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题(通用12篇)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蓄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释】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必圆,视必审清楚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超过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屈服,改变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同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则修文德以来之
B.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此立志之最先者也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D.援笔书所欲言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阐述了射箭过程中正鹄的必要性,用来比喻做学问时目标与条件的关系问题,是再恰当、直截、鲜明不过的了。
B.第四段说到圣贤是天纵之才,他们或者初始涉猎一下学问就可以了,至于像黄君之子黄济一类的后学则当立志求学。
C.一个人如果志向明确并持之以恒的话,就能够达到圣贤们的境界;如果不确立志向,将难成大事。
D.文章写得精简有力,引譬喻类,节奏层次分明,文笔也很有韵律,且遒劲畅达。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6分)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3分)
参考答案:
4.B(谕:通渝,改变)
5.A(A均是表目的的连词来;B表语气/兼词;C表判断/疑问语气;D所字结构/表被动)
6.B(原文夫予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强调圣人为学亦须立志。)
7.(1)起初没有固定目标,也不要求一定能射中的人,那些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们没有志向。
(2)立志不分心,是全神贯注。就是这个意思。(宾语前置句式要注意;乃:是。)
你们见过射箭吗?箭靶的中心,是射箭的人的目标。于是要选择好的弓,直的箭,蓄养体气,积攒力量,站好姿势,遵守射箭的方法,走到箭靶之前。拉弓一定要拉圆,眼睛一定要集中,射出箭一定要果断,就会射中箭靶的中心了。如果不设置靶心,就没有专一的趣味了,就算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茫然的你要怎么施展呢?至于那些松弛的拉开弓来游戏,随意的把箭发射出去,也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大算能射中,这种事君子不会做,这种人君子不会和他结交,因为它没有目标。
善于治学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也就能够悄悄警戒了吗?学者的理想就是能做到圣人那样,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心一样。不以圣贤为标准而学习的人,就和不设置靶心而射箭的人一样。没有固定的.志向,就像在海洋里前行,没有固定的去处,最终不沦为庸人的很少!这是立志的人首先要做到的。
有了方向以后,就追求如何到达目标的方法,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拜师、交友,读书、研究事理,都是达到目的的途径。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对待理想也不要怠慢;待人接物的时候,对待理想也不要乱了方寸;安逸舒适的时候,志向不要丧失;患难忧虑的时候,志向也不妥协,一定要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才行。这就要立下志向始终不变。
所以如果立下志向,就算志向是做圣人也可以实现。古人说过:有志者,事竟成。又说:立志不变,全神贯注。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就算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以天才的资质,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要立志,更何况我们愚昧至极的人呢?一定要把立志作为紧迫的事情来对待,确实是这样啊。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选自《礼记·学记》
1.给下列语句断句。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
4.下列各项对原文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也”的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
B.“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指出由于学的人学习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而出现的几种错误。
C.“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强调了学习的困难和艰苦。
D.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着重阐述了学习失败的原因和心理,指出了学习成功的基本要求。
5.翻译下列语句。
①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欹,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欹(qī):倾斜。②宥(y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与________应该相结合。
4、思考。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论语》中的经典名言都是孔子的语录,你认为这一看法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教诲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2、一个人要谦虚,不能自满。
3、态度 学 思
4、(1)孔子要想检验宥座器的特点。
(2)有必要。因为孔子听说过,但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都能确认。(提示:也可答没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了守庙人的证实,没有必要这么麻烦。)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刺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日:“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褒因是奏日:“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自此抄兵颇息。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而阳不之知 阳:通“佯”,假装
B.褒取名簿勘之 勘:校对
C.由是群盗屏息 屏息:此处指不敢作乱
D.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 故事:先例,成法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沈有远略”的一组是( D )
①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
②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③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④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⑤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⑥每人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B.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又明榜昭告公布自首期限,再采用鼓励激励自首的方法。最终制服盗贼。
