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任贤练习及答案(共11篇)
文言文阅读。(12分)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①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
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
注释:①转运使:官职名。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不试之以足B.不敢以累他人C.以中有足乐者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欧阳公年轻时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充分显示了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 源于他能心怀百姓。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 能尽以输官而赈民 赈: (2) 素号难治 素:
(3) 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食: (4) 食讫: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分)
⑵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4分)①赈:救济②素:一向 ③食:给……吃 ④讫:终了,完结
小题1:(4分)⑴(2分)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⑵(2分) 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
小题1:A中与例句“以”都是“用”。
小题1:“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这种说法不确切。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
4.下列各项对原文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也”的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B.“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指出由于学的人学习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而出现的几种错误。
C.“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强调了学习的困难和艰苦。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着重阐述了学习失败的原因和心理,指出了学习成功的基本要求。
5.翻译下列语句。
①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④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
1.解释句子中的加粗字。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____________
(4)悉可俯拾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
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趋炎附势者没有好下场。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如其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是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湮于沙上果得于数里外D.僧募金重修乃石性坚重D
【小题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阅十余岁 阅:
不亦颠乎 颠: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
众服为确论。
翻译:
【小题4】 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 )(2分)
答案
【小题1】 C(2分)
【小题2】阅:经过,过了。(1分)颠:通癫,疯狂。(1分)
【小题3】(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2分)(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2分)
【小题4】 A(2分)
参考答案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可直接判断,可用反选排除法。C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本题中阅是古今异义字中,颠通假字,要注意辨析。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比如物理古今异义,要有古义解释,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从文中找到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句子,理解后据此选择答案。
两个语段,完成小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小题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小题3】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小题4】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感到诧异/不同,B-离开/屋子,C-离开,D-说/正确的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乃 无论, 乃在此句中应译为竟然, 无论应译为不用说,更不必说。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特点可知,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纷扰,环境清幽,人们安居乐业,相处和乐,生活美好。因此,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应该如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根据对文章中事件的叙述,所描绘事物的特点,揣摩作者的思想倾向,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特点可知,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纷扰,环境清幽,人们安居乐业,相处和乐,生活美好。因此,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应该如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
新唐书崔隐甫传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玄宗立,擢汾州长史,兼河东道支度营田使,迁洛阳令。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赐隐甫百缣。孙佺败绩于奚,擢隐甫并州司马护边,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南令。累拜华州刺史、太原尹,入为河南尹。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狱,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云。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专事,无所承谘。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帝尝诏校外官岁考。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累封清河郡公,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始,帝欲相隐甫也,谓曰:牛仙客可与语,卿常见否?对曰:未也。帝曰:可见之。隐甫终不诣。他日又问,对如初。帝乃不用。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至挈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选自《新唐书崔隐甫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梨园弟子胡雏善笛 善:擅长 B.始置狱 狱:案件
C.隐甫执故事 故事:旧例 D.多贬绌者 绌:罢免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B.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C.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D.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隐甫执法严正,无所回避。惠范倚仗太平公主的权势胁逼他人,崔隐甫检举揭发他;针对胡雏一事,崔隐甫欲辞官抗命,最终说服玄宗杀了胡雏。
B.崔隐甫能力突出,精通吏治。担任御史大夫时,整顿吏治,革除了以往专断独行的作风,使官吏谨慎奉职。
C.崔隐甫处事敏捷,毫不拖沓。外官考核,以往整个春季都不能考核完毕,崔隐甫却仅用一天就完成了,被皇帝称赞。
D.崔隐甫志节高尚,刚直不阿。崔隐甫因鄙薄牛仙客的才能,没有遵循玄宗要其会见牛仙客的指示,因而错失拜相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会兄逸甫疾甚,未及行,诏责逗留,下除河南令。
(2)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
参考答案:
1.B(应解释为监狱)
2.B(原文标点为: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暴其过。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兔其宫,使侍母。岁余,复为大夫)
3.A(据原文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可见崔隐甫立刻杀了胡雏,皇帝下诏免他一死,等诏书下达已经来不及了,所以A最终说服玄宗杀了胡雏有误)
4.
(1)恰逢他的哥哥崔逸甫病重,未能及时启程,皇帝下诏斥责他逗留延误,贬为河南令。(会下除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3分)?
