是由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作用并长期积淀和现实创造的成果, 这种成果不是与其他城市共有的, 而是一个城市所独有的, 是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相区别的标志。

1. 地域性

城市文化特色各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它的地域性。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特色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在古代, 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依赖很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文化特色的差异性。城市文化特色的地域性不仅反映为城市之间的差异, 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也有所表现。不同时期建设的、承担着不同职能的、不同民族聚居的街区背后, 均蕴藏着各自的文化内涵, 并从多方面显示出各自

自是现在的鼓队中已有多名女性鼓手身背大鼓动情击之, 体现了其大众化的娱乐, 不仅仅局限于男性担当了。

三、民俗与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民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自然有其一定的传承性, 虽然民俗活动大都为口传心授 (由艺人在学校之外教授) , 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但是, 我们说母亲是儿童最早的启蒙老师, 那么民俗呢, 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老传统的文化, 在孩子出生之时起变渐渐耳濡目染了, 成为了儿童在自然的社会之师、陶冶职源。引用美国的一位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的话来说明其应该起到教育作用的可能性, 她指出:“个体生活的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 从他出生之日起, 他生活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和行为, 到他能说话时, 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 而当他长成大人并参加这种文化活动时其文化的习俗就是他的习惯, 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 其文化的不可能性就是他的不可能性。”民俗对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除物质方面的直接影响外主要是通过心理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一定的民族心理是一定文化观念的体现, 它受价值取向决定并和价值取向一起决定着人们对基础教育的基本态度、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以及对学校课程的理解。行为方式对基础教育的师生交往、教学形式、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在基础教育中有效的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 对学生认识本国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 了解了本国丰富的文化资源等。

的特征。

2. 承传性

文化的承传是文化积累的主要手段。文化是人类把从生产、生活中得到的经验、知识和创造成果能动地代代相传, 并不断完善, 加以新的成份, 使文化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城市是文化承传的主要载体, 这就要求城市必须继承留存下来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 延续并发展城市文化。

3. 凝聚性

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过程也是城市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市民的价值准则、审美情趣、伦理观念等要素相互作用与整合的过程。从这点上说, 城市市民的文化心理实际上已经是城市文化特色的组成部分。因此, 城市文化特色对于市民的凝聚作用是“与生俱来”的, 也是十分强大的。可以说, 对于一名在外的游子, 最让他魂牵梦绕的往往是其家乡城市的文化特色。

4. 熏染性

环境艺术与人民的接触最广泛, 大到一个城市的规划与建筑, 小到小区里的花卉与雕塑小品, 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性情和思想。城市文化特色无时无刻不通过市民的感官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至于风俗礼仪、民间艺术、饮食习俗、俚语方言等方面就更是如此。城市文化特色在许多方面已经成为市民心理上的依托。

5. 规范性

城市文化特色一经定位, 就能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在城市建设中, 城市文化特色是确定建设风格与样式的主要依据, 它可以减少在这些方面许多无谓的争论和犹豫, 大大降低成本与节约时间。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中, 文化特色也是主要的考虑依据。

结论

通过对民俗相关文献的阅读有了对民俗的初步认识, 并针对古城开封民俗盘鼓的简单概述使我产生了一定的反思——民俗是否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起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在文化传承、民族观念等诸多方面都起着一定的教育意义, 是值得提倡的。通过本篇文章的论述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已过去两月之久的北京传统音乐节, 它是以欢腾的各色民俗闭幕, 带给老师与学生的不仅仅是对老传统表演形式的赞叹, 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再次呈现于人们面前的感慨。这里有欢呼还有一份感动 (参与者的感动、观看者的感动, 甚至一位中国音乐学院老教授在观看的时候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我们应弘扬传统文化, 立足传统, 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传统民俗与现代意识的碰撞.伍梅.硕士学位论文.p4-5.

[2]关于民俗学基本理论的几点思考.吴世旭.民间文化论坛.2004.5.12

[3]论民俗对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关于东乡族自治县的个案研究.李靖.硕士学位论文.P2-3.

[4]开封盘鼓及其音乐特征.马振林.中国音乐学 (季刊) 1996年增刊.P23-25.[5]中国民俗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高丙中.民俗研究2008.3.

