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常考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文言文阅读常考

常考文言文

1. 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

②因:

③时:

④何以: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

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

②道:

③之:

④射: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3.★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⑦尝: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

②反:

③全:

④复: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4.★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

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注释】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其:那里的。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1.解释:

①其:

②辄:

③异:

④然:

2.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5.★高阳应造屋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注释】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专指木工。③生:这里指

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挠(náo):弯曲。⑥败:毁坏。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⑧益:更加,越发。⑨枯:干。⑩劲:坚固有力。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

1.解释:

①为:

②以:

③善:

④益:

2.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6.★竭泽而渔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注释】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⑤薮(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1.解释:

①竭:

②渔:

③明年:

④焚:

2.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7.★功名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

1.解释:

①则:

②盛:

③所以:

④令:

2.翻译: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3.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8.★目贵明

【原文】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

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

【注释】①贵:以……为贵。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③聪:听力好。④智:思维敏捷。⑤辐辏:车轮的辐条。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

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1.解释

①贵:

②聪:

③智:

④塞:

2.翻译: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3.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是:

,其意思是

9.★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运。④穷:走投无路。⑤无志:没有见识。⑥失:过失,过错。⑦反:反而。⑧岂:难道。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文言知识】

释“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劳动百姓。《国语》上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意为君子致力于统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时常忧愁。《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知:

②岂:

③道:

④怪:

2.翻译: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

10.★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

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为:

②如故:

③鸣:

④奋:

2.翻译: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1. 唧唧(jī jī):叹息的声音。同《琵琶行》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之“唧唧”

2. 当户(dang hu)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通“唯”,只。

5. 何:什么。

6. 军帖:军中的文告。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头: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急水流动声。

15. 朝、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天子:同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大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古代官名。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33. 姊(zǐ):姐姐。

34 理:梳理

35.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6.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37. 著:穿。

38.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9. 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0.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41.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傍地走,并排跑。

42. 火伴: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有时也做通假字“伙”。

43. 行:读xing(二声)

44. 傍地走:并排跑。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第2篇: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文言文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顾荣施炙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已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哀溺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孔文举年十岁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司马光救友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王积薪闻棋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①隔壁呼其妇②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孟子少时诵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⑾。" 遂烹彘也。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割席分坐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3篇:小升初常考文言文

★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翻译: ① 且托寐以观之。

② 既而问毓何以拜。

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 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②其:那里的。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解释:

①其:代词,那里的;

②辄:就;

③异:奇怪;

④然:这样。 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高阳应造屋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 卷二十五 别类》)

【注释】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专指木工。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挠(náo):弯曲。⑥败:毁坏。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⑧益:更加,越发。⑨枯:干。⑩劲:坚固有力。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解释:

①为:造;

②以:用;

③善:好;

④益:更加。 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⑤薮(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解释:

①竭:使…干涸;

②渔:捕鱼;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 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7.★功名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解释:

①则:那么;

②盛:茂盛;

③所以:……的原因;

④令:让,叫。 翻译: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8.★目贵明 【原文】

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 (选自《管子•九守》)

【注释】①贵:以……为贵。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③聪:听力好。④智:思维敏捷。⑤辐辏:车轮的辐条。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

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

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解释

①贵:以……为贵;

②聪:听力好;

③智:思维敏捷;

④塞:受蒙蔽。 翻译: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是:耳聪目明,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

9.★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运。④穷:走投无路。⑤无志:没有见识。⑥失:过失,过错。⑦反:反而。⑧岂:难道。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文言知识】

释“君子”与“小人” “君子”与“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劳动百姓。《国语》上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意为君子致力于统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时常忧愁。《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参考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小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 【阅读训练】 解释

①知:认识;

②岂:难道;

③道:遵循;

④怪:异端。 翻译: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观点是:

10.★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①为:给。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从前。⑤耳:耳朵听。⑥鸣:鸣叫声,作名词。⑦掉:摇摆。⑧奋:竖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训练】 解释

①为:给;

②如故:像先前一样;

③鸣:叫声;