C.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他能宽恕诸盗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对齐寇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D.韩褒历经北朝三个君主时期,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武帝每每朝见时,先下诏让他坐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
(2) 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
文言文参考译文: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韩褒从小有大志,喜好学习而不拘泥于章句之学。他的老师感到奇怪就问他,他回答说:“章节句读的学问,常常听取您的教导,至于研究比较道理的异同,请(允许)我依从我个人的喜好。”老师因此感到他奇特。到长大以后,广泛地涉猎经史,个性深沉,谋略远大。当时周文帝做刺史,一向听说韩褒的名声,以客礼相待。到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害,各位将领派人迎请周文。周文拿(是)去(是)留的计策问韩褒,韩褒说:“这是上天赐给的,还能迟疑吗!”周文采纳了他的计策。大统初年,调任行台左丞。
出京外任为北雍州刺史。雍州北面环绕着山,常常有盗贼。韩褒暗地里查访,都是豪门大族所为,却假装不知道。对他们多加礼遇,对他们说:“我是读书人出身,怎么懂查究盗贼的事情?仰仗各位与我共同分担忧愁。”于是把那些是乡里祸患的凶暴狡猾的.年轻人都召集起来,让他们负责照管,划分地界,有盗掠的事情发生而不能抓获的,以故意放纵论处。于是那些被任命的人没有不惊惶恐惧的,都自首认罪说:“以前发生的偷盗劫掠的事情,都是我们做的。”所有同伙,都列出他们的姓名,有的逃亡隐藏起来的,也说出他们藏身的地方。韩褒于是把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收起来,在州门口出文告说:“自己知道自己做盗贼的人,可以赶快来自首,就免除他的罪。过了这个月不自首的,(一旦捉拿到了)要暴尸示众,没收财产,妻子儿女归官,用来赏给先前来自首的人。”十来天之间,所有盗贼都来自首了。韩褒取来写有盗贼名字的簿子核对,完全没有差错,一并宽宥了他们的罪行,允许他们改过自新,从此盗贼不敢作乱。入京做给事黄门侍郎,调任侍中。
累官调任汾州刺史。在此之前,齐国军队多次入侵,百姓不能正常耕作,先前的刺史,没有人能防御抵挡。韩褒到任以后,恰好敌寇来犯,于是不告知属县。百姓既然没有防备,因此多被抢掠。齐国人很高兴没被发觉,认为汾州先前没有集中军队,现在回去一定不会被追击,因此(防备)更加松懈,不筑营垒。韩褒已在此前率领精锐的部队,埋伏在北山中,分别占据险要的地方,在他们回去的路上堵截。乘着他们的士兵懈怠,放出伏兵攻击他们,把他们的士兵都俘虏了。按照旧例,俘获活口的,一并送到京师,韩褒趁机上奏道:“所俘获的敌人的士兵,不值得以多为能,俘虏他们而羞辱他们,只是增加他们内心的愤怒罢了。请允许全部放还,用恩德回报仇怨。”皇上下诏书答应了。从此抢掠的事情很少发生。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1.解释。
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这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周处横行霸道、祸患乡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处尤剧”一句中“尤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更相庆”中的“庆”紧扣开头的_______字,表示_______________
6.本文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形象,说明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横:祸害 说:劝说 没:沉
2.分层:而处尤剧。‖或说处……
第一层:写周处年少时横行乡里,劣迹昭著。
第二层:写周处顿生悔改之意。 3.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4.周处是三害之首,祸害最大。
5.患 乡里人对周处深恶痛疾,且能两相照应。
一、课程实施背景
作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校本课程,既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又是促进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程设置实行三级管理的今天,统编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课桌上唯一的书本,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一线教师应该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依据新的语文课程理念,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进行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让学生感受富有语文情趣的语文学习。
培养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既是为了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是为了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可是长期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重,阅读时间少,再加以阅读趣味偏嗜,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应有的学习热情,对文言基础知识记忆不牢,最终结果是不少学生读不懂文言文,谈文言而色变。如何改变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的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问题呢?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典籍,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成语与文言同步学事半功倍,实在可起相得益彰、一石二鸟之功效。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该课程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根本目的,立足于使学生从中“撷取语言菁华,提升语文修养”,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文言文、成语熏陶学生的心灵,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从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根据历来的实践经验,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是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把老师的讲授指点和学生的自觉领悟结合起来。因此,学生们有必要了解一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古代文化、文体知识,以及文言文行文的特点;同时必须加强积累与此相关的一些语言材料。这样几年下来,阅读文言文才能有一定的根底。《成语与文言同步学》校本教材的结构是一体两翼,即以文言知识作为教材的主体,以课标教材中文言课文知识的梳理、成语中的文言知识的梳理为两翼而构建。书中通过经典篇目中的例句和大量的成语、熟语,一一介绍了文言文的读音、字形、词语、句法、修辞和文化等知识,并渗透介绍了相应的学习方法。该书在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将课标必修教材、成语中的文言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供同学们勤加积累,认真揣摩。
三、课程实施策略
我们认为,在现行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下,完全脱离教材、高考的校本课程是没有市场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开发、设计、编写和实施《成语与文言同步学》这个校本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现有教材思想内容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注重与必修统编教材学习的结合、与高考能力考查的结合,力求避免出现置必修统编教材、高考于不顾,脱离实际而随意去开发校本课程的极端行为,避免校本教材与必修教材、高考考查内容的脱节、冲突,努力做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并且极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兴趣的联系、知识与能力的联系、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联系、成语知识与文言知识的联系、课程前面内容与后面内容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书中的“巩固迁移练习”“成语典故文选”提供了一些课外的文言语段,供同学们作为培养领悟能力的练习。