[6]威风盘鼓动起来——小记开封盘鼓.赵克勤.张华.中原风.作者简介:

罗慈花,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

6. 变异性

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恒定性, 从而使优秀的文化世代相传。但是这种恒定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文化的变异性则是绝对的、必然的。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 文化的形态、结构以及表现形式都会发生变异。文化的变异过程有的是剧烈的、突发的;有的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其中更有些变异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可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进步和文化健康发展的方向发生变化。正确利用文化的变异性, 可以进行城市的特色创新, 不断激发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二、城市文化特色的定位

城市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文化特色定位问题, 没有准确的文化特色定位, 就谈不上城市的个性化与未来的发展战略, 谈不上城市品牌的塑造。城市区域经济学家帕斯卡尔·马拉加尔说:“将来对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 区别他们的标志是城市而不是国家。城市主题已作为全球一体化经济条件下, 城市参加竞争的重要手段。”

城市文化特色定位, 就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 按照适应性、原创性、差异性的原则, 找到城市的个性化主题, 即城市的“灵魂”, 它回答的是“我是谁”的问题。城市文化特色定位越突出, 城市的影响力就越大;城市文化特色定位越鲜明, 城市的增值潜力越强。有了明确的文化特色定位, 也才便于确定城市的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和产业定位等。

一座城市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特色主题文化定位, 这个城市才会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像维也纳定位为“世界音乐之都”、巴黎定位为“时尚之都”、日内瓦定位为“会议之都”、香港定位为“动感之都”、成都定位为“休闲之都”, 都大大增强了城市竞争力。

三、包头的城市文化特色定位

包头是一座内敛与奔放交相辉映、现代与历史相得益彰的塞外文化名城, 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上起新石器时代、下经汉、唐、宋、元等无数跨越千年的阴山岩画;有建于公元前300多年前的赵长城、有蒙恬“北却匈奴八百里”后兴建的秦长城、有汉武大帝为避匈奴而修的汉长城、有堪称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杰作的金界壕遗址;有北魏六镇之首的怀朔镇遗址、元代敖伦苏木古城、麻池古镇和燕家梁遗址;有建于明代, 召、城合一的美岱召, 有位于大青山深处、规模宏大的五当召, 还有建于清代的梅力更召、昆都仑召、包头召、吕祖庙等, 这些不同源流的宗教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喇嘛教、天主教在这里和平共处, 繁衍生息, 包头不经意间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文明奇观。包头的文物遗存,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在怎样的环境中不断进行融合、交流、壮大。包头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内蒙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得到有效保护。风土人情皆文化, 包头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草原风情的蒙古族民歌、蒙汉融合的漫瀚调、在内蒙西部区号召力极强的二人台、以及大秧歌、高跷、小车会、跑旱船、抬阁、脑阁等民间娱乐形式, 共同构成了包头文化中最具特色、最富魅力的一部分。

纵观包头的历史, 康熙之前, 包头是游牧民族的集萃地, 草原游牧文化为主体, 美岱召就是草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从康熙到民国时期, 包头由于地处西北的门户位置, 成为重要的茶马商贸重镇, 我们常说的走西口, 实际上就是走西口外的包头, 很多旅蒙商的在此汇聚, 形成了包头特色的旅蒙商文化, 比如包头的复盛西巷就是旅蒙商文化的重要遗存。建国之后, 一批大型工、矿企业落户包头, 也带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开发者建设者, 从而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工业文明。因此, 包头的城市文化特色定位应该是一种融“民族文化、草原文化、西口文化、工业文化”为一体的新都市文化。

这种四位一体的新都市文化在包头的城市建设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一是民族文化寓于城市建设之中。包头座落于内蒙古高原上, 具有干燥、冬寒夏热、风沙大的高原气候, 以草原、沙漠为特色的地貌特征, 形成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包头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 塑造了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景观, 如座落在连绵起伏的大青山深处的塞外古刹五当召, 就是蒙、汉、藏三种民族文化相融合的民族特色文化的最好历史见证。

二是草原文化渗透到城市建设之中。包头将草原文化元素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如赛汗塔拉公园将草原文化充分发挥, 其以草和灌木为主, 建设内容主要以蒙古包、牛羊、牧草为主, 体现蓝天、白云、草场、牛羊的草原风情, 作为城中草原融入包头城市建设之中。

