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通用8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 篇1

郑州第四十九中学 耿秋娟

【教学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出所选文言文意思。

2、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文后练习题。【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解答试题。【教学方法】

学生思考,教师点拨,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外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难点,临近期末考试,我们这节课就针对这一难点,进行学习。先来看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出所选文言文意思。

2、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文后练习题。【学习方法】

1、读

(读题目、重停顿、读人物)

2、译

(文下注解要会用,课内解词要活用,特殊句式尝试用,结合内容合理想象。)

3、思考

(关注细节,重视议论,归纳中心)

二、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①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到乡里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阅读训练】 1. 翻译句子。①欧阳修四岁而孤。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惟读书是务。只是致力读书。

2.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3.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母亲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①荀巨伯: 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适逢胡人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注定要死去,你赶快离开吧!”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而你却让我离开,舍弃义气而寻求生命,难道这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胡人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身体来取代朋友的性命。”胡人听了,对荀巨伯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有仁义的国家。”于是军队就撤回去,整个城都获救。【阅读训练】

1、加上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2.翻译下面语句。

吾今死矣,子速去!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 被荀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问于师旷》)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向 ②臣安敢戏其君 怎么 ③孰与昧行乎 在黑暗中 ④何不炳烛乎 点燃

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人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三、总结:

同学们在练习中不能心浮气躁,应运用正确的方法,沉入文本,认真阅读,积极思考,那么对古人的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也能水到渠成了。多练习,多思考,定有收获。

四、作业设计: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 篇2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 提高自身修养, 陶冶高尚情操, 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地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一般是课内外兼顾, 以课内的一篇基本篇目为主要阅读材料, 辅以相关的一篇浅易的课外阅读材料, 注重考查阅读迁移能力。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读通全文, 理解文意

(1) 整体阅读。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 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这时切忌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 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 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 只在文中相应的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

(2) 善于借助注释, 揣摩文意。文言文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 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2012年济宁市中考题“宋昭公出亡 (1) , 至于鄙 (2) , ”【注释: (1) 出亡:失国后逃亡。 (2) 鄙:边境。】借助于注释, 考生理解文意就容易多了。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 特别是内容概括类的选择题, 仔细阅读, 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 因为这种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 其他三项都正确, 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这种题, 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 再去读原文, 就会事半功倍, 化难为易。

(3) 重读课文。经过前面两个步骤, 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 有了思考的方向, 所以再读的时候, 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 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 还要反复通读, 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前后推敲, 整体把握”, 调用各种手段, 前后推导, 走完解读过程。

二、注重积累, 学以致用

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是文言文必考题, 要答好这类题必须依靠平日的积累。

这几年文言文试题多考查经典的实词的解释, 遇到这些实词, 考生应首先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这个词语, 如果有, 它的意思放在此处能不能讲得通。例如2006年潍坊市中考题中有一处要求解释“月景尤为清绝”中的“绝”字, 这句话虽然出自课外, 但课内已学过, 考生应想到《口技》中的“以为妙绝”中的“绝”字释义为“极”, 这个解释用在此处正合适。如果课内没有, 而且难以判断意义, 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 联系上下文, 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 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如果有些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 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有时, 中考题中也涉及常用虚词的用法, 虚词虽然很多, 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之”“其”“而”等, 这就需要我们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 比如说“之”字, 初中阶段常见的义项有“结构助词, 的”“代词, 指人或事物”“动词, 到、往、去”“调节音节的作用”, 课外文言文中遇到“之”的理解, 我们就可以针对以上几种用法逐一对照, 找到合适的义项。

文言语句的翻译, 应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 逐字对应翻译, 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 即 (1) 留: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2) 补: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 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3) 删: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4) 换: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5) 调:调整词序或语序, 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三、整体感知, 揣摩品味

(1) 用原文语句填空。如2012年济宁市中考题有“乙文则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是_ (用原文回答) 。”这类题比较简单, 只要我们做到总体把握, 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 分析判断细节, 找准主要信息就可以了。