本课程安排在高一的两个学期、高二的第一学期的上半段,配合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的教学进行。要求学生紧跟教学进度,自主梳理教材中的文言知识要点;同时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校本课程教材《成语与文言同步学》,同步学习其中的相关成语。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必修教材文言课文的基础上,加强文言重难点知识的点拨,对文言知识要点的梳理尽量避免包办代替。每周都抽出一个课时指导学生使用《成语与文言同步学》校本课程教材,并且突出强调对成语词典等语文工具书的使用,同时注意和语言表达训练、文言文阅读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要求学生注重成语的积累,加强成语的造句、辨析运用错误训练,注重《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的成语典故文选的阅读理解,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每个月都举行一次成语活动,诸如成语接龙、猜成语谜、成语知识竞赛、成语故事会、成语中的百科知识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四、课程评价方法
校本课程的评价与学科课程评价应该有所不同,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体现评价的过程性、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通过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要关注每一学习个体的需要,关注、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又关注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和创新意识。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者。
1.采用等级制
设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交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努力争取合格。
2.评价内容
分态度习惯、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三个领域。要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如兴趣、情感、态度等。
3.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记录夹,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可以对学生参与的活动的表现随时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同时,在一学期结束时,也应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可以采用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评价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五、课程实施效果
《成语与文言同步学》一书将文言诵读、文言默写、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词法、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文化常识、文言翻译融为一体;将理论方法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将文言学习与成语学习融为一体;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融为一体。该校本教材教学实施效果非常显著。
1.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欣赏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古代作品的能力
近几年,由于校本课程的学习、开展,全组教师对养成学生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意识大大增强,积极营造了学习文言文的氛围,学生参加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明显提高,爱好者日渐增多。成语运用和文言文阅读题目的得分也普遍提高了三五分,学生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普遍提高,他们的智慧灵气得以唤醒,他们的文化底蕴得以加厚,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2.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加强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水平
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老师充分利用校本研究的契机,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进行理论探讨,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成语、阅读了大量的古代诗文,并且能将这些知识很好地融入到教学实践和课程开发中,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水平和艺术。
3.促进了语文课程的多样化,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同的理念,在校本课程研究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注重了对课程设置的思考,关注课程方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注意了把研究的视角从课堂转向校园,把提高能力、养成习惯的意识投向有意义的活动。几年来,我们通过校园网开设赏析古代诗文的平台,加强互动,推进学生的阅读活动。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1)有仙则名 名:(2)惟吾德馨 德馨: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5.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三、三 峡(郦道元)(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良多趣味(2)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18.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19.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 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导游词:
四、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7—11题。{1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2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莲,花之君子者也。
22.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2分)23.【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24.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默写和翻译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2)苔痕上阶绿。谈笑有鸿儒。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5),独与老翁别。