④奋:竖起。 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

《卖柑者言》练习题

1.本文选自《

》,本文作者是

,字

,是我国

代的大臣、文学家。 给加点的字注音。

贾十倍

(

)

涉寒暑不溃

(

)

吾赖是以食吾躯

(

)

人争鬻之(

)

法斁而不知理(

)

醉醇醴而饫肥鲜者(

)

类东方生滑稽(

)之流

出之烨然

(

)

3.解释下面的黑体字

吾业是有年矣

(

)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

)

峨大冠、拖长绅者 (

) 法斁而不知理(

) 涉寒暑不溃(

)

予贸得其一(

)将炫外以惑愚瞽也 (

)而托于柑以讽耶(

)

人争鬻之(

)类东方生滑稽之流(

)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

赫赫乎可象(

)将以实笾豆 (

)

比较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 乎:赫赫乎可象

而独我也乎

业:吾业是有年矣

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坐: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观其坐高堂

市:置于市,贾十倍

若所市于人者

若:若所市于人者

干若败絮

而:玉质而金色

吏奸而不知禁

翻译句子。

①甚矣哉,为欺也!

②而独不足子所乎?

③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④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⑤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根据提示默写。

①揭示统治者腐败无能的一组排比句是:

②诘责武将徒有其表的句子是:

③那些不法厂商销售的包装精美但品质极差的产品,真可谓是“

,

”。

7.文中体现桔子外观漂亮的词语有

,用描写桔子里面状况的比喻句是

;通过里外的对比,引出全文议论的中心“

”的。

8.卖柑者的反责之言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9.文章是如何将“柑子”和“武将、文官”联不可取的。

第4篇:初中生必背文言文及古诗文(常考名句)

⑤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孔子语录》

⑥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理由是:“宫妇左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求于王。” ③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出师表》 诸葛亮 ④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 ⑤《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16篇(常考名句)

这句话简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⑤文中最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个人担当大任之前,如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目的是:让其经受磨炼,增长才干。

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给国家带来危害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4.《曹刿论战》 《左传》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⑤《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⑥政府要赢得老百姓的信赖,就得一心一意为人民办事,这正如《曹刿论战》中所说的要取得人民的支持必须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十有一年矣。

②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③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

之中。

⑤《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性情的句

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刘禅要“深

追先帝遗诏”,“遗诏”中有两句话表明了先主刘

备对“善”“恶”的态度,之后逐渐成为警世格言,

这两句话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

之。”

⑦《出师表》中有这样两句话“陟罚臧否,不

宜异同”,与《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

可不均”的意思一致。

7.《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④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⑤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表现桃源里

老人和孩子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林之奇,奇在“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

8.《三峡》 郦道元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

③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⑤到三峡旅游过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三峡,春

冬时候的水依然像郦道元笔下所描写的那样“素

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⑥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

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马说》 韩愈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

⑤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

⑥《马说》中揭示全文的主旨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陋室铭》 刘禹锡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⑤刘禹锡《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⑥《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14.《爱莲说》 周敦颐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⑤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追求崇高的理想,坚守本真、洁身自好,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的那样,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⑥古往今来,人们多以《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⑤《小石潭记》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⑥写小石潭源流的溪身和岸势时,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和“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④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把它作为座右铭,心系苍生,立志为民造福。

⑦地震灾区如今焕然一新,人民安居乐业,可用《岳阳楼记》中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来表述。

⑧《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③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⑤《醉翁亭记》中表现作者意在彼不在此的语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⑥《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提醒自己洁身自好,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④《记承天寺夜游》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⑤《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⑥《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⑤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⑥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

⑦《送东阳马生序》中总括上文,直言道出自己求学难苦的一句话是:“盖予之勤且艰若此。”

初中生必背古诗词34首(常考名句)

1.《关雎》 《诗经》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③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⑤《关雎》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2.《蒹葭》 《诗经》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③《蒹葭》中有很多写景的句子,请默写连续的两句。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3.《观沧海》 曹操