(2) 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这类题需要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的意图、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 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应注意尊重原文, 实事求是, 不要主观臆断, 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3) 探索与创新类的题目。近几年不少地区的中考题中考到如“读了上文, 你有什么启示或看法?”这类的题目, 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做到思路开阔, 积极探究, 善于分析, 避免人云亦云, 被动接受现成的观点。但是要注意做到恰当准确, 避免牵强附会, 脱离原文。

四、形成能力, 迁移课外

文言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篇3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关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给教师的建议》中反复强调,可以说这是该书的一个“主旋律”。寒假中,学校再次组织教师研读《给教师的建议》,我看到,第98条建议《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仍然突出了“阅读”这个主题,可见阅读在苏老教育思想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课题,引导学生去读白话文的文章对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相对容易做到。但让他们对涉及文言文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还有一些难度。文言文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白话文运动的创始人鲁迅、胡适等人都曾经是受到过文言文的滋养的。而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都是文言文,那么多的诗词歌赋,包括四大名著中的很多章节都是文言文的精华。所以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始终是我们初高中的一个难点,因为白话文是我们现在交流的工具,掌握起来相对容易。而作为文化瑰宝的文言文却很难掌握,光文言文的翻译都会难倒一大批学生,令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望而生畏。

而五年级的《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这篇文言文的讲解中我渗透了亮点:(1)文言文的读法,即断句的特点,为什么要这样断句。(2)如何理解文言文。让学生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的心理并且很想知道文言文里面究竟讲了什么内容。人物鲜明的个性特色,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一般,让他们爱读文言文,乐读文言文。

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拓展到课外阅读中去,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这就是我做这个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有兴趣地去学习文言文,有兴趣多读文言文,并由浅入深地去读。这对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也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多加入趣味让他们真正地感知到文言文中美的文气,将古文中的韵律美,文字美从小就灌输到他们的脑海中。何愁中华的文明文化无法去传承。

课外阅读的量和课外阅读的内容能够决定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宽度和广度。由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任重而道远,书籍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灵魂,让幼小的心靈行走于文字铺就的金光大道上是我的梦想。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 篇4

一、[2017·镇江]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复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素?‛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⑩。‛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得稍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⑪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注释】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间所享之福。⑪慎:人名,指宋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2)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3)上感悟,遽起().(4)会前使阻风钱塘江().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1)宋先生其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爱惜人才、__________等优点,更有冲动易怒、__________等缺点。

4.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她两次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④之终身。(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②治:处理。③废:放下。④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

1.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汝 父 为 吏 常 夜 烛 治 官 书 屡 废 而 叹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母尝谓曰

尝趋百里外 ..B.死狱也

小大之狱 ..C.我求其生

生亦我所欲 ..D.其平居教他子弟 其西南诸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修闻而服之终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7·成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合江亭记 吕大防

①江沱自岷而别,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水,而阔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汉之..田,而蜀以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高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久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濑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不为塘埭以居水,故陂湖潢漾之胜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潴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⑤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注释】①揵:遏制、堵塞。②渎:沟渠。③埭:堵水的土堤。④陂、潢:积水的池塘。⑤蹲鸱:植物名,俗称芋头。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江沱自岷而别

别:离开 .B.而阔沟以导之 阔:使……宽阔 .

④ 2

C.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 峙:耸立 .D.故陂湖潢漾之胜比他方为少 胜:美景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与《岳阳楼记》同是因重修名胜而写,所绘之景也有相似之处,两文的写作意图是否相似?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7·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养鱼记 [北宋]欧阳修