(6)闭之,则右刻“,”,左刻“,”,石青糁之。(7)《陋室铭》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8)《石壕吏》中描写老妇被抓走时家里凄惨情景的句子是:。(9),决眦入归鸟。,一览众山小。(10)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1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最能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核舟记》中最能概括雕刻家构思巧妙、技巧精湛的句子是:。(13)《春望》中道出战火纷飞年代人们的心声的千古名句是:。(14)大道之行也,。(15)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16)《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17)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19)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0)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21)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22)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23)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24)___________________,平海夕漫漫。(2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26)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27)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28)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29)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时复西归?
(30)此地一为别,__________________。(31)好峰随处改,________________。(32)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_____。(3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3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35)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36)______________,万物生光辉。
(37)吴儿善泅者数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38)请默出《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39)《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三峡》一文中所写的三峡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写三峡群山连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写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本文作者____,___ _(时期)人,他广泛收集前人有关全国水道的著作,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山川的见闻,写成了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____》。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问,千里江陵一日还”,可用《三峡》中的“__ _”句来作具体描绘。
(42)《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自然景物朝夕变化的句子是:,。(43)李白《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句子是:。
(44)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
(4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参加劳动的四句诗:,。
(46)《核舟记》中介绍苏黄二人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石壕吏》中全篇的提纲是______________,以下情节,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4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5同“邀”邀请○6惊讶,惊奇 3.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4.(1)咸(皆)(2)延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2)(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5)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7.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8.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9.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10.“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1.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二、12.(1)出名(或:著名)(1分)(2)品德高尚(1分)(共2分)1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14.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1分)
15.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三、16.(1)真(或实在)(2)寂静(3)连续(4)快(4分,每小题1分)17.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2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18.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2分,每处1分)19.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
四、20.(1)沾染;污染(2)我(3)听说(4)等待;等
21.莲,是花中的君子。
22.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逋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 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__________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
4.选段中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他具备哪些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逃亡
(2)去、往
2.现在我们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天下宣称呼吁,肯定有许多人响应。吴广认为这个办法可行。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4.①士兵对陈胜的敬畏;
②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
③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
5.①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②做事周密细致;