三是西口特色文化寓于城市建设之中。包头文化的发展史是包头经济社会的发展史, 也是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发展史, 因此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文化。东河区的古建筑如转龙藏、吕祖庙、清真寺等就是具有包头地域特色的建筑群落。

四是工业文明精神渗透到城市建设之中。如城雕“三鹿腾飞”是包头市作为“鹿城”的象征, 座落于建设路与钢铁大街的连接点, 是包头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包头精神象征。

四、塑造包头城市文化特色的建议

(一) 要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尊重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正确认知和发掘城市文化特色。

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乡土建筑乃至传统城市格局等, 都应在规划中予以重点保护。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 而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动力。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体现到城市规划的各层面, 通过规划传承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 保留区域文化的差异, 保护城市文化多元性, 避免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割裂。同时应强化对规划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 提高规划的权威性, 避免城市规划随意改动、难以落实的现象。

(二) 大力挖掘、传承、利用文化遗产。

包头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但是由于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不足和其他客观原因, 有二十多处文物古迹在经过第三次文物普查后发现已经消失, 形成新的历史空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如此, 许多民间具有少数民族鲜明特色的民族生产工艺濒于灭绝, 民间绝技更是在缺少挖掘的背景下, 随着绝技持有者年龄的老化走向衰亡。例如达茂旗蒙古族的擀毡技艺具有很强的茂明安部落的特色, 在当地流传久远, 具有很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但是这项技艺最基本的原料、加工成本, 展示费用无法落实, 而技艺人根本不具有承受能力, 更何况后期的资料留存、传承人的生活保障等费用。诸如此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再不保护, 将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消失, 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 在市政府目前已经出台的《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基础上, 应建立完善的保护细则, 力争立法。同时政府要加大专项挖掘、保护经费的投入, 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同时, 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文化遗产, 将传统的精华融入现代文化的塑造中。

(三) 强化城市公共文化功能设施。

包头市作为拥有240万人口发展较快的较大城市, 再加上带状分布的特征, 群众性文化功能设施少之又少, 且较为落后, 已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娱乐需求, 为此, 我们必须在图书馆、书城、博物馆等文化载体的数量和提档升级上下功夫, 并要在加快高档次的科技馆、书画院、大型游乐场所等群众性功能设施的建设的基础上寻求数量的突破, 方便各个旗县区及农牧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 挖掘历史遗迹的相关信息, 扩展其文化内涵, 恢复和扩大一批古代名胜, 再造优秀的文化景观。

目前, 包头的文化景观缺乏可观性多数原因是文化内涵少, 附加信息少, 景观单薄, 所以不具备开发价值。包头的旅蒙商文化底蕴很深, 但过去的一批老字号, 老街在城市改造中几近消失, 令人遗憾, 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料进行再造, 重现其历史文化风采。

(五) 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精品。

企业文化定位解读—企业文化力 篇8

上海复大品牌研究所执行所长、上海复为品牌策划公司总经理陈洪涌博士认为:企业文化不是“企业+文化”的简单组合,更不是附庸风雅的装饰品,而是企业的精神主宰。文化修养从深层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性特征。文化对组织的意义和影响更是如此。文化对组织成员的精神培养、对组织机体运行秩序的维系、对组织协作力的巩固和凝聚、对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将是不可替代的。其形式也好,内容也好,都是极其细致而实际的。空洞的口号、铺排的文字、华丽的说辞不是企业文化,而是企业组织精神空乏时借以藏拙的幌子。这样的“文化”不仅组织成员听了云里雾里,就连其倡扬者本身也不知其所以然。

没有优秀的组织文化便不会有卓越的企业。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就必须对企业文化进行定位。员工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无非都是企业经营的一个细部截取,不弄清定位,就会道不明、做不顺。既然是定位,就要争取定得更准一些,参照系更明确一些,这样不但利于理解,也利于操作。

当前有关企业文化的表述,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看起来这个说法几乎涵盖了企业范围内的所有方面,涉及企业战略、人才、制度、规范、生产、营销、产品、品牌、公关宣传、形象设计等。这一套东西是很全,可谓面面俱到,是很好的理论的东西,拿出这一套东西基本就让别人不太容易从理论框架上找出什么毛病;但是,这里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实践中具体做起来难以集中精力,让人有无所措手的茫然之感。这个“代表性”的说法把定位弄得太大,参照系弄得太宽——各方面的事情都和企业文化有关系,这是不错的,但不能把他们等同起来。不然的话,“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这样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好处。

只有对企业文化明确定位,才能有利于集中解决问题,并进一步辐射至企业的各个方面。那么,企业文化究竟该怎样定位才比较有利于工作呢?