②③折檐①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

④⑤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

⑥⑦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⑧也。

乃求渔者之罟⑨,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

⑩小者而弃其大。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选自《居士外集》)【注释】①折檐:屋檐下的回廊。②非非堂:作者刚刚出仕,在洛阳做留守推官时所建,在衙厅西侧。③洿(wū):地势低洼的地方。④甃(zhòu):砌池壁。筑:夯底土。⑤锸(chā):铁锹。浚:挖沟疏通水路。⑥偃息:休息。⑦潜形于毫芒: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⑧舒忧隘而娱穷独:释放忧愁郁闷的心情,在困厄孤独中快乐起来。⑨罟(gǔ):渔网。⑩无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恐怕……吧‛。嚚(yín)昏: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2)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3)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折檐之前有隙地 怪而问之 ..B.因洿以为池 童子以为斗斛之水 ..C.任其地形 不能广其容 ..D.微风而波 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描写鱼池的一组是()①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②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③湛乎汪洋,晶乎清明。④微风而波,无波而平。⑤若星若月,精彩下入。⑥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5.文章结尾,作者‚感之而作《养鱼记》‛,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怎样的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7·河北]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已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②悉:知道。③兹:现在。④汝:你。⑤业:已经。⑥资:钱财,费用。⑦即:就,便。⑧告罄:财物用尽。⑨苟:假如。⑩特:不过。⑪恃:倚仗,依赖。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⑬固:本来。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⑮致:给予。⑯函:信件。⑰毋:不要,不可。⑱负:辜负。⑲训:教诲,教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儿自去国至今().(2)求学宜先刻苦().(3)特汝不应若是耳().(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用 钱 事 小 而 因 之 怠 弃 学 业 损 耗 精 力 虚 度 光 阴 则 固 甚 大 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17·眉山]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商於子论治国

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释】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②豕:猪。③淖(nào):烂泥。④服田:驾牲口耕田。⑤牧:统治、管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子过矣().(2)尔辈以此究物理()..(3)比至国().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第二年(2)近侍,侍从(3)立即,匆忙

(4)适逢,正赶上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1)‚明年‛古今意思不同,需要注意。(2)‚左右‛是个多义词,解释该词注意句中的一个词‚命‛,皇后命左右将蔬膳放置一边,由此可知,‚左右‛在此处指人,具体指什么人,可据句意来判断。(3)‚遽‛,解释该词在于平时积累,也可以根据语句判断出该词的意思,皇上要杀宋濂,命令已经传出,皇后在用餐时,为宋濂祈福,皇上有所感悟,立刻又发出一道命令,‚遽‛形容站起来动作的迅速,解释为‚立即,匆忙‛。(4)‚会‛的意思在课内文言文《口技》中学过,‚会宾客大宴‛,解释为‚适逢,正赶上‛。

2.(1)宋濂先生大概来了吧?(2)(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语句讲求‚信、达、雅‛,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对于句中重点字,一定要重点翻译,很多地方看翻译题目往往依据这些关键字的翻译赋分。就本小题而言,第(1)句翻译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其‛表推测,译为‚大概‛;‚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第(2)句中的‚使使‛,第一个‚使‛作动词用,第二个‚使‛作名词用。

3.尊老敬老(或‚知错就改‛‚重感情‛‚善于纳谏‛‚体贴臣子‛)残暴(或‚残忍‛‚嗜杀‛‚健忘‛)[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要求分别指出皇帝的优缺点。作答此题,要回归文本之中,逐句分析,找出皇帝相关的优缺点。从优点方面来看,‚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复来。’‛意思是,先生已年老了,第二年不用再来。人老了,不用再来,可见皇帝对老臣的关心爱护。皇帝先后两次想杀宋濂,皇后两次进言,救了宋濂,可见皇帝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从缺点来看,皇帝先后两次想杀宋濂,一点小事,动辄要杀,据此可概括出其缺点。

4.第一次用吃素食的方式暗示、提醒皇帝,宋濂罪不及死;第二次力救宋濂,直接陈说不该杀宋濂的两点理由(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思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归纳能力。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两次的方式不同。第一次劝谏是在用餐时,‚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劝谏委婉,不直说不该杀,让皇帝再次考虑此事,从而挽救了宋濂。第二次,是由宋濂孙子获罪而连累到宋濂,皇帝要杀他,皇后说的一番话,非常直接,不拐弯抹角,摆出不杀的理由。

二、1.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能被划分开。题目中还做出了提示‚限断两处‛。从题目上看,‚汝父为吏‛是一个意义单位,‚为吏‛是做官的意思;‚常夜烛治官书‛是一个意义单位;‚屡废而叹‛是一个意义单位。

2.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解答的时候,要逐项比对,分析清楚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A项,尝:曾经;B项,狱:案件;C项,6