文言文阅读。(10分)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 《历代寓言大观》)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里的划线字(4分)
①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②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 )
③大骇曰( ) ④而悔谢曰( )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与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的以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D.俱以假山显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小题4: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市(买) 直(通值,钱)骇(害怕,吃惊)谢(道歉)
小题2:A
小题3:(2分)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子。
小题4:(2分)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2:A与例句以的用法都是介词把。
小题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12. ①他的。②只。(各1分,共2分) 13.D (2分)
14.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狱”“虽” “察” “情”必须译出,少译、误译一点扣1分,共2分)
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吾亨祀丰洁,神必据我。(每空1分,共2分)
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 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
“登闻鼓”及其他。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
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 ②濒 ③具 ④悯 ⑤邑 ⑥祀
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
参考答案:
青文胜为民请命
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不失为狷介也。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吾固疑推之不主于理,而主于怨也。
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
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均也。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是文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
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旧观:本来的样子
B.推尤诸臣之贪功 尤:责备
C.真实底蕴,举皆披露 底蕴:内情
D.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 卑:谦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 去今之墓而葬焉
B.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焉非不萧然可喜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子推隐居“不言禄”的行为,受到历代人的赞赏。但在此文中,作者深刻地剖析了介子推的内心,揭露了介子推的虚伪。
B.作者从“人情”角度出发,认为介子推的话未必是错的,但他的话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流露个人对封赏不及于己的怨忿之情。
C.作者对介子推之为人虽有批判,但还是肯定其“狷介”的一面,毕竟介子推不与人争名利而退隐山林,这一点还是超越世人的。
D.此文文笔生动,分析透彻。尤其是作者不囿于以往对历史人物的定论,发前人之所未发,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对读者极具启发意义。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4分)
(2)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3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孟子辨惑》
答案:
16.【答案】D
【解析】卑:卑劣。
17.【答案】A
【解析】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8.【答案】C
【解析】作者并不认为介子推是狷介之士。
19.【答案】(1)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2)我因此知道介之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20.【答案】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译文:处在人人竞相奔走抢夺的境地,才显现旷达闲逸,超脱凡俗的行为。喧嚣的尘世和凝滞的欲念一下子扫除干净,那么心态就开朗,眼睛就明亮,顿时恢复了自己本来的样子。酷暑时的凉风,干旱时的雨水,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愉快;口渴时的琼浆,饥饿时的烤肉,都不能够比喻这种美味;在沂河洗浴,在雩台游玩,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清泉。
当初晋文公回到晋国,跟从他的`人竞相争夺功劳,有些事商人都不忍心做得出来。然而介子推一个人超脱在众人纷争之外,谁会想到这个时候还有这样的人呢?难怪百世之后的人,听到他的道德风尚之后都会不停地感叹赞颂。
虽然如此,盗跖的风范不能使后人迷误,而伯夷的风范反而可以使后人迷误。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介子推责备各位大臣贪恋功劳,他的话未必是错的,他的话的出发点却是错误的。假使晋文公给他厚禄,介子推把这话作为推辞俸禄的话,虽然不是很合理,他还不失为狷介的人。介子推的话不是在俸禄颁发之前,而是等到自己没有得到俸禄的时候才说的。我本来就怀疑介子推不是立足于道理,而是立足于怨恨。
当然,介子推是个高士,不容易用凡心来窥视,不容易用利害之心来测量。事情本来就有外表貌似而内心实际相差很远的,怎么知道介子推果真是出于怨恨呢?用怨恨来断定介子推的罪名,不是我的话,是介子推自己的话,也不是介子推的话,是他母亲的话。介子推自己说:“既然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吃他的俸禄了。”他母亲也说:“为什么不也去求俸禄呢?以死亡来怨恨谁呢?”母亲与儿子之间,说出了真话和本来想法,都是自我披露,介子推又怎么逃得掉真情呢?
介子推果真认为跟从晋文公流亡的功臣不应当奖赏,那么狐毛、狐偃、赵衰作为跟从流亡的臣子,自己也是跟从流亡的臣子,如不奖赏,就都不奖赏了。晋文公奖赏狐、赵固然很泛滥了,可以责备。行赏是道理穷尽了,那么不行赏是常理。这是晋文公对待狐、赵等人有过失,而对我是有理的。国君以常理对待我,我安于常理,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自己为何要隐居呢?对错没有并行的道理。奖赏对,那么不奖赏就错;奖赏错,那么不奖赏就对。现在介子推既然责备晋文公滥行赏赐,又责怪晋文公不赏赐,这还是近人情的吗?我因此知道介子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文言文阅读同步练习题】推荐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1-25
文言文阅读任贤练习及答案09-26
文言文阅读训练10-31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05-24
《荀卿论》文言文阅读07-21
初中文言文阅读点击09-26
演练12 文言文阅读11-14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07-01
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答案07-23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题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