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专题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言文实词专题(共8篇)

文言文实词专题 篇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亦豪族也,啖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里中乃始知有关廷福也。..里中柞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立杀其魁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楔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至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讼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不得已,定如律。每年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惟曰‘囚耳,囚耳’。此所谓真意气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为关廷福所为,予族大德之

德:感激 .B.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

直:价值

C.度廷福且走,已当独罪

度:估计 .D.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竟:竟然 .解析:竟:最终。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始知有关廷福也里中乃.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官知周必诉于.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公抱不平我为.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祸及平人岂以.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

解析:A副词,才/副词,却,竟然;B介词,向/介词,表被动;C均为介词,替;D介词,把/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记叙一个普通木匠路见不平挺身相助,以及自作自担当、至死不挠的大丈夫行为。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欲借饮酒之名不让关廷福离开霍家。

C. 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他本想借关廷福报复私愤,但关廷福不改供词。D. 文末批评了当世士大夫见义不为和乡人不明大义,称赞了普通百姓真正的慷慨意气。解析:C“借关廷福报复私愤”无据。答案:C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乡人曰:“囚耳,乌足道?”(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若”“有子可证者”定语后臵、“安在”宾语前臵,各1分。(2)“壮”词类活用、“授以意”状语后臵、“令”后兼语省略、“归”,各1分。(3)“囚耳”主谓省略、“乌”“道”,各1分。

答案:(1)你们诉状上说有个可以作证的佣人的儿子,现在他在哪里?(2)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3)乡人们说:“(关

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

【参考译文】

关木匠,名叫关廷福,年轻时与众工匠为伍,没有什么人知道他。

我们袁氏家族有个佣工,生病死了。佣工家也是大族,(家族)唆使佣人的儿子作证,告到官府。关廷福正提着木匠工具给人家架屋回来,听说此事,连夜进城。天亮时分,私下喊佣工的儿子饮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带他走出城大约四五里地,又喝起来。佣工的儿子醉了,晚上(廷福)就让他睡在破庙里。这天申时(下午三点钟至五点钟的时间),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佣工家仓促间找不到那个儿子。县官说:“你们诉状上说有个可以作证的佣人的儿子,现在他在哪里?”他们无法回答。县官认为佣人家欺骗他,原告反而获罪。过了一天,佣工儿子才回来,可是事情结局已定,他的作证用不上(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得知此事是关廷福所为,我们袁氏家族十分感激他。同乡的人这才知道关廷福。

老家柞林潭附近,有几百亩麦田,当初是我们家的,有个姓周的硬说是他家的,(为此)长期打官司。我家厌烦(这无休止的)诉讼,就压低价钱将它卖给了一个姓霍的。于是(周霍)两家起了严重冲突,这年麦子成熟时,周家纠集了几十个壮汉前来割麦,周家的人还带齐了刀棍,在整个田间横冲直撞。正当霍家窘迫时,关廷福给人家砍树回来,路过这里看到了这一幕,心中不平。他勃然大怒,提着斧头走向地头。周家人都吓跑了,关廷福杀死了其中一个为首的人。霍家害怕了,知道周家肯定会向官府告状,估计关廷福要逃跑,(到时候)自己独自承担全部罪责。于是,他急忙喊关廷福过来跟自己饮酒。关廷福到了以后,霍家用木头把门扛紧(以防他轻易跑掉),关廷福笑着说:“我替您打抱不平,杀死了人,罪责自然由我承担,假如独自跑了,不是男子汉。”

周家果然将霍氏告到官府,(诉状中)没有提到关廷福。县官审理两家的官司,关廷福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杀人的是我关廷福,周家人强横霍氏弱小,我一时路见不平,提起斧头杀了那个人。大丈夫自己杀了人自己承担,怎么会将罪责转嫁给无罪之人?霍氏没有罪。”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关廷福不改变供词。县官没办法,依照法律判他死罪。每年审查案件,郡府都怀疑此案(有冤情),一共经历了十多次审理,(关廷福)始终不改变供词,最后死在监狱中。

