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案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文言文教案(精选8篇)

高中文言文教案 篇1

1、亲戚 今义:旁系亲属;

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荫相如列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2.妻子 今义:爱人(女方);

古义:妻和子女。

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却看妻子愁何在。

3.中国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中原地区。

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绝。(《赤壁之战》)4.非常 今义:很、大(副词);

古义:意外事故(名词)。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5.所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①缘故(名词)。

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

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例如: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7.无论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更不必说。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8.用心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例如:如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9.稍稍 今义:稍微;

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例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10.更衣 今义:换衣服;

古义:上厕所。

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11.无日 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 古义:不久。

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12.殷勤 今义:热情、周到;

古义:关切、问候。

用心

爱心

专心

23.陇断 今义:把持独占;

古义:山川阻隔。

例如: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愚公移山》)24.美人 今义:美貌女子;

古义:歌伎、宫纪。

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荫相如列传》)25.左右 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

古义:侍卫人员。

例如:王顾左右而言它。(《孟子》)26.结束 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

古义:整装。

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27.约束 今义:限制;

古义:①盟约。

例如:素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荫相如列传》)②法令制度。

例如:其游情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治平篇》)28.大风 今义:大的风;

古义:麻风病。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29.一切 今义:所有的;

古义:一律、一概、任何。

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梦溪笔谈》)30.宣言 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

古义:公开扬言。

例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额面相如列传》)31.烈士 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

例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32.牺牲 今义:为正义而死;

古义:作祭礼的牲畜。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判论战》)33.交通 今义:来往和运输;

古义:①勾结。

例如:因其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②互相通连。

例如:枝校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34.扶老 今义:扶着老人;

古义:拐杖。

例如:策扶老以流愁。(《归去来今辞》)35.秋天 今义:秋季;

古义:秋季的天空。

例如: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6.可恨 今义:令人憎恨;

用心

爱心

专心

古义:①杰出、英俊。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例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

例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杖甫《咏怀古迹》)49.操持 今义:料理、筹划;

古义:拿着。

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族尽落。(《苏武传》)50.开张 今义:店铺开业;

古义:广泛。

例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51.学者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义:①求学的人,读书人。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②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如: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张衡传》)52.妖怪 今义:迷信传说中的怪物;

古义:妖异、奇怪的现象;反常的现象。

例如: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天论》)53.有意 今义:居心;

古义:①愿意。

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援客孟尝君》)②有某种打算。

例如: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54.地方 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

古义:⑦当地的事。

例如: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⑦土地方圆。

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

例如: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55.山东 今义:山东省;

古义:①指战国时泰国蜡山、函谷关以东之楚、赵、韩、魏、燕、齐六国。

例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②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例如:晋兵先下山东。(《史记·晋世家》)56.不避 今义:不躲开;

古义:不次于。

例如: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论贵粟疏》)57.人情 今义:应酬送礼,情面、情谊;

古义:①人的常情。

例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②人心、世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t:坐,称柳将军。

68.老大 今义:长兄,长子;

古义:年龄大。

例如: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69.可怜 今义:值得怜悯;

古义:①可爱。

例如: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⑦值得同情。

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JLl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70.小于 今义:⑦北方人称男孩;②对青年人的鄙称;

古义:①小孩子(有贬义)。

例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②长辈称晚辈。

例如:小于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71.逢迎 今义:奉承、拍马;

古义:迎接。

例如:新妇识马声、摄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72。斗争 今义:泛指对抗性行为;

古义:吵闹,打架。例如: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羌村三首》)73。同志 今义:革命群众的互称;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例如: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徐光启《甘薯疏序》)74。活人 今义:活着的人;

古义:养活人。

例如: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徐光启《甘薯疏序》)75.于是 今义:承接连词;

古义:在此。

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76.中心 今义:①文章的主旨;②主要场合或指挥机构;③事物的重心;

古义:心里。

例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6g十公好龙》)77.中间 今义:当中;

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

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78.束手 今义:没办法;

古义:投降。

例如:近者奉辞伐罪,旌摩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79.指示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古义:指出,给人看。

例如:壁有理,请指示王。靶廉额面相如列传》)80.行为 今义:举动;