①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④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③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点明友人谪戍之远,为之伤感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④“诗仙”李白在游山玩水中飘逸洒脱而又放旷不羁,但他诗中往往又愁情满怀。请写出李白诗中与“愁”有关的诗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4.《饮酒》(其五) 陶渊明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⑤《饮酒》中,最能体现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的诗句是:“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⑥《饮酒》中描写诗人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生活的千古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王勃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④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⑤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入川的朋友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尽显洒脱旷达之意。

⑥临近毕业,请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选连续的两句作为临别赠言送给你的同窗好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次北固山下》 王湾

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⑤古典文学一如陈年佳酿,芬芳了四季,诗意了人生。春水满泗泽,王湾在《次北固山下》,见证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阔。

⑥《次北固山下》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涵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7.《使至塞上》 王维

①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③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④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蓬”“雁”自比,写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⑤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9.行路难(其一) 李白

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②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⑤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与挫折,这时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自勉:“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⑥《行路难》中表明作者对现实理想的自信乐观精神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10.《望岳》 杜甫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③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⑤《望岳》中能表现诗人积极向上的壮志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⑥《望岳》诗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明暗变化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1.《春望》 杜甫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④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

⑤《春望》中诗人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再现了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⑥杜甫《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③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唐代诗人杜甫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道出“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

⑤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⑤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新奇的比喻,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④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人兵临城下,我军严阵以待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9.《赤壁》 杜牧

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②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③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一句诗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千树万树梨花开。”

⑥夸张地描写胡地异常严寒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⑦诗人将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这两句诗是:“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③采用比喻手法表现早春景物特点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社会、时代都在飞速地进步,不会等待任何颓废者和落伍者,正像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⑥诗中借典故来抒写归来后感慨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6.《观刈麦》 白居易

①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②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③炎炎夏日,当你看见农民头顶烈日,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时,你不禁心生感慨,这时,你可能会吟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两句诗来表达此情此景。

④农民辛苦又企盼延长时间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7.《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①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⑤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燕景象给人们带来的勃勃感觉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8.《雁门太守行》 李贺

①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④《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0.《泊秦淮》 杜牧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句表达对沉溺于歌舞的统治者的批判,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④杜牧的《泊秦淮》中讽刺当时的达官贵人不顾国家安危,依然醉生梦死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21.《夜雨寄北》 李商隐

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③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友人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友人早日相见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④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⑤有一种品质叫无私,有一种情感叫无悔,把它化为形象的诗句,那便是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⑥赞颂献身事业,鞠躬尽瘁奉献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③《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描写“藕断丝连”的离愁别情的句子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4.《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表现作者远离家乡,为国戍边却未能建立军功,壮志难酬的诗句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⑤唐朝诗人王维出使到边塞,被眼前的奇异风光所震撼,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无独有偶,宋代的范仲淹在边塞军中也对这奇异风光做过描写,其诗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①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③晏殊《浣溪沙》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伴随着重现,表现了人们在怅惘的同时也会感觉一丝欣慰的微妙情绪。

26.《登飞来峰》 王安石

①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③我们应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面对当前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正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诗中所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7.《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①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②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⑤《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诗人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③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⑤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9.《游山西村》 陆游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③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④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暗含在最困难时往往会发生转机的哲理性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0.《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①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

④辛弃疾在《破阵子》一词中,表达其建功立业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作者理想追求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1.《过零丁洋》

文天祥

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②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④《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⑤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2.《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③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思乡是一种情怀。我们可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3.《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①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③古诗文词曲中有很多关心民生疾苦的名句,请写出你知道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相关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④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4.《己亥杂诗》

龚自珍

①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⑤《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第5篇:语文教学素材:高考文言文常考的固定结构例析

高考文言文常考的固定结构例析

“固定结构”,指文言文中,某些结合在一起,解释时不能分开而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固定形式的词语也叫“固定格式”或“凝固结构”。这一考查形式在高考题中出现了多次。既可在Ⅰ卷的选择题里考查,也可在Ⅱ卷的文言文翻译题里考查。