关廷福目不识丁,也不知道什么叫仗义任侠,然而他见他人受不公平待遇而愤慨,至死不渝,很有大丈夫气概。当今的士大夫,遇到一丁点儿损害,(就将损害)推卸给别人,以原谅自己的过错,更何况(处在)生死关头呢!他们是人们所说的读天下书的人啊!乡人们说:“(关廷福只是个)囚犯罢了,哪里值得称道?”我说:“士大夫慷慨就义,(人们)就称赞他为忠臣,为义士。(而关廷福仗义而死)只说他是一个囚犯罢了。关廷福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气概啊!”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21分)

是仪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遂改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常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

谢:辞让 .B.入阙省尚书事

省:省略、减少

C.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舍:安置住宿 .D.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戚:亲戚 .解析:B省:审察,考察。C舍:放过。D戚:忧心。答案:A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是仪“为人谨慎”的一组是(3分)

①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②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

()③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④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⑤在刁嘉案件中,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⑥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③④

解析:①指肯定吕蒙计策,④言清廉好施,⑤言刚直、正直。可排除①④⑤。③“以恩为戚”意为把恩惠当做忧虑,可看出其谨慎。

答案:C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是仪本姓“氏”,因为郡相孔融嘲笑他心中无百姓,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B.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C.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D.是仪经常提出建议,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

解析:“他心中无百姓”不妥,文中“无上”是目无尊上的意思。答案:A 8.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答案: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企图,谋划;善,认为好,赞同;整体通顺。(2)诬白,诬告。谤讪,诽谤诋毁。收,抓捕。验问,调查审问。(3)省略了主语——是仪;句意之间形成的转折关系,却。

答案:(1)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向是仪咨询,是仪很赞同吕蒙的主张,就劝孙权予以采纳。(2)典校郎吕壹诬告前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逮捕入狱,彻底调查审问。(3)(是仪)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饭菜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

【参考译文】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县人。本来姓氏,最初在县里为属吏,后到郡中任官,郡相孔融嘲笑他,说“氏”字似“民”而无上,可以改为“是”,他于是改姓“是”。

孙权主持东吴大政之后,优待文人,征召是仪。见面后予以亲信任用,专门负责机密事务,官拜骑都尉。吕蒙企图偷袭关羽,孙权向是仪咨询,是仪很赞同吕蒙的主张,就劝孙权予以采纳。随同大军征讨关羽,拜为忠义校尉,是仪表示辞让。孙权对他说:“我虽然不是赵简子,爱卿怎么不自己委屈些做周舍呢?”

平定荆州之后,东吴定都武昌,拜是仪为裨将军,后又封为都亭侯,任守侍中。孙权欲授给他兵权,是仪认为自己不是带兵的人才,坚决推辞,拒不接受。黄武年间,派是仪到皖城刘邵那里,设计引诱曹休前来。曹休来到后,遭到惨败,是仪因功迁升为偏将军。回朝负责尚书事务。对外总领评定官员们的成绩,兼任辞讼之事,还受命教各位公子书学。

东吴向东迁都之后,太子孙登留下镇守武昌,孙权命是仪辅佐太子。太子对他非常敬重,有事都先征询他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进封为都乡侯。后来随从太子回到建业,又被拜为侍中、中执法。评定各官成绩、负责辞讼之事。典校郎吕壹诬告前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逮捕入狱,彻底调查审问。当时与刁嘉一起在座的人都惧怕吕壹,同声说刁嘉曾有过此事,只有是仪说没听到过。当时追究调查,诘问数日,诏令愈来愈严厉,群臣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是仪回答说:“如今刀锯已压在臣的脖子上,臣怎敢为刁嘉隐瞒自取灭亡,成为对君王不忠之鬼!但是知与不知当有始末。”他据实回答,毫不改口。孙权只好把他放了,刁嘉也因此而免遭处罚。