古义:行,品行;为,做。

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81.父兄 今义:父亲和长兄,泛指家长;

用心

爱心

专心

攒 m 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94.因而 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

古义:趁此。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荫相如列传》)95.具体 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例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96.智力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古义:智,智谋;力,力量。

例如:月*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97.前进 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古义:前,走上前去:进,奉献。

例如:于是相如前进击,因跪请秦王。(《廉额面相如列传》)98.或者 今义:选择连词或副词;

古义:有的人,有些人。

例如:或者日: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封建论》)99.即使 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

古义:即,就;使,让,叫。

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姬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邮》)l00.弟兄 今义:①同辈之间;⑥旧时军队称士兵;

古义:有时指兄。

例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101.精神 今义:①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②宗旨,主要的意义;

古义:①指神志、神情。

例如: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

②指灵魂。

例如: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订鬼》)

用心

爱心

高中文言文教案 篇2

二、重视课前的预习

古语云:“豫则立, 不预则废”, 预习相当重要, 因此, 教师必须抓好学生的预习关,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重视诵读

“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朗读得好, 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 都可在铿锵的朗读声中体现出来, “激昂之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之处还他个委婉”。例《蜀道难》, 多读, 便可疏通文意, 体悟到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而达到这一点, 就成功了一半;《祭十二郎文》, 通过诵读, 文中的悲郁之情便了然于胸;读《六国论》, 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便清晰可见;读《齐人有一妻一妾》, 品味其中的语言“骄其妻妾”、“施施从外来”, 齐人的形象便鲜活起来……

2. 放手让学生抄、查、译

首先是“抄”。“抄”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动手将课文的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俗语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 这样做, 既疏通了文意, 又加深了印象, 且便于以后复习。其二, 查。要求学生对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 查阅相关工具书, 记录在册;对相关的文化常识, 文言常识等, 查相关的资料, 进行疏理。这样的做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其三, 译。高中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翻译文言文的功底。这里, 主要提倡学生课前直译,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听课时便可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通过译,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意会”之外可以“言传”。

三、教师要转变角色

1. 课堂教学要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习诵读为主

最近20年来, 文言课堂上教师絮絮不止、学生鸦雀无声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课本规定要熟读背诵的篇 (段) 大多作为课外作业处理。这种做法往往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把诵读看成负担, 不到临考不读书, 实际上等于放任自流, 所以诵读的成绩很不理想, 尤其不利于学生诵读习惯的养成。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把课堂的大半时间让给学生练习诵读, 读到基本成诵而后止, 如此则学生必定乐于在课后用少量时间进行巩固。要知道, 学生本来就喜欢诵读, 更希望读得动听, 能因势利导, 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即可提高他们诵读的积极性。

课堂大半时间既属学生, 自然要求教师少讲。少讲, 不仅可行, 而且势在必行。理由是:高一学生已诵读过七八千字, 有初步的积累, 而所学课文又非佶屈聱牙之文, 且有详细注释, 认真读几遍, 十之七八可以读懂, 真正需要讲解的并不多, 此其一。其二, 从训练的意义讲, 如果一词一句要由教师来讲解, 适足以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 一切死记教师的现成结论;相反, 如果把学生在诵读中能够领悟到的留着不讲, 倒可以促使学生勤于思索而力图有所发现。二者孰得孰失, 岂非洞若观火!

过去我们讲得多, 主要是因为怕高考, 一旦考题中有自己没有讲到的, 便以为责任在己, 无可推卸。而现在侧重考能力, 不再使用课文中的句段, 我们大可不必怕下去。当然, 少讲不是图省事, 该讲的还是要讲, 要讲到点子上。

2. 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诵读上来

翻译和古汉语语法之所以成为教学的立足点, 是因为有些人把它们视为学文言的捷径。然而事实证明了它们不是。许多在中学受过这种训练的人依然不懂文言。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是从古汉语口语发展而来的, 相同的地方很多, 有不少文言句子只要更换或增加二三个字就成了现代汉语, 完全没有翻译的必要。硬要翻译, 无非是让学生记下一篇完整的译文, 大家都放心。殊不知这样一来, 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译文上, 对原文倒不怎么下功夫了。一旦离开译文, 原文的内容就变得模糊起来。这哪里是学文言文呢?至于语法常识, 笔者认为凡句意已明者大可不讲, 尤其不可使用“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之类的术语;否则你不讲我明白, 你一讲我倒糊涂了。我们的原则是:坚决反对那种从头到尾翻译课文、大量引用语法术语的做法;只有在特殊必要的情况下, 才可以把翻译和语法当作排疑解惑的补充手段来使用。我们的立足点不在这里。