1.不亦…乎 2.得无(毋)…乎(耶) 3.何…之有。 4.何所 5.何为 6.何以…为

7.何有于 8.奈何 9.其…之谓也;其…之谓乎;…之谓也

10.然而 11.然则 12.如何

13.是故 14.是以 15.是之谓、此之谓 16.孰若 17.孰与 18.所谓

19.所以 20.虽然 21.惟(唯)…是(之)… 22.唯独 23.未尝 24.为…所 25.无何 26.无论 27.无乃…乎 28.无所 29.无以 30.以往 31.以…为… 32.因而 33.庸…乎 34.有所 35.有以 36.有…者 37.与其…孰若 38.于是

1.【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也是……吗”。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2.【得无(毋)……乎(耶)】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有时有诘问语气。“得”系表疑问语气副词,“无”或“微”、“非”、“毋”系表否定的副词,连用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莫非……吧”。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3.【何……之有】

(1)即“有什么……”的倒装,译作“有什么……”。助词“之”起提前宾语的作用。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2)有时压缩为“何有”,成为“有何”的倒装,译作“对于……来说,有什么呢?”

4.【何所】

是“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一般译作“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如: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99年高考题)

5.【何为】

即“为何”,意思是“为什么”,多用于询问,有时用作反问。也写作“胡为”“曷为”“奚为”。如: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史记·淮阴侯列传》)

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三》)

人或问之:“何为泣乎?”(01年上海春季高考题)

6.【何以……为】 表示反问。

(1)“何”系疑问代词,表示询问,译作“为什么”、“怎么”,“以”介词,“为”语气助词,在句末同“何”呼应,加强询问语气。连用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有什么……呢”。如: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说新语·阮裕焚车》)

(2)介词“以”后面的宾语属动词或动宾短语,那么“以”可省略,变成“何……为”,译作“(要)……干什么”。如: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2)还可写作“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如: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7.【何有于】

动词“有”带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意思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8.【奈何】 (1)怎么办。如: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怎么,为什么。如: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97年高考题)

(3)还可以分开来运用:“奈……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怎么办”“把……怎么样”。如: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

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98年高考题)

9.【其……之谓也】【其……之谓乎】【……之谓也】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其李将军之谓也?(02年高考题)

10.【然而】

(1)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连用,是“如此,而”或“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

(2)和现代汉语相近。“可是”或“但是”的意思。如: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输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捍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封建论》)

11.【然则】

(1)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或“既然如此,那么”,多用于对话。用“然则”的句子往往是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后果。如: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

(2)相当于“那么”。如:

是进亦犹,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如何】 (1)怎样。如: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赤壁之战》)

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小雅·庭燎》)

(2)怎么办。如: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3)为什么。如: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4)还可以分开来运用:“如……何”,译成“对……怎么办”。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3.【是故】

译为“因此、所以”。如: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14.【是以】

由介词“以”的介宾结构“以是”演变而成,常用于结果分句的句首或主语之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如: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15.【是之谓】【此之谓】 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6.【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17.【孰与】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比,哪一个……”,表示比较和选择。其中“孰”为疑问代词“谁”、“哪一个”,“与”介词。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2000年全国高考题)

(2)还可以分开来运用“与……孰”。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8.【所谓】 意思是“所说的”。如: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19.【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方式等,意义较具体,译作“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它来……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意义较抽象,译作“导致……的原因”。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也于此乎?(《师说》)

此世所以不传也。(《游褒禅山记》)

20.【虽然】

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相当于“虽然如此”。如:

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

滕君,则诚贤君;虽然,未闻道也。(《孟子·许行》)

21.【惟(唯)……是(之)……】

“惟”(唯)意思是“只、只有”;“是”(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意思是“只是+动词+提前的宾语”。如:

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传·吕相绝秦》)

常见的已经保留在成语中的词语如“惟才是举”“惟利是图”“唯命是从”。

22.【唯独】

意思是“只有”、“只是”。如:

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23.【未尝】

表示“不曾”或“没有过”。如: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秋水》)

24.【为……所】

(1)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相当于“被……怎么样”。如: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2)“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变为“……为所……”形式。如:

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5.【无何】 译为“没多久”。如: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26.无论