(2)我并不是因为他地位低而看不起他,只是他的才能还不及普通人,能和他交谈吗?(易不逮各1分,语意准确连贯3分)
【参考译文】
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动筒①尝于国学②中看博士论难③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④?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⑤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⑥,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⑥《论语》有一篇是《侍坐》,讲孔子和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__________ ②达者七十二人:____________
③经传无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博士无以对:____________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考点梳理
古文阅读与品鉴的考查内容多出自于课内,且逐步向课外延伸。的热点题型是课内和课外对比阅读,考查题型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其主要考点为:
1.相关篇目中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句读节奏。
2.实词的词义与辨析(主要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重点是“之、其、而、以、于”)。
3.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主要是倒装、省略句)的掌握。
4.重要句子和语段的翻译。
5.文章思路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6.适当的鉴赏评价,拓展迁移(就是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材料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复习指导
由于文言文阅读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特别是注重书中注释和课后练习。因此复习时应注意:
(1)梳理归纳,形成系统。就是对常见的考点进行分类归纳,以便宏观地、全面地、具体地掌握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如实词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虚词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
(2)重视联系,抓“标”务本。根据课标的要求,以课本为范例,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课内向课外、由历史向现实拓展延伸,巧妙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
(3)掌握方法,授之以渔。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是相通的,都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两者都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在解词,理解句意,文意把握,要点概括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因此,适当借鉴现代文阅读方法,有助于提高文言文解题能力。此外,文句赏析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赏析时一般择其一点即可。对于谈作品感受的开放性试题要冷静思考,分析题意,按要求把思维发散开去,然后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点,扣住文中观点答、展开答。
(4)研究试题,有的放矢。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走向、命题规律,可以缩小复习范围,提高复习效率和复习的针对性。原则上近几年考过的篇目不会重复,备考时可以大胆舍弃,这样可以腾出时间复习其它篇目。此外,研究考试题型,把握命题规律,可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避免走弯路。
押题训练一《鱼我所欲也》
(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 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 吾妻之美我者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句。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乡为身死而有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比 喻“义”,以“熊掌”比喻“生”,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与“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都是指“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
C.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D.文章采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且长句与短句相间,形成了一种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增强了文章论说的气势。
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5.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一个论据。
6.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结合本文内容,想想孟子的话中哪一句能够印证孔子的观点,并写下来。
【答案】
1.A 2.略 3.A
4.只要言之有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5.只要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二)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乏:贫苦,缺乏)
C.孔子辞不受 (辞:推辞)
D.入谓弟子曰 (谓:认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太医以王命聚之
D.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怠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13.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牺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一)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无如何也。学奇讼女兄,宦并庇兄不得伸。学奇窘甚。一日,值髯途,告之故,且曰:“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髯许诺:“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学奇感泣。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显者以其多力而勤,甚信爱之,得出入内送闼。邹女果为其第三妾。髯得间,以陈情告。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昆仑②。髯曰:“毋迫。”一日,显者夫人率群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髯嘿贺曰:“计行矣!”于是密具舟河干。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出门,绐③其副,迂道疾行,至河干,谓女曰:“登舟!”舟遽开,帆疾如驶。群仆骇变,号呼来追。髯拳人仆地,不能出声。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学奇得室忻感,谓古押衙④不是过也。髯谓学奇,亟宜鸣官以得妻状。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询知义由髯,赐帛酒花彩以荣。显者惭,杜门不闻者。自是义樵名益著。
[注释]①蓰:五倍。②昆仑:即昆仑奴,唐传奇《昆仑奴》中的义士。③绐:欺骗。④古押衙:唐传奇《无双传》中的义侠,押衙为官名。
(清·顾彩《髯樵传》,选自《虞初新志·卷八》)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樵子者,貌髯而伟 伟:身材魁梧
B.人或讶问之 讶:惊讶,奇怪
C.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赡:赡养
D.迂道疾行,至河干 干:岸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髯樵)