我们建议:要在企业范围内,找出企业文化定位的参照物。企业文化的参照物主要有企业决策、行政管理、生产经营、人力资源、利益分配和公共关系等。既然是参照物,那么企业文化范畴的内容和特征将是这几个方面都不具备的。由此得出,企业文化的特点大致是:非决策的、非经营的、非制度的、非管理的、非功利的。由此,企业文化的目标指向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倡导和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

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定位与作用 篇9

一、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理论定位

1.文化自觉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人类文明的总称, 文化自觉即人的自觉, 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而言, 文化自觉能够使其觉醒并获得前行的动力。国内, 关于“文化自觉最为瞩目的阐述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提出的观点“文化自觉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 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1

文化自觉视角丰富。一是人对文化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二是表现为人们对文化的价值选择与取向。三是表现为人对于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反思。四是以人类社会的实践作为支撑, 即人类社会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史, 人类实践活动即人类文化活动构成了文化的源头和基础。

文化自觉内涵丰富。其一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失去了文化认同就无法形成文化的自我意识, 更不会产生文化自觉。其中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觉最基本, 最根本, 最集中的体现。其二是文化反思。文化反思反应了人类特有的智慧, 是区别与动物的标志, 文化反思实质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的文化自觉。其三是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本质需要保持文化的生命力, 其获得需要不断吸收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因素并获得文化形成的源泉。文化自觉本身就葆有理性精神, 通过实践领域对文化进行创新, 能够不断剔除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旧文化, 继承和发扬新文化。因此,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 文化自觉起到导向作用, 使文化创新成为文化自觉的结果而出现。

2.大学生文化自觉的作用机理

大学生文化自觉是大学生自觉意识、主动意识的体现, 是其文化认同、文化反思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后而获得的觉悟与觉醒, 表明了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在求取自身存在和发展意义的追寻及理性的对前途和命运的认识和把握, 是大学生思想意识进入更高层次的表现。

大学生文化发展规律的发挥需要文化自觉。大学生文化发展规律是指大学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发展动力的规律。运用大学生文化发展规律是指运用大学生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促进大学化建设。大学生文化在发挥作用时必然要面临着与多元文化、外来文化、非核心价值观文化的接触、冲突、对抗及竞争, 面临着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大学生文化自觉能使大学生在对自身反思的基础上理解这一过程都是文化客观现象的存在, 而且是无条件, 不能人文消灭, 这恰恰能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其思想意识的创造性、计划性、目的性及激发其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文化自觉。马克思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代替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在那里, 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个性、需要、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综合发展”2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内外兼修、多样性、多层次性的反思觉醒塑造自己的过程。大学生文化自觉可使大学生感知到自己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并去追求自身特有价值;了解自己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 会有根据环境而产生的关乎自身发展其他历史性社会发展需要;可使大学生认识到对自我进行调控的能力、与外界协调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会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提升;了解其个人发展是受社会关系发展程度制约的而实现了理性的回归。

三、大学生文化自觉提升对策选择

1.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共生与滋养, 这其中的思维理念、价值观念和民俗风俗都表现着强烈的传承性, 成为新文化得以具备生命的根基。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 这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3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 “一定要通过树立对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 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大学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泊”, 学会在辩证否定观中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自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2.自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文化自觉源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的形成过程。 文化自觉要来源于主体的社会实践, 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所以, 大学要建立起课内外、校内外多项实践体系, 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物质生产实践如到生产一线实习、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增加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践如参与志愿者活动等;增加科学实践活动如增加课程内的实践学时等。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中, 大学生充分展现了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 在其中体现、实现、创造自己作为人的本质, 而这一过程恰恰是人的自觉在指导人如何处理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下产生的, 体现了人的自觉性, 作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 体现了其文化自觉。