我们的立足点应当在指导诵读上。指导诵读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学生读错了字, 要给他们正音;读破了句, 要针对其原因 (如误解词义或句意等) 作一点解释;为了读出语气, 要提示学生注意虚词的作用;为了突出重音, 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的意图———这些都是初步的工作。在检查学生背诵的时候, 遇到背不出、丢句、上下文颠倒等情况, 还应当讲讲作者的行文方式以及文意的连属, 即所谓“理路”。至于课文中的至理名言、警策和抒情色彩很浓的句子, 用三言两语加以点拨,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索, 恐怕也是必要的。这种指导方式跟教师从头到尾讲解课文的方式相比, 似乎显得“零碎”一些, 但它是有效的, 因为它有的放矢, 不从“本本”出发;而且课堂既以学生练习诵读为主, 也只能这么办。如果一定要给它寻找理论根据, 那就是过去宫廷教师所用的教学方式正与此相类, 称为“伴读”。当“伴读”, 并不简单, 需要相当高的教学艺术。我们能给学生当好“伴读”, 应当说是很不错的了。

经验证明:要指导学生诵读, 教师必须首先自己读好。榜样的力量无穷。教师能作示范朗读乃至示范背诵, 学生刻意效法, 收益必定更大。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课教案 篇3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追本溯源寻其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的末尾用“。”断开,叫做“句”。在语意未完而又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

(二)方法指导:

拿到一段文字,该如何断句呢?

步骤一:通文意。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步骤二:求方法。

1.借助标志性词语。

标志性词语可分为:句首标志词、句末标志词、对话标志词。

(1)句首标志词又分为:

发语词:文言文中“盖”“唯”“夫”“且夫”等作发语词,作用是领起句子。

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感叹词,文言文中常见的感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

例如,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关联词:文言文中常见的用于句首的关联词有“然则”“岂独”“何其”“奈何”“于是”“故”“然而”“然”“是以”等词,或表承接,或表转折,或表推论。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名词代词: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尔、汝、若、君、子、公、乃、其、之、彼、或、莫、足下、寡人、臣、仆、愚、妾。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胡、曷、安。

例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时间词:文言文中这些时间词“今”“后”“是时”“既而”“方今”和“皇帝年号纪年”“天干地支纪年”等,常放在句首。

例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

(2)句末标志词:

文言文句末的标志词一般是语气词,有也、矣、焉、哉、乎、欤、耳、耶等。

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对话标志词:

文言文中体现对话的词语,有曰、言、云、谓等。

例如,古人云以地事秦。

2.借助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指文言中相对凝固的词与词的搭配。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借助修辞手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常用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关注到修辞现象,有助于断句。

(1)对偶:文言文中运用对偶很多。往往内容相对,词语相对。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对比:对比常出现在古代议论性散文中,可根据前后语意的对比来断句。

例如,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3)排比:其特点就是结构相同,字数大体一致,一些词语常重复。

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顶真:首尾蝉联的特点。

例如,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步骤三:细检查。

做完题目回头看,根据要求仔细检验查,看是否通顺,是否合理。

例如,飞至孝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宋史 岳飞传》)

步骤四:方法总结。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根据要求仔细检查。

备考提示: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步骤五:检测练习。

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011广东卷)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针对语文学习中的难点(学生的三怕)分模块一一解决,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渐渐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将语文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

(2)较复杂的现代文阅读

(3)写作

本课具体任务:学会阅读文言文

1、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它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散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括策、诗、词、曲、赋等多种文体。

2、文言文分类:

(1),叙事性文言文【例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论语》《两小儿辩日》《晏子使楚》、】(2),写景类文言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3),传记性文言文【《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4),议论性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5),特殊文体:说【《马说》《爱莲说》】表【《出师表》】铭【《陋室铭》】