生:活/生命;D项,其:代词,他(它)。

3.(1)给犯人找活下来(不死)的理由却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2)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时候,要遵循逐字逐句翻译的原则,文言句子中的每个词语都要有对应的解释,适当地进行增删调换,使句子表达流畅。(1)句的关键词语‚生‛在这里是‚活下来‛的意思;‚得‛是‚能够‛的意思;‚恨‛是‚遗憾‛的意思。(2)句的关键词语‚闻‛是‚听‛的意思;‚服‛是‚遵从‛的意思。

4.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才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可以看出。

示例二: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从欧阳修听从母亲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的时候,要着眼文中的人的言行,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可以从欧阳修的母亲的角度来答,她善于教育孩子,从中看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才的重要性。还可以从欧阳修的角度来分析,他认真聆听母亲的教诲,以父亲为榜样,可见聆听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有多么重要。

【参考译文】

欧阳修幼年时失去父亲,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什么事情,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去寻求生路而得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憾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呀。’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呀。‛欧阳修听了这段话,终生照做不忘。

三、1.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A项,‚别‛意为‚分开‛;B项,‚阔‛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宽阔‛;C项,‚峙‛意为‚耸立‛;D项,‚胜‛用作名词,意为‚美景‛。

2.(1)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壶酒,(边饮边赏,)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观啊。

(2)这(想法)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大概因为是两江汇合而有所感慨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翻译。(1)句重点词有:朝(早晨)、夕(傍晚)、置(放)、观(景观)。(2)句重点词有:兹(这)、或(或许)、书(写,书写)、盖(大概)、发(感慨)。

3.不相似。本文主要是写合江亭的水利之便而引发的感慨;《岳阳楼记》则主要借‚记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个人政治抱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两篇文章写作意图不同。两文尽管都是提到因重修而记之,但选文主要是写合江亭水利之便带给蜀地的‚美丽风光‛‚游览之乐‛和‚物产丰饶‛,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表现美景游览之趣。而《岳阳楼记》则主要写作者的政治抱负,借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分析议论,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对好朋友滕子京的劝勉和规箴之 7

意。

【参考译文】

长江、沱江从岷江处分开,张若、李冰镇守蜀州,开始筑起土墙来遏制、堵塞大水,后来挖宽沟渠把水导出来,灌溉蜀郡、广汉的土地,蜀郡因此而富饶。现在成都的两条江,都是长江、沱江的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四川的东南,就是所说的二江双流。沱江以前顺着南隍,与长江并流向东。

唐人高骈开始开凿新渠,绕出府城的北面,然而还是和原有的沟渠相连接。渚,是合江的旧亭子。唐人宴请送别的地方,名士常常在这个地方题诗。现在这个地方杂草丛生,没人管理,我开始让人打理,把它作为船官的办公场所。向下可以看到水,波澜壮阔,浩浩荡荡,看到数里远,东山翠绿的山麓,在它前面与烟林篁竹对峙。水流激荡,声音传出很远,鸥鸟在上下翻飞。商船渔船在水面上错落穿行。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壶酒,(边饮边赏,)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观啊。

不久长官请求记下这件事,我认为蜀郡的土地依靠官渠灌溉获得收成,不造池塘土堤储水,因此湖水池塘的美景比其他地方少。如果能全部知道潴水的好处,那么蒲鱼菱芡的富饶,一定不少于芋头。古人大多因事以为饰,假使他们得到地理上的好处,又会有观赏游玩的乐趣,难道不是一件美事?这(想法)或许可以书写下来给后人观看,大概因为是两江汇合而有所感慨吧。

四、1.(1)种植(2)满,充满(3)顺着,沿着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中的‚植‛名词作动词,译作‚种植‛,与现代汉语不同;第(2)题中的‚盈‛字在《核舟记》学习过‚曾不盈寸‛,故译作‚满,充满‛,成语‚热泪盈眶‛中的‚盈‛字还保留了这个意思;第(3)题中的‚循‛,译作‚顺着,沿着‛,成语‚因循守旧‛中‚循‛即为此意。

2.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A项,‚折檐之前有隙地‛中的‚之‛是结构助词,译作‚的‛;‚怪而问之‛中的‚之‛是代词,译作‚童子‛。B项,‚因洿以为池‛中的‚以‛是介词,译作‚用,把‛;‚童子以为斗斛之水‛的‚以‛是动词,译作‚认为‛。D项,‚微风而波‛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译作‚就‛;‚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作‚却‛。只有C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译作‚鱼池‛,故选C。