南王和鲁王初封,是仪以本职兼领鲁王王傅。作为王傅,他忠心耿耿,动辄规谏劝止,对上勤勉,对他人恭敬。他不治自家产业,不受人恩惠,所居的房子刚够自家居住。邻居盖起大宅院,孙权外出时看见了,便问这所大宅院的主人是谁,左右随从回答说:“大概是是仪的家。”孙权说:“是仪很俭朴,肯定不是。”一询问,果然是别人的房子。是仪就是这样被孙权所了解信任。他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饭菜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孙权听说后,亲自到他的家中,来看看他们吃的饭菜,并亲口尝过,非常感叹,当即增加他的俸禄和赏赐,扩大他的田地、宅邸。是仪多次推辞,对这样的恩宠深感不安。

是仪经常向孙权提出建议,从不谈论他人的短处。孙权常责备是仪不谈论时事,是非不明。是仪回答说:“圣明的君主在上,臣下尽忠职守,唯恐不能称职,实在不敢以臣下愚陋的言论,干扰圣上的视听。”他为国家服务数十年,未曾有过过错。吕壹普遍告发将相大臣,有的人,一个人便有三四项过错,唯独没告发过是仪。孙权感叹说:“假使人们都像是仪一样,还用得着法令科条吗?”是仪及至病危,留下遗嘱要用素棺,以平时所穿的衣服下葬,务必要俭省节约,八十一岁时去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2分)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共因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

③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

②也。”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咻咻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以。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注】 ①僦:租。②桯: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咻咻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强知县行属礼

强:强令 .B.自恃交谊,殷勤造请

造:拜访 .C.诸君即共前遮之

遮:阻拦 .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

重:敬重 .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项中“重”是“不轻易”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敬重”。

答案:D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痛哲兄之先萎

邻之厚,君之薄也 ..B.因直前托视疾

因击沛公于坐 ..C.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敛赀财以送其行 ..

()

()D.激愤而殉,以明节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中,两个“之”意义用法都一样,都无实际意义,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第一个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是“趁机”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表承接,第二个表目的;D项中,第一个表修饰,第二个表递进。

答案:A 1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是(3分)

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②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③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⑤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 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句子含意、辨析文章内容的能力。①是余若水任职一月就辞职了,与“明节避世”无关;④描写的是余若水家里的情况,与“明节避世”也无关;⑥说的是他死后,朋友们为他筹钱安葬,也与“明节避世”无关。

答案: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余若水刚踏上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行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解析:A项中,余若水发誓不再渡江与他离任无关,这句话是强加因果。答案:A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长吏多其义,共因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以。(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要注意翻译出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第一句中,“多”是敬重的意思,“因”是因此的意思,“罕见”是很少见到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笫二句中,“会”是应该的意思,“交亲”是朋友和亲戚的意思;第三句中,“下”是死后的意思,“辱”是辱没的意思,“足”是足够的意思。

答案:(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因此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

(2)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3)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够了。【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避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与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加以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条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觉得自己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破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凌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他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

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他的意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文言文实词专题 篇2

一般认为, 阅读文言文在词语方面困难较大的是虚词, 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如果不了解古今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 不掌握古汉语实词的一些特点, 阅读中会遇到更大的困难。所以,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逐步地认识这些差异和特点, 以达到以简驭繁、化难为易的目的。本文笔者着重探讨文言文的实词教学。

一、帮助学生识别单音词和双音词

我们都知道, 文言文中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 应当单独作为一个意义单位来理解。为使学生确切理解词义, 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1.不要把文言文中两个相邻的单音词当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来理解。如《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 绝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因为“卑”是指出身低下, “鄙”是指见识浅陋, 是两个单音词。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跟现代汉语中以它为词素的双音词作相对应的解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 是“用微词婉言对人进行劝告”的意思, 与现代汉语中以“讽”为词素的“讽刺”一词的意思截然不同。这些应当特别留心。