3、如何阅读文言文:

一、首先要读懂

(1)通读,注意古今读音的不同。(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古汉语词典。)(2)在理解的基础上判断实词、虚词的特殊用法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包括:名、动、形、数、量、代词。

a、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字可以用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通假字有三种:同音通假、音进通假、变音通假。判断方法:通假字读音与被通假字读音相同,一般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古今异义:由于时代变迁出现的古今意义不同的情况,通常有词义的扩大、缩小、延伸三种。判断方法,根据语境。

c、一词多义: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甚至分属不同词类。判断方式:语境。d、词类活用: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应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最常见的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或形容词。

虚词: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等。

如:之、以、而、其、则、乃、然、于、为、焉、乎等。(3)特殊句式:按照一定模式来组织的句子。

A、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做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翻译时要加上判断词“是”。

B、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一般不用“被”字表示,而是借用其他介词来表示,如:“于,受……于”、“为,为……所”等。也有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一般是句中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意思。

C、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 D、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或介词,以求语言简洁。E、固定结构:“得无……乎、如……何、奈……何、是故、所以、孰若、若夫、然则、不亦……乎?”等。

二、在读懂的基础上欣赏 1)、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有利于文学常识的提高 2)、结合自身情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陶冶升华的过程

3、如何记忆背诵:多度,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诗词同样受用】

实战操练: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字词解释: 止,通“只”,只有。缀,这里指紧跟、跟随。投以骨,即“投之以骨”,也就是“以骨投之”,把骨头投扔给狼。从,跟从。并,一起。故,旧、原来。窘(jiǒng),困窘,处境危急。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积薪,堆积柴草。苫(shàn)蔽,覆盖、遮蔽。乃,于是、就。弛(chí),放松,这里指卸下。眈眈(dān dān),注视的样子。少(shǎo)时,一会儿。犬,像狗似的。坐,蹲坐。久,很久;之,没有实在意义。瞑(míng),闭眼。暇(xiá),空闲。暴,突然。毙,杀死。洞,打洞。其,指柴堆。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尻(kāo),屁股。股,大腿。寐(mâi),睡觉。盖,原来。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①?” 父怒曰:“吾之子敏②而且多能③,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④之罪。” 父呼其子而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⑤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节选自苏东坡《艾子杂说》)

注释:①曷:何,怎能。克:胜任。②敏:灵敏,聪明。③多能:多种本领。④妄言:乱说,造谣。⑤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译文: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他又不教他们。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美,但是不通事务,以后又怎能接管您的家产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很聪明,而且有很多本领,怎么会不通事务呢?”艾子说:“也不必考验别的事,只问他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情愿担当诬蔑不实的罪名。”富人把儿子找来问这件事。儿子笑嘻嘻地说:“我岂能不知道,米是从布袋里来的。”父亲听了,立刻凄怆悲伤地改变了面容说:“你的愚笨可算是达到极点了!那米不是从田里取来的吗?” 艾子叹道:“不是这样的父亲,是生不出这样的儿子来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齐有富人,家累千金()②其二子甚愚()③吾当妄言之罪()④每以布囊取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②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3、你觉得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都有哪些错误?

4、艾子说:“非其父不生其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

1、①积累 ②很 ③承担,担当 ④从

2、①您的孩子虽然很好,却不了解社会上的事务,以后怎么能胜任家务呢? ②只问您的孩子“所吃的米是从哪儿来的”;如果他们知道这个问题,我愿意承担造谣的罪责。

3、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两条错误:一是不教育他们,使他们不通世务;二是护短,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4、从字面上看,艾子是在讽刺富人本人也不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而实际上,这句话还揭示了父子一脉相传的剥削阶级本质。

学以致用(文言文作文)

智士程济小传(2007年高考作文,成都考生)