3.自觉坚守新媒体文化宣传阵地

在互联网时代, 新媒体技术如微博、QQ、微信等已经构成了大学生新的文化生态圈。以新媒体为标志的文化生态圈是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新阵地。因此, 一方面要建设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 代表主流文化声音的网络媒体, 如“中国大学生在线”等, 创建大学生网络文化品牌, 争取网络文化的话语权;另一方面, 要加强大学课堂的新媒体技术的改革, 新媒体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已经愈演愈烈, 国外的“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方式已经在国产生了示范效应, 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对已有的课程进行相应改革, 使大学生能够更为自主学习的学习。

文化自觉是文化软实力形成的内在动力, 大学生是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者。通过使大学生理解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及广泛的社会实践, 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做到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自觉坚守新媒体文化宣传阵地, 全程投入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当中。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文化自觉进行理论定位, 得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作用机理, 提出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自觉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自觉坚守新媒体文化宣传阵地是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提升对策。

关键词:文化自觉,大学生文化,理论定位,提升对策

注释

11.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文化自觉”.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笫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294.

文化建设中文化馆的定位与作用 篇10

今天,高校的校史研究工作逐渐成熟,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的高校校史馆建设应运而生,并逐步纳入学校建设的范畴。在百年校庆之际,河海大学特别筹建了河海大学校史馆,旨在记载学校百年历史,展现学校办学成果,总结优秀办学经验,凝练百年大学精神,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激发师生“知校、爱校、荣校”。本文通过梳理河海大学百年办学历程,深入探讨了河海大学校史馆的建设理念、表现形式与陈列特色等,在此基础上感悟了百年河海的大学精神,为其他高校建设校史馆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样本。

一、河海大学校史馆的建设理念

目前国内的校史馆建设当中,依旧存在着许多误区,例如盲目求新求大,追求形式和功能的奢华,忽视校史精神内涵等问题。“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注重挖掘文化价值的深层含义。”[2]22如北京大学校史馆、清华大学校史馆、复旦大学校史馆等都因为其个性化的设计风格及深刻的校园文化内涵,而被赋予了独特的灵魂。

河海大学校史馆的设计建设以其百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为基础,注重历史的叙述和文化的传承,整体风格上力求简约大气、朴实素雅,并由此确立校史馆设计建设的理念为:“以学校百年发展历史为主线,以时间为节点,以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为基础”[3]126,记录河海大学百年求索的办学历史;再现一代代河海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风采;宣传展示河海大学创建以来,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凸显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多层次再现河海大学百年与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百年的生动历史。在上述大学校史馆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保存学校历史、展现办学成就、传承优良传统、提炼大学精神的目标。

二、河海大学校史馆的表现形式与特色

校史馆由学校20世纪50年代的老图书馆改建而成,给人一种朴素庄重、沉稳内敛、富有历史的感觉。通过深入解读学校百年校史文化,理清学校发展的脉络框架,陈列内容层次清晰、特色鲜明、亮点突出,采用多种表现手段,结合重要历史事件、史料实物,充分表现河海大学百年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同时,校史馆设计以人为本、朴实素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绿色、舒适的参观环境。

河海大学校史馆的陈列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运用水流印象空间设计,突出河海大学的水利特色。作为我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大学“缘水而生、因水而为、顺水而长”,其发展与水紧密相联。在关中八惠渠、佛子岭水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小浪底工程、刘家峡水库、乌江渡水电站等一系列大型工程中,河海人务实严谨、勇挑重担;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港口和取排水口布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淮河入海水道、万家寨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河海人践行着赤心报国的中国梦。为了反映河海人始终情系河海的壮志豪情,展现学校的水利专业特色,校史馆的空间造型独具匠心地采用了单一贯通的水流印象空间设计,以及水流形式的单动线设计,见图1,这不仅显示了校史馆深厚的文化内涵,将本校发展历史轴线完整、个性化地展现给参观者,也有利于集体人群合理流畅参观,方便及时疏散。

在楼梯过道展出河海学子在校期间学习实习、文化体育、参与工程建设等活动的集体合照,见图2,可让参观者在行走的过程中调整思绪,放松心情,重温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

校史馆中的版面设计层次明确,质感突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底层融图、中间层大版面及上层小浮版,见图3。河海大学校史馆版面设计结合学校的水利特色,底层融图为描绘有山川江河的中国水墨画,既“融合空间环境,又独立于空间环境保持自身的可读性”[4]15,形成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图3河海大学校史馆“老河海”展厅版面设计(采用淮河的油画作为底层融图,反映学校创建之初的治淮之需)