文言文中也有不少双音连绵词, 绝大多数是由两个双声叠韵关系的字组成, 不能拆开理解, 如“参差” (双声) “窈窕” (叠韵) 等。

二、帮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不可随意以今义代古义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不能以今义解释古义。古今词义的变化, 大概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 词义的扩大。如“让”, 古义是“责让”的意思, 今义扩大到“让予”“谦让”“辞让”等意思。其二, 词义的缩小。如“受”, 古代有“接受”与“授予”两个意思, 现代只作“接受”解。其三, 词义的转换。如“走”, 古义是“跑”的意思, 现代只作“步行”解。这种古今形同而义不同的词最容易使学生误解, 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古义和今义比较的方法作重点讲析。

三、帮助学生了解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

在文言文教学中, 帮助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现象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 是结合上下文通过比较来理解。如“家贫, 无以致书以观”“使人遗赵王书”这两句中都有“书”字, 但意义不同, 在第一句里当“一般书籍”讲, 在第二句里当“书信”讲。这两种意思都是凭借它和上下文的联系得出来的。其二, 有时为了正确理解词义, 还需要通过了解词的本义, 从而理解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如“解”的本义是“解剖”, 特指厨师分解动物。《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解, 判也, 以刀判牛角也。”从这个意义出发, “解”字引申出了“分解”“溶解”“解体”“解散”“解脱”等意义。

四、帮助学生了解词类活用的现象及其规律

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其中的规律。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 做谓语, 如“沛公军霸上”。2.名词活用为副词, 做状语, 如“君为我呼人, 吾得兄事之”。3.动词活用为名词, 做宾语, 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做谓语, 如“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做宾语或主语, 如“将军披坚执锐”“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6.数词活用为动词, 做谓语, 如“六王毕。四海一”。此外, 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它们比一般活用的含义更丰富, 同时句式也有所变化, 即将谓语部分的复杂结构简单化。

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握上述词类的活用, 要注意抓住以下两点:一是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注意辨认哪个词是活用, 是哪一类的词活用作哪一类的词。如“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中的“远”, 作为形容词在文中讲不通, 理解为形容词意动用法, 可以译作“以千里为远”, 这样就讲通了。二是指导学生通过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辨析词类的活用, 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人有百口, 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词“名”, 后面有代词“其”, 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文言文实词复习韬略 篇3

一、根据词语的语法功能翻译词义

2000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翻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D项中“樵”,提供的答案是“打柴”,但是如果把它和前面的动词“取”联在一起看,就成了“取打柴”,这在现代汉语的语法里是说不通的。因而可以断定此项有误。而将其他三个选项的意思放到原文里都是讲得通的,这就是常说的“代入检验法”。

二、比较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的异同

《察今》上说:“有道之士,贵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为什么呢?因为“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说“理”是这样,绝对没有错,但若用于解决文言文阅读的字词问题就不见得正确了。高考所考查的词语的意义一般说来侧重于古今不同的词义方面,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定律,但是也不能绝对化,否则将会带来失误。

例如1999年第11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静D人灾,(绝食)者千有余家

“私访”、“资产”、“应对”、“绝食”这四个词语现代汉语都有,但是“绝食”的意义是“断绝饮食(表示抗议或自杀)”,显然不适宜这里的语言环境。因为发生了“人灾”再去“绝食”显然背情逆理。

再比如2001年第12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D燕军(扰乱)奔走

“反间”,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原指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的情报,后专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南面”今指“南边儿”;“鼓噪”的解释是“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壮声威。今泛指喧嚷”;“扰乱”今意是“搅扰,使混乱或不安”。结合语境看,很显然,后三者的解释是错误的,只有“反间”一词和现代汉语相同。

三、词语互释

古人写文章讲究辞采,力避重复,因此在遣词造句时,其相同功能的词语大都是锤炼再三,力求殊“词”同“义”。如贾谊的《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势,并吞八荒之心”一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词词意基本是相同的。但如重复使用同一个词,那就单调乏味,毫无文采可言,也不利于制造语势。像这样的例子在课文里非常普遍,不再一一列举。下面以高考题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199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有“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这一句,其中的“逆”和“忤”都是“不顺从、抵触”的意思。