程济,陕西朝邑人,少与同窗高翔言志,翔言:“愿为忠臣。”济曰:“愿为智士。”建文初,济出仕,上本言燕王有反意,人皆不信。明年果反,人皆信服。建文特升为翰林院编修。北兵素悍,南兵节节败退。建文四年六月,京城破,帝欲自尽,济劝之,乃削发为僧,济扮作道士,由宫中秘道出。二人乃以师徒称之。燕王入城,召素有名望者草诏以服众,时高翔在京任监察御史,与方孝孺同被召,二人严词以拒,王怒杀之,诛其亲族。而名士重臣,如状元胡广,学士解缙,编修杨荣、杨溥等,皆降之。济闻之,叹曰:“高君果遂生平之志。”燕王百计寻帝,二人乃往云南投西平侯沐晟。至云南,幸沐晟忠义,藏二人于隐蔽处。后沐晟卒,帝问济:“沐晟以死,靠山失,如何?”济曰:“人心难测,此地不可再留。”乃隐于大理穷荒。后帝静极思动,与济出游,路上闻燕王暴卒于榆木川,洪熙继位。帝访问确真,乃释然曰: “从此可以无忧矣。”又十月,洪熙又亡,宣德登基,帝愈放心,与济一僧一道,遍游天下。十年后,宣德崩,正统即位,因其年幼,用杨荣、杨溥、杨士奇主政,时人称为“三杨阁老”。帝谓济:“当日杨荣、杨溥与卿同为编修,今日权倾天下。以卿才智,若肯改节,今日首辅之位,舍卿其谁!”济曰:“荣华富贵岂弟子所愿?求长伴师身旁,此生足矣。”帝颇有感慨。一日,帝问济:“我今年老,可归否?”济曰:“朝代已换,天下久定,人已老,恩怨全消,何不归?”帝乃至云南布政司堂言:“吾建文帝也,今年老欲归,汝等可写本奏上。”众官本上,旨下:进京辨认。至京师,朝廷遣建文旧臣吴亮往辨,亮见帝,大哭,不能仰视。入内,恐难以取信,自缢以明。正统感悟,命迎入大内,济见帝得入宫,乃飘然而去。入内,正统以孙儿礼拜之,因不便称呼,乃称太上老佛。后帝寿至八十九岁而崩,敕葬于北京西城外黑龙潭,无坟无树。异史氏曰:一子错,满盘输。人的每一步对一生都很重要。建文纯仁至孝,惜靖难初错用李景隆、耿炳文,军事失利。又因燕王为叔,处处忍让,是徒惜仁名而遂至失国,流亡一生。燕王甘冒大险,起兵反叛,侥幸获胜,然大肆屠杀忠臣,兴文字狱,凶暴过甚,是以后人多同情建文而贬斥燕王,真可谓不以成败论英雄,公道本自在人心。胡广以状元之才名重于世,降燕姑且不论,据顾炎武考证其《五经大全》全系杂抄他人著作而成,是文章品行俱不佳,无可取也。解缙素无劣行,丧名降燕,终于狱中,为士林所不齿,真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程济追随建文近四十载,矢志不渝,委曲全主,终致主归骨,比之介子推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称智士,真无愧矣,可谓俯仰一生无所愧,从来不作剧新文。

文言文实词教案 篇5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一、文言常见实词的范围 此条款要注意两点:

1、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的条件;

2、常见的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什么是文言常用实词?

一般地说,凡是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的古今词义不同的字均可算是文言常用实词。高中语文课本所列文言常用实词表共列了360个文言实词(准确数字为248个)。中学生起码要掌握的至少为120个。

二、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

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 ——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近义性 ——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

活用性 ——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 ——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

三、了解近几年高考文言实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几乎每年必考。

2、题型:

①、要求考生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 ②、判断古今同义或异义的情况。要求考生以比较来辨别词义的差异,求得正确。

四、实词复习的内容

1、古文中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关系。

单音节词是古代汉语词汇的主体,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是词。尤其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就容易形成错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析:卑鄙,是单音节次,“卑”和“鄙”连用,“卑”指出身卑微,“鄙”指见识短浅,举止粗俗。它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卑鄙”的意义不同。

2、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相当一部分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古今有了不少变化,词义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或褒贬色彩发生变化。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如:江河、亲戚、爪牙等

3、一词多义

单音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因而接触时一要清楚它几种常规的解释;二要根据语境判断句中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是用作名词还是动词)。——对这一点要学会推测。

4、词类活用

这是词语功能的改变,所以和它在句中的位置有很大关系。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5、通假