图3是河海大学校史馆实际案例(“老河海”时期展厅的进门处特别采用了淮河的油画作为底层融图)。

2.应用个性化色彩,解读百年河海的成长之路。纵观河海的百年发展史,审视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精神、办学指导思想,结合校史馆的建筑结构和布展空间特点,把校史馆展区结构与表现主题划分为“老河海”、“华水”、“新河海”时期三个展厅。校史馆三个展厅分别采用浅灰色、米黄色、深蓝色,从厚重到明亮的色彩应用,具有个性与现代感,与相应时期的校园整体环境和历史文化相契合,便于参观者深入了解不同展厅的展陈内容。

(1)“老河海”时期(1915—1952)。第一展厅“老河海”时期主要采用浅灰色调、黑白照片,见图4,表现建校初期河海沧桑的历史,河海人百折不挠、薪火相传的精神。

20世纪初叶,中国深陷内忧外患,国弱民穷,江河不治,水患频发,治水专才成为国家燃眉之急。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时代潮流中,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1915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一批怀抱救国救民理想的志士仁人来到河海,将西方先进水利科技与中国传统水利科技相结合,授学子先进水利知识,辟近代水利发展之路。校园里走出了一批现代水利先驱,如汪胡桢、须恺、许心武、沈百先、黄文熙、胡步川等,执守于江河前线;亦走出了爱国志士张闻天、沈泽民等,投身于革命洪流。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并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河海工科大学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后又成立中央大学水利系、国立中央大学水利系、南京大学水利系等。虽几经变迁,但河海人始终砥砺前行,为我国培养水利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不断前行。

(2)“华水”时期(1952—1985)。第二展厅“华水”时期主要采用米黄色调、黑白彩色照片(改革开放前为黑白照片,改革开放后为彩色照片),见图5,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沐浴改革春风后欣欣向荣、走向中兴的主题,河海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精神。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水利系科组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独立的、规模最大的水利高等学府———华东水利学院,掀开了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各方学子奔赴南京,与水结缘,共习水利。“华水”站在中国水利科研的最前沿,教学科研比翼双飞,人才蒸蔚起。“华水”人踊跃投身于水利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奔赴水利、能源、交通等行业建设一线,树立了一座座水利丰碑,奠定了水利现代化之路的坚强基石。“华水”人奋勉笃实、慎终于始、实学实践,传承老一辈河海人的精神真谛,开创了新一代河海人的精神源泉。

(3)“新河海”时期(1985—2015)。第三展厅“新河海”时期采用蓝色调、彩色照片,见图6,突出表现河海新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河海人不懈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

1985年,学校恢复河海传统校名,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把中国水利的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重任交给了河海大学,学校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围绕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跨越计划”,大力提升治校能力,入选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高标准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效率通过试办研究生院验收,高质量建设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成立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高起点建设科研基地和学术创新团队。学校学科建设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成果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形成了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成为满誉中外的著名学府。同时,学校各项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正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推进由河向海的延伸,向着“水利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而奋进!

3.使用艺术品设计,呈现百年河海的历史亮点。校史馆设计中的艺术品设计包括主题雕塑、场景复原、造型装置等,是展馆中的亮点部分,其好坏往往成为评价一个校史馆成败的关键。河海大学校史馆使用各种艺术品设计,有效地呈现了百年河海的历史亮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进入校史馆序厅,便可以看见一个雕刻有校训的古铜色砂岩主题墙,主题墙上的浮雕分别为四栋典型的代表性建筑——1915年江苏省咨议局房屋、河海大学工程馆、江宁校区图书馆和常州校区图书馆。这四个建筑揭示了河海的发展历史:江苏省咨议局房屋是“老河海”建校时的校舍,寓意了河海的诞生;河海大学工程馆竣工于1954年,是“华水”时期的第一栋教学楼,也是标志性建筑之一;河海大学图书馆是“新河海”的象征,由三栋建筑物组成,分别分布在三个校区,是学校的心脏,是知识的海洋,是学校文化艺术的象征,是一个高水平高等学府的特征,对整个校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题墙的正前摆放了一个雕刻了《百年河海赋》的方正石刻,反映了百年河海的河风海韵,气象泱泱。主题墙右侧的三个校区全景照片增强了序厅的立体感和表现力,让参观者对河海目前的发展蓝图一目了然。主题墙左侧为校史馆的前言和学校的历史沿革图,简要地展示了河海大学百年的发展历程。整个序厅提纲挈领、庄重有力,反映了学校深厚的办学精神和文化底蕴。