译为“更不必说”。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7.【无乃……乎】

(1)以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加以推测或对一事情加以商榷。“无乃”和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译作“恐怕(只怕)……吧”。如: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2)这种结构也用于诗词中,但由于格律音韵的限制,“乎”往往不用。如: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新婚别》)

28.【无所】

动宾短语,“所”用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的”,用作动词“无”的宾语。相当于“没有……的(人、事、物)”。如: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沛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29.【无以】

动词“无”和介词“以”连用,译作“没有什么办法用来……”、“无法”。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30.【以往】

译为“从这里开始”“向那里……”。如: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1.【以……为……】

(1)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修饰动词“为”,一般译作“用……做……”、“把……当作……”。如: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有时可紧缩成“以为”。如: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32.【因而】 译为“趁此(机)”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3.【庸……乎】

“庸”表示“岂”“难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4.【有所】

动宾短语,“所”用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的”,用作动词“有”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的(人、事、物)”。如《项羽本纪》: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隙也。(《触龙说赵太后》)

35.【有以】

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表示动作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某物而完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办法用来……”。如: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史记·太史公自序》)

36.【有……者】 译为“有个……人”。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37.【与其……孰若】

表示语意的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不如……”“与其……哪如……”。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38.【于是】

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结合,译为“在此”“在这种情况下”。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第6篇:初中语文中考阅读理解题常考题型及答题技

☆ 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

1、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2、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3、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4、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 ☆做阅读题的流程:

1、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

2、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

3、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

4、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考点二:品味题目

常考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

(1)先看题目本义:

词语含义 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2)再思考深层含义:

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

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 结构:线索、悬念 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 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考点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常考题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答题技巧: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等。 线索判断技巧:A看题目,B看议论抒情句,C看多次出现的字眼

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 理清楚、层次清晰。

考点四: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句话或某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必须了解的几种描写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请概括某人的性格特点(特征)。/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答题技巧: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 方法的 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考点六:分析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常考题型:请分析某段(某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题技巧:评价某语段或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1)内容上:结合文段(文句)内容概括即可。

点明中心(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2)在结构上 :

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 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接上文 ,引出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升华主题、卒章点 题,意味深长等

考点七:品味句子或语段

常考题型: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答题技巧: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

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点明中心。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修辞要领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句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修辞手法+内容+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抒发作用

(1) 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付与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 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 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诘: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 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句,因为它xx。

考点八:分析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如下:

(1)象征手法: „„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8)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开头

(9)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A、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又称卒章显志) B、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C、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考点九:分析加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常考题型: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如何理解某句话的含义。 答题技巧:对重要加点词语的考查

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语等。

1、理解词语的含义

中考对词语含义的考查往往不直接考词语的字面义。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通读全文,把握主旨。其实不单单是做词语含义理解题,做任何题的前提都是把全文仔细阅读一遍,把握住文章主旨再去做题才能有的放矢。

②依据语感揣摩词义,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辨别、验证。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时其含义不同,因此,解释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重庆中考试题:揣摩“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这里的“变异”是个遗传学术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就只能理解为“蚕由蛹变成蛾的过程”。很明显,联系上下文内容去解释这个词语要容易多了。 ③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语含义。 ④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词语。

2、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类试题一般会选择那些有丰富内涵的句子或结构复杂的句子来设题。如重庆中考试题:如何理解第④段划线句“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过虚与实的空间”的含义。这个句子单从字面上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答案的。

回答这类题应注意:

① 内涵丰富的句子要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弄清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用化虚为实的方法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要采用紧缩的方法,去掉附加成分,抓住主干。 ② ②句不离段,即参照本段的中心意思去理解句子。如果所考查的句子就是本段的中心句,那么理解了本段的意思,再难理解的句子也能迎刃而解。

③ 根据句子的位置理解句子含义。总结句有总括全段或全文的作用,理解它要从上文找答案;过渡句既总结上文,又领起下文,理解它就要前后结合;起始句总领下文,理解它可先理解下文。

④ 理解句子的修饰、限定成分。修饰、限定成分常常能帮助我们打开理解句子的窗口,从中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释句子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① 借用法:即借用原文中具有相似意义的句子。