不论是古有其字还是古无其字,只要课本、练习涉及的通假字一概收集、储存,尤其是一些常见通假。

四、答题技巧

(一)字形推断法借助字形推断

1、引导练习: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2)金就砺则利(《劝学》)

(3)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2、方法总结: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就有可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词义。

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词义与兵器有关;凡“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关;“贝”与金钱关;“皿”与器具关;“阝”与地名关;“求”与毛皮关;“隹(zhuī)”与鸟雀关;“能”与熊罴关;“尸”与身体关;“女”、与妇人关;“冖”与笼罩关;“系”与捆绑关;

“攴(pū)”与敲击关;“歹”与死亡关„„“月”关肉,“页”关首,“自”关鼻,“目”关眼„„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

3、巩固练习:

(1)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

(2)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

(3)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

(4)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指南录后序》)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不刊之论”中的“刊”从形旁上看应该与“刀”有关;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有许多学生对2001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对句判断法(借助对称结构推断)

1、引导练习:

(1)忠不必用,贤不必以(《离骚》)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4)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病梅馆记》)

2、方法总结: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3、巩固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小雅》)

(2)通五经,贯六艺。(《汉书·张衡传》)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4)追亡逐北(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三)借助语法成分(词性)分析推断

1、引导练习:

(1)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2)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3)(项伯)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将军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5)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方法总结:

语法分析就是分析所要解释的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何种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补语+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一般的句子结构

主语 + 状语 + 谓语 + 补语+ 定语 + 宾语

名、代词 形容词副词 动词 名词形容词 名、代词

分析成分 推断词性 推测意义

3、巩固练习:

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3)楚王贪而信张仪

4)信义著于四海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爨”

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四)成语印证法借助成语推断

1、方法指导

成语就其来源看,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其中的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并且由于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故而可以借助它来推断词义。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2)至丹以荆卿为计,如速祸焉 不速之客(3)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欲盖弥彰

3、巩固练习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一蹴而就

(五)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1)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2)99年试题11题“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的“绝食”,现代汉语的意义是“拒绝饮食(表示抗议或自杀)”。而在阅读材料中,“绝食”显然是指由于大水、人灾而引起的粮食匮乏,以致千余户人家均无粮可吃。因而D项中的“绝食”是古今汉语意义不同的词语。

(六)课文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2001年仿真卷第五篇25题B项中“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如: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解析: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

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与前后意思不合。C项“曲折”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

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

五、常见错误

文言实词翻译时学生最主要的错误是不能分清古义和今义,以今义附会古义,这也是文言阅读和翻译的大忌。纵观历年高考设题情况,这也是实词解释或句子翻译题迷惑性之所在。命题者也主要是从这方面来设题考查考生的。

《学弈》文言文教案 篇6

1、会写“援俱弗”三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三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读出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1、会写“援俱弗”三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其中的棋指的不是象棋,而是黑白世界的围棋,围棋更是智慧的延伸,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有谁知道围棋在古代称作什么(弈),关注“弈”的写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围棋有关的文言文,题目是《学弈》,学弈即学下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哦,是谁教的谁在学怎么学学的结果如何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则文言文去探究吧。

3、本文的作者是谁呢孟子。说说你对孟子的了解。

二、导学1、任务一:依韵读文感知大意学习提示:孟子写的文言文,一定很深奥,读起来一定很吃力,先看注释,再读课文,边读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溜了。

生读文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让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听我读一遍,注意画出停顿来。

师范读。

指名读。

学习生字“援俱弗”。

简要概括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秋教两个人下围棋,两个人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结果也不一样2、任务二:揣摩词句感悟文意过渡:我们现在都知道是一秋教两个人下棋,你是从文中哪句话得知的A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的意思是教、教导。让一秋教两个人下棋。

过渡:弈秋,何许人也B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国”是全国的意思。

何为“善弈者”(善于象棋的人,指会下棋的人)。

谁为善弈者弈秋。那弈秋厉害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语看出来呢看来,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

佩服之余,就来夸夸他吧,弈秋,何许人也同学们,我们用这种句式夸一夸我们的数学老师吧。李老师,通校之善教者也。

过渡: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弈秋是否教出了两个棋艺高超的学生呢他们两个学医的结果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C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弗若,是不如的意思。