3.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边,不能回到该去的地方;而那一群小鱼却在又窄又浅的水池里游玩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所‛译作‚……的地方‛,‚游戏‛译作‚游玩嬉戏‛,‚自足‛译作‚满足的样子‛,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几个关键词语。

4.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这六个句子中,第①句‚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写的是空地四周的环境,不是描写鱼池;第②句‚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是写如何疏通水路,引水灌池的;第⑥句‚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则是写作者的自足之感的。

5.作者看到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感到两者命运不公,感叹像童子一 8

样的用人者糊涂无知,还感慨自己不能满足于现状,应到更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是一篇杂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在文中,‚大鱼‛指的是有才华而郁郁不得志的人,‚小鱼‛则指的是普通人,作者借大鱼‚不得其所‛,小鱼却‚有若自足‛指出社会对待人才的不公平,借指责童子‚嚚昏而无识‛,强烈抨击了(批判了)当时社会随意利用权力主宰别人命运、人为制造不公平的权贵。同时,作者对自己也暗含了警示,不要满足于现状,自己的才华不能就此被埋没,要寻求更适合自己的空间去发展。归纳时,可以分条叙述,使条理清晰。

【参考译文】

在我的屋檐下回廊前有块空地,方圆有四五丈,正对非非堂。四周绿竹环绕,互相荫蔽映照,不曾种植花草。于是借着低洼的地势用作水池,不是方形也不是圆形,就随着这块地的形状;没有砌池壁,也没有夯池底,保全它本来的样子。用铁锹挖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满水池,池水光亮明朗,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映照在池中。我在池边休息,如在毫末之中隐藏了自己的身体,顺着池面的微波沿岸散步,便萌生出处身江湖之辽远的想法。这足以释放我忧愁郁闷的心情,也在困厄孤独中渐渐快乐起来。

于是我寻找渔人,从他那里买回几十条鱼,叫小童放在水池中养着。(可能)小童认为水池的水有限,不能扩大容积,只能先让小鱼活下来,而把大鱼都扔了。(我)感到奇怪,问他,(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唉!那个小童难道不是愚蠢糊涂又没有见识吗!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边,不能回到该去的地方;而那一群小鱼却在又浅又窄的池塘里游玩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养鱼记》。

五、1.(1)离开(2)应当(应该)(3)这样(这)(4)奋起,指有所作为

[解析] 此题考查解释重点词语。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这几个词都能从课内延伸过来。《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中‚去‛意思为‚离开‛,《爱莲说》中‚宜乎众矣‛中‚宜‛意思为‚应当(应该)‛,古代汉语中的‚是‛绝大多数时候的意思为‚这样(这)‛,以上三个可以顺利地由课本注释迁移过来,第(4)个来自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的意思为‚奋起,指有所作为‛。

2.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解答此种题型,应注意结合语境,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虚词和句式特点来判断。本题,只要抓住虚词‚而‛‚则‛和‚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为三个并列短语,即可断开。另外还需注意题干中的‚标四处‛的要求。3.(1)即使每天用掉百两之多,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2)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可以用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我们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要注意句子中关键字的理解。(1)注意‚虽‛翻译成‚即使‛,‚汝‛翻译成‚你‛。(2)注意‚余‛翻译成‚我‛,‚于‛翻译成‚对‛。4.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读通文意,抓住主要内容。细读文章可知,文段前半部分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后半部分借孟子的话劝诫儿子要能吃苦以 9

及勉励儿子要爱学习。

【参考译文】

来信都已收到,现在再汇给你日本货币五百元。你自从出国到今天,时间只不过四个月,为何带去的千金已经用完了?这件事实在令人奇怪!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求学就应该先学会刻苦,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那一千多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余,为何四个月不到,就已用得一干二净了?假如你钱花得在理、应该花,即使每天要用百两之多,我也有力量保证供你所需,但只是你不该这样做。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起居方面奢侈而已,必定另有花销。你也曾读过《孟子》吧?大有作为之人,一定要先刻苦磨炼自己的思想志向,锻炼其身体,让身体经受得住饥饿的考验,还要让他一贫如洗,无牵无挂,并在殚精竭虑、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才能有所作为。你仗恃有我的荫庇,本来不需要这样做,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现在你若这样,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你,要你努力用功,你怎么就忘了?光阴极其珍贵,求学机会难得,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该明白。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