② 裁剪法:将分散在文章中有用的句子拼接融合在一起。

③ 压缩法:把和语句有关的大段文字压缩整理,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④ 阐释法:有些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理解看法,这要紧扣文章主旨和语段的中心意思去举例子。

考点十: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常考题型:文中某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答题技巧:

①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 ② 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

③ 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

考点十一: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常考题型:选文某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考点十二:开放性阅读试题

常考题型:

① 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 ②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 ③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④ 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的见解;

⑤ 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 ⑥ 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 ⑦ 对文中的表现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这种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实质意义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进修要领、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说明内容

常考题型:本文某个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简要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归纳。

① 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 文章的开头部分。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 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考点二:理清说明顺序

常考题型: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某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题技巧:说明文有三大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 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多用表时间的词语。 逻辑顺序: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一般为: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考点三: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题技巧: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画图表等。 八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如下:

①下定义(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②分类别(这句话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类说明了„„,把事物说明得一清二楚,有条理 ,让读者更清楚)

③举例子(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有代表性的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的特征,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④ 打比方(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的特征。)

⑤ 列数字(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从数量上准确说明了„„的特征。) ⑥

作比较(这句话运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比较,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 ⑦ 作诠释:(这句话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⑧ 画图表:(运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注意:①重点掌握前六种说明方法。②任何一种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③有时候一句话中不止用了一种说明方法,要找全。

考点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常考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某个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能否把某个词换用为某个词?

答题技巧:同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活泼生动。

表示程度:很,更最,极,十分,非常,格外,相当,比较,稍微,至少 表示范围:都,总共,一共,只,仅,主要

表示时间:已经,曾经,刚刚,将要,常常,老是,终于

表示估计:也许,大概,可能,或许 表示数量:很多,许多,不少,少数 表示语气不肯定:据说

答题格式: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①表态(删还是不删)。②定性,某词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赵州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某个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能否把某个词换用为某个词?

答:①不可以。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考点五: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常考题型: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题技巧: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平实;B、形象生动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科学小品文类的说明文。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具体句子为例。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考点六:拓展: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常考题型:

①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 ②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③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答题技巧: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有:

① 在原文中寻找答案。作者有时会在文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的。我们可以直接摘录这些句子答题。

② 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在说明文中,一般情况下都会对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些原因去提建议会更加准确、快捷。 ③ 依照常识回答。我们依据所掌握的常识回答就可以了。

议论文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寻找或提炼论点。

常考题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题技巧: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自己归纳。但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考点二:论点的提出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本文开头引用名言或某个故事或某种生活现象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议论文常见开头的形式及作用

总体上说,议论文开头提出论点的方式分为两大类: 直接式,即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间接式,从故事、名言、工作生活中的某一现象等引出论点。考试时基本上是考查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作用。基本作用分析如下: ①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论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常考)

②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常考)③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常考)

④用生动的比喻引出论点,作用:引出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了解)

⑤用设问提出问题,作用:引出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思考。(了解)

考点三:归纳概括论据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举了那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议论文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它们的的作用都是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概括论据的基本模式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考点四:补充论据。

常考题型:结合平时的积累,请你再举一个例子或名言来证明作者的某个观点。

答题技巧: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看起来要求比较宽泛,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①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②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③如果有字数要求要遵守,不可超过字数规定。

考点五: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查:(1)辨析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注意: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考点六:分析论证思路或过程

常考题型:请分析某段的论证过程。/作者是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技巧: 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1)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2)要答出论据是什么(3)用好连接词。(4)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 答题格式是:(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

考点七: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题型:文中某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某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某个词语能否去掉? 答题技巧: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答这类题时①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②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思路:①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②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的含义;②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题技巧:①不能。②这个词文中的意思是***.③删除后的意思是***.④这样表达不严谨.语言不严密.使论证缺少说服力。

考点八: 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常考题型:对文中的某个观点你怎么看?/你如何看待某个说法?

答题技巧: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就能将此类题目的分数全部拿下。

上一篇:广电客户服务管理系统下一篇:纪委九届九次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