另外还可以利用词语的“左邻右舍”意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去相互解释。如《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其中的“督”和“过”词义相同,都是“怪罪,责怪”的意思。199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每宴飨费千金”这一句,“宴”“飨”都是“招待人吃饭”。再如1998年高考中出现的“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一句中,“饥”和“馁”同义,可释为“饥饿”。这两个例子虽然没有以试题的形式测试,然而理解了它们必然有助于吃透全文。

四、题文(课本内容)判断正误

高考中有些知识点的考查可以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类题目在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只要课本吃得透,做这类题就会从容自如,得心应手。

如1994年第12题:下面加点的字的正确意思是:扬州辟为从事。其中的“辟”可直接参考《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之“辟”,两处意思完全一样。再如“母何自勤如是邪”与“勤而无所”(前者是考题,后者是课文中的句子。下同),两个“勤”都可解释为“辛苦”;“朕之恨深矣”的“恨”与“臣子恨,何时灭”中的“恨”都翻译为“仇恨、怨恨”;“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与“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这三句话中的“故事”都可理解为“先例”;又如,“得全首领以没”与“不然,令无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齐人追亡逐北”与“追亡逐北”;“齐人未附”与“怀敌附远”;“城之不拔者二耳”与“已拔赵”、“其后,秦伐赵,拔石城”;等等,后四例中“题”与“文”的意思毫无二致,就不再详加说明。

另外还可以直接结合成语加以判断。如“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可以结合“名副其实”这个成语,其中“副”是“符合”的意思。

五、学会推断词义

客观上说,虽然有一定数量的考查点可以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但是还有占一定比例的试题不能从学过的知识中直接得出正确的答案。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拥有牢固的课本知识作为前提,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推断。

例如,1996年高考试卷中第12题:或遂寝而不行寝:止息;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寝”“贾”所考查的意思在课本中从未出现过,但是我们学过“暮寝而思之”,这句中的“寝”是“休息”,稍稍引申一下,就不难判断出“止息”的解释是正确的。再如“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贾人”是做买卖的人,其引申义可能是“招致”,而不可能是“消除”。

六、用好最后一道文言文试题

一般地说,一份严密的试卷是不允许题目之间存在相互解题提示的,但有时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命题人有意无意之间在一些题的表述上客观地作了某种暗示,聪明的学生会敏锐地抓住这一点加以利用。

如2000年第16题中的A选项: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德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其中,“砥砺”一词就是所考文言文试题中“厉”的现代汉语意思。C选项: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质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威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这里的“免去”即是对原文中的“除”的解释。

七、用造字法知识解释词义

造字法讲了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其中“形声”用处最多,如“于败堵丛草中”(《促织》),句中“堵”的意思不好理解,但是如果利用形声字的知识,它的意思就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此字从土,再结合上下文就可以猜到它的意思是“墙”。这种释义方法,用于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较难的词语意义很有效。

如2001年高考文言文材料: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绛缯”是什么意思呢?这两个字都与“丝”有关,初步揣测出它可能与丝布相关。明白到这一层,必将有助于理解材料。

八、联系情理理解词义

前面谈到的方法不少,最后还需要加上两个字,那就是“情理”。这一点似乎有点虚,但是不管做什么样的题,都得把这一条加上。因为古今同“情”,远近共“理”。

中考文言文实词 篇4

去(qù)

(1)动词。

①离开,去。如: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③除去,去掉。如:去死肌(《捕蛇者说》)

(2)形容词。

过去的。如:譬如朝霞,去日苦多(《短歌行》)

(3)副词。

表示去做某件事。如: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朝天子?咏喇叭》)

却(qùe)

(1)动词。

转头,回头。如:却看妻子愁何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副词。

①再,还。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雨夜寄北》)

②反而,反倒,表语气转折。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助词。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如:了却君王天下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如(rú)