到底谁比不上谁呢第二个人比不上第一个人。

注意句中两个“之“”分别指的都是第一个人,即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过渡:同拜一人为师,为什么结果截然不同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

D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不是这样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看他们俩是怎么学的。

E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请同学们看插图,观察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小鸟唱着婉转的歌儿从枝头飞过,他听到了吗因为他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小河哗啦啦流流过,他听到了吗因为……当蜂蝶在花丛中飞舞,他看到了吗因为……那另一个人是怎么学的呢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第二个人一门心思想着射鸟,这种一心是不是专心,是他学弈时三心二意。

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回答老师的问题。

弈秋,何许人也使秋干什么二人怎么学结果如何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则古文的内容。

同学们,刚才啊,我们学习了《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言文,那么现在我们来回顾刚才学古文的方法,那就是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原文,明道理。

三、导结

1、从这则文言文中,你有何收获呢(学习知识,就要专心致志。)

2、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其实学弈就是学做人,棋如人生,离不开黑白分明的理性与均衡,只要我们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认真的,专心致志的,我们就是永远的胜利者。

3、检测题目: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通过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四、课后作业1、背诵《学弈》这篇古文。

2、收集有关孟子的名言警句。

教学反思《学弈》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比较少,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对于文言文,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很重要。因此,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读完后我范读,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范读是建立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在处理整个“读”的教学环节上,我以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指名朗读,把读的环节落到实处。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对策 篇7

一、指导词汇、语法的归纳总结

文言文阅读难就难在其文体与今日白话文的差异, 包括词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定的句子表达形式, 这些常常给学生理解文章大意造成困扰, 但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虽然文言文的基础语法涉及内容繁杂, 但有规律可循。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进行归纳总结, 以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并触类旁通, 降低文言文的阅读难度。

例如, 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句子的翻译至关重要, 常用的有“乎、为、何、乃、若、其、者、而、也、焉、以、且”12个, 但每一个词又有很多意思和用法, 这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和归纳总结。以“焉”字为例, 一般具有以下几种词性和含义。

1.作兼词时, 有“于彼”、“于之”、“于此”之意, 如《五人墓碑记》一文中的“五人者,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激于义而死焉 (在这件事情上) 者也”。也有“于何”之意,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如《愚公移山》中的“且焉置土石?”

2.作代词时, 常相当于“之”, 如同样出自《五人墓碑记》中的“去今之墓而葬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也可译为“哪里, 怎么”, 如《论语》中的“割鸡焉用牛刀”。

3.常作语气词, 有以下几种。

(1) 用于句末, 表示“了、啊、呢”。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2) 用于句中, 表示停顿, 相当于“也”。如《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3) 作词尾, 相当于“然”, 译为“……的样子”、“……地”。如《石钟山记》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

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习惯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所学知识, 明确自身的学习难点, 有利于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知识以解答预习过程中的疑惑,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同时也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弥补教师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预习习惯, 既要有针对性也要个性化。开始应该从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文言文入手, 预习以了解文章大意, 能在上课前叙述文章大意为主。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会试着自己按照文章中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并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急需教师解惑, 从而对课堂学习充满期待。该阶段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学生为主, 肯定学生的见解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预习积极性。随着文言文课程的深入, 预习内容和要求也应该更有深度, 从最初的以了解知识为主到培养学生对文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为主, 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进行归纳, 与之前学过的内容建立联系, 进行比较分析和记忆, 并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进行评价, 以此培养自学能力, 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加强课外阅读训练

由于教学任务和时间的局限, 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多是节选, 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在内容和体裁上难免有所缺失和局限,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而, 适当的课外阅读训练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尤为重要。一方面, 额外的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 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习文言文的有用意识。例如, 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赤壁赋》即“前赤壁赋”之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知名度较小的“后赤壁赋”进行课外阅读, 让学生通过自我阅读之后, 对比两文的异同, 谈论为何“前赤壁赋”更有名, 以及自己更喜欢哪一篇。这样, 一方面让文学知识成为学生的课后谈资,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 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文言文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还能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注重文言文的文化内里

高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篇8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與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善于指导,背诵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四、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译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最后,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上一篇: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下一篇:操作系统课程论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