六、1.(1)犯错误(动词)(2)事物的道理、规律

(3)等到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这种题一般不会出课文以外的词语,即使出现也一定会是比较简单的。所以除了平时注意熟记课下注释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外,更要注意临场时结合上下文的理解。第(1)小题可依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中‚过‛的意思解释;第(2)小题可根据《河中石兽》中‚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物理‛的意思,是‚事物的道理‛的意思;第(3)小题,‚比‛字可依据《陈涉世家》中‚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来解释。

2.(1)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治者)啊?(2)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远呢。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就是运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将文言语句的意思表述出来,做到忠实于原句,字字落实,文通句顺,优美自然,生动形象。第(1)句要注意:句式要翻译成反问句;‚牧民者‛要翻译成‚治理百姓的人或统治者‛。第(2)句注意‚道‛为‚道理、方法、措施‛的意思;‚远甚‛为‚差得远‛的意思。3.商於子用‚以豕代耕‛类比治国之道,讽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使商君受到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达到治国的目的。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依据文意,表面写的是商於子‚以豕代耕‛,然而商君得到的却是‚论国之道‛,也就是治国之道。‚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意思是‚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管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可见讽刺的是‚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可见商君深受启发,进而除旧弊,广纳人才,使国家安定。

【参考译文】

商於子是商国的平民,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商君是商国的国君,微服私访乡村,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不高兴,没搭理他。

商君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荒唐吗?‛商於子说:‚您认为我荒唐,我还认为您荒唐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管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统治者)啊?‛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5

注释:①缞绖(cuī dié ):丧服。②赗敛棺槨:下葬的`物品。③怃然:失意的样子。④彻:通“撤”。⑤赒:救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_________

⑵使毕其事:_________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对上文中范文正其人其事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⑴空闲⑵完成

20.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的流下眼泪的。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6

1.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逐走】竞跑,赛跑。逐,追赶。【入日】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足】够。【北】向北。【大泽】大湖。【道】中途,半路 【弃】遗弃。【邓林】桃林。【夸父追日(成语)】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

2.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 注释 ] ①求——搜求,寻找。②无敢——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④逆—违反。命—命令,志。⑤不信——不老实,说话。⑥走——跑,逃走。⑦然——对的。⑧遂——于是,就。⑨畏——害怕。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坠--落。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

④反归取之()

⑤何不试之以足()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是什么?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②欲以去.热也()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鼠画逼真

原文: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③。令初不知爱,漫④悬于壁。旦⑤而过之,轴必坠地⑥,屡悬屡坠。令怪之⑦,黎明物色⑧,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⑨举轴,猫则踉跄⑩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⑾着,于是始知其画为⑿逼真。注释:

①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善,精通,擅长。

②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轴:画卷 ③ 邑令:县令。

④ 漫:漫不经心,随便。

⑤ 旦:早晨。

⑥ 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

⑦ 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⑧ 物色:察看;观察 ⑨ 逮:等到,及。

⑩ 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⑾ 然:这样。

⑿ 为:是。方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也。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注释:(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认为。

(4)去:离。

(5)日中:正午。

(6)车盖:如今雨伞,顶篷呈穹隆状,称为车盖

(7)及:到了。

(8)则:就。

(9)盂:圆者为盘,方者为盂。盂是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13)决:裁决,判断。

(14)孰为汝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为,同“谓”,说。汝,你。知,同“智”,智慧。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译文

1.夸父追日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狐假虎威

[ 译文 ]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 寓意 ] 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揠苗助长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刻舟求剑

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①自:从。

②是:这。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记述; 议论。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郑人买履

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王冕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北人啖菱 ①啖:吃。

②出:驱除。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鼠画逼真

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

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方仲永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两小儿辩日 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教案 篇7

选择《世说新语》为起始读物的原因

1. 立足课内, 延伸课外。

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 编入了四篇文言文, 其中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是选自《世说新语》的两则短文。本着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选择与课内文章程度相当的短文的原则, 《世说新语》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广阔多采的文言天地的窗口, 让学生爱上文言, 爱读文言。