(1)动词。

①比得上,及。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如同。如: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诗夜游》)

(2)介词。

对,把。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连词。

文言文常用实词 3 篇5

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

59、请

1、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

3、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4、乃置酒请之(宴请)

5、请命(1)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2)请示(3)请求任命官职

6、请献十金(愿意)

7、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见、谒问)

8、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

60、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3、所识穷乏者得我(贫困)

4、穷予生之光明以疗梅也哉(穷尽)

5、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

6、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7、公孙衍穷张仪(困窘)

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

61、去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3、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

6、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丢弃、厌弃、失掉)

7、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8、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9、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62、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3、皮令臣轻背其主(鼓励)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7、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2、先生如其指(依照,遵从)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把)---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若何:怎么办,怎么象7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4、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

5、先主曰“善”(表示同意的答词,可译为“好”“对”)

6、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后也作以指琵琶师或曲师)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7、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为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通“小”少子:小儿子)

6、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7、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8、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少数人)

9、少间、少顷、少时、少焉、少刻等词语都表示一会儿(表时间的短暂、不一会儿、不久)

68、涉

1、楚人有涉江者(徒步渡水;引申为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3、今少卿抱不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9、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70、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1、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斤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2、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3、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好,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调发)

7、又以适去,竟不自得(流放,贬取)

74、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2、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文字)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6、举世唯知其书(书法、字体)

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

75、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

4、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成熟)

5、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

76、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不者)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7、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

5、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6、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算术)

7、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

8、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技艺、方术)

9、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78、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大致,一般,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

3、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4、将率不能(主将)

5、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顺着、沿着)

6、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规格、标准)

7、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频率、比率)

79、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明)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80、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1、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则素湍绿潭,回清侄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至少餐兮(空,白白地)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5、素餐:不劳而食,吃白食)

6、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

7、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

82、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臣请就汤镬(汤镬)6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3、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土皆垂泪涕泣(哭泣)

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

4、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

84、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5、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7、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85、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6、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出外、不在)

86、王

1、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一国的君主)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统治天下)

3、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王子:君主的儿子,也指贵族子弟)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封建时代政府的军队)

87、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远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4、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6、并、汾乔木,望秋先陨(临近)

88、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89、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4、动刀甚微(轻微,轻)

5、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略微)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表否定,不、不是)

90、悉

1、赵王悉召群臣汉(都,全)

2、古之治天下,至?至悉也(周全,详尽)

3、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

4、料大王之率,悉之不过三十万(尽其所有)

5、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详尽地叙述)

91、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相国)

5、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

6、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

7、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9、相投合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相得)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篇6

1、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阳光,太阳。(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3、温暖。(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4、通“佯”,表面上,假装。(儋阳为傅其奴)

5、出的,外露的。(周秦古玺,多作阳文)

二、要

1、重要,简要。(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2、险要。(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3、需要,符合,适合。(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4、同“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

5、要挟。(惟大辟无吏可要,然犹质其首)

6、相约,誓约。(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7、要点、关键。(要在安国家,利人民)

8、希望。(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9、总括、概括。(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10、约束、控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

三、宜

1、适宜,合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2、应当,应该。(诚宜开张圣听)

3、表推测,大概。(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四、遗

1、遗失,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以困矣)

2、遗失之物。(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3、遗留,剩下。(蒙故业,因遗策不遗余力)

4、wèi,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剩余的。(地有遗利,民有遗力)

五、贻

1、赠给;送给。(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文言文实词专题 篇7

一、据形断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 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 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2006年天津市高考试题:有牧人御众之才牧:统治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 左为“牛 (泛指牲畜) ”, 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 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 就是“放牧牲畜”, 引申一下, 对象如果是人, 自然就是“统治, 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二、以今定古法

所谓以今定古, 就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特点, 来推定文言实词的含义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实词意思一般和现代汉语相同或相近, 没有很大区别, 根据现代汉语很容易能够判断出来。