B.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所谓秦桧者)流血几毙
C.吾亦知戏,故殴。若真(是秦桧),膏吾斧矣
D.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学奇)无如何也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①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 ②女泣如雨,诉失身状 ③髯曰:毋迫 ④于是密具舟河干 ⑤出门,给其副,迂道疾行 ⑥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③⑥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髯樵胆量过人,常常在夜间独自上山砍柴,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B.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主要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这样也照样能获利。
C.以砍柴为生的髯樵,虽然目不知书,但有勇有谋,疾恶如仇。
D.营救邹氏、帮助陈学奇夫妇团圆的义举,使官府对髯樵刮目相看,褒奖有加。
(二)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梁复遣曹义宗围剿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曰:“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②。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鞾履,持以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节选自《七史·王罴列传》
〔注〕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②讟:恐怖。③台使:六朝时指朝廷使者。
1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轨逐投城遁走 投:投奔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 济:渡河
C.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 虞:忧虑,忧患
D.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尚:崇尚,推崇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1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罴“举动率情,不为巧作”的一组是()
①死生在此,欲死者来 ②便袒身露髻徒跣 ③乃手自取鞾履,持以击之 ④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⑤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⑥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D.③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罴为官清廉,办事公允。当荆州被围,城中粮尽时,他和将士平均分食煮好的粥。每逢宴会,他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B.王罴虽是性情中人,却为人小气。他请台使吃饭时,竟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还曾因客人削的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来台。
C.王罴性格质朴正直,倔强急躁,别人总是对他又敬又怕。曾有下属挟带私心跟他谈事,他勃然大怒,拿起靴子来击打对方。
D.王罴作战勇猛,出战时经常不穿铠甲,不戴头盔;面对敌人的偷袭,他英勇杀敌;镇守华州时,他竟欲与神武帝拼命。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答案
(一)6.C
7.A
8.D
9.B
10.B
(二)11.A
12.C
13.D
张用良不杀蜂
京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shì),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bó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去。
蛛遽束缚fù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shì蛛。蜂又数shuò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
尝:______
为:
______
恶:
______
则:
______
薄:______
竭力:______
遽:
______
急:
______
数:
______
自是:_____
放驴破案
唐张鷟zhuó为河阳尉。有客驴,缰断,并鞍失之。
三日访不获,诣yì县告。
鷟推穷甚急,乃夜放驴出而藏其鞍。
鷟曰:“此可知也。”遂令不秣mò饲驴,去辔pèi放之。
驴寻向昨夜喂处,乃搜索其家,于草积下得之。人服其智。
尉:_______
并:_________诣:______
推穷:
______
遂:
______
秣:______
辔:
______
乃:
______
于:_______
赛跑定案
有老姥mǔ
遇劫于路,唱贼。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
贼遂服。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姥:______
唱:
______
禽:
______
诬:
______
莫:______
孰:______
俱:
______
走:
______
正色:
______
盖:_____
必:______
拷打羊皮露真相
人有负盐与负薪者,二人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下。少时,且行,二人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jiè肩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时雍州刺史李惠,谓其群下曰:“拷此羊皮可知主乎?”群下咸无对者。惠遣争者出,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xiè,惠曰:“知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罪。
负:_______
薪:_________释:______
且:
______
藉:
______
未果:______
讼:
______
咸:
______
遣:_______
答案
张用良不杀蜂
尝:_曾经_
为:
_被_
恶:
_憎恨_
则:
__就__
薄:_靠近_
竭力:_用尽力气_
遽:
_立刻__
急:
_紧_
数:
_多次_
自是:_从此_
放驴破案
尉:_县尉_
并:__连同___诣:_到_
推穷:
_彻底追查_
遂:
_就_
秣:_喂饲料_
辔:
_缰绳__
乃:
_于是__
于:_在_
赛跑定案
姥:_老妇人__
唱:
_大声喊叫__
禽:
_同“擒”__
诬:
__诬陷__
莫:__不_
孰:__谁_
俱:
__都__
走:
__跑__
正色:
_严肃_
盖:_原来__
必:__一定__
拷打羊皮露真相
负:__背着__
薪:___柴___释:__放下__
且:
_将要__
藉:
_垫__
未果:__没有结果__
讼:
_诉讼___
咸:
__都__
(2)——————,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3)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
(4)————,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最是一年春好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8)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韩愈《马说》)
(10)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每逢佳节倍思亲
(2)采菊东篱下
(3)直挂云帆济沧海
(4)忽如一夜春风来
(5)绝胜烟柳满皇都
(6)东风不与周郎便
(7)月有阴晴圆缺
(8)入则无法家拂士
(9)骈死于槽枥之间
(10)佳木秀而繁阴
【文言文阅读任贤练习及答案】推荐阅读:
《公输》文言文练习及参考答案11-11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2-13
文言文《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12-21
文言文《惠子相梁》的阅读及答案05-30
宋史种放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5-31
塞翁失马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11-20
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1-2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陈涉世家07-23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