2. 篇幅短小, 易读易诵。

文言文初期的阅读是特别要重视诵读的。诵读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积累必须的文言词汇, 为养成文言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世说新语》内出场的人物有上百个, 但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 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 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魏武常云”一篇, 写曹操假睡杀近侍, 人物一句话、一个动作, 便形象地反映出曹操为人谲诈、猜忌和“宁可我负天下, 决不令天下人负我”的性格。篇幅短小, 每个短篇相对独立完整, 可以精选其中一些, 与学生反复诵读, 每周也可背诵一两篇, 使学生初步养成对文言文语言的感知能力。而且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很多, 比如难兄难弟、割席绝交等等, 对学生的积累很有好处。

3.故事生动, 易于激趣。《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 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微型小说, 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 如刘伶假借病酒, 骗妻子为他准备好酒肉的故事, 情节饶富趣味。还善于对比的手法, 来讲述故事, 突出人物性格。如谢安、孙绰等泛海的故事, 当面对海上大风浪时, 孙绰等人是“色并遽”、“喧动不坐”, 而谢安却是“貌闲意说, 犹去不止”, 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现谢安临危不乱的气度。学生读《世说新语》, 会忘记语言的障碍, 而被深深吸引。

4.内涵丰富, 涵养灵魂。《世说新语》内容丰富, 反映了从汉末到东晋三百年间文人名士的言行、风貌, 是魏晋名士生活的形象画卷。时隔一千五百余年, 此书读来令人怦然心动处, 还是其字里行间流溢出的那种魏晋人物的符合人的本性, 返归自然的自由心灵及其风流潇洒、不滞于物的精神境界。如“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 眠觉”, 夜乘小舟去找戴安道, “经宿方至, 造门不前而返”。魏晋名士率性而为、无拘无束的品性跃然纸上。这种名士风流离我们的生活已渐行渐远, 但它至少可以给今天的学生一种心灵的启迪和熏染。

用《世说新语》开展课外阅读的具体做法

1.课内选读, 课外选背。在学生对文言词语积累甚少的情况下, 学生课外自行阅读是难以做到的。老师选定文章, 采用略读的方式, 利用课前十分钟或早晚读时间读一篇, 说说故事的大意, 探讨一下故事的意趣。在示范过几次以后, 把学生每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互助、利用注释、查阅词典的方式, 自己疏通文句, 探究文意。老师选时间一起品读, 以学生发言为主。每周读上两篇, 并选背一篇。长期坚持下来, 积累颇丰。

2.开设专题讲座。《世说新语》通过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 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史料。由于学生阅历尚浅, 对背景资料知之甚少, 要深入理解字面背后的时代特点和人物思想, 颇有难度。利用课余时间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开设专题讲座, 使学生对所阅读的书的相关资料有一定的了解, 是引学生入门的良好途径, 也更能激起阅读的兴趣。

3. 做读书笔记, 写读后感。

这是阅读后的成果体现, 让学生养成阅读并思考的习惯, 同时有意识地去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现象。教学生规范读书笔记的做法, 教师示例:

出处:《言语第二》题目:《邓艾口吃》

内容摘录:邓艾口吃, 语称“艾艾”。晋文王戏曰:“卿云‘艾艾’, 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 故是一凤。”

感想体会:邓艾虽然口吃, 反应却是机敏至极。他引用《论语》中的句子作答, 既见其机智巧妙, 又深含了一种自比贤人的自负, 真是妙语奇辩, 令人叹赏。做笔记, 就是要学生把在阅读中的第一感受、点滴思绪及时地表达出来, 让阅读对象走进学生心灵, 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智慧启迪。