如2008年高考试卷广东卷试题:访威风既著, 远近悦服悦服:愉快此项考查的是“悦服”。根据现代汉语中有成语“心悦诚服”可以断定此项“悦服”即心悦诚服, 根据语言环境“远近悦服”可以推断出来此处“悦服”应为心悦诚服的归顺 (降服) , 所以此项解释不准确。

三、语境推断法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文”准确地阐述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 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 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 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如2009年高考试卷福建卷试题: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怪”有责怪意思, 但审视该句语境“怪其意气”可以看出, 张自新代兄长受刑, 而把兄长藏匿到别的地方去, 因而县令对他这种意气的做法感到奇怪, 所以此项应为“感到……奇怪”, 因此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四、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就是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 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 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2009年高考试卷山东卷: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期”可以译为“日期”, 但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晋文公”, 而此句没有谓语动词, 所以“期”应为动词词性, 而非名词, 所以“期”应译为动词“约定”, 所以此项是正确的。

五、成语推断法

在成语中, 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 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

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试题:请鬻于世鬻:卖成语“卖官鬻爵”中的“鬻”义为“卖”, 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 所以此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篇8

关键词:文言实词;对称规则;语法知识;联想;语境;推断;文言文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66-01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

表意性强,变化性大。因此,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的推断技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推断

中国文字是意音文字,形声义之间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如:“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间”,是个会意字,古写作“閒”从门从月,像月光从门缝中投入,由字形推知其义是“门缝”。

(2)借助形旁推断。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姬”形旁为“女”,与“女人”有关,根据语境可知“美姬”即美女。

(3)借助字音推断。如果从字词的本义解释不通,可考虑通假字,借助读音推断释义。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同“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

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对应位置上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对。我们可以根据这一规律,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字与“用”字在对称的位置上,“以”也当“用”(被任用)讲。再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达”是“得志”,据此可反推知“穷”为“不得志”。又如“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周”是“周密”,就可反推“隙”是“不周密”“粗疏”的意思。

三、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用语法知识来推断

一个单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附加成分是“定状补”。掌握了他们的基本语法位置,如主语和宾语通常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词组充当,谓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由副词或表示时间、地点、状态、趋向的介宾结构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依据他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充当,故“渔樵”应为“捕鱼砍柴”。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是形容词,后面加上了代词“我”作宾语,所以“美”是动词,“认为------美”。

(3)吾得兄事之。

“兄”是名词,在句中作“事”的状语,表示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释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四、根据成语、课文联想推断

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实词词义的问题。如“讽帝大征四方奇计”中“讽”,联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讽”即“劝告”。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许多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因此,借助熟悉的成语词义,联系语境可推知实词的含义。

如“势拔五岳掩赤城”中“拔”字,由“出类拔萃”可推知为“超出”之意。“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中的“爽”,由“屡试不爽”,可知是“差错”的意思。

五、根据具体语境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大部分是一词多义,其义项灵活多变,采用逐词识记,这根本不可能,但我们可以结合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因为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如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李)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至秦,竟死于秦而归丧。

(1)(2)句有两个“战败而亡”,根据上下文,前者与“战胜而得”相对,故“亡”应解释为“丧失”;后者与“革灭殆尽”相对,故“亡”应解释为“灭亡”。

(3)(4)句中都有“竟死“,必须依文推断,才能看出不同。前者应译为“一直到死”;后者译为“最终死亡”。

六、用词组法来推断词义

古代汉语多为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词。文言文中单音节词的含义大多可由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表示,如文言文中“书”即为“书信”;“齐人未附”中“附”是“归附”“归顺”;“齐人追亡逐北”中“北”是“败北”,指逃跑者。因此,我们在推断的过程中,可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代替文言文的单音节词。

总之,能否正确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直接关系着能否读懂文言文,而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的难度有所降低,特别是实词的考查一般不超出教材的范围,在平时的学习和应考中,若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就能轻松推断出文言实词的词义,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语文备考知识手册.

[1] 赢在高考.语文.

上一篇:微笑与你同在下一篇:营销服务员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