场景复原在校史馆艺术设计中应用频率很高,可使观众身临其境,深入了解历史。华东水利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独立的、规模最大的水利高等院校,严恺、徐芝纶、黄文熙、刘光文等一大批名师汇聚于此,掀开了新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学校建设之初,聘名师、建校舍、育英才,虽然条件艰苦,但广大师生们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弦歌不断,成绩斐然。“华水”是河海大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鼎盛时期,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展现这段令人振奋的历史,“华水”展厅特别复原了“华水”建校初期的校门,并设置了自动留影成像系统,参观者可以和“华水”校门合影留恋,现拍现取照片,以便永久保存。“华水”复原校门成为参观者集中留念的场景点,情感共鸣的牵动地,也为后续内容的参观作了很好的铺垫。

4.采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百年河海的辉煌成就。“多媒体技术借助声、光、电、图文、视频等多种媒体,可以全方位展示校史内容”[4]29,从而使展出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校史馆内容的展示质量,达到理想的展示效果。为了展现河海发展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校史馆大厅循环播放多媒体视频,通过历史画面、当事人的讲述以及学校各类活动的剪影等方式,向观众展现了河海百年的发展变化。同时,“华水”“新河海”展厅设置了电脑照相合成系统、触摸查询平台等,校友可通过杰出校友版块的“触摸查询平台”查询自己的毕业照,回忆当年的风采。这些设施大大提高了校友的归属与认同感,加深了参观者对校史馆的印象。

室内照明是展馆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校史馆为封闭型展厅,为了更好地控制光源的强弱与均匀度,校史馆主要采用人工照明,灯光设计采用黑暗式灯光设计和明亮式灯光设计。“老河海”展厅采用黑暗式灯光设计,氛围稳重,突出重点,使得观众能更好地聚焦在展品内容处,在斑驳的光影中回顾曾经时光。序厅部分和“华水”“新河海”展厅采用明亮式展厅灯光设计,营造大气磅礴的空间氛围,突出学校发展的成果。同时,为了保证展厅照明的基本需求,校史馆采用“局部重点照明与装饰照明”[5]48,顶部格栅根据展厅的设计风格安装“水流形”筒灯,此外还有“校徽形”、“水流形”天花灯饰、内嵌灯带等,从而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且富有层次感的参观环境。

实物展品作为历史的佐证,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可使得参观者更全面直观地了解相关的历史。河海大学校史馆展出了大型实物和小型实物,见图7。小型实物包括学生证、毕业证书、校徽、书籍、教学工具、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等,放在展柜内展示。大型实物包括教学设备、仪器、机械等,放在特质的水流波浪形展台上或者地面上展示。水流波浪形展台与校史馆的水流空间相互贴合,既能保护展品,又方便展品展出,增加空间的延伸性与通透感,营造出独特的展示氛围。

百年来,河海人始终情系河海,创造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的辉煌。河海大学校史馆以记载历史、弘扬精神、传承文化、展示成就和教育后人为宗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鲜明特色。自开馆以来,校史馆参观者络绎不绝,大家对校史馆给予了高度评价。校史馆因此成为宣传学校形象的文化名片、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加快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也成为河海人奋发进取,加快发展,推动学校新百年再创辉煌的重要精神资源。

摘要:校史馆作为宣传学校形象的文化名片、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加快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教科书。通过对河海百年办学历程的梳理,提出了河海大学校史馆设计建设的理念:记录河海大学百年求索的历史轨迹,展示河海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采,宣传河海百年建设发展的辉煌成就,多层次再现河海大学百年与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百年的生动历史。结合对学校百年历史的解读,就校史馆展区结构和表现主题进行了合理划分,体现了河海大学校史馆的展陈特色。

关键词:校史馆,理念,特色,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河海大学简介[J].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86(6).

[2]孙以栋,陈媛.高校校史馆室内设计分析:以浙江工业大学校史馆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崔岚,刘长友.阅尽百年沧桑感悟大学精神: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馆的建设理念与特色[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张桂凤.校史馆设计的文化定位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上一篇:杜郎口中学考察心得下一篇:初中学生国旗下讲话稿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