4. 文言短剧表演。

当学生《世说新语》的阅读达到一定篇目时, 可以组织一次表演活动。学生以六人为小组单位, 任选一篇短文, 编写剧本, 分好角色, 排好节目, 选出时间集中表演, 并排出等次。学生热情高涨, 对短文加以合理的想象及再创造, 效果非常好。比如《周处年少时》这个故事, 第一幕的场景是:酒馆里, 几个人围坐一张桌子, 饮酒谈笑, 周处大摇大摆走进, 一脚翘到椅子上, 大喊:“小二, 上酒来!”刚才几人闻声一望:“啊, 周处!”遂仓皇而逃。用这个情节展示周处为乡中一害, 颇有表现力。有些小组还糅合了现代元素, 比如流行时尚的用语、就地取材的道具, 亦庄亦谐, 夸张搞笑, 令观看者忍俊不禁、回味无穷。短剧创作及表演考验了学生对文章阅读的深度, 也给予了他们创造发挥的空间, 使阅读古文的热情更是水涨船高。

实践证明, 选择《世说新语》来作为七年级学生的起始读物是可行的。通过教师的引导,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增加文言积累, 养成阅读习惯, 多多思考交流, 初步形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贮存有益的养分。借助《世说新语》的阅读, 学生可以窥见古典文学百花园的一角芳菲, 只要能被它吸引, 学生就会主动去叩开这扇古朴而沉重的大门, 在满园胜景中流连忘返。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高段文言文课外阅读研究 篇8

一、这次微课题选题来自三点困惑

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课外文言文所知甚少。教师虽深知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但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乃憾事。可以说,文言文课外阅读教学在小学几乎是一片空白。

困惑1: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为什么总是由“喜欢”向“不喜欢”过渡,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不断加重。

困惑2: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数量少,学生明显吃不饱。

困惑3:考试中的文言文失分率较高。

于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想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不拔高要求,而是一步一步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的、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文言文课外阅读读本和学习方法。我们决定申报市级微课题《小学高段文言文课外阅读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1.通过“小学高段文言文课外阅读的研究”探究方法,巧手翻新,探索出一套适合文言文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达到传承传统文化,改革、丰富小学生文言文课外阅读的表现形式,使其化为终身受益的语文财富。

2.创编出一套小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校本教材,达到“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理解古诗文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的目的。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汉语言文字素养,使教师文言文理论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并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

4.通过有效研究,形成有一定影响和有价值的成果。

三、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案

1.课题名称的思考。在课题的选定上,最开始应该怎么选定微课题的名称,我们是没有头绪,无章可循的。我们先后确定了三个题目。最开始确定的题目是《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的探究》,后来觉得应该增加一个“对”字,这样确立目标,研究对象会更明确些,于是又改为:《对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的探究》。到此时,我们根本不知我们选定的课题名称对不对,符不符合微课题的要求。

正当我们课题组所有成员面对微课题迷茫之中,觉得需要帮助、需要有人引路时,一场及时雨下下来了——2013年11月市教科所在市外国语学校组织了一次微课题培训会。在会上,认真倾听了攀枝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庞超书记、郭霞主任和盐边县红格中学严德芙校长的报告。我们明确了微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也知道了自己以前有些理念、方向和课题名称都是有待商榷的。就拿课题名称来说吧,庞超老师和郭霞老师的微课题名称的选定的讲座对我们选定课题帮助很大。庞超老师说,课题名称首先要确定(界定)好关键词(要素)一个标准的课题题目往往包含五方面要素:研究方向、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方式或方法,要做到明确、准确、完整、简洁。

2.编制一套小学语文高段文言文阅读的校本教材。语文能力的培养的离不开阅读量的积累,同样的,文言文的文化沉淀也需要一定的阅读量。我们的这套教材既要考虑读本要达到一定的阅读量,通过适量的阅读,对孩子们进行文言文语言的文化熏陶和沉淀,还要兼顾小学生阅读接受能力以及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的问题。我们要编制出一套图文并茂的,适合我们小学语文高段学生学习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读本。

3.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方法。伟大的苏联作家赫林姆斯基说过:“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在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指导和培养上,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阅读方法,不能机械地去一个字一个字分析字义、句子意思、文章主旨。我们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小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我们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导,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用多种形式如:改故事、读演结合、学生当小老师、学生自己制作PPT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课题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中研究如何借助多元链接,构建拓展学生课外文言文学习空间,确保学生课外文言文学习时间,探究提高学生课外文言文学习效益及课外文言文教学策略,并构建相应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再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验证与完善,这都是我们在微课题实践中待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企业管理部主管竞聘下一篇:小学感恩老